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6 条搜索结果

一指

一指,手之一指。经云: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决定修叁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也。(梵语叁摩提,华言等持。离昏沉掉举,曰等;令住一境性,曰持。诸漏即叁界生死也。)

《三藏法数》 / 113字 / 8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菩提

菩提旧译為道,求真道之曰菩提。新译曰觉,求正觉之曰菩提。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8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见思二惑

惑,迷惑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执着,惑于正道,流转生死,故名惑也。又名二缚,由此惑业缠缚,住着叁界,不能脱离也。又名二结,结即缚之义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惑,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

《三藏法数》 / 167字 / 8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十五叁昧破二十五有

梵语叁昧,华言正定。二十五叁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无色叁界,虽苦乐不同,然实有生死执着,故以此无垢等叁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无垢叁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证于无垢叁昧。愍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

《三藏法数》 / 2010字 / 8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忍

一音声忍,同於上之音响忍。二顺忍,同於上之柔顺忍。叁无生忍,同於上之无生法忍。四如幻忍,了达诸法皆依因缘而生,犹如幻化之性本来空寂而信忍也。五如焰忍,了达一切境界悉如阳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也。六如梦忍,了达一切妄,犹如梦境之无真实而信忍也。七如响忍,了达一切世...

《佛学大辞典》 / 563字 / 8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法界

法界者,诸佛众生之本体也。然四圣六凡,感报界分不同,故有十法界焉。(四圣者,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六凡者,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一、佛法界,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叁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

《三藏法数》 / 1127字 / 8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一佛多佛

大乘许於一时有多佛出世,且勿论。小乘则於俱舍十二有二说:萨婆多师之义,无边之世界,唯一佛出世,无二佛於同时出世者。餘师之义,则一叁千大千世界,虽无二佛於同时出世,而其他叁千大千世界,佛之出世,非无与之同时者;故无量之世界,同时有无量之佛出世。智度论九,同举此二...

《佛学大辞典》 / 129字 / 8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六行观

谓厌下苦粗障,欣上胜妙利,各有因果,依此六法修行,是名六行观。 一、厌苦观,谓思惟身中所起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为因苦。复思欲界报身,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为果苦。苦因、苦果,皆须厌恶也。(数者,受、想、行也。) 二、厌粗观,谓思惟欲界五尘...

《三藏法数》 / 513字 / 8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善财五十叁参

经云:善财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地自开裂,生七宝牙。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支分端正具足,一切众宝自然出现,一切库藏悉皆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后因文殊师利菩萨,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

《三藏法数》 / 5609字 / 8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一百八法明门

法明门者,为令众生破除昏暗,通达一切智慧也。故护明菩萨在兜率天宫,欲下人间托生,即于师子座上,宣说此一百八门,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也。(护明菩萨,即释迦牟尼佛在天宫之号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正信法明门,谓不破坚牢故。净法明门,谓无秽浊故。欢喜...

《三藏法数》 / 2717字 / 8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弘誓愿

一、未度者令度,度即超度也。谓众生未度生死苦者,令其得度也。 二、未解者令解,解即解脱也,谓众生未解烦恼业缚者,令其得解也。 叁、未安者令安,安即安住也,谓众生未能安住于戒定慧而修行者,令其得安住也。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众生未灭生死...

《三藏法数》 / 152字 / 8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独影境

叁类境之一,第六意识之妄想分别,浮实我实法之相如,现空华兔角之境,所现之相,多為相分。此相分非有实体,惟為意识之见分所变现之影像。故名之為独影境。对於带质境之相分有本质,而谓為独。对於性境之相分有实性,而谓為影。故独影境者,為一时妄分别之反应。為情有理无之法,...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8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十八愿

谓阿弥陀佛,最初因中,名法藏比丘。彼时于世自在王佛前,白佛言:我发无上菩提之,愿作佛时,身相光明,刹土殊胜,宁可得否?彼佛知其智识高明,愿广大,乃以二千一百万佛刹善恶粗妙之相,随其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遂得天眼,莫不彻见。复白佛言:我已摄取如上佛...

