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1 条搜索结果

二十五破二十五有

梵语,华言正定。二十五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无色界,虽苦乐不同,然实有生死执着,故以此无垢等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无垢,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证于无垢。愍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

藏法数》 / 2010字 / 9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世间十身

融者,通也、会也。世间者,一、有情世间,二、器世间,、智正觉世间也。谓菩萨知诸众生心,随其所乐,融会种世间,以为十身。复以十身及自身递互相作,融通无碍,是名融世间十身也。(隔别名世,间差名间。有情世间,即众生世间;器世间,即国土世间,谓世界如器故也;...

藏法数》 / 785字 / 9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一百八法明门

法明门者,为令众生破除昏暗,通达一切智慧也。故护明菩萨在兜率天宫,欲下人间托生,即于师子座上,宣说此一百八门,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也。(护明菩萨,即释迦牟尼佛在天宫之号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正信法明门,谓不破坚牢心故。净心法明门,谓无秽浊故。欢喜...

藏法数》 / 2717字 / 9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善财五十

经云:善财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地自开裂,生七宝牙。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支分端正具足,一切众宝自然出现,一切库藏悉皆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后因文殊师利菩萨,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

藏法数》 / 5609字 / 9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佛经入中国

疑耀二曰:「世但知佛书,自汉明帝时,始入中国。不知秦之先,中国已有其书。隋经藉志曰:其书久矣流布,遭秦火之世,所以湮灭。又刘向列仙传曰: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二人,已在佛经。又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口传浮屠经。此皆白马未入中国之前也。况明帝...

《佛学大辞典》 / 654字 / 9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如来十力

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谓如来于一切众...

藏法数》 / 599字 / 9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红颇黎色阿弥陀

带红颇梨色之阿弥陀佛尊像也。摩耶者,八叶莲华上横五鈷杵,杵上竪独鈷杵,上有红莲,其上阿弥陀佛结跏跌座,头上戴金刚五佛之宝冠。左右两手住於定印,佛身及衣等悉带红颇梨之色,威容端严。盖以五大之色配於五方,赤色当於西方,弥陀本土西方之色,為本佛之身色光明也。无量寿...

《佛学大辞典》 / 278字 / 8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四安乐行

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

藏法数》 / 381字 / 8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二十五护戒神

护戒神者,谓五戒之中,各有五神,为作卫护也。灌顶经云: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卫护其身,在人左右,守于宫宅门户之上,使万事吉祥也。 一、护不杀戒五神,一、荼刍毗愈陀尼,护持戒人身,辟除邪鬼;二、输多利输陀尼,护持戒人六情,悉令完具;、毗楼遮那世波,护持戒人...

藏法数》 / 590字 / 8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乘有四种:(一)大乘之乘也。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於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諦之理,以证阿罗汉者。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於其最后之生...

《佛学大辞典》 / 882字 / 8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密教结界法

密教於每一修法结之解之。结界者,遮恶持善之义,分迷悟善恶之界畔,退恶类住善者之法也,其法有五种:一地结,二四方结,虚空网,四火院,五大耶。第一地结,又名金刚橛,立橛於大地其橛為金刚橛,其橛之根或说到金轮际,或说到水轮际等。是十八道之第六也。第二四方结,又...

《佛学大辞典》 / 516字 / 8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四十八愿

谓阿弥陀佛,最初因中,名法藏比丘。彼时于世自在王佛前,白佛言:我发无上菩提之心,愿作佛时,身相光明,刹土殊胜,宁可得否?彼佛知其智识高明,心愿广大,乃以二千一百万佛刹善恶粗妙之相,随其心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不彻见。复白佛言:我已摄取如上佛...

藏法数》 / 2629字 / 8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种菩提心

是乃密教真言行者之菩提心也,密教立五佛有各别之主德,以东方阿閦如来之大圆镜智立发菩提心之德,故行者初发之菩提心,為毕竟厌求之心,此虽属第六意识,而其菩提心之性德,则為大圆镜智,故以自身之第八识為发心之体,受耶戒者,亦向东方以阿閦如来為本尊。盖耶戒,以此...

