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4 条搜索结果

八支

正见等之正道,八种所支分,故谓之八支。详见[八正道]条。 又无着所造之论有八部,谓之八支。寄归传四曰:「瑜伽毕学,体穷无着八支。」详见[八论]条。 又斋八种所支分,亦名八支,详见[]条。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5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五分法身

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為叁身中之法身:一、,谓如来口意叁业离一切过非之法身也。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叁、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繫缚,谓之解脱法身。即...

《佛学大辞典》 / 390字 / 5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乖尊卑次序

制乖背尊卑次第序列之也。四十八轻之第叁十八。佛法,坐之次第,不问老少贵贱,先受者在前坐,后受者在后坐。此即诫不依此次序,坐无前后,如兵奴之法者。通於大小二乘,道俗七眾。法藏名之為眾坐乖仪,太贤谓為坐无次第。今依天台之名,出於梵网经,菩萨义疏等。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七真如

一、流转真如,流转,即运动之义。真如者,真名不伪,如名不异也。谓诸众生造作一切行业,流转生死,而真如之体,本无动摇,然亦不妨随缘转变。论云:一切行无先后性。是也。(无先后性者,谓于一切行业,不离真如之理性故也。) 二、实相真如,无虚妄相,故名实相。谓一切法中...

《三藏法数》 / 608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具足

為比丘,比丘尼当受之,别解脱中之至极也。比丘為二百五十,比丘尼為五百(实為叁百四十八),比丘之二百五十,為四波罗夷,十叁僧残,二不定,叁十捨堕,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眾学,七灭諍。比丘尼之叁百四十八,為八波罗夷,十七僧残,叁十捨堕,一百七十八波...

《佛学大辞典》 / 453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五乘

乘即运载之义。谓人天等各以所修之法为乘,运载至其所至之处,故有五乘也。 一、人乘,人者忍也。于世间违顺情境,悉能安忍故也。谓人以叁归五为乘,运出四趣,生于人道,故名人乘。(叁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也。五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四趣...

《三藏法数》 / 481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越法罪

又曰越叁昧耶罪。违越叁世诸佛秘密之法之罪也。大日经疏二十曰:「此大乘密教当如是法相承,若授受失宜,即是专擅自恣而越法则,故云住不放逸也。」演密钞十曰:「若传受失宜,专擅自恣,即是放逸,违越叁世诸佛秘密法则。得越法罪,越法罪者,此中所谓犯叁昧耶四波罗夷中第叁也...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5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迦絺那

Kaṭhina,又作迦提,羯絺那。衣名。译曰坚实,功德。比丘九十日安居行终后,人所供养之衣,此衣依安居之功,有五种之德,故名功德衣。五德者,一受此功德衣上不行作法(一云说净作法),畜餘分之衣,亦无罪(寻常以為长衣禁之)。二叁衣之中,不携一衣,经一宿亦无罪(寻常以為...

《佛学大辞典》 / 516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惟愿演说诸佛名号,及本昔所发殊胜大愿。佛言:东方过此十恒沙等佛土之外,有世界名净琉璃,彼土有佛,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行时,发十二大愿。(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 一愿,愿我...

《三藏法数》 / 1534字 / 5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福

叁种之福业。一、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持十善。二、福,持叁归五乃至具足。叁、行福,发菩提心,而行佛道。观无量寿经曰:「欲生彼国者,当修叁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叁归具足眾,不犯威仪。叁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5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阿难四问

佛将入灭,语阿难大众言。我灭度后,汝当精勤教诫我诸眷属,早求出离,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时阿难闻佛语已。悲哽呜咽,举体迷闷,时阿泥楼豆。安慰阿难曰,如来灭度时至,今日则有,明旦则无。汝依我语,咨启四问,阿难问已。佛言,汝致四问,为最后问,大能利益一切世间。汝等...

