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 条搜索结果

叁十七道品

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叁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叁、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

《三藏法数》 / 817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如

一、随缘真如,不守自性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者。二、不变真如,随缘而為万差之诸法,亦不失真如之自性者。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而随缘之波,不失水性,故以随缘真如之故,真如即万法也,以不变真如之故,万法即真如也。小乘不知二种之真如,大乘...

《佛学大辞典》 / 704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行供养

行善法而供养佛也。般若经理趣曰:「修行一切波罗蜜多,於诸如来,广设供养。修行一切慈悲喜捨,於诸如来,广设供养。」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摩訶摩耶

Mahā-māya,译曰大术,大幻。天臂城释种善觉长者之长女,净饭王之夫人,生悉多太子。七日而没,生於忉利天。西域记六曰:「摩訶摩耶,唐言大术。」慧苑音义上曰:「摩耶,此云幻也。」眾许摩訶帝经二曰:「尔时酥鉢罗没駄王,忽於后时妃乃有娠怀。九月诞生一女,顏貌端正,诸相具...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十乘

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佛牙

荼毘佛身时,全身悉為细粒之舍利,其一之牙不损,现形在灰烬中,是云佛牙舍利。时有捷疾鬼盗佛牙去,其后毘沙门天之那吒太子以其佛牙授南山道宣律师云。后涅槃经曰:「帝释於佛口中右畔上頷,取牙舍利,即还天上起塔供养。尔时有二捷疾罗剎隐身随帝释后,眾皆不见,盗取一双佛...

《佛学大辞典》 / 402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讫栗枳王十梦

俱舍论九曰:「如讫栗枳王梦所见十事:谓大象、井、麨、栴檀、妙园林、小象、二獼猴、广坚衣、斗諍。」俱舍光记八曰:「讫栗枳,此云作事。是迦叶波佛父,夜梦十事。旦迦叶白佛。佛言此表当来释迦遗法弟子先兆:一,王梦见有一大象,被闭室中,更无门户,唯有小窗。其象以方便投身...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善

法华经云:初中后善,盖言圆顿教中,序、正、流通叁,理致圆备,故皆称善。(叁者,一序,谓序述一经之由;二正宗,谓正说一经之旨;叁流通,谓流传此经,使后世通行也。) 一、初善,初善者,序居初,故名初善。如经序品,为序是也。 二、中善,中善者,正说...

《三藏法数》 / 181字 / 4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七觉

觉法有七种,故云七觉支。即七菩提也。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极微

依有部宗之意,极微有叁位:一极微之微,二色聚之微,叁微尘也。极微之微者,色声香味触五境与眼耳鼻舌身五根等十色之最极微也。是实色极少,不可更,故光记名之為极微之微。对於色聚之微而谓之為实之极微。旧译云邻虚。然此极微非有色之体用,随而非现量所得,唯以慧渐渐析...

《佛学大辞典》 / 885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佛子

眾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眾生,以悉具佛性故也。梵网经下曰:「眾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法华经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

《佛学大辞典》 / 228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梵语U anāha之译。心所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结怨烦恼之精神作用也。俱舍论二十一曰:「恨者,谓於忿所缘事中,数数寻思,结怨不捨。」成唯识论六曰:「云何為恨,由忿為先。怀恶不捨,结怨為性。能障不恨,热恼為业。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俱舍论摄於小烦恼...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华严四

一、信,谓第一会菩提场中,说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名举果劝乐生信,盖举扬如来依正二报难思之果,劝励当机闻而乐欲生其净信,故名信。(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依正二报者,身为正报,国土是依报也。) 二、解,谓第二会普光明殿,说十信...

《三藏法数》 / 717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临济宗

禪宗五家之一。自曹溪之六祖慧能,歷南岳,马祖,百丈,黄檗,至临济之义玄,张一家,称為临济宗。即慧能六世之孙也。又临济六世孙為石霜之圆禪师。圆禪师之下杨岐黄龙之二派。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菩提

Bodhyaṅga,总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叁十七道品之名,别為叁十七道品中七觉支之名。者支之义,七种或叁十七科之道行支,故名。又者因之义,七种或叁十七科之道行,皆顺趣菩提,故名菩提。阿弥陀经曰:「七菩提,八圣道。」俱舍论二...

