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 条搜索结果

添品妙法莲华经序

《妙法莲华经》者,破明一之指归也。降神五浊,弘道三乘,权智不思,大悲难极,先设化城之迹,后示系珠之本,车虽有异,雨实无差;记以正觉之名,许以真子之位,同入法性,归之于此。昔炖煌沙门竺法护,于晋武之世译《正法华》;后秦姚兴,更请罗什译《妙法莲华》。考验译,定...

《添品妙法莲华经》 / 隋仁寿元年崛多笈多二法师添品 / 460字 / 7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30日

七灭諍

比丘具足戒八篇之第八為灭比丘諍论之戒律也。比丘之諍有四事:一、言諍,此由谈论法相是非而起之諍也。、觅諍,求觅比丘所犯之罪而起之諍也。叁、犯諍,缘比丘犯罪之虚实轻重而起之諍也。四、事諍,依他行羯磨之事,或云如法,或云不如法之諍也。灭已上四諍,有七种之毘尼,应用...

《佛学大辞典》 / 511字 / 7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四悉檀

佛之说法不出四悉檀也。悉檀Siddhānta者,古师一译為成。谓以此四法成就眾生之佛道,故名。南岳解悉為汉语普徧之义,檀為梵言檀那之略,是施之义。佛以此四法普施眾生,故云悉檀。天台随於南岳,愚案悉檀与新译之悉曇同,成就之义也。一世界悉檀,佛先顺凡情用人我等假名随顺眾生...

《佛学大辞典》 / 497字 / 7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法界

法界者,诸佛众生之本体也。然四圣六凡,感报界分不同,故有十法界焉。(四圣者,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六凡者,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一、佛法界,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叁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

《三藏法数》 / 1127字 / 7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乘即运载之义。谓乘之人,乘四谛、十因缘之法,运出叁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为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因缘者,一无明、行、叁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老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乘,闻佛声...

《三藏法数》 / 209字 / 7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法身

一、理法身,理即性德也。谓性净明体,本来离念,等虚空界,无所不遍。诸佛众生皆同一相,是名理法身。 、智法身,智即修德也。谓究竟始觉之智,契合清净本觉之理。理智互融,色心不,智所现故,是名智法身。

《三藏法数》 / 92字 / 7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百八法明门

法明门者,为令众生破除昏暗,通达一切智慧也。故护明菩萨在兜率天宫,欲下人间托生,即于师子座上,宣说此一百八门,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也。(护明菩萨,即释迦牟尼佛在天宫之号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正信法明门,谓不破坚牢心故。净心法明门,谓无秽浊故。欢喜...

《三藏法数》 / 2717字 / 7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中洲

须弥山之四方,有南赡部等四大洲,此四大洲各有中洲附属之。俱舍论十一曰:「四大洲侧各有中洲。赡部洲边中洲者,一遮末罗洲,筏罗遮末罗洲。」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7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四安乐行

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远离邪人邪法,叁、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

《三藏法数》 / 381字 / 7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菩提树

Bodhidruma,又Bodhivṛkṣa,释尊於此树下成道,故名菩提树,译曰道树,又云觉树。然此树之本名,法苑珠林八云阿沛多罗树,法显传云贝多树,观佛叁昧经云阿输陀树Aśvattha,西域记八云毕鉢罗树(Pi ala)。见[毕鉢罗]条。谓贝多罗為菩提树者误也。酉阳杂俎曰:「菩提树出摩伽阤...

《佛学大辞典》 / 656字 / 7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四种法身

此為密教所立。一自性法身。诸佛之真身,理智法性,自然具足,常住之法身,叁世常恒,為从身流出之菩萨说叁密之法。自体法然,故云自性,具无為之作业,故云法界,此有理智差别,法界诸法,体性寂然,法尔不改,名理法身,即胎藏之四重圆坛是也。一切之法,互相周徧,冥理同体,名...

《佛学大辞典》 / 716字 / 7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有对

就十八界分别叁种之有对:一障碍有对,境界有对。叁所缘有对。对者碍之义。碍有种:一障碍之义,拘碍之义。障碍之义者,第一之障碍有对也。以五根五境之小色為体。此十色互相障碍,如手之碍手,石之碍石,故名障碍,障碍即有对也。拘碍之义者,第之境界有对,与第叁之所缘...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6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四枯四荣

佛於拘尸那城Kusinagara娑罗Śāla双树间入灭时,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面双树,一荣一枯,故曰四枯四荣,此有重之意:一表凡夫乘之八倒,為表乘菩萨之八正也。凡夫乘之八倒者,谓凡夫於世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起常乐我净之见,是為凡夫之四倒,故譬之以四荣,又乘向涅槃...