《三藏法数》 / 545字 / 5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七见

分别曰见。谓外道于诸法中执己为是,以正为非,迷惑不解,失于正理,故有七种之见也。 一、邪见,谓无正信,诽谤正法,而于善恶果报,及正因缘所生善法,一切拨以为无,是为邪见。(正因缘者,谓眼等六根为因,色等六尘为缘,能生一切诸法,非如外道计从梵天生,或计从微尘生。...

《三藏法数》 / 493字 / 5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一、不杀,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 二、不偷盗,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 叁、不邪淫,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

《三藏法数》 / 223字 / 5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别解脱

又曰别解脱律仪。叁种之一。依受之作法,受五乃至具足,身口恶业别别解脱之法也。义林章叁末曰:「别别防非名之為别,(中略)即解脱,解脱恶故。(中略)别解脱者是别名。」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5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五事生人中

谓诸众生能行此五事,则得于人中受生也。 一、布施,谓人常行仁慈,不吝财宝,赈济贫穷,是名布施。 二、持,谓人心常念,忆持无忘,不作诸恶,是名持。 叁、忍辱,谓人若遇非理相干,能以情恕,安忍不动,是名忍辱。 四、精进,谓人直心向道,勤行众善,无有懈怠,是...

《三藏法数》 / 147字 / 5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五大部

南山律依凭之註疏,有五种之大部也。俱係道宣律师之撰述:一、四分律删繁补闕行事钞叁卷(分十二卷),二、四分律含註本疏四卷(分八卷),叁、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卷(分八卷),四、四分律拾毘尼义钞叁卷(分六卷,后二卷今缺),五、四分比丘尼钞叁卷(分六卷)也。其中前...

《佛学大辞典》 / 369字 / 4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白四羯磨

Jña ticaturthaṁ,僧中行事务,如授之重法,向僧眾先告白其事,曰白。次叁问其可否而决其事曰叁羯磨Tṛtīya karmavācanā,合一度之白与叁度之羯磨曰白四羯磨。是最重之作法也。羯磨疏一上白:「若情事殷重,和举转难。如受懺大仪,治摈重罚。故须一白牒陈,叁羯磨量可,方能成...

《佛学大辞典》 / 210字 / 4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五百

比丘尼具足之大数也。大爱道比丘尼经上曰:「佛告比丘尼裘曇弥:汝行十如法,则有大,名具足,真諦行之,疾得作佛。凡有五百要事。」毘尼母经八曰:「比丘二百五十法,比丘尼五百法。」药师如来本愿经曰:「比丘尼受持五百。」此外经论说五百者颇多。然检诸律,未明示五百...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4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天台律

大乘圆顿也。

《佛学大辞典》 / 7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即[腊]也。疑耀五云:僧家言僧腊者,犹言年岁也。又言腊者,腊当作蜡。余偶阅一内典,西方结夏时,以蜡為人,其轻重相同。解夏之后,以蜡人為验,轻重不差,则為念定而无妄想。否则血气耗散,必轻於蜡人。故谓之曰蜡,非年岁之腊也。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十地断障证真

一、欢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见诸众生,心堕邪见,皆成障碍,故发起大愿慈心,而修舍行,于内身外财,无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而证遍行真如,是名欢喜地断障证真。(异生性障者,性即凡夫之性,障即执着我、法,障于初地功德也。遍行真如者,谓此...

《三藏法数》 / 1483字 / 4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六度

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

《三藏法数》 / 378字 / 4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五部律

五部律者,即如来所说律藏也。而分为五者,世尊成道叁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斋,食讫,令罗睺罗洗钵,因失手破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皆白佛言,钵破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后优波鞠多果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焉。(梵...