《佛学大辞典》 / 240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等

四等者,谓诸佛如来名字言语现身说法平等不二,以显佛佛道同也。 一、字等,字即名字也。经云: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以我与彼,字无差别,是名字等。(我者,释迦如来自谓也。彼者,指一切诸佛也。谓诸佛皆称理立名,理性平等,故同名佛也。) 二、语等,语即言语...

《三藏法数》 / 783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六成就

诸经之初,有通别二序:通序,或五段,或六段,或七段。六段者,以如是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也。阿难指本经一部而為如是我闻,示自己之信顺也。智度论一曰:「如是者即是信也。」二以我闻二字為闻成就。阿难自闻也,叁以一时二字為时成就,说法之时也。四以佛之一字為主...

《佛学大辞典》 / 757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七觉

见[七觉]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十七道品

又名叁十七品,叁十七法,叁十七菩提法。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叁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叁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自誓叁昧经曰:「善权随时,叁十七品具足佛事。」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者...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依他

非自然之法,而為依於他之因缘而起之法,是曰依他法,亦云依他起性。叁性之一。成唯识论八曰:「由斯理趣,眾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眾缘,而得起故。」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处入法界

法界,即一切众生本有之心,诸佛所证平等之理也,而云叁处入者,由菩萨根有利钝,行有浅深,故所证入先后不定,遂叁处也。 一、十住初心入法界,谓利根菩萨,即于初住位中,破无明惑,证入法界平等之理,得不退转,是名十住初心入法界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

《三藏法数》 / 332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大乘义章十八曰:「大小相对,则大乘得成法身,般若,解脱之叁德涅槃。小乘不成,此有五义:一有无别,小乘之叁德是有法,涅槃之体是无法。有无别体,故不相成。大乘之叁德体是有法,大乘之涅槃亦是有法。有义相并,故得相成。二常无常别,小乘之叁德体是无常,涅槃之体是常,...

《佛学大辞典》 / 776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九十八随眠

前十随眠见道所断与修道所断之二,其见道所断之,配属於叁界之四諦而八十八,修道所断之,配属於叁界而十,因得九十八之数。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舍利八斛四斗

舍利之量也。长阿含十二游经曰:「尔时香姓,以一瓶受一石许,即舍利均為八已。」后涅槃经下曰:「造八金壜,八师子座,各以七宝而為庄严。其七宝壜各受一斛。」佛母般泥洹经曰:「我般泥洹后,二百岁时。阿育王从八王索八斛四斗舍利,一日中作八万四千佛图。」毘奈耶杂事...

《佛学大辞典》 / 232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百二十岁寿命

据经论所说,释尊出世,人寿百岁之时也。智度论四曰:「人寿百岁,佛出时到。」弥勒上生经疏上曰:「释迦减劫百岁出世,弥勒增劫出世。」然佛寿有二说:一人寿百岁之时,则佛寿亦百岁。為以其福与未来之弟子,减寿之第五(五百岁也),八十入灭。二人寿百岁,而佛过於眾人,...

《佛学大辞典》 / 309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五识

起信论所说:一,业识,依根本无明之惑而始动本心者。业為动作之义。二,转识,业识一转而生能见之作用者。叁,现识,伴能见之作用而现所见之妄境界者。已上叁识当於唯识论阿赖耶识之自体,见,相。四,知识,向自心所现之境界而生种种之邪别者。五,相续识,由邪别而於...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七觉

觉,即觉了。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也。即支,谓此七种法,各有支派齐,不相杂乱,故名七觉,亦名七觉支。择、进、喜叁觉,属慧;除、舍、定叁觉,属定;念觉兼属定、慧。故摩诃止观云: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 一、择法觉,择,即拣择。谓用智慧观察诸法...

《三藏法数》 / 439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七菩提

见[七觉支]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科经

晋道安,初科节诸经而立叁。及后亲光之佛地论来,果有叁之说。由是诸经皆科叁:一、序,起本经之由序因缘也。中有通序别序之二。通於诸经曰通序,局於本经曰别序。二、正宗,正為本经之所说也。叁、流通,举本经之利益劝正说之流通也。见法华文句一。佛地论之叁:一...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类境

境者,八识所变之相也。此相有叁类:一、性境,性者,实体之义,自实之种子而生,有实性,自维持实性,不随能缘之心,能缘之心,不过為彼之自性,以现量而量知者,此之谓性境不随心。第八识与眼识等五识之全部相及第六识之一部相是也。二、独影境,如第六意识浮龟毛兔角之...

