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法於吾身获得成就之一种实物,名為得。反之而使法自吾身捨离间隔之一种实物,名為非得。假令断烦恼,则所断之烦恼与我身之间,生一种之非得,以间隔二者,故烦恼永不能会於吾身也。是為俱舍论之法相。彼七十五法中不相应法摄得与非得。梵A rā ti。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又云四圣諦。苦集灭道之四諦也。其理真正,故云真諦,為圣者之所见,故云圣諦。涅槃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諦,是故又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諦,则得断生死。」知度论二曰:「佛為五比丘初开甘露门,说四真諦法苦集灭道諦。」见[四圣諦]条。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以名大乘穷极之实教。后魏光统律师立叁教,第叁為圆教。圆教之名,自此始。其后由晋华严经五十五:「尔时如来,知眾生应受化者,而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之经文而立名。天台宗判四教,第四為圆教,华严宗復立五教,第五為圆教。今依台宗之说释之...
《佛学大辞典》 / 466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尼犍為苦行外道之通名,译曰离繫,萨遮是其名,译言,有,或諦,大有离繫外道之子也。此人归佛悟大道,為鬱闍延城严炽王,说世出世之法,遂与王共诣佛所受记别。慧苑音义下曰:「萨遮,此云有也。」翻梵语九曰:「萨遮者实,亦云諦。」梵Mahāsatya-nirgrantha。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2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以马為牺牲之外道修法也。梵语Aśvamedha,百论疏上之下曰:「為求常天故,修马祀。取一白马,放之百日,或云叁年,寻其足迹,以布黄金用施一切,然后取马杀之。当杀马时唱言:婆藪杀汝。马因祀杀,亦得生天。」(此下举真諦叁藏之说引韦陀中马祀之法)。 又外道之邪法,杀马除去...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搂者揽取也。[序-予+(袌-〦)]取也。凡鼠食栗,必取其实,全其皮壳,穿内而不损外,以喻或师以不空假名宗,谓诸法之性实,虽為空无,而假之諦非為全无也。不空假名宗者,对於空假名宗而立假名之世諦不空也。大乘玄论一曰:「不空假名者,但无性实有。假世諦不可全全,如鼠嘍栗。」...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华严纲要辩性相二宗之十异。一、一乘叁乘异,法相宗以叁乘為真实,一乘為方便,法性宗以叁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实。二、一性五性异,法相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眾生為了义,一性皆成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别為方便,一性皆成為真实。叁唯心真妄异,法相谓万法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生,法性...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又作智愷。乡贯未详。姓曹氏。陈天嘉四年,奉真諦叁藏对译摄大乘及释论,当笔受之任,寻助俱舍论之翻业,两论皆作其疏。梁承圣二年,真諦译起信论,又陈光大二年,译律二十二明了论,师亦并当笔受之任。年五十一寂。见续高僧传一。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见惑。见者推度之义,以邪推度而起之迷情也。我见边见等是也。又此等之惑,為於见道之位见理而断之惑,故谓之见惑。二、思惑。新译谓之修惑。為凡夫之思念,对於事事物物而起之惑,谓之思惑,贪瞋痴等是也。又此等之惑,為修道之位,屡屡思惟真理而断之惑,故谓之思惑,或名修...
《佛学大辞典》 / 273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佛顶尊之真言也,以最初之鍐字為真言之体。缚者是心智不行之处,言语不及之处,又加大空者,即是徧於一切处而无边际也,以叁乘万行究竟归会之处故,叁转而言之。又於叁部為最无上故,於叁諦中最真实际故,在叁德之顶故,叁转而言之也。见大日经义释七。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对於二諦叁諦而言。谓究竟无二之实义也。与所谓一实諦同。涅槃经第十叁曰:「文殊白佛言:第一义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佛答曰:世諦者,即第一义諦。有善方便故,随顺眾生,说有二諦。」是世諦即第一义諦,言有二諦者...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欲瀑流。欲界之贪瞋痴,各有五种(四諦修道),合為二十。疑有四(除修),加之以十经,為二十九物,此名欲瀑流。二,有瀑流。色界无色界之贪与慢,各有五种,故為二十(上界总无瞋),疑有八,故总有二十八物,谓之有瀑流。叁,见瀑流。叁界之见惑也,先於欲界苦諦下有身见等...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是即有漏果报之四相,谓之苦諦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者旧译。新译谓之非常苦空非我。俱舍论二十六曰:「苦圣諦有四相:一非常,二苦,叁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观无量寿经曰:「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又名叁叁昧。密教谓身口意叁者互相摄入,不二一味。是乃真言行之宗要。大日常恒之说法,亦不外说此宗要。大日经一曰:「身语意平等句法门。」同疏一曰:「如此时中佛说何法?即是身语意叁平等句法门,言如来种种叁业皆至第一实际妙极之境。身等於语,语等於心,犹如大海徧一切处同...
