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条搜索结果

鉢罗若鉢多曳

Prajā ati,梵天名。即其真言也。鉢罗若為一切生之义,鉢多為主之义,曳ye為助声。所谓一切眾生之主也。一切眾生因梵天而生,故名一切生主。而实眾生无始,是非梵天所生,如来亦如是。以世间一切善,皆自佛心生之故,又不见如来之终始,故名為世间之父。然实眾生之佛性,前际无始...

《佛学大辞典》 / 304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魔王

天魔中之王也。即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主。彼常率眷属向人界為佛道之障碍,其名谓之波旬。但从大乘之法门言之,则深位之菩萨,以大方便力现為魔王,教化眾生也。楞严经六曰:「若不断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维摩经不思议品曰:「维摩詰告大迦叶:仁者十...

《佛学大辞典》 / 156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神分

说法明眼论曰:「若供养佛菩萨像,以开眼為始。若讚嘆法宝,以神分為初。」神分者。於法事之初,对於五类诸天两神,诵般若心经一卷也。是一以除却恶魔邪鬼。一以请善神之拥护。其神分之文曰:「抑日来之间,降临道场,所随喜善根,天神地祇重奉法乐庄严,威光倍增。」次為总神分般...

《佛学大辞典》 / 327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六道

与[六趣]条。

《佛学大辞典》 / 7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乘观

乘者,车乘也,叁諦之妙观,為直到涅槃宝所之大白牛车,故云乘。十乘云者,非有观法十种,观法唯观不思议境之一,惟加资助观法之法,乃為十乘。一、观不思议境,是指介尔阴妄之一念(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於无心,阴者新译蕴也,然则介尔阴妄者,识蕴中极弱之妄念也,与无记心...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常念

时常忆念也。法华普门品曰:「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常念者,正念也。此正念有事理之二种。事之常念者昼夜二时行住坐卧念观音之神力而不忘也。理之常念,有四教之异。藏教之常念或观自他身内外不净,叁十六物之不净充满,或从死想至白骨想之九想一一...

《佛学大辞典》 / 443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难陀

Nanda,比丘名。译曰善欢喜。亦名牧牛。对於孙陀罗难陀而谓為牧牛难陀。因问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出家获阿罗汉果。根本律云:「难鐸迦尊者,佛遣彼為尼眾说法教诫时,五百苾芻尼闻法得阿罗汉果。」萨婆多论云:「往昔惟卫佛出现於世,為眾生说法。彼佛灭后,有王起牛头旃...

《佛学大辞典》 / 538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八万四千法门

菩萨瓔珞经法门品曰:「吾今当说菩萨瓔珞八万法门。」胜鬘经曰:「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心地观经七曰:「八万四千总持门,能除惑障销魔眾。」眾生有八万四千之烦恼,故佛為之说八万四千之法门。心地观经之说也。参照[法藏]条。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平等

又名叁叁昧。密教谓身口意叁者互相摄入,不二一味。是乃真言行之宗要。大日常恒之说法,亦不外说此宗要。大日经一曰:「身语意平等句法门。」同疏一曰:「如此时中佛说何法?即是身语意叁平等句法门,言如来种种叁业皆至第一实际妙极之境。身等於语,语等於心,犹如大海徧一切处同...

《佛学大辞典》 / 720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号

劫初诸说上,皆有万名,眾生渐钝,则减為千名(如帝释之千名),眾生弥昧,则减為百名,眾生更愚,则减為今之而十名。天竺俗法有十名,天上利根,尚有百名,大日如来天上成道,故应之而立百八号,释尊於人界成道,故亦应之而立十号。其十号者:一、[如来]。梵曰鞞多庶罗那叁般那Vi...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教令轮身

行教令轮之身也。诸明王现忿怒之相者。凡一一之佛,有叁种之轮身:本地之佛体,為自性轮身,现菩萨之身為正法轮身,现明王忿怒之相為教令轮身。例如大日如来為自性轮身,般若菩萨為正法轮身,不动明王為教令轮身。又金刚萨埵為正法轮身,降叁世明王為教令轮身也。秘藏记钞二曰:「...

《佛学大辞典》 / 458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一諦

对於二諦叁諦而言。谓究竟无二之实义也。与所谓一实諦同。涅槃经第十叁曰:「文殊白佛言:第一义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佛答曰:世諦者,即第一义諦。有善方便故,随顺眾生,说有二諦。」是世諦即第一义諦,言有二諦者...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佛戒

梵网经所说之大乘戒也,又云佛性戒、佛乘戒。此戒以眾生本具之佛性為体,且受持此戒可至佛果也。 又诸佛所住一实相之净戒也。梵网经下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又曰:「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大日经疏十七曰:...

《佛学大辞典》 / 198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化土

叁土之一。為度凡夫二乘化作之国土。申言之,即变化身之住土也。此中有净土与秽土之别。如娑婆者為秽土之化土,如兜率者為净土之化土。化士由所住之佛身而名之。例如此娑婆世界,自眾生言之,则為眾生自业所招之眾生秽土,然佛為度二乘凡夫,以化身出於此土时,自以神通力,而变现...

