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之观法,观一念之心而具叁千诸法也。一心叁观,北齐慧文禪师於中论发之。一念叁千,天台大师於法华经发之。叁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罗修,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境界為界,据由圆融之妙理。此十界互具十界,则相乘而為百界,百界一一有性,相,体,力,作,因...
《佛学大辞典》 / 263字 / 5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地行仙,食麻仁草木之实,而不休息,则食道圆成,名為地行仙,二飞行仙,食松柏等草木而不休息。则以草木轻,故体亦轻,飞行空中,而不坠地,名為飞行仙。叁游行仙,服丹砂而不休息,则能化骨使寿永,使体固,且能化物。使贱為贵。自在游行人间化人,名為游行仙。四空行仙,消息...
《佛学大辞典》 / 330字 / 5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叁乘有四种:(一)大乘之叁乘也。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叁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於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諦之理,以证阿罗汉者。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於其最后之生...
《佛学大辞典》 / 882字 / 5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Virūḍhaka,国王名。又称流离王,琉璃王,娄勒王,维楼黎王,楼黎王,毘娄勒王等。新作毘卢释迦王,毘卢宅迦王。生时与琉璃宝俱,故号毘琉璃,又由大夫人之讖,而名恶生王。舍卫国(新曰室罗伐悉地国),波斯匿王(新译胜军王)之子,末利夫人所生。弒父王而嗣位,又以旧怨灭迦毘...
《佛学大辞典》 / 324字 / 5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是永明所立,单於大乘判定其宗旨。一法相,谓一切染净诸法,无始时来,各有种子在阿赖耶识中,遇缘而由各自种子起,万法条然,因之於色心诸法建立种种名相者。如深密,唯识等之所明是也。二破相,谓一切染净之法,悉為因缘生,以因缘生故无自性,如梦如幻,诸法唯是空,即空亦為空...
《佛学大辞典》 / 234字 / 5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据宗轮论之说,佛灭后百年依大天分上座大眾二部,其第二百年由大眾部出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之五部,又於第二百年末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之叁部,合有八部之末家,加入本家之大眾部则為九部。又上座部於叁百年之初,分為萨婆多部与雪山部(萨婆多部...
《佛学大辞典》 / 292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师子吼菩萨问佛言:若一切众生,既有佛性,何须更习八圣道耶?佛言:性虽本具,要须修习圣道,方见佛性。譬如恒河边有七种人,或为洗浴,或畏贼寇,或为采花,则入河中。河喻生死大河,浴喻出家受戒清净,贼喻烦恼,采花喻七净花以为其因,而求涅槃之果也。(八圣道,又云八正道...
《三藏法数》 / 873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胎藏界之诸尊如其位安置於坛场者,曼陀罗為坛场之义,轮圆之义,坛中安置十叁大院四百十四尊,一切之功德轮圆具足者,是胎藏界之曼陀罗也,此曼陀罗乃显眾生本具之理性者,故又名因曼陀罗,理曼陀罗,以东方為发因之位,故亦名东曼陀罗,其理性清净无垢之德,喻之莲华,故亦名莲华...
《佛学大辞典》 / 264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小乘外道二十论师之一。执那罗延天為万物之生本者。见[外道]条。 又(物名)宝名。义楚六帖十九曰:「般若论云:摩陀罗宝,此宝金翅鸟中出,綵色辟一切邪媚。」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无,即空也。人法之中,本无有我,但凡夫不了,于无我中计我极盛。所谓我身、我名、我衣物、我田宅、我行、我住坐卧,语言不离于我,乃至我能布施、持戒等。因此颠倒,备起一切烦恼生死行业。声闻之人,修四真谛,即了人法本空,我亦无有,故名二无我。(四真谛者,即苦集灭道也...
《三藏法数》 / 345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五种之业也。有四种:(一)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也。大毘婆沙论第一百十四曰:「復有餘师,说五种业。谓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各唯一种。顺不定受业中復有二种:一异熟决定,二异熟不决定。」即是。又出俱舍...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5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灌顶叁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佛说灌顶经神咒经一),谓受叁归者,有叁十六部之神王,将无量之眷属守护其人:一、弥栗头不罗婆,译曰善光,主疾命。二、弥栗头婆呵婆,译曰善明,主头痛。叁、弥栗头婆逻婆,译曰善力,主寒热。四、弥栗头抗陀罗,译曰善月,主腹满。五、弥栗头陀利奢...
