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1 条搜索结果

白马寺

在河南洛阳县东故洛阳城西。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初自西域以白马驮经而来。舍於鸿臚寺。遂取寺為名。创置白马寺。此僧寺之始也。唐垂拱宋淳化元至顺明洪武间,俱重修。洛阳伽蓝记曰:「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叁里,御道南。帝梦金人,长丈六,项皆日月...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5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一眼之龟

大海有龟,腹有一眼。随波浮游於中,遇大木之穴则乘之,偶风吹来,遂覆此木,龟仰其腹之一眼,当於浮木之孔,见日月之光,此譬希有难逢之际遇(见十住论之鼇眼持头),盲龟之喻少异之。法华经庄严王品曰:「佛难得值,如优波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十住论八曰:「人身难...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5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乃至一念

举极少之念而摄多念也。无量寿经下曰:「诸有眾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5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叁心

一、至诚心,真实愿净土之心。二、深心,深愿净土之心。叁、发愿心,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净土之心。具此叁心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叁者发愿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国。」 又一、根本心,第八阿赖耶识之心王,含藏一切善恶之种子,生染...

《佛学大辞典》 / 394字 / 5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二门

二门者,盖言华严一经,而具显行布、圆融二门,皆能通入法界也。 一、行布门,谓经中广明十住、十行、十回、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二位法门,行列分布,令诸菩萨修行证入,从浅至深,次第不同,故名行布门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

《三藏法数》 / 342字 / 5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军荼梨金刚曼荼罗

若欲受持军荼利法,应先画其像。徧身青色,两眼俱赤,揽髮成髻,其头髮之色,黑赤交杂,如叁昧火焱,张眼大怒,上齿皆露,以咬下唇,作大瞋面。有二赤蛇,两头相交,垂在胸前,仰头上。其两蛇之尾,各穿像耳,尾头垂下至肩上。其二蛇之色,如黄侯蛇,赤黑间错,其像有。八臂手,...

《佛学大辞典》 / 536字 / 5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旧称泥洹僧,涅槃僧。新称泥缚些那,泥伐散那Nivāsana,译作裙。比丘穿於腰部者。十叁资具之一。西域记二曰:「泥缚些那,唐言裙,旧曰涅槃僧,讹也。既无带襻,其将服也。集衣為襵,束带以緇,襵则诸部各异,色乃黄赤不同。」百一羯磨曰:「泥伐散那,唐言裙。」寄归传二曰:「四...

《佛学大辞典》 / 223字 / 5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四十九重摩尼殿

四十九重之宝宫也。弥勒上生经记,兜率天上五百亿天子,各由额上出百亿摩尼宝珠,為弥勒菩萨造四十九层宝殿,曰:「此摩尼珠旋空中,化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楯,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同慈恩疏曰:「四十九重者,持戒坚牢,宫遂重密。」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5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四土

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餘土,断见思烦恼出离叁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餘...

《佛学大辞典》 / 852字 / 5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五种菩提

一、发心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十信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故,而发大心,名为发心菩提。(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心、戒心、愿心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华言无上正等...

《三藏法数》 / 594字 / 5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轮藏

於大层龕中心,建一柱,开八面,架一切经,设机轮,使可旋转,谓之轮藏。一旋之,则与看读同其功。梁傅大士创之。释门正统塔庙志曰:「復次诸方梵剎立藏殿者,初梁朝善慧大士(傅翕玄风),愍诸世人虽於此道颇知信,然於赎命法宝,或有男女生来不识字者,或识字而為他缘逼迫不暇...

《佛学大辞典》 / 386字 / 5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叁阿僧祇劫

菩萨成佛之年时也。阿僧祇劫Asaṁkhyeyakal a者,译言无数长时,菩萨之阶位有五十位。以之区别為叁期之无数长时。十信十住十行十之四十位,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為第叁阿僧祇劫。第十地卒。即佛果也。起信论曰:「而实菩萨...

