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 条搜索结果

佛十宿缘

谓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问佛孙陀利等十事宿缘。佛答:皆从往劫,造众恶因,无数千岁,受无量苦报。余残未尽,于成道后,复偿宿对。复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皆尽,万善普备,犹不免此宿缘者;盖欲示人,凡造恶业,果报难逃。故说是宿缘也。(...

《三藏法数》 / 2599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种

诸食物依五事而清,适於比丘之食,谓之食。者离过之义,如命,肉。一、火,谓食物之宜烧煮者,如法烧煮之,熟方食之也。二、刀,谓果物之宜以刀去其皮核者,如法去之,方食也。叁、爪,谓果物之宜以爪去其皮壳者,如法去之,方食也。四、蔫乾,谓果物之蔫乾失生...

《佛学大辞典》 / 221字 / 5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迦絺那

Kaṭhina,又作迦提,羯絺那。衣名。译曰坚实,功德。比丘九十日安居行终后,人所供养之衣,此衣依安居之功,有五种之德,故名功德衣。五德者,一受此功德衣上不行作法(一云说作法),畜餘分之衣,亦无罪(寻常以為长衣戒禁之)。二叁衣之中,不携一衣,经一宿亦无罪(寻常以為...

《佛学大辞典》 / 516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八大自在我

大般涅槃有常乐我之四德,其我德以自然為义,自在有八义,名曰八大自在我:一、能示一身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叁、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徧诸处犹如虚空。见涅槃经二十叁。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5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须摩

须摩提之略。西方极乐之异称也。土法门源流章曰:「王舍城内,啟须摩之嘉会。」与[须摩提]同。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5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始觉

為一切眾生本性之自性清心,本来具照明之德,是名本觉,由此本觉之内薰与师教之外缘,始起厌求之心,顺本觉而渐渐生觉悟之智,谓之始觉。即本成之四德(常乐我)云本觉,始成之四德云始觉也。起信论曰:「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5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又云不生不灭。 一、性涅槃,谓诸法实相之理,不可染,不可;不染即不生,不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涅槃。(诸法实相者,十界因果之法,本来离虚妄相,相相皆实,故名实相。不可染、不可者,谓实相之理,惑不能染,智不能。不染即不生者,既无...

《三藏法数》 / 317字 / 5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禪天

新云四静虑天,修四种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处也。分别之以受与观觉(新曰寻伺):一、初禪天,初禪已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就眼耳身意四识有喜受,而与意识相应,有乐受而与叁识相应,且有觉观之二者。此地萨婆多部立梵眾梵辅之二天,经部与上座部,加大梵天為叁天(萨婆...

《佛学大辞典》 / 375字 / 5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九品

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為九品惑等。而於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為九品之弥陀,其...

《佛学大辞典》 / 872字 / 5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想

一、无常想,想即观想,谓观诸众生及诸世界一切有为之法,迁流代谢,皆悉无常。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断生灭,是名无常想。 二、苦想,谓观五阴之身,一切有为之法,常为诸苦之所逼迫。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灭众苦,是名苦想。(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藏法数》 / 672字 / 5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赤眼

龟之异名也。虚堂慈后餘曰:「赤眼撞着大柴头。」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4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七佛

七佛者,谓过去庄严劫中叁佛,现在贤劫中四佛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庄严劫者,谓此劫中,多所庄严也。贤劫者,谓此劫中,多贤人也。) 一、毗婆尸佛,梵语毗婆尸,华言有四。以其如月圆智满,则云遍见。魄尽惑亡,则云观。既圆且,则云胜观、胜见,是为七...