《佛学大辞典》 / 681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邪心见理发于邪智,不禀正教,故名外道。辅行云:六师元祖,是迦毗罗,支流分异,遂为六宗。(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 一、富兰那迦叶,梵语富兰那,字也(无翻),迦叶因母之姓而为姓也。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断灭,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名为色空外道,以色破欲界有,以空破...
《三藏法数》 / 546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时外道,以时為生因者。 二五大外道,以地水火风空五大為生因者。 叁相应外道,计学定者内心相应之理為真我者。 四建立净外道,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以之為清净者。 五不建立无净外道,与上相反,不建立一法,无所修之净法者。 六自在天外道,以自在天為生因者。 七流出...
《佛学大辞典》 / 750字 / 5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又曰月光儿。其父德护為摩揭陀国王舍城之长者,不信佛,听六师之言,作火坑欲害佛,其子月光童子諫止之,亦不听。后见佛到,火坑变而為凉池,心大悔责。归佛,得须陀洹果。佛与月光童子以成佛之记。且说佛灭后当作支那国王,兴隆叁宝。德护长者经下曰:「又此童子,我涅槃后,於未...
《佛学大辞典》 / 514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Yama-rāja,又作炎摩、燄摩、阎魔、琰摩、爓魔、阎摩罗、阎摩罗社、琰摩逻闍、阎罗等。译曰缚。缚罪人之义。又曰双世。彼於世中,常受苦乐二报之义。又曰双王。兄妹二人并王之义。又曰平等王。平等治罪之义。地狱之总司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燄摩或作琰摩,声之转也。旧云阎罗...
《佛学大辞典》 / 520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观佛叁昧经曰:「有王问佛:汝功德谁為证明?佛即垂无畏手指地:一切大地,六种震动,坚牢地神涌出,唱言我是证明。」大日经疏四曰:「如释迦牟尼佛初坐道场时谓魔王言:由汝先世作一无尽施故,今得自在天主,我从无数劫以来如是修大施不可胜数,云何与我较优劣?魔言我所作之福汝...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5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在阎浮提西方十二亿那由陀,至极乐国之中途,生於此国者,染着其国土之快乐,而起懈怠憍慢之心,不更进而生於极乐,故谓為懈慢国。疑佛智不思议,杂修自力之善根,而愿生於极乐者生之。菩萨处胎经二曰:「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陀,有懈慢界。国土快乐,作倡伎乐,衣被服饰,香...
《佛学大辞典》 / 189字 / 5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亦名十二部经,出大智度论) 一、修多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曰法,叁世不易曰常,此圣教之总名也。又修多罗即是长行直说法相,随其义理长短,不以字数为拘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
《三藏法数》 / 892字 / 5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谓菩萨奉持叁世诸佛十种净戒,具足清白,无有缺犯。念诸众生颠倒破戒,我成正觉,为说真法,令离颠倒,得净戒法,是名菩萨十戒。(叁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一、普饶益戒,谓菩萨受持净戒,广为利益一切众生也。 二、不受戒,谓菩萨不受外道诸戒,但自精进,奉持诸佛平...
《三藏法数》 / 569字 / 5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牵引因,谓由无明之惑,于先世时造作善恶一切业行,由此业行为因,则能招引现生果报,如是展转牵连不断,故名牵引因。 二、生起因,谓由无明之惑,于现世时,造作善恶一切业行,由此业行为因,则能感得后世果报,如是展转相生不绝,故名生起因。
《三藏法数》 / 111字 / 5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对於叁恶道而立叁善道。由善业所赴,故名善道。一、天道,由上品之善所赴者。二、人道,由中品之善所赴者。叁、阿修罗道,由下品之善所赴者。智度论叁十曰:「善有上中下,故有叁善道,天人阿修罗。」同九十六曰:「善业亦有上中下:上者天,中者人,下者阿修罗等。」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5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异熟果,谓诸众生现世作不善业,则招来世恶趣之果。若作有漏善业,则招来世善趣之果。以其异世成熟,是名异熟果。(不善法者,杀、盗、淫、妄也。恶趣者,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有漏善法者,漏即叁界之惑,虽修人天之善,未能断惑故也。善趣者,人、天二道也。) 二、...