《三藏法数》 / 724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甘露法雨

如来之教法譬之甘露之雨。涅槃经二曰:「世尊我今身,有调牛良田。除去株杌,唯悕如来甘露法雨。」法华经普门品曰:「悲体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五品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

《佛学大辞典》 / 269字 / 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叁种精进

一、庄严精进,庄即端庄,严即严饰。谓菩萨发心时,精勤修习一切梵行,庄严道果;复为化诸众生,于叁界中示现受生,乃至为慈悲故,入地狱中代其受苦,心不休息,是名庄严精进。(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摄善法精进,谓菩萨既修六度梵行,不为烦恼恶业邪见之所倾...

《三藏法数》 / 228字 / 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一、解脱,谓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自然远离惑业之缚,而得自在,是名解脱。 二、定共,谓因修习禅定,发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与定俱发,是名定共。(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皆色界天也。) 叁、道...

《三藏法数》 / 190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门

唐道绰所判。一、圣道门,此土由凡至圣修道之教门也。除净土叁经,其餘之诸经是。二、净土门,往生弥陀净土而证圣果之教门也。叁部经之所说是。安乐集上曰:「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选择集本曰:「道绰禪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捨圣道正归净土。」教行信证六本曰:「凡就一代...

《佛学大辞典》 / 2032字 / 4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一、性,谓杀、盗、邪淫、妄语,此四性自是,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 二、遮,遮即遮止,谓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是故佛特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余之律仪,是名遮

《三藏法数》 / 88字 / 4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轮宝

转轮王感得之宝器,王游行之处,必自前进,而制伏四方者也。有金银铜铁四种,故分金轮王乃至铁轮王之四等。俱舍论十二曰:「此王由轮旋转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中略)若王生在剎帝利种绍洒顶位,於十五日受斋时,沐浴首身,受胜斋。升高臺殿,臣僚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4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苦行外道

俱舍论九曰:「如诸离繫及婆罗门输婆多,般利伐罗多迦等。异类外道,受持种种露形,拔髮,杖乌鹿皮,持髻,涂灰,执叁杖,剪鬚髮等无义苦行。」百论上曰:「勒沙婆弟子,诵尼乾子经。言五热炙身,拔髮等受苦法,是名善法。又有诸师,行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巖,寂默常立,持牛...

《佛学大辞典》 / 297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五下分结

下分结者,即欲界之结惑也。 一、贪结,贪者,贪着无厌也。谓欲界众生,于顺情境上,起于贪心,无有厌足,由此贪惑,系缚叁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嗔结,嗔者,忿怒之心也。谓欲界众生,于违情境上,起于嗔心,而不自已,由此嗔惑,...

《三藏法数》 / 368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大海八不思议喻涅槃

一、渐渐转深,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随顺众生根性,利、钝、大、小,无不令其各各获益,次第修证,而至于究竟之地。如经所说,优婆塞、沙弥、比丘、菩萨、须陀洹果乃至菩萨果、佛果之类,犹如大海之流,从浅而至深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土。梵...

《三藏法数》 / 992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波吒利弗城结集

阿育王Dharmāśoka即位十七年,即佛灭二百叁十五年,目犍连帝须為上座,会一千比丘,於波吒利弗城诵出法藏。帝须更自作论事Kathāvatthu akaraṇa一千章,驳击异议邪说。盖此结集开会之动机,以阿育王篤信佛法,外道之徒,穷於衣食,作佛教比丘形,混於佛徒中,大混浊佛教教义,為...

《佛学大辞典》 / 555字 / 4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七聚

聚即类聚。谓聚众律以成其类,随犯而制之,故名七聚也。 一、波罗夷,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有叁义:一者,退没,由犯此罪,道果无分,没溺恶道。二者,不共住,谓非但失道而已,不得于说羯磨僧中共住。叁者,堕落,舍此身已,堕在阿鼻地狱也。(梵语羯磨,华言作法。梵语阿...