《佛学大辞典》 / 199字 / 5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宝林

极乐净土七宝之树林也。无量寿经上曰:「七宝诸树周满世界。」又观经宝树观所说是也。 又(寺名)禪宗六祖慧能大师所住之寺也。在广东韶州曲江县南六十里南华山,即曹溪南华寺也。法海坛经序曰:「先是西国智药叁藏,自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

《佛学大辞典》 / 531字 / 5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下转

谓元初一念之无明,背真性而缘起生死也。即流转是。释摩訶衍论二曰:「诸染法有力,诸净法无力,背本下下转,名為下转门。诸净法有力,诸染法无力,原上上转,名為上转门。」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5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月轮观

胎藏界為开自心八叶之佛身,以干栗驮耶即肉团心之八分,观為八叶之莲华。金刚界一以满月圆明之体与菩提心相类故,一為开自心之十六菩萨,亦以肉团心观為十六分之月轮。月之十六分者,晦夕日月相并之际,月光為日光所夺,全行隐去,若於日月一分相过之后。月光必少现。以此小分合於...

《佛学大辞典》 / 766字 / 5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行道

為敬礼佛而佛右方周围旋绕也。寄归传叁曰:「诸经应云旋右叁匝,若云佛边行道者非也。经云右绕叁匝者,正顺其仪。」万善同归集二曰:「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绕百千匝方施一拜。经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报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尊胜陀罗尼经曰:「於四衢道,造窣堵波,安...

《佛学大辞典》 / 177字 / 5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十八学人

一、初果,初果,即须陀洹所证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初果,虽未至本位,而已于此果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二、初果,初果者,谓此人断叁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即证此果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也。) 叁、二果,...

《三藏法数》 / 753字 / 5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八十一品思惑

如上所言,见惑者顿断之,思惑者渐断之。渐断之者声闻乘為钝根故,分十惑為九地之九品而分断之也。九地者欲界五趣地為一,於此加色界之四禪地与无色界之四空处而為九地也,九品者此各地之思惑,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之九品。故為八十一品。既断见...

《佛学大辞典》 / 258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天道

六道之一。与[天趣]同。欲界有六重之天,并色界无色界之诸天是也。其依处在诸趣之顶,故谓之天。身有光明,故谓之天。果报最胜,故谓之天。為有情轮之道途,故谓之道,趣者所趣也。 又(术语)自然之道,法尔之理,谓之天道,与儒言天道同。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不得蹉...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七最胜

一切布施等之行,不得悉名為波罗蜜多。必具最胜,方成波罗蜜多也。一、安住最胜,安住於菩萨之种性也。二、依止最胜,依止於大菩提心也。叁、意果最胜,悲愍一切之有情也。四、事业最胜,具行一切之事业不限於一行也。五、巧便最胜,住於无相智了达一切法如幻而离执着也。六、...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七支

支即支分。身叁支谓杀、盗、淫,口四支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总名七支。即十恶中之七也。 一、杀生,谓断一切众生之命,故名杀生。 二、偷盗,谓潜起恶心,取他财物,故名偷盗。 叁、邪淫,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 四、妄言,谓以虚诞之言,欺诳他人,故名妄言...

《三藏法数》 / 186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喇嘛教

佛教之一派。唐时自印度入西藏,至今以西藏為此教之中枢,并行於满洲蒙古。有新旧二派,旧教衣红,亦称红教,末流渐入妖妄。新教衣黄,亦称黄教,明永乐间宗喀巴所创,清时认為正教而保护之。其开宗之二大弟子曰达赖喇嘛,曰班禪额尔德尼,相传化身转世,轮不已,参观呼毕勒罕条...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峨眉山

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峨眉县西。两山相对如蛾眉,故有此称。一名大峨山,与中峨小峨相连故,合称叁峨。周千里,有石龕一百二十,大小洞四十。山顶有寺号光相寺。為普贤菩萨示现之灵场,因而着名。方舆记所谓:「自白水经八十四盘山,径如线,登躋六十里而至寺」是也。五杂俎四曰...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五业

五种之业也。有四种:(一)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也。大毘婆沙论第一百十四曰:「復有餘师,说五种业。谓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各唯一种。顺不定受业中復有二种:一异熟决定,二异熟不决定。」即是。又出俱舍...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5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施无畏印