《三藏法数》 / 487字 / 4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七种捨

影维摩经义记叁本曰:「经中说捨,汎有七种:一心性平等亡怀称捨。情无存着故曰亡怀。二於眾生捨离一切怨亲等碍,目之為捨。叁捨一切贪瞋等过,名之為捨。四见生得脱不復忧念放捨名捨。五证空平等离相名捨。六自捨己乐,施与他人,说之為捨。七益眾生无所希望,名之為捨。」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妙高十义喻十住菩萨行

妙高,即须弥山也。以其四宝所成,出七金山之上,故名妙高。如来说华严经时,以自在神力,升此山顶,加被法慧菩萨,说十住菩萨之法行有此十喻焉。(梵语须弥,华言妙高。四宝者,金银琉璃水精也。七金山者,一双持、二持轴、叁担木、四善见、五马耳、六障碍、七持地,皆言金者,...

《三藏法数》 / 902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百万徧

唱弥陀之名号百万徧也,满百万徧者。必得往生,唐道绰禪师依木槵子经,检得百万徧之文,会之於阿弥陀经之七日念佛,七日不断,即满百万徧。自修之也。伽才土论上曰:「如经说:若人念阿弥陀佛得百万徧已去,决定得生极乐世界。绰禪师检得此经,若能七日念佛即得百万徧也,由此义...

《佛学大辞典》 / 234字 / 4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地

十地者,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证得之法而生喜...

《三藏法数》 / 583字 / 4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德

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一常德,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名之為常,又随缘化用常不绝,名之為常。二乐德,涅槃之体,寂灭永安,名之為乐,又运用自在,所為适心,名之為乐。叁我德,解我有二种:一就体自实名為我,如涅槃经哀嘆品中所谓:「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

《佛学大辞典》 / 297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百八叁昧

首楞严叁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叁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叁昧,则于诸叁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叁昧。 宝印叁昧,谓菩萨住是叁昧,于一切叁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法数》 / 5399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凡小八倒

凡即凡夫,小即小乘。倒即颠倒。谓凡夫着有,妄于无常法中计常,苦中计乐,无我计我,不;及小乘之人,但着于空,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无我,计不。故有凡小八倒之名焉。(小乘,即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非常计常,非常计常者,谓世间一切有为之事,皆悉无常...

《三藏法数》 / 633字 / 4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地断障证真

一、欢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见诸众生,心堕邪见,皆成障碍,故发起大愿慈心,而修舍行,于内身外财,无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而证遍行真如,是名欢喜地断障证真。(异生性障者,性即凡夫之性,障即执着我、法,障于初地功德也。遍行真如者,谓此...

《三藏法数》 / 1483字 / 4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世间解

佛十号之一。梵语曰路迦惫Lokavid,或译知世间。又译世间解。知世间有情非情之事也。智度论二曰:「路迦惫,路迦秦言世,惫名知,是名知世间。知二种世间:一眾生,二非眾生。」影大经疏曰:「世间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间,名世间解。」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种佛

一、叁藏佛,坐於摩羯陀国菩提树下以生草為座,於叁十四心断见思之惑,而成正觉。身长丈六,对叁乘之根机说生灭之四諦,為八十之老比丘,灰身灭尽於双树下,唯有此佛為十方之佛,叁世之佛,悉是他佛也。二、通佛,既於因位断叁惑之正使,於摩羯陀国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為座,以一念...

《佛学大辞典》 / 695字 / 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金刚歌菩萨

Vajragīti,金刚界叁十七尊中,内四供养菩萨之第叁。是為中央大日如来供养西方弥陀如来心中流出之歌咏叁摩地女菩萨也。略出经曰:「由结金刚歌咏契故,得清妙音。」圣位经曰:「毘卢遮那佛,於内心证得金刚歌咏妙法音叁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歌咏天形菩萨,住毘卢...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大

起信论以眾生心為大乘之法体,名之為大乘之义理,分為叁种之大义与二种之乘义:一、体大,眾生心之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毕竟常恒也。二、相大,眾生心之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等一切功德也。叁、用大,眾生心之体性,具足一切功德,内潜源底而薰妄心,外现报...