《佛学大辞典》 / 443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五支作法

又称五作法。谓因明以五支作法之论式也。弥勒,无着,世亲等古因明师所立,各家之论式,亦无一定。瑜伽师地论第十五,明五明处,其中於因明处之下曰:「能成立法,有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叁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量。」显扬圣教论亦全与之同。此八能...

《佛学大辞典》 / 777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长行

谓经文中,直宣说法相,而不限定字句之文句。以文句之行数长故也。是对於偈颂之称,十二教之中第一修多罗是也。故诸经自能詮之文体之,则惟长行与偈颂之二者而巳。百论疏上曰:「总谈设教,凡有叁门:一但有长行,无有偈颂,如大品之类。二但有偈颂,无有长行,如法句之流。叁...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大乘起信论

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為梁之真諦,一卷,新译者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本论可為叁观之。起首叁颂為序。从论下為正宗。末后一颂,即是随行所起大愿,為流通。兹将本论各家之着述列下。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一卷(陈智愷作),起信论义疏上卷(缺下...

《佛学大辞典》 / 382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八智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证真如之理,智是能证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证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叁、集法智,谓观欲界集...

《三藏法数》 / 490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七种自性

如来有七种之性自性,性者即不变迁之义,此不变迁之性即為如来之自性,故名性自性。一集性自性,集即聚也,其性自性,即是万善聚集之因,是约於圣而论。故经曰:即叁世如来性自性第一义心也。二性自性,由前第一义心所集万善之因而各有自性存於内,故名性自性。叁相性自性,可见而...

《佛学大辞典》 / 345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加行位

唯识宗五位之第二。於十迴向之终,修四寻思四如宝之愿,得煗,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為入於见道,正通达於真理之方便加行际,故名為加行位。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唯识论九曰:「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又曰:「煗顶忍世第一法四,总名顺决择。顺趣真实决择...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3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童子戏作佛事

法华经方便品曰:「乃至童子戏,聚沙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阿育王传一曰:「世尊与阿难在巷中,行见二小儿,一名德胜,是上族姓子。一名无胜,是次族姓子。弄土而戏,以土為城。城中復作舍宅仓储,以土為麨着仓中。此二小儿见佛叁十二大人相欢喜,德胜於是掬仓中土名...

《佛学大辞典》 / 196字 / 3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解夏草

解夏之日,僧赠檀越者。盖此日诸比丘取生茆拟如来成道时之吉祥草,坐於此上而行解夏之法,故与以此吉祥草,之意也。释氏要览下曰:「今浙右僧,解夏日,以綵束茆以遗檀越,谓之解夏草。今详,此草已為五法身座,故名為吉祥草也。」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善

一、定善,定心所修之善业也。息虑凝心观净土之依正二报也。二、散善,散心所修之善业也。策身口意废恶修善也。唐善导释观经以此二善,以十叁观為定善,以叁福為散善。谓一经之所明,不出定散之二善也。观经疏玄义曰:「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

《佛学大辞典》 / 224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月灯叁昧经

有二译:一高齐那连提耶舍译,十卷。一佛说月灯叁昧经。一卷,刘宋先公译。前经之一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八圣道

与[八正道]同。阿弥陀经曰:「七菩提,八圣道。」俱舍论二十五曰:「七等觉支,八圣道支。」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十使

一贪欲,二瞋恚,叁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為根本,故标出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之也。又以见思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经藏

该摄佛所说之经典,称為经藏。经中各含藏事理,故曰藏。叁藏法数九曰:「叁藏者,谓经律论,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皆名藏。」六十华严经六曰:「自归於法,愿与眾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又纳经典之府库也。又作经堂,藏殿,轮藏等。此中亦收经律论之叁藏及贤圣祖之章疏,名為...

《佛学大辞典》 / 154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起信二门

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诸法。盖真如门是染净通相,通相之外,无别染净,故得总摄一切诸法。生灭门是染净别相,别相之中,无所不该,故亦总摄一切诸法,此二门所以也。 一、心真如门,谓心性不生不灭,非染非净,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惟是一心,故名心真如门。...