《佛学大辞典》 / 630字 / 8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五祖

(一)华严之五祖。初祖终南杜顺,二祖云华智儼,祖贤首法藏,四祖清凉澄观,五祖圭峰宗密也。华严宗唯立此五祖。盖华严经至东晋觉贤藏,始翻传之,尔后世讲解者虽多,然未立一宗。陈隋之世有杜顺,着法界观门,五教止观等,始开华严宗之基。门人智儼,思惟十玄六相之幽旨,发...

《佛学大辞典》 / 716字 / 8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阶佛法

信行禪师,於教乘立二阶,就根机立阶。教乘之二阶者,即一乘教与乘教也。五教章上曰:「后代信行禪师依此宗立二教,谓一乘乘。乘者即别解别行及乘差别,并先习小乘后趣大乘是也。一乘者谓普解普行,唯是一乘,亦华严法门及直进等是也。」根机之阶者,谓最上利根一乘之...

《佛学大辞典》 / 547字 / 8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六妙门

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是定,后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定爱慧策者,爱谓爱乐于禅,策谓策进真行也。真明者,真性之明也。) 一、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

藏法数》 / 552字 / 8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叩髑髏知生处

五分律二十曰:「耆域能别音声本末之相,佛将至塚间,示五人髑髏。耆域徧叩白佛言:第一叩者生地狱,第二叩者生饿鬼,第叩者生畜生,第四叩者生人道,第五叩者生天上。佛言善哉皆如汝所说,復示一髑髏,耆域叩不知所之。白佛言:我不知此人所生之处。佛言:汝应不知。何以故?...

《佛学大辞典》 / 431字 / 8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五比丘

佛最初所度之五个比丘。皆為佛之姻戚。一、憍陈如,二、额鞞,、跋提,四、十力迦叶,五、摩男俱利。是為文句四之之说,而诸经论诸家之义皆同。然列為一、陈如(又拘邻),二、頞鞞(又湿鞞阿说示马胜),、拔提(又摩訶男),四、十力迦叶,五、俱利太子。又玄义释籤六之二...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8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五力

五种之魔力也,即五尘是。止观辅行八曰:「增一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谓不放逸。」 又(名数)十七道品之一。信、精进、勤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一、信力,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二、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念力,...

《佛学大辞典》 / 408字 / 8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一切如来普贤摩訶菩提萨埵

大日如来东方金刚手菩萨出生之耶也。见略出经註一。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8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二十五种冥谛者,乃是迦毗罗外道之所计也。盖此外道,亦修禅定,有神通力,知八万劫中事;八万劫前,冥然不知,谓之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合为九位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冥初自性,谓此外道,以八...

藏法数》 / 496字 / 8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六即佛

天台观行疏就佛而判六即:一、理佛,即理即位之佛,於恶之眾生身,无一毫之修善,唯具佛性者。二、名字佛,即名字即位之佛。宿福之人天,仅闻佛之名字者。、观行佛,即观行即位之佛。四、相似佛,即相似即位之佛,於十信之位,彷佛证佛理而与真解同者。五、分证佛,即分真即位...

《佛学大辞典》 / 262字 / 8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胎藏界

梵语蘗缚俱舍Garbha-kośa(dhātu)。有二义:一隐覆之义。如人在母胎而隐覆其胎也,理体隐於烦恼中而不显现,故云胎藏。二含藏之义。如母胎内含藏子体而覆育之也,理体能具足一切功德而不失之,故名胎藏。而此含藏有执持与出生之二义,其所譬之法有:一譬本具之理性。密教以地...

《佛学大辞典》 / 698字 / 7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五种藏

一、如来藏,藏即含藏也。谓真如法性之体,不离一切众生色心,具足圆满染净诸法,是名如来藏。 二、自性清净藏,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从无始已来,智四德,具足无缺,烦恼垢缠,不能染污,是名自性清净藏。(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四德者,常德、乐德、我...