《佛学大辞典》 / 271字 / 4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广目天

梵名毘留博叉。四天王天之一。又十二天之一。十六善神之一。又名西方天。住须弥山西面半腹。常以天眼观察阎浮提之眾生,為西方守护神。详见起世经等。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多罗菩萨

Tārā,是观音院之一尊,即多罗观音,莲华部之部母也,观音,有定慧之二德,毘俱胝主其慧德,多罗主定德。女性。从观如来眼生,故云眼观音。又以人之爱者在於眼,故表爱而谓之眼。大日经曰:「彼右大称名,圣者多罗尊。青白色相杂,中年女人状。合掌持青莲,圆光无不徧。暉发犹金...

《佛学大辞典》 / 302字 / 4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门

唐道绰所判。一、圣道门,此土由凡至圣修道之教门也。除土叁经,其餘之诸经是。二、土门,往生弥陀土而证圣果之教门也。叁部经之所说是。安乐集上曰:「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土。」选择集本曰:「道绰禪师,立圣道土二门,而捨圣道正归土。」教行信证六本曰:「凡就一代...

《佛学大辞典》 / 2032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即心念佛

谓唯心之弥陀心,得己身之土,而念自己心中之佛也。心者周徧法界,假如说弥陀隔十万亿佛土,尚是吾心佛所现,吾人之心性,本為清之佛体,唯為无明烦恼所覆不能显,其不显者,谓隔十万亿土而已。故观无量寿经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土门以外诸大乘家之念佛也。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4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事先苦后乐

一、修习梵行先苦后乐,梵即也。谓人不辞劳苦,修习行,行既立,则能证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修习梵行先苦后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诵习经文先苦后乐,谓人不辞劳苦,口诵经文,心习其义;其义习熟,则能如说修行,证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诵习经文...

《三藏法数》 / 249字 / 4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周行七步

周者,周匝四方,上下四维也。经云:如来于阎浮提林微尼园,示现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周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天、人、阿修罗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见已惊喜,生希有心,而诸人等,谓是婴儿。而我此身,无量劫来,久离是法。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

《三藏法数》 / 468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大海八不思议喻涅槃

一、渐渐转深,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随顺众生根性,利、钝、大、小,无不令其各各获益,次第修证,而至于究竟之地。如经所说,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须陀洹果乃至菩萨果、佛果之类,犹如大海之流,从浅而至深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土。梵...

《三藏法数》 / 992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不二门

十门何为而设也?盖荆溪大师,因释法华玄义,其中广明十妙之旨。法相该博,学者难入。故于迹本二门之间,对前十妙,立此十门;复于门门之下,结归一念。为令修学之人,于一念心开,妙解立妙行,故云不可不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然此十门,皆以不二命名者,盖法华以前...

《三藏法数》 / 1984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婆罗门

Brāhmaṇa,天竺四姓之一。具云婆罗贺摩拏,又云没囉憾摩。译為外意、行、志、静志等。奉事大梵天而修行之一族。玄应音义十八曰:「婆罗门,此言讹略也。应云婆罗贺摩拏,此义云承习梵天法者。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故独取梵名,唯五天竺有,诸国即无。经中梵志...

《佛学大辞典》 / 449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百万遍

唱弥陀之名号百万徧也,满百万徧者。必得往生,唐道绰禪师依木槵子经,检得百万徧之文,会之於阿弥陀经之七日念佛,七日不断,即满百万徧。自修之也。伽才土论上曰:「如经说:若人念阿弥陀佛得百万徧已去,决定得生极乐世界。绰禪师检得此经,若能七日念佛即得百万徧也,由此义...

《佛学大辞典》 / 234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天子

居天子之意也。又曰五居天,五居眾,五那含天子,居天。或单曰五天。居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东方最北边之五尊也:一、自在天子,二、普华天子,叁、光鬘天子,四、意生天子,五、名称远闻天子。大日经疏第五曰:「次於东方最近北边布列五居眾。第一自在天子,第二普华...