《三藏法数》 / 383字 / 5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福德资粮,谓由宿世修诸福德,而于今生丰饶财宝,遇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是名福德资粮。 二、智慧资粮,谓由宿世修习智慧,而于今生聪慧明敏,解了法义,是名智慧资粮。 叁、先世资粮,谓由宿世积集善根,而于今生诸根完具,家财富足,是名先世资粮。 四、现法资...
《三藏法数》 / 145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根器,器量等。人之根性譬如物,谓之器。法华经提婆品曰:「女身垢秽,非是法器。」名义集二曰:「五道非成佛器,由是诸佛唯出人间。」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4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言得袈裟之一丝,及触袈裟一度。皆得无量之功德也。文句记叁中曰:「龙得一缕,牛角一触。」同私记叁本曰:「龙得一缕,牛角一触者:龙得袈裟一缕,免金翅鸟难;牛角一触架裟,免畜身。」往生要集指麾钞九曰:「龙得一缕者,广见法苑四十七,经律异相四十八,大部补注六等。牛角一...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与[直裰]同。传灯录曰:「普化谓市人乞我一个直裰。」林逋寄李山人诗曰:「身上祇衣粗直掇,马前长带古偏提。」苏辙孔平仲惠蕉布诗曰:「更得双蕉缝直掇,都人浑作道人看。」按,说文,[袖-由+毒],衣躬缝也。集韵云:或作[袖-由+篤],[袖-由+督]。又周礼疏,中央為督,所以督率两...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随说因,谓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随所见闻觉知,起诸言说,是名随说因。(不系缚法者,即出世之道法也。) 二、观待因,待即对待之义,谓诸有情,欲求叁界有系缚之乐,及出世间不系缚之乐,于彼诸缘,或为求得,或为受用,观彼对此,是名观...
《三藏法数》 / 524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父母恩,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盖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顺,死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男女,孝养父母,承顺无违,常为诸天护念,福乐无尽。纵能一日叁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尚未能报一日之恩也。 二、众生恩,经云: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
《三藏法数》 / 526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Ajitakeśa-kambara,又作阿耆多颈舍甘婆罗。新称阿末多。外道六师之一人。执现世受苦则来世為乐之外道也。维摩经什註曰:「阿耆多翅舍,字也。钦婆罗,麤衣也。」同肇註曰:「其人着弊衣,自拔髮。五热炙身,以苦行為道。」希麟音义九曰:「阿末多,旧云阿耆多颈舍甘婆罗。阿耆多...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安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数息,或观心,当须系缘一境,念念相续,安住其心,不令散乱也。 二、摄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摄心宁静,则禅定可成;若觉一念稍动,即便摄持,令心安住也。 叁、解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解知觉观之心,攀缘外广,即当收...
《三藏法数》 / 346字 / 4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此為真言修法最初之法,通於胎金两部者也。十八道念诵次第密记曰:「先洗手,着净衣,悬袈裟,作净叁业叁部神守护身法,观字,变成五股金刚杵,从杵各照身口意业中,由此加持力而叁业罪障速疾消灭,显得叁部诸尊,此即灭身叁口四意叁之十恶而显得叁部诸尊之实义也。已下正為十八道...
《佛学大辞典》 / 3258字 / 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自力。世间之人,宿世有善根,不依他人之教诫,自能以精进勇猛之力发菩提心,名為自力。二他力。世间之人,或由他人之教诫,或依他人之感动,遂发菩提心,名為他力。叁因力。世间之人,前世修习大乘之法,依其因力今生见佛及菩萨,而发菩提心,名為因力。四方便力。世间之人,於...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胜鬘,本业,起信诸经论谓之无始无明,菩提心论谓之无始间隔,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也。平等法界之理不达,妄隔平等之理性,谓之无明,又曰间隔。是闇惑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闇惑之心,隔离理性,故名间隔。依此无明之间隔而生种种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受种种之果也。而名之為...
