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寿量品偈曰:「常在灵鷲山,及餘诸住处。眾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此六句為法界道场偈,亦曰寿量四土偈。以此六句中自具四土也。文句言常在灵鷲山,是实报土,為叁世常住之净土,故谓為他受用报身所居之实报土,為证实相之理者所得之果报,故谓為...
《佛学大辞典》 / 254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谓天台圆教之空假中叁諦圆融不二也。以简别於别教叁諦之隔歷。辅行一曰:「即者尔雅云合也,若据此释仍似二物相合名即,其理犹疏。今以义求体不二故名為即,即叁而一,与合义异。」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Saṁvṛti,世俗諦之梵语,旧师译為世俗諦。玄奘译為隐显諦。义净译為覆俗諦。隐显者,隐真理而显事相之义。义林章二末曰:「此諦理应名隐显諦,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巾為兔等物。隐本手巾,兔相显现,此亦如是。今随古名名世俗諦,梵云叁佛栗底,故以义释名隐显諦。」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肉眼,肉身所有之眼。二、天眼,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禪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叁、慧眼,谓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四、法眼,谓菩萨為度眾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见智度论叁十叁,大乘义章二十本。此五眼中...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為阿支罗迦叶说苦非自作、非他作、非共作、非无因作,迦叶因而见諦得道,触於牛而死,入灭。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台密谓大日与释迦為同一佛,但有法身(大日)与应身(释迦)之差,东密谓二佛别体,各具叁身。守护国界守陀罗尼经九曰:「佛言:秘密主!我於无量无数劫中修集如是波罗蜜多,至最后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成大毘卢遮那。坐道场时,无量化佛犹如油麻徧满虚空。(中略)...
《佛学大辞典》 / 579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数论外道说明宇宙万有开展状况顺序之根木原理也。所谓二十五諦者如表。即自性(物质的本体),受神我(精神的本体)之作用而生大,由大生我慢,由我慢生五唯,五知根,五作业根,心根,又由五唯生五大。而神我与自性之关係,恰如跛者与瞽者。神我虽有智的作用,然不能动,自性虽有...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圆满觉真理也。圆觉经曰:「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又在台家圆教,叁諦叁观圆融,故空假中之諦理,同时觉悟也。指要钞上曰:「既不明性具十界,故无圆断圆悟义。」 又(人名)宜兴人。姓蒋氏,号密云。叁十岁,从幻有正传祝髮。过铜棺山,豁然大悟,四十九岁,传...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八智之一。观色界无色界之苦諦,而断对於苦諦之见惑之智也。此智為先观欲界苦諦而起之苦法智流类,故有类之名。叁藏法数叁十一曰:「观欲界苦諦之后,復观上二界苦諦。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五相第一通达本心之真言也。连华部心轨曰:「诸佛同音言:汝应观自心。既闻是说已,如教观自心。久住諦观察,不见自心相。復想礼佛足,白言最胜尊。我不见自心,此心為何相?诸佛咸告言:心相难测量,授与心真言。即诵彻心明,观心如月轮。若在轻雾中,如理諦观察。真言曰:唵,质...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俱舍论所说。一见现观。正就见諦之法而立者,唯无漏之慧也。是独於诸諦之境现见分明,故名现观。二缘现观。就能缘之法而立者,即合此无漏之慧及与此慧相应之一聚心心所而為现观。叁事现观。就作同一事业之法而立者,即此时能缘之心心所并道共戒不相应法等,尽作同一之事业,故总名...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大小便之二处。佛祖统纪叁十曰:「残秽在身,為欲蠲除便在二道成男女根。」 又无碍道,解脱道也。新译曰无间道,解脱道。断惑证理之智慧名也。正断惑之智慧為无碍道,正证理之智慧為解脱道。无碍者,正对破惑而智不為惑所障碍也。无间者其智不為惑所间隔也。解脱者其智离繫缚於惑...
《佛学大辞典》 / 1070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真言之金胎两部,胎藏界观眾生之肉团心為莲华,以其开合分因果,金刚界观之為月轮,以其圆缺分凡圣。其月轮标帜菩提心圆明之体也。金刚顶经一曰:「时菩萨白一切如来言,世尊如来我徧知已,我见自心形如圆月,一切如来告言:汝已发一切如来普贤心,获得齐等金刚坚固。」菩提心论曰...