《佛学大辞典》 / 720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此係入於见道观四圣諦而生,无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识宗谓十六心悉為见道,俱舍宗谓前十五心為见道,后一心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Guṇarata,又作拘那罗他。真諦叁藏之别名。译曰亲依。家依。起信论义记上曰:「译经纪云:沙(波之误)罗末陀Paramārtha,此云真諦,亦云拘那罗陀,此曰亲依。西印度优禪尼国人。」续高僧传一曰:「拘那罗陀,陈言亲依。或云波罗未陀,译云真諦,并梵文名字也。」二十唯识述记上曰...
《佛学大辞典》 / 175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以名究竟之真理,是為最上,故云第一。深有理由,故云义,圣智之自觉也。大乘义章一曰:「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中论疏叁本曰:「以其最上莫过,故称第一。深有所以,目之為义。」胜鬘宝窟上末曰:「理极莫过,名為第一。深有所以,目此為义。」法华义疏四曰:「第一义者...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諦之第一。是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諦,故曰冥諦,又云冥性。又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金七十论上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為梵,或名眾持。」百论疏上中曰:「所言冥諦者。旧云:外道修禪得五神通,前后知凡万劫内...
《佛学大辞典》 / 327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禾山一日,引僧肇宝藏论之语埀示曰:「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是為真过。」僧出问如何是真过:「山云解打鼓。」又问如何是真諦。山:「解打鼓。」又问即心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山:「解打鼓。」又问向上之人来时如何接。山:「解打鼓。」此為禾山之四打鼓。见...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分明见真諦谓之法眼净。通於大小乘言之。小乘為於初果见四真諦之理,大乘為於初地得无生法忍。增一阿含经一曰:「叁万天人得法眼净。」无量寿经下曰:「得清净法眼。」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大经慧远疏曰:「见四真諦,名净法眼。」註维摩经一:「肇曰法眼道,...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斥滥谈圆理者,谬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即义,又私诸法皆空之空义,不达即空之深义,谓如怪鼠唧唧之声,怪鸟空空之声也。止观八曰:「谬谓即,是犹鼠唧。若言空空,如空鸟空。」同辅行曰:「不达諦理谬说即名,何异怪鼠作唧唧声。即声无旨,滥拟生死即是涅槃。亦如怪鸟作空空声...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Vandana,恭敬礼拜也。即礼拜佛及法僧也。毘奈耶杂事一曰:「见老婆罗门,即云跪拜。若见苾芻,便云敬礼。」同十五曰:「凡是口云我今敬礼,但是口业申敬。若时曲躬口云畔[田弟],此虽是礼,而未具足。然鄔波离,於我法律,有二种敬礼。云何為二?一者五轮着地,一者两手捉腨。而...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前佛既灭后,成佛而补其处是名补处。即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也,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又此位名等觉,弥勒即為释迦如来之补处菩萨也。维摩经曰:「弥勒在一生补处。」智度论七曰:「弥勒菩萨应称补处。」观音玄义中曰:「补处者,前佛既灭,而此菩萨即补其处,故云补处。」...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缘者,指上界四諦与上二界四諦之八諦。行者,指欲界四諦下十六行相与上二界四諦下十六行相之叁十二行相。自声闻乘四善根之初至忍法之上忍,连环普观此上下八諦之叁十二行相,同自中忍之位,一行减之,遂至留苦或道等之一行相,谓之减行,每减其四行相自减一諦,故谓之减缘。其所以...
《佛学大辞典》 / 421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Prajā ati,梵天名。即其真言也。鉢罗若為一切生之义,鉢多為主之义,曳ye為助声。所谓一切眾生之主也。一切眾生因梵天而生,故名一切生主。而实眾生无始,是非梵天所生,如来亦如是。以世间一切善,皆自佛心生之故,又不见如来之终始,故名為世间之父。然实眾生之佛性,前际无始...
