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3 条搜索结果

净土宗

佛教之一派。以普贤為初祖,主於念佛往生。晋慧远专倡净土法门,住庐山,结莲社,得一百二十叁人。同愿往生极乐国土。魏之鸞,唐之道绰,皆专修此道。以观想持名专修為上,一名莲宗,日本亦盛行之,為二十宗之一。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10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一因

一因者,谓圣凡平等之理体也。盖此理体,诸佛众生皆性本具,初增减。然诸佛悟之而成妙果,众生迷之而流转诸趣。若全此一因,而修圆顿之行,则能超出叁乘所修之因,而证一乘之果也。(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三藏法数》 / 99字 / 10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小乘九部

部即部类。谓佛所说经,有大乘小乘不同,故分十二部及九部之别也。小乘诸经,于十二部中,方广、授记、问自说之叁部,故云九部。法华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是也。别论虽尔,若通而言之,凡大小乘经,不具有十二部也。(方广部者,方广乃大乘常住之理,以小乘惟...

《三藏法数》 / 919字 / 9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又作优盋。花名。见[优]条。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9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五部教主

部谓部类,教谓言教,主即主宰。此之五部,乃是如来金刚不空真实叁昧法门也。而依五方立五部,以五佛为主者,各有所表也。中方毗卢遮那,即释迦如来也。四方四佛,乃释迦化现,以表诸佛同一法身也。以如来入种种叁摩地,说种种陀罗尼门,虽各分部类,各有坛法,而皆与般若理趣相...

《三藏法数》 / 901字 / 9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八空

一、内空,内即内身,谓叁十六种不净充满,九孔常流,净相不可得故,是名内空。(叁十六种者,毛、发、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九孔者,两眼、两...

《三藏法数》 / 1008字 / 9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色界

叁界之一。此界一可谓為色法之物质,亦身体,宫殿,但存识心,而住居於深妙之禪定,故谓之為色界。此物质之世界,虽不能定其方处,而姑就果报之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但谓為色体实者,有部宗之义也,依成实之义,则就麤色而谓為色,非谓全色也。此界中分四地,...

《佛学大辞典》 / 339字 / 9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八还辩见

还者,复也。辩者,分别也。见,即能见之性也。八还辩见者,以所见八种可还之境,而辩能见之性不可还也。此由阿难不知尘有生灭,见动摇,而妄认缘尘、随尘分别,故如来以心、境二法,辩其真妄。言心则曰:今当示汝所还地;言境则曰:吾今各还本所因处。此显所见之境可还,而...

《三藏法数》 / 1025字 / 9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金刚经

梵名Vajra-Prajña āramitā-Sñtra,一卷,般若部,姚秦鳩摩罗什译。又称金刚般若经,或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在舍卫国,為须菩提等,初说境空,次示慧空,后明菩萨空者,盖此经以空慧為体,说一切法我之理為詮也。此经不如大般若经之浩瀚,又不如般若心经之太简,而能说般若...

《佛学大辞典》 / 1729字 / 9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黄门

梵语般吒阿毘,译為阉人,以男根故。律有五种黄门,谓生黄门,形残黄门,妒黄门,变黄门,半月黄门。僧祇律曰:「是不能男,有於六种:一、生,谓从生不能男。二、捺破,谓妻妾生儿,共相妒嫉,小时捺破。叁、割却,谓若王若大臣,取人割却男根,以备门阉。四、因他,谓因前人...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9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十六特胜

十六特胜者,胜于四念处等诸禅观也。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漏善业,而猒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叁观心常、四观法我也。漏者,不漏落叁界生死也。) 一、知息入特胜,息即鼻中气息,谓数息调心之法。若...

《三藏法数》 / 952字 / 9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一名

名即名字。谓理虽是一,假言施设,种种不同。如经中只一涅槃之名。如来随机演说,亦名生,亦名作,亦名为,亦名解脱,亦名彼岸,亦名退,亦名安处,亦名寂静,亦名相,亦名二,亦名一行,亦名清凉,亦名诤,亦名吉祥,虽立多种之别,只是涅槃一名,是为一名。

《三藏法数》 / 113字 / 9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臺山

四大名山之一。清一统志一百十四曰:「五臺山在五臺县东北一百八十里西北距繁峙县一百叁十里。水经注,山五峦巍然,故谓之五臺。其中南臺去中臺八十里,臺高叁十里,顶周二里。金莲日菊佛钵华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文殊菩萨示现之处。」华严经疏曰:「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五...