《佛学大辞典》 / 195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若但依生观顺观二者,则十二因缘為苦集之二諦,即无明行爱取有之五支為集諦,餘七支為苦諦也。若依生灭二观顺逆二观,则其生顺二观,為苦集之二諦,灭逆二观為道灭之二諦也。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外典谓之圣贤。内典谓之贤圣。贤者和於善之义。圣者会於正之义。和於善,虽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不断惑,在凡夫之位者,谓之贤。既发无漏智,证理断惑,次捨凡夫之性者,谓之圣。见道前七方便之位,名為贤。见道以上名為圣。大乘义章十七本曰:「和善曰贤,会正名圣,正谓...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不思议之叁諦,虽以无决定性之故,不可说之,然為机缘说之则不出叁意:一、随情说,此為大悲方便,或约於有门,或约於空门,而明之。此叁諦在圆教十行已前也。二、随情智说,即随自他意语也。就情而说有空之二,就智而说中之一,此叁諦当於圆教十信位。叁、随智说,即随自意语也。...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眾生本具之一心,大觉之妙体也,是云佛心。此心决定不改,故云印。犹如世间之印契,以此心印為禪之体而穷明之,為达磨之禪宗,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也。故有佛心宗之名。六祖坛经曰:「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於佛经。」碧巖初则曰:「誌公曰: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 又元...
《佛学大辞典》 / 151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依别圆二教之义,以圆实中道為应化身之根本也。依藏通二教之意,则实諦為偏直空理,叁界诸法本在理外,依惑业因缘而生,故断惑已,则叁界诸法归於空已。故菩萨欲永受叁界之生,而度眾生者,或故留惑,或由惑之习气势力也。然别圆二教之意,谓十界诸法以中道之理為本,中道之理,為...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见修无学之叁道中,特於见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建立九种之区别也。盖徧知為於四諦之境周徧知之之意。虽以智為其性,然今非称智為徧知。乃以因此徧知而断烦恼之故,於果附以因之名,名断為徧知。所谓断徧知是也。 俱舍论光记二十一云:「断徧知,谓诸断择灭為体。徧知是智,即是断...
《佛学大辞典》 / 1094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无着菩萨摄集一切大乘之要义而作论,名摄大乘论。天亲无性二菩萨作释论而通其义,梁真諦,唐玄奘,各翻译之,故有五名。一无着摄论,后魏佛陀扇多译,二卷,名曰摄大乘论,陈真諦译,叁卷,亦名摄大乘论,唐玄奘译,叁卷,名摄大乘论本。天亲摄论,又名世亲摄论。天亲菩萨,通释无...
《佛学大辞典》 / 245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有二种:一以渐教顿教判一代教也。一华严之清凉以华严经為顿教法华经為渐顿教是也。前之渐顿教者,陈真諦叁藏等以渐顿二教,判一代教。渐悟菩萨,先习小乘,后迴心向大,而学大乘,佛对此机所说之诸经為渐教。鹿园以下之大小乘经是也。此中之小乘為渐教小乘,而大乘為渐教大乘。直...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佛於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之四諦有示劝证之叁转:一、示转,此是苦也,此是集也,此是灭也,此是道也,此示四諦之四相。二、劝转,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此劝諦之修行。叁、证转,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此佛自举己為证也。於此叁转,...
《佛学大辞典》 / 238字 / 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圆教以万法圆融之故,门门各立之义不可有。然於一法之上非无四门入理之异:一有门,观见思之假即是法界,具足一切佛法,是叁諦相即之假也。二空门。观一切之法不在因,不属缘,我及涅槃亦皆空,是叁諦相即之空也。叁亦有亦空门,空假相即,故為亦有亦空,是空假相双之中也。四非有...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卷,唐荆溪述。明叁諦為天然之性德,眾生迷於叁諦而生叁惑,依於叁观而破叁惑,破叁惑以成叁智,依叁智而证叁德之心要始终。宋净岳有科文,从义有註,各為一卷。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总言真言宗一切之灌顶法。别之则為五种叁昧耶中第五之叁昧耶。是受传法阿闍梨位后之秘密灌顶也。此灌顶為见諦阿闍梨之灌顶。於今时断无之云。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Pañca Tanmātrāṇi,具曰五唯量。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諦中之第四位。自我慢而生者。声、触、色、味、香,即佛教之五境也。此五者,為物质之根本,唯以此而生五大五根等,故云唯量。唯识述记一末曰:「五唯者谓声触色味香。(中略)量者定义,唯定用此成大根等。」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四圣諦之一。常略云苦諦。此苦集灭道四諦之理,唯為圣智所知,非凡夫所知,故云圣諦。大乘义章叁曰:「涅槃云圣者,所谓诸佛菩萨一切圣人,就圣辨諦,故云圣諦。何故就圣辨諦乎?良以諦实唯圣所知,非凡能觉。圣所知者,方名諦故,就圣辨之。」梵Duḥkha-āryāṇisatyāṇi。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密家观阿毘罗吽敛之五字,谓之字轮观。以字轮观所用之阿等五字即法界之体性故也。叁摩地仪轨曰:「结叁摩地印,入法界体性叁昧,修习五字旋陀罗尼。(中略)旋復諦思惟,字字悟真实,初后虽差别,果证皆归一。」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此有二种:一為教之十二,四諦一一有示劝证之叁转而為十二之教法者。二行之十二,叁转一一生眼智明觉四种之智者。若以四諦各别论之,四则有四十八行。眼智明觉者,见道十六心中四法智忍為眼,四法智為智,四类智忍為明,四类智為觉。是就见道而解之。又眼者观见之义,智者决断之义...