《佛学大辞典》 / 304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苦集灭道之四諦也。為圣者所见之諦理,故名圣諦。又圣者正也,為正真之諦理,故名圣諦。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諦。」见[四諦]条。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止观一曰:「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中略)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又曰:「生死即涅槃,是名苦諦。(中略)烦恼亦即是菩提,是名集諦。」此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义,為大乘至极之谈,依教门之浅深而异其归趣。参照[即]条。法华玄义九曰:「体生死即涅槃名為定,达烦恼...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梵语若那Jñāna,译曰智。般若Prajñā,译曰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又知俗諦曰智,照真諦曰慧。通為一也。大乘义章九曰:「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為慧,通则义齐。」法华经义疏二曰:「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瑜伽伦...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见惑思惑也。又云见爱、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叁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瞋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依之而从所迷上称见惑為理惑,称思惑為事惑。何则?以见惑為迷於无常无...
《佛学大辞典》 / 560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叁道之一。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諦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义,学人进取之道路也。积叁贤四善根之加行而生於世第一法无间之无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萨於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智二障,谓之见道。於其时之无漏智,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一苦法智忍,...
《佛学大辞典》 / 917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互相滥用叁宝物之过罪也。此有叁宝互用,当分互用,像宝互用,一一互用之四种。即从宽至狭之次第也。叁宝互用者,谓佛物用於法或僧,法物用於佛或僧,僧物用於佛或法也。当分互用者,例如滥用造释迦像所施捨之金以造弥陀等像,滥用作无量寿经所施捨之金以作法华经等,回用施於甲寺...
《佛学大辞典》 / 272字 / 2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台宗对於别教隔歷之叁观而谓圆教圆融之叁观為妙观。光明记叁曰:「妙观者空即叁諦,假中亦然,名即一而叁。叁諦俱空,假中亦然,名即叁而一。」四教集解下曰:「以妙观观於阴心,显於叁千叁諦之理,故云观法也。」秘藏记本曰:「妙观察智,五眼高临。邪正不谬,因以為名。」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2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以宾头卢尊者為始。十六大阿罗汉,受佛勅,永住此世,济度眾生者。其名字住处等,详於法住记。此法住记為佛灭后八百年中师子国(今之锡兰)阿罗汉难提蜜多罗尊者之说。记初,有「尊者告曰:汝等諦听,如来先己说法住经,今当為汝麤更宣说。」则原為佛说,彼惟述说耳。其名第一宾度...
《佛学大辞典》 / 534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為梁之真諦,一卷,新译者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本论可分為叁分观之。起首叁颂為序分。从论下為正宗分。末后一颂,即是随行所起大愿,為流通分。兹将本论各家之着述列下。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一卷(陈智愷作),起信论义疏上卷(缺下...
《佛学大辞典》 / 382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利剑,此有二义:一、中智之义,密宗之中道,為诸法本不生,有(表)空(遮)不二,而有之边為本不生,空之边亦為本不生,故以本不生中道之剑為标帜。盖中道之智,不动於有之边,亦不动於空之边,故名不动尊。两部之辨事真言通用不动之深义在斯。二、降魔之义,魔者以无始之...
《佛学大辞典》 / 668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优婆夷之通称。涅槃经一曰:「汝等诸姊,諦观諦观。」行事钞下叁之四曰:「善见云:唤婢為大姊,不得云婢。」同资持记曰:「既已出家则非所属,故加美饰不復本名也。」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俗諦,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諦。又此事相,於俗為实,故云諦。二、真諦,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諦。又此理性,於圣為实,故云諦。经论所说,其名称不一,涅槃经仁王般...
《佛学大辞典》 / 540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阿字為本不生之义,故是空諦。弥字為吾我之义,故是随缘之假諦。陀字為如之义,故是中諦。又叁身者,取阿字第五转方便究竟之义為应身,弥為报身,陀為法身。日本慧心之阿弥陀部心集曰:「阿即空之义也,弥者即假之义也,陀者即中之义也。」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观法之名。一观色為苦,二观色為集,叁观色為灭,四观色為道,五观色為爱味,六观色為过患,七观色為出离。前四种观色之四諦,色爱味之言,重观色之集。色过患之言,重观色之苦,色出离之言,重观色之灭諦。如是受想行识各七,故為叁十五也。不过七,故但曰七处善。见婆沙论百八十...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於上五法加於其真言上下之语,各随於其法而定,诸轨之说不同。如图五说中,就秘藏记之说而释之,则息灾法安唵字於真言之初者,归命之义也。行者归於本尊,彼此不二之义,一切灾难,依於贪瞋痴之烦恼,烦恼之根,无始之间隔(无始无明)也。若生佛不二,自他一息,达於如理,则诸灾...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佛有生身法身二种,故舍利亦有二种,八石四斗之遗骨,生身之舍利也。所说之妙法,法身之舍利也。故谓之法身舍利偈,又云法颂舍利,略曰法身偈。说四諦中苦集灭叁諦之偈颂也。而常约於其说苦諦之诸法从缘生一句,称為缘生偈,又曰缘起偈,智度论十八引[虫毘]勒论中所说曰:「佛於四...