藏法数》 / 280字 / 7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正受

梵语Samaya,一译正受。為正,為受也。是禪定之异名。定心,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想,纳法在心,谓之受。如明镜之无心现物也。大乘义章十曰:「离於邪乱故说為正,纳法称受。」探玄记曰:「纳法在心名為正受。」观经玄义分曰:「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7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护身法

又名护身加持。即為避内魔外魔障难,守护自己身心,结通五种印言之作法也。五种印言者,净业印,佛部耶印,莲华部耶印,金刚部耶印,被甲护身印也。见如意轮念诵法等。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7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四种璎珞庄严

璎珞庄严者,谓菩萨以戒等四法庄严法身,如世璎珞庄严于身也。 一、戒璎珞庄严,谓菩萨严持禁戒,于诸众生无有恶害之心;若无恶害之心,一切众生常所乐见,身口意业悉令清净,是名戒璎珞庄严。 二、璎珞庄严,谓菩萨于诸众生,运大慈心,质直柔软,乃至远离贪嗔痴行,修习...

藏法数》 / 263字 / 7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四见

一、异、常、非常等之义总有四句,一切之妄计,必堕於其一,名為四见。智度论七曰:「復有四种见,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亦常亦无常,世间亦非常亦非无常。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亦如是。」又华严经疏,谓外道之所见,不出四见:一、计一,数论师,计因中有果,以因果不异之故名為计...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7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法华七喻

一、火宅喻,火譬众生五浊等苦,宅譬界。谓界众生,为五浊八苦之所煎逼,而不得安隐。犹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故以火宅为喻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

藏法数》 / 804字 / 7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梦行般若

舍利弗问须菩提:「若菩萨摩訶萨於梦中入空无相无作,寧於般若波罗蜜有益耶?」须菩提报舍利弗:「若菩萨於昼日入,则於般若波罗蜜有益,夜梦中亦当有益。何以故?昼夜梦中,等而无异。」见大品般若经梦行品,智度论七十五。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7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一生补处

见[弥勒]条。 又,密教之释义,一者一实之理,於初地菩萨之位,先得净菩提心,自此一实,出生无量之总持门。乃至至於第十地,更有第十一地,即佛地之法,以一转生补佛处,是名一生补处。大疏六曰:「今此经宗,言一生者,谓从一而生也。初得净菩提心时,从一实之地发生无量无...

《佛学大辞典》 / 215字 / 7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普贤耶印

是普贤如来(即大日如来)之耶印也。瑜祇经曰:「普贤耶,屈进力(左右头指)如鉤,檀慧(左右小指)禪智(左右大指)合,是名彼大印。」是外五股印也。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7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一切如来定

称大空也。大日经一曰:「正觉之等持,证知心,非从异缘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故说為大空,圆满萨婆若。」同疏六曰:「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者。如大般若经说: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亦名金刚,亦名般若波罗蜜多。佛佛道同,更无异路。若...

《佛学大辞典》 / 138字 / 7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种子

有多种:(一)唅字。合四字而成此一字,是即表中央之佛具四智也。谓字最初之横点,即字东方发心大圆镜智阿閦佛也。右之傍点,则字南方修行平等性智宝生佛也。上点是字即西方证菩提妙观察智无量寿佛也。本体之字者,风大北方入涅槃成所作智不空成就佛也(善无畏以风大為北方之佛)...

《佛学大辞典》 / 834字 / 7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八福田

梵网经有八福田之目,诸师解释不同。天台戒疏下曰:「八福田者:一佛、二圣人、和尚(受戒本师)、四闍梨(受戒时教授威仪之阿闍梨)、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诸家多用之),此中佛与圣人及僧為敬田,和尚、闍梨、父母為恩田,病人為悲田,若人向此八种能恭敬供养,慈愍...

《佛学大辞典》 / 272字 / 7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天竺

印度之古称。西域记曰:「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玄应音义曰:「竺今作篤,或言身毒,或言贤豆,皆讹也,正言印度。印度名月。一说云:贤豆本名因陀罗婆他那,此云主处,谓天帝也。」希麟音义曰:「竺音篤,或云身毒,或云贤豆,或云印度...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7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懺法堂

法华堂之异名。法华懺法,即法华之法也。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7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四正断

一、断断,谓所起恶不善法,断已复生,更须精进摄受,令不生起;断而又断,是名断断。 二、律仪断,谓坚持戒律,慎守威仪,断一切恶,是名律仪断。 、随护断,谓于无漏真实相中,随顺守护,不令退没,是名随护断。(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梵语,华言正定。) 四、...