《佛学大辞典》 / 342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烦恼海

眾生之烦恼深广,譬之於海。华严经二曰:「眾生没在烦恼海,愚痴见浊甚可怖。」大坚固波罗门缘起经下曰:「诸烦恼海塞其源,得生寂静梵天界。」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佛子

眾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眾生,以悉具佛性故也。梵网经下曰:「眾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法华经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

《佛学大辞典》 / 228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一门

唐光明寺和尚释观经叁辈九品立十一门之义。其九品各有十一义,相乘则為九十九义。加以总之一义,為总别一百义也。一总明告命,告命阿难及韦提希二人諦听善思者是也。二辨定其位,上上品乃至下下品是也。此二门有总别之二,告命是总,后十门是别。叁总举有缘之类,若有眾生愿生彼国...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己身弥陀唯心净土

谓万法唯一心,故生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观经疏曰:「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名心是佛。」...

《佛学大辞典》 / 523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除一切热恼菩萨印明

义释十谓其印為与愿手。真言:係,缚囉駄(与愿也,以离因之法,而得满一切眾生愿也),缚囉鉢囉鉢多(先得也,先若不得所愿者,云何能授与人耶?由先得所愿,皆自满足故,今忆本所愿,而与一切眾生,令除一切热恼也,所以者何?尊者本立誓愿,志求佛道,今已得之故,当忆本所愿度...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心佛

华严十种佛之一。依心成佛,故曰心佛。又心中所现之佛,谓之心佛。又,是心是佛。故曰心佛。华严经五十二曰:「应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楞严经七曰:「如来无间顶相,无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观无量寿经曰:「是心作佛,是心是...

《佛学大辞典》 / 245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眾生

梵语萨埵Sattva,僕呼善那。新译曰有情,旧译曰眾生眾生有多义:(一)眾人共生之义。法华文句四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据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法鼓经曰:「万法和合施设,名為眾生。」注维摩...

《佛学大辞典》 / 388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力

如来之十力也。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叁世业报智力,知一切眾生叁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叁、知诸禪解脱叁昧智力,知诸禪定及八解脱叁叁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眾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

《佛学大辞典》 / 283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我空

又曰生空人空。眾生虽尽有心身,而是為五蕴之假和合者,无常一之我体,故谓之我空,又云眾生空。十地论一曰:「无我智者有二种:我空法空,如实知故。」叁藏法数十曰:「我空,谓於五蕴法,强立主宰,名為我执。若推求色受想行识之五法,皆无自性,不见我体,是名我空。」同六曰:...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毒鼓

毒鼓之声能杀人,以譬涅槃经所说佛性常住之声,能杀害眾生之五逆十恶,使入於佛道也。然鼓有二种:一天,一毒。对於五乘之机,各说五乘之教,彼等各信顺修行,得证果之益,故譬之於天鼓,又如对於五逆十恶之眾生,说佛性常住之大乘极致,彼等却為生诽谤,堕於无间,故譬之於毒鼓。...

《佛学大辞典》 / 442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性恶

对修恶之称。依关係而起之恶谓之修恶,本来真如理性所具之恶,谓之性恶。性具善,亦具恶,此性恶之义,天台一宗之极说,他宗未谈之法门也。天台於观音玄义发之,荆溪於止观辅行五提出此说,后至四明,对於华严宗及山外之异义,盛扩张此义。真如纯真无妄,不具恶,依无明之妄缘而背...

《佛学大辞典》 / 821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轮迴

眾生无始以来,旋转於六道之生死,如车轮之转而无穷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叁恶道。轮迴六趣中,备受诸苦毒。」心地观经叁曰:「有情轮迴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观佛叁昧经六曰:「叁界眾生,轮迴六趣,如旋火轮。」身观经曰:「循环叁界内,犹如汲井轮。」观...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智

於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諦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证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叁类智,证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諦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諦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諦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諦之智也。...

《佛学大辞典》 / 526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訶嚩

hva,悉曇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火。大品经四念处品云:「火字门,入诸法唤不可得故。」不空译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云:「称訶嚩字时,观察一切眾生,入堪住力,徧生海藏般若波罗蜜门。悟一切法可呼召性不可得故。」旧华严经五十七曰:「唱訶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心珠

眾生之心性,為本来清净之佛性,故譬之為明珠。心珠歌曰:「此心珠如水月。」梁简文帝文曰:「心珠可莹。」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誓扶习生

又曰扶习润生。台家之所谈。言於通教十地中第九之菩萨地,以誓愿扶见思之习气,受叁界之生,以度眾生也。以於十地中第七之已办地,既断见思之正使已,不能受生於叁界六道而度眾生,将以何者满利他之行?若藏教之菩萨,叁祇百劫之间,不断一毫之见思(唯制伏之),故可以之而受生,...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二解脱

一,有為解脱。為阿罗汉无漏之真智。二,无為解脱。是為涅槃。俱舍论二十五曰:「解脱体有二种:谓有為无為。有為解脱谓无学胜解,无為解脱谓一切惑灭。」 又一,性净解脱,谓眾生之本性清净,无繫缚染污之相。二,障尽解脱,谓眾生之本性,虽為清净,然由无始已来烦恼之惑,不得...

