319 条搜索结果

十法界

华严家為分别圆融无碍之义相而立四法界,天台家為差别尘沙之事相而立十法界,对配之,即横竪之二门也(四横十竪)。十法界者:一、佛法界,自行共满之境界也。二、菩萨法界,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也。叁、缘法界,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也。四、声闻法界,為...

《佛学大辞典》 / 400字 / 5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七识住

识,即心识。住者,谓此识随所感报而安住也。论中不及四禅天,非想非非想天者。偈曰:善处在欲界,及色界叁地,无色界亦然,是说为识住。(色界叁地者,初禅、二禅、叁禅也。无色界亦然者,谓亦有叁地,空处、识处、无所有处也。) 一、欲界人天识住,谓欲界中人,若初受生,此...

《三藏法数》 / 585字 / 5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二分经

(亦名十二部经,出大智度论) 一、修多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曰法,叁世不易曰常,此圣教之总名也。又修多罗即是长行直说法相,随其义理长短,不以字数为拘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界、声闻界、天界...

《三藏法数》 / 892字 / 5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大乘五位

一、资粮位,谓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名资粮位。(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

《三藏法数》 / 431字 / 5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六观法

一、住观,心会于理为住。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故名住观。(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行观,行即进趣之义。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

《三藏法数》 / 489字 / 5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回向

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叁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叁、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谓由前修十行,神通满...

《三藏法数》 / 896字 / 5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普门

普,遍也。门,即能通之义。谓菩萨以圆融中道,妙观通入,常住实际理地。故立此十门也。 一、慈悲普,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盖菩萨即于一念之中,遍观十界善恶苦乐,而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令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界、声闻界、天界、...

《三藏法数》 / 1131字 / 5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显密

真言宗之所判。一切佛教,分显密之二教,自宗為密教,他宗尽為显教。显教者,计眾生之机,為报身化身之说法,显了断惑证理修因证果之法门者。是為随他意之教法,其理由显然可知,故云显教。密教者,法身佛為自受法乐,与自性之眷属,谈话叁密之法门者。此叁密之法门,唯為佛与佛内...

《佛学大辞典》 / 557字 / 5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文殊之德号。译佛為,故母即佛母也。文殊於理智二门中司智门之义,因称為佛母。以诸佛自智慧出生故也。心地观经叁曰:「文殊师利大圣尊,叁世诸佛以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同八曰:「叁世母妙吉祥。」(梵文殊师利译妙吉祥)。华严经略策曰:「问文殊菩萨...

《佛学大辞典》 / 167字 / 5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一、本,本有常住之体也。二、始,依修行之功,而显本之体也。叁、相似。於菩萨十信之位而得类似之始也。四、随分,菩萨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之位,而分分得真正之始也。五、究竟,於妙之位,成究竟至极之始,遂与本一致也。见起信论,叁藏法数二十。 又五...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5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十号

此十号义,若总略释之,则: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叁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叁聚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祖师所述经教,皆依此义而释。今此经中,合世间解、无上士...

《三藏法数》 / 669字 / 4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為一切眾生本性之自性清净心,本来具照明之德,是名本,由此本之内薰与师教之外缘,始起厌求之心,顺本而渐渐生悟之智,谓之始。即本成之四德(常乐我净)云本,始成之四德云始也。起信论曰:「始义者:依本故,而有不;依不故,说有始。」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叁界九地

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

《三藏法数》 / 730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九住心

一、安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数息,或观心,当须系缘一境,念念相续,安住其心,不令散乱也。 二、摄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摄心宁静,则禅定可成;若一念稍动,即便摄持,令心安住也。 叁、解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解知观之心,攀缘外广,即当收...

《三藏法数》 / 346字 / 4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种行愿

普贤菩萨于华严会上逝多林中,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如来功德,十方诸佛,经刹尘劫,说不能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也。(普贤者,德周法界曰普,调柔善顺曰贤。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有情。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

《三藏法数》 / 814字 / 4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佛智

佛陀之智慧也。梵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Annttarasamyaksaṁbodhi,旧翻无上正等,又云萨般若Sarvajñā,旧译一切种智,是佛智之别号也。其真智正而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正智。於法无有不知,故云一切种智。智度论四十六曰:「佛智慧有二种:一者无上正智,名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二...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叁世假实

大乘勿论。小乘如大眾部化地部经部立现在之法有实体,过去未来之法无实体,故过去未来云者,已有当有之假名也。小乘之萨婆多部立叁世实有法体恒有,谓叁世之法歷然实有,若為无法,则对於过去未来无可起谓為过去谓為未来思想之理。然则云何而立叁世之别?解此者共有四论:一、类之...