《佛学大辞典》 / 903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身见,即我见我所见也,不知吾身為五蕴和合之假者。而计度实有我身(我见),又不知我身边之诸物,无一定之所有主,而计度实為我所有物(我所见),合此我见与我所见二者,则為身见。常略我所见而单曰我见。二、边见,一旦有我身起我见之后,其我或计度為死后断绝者,或计度為...
《佛学大辞典》 / 408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性土,法性之理,非秽非净,非广非狭,犹如虚空,徧满於一切处,如常寂光土是也。二、相土,或名净土。或為秽土。随眾生之心行而有种种之差别者。见宗镜录八十九。 又一、净土,為金银琉璃所成种种庄严且无四趣五浊等之杂秽者,如西方之极乐世界是也。此中有报土化土之二。报...
《佛学大辞典》 / 556字 / 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Maṇḍala,又作曼陀囉、满荼逻、漫怛罗、蔓陀罗、曼拏罗。略云曼拏、曼荼。新旧之译有种种,旧译多曰坛,又云道场,新译多曰轮圆具足,又云聚集。此中就体而言,以坛或道场為正意,就义而言,以轮圆具足或聚集為本义。即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於此,以祭供者,是為曼陀罗之本体,而...
《佛学大辞典》 / 929字 / 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道即能通之义。谓一切众生,造作恶业,而生其处,故名恶道也。 一、地狱道,谓此处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狱,即造作极重恶业众生堕于此道,故名地狱道。(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也。八热者,想狱...
《三藏法数》 / 263字 / 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我仰為师之僧也。由檀越言之。明眼论曰:「一度赴请之师僧以其檀那如亲子弟。」梵网经下曰:「孝顺父母,师僧叁宝。」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大叁灾之一。坏劫时所起之大水灾,由地下水轮水涌沸,大雨如车轴,第二禪天以下,尽為水所浸润而破坏也。无量寿经曰:「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沈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财、法不能惠施曰悭。此专言悭吝于法,而不施与人者,得七种报。 一、生盲报,谓从母胎出,便不能见日月光明,名为生盲。由其宿世悭吝法故,于现生中,而得此报也。 二、愚痴报,谓于诸法中迷惑不了,名为愚痴。由其宿世悭吝法故,于现生中,而得此报也。 叁、生恶家报,谓不...
《三藏法数》 / 338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外道十一宗之一。以口譬太虚。谓万物本為由一虚而生者。中论疏叁本曰:「口力外道,计太虚能生四大,四大能生药草,药草能生眾生,此从无生也。」参照[口力论师]项。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由贪爱之对境而别為四法:一显色贪,於他人之身分及青黄赤色等显现之色起贪着也。二形色贪,於长短矫媚等形相之色起贪着也。叁妙触贪,於自他身分细软光滑等之触起贪着也。四承事贪,於他人之趋承服事折旋俯仰等起贪着也。此四者皆為相应婬贪心。退治之法则观四外不净。瑜伽师地论...
《佛学大辞典》 / 231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是智度论七十八所说,声缘菩叁乘共通之十地也。台宗以為四教中通教之地位也。一、乾慧地,此為外凡之位,与藏教五停心别总念处总相念处叁贤之位相当。乾者乾燥之义也。此位為未得法性理水之智慧,故云乾慧地。又有漏之智慧,不以法性理水润之,故云乾慧。二、性地,此為内凡之位,...
《佛学大辞典》 / 530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於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
《佛学大辞典》 / 1132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天台五时者,乃天台智者大师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判为五时也。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次于鹿苑,为接引二乘,说四阿含等经。次于方等,说楞伽等诸大乘经,令诸二乘耻小乘,而慕大法。次说般若经,遣除二乘执情。后说法华、涅槃二经,开示众生,咸得作佛。故为五时也...
《三藏法数》 / 730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缘即助成之义。九缘生识者,谓明空根境等九种之缘,生眼耳鼻舌等八种之识也。以眼耳鼻舌身五识,依第八识相分建立。由第八识种子而生揽明空诸境而为相也。第六识缘第八识相分而得生,取五尘境界而分别,依第七识而能执取也。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而得起,转第六识染净而为依也。第...
