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论中举西域外道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眾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二十曰...
《佛学大辞典》 / 922字 / 7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Krośa,又作拘卢舍,拘娄舍,拘娄奢,句卢舍,拘楼赊。里程名。牛声或鼓声得闻之最大距离。五百弓或五里。玄应音义十八曰:「拘娄,或作句卢,今或云拘楼赊,此云五百弓。应言俱嚧舍,谓大牛鸣音声闻五里,八俱嚧舍為一踰缮那,即四十里。」俱舍光记十二曰:「一弓有六尺四寸,五...
《佛学大辞典》 / 249字 / 7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一、理一,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本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
《三藏法数》 / 452字 / 7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法华经药草喻品所说。以譬五乘之机类:「一切眾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於诸地,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叁明,独处山林,常行禪定,得缘觉证,是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
《佛学大辞典》 / 390字 / 6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一、信,信者,谓于一切善法,忍可乐欲,而不疑也。有叁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叁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叁、信有能,谓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深信力故,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是名为信。(叁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二、惭,惭...
《三藏法数》 / 489字 / 6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通教,即四教中之一也。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云通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一、干慧地,谓叁乘之人,初居外凡位时,未得真空理水所润,故名干慧地。(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外凡者,谓心居理外也。) 二、性地,谓叁乘之人,居内凡位时,...
《三藏法数》 / 868字 / 6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无,即空也。人法之中,本无有我,但凡夫不了,于无我中计我极盛。所谓我身、我名、我衣物、我田宅、我行、我住坐卧,语言不离于我,乃至我能布施、持戒等。因此颠倒,备起一切烦恼生死行业。声闻之人,修四真谛,即了人法本空,我亦无有,故名二无我。(四真谛者,即苦集灭道也...
《三藏法数》 / 345字 / 6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五住者,谓叁界见惑为一住,叁界思惑分为叁住,根本无明为一住,共成五住也。由此五惑,能令众生住着生死,故名住地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根本无明者,能生见、思二惑,故名根本也。) 一、一切见住地惑,一切见者,即叁界分别见惑也。谓诸众生,由意根对法尘,...
《三藏法数》 / 409字 / 6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一、真谛,真谛者,彰一性本实之理也。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象为真如,会叁乘归实际也。(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二、俗谛,俗谛者,显一性缘起之事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
《三藏法数》 / 127字 / 6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天台宗之观法,观一念之心而具叁千诸法也。一心叁观,北齐慧文禪师於中论发之。一念叁千,天台大师於法华经发之。叁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罗修,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境界為界,据由圆融之妙理。此十界互具十界,则相乘而為百界,百界一一有性,相,体,力,作,因...
《佛学大辞典》 / 263字 / 6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经云:师子吼问佛言:菩萨成就几法,能见如是无相涅槃,至无所有?佛言:成就十法,则明见涅槃无相,至无所有处。(灭度者,谓大患永灭,超度叁界也。无相涅槃者,谓涅槃之法,离一切色相也。) 一、信心具足,谓修菩萨行,须发起圆常正信之心,信一切法皆...
《三藏法数》 / 855字 / 6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秘密之法藏也。甚深秘奥,唯為佛与佛之境界,非凡常所可了知之法门,故曰密。又如来能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之而不说示,故曰秘。故秘密藏之名,在诸经為显其深甚秘极之通名也。圆觉经曰:「惟愿不捨无遮大悲,為诸菩萨开秘密藏。」涅槃经二曰:「我今当令一切眾生及以我子四部...
《佛学大辞典》 / 497字 / 6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亦名十二部经,出大智度论) 一、修多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曰法,叁世不易曰常,此圣教之总名也。又修多罗即是长行直说法相,随其义理长短,不以字数为拘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
《三藏法数》 / 892字 / 6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一、见所断,谓声闻初果之人,断惑见理,名为见道。因断叁界八十八使见惑,故名见所断。(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十八使者,一身见、二边见、叁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六贪、七嗔、八痴、九慢、十疑。此十使历叁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谓欲界苦谛十使具足;集...
《三藏法数》 / 308字 / 6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通教者,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也。无生四谛者,谓此教叁乘之人根利,用体空观,体达五阴诸法,当体即空,如幻如化。故云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灭无生相,道不二相也,是名通教无生四谛。(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但证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
《三藏法数》 / 327字 / 6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亦名凡夫四倒,出涅槃经并宗镜录) 四荣者,佛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面双树,一荣一枯,故名四荣四枯。以表凡夫、二乘、常、无常等八倒也。此四荣正表凡夫四倒。而言荣者,以凡夫由此四倒,增长惑业,有荣茂之义,故名四荣也。(梵语拘尸那,华言角城...
