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 条搜索结果

叁部都会

与[叁部都]同。

《佛学大辞典》 / 9字 / 6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四土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余土,有余土者,谓二乘...

《三藏数》 / 501字 / 5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天华着舍利弗衣

维摩经观眾生品曰:「时维摩詰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為不如,所以者何?是华...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5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五逆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

《三藏数》 / 477字 / 5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虚空

虚与空者,无之别称也。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此虚空有体有相,体者平等周徧,相者随於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依有部之宗义分之為虚空与空界之色,以其体為虚空,以其相為空界之色。以此虚空為一无為,数於叁无為之一而摄於处之中,空界之色者,為眼所见之色而摄於...

《佛学大辞典》 / 337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五部护摩

护摩总有六种,其中延命之一入於增益中而為五种以配五部。诸经轨之说不同。又内外八供,通用於一切。此二者属於五部,是叁十七尊虽各有所成之悉地,然亦通而皆成一切,故如是通别互说也。今略解秘藏记之说,先息灾段,以佛母為本尊,佛母者佛眼尊也。两部皆以佛眼為佛部之...

《佛学大辞典》 / 622字 / 5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宝中有四种:一教,叁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之声名句文也。二理,教所詮之义理也。叁行,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四果,行满所得有為无為之证果也。心地观经二曰:「於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二者理,叁者行,四者果。」 又菩萨修行之四也:一不捨菩提心,二...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5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十妙

不可思议名妙,即实相之理也。实相之理,精微玄妙,清净寂绝。经云:是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是也。总论因果自他,故具明十妙,妙体无殊也。 一、境妙,境即理境也。谓十如是等境,心、佛、众生叁无差别,不可思议。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实相。所谓诸如是相。等是也...

《三藏数》 / 983字 / 5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五蕴论

具名大乘五蕴论。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一卷。明大乘所说之五蕴,摄有為九十四,又明十二处十八界而摄百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5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四捨

一财捨,以财物捨与人也。二捨,以捨与人也。叁无畏捨,以无畏捨与人也。四烦恼捨,自己捨弃烦恼也。此四捨皆為檀波罗蜜。智度论十一曰:「四种捨名為檀Dāna,所谓财捨,捨,无畏捨,烦恼捨。」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5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六观

一、住观,心会于理为住。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故名住观。(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性相皆空也。) 二、行观,行即进趣之义。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

《三藏数》 / 489字 / 5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十八道

此為真言修最初之,通於胎金两部者也。十八道念诵次第密记曰:「先洗手,着净衣,悬袈裟,作净叁业叁部神守护身,观字,变成五股金刚杵,从杵各照身口意业中,由此加持力而叁业罪障速疾消灭,显得叁部诸尊,此即灭身叁口四意叁之十恶而显得叁部诸尊之实义也。已下正為十八道...

《佛学大辞典》 / 3258字 / 5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黄衣

戒律之上,黄為五正色之一、為僧衣不如也。僧史略上曰:「后周忌闻黑衣之讖。悉屏黑色。着黄色衣。起於周也。」然以黄色是不如,一转而為褐色,是如也。僧史略上曰:「时有青黄间色,号為黄褐,石莲褐也。东京关辅,尚褐色衣。」是宋代之事,至元则屡有赐黄色者,及明则喇嘛...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5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十八不共

不共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三藏数》 / 820字 / 5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叁力

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曰:「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与界力,周徧眾生界。」以此偈中说叁力故称為叁力偈:一、我功德力,即自身之修行,是自缘也。二、如来加持力,即如来之加持,是他缘也。叁、界力,自心所具之佛性,是内因也。此内外自他之因缘和合而成办业事。大日经疏十一...

《佛学大辞典》 / 213字 / 5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十号

此十号义,若总略释之,则: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界名正遍知,具叁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叁聚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祖师所述经教,皆依此义而释。今此经中,合世间解、无上士...