施无畏之印契。举右手舒五指以於外者。大日经四曰:「以智慧手(右手)上作施无畏形。颂曰:能施与一切眾生类无畏。若结此大印名施无畏者。」又曰:「举毘鉢舍那臂作施无畏手,是施无畏者印。」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曰:「右手展掌,竪其五指,当肩外,名施无畏。此印能施一切...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5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智眼

智能见事物,故名眼,智即眼也。又智之眼也。谓非肉眼也。唐华严经六十一曰:「善知识者,则是趣一切智眼。」成实论十九曰:「智慧现在前,犹明眼见色。」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5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四土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余土,有余土者,谓二乘...

《三藏法数》 / 501字 / 5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华严九会说

华严者,谓如来以万行因华,庄严法身果德也。九会说者,如来与菩萨四众、天龙八部,于菩提场等处,九番聚会而广说此法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八部者,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也。梵...

《三藏法数》 / 1259字 / 5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一大事

开显实相妙理之事业,开示佛知见之事业也。一大者,实相之妙理,谓佛知见,即法华之妙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文句四上曰:「一则一实相也,非五非叁,非七非九,故言一也。其性广博,博五叁七九,故名為大。诸佛出世之仪式,故名為事。...

《佛学大辞典》 / 266字 / 5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四明山

在浙江寧波。指要钞详解一曰:「四明乃庆元府南面山名,有峰最高。四六在上,每澄霽望之如户牖,相传谓之石窗。谓四畔通日月星辰之光故云四明。」大明一统志曰:「浙江寧波四明山,在府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周八百里,跨绍兴台州之境。二百八十峰,其巔五峰绝高,形如芙蓉。」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5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对出家送丧

僧中有死者,则一山之僧眾送之,附於四葬之一,令诵经咒愿。毘奈耶杂事十八曰:「送丧苾芻,可令能者诵叁啟无常经并说伽陀為其咒愿。事了归寺,便不洗浴随处而散。俗人见讥,咸言:释子极不净洁,身近死尸身不洗浴。佛言:不应尔,可洗身。彼即俱洗。佛言:若触尸者连衣俱洗,其不...

《佛学大辞典》 / 303字 / 5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贝多罗

Pattra叶。但传说贝者叶之义,多罗(Tāla)树之叶,谓之贝多罗,叁藏之经典皆记之。多罗树之形如棕櫚,叶亦相似,或翻岸者,直然脱出之义歟。古师以之為菩提树者讹也。翻梵语曰:「贝多罗,译曰脱也。」名义集叁曰:「多罗,旧云贝多,此翻岸,如此方棕櫚。」法显传曰:「菩萨前到...

《佛学大辞典》 / 176字 / 5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二道

一、教道,教道有二:一谓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位中,依凭佛教方便修行,是名约行教道。二谓如来与住行诸位菩萨说登十地之法,是名约说教道。(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

《三藏法数》 / 318字 / 5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华严五周因果

一、所信因果,谓华严第一会,菩提场说,如来依正果报法门,自第一卷至第十一卷,共六品。前五品,显舍那依正果德;后一品,明佛本因,令人信乐,故名所信因果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如来成道说法之处,故云菩提场。六品者,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叁昧品、世界成就品...

《三藏法数》 / 859字 / 5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行

一、见行,為我见邪见等迷理之惑。即见修二惑中之见惑也。二、爱行,為贪欲瞋恚等迷事之惑。其中以爱惑為主要,故举一以摄他,即一切之修惑也。行者常作心行。心识之行动也。涅槃经十五曰:「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捨。」智度论二十一曰...

《佛学大辞典》 / 480字 / 5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大乘五位

一、资粮位,谓十住、十行、十回诸位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名资粮位。(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

《三藏法数》 / 431字 / 5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回

回即回转,即趣。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于叁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叁、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谓由前修十行,神通满...

《三藏法数》 / 896字 / 5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八种喻

一、顺喻,谓佛说法随顺世谛次第,从小大而为喻也。如经云:天降大雨,沟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如是渐次,乃至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满,乃至解脱满。解脱满,故涅槃满,是名顺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逆喻,谓佛说法逆于世谛次...