《佛学大辞典》 / 431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天台所立之諦理。空諦,假諦,中諦也。昔北齐慧文禪师自记曰:我独步河淮,呼谁為师?若得经则以佛為师,若得论则以菩萨為师。乃入大经藏,烧香散花,反手执之,得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观论。开论读之,至观四諦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偈,恍然悟...
《佛学大辞典》 / 950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是為真言行者之第十秘密庄严住心。得除盖障叁昧,初地分证之位也。大日经疏一曰:「法明者,以觉心本不生际其心净住,生大慧光明,善照无量法性,见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菩萨住此道时,从妄想因缘所有烦恼业苦皆悉清净除灭。譬如有人暗中為利宝所伤,谓為蛇毒,以作毒想故...
《佛学大辞典》 / 409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法华经劝发品所说叁陀罗尼。陀罗尼者。智慧之总持力也。天台以之配於叁諦而解之:一、旋陀罗尼,旋转凡夫心执着於诸法之有相,而达於空理之智力也。是故為空諦。二、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旋转空而出於假,通达於百千万亿法之智力也。是故為假諦。叁、法音方便陀罗尼,更一转而入中道...
《佛学大辞典》 / 260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欲取,於色声香味等五尘之境,贪欲取着也。二见取,於五蕴之法妄计取着我见边见等也。叁戒取,如外道之狗戒牛戒,取着修行非理之戒禁也。四我语取,我语者发自我见我慢等我见之所说法,取着於此我见我慢谓之我语取。见佛性论。俱舍论摄百八之烦恼為四取:一欲取,欲界之钝使也,...
《佛学大辞典》 / 516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见道,无始已来,初发真无漏智而观諦理,以断一切见惑之位。在声闻乘為世第一法后之预流向,在菩萨乘為初地之入心。二、修道,更观諦理而断一切修惑之位。在声闻乘為预流一来不还之叁果,在菩萨乘為初地住心已后乃至第十地。叁、无学道,证理断惑究意,更无法可学之位。在声闻...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胜论所明六句义之第四句义。旧译总相,新译有。百论疏上之中曰:「四者叁摩若諦,此云总相諦,谓总万法為一大有等。」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2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空諦,谓因缘生之事物,体性实空无之道理也。二假諦,言体性虽空,而假相实存在之道理也。叁中諦,言空假二性不二一如之道理也。天台所立。又见叁字部叁諦条。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法相宗於世俗諦开四重,於胜义諦立四重,世俗胜义,合為八諦。瑜伽论六十四明两种之四諦,唯识论九说胜义之四諦。世俗之四諦者,一世间世俗諦又名有名无实諦。瓶衣军林等之假法也。是為隐覆真理世谷之法,故曰世间。為凡法之认為实有者,故曰世俗。二道理世俗諦,又名随事差别諦,...
《佛学大辞典》 / 498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即十二光佛之别諦,加无量寿佛之本名,為十叁名也。无量寿经上曰:「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今於四类之别解中,示地狱界与人界及佛界叁种之相。先言地狱界之十如是,相如是者恶人显后堕地狱之前相,凡夫虽不知,而佛菩萨之目,则能见之也。性如是者,专习恶之人其习状如生成,改变為难也。体如是者:「摧折麤恶色心以為体质。」即堕於地狱為狱卒所责之荒恶身心体是也。私记...
《佛学大辞典》 / 810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胜论师所立之六句义也。胜论之本师立六句义,其末师立十句义。佛道论衡序曰:「天竺盛於六諦,神州重於二篇。」见[胜论宗]条。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是示俗諦常住之金言,大乘之极说,台家之眼目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於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法位者,真如也。住於法位者,谓十界叁千之诸法住於真如也。即性具之谓也。故真如常住,世间之相亦常住也。智度论十九曰:「中论说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世...