《佛学大辞典》 / 681字 / 9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闻经八种功德

一、端正好色,端正好色者,谓人以正信之心,严洁其身,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色身端正,而丑恶之相也。 二、力势强盛,力势强盛者,谓人以精进勇猛之力,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福力威势,降伏一切,而不怯弱也。 叁、心悟通达,心悟通达者,谓人听闻佛经,解知义趣深...

《三藏法数》 / 365字 / 9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道种性有十回向

亦名解行地。叁贤位之内凡之上品。一救护一切众生相回向。菩萨摄为众生不合住空。摄有为众生不令着俗。皆回邪倒而向正道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者不坏回向。有则有为所不碍。回为而向有为。则为所不俱。有俱通。则行成莫毁故。曰不坏回向。叁等一切佛回向。若行...

《法门名义集》 / 452字 / 9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四悉檀

佛之说法不出四悉檀也。悉檀Siddhānta者,古师一译為成。谓以此四法成就眾生之佛道,故名。南岳解悉為汉语普徧之义,檀為梵言檀那之略,是施之义。佛以此四法普施眾生,故云悉檀。天台随於南岳,愚案悉檀与新译之悉同,成就之义也。一世界悉檀,佛先顺凡情用人我等假名随顺眾生...

《佛学大辞典》 / 497字 / 9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Sa,又作萨。悉五十字门之一。為一切法一切諦不可得之义,现证一切智之声也。由Satya(諦)及Sarvajñāna(一切智)释之。金刚顶经曰:「娑字门一切法一切諦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娑(上)字时,是现证一切智声。」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9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一实相印

一实相者,谓真实之理,别,离诸虚妄之相也。印者,信也。如世之公文,得印可信。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之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即是佛说。若实相印,即是魔说。经云:世尊说实道,波旬此事。是也。(梵语波旬,华言恶。释迦如来...

《三藏法数》 / 125字 / 9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分律

四律之一,六十卷。五部中德部之律藏也。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佛灭后百年,法正尊者(又曰法护尊者,梵名德)於上座部之律藏中契同己见者,采集成文,随说所止,而為一分,四度完结,故称為四分律。盖四分之名,非依义而判段章之名,乃四度结集之,分之為四夹,故名...

《佛学大辞典》 / 889字 / 9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涅槃四种大乐

一、苦乐,苦乐者,谓世间之苦乐也。世间之乐,即是苦因。故经云:不断乐者,则名为苦;以断乐故,则有苦。乐,乃名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大寂静乐,谓涅槃之性是大寂静,以其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

《三藏法数》 / 199字 / 9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一切智

佛智之名。叁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於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师智。」同化城喻品曰...

《佛学大辞典》 / 465字 / 9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象腋经

佛说象腋经,一卷,刘宋摩蜜多译。於此深经生解者,如大象之有力,故以名之。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9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 《佛说象腋经》

四主

四主者,谓世间轮王应运之时,赡部洲地有四主焉。(梵语赡部,又云阎浮,华言胜金。) 一、东人主,人主之国,风俗机变,仁义昭明,其地和畅多人,故名人主。 二、南象主,象主之国,人则躁烈,多习异术,亦能清心释累,出离生死。其地暑湿宜象,故名象主。 叁、西宝主,宝...

《三藏法数》 / 169字 / 9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叁十二应

谓观世音菩萨,于往昔数恒河沙劫,有佛名观世音,蒙彼如来,授以如幻闻熏闻修金刚叁昧,同佛慈悲,拔苦与乐,身成叁十二应,入诸国土,化一切众生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声教熏习,故曰闻熏;闻而复修,故曰闻修。金刚有坚利之能,以喻叁昧之力也。梵语叁昧,...