《佛学大辞典》 / 554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论云:若人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毕竟得生安乐国土,成就种种功德庄严,获此二种世间清净。(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一、器世间清净,谓世界如器,隔别名世,间差名间,故名器世间。谓彼安养国土,广大无边,如太虚空,清净光明,如日月轮,具足珍宝庄严,是名器世间清净。...
《三藏法数》 / 203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八智之一。观色界无色界之苦諦,而断对於苦諦之见惑之智也。此智為先观欲界苦諦而起之苦法智流类,故有类之名。叁藏法数叁十一曰:「观欲界苦諦之后,復观上二界苦諦。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Ca又,援,者。悉曇五十字门之一。一切法离迁变之义也,四圣諦Catur-āryasatya之声也。金刚顶经曰:「左字门,一切法离一切迁变故。」文殊问经曰:「称左字时,是圣諦声。」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法相宗之语。彼宗所立真俗四重之二諦中,第四重之真諦,即一真法界,不能以言语詮显,须废言詮,但以正智於内心证会其理旨也。起信论所谓离言真如也。旨者指所证之真理。义林章二末曰:「胜义胜义諦,亦名废詮谈旨諦。」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女子从父母从夫从子,谓之叁从。四十华严经二十八曰:「处女居家从父母,笲年嫡事又从夫,夫亡从子护嫌疑。」贤愚经叁,智度论九十九亦同。超日明叁昧经下曰:「女有叁事隔五事碍。何谓叁?少制父母;出嫁制夫不得自由;长大难子,是谓叁。」法句譬喻经二曰:「我等稟形生為女人,...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菩萨以圆融中道之妙观,通入常住之实际理地,故立此立此十门。一、慈悲普,菩萨於一念中,徧观十界之善恶苦乐,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使眾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二、弘誓普,菩萨於四諦之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諦逼迫楚毒之相,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諦迷惑...
《佛学大辞典》 / 712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梵语曰路迦Loka,世為迁流之义。谓过现未时之迁行也。界谓具东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国土也。又曰世间。间為间隔之义,故与界之义同。此二者虽通用於有情与国土。而常言者為国土也。楞严经四曰:「世為迁流,界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為界,过去未来现在...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2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五种之諦。谓因果等五种之理,真实不虚也。瑜伽师地论第四十六所谓「或立五諦:一因諦,二果諦,叁智諦,四境諦,五胜諦。」显扬圣教论第八所谓「或立五諦:一因諦,二果諦,叁能知諦,四所知諦,五至諦。」是也。其中前四者為安立,后一者為非安立諦。依慈恩之说,安立中,因諦即...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煗法,总相念住后念所生之善根,名煗法。有下中上叁品,皆具观苦集等四圣諦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煗者,圣火之前相,圣火譬见道之无漏智。其圣火将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虽退堕所得之煗法,或断善,造无间之业,堕於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二顶法,煗法上...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十八物之一。梵语,喫弃罗Khakkhara,译為锡杖,声杖,呜杖。锡者,取振时作锡之声。又有智杖,德杖之德名。有显密之二意。显教為乞食或驱虫也。锡杖经曰:「佛告比丘:汝等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
《佛学大辞典》 / 601字 / 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信解,又曰解信。梵曰阿毘目佉Abhimukh,自明见理,心无疑虑也。二深信,又曰仰信。梵曰捨攞駄Śraddhā,是依人而信其言也。大日经疏叁曰:「有大信解者。此信解,梵音阿毘目佉,谓明见是理。心无疑虑,如凿井已渐至泥,虽未见水,心知在近,故曰信解也。下言深信者,梵音捨攞駄...