藏法数》 / 144字 / 7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一切如来金刚誓诫

如来耶之本誓也。大疏九曰:「结耶者,即是必定师子吼,说诸法平等义故,立大誓愿,当令一切眾生得如我故,欲善為眾生开净知见故,以此警觉眾生及诸佛故,是故此耶,名為一切如来金刚誓诫。」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7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五种菩提

一、发心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十信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阿耨多罗菩提故,而发大心,名为发心菩提。(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阿耨多罗菩提,华言无上正等...

藏法数》 / 594字 / 7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一行

梵语,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定。一行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谓修行之人,应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得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

藏法数》 / 109字 / 7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财首菩萨

财首菩萨自说往因,无量世过去有佛,名释迦牟尼。佛灭后有一王子,名金幢。有邪见,不信正法。有知识比丘,名定自在。教我入塔拜佛像,且称南无佛。依是因缘,我值九百万亿那由他佛,得甚深念佛。以来无数劫不堕恶道,今日遂得甚深首楞严。见观佛经九、安乐集上,往生...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7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五乘

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五乘有六种:一者:一、人乘,乘五戒之行法而生於人间者。二、天乘,乘十善之行法而生於天上者。、声闻乘,乘四諦之行法而到阿罗汉果者。四、缘觉乘,乘十二因缘之行法而到辟支佛果者。五、菩萨乘,乘六度之行法而上於...

《佛学大辞典》 / 806字 / 7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地狱天子

华严经随好品,说地狱中一有情由前生见闻华严经之功力,在地狱為佛光所照,直生兜率天而满足十地之行,得成佛之果,见[生成佛]条。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7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一行

心定於一行而修也。又名真如或一相藏法数四曰:「一行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此有事理二种。理之一行者。為定心观真如之一理也。文殊般若经下曰:「法界一相,繫缘法界,是名一行。(中略)入一行者,尽知恆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起信论曰...

《佛学大辞典》 / 306字 / 7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十四心断结

藏教菩萨,扶惑润生,历劫具修六度梵行,饶益有情。最后至于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慧发真无漏之时,以八忍、八智、十六心、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顿断见、思习气,而成正觉。故云十四心断结也。(藏教者,即经律论藏也。扶惑润生者,谓此教菩萨,虽已离见、思之惑,为...

藏法数》 / 832字 / 7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如来十力

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世业缘果报...

藏法数》 / 620字 / 7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七觉分

又曰七菩提分,七觉支。俱舍论谓之七等觉支。七科道品中之第六也。觉有觉了觉察之义。此為使定慧均等之法,故名等觉。觉法分七种,故曰支,或曰分。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之真偽。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 ,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7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十六善神

是丛林转读大般若经时,揭释尊与此十六神也,载於陀罗尼集经。般若波罗蜜大心经曰:「达哩底囉瑟吒大将,禁毘嚕大将,缚日嚕大将,迦毘罗大将,弥覩罗大将,哆怒毘大将,阿儞嚕大将,娑儞嚕大将,印捺嚕大将,波夷嚕大将,摩虎嚕大将,娇尾嚕大将,真特嚕大将,缚吒徒嚕大将,尾...

《佛学大辞典》 / 979字 / 7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落叉

Lakṣa,密教说念诵陀罗尼之数,谓之落叉。落叉原為数名,十万曰落义。以十万為一亿,则落叉译作亿,是乃一往浅略之释也。若依其深秘之释,则落叉為相之义,见之义,落叉者见字与印及本尊平等实相之叉也。又於身口意业各见瑞相之义也。又时分之义,晨午昏时或寒热雨...

《佛学大辞典》 / 387字 / 7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聚该收一切眾生也。一、正定聚,必定证悟者。二、邪定聚,毕竟不证悟者。、不定聚,在二者中间有缘证悟,无缘不证悟也。此聚之义通於大小乘,小乘之俱舍论十曰:「正邪不定聚圣造无间餘。」预流向已上之圣者為正定聚,造五无间业者為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间修七方便之行者為...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7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宗喀巴

又名罗卜藏札克巴。西藏新志中曰:「宗喀巴生於甘肃省之西寧府,性慧敏。年十四,学於后藏札什伦布之西萨迦庙,已涉红教之流弊,忧吞刀吐火之幻术,不足為世益,誓洗其风。一日会眾,自换黄色衣冠,告眾曰:教主者,世世呼毕尔罕,以救人民。后得道於西藏之噶尔丹寺,此為黄教之始...