《三藏法数》 / 1983字 / 9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八胜处

一者内有色想。外观色少。二者内有色想。外观色多。叁者内色想。外观色少。四者内色想。外观色多。五者内色想。外观青色少。六者内色想。外观色黄多。七者内色想。外观赤色少。八者内色想。外观白色多。

《法门名义集》 / 85字 / 9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二身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 99字 / 8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八胜处

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若不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蜜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叁、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叁禅不立胜处者,以叁禅天乐多心钝,故不立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先观...

《三藏法数》 / 1103字 / 8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十二字门

众圣所由,名之为门。智论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之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从此字门,则能入于相之智。般若经云: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故华严经中,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入般若波罗蜜门。所以众圣,皆由此而入于实相之慧也...

《三藏法数》 / 3053字 / 8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二根

一、浮尘根,浮尘根者,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也。以其虚假不实,故名浮。见闻觉知之用,故名尘。经云:眼如蒲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是也。 二、胜义根,胜义根者,谓眼等六根,有增上胜力,能照境发识,以成根用,故名胜义。如眼能...

《三藏法数》 / 142字 / 8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号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婆伽。是为十号。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应供内具智断受天人供养。故名应供。正遍知。解离邪错。名之为正。有境斯鉴。名为正遍知。明行足者。明行缺故言明行足。善逝者。善好也。逝去也。去至涅...

《法门名义集》 / 222字 / 8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七处征心

七处征心者,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也。此由阿难遭摩登伽之幻术。佛敕文殊,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归来佛所。佛问其发心出家之始,阿难以见佛胜相而答。佛遂征其心目所在,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内。及佛征其心不在内,又计之在外。如是展转穷逐征诘,至于所着处...

《三藏法数》 / 1070字 / 8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颠倒

有二种之四倒:一,凡夫之四倒。二,二乘之四倒。凡夫之四倒:一,常颠倒,於世门常之法而起常见者。二,乐颠倒,於世间之诸苦而起乐见者。叁,净颠倒,於世间之不净法而起净见者。四,我颠倒,於世间之我法而起我见者。心受身法之四念处,如其次第,為破此四倒之观法也。见俱...

《佛学大辞典》 / 221字 / 8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如来十力

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能坏、能胜,故名力也。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谓如来于一切众...

《三藏法数》 / 599字 / 8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佛现十种神变伏迦叶

一、毒龙不中。二、龙火不烧。佛入迦叶之窟,有赤龙放火,佛收毒龙使住鉢内,而至迦叶所。叁、恒水不溺。恒水卒至,迦叶恐佛溺於水,使弟子往见,水不没足,在水上行。四、叁方取果。迦叶请住,供养叁月,时至请食於佛,佛便往阎浮提取阎浮果,次往东弗婆提取毘梨勒果,次往瞿耶尼...

《佛学大辞典》 / 383字 / 8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二边

一、有边,边即边际。谓世间一切事物,必假众缘具足和合而生,皆自性;虽自性,不得言,故名有边。 二、边,谓世间一切事物,既假众缘具足和合而生,本自性;若自性,则一切法皆空,不得言有,故名边。

《三藏法数》 / 92字 / 8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二十五叁昧破二十五有

梵语叁昧,华言正定。二十五叁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色叁界,虽苦乐不同,然实有生死执着,故以此垢等叁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垢叁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证于垢叁昧。愍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

《三藏法数》 / 2010字 / 8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性种性有十行菩萨

此是叁贤位之中品。一欢喜行。前观解既满。今如解而得自行化人。离于邪倒庆子除得之利故。曰欢喜行。二饶益行。自利行既转深。利他行弥广故。曰饶益行。叁嗔恨行。既善利他。慈悲喜舍。怨亲平等。憎爱二故。曰嗔恨行。四尽行。以厌心度人不倦。利行增进息故。曰...

《法门名义集》 / 304字 / 8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有一人

谓寂然不动自证独悟之佛也。与赵州所谓屋里之真佛同。圆智禪师问石霜和尚曰:有一人出入息,速道将来。霜曰:不道。圆曰:因何不道?霜曰:不将来。又问鲁祖:出息不涉眾缘,入息不居阴界,住此意时如何?祖曰:有一人出入气息。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8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十玄门

玄者,妙也。门即能通之义。谓玄妙之门,能通莲华藏海故也。盖此十门,乃晋云华尊者依华严大经一乘圆顿妙义而立也。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是也。 二、广...

