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 条搜索结果

憍曇弥育佛

佛母生佛后,七日而命终。姨母代养之。因果经一曰:「太子既生,始满七日,其母命终。(中略)尔时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乳养太子,如母无异。」佛本行集经十一姨母养育品曰:「时净饭王,见其摩耶国大夫人命终之后,即便唤召诸释种亲年德长者,皆令云集,而告之言:汝等眷属,并是国...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6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福

叁种之福业。一、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持十善戒。二、戒福,持叁归五戒乃至具足戒。叁、行福,发菩提心,而行佛道。观无量寿经曰:「欲生彼国者,当修叁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叁归具足眾戒,不犯威仪。叁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6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大洲

大海中须弥山之四方有四大陆。谓之四大洲。舍论八曰:「四大洲者:一南瞻部洲、二东胜身洲、叁西牛货洲、四北卢洲。」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6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娑罗支

树名。见[睒弥]条。

《佛学大辞典》 / 9字 / 5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百劫

小乘之菩萨,终叁大阿僧祇劫之行而至等觉之位,於此位而犹应种百大劫间至佛果感叁十二相之福业也。故菩萨修行之年时曰叁祇百大劫。而大乘之菩萨,自初兼修福智之二业,故於叁大阿僧祇劫之外,不别要百劫之修福。小乘之说,於百劫之初翘足七日间以一偈讚嘆弗沙佛,由此功德超越九劫...

《佛学大辞典》 / 273字 / 5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瞿修罗

衣名。圌衣。比丘尼之裙。见[苏洛迦]条。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5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瞿枳罗

Kokila,又作枳罗,鴝[只鸟]罗。拘枳罗。鸟名。见鳩夷罗条。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5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睒弥

又作苫弭,貰弥。译曰苟杞。最胜王经七曰:「苟杞根(苫弥)。」陀罗尼集经十曰:「貰弥木,此云苟杞。」玄应音义二十二曰:「睒弥叶,其叶苦也。」梵Śami。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怀素

京兆人。玄奘之弟子。偏究律部。慨古人义章,未能尽善,撰四分律开宗记,以大毘婆沙论舍论等為宗,弹纠古疏之十六失,别立一家。后人称為东塔律宗。与法礪之相部宗,道宣之南山宗,鼎立為叁。师又别撰论疏六十餘卷。景龙六年寂,年七十四。见续开元释教录,贞元释教录,宋高僧传...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5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光宝

唐大慈恩寺普光及大慈恩寺法宝,皆玄奘之高足,各释舍论,世两美之。宋僧传四(法宝传)曰:「时光宝二师,若什门融叡焉。」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5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修忍五相

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嗔恨,故有五种相也。 一、众生相,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二、法相,菩萨修慈忍时,...

《三藏法数》 / 380字 / 5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不护

大乘义章十九曰:「如来之叁业,纯净离过,不须防护,名為叁不护。诸罗汉之叁业虽净而常须防护,方能离过,如来与彼异,故立叁不护。」法华经药草喻品曰:「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文句七曰:「知道谓意不护,开道谓身不护,说道谓口不护。」同记曰:「叁不护者,常与智。」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5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十叁过

因明论理上,自宗因喻叁支立量时,由种种配列次第生过误。陈那数廿九过,天主(商羯罗主)更加四过,為所谓叁十叁过。即宗九过,因十四过,喻十过也。 (甲)宗之九过:一、现量相违,谓於现证之事实立相违之宗也。例如言声非所闻,虽不述因喻,然已明為误谬也。二、比量相违,谓...

《佛学大辞典》 / 1993字 / 5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七随眠

舍论所说,前贪之一,分為欲界之贪与上二界之贪,而為七随眠:一欲贪随眠(欲界之贪也),二瞋随眠,叁有贪随眠(上二界之贪),四慢随眠,五无明随眠,六见随眠,七疑随眠。见舍论十九。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5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七有依福业

依他苦而行施,以成福业,有七种,名曰七有依福业:一施於客人,二施於行人,叁施於病人,四施於侍病之人,五以园林施於诸寺等,六以常食施於眾僧,七应寒风热等之时,施随时之饮食衣服等。见舍论十八。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5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业

一身业,作於身者。二口业。说於口者。叁意业,思於意者。此叁业大乘唯识分别假实之二,身语二业有假实之二种,意业唯為实之一种。身业之假法,為取捨屈伸等身形之表色,摄於色处之中。语业之假法,為音声之屈曲,摄於声处。小乘立之為实之业体。身语意叁业之实法,為意识相应之思...

《佛学大辞典》 / 696字 / 5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凡小八倒

凡即凡夫,小即小乘。倒即颠倒。谓凡夫着有,妄于无常法中计常,苦中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及小乘之人,但着于空,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无我,净计不净。故有凡小八倒之名焉。(小乘,即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非常计常,非常计常者,谓世间一切有为之事,皆悉无常...

《三藏法数》 / 633字 / 5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舍颂

阿毘达磨舍论本颂,一卷,唐玄奘译。是舍论之本颂也。有六百颂。世亲最初造此颂文。宣布之於世,以文义幽深,浅智之人不可解,后作论文解之。即舍论也。论中本入本颂。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5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拘那含

又作那含。拘那含牟尼之略。乃过去七佛中第五佛之名。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5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七佛

七佛者,谓过去庄严劫中叁佛,现在贤劫中四佛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庄严劫者,谓此劫中,多所庄严也。贤劫者,谓此劫中,多贤人也。) 一、毗婆尸佛,梵语毗婆尸,华言有四。以其如月圆智满,则云遍见。魄尽惑亡,则云净观。既圆且净,则云胜观、胜见,是为七...