《三藏法数》 / 2629字 / 8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魔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智慧之命,而杀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蕴魔,蕴犹积聚也。谓色受想行识等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智慧之命,故云蕴魔。 二、烦恼魔,谓叁界中一切烦恼,妄惑也。修行之人,为此妄惑,恼乱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

《三藏法数》 / 255字 / 8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唯识

梵语摩怛刺多Mātratā,此译曰唯。梵语毘若底Vijña ti,此译為识。梵语倒置之為识唯,通常為Vijñānamatravāda。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法,谓之唯。识者了别之义。了别之略為叁种,广有八种,谓之识。然则唯识者為叁识或八识之复名数,非唯一识之义也。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

《佛学大辞典》 / 741字 / 7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安乐行

此四安乐行者,乃清凉澄观国师依法华经安乐行品而立。谓涅槃之果,名为安乐;修此行者,能趣涅槃,故名安乐行。又住此四行,则身静神定,外苦不干,故名安乐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毕竟空行,毕竟空行者,境两忘,空有双会也。法华经云:行处近处。谓以观照理,如...

《三藏法数》 / 346字 / 7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乘

乘即运载之义。谓二乘之人,乘四谛、十二因缘之法,运出叁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为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叁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乘,闻佛声...

《三藏法数》 / 209字 / 7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种菩提

是乃密教真言行者之菩提也,密教立五佛有各别之主德,以东方阿閦如来之大圆镜智立发菩提之德,故行者初发之菩提,為毕竟厌求之,此虽属第六意识,而其菩提之性德,则為大圆镜智,故以自身之第八识為发之体,受叁昧耶戒者,亦向东方以阿閦如来為本尊。盖叁昧耶戒,以此...

《佛学大辞典》 / 630字 / 7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使烦恼

一者身见。二者边见。叁者见取(于有漏见而生取着)四者戒取(执有漏戒以求净果)五者邪见。六者贪。七者嗔。八者痴。九者慢。十者疑。邪见已上五种名五利使。贪嗔已下五种钝使。利使五种为见谛烦恼。能迷实理令不得见。钝使五种为修道烦恼。能障事中修之行。须陀洹人断见谛烦恼尽。斯...

《法门名义集》 / 173字 / 7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十二门

俱舍界品曰:以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一、有见无见,二、有对无对,叁、善恶无记之叁性,四、欲色无色之叁界,五、有漏无漏,六、有寻有伺无寻无伺,七、有所缘无所缘,八、有执受无执受,九、大种所造,十、积聚非积聚,十一、能斫所斫,十二、能烧所烧,十叁、能称所称,十四、五...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7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天子

前世修中品下品之十善生於人中為国王者,為诸天所护持,故名天子。仁王经上曰:「十善菩萨发大,长别叁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金光明经叁曰:「虽在人中生為人王,以天护故復称天子。」 又欲界第六天之主曰天子,如天子魔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7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奇光如来

小乘经所显释尊以外之唯一现在佛,过东方七恒河沙之佛土所出现者。增一阿含经二十九曰:「目连礼世尊足,即於如来前没不现,往诣东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彼土。」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7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字文殊法

即五髻文殊法也,五髻就尊形而名,五字就真言字数而名。五字為(那)其本经為大圣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一卷,五字陀罗尼颂一卷,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陀罗尼品一卷,金刚顶经超胜叁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一卷。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7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安乐行

谓身无危险故安,无忧恼故乐,身安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叁、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

《三藏法数》 / 381字 / 7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阿弥陀真言

有一字咒,小咒,大咒之叁种,其一字咒又有二种,一為之一字。理趣释曰:「紇利字,具四字,成一字真言,(中略)若人持一字真言,能除一切灾祸疾病。命终已后,当生安乐国土,得上品上生。」其小咒又云咒。本名曰无量寿如来真言,无量寿修愿行供养仪轨曰:「无量寿如来真言...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7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八十一品思惑

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嗔痴慢四惑也。言八十一品者,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为四地,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地,共为九地。欲界一地具九品,贪嗔痴慢四惑,所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藏法数》 / 206字 / 7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广大。第一。常。不颠倒

《法门名义集》 / 12字 / 7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悔

五种皆称悔者,以其皆能灭罪故也。忏悔则灭身口意所作之业,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求生叁界,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也。(梵语波旬,华言恶。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忏悔,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忏...