《佛学大辞典》 / 526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战捺罗野

Candrāya,是月天子之名,即其真言也。息除一切世间之热恼,施以清凉之乐,故谓之為甘露。今以最初之战字為真言之体,战是不死之义,一切甘露味中无过於月叁昧,其服之者,即离诸变迁而不死不生也。捺是施与之义,囉是无尘之义,又為月之用,以加曳字之声,即名月天乘。见大日...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妙法莲华经

Saddharma uṇḍarīka,七卷,或八卷,秦罗什译。法华有叁译。此其第二译也。梁僧祐之出叁藏记,隋费长房之歷代叁宝记,丽宋元明之四大藏经目录,明智旭之阅藏知津等,悉记為七卷。独唐智昇之开元释教录记妙法莲华经八卷,註记古本七卷。又玄应师之音义,据八卷本。盖此时既為八卷...

《佛学大辞典》 / 1299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发觉心经

二卷,隋闍那崛多译。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之异译。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事功德

菩萨修行涅槃经者得十事之功德也:一、第一功德有五事,得闻所不能开者。(中略)断疑惑之心慧心正直,能知如来之密义也。二、第二功德有五事:得、见、闻、到、知也。叁、第叁功德有叁事:得第一义慈,得菩萨所缘之慈,得菩萨无缘之慈。四、第四功德有十事:根深而难倾动,生自身...

《佛学大辞典》 / 465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回光返照

禪录之语。顾自己之本分也。又通用於土门还相迴向之义。传灯录叁十,石头草庵歌曰:「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临济录曰:「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别求,知身心与祖佛不别,当下无事方名得法。」宗镜录二十叁曰:「若捨己徇尘,是名违背。能回光返照,随顺真如,境...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满成佛

一、信满成佛,谓依种性地,决定信于诸法不生不灭,清平等,无可愿求,是为信满成佛。(种性者,种即种子,性即性分是也。) 二、解满成佛,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无造无作,不起生死想,不起涅槃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为解满成佛。(解行者,解即解了,行即所修之行也。...

《三藏法数》 / 231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住子

齐萧子良撰。谓以沙门身口七支,不起诸恶,长养增进菩提善根,如是修习成佛无差,则能绍续叁世佛种。是佛之子,故曰住子。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真宗

真实之宗旨,是各称自所信之宗也。又明真如法相实理之宗旨,如云性宗,天台之别教,华严之终教已上是也。观经散善义曰:「真宗难遇。」五会法事讚本曰:「念佛成佛是真宗。」慈恩传八曰:「臣等夙敬真宗,幸窥天藻。」广百论释论曰:「重显真宗,遗彼餘疑。」教行信证化卷曰:「钞...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梵王

梵者清之义,梵天总离婬欲,故云梵,今梵汉双举,称曰梵。梵天王也。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诸法实相

是名究极之真理之嘉名也。或曰真如。或曰法性。或曰实际。皆同体异名也。虽然,诸宗自有常用之语,华严约於中諦,频唱法界,天台约於性具之妙有,盛鸣诸法实相。所以然者以空中之真諦,為诸宗之通谈,妙有之俗諦,独限於台家故也。故言具一字弥显今宗。诸法实相者,诸法為十界因果...

《佛学大辞典》 / 908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现法乐住

禪定七名中之一。禪定者,离一切之妄想而现受法味之乐安住不动,故名。了义灯五本曰:「定有七名。(中略)七云现法乐住。(中略)现法乐住,唯在静虑,根本非餘,不通散。」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眾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叁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為诸眾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眾生也。叁、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

《佛学大辞典》 / 504字 / 4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俱有依

同时有依之义。又曰俱有根。成唯识论四曰:「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闕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义,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闕一种必不转故。虽五识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法眼

分明见真諦谓之法眼。通於大小乘言之。小乘為於初果见四真諦之理,大乘為於初地得无生法忍。增一阿含经一曰:「叁万天人得法眼。」无量寿经下曰:「得清法眼。」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大经慧远疏曰:「见四真諦,名法眼。」註维摩经一:「肇曰法眼道,...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八

观经所说之十六观也。迦才土论上曰:「二八弘规,盛乎西土。」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种方便

论问云:既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而有矿(古孔切)秽之垢,若不以方便磨治,终不得。故说四种方便。(梵语摩尼,华言如意。) 一、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及观一切法因缘和...