《三藏数》 / 669字 / 5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十通

一宿命通,二天耳通,叁他心通,四天眼通,五现神力,六现多身,七往来速疾,八能庄严剎土,九现化身,十漏尽通。见华严离世间品。又华严经说十通:一他心通。二天眼自在清净通。叁宿住智通。四知劫通,知久远劫之事也。五天耳智通。六无体性智通,通达诸无性之理而变现自在,广...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5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七贤

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住,叁总相念住,四煖,五顶,六忍,七世第一。即通叁贤与四善根(后之四)而為七贤。见玄义四下。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5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叁断

一、见所断。於见道而断者,小乘八十八使之见惑是也。二、修所断,於修道而断者,八十一品之修惑及色等有漏是也。叁、非所断,一切之无漏也。见俱舍论二。若就大乘而论,则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是见所断,俱生起之二障是修道所断,非所断与[小乘]同。 又一、自性断,与惑体及...

《佛学大辞典》 / 292字 / 5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四身

一、自性身,自性身者,即身也。谓诸如来真净界,湛然常寂,具足无边真实功德,是一切平等实性也。 二、自受用身,自受用身者,即自报身也。谓诸如来,内智湛然,照真界,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乐也。 叁、他受用身,他受用身者,为他机所感,而现此身,即他报身也...

《三藏数》 / 221字 / 5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十种因

一、随说因,谓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惑业系缚之,及不系缚之,随所见闻觉知,起诸言说,是名随说因。(不系缚者,即出世之道也。) 二、观待因,待即对待之义,谓诸有情,欲求叁界有系缚之乐,及出世间不系缚之乐,于彼诸缘,或为求得,或为受用,观彼对此,是名观...

《三藏数》 / 524字 / 5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叁部都

都集胎藏界佛莲金叁部诸尊之坛也。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5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五分

以五种功德成佛身,故曰五分身。小乘以之為叁身中之身:一、戒,谓如来口意叁业离一切过非之戒身也。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身。叁、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性,谓之慧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繫缚,谓之解脱身。即...

《佛学大辞典》 / 390字 / 5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一、胜义,胜义即涅槃也。谓涅槃之,其义最胜,故名胜义。(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即四谛也。谓四谛之,各有相状,是名。(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藏数》 / 87字 / 5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小乘叁宝

一、小乘佛宝,谓如来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身,示现丈六紫金之相,以应声闻、缘觉、人、天等机,是名小乘佛宝。 二、小乘宝,谓阿含等经,为声闻说四谛教,为缘觉说十二因缘教,令其依之而修,超凡入圣,是名小乘宝。(梵语阿含,华言无比。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三藏数》 / 303字 / 5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佛十宿缘

谓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问佛孙陀利等十事宿缘。佛答:皆从往劫,造众恶因,无数千岁,受无量苦报。余残未尽,于成道后,复偿宿对。复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皆尽,万善普备,犹不免此宿缘者;盖欲示人,凡造恶业,果报难逃。故说是宿缘也。(...

《三藏数》 / 2599字 / 5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达磨

Dharma,又作达摩、达麼、驮摩。译曰。轨则之义,轨持之义也。义林章六本曰:「达磨,名。方广经云:轨则,名。成唯识云:谓轨持。能持自相轨生解故。涅槃经说:,名不觉。 又(人名)Bodhidharma,具名菩提达磨,译曰道。南天竺之剎帝利种也。父王曰香至。磨為其第...

《佛学大辞典》 / 380字 / 5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四依

四依者,谓依凭正,则能成就万行之因,满足菩提之果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依不依人,依者,谓依实相等,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相...

《三藏数》 / 401字 / 5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摩醯首罗大自在天王神通化生伎艺天女念诵

别名摩醯首罗顶生天女。一卷,摩醯首罗天顶上生一伎艺天女,天女说陀罗尼,满一切之祈愿。并说念诵之仪轨。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降伏印

二手相叉於内二小指相鉤,二无名指各入左右虎口,二中指竪合,二头指各捻中指之背,二大指各捻中指之中节。见观母成就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又曰越叁昧耶罪。违越叁世诸佛秘密之之罪也。大日经疏二十曰:「此大乘密教当如是相承,若授受失宜,即是专擅自恣而越则,故云住不放逸也。」演密钞十曰:「若传受失宜,专擅自恣,即是放逸,违越叁世诸佛秘密则。得越罪,越罪者,此中所谓犯叁昧耶四波罗夷中第叁戒也...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五藏

藏即含藏之义。谓经律论等皆能含藏无量义故也。 一、素呾缆藏,梵语素呾缆,即修多罗,华言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经者,也、常也。十界同遵之谓,叁世不易之谓常。经云: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素呾缆藏。是也。(十界者,佛...