《三藏法数》 / 393字 / 6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十种发心者,谓诸众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贪着诸境,业报不同,苦乐有异,皆因发心不纯也。 一、发地狱心,谓众生念念起贪嗔之心,日增月甚,造上品十恶,行火涂道,是名发地狱心。(上品者,谓人作恶,于欲作、正作,作已,叁时之中,俱不能悔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
《三藏法数》 / 854字 / 6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于般若会上,说通别圆叁教之法,故有共不共般若之名也。 一、共般若,共般若者,即通教也。通即通共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叁乘之人,共依此教而修证也。 二、不共般若,不共般若者,即别、圆二教也,谓此别、圆二教,唯谈菩萨修行之法,不与声闻、...
《三藏法数》 / 124字 / 6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如上所言,见惑者顿断之,思惑者渐断之。渐断之者声闻乘為钝根故,分十惑為九地之九品而分断之也。九地者欲界五趣地為一,於此加色界之四禪地与无色界之四空处而為九地也,九品者此各地之思惑,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之九品。故為八十一品。既断见...
《佛学大辞典》 / 258字 / 6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余土,有余土者,谓二乘...
《三藏法数》 / 501字 / 6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一、人空,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法空,谓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犹计五蕴之...
《三藏法数》 / 152字 / 6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Srota-ā auna,具称须陀般那,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鉢囊。旧译入流,至流,逆流,沟港等。新译预流。声闻四果中初果之名也。入流者,初入圣道之义,逆流者,违背於生死之流也。断叁界之见惑,即得此果。大乘义章十七本曰:「须陀洹者是外国语。义释有叁:一当名正翻。名修无漏...
《佛学大辞典》 / 427字 / 6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一餐者,一餐之食也。盖言声闻之人,于般若会上,蒙佛加被,为诸菩萨说大乘法。声闻自谓小乘,而于大法不生喜乐,譬若见食而不能餐。经云:而无希取一餐之意。是也。
《三藏法数》 / 75字 / 6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五种之业也。有四种:(一)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也。大毘婆沙论第一百十四曰:「復有餘师,说五种业。谓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各唯一种。顺不定受业中復有二种:一异熟决定,二异熟不决定。」即是。又出俱舍...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6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不染曰净,华乃对果而言,即因中所修之行也。谓二乘修习无漏之业,以七种净行为华,而证道果,故言七净华也。维摩经云: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是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漏业者,谓修戒定慧之业,不漏落叁界生死也。) 一、戒净华,戒净华者,谓摄律仪等戒,即正...
《三藏法数》 / 535字 / 6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齐;法者,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诸法者,谓聚集色受想行识之法也。) 一、戒身,谓二乘因持无作之戒,戒法成就,证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作戒者,不作意持,任运无犯,名无作戒也。) 二、定身...
《三藏法数》 / 366字 / 6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普,遍也。门,即能通之义。谓菩萨以圆融中道,妙观通入,常住实际理地。故立此十门也。 一、慈悲普,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盖菩萨即于一念之中,遍观十界善恶苦乐,而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令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
《三藏法数》 / 1131字 / 6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在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四经之第二。信者闻人言而不疑也,解者悟解於自心内也。此一品為譬喻品中第二之领解段。中根之人初闻方便品之法说,虽虚心信受,然未能悟其意,世尊為於上譬喻品广引叁车一车之譬,而说会叁归一之旨。於是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连四大声闻,始领悟其旨,欲...
《佛学大辞典》 / 154字 / 6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 《信解品》 / 本站介绍:妙法莲华经一、见闻为增上缘,增上即增进之义。谓世间之人,或见或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既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佛菩萨功行具足,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闻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闻诸佛菩萨神通...
《三藏法数》 / 338字 / 6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一、无间道,谓声闻初果之人,依于八忍,能断八谛下迷理之惑,此八忍不被见惑之所间隔,是名无间道。(八忍者,苦法忍、苦类忍、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道法忍、道类忍也。八谛者,欲界四谛、色界无色界四谛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解脱道,谓...