《佛学大辞典》 / 275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八十八者於一切烦恼中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之十惑,名為本惑,餘悉名随惑。此中小乘贪瞋痴慢之四,通於见修二断,疑与五见者,唯见断也。此见断之十惑,就所迷之諦理而差别為八十八使也。又大乘贪、瞋、痴...
《佛学大辞典》 / 999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数论「外道二十五諦之第七位,生五种作业之根也。一语具,為语之具,即口舌等;二手;叁足;四小便处,即生殖器;五大便处。」唯识述记一末曰:「五作业根者:一语具、二手、叁足、四小便处、五大便处。此中语具,谓语所须,口舌等是。此中手足,即分皮根少分為之。前取总皮(五知...
《佛学大辞典》 / 138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作幖帜。标者表也,又旌旗也,标帜者,彰表之义。真言之法,以身印器具等彰表如来内证之德。大日经五曰:「秘密主,有造漫荼罗圣尊分位种子标帜,汝当諦听善思念之。」同疏四曰:「种种世諦门,皆是法界幖帜。」同演密钞九曰:「标帜者彰表之义也,谓彰表如来内证之德也。」玄应...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别教者,别前藏、通,别后圆教也。无量四谛者,谓此教独菩萨法;菩萨所化众生既无量,其所用法门亦无有量。故云: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报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法门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是名别教无量四谛。(别前藏、通者,此教...
《三藏法数》 / 418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彼此相隔,次第不和会融会也。常对於圆融之文字而言。玄义一下曰:「五阴实法,隔歷是世界。」四念处四曰:「别则隔歷,圆则一念。」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真諦叁藏依金光明经而立叁轮教:一、转法轮。佛成道后於七年中转小乘四諦之法轮而说空。二、照法轮。七年后说诸部之般若而明空,以空照有,故名照法轮。叁、持法轮。叁十年后说解深密经等,双说空有,持转照之二轮,故名持法轮。见华严玄谈四。 又叁轮之嘉祥依法华经信解品而立叁...
《佛学大辞典》 / 313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观诸法皆空之理也。一切诸法,尽為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无有自性,空寂无相也。中观论四諦品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谓空諦之理,观此空諦之理曰空观。此空观有四教之别,藏教分析诸法而观空理,故谓為析空。通教不要分析,譬之幻梦之体,而直证空,故谓為体空。别...
《佛学大辞典》 / 344字 / 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外典谓之圣贤。内典谓之贤圣。贤者和於善之义。圣者会於正之义。和於善,虽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不断惑,在凡夫之位者,谓之贤。既发无漏智,证理断惑,次捨凡夫之性者,谓之圣。见道前七方便之位,名為贤。见道以上名為圣。大乘义章十七本曰:「和善曰贤,会正名圣,正谓...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五佛顶者,在释尊之左方,表五智也。大日经一曰:「救世释师子,圣尊之左方,如来之五顶,最初名白伞,胜顶最胜顶,眾德火光聚,及与捨除顶,是名五大顶。大我之释种,应当依是处,精进造眾相。」一、白伞佛顶,又作白繖佛顶,名曰白伞盖佛顶轮王,以白色伞盖為叁昧耶形之佛顶尊也...
《佛学大辞典》 / 835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谓彼此事物,互相融入,而无乖隔,如数多之灯光相和也。就差别之诸法,而论圆融无碍之义,由於相即与相入之二门。见[相即]条。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法华经寿量品偈曰:「常在灵鷲山,及餘诸住处。眾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此六句為法界道场偈,亦曰寿量四土偈。以此六句中自具四土也。文句言常在灵鷲山,是实报土,為叁世常住之净土,故谓為他受用报身所居之实报土,為证实相之理者所得之果报,故谓為...