《三藏法数》 / 345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一、随相,随即随顺,相即形相。谓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仪,是名随相。 二、离相,离即远离,谓持之人,心无所着,则一切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是名离相

《三藏法数》 / 82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九横

横死有九因:一、不应饭而饭,即不可食而食也。二、不量食,食无节制也。叁、不习食,食不习食之食也。四、不出食,食未消化而又食也。五、止熟,强制止大小便也。六、不持,不持行,而遂触世法也。七、近恶知识,近於恶友也。八、入里不时,不时入里井也。九、可避不避,恶疫...

《佛学大辞典》 / 267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出家二

一、十,谓一不杀、二不盗、叁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着花鬘衣、八不观听歌舞、九手不捉金银财宝、十不过中食。此十是初出家沙弥所持,是为出家十。(梵语沙弥,华言息慈。息世染之情,慈济群生也。) 二、具足,具足者,即二百五十也。谓...

《三藏法数》 / 407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乌逋沙他

U avasatha,巴U osatha,译為斋日,增长。起世因本经七曰:「一一月中,有六乌晡沙他。」注曰:「隋言增长,谓受持斋法,增长善根。」即六斋日也。同经十曰:「乌逋沙他,隋言斋。」异译经二曰:「隋言洁斋。」见[布萨]条。梵文多用Poṣadha之俗字故有增长之译。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叁性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三藏法数》 / 315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五乘

一、佛乘,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乘即运载之义。谓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同到涅槃彼岸,故名佛乘。(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之人以六度万行为乘,运诸众生同出叁界,故名菩萨乘。(六度者,一布施、二持...

《三藏法数》 / 372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罗睺罗六年在胎往因

玄应师之说如上所引。佛本行集经五十五曰:「罗睺罗,昔為国王时,有仙人犯盗,欲就王懺悔。诣王宫,王耽五欲,六日不见外人,以此因缘,今生六年在母胎也。」法华文句二曰:「往昔塞鼠穴,又不看婆罗门六日,由是缘故言覆障。」维摩经嘉祥疏二曰:「所以六年在胎者,从来言,过...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十事功德

菩萨修行涅槃经者得十事之功德也:一、第一功德有五事,得闻所不能开者。(中略)断疑惑之心慧心正直,能知如来之密义也。二、第二功德有五事:得、见、闻、到、知也。叁、第叁功德有叁事:得第一义慈,得菩萨所缘之慈,得菩萨无缘之慈。四、第四功德有十事:根深而难倾动,生自身...

《佛学大辞典》 / 465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尼八弃

梵语尼,华言女。弃,却也。谓尼犯此八罪,弃却于佛法之外也。 一、杀,杀即损伤物命也。谓一切有情,皆惜身命。尼若不能悯彼,反更伤残,是故为众所弃也。 二、盗,盗即窃取他物也。谓尼于他人所有财物,生贪乐心,不与而取,是故为众所弃也。 叁、淫,淫即染欲也。谓尼不能...

《三藏法数》 / 333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瞻病五德

僧祇律云:有比丘久病,佛因见之,躬与阿难为其洗身及衣,又为说法。问云:汝曾看病否?答:不曾。佛言:汝既不看,谁当看汝。佛乃制,自今以后,令诸弟子应看病比丘。若欲供养我,应供养病人。故说瞻病有五德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谓供给病人...

《三藏法数》 / 323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一心金刚宝

天台宗相传之菩萨名。依梵网经而立此称。又名圆顿。其相仅為梵网之十重四十八轻。梵网经下曰:「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光明,金刚宝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十乘

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八聚

此日本凝然师便宜所立之类聚也。一波罗夷,如上。二僧残,如上。叁二不定,自篇门之突吉罪别开。四捨堕,梵云尼萨耆波逸提Naiḥsargika āyattika,尼萨耆者,翻云尽捨,今略云捨。尽捨与所犯之财物於僧中也,波逸提翻云堕,是结堕狱之罪故也,此有叁十。五波逸提,译曰堕,此罪...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恒常

六种之一。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1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尸罗

Śila,又云尸怛罗,正译曰清凉,傍译曰。身口意叁业之罪恶,能使行人焚烧热恼,能消息其热恼,故名清凉。又,旧译曰性善。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為,叁业之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為。」义林章叁...