《三藏法数》 / 1015字 / 8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如来八相

如来八相者,法华经中明释迦如来量劫前已成正觉,因大悲愿力利益众生数,数于十方国土示生示灭处,处不同岂,但于此南阎浮提一方出现而已今论出现本末则具有八相,皆所以示同人法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一、降兜率相,梵语兜...

《三藏法数》 / 1500字 / 8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七贤七圣

是小乘俱舍宗所立贤圣之数也。七贤如前,七圣者,俱舍论,四教仪之目也。华严孔目章谓之七士夫,七大夫,七圣人。圣者正也,以正智照见真理,故名。见道以上者是也。差别其圣者之位次,有八圣,四向四果是也。今由利钝之根性差别其圣者,则為七圣:一随信行,二随法行,叁信解,四...

《佛学大辞典》 / 359字 / 8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富那奇

饿鬼名。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时尊者目连见一饿鬼,身如燋柱,腹如大山,咽如细针,呻吟大唤,驰走四方,求索尿屎以為饮食。目连诣佛所问之,佛曰:此贤劫中舍卫城有长者,压甘蔗汁而致大富,时有辟支佛患渴病,诣长者家乞甘蔗汁,长者心生欢喜,告其妇富那奇曰:我有急缘欲出,汝...

《佛学大辞典》 / 319字 / 8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十忍

一音声忍,同於上之音响忍。二顺忍,同於上之柔顺忍。叁生忍,同於上之生法忍。四如幻忍,了达诸法皆依因缘而生,犹如幻化之性本来空寂而信忍也。五如焰忍,了达一切境界悉如阳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也。六如梦忍,了达一切妄心,犹如梦境之真实而信忍也。七如响忍,了达一切世...

《佛学大辞典》 / 563字 / 8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相性。二名生性。叁性性。相性者。根尘等法据理本寂。名相性。生性者。本识等心据理不起。名生性。性性者。双泯前二名性性。性体一。以从诠故立其叁名。真法离相。名为性性。

《法门名义集》 / 77字 / 8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八大自在我

我即自在之义。谓如来有大神力,有大智慧,故能随机示现,自在巧妙。经中谓如来常乐我净之我,具此八义,故称我德。(常者,不迁不变也。乐者,生死苦也。我者,即八自在也。净者,惑业净尽也。) 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一身多身者,于一身中现量身也。经云:如来身数,犹...

《三藏法数》 / 707字 / 8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二类生

谓诸有情,由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故有十二类也。 一、卵生,卵生者,从壳而出生也。谓此类有情,因虚妄颠倒之惑,起飞沉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鱼鸟龟蛇之类是也。(飞沉者,若想念浮举,则为飞禽;若情念沉重,报为鱼蛇之类也。) 二、胎...

《三藏法数》 / 1224字 / 8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法界

法界者,诸佛众生之本体也。然四圣六凡,感报界分不同,故有十法界焉。(四圣者,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六凡者,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一、佛法界,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叁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缘慈,度有情众...

《三藏法数》 / 1127字 / 8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俱苏洛迦

旧称祇修罗,瞿修罗,厥修罗,厥苏洛迦。比丘尼所着之下裙。缝合如竹筒而两头者。像其形而称為篅衣。行事钞下一曰:「此似裙周缝合。」同资持记曰:「周圆缝合,而两头,名俱修罗耳。」玄应音义四曰:「瞿修罗者,此云圌也,像其衣形而立名也。」寄归传二曰:「梵云俱苏洛迦,...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8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善财五十叁参

经云:善财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地自开裂,生七宝牙。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支分端正具足,一切众宝自然出现,一切库藏悉皆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后因文殊师利菩萨,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

《三藏法数》 / 5609字 / 8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解虎锡

高齐僧稠禪师,以锡杖解两虎之斗。续高僧传十六(僧稠传)曰:「后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巖,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又隋询禪师有此事。续高僧传十六(询传)曰:「又山行值二虎相斗,累时不歇,询乃执锡分之。以身為翳,语云:同居林藪,计大乖,...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8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一百八法明门

法明门者,为令众生破除昏暗,通达一切智慧也。故护明菩萨在兜率天宫,欲下人间托生,即于师子座上,宣说此一百八门,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也。(护明菩萨,即释迦牟尼佛在天宫之号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正信法明门,谓不破坚牢心故。净心法明门,谓秽浊故。欢喜...