《佛学大辞典》 / 616字 / 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无始无明

胜鬘,本业,起信诸经论谓之无始无明,菩提心论谓之无始间隔,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也。平等法界之理不达,妄隔平等之理性,谓之无明,又曰间隔。是闇惑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闇惑之心,隔离理性,故名间隔。依此无明之间隔而生种种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受种种之果也。而名之為...

《佛学大辞典》 / 903字 / 4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六种性

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故不言种也。(局在因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属于因...

《三藏法数》 / 513字 / 4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佛十宿缘

谓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问佛孙陀利等十事宿缘。佛答:皆从往劫,造众恶因,无数千岁,受无量苦报。余残未尽,于成道后,复偿宿对。复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皆尽,万善普备,犹不免此宿缘者;盖欲示人,凡造恶业,果报难逃。故说是宿缘也。(...

《三藏法数》 / 2599字 / 4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种不思议法

思即心思,议即口议。谓十种法皆不可心思口议也。 一、最胜身相不思议,谓如来身相,最胜清净,积集无量福智,严具一切胜妙功德,如大圆镜,现众色像,如虚空界,普摄一切,令诸众生,超越分别,离诸疑悔,信解清净,发希有想,故名最胜身相不思议。 二、妙好音声不思议,谓如...

《三藏法数》 / 779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九缘生识

缘即助成之义。九缘生识者,谓明空根境等九种之缘,生眼耳鼻舌等八种之识也。以眼耳鼻舌身五识,依第八识相分建立。由第八识种子而生揽明空诸境而为相也。第六识缘第八识相分而得生,取五尘境界而分别,依第七识而能执取也。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而得起,转第六识染净而为依也。第...

《三藏法数》 / 1082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惟愿演说诸佛名号,及本昔所发殊胜大愿。佛言:东方过此十恒沙等佛土之外,有世界名净琉璃,彼土有佛,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行时,发十二大愿。(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有情。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 一愿,愿我...

《三藏法数》 / 1534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新译去寻伺,旧译云观。麤思名,细思名观。二者皆為妨定心者。因此观之有无而判定心之浅深。智度论二十叁曰:「是观挠乱叁昧,以是故说此二事。虽善而是叁昧贼,难可捨离。(中略)麤心相名,细心相名观。」往生要集中本曰:「愿除灭我麤动观心。」 又与观者為发言...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五种乐

一、出家乐,出家乐者,谓世间之人,多诸业惑烦恼。出家达道,永断是苦也。 二、远离乐,远离乐者,即初禅天之乐也。谓初禅能远离欲界爱染烦恼,得观禅定,而生喜乐也。(观者,初心在缘曰,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也。) 叁、寂静乐,寂静乐者,即二禅天之乐也。谓二禅离初禅...

《三藏法数》 / 242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种意生身

谓通教登地菩萨得如幻叁昧,能见无量自在神通,普入一切佛刹,随意无碍,意欲至彼身亦随至,故名意生身。 一、叁昧乐正受意生身,梵语叁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受。盖叁昧以定性为乐,异乎苦乐等受,故名正受。而言叁昧乐正受者,华梵双举耳。通教第叁、第四、第五地菩萨修叁昧...

《三藏法数》 / 289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佛之异称。等者平等,悟,诸佛悟,平等一如,故名等。智度论十曰:「诸佛等,故名為等。」往生论注下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為等。 又大乘阶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曰等。是菩萨之极位也。即满足叁祇百劫之修行,别教之菩萨断十一品之...

《佛学大辞典》 / 320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四相约位

四相,即生、住、异、灭也。此之四相,乃是本心源,无明初起一念之相,而有四种之别。以其细微难见,故约信、住、行、向地、等、妙,从浅至深,次第了粗细分齐之相以明之。此之四法,起则从生至灭,则从灭至生,故以灭、异、住、生而为次第也。 一、十信灭相,十信...