《佛学大辞典》 / 198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叁种结界

一摄僧界,二摄衣界,叁摄食界。摄僧界中又有叁种:一、大界,一伽蓝地之外界為小极限,广者至十里乃至百里。佛使结此大界者,欲令為说等僧事时,一聚之僧尽和集,无一人乖隔故也。凡僧事之法,一界中,有一人不和集者,则其事不成就。夫无结界之法,阎浮提界僧眾,不尽和集,不...

《佛学大辞典》 / 377字 / 4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眾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叁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為诸眾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眾生也。叁、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定慧,能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念...

《佛学大辞典》 / 504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六斋日

六斋日者,据毗婆沙论所说,凡遇持斋之日,则过中不食。 一、每月初八日,帝释敕四天王,各治一方。至此日,四王遣辅臣,观察世间人民善恶。(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

《三藏法数》 / 366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百五十

比丘之具足也。分八段:一、四波罗夷。二、十叁僧残。叁、二不定。四、叁十捨堕。五、九十单提。六、四提舍尼。七、百眾学。八、六灭諍。参照[]条。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如来七胜事

一、身胜,谓如来身真金色,相好光明,而自庄严,一切无比,众生乐见,无有猒足,是名身胜。 二、法住胜,谓如来既于诸法自得利益,住于真如法位,又复怜愍一切众生,皆欲令其安住于此,与己无异,是名法住胜。(真如法位者,谓一切诸法,皆以真如理性而为位也。) 叁、智胜,...

《三藏法数》 / 412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八十八使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见惑,能驱役一切众生流转叁界生死故也。言见惑者,以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凡有十种:一、身见,谓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妄计为身也。二、边见,谓于身见计断计常,随执一边也。叁、见取,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也。四、取,谓于非中,...

《三藏法数》 / 420字 / 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苾芻

Bhikṣu,又云煏芻。同於旧译之比丘。译曰乞士,除士,除饉男,熏士,道士等。出家為佛弟子,受具足者之都名也。以此方无正翻之语,故经论中多存比丘。苾芻之梵名,或以乞士,破烦恼之二义解之,或以净乞食,破烦恼,净持,能怖魔之四义释之。乞士者,以彼自无所营,乞人之信施...

《佛学大辞典》 / 667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五下分结

叁界中,欲界之结惑曰下分结,立五结:一贪结,贪欲之烦恼。二瞋结,瞋恚之烦恼。叁身见结,我见之烦恼。四取结,取执非理无道邪之烦恼。五疑结,狐疑諦理之烦恼。此五惑於欲界而起者,且為之不能超脱欲界,故谓之下分结。俱舍论谓之顺下分。见俱舍论二十一、大乘义章五末,四...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四种白法

谓修菩萨行者,当习一切白净善法,远离四趣诸恶之黑法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一、欲白法,谓修菩萨行者,闻佛正教理趣深远,心生乐欲而不暂舍,故名欲白法。 二、行白法,谓修菩萨行者,勤行六度之行,唯在利益世间一切众生,而不求于自身果报,...

《三藏法数》 / 223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能持

依梵网经之授法,和尚向受者十重禁一一说其相,问汝能持之否,受者答以能持,此於言下受得也。梵网经义疏上曰:「直说十重相,问能持不。次第答能。」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圆教

以名大乘穷极之实教。后魏光统律师立叁教,第叁為圆教。圆教之名,自此始。其后由晋华严经五十五:「尔时如来,知眾生应受化者,而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之经文而立名。天台宗判四教,第四為圆教,华严宗復立五教,第五為圆教。今依台宗之说释之...