《佛学大辞典》 / 344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阿毘罗吽欠

又作阿尾罗吽欠,阿毘罗吽剑,阿味罗[合牛]欠。khaṁ,胎藏界大日如来之真言也。大日经叁曰:「尔时毘卢遮那世尊,又復住於降伏四魔金刚戏叁昧,说降伏四魔解脱六趣满足一切智智金刚句字:南麼叁曼多勃駄喃,阿味罗[合牛]欠。」大日经疏十一曰:「此五字,即是降四魔真言句也。」毘...

《佛学大辞典》 / 247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神力

一、吐舌相。经曰:「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长舌者,不妄语之报也,故表法华经迹门之开权显实,本门之开迹显远,所说真实,不為虚妄,而出广长舌也。 二、通身毛孔放光照十方。经曰:「一切毛孔放於无量无数色光,皆悉徧照十方世界。」是表佛慧之究竟也,初於序品中,...

《佛学大辞典》 / 748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大海印

大海之水面印现森罗万像。以譬菩萨之叁昧含藏一切诸法,是名海印叁昧。大集经十五曰:「喻如阎浮提一切眾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道中皆有印像,以是故名大海印。菩萨亦復如是,得大海印叁昧已能分别一切眾生心行,於一切法门皆得慧明,是為菩萨得海印叁昧。」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灵供

於亡魂供斋食也。人死七七日间,当生未定,谓之中有,中有之身,谓之健达缚。此译寻香。以寻香而食故也。故為进食物之香气於死者而供斋食。俱舍论九曰:「欲界中有身资段食不,虽资段食,然细非麤。其细者何?谓唯香气,由斯故得健达缚名。」行事钞上曰:「今有為亡人设食者,依中...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同分

俱舍七十五法中心不相应行法十四之第叁。使诸法相同之因名為同分。是為一实法,由有此实法而使物同也。此有二种:一名眾生同分,又名有情同分。二名法同分。人畜等之有情相同。谓之眾生同分,有情同分。蕴处界等之法相同,名為法同分,又眾生同分分二类:一為无差别同分,一切有情...

《佛学大辞典》 / 273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方便

梵语傴和U āya,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对般若而释,则谓达於真如之智為般若,谓通於权道之智為方便。权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释则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称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於一切眾生之机之方法也。又方為方正之理,便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

《佛学大辞典》 / 888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睹史多天

即兜率陀天,此翻知足。涅槃经曰:「此天,欲界最胜,故补处菩萨皆示生此天,為教化眾生故。」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牛羊眼

牛羊之眼,以譬见之劣。智度论八十二曰:「肉眼所见,与牛羊无异。」止观一下曰:「如牛羊眼不解方隅。」玄义二上曰:「不可以牛羊眼观视眾生,不可以凡夫心评量眾生。」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钵罗若钵多曳

Prajā ati,梵天名。即其真言也。鉢罗若為一切生之义,鉢多為主之义,曳ye為助声。所谓一切眾生之主也。一切眾生因梵天而生,故名一切生主。而实眾生无始,是非梵天所生,如来亦如是。以世间一切善,皆自佛心生之故,又不见如来之终始,故名為世间之父。然实眾生之佛性,前际无始...

《佛学大辞典》 / 304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爱见大悲

不断烦恼而运大悲以救眾生也。爱者思惑,见者见惑。小乘之菩萨,於叁大阿僧祇劫间,发四弘誓愿,修六度万行,济度眾生。然未断见思之烦恼,為伏惑行因,故认能爱所爱二相,其大悲亦虚妄不净,故令人為疲厌之想,当捨离之也。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枝末无明

对根本无明而得名。起信论谓眾生不达一法界之理忽然妄念微动,谓之根本无明,依此根本无明而起之业相,见相,境界相叁细,名為枝末无明。又五住地中,第五之无明住地名根本无明,前四住地即见思之惑,名枝末无明。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Hāḥ,降叁世尊之种子也。见降叁世条(CBETA註:疑為见[降叁世种子]条)。 又Ha,悉曇五十字门之一。配之六大,以表风大。字记曰:「訶字许下反音,近许可反,一本音贺」。大日经曰:「贺字门,一切法因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贺字时,是害烦恼离欲声。」华严经曰:「唱訶婆...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微密

微妙秘密也。涅槃经叁曰:「愿佛开微密,广為眾生说。」大日经六曰:「吾当一切说微密最希有诸佛之秘要。」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见性

禪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眾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不请之友

眾生不请求,而菩萨以大悲為我之友与我利益也。无量寿经上曰:「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胜鬘经曰:「普為眾生作不请之友,大悲安慰,哀愍眾生。」同宝窟上末曰:「四乘眾生虽有根性,乐欲未生,不能请求。菩萨照机,知其堪受,即便為说,故言不请。闻必得益,目之為友。...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化城喻品

法华经第叁之终说化城之喻之品名也。化城者,一时化作之城郭也。其喻意以一切眾生成佛之所為宝所,到此宝所,道途悠远险恶,故恐行人疲倦退却,於途中变作一城郭,使之止息,於此处养精力,遂到宝所,佛欲使一切眾生到大乘之至极佛果,然以眾生怯弱之力,不能堪之,故先说小乘涅槃...