《三藏法数》 / 1082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佛陀以成道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為八相中之一,然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八相经论所说存没不同,而大要有二说。大乘起信论所说者,一、降兜率,先住於兜率天,在彼天四千岁。见时机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二、入胎,乘白象由摩...
《佛学大辞典》 / 660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眼识,谓眼根由对色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见色,是名眼识。 二、耳识,谓耳根由对声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闻声,是名耳识。 叁、鼻识,谓鼻根由对香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嗅香,是名鼻识。 四、舌识,谓舌根由对味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尝味,是名舌...
《三藏法数》 / 148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十地者,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证得之法而生喜...
《三藏法数》 / 583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五道者,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也。若言六道,则加阿修罗。此不言者,以阿修罗一道,摄于天、人、畜生、饿鬼诸趣之中故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 一、天道,天者,最高最上,极大极尊,受用出于自然,快乐莫非如意,由昔广修净行故感此报,是名天道。 二、人道,人...
《三藏法数》 / 410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gha悉曇体文叁十五字中,牙声第四,五十字门之一。大日经曰:「伽(去引)字门,一切法一合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伽字时,是摧稠密无明闇冥声。」庄严经曰:「唱伽字时,出除灭一切无明黑闇厚重翳膜声。」此由Ghaṭana(合)及Ghana(稠密)之语释之也。 又ga悉曇五十字门...
《佛学大辞典》 / 156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转轮王感得之宝器,王游行之处,必自前进,而制伏四方者也。有金银铜铁四种,故分金轮王乃至铁轮王之四等。俱舍论十二曰:「此王由轮旋转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中略)若王生在剎帝利种绍洒顶位,於十五日受斋戒时,沐浴首身,受胜斋戒。升高臺殿,臣僚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婆沙论九十九曰:「大天虽犯叁逆罪,然善根未断,深生忧悔。闻沙门释氏有灭罪法,遂诣鸡园寺,於其门外闻一苾芻诵伽陀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彼闻已欢喜,往一苾芻所请出家。大天聪明,出家未久,便能诵持叁藏说法,自称阿罗汉,上下归仰。后一夜起...
《佛学大辞典》 / 520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嗔恨,故有五种相也。 一、众生相,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二、法相,菩萨修慈忍时,...
《三藏法数》 / 380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四分戒本疏二上曰:「律中龙珠鸟翅,一去不还。」行宗记二上曰:「鸟翅者,昔有比丘住林间,正患夜半眾鸟悲鸣。佛教乞鸟两翅,即飞出林不復还矣。」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五种眷属者,谓如来说法,必假彼缘,缘即受道之人也。人受道已,因法为亲,即成眷属。譬如父母遗体,揽以成身,得为天性,天性亲爱,更相敬顺,故名眷属也。 一、理性眷属,谓诸佛众生,理性平等,自然相关。法华经云:我于众圣中尊,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是则未曾受...
《三藏法数》 / 352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引业,谓若宿世善业引发,生于人中,则得珍宝丰足,多受快乐;若由宿世恶业引发,生于人中,则感贫穷困乏,受诸苦恼,是名引业。 二、满业,谓由宿世修一善业,感一生中大富多财,乘此更修众善,展转生官贵家,乃至圆满究竟善果,是名满业;若由宿世造一恶业,感一生贫穷苦...
《三藏法数》 / 144字 / 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於实相之妙理,断疑生信也。天台以之為法华经一部之功用。法华玄义九曰:「用是如来之妙能,此经之胜用。如来以权实二智為妙能,此经以断疑生信為胜用。祇二智能断疑生信,生信断疑由於二智,约人约法左右互论耳。」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谓菩萨修殊胜行,离诸障碍,称佛所行,得见十佛,了了分明,如是见者,乃名真见。故云十种见佛也。 一、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着见,谓如来乘如实道,示成正觉,安住世间,而不着涅槃,不着生死。菩萨称佛无着而见,是名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着见。(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 550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唐道绰所判。一、圣道门,此土由凡至圣修道之教门也。除净土叁经,其餘之诸经是。二、净土门,往生弥陀净土而证圣果之教门也。叁部经之所说是。安乐集上曰:「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选择集本曰:「道绰禪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捨圣道正归净土。」教行信证六本曰:「凡就一代...