《三藏法数》 / 376字 / 7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九居

九有情居之略。寄归传一曰:「住持八纪,弘济九居。」行事钞四之二曰:「叁界九居既是眾生居处。」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7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正受

梵语叁昧Samaya,一译正受。叁為正,昧為受也。是禪定之异名。定,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想,纳法在,谓之受。如明镜之无现物也。大乘义章十叁曰:「离於邪乱故说為正,纳法称受。」探玄记叁曰:「纳法在名為正受。」观经玄义分曰:「言正受者,想都息,缘虑并亡,叁昧...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7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顶堕

菩萨於十信之相似位永断见思二惑永不沈於叁途,得六根互用之功德。於此安其分,着其法,不更进修而入十住之位,是名顶堕。离叁界之惑之位,故云顶,於此顶位堕落不进,是即顶堕。八教大意曰:「若专住似位名為法爱,已得相似六根互用,已破两惑永无坠苦,若爱此似位名為顶堕。」智...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7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界

以病床譬叁界之苦处。智度论七十一曰:「从叁界床起,我当作佛。」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7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火宅喻

法华七喻之一。法华经譬喻品曰:「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僕。其家广大,唯有一门。(中略)忽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叁十,在此宅中。(中略)於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不厌患,无求出意。(中略)...

《佛学大辞典》 / 527字 / 7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地藏

梵名乞叉底蘗沙Kṣitigarbha,在忉利天,受释迦如来付属,每日晨朝入恒沙禪定观察眾机,於二佛中间无佛世界教化六道眾生之大悲菩萨也。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又在密教其密号為悲愿金刚或称与愿金刚,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如来之幢菩萨,在胎藏界则為地藏院中...

《佛学大辞典》 / 915字 / 7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破地狱偈文

宗镜录九曰:「纂灵记云:京兆人,姓王失其名。原无戒行,曾未修善因,患病致死。為二人引至地狱,於地狱门前见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乃使诵偈云: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造(华严经夜摩天宫品,觉林菩萨之偈)。菩萨授经已,谓之曰:诵得此偈,能破地狱之苦...

《佛学大辞典》 / 330字 / 7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利使

利即快利之义,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使即驱役之义,谓诸众生,为此五种妄惑,驱役神,流转叁界,无有出期,故名使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身见使,身见者,谓诸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计为身也。由此身见,驱役神,流...

《三藏法数》 / 472字 / 7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力

五种之魔力也,即五尘是。止观辅行八曰:「增一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谓不放逸。」 又(名数)叁十七道品之一。信、精进、勤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一、信力,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二、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叁、念力,...

《佛学大辞典》 / 408字 / 7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预流果

小乘四果之第一。旧称须陀洹。译曰逆流,入流。新称窣路多阿半那Srota-ā anna,声闻乘之人,断叁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瀑流之位。谓之逆流果。预流之流,圣道之流也。断叁界之见惑已,方预参於圣者之流,谓之预流果。是為声闻乘最初之圣果,故称為初果。向此果者在断见惑之见道...

《佛学大辞典》 / 267字 / 7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梵语,婆哩惹儞Parijñana,之异名。了别之义也。对於境而了别,名為识。唯识论一曰:「识谓了别。」同五曰:「识以了境為自性。」大乘义章叁曰:「识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止观二曰:「对境觉智,异乎木石名為,次筹量,名為意,了了别知名為识。」同四曰:「识是一期...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7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法华七喻

一、火宅喻,火譬众生五浊等苦,宅譬叁界。谓叁界众生,为五浊八苦之所煎逼,而不得安隐。犹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故以火宅为喻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

《三藏法数》 / 804字 / 7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果回

五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所证之果也,谓此五人,经劫不等,断尽烦恼,回向大,证取菩提,故名五果回。(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菩提,华言道。) 初果八万劫回,初果即须陀洹也。谓断叁结之惑,而得此果。超四恶趣,于人天中七返受生...