《佛学大辞典》 / 343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 《化城喻品》 / 本站介绍:妙法莲华经

迹门十妙

(一)境妙,境即理境。谓十如是等境,心佛及眾生是叁无差别不可思议也,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也。此有六境:一、十如之境,二、十二因缘之境,叁、四諦之境,四、二諦之境,五、叁諦之境,六、一諦之境。(二)智妙,智即全境而起之智。以境妙...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罗剎女

法华经陀罗尼品所说:一、蓝婆,正法华谓之结缚。能繫缚眾生而杀害之,故名结缚。若从於归佛之后,则缚烦恼之贼。二、毘蓝婆,正法华谓之离结。即结缚人,或脱离之而得自在,故名离缚。若从於归佛之后,则远离烦恼之结使。叁、曲齿,正法华谓之施积。齿牙生於上下甚可怖畏,故名曲...

《佛学大辞典》 / 343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天台四释

天台智者释法华经用四释:一因缘释,以四悉檀為因缘,而下四种之释义也。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叁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之义,原出智度论,龙树菩萨判释尊教化一代眾生之方法者也。今转用為释义之方规。惹眾生之乐欲為第一悉檀,使生信為第二悉檀,破恶...

《佛学大辞典》 / 721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密

身密,语密,意密也。今分為如来自证之叁密与眾生修行之叁密而辨之,如来叁密者,身语意之叁业,本来平等,身等於语,语等於意,皆徧法界,谓為法佛平等之叁密。然则一切之形色為身密,一切之音声為语密,一切之理為意密也。而谓之為密者,非秘隐於人之谓,乃以此等之义為法佛自证...

《佛学大辞典》 / 709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佛性戒

一切眾生具佛性,佛性无染,离一切诸过,随顺此佛性而制戒,名為佛性戒。又此戒能显现佛性,故名佛性戒,大乘戒之都名也。梵网经下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六知见

又云十六神我。未见正道之人,於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计我之心歷诸缘,即有十六知见之别:一、我,於五阴等法中妄计有我我所之实,故名為我。二、眾生,於五阴等法和合中妄计有实之眾生而生,故名為眾生。叁、寿者,於五阴法中妄计有我受一期之报命有长短,故名寿者...

《佛学大辞典》 / 465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西方净土

念佛之言,虽通於诸佛,然诸大乘中念佛之言,独限於西方之阿弥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国之誓愿者,法界诸佛中独阿弥陀一佛也。大日如来虽於九品往生阿弥陀叁摩地集陀罗尼经说九字之真言,劝九品往生。释迦佛虽於诸大乘经中说十方无量之佛,然讚佛而劝念佛往生者,独...

《佛学大辞典》 / 667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二諦

一、俗諦,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諦。又此事相,於俗為实,故云諦。二、真諦,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諦。又此理性,於圣為实,故云諦。经论所说,其名称不一,涅槃经仁王般...

《佛学大辞典》 / 540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药王烧臂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曰:「过去有佛,号日月净明德如来。彼佛為一切眾喜见菩萨及大眾说法华经,一切眾生喜见菩萨乐修苦行,得现一切色身叁昧。得此叁昧已,心大欢喜,入此叁昧雨诸妙华妙香,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作是供养已,自念不如以我身供养,服诸妙香,身涂香油。於日...

《佛学大辞典》 / 347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六趣

眾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有六所,谓之六趣,亦曰六道,一地狱趣Naraka-gati,八寒八热等之苦处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狱。二饿鬼趣Preta-gati,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也。与人趣杂处而不可见。叁畜生趣Tiryagyoni-gati,新译曰旁生趣,即禽兽之生所也,多以人界為依所而眼可见...

《佛学大辞典》 / 384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第十八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四十八愿中此名王本愿,眾生念佛得往生於净土者唯依此愿,因此名為念佛往生之愿。教行信证叁本曰:「斯心即是出於念佛往生之愿,...

《佛学大辞典》 / 151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重圆坛与四重圆坛

现图曼陀罗与经疏所说异。依现图则上下四重,左右叁重,故约於前后而云四重。除中院外,徧智院、金刚手院、观音院、持明院之四院為第一重,次释迦,虚空藏之二院為第二重,次文殊,除盖障,地藏,苏悉地之四院為第叁重,此外金刚部眾围绕四周為第四重。总之左右叁重,上下四重也。...