《三藏法数》 / 487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大部

南山律依凭之註疏,有五种之大部也。係道宣律师之撰述:一、四分律删繁补闕行事钞叁卷(分十二卷),二、四分律含註戒本疏四卷(分八卷),叁、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卷(分八卷),四、四分律拾毘尼义钞叁卷(分六卷,后二卷今缺),五、四分比丘尼钞叁卷(分六卷)也。其中前...

《佛学大辞典》 / 369字 / 5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莲华喻菩萨十种善法

一、离诸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察诸境,于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不为生死过失所染;譬如莲华,出于水中,而不为淤泥所染也。(五浊者,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也。) 二、不与恶,菩萨修行,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清净,不与纤...

《三藏法数》 / 601字 / 5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无為

小乘立叁无為:一择灭无為,旧云数灭无為。择者简择事物道理之智慧力也,数者智慧之法数(有為之法,诸数多故,总名為数),与择同。盖依智慧简择力断烦恼所显之一种灭諦,谓之择灭,其灭依择而得也。此灭体即為涅槃。名之為灭者,以其為灭烦恼而显之实体,且其体中有為诸相寂灭也...

《佛学大辞典》 / 453字 / 5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翻译四例

一、翻字不翻音,翻字不翻音者,谓如诸咒,字是此方之字,音是彼土之音是也。 二、翻音不翻字,翻音不翻字者,谓如卍字,以此方万字之音翻之,而卍字之体,犹存梵书是也。 叁、音字翻,音字翻者,谓诸经文,音与字二者,皆就此方言音字体翻之是也。 四、音字不翻,音字...

《三藏法数》 / 143字 / 5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极微

依有部宗之意,极微有叁位:一极微之微,二色聚之微,叁微尘也。极微之微者,色声香味触五境与眼耳鼻舌身五根等十色之最极微分也。是实色极少,不可更分,故光记名之為极微之微。对於色聚之微而谓之為实之极微。旧译云邻虚。然此极微非有色之体用,随而非现量所得,唯以慧渐渐分析...

《佛学大辞典》 / 885字 / 5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一空

叁藏法数四曰:「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寂调音所问经五曰:「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同一空,无二无别。」止观七上曰:「方等云:大空小空,皆归一空。」一空即法性实相。宋高僧传五澄观传曰...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5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阿吒薄

又作阿吒婆拘。与[阿吒嚩迦]项。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5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拘暹

又作鳩睒,睒。国名。见[睒弥]条。

《佛学大辞典》 / 16字 / 5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力难判

五难判者,谓定等五种之力,唯识论中,不能判摄也。然叁界唯心,万法唯识,而不能判此五力者,由斯五种乃圣人不思议境界,不与心识相应,此所以为难判。宗镜录云:有五力,唯识不判。是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定力,定力者,即如来大寂定力也。谓此定力,...

《三藏法数》 / 478字 / 5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真人

总称阿罗汉,亦称佛。以是為证真理之人故也。无量寿经下曰:「杀真人斗乱眾僧。」法华文句一曰:「瑞应云真人。」同疏记曰:「真是所证,证真之人,故曰真人。」玄应音义九曰:「真人是阿罗汉也,或言阿罗訶。经中或言应真,或言应仪,亦言无着果,皆是一也。」中本起经上曰:「方...

《佛学大辞典》 / 156字 / 5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种对治

(亦名四道,出阿毗达磨舍论) 对即敌对,治即攻治。譬如人有此病,即用此药治之,故名对治。 一、厌患对治,谓众生见欲界生死之苦,烦恼惑业之集,深生厌恶,起大加行,修于圣道,对治苦、集,故名厌患对治。 二、断对治,谓众生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于是修无间道...

《三藏法数》 / 240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十一声

一、执受大种声,执即执持,受即领受。谓人于内四大种,有所执受也。而言声者,如手相击,及语言等声,皆由内四大种而出,故名执受大种声。(四大种者,谓人身中地水火风也。) 二、不执受大种声,谓人于外四大种,无所执受,而言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皆由外四大而出,故名不...

《三藏法数》 / 456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七种布施

一施客人,羈旅他乡者。二施行人,旅行者。叁施病人,染疾者。四施侍病,看病者。五施园林,以园林施诸寺也。六施常食,布施钱财或庄田等為现住僧或十方僧供常食也。七随时施,於寒时风时热时随其所应而施衣食等也。是曰七有依福业事。见舍论十八。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5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六因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 又凡有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為有力能作因...

《佛学大辞典》 / 846字 / 5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宾头卢住世因缘

法苑珠林四十二曰:「昔有树提伽长者,造旃檀鉢着络囊中,悬高象牙杙上作是言:若沙门婆罗门不以梯杖能得者即与之。诸外道知欲现神通,挑头而去。宾头卢闻是事白目连言:实尔不?答言实尔。汝师子吼中第一,便往取之。其目连惧佛教不肯取。宾头卢即往其舍入禪定,申手取之。依四分...