《三藏法数》 / 574字 / 7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千手观音曼荼罗

第一内地有九净月轮,中央之月轮中安置施无畏观音(是二十五观音中南大洲之观音但今取千体之总本尊),妙色超叁界,具金色暉曜,首戴髮髻冠,自冠下垂紺髮,顶上有十一面,诸头之宝冠中,安住化佛身。菩萨身上具足四十手。一一手掌中各有一慈眼,随诸眾类而执持杂宝物,住莲华臺...

《佛学大辞典》 / 598字 / 7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种璎珞庄严

璎珞庄严者,谓菩萨以戒等四法庄严法身,如世璎珞庄严于身也。 一、戒璎珞庄严,谓菩萨严持禁戒,于诸众生无有恶害之;若无恶害之,一切众生常所乐见,身口意业悉令清净,是名戒璎珞庄严。 二、叁昧璎珞庄严,谓菩萨于诸众生,运大慈,质直柔软,乃至远离贪嗔痴行,修习...

《三藏法数》 / 263字 / 7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如来藏九喻

如来藏,即是众生本源清净地,诸佛法身之果德也,具足诸法,包含万像。诸佛证此藏,利益群生,应用无尽;众生迷此藏,常为无明烦恼障覆,业惑之所缠缚,而不能证得。佛令众生修行一切善法,断除烦恼无明,显出自己如来藏清净法身之体,故说此九种譬喻也。(无所明了,故曰...

《三藏法数》 / 961字 / 7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禪宗之别名。以觉悟佛為禪之体也。佛何物?之自性是也。故谓之直指人见性成佛,人之性即佛性也,发见佛性谓之成佛。宗镜录叁曰:「达磨大师云:明佛宗了无差误,名之曰祖。」中峰录五下曰:「禪何物?乃吾之名也。何物?即我禪之体也。(中略)惟禪与异名同体。...

《佛学大辞典》 / 121字 / 7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降叁世明王

Trailokya-vijaya-rāja,又名月黶尊胜叁世王。五大明王之一,四面八臂之忿怒身,践大自在天之夫妻,在五方中為东方。贪瞋痴谓之叁世,降伏之,故云降叁世。又降伏过现未叁世之贪瞋痴,故云降叁世。又降伏叁界之主,故云降叁世。大日经疏十曰:「所谓叁世,世名贪瞋痴,降此叁毒...

《佛学大辞典》 / 342字 / 7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智

一、尽智,谓阿罗汉断叁界见、思惑竟,即知我生已尽,梵行清净,是名尽智。(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 二、无生智,谓阿罗汉断叁界见、思烦恼已尽,知诸缚解,更不叁界受生,是名无生智。(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 99字 / 7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八界

界即界分,谓众生、色俱迷,故开色为十界,开为八界;令其观此色、二法,皆从虚妄因缘而生,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若达此妄源无有实体,绝名离相,则不为惑染所迷也。(开色为十界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皆属于色,故开之为十也。开为八界者,谓眼识、耳...

《三藏法数》 / 465字 / 7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七识住

叁界五趣,长养其识,欲识自住,差别所乐,而立七识住:一、第一识住,為有色身之有情,身想共异之处,即人趣之全及一分之天也。一分之天者,欲界之六天与色界初静虑叁天,除劫初起之有情,餘时之有情也。是有情各自之身形有小大胜劣,思想亦名异,故曰身想俱异。二、第二识住,...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7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盖

盖即盖覆之义。谓诸众生,由此贪等五惑,盖覆识,而于正道不能明了,沉滞叁界,不能出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欲盖,贪欲者,引取无厌曰贪,希须乐慕为欲。谓诸众生贪爱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物,无有厌足,以此贪欲盖覆识,禅定、善法不...