《佛学大辞典》 / 254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卷,高丽沙门諦观撰。以灌顶之八教大意為宗,更详名相,且略前叁教之十乘而明圆教之十乘。本书之註述如下:天台四教仪集註十卷(元南天竺沙门蒙润集),科天台四教仪一卷(元南天竺沙门蒙润科),天台四教仪註略二卷(明云间沙门文石註)。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内凡外凡也。叁乘之行人,见諦已前為凡位,凡位分為二,但闻教法而信之者為外凡。正行其法,近於圣位者為内凡。小乘之叁贤,大乘之十信位,是外凡也。小乘之四善根,大乘之十住已上,是内凡也。法华玄义叁曰:「四教并以外凡為教,内凡為行,圣位為证。」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如言六阴十叁入十九界,谓事物之绝无也。初果圣者以二十八有為极度,无第二十九有。十住毘婆沙论一曰:「人得须陀洹道(即初果),善闭叁恶道门。见法入法得法,住坚牢法不可倾动。究竟至涅槃,断见諦所断法故心大欢喜,设使睡眠懒惰不至二十九有。」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天台山外之异义,以真性而立观境,不许以阴妄之念為所观。四明尊者十义书通破之,且於指要钞立两重之能所,明阴妄正為所观之境。观者观叁千之能观智也,犹如槌。不思议境者叁千之妙諦,即所观也,犹如砧。此观智与妙境相望而立一重之能所。而阴妄之一念,犹如淳朴,何则?以观解阴...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六大者,地水火风空识也。此六大之义,虽為显密共通之法相,然论六大无碍者,则惟密教。无碍者,互相融通而无障碍,如光与光,六大互相融通也,自他之六大互相融通,是為六大之自性,法自尔之德,故云法性。即佛陀之身為六大所成,凡夫之身亦六大所成也,六大之自性,无碍平等,故...
《佛学大辞典》 / 234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显即显露,示即晓示。谓一切众生,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但相变体殊,情生智隔,不能显发。故谈华严大经,令其知心合体,智显情亡,故有二种显示也。 一、言显示,谓佛以言说显示,令诸众生悉皆知有如来智慧德相。经云:破一微尘,出大经卷等,是名言显示。 二、使修行显示,...
《三藏法数》 / 166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肉眼,肉身所有之眼。二、天眼,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禪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叁、慧眼,谓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四、法眼,谓菩萨為度眾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见智度论叁十叁,大乘义章二十本。此五眼中...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无餘死,阿罗汉也。二度於死,阿那含度欲界之死也。叁有餘死,斯陀含往还於欲界之人天也。四学度死,须陀含之见道諦也。五无数死,八忍八智之人也。六欢喜死,学禪一心之人也(念佛一心之人亦是也)。七数数死,恶戒之人也。八悔死,凡夫也。九横死,孤独穷苦之人也。十缚苦死,...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五相第一通达本心之真言也。连华部心轨曰:「诸佛同音言:汝应观自心。既闻是说已,如教观自心。久住諦观察,不见自心相。復想礼佛足,白言最胜尊。我不见自心,此心為何相?诸佛咸告言:心相难测量,授与心真言。即诵彻心明,观心如月轮。若在轻雾中,如理諦观察。真言曰:唵,质...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為阿支罗迦叶说苦非自作、非他作、非共作、非无因作,迦叶因而见諦得道,触於牛而死,入灭。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Hiraṇyasa tati,数论师自在黑作,有七十行偈颂。其时国王赏之以金,故彼以之為名誉,而名為金七十论,或云论之长行(解释偈颂之语曰长行)為天亲所作者非是,述彼宗二十五諦之义,叁卷,陈真諦译。唯识述记一末曰:「有外道,入金耳国,以铁鍱腹,顶戴火盆,击王论鼓,求僧论议...
《佛学大辞典》 / 375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小乘之涅槃也。非偽故云真,离相故云空。是无一物之偏真单空也。行宗记一上曰:「真空者即灭諦涅槃,非偽故真,离相故空。」 又真如之理性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故云真空。即起信论所明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叁观中之真空观是也。 又对於非有之有為妙有,谓非空...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地水火风之四大与空大也。空以无碍為性,以不障為用。胜论於九实中摄之,数论於二十五諦中之第五位有五大。佛教六大,七大中之前五大是也。大者以其周徧於一切之事物也。非情成於五大。有情则於此加识大。唯识述记一末谓数论言:「五大有说,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五大者,谓地水火...
《佛学大辞典》 / 213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Saṁvṛti,世俗諦之梵语,旧师译為世俗諦。玄奘译為隐显諦。义净译為覆俗諦。隐显者,隐真理而显事相之义。义林章二末曰:「此諦理应名隐显諦,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巾為兔等物。隐本手巾,兔相显现,此亦如是。今随古名名世俗諦,梵云叁佛栗底,故以义释名隐显諦。」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无着菩萨摄集一切大乘之要义而作论,名摄大乘论。天亲无性二菩萨作释论而通其义,梁真諦,唐玄奘,各翻译之,故有五名。一无着摄论,后魏佛陀扇多译,二卷,名曰摄大乘论,陈真諦译,叁卷,亦名摄大乘论,唐玄奘译,叁卷,名摄大乘论本。天亲摄论,又名世亲摄论。天亲菩萨,通释无...