《三藏法数》 / 174字 / 6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十地寄报者,谓十地菩萨,寄生诸天王等报也。昔金刚藏菩萨为众说十地菩萨修行法门,自行化他,成大功德,感报多作诸天王等,威力自在,化导众生,令修善法也。 一、阎浮提王,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谓欢喜地菩萨,修行初地法门,成大功德,多作阎浮提王,掌护正法,诸所作业...
《三藏法数》 / 1029字 / 6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华严家為分别圆融无碍之义相而立四法界,天台家為差别尘沙之事相而立十法界,对配之,即横竪之二门也(四横十竪)。十法界者:一、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也。二、菩萨法界,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也。叁、缘觉法界,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也。四、声闻法界,為...
《佛学大辞典》 / 400字 / 6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普贤菩萨于华严会上逝多林中,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如来功德,十方诸佛,经刹尘劫,说不能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也。(普贤者,德周法界曰普,调柔善顺曰贤。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
《三藏法数》 / 814字 / 6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大乘义章十七本云:声闻之名义,汎解有叁: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如来所说之言教而悟解,故曰声闻。地持论曰:「从他闻声而通达,故名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如地持论所说:我,眾生,人等,唯有名而无实,故目之為声。观此声(即我眾生等)而闻解无我无眾生之义,谓之...
《佛学大辞典》 / 195字 / 5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乘即运载之义。谓人天等各以所修之法为乘,运载至其所至之处,故有五乘也。 一、人乘,人者忍也。于世间违顺情境,悉能安忍故也。谓人以叁归五戒为乘,运出四趣,生于人道,故名人乘。(叁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四趣...
《三藏法数》 / 481字 / 5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乘也。取法华之叁草二木之譬喻,故曰树。兴禪护国论序曰:「叁轮八藏之文,四树五乘之旨。」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5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阿弥陀如来於因地為法藏比丘时,在世自在王佛所建立之誓愿也。无量寿经上说之。是為由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选择摄取之大愿,故谓之选择本愿。其一一愿名,诸师所说不同。 据日本望西楼了慧之无量寿经钞言,第一无叁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叁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
《佛学大辞典》 / 498字 / 5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一、小乘佛宝,谓如来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身,示现丈六紫金之相,以应声闻、缘觉、人、天等机,是名小乘佛宝。 二、小乘法宝,谓阿含等经,为声闻说四谛教,为缘觉说十二因缘教,令其依之而修,超凡入圣,是名小乘法宝。(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三藏法数》 / 303字 / 5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法华经譬喻品所说叁车之一。对於声闻乘之羊车,缘觉乘之鹿车而以譬菩萨乘也。「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眾宝庄校。(中略)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见[四乘家]条。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5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谓一切眾生皆悉成佛也。对於五性各别而言。盖叁乘家有无性有情之一类,為定性二乘不成佛之说,立无餘界永灭之计。而一乘家则唱悉有佛性之义,明二乘开会之旨,為无餘界迴心之说。故谓一切眾生无不成佛者。今举叁五经说证之。法华经方便品曰:「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於一偈...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5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一、世间般若,谓诸菩萨,唯依读诵书写,为他演说叁乘道教,劝正修行,灭除烦恼惑业,不行寂静真实般若,常行有见有相般若。如是般若,有取有着,是名世间般若。(有见有相般若,即世间之智。如劬宾大臣分阎浮提七分而能息诤,智满祖师云:正取世间之智,为般若也。) 二、出世...
《三藏法数》 / 196字 / 5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一、声闻藏,说声闻缘觉二乘之教理行果者,即小乘之叁藏也。二、菩萨藏,说菩萨大士之教理行果者,大乘之叁藏也。净影嘉祥以此二藏判一代教。大乘义章一曰:「就出世间中復有二种:一声闻藏,二菩萨藏。為声闻说,名声闻藏;為菩萨说,為菩萨藏。故地持云: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
《佛学大辞典》 / 256字 / 5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一、决定声闻,谓其久习小乘之法,故今闻小乘教而得证果,既证小果之后,再不进求大乘之法,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菩提声闻,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此声闻,本是菩萨,曾发菩提之心,积劫修道;忽因疲厌生死,退失大心,而证小果,是名退菩提声闻。(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
《三藏法数》 / 262字 / 5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天台五时者,乃天台智者大师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判为五时也。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次于鹿苑,为接引二乘,说四阿含等经。次于方等,说楞伽等诸大乘经,令诸二乘耻小乘,而慕大法。次说般若经,遣除二乘执情。后说法华、涅槃二经,开示众生,咸得作佛。故为五时也...