《佛学大辞典》 / 689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二觉

一、本觉,眾生之心体,本来离妄念而灵明虚廓,等於虚空界,无处不徧,即是如来之平等法身也。此名本觉。二、始觉,眾生本觉之心源由无明之熏动而為觉不觉,在於多劫迷者,本觉熏於内,修治资於外,渐渐觉悟,名為始觉,始觉之究竟,即成佛也。起信论曰:「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

《佛学大辞典》 / 333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月盖

毘舍离国长者之名。尝入维摩方丈,听不二法门。请西方叁尊,救国内恶疫。禪宗之山门阁上。观音右边,安置长者之像者,即為其请叁尊也。维摩经香积佛品曰:「於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詰舍。」同注八:「什曰:彼国无王,唯五百居士,共治国政。今言主者,眾所推也。」...

《佛学大辞典》 / 400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音乐

作乐以供养叁宝也。法华经(方便品)偈曰:「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铜鈸。如是眾妙音,尽持以供养,皆已成佛道。」百缘经曰:「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诸人民,各自庄严而作妓乐,出城游戏,入城门值佛乞食,诸人见佛欢喜,礼拜,即作妓乐供养佛,发愿而去。...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恒顺眾生

普贤菩萨十大愿之第九。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曰:「言恒顺眾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中略)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於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於诸病苦為作良医...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无义语

义者义利也,无益之语谓之无义语。晋华严经二十四曰:「无义语罪,亦令眾生堕叁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所说言语人不信受,二者所有言说不能明了。」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法轮

佛之说法,能摧破眾生之恶,犹如轮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巖石。故谓之法轮。又佛之说法,不停滞於一人一处。展转传人,如车轮然。故譬為法轮。行宗记一上曰:「法轮者,摧业惑故。」维摩经佛国品曰:「叁转法轮於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智度论八曰:「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

《佛学大辞典》 / 329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金刚心

言菩萨之大心,坚固不能破坏如金刚也。智度论四十五曰:「一切结使烦恼所不能动,譬如金刚山,不為风所倾动。诸恶眾生魔人来,不随意行,不信受其语。瞋骂谤毁,打击闭繫,斫剌割截,心不变异。(中略)人来斲凿毁坏,诸虫来啮,无所亏损,是名金刚心。」教行信证叁末曰:「真实心...

《佛学大辞典》 / 265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二种一阐提

一為断绝一切善根之极恶人不成佛者。一為济度一切眾生之大悲菩萨不成佛者。皆名一阐提。入楞伽经二曰:「一阐提者,无涅槃性。(中略)一阐提者,有二种,何等為二?一者焚烧一切善根,二者怜愍一切眾生,作尽一切眾生界愿。大慧!云何焚烧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作如是言,彼非随...

《佛学大辞典》 / 192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火聚佛顶

释迦如来之变身,五佛顶尊之一。坐於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释尊左第四。梵名帝聚罗(火聚),斫羯罗,缚哩底,密号曰神通金刚,主以佛光聚一切眾生之德。虽有称為高顶佛者,然非广生佛顶。黄色,左手持莲,上安宝珠,右手屈无名指,竪餘指当胸,坐赤莲上。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十叁知识

华严经入法界品之末会善财童子先於福城之东庄严幢娑罗林中,闻文殊说法,依其指导次第南行值诸知识而闻说法。其知识之数,旧华严列四十四人,合文殊為四十五人,新华严加后之知识九人,而列五十四人,加文殊则总為五十五人。今举南询之智识,故除文殊,又,第五十番知识德生童子与...

《佛学大辞典》 / 1581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入重玄门

成佛果之前,更重修习无始凡夫地已来所作之事,使之一一称理也,是為入重玄门倒修凡事。其所以然者,则以等觉菩萨之元品无明难断故也。凡轮迴生死之苦,於一切眾生悉起偏执之见,存自他彼此之隔异,此我执之念更难止,虽由初地以来,地地断无明入等觉之位后,元品之无明尚存,此隔...

《佛学大辞典》 / 540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解一切眾生语言叁昧

法华经妙音品所说十六叁昧之一。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解一切语言叁昧者,得此叁昧解眾生语而為说法。」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密教十重戒

有二说:(一)无畏叁藏禪要曰: 「一、菩提心不可退,有妨成佛故也。 二、不可捨叁宝而归依外道,是為邪法故也。 叁、不可毁谤叁宝及叁乘之教典,背佛性故也。 四、於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非凡夫之境故也。 五、若有眾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 1046字 / 2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昧耶

Samaya,叁昧耶之义甚多,时(一时佛在),会(大曾经),宗(显宗论),平等,誓愿,惊觉,除垢障也。秘藏记曰:「佛知眾生身中本来自性之理,与佛等无差别,而眾生不知己之本有本始两觉与佛等,恒覆蔽於六尘烦恼而不能显出,是故佛发悲愿,垂我拔济眾生如我之誓愿。若有眾生归依...

《佛学大辞典》 / 277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种离菩提障

离菩提障之叁种法门。即远离我心,远离无安眾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也。远离我心者,不由智慧门而求自乐,远离自己贪着之我心也。远离无安眾生心者,由慈悲门拔一切眾生之苦,远离不安眾生之心也。远离自供养心者,由方便门怜愍一切眾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之心也。净土论所说。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性具

又曰体具,理具。谓本觉之性,具菩萨界以下九界之恶法及佛界之善法,总具十界叁千之善恶诸法也。天台始发之,荆溪,四明,盛详述之。他宗虽言性具善,然不言性具恶,台家独谈性具恶也。因之天台分之為别圆二教,以他宗之极说未尽性具,总谓之别教。观音玄义记二曰:「九界望佛皆名...