《佛学大辞典》 / 622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世俗諦,新曰覆俗諦。覆者覆真之义,覆真理之世俗事相也。寄归传四曰:「覆俗諦者,旧云世俗諦,义不尽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為瓶解。声无歌曲,漫作歌心。(中略)由此覆真,名為覆俗矣。此据覆即俗,名為覆俗,或可但云真諦覆諦。」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高丽国沙门。吴越王钱俶发币使於高丽,求天台之教乘。彼国使諦观齎之,且诫曰:於中国求师问难,若不能答,则夺教父而回。师既至,闻螺溪义寂,善於讲授,往参謁之,一见心服,逐礼為师。尝以所製四教仪藏於篋,人无知者。师留螺溪,一日坐亡。后人见故篋放光,开而视之,则唯此书...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Vinirudha,译曰灭。四諦中之灭諦是也。大乘义章一曰:「言毘尼者,是外国语,此翻為灭。外国说灭凡有叁种:一者涅槃;二尼弥留陀,谓四諦中灭諦名也;叁曰毗尼。」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犹言佛会,谓聚佛教徒以讲法也。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曰:「太子素信叁宝,徧览眾经,乃於宫内别立慧义殿专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叁諦法义。」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十乘观法之第一。就一念之心而观不思议之理也。境者理之别名。对於理之智谓之境。不思议者即空即假即中也,此法叁而一,一而叁,叁一互融,而不前不后,指此而云不思议也。此不思议之理,就於一念之妄心而观之也。要之照一念之妄心即叁千叁諦之妙理而已。四教仪曰:「观不思议境。...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有叁说:(一)成实论之说。於见道前立二人,一随信行,二随法行。是钝利之二根也。大果经中,见道前分為二,与此同。是俱舍七圣中之前二也。叁无相行。前二人入於见道,空观相续而无相之间在者,(本宗如俱舍宗不别观四諦之行相),此叁為须陀洹行(新作向),四须陀洹果,五斯陀...
《佛学大辞典》 / 454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叁心相见道之后,又有十六心相见道。此亦有二种:一、法智与类智配於上下二界而成十六心,如前之小乘。二、不分上下二界,法智与类智配於所观之理与能观之智,而成十六心。即一、苦法智忍,缘叁界之苦諦而正断善恶之无间道智也。二、苦法智,断善恶已,证真如之解脱道智也。叁、苦...
《佛学大辞典》 / 229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功德之弘大如海也。最胜王经十曰:「我今略讚佛功德,於德海中唯一諦。」教行信证序曰:「大圣一代教无如是方德海。」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二无知之一。根性闇昧,不知事物之道理,法门之义理也,即智慧之劣者。是无始以来不学之结果也。但此无知非执着於物之不净性分,故云不染污,是以此无知非為悟諦理离生死之自行障,但為了知一切法成一切智人,普教化人之化他障,因而亦谓之化导障之惑,阿罗汉独断染污无知,不断不...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九十五种之外道,以十一宗统收之。 一数论师,计冥諦生。从数起论,故名為数论,又论能生之数,故名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諦生者,百论云:由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諦。前二十四諦从神我生,以神我為主。神我者常觉明了,常住不坏,而摄受诸法。是...
《佛学大辞典》 / 833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大灭諦為佛之断德,金刚智為佛之智德,是叁德中之前二者也。仁王经上曰:「十号叁明大灭諦,金刚智释迦牟尼佛。」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忍者忍许之义,今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為忍。即施於所观之法而忍许也。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决定,谓之法智。故忍為断惑之位,属於因,智為证理之位,属於果。小乘之见道信忍欲界苦諦之理,谓之苦法忍,乃至信忍道諦之理,谓之道法忍。又大乘之菩萨於初地之见道信忍无生之理,谓之...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又称重空叁昧。是举前空空叁昧之一以摄他也。若各别称之,则為重空,重无相,重无愿也。一、空空叁昧,罗汉先以无漏智观诸法之空无我,是名空叁昧,更以有漏智观前之空智為空相,厌捨之名為空空叁昧。二、无相无相叁昧,先以无漏智观涅槃之灭静妙离,名為无相叁昧,更以有漏智观尽...
《佛学大辞典》 / 257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声闻缘觉菩萨叁乘所共之十地,谓之共十地。大品般若经所说,天台以之為通教之位次:一乾慧地,叁乘之人,初居外凡之位时,未得真空之理水,观慧乾涸之位。二性地,叁乘之人,进内凡之位,於真空法性之理,颇有解悟之心时。叁八人地,人者忍也,叁乘之人,欲断叁界之见惑,於预流向...