《佛学大辞典》 / 245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唯识枢要上本曰:「六十二种有情颂曰:五四叁叁四,叁二及叁七,十九四四一,故有情名诸。」释之曰:「一、五趣為五。二、四姓為四。叁、男与女及非男非女為叁。四、劣与中及妙為叁。五、在家与出家苦行与非苦行為四(是第一句)。六、律仪与不律仪及非不律仪為叁。七、离欲(阿罗...
《佛学大辞典》 / 317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经下曰:「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佛学大辞典》 / 1135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无餘修,谓福德与智慧二种之资粮具修而无遗也。二长时修,谓经叁大阿僧祇劫而不倦也。叁无间修,谓精勤勇猛,无剎那废修也。四尊重修,谓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而不慢也。是就如来之因圆德而言,见俱舍论二十七。 又一恭敬修,谓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及一切之圣眾也。二无餘修,谓...
《佛学大辞典》 / 225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定受生死苦果之定业因也。此有善恶之二,善之定业,定受乐果,恶之定业,定受苦果。又善恶之定业,各有叁种,於造善恶业之生,直感苦乐之果,為顺现受业。隔一世而感其果,為顺生受业。隔二世以上而感其果,為顺后受业。已上皆為定业中之差别,此外善恶皆有不定业之一种,业力微弱...
《佛学大辞典》 / 170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若但依生观顺观二者,则十二因缘為苦集之二諦,即无明行爱取有之五支為集諦,餘七支為苦諦也。若依生灭二观顺逆二观,则其生顺二观,為苦集之二諦,灭逆二观為道灭之二諦也。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戒者,生佛不二六无碍之叁昧耶戒也。定者,安住於生佛不二心之大决定心也。慧者,自觉明了六大无碍之理之智慧也。解脱者,自悟明此理,而隔执之缚忽然解脱之位也。解脱知见者,自明无隔执之缚之知见也。见辨惑指南叁标注。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见修无学之叁道中,特於见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建立九种之区别也。盖徧知為於四諦之境周徧知之之意。虽以智為其性,然今非称智為徧知。乃以因此徧知而断烦恼之故,於果附以因之名,名断為徧知。所谓断徧知是也。 俱舍论光记二十一云:「断徧知,谓诸断择灭為体。徧知是智,即是断...
《佛学大辞典》 / 1094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四圣諦之一。常略云苦諦。此苦集灭道四諦之理,唯為圣智所知,非凡夫所知,故云圣諦。大乘义章叁曰:「涅槃云圣者,所谓诸佛菩萨一切圣人,就圣辨諦,故云圣諦。何故就圣辨諦乎?良以諦实唯圣所知,非凡能觉。圣所知者,方名諦故,就圣辨之。」梵Duḥkha-āryāṇisatyāṇi。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大小便之二处。佛祖统纪叁十曰:「残秽在身,為欲蠲除便在二道成男女根。」 又无碍道,解脱道也。新译曰无间道,解脱道。断惑证理之智慧名也。正断惑之智慧為无碍道,正证理之智慧為解脱道。无碍者,正对破惑而智不為惑所障碍也。无间者其智不為惑所间隔也。解脱者其智离繫缚於惑...