《三藏数》 / 478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当机

佛之说,契当眾生之根机而使之得益也。有部毘奈耶十九曰:「為说当机微妙之。」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佛所说之,八万四千之藏是也。胜鬘经曰:「一切佛摄八万四千门。」华经序品曰:「照明佛,开悟眾生。」无量寿经上曰:「光融佛,宣流正化。」 又佛所得之界之真理是也。止观二曰:「是佛真。」 又佛所知之名佛,一切诸即佛也。大宝积经四曰...

《佛学大辞典》 / 230字 / 5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无明

梵语阿尾儞也Avidyā,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大乘义章二曰:「於不了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諦宝业果。」(四諦叁...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5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小乘七十五

小乘七十五,摄为五类。谓色十有一,心一,心所有四十有六,不相应行十有四,无为叁也。 色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

《三藏数》 / 1470字 / 5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十念

谓于佛等十境,起修十念,摄伏乱心,勿使妄动;则正念现前,佛道可期矣。 一、念佛,谓于如来相好功德,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佛。 二、念,谓诸佛教,为修行之轨则,能除爱欲尘劳诸结使缚,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结使者,谓一切惑业缠结,而能驱...

《三藏数》 / 557字 / 5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五种大师功德

一、戒行无失,谓比丘于如来所制戒律,常能坚守执持,无有毁犯过失,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之师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善建立,谓比丘于诸戒律,善能建立一切则,令人修学,无所违越,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之师也。 叁、善制立所学,谓比丘于律仪中当学之...

《三藏数》 / 248字 / 5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五根

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叁观心无常、四观无我也。) 一、信根,谓信于正道及助道,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

《三藏数》 / 256字 / 5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四种我

一、凡夫妄计我,谓世间凡夫之人,不了五阴等皆空,于中妄计我身,强立主宰,造作诸业,流转生死,无有休息,是为凡夫妄计我。(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外道神我,谓外道之人,于五阴中,妄计识神,如麻豆等,或计遍身,起于我见,坠堕边邪,轮回生...

《三藏数》 / 283字 / 5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四力

一自力。世间之人,宿世有善根,不依他人之教诫,自能以精进勇猛之力发菩提心,名為自力。二他力。世间之人,或由他人之教诫,或依他人之感动,遂发菩提心,名為他力。叁因力。世间之人,前世修习大乘之,依其因力今生见佛及菩萨,而发菩提心,名為因力。四方便力。世间之人,於...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遮日光而生之薄闇色。十二显色之一。俱舍论一曰:「障光明生,於中餘色可见名影。」 又影自实体生,而无实性,故以譬因缘生之事物。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影,从业缘生。」无量寿经下曰:「知如电影,究竟菩萨道。」金刚经曰:「一切有為,如梦幻泡影。」 又以譬物之不相...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5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十种不思议

思即心思,议即口议。谓十种皆不可心思口议也。 一、最胜身相不思议,谓如来身相,最胜清净,积集无量福智,严具一切胜妙功德,如大圆镜,现众色像,如虚空界,普摄一切,令诸众生,超越分别,离诸疑悔,信解清净,发希有想,故名最胜身相不思议。 二、妙好音声不思议,谓如...

《三藏数》 / 779字 / 5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如来唄

如来妙色身等二偈八句,讽梵唄之调子,故云如来唄。简称之曰梵唄。胜鬘经曰:「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復然。一切常住,是故我归依。」第一偈,嘆佛之应身,次二句,嘆佛之报身,一切常住一句,嘆佛之身。会之常式,多唱此文...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5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降伏

修五大明王等退治怨敌恶魔也。五部尊之一。补陀落海会轨曰:「叁降伏,用金刚部尊等,是故有五大忿怒尊等。」不空译之阿毘遮嚕迦仪轨品明诸种之降伏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5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韦陀

Veda,又作围陀,毘陀,皮陀等,新称吠陀,吠駄,薜陀,鞞陀等。译曰明智,明分等。婆罗门所传经典之名也。明实事,发生智慧故名,大本别為四分。 西域记二曰:「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曰毘陀,讹也。一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享祭祈祷。叁曰平,谓礼仪占卜。兵军阵。四...