《佛学大辞典》 / 375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是叁諦中之空諦也。一切诸法,為因缘生,故无有实性,无实性,谓之空。是般若经之所明也。然依法相权宗之意,则徧计性為非有,依他性為但有,圆成实性為实有,故非一切皆空,若依华天之实宗,则圆成即依他徧计,故空諦者诸法皆空也。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胜论所明六义句之第六。旧译无障碍,新译利合。百论疏上之中曰:「六叁摩婆夜諦,此云无障碍諦,如一色色香徧有而不相障。」梵Samavāya。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对真諦之称。世者世间,世俗。諦者事实,又道理。世间之事实,又世俗人所知之道理,谓之世諦。又曰俗諦,世俗諦,覆俗諦等。涅槃经曰:「如出世人所知者,第一义諦。世间人所知,名為世諦。」仁王经上曰:「世諦幻化起,譬如虚空花。」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四教仪一出圆教之法,列八种:一教圆,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或说惑业苦叁道,即法身般若解脱叁德秘藏之妙理,或谈诸法实相,凡圣一如,生佛不二等。是教圆之相也。二理圆,叁諦之妙理,中道不偏。是理圆之相也。叁智圆,照一切种智之中道。是智圆也。四断圆,一断一切断,断...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旧曰四念处,新云四念住。小乘行人於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观也。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乱心,是為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是為毘婆舍那。一身念处,观身為不净也。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净处,故观身為不净。二受命处,观受為苦也,受為苦乐之感,乐...
《佛学大辞典》 / 367字 / 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译曰第一义Paramārtha,智度论四十七曰:「波罗末陀,秦言第一义。」 又(人名)真諦叁藏之梵名。真諦,五代时西印度僧,景行澄明,器宇清肃,风神爽拔,悠然自远,群藏广部,罔不措怀。梁武帝时於宝云殿译经,遭乱西归,遇风漂还广州,译业无輟,讫陈泰建,译五十部。续高僧传一...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天台所立之叁諦叁观也。就所观之理,谓為叁諦,就能观之智,谓為叁观。观一念之心无相為空,观此心具一切法為假,观此二者不二為中。空以破一切法,假以立一切法,中以妙一切法。此叁者為一法之异名,故谓為即空即假即中。祖庭事苑曰:「天台智者以龙树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十二部经之第十二,梵名优婆提舍,译曰论议。经中设问答而辨明法相之处,名之為论议经。智度论叁十叁曰:「论议经者,答诸问者释其所以。又復广说诸义,如佛说四諦。何等是四?所谓四圣諦。何等是四?所谓苦集灭道圣諦。是為论议。」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对於真諦而有俗諦之称。又云世諦。俗者俗事也,又世俗之人也。一切因缘生之事相,对於真理而云俗,又世俗之人所知,故云俗。諦者,真实之道理也。即俗事上之道理,谓之俗諦。又世俗之人所知之道理谓之俗諦。大乘义章一曰:「俗谓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俗諦。」见[二諦]条。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对於经典十种之行法:一、书写,於佛所说之经律论文,书写流通而不使断也。二、供养,於佛之经典所在处,如佛之塔庙供养之也。叁、施他,以所闻之法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四、諦听,闻他人读诵经典而解说之,深生爱乐,一心諦听也。五、披读,於诸佛所说之...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谓台家圆教所谈之叁諦。叁諦為空假中,藏通二教依空諦之一,别教虽添假中二諦。然空假中次第而观,故谓為隔歷叁諦。圆教观為即空即假即中,故谓之圆融叁諦。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二卷,隋那连提黎耶舍译。佛将入涅槃,勅使阿难諦观金身,為说舍利弗所作之佛事。又為现将来坏法之恶事,使生厌离。次至菩提树下,诸天哀叹,佛為悬记莲华面破佛鉢。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切万法即就於心而不离也。法华玄义四曰:「上来圆行不可远求,即心而是,(中略)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五行叁諦一切佛法即心而具。」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又云四圣諦,四真諦。圣者所见之真理也。梵语Catvāri-Āryasatyāni,巴利语Cattāri-Ariyasaccāni。一苦諦Duḥkha-āryasatya,叁界六趣之苦报也。是為迷之果。二集諦Samudya-āryasatya,贪瞋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叁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諦。叁灭諦Nirodha-āryas...
《佛学大辞典》 / 849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台家释圆教之圆,有圆妙之一义。空假中叁諦圆融而不可思议。谓為圆妙。妙者以不可思议而名。四教仪集註下曰:「叁諦圆融,不可思议,名圆妙。」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约十二缘起於四諦而观,生四十八智之有漏智也。未来之老死,即是苦諦,老死之集,即集諦,老死之灭即灭諦,老死之趣灭行,即道諦。如老死乃至过去行之四諦亦然。无明无因,故不观之,故十二支与四智合而為四十八智也。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无常等九种之理审实不虚也:一、无常諦,叁界诸法之生灭无常也。二、苦諦,叁界有漏果之逼迫苦痛也。叁、空諦,诸法之自性空也。四、无我諦,一切法无我,无常一主宰之实我也。五、有爱諦,由於以后有為常有之爱执(即常见),而有苦果也。六、无有爱諦,由於以后有為断无之爱执(...