《三藏法数》 / 236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科经

者,限。谓诸经中皆有序、正宗、流通也。始自晋道安法师判节诸经,皆具叁。尔后亲光论自西天传至此土,果有叁之说。是故诸经皆以叁而科节也。(亲光论者,谓亲光菩萨所造之论也。) 一、序,序即序述,亦次序也。有通序、别序。通序者,谓如是我闻。一...

《三藏法数》 / 476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欢喜地

十地之第一地。菩萨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成断惑证理之一,大欢喜之位也。自此十地之间,经二大阿僧祇劫而成佛。新译仁王经下曰:「初证平等性,而生诸佛家,由初得觉悟,名為欢喜地。」观经天台疏曰:「欢喜地者,初证圣处,多生欢喜也。」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正像末

凡一佛出世则以其佛為本,立正法,像法,末法之叁时。然诸经皆说正像之二时,大悲经独说正像末叁时。又如杂阿含,俱舍论,唯说正法之一时。一正法,正者证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证果者,是為正法时。二像法,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

《佛学大辞典》 / 489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八时

印度俗法,以一日一夜為八时,如那烂陀寺亦依此俗法。然圣教所说,以六时為法。西域记二曰:「居俗日夜為八时,昼四夜四,於一一时各有四。」寄归传叁曰:「夜有四时,与昼相似,成八时也。(中略)调御之教但列叁时,谓一夜為叁也。」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北方佛教

南方佛教之对。纪元前叁世纪阿育王传道师派遣后,发达於印度北部,传播於西藏,支那,日本等之佛教总称。此等处所现存之经典,与锡崙,缅甸等所谓南方佛教国之经典為小乘教者相反。含大乘经典為多,两者显有相异之点,故从地理上之区,称為北方佛教。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九心轮

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二能引发,叁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也。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别...

《佛学大辞典》 / 474字 / 3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顺為顺益之义,為部之义。顺益其所顺法之部名為顺。此有叁种:一顺福,為感世间可爱之果之有漏善根。五戒十善等法是也。二顺解脱,解脱為涅槃。為定能感涅槃果之有漏善根。此善生巳,则使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之法,若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之毛竪,悲...

《佛学大辞典》 / 472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念珠

念珠有四种。上品,最胜,中品,下品之四数,如一千八十,百八,五十四,二十七是也。见[数珠]条。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香篆

以香造篆文点之以火而测时者。后唯為闻香烧於饮席或佛前。谷响集七曰:「洪芻香谱云:百刻香,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準十二辰,一百刻,凡烧一昼夜。」释门正统叁曰:「后又有以盘摹香篆号无声漏者,缔创若易。而久久之后,末香有燥湿,山童有勤惰,岂若壶更之罕失乎?」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十玄门

又曰十玄缘起。华严宗所立。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者。通此义,则可以入华严大经之玄海,故曰玄门。又此十门互為缘而起他,故曰缘起。至相大师,承杜顺之意,创说於十玄章,贤首於五教章中卷敷演之。但次第不同。然贤首更於探玄记一说十玄,稍异於此,清凉全依之。 一,同...

《佛学大辞典》 / 1469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十地寄乘

十地寄乘者,谓十地菩萨寄于,人天等诸乘进修,而为因行,以显真实智证之果也。所以欢喜、离垢、发光叁地,寄于世间人天乘;焰慧、难胜、现前、远行四地,寄于出世间叁乘;惟不动、善慧、法云叁地,超于世间、出世间,即是寄显一乘法也。(人天乘者,人乘、天乘也。叁乘者,声...

《三藏法数》 / 870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禪定

禪為梵语禪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為梵语叁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為禪,一境静念為定也。故定之名宽,一切之息虑凝心名之,禪之名狭,定之一也。盖禪那之思惟审虑,自有定...