《佛学大辞典》 / 691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解一切眾生语言陀罗尼

法华经妙音品曰:「解一切眾生语言叁昧。」同药王品曰:「解一切眾生语言陀罗尼。」陀罗尼者,总持不失之力用也。就体言则為叁昧。就用言则為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利物

利益眾生也。指一切眾生為物。西方要诀曰:「末法万年,餘经悉灭。弥陀一教,利物偏增。」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本门十妙

一、本因,本初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所修之因也,经云: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今犹不尽是也。二、本果,本初所行圆妙之因,契得究竟常乐我净,乃是本果。经曰: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是也。叁、国土,本既成果,必有依国,今既迹在同居土,或在叁土,中间亦有四土,本佛亦应有土,復居何...

《佛学大辞典》 / 527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心迷法华转

六祖坛经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是言开悟心性者,能运转利用法华。迷惑心性者,為法华所运转利用。即成主从之别。盖释迦之说法华,是运转利用法华而济度眾生也。眾生之听法华,是為法华所运转利用而被济度也。楞严经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凡夫被转物,菩萨能转物,如是...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恒河沙

涅槃经六说眾生信解大乘教典,於熙连河沙与八恒河沙之诸佛所闻法之功德。道绰之安乐集上明此中初之熙连河沙及叁恒河沙发心曰:「如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眾生於熙连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生诽谤。若有於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十叁智识

华严经入法界品之末会善财童子先於福城之东庄严幢娑罗林中,闻文殊说法,依其指导次第南行值诸知识而闻说法。其知识之数,旧华严列四十四人,合文殊為四十五人,新华严加后之知识九人,而列五十四人,加文殊则总為五十五人。今举南询之智识,故除文殊,又,第五十番知识德生童子与...

《佛学大辞典》 / 1590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大圆觉

广大圆满之觉,言佛智也。圆觉经曰:「一切眾生欲汎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修二障。」又「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种相

因明列叁种相:一、标相,如见烟知為火。二、形相,如长短方圆等之形状。叁、体相,即体质。如火以热為体质。 又智度论所说:一、假名相,世间一切事物及眾生,由眾缘和合而有种种名字,然皆无自性,虚假不实。眾生迷故,於此假名起执取之相,故名為假名。二、法相,五蕴十二入十...

《佛学大辞典》 / 183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劫尽

世界之住劫尽也。维摩经佛道品曰:「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智度论九曰:「劫尽烧时,一切眾生自然皆得禪定。」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譬喻

梵云阿波陀那Avadāna,以了知之法,显未了知之法也。法华文句五曰:「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託此比彼,寄浅训深。(中略)动树训风,举扇喻月,故言譬喻。」涅槃经二十九说八种之喻法:一,顺喻,随顺世諦,次第自小向大而喻也。天降大雨,则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

《佛学大辞典》 / 429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八十种好

又曰八十随形好,更细别叁十二相為八十种之好也。随形好者随叁十二形相之好也。 一无见顶相,佛顶上之内鬘,仰之则愈高,遂不见其顶上;二鼻高不现孔;叁眉如初月;四耳轮垂埵;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鉤锁;七身一时迴旋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

《佛学大辞典》 / 684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轨弘经

法华经法师品,谓佛对药王菩萨,示叁轨之弘经。是為末世弘通妙经之叁种法则。復為真性等叁轨之法门。故名為叁轨之弘经。一、慈悲室,言弘经之人宜先住於大慈悲之心也。二、忍辱衣,言弘经之人宜被忍辱之衣,堪任一切眾生之恶障也。叁、法空座,言弘经之人宜住於第一义空之理也。以...

《佛学大辞典》 / 158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变化身

诸佛叁身之一。為济度眾生变现六趣有情之化身也。佛地论七曰:「变化身,為欲利益安乐眾生,示现种种变化事故。」见[叁身]条。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九会曼陀罗

是金刚界之现图曼荼罗也。东方為正面,第一会置中央,自东面右旋而置八会,合為九会。第一会乃说大日如来以五相现成等正觉,成佛后,自金刚叁摩地现出叁十七尊乃至外部诸眾摄化眾生之状者,故名成身会。為曼陀罗之根本,故或名為根本会。或就其诸尊之活动作业,名為羯磨会。是四曼...

《佛学大辞典》 / 518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迁化

迁者迁移,化者化灭,通谓人之死。原為儒典之语。前汉书外戚传曰:「李夫人卒,武帝自作赋曰:(中略)忽迁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飞扬。」文选魏文帝典籍论文曰:「日月游於上,体貌衰於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亦志士之大痛也。」佛者更為说,偏名释氏之死,化者化度,教化济度眾生...