《三藏法数》 / 2717字 / 8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祖

(一)华严之五祖。初祖终南杜顺,二祖云华智儼,叁祖贤首法藏,四祖清凉澄观,五祖圭峰宗密也。华严宗唯立此五祖。盖华严经至东晋觉贤叁藏,始翻传之,尔后世讲解者虽多,然未立一宗。陈隋之世有杜顺,着法界观门,五教止观等,始开华严宗之基。门人智儼,思惟十玄六相之幽旨,发...

《佛学大辞典》 / 716字 / 8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佛六十四种梵音

佛告寂慧菩萨言:如来非于唇齿舌喉及其面门,出诸音声。当知如来音声,从虚空出,具有六十四种殊妙之相。 一、流泽声,谓如来音声,流演润泽也。 二、柔软声,谓如来音声,温柔和软也。 叁、悦意声,谓如来音声,欢悦一切众生意也。 四、可乐声,谓如来音声,巧妙而可爱乐也...

《三藏法数》 / 1919字 / 8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顺流十心

顺即随顺,流即流转。谓诸众生因此十心,则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也。 一、明昏闇,谓诸众生,从始来,闇识昏迷,所明了;烦恼所醉,于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嗔痴,广造诸业,是以流转生死也。 二、外加恶友,谓诸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

《三藏法数》 / 467字 / 8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十八愿

谓阿弥陀佛,最初因中,名法藏比丘。彼时于世自在王佛前,白佛言:我发上菩提之心,愿作佛时,身相光明,刹土殊胜,宁可得否?彼佛知其智识高明,心愿广大,乃以二千一百万佛刹善恶粗妙之相,随其心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不彻见。复白佛言:我已摄取如上佛...

《三藏法数》 / 2629字 / 8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一空

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经云: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别。是也。(依者,依报,即国土也;正者,正报,即众生身也。)

《三藏法数》 / 94字 / 8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二真如

一、不变真如,谓真如之体,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寂静,一异相,故名不变真如。 二、随缘真如,谓真如之性,本生灭。然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故名随缘真如。

《三藏法数》 / 98字 / 8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六大力

佛赴阿耨达龙王请,为说欲法,令诸菩萨修于清净之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众生也。(梵语阿耨达,华言热恼。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志力,谓菩萨心志,善能总持诸佛一切所说之法,化导众生,是名志力。 二、意力,谓菩萨心意,同佛所行,于...

《三藏法数》 / 650字 / 8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一处

一处者,谓心专注一境而他适也。修行之人,若能摄心敛念,不涉余缘,则所修行业,决可成办。经云:制之一处事不办。是也。

《三藏法数》 / 59字 / 8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歌利王害忍辱仙

往昔佛生於南天竺富单城婆罗门家。时王迦罗富,性暴恶憍慢。尔时佛為化度眾生於城外修禪定,王率其一族宫人游观到树下。婇女捨王来佛处。佛為说法,王见之生恶心。问佛曰:汝得罗汉果耶?佛言不得。更得不还果耶?佛答曰否。王曰:然则汝以尚具贪欲烦恼之身恣见女人耶?佛曰:我虽...

《佛学大辞典》 / 344字 / 7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一眼之龟

法华经庄严王品曰:「佛难得值,如优波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十住论八曰:「人身难得,如大海中有一眼鱉头入板孔。」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7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犊子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佛在世,有外道,归佛出家,成立实我。其门徒相续不绝。佛灭后二百年中,自说一切有部流出一派,称為犊子部。建立非即非离蕴之我,谓眾生有实我,非即五蕴,非离五蕴,即不可说藏也。此违佛教所立真我之理,故名之為附佛之外道。俱舍论破我品痛斥之。真諦玄应记...