《佛学大辞典》 / 402字 / 7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佛二种十身

一、融世间为十身,融即融会之义。隔别名世,间差名间。即众生、国土、智正觉之世间也。言融世间为十身者,众生身、业报身即众生世间,国土身即国土世间,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即智正觉世间也。 二、佛自具十身,佛自具十身者,一菩提身...

藏法数》 / 161字 / 7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十佛

种种不一。(一)称讚净土经十佛:一东方不动如来,二南方日月光如来,西方无量寿如来,四北方无量光严通达觉慧如来,五下方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王胜德光明如来,六上方梵音如来,七东南方最胜广大云雷音王如来,八西南方最胜日光名称功德如来,九西北方无量功德火王光明如来,十...

《佛学大辞典》 / 549字 / 7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四一

一、理一,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本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

藏法数》 / 452字 / 7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经论中举西域外道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眾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二十曰...

《佛学大辞典》 / 922字 / 7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八大童子

又云八大金刚童子,不动尊之使者也。八大童子仪轨曰:「一慧光菩萨,二慧喜菩萨,阿耨达菩萨,四指德菩萨,五乌俱婆誐,六清净比丘,七矜羯罗,八制吒迦,是等使者,四智四波罗蜜,為亲随顺大日教令故显现此形,围绕圣无动尊也。」 一、慧光童子,面貌少忿怒,着天冠,身色黄白...

《佛学大辞典》 / 612字 / 7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台家对於观而立止:一、体真止,诸法由因缘而生,因缘假和合之法体為性空,止息一切之攀缘妄想者。证空理谓之体真,空即真也。是对於中观之止也。二、方便随缘止,又名繫缘守境止。菩萨知空非空,停止於诸法幻化之理,分别药病化益眾生者。知空非空谓之方便,分别药病随缘歷境...

《佛学大辞典》 / 322字 / 7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五相成身

五相具备,成就本尊身之观行也。又作五相成身观,五转成身,五法成身。一通达菩提心,二修菩提心,成金刚心,四证金刚身,五佛身圆满。成此五相之观而显得金刚界之佛身也。金刚顶大教王经一说一切义成就菩萨(悉多太子),蒙诸佛警觉开示而修证五相之轨则。十八会指归曰:「毘虑...

《佛学大辞典》 / 805字 / 7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一、至诚心,真实愿净土之心。二、深心,深愿净土之心。、迴向发愿心,迴向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净土之心。具此心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者迴向发愿心。具心者,必生彼国。」 又一、根本心,第八阿赖耶识之心王,含藏一切善恶之种子,生染...

《佛学大辞典》 / 394字 / 7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大慈生菩萨

胎藏界曼荼罗除盖障院上第五位。主眾生自发生慈悲。又名大慈起,慈发生,慈愍慧。梵名怛利也。毘廋拏蘗多,译言慈发生密号称為慈念金刚。肉色。左手持无忧树。右手於膝上仰掌,立开敷莲。坐赤莲上。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7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结胎五位

一、揭逻蓝,梵语揭逻蓝,华言杂秽。谓人于胎位中,初七日内,受质之相,状如凝酥,是名揭逻蓝。 二、頞部昙,梵语頞部昙,华言疱。谓人于胎位中,二七日内,形成之相,状如疮疱,是名頞部昙。 、闭户,梵语闭户,华言凝结。谓人于胎位中,七日内,形成之相,状如厚肉,是...

藏法数》 / 214字 / 6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五明

西域内外学者,必宜学习之处,有五明,故云五明处:一、声明Śabdavidya,明言语文字者(见声明顶)。二、工巧明Sil akarmasthānavidyā,明一切工艺技术算历等者。、医方明Cikitsāvidā,明医术者。四、因明Hetuvidyā,明考定正邪,詮考真偽之理法者,所谓论理学也。五、内明Adhy...