《三藏法数》 / 395字 / 6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六种阿罗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云无学。谓叁界生死已尽,故名无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叁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

《三藏法数》 / 259字 / 6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乘

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五乘有六种:一者:一、人乘,乘五戒之行法而生於人间者。二、天乘,乘十善之行法而生於天上者。叁、声闻乘,乘四諦之行法而到阿罗汉果者。四、缘觉乘,乘十二因缘之行法而到辟支佛果者。五、菩萨乘,乘六度之行法而上於...

《佛学大辞典》 / 806字 / 6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见思二惑

惑,迷惑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执着,惑于正道,流转生死,故名惑也,又名二缚。由此惑业缠缚住着叁界,不能脱离也,又名二结,结即缚之义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惑,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乃至有...

《三藏法数》 / 167字 / 6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声闻四果

一、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叁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斯陀含果,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叁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

《三藏法数》 / 286字 / 6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不定性

法相宗所立五性之一。声闻,独觉,菩萨叁乘之种子皆具,或可為阿罗汉,或可為辟支佛,或可為佛,无有一定之向,故名不定性。此有四类:一具菩萨声闻之二性,而开果不定也。二具菩萨独觉之二性,而开果不定也。叁具声闻独觉之二性,而开果不定也。四叁乘皆具而开果不定也。此中第叁...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6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无记

谓不能记别当来之果,又于善恶法中,无所记别,故名无记。 一、能变无记,谓第八识王,是无记性,与所五法相俱,则能变现色等一切境界,而无所分别,故名能变无记。(五法者,一作意、二触、叁受、四想、五思,是名遍行五法,即第八识所法也。) 二、所变无记,谓根身、...

《三藏法数》 / 284字 / 6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身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叁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叁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

《三藏法数》 / 137字 / 6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八不共法

是限於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於佛而不共同於其他二乘菩萨,故云不共法: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二、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眾之机宜而使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叁、念无失,佛修...

《佛学大辞典》 / 728字 / 6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六大阿罗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其生死已尽,无法可学;又云无生,谓其断见、思惑尽,无复叁界受生;又云应供,谓其应受人天供养;又云杀贼,谓其能杀烦恼之贼。以其皆具叁明六通,无量功德,故称为大。此阿罗汉,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寿量,住于世间,守护正法,至今犹未入灭。若...

《三藏法数》 / 852字 / 6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八解脱

又名八背捨,违背叁界之烦恼而捨离之,解脱其繫缚之八种禪定也。观无量寿经曰:「叁明六通,具八解脱。」同天台疏中曰:「能脱虑,故名解脱,亦名背捨。背者背彼净洁五欲也,捨者捨是着也。」见[八背捨]条。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6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一味

如来之教法,譬如甘味。教法之理趣,唯一无二。故名一味。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涅槃经五曰:「又解脱者,名為一味。」深密经四曰:「徧一切一味相胜义諦。」叁藏法数四曰:「一味者喻法华一乘叁教也。」法华经义疏八曰:「一味谓一智味,合上一雨也。」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6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大自在天

自在天外道之主神也。梵语摩醯首罗讹略,正為摩醯湿伐涅Maheśvara,译言大自在。在色界之顶,為叁千界之主。此大自在天有二种:一曰毘舍闍摩醯首罗,一曰净居摩醯首罗。毘舍闍為鬼类之名,摩醯首罗论师之所祀,有二目八臂,乘白牛,住於色界。密教以之為大日如来之应现。彼又言此...

《佛学大辞典》 / 1079字 / 6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一行叁昧

定於一行而修叁昧也。又名真如叁昧或一相叁昧。叁藏法数四曰:「一行叁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此有事理二种。理之一行叁昧者。為定观真如之一理也。文殊般若经下曰:「法界一相,繫缘法界,是名一行叁昧。(中略)入一行叁昧者,尽知恆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起信论曰...