《佛学大辞典》 / 476字 / 7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二智

一、如理智,谓诸佛菩萨以如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减,是名如理智。 二、如量智,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槃;是名如量智。

《三藏法数》 / 95字 / 7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枯四荣

佛於拘尸那城Kusinagara娑罗Śāla双树间入灭时,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面双树,一荣一枯,故曰四枯四荣,此有二重之意:一表凡夫二乘之八倒,二為表二乘菩萨之八正也。凡夫二乘之八倒者,谓凡夫於世间苦空我之法,起常乐我净之见,是為凡夫之四倒,故譬之以四荣,又二乘向涅槃...

《佛学大辞典》 / 429字 / 7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四念处

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 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

《三藏法数》 / 445字 / 7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二十二门

俱舍界品曰:以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一、有见见,二、有对对,叁、善恶记之叁性,四、欲色色之叁界,五、有漏漏,六、有寻有伺伺,七、有所缘所缘,八、有执受执受,九、大种所造,十、积聚非积聚,十一、能斫所斫,十二、能烧所烧,十叁、能称所称,十四、五...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7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五净居天

五净居天者,谓声闻之人,断欲界九品思惑尽,证第叁阿那含果,而居其中,亦名五不还天。若据俱舍图言,此五天次第而上。若据楞严经言,此五天,皆横在第四禅天中,彼四禅天,但能闻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见。如世间圣地道场,多有罗汉所居,而人不能见也。(九品者,欲界思惑叁品...

《三藏法数》 / 544字 / 7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安乐行

谓身危险故安,心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叁、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

《三藏法数》 / 381字 / 7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八十一品思惑

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嗔痴慢四惑也。言八十一品者,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为四地,色界空处、识处、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地,共为九地。欲界一地具九品,贪嗔痴慢四惑,所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藏法数》 / 206字 / 7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叩髑髏知生处

五分律二十曰:「耆域能别音声本末之相,佛将至塚间,示五人髑髏。耆域徧叩白佛言:第一叩者生地狱,第二叩者生饿鬼,第叁叩者生畜生,第四叩者生人道,第五叩者生天上。佛言善哉皆如汝所说,復示一髑髏,耆域叁叩不知所之。白佛言:我不知此人所生之处。佛言:汝应不知。何以故?...

《佛学大辞典》 / 431字 / 7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大集经

具名大方等大集经。大方等為大乘经之通名。佛在欲色二界中间广集十方之佛菩萨,说大乘之法,谓之大集经。前后诸师,各译一部分,全本。高丽藏本收诸师译本為一部,有六十卷。其中前二十六卷及叁十一卷至叁十叁卷之日密分叁卷,北凉译,為诸译中之大本。他藏本称之為大方等...

《佛学大辞典》 / 414字 / 7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五上分结

上分结者,即色界、色界之结惑也。 一、色爱结,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色界众生,虽欲界粗染贪爱,而于上妙五欲取着厌,由此爱惑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色爱结,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色界众生,虽...

《三藏法数》 / 318字 / 7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邻虚

又曰邻虚尘。新译曰极微。色法之最极少分,邻似虚空者,此為色法之根本。胜论外道谓此邻虚於叁灾劫末时亦不坏,分散於虚空而常住。佛教之小乘有部宗,虽立极微為实有。然以為因缘所作,业力尽,极微亦坏,故明為常生灭。是内外道之区别也。楞严经叁曰:「汝观地性,麤為大地,细...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7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二智

一、根本智,根本智,亦名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异。如人闭目,外分别。由此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二、后得智,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三藏法数》 / 118字 / 7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利使

利即快利之义,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使即驱役之义,谓诸众生,为此五种妄惑,驱役心神,流转叁界,有出期,故名使也。(叁界者,欲界、色界、色界也。) 一、身见使,身见者,谓诸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计为身也。由此身见,驱役心神,流...

《三藏法数》 / 472字 / 7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六根互用

六根互用者,谓眼等六根更互而有其用也。如涅槃经云: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一根既尔,余根亦然。此真六根互用也。若据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所明,谓人以持经力故,得胜根用,虽未入初地,亦能一根具五根用,此相似六根互用也。若此言阿那律陀,目...

《三藏法数》 / 737字 / 7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种藏

一、如来藏,藏即含藏也。谓真如法性之体,不离一切众生色心,具足圆满染净诸法,是名如来藏。 二、自性清净藏,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从始已来,叁智四德,具足缺,烦恼垢缠,不能染污,是名自性清净藏。(叁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四德者,常德、乐德、我...