《佛学大辞典》 / 726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有对

对為碍之义,有障碍之义者,谓之有对。一、障碍有对,如手碍手,石碍石,互碍而被碍者。二、境界有对,六根六识及诸心所,為五境及法境之一境界所拘束,而取境之作用不得自在者。叁、所缘有对,為六识及法境之一所拘束,而缘虑之作用不得自在者。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不思议境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境界之略名。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凡性

凡夫之性也,俱舍谓之异生性。谓身具见惑未证諦理者。四教仪六曰:「圣以正為义,捨凡性入正性。」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天竺叁时

印度以一岁為叁期,而立名者,亦云叁际。热时(Grīṣma)為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之间。雨时(Varṣakāla)為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寒时(Hemanta)為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之间。此叁期冥加,世尊叁时殿名之所由起也。更二此叁时為六时。渐热时(Vasanta)正月十六日...

《佛学大辞典》 / 446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食肉十过

一、众生是己亲,谓一切众生,轮回五道,互相生育,递为眷属,以是因缘,今所食肉,无非亲者,故云众生是己亲。(五道者,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见生惊怖,谓一切众生,护身惜命,与人无别;若见食肉之人,惊怖远离,故云见生惊怖。 叁、坏他信心,谓...

《三藏法数》 / 494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劝请

转法轮请佛住世等也。而密教之劝请有二种:一,法会之初,劝请梵天夜叉等,以拂魔障者。二,正劝请所祈祷之尊也。其劝请四方為四种。各随其修法之方角,而劝请其方面之善眾也。最胜王经叁曰:「劝请诸佛转大法轮。」十住毘婆沙论五曰:「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广弘明集叁十...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声闻叁道

一、见道,谓声闻因断叁界见惑,见真谛理,故名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别,曰见惑。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二、修道,谓声闻得初果已,复缘真谛之理,断欲界九品思惑,名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

《三藏法数》 / 247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菩萨十施

一、减施,谓菩萨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妙饮食,与众生,然后乃食。复念身中八万尸虫,依我身住,愿令普得充满。于凡所受之物,悉亦如是,是名减施。(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竭尽施,谓菩萨得上妙饮食,香华衣服,资生之具。或有人言:汝今所有,...

《三藏法数》 / 870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慧解脱

但得慧障解脱之罗汉也。此人之性,好悟道理,不好事用之功德,故但断障无漏智慧之见思烦恼,而不离障禪定等功德之事用障也,例如但好学问不好艺能之人。长阿含经十九曰:「又能善别灭苦集圣道,则心得解脱,慧解脱亦然。」俱舍论二十五曰:「慧解脱者,未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吉日良辰

由星宿之法定吉日良辰,為印度之古法,宿曜经,摩登伽经,舍头諫太子二十八宿经等详说之。大日经疏四曰:「良日辰者,谓作法当用白月,就中一日叁日五日七日十叁日,皆為吉祥,堪作漫荼罗。又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最胜,至此日常念诵,亦应加功也。」宿曜经上以偈说:「一叁五九十...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十种烦恼随眠

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识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识也。) 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

《三藏法数》 / 1012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种戒

此非据戒之项目数,乃就戒之特质而区之也。一作持戒,二止持戒,戒之所以成立,在於防止恶行,称為止持戒者,即以戒本所列者為根本。止恶之理想在於作善,教以积极的行為者,亦名為戒,此為作持戒。如半月说戒,叁月安居之规定是也。 又一出世间戒,沙弥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

《佛学大辞典》 / 479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金刚杵

梵语伐折罗Vajra,原為印度之兵器。密宗假之,以标坚利之智,断烦恼,伏恶魔。其两头单独者,谓之独股,叁枝者,谓之叁股,五枝者,谓之五股,九枝者,谓之九股。以金石或木材作之,有大中小之叁品。大日经疏一曰:「伐折罗即是金刚杵。」又曰:「伐折罗如来金刚智印。」又...

《佛学大辞典》 / 329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除觉支

七觉之一。新译曰轻安觉支。除一切之心缘而身心轻安也。见智度论十九。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七等觉支

见[七觉支]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十种烦恼现行

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故名随所欲缠现行。 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故名不随所欲缠现行。 叁、无所了知现行,谓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别,于一切境界无...