《佛学大辞典》 / 216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六尘说法

佛以色声等六尘而说法,眾生以眼等六根而悟解也。然六尘通他之佛土而言之,若就此土而论,则仅色声法之叁尘而已,如眼见经卷而悟解者,色尘说法也,耳闻金口之声教而悟解者,声尘说法也。意思惟法而悟解者,法尘说法也,其中此土之眾生,尤以耳根锐利,偏用声尘而说法。无量寿经上...

《佛学大辞典》 / 326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四无量心

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门禪中之四禪也。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叁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捨无量心,如上叁心捨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捨怨捨亲也。此四心普缘无量眾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眾生,故名等心。...

《佛学大辞典》 / 276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法界身

佛叁身中之法身也。佛之法身為周徧法界眾生而感应之佛身,故名法界身。一身即现一切身也。探玄记二曰:「现一身即一切身,名法界身。」观经定善义曰:「言法界者是所化境,即眾生界也。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天...

《佛学大辞典》 / 265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菩萨摩訶萨

具名菩提萨埵摩訶萨埵(Bohdhisattva Mahāsattva),菩提萨埵作道眾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訶萨埵作大眾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眾生,故云道眾生,求道果者通於声闻缘觉,故為简别於彼,更曰大眾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訶萨。佛地论二曰:「菩萨...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加持

梵语地瑟娓曩Adhiṣṭhāna,译言加持。加附佛力於软弱之眾生,而任持其眾生也。又佛所加之叁密力,於眾生之叁业任持也。又祈祷者,為加附佛力於信者,使信者受授其佛力,故祈祷直曰加持。演密钞一曰:「地瑟娓曩此云加持,通叁义也。或云忆念,唯意密故。」同二曰:「言加持者,加谓...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病子

喻极恶之眾生也。如母之忆子,最深於病子。佛於眾生亦如是也。涅槃经叁十曰:「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於病子心则偏多。」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眾生

一切眾生所有之心也。起信论曰:「摩訶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眾生心。」眾生心有真妄二者,依严家则以真心為大乘之体,即如来藏心也。义记上曰:「眾生心者出其法体,谓如来藏心。」依台家则以妄心為大乘之法体,所谓介尔阴妄之心是也。依相宗...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界唯一心

古来华严经之偈曰:「叁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眾生,是叁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叁十七卷十地品曰:「叁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眾生然。心佛...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果报

新曰异熟。旧曰果报。果报者,吾人今日之境界。為对於过去世业因(不善不恶也)之结果,故曰果。又為应於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然则曰果,曰报,其体為一,总括一切眾生自生至死之间,自己所感受之吉凶事而谓為果报。但分别果报二字,则法华方便品明十如是中,有因缘果报之四,对...

《佛学大辞典》 / 392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相好

Lakṣana Vyañjana,就佛之身体而言,微妙之相状,可了别者,是谓之相,细相之可爱乐者,谓之好。相者大相,好者更為庄严大相之小相也。就丈六之化身而言,则相有叁十二,好有八十。就报身而言,则有八万四千乃至无量之相与好。观无量寿经曰:「心想佛时,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随...

《佛学大辞典》 / 358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重担

眾生以烦恼為重担,菩萨以眾生為重担。无量寿经上曰:「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眾生,為之重担。」同净影疏曰:「声闻捨物,不将眾生以為重担。菩萨荷负,故用眾生而為重担。」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普门

菩萨以圆融中道之妙观,通入常住之实际理地,故立此立此十门。一、慈悲普,菩萨於一念中,徧观十界之善恶苦乐,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使眾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二、弘誓普,菩萨於四諦之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諦逼迫楚毒之相,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諦迷惑...

《佛学大辞典》 / 712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九方便

九种之方便也。原出於大日经第七增益守护清净行品,即胎藏次第修法中所诵九种之颂及其印契真言也。由此九种印明之方便力而成真实,或所修之法前后方便,故称為九方便一作礼方便,二出罪方便,叁归依方便,四施身方便,五发菩提心方便,六随喜方便,七劝请方便,八奉请法身方便,九...

《佛学大辞典》 / 861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求子妊胎法

此為欲使眾生归依叁宝之方便,应求而行之。於求子女者与以子女之祈祷也。如图设坛,若依大法之仪法,则以佛眼金轮為本尊,或以药师释迦為本尊。然常以文殊观音為本尊而修之,或以訶梨帝母法為最要,或指有功之本尊悉地成就。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仁王经八喻

一,一切眾生心识之神本,神本者神髓根本也,般若明一切眾生心识之实相,故称心识之神本,是实相般若也。新译经言能出生一切诸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是也。二,一切国王之父母,般若生王慧解之心,故称国王之父母,是观照般若也,新译经言能出生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眾生少离法是也。...