《佛学大辞典》 / 440字 / 5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六度满相

修六度各有满时。尸毘王代鸽者,布施之满也。普明王捨国者,戒之满也。羼提仙人割肉无恨者,忍之满也。大施太子抒海并讚佛者,精进之满也。尚闍梨鹊巢顶上者,禪定之满也。劬嬪大臣分地息諍者,智之满也。见舍论十八,辅行叁之二,观音玄记下,四教仪。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5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七种罗汉

於前六种罗汉,加不退罗汉之一也。是前之第六不动,有练根不动与本住不动二种。因而以练根者為不动,本住者為不退也。练根者,原為劣之五种,更加修练,而成不动种性者。本住者,為生就之不动种性,不要修练者。婆沙开之。正理舍合之。见舍论二十五。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5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世心不可得

金刚经曰:「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同略疏曰:「过现未叁不可得,盖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不住。」密教於此立遮情表德之二义。其遮情之义,如以上显教所说。其表德之义,诸法以迷悟不二万德轮圆之故,一无别相,故云不可得。所谓台家之妙空圆...

《佛学大辞典》 / 154字 / 5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乘戒缓急四句

乘戒者,乘即佛所说大小乘法也;戒即佛所制轻重诸戒也。缓者,宽缓也;急者,急切也。 一、乘急戒缓,谓因戒缓故,堕于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趣之中。由乘急故,还得闻法。如八部中,龙鬼等皆得预会闻法,是名乘急戒缓。(八部者,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

《三藏法数》 / 228字 / 5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下分结

叁界中,欲界之结惑曰下分结,立五结:一贪结,贪欲之烦恼。二瞋结,瞋恚之烦恼。叁身见结,我见之烦恼。四戒取结,取执非理无道邪戒之烦恼。五疑结,狐疑諦理之烦恼。此五惑於欲界而起者,且為之不能超脱欲界,故谓之下分结。舍论谓之顺下分。见舍论二十一、大乘义章五末,四...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5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中有生缘

欲界之胎卵二生,成中有之当有者,一依於倒心。虽住远方,然由业力所起之眼根,能见生处父母之交会,而起倒心。若為男,则缘母而起男欲,若為女,则缘父而起女欲。翻此缘二起瞋心(男於父起瞋,女於母起瞋),时健达婆(谓中有),由起此二种倒见,便谓己身与所爱合,所憎之人不...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芻摩

Kṣuma,又作菆摩,须摩,芻摩迦,苏摩,讖磨。麻衣也。西域记二曰:「芻摩衣,麻之类也。」慧琳音义叁十一曰:「芻摩衣,上侧反,梵语正言菆摩。菆音邹,唐云麻衣也。」玄应音义二曰:「芻摩正言菆摩,此译云麻衣,旧云草木。案其麻形似荆芥,华青色。」同十四曰:「芻摩,或云...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处立塔

一、生处立塔,谓诸佛降生之处,即应起塔。如今释迦牟尼佛,在毗蓝园内无忧树下降生,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梵语毗蓝,华言解脱处。梵语塔婆,华言高显。) 二、得道处立塔,谓如来得道,在摩竭提国菩提树下,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

《三藏法数》 / 225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僧伽跋陀罗

Saṁghabhadra,译曰眾贤。萨婆多宗之名匠也。对於世亲之舍论,造顺正理论及显宗论,大张其宗。婆藪槃豆法师传曰:「遣人往天竺请僧伽跋陀罗法师,来阿踰闍国造论破舍论。此法师至即造两论:一光叁摩耶论,有一万偈,止述毘婆沙义,叁摩耶译為义类。二随实论,有十二万偈,救毘...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5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发意转轮菩萨

在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坐於虚空藏菩萨之右。密号曰法轮金刚。与纔发心转法轮菩萨同本誓。肉色,左手持莲,上安轮,右手仰掌,立独股,坐於赤莲。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5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八福田

八福田者,谓佛、圣人、僧叁种,名敬田;和尚、阿阇黎生我法身者,父母生我肉身者,此四名恩田;救济病人,名病田,亦名悲田;此八种皆堪种福,故名田也。若人能尽力从事此八种者,亦犹农之力田,则获秋成之利也。 一、佛田,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觉道圆,位登极果,...

《三藏法数》 / 569字 / 4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睒弥

与憍尝弥同。国名。见[睒弥]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4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根

又曰叁无漏根。谓见,修,无学叁道之无漏智也。一未知当知根。在於见道,无漏智為向无始以来未曾知之苦集灭道四諦之境,自此当知彼而行动者,故其无漏智名為未知当知根。盖在见道者為苦法智忍至道类智忍之十五心,於此十五心观上下二界四諦之境间,无论何者,无漏智未曾知之境界,...

《佛学大辞典》 / 339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有依

同时有依之义。又曰有根。成唯识论四曰:「五识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闕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义,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第六意识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闕一种必不转故。虽五识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八龙王

法华经序品曰:「有八龙王难陀龙王Nanda,跋罗陀龙王U ananda,娑伽罗龙王Sāgara,和修吉龙王Vāsnki,德叉迦龙王Takṣaka,阿那婆达多龙王Anavata ta,摩那斯龙王Manasvln,优鉢罗龙王Ut alaka,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4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十宗收教

唐贤首法藏国师为宗计不同,乃开十宗,判五教,收释一代圣教,理无不尽。故前六宗收小乘教,第七宗收始教,第八宗收顿教,第九宗收终教,第十宗收圆教。故云十宗收教也。 一、我法有宗,谓此宗执着有我,及计有无等法悉皆是有,是为我、法有宗。 二、法有我无宗,谓此宗计...