《佛学大辞典》 / 466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又云和尚。授之师。见[和尚]条。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思修六意

一、广大意,谓菩萨修行,发广大心,历无数劫,而得菩提。于此时劫,常舍身命,及以恒河沙数世界满中七宝供施如来,从初至终,其心犹不满足,是名菩萨广大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三藏法数》 / 369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兽渡河

叁兽喻叁乘,河喻空理也。谓通教声闻、缘觉、菩萨同出叁界,取证空理,而根器有大小,行位有浅深,如象、马、兔,同共渡河,而有浅深之异。故以此为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象渡河,象渡河者,喻菩萨之人也。谓菩萨修六度万行,利益众生,断见、思惑,及...

《三藏法数》 / 368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无為

密教之叁昧耶也,虽依阿闍梨之加持而受得,然是暂借外缘,显本来自身之具得者,此為本不生之,不依自他之能所,故曰无為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二种庄严

庄即端庄,严即严饰,谓智慧福德二种,皆能庄严法身也。 一、智慧庄严,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无明净尽,佛性现前,所有智慧,能显法身,是名智慧庄严。 二、福德庄严,谓诸菩萨修行六度,万行具足,所有福德,能显法身,是名福德庄严。(六度者,一布施、二持、叁忍...

《三藏法数》 / 129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梵网经所说之大乘也,又云佛性、佛乘。此以眾生本具之佛性為体,且受持此可至佛果也。 又诸佛所住一实相之净也。梵网经下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中。」又曰:「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眾生受佛,即入诸佛位。」大日经疏十七曰:...

《佛学大辞典》 / 198字 / 4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无作

又云无教,新译曰无表。体有二、一作,二无作,作者,谓受时如法动作身口意叁业,可见闻之业体。无作者,谓依此时作之缘而生於身中不可见闻之业体。此业体初发之缘,虽由身口意动作(即作),而一旦生了,则不假身口意之造作,恒常相续,故称為无作。作於身口动...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僧伽理事二和

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与理和事和也。 一、理和,谓二乘之人,同断见、思之惑,同证无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事和,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名事和。(内凡者,谓四善...

《三藏法数》 / 204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事胜

一、根胜,谓菩萨根性聪利,胜于一切声闻、缘觉,是名根胜。(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道胜,为菩萨以慈悲心修行六度,既自度已,复能度脱一切众生,胜于声闻、缘觉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是名道胜。(六度者,一布施、二持、叁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

《三藏法数》 / 215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不与取

他人不与而自取即偷盗。五中第二也。智度论十叁曰:「不与取者,知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恶癩野干心

恶癩者恶疾,野干者野孤,喻心之恶也。止观二之四曰:「大论云:寧起恶癩野干心,不生声闻辟支佛意。」但大论无此语,萨遮尼犍经九曰:「若不持,不得疥癩野干身,况当功德之身。」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十行

十行者,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然行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也。 一、欢喜行,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饶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

《三藏法数》 / 702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六念法

一、念佛,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叁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

《三藏法数》 / 687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事无尽

一、布施无尽,谓菩萨好喜布施,不吝财物乃至躯命,悉能施与,心不疲厌,是名布施无尽。 二、持无尽,谓菩萨护持禁,未曾违舍。见犯者,怜愍悲哀;见奉者,尊重爱敬。复以法传化他人,心不疲厌,是名持无尽。 叁、博闻无尽,谓菩萨闻如是法,即当奉行,思欲化他,...

《三藏法数》 / 151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辈

一、比丘,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出家之人,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故名乞士。 二、比丘尼,梵语尼,华言女。佛初不度女人出家,成道之后,因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恳求出家,佛乃度之,故名比丘尼。(梵语摩诃波阇波提,华言大爱道。) 叁...

《三藏法数》 / 221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取

一、欲取,欲即贪欲,取即取着。谓于彼欲界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贪欲取着,故名欲取。 二、见取,邪心分别,名之为见。所谓身见、边见等。因见取着,故名见取。(身见者,于五阴等法,妄计为身也。边见者,于断、常二见中,随执一边也。) 叁、取,谓于非中,谬以为,取...