《佛学大辞典》 / 2032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 又凡有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為有力能作因...
《佛学大辞典》 / 846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结集分窟内窟外之二部,上座部家之所传也。文殊问经下曰:「佛告文殊师利:初二部者:一摩訶僧祇(此言大眾。老少同会,共集律部也),二体毘履(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会,共出律部也)。法藏经曰:「五百罗汉集王舍城。迦叶问云:先结集何藏?即共和云:先结毘尼藏,毘尼藏者,佛...
《佛学大辞典》 / 660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有漏者,谓漏落叁界生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不寂静过失,谓诸众生,随逐根尘,起诸妄想,颠倒散乱,而无禅定之功,不能断惑证果,是为不寂静过失。 二、内外变异过失,谓诸众生,由内心乱想,外境迁流,心境相应,更互变异,所谓心随境起,境逐心生,...
《三藏法数》 / 219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本觉之体相有四种之义。镜亦有四义,故取之為喻。一如实空镜。真如之体,本来空寂,离一切妄相,犹如空镜离一切外物之体,谓之如实空镜。即空真如是也。二因薰习镜。真如之觉体具无量之性德,為净法之因,犹如镜体能现万象,此净法之因能由内薰眾生之妄心,故名因薰习镜,即不空真...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名,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相,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相,相即色相也。谓叁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相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 294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修习梵行先苦后乐,梵即净也。谓人不辞劳苦,修习净行,净行既立,则能证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修习梵行先苦后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诵习经文先苦后乐,谓人不辞劳苦,口诵经文,心习其义;其义习熟,则能如说修行,证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诵习经文...
《三藏法数》 / 249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凡夫之异名,凡夫轮迴六道,受种种别异之果报,又凡夫种种变异而生邪见造恶,故曰异生。大日经疏一曰:「凡夫者,正译应云异生,谓由无明故。随业受报,不得自在。堕於种种趣中,色心像类,各各差别,故曰异生也。」唯识述记二本曰:「异有二义:一别异名异,谓圣唯生人天趣。此通...
《佛学大辞典》 / 348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通即神通也。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壅曰通。 一、他心通,谓世、出世间所有诸法,若种若类,与夫他人所起心念,皆悉能知,是名他心通。 二、天眼自在清净通,谓天眼离诸垢障,清净无碍,于所见境,而得自在;无边世界差别之相,若净若染,一一种类,悉能明见,是名天眼自在清净...
《三藏法数》 / 507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诸说不同,梁摄论十四曰:「如来报障清净,由除七种生死」。而同十卷明四种生死。谓一方便生死,菩萨為利生之生死也,於地前及初叁地感之,灭之而入於四地。二因缘生死,八相示现之生死也,於四五六地感之,灭之而入於七地。叁有有生死,有后有也,於七八九地感之,灭之而入於十地...
《佛学大辞典》 / 278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认有我身之执念為我执,亦云人执。唯识述记一本曰:「烦恼障品类眾多,我执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俱舍论二十九曰:「由我执力,诸烦恼生。叁有轮迴,无容解脱。」俱舍光记二曰:「我执谓我见。」梵Ātma-grāha。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因明论理上,自宗因喻叁支立量时,由种种配列次第生过误。陈那数廿九过,天主(商羯罗主)更加四过,為所谓叁十叁过。即宗九过,因十四过,喻十过也。 (甲)宗之九过:一、现量相违,谓於现证之事实立相违之宗也。例如言声非所闻,虽不述因喻,然已明為误谬也。二、比量相违,谓...
《佛学大辞典》 / 1993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晋道安净土论所说。就净土与秽土之土体本质而论一异,立叁种不成之义:一、一质不成,如维摩经佛国品所云:佛以足指按地,则草木瓦砾之秽土忽变為七宝庄严之净土,此秽心所见為徧界秽土,净心所见為徧界净土也。依如此净心秽心之相违,净秽之二相盈亏时,知土体亦不為一。是一质不...