《佛学大辞典》 / 231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华严宗所判十宗之一。小乘中说出世部等所立,言世间法為俗諦,出世间法為真諦。俗諦為妄,真諦為实者也。见五教章上。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八智之一。断叁界见惑时,观欲界苦諦,而其断已之解脱道智也。俱舍颂疏二十叁曰:「缘苦法故,名苦法智。」大藏法数曰:「因观欲界苦諦,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天台所立法华迹门十妙之第九。受如来之法者,助如来之化者,总為如来之眷属。分别之有五种:一理性眷属,眾生与佛,本来一如,理性平等,自然相关。是不关於结缘,虽不结缘,皆是子也。二业生眷属,由往昔闻法之善业,今生於佛世受道得度者。於大通佛所结缘,尔来至今日為受化之眾...
《佛学大辞典》 / 402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对於色即是空而言。般若心经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復如是。」此就五蕴而说有空不二之理者。色為色蕴,谓有四大五根等之一切形质者。此色蕴為因缘所生之法,无有实性,则是色无异於空也。此实性虽空,然因缘所会之处有色相,是空无异...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对於废詮谈旨而言,谓託於言虑之詮门,说其旨也。例如真如為妙諦,永离言詮,无实可名,然為使人悟其体义,强立真如之名,谈真实如常等之旨,是也。其他叁性叁无性等,总為依詮门之谈。见百佉问答钞等。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慈恩谓為世俗諦。义净谓為覆俗諦。皆為於胜义諦之称。单曰世諦或俗諦,亦同。世俗之道理也。寄归传四曰:「覆俗諦,旧云世俗諦,义不尽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為瓶解,声无歌曲漫作歌心。(中略)由此盖真名為覆俗矣。此据覆即是俗,名為覆俗,或可但云真諦覆諦。」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顺世外道计地水火风之四大,极微常实,立唯境无识(今所谓唯物论)之义,清辩论师於真諦中立心境共為真空,於俗諦中立唯境无识之义,以与护法论师之唯识无境对立。盖内识有境有心,心必託境而起故也。义林章一末曰:「或顺世外道及清辩等。成立境唯。為简於彼言识之唯。」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能通之义。大要有叁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註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
《佛学大辞典》 / 413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又作无漏有為。有為而通於无漏之法。即胜义对法,四諦中之道諦也。有二十九法。第六识心王,道共戒之无表,大善地法之十法,大地法之十法,寻,伺,得及四相是也。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二諦之一。对於世俗諦之称,又云真諦、圣諦、胜义諦、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总以名深妙之真理,諦者真实之道理也。此道理為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义,真实故云真,為圣者所见,故云圣,為殊胜之妙义,故云胜义。大乘义章一曰:「第一义者,亦名真諦。第一是其显胜...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涅槃之异名。灭者灭诸相之无為法也。涅槃者是由真智之拣择力所得之灭法,故曰择灭。俱舍论一曰:「择谓拣择,即慧差别,各别拣择四圣諦故。择力所得灭名為择灭,如牛所驾车名曰牛车,略去中言故作是说。」唯识述记二末曰:「即此真如,名為择灭,即由慧力方证会故。」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Avalokita,译曰所观。即指所观之理体。仁王经良賁疏下叁曰:「嚩卢枳諦者此云所观,即一切佛所观实相也。」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四諦之法,虽為初对小乘浅近之机之法门,然其理则通於大小一切佛法,故天台从涅槃经圣行品所说,而安立四种之四諦。以配藏通别圆之四教:一生灭四諦,苦集道之叁諦,依因缘而有实之生灭,灭諦者可视為实之灭法,如此立於实生实灭上之四諦,谓之生灭四諦。是小乘教即叁藏教所说也。...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则具四德处:一慧德处,由闻正法而生大智慧,故名慧德处。二实德处,以是智慧见真諦之空理,故名实德处。叁捨德处,见真空而离烦恼,故名捨德处。四寂灭德处,见空理而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故名寂灭德处。见成实论二。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诸法实相,有种种之语。智度论叁十叁曰:「如法性实际,此叁皆是诸法实相异名。」大乘玄论叁曰:「大圣随缘善巧於诸经中说名不同,故於涅槃经中名為佛性;则於华严名為法界;於胜鬘中名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楞伽名為八识;首楞严经名首楞严叁昧;法华名為一道、一乘;大品名為般...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1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法轮之语,虽通名一切之佛法,然常别指见道之八圣道而言,盖轮有辐轂輞之叁相,此八圣道亦具此叁相也。又车轮速疾,见道之观行亦速疾也。俱舍论二十四曰:「唯依见道,世尊有处说名法轮,如世间轮有速等相。见道似彼,故名法论。见道云何与彼相似?由速行等似彼轮故,谓见諦道速疾...