《佛学大辞典》 / 1100字 / 5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四衍众

(衍者乘也,出翻译名义) 一、声闻,谓闻佛声教,依四谛,修道证真,是名声闻。(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缘觉,谓禀佛教,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叁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

《三藏数》 / 234字 / 5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口力论师

印度之外道,以虚空為万物之真因者。或作因力论师,恐是写误。外道小乘,涅槃论曰:「外道口力论师说,虚空是万物之因,最初生虚空,虚空生风,风生火,火生生水,水即冻凌,坚作地,地生种种药草,种种药草生五穀生命,是故我论中说命是食,后时还没虚空,名涅槃。」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77字 / 5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十地断障证真

一、欢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见诸众生,心堕邪见,皆成障碍,故发起大愿慈心,而修舍行,于内身外财,无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而证遍行真如,是名欢喜地断障证真。(异生性障者,性即凡夫之性,障即执着我、,障于初地功德也。遍行真如者,谓此...

《三藏数》 / 1483字 / 5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四无所畏

无所畏有二种:一、佛无所畏,二、菩萨无所畏。今此四无所畏,皆言菩萨也。盖菩萨具诸智慧,明了决定,而于众中说,则无恐畏之相,故名无所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能持无所畏,能持者,谓菩萨闻一切,常能受持,忆念不忘,故于众中说得无所畏...

《三藏数》 / 267字 / 5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梵名达磨駄都Dharmadhātu,此云界。又曰性,亦曰实相。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者诸也,界者分界也。诸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界。然则界者,之一,一名為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界。是為严家所判四种界中之事界,台家约...

《佛学大辞典》 / 882字 / 5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五部律

五部律者,即如来所说律藏也。而分为五者,世尊成道叁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斋,食讫,令罗睺罗洗钵,因失手破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皆白佛言,钵破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后优波鞠多果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焉。(梵...

《三藏数》 / 724字 / 5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叁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叁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叁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

《三藏数》 / 259字 / 5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百八叁昧

首楞严叁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叁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叁昧,则于诸叁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叁昧。 宝印叁昧,谓菩萨住是叁昧,于一切叁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数》 / 5399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六坚

一、信坚,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皆即真谛,无能毁坏,故名信坚。(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性相皆空也。) 二、坚,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

《三藏数》 / 499字 / 4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说遍十处

谓毗卢遮那如来,现界无尽身云,遍周微尘刹海,常说华严大经,令诸众生咸归性海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 一、说遍阎浮提,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谓如来于阎浮提,七处九会,为诸大众,演说此,而遍满十方界阎浮提,亦同一时而说。故云说遍阎浮提。(七处...

《三藏数》 / 1138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该罗

兼摄物而不漏也。无量寿经下曰:「於佛教,该罗无外。」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谓色声等之有為也。其解释诸师各异。天台谓阴有二义:一阴者荫覆之义,谓色声等之有為荫覆真理也。二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為积聚生死之苦果也。止观五上曰:「阴者阴盖善,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聚,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净影取积聚之一义。大乘义章八本曰:「积聚名...

《佛学大辞典》 / 386字 / 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阿赖耶二义

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谓第八识能含藏诸种故。 一、能摄一切,摄谓摄持,即含藏之义。盖此识摄持一切善恶之,犹如库藏,含藏宝贝而不遗失也。 二、能生一切,生即发生也。谓此识既含藏善恶种子,则一切善恶诸,从此出生,犹如大地,能发生草木万物也。

《三藏数》 / 115字 / 4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六字文殊

是亦依真言字数而名之。為闇婆计陀那摩之六字。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经曰:「文殊师利童子菩萨摩訶萨咒曰:闇,於此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我今说。若有人每日诵此咒七徧,决定罪业得除灭。若有人能每日诵此咒一百八徧,其人临命终时,现前见文殊师利菩萨。」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叁种观

叁种观者,谓修行用观之也。前托事、附二种,乃是天台智者大师讲华经时,为座下听众,有修观行者,随历一事,皆以观表对,令其修习,名托事观;或遇一切相处,亦附彼相立其观,令其修习,名附观。后之一种,专约行门。复说摩诃止观,兼明诸经所有行,名约行...