《三藏法数》 / 651字 / 4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八念

念者,内心存忆也。论云:佛诸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为说八念法,若存心于此,恐怖即除也。 一、念佛,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

《三藏法数》 / 594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通局四句

一、或局,谓佛说华严经,或局在娑婆世界内摩竭提国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 二、或通,谓佛说华严经,或通十方世界故也。 叁、或,谓佛说华严经,或在摩竭提国,及十方世界故也。 四、或泯,谓佛说华严经,处染净二相,皆尽同一法界故也。

《三藏法数》 / 119字 / 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种施得净报

谓菩萨达性相空,观一切众生无非福田,不见持戒、毁戒,及施、受果报之异,名为净善。所以施、受虽不净,亦得净报也。 一、施净受不净,谓能施之人,持戒多闻,知有慧施及施果报;受者破戒邪见,言无慧施及施果报,是名施净受不净也。 二、施不净受净,谓能施之人,着于邪...

《三藏法数》 / 223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梵摩罗

Brahman,略曰梵摩,一云梵,即梵天也。千手经曰:「与无量梵摩罗天。」或谓是梵天与摩罗王相合者。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教

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眾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餘眾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為显露教者,於彼為秘密教。在彼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

《佛学大辞典》 / 2250字 / 4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轮王

此四轮王,长阿含经唯言金轮王有金轮宝现。若据舍论,则四王各有轮现也。 一、铁轮王,大智度论以人寿一增一减为一小劫,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寿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又增一岁,如是增至二万岁时,有铁轮王出,独领南阎浮提一洲。诸国有不顺化者,王...

《三藏法数》 / 497字 / 4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无心

真心离妄念,谓之无心。非云无心识。又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故云无心。又一时休止心识而使不生,故云无心。如五位无心是也。宗镜录四十五曰:「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叁昧,繫心一处。若久习成就,...

《佛学大辞典》 / 295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嗢底迦

外道名。译曰能说。见舍记叁十。梵Uktika。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不成

一、两不成,谓声是无常,非眼所见,若言声是眼见,而声与眼不能成,是名两不成。 二、随一不成,谓声是所作性,故以声显论,声是实法;若不将名句文等共相为用,则不成其论矣,是名随一不成。 叁、犹豫不成,谓如见云雾等,即起疑惑,以为是火非火,疑心不决,是名犹豫...

《三藏法数》 / 159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无作戒

又云无教,新译曰无表。戒体有二、一作戒,二无作戒,作戒者,谓受戒时如法动作身口意叁业,可见闻之业体。无作戒者,谓依此时作戒之缘而生於身中不可见闻之业体。此业体初发之缘,虽由身口意动作(即作戒),而一旦生了,则不假身口意之造作,恒常相续,故称為无作。作戒於身口动...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本迹

本地与垂迹也,初地已上法身之菩萨及佛,由自己之实身,变作许多之应化,以化眾生。其实身為本地,分身為垂迹,地者能生之义,為利物而自本身垂万化,故能现之本,谓為本地。所现之末谓為垂迹。自本垂迹,由迹知本,是即一佛菩萨上之妙德也。然此本迹有高下,台家立本高迹下,本下...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如意通有叁种

谓菩萨智慧具足,神变莫测,凡所作为,举念即成,无有障碍,故名如意通。 一、能到如意,谓具此通者,虽长江大海,重关复岭,千万里之远,无间隔,意欲到处,身即随到,故名能到如意。 二、转变如意,谓具此通者,能令世间所有诸物,大者作小,小者作大;一变为多,多变为一...

《三藏法数》 / 182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十牛图序

一、寻牛序,二、见迹序,叁、见牛序,四、得牛序,五、牧牛序,六、骑牛归家序。七、忘牛存人序,八、人牛亡序。九、返本还源序。十、入尘垂手序。十牛图之作者,不能确定為谁。据会元,似廓庵禪师(大随静禪师之法嗣)作此图与颂,然在四部录等,见十牛图序,乃為所谓清居禪师...

《佛学大辞典》 / 412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识

一、末那识,梵语末那,华言染污意。染污者,谓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常。意者,谓常思虑第八识,度量为我,即第七识也。 二、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此识能含藏善恶诸法种子,即第八识也。 叁、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识,翻译名义云:第八阿赖...

《三藏法数》 / 157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种死

一、命尽死,谓天命当尽,舍所受身,故名命尽死。然或有命尽非是福尽,或有福尽非是命尽,或有福命尽,皆为命尽死也。(福,谓财物等。) 二、外缘死,谓不顺天命,以丧其身,故名外缘死。如非分自害,或横遭他人所害,或二人怒气相加,自他死,皆为外缘死也。

《三藏法数》 / 112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解脱

一,有為解脱。為阿罗汉无漏之真智。二,无為解脱。是為涅槃。舍论二十五曰:「解脱体有二种:谓有為无為。有為解脱谓无学胜解,无為解脱谓一切惑灭。」 又一,性净解脱,谓眾生之本性清净,无繫缚染污之相。二,障尽解脱,谓眾生之本性,虽為清净,然由无始已来烦恼之惑,不得...