《三藏法数》 / 805字 / 5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入法界

华严谓之法界,法华谓之实相。同体异名也。為诸法本真之理诸佛所证之境,证入法界之理,曰入法界。华严宗立叁处之入法界。一、上根之菩萨於初住之位,破无明,证法界之理。二、中根之菩萨於十之终,叁、下根之菩萨於初地。见华严大疏钞七。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5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六观法

一、住观,心会于理为住。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故名住观。(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行观,行即进趣之义。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

《三藏法数》 / 489字 / 5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觉

一、本觉,本有常住之觉体也。二、始觉,依修行之功,而显本觉之体也。叁、相似觉。於菩萨十信之位而得类似之始觉也。四、随分觉,菩萨於十住十行十之位,而分分得真正之始觉也。五、究竟觉,於妙觉之位,成究竟至极之始觉,遂与本觉一致也。见起信论,叁藏法数二十。 又五觉...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5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愿主

发起起立塔像,书写经典等,摠关於佛道善根之人也。此人以此善根愿成佛或往生,故名為愿主,又曰本愿。无量寿经下曰:「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繒然灯,散华烧香。以此,愿生彼国。」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4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叁聚懺悔经

具名大乘叁聚懺悔经。一卷。隋闍那崛多译。菩萨藏经之异译。说随喜劝请叁聚之懺悔法。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净土真宗

常略云真宗。日本二十宗之一。净土宗所分出。以他力之信心為净土往生之正因,以信后相续之称名為佛恩报谢之行业,且其宗规许蓄妻噉肉,不别要持戒,伦理纲常,通似世之修斋也。亲鸞為其宗祖。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叁惑同异断

叁惑同时可断,抑异时可断,别圆二教不同。别教為隔歷叁諦次第之叁观,其叁惑异断勿论矣。先於十住初位发心住以空观断叁界之见惑,至第七不退住復以空观断叁界之思惑,次叁住以假观断界内之尘沙,傍伏界外之尘沙,次於十行復以假观断界外之尘沙,次於十,习中观,伏无明,次於...

《佛学大辞典》 / 323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天台山

在浙江省台州天台县之西,仙霞岭脉之东支也。形势高大,西南接括苍雁荡,西北接四明金华,蜿蜒东海滨,如衣之有缘。隋智者大师依此山而开闢一宗,因之有天台宗之名。观音玄义记一曰:「天台山者即大师栖身入寂之所。」辅行一曰:「台者星名,其地分野应天叁台,故以名焉。」大明一...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十妙

不可思议名妙,即实相之理也。实相之理,精微玄妙,清净寂绝。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是也。总论因果自他,故具明十妙,妙体无殊也。 一、境妙,境即理境也。谓十如是等境,心、佛、众生叁无差别,不可思议。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等是也...

《三藏法数》 / 983字 / 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八道

此為真言修法最初之法,通於胎金两部者也。十八道念诵次第密记曰:「先洗手,着净衣,悬袈裟,作净叁业叁部神守护身法,观字,变成五股金刚杵,从杵各照身口意业中,由此加持力而叁业罪障速疾消灭,显得叁部诸尊,此即灭身叁口四意叁之十恶而显得叁部诸尊之实义也。已下正為十八道...

《佛学大辞典》 / 3258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小乘叁宝

一、小乘佛宝,谓如来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身,示现丈六紫金之相,以应声闻、缘觉、人、天等机,是名小乘佛宝。 二、小乘法宝,谓阿含等经,为声闻说四谛教,为缘觉说十二因缘教,令其依之而修,超凡入圣,是名小乘法宝。(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三藏法数》 / 303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种行愿

普贤菩萨于华严会上逝多林中,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如来功德,十方诸佛,经刹尘劫,说不能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也。(普贤者,德周法界曰普,调柔善顺曰贤。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

《三藏法数》 / 814字 / 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旨归

教意所趣谓之旨归。法华玄义八上曰:「体者一部之旨归,眾义之都会也。」同止观二曰:「旨归者文旨所归也,如水流趣海,火灾空。」辅行曰:「旨者意也,归者趣也,教意所趣名為指归。」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说法印