《三藏法数》 / 363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口密

叁密之一。又名语密。即谓诵真言之口业妙用速疾隐秘也。即身成佛义曰:「法佛叁密,甚深微细,等觉十地,亦不能见闻,故曰密。」又据异本即身义,谓「六大中,风空二大,配於语密,真言行者,以叁业為明,即身具叁密万行,即身具叁密菩提,行者自知,餘人不知,故名密。」是也。但...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念珠

念珠者,佛令众生欲灭烦恼,当持数珠,常随其身,专心系念诸佛名号。故说数珠之多少,功德之胜劣,而有四种之不同也。金刚萨埵菩萨偈云:念珠功德有四种,上品最胜及中下,一千八十以为上,一百八珠为最胜,五十四珠以为中,二十七珠为下类。手持念珠当心上,静虑离念心专注。设...

《三藏法数》 / 511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识

识,即心识也。以心有真有妄,故有叁识之不同焉。 一、真识,真识者,谓自性清心也。盖第八阿赖耶识,通真通妄,妄即是染,真即是。今言分,故名真识也。(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也。) 二、现识,现谓变现,即能生诸法之本也。此言第八识含藏一...

《三藏法数》 / 225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慈济微命

毘奈耶杂事五曰:「南方二苾芻,欲往室罗伐礼世尊,中路热渴,观水有虫,大者唯念法,不饮而丧身。小者谓佛世难遇,饮而涉路。大者直生於叁十叁天,以胜妙之身礼世尊,得法眼。小者后至,為佛呵责。」南海寄归传一曰:「恚捐轻枝,现生龙户。慈济微命,交升帝居。」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色界第叁禪第一天之名。意识受妙之乐,故名。第叁禪天之中,此天最少,故名少。见颂疏世间品一。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种作意

一、调练心作意,调练者,调停练习也。谓于可厌患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是名调练心作意。 二、滋润心作意,滋润者,滋长沃润也。谓于可欣尚之法,滋长沃润,令心忻乐,是名滋润心作意。 叁、生轻安作意,轻安者,即身轻心安也。谓于可厌法令心厌离,于可欣法令心欣乐,安...

《三藏法数》 / 191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法身

有二种(一)罗什叁藏所立。一法化生身,由法性化现之化身佛也。二五分法身,戒定等之五分功德也。叁实相法身,空性之诸法实相也。註维摩经叁曰:「什曰:法身有叁种:一法化生身,金刚身是也。二五分法身。叁诸法实相和合為佛,故实相亦名法身也。」(二)天台所立。一但空法身,...

《佛学大辞典》 / 245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菩提心

真言行者初入初地,见法明道,得无盖障叁昧,名曰菩提心。大疏叁曰:「初入菩提心门,见法明道,如识种子迦罗罗时。」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叁品

土论所说女人,根缺,二乘之叁体与名也。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大乘义章十八曰:「大小相对,则大乘得成法身,般若,解脱之叁德涅槃。小乘不成,此有五义:一有无分别,小乘之叁德是有法,涅槃之体是无法。有无别体,故不相成。大乘之叁德体是有法,大乘之涅槃亦是有法。有义相并,故得相成。二常无常分别,小乘之叁德体是无常,涅槃之体是常,...

《佛学大辞典》 / 776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不坏

谓信叁宝及戒而不坏也。天台仁王疏上曰:「信叁宝及戒不坏,名四不坏也。」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斯訶国

下品之秽土也。见迦才土论上。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禪定

略云四禪,新云四静虑。修此四禪定生於色界之四禪天也。此四禪内道外道共修之,在因者超欲界之惑网,在果者生於色界,且為生诸功德之依地根本,故曰本禪。 (一)初禪,初禪之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禪具八触十功德。 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摄心,故气息调和,觉此...