《佛学大辞典》 / 344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经论

叁藏中之经藏与论藏。经為如来之金口说法,法华经涅槃经等。论為菩萨之祖述,唯识论舍论等。叁论检幽钞一曰:「欲示师资不同故,师说名经,资言称论。以师所说,可则可常,能显至道故,称為经。资之所作,论佛语,更无异制,故称為论。」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净秽四句

净秽者,谓佛说华严经,或在清净之土,或在秽恶之土也。 一、唯染,染即秽染,谓佛于娑婆世界摩竭提国等处而说是经,隐覆净相,故名唯染。(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 二、唯净,净即清净。谓佛于华藏世界而说是经,其地金刚,无有染相,故名唯净。 叁、...

《三藏法数》 / 191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瞿曇

Gautama,旧称瞿曇,谭具谭等。新称乔答摩。释种之姓,古来佛姓,称瞿曇甘蔗,日种,释迦,舍夷之五种。论其异同有诸说。十二游经举瞿曇与舍夷二名之因缘,梵志瞿曇之弟子曰瞿曇,世人称為小瞿曇。為贼所杀(在甘蔗园或甘蔗果园),师知之以尸和泥為两团,咒十月,成一男一女,...

《佛学大辞典》 / 323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有為相

经中说四有為法,又说叁有為相,叁有為相者:一生相,二住异相,叁灭相也。此中第二之住异相,舍论有二说:一者谓住者异之别名也,住必有异,故异相,谓之住异相,非住与异之二相。佛说生异灭之叁相者,欲於叁世迁流之相,使有情生厌畏也。生者引未来之法,使流入现在,异与灭者...

《佛学大辞典》 / 257字 / 4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十智

於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諦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证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叁类智,证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諦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諦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諦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諦之智也。...

《佛学大辞典》 / 526字 / 4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苾芻

一名想苾芻,身為俗人,尚未受具足戒,自称為苾芻,是為名想苾芻。名从想生,或能生想,故言名想。二自称苾芻,犯重之人,实非苾芻,自称言自是苾芻,名為自称苾芻。叁乞食苾芻,出家之人以乞食自活,故名乞食苾芻。四破惑苾芻,诸阿罗汉破惑尽者也。见舍论十五。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辈事佛

一、为魔弟子事佛,经云:何谓魔弟子事佛?佛言:虽受佛戒,心乐邪业,不信正道,不知有罪恶之报,假名事佛,常与邪,是名魔弟子事佛。 二、为天人事佛,经云:何谓天人事佛?佛言:受持五戒,行于十善,至死不犯,信有罪福,常念正法,是名天人事佛。(五戒者,不杀、不盗、...

《三藏法数》 / 273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通

一神境智证通,又云身如意通Ṛddhividhi-jñāna,又云身通,又云神足通。即变现不思议境界之通力,谓之神境通。游涉往来自在之通力,故云神足通,自身得变现自在之通力,故云身如意通,各就一边而与以名也,其中神境通名,最為通称。二天眼智证通Divya-cakṣus,得色界天眼根,照久...

《佛学大辞典》 / 301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报定不定

四报定不定者,又于前无报中开出四种也。 一、时定报不定,时即时节,报即果报。谓于叁时决定不改,由业有可转,故受报不定,是名时定报不定。(叁时者,谓现报、生报、后报也。) 二、报定时不定,谓业力定故,报不可改,然时有可转,故时节不定,是名报定时不定。 叁、时报...

《三藏法数》 / 193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大乘百法

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706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金刚山

又曰金刚围山,金刚轮山。周绕世界之铁围山也。起世经二曰:「诸餘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迦罗(前代旧译云铁围山)。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广亦六百八十万由旬。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无量寿经上曰:「须弥山,及金刚铁围一切诸山。」同下曰:「金刚围山,须...

《佛学大辞典》 / 326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十五种无明

一根本无明,由无始之际,一念不觉,而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之诸惑烦恼者名之。二枝末无明,心心所相应而起,有贪瞋慢疑见等之烦恼者名之。叁共无明,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之诸业者名之。四不共无明,第七识别体之相无,妄起染心障蔽无漏之圣法而恒无间断者名之。五相应无...

《佛学大辞典》 / 417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六种生惑

惑即昏迷不了之义。谓贪嗔等惑,与身生,故名生惑。 一、贪惑,谓于五尘顺情境上,引取无厌,昏迷不了,是名贪惑。(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嗔惑,谓于五尘违情境上,忿怒暴起,昏迷不了,是名嗔惑。 叁、痴惑,谓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分别,颠...

《三藏法数》 / 228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巨赏弥

Kauśāmbi,巴Kosambi,国名。见[睒弥]条。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十宗

佛门之宗派也(一)华严宗有五教十宗之说。即我法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绝宗,圆明具德宗,是也。(二)律宗一名南山宗,舍宗一名有宗,成实宗,叁论宗,一名性空宗,天台宗一名法华宗,贤首宗一...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金刚利菩萨

Vajratīksna,金刚界十六菩萨之一。西方无量寿如来四亲近之一。主如来之智德,标断一切之苦,以剑為叁昧耶形。秘藏记末曰:「金色,左手华上有篋,右手持利剑,由结金刚藏剑故,彼能断一切苦。」圣位经曰:「毘卢遮那佛,於内心证得金刚剑般若波罗蜜叁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

《佛学大辞典》 / 308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分科经

叁分者,分即分限。谓诸经中皆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始自晋道安法师判节诸经,皆具叁分。尔后亲光论自西天传至此土,果有叁分之说。是故诸经皆以叁分而科节也。(亲光论者,谓亲光菩萨所造之论也。) 一、序分,序即序述,亦次序也。有通序、别序。通序者,谓如是我闻。一...