《三藏法数》 / 509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四衍众

(衍者乘也,出翻译名义) 一、声闻,谓闻佛声教,依四谛法,修道证真,是名声闻。(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缘,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真谛理,是名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叁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

《三藏法数》 / 234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大我

我者自在之义。凡夫虽认自己之身心為我。然身心无一自在者,思為我者。惟迷倒之见耳。无我之实也。悟此理即為小乘之知见。然彼但知无凡夫之倒我小我,更不知佛之有真我有大我。佛所证之涅槃,真我也,大我也,佛得八自在,离一切之繫累,於万法自在,以之為涅槃之大我。涅槃经一部...

《佛学大辞典》 / 266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六慧法

一、闻慧,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因闻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相,故名闻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二边相者,空有二边之相也。) 二、思慧,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一切...

《三藏法数》 / 475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地寄报

十地寄报者,谓十地菩萨,寄生诸天王等报也。昔金刚藏菩萨为众说十地菩萨修行法门,自行化他,成大功德,感报多作诸天王等,威力自在,化导众生,令修善法也。 一、阎浮提王,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谓欢喜地菩萨,修行初地法门,成大功德,多作阎浮提王,掌护正法,诸所作业...

《三藏法数》 / 1029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六因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 又凡有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為有力能作因...

《佛学大辞典》 / 846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五性成佛

一、不定性半成佛,不定性者,根性不定也。谓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则习缘法,若近菩萨则习菩萨道。习声闻、缘之法者,沉滞小果,不乐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证菩提,而得成佛,故名不定性半成佛。 二、无种性不成佛,谓无有正信善根,拨无...

《三藏法数》 / 393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六坚法

一、信坚,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皆即真谛,无能毁坏,故名信坚。(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法坚,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

《三藏法数》 / 499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因佛性

涅槃经所说:一、正因佛性,离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也,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叁、缘因佛性,缘助了因,开发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脱之德,故名缘因佛性,金光明玄义曰:「云何叁佛...

《佛学大辞典》 / 360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宝印

叁宝中之法宝也,又叁法印也,是诸宝中之实宝,坚固不坏,故名宝。印智度论四十七曰:「於诸法中法宝是实宝,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為利益。如经中说:佛语比丘:為汝说法,所说法者所谓法印,法印即是宝印,宝印即是解脱门。復次叁法印名為宝印叁昧。」楞严经曰:「此经名大佛顶悉...

《佛学大辞典》 / 465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一本,一切眾生之自性清净心,本来离妄念,有照明之德,是名本。二相似,既知见思之惑而断之,得类似之悟,是乃始之初,尚餘无明之细惑,未得真,故名相似,谓与真类似也。是别教之叁贤位圆教之十信位。叁随分,分分断无明,分分得真,是别教之十地,圆教之...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观自在六字大明咒

大乘庄严宝王经四曰:「是时观自菩萨摩訶萨,与莲华上如来应正等,说是六字大明陀罗尼。曰:為羯磨部,此四部之全体即佛部也。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修净土五念门

一、礼拜门,谓修净土之人,清净身业,面对阿弥陀如来,一心翘勤恭敬礼拜,愿生彼国,是名礼拜门。(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二、赞叹门,谓修净土之人,清净口业,称叹如来名号功德,光明智相,如实修行,求生彼国,是名赞叹门。 叁、作愿门,谓修净土之人,清净意业,发...

《三藏法数》 / 300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十七道品

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叁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叁、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

《三藏法数》 / 817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起信四

一、本,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源,离于妄念,即寂而照,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故名本。 二、相似,谓圆教十信位中,由始之功,见、思粗惑既已断竟,尚余无明细惑未破,所之理,非真本,唯得名为相似,故名相似。(十信者,信心、念心...

《三藏法数》 / 402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魔

於四魔之中除死魔其餘之叁魔也,等之菩萨,除此叁魔。瓔珞本业经上曰:「超度叁魔。」见[魔]条。 又止持会集音义释叁魔曰:「一、烦恼魔。谓叁界中一切妄惑也。修行之人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魔。而五蕴魔亦摄其中。二、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摄也。若人勤...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叁身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

《三藏法数》 / 282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二行

一、顿成诸行,顿成诸行者,即依圆融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若断一惑,则一切惑俱断,若行一行,则一切行具足。故普贤行品云:一断一切断。等是也。 二、遍成诸行,遍成诸行者,即依行布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始自发菩提心,终至等,位中次第历诸法门,遍修诸行,是名遍...