《佛学大辞典》 / 429字 / 6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五比丘

佛最初所度之五个比丘。皆為佛之姻戚。一、憍陈如,、额鞞,叁、跋提,四、十力迦叶,五、摩男俱利。是為文句四之叁之说,而诸经论诸家之义皆同。然列為一、陈如(又拘邻),、頞鞞(又湿鞞阿说示马胜),叁、拔提(又摩訶男),四、十力迦叶,五、俱利太子。又玄义释籤六之...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6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毘摩质多罗

Vimalacitra,新云吠摩质呾利。阿修罗王之名。译曰净心,綺画,宝饰等。娶乾闥婆之女,生舍脂夫人,嫁於帝释,即帝释之舅也。法华文句曰:「毘摩质多,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波海水出声。名毘摩质多,即舍脂父也。观佛叁昧云:索乾闥婆女生舍脂,帝释业力,令其父居七宝殿,纳...

《佛学大辞典》 / 232字 / 6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王子以肉济父母缘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尔时阿难,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见一小儿,有盲父母,乞索得食,好者供养父母,粗者便自食之。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小儿者,甚为希有!乞得好食,用奉父母,择粗恶者,而自食之。” 佛言:“此未为难,我过去世中,供养父母,乃极为难。” 阿难...

《杂宝藏经》 /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 / 1664字 / 6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9日

尸弃

Śikhin,又作式,式弃,式詰。大论作罽那尸弃。旧俱舍十叁作剌那尸弃Ratnaśikhin,新俱舍十八作宝髻增一阿含经四十四作式詰。优婆塞戒经作宝顶。本行经作螺髻。有佛:一、值遇释迦佛初阿僧祇劫满之佛也。大论四曰:「释迦文佛从过去释迦文佛,到罽那尸弃,為初僧祇。」、过去...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6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五力

五种之魔力也,即五尘是。止观辅行八曰:「增一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谓不放逸。」 又(名数)叁十七道品之一。信、精进、勤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一、信力,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叁、念力,...

《佛学大辞典》 / 408字 / 6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五乘

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五乘有六种:一者:一、人乘,乘五戒之行法而生於人间者。、天乘,乘十善之行法而生於天上者。叁、声闻乘,乘四諦之行法而到阿罗汉果者。四、缘觉乘,乘十因缘之行法而到辟支佛果者。五、菩萨乘,乘六度之行法而上於...

《佛学大辞典》 / 806字 / 6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摩呼洛伽

Mahoraga,莫呼洛伽摩,旧曰休勒,摩睺罗伽,新曰莫呼洛伽,摩护囉誐。八部眾之一。大蟒神也。胎藏界第叁院之一尊,释迦如来之眷属也。是為大日如来普门示现之一法门身,一类眾生,因此法而遂得到於一切智地。大日经一曰:「尔时执金刚秘密主,於彼眾会中坐。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

《佛学大辞典》 / 449字 / 6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四劫

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则寿减一岁;如是减至人寿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则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名为一小劫。如是十增减,名为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名为一大劫。 一、成劫,成劫者,谓世界初成立也。...

《三藏法数》 / 916字 / 6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即十

所谓一即十者。乃一至十之数。均由一相叠而成。若以一為本数,即单位。则舍一而不能有至十。此所以一即,一即叁以至一即十也。易言之。乃由本数之一為始。渐次成而為。一之外别无之本体也。由此以推。十亦由本数之一為始。渐次成而為十。一之外别无十之本体也。由是论之...

《佛学大辞典》 / 284字 / 6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佛

种种不一。(一)称讚净土经十佛:一东方不动如来,南方日月光如来,叁西方无量寿如来,四北方无量光严通达觉慧如来,五下方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王胜德光明如来,六上方梵音如来,七东南方最胜广大云雷音王如来,八西南方最胜日光名称功德如来,九西北方无量功德火王光明如来,十...