说法之印契也。有叁种:一左右手各捻其无名指与拇指之指头,餘指舒散,左手仰於心前,右手覆於其上,而勿使相着。二捻两手中指与拇指,无名指与头指散而稍曲,使小指直立,横左手安於胸上,竪右手安於乳。叁捻两手头指与拇指,中无名小叁指并舒,左手仰掌,安於胸上,以右手腕着於...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九山八海

谓须弥山等九山与周於各山间之八海也。是盖印度世界建立说所表之山海总数,以须弥山為中心,其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成列绕,而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故总為九山八海。 据起世经一长阿含经十八等,所谓九山者:一、须弥Sumeru,二、佉提罗Khadiraka,叁、伊沙陀罗Iṣādhar...

《佛学大辞典》 / 1204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叁不退

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次不退失也。二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叁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转也。此叁不退配於菩萨之行位,依诸宗而异。据法相大乘,则依万劫修因,入十住之位,虽识观成就,无復退堕恶业流转生死之位,谓之位不退。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识观於利他之行不退失,谓之行不...

《佛学大辞典》 / 331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施食

施饿鬼之食也。又供养斋食於僧也。 又食施咒愿,谓之唱食。又云施食。佛说贤者五福德经曰:「佛言:人持食施僧,有五种利:一色二力叁命四安五辩。」禪苑清规曰:「首座施食粥,云粥有十利(云云),斋云叁德六味(云云),施食已,行者喝食。」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弥陀供

又曰阿弥陀护摩。阿弥陀如来之供养法也。多為追荐修之。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4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八热地狱

在地之下,故名地狱。婆沙论云:南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其狱。然此地狱,有大有小。大则八寒、八热,小则一一大狱四门,各有四小狱,共为十六;小狱名为游增狱,谓受罪众生,游彼狱时,其苦转增故也。(梵语赡部洲,又云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踰缮那,又云由旬,华言...

《三藏法数》 / 665字 / 4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壳漏子

又作可漏子。可壳唐音相近,故假用。壳者卵之皮甲,漏者漏泄污物之义,子者指物之语,此譬人之身体也。传灯录(价禪师章)曰:「师将圆寂。谓眾曰:离此壳漏子。什麼处与吾相见?眾无对。」传灯录(长庆稜禪师章)曰:「保福迁化。人问师:保福拋却壳漏子,什麼处去也?师曰:...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临济瞎驴

临济临迁化时,据坐云: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叁圣出云:争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师云:已后有人问儞,他道什麼?叁圣便喝。师云:谁知吾正法眼藏这瞎驴边灭却。言讫,端然示寂。见临济录,会元十一,从容录一(十叁则)。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六种性

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局在因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十地皆属于因...

《三藏法数》 / 513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四大弟子

佛弟子中以舍利弗,目连,须菩提,摩訶迦叶為四大弟子。智度论谓舍利弗目连為佛左右弟子。须菩提修无諍定,為行空第一,摩訶迦叶行十二头陀,為头陀第一。佛在世时,有人欲求今世之果者,供养此四人。輒得如愿。 又迦叶,宾头卢,罗云,君屠盋叹之四人也。法护译之弥勒下生经曰:...

《佛学大辞典》 / 233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十七种净土

佛於毘耶离国菴摩罗树园对宝积童子说十七种之净土:一、直心,是菩萨之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諂之眾生,来生其国云云。二、深心,叁、大乘心,四、布施,五、持戒,六、忍辱,七、精进,八、禪定,九、智慧,十、四无量行,十一、四摄法,十二、方便,十叁、叁十七品,十四、心...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4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鹿野园

Mṛgadāva,又名鹿野苑、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仙人园、仙园、鹿园、施鹿园、鹿林等,在中天竺波罗奈国,佛成道后,始来此说四諦之法,度憍陈如等五比丘,為古来仙人始说法处,故名仙人论处。為仙人之住处,故名仙人住处。昔有五百仙人见王之婇女发欲心失神通坠...