《佛学大辞典》 / 1048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教

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眾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餘眾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為显露教者,於彼為秘密教。在彼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

《佛学大辞典》 / 2250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王古

宋东都人。字敏仲。官尚书礼部侍郎,世称王侍郎。仁慈宽容,大好佛教。初寓京师时。与禪门耆宿结道交。及游江西,与黄龙翠岩晦堂杨岐等诸师缔清游,深契禪旨。又悟土法门之胜义。博考诸经,大有所发明。元丰七年着新修往生土传叁卷,补戒珠之遗,凡列传一百九人。又撰直指土...

《佛学大辞典》 / 190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布萨食

斋日之食也。羯磨疏四上曰:「布萨食者亦是斋之食耳。」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舍由六缘

(旧名舍心由六,出俱舍论) 一、由受心断坏故舍,谓心先受一切恶法,今或得戒得定,作是念言,我从今时,弃先所受,是名由受心断坏故舍。 二、由势力断坏故舍,谓由信力故,烦恼势力自然断坏,如弓放箭,势力尽时便止,是名由势力断坏故舍。 叁、由作业断坏故舍,谓如所受恶...

《三藏法数》 / 262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种证相不同

谓修习法华叁昧,于叁七日中,一心精进,有叁种证相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异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 一、下根证相,谓行人于叁七日中,获得戒根清,就中所证之相,亦有叁品不同。若于叁七日中,或得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四大轻利,道心勇发,是下品戒根渐...

《三藏法数》 / 675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唱礼

法会表白,终后唱礼,师登礼盘,唱五悔五大愿等之文。谓之唱礼。其唱礼初所唱奉请之佛名,有金、胎、合之叁种差别。胎藏界唱礼南无清法身毘卢遮那佛、南无东方宝幢佛、南无西方无量寿佛、南无南方华开敷佛、南无北方天鼓雷音佛(已下诸菩萨等省略)。金刚界唱礼南无常住叁世妙...

《佛学大辞典》 / 304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真法供养

真实之法供养也。法华经药王品言,药王菩萨往昔為一切眾生喜见菩萨时,烧身供养日月明德如来时,诸佛同时讚之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天台大师於普贤道场修法华叁昧至此是真精进之句豁然大悟。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跋闍子比丘十事非法

毘奈耶杂事四十曰:「一、高声共许法(四分「得寺内」,十诵「如是」,五分「求听」),比丘在寺内作别眾非法之羯磨大眾高声共许,则其法成。二、随喜法(四「后听可」,十「证知」,五「合於求听中」),比丘作非法之羯磨,其座大眾随喜,又於界内先作别眾之羯磨,然...

《佛学大辞典》 / 816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秽四句

秽者,谓佛说华严经,或在清之土,或在秽恶之土也。 一、唯染,染即秽染,谓佛于娑婆世界摩竭提国等处而说是经,隐覆相,故名唯染。(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 二、唯即清。谓佛于华藏世界而说是经,其地金刚,无有染相,故名唯。 叁、...

《三藏法数》 / 191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佛身

一、自性身,谓诸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是名自性身。 二、受用身,受用身有二种:一者,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也;二者,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功德身,居纯土,为住十...

《三藏法数》 / 252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文殊叁世果位

文殊虽為助释迦之化,一时现菩萨之因位,然叁世皆為果上之如来。过去称為龙种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现在号為欢喜藏摩尼宝精佛,未来称為普见佛。首楞严叁昧经下曰:「过去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龙种上如来。(中略)佛世尊,於此世界南方过於千佛国土,国号平等...

《佛学大辞典》 / 532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种布施

一、施,谓布施时,不求世间名誉福利等报,但为出世善根及资助涅槃之因,以清心而行布施,故名施。(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不施,谓以妄心,求于福报而行布施。如般若经云:或畏失财故施与,或恐诃骂故施与,或为求势故施与,如是种种因缘,与相违,是名不施...