《佛学大辞典》 / 549字 / 6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过去无数劫,尔时有孔雀王,从五百妇孔雀,相随经历诸山,见青雀色大好,便舍五百妇追青雀,青雀但食甘露好果。时国王夫人有疾,夜梦见孔雀王,寤则白王:“王当重募求之。”王命射师:“有能得孔雀王来者,赐金百斤;妇以女女之。”诸射师分布诸山,见孔雀从一青雀,便以蜜麨处处涂树...

《旧杂譬喻经》 / 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 / 544字 / 6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一、理和,乘之圣者同断见思之惑,同证无為之理也。、事和,就乘之凡僧而言。有六种:一、戒和,谓同修也。、见和,谓同解也。叁、身和,谓同住也。四、利和,谓同均也。五、口和,谓无諍也。六、意和,谓同悦也。以此理事和名為僧伽,僧伽者,和合之义也。见名义集一。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6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七难

仁王经受持品,佛為十六大国王说,若国土中有七难,则宜讲读仁王经,灭七难,生七福。一、日月失度难,、星宿失度难,叁、灾火难,四、雨水难,五、恶风难,六、亢阳难,七、恶贼难。药师经谓国起七难时,国王宜发大赦,依前所说之供养法供养药师如来,则国土安稳。一人民疾疫难...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6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叁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乘等虽出叁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

《三藏法数》 / 137字 / 6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法华七喻

一、火宅喻,火譬众生五浊等苦,宅譬叁界。谓叁界众生,为五浊八苦之所煎逼,而不得安隐。犹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故以火宅为喻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

《三藏法数》 / 804字 / 6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大自在天

自在天外道之主神也。梵语摩醯首罗讹略,正為摩醯湿伐涅Maheśvara,译言大自在。在色界之顶,為叁千界之主。此大自在天有种:一曰毘舍闍摩醯首罗,一曰净居摩醯首罗。毘舍闍為鬼类之名,摩醯首罗论师之所祀,有目八臂,乘白牛,住於色界。密教以之為大日如来之应现。彼又言此...

《佛学大辞典》 / 1079字 / 6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德叉迦

Takṣaka,龙王名。法华经所列四龙王之一。法华文句曰:「此云视毒,亦云多舌,或云两舌。」同玄赞曰:「此云多舌,舌有多故,或由嗜语故,名多舌也。」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6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八识

一、眼识,谓眼以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而能见者,是名眼识。 、耳识,谓耳以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而能听者,是名耳识。 叁、鼻识,谓鼻以香为缘,而生鼻识。鼻识依根而生,鼻根因识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识。 四、舌...

《三藏法数》 / 714字 / 6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门叙密咒功德深广

一、护持国王,安乐人民门,宝星陀罗尼经云:一切国土中,所有陀罗尼流行之地,令其人王,常得拥护,势力自在;亦能拥护王之政教;一切不祥之事,皆悉断灭。复令财谷丰饶,人民安乐也。(梵语陀罗尼,华言咒,即愿也;亦云捻持,即真言也。) 、能灭罪障,远离鬼神门,菩提场...

《三藏法数》 / 1158字 / 6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六十四书

印度所行之一切外典也。佛本行集经十一曰:「一、梵天所说书,Brāhmī(今波罗门书正十四音是)。、佉卢虱吒书,Kharoṣṭī(隋言驴唇)。叁、富沙迦罗仙人说书,Puṣkarasārī(隋言莲华)。四、阿迦罗书,Aṅgali i(隋言节分)。五、懵伽罗书,Vaṅgali i(隋言吉祥)。六、耶懵尼...

《佛学大辞典》 / 1921字 / 6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八不共法

一者诸佛身无失。身行善顺。名身无失。者口无失。口业善顺。名口无失。叁者念无失。念顺无差。名念无失。四者无异相。怨亲等节护。名无异想。五者无不定心。常住叁昧。无散须臾。故名无不定心。六者无不知已舍。粗细等事所有经心莫不知而后辩。故言无知已舍。七者欲无灭。欲善满...

《法门名义集》 / 338字 / 6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五味

如来因无垢藏王菩萨称叹涅槃法胜,乃说此五味,而以醍醐比法华、涅槃也。隋朝天台智者大师,因此约如来所说一代圣教,次第立为五时,以对教之相生,机之利钝,譬犹五味之有浓淡焉。(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乳味,乳味从牛而出,以喻十部经从佛而宣说也。谓如来最初时说...