《佛学大辞典》 / 697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八敬戒

又名八敬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过法,如来成道之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之,盖以正法千年,若度女人,则减五百也。阿难叁请,便传八敬法,使彼说。若能行之,则听女出家。姨母顶戴信受,乃得戒。由得戒之十缘而正法亦復千载。四分律四十八曰:「佛告阿难,今為女...

《佛学大辞典》 / 439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有顶

天名。色界之第四处,本名色究竟天。此在有形世界之最顶,故称有顶(此外无色界有无形之世界),有顶之有,如有唐有宋之有,法华经序品曰:「从阿鼻狱,上至有顶。」法华经义疏二曰:「长行云阿迦尼吒(译言色究竟天),今称有顶者。楼炭经云:阿迦尼吒,在有色之顶也。」 又无色...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莲华夫人

杂宝藏经一曰:「过去久远时,雪山有一仙人,名提婆延,婆罗门种。婆罗门法不生男女,不得生天。此婆罗门常於石上小便,精气流堕石宕,一雌鹿来舐小便处,便有娠。月满,诣仙人窟下生一女子。莲华裹其身,自母胎出,端正殊妙。仙人知是己子,取而蓄养。渐长大,脚蹈地处,皆出莲华...

《佛学大辞典》 / 502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四种缘起

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於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

《佛学大辞典》 / 1132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一、须陀洹,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言其从此初果也。 二、斯陀含,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言其从此第二果也。 叁、阿那含,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

《三藏法数》 / 195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类说法

一、佛说,佛说者,谓一切经法,皆是佛说也。然华严一经,亦通菩萨、声闻等共说,此言佛说者,如阿僧祇品、随好品,乃是如来亲口宣说也。(梵语阿僧祇,华言无数。) 二、菩萨说,菩萨说者,谓诸大菩萨,互相宣说,以显主伴互融也。如华严经中,十住、十行、十回等品,皆是菩...

《三藏法数》 / 457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舍利塔

Śarīra-stū a,安置佛舍利之宝塔也。金刚童子轨曰:「此童子真言对舍利塔前念诵,餘所不应念诵,作法不成故。」宝楼阁经下曰:「离喧闹,密静处建立精室,或舍利塔前。皆对佛像而东方作吉祥坐及结跏坐。」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第一识

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了义灯四本曰:「第一识,从本末数為第一。」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赵州勘婆

「五臺山路上有一婆子,凡有僧,问臺山路甚麼处去。婆云:驀直去。僧纔行叁五步。婆云:好个师僧又恁麼去?后有僧举似赵州。州云:待我去勘过这婆子。明日便去,亦如是问。婆亦如其答。州还,谓眾云:臺山婆子,我勘破了。」见会元赵州章,无门关叁十一则,从容录十则。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高王观世音经

东魏天平年中,高王时人所感得之观音经也。续高僧传二十九,法苑珠林二十五谓之观世音救生经,又云高王观世音经。佛祖统纪五十四谓之十句观音经,稽古略二谓之救苦观音经。续高僧传二十九曰:「昔元魏天平,定洲募士孙敬德,於防所造观音像。及年满还,常加礼事。后為劫贼所引,禁...

《佛学大辞典》 / 256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四相约位

四相,即生、住、异、灭也。此之四相,乃是本觉心源,无明初起一念之相,而有四种之别。以其细微难见,故约信、住、行、地、等觉、妙觉,从浅至深,次第觉了粗细分齐之相以明之。此之四法,起则从生至灭,觉则从灭至生,故以灭、异、住、生而为次第也。 一、十信觉灭相,十信...

《三藏法数》 / 509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天台五时

天台五时者,乃天台智者大师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判为五时也。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次于鹿苑,为接引二乘,说四阿含等经。次于方等,说楞伽等诸大乘经,令诸二乘耻小乘,而慕大法。次说般若经,遣除二乘执情。后说法华、涅槃二经,开示众生,咸得作佛。故为五时也...