《三藏法数》 / 958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法华八讲会

八座讲讚法华经八卷之法会也。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月明菩萨经

佛说月明童子经。一卷,吴支谦译。此经為月灯叁昧经之一。佛对月明童男(即月光童子)说法财二施,及过去之智止太子以身肉疗比丘之病。月灯经以之作智意女。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 《佛说月明菩萨经》

五性

法相宗所立。一切眾生之机类,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 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 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叁、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四、不定性,有二种叁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

《佛学大辞典》 / 401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八部般若

又以八部总该般若。金刚仙论一曰:「有感应应世,故说八部般若。以十种义,释对治十。其第一部十万偈(大品是),第二部二万五千偈(放光是),第叁部一万八千偈(光讚是),第四部八千偈(道行是),第五部四千偈(小品是),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问是),第七部六百偈(文殊是...

《佛学大辞典》 / 262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种持戒

一、悕望戒,悕即悕求,望即期望。谓求生天及余善处,坚持禁戒,是名悕望戒。 二、恐怖戒,谓畏堕恶趣,畏恶名称,坚持禁戒,是名恐怖戒。 叁、顺觉支戒,谓随顺七觉支,庄严其心,坚持禁戒,是名顺觉支戒。(七觉支即七觉,谓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

《三藏法数》 / 167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九种食

一段食,段段嚙碎而食者。香味触叁者為体。寻常之食物也。二触食,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者。如眼之於美色乃至身之於软滑是也。叁思食,意识思好事而生乐,资益诸根者。四识食,地狱之眾生及无色界之有情等,以识资持命根者(已上四种為世间食)。五禪悦食,修...

《佛学大辞典》 / 218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种行相

此行相有俱舍唯识之异义。俱舍以许直缘心外之境,故心外之境為所缘,心内之行相即所缘也。唯识不许直缘心外之境,必於心内现影像,以之為所缘更起能缘之相,申言之,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名相,能缘名见,而此见即行相也。然则由唯识观之,则我為见行相,俱舍為相...

《佛学大辞典》 / 239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八部般若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既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焉。 一、大品般若,谓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叁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余之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也。以其卷帙多故,是名大品般若。(...

《三藏法数》 / 885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种身

台宗诸佛立叁身:一、色身,為叁十二相乃至微尘数之相好身,是解脱之德也。二、法门身,為叁德四无量五六度七觉八圣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功德积聚之身,是般若之德也。叁、实相身,是所谓实相真如,叁身中法身之德也。止观二之叁曰:「别相者身有叁种:一者色身,二者法门身,叁者实...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十五方便

台家修禪之法,方便与正修二道,先為方便行,有二十五种,其次正修十乘观法。二十五种之方便行,為五科:一、具五缘:持戒清净(离叁业之非)、衣食具足(蔽形凌飢)、閒居静处(山林兰若)、息诸缘务(学问犹废何况俗事)、近善知识(资我身长我道)。二、訶五欲:訶色(色如...

《佛学大辞典》 / 419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心法

一切诸法,色心二法,有质碍為色法,无质碍而有缘虑之用,或為缘起诸法之根本者為心法。此心法,显密二教相违。显教以心法為无色无形,密教以為有色有形。显密共立种种之心法。见[心]条。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九无间道

叁界為九地,一地之修惑,又九品断之各有无间解脱二道。正断惑之智,谓之无间道,解脱既断了,而解脱惑之智,谓之解脱道。一地之惑有九品,则有九无间九解脱也。参照[九解脱道]条。新译曰无间道。旧译曰无碍道。间即碍之义,观真智理,不為惑所间碍也。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利智

对於愚钝而言。智慧明能是非之别者。法华经化城喻品曰:「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往生要集上本曰:「利智精进之人未為难。」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根力觉道

五根与五力,七觉支与八正道。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赖耶四

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第八识,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有此四之义焉。 一、相,相即形相。有叁种:一、境相名相,谓此识能与根心而为境界故。二、相状名相,谓世间有为之法,皆有相状,惟是此识之所变现故。叁、义相名相,即能诠教下所诠义理之相,亦是此识之所变现。故...