《三藏法数》 / 618字 / 6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戒律

五戒十善戒乃至百五十戒等,防止佛徒邪非之法律也。梵语尸罗,Śila译曰戒,防非止恶之义。梵语优婆罗叉U alakṣa,译曰律(净影),梵语毘尼Vinaya,译曰律(南山),法律之义。汉灵帝建寧叁年,安世高首出义决律卷。次有比丘诸禁律。魏世天竺叁藏曇摩迦罗到许洛。慨魏境僧无...

《佛学大辞典》 / 585字 / 6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法身

一、言说法身,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证得法身,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证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即究竟觉;是名证得法身。

《三藏法数》 / 96字 / 6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地了

天晓可辨方角之顷也。行中钞中曰:「十一日地了时。」资持记中曰:「言地了者,即明相现方维可辨故。」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6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叁十四心断结

谓叁藏教菩萨,扶惑润生,历劫具修六度梵行,饶益有情。最后至于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慧发真无漏之时,以八忍、八智、十六心、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顿断见、思习气,而成正觉。故云叁十四心断结也。(叁藏教者,即经律论叁藏也。扶惑润生者,谓此教菩萨,虽已离见、思之惑,为...

《三藏法数》 / 832字 / 5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底沙

Tiṣya,佛名。释迦牟尼佛尝在此佛所与弥勒共修佛道,七日七夜翘一脚,以一偈讚佛,依其功德於百劫中超越九劫而成佛云。玄应音义十四曰:「底沙,丁礼反,旧曰弗沙,此曰明也。」同曰:「此亦星名,因星立名,西国多此也。」俱舍光记十八曰:「底沙此云圆满,是星名,从星...

《佛学大辞典》 / 486字 / 5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罗睺阿修罗

Rāhuasura,具曰罗睺罗阿修罗。四种阿修罗王之一。罗睺罗译执月。此阿修罗王与帝释战时,能以其手执日月,障蔽其光,故名。法华文句曰:「罗睺者,此云覆障,障持日月者也。」法华嘉祥疏曰:「罗睺者,此云障持,又云吸气。(中略)问何故修罗手障月?答:婆沙云:月是帝释军...

《佛学大辞典》 / 334字 / 5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叁种鬼神魔

魔能现诸形相,恼乱行人,障蔽禅定;若不预善分别,以祛除之,则使魔得其便,身心恐怖,有妨精进,而道业难成矣。 一、精媚鬼,谓精神变化厌媚于人也。以十时中子鼠、丑牛等兽为种种相,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等相,恼乱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别识。若多卯时来者...

《三藏法数》 / 534字 / 5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四种意识

四种意识,不出叁境:一、性境,、带质境,叁、独影境。性境者,谓意识与眼耳鼻舌身五识同缘五尘,初心取境,未有分别,是名性境意识。于五尘境上,分别方圆长短好恶,以有尘相可分别故,是名带质境意识。不与五识同缘,而独缘法尘,谓缘过去未来变现之相,或缘空华水月等相,...

《三藏法数》 / 327字 / 5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叁心

一、至诚心,真实愿净土之心。、深心,深愿净土之心。叁、迴向发愿心,迴向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净土之心。具此叁心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一者至诚心,者深心,叁者迴向发愿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国。」 又一、根本心,第八阿赖耶识之心王,含藏一切善恶之种子,生染...

《佛学大辞典》 / 394字 / 5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即空宗与性宗。此於相宗之外,又於性宗中分别者也。就经论上而言,则般若经四论已上,就八宗上而言。则叁论已上,均显寂灭之真性,宜统名性宗,然此中以阳破诸相為主,而阴显真性,直有显示真性之门,即遮詮与表詮之相违,前者名空宗,后者正名性宗。以之料简八宗,则叁论之一宗...

《佛学大辞典》 / 952字 / 5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一善

一、信,信者,谓于一切善法,忍可乐欲,而不疑也。有叁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信有德,谓于叁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叁、信有能,谓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深信力故,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是名为信。(叁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惭,惭...

《三藏法数》 / 489字 / 5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帝释

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叁十天(忉利天译叁十叁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Śakra devānām indra,略云释提桓因。新译之梵名,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译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罗者帝,即能天帝也,今反转梵语而谓為帝释,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一眾也。...