《三藏法数》 / 280字 / 7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种智明

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了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谓菩萨...

《三藏法数》 / 625字 / 7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山王

十山皆称王者,谓依海而住,高出一切诸余小山,以喻十地菩萨修行,同入如来智海,高出一切二乘诸行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雪山王,谓此山中,具诸药草,能疗众病,取不可尽;以喻欢喜地菩萨,圣智法药,用之竭,以破明,超前行位,如雪山王也。 二、香山...

《三藏法数》 / 688字 / 7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法华七喻

一、火宅喻,火譬众生五浊等苦,宅譬叁界。谓叁界众生,为五浊八苦之所煎逼,而不得安隐。犹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故以火宅为喻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叁界者,欲界、色界、色界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

《三藏法数》 / 804字 / 7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婆罗

又作优波罗,花名。见[优]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7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二十空

一、内空,谓内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自性,故名内空。 二、外空,谓外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自相,故名外空。 叁、内外空,谓六根、六尘、六识,都自性,故名内外空。(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四、空空,谓一切法皆空,此空亦空,故名空...

《三藏法数》 / 715字 / 7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八解脱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身有色想之贪,為除此贪,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贪不起,故名解脱。此初解脱依初禪定而起,缘欲界之色也。二、内色想观外色解脱,内身虽色想之贪,而欲使更為坚牢,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不起贪,故名解脱。此依二禪而起。缘初禪之色也。以上二者...

《佛学大辞典》 / 429字 / 7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十六大力

佛趣阿耨达龙王之请,為说欲之法,使诸菩萨修诸清净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诸眾生也。一、志力,菩萨心志,善总持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以化眾生,名為志力。二、意力,菩萨心意与佛之所行同。於诸眾生未度者愿悉度之,名為意力。叁、行力,菩萨能以精进之行,通达一切...

《佛学大辞典》 / 495字 / 7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二种性

一、有性,谓四大、五阴、六根、六尘,乃至涅槃等,皆是世间假名,施设有自性法,是名有性。(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梵语...

《三藏法数》 / 137字 / 7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一句道尽

以一句道破真理所有之意。宋竹庵颂曰:「中论因缘所生法,一句道尽剩语,我说即是空假中,朱帘暮捲西山雨。」见稽古略四。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7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七种第一义境界

七种境界者,即诸佛、菩萨所证所得之境界也。而皆云第一义者,乃约究竟极处而言。然此七种有通、别之异,前六种通于佛及菩萨,后一种乃如来自到境界也。 一、心境界,谓中道之理别,即诸佛、菩萨心之所造至极之处,是名心境界。 二、慧境界,谓至极之理心既能造,即发通...

《三藏法数》 / 491字 / 7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住

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信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

《三藏法数》 / 806字 / 7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如来藏九喻

如来藏,即是众生本源清净心地,诸佛法身之果德也,具足诸法,包含万像。诸佛证此藏心,利益群生,应用尽;众生迷此藏心,常为明烦恼障覆,业惑之所缠缚,而不能证得。佛令众生修行一切善法,断除烦恼明,显出自己如来藏清净法身之体,故说此九种譬喻也。(所明了,故曰...

《三藏法数》 / 961字 / 7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劫

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则寿减一岁;如是减至人寿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则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名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增减,名为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名为一大劫。 一、成劫,成劫者,谓世界初成立也。...

《三藏法数》 / 916字 / 7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吉祥果

鬼子母所持之果名。訶利帝母真言经有曰:「以左手於怀中抱一孩子,於右手中持吉祥果。」今以石榴充之。鹰峰群谈五曰:「问曰:鬼子母所掌吉祥果,或谓之石榴,是乎不也?答曰:有云:吉祥果西方有之,此间矣。画像方式云:吉祥果如苽蔞,黄赤色,此方所之(已上)。忆是以石榴...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7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十八不共法

一者诸佛身失。身行善顺。名身失。二者口失。口业善顺。名口失。叁者念失。念顺差。名念失。四者异相。怨亲等节护。名异想。五者不定心。常住叁昧。散须臾。故名不定心。六者不知已舍。粗细等事所有经心莫不知而后辩。故言知已舍。七者欲灭。欲善满...