《三藏法数》 / 122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梵苑

寺院之别名。為清之依处,故名梵苑,又為行者之住处,故名梵苑。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九识

是性宗所立。於八识之外,证有无為之真如识。初无着菩萨造摄大乘论,至支那而二译不同。梁朝真諦,乃立九识。前六识如常,第七识名阿陀那识,第八识名阿梨耶识,第九名菴摩罗Amala识。译曰无垢识或清识,即真如也,真心也,楞伽经之真识也,是华天性宗九识家之立义也。然唐玄奘...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千佛出兴异说

或以為一转轮王之千子,或以為千手观音之化出,或以為千佛各别出生,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宝积经九曰:「过去有佛,曰无量勋宝饰王如来。其时有转轮圣王,住清大城,名勇郡王。王有千子,第一名意,第千子名意无量。后又生二子:一名法意,二名法念。父王及千子共诣如来所,发...

《佛学大辞典》 / 708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药王烧臂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曰:「过去有佛,号日月明德如来。彼佛為一切眾喜见菩萨及大眾说法华经,一切眾生喜见菩萨乐修苦行,得现一切色身叁昧。得此叁昧已,心大欢喜,入此叁昧雨诸妙华妙香,供养日月明德佛及法华经。作是供养已,自念不如以我身供养,服诸妙香,身涂香油。於日...

《佛学大辞典》 / 347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牛粪

梵语瞿磨夷,巨磨Gomaya,印度风俗以牛粪為最清者,物必用之。密教之仪轨,亦傚之。以牛粪涂坛去污秽為法。大日经疏四,示牧牛场之迹造曼陀罗事曰:「牛栏者西方聚落,牧牛共在一处,去村或十里五里,既积多时,牛屎尿徧地重积,梵俗以為。」又说造坛之法曰:「如是次第除诸...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玄门

玄妙之法门也,总以名佛法。叁论玄义曰:「不二玄门。」行事钞上之一曰:「凡厕预玄门者,克须清禁,无容於非。」迦才土论上曰:「土玄门,十方咸讚。」资持记上一之叁曰:「佛法深妙,有信得入,故曰玄门。」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八颠倒

凡夫二乘各有四倒,合為八倒。大疏钞一曰:「倒有八种:外道谓世间為常乐我為四颠倒。二乘计永寂為涅槃,即无常乐我為四颠倒。若谓世间无常乐我,涅槃乃有常乐我,则名八行,皆非颠倒。」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天眼

之天眼也。中阿含经十叁曰:「已得静正住。逮得天眼。」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自性受用变化叁身

法相宗所立之叁身也。佛地论,取唯识论之名。是又开真合应之叁身也。一、自性身,即上之法身。二、受用身,此有二。唯為佛与佛之境界。他菩萨不能见闻,佛自受用法乐之佛身。名為自受用身。是大圆镜智之所变也。又使初地已上之菩萨感见之,使彼受用法乐之佛身。名為他受用身。是平...

《佛学大辞典》 / 452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之圣者也,圣者虽无不,然此称其上位之人也。法华经普门品偈曰:「观世音圣,於苦恼死厄,能為作依怙。」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又曰施。戒律之制,比丘有得衣鉢药及金银穀米者,不许自蓄之,必求所施主一旦施与之。而如衣鉢药者得更由施主还付,仍自护持,是為贪着之意之法,故云施,能施者谓之施主,所施者谓之施者,对於施主说施与之言,谓之说。依此说之法,為比丘者得蓄积诸长物。然施法有展...

《佛学大辞典》 / 428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德

法身、般若、解脱是为叁,常乐我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 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

《三藏法数》 / 229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识

就心识之真妄而立叁识之不同:一、真识,自性清心也。第八阿赖耶识,通真不通妄。妄者染,真者也。谓其分也。二、现识,变现之意也。第八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变现根身世界。故名。叁、分别识,於六尘等种种之诸境而起分别也。第七末那识由传送第六意识而起分别,故名。...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法身无相

涅槃经叁十一曰:「是故涅槃名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大乘同性经下曰:「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现,无着,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相,无报,无生,无灭,无譬喻。」唯识论十曰:「自性身唯...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真实义

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眾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於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斛饭