《佛学大辞典》 / 306字 / 6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种天

一、世间天,谓世间国王,虽居人世,受享天福,是名世间天。 二、生天,谓叁界诸天,因修戒善等福,兼习禅定,得生此天,是名生天。(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戒善者,即五戒十善也。) 叁、净天,谓二乘之人,因修空观,断见、思惑净尽,是名净天。(二乘者,声闻乘、...

《三藏法数》 / 209字 / 6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途对叁毒

一、火途对嗔忿,火途即地狱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为镬汤炉炭等热苦所逼,故四解脱经称为火途。盖由众生无慈悲,常怀嗔忿,致感斯报。故云火途对嗔忿。 二、刀途对悭贪,刀途即饿鬼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苦,故四解脱经称为刀途,盖由众生无惠施,常怀悭贪...

《三藏法数》 / 201字 / 6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八正道

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叁界有漏生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正思惟,谓人见四...

《三藏法数》 / 426字 / 6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科

一、翻译,翻译者,谓翻梵语而为华言也。又译之为言,易也。以华夏之言,易彼梵语,俾大法以流通,如摩腾初至于汉,译四十二章经之类是也。 二、解义,解义者,谓善解如来所说诸经甚深法义也。盖依解以立行,修行以契理,则可以弘大教,可以证菩提,如佛弟子迦旃延善解契经是也...

《三藏法数》 / 1012字 / 6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六神通

璎珞经云:神名天,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 一、天眼通,谓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是名天眼通。(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天耳通,谓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

《三藏法数》 / 358字 / 6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十四断结

谓叁藏教菩萨,扶惑润生,历劫具修六度梵行,饶益有情。最后至于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慧发真无漏之时,以八忍、八智、十六、九无碍、九解脱、十八,顿断见、思习气,而成正觉。故云叁十四断结也。(叁藏教者,即经律论叁藏也。扶惑润生者,谓此教菩萨,虽已离见、思之惑,为...

《三藏法数》 / 832字 / 6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九有

又云九居。叁界中有情乐住之地处有九所。名曰九有情居,又云九眾生居。略云九有,又云九居:一欲界之人与六天,二初禪天,叁二禪天,四叁禪天,五四禪天中之无想天,六空处,七识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此中除无想非想名七识住)。俱舍论八曰:「前七识住及第一有无想有...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6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门叙密咒功德深广

一、护持国王,安乐人民门,宝星陀罗尼经云:一切国土中,所有陀罗尼流行之地,令其人王,常得拥护,势力自在;亦能拥护王之政教;一切不祥之事,皆悉断灭。复令财谷丰饶,人民安乐也。(梵语陀罗尼,华言咒,即愿也;亦云捻持,即真言也。) 二、能灭罪障,远离鬼神门,菩提场...

《三藏法数》 / 1158字 / 6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乘

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叁乘有四种:(一)大乘之叁乘也。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叁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於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諦之理,以证阿罗汉者。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於其最后之生...

《佛学大辞典》 / 882字 / 6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相成身

五相具备,成就本尊身之观行也。又作五相成身观,五转成身,五法成身。一通达菩提,二修菩提,叁成金刚,四证金刚身,五佛身圆满。成此五相之观而显得金刚界之佛身也。金刚顶大教王经一说一切义成就菩萨(悉多太子),蒙诸佛警觉开示而修证五相之轨则。十八会指归曰:「毘虑...

《佛学大辞典》 / 805字 / 6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逆流十

谓修行之人,由前顺流十,昏倒造恶,积集重累,生死浩然,而无际畔;今欲忏悔,应当逆此罪流,用十种,翻除恶法也。 一、深信因果,谓修行之人,先须正信因果,业种虽久,终不败亡。岂有自作,他人受果?是以深信善恶果报,不生疑惑。以此翻破拨无因果之也。 二、生重惭...

《三藏法数》 / 604字 / 6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界火宅

以火宅譬叁界。见[火宅]条。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6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