《三藏法数》 / 730字 / 5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一、凡夫妄计我,谓世间凡夫之人,不了五阴等法皆空,于中妄计我身,强立主宰,造作诸业,流转生死,无有休息,是为凡夫妄计我。(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外道神我,谓外道之人,于五阴中,妄计识神,如麻豆等,或计遍身,起于我见,坠堕边邪,轮回生...
《三藏法数》 / 283字 / 5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梵语菩提,华言道。经云:婆罗门白佛言:若已发菩提心,有退失否?佛言:发菩提心已,则无退失。当知有叁种菩提。(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声闻菩提,谓声闻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声闻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
《三藏法数》 / 266字 / 5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一、不定性半成佛,不定性者,根性不定也。谓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觉则习缘觉法,若近菩萨则习菩萨道。习声闻、缘觉之法者,沉滞小果,不乐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证菩提,而得成佛,故名不定性半成佛。 二、无种性不成佛,谓无有正信善根,拨无...
《三藏法数》 / 393字 / 5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说佛教之经典者有五种人:一、佛说,如常。二、弟子说,声闻菩萨说法,為佛所认可者。叁、仙人说,五通仙人从佛入道说法化人者。四、诸天说,如帝释在善法堂常说般若者。五、化人说,上四种人,隐本现化说法者。如观佛叁昧海经六,罗睺罗化為转轮圣王,至须达家度毘佉离者是也。见...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5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有胜劣之叁种:一、无常修,声闻之人,不知法身常住之德,但观一切有為法之无常者。二、非乐修,声闻之人不知诸法中自有涅槃寂灭之乐,但观诸法之苦者。叁、无我修,声闻之人,不知有自在无碍之真我,但观五蕴之空者。此名声闻人之劣叁修。又,一、常修,菩萨知法身之体,常住不灭...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5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一、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諦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諦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徧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即是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佛性论叁曰:「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着,二者无...
《佛学大辞典》 / 711字 / 5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如来说法,每以师子吼为喻者,盖表如来于大众中,无畏而说,有此十一事也。 一、破坏诈师子,谓如来无畏宣说正法,则彼邪魔外道之说,自然摧破。犹真师子王震吼,则彼诈作师子者,自失声矣。 二、试自身力,谓如来无畏说法,以示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有能坏,亦无...
《三藏法数》 / 704字 / 5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大海浩瀚无边,须凭人导引,乃能顺济。然诸商众,自非一心敬信其言,随所指示,则何以获安隐而致利益哉?菩萨于生死大海,作大导师,令诸有情,皆得远离险难恶趣,证入真空涅槃,故以海导师为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得他信许,菩萨于一切善法悉能了悟,精进勤修,为...
《三藏法数》 / 767字 / 5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一、佛说,佛说者,谓一切经法,皆是佛说也。然华严一经,亦通菩萨、声闻等共说,此言佛说者,如阿僧祇品、随好品,乃是如来亲口宣说也。(梵语阿僧祇,华言无数。) 二、菩萨说,菩萨说者,谓诸大菩萨,互相宣说,以显主伴互融也。如华严经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品,皆是菩...
《三藏法数》 / 457字 / 5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南山叁观者,即终南山宣律师之所立也。 一、性空观,性即性分也,谓声闻、缘觉小乘之人,观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其性本空,皆无有我,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性空观。(因缘者,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所生一切诸法者,即根尘相对所起诸心法也。) 二、相空观,相即相状也。谓藏...
《三藏法数》 / 216字 / 5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衍者乘也,出翻译名义) 一、声闻,谓闻佛声教,依四谛法,修道证真,是名声闻。(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缘觉,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叁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
《三藏法数》 / 234字 / 5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维摩自香积佛之世界齎供一会之大眾者。维摩经香积佛品曰:「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於何食?时维摩詰。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离饮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中略)於是维摩詰,不起於座。居眾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
《佛学大辞典》 / 496字 / 5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妙名不可思议,非诸菩萨心思口议故也。此之二妙,正论法华开权显实之意。妙名一唱,待绝俱时。故相待论判,则显法华出前四时叁教之上;绝待论开,复能开前令皆圆妙也。(开权显实者,开者,发也,拓也;声闻、缘觉、菩萨叁乘之法是权,佛乘是实。佛说法华,正为开叁乘之权,显一...