《佛学大辞典》 / 366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梵语Karmasthāna。心业止住之处。即入定而使心住於一境也。观无量寿经所谓「唯愿佛日,令我观清净业处」是也。是虽与禪定麤同义,然中国日本等,多不用此语。净影观经义疏上谓「餘妙净土,纯善所归,是故名為清净业处」。善导观经序分义二谓「言教我观於清净已下,正明既能厌秽欣...
《佛学大辞典》 / 409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沉昏闇蔽障,谓行人修定之时,沉昏瞪瞢,无所别知,由是障诸禅定,不得开发,名为沉昏闇蔽障。 二、恶念思惟障,谓行人修定之时,虽不沉昏,而恶念忽起,欲毁禁戒,作诸不善等事,因是障诸禅定,不得开发,是为恶念思惟障。 叁、境界逼迫障,谓行人修定之时,虽无如上沉昏...
《三藏法数》 / 185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此四通言无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于大众中凡有所说,则无恐惧之相,故名无所畏。(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叁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
《三藏法数》 / 510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转烦恼依菩提,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
《三藏法数》 / 227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叁世相续,无间断也。(叁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叁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
《三藏法数》 / 657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金刚界五智所成之五如来也。一大日如来,法界体性智所成。二阿閦如来,大圆镜智所成。叁宝生如来,平等性智所成。四无量寿如来,妙观察智所成。五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所成。见[五智]条。菩提心论曰:「东方阿閦佛因成大圆镜智,亦名金刚智也。南方宝生佛由成平等性智,亦名灌顶...
《佛学大辞典》 / 175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其体坚固,其用锐利,得断一切烦恼之禪定谓之金刚喻定。若以麟之一角喻之,其觉悟犹言麒喻独觉。是由梵之语法译者。与金刚定,金刚叁昧,金刚心等同。此為叁乘行心最后心之禪定,由此禪定而断尽最极微细之烦恼各得其极果。在声闻乘谓之阿罗汉向之最终,在菩萨乘谓之等觉位。俱舍论...
《佛学大辞典》 / 272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执受大种声,执即执持,受即领受。谓人于内四大种,有所执受也。而言声者,如手相击,及语言等声,皆由内四大种而出,故名执受大种声。(四大种者,谓人身中地水火风也。) 二、不执受大种声,谓人于外四大种,无所执受,而言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皆由外四大而出,故名不...
《三藏法数》 / 456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Aś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叁百二十一年顷,於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 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一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 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
《佛学大辞典》 / 1771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数目。梵语那由他。译曰姟。玄赞八曰:「风俗通:十千曰万,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姟。(中略)那由他,姟也。」梵Nayuta,一為十兆,又為百万即兆(名义大集二四九)Ayuta阿庾多,译為垓。与百京相当。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梵音部多多他多Bhūtatathatā(此梵语出於金刚经之梵本,译曰真如性),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唯识论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净心,...
《佛学大辞典》 / 410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Śila,又云尸怛罗,正译曰清凉,傍译曰戒。身口意叁业之罪恶,能使行人焚烧热恼,戒能消息其热恼,故名清凉。又,旧译曰性善。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為戒,叁业之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為戒。」义林章叁...
《佛学大辞典》 / 198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显教转八识而成就四智,以立為究竟之报身如来。密教於此加第九识所转之法界体性智而為五智,以為金刚界智法身之大日如来:一、法界体性智,是转奄摩罗识所得。法界有差别之义,诸法差别,其数过於尘沙,是為法界。法界体性即六大也。大日住於此六大法界之叁昧,名為法界体性智,主...
《佛学大辞典》 / 570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O,又作鸥,袄,鄔,奥,鄂,污。悉曇十二母韵之一。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曰:「污字门一切法瀑流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污字时,是取声。」又大庄严经曰:「唱乌字时,出死瀑流,到彼岸声。」是由Ogha(瀑流)Oḍha(取)之语释之。 又Ū,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十二母韵之第...
《佛学大辞典》 / 216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夫佛之垂化也,道济百灵;法之传世也,慈育万有。叁乘贤圣,既肃尔以归依;八部鬼神,亦森然而翊卫。故诸经中,多列八部之众也。(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一、天,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清净光明,尊胜无比,故名为天。列位虽多,必以大梵帝释为首。盖大梵...