《三藏数》 / 310字 / 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叁平等

又名叁叁昧。密教谓身口意叁者互相摄入,不二一味。是乃真言行之宗要。大日常恒之说,亦不外说此宗要。大日经一曰:「身语意平等句门。」同疏一曰:「如此时中佛说何?即是身语意叁平等句门,言如来种种叁业皆至第一实际妙极之境。身等於语,语等於心,犹如大海徧一切处同...

《佛学大辞典》 / 720字 / 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叁智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内名者,谓理内所诠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外名者,即理外所诠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

《三藏数》 / 203字 / 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八字文殊

诵八字真言之文殊也。

《佛学大辞典》 / 11字 / 4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无我

梵语Anātman,又云非我。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為我,於人身执有此,谓之人我,於执有此,谓之我,於自己执有此,谓之自我,於他执有此,谓之他我。然人身者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者总為因缘生,亦无常一之我体,既无人我,无我,则无自我他我,不待言矣。如此毕...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4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Pha,又作叵。悉曇五十字门之一。体文喉声之第二。金刚顶经曰:「颇字门,一切不坚如聚沫故。」文殊问经曰:「称颇字时是得果作证声。」智度论曰:「若闻颇字,即知一切因果空故。颇罗Phala,秦言果。」 又(杂语)经论中多有颇有之语。玄应音义六曰:「颇诸书语辞也。」应...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4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叁十七道品

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门为叁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叁、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念处,谓观诸从因缘...

《三藏数》 / 817字 / 4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出家二戒

一、十戒,谓一不杀、二不盗、叁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着花鬘衣、八不观听歌舞、九手不捉金银财宝、十不过中食。此十戒是初出家沙弥所持,是为出家十戒。(梵语沙弥,华言息慈。息世染之情,慈济群生也。) 二、具足戒,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谓...

《三藏数》 / 407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周行七步

周者,周匝四方,上下四维也。经云:如来于阎浮提林微尼园,示现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周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天、人、阿修罗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见已惊喜,生希有心,而诸人等,谓是婴儿。而我此身,无量劫来,久离是。如来身者,即是身,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

《三藏数》 / 468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叁性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皆由意根所缘,生成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三藏数》 / 315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七眾溺水

第一人入水则溺。不习浮,入水故溺,水者生死之河水也,譬一阐提。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譬人天乘之将进而退者。第叁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譬内凡之人,内凡者顶忍世第一之四善根也,永不堕於叁恶。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徧观四方。譬四果之人。第五人入已...

《佛学大辞典》 / 278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五力难判

五难判者,谓定等五种之力,唯识论中,不能判摄也。然叁界唯心,万唯识,而不能判此五力者,由斯五种乃圣人不思议境界,不与心识相应,此所以为难判。宗镜录云:有五力,唯识不判。是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定力,定力者,即如来大寂定力也。谓此定力,...

《三藏数》 / 478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六因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 又凡有為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為生,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為有力能作因...

《佛学大辞典》 / 846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五众

一、比丘,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上乞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净命自活,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以成清雅之德也。(净命者,以清净之食,自活其命也。) 二、比丘尼,梵语尼,华言女。大智度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于比丘,佛以...

《三藏数》 / 354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世第一

四加行位之第四。是為有漏智之最极,世俗中之第一,故名世第一。俱舍论二十叁曰:「此有漏故名為世间,此最胜故名為第一。此有徧世间中胜,是故名為世第一。」大乘义章十一本曰:「世第一者显胜之目,於世间中此善最上故云第一。」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七种无上

一、身无上,谓如来以叁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身无上也。(叁十二相者,足下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

《三藏数》 / 1100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修大涅槃得五事

涅槃,梵语具云摩诃般涅槃那,华言大灭度。大即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即大乘涅槃也。 一、不闻得闻,谓大涅槃甚深微密之义,一切众生心中无不具足,以由旷大劫来,无明覆故,而不得闻。今者修习大涅槃,达于如来性常之理,昔所不闻而能得闻,是为不闻得闻也。(劫,梵...