《佛学大辞典》 / 199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证净有四种。以无漏智如实觉知四圣諦之理,因而正信叁宝及戒也。俱舍论二十五曰:「证净有四种,谓佛法僧戒,(中略)如实觉知正圣諦理,故名為证。正信叁宝及妙尸罗,皆名為净。离不信垢破戒垢故,由证得净,立证净。」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唯识论所说,二真如之一。真如有真如如常等种种义理差别之施设,谓為安立真如或安立諦,真如之体性,固离名字之相,离心缘之相,寂灭无為,谓為非安立真如或非安立諦。盖安立真如為真如之相状,非安立真如為真如之体性也。起信论称之為依言真如,离言真如。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同体叁宝,即一体叁宝也。二、别相叁宝,即化相叁宝也。叁、一乘叁宝,究竟之法身為佛宝,一乘之法為法宝,一乘之菩萨眾為僧宝。胜鬘经,法华经等之意也。四、叁乘叁宝,為叁乘者所现之佛之叁身為佛宝,叁乘之法為法宝,叁乘之眾為僧宝。胜鬘经,摄论等之意也。五、真实叁宝,...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1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Mahā rajñā- āramitā,译曰大极智到彼岸。仁王经念诵仪轨曰:「摩訶此云大,鉢罗枳穰此云极智,播罗弭諦依声明论分句。释云:播蓝伊多,伊多者此岸也,播蓝者彼岸也。乘大极智,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得无住处大涅槃也。」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八忍之一。观欲界苦諦而正断其见惑之无间道智也。忍者信也。信理而不疑之智,是為得苦法智之因,故名苦法智忍。智者果,忍者因也。俱舍慧暉钞下末曰:「忍谓信,光无始来,於苦諦执我我所等。今得无漏智,知苦諦无我我所,信唯有苦理名忍。」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1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Sattva Rajas Tamas,数论二十五諦中自性諦之叁德。萨埵為勇健之义。剌闍為尘坌之义。答摩為闇钝之义。自性具此叁德,故生一切万物,使所生之万物,千差万别。谓喜忧闇之叁德也。见[叁德]条。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1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Mahā rajñā- āramitā,译曰大极智到彼岸。仁王经念诵仪轨曰:「摩訶此云大,鉢罗枳穰此云极智,播罗弭諦依声明论分句。释云:播蓝伊多,伊多者此岸也,播蓝者彼岸也。乘大极智,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得无住处大涅槃也。」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1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境妙,境即理境。谓十如是等境,心佛及眾生是叁无差别不可思议也,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也。此有六境:一、十如之境,二、十二因缘之境,叁、四諦之境,四、二諦之境,五、叁諦之境,六、一諦之境。(二)智妙,智即全境而起之智。以境妙...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1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天台所立叁諦之一。一切世间之法,不论有情非情,总為因缘生者,因缘生之法,自体不实,故曰空,此理為真,故曰諦。依中论偈之「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二句而立之。见[叁諦]条。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十六行相中之四行相。观苦諦之境,而起四种之观解。即苦諦為叁界迷妄之果报,而一切世间之法也。此世间之法,為由眾缘和合而存在者,因缘散亦随而忽灭,故為非常,又逼迫恼害有情之心身,故為苦,又诸法自我心身至於妻子眷族,无一可定為我有者,故為空,又诸法无常住之义,亦无常...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Nirodha-āryasatya,四諦之一。梵曰尼楼陀,译曰灭。灭為灭无之义。以择灭无為(即涅槃)為体。涅槃者,生死因果灭无,故曰灭。此理真实,故曰諦。法界次第中之上曰:「灭以灭无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累,故名為灭。」法华玄义二曰:「二十五有子果缚断是灭諦。」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谓真言行者,对於所愿成就之相,住於无染无着清净真实之心,諦观实相善通其实义也。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曰:「尔时金刚手白佛言:世尊!唯愿復说此正等觉句悉地成就句,诸见此法善男子善女人等,心得欢喜,受安乐住,不害法界。」同疏十一释之谓此即是随此中修学者,若得成就,即名见...
《佛学大辞典》 / 121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释摩訶衍论有本觉下转始觉上转之义,本觉有性净本觉与随染本觉之二,本觉下转者,随染本觉之相也,随染之本觉,随眾生之染缘,顺眾生之相,现為种种利益也。始觉上转者,依本觉之内熏习,如实修行,发究竟智也。论叁曰:「始觉背凡向圣,上上去去為次第转,随染本觉背圣向凡,下下...