梵名途卢檀那Droṇodana,或作Dotodana,又译曰榖。师子颊王之子,饭王之弟,释尊之叔父也。传歷未详。起世经十、彰所知论上等,谓王有阿尼娄驮跋提梨迦之二子,五分律十五、十二游经,有部律破僧事二、释迦谱一等,谓有摩訶男阿尼娄驮之二子,眾许摩訶帝经二、於此加跋[木奈]...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八福生处

谓修五戒十善,兼行布施,福业优劣不等,故感报所生之处,则亦高下不同,故名八福生处。(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邪见也。) 一、人中富贵,人中富贵者,谓天地所生,惟人...

《三藏法数》 / 638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菩萨四

一、身,谓菩萨断除惑业,身器清,成无上道,生灭自在,是名身。(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缘,谓菩萨为摄化众生,故现种种神通,出没自在,诸缘无碍,是名缘。 叁、心,谓菩萨修习梵行,离诸烦恼,于一切法不生取着之心,是名心。 四、智...

《三藏法数》 / 144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大师

佛之尊号。瑜伽论曰:「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眾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為摧灭邪秽外道世间出世间故名大师。」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大师者所谓天人之师即十号之一。以道训人故彰斯目。然以师通凡圣加大简之,是则叁界独尊九道依学,唯佛师圣得...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宝界

七宝之世界,即诸佛之土也。迦才土论上曰:「弥陀宝界,凡圣开欣。」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梵语阿贺罗Āhāra,总谓增益身心者。俱舍论十曰:「毘婆沙说,食於二时能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时能除饥渴,二消化已资根及大。」分见[二食]条,四食条,五种食条。餘见以下附录。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行

一、圣行,圣即正也,谓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圣行。(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梵行,梵即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着之染,名之为;以此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 叁、天行,天即是第一义天。谓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

《三藏法数》 / 194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又七宝

一、钵攞娑,梵语钵攞娑,华言珊瑚。大智度论云:海中石树也。谓西南涨海中,去七八里许,有珊瑚洲,洲底有磐石,此宝生其上。人以铁网取之,世所希有,故名为宝。 二、阿湿摩揭婆,梵语阿湿摩揭婆,华言琥珀。其色红莹,世所希有,故名为宝。 叁、摩尼,梵语摩尼,又云末尼,...

《三藏法数》 / 344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心水

心之影现或动摇万象。又有染,譬於水,谓之心水。大日经叁曰:「心水湛盈满,洁白如雪乳。」华严经八十曰:「菩萨心水现其影。」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第十八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四十八愿中此名王本愿,眾生念佛得往生於土者唯依此愿,因此名為念佛往生之愿。教行信证叁本曰:「斯心即是出於念佛往生之愿,...

《佛学大辞典》 / 151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大法鼓经

二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佛在祇洹说有非有之法门,波斯匿王击鼓吹贝而来。佛言我当说大法鼓经,使迦叶令不堪闻大法者尽去座,说如来之常乐我,不般涅槃及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空经皆為方便。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水珠

宝珠也,能令浊水澄,故名水珠。以喻慈心及信心。智度论二十曰:「慈相应心者,慈名心数法,能除心中憒浊。所谓瞋恨慳贪等烦恼,譬如水珠着浊水中,水即清。」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九方便

九种之方便也。原出於大日经第七增益守护清行品,即胎藏次第修法中所诵九种之颂及其印契真言也。由此九种印明之方便力而成真实,或所修之法前后方便,故称為九方便一作礼方便,二出罪方便,叁归依方便,四施身方便,五发菩提心方便,六随喜方便,七劝请方便,八奉请法身方便,九...

《佛学大辞典》 / 861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菩提心门

之菩提心,是东方阿閦如来之叁摩地,一切眾生成佛之正因也。一切眾生必以此菩提心為因,证入一切如来之境界,故有门之称。大日经疏一曰:「入佛智慧有无量方便门,今此宗直以菩提心為门,若入此门即初入一切如来境界。」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