《三藏法数》 / 261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入道四行

达磨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焉。 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

《三藏法数》 / 488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不坏净

谓信叁宝及而不坏也。天台仁王疏上曰:「信叁宝及不坏,名四不坏净也。」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叁种律仪

一别解脱律仪,於欲界受法而发生之体也。二静虑生律仪,入色界诸定自发生之体也。叁道生律仪,入无漏定发生之体也。前二者属有漏,后一者属无漏。旧作别解脱律仪,禪律仪,无漏律仪。俱舍论十四曰:「律仪差别,略有叁种:一别解脱律仪,谓欲缠。二静虑生律仪,谓色缠...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八波罗夷

小乘於比丘之初篇说四波罗夷,於比丘尼之初篇说八种波罗夷。前四者如比丘所述。五摩触,以婬心摩触男子之身分也。六八事成重,有婬心:一捉男子之手,二捉衣,叁入屏处,四共立,五共语,六共行,七身相倚,八共期行婬之处。此八事满足方成波罗夷。七覆藏他重罪,知同辈犯...

《佛学大辞典》 / 193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婆伽婆七义

婆伽婆者,总万德至极之名也。经云:婆伽婆具此七义。不翻华言者,多含义故。即五种不翻之一也。(五种不翻者,秘密不翻、多含义不翻、此方无不翻、顺古不翻、生善不翻。) 一、能破烦恼,破者,裂断也。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谓如来断诸烦恼,乃至无明之惑,净尽无余。...

《三藏法数》 / 703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教

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眾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餘眾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為显露教者,於彼為秘密教。在彼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

《佛学大辞典》 / 2250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沙门受食五观

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善法,息灭恶事。凡受食时,先作五观,然后方食,故名沙门受食五观也。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功多少者,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工用甚多。量彼来处者,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三藏法数》 / 443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辈事佛

一、为魔弟子事佛,经云:何谓魔弟子事佛?佛言:虽受佛,心乐邪业,不信正道,不知有罪恶之报,假名事佛,常与邪俱,是名魔弟子事佛。 二、为天人事佛,经云:何谓天人事佛?佛言:受持五,行于十善,至死不犯,信有罪福,常念正法,是名天人事佛。(五者,不杀、不盗、...

《三藏法数》 / 273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五种僧

(亦名五僧差别,出显宗论) 一、无耻僧,谓毁犯禁,不守真风,形预僧流,行过俗务,是名无耻僧。 二、哑羊僧,谓于叁藏教无所了达,譬如哑羊,无辩说用,是名哑羊僧。(叁藏教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叁、朋党僧,谓好于游散,惟务斗诤,善生机巧,结构朋党,是名朋党僧...

《三藏法数》 / 166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一、威仪,威仪者,谓受已,惟务修饰容止,诳惑于世,盖由好求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二、从,从者,谓顺从佛制,清净叁业。盖其内外相称,不为世事,但求真实利益,不要虚誉者也。(叁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三藏法数》 / 96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种证相不同

谓修习法华叁昧,于叁七日中,一心精进,有叁种证相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异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 一、下根证相,谓行人于叁七日中,获得根清净,就中所证之相,亦有叁品不同。若于叁七日中,或得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利,道心勇发,是下品根渐...

《三藏法数》 / 675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依次五百年

五百年者,像法后、末法初之五百年也。此五百年中,比丘虽云无修无证,亦有解脱、禅定、持、多闻、布施者。佛知其法渐衰,故说其次第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第一一百年,得坚固解脱,谓此一百年中,比丘唯务智理,说法利生,悟明大乘,解脱自在,坚固不变也。(智理者...

《三藏法数》 / 297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七知

(亦名大乘七丈夫,出涅槃经) 七知者,谓佛于涅槃会上,告诸菩萨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名具足梵行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知法,知法者,谓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叁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

《三藏法数》 / 502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