《三藏法数》 / 367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梵语优婆罗叉U arakṣa,译曰律,毘尼Vinaya。译曰律者,义翻也(毘尼之正译曰灭,或调伏)。律犹言法,禁制之法也。又詮量,詮量罪之轻重也。大乘义章一本曰:「律者,外国名优婆罗叉,此翻名律。解释有二:一就教论,二就行辨。若当就教,詮量名律。若当就行,调伏名律。毘尼之...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俵嚫

禪林之语。俵者与之义,与人之施物云俵嚫。品字笺曰:「俵,俵散也。以应得之物而照人散為俵。」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顺决择

叁顺之一。见[顺]条。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证入

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也。此有满。二乘之极果及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等觉為,妙觉為满。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底彦多

又作丁岸哆Tiṅanta,即Tin+anta,梵语文法二声之一。示动词之变化者,有十八转。彦多者后之义,底字為置於后之声。是以动词中第叁人称单数之语尾名,為动词语尾一般之名目也。唯识枢要上本曰:「底彦多声有十八囀,辨此声中底字居后,彦多是后义,则是底字居后声也。」寄归传四曰...

《佛学大辞典》 / 350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可说

佛陀证悟之性海,為佛佛自知之法,不可言说,是曰果不可说。然此不可说之果,得於因人之机缘略说一,是曰因可说。因者,其所现所说,皆為因位因人,故只谓是因位因人所知所了之际也。五教章上曰:「地论云因可说果不可说者是也。」即十地论二所谓:「前言十地义,...

《佛学大辞典》 / 176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得益

善导之观经疏科本经之王宫会為四,第叁曰得益,即明十六观之正宗已,而明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见佛得道之益之经文也。观经序义曰:「四从说是语时,下至诸天,发心已来,正明得益。」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重法界

华严宗所立叁种之观门也。一、理法界,观一切诸法,尽為平等之真如。界者性之义也。二、理事无碍法界,观诸法即真如,真如即诸法。故界具与性之二义。事者之义,理者性之义。叁、事事无碍法界,观诸法既具性,则诸法一一復如性融通,而一切事事,悉相融相即。界具性之二义,...

《佛学大辞典》 / 299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法身

有五种(一)金光明经所说。一理法身,本觉之理性,诸佛眾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眾生,為无明隐没,在诸佛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為理法身。二智法身,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金光明经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如...

《佛学大辞典》 / 507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部五部

印度小乘教,佛灭之年结集时,上座大眾之二部。佛灭百年优婆毱多之时,曇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麤富罗部之五部。行宗记一上曰:「二部,结集上座大眾二部。五部,横五部者是。」叁论玄义曰:「言诸部异执者,或二部,或五部。」参照[结集]条。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那婆素

unarvasu,长老名。译曰井宿。见本行集经七十。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俵嚫

禪林之语。俵者与之义,与人之施物云俵嚫。品字笺曰:「俵,俵散也。以应得之物而照人散為俵。」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理趣

具名般若理趣。般若十六会中之第十会,大般若经第五百七十八卷是也。与密部之理趣经大同。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五种性

於瓔珞经所说六种性中除第六妙觉性之果性,取因位之种性而為五种性也:一习种性,為十住之位,研习空观,而破见思之惑。二性种性,為十行之位,不住於空,而能教化眾生,别一切法性。叁道种性,為十迴向之位,修中道之妙观,因而通达一切之佛法。四圣种性,十地也,以前之住行向...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迦罗

Kalā,又作哥罗,歌罗。量名。慧苑音义上曰:「哥罗,正云迦罗,此云竪,折人身上一毛為百中之一也。或曰:十六之一。谓西域风俗,以十六升為斗,如此土以十六两為一斤。义译為校量。」玄应音义四曰:「折一毛以為百,一為歌罗,论以义翻名為力胜。以无漏善法...

《佛学大辞典》 / 326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大意

讲经论。初大意,次题号,次入文解释,叁段為例。大意者,论一部始终之纲要也。止观一曰:「大意囊括始终冠戴初后。」说法明眼论曰:「若供养经律论等,必应有大意释名科文叁段。」同钞上曰:「大意者,未入文前悬谈教起因由一部纲要,释名者次解名题也。科文者正入正文科...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止观四本

一圆顿止观,大师在荆州玉泉寺说者,章安记為十卷。二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者,弟子法慎记,本叁十卷,章安治定為十卷,今之禪波罗蜜是也。叁不定止观,即陈尚书令毛喜,请大师出而说者,一卷,今之六妙是也。四小止观,大师為俗兄陈缄请出而说者,今之修习止观坐禪法要是也。见小...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对於因而言。果之齐之意。即超绝因人言说思虑之不可思议境界也。具云性海果,亦称果不可说。冠註五教章上之一所谓「性海果者,是当不可说之义,即十佛自境界,」是也。依华严探玄记十,有说所詮之义為果,有说地上之证智為果,有说十地之圆满為果,有说亡詮证入十...