《三藏法数》 / 476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大阿罗汉

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称為大阿罗汉。阿弥陀经曰:「与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皆是大阿罗汉。」慈恩疏曰:「大者名称位高,善见律云:僧中功德极大者為大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缚

贪瞋痴之叁者。舍论二十一曰:「缚有叁种:一贪缚,谓一切贪。二瞋缚,谓一切瞋。叁痴缚,谓一切痴。何缘唯说此叁為缚?由随叁受说缚有叁,谓於乐受贪缚随增,所缘相应随增故,於苦受瞋,於捨受痴,应知亦尔。」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清凉山

唐代州五臺山之别名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曰:「东北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眾,於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眾一万人,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探玄记十五曰:「清凉山,即是代州五臺山是也。於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夏积雪故以為名。」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拘罗瞿

国名。见[睒弥]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善恶

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经下曰:「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佛学大辞典》 / 1135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舍师

舍為宗之师。对於以正理论為宗之正理论师等而言,非指定世亲一师之称呼也。出於舍论光记等。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释迦钵印

表释迦如来持鉢相之印相,置两手於脐间也。大日经密印品曰:「住瑜伽座,持鉢相应,以定慧手在脐间,是名释迦牟尼大鉢印。」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宗

宗,犹派也。圭峰密禅师云:大乘经教,统唯叁宗。 一、法相宗,谓此宗说一切有漏妄法及无漏净法,无始时来,各有种子,在阿赖耶识中,遇缘熏习,即各从自性而起,都不关涉真如。故于色心诸法,而建立种种名相,是名法相宗。(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即第八识也。) 二、破相宗...

《三藏法数》 / 269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有因

六因之一。时有之法,互為因,谓之有因。例如地水火风之四大。必四大相依而生者,彼為我之因,我為彼之因,恰如叁叉之相依而立。是名有因。此法因果同时,故得相对而谓為有因。亦得相望而谓為互為果也。四大之中一大為因,则他叁大為果,他叁大為因,则此一大為果,以互為...

《佛学大辞典》 / 208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慧愷

又作智愷。乡贯未详。姓曹氏。陈天嘉四年,奉真諦叁藏对译摄大乘及释论,当笔受之任,寻助舍论之翻业,两论皆作其疏。梁承圣二年,真諦译起信论,又陈光大二年,译律二十二明了论,师亦并当笔受之任。年五十一寂。见续高僧传一。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金地国夫人殉死

智度论十一曰:「舍利弗,才明见贵。目犍连,豪爽取重。此二人者,才智相比,德行互同。(中略)后厌世,出家学道作梵志弟子,精求道门,久而无徵。以问师(师名删闍耶),自我求道,弥歷年岁,不知為道果无耶?我非其人耶?(中略)他日其师寝疾,舍利弗在头边立,大目连在足边...

《佛学大辞典》 / 242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憍赏弥

见[睒弥]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经律

叁藏中之经藏与律藏。係金口之直说。经為教常道者。律為制恶事者。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业

一引业,於六趣各有总别之二报,假如人趣彼此各具六根,彼此受共同之果报,是总报也。如人人异其寿夭丑美强弱贫富,是别报也。其引发总报之业,名為引业。二满业,其成满别报之业,名為满业。见舍论十七。 又定不之二业:一定业,定受苦乐之二报者,此中有顺现业之叁种。二不定...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引业

对满业之语。牵引眾生五趣四生之业也。又名引因,索引业,或总报业。但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少异。毘婆娑论十九及舍论十七等,谓业能引眾同分等,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谓之满业。是盖引业约因而解,满业约果而解之故,业果相对也。唯识论述记二等,则别有业业相对,果果相对...

《佛学大辞典》 / 432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正像末

凡一佛出世则以其佛為本,立正法,像法,末法之叁时。然诸经皆说正像之二时,大悲经独说正像末叁时。又如杂阿含,舍论,唯说正法之一时。一正法,正者证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证果者,是為正法时。二像法,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

《佛学大辞典》 / 489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六种味

谓凡调和饮食之味,各有所宜,无出此之六种。虽进修道行之人,不尚于味,然滋益色力,亦由于此,所谓身安则道隆,故有六味之须也。 一、淡味,淡,薄味也。味之淡者,是受诸味之体也。 二、碱味,碱,盐味也。其性润,能滋于肌肤,故味之调者,必以盐为首。 叁、辛味,辛,辣...

《三藏法数》 / 210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菴罗树园

在印度之毘耶离国,菴罗树女所献,佛於此说维摩经。维摩经佛国品曰:「佛在毘耶离菴罗树园,与大比丘眾八千人。」嘉祥之维摩经疏一曰:「菴园者,即是别处,亦云捺女园。此事如祇陀园。祇陀园,给孤长者,买為佛起精舍。此处是捺女自捨,為佛起精舍。」梵Āmra āli-ārāma。

《佛学大辞典》 / 121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七善士趣

不还之圣者。有生般中般上流般叁种。此叁般又各有叁种之别,谓之九种不还。见[九种不还]条。此中上流般之叁种不分开之。总為一上流般,合前之六种,谓之七善士趣。其所以不别立之者。婆沙论一百十五谓中生之二种,各為一生中之差别。行相难知,故分之。上流般各受多生,其行易知,...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十玄门

又曰十玄缘起。华严宗所立。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者。通此义,则可以入华严大经之玄海,故曰玄门。又此十门互為缘而起他,故曰缘起。至相大师,承杜顺之意,创说於十玄章,贤首於五教章中卷敷演之。但次第不同。然贤首更於探玄记一说十玄,稍异於此,清凉全依之。 一,同...