《佛学大辞典》 / 402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爱河

爱欲溺人,譬之為河。又贪爱之心,执着於物而不离,如水浸染於物,故以河水譬之。八十华严二十六曰:「随生死流,入大爱河。」浴像经曰:「愿永出爱河登彼岸。」楞严经四曰:「爱河枯乾,令汝解脱。」探玄记十一曰:「以有爱水所没故,為爱河。」善导之观经疏四曰:「言水火二河者...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一体速疾力叁昧

一体而具速疾力之叁昧也。大日经疏一曰:「毘卢遮那,本行菩萨道时,以一体速疾力叁昧,供养无量善知识,徧行无量诸度门。」大疏六曰:「一切如来一体速迅叁昧者,谓入此叁昧时,则证知一切如来,皆同一法界智体,於一念中,能次第观察,无量世界海,微尘数等诸叁昧门。知如是如是...

《佛学大辞典》 / 242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四无量

佛菩萨慈悲喜捨之四德也。与乐之心為慈,拔苦之心為悲,喜眾生离苦获乐之心曰喜,於一切眾生捨恳亲之念而平等一如曰捨。缘无量眾生而起此心,谓之无量。又曰四等,四梵行。俱舍论二十九曰:「无量有四:一慈、二悲、叁喜、四捨,言量者。无量有情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教令

大日利益眾生之教勅也。金刚顶经一曰:「一切如来不空作教令,又时普贤大菩提萨埵身,从世尊心下,一切如来前,依月轮而住,復请教令。」见[教令轮身]条。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结集之义,繫缚之义。烦恼之异名。為烦恼因而结集生死,故谓之结,又繫缚眾生,而不使解脱,故谓之结。即為生死之因者。大乘义章五本曰:「结集生死,目之為结。结缚生死,亦名為结。」同五末曰:「烦恼闇惑,结缚行人,故名為结。又能缚心,亦名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叁藏...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因

以四大种為能造之因,以诸色法為所造之果,是有五因:一、生因,生四大种所生之色,名為生因。二、依因,造色生已,而随逐於大种如弟子之依於师,故名依因。叁、立因,任持四大种所造之色,如持壁画,名為立因。四、持因,使所造之色,相续而不断绝,名為持因。五、养因,增长四大...

《佛学大辞典》 / 302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恩

一、发心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欲普被於法界之群生,咸使利益安乐也。是名发心普被恩。 二、难行苦行恩,如来在往昔因中,捨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身剜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积如是难行苦行劫,其行之者,皆為利益眾生也,是名难行苦行恩。 叁、一向...

《佛学大辞典》 / 634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大愿

密宗所立,出於尊胜轨。是於佛地之五位发五愿也:一、眾生无边誓愿度,以度一切眾生為愿,是愿求东方阿閦如来内证之菩提心也。二、福智无边誓愿集,以集成无边功德為愿,是愿求南方宝生如来内证之福德者,福智圆满之位也。叁、法门无边誓愿学,以学显密大小教法為愿,是愿求西方阿...

《佛学大辞典》 / 336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种迴向

一菩提迴向,回己之功德而趣求菩提也。二眾生迴向,愿回己之功德而施於一切眾生也。叁实际迴向,以己之功德趣求无為之涅槃也。大乘义章九曰:「迴向不同,一门说叁:一菩提迴向,二眾生迴向,叁实际迴向。」修懺要旨曰:「修迴向者,所谓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华严大疏...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摩訶萨埵

旧译曰大心,又曰大眾生。新译曰大有情。有作佛大心之眾生,即菩萨之通称也。智度论五曰:「摩訶名大,萨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為摩訶萨埵。」同四十五曰:「摩訶秦言大,萨埵秦言心,或言眾生。是眾生於世间诸眾生中第一最上故名為大。」法华嘉祥...

《佛学大辞典》 / 185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阐提

一阐提之略。不成佛之义也。此有二种:一断善阐提,起大邪见而断一切之善根者。二,大悲阐提,菩萨有大悲心,欲度尽一切眾生而成佛,眾生无尽,故已毕竟无成佛之期者。见[一阐提]条。楞伽经一曰:「一阐提有二种:一者捨一切善根,及於无始眾生发愿。」止观六曰:「阐提有心,犹可...

《佛学大辞典》 / 166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无生

涅槃之真理,无生灭,故云无生。因而观无生之理以破生灭之烦恼也。圆觉经曰:「一切眾生於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最胜王经一曰:「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為涅槃。」仁王经中曰:「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

《佛学大辞典》 / 314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化仪

化导之仪式。谓释尊一代间教化眾生之仪式方法。天台判一代教,分化仪与化法二门,各立四教。见[八教]条。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垂迹

佛菩萨之本体,曰本地,由其本体示现种种之身济度眾生,曰垂迹。佛叁身中法身报身為本地,化身為垂迹。此本地垂迹之义,為法华经寿量品所说,又為大日经胎藏界四重曼陀罗所说,大乘摄化门之枢纽也。於胎藏界第四重,外金刚院摄印度古来诸天诸神,皆是大日之垂迹也。维摩经序曰:「...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种慈悲

眾生缘慈悲,以一慈悲心视十方五道眾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缘之而常思与乐拔苦之心,名眾生缘慈悲心。此多在凡夫或有学人之未断烦恼者而起。二法缘慈悲心,既断烦恼之叁乘圣人达於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灭一异之相之人,但怜眾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