《佛学大辞典》 / 190字 / 1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叁论宗之语。於者所依之义。佛之说法為教諦,所依之二諦為於諦。是依中论诸佛依此二諦说法之文而立。二諦义上曰:「论云:诸法性空,世间颠倒,思有為世諦。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為第一义諦。诸佛依此二諦说法,(中略)今正此一句,明依二諦说法,所依是於諦,说法是教諦也。」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1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十藏所詮之理谓之十諦。法集经曰:「善男子!何者是菩萨摩訶萨十諦?所谓世諦,第一义諦,相諦,差别諦,观諦,事諦,生諦,尽无生智諦,入道智諦,集如来智諦,是名十諦。」广弘明集序曰:「学统九流,义包十諦。」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比丘名。开元录一曰:「沙门曇无諦,亦云曇諦,魏云法实,安息国人。」按曇无為梵语,译為法,諦者汉言也。梵Dharmasatya。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又云不二正观。叁论家之目。就諦理而谓之八不中道,就观解而谓之无得正观。八不即无得,中道则正观也。中道之理,為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故正观之智,无生灭一异等所得也。叁论玄义曰:「通论大小乘经。同明一道,故以无得正观為宗。但小乘教者正观犹远,故就四諦教為宗。大乘正明...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假諦之外有真諦。理諦之外有实諦。圣者所见之理真实诚諦,谓之实諦。涅槃经十叁曰:「言实諦名曰真法,若法非真,不名实諦。」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1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四卷,宋求那跋陀罗译。佛说过去於普光佛所,得授记,行生生菩萨之道。乃至於今生八相成道。示一一往因,中有与仙人论破冥諦及非想天之事。太子瑞应本起经,异出菩萨本起经与之同本。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1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叁转者,一读為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显假諦之义。相性体力等不同者,以為假諦故也。二读為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本末究竟等,如,显空諦之义。相性体力等,诸法皆如,一味平等者,以為空諦故也。叁读為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本末究竟如是,显中諦之义。此时如作想...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1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曰法性,曰真如,曰实相,其体同一也。就其為万法体性之义言之,则為法性;就其体真实常住之义言之,则為真如;就此真实常住為万法实相之义言之,则為实相。其他所谓一实,一如,一相,无相,法身,法证,法位,涅槃,无為,真...
《佛学大辞典》 / 471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胜义不善,由真諦之实义,定不善之义也。依此义,则一切之有漏法即生死法,总為不善。以此中虽有善有不善,然皆以苦為自性,极不安稳,犹如痼疾故也。二、自性不善,无惭无愧及贪瞋痴之叁不善根也。以有漏法中,此五法自体不善,犹如毒药故也。叁、相应不善,与彼相应同时俱生...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1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Tathā,又作多咃,译曰如,灭。智度论四十八曰:「多他,秦言如。」可洪音义十五下曰:「多咃,此云灭諦,或作多簸,或作蹹部。」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1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Sattya,又作萨底也。译曰諦。真实之义。大日经疏七曰:「梵云萨跢也,此翻為諦。諦谓如诸法真相,而知不倒不谬。」同九曰:「萨底也,是諦。」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1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法义真俗异。二心性二名异。叁性字二体异。四真智真知异。五有我无我异。六遮詮表詮异。七认名认体异。八二諦叁諦异。九叁性空有异。十佛德空有异。见宗镜录叁十四。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1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真实不虚之义,言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為俗諦,涅槃寂静之道理,名為真諦。见此諦理者為圣者,不然為凡夫。大日经疏八曰:「諦者,即是如来真实句。」义林章二末曰:「諦者实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為諦。」又曰:「事如实事,理如实理,事理...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1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Mārga,译為道。因中之道,四諦中之道諦是也。若果中之道,则名為菩提。大乘义章十八曰:「道者,外国名曰末伽,此翻名道。菩提胡语,此亦名道。(中略)因中之道名為末伽,果中之道说為菩提。」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唯识论所立。一思现观,思观察诸法而使别生现观智之力强,故与以现观之名。二信现观,於叁宝决定之净信,助现观之智而使不退转,故与以现观之名。叁戒现观,无漏之道共戒,除破戒之垢,使观智增明,故亦名现观。四现观智諦现观,此乃正為现观之智諦,名现观者,即於见道修道观真如...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Pāramitā,又作波罗蜜多,播囉弭多。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法华次第下之上曰:「此六通云波罗蜜者,...
《佛学大辞典》 / 515字 / 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唐代已下之诸译為新译,以前者為旧译。旧译家中,以罗什真諦為翘楚,新译家内以玄奘义净為司南。大部补註五曰:「刘汉已来,谓之旧译。李唐而下,谓之新译。」法云所见少异之。名义集一曰:「梁唐之新传,乃殊秦晋之旧译。」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