《佛学大辞典》 / 1469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戒急

专急於成佛之道而研知慧,谓之乘急之人,特严戒法而后研智慧,谓之戒急之人。因此生乘急戒缓,戒急乘缓,乘戒急,乘戒缓之四种。是谓戒乘之四句。乘急戒缓之人,如维摩居士。戒急乘缓之人,如小乘之比丘。乘戒急之人,如出家之菩萨。乘戒缓之人,不足言。南本涅槃经六曰:...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八妄想

一、自性妄想,谓妄执根尘等法,各有体性,不相混滥,是名自性妄想。 二、差别妄想,谓妄计色等有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无对之色,是名差别妄想。(可见可对色者,即青黄等色,眼可见,亦可对也;不可见可对色者,即声香味触四者,虽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

《三藏法数》 / 336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位无心

一,无想天无心,外道生於色界四禪天之无想天,五百大劫间受无心果报之位也。二,无想定无心,外道為生於无想天而修无相定之位也。叁,灭界定无心,是解脱之阿罗汉,欣乐涅槃妙寂所入之无心定之位也。以七日為最极。四,极睡眠无心,在极睡眠而一时六识不修行之位也。五,极闷绝...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覆手向下合掌

十二合掌之一。大日经疏十叁曰:「第十一次又覆二掌,亦以二手中指相接,名阿驮囉合掌。此云覆手向下合掌,第十二次又双覆两手,以二大指并而相接,十指头向外,亦同名也,亦名覆手合手也。」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光宝二记

普光师先作舍论记叁十卷,法宝师后着舍论疏叁十卷,各异所见,探索舍。学者称為光宝二记,必玩味之。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华鬘

印度风俗男女多以花结贯饰首或身,谓之苏摩摩罗Kusumamālā,因而以為庄严佛前之具。大日经入漫荼罗具缘品之餘曰:「持真言行者,供养诸圣尊,当奉悦意华。洁白黄朱色,鉢头摩青莲,龙华奔那伽,计萨罗末利,(中略)是等鲜妙华。吉祥眾所乐,採集以為鬘。」玄应音义一曰:「梵言...

《佛学大辞典》 / 294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徧行

周徧於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也。一作意、二触、叁受、四想、五思。成唯识论第叁曰:「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於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徧行心所摄故。」又第五曰:「復以四一切辨五差别,谓一切性及地...

《佛学大辞典》 / 270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芻摩

Kṣauma,又作菆摩。译云麻衣。西域记二曰:「芻摩衣,麻之类也。」慧琳音义叁十一曰:「芻摩衣,上侧反,梵语正言菆摩。菆音邹,唐言麻衣也。」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种十二因缘

一、剎那。是於剎那立十二支也。谓剎那之顷由贪行杀,有具十二支者,盖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诸境之事,是识,与其识之色想行叁蕴,是名色,名色是总,六处是别,别必在於总住,其所住之法即是六处,意处虽属於过去而原為六处之摄,故说名六处。六处是...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小乘叁藏

四部之阿含经等為经藏,四分五分十诵律等為律藏,六足发智论等為论藏。此叁藏之根本皆佛说,於佛入灭时分部帙而结集者。佛所说之大乘,义理之分际远异於小乘,故於别处结集之而单名摩訶衍藏Mahāyāna iṭaka,以对小乘之叁藏。是智度论之意也。智度论百曰:「如摩訶迦叶於耆闍崛山...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越叁昧耶

如来之本誓名叁昧耶,违越如来之本誓曰越叁昧耶。漫授受秘法者之罪名也。不得传授,私诵真言,又授未灌顶人以秘法,皆得越叁昧耶之罪。又名越法罪。大日经四曰:「若异此者同谤诸佛菩萨,越叁昧耶,决定堕於恶趣。」同十四曰:「不尔者即得越叁昧耶罪,叁昧耶者是自誓也。一切如来...

《佛学大辞典》 / 221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非得

使法於吾身获得成就之一种实物,名為得。反之而使法自吾身捨离间隔之一种实物,名為非得。假令断烦恼,则所断之烦恼与我身之间,生一种之非得,以间隔二者,故烦恼永不能会於吾身也。是為舍论之法相。彼七十五法中不相应法摄得与非得。梵A rā ti。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种禪

一世间禪,此有二种: 一,根本味禪,此有四禪,四无量,四空之叁品。合為十二,称為十二门禪。厌欲界之散乱者修四禪,欲大福者修四无量,厌色笼者修四空。為生一切出世善法之根本,故名根本。又闇证而為观慧,故名隐没。於其禪定生爱味,故名有垢。所观之境界不分明,故名无记(...

《佛学大辞典》 / 1365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华严时

天台判教五时之一。谓佛成道最初在叁七日中说华严经之间也。彼宗所谓前分华严,乃七处八会中之前七会也。然此华严经之说时异说甚多。华严宗之说,如探玄记二曰:「是知此经定是第二七日说。」华严疏钞一上举叁解中,其第二解谓「九会皆在二七日后」法相宗之说,如同学钞一之一曰:...