《三藏法数》 / 139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一念相应

(一)谓无间道金刚喻定相应之智,唯為一剎那也。大般若经叁百九十叁有曰:「从此无间以一剎那金刚喻定相应妙慧,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麤重习气相续,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起信论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

《佛学大辞典》 / 264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如梦

大品经所说十喻之一。世法无实体如梦也。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梦,為虚妄见。」智度论六曰:「如梦者,如梦中无实事谓之為实,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中实无而着,得道时乃知无实,亦復自笑。以是故言如梦。」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十不二门

十门何为而设也?盖荆溪大师,因释法华玄义,其中广明十妙之旨。法相该博,学者难入。故于迹本二门之间,对前十妙,立此十门;复于门门之下,结归一念。为令修学之人,于一念心开,妙解立妙行,故云不可不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然此十门,皆以不二命名者,盖法华以前...

《三藏法数》 / 1984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因佛性

梵语佛陀,华言即叁智圆明,遍一切处,无不照了,名大圆;性,即不改之义。以大性不增不减,非变非迁,一切众生,无不具此叁因佛性,此因若显,即成叁德妙果也。(叁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叁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 一、正因佛性,正谓中正...

《三藏法数》 / 251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婴儿行

涅槃经所说五行之一。有自利利他之二释。就自利释之,则菩萨之大行,总离分别,如彼婴儿,故名婴儿行。就利他释之,则人天声闻缘之诸乘,犹如婴儿,菩萨為化彼,以大悲心示现此等小善,故名婴儿行。大乘义章十二曰:「婴儿行有二种:一者自利,二者利他。若论自利,从喻為名,行...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四满成佛

一、信满成佛,谓依种性地,决定信于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是为信满成佛。(种性者,种即种子,性即性分是也。) 二、解满成佛,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无造无作,不起生死想,不起涅槃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为解满成佛。(解行者,解即解了,行即所修之行也。...

《三藏法数》 / 231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四圣言

四圣言者,圣,正也,即正直之言也。 一、不见言不见,谓眼识所受,眼识所了,则可言见;若实眼识未受未了,则不可言见。是名不见言不见。 二、不闻言不闻,谓耳识所受,耳识所了,则可言闻;若实耳识未受未了,则不可言闻。是名不闻言不闻。 叁、不言不,谓鼻香、舌...

《三藏法数》 / 205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金刚心

金刚是喻。金刚心者,谓菩萨之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有情。) 一、了诸法,谓菩萨发大愿心,誓欲了知无量无边不可穷尽一切微妙法门,无有遗余,故云了诸法。 二、化度众生,谓菩萨以无上涅槃之道,度脱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众生,悉得出...

《三藏法数》 / 539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之一。

《佛学大辞典》 / 5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十地断障证真

一、欢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见诸众生,心堕邪见,皆成障碍,故发起大愿慈心,而修舍行,于内身外财,无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而证遍行真如,是名欢喜地断障证真。(异生性障者,性即凡夫之性,障即执着我、法,障于初地功德也。遍行真如者,谓此...

《三藏法数》 / 1483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无碍智

谓佛智之通达自在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涅槃经八曰:「如来不尔。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来名无碍智。」大集经一曰:「无碍智慧无有边,善解眾生叁世事。」无量寿经下曰:「佛眼具足,了法性,以无碍智為人演说。」胜鬘...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菩萨

具名菩提萨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质帝萨埵。旧译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译曰大有情,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之人,故曰道眾生,大有情。又萨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

《佛学大辞典》 / 598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二乘异同

法华玄赞五论叁同七异,谓叁同者:一、同断烦恼障,二、同悟生空之理,叁、同得假之择灭无為。七异者:一、声闻根性钝,缘根性利,二、声闻依佛而出离,缘而出离,叁、声闻藉声教,缘观法理,四、声闻观四諦,缘观十二因缘,五、声闻分四果,缘唯一果,六、声闻练根...

《佛学大辞典》 / 656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二种师子奋迅叁昧

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除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叁昧亦如是,一则奋除障定之惑;二能出入诸禅,捷疾无间,异于余之叁昧,而具出入二义焉。 一、入禅奋迅,入禅奋迅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有观,而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于二禅、叁...

《三藏法数》 / 288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种世间

一、器世间,世界如器,名器世间。乃是释迦如来所化之境,即叁千世界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叁千即小千、中千、大千也。) 二、众生世间,谓五阴和合,众共而生,间隔不同,故名众生世间,即释迦如来所化之机众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叁、智正...