《佛学大辞典》 / 1070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高丽国沙门。吴越王钱俶发币使於高丽,求天台之教乘。彼国使諦观齎之,且诫曰:於中国求师问难,若不能答,则夺教父而回。师既至,闻螺溪义寂,善於讲授,往参謁之,一见心服,逐礼為师。尝以所製四教仪藏於篋,人无知者。师留螺溪,一日坐亡。后人见故篋放光,开而视之,则唯此书...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智德,眾生所具之了因至於佛性果為智德,照了一切之事理者,二、断德,眾生所具之缘因至於佛性果為断德,断尽一切之妄惑者,智德是菩提,断德是涅槃也。诸佛心具此二德。见观音玄义上。 又一、悲德,诸佛菩萨利他之德也,二、智德,诸佛菩萨自利之德也。 又一、性德,本来性...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1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功德之弘大如海也。最胜王经十曰:「我今略讚佛功德,於德海中唯一諦。」教行信证序曰:「大圣一代教无如是方德海。」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1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数论外道说明宇宙万有开展状况顺序之根木原理也。所谓二十五諦者如表。即自性(物质的本体),受神我(精神的本体)之作用而生大,由大生我慢,由我慢生五唯,五知根,五作业根,心根,又由五唯生五大。而神我与自性之关係,恰如跛者与瞽者。神我虽有智的作用,然不能动,自性虽有...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见道,无始已来,初发真无漏智而观諦理,以断一切见惑之位。在声闻乘為世第一法后之预流向,在菩萨乘為初地之入心。二、修道,更观諦理而断一切修惑之位。在声闻乘為预流一来不还之叁果,在菩萨乘為初地住心已后乃至第十地。叁、无学道,证理断惑究意,更无法可学之位。在声闻...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是為真言行者之第十秘密庄严住心。得除盖障叁昧,初地分证之位也。大日经疏一曰:「法明者,以觉心本不生际其心净住,生大慧光明,善照无量法性,见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菩萨住此道时,从妄想因缘所有烦恼业苦皆悉清净除灭。譬如有人暗中為利宝所伤,谓為蛇毒,以作毒想故...
《佛学大辞典》 / 409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以本国言文与外国言文互译也。亦作繙译。隋书经籍志曰:「汉桓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静,齎经至洛,翻译最為通解。」说文曰:「译,传译四夷之言者,从言睪声。」李善註东京赋引作传四夷之语者。后汉书和帝纪註引亦作语。尚书大传曰:「越裳以叁象重九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
《佛学大辞典》 / 570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谓天台圆教之空假中叁諦圆融不二也。以简别於别教叁諦之隔歷。辅行一曰:「即者尔雅云合也,若据此释仍似二物相合名即,其理犹疏。今以义求体不二故名為即,即叁而一,与合义异。」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佛於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之四諦有示劝证之叁转:一、示转,此是苦也,此是集也,此是灭也,此是道也,此示四諦之四相。二、劝转,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此劝諦之修行。叁、证转,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此佛自举己為证也。於此叁转,...
《佛学大辞典》 / 238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欲取,於色声香味等五尘之境,贪欲取着也。二见取,於五蕴之法妄计取着我见边见等也。叁戒取,如外道之狗戒牛戒,取着修行非理之戒禁也。四我语取,我语者发自我见我慢等我见之所说法,取着於此我见我慢谓之我语取。见佛性论。俱舍论摄百八之烦恼為四取:一欲取,欲界之钝使也,...
《佛学大辞典》 / 516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密家观阿毘罗吽敛之五字,谓之字轮观。以字轮观所用之阿等五字即法界之体性故也。叁摩地仪轨曰:「结叁摩地印,入法界体性叁昧,修习五字旋陀罗尼。(中略)旋復諦思惟,字字悟真实,初后虽差别,果证皆归一。」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Vinirudha,译曰灭。四諦中之灭諦是也。大乘义章一曰:「言毘尼者,是外国语,此翻為灭。外国说灭凡有叁种:一者涅槃;二尼弥留陀,谓四諦中灭諦名也;叁曰毗尼。」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见修无学之叁道中,特於见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建立九种之区别也。盖徧知為於四諦之境周徧知之之意。虽以智為其性,然今非称智為徧知。乃以因此徧知而断烦恼之故,於果附以因之名,名断為徧知。所谓断徧知是也。 俱舍论光记二十一云:「断徧知,谓诸断择灭為体。徧知是智,即是断...
《佛学大辞典》 / 1094字 / 1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有二种:一以渐教顿教判一代教也。一华严之清凉以华严经為顿教法华经為渐顿教是也。前之渐顿教者,陈真諦叁藏等以渐顿二教,判一代教。渐悟菩萨,先习小乘,后迴心向大,而学大乘,佛对此机所说之诸经為渐教。鹿园以下之大小乘经是也。此中之小乘為渐教小乘,而大乘為渐教大乘。直...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1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此有二种:一為教之十二,四諦一一有示劝证之叁转而為十二之教法者。二行之十二,叁转一一生眼智明觉四种之智者。若以四諦各别论之,四则有四十八行。眼智明觉者,见道十六心中四法智忍為眼,四法智為智,四类智忍為明,四类智為觉。是就见道而解之。又眼者观见之义,智者决断之义...
《佛学大辞典》 / 431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