《三藏法数》 / 730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饶王佛

Lokeśvara,具云世饶王佛。无量寿经上,初称世自在王佛,后谓世饶王佛。饶者即自在之义,同名异译也。同经惠远疏曰:「世饶王佛者,世自在王佛之别名也。」阿弥陀佛於此佛而立四十八愿。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四种意趣

一、平等意趣,意即心意,趣即趣。谓菩萨于往昔因中,修平等行,而成正觉;今于现世,化诸众生,与昔无异,是名平等意趣。(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别时意趣,谓众生现世修习净业,求生极乐世界者,命终皆即往生,得不退转,盖现种是因,则在他时成熟,...

《三藏法数》 / 240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光明供

念诵光明真言法会之名。行传供之式故云供。如弥陀供,地藏法等,皆於追荐之时修之。见密门杂抄。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火汤

地狱之一处。千手经曰:「我若火汤,火汤自消灭。」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事理

因缘生之有為法谓為事。不生不灭之无為法谓為理,即事者森罗万象之相,理者真如之体也。然如大乘中叁论宗谓理為真空,非别有理之实体。如法相宗谓理虽有实体。然惟為事之所依,依事之缘起而无何等之关係,即不障之能作因也。如华严宗谓真如之理。虽為不生不灭之无為法身,然依无明...

《佛学大辞典》 / 360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散华

称经句之偈颂曰贯华,其散文曰散华。见[贯华]条。文句一曰:「佛赴缘作散华贯花两说。」 又(仪式)為供养佛而散布花也。无量寿经下曰:「悬繒燃灯,散华烧香,以此,愿生彼国。」 又显密法要之式,有散华之仪,在显為四箇法要之一、在密為二箇法要之一。於梵唄之后行之,盛...

《佛学大辞典》 / 385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红教

Shamār,喇嘛旧教之僧,用红色之衣冠,故有此名。教主蓄妻,血脉相承,行於西藏之南部。西藏新志中曰:「喇嘛教始名红教,西歷七百四十七年巴特玛繖巴斡者,被聘至西藏。此人住克什米尔之境,為印度之有名学者。於是巴师以其卓越天稟之能力,热心布教,亲自周行全国。其奇蹟甚多。...

《佛学大辞典》 / 431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五事生人中

谓诸众生能行此五事,则得于人中受生也。 一、布施,谓人常行仁慈,不吝财宝,赈济贫穷,是名布施。 二、持戒,谓人心常念戒,忆持无忘,不作诸恶,是名持戒。 叁、忍辱,谓人若遇非理相干,能以情恕,安忍不动,是名忍辱。 四、精进,谓人直心道,勤行众善,无有懈怠,是...

《三藏法数》 / 147字 / 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恶

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一、杀生,杀生者,谓自杀,亦教人杀,断害一切众生之物命也。 二、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 叁、邪淫,邪淫者,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 四、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

《三藏法数》 / 270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六因

十信,十住,十行,十,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 又凡有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為有力能作因...

《佛学大辞典》 / 846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白佛

白為表白之义,疏及之首,嘆佛之语,谓之白佛。见象器笺十叁。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一切皆成

谓一切眾生皆悉成佛也。对於五性各别而言。盖叁乘家有无性有情之一类,為定性二乘不成佛之说,立无餘界永灭之计。而一乘家则唱悉有佛性之义,明二乘开会之旨,為无餘界心之说。故谓一切眾生无不成佛者。今举叁五经说证之。法华经方便品曰:「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於一偈...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一物不将来

公案名。言本来无一物之消息。即上屋里,空界无物。今一物亦不将来之意也。从容录第五十七则曰:「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着。严云: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麼?州云:恁麼则担取去。」是问一物不将来,即為既担一物来,故為赵州所勘破。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空尘

外道观空,则必存空相,而堕於空见,此空见尘,属於六尘中之法尘,故曰空尘。即示外道之空观為法尘而非正观也。止观五下曰:「观心推画,发一分细定,生一分空解。此是空见法尘,与心相应,何关无生?」次文曰:「即是者,所发空尘,谓為涅槃。」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3日

六慧法

一、闻慧,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因闻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相,故名闻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二边相者,空有二边之相也。) 二、思慧,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一切...

《三藏法数》 / 475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