《佛学大辞典》 / 666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种死

全其天命而死者,谓之命尽死,反之而不顺天命,自杀或被杀害之横死者,谓之外缘死。曇无讖所译之大涅槃经十二,曾细别此二死曰:「命尽死者亦有叁种:一者命尽非是福尽,二者福尽非是命尽,叁者福命尽。外缘死者亦有叁种:一者非分自害死,二者横為他死,叁者死。」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界

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為叁:一、欲界,有婬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二、色界,色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婬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谓為身体,谓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禪...

《佛学大辞典》 / 175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烦恼

一,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之六大烦恼,為一切诸烦恼生起之本,故名為根本烦恼。二,随烦恼,忿恨覆等二十之烦恼,以前之根本烦恼為体,或為由此流出者,故名為随烦恼。是唯识之法相也。见唯识论六,百法问答钞二。 又一,分别起烦恼,依邪师邪教邪思惟之缘而起之我见边见等理...

《佛学大辞典》 / 350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西竺诸国精舍

舍婆提国有二处:一祇园精舍,二摩伽罗母堂。婆罗奈斯国有一处,鹿林中之精舍也。名梨师槃陀那。毘耶离国有二处:一摩訶槃,二獮猴池岸精舍。鳩睒弥国有一处,名劬师罗园。见智度论叁。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八种人起塔

一、如来塔,如来有叁义: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义也。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义也。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义也。谓如来万德悉备,叁觉圆,天上人间所共尊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第一义谛者,谓实相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万德者,万行功德圆满...

《三藏法数》 / 684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第一牢强精进

传心法要下:「问何者是精进?师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强精进。纔起心向外求者,名為歌利王爱游猎去。心不外游,即是忍辱仙人。身心无,即是佛道。」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细意识

微细之意识也。又名细心。即於生死等之位相续不断之微细意识也。成唯识论叁所谓「有餘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是也。是為小乘上座部所立,但本末之执计不同。见唯识述记四、了义灯四等。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都吒迦

一作咄吒迦,喜悦之音声名。又為鸟名。入楞伽经一曰:「以都吒迦音讚叹佛。」慧琳音义叁十一曰:「咄吒迦音,梵语不求字义,唐云喜悦之音也。经作都吒迦。」华严疏钞十四曰:「枳罗者,亦云都吒迦。此云眾音合和,微妙最胜。」梵Tutaka。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六种本迹

本,谓根本,如树之有根也。迹,犹足迹。如人依处,则有行迹,故名本迹。 一、理事本迹,谓从实相真谛之理为本,出生一切诸法,俗谛之事为迹。此迹虽名为事,乃理中所具之事,亦属于理,故名理事本迹。(真谛者,谓泯绝一切法也。俗谛者,谓建立一切法也。) 二、理教本迹,谓...

《三藏法数》 / 416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梵语阿贺罗Āhāra,总谓增益身心者。舍论十曰:「毘婆沙说,食於二时能為食事,得名食。一初食时能除饥渴,二消化已资根及大。」分见[二食]条,四食条,五种净食条。餘见以下附录。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3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八念

智度论二十一谓「佛弟子於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之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作恶魔种种之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為说八念法,若存此心,恐怖即除。一、念佛,念佛神德无量拔苦与乐也。二、念法,念法力广大能灭烦恼也。叁、念僧,念僧為佛弟子具足五分法身為...

《佛学大辞典》 / 431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心王

心之主作用,对於心所之伴作用,而谓為心王。心王者,总了别所对之境,心所者,对之而起贪瞋等之情也。密教以之為金刚界之大日如来,心所即心数為其眷属。此心王心数之差别,吽字义以大日為心王,餘尊為心数,十住心论等以五佛為心王,餘尊為心数,守护国经等以九尊為心王,餘尊為...

《佛学大辞典》 / 249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寿行

一、留多寿行,是阿罗汉捨福而延长其寿之法也。阿罗汉,為成就神通,心得自在者,或於僧眾或於别人布施诸命缘之衣钵等,施已发愿,即入第四禪定,从定起已,心念口言凡我感能富果报之业,愿皆转招寿命之果报。彼时招能富果之业,即转招寿命之果。二、捨多寿行,是阿罗汉灭寿命而增...

《佛学大辞典》 / 177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出离

出离生死证入於涅槃也。华严经五曰:「调伏眾生,令究竟出离。」心地观经四曰:「深着世乐,不乐出离。」仁王经中曰:「天人修出离行,能习一切菩萨道。」佛地论五曰:「言出离者,即是涅槃。」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献华座印言

立印轨曰:「復次献华座,名金刚莲华。定慧芙蓉合,水(无名)火中散开,犹如莲华叶。二风头屈附火初节之侧住,奉诸佛菩萨。」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种戒

此非据戒之项目数,乃就戒之特质而区分之也。一作持戒,二止持戒,戒之所以成立,在於防止恶行,称為止持戒者,即以戒本所列者為根本。止恶之理想在於作善,教以积极的行為者,亦名為戒,此為作持戒。如半月说戒,叁月安居之规定是也。 又一出世间戒,沙弥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

《佛学大辞典》 / 479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瀑流

一,欲瀑流。欲界之贪瞋痴,各有五种(四諦修道),合為二十。疑有四(除修),加之以十经,為二十九物,此名欲瀑流。二,有瀑流。色界无色界之贪与慢,各有五种,故為二十(上界总无瞋),疑有八,故总有二十八物,谓之有瀑流。叁,见瀑流。叁界之见惑也,先於欲界苦諦下有身见等...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