《三藏法数》 / 299字 / 5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凡即凡夫,小即小乘。倒即颠倒。谓凡夫着有,妄于无常法中计常,苦中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及小乘之人,但着于空,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无我,净计不净。故有凡小八倒之名焉。(小乘,即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非常计常,非常计常者,谓世间一切有为之事,皆悉无常...
《三藏法数》 / 633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佛弟子中以舍利弗,目连,须菩提,摩訶迦叶為四大弟子。智度论谓舍利弗目连為佛左右弟子。须菩提修无諍定,為行空第一,摩訶迦叶行十二头陀,為头陀第一。佛在世时,有人欲求今世之果者,供养此四人。輒得如愿。 又迦叶,宾头卢,罗云,君屠盋叹之四人也。法护译之弥勒下生经曰:...
《佛学大辞典》 / 233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第一人入水则溺。不习浮,入水故溺,水者生死之河水也,譬一阐提。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譬人天乘之将进而退者。第叁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譬内凡之人,内凡者煗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也,永不堕於叁恶。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徧观四方。譬四果之人。第五人入已...
《佛学大辞典》 / 278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舍利弗為声闻中第一智者,於法华之法说段第一唯独开悟圆乘,回心向大,受未来成佛华光如来之记别。见法华经譬喻品。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5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一、解脱戒,谓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自然远离惑业之缚,而得自在,是名解脱戒。 二、定共戒,谓因修习禅定,发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皆色界天也。) 叁、道...
《三藏法数》 / 190字 / 5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亦名二乘四倒,出涅槃经并宗镜录) 四枯者,表二乘四倒也。所言枯者,以二乘观无常苦空无我等,则烦恼有朽灭不生之义,故名为四枯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常计无常,常者,即法身常住之义;无常者,即变异也。谓声闻、缘觉为无明之惑所覆,于如来常住法身中,...
《三藏法数》 / 320字 / 5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
《三藏法数》 / 378字 / 5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一、发心普被恩,谓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是为发心普被恩。(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难行苦行恩,谓如来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
《三藏法数》 / 1090字 / 5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一、渐渐转深,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随顺众生根性,利、钝、大、小,无不令其各各获益,次第修证,而至于究竟之地。如经所说,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须陀洹果乃至菩萨果、佛果之类,犹如大海之流,从浅而至深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土。梵...
《三藏法数》 / 992字 / 5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梵语犍度,华言法聚。谓佛弟子迦旃延以诸法门,各从其类,分为八聚,故名八犍度论。(梵语迦旃延,华言不定。佛十大弟子中之一也。) 一、杂犍度,如经,为声闻说四善根及四圣果、有余、无余涅槃等法不一,故名杂犍度。(四善根者,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即四加行也。四...
《三藏法数》 / 871字 / 5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波颇,梵语具云波颇蜜多,华言明支,中天竺叁藏沙门也。唐贞观年间,于大兴善寺,译星陀罗尼经等。以如来所说诸经圣教,约其义趣浅深不同,令众生修行有序,而立五教,故名波颇五教。(中天竺,即西土之国名也。叁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一、四谛教...
《三藏法数》 / 328字 / 5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五教者,即小、始、终、顿、圆也。佛身即如来之身也。如来之身,遍一切处,本无大小形量,但为众生根器利钝不同,故曲垂方便,演说种种法门,示现种种身相。即有五教佛身之异也。 一、小教丈六金身,谓如来示现降生出家成道,于鹿野苑说四谛生灭之法,专化二乘。而二乘但见丈六...
《三藏法数》 / 478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首楞严叁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叁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叁昧,则于诸叁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叁昧。 宝印叁昧,谓菩萨住是叁昧,于一切叁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法数》 / 5399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藏即含藏之义。谓佛说大小乘诸经,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名藏也。 一、声闻藏,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佛说阿含等经,含藏小乘声闻等修因证果之法,是名声闻藏。(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二、菩萨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佛说华严、法华等经,含藏大乘菩...
《三藏法数》 / 133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夫佛之垂化也,道济百灵;法之传世也,慈育万有。叁乘贤圣,既肃尔以归依;八部鬼神,亦森然而翊卫。故诸经中,多列八部之众也。(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一、天,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清净光明,尊胜无比,故名为天。列位虽多,必以大梵帝释为首。盖大梵...
《三藏法数》 / 547字 / 5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