《三藏数》 / 397字 / 4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见浊

五浊之一。至末世,眾生之邪见盛起。而浊乱世间,如有见无见乃至六十二见等也。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文句四下曰:「见浊者,无人谓有人,有道谓无道,十六知见六十二等,犹如罗网,又似稠林,缠缚屈曲,不能得出,是见浊相。」...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一切之小乘经,以叁印印之,证其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证其為大乘之了义教。一、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為。言一切之有為,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為诸行无常印。二、诸无我印,行之名局於有為之名。通於无為。言一切有為无為诸中无有我之实体。...

《佛学大辞典》 / 286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尼八弃戒

梵语尼,华言女。弃,却也。谓尼犯此八罪,弃却于佛之外也。 一、杀,杀即损伤物命也。谓一切有情,皆惜身命。尼若不能悯彼,反更伤残,是故为众所弃也。 二、盗,盗即窃取他物也。谓尼于他人所有财物,生贪乐心,不与而取,是故为众所弃也。 叁、淫,淫即染欲也。谓尼不能...

《三藏数》 / 333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十乘

十乘者十乘观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数》 / 2967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五位

五位者,谓色十一,心有八,心所五十一,不相应行二十四,无为六,总成百,各有所属,列为五位也。 一、色位,色以质碍为义。色有十一种:即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处所摄一分色,以此十一种,皆有质碍,是名色位。(处,是意所取之境。...

《三藏数》 / 1693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五眼

眼,即照烛之义。瑜伽师地论云:能观众色,故名为眼。眼是总名,从用分别,则有五种。 一、肉眼,肉眼者,假父母气血所成也。即人中能见之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内不见外,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因有色质障碍故也。 二、天眼,天眼者,谓诸天因修禅定而得也。此眼...

《三藏数》 / 322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十种行观一切

谓华严经十住品内,第叁修行住中,令此位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顶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观一切无常,谓此菩萨,但观一切诸,念念不停,刹...

《三藏数》 / 644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叁无為

小乘立叁无為:一择灭无為,旧云数灭无為。择者简择事物道理之智慧力也,数者智慧之数(有為之,诸数多故,总名為数),与择同。盖依智慧简择力断烦恼所显之一种灭諦,谓之择灭,其灭依择而得也。此灭体即為涅槃。名之為灭者,以其為灭烦恼而显之实体,且其体中有為诸相寂灭也...

《佛学大辞典》 / 453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不受一切

心意解脱,而不取受一切也。华经化城喻品曰:「以不受一切故,而於诸漏心得解脱。」嘉祥华义疏曰:「心无爱着,故名不受。」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二种供养

一、财供养,经云:所有十方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各有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鬘、音乐、伞盖、衣服及烧种种香,然种种灯,一一如须弥山。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是名财供养。(梵语须...

《三藏数》 / 305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二惑

一、现行惑,谓六根对六尘,现起贪嗔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是名现行惑。(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尘也。) 二、种子惑,种子者,即根本无明也。谓因此无明,则能生一切烦恼,障诸善,是名种子惑。

《三藏数》 / 115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十宗收教

唐贤首藏国师为宗计不同,乃开十宗,判五教,收释一代圣教,理无不尽。故前六宗收小乘教,第七宗收始教,第八宗收顿教,第九宗收终教,第十宗收圆教。故云十宗收教也。 一、我俱有宗,谓此宗执着有我,及计有无等悉皆是有,是为我、俱有宗。 二、有我无宗,谓此宗计...

《三藏数》 / 651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

五教佛身

五教者,即小、始、终、顿、圆也。佛身即如来之身也。如来之身,遍一切处,本无大小形量,但为众生根器利钝不同,故曲垂方便,演说种种门,示现种种身相。即有五教佛身之异也。 一、小教丈六金身,谓如来示现降生出家成道,于鹿野苑说四谛生灭之,专化二乘。而二乘但见丈六...

《三藏数》 / 478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