《佛学大辞典》 / 376字 / 6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十一善

一、信,信者,谓于一切善法,忍可乐欲,而不疑也。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信有能,谓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深信力故,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是名为信。(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二、惭,惭...

藏法数》 / 489字 / 6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毘伽罗

Vyākaraṇa,新译曰毘耶羯刺諵,又云毘何羯唎拏。译曰声明记论。关於五明中声明,即语学之俗书总名也。慈恩寺传曰:「印度梵书名為记论,其源无始,莫知作者。每於劫初,梵王先说,传授天人。以是梵王所说,故曰梵书。其言极广,有百万颂,即旧译云毘伽罗论者是也。然其音不正。...

《佛学大辞典》 / 1271字 / 6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密教阿弥陀

大日如来五智中妙观察智之所现也。胎藏界在中臺八叶中,西方之叶上,当大日之前面。以字為种子,其主德耶形,密号同胎藏界大日,其相好如曼荼罗大钞一,所记。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6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喜见菩萨

一切眾生喜见菩萨之略。药王菩萨之前身,尝為供养法华经而烧身者。法华经药王品曰:「是一切眾生菩萨,乐习苦行,於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得此已,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得现一切色身,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6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通教十地

通教,即四教中之一也。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云通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一、干慧地,谓乘之人,初居外凡位时,未得真空理水所润,故名干慧地。(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外凡者,谓心居理外也。) 二、性地,谓乘之人,居内凡位时,...

藏法数》 / 868字 / 6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七十五法

小乘俱舍宗立一切法為七十五,摄為五类:一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六,心不相应行法十四,无為法也。 第一色法十一RūPāṇi,分之為种:一五根,二五境,无表色也。 五根者:一、眼根Cakṣur indriya,二、耳根Śrotra indriya,、鼻根Ghrāṇa iudriya,四、舌根J...

《佛学大辞典》 / 2493字 / 6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坐具

旧称曰尼师檀,新称曰尼师但那Niṣīdana,译曰随坐衣、坐卧具、坐具。四分律十九曰:「為缘制之:一為护身,二為护衣,為护眾人床席卧具。」然无论何时以坐具為礼拜之具,礼拜时先敷坐具,就其上作之,是甚為不法。南山义净皆痛斥之。释门归敬仪下曰:「坐具之目,本是坐时之具...

《佛学大辞典》 / 292字 / 6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燄口

饿鬼名。阿难独坐静室,其夜更,见一饿鬼,名焰口。身体枯瘦,咽如针,口吐火焰。告阿难曰:却后日汝命尽,将生饿鬼中。阿难恐,问免苦之方便。鬼曰:汝明日為我等百千饿鬼及诸婆罗门仙人等各施一斛食,且為我供养宝,则汝得增寿,我得生天。阿难以白佛。佛即说陀罗尼曰:诵...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6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涅槃经所说大涅槃所具之德:一、法身德,為佛之本体,以常住不灭之法性為身者。二、般若德,般若译曰智慧,法相如实觉了者。、解脱德,远离一切之繫缚,而得大自在者。此者各有常乐我净之四德,故名德。而此德,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点,首罗之目,称為大涅...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6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十回向

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谓由前修十行,神通满...

藏法数》 / 896字 / 6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律仪

由律仪不律仪之作法,而於身内生律仪不律仪之本体,此谓之无表色。无表色有种之别:一、律仪,持善戒而发善之无表色者,即上品之善也。二、不律仪,持恶戒而发恶之无表色者,即上品之恶也。、非律仪非不律仪,此中摄中善中恶之二无表色。若行中品之善而发善之无表色,非如律仪...

《佛学大辞典》 / 352字 / 6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二宗

即空宗与性宗。此於相宗之外,又於性宗中分别者也。就经论上而言,则般若经四论已上,就八宗上而言。则论已上,均显寂灭之真性,宜统名性宗,然此中以阳破诸相為主,而阴显真性,直有显示真性之二门,即遮詮与表詮之相违,前者名空宗,后者正名性宗。以之料简八宗,则论之一宗...

《佛学大辞典》 / 952字 / 6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