《佛学大辞典》 / 224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五佛座

金刚界五佛之宝座也。一大日师子座师子為诸兽之王,於诸兽中游行无畏。毘卢遮那亦如是。為诸法之王,於诸法中不变无碍,故坐师子座。二阿閦象座。象之力用,於诸兽中无过之者,金刚部王皆据其上者,表坚力无碍也。又兔马象叁兽渡河象王独极底,象马车步四兵中,以象為第一,於诸兽...

《佛学大辞典》 / 516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僧伽Saṁgha之略。译曰和或眾。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為眾。新译家以為叁人已上。智度论叁曰:「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叁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芻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眾,寧容一己輒道四人,...

《佛学大辞典》 / 494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亲光叁科经

谓亲光菩萨造论,释佛地经,科也。 一、教起因缘,谓如来说教,必有发起因缘。此佛地经,佛告妙生菩萨,有五种法,摄大觉地,而说是经,即教起因缘。(五种法者,一清净法界智、二大圆镜智、叁平等性智、四妙观察智、五成所作智也。) 二、圣教所说,谓因缘后,...

《三藏法数》 / 193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序六缘

善导於观无量寿经之序义,科经之序,立叁序六缘。叁序者,证信,化前,发起也。其发起序有六缘:禁父、禁母、厌苦、欣净、散善显行、定善示观,是也。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十二神将

与[十二神明王]同。十二大将应於本尊之十二大愿,保护昼夜之十二时也。又其大将一一具孟仲季之叁辅,故成叁十六禽,又於七觉各具千如故其药叉之眷属成七千(经中说药叉眷属七千),十二神将各具七千之药叉,则為八万四千,是成八万四千之护法神,转一切眾生八万四千之烦恼,成八万...

《佛学大辞典》 / 253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秘法

有通别之二称。通称行於密教。护摩念诵之总名也,不显露示人。故曰秘法。别称大法、准大法、秘法、通途法之四段,而第叁段之别目也。苏悉地法,五秘密法等之传法,许於灌顶已后者,总曰秘法。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观无量寿经得益

唐善导观经疏科一经為五段第一序,第二正宗,第叁得益,第四王宫流通,第五耆闍。得益者,十六观之正宗说终后,说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得见西方净土及弥陀叁尊,韦提希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各发无上菩提心之利益一段也。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六七能遍计

唯识宗谓识中第七识,缘第八识之见,而起我执,第六识对一切之法境,於我法起执。其他前五识及第八识,无我法二执,无能徧计之义云。护法之说也。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菩提

见[菩提]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野布施

又云花钱。於丧场与之施物也。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如来舍利

释迦如来于拘尸城荼毗已竟,诸国起兵夺取舍利时,有婆罗门为息相夺诤故,作八,八国起塔供养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拘尸,梵语具云拘尸那,华言角城,谓此城叁角故也。梵语荼毗,华言焚烧。梵语舍利,华言骨身。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拘尸城,拘尸城诸力士,得...

《三藏法数》 / 344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定善义

唐善导撰。四帖疏之第叁。释观无量寿经正宗十六观中之定善十叁观者。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处十六会

四处者一為王舍城之鷲峰山,二為舍卫国之给孤独园,叁為他化自在天宫,四為王舍城竹林精舍之白鷺池。十六会者,第一会有四百卷。说於鷲峰山。第二会自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卷之七十八卷,说於鷲峰山。与第一会大同,罗什译之摩訶般若,无罗叉之放光般若,竺法护译之光讚般若,同為...

《佛学大辞典》 / 859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六相

一总相,二别相,叁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於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所谓法华之一真法界无尽者,依此六相之圆融而证之。是出於华严经初...

《佛学大辞典》 / 796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顺世八心

顺於世道而感人天之果,谓為顺世之行,又达於世间而感出离之果,谓為违世,其行法之次第发达有八心,是名顺世之八心,违世之八心。大日经疏二曰:「如前所说种子根疱等及归依叁宝為人天乘,行斋施善法,皆名顺世八心。若叁乘初发道意,迄至拔业烦恼根本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名违...

《佛学大辞典》 / 195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