《三藏法数》 / 547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八法者,地、水、火、风,名为四大。以其四种无处不有故也。色、香、味、触,名为四微,以其四种体性微细故也。谓人之身因四大假合而有,此之四大,亦由四微所成,故总称为八法也。 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圆觉经云:发、毛、爪、齿、皮、肉...
《三藏法数》 / 319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障,蔽也。谓诸众生被惑业障蔽,不见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名障也。 一、烦恼障,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谓贪欲、嗔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烦恼障。 二、业障,业即业行,谓由贪嗔痴起身口意,造作五无间重恶之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五无间业者,一杀父、...
《三藏法数》 / 170字 / 3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数目。梵语那由他。译曰姟。玄赞八曰:「风俗通:十千曰万,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姟。(中略)那由他,姟也。」梵Nayuta,一為十兆,又為百万即兆(名义大集二四九)Ayuta阿庾多,译為垓。与百京相当。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道為菩提,果為涅槃,涅槃由菩提之道而证,故曰果。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渐次修行,皆得道果。」四十二章经曰:「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问云:本识变现根身器世间等,为是自变?为是共变?答:有四种不同也。(本识,即藏识也。) 一、不共中不共变,谓如眼等五根,唯自己第八识中最初一念,托父母遗体时变现,名不共;出胎之后,唯自己受用,复名不共。如眼识,惟依眼根而发;乃至身识,唯依身根而发,不相混杂,...
《三藏法数》 / 329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又曰妙翅鸟。梵语迦楼罗,蘗嚕拏,羯路荼Garuḍa等。八部眾之一。翅翮金色,故名金翅鸟。两翅广叁百六万里,住於须弥山下层,常取龙為食。见[迦楼罗]条。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优婆毱多之故事。付法传叁谓尔时有一比丘尼,年百二十,曾见如来,优婆毱多,知彼见佛,欲至其所,寻遣使者告比丘尼。尊者毱多欲来相见。时比丘尼即以一鉢盛满油置户扇后。优婆毱多至其所止,当入房时,弃油数滴,共相慰问,而后就座。问言大姉,世尊在时,诸比丘辈,威仪进止,其...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外缘,谓众生所依世界,皆由妄想因缘而生。譬如因泥团柱轮绳水等诸方便缘,而有瓶生,是名外缘。(泥团柱轮绳水者,谓世之陶匠作瓶,以泥团为坏,以木为轮柱,以绳转轮,以水旋之,方能成瓶也。) 二、内缘,谓众生之身,因无明爱业等缘,出生阴界入法,是名内缘。(无明者...
《三藏法数》 / 252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一、心颠倒,心即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之心。谓心为群妄之原,起惑之始。因迷自性清净之心,种种分别,起诸颠倒,是名心颠倒。(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见颠倒,谓眼是诸见之本,由不了外尘之境皆悉虚幻,是以妄生执取,起诸颠倒,是名见颠倒...
《三藏法数》 / 177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本地与垂迹也,初地已上法身之菩萨及佛,由自己之实身,变作许多之应化,以化眾生。其实身為本地,分身為垂迹,地者能生之义,為利物而自本身垂万化,故能现之本,谓為本地。所现之末谓為垂迹。自本垂迹,由迹知本,是即一佛菩萨上之妙德也。然此本迹有高下,台家立本高迹下,本下...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自力他力也。為净土门所谈,以眾生自身之叁学為自力,以弥陀之愿力為他力,捨自力而归他力,乃净土门之至极也。略论曰:「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 又一、思择力,思择正理而对治诸障之力也。二、修习力,修习一切善行而使坚固决定之力也。见华严经疏八。 又有力无力...
《佛学大辞典》 / 189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识,即心识也。以心有真有妄,故有叁识之不同焉。 一、真识,真识者,谓自性清净心也。盖第八阿赖耶识,通真通妄,妄即是染,真即是净。今言净分,故名真识也。(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也。) 二、现识,现谓变现,即能生诸法之本也。此言第八识含藏一...
《三藏法数》 / 225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