《法门名义集》 / 338字 / 7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七识住

於叁界五趣,长养其识,欲识自住,差别所乐,而立七识住:一、第一识住,為有色身之有情,身想共异之处,即人趣之全及一分之天也。一分之天者,欲界之六天与色界初静虑叁天,除劫初起之有情,餘时之有情也。是有情各自之身形有小大胜劣,思想亦名异,故曰身想俱异。二、第二识住,...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7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五盖

盖即盖覆之义。谓诸众生,由此贪等五惑,盖覆心识,而于正道不能明了,沉滞叁界,不能出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色界也。) 一、贪欲盖,贪欲者,引取厌曰贪,希须乐慕为欲。谓诸众生贪爱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物,有厌足,以此贪欲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

《三藏法数》 / 395字 / 7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方丈

禪林之正寝,住持之住所也,故称寺主曰方丈,因其住於此也。古来之说维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於此。法苑珠林感通篇曰:「吠舍釐国宫城周五里,宫正北六里有寺塔,是说维摩经处。寺东北四里许有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叠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

《佛学大辞典》 / 324字 / 6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金襴衣

金缕织成之袈裟。又曰金色衣,金色[(畾/(冗-几+互))毛]衣,黄金[(畾/(冗-几+互))毛]衣,金缕袈裟。印度早已行之,佛母大爱道,上之於释尊,其因缘散见诸经论。依贤愚经第十二,佛母摩訶波闍波提,於佛出家后,手自纺织,作金色之[(畾/(冗-几+互))毛],既见佛,喜发心髓,持奉如来...

《佛学大辞典》 / 931字 / 6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迦梨迦

衣名。阿毘经下曰:「迦梨迦衣,织吉贝花作衣,以蜡染之,作斑色。」 又(异类)Kālika,又作迦罗迦。龙名。译曰黑龙。见玄应音义四。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6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谓不能记别当来之果,又于善恶法中,所记别,故名记。 一、能变记,谓第八识心王,是记性,与心所五法相俱,则能变现色等一切境界,而所分别,故名能变记。(五法者,一作意、二触、叁受、四想、五思,是名遍行五法,即第八识心所法也。) 二、所变记,谓根身、...

《三藏法数》 / 284字 / 6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波罗

又作优婆罗,花名。见[优]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6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量义经

一卷,萧齐摩伽陀耶舍译。佛将於法华说量之法归於实相之一、先说此经明量之法,由一实相而生。故谓之為法华之开经。又法华论列法华十七名,量义经,其一名也。是法华之实相,有自生量义之理,故以為别名也。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6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大愿船

佛之本愿譬如船也。净土传曰:「菩萨乘大愿船,住生死海,就此世界,呼引眾生上大愿船。如是送至西方,如有往者,不得生。」往生要集中本曰:「量清净觉经云: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唤眾生,令乘大愿船送着西方。若眾生有上大愿船者,并皆得...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6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十八不共法

是限於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於佛而不共同於其他二乘菩萨,故云不共法:一、身失,佛自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失。二、口失,佛具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眾之机宜而使皆得证悟,是名口失。叁、念失,佛修...

《佛学大辞典》 / 728字 / 6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与一切融即。其体碍也。指月录四曰:「叁祖僧璨信心铭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笔削记一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為主伴。」传心法要下曰:「若能了知心外境,境外心,心境二,一切即一心,心即一切,更罣碍。」又曰:...

《佛学大辞典》 / 670字 / 6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阿閦

Akṣobhya,如来名。具名阿閦鞞、阿閦婆。译曰动,不动。瞋恚。往昔於去此东方千佛剎,出现於阿比罗提国之大目如来所发愿,修行后,成佛於东方,其国土名善快,今现於其土说法。又依密教谓阿閦為金刚界五智如来中住於东方之如来。左手作拳,右手持梵函。黄金色。阿弥陀经曰:「...

《佛学大辞典》 / 210字 / 6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如来十力

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能坏能胜故名力也。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叁世业缘果报...

《三藏法数》 / 620字 / 6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