《佛学大辞典》 / 393字 / 5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羯磨

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懺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一曰:「明了论疏翻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

《佛学大辞典》 / 938字 / 5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不增长业

一、梦所作业,梦所作者,谓梦中所为,非意思所起,亦非身口所作,是为不增长业也。 无知所作业,无知所作者,谓无所知觉之人所作之业,皆非意思所起,是为不增长业也。 叁、无故思所作业,无故思所作者,谓身口所作之业,非故意所思而起,是为不增长业也。 四、不利不数...

《三藏法数》 / 402字 / 5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观察智,谓以智慧照了人法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证所证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能证者,谓能证之智;所证者,谓所证之理。) 、取相智,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三藏法数》 / 106字 / 5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毕陵慢心

智度论曰:「长老毕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边弹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两断。得过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毕陵伽婆蹉常骂我言:小婢住莫流。佛告毕陵伽婆蹉,懺谢恒神。毕陵伽婆蹉即时合手语恒神言:小婢莫瞋,今懺谢汝。是时大眾笑之。云何懺谢而...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5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种小乘外道涅槃

【一小乘外道论师】此外道师说诸受阴重如灯火灭种坏风止名为涅槃(阴即身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外道方论师】此外道师说最初生诸方从诸方生世间人从人生天地天地灭没还入彼处名为涅槃(诸方即四方也)。 【叁外道风仙论师】此外道师说风能生长命物能杀命物风造万物能坏万物名...

《三藏法数》 / 1256字 / 5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七十五法

小乘俱舍宗立一切法為七十五,摄為五类:一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六,心不相应行法十四,无為法叁也。 第一色法十一RūPāṇi,分之為叁种:一五根,五境,叁无表色也。 五根者:一、眼根Cakṣur indriya,、耳根Śrotra indriya,叁、鼻根Ghrāṇa iudriya,四、舌根J...

《佛学大辞典》 / 2493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八天

一、欲界六天,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叁十叁。往世叁十叁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叁、须夜摩天,梵语须夜摩,华言善时分。谓此天时时唱快乐,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四、兜率陀天,梵语兜率陀...

《三藏法数》 / 756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喜根

菩萨名。诸行无行经下说喜根胜意菩萨之事。智度论六引此。文殊师利白佛言:昔有佛名狮子音王。时有菩萨比丘,一名喜根,容仪质直,不捨世法,又不分别善恶,不讚少欲知足,不讚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语诸弟子,一切诸法,婬欲相、瞋恚相、愚痴相,即是诸法实相,方便教弟子...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5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准胝法

此道场观,先观想地结上金刚墻内有大海,大海中有大宝山,山上有楼阁,阁中有八叶莲华臺,莲华上有月轮,轮中有嚩字,其字变成未敷莲华,莲华变成七俱胝佛母尊。白黄色。有十八臂。持种种叁昧耶形(出本顶),着白轻罗绵,坐赤莲花。额有眼(即叁眼),眷属围绕。其印契以小指...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5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叁乘

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叁乘有四种:(一)大乘之叁乘也。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叁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於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諦之理,以证阿罗汉者。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於其最后之生...

《佛学大辞典》 / 882字 / 5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叁德

涅槃经所说大涅槃所具之叁德:一、法身德,為佛之本体,以常住不灭之法性為身者。、般若德,般若译曰智慧,法相如实觉了者。叁、解脱德,远离一切之繫缚,而得大自在者。此叁者各有常乐我净之四德,故名叁德。而此叁德,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叁点,首罗之叁目,称為大涅...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5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宿作外道

外道十一宗之一。此外道计一切眾生受苦乐之报皆由宿世本业之所作,故若於现世持戒精进,受身心之苦,则能坏本业,本业既坏,则眾苦灭,故得涅槃。是说宿因现报,虽与佛法之正说不异,然以一切归於宿作不许感现在之功力果(是曰士用因士用果),故以之為邪执也。毘婆沙论百九十八曰...

《佛学大辞典》 / 452字 / 5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须陀洹

Srota-ā auna,具称须陀般那,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鉢囊。旧译入流,至流,逆流,沟港等。新译预流。声闻四果中初果之名也。入流者,初入圣道之义,逆流者,违背於生死之流也。断叁界之见惑,即得此果。大乘义章十七本曰:「须陀洹者是外国语。义释有叁:一当名正翻。名修无漏...

《佛学大辞典》 / 427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