《三藏法数》 / 158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种性

种者,能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性有叁种不同:有理性之性,有性分之性,有数习之性。此之五种,乃数习性分之性也。以由菩萨修观,断惑证理,历位从十住至于等,次第浅深不同,故有五种之性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有情。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

《三藏法数》 / 503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浮图

Buddha,又Stū a,又作浮头、浮屠、佛图,旧译家以為佛陀之转音。广弘明集二曰:「浮图,或言佛陀,声明转也,译云净。灭秽成,為圣悟也。」南山戒疏一上曰:「言佛者,梵云佛陀,或言浮陀、佛驮、步陀、浮图、浮头,盖传音之讹耳。此无其人,以义翻之名為。」秘藏记本曰:...

《佛学大辞典》 / 234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玄门无碍十因

玄门者,即十玄门也。以此十法性德为因,起大业用,令彼玄门诸法,混融无碍,重重无尽。故云玄门无碍十因也。(玄者,妙也。) 一、唯心所现,谓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唯是真心所现。然法唯心现,全法是心,心既圆融,法亦无碍。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是也。 二、法无定...

《三藏法数》 / 816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有叁义:谓自他、行圆满也。唯妙果佛,具足叁。故华严经云:奇哉大导师,自他。是也。 一、自,谓知过去未来现在叁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证圆,故名自。 二、他,谓运无缘慈度诸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

《三藏法数》 / 179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华严四分

一、信分,谓第一会菩提场中,说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名举果劝乐生信分,盖举扬如来依正二报难思之果,劝励当机闻而乐欲生其净信,故名信分。(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依正二报者,身为正报,国土是依报也。) 二、解分,谓第二会普光明殿,说十信...

《三藏法数》 / 717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恶

一、欲,贪欲之知也。二、瞋,瞋恚之知也。叁、害,侵害他之知使瞋增长者。一切凡夫必具此叁恶。见无量寿经上。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四不见

一、鱼不见水,谓鱼以水为窟宅,游泳水中,悉无所障,故云鱼不见水。 二、人不见风,谓风发于万窍,但有声响可闻,而无形相可见,故云人不见风。 叁、迷不见性,谓灵明知之性,人人本具,但为烦恼无明覆障,迷而不了,故云迷不见性。 四、悟不见空,谓修行之人,既能了灵...

《三藏法数》 / 141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私婆吒

梵志名。略曰婆吒,译曰最胜。為邪见外道,执涅槃之无常,且计草木有命。涅槃经叁十九曰:「復有梵志姓婆私吒,復作是言:瞿曇!所说涅槃常耶?」(已下广与佛对论涅槃之常无常)。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婆私吒,此云最胜,或云无上,亦同闍提,邪见宗也。」楞严经十曰:「是人则堕...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八大人

,即悟。谓此八法乃是菩萨、缘、声闻大力量人之所悟,故名八大人。(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有情。) 一、少欲,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一榻之宽,覆一衾之温,食一餐之饱,处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 二、知足,谓人虽贫乏,常...

《三藏法数》 / 408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四禪定

略云四禪,新云四静虑。修此四禪定生於色界之四禪天也。此四禪内道外道共修之,在因者超欲界之惑网,在果者生於色界,且為生诸功德之依地根本,故曰本禪。 (一)初禪,初禪之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禪具八触十功德。 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摄心,故气息调和,此...

《佛学大辞典》 / 1048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华严七处说

华严者,因行如华,庄严果德也。七处者,佛说华严经之处也。所谓人间叁处,即菩提场、普光明殿、逝多林;天上四处,即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他化天也。 第一处,菩提场,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菩提场中,始成正,于此处,说如来依正果报法门,共六品经...

《三藏法数》 / 731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行

十行者,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然行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也。 一、欢喜行,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饶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

《三藏法数》 / 702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清净本然

会元十四长水章曰:「长水问琅琊和尚,如何是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厉声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言下领悟。」是依楞严经四富楼那之问所谓「世尊!若復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為相?次第迁流修而復始」也。而此问意...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第一义

以名究竟之真理,是為最上,故云第一。深有理由,故云义,圣智之自也。大乘义章一曰:「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中论疏叁本曰:「以其最上莫过,故称第一。深有所以,目之為义。」胜鬘宝窟上末曰:「理极莫过,名為第一。深有所以,目此為义。」法华义疏四曰:「第一义者...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六忍法

一、信忍,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证,故名信忍。(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法忍,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

《三藏法数》 / 556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