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条搜索结果

五妄想

一、坚固妄想,坚固妄想者,即色阴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

《三藏法数》 / 378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八依

一、施设依,施设,犹建立也。谓人依五蕴中,假用言说,施设我及众生各各不同,有如是生类,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饮食,如是苦乐寿夭等,是名施设依。(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蕴也。) 二、摄受依,摄受,含摄容受也。谓人依于父母妻子奴婢僮仆等,以为我所摄...

《三藏法数》 / 478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俱有依

同时有依之义。又曰俱有根。成唯论四曰:「五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随闕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义,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第六意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随闕一种必不转故。虽五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叁如来藏

如来者,即理性如来也,因中说果,故名如来。藏者,含藏之义。谓含藏一切善恶法也。的指其体,即第八,名如来藏也。(第八者,藏也。) 一、隐覆藏,谓诸众生本有真如法身之理,在第八中,为无明烦恼之所隐覆,而不能见,故名隐覆藏。 二、含摄藏,谓第八为染净之所...

《三藏法数》 / 177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五智

显教转八而成就四智,以立為究竟之报身如来。密教於此加第九所转之法界体性智而為五智,以為金刚界智法身之大日如来:一、法界体性智,是转奄摩罗所得。法界有差别之义,诸法差别,其数过於尘沙,是為法界。法界体性即六大也。大日住於此六大法界之叁昧,名為法界体性智,主...

《佛学大辞典》 / 570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共不共四变

问云:本变现根身器世间等,为是自变?为是共变?答:有四种不同也。(本,即藏也。) 一、不共中不共变,谓如眼等五根,唯自己第八中最初一念,托父母遗体时变现,名不共;出胎之后,唯自己受用,复名不共。如眼,惟依眼根而发;乃至身,唯依身根而发,不相混杂,...

《三藏法数》 / 329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六情

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故也。是意之一,為当体之名,以意根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故从所生之果而名為情。金光明经曰:「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普贤观经曰:「懺悔六情根。」智度论四十曰:「眼等五情名為内身,色等五尘名為外身。」止观四...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十乘

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五蕴喻

五蕴,色、受、想、行、也。蕴以积聚为义。谓一切众生,皆由此五法积聚而成身也。故佛为瓶沙王说世间诸法,皆非坚实,而以此五种为喻焉。(梵语瓶沙,亦名频婆娑罗,华言模实,谓身模充实也。) 一、色如聚沫喻,色即众生色身,沫即水沫。谓沫因风吹水成聚,虚有相状,体本不...

《三藏法数》 / 365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苑公四教

苑公,唐贤首藏法师弟子也。因宝性论有四种众生不如来藏,遂立四教焉。(四种众生者,一凡夫、二声闻、叁辟支、四初心菩萨也。) 一、迷真异执教,谓诸外道、凡夫,迷于真性,广起异计,故云迷真异执教。 二、真一分半教,谓声闻、辟支二人,于真如随缘不变二分义中,但得随...

《三藏法数》 / 293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一切种

之一。即第八之异名。又名种子。言执持一切种子而不失之也。详见[]条。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即心也。以心有真有妄,故有叁之不同焉。 一、真,真者,谓自性清净心也。盖第八阿赖耶,通真通妄,妄即是染,真即是净。今言净分,故名真也。(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谓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也。) 二、现,现谓变现,即能生诸法之本也。此言第八含藏一...

《三藏法数》 / 225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五情

眼耳等之五根也。根能有情,故曰情。有财释也。智度论十七曰:「入道渐愧人,持钵福眾生。云何纵尘欲?沈没於五情。」同四十曰:「眼等五情名為内身,色等五尘名為外身。」法华经妙音菩萨品曰:「摄五情不。」参照[六情]条。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五蕴

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為阴,又译為眾,新译為蕴。阴者积集之义。眾者眾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為法自性。作有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见[阴]条),大别之五法...

《佛学大辞典》 / 376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金刚九喻

金刚九喻者,乃是金刚般若经中九种譬喻也。此经有叁译:一、姚秦鸠摩罗什法师译,二、魏菩提流支法师译,叁、陈真谛法师译。此九种譬喻,乃是魏时所译之文,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是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鸠摩罗什,华言童寿。梵语菩提...

《三藏法数》 / 818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十乘观

乘者,车乘也,叁諦之妙观,為直到涅槃宝所之大白牛车,故云乘。十乘云者,非有观法十种,观法唯观不思议境之一,惟加资助观法之法,乃為十乘。一、观不思议境,是指介尔阴妄之一念(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於无心,阴者新译蕴也,然则介尔阴妄者,蕴中极弱之妄念也,与无记心...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六染心

六染心者,谓心体本净,离诸妄染,以依不觉,忽起无明,由无明熏习力故,遂有六种染心之相。 一、执想应染,谓于苦乐等境,不了虚无,妄起执着,与心相应,见、思烦恼之惑污其净心,故名执相应染,即是六粗中第叁执取相、第四计名字相也。(见、思者,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

《三藏法数》 / 520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七大

大即体性圆融周遍无外之义。盖由万法不离地水火风而成,依空建立,因见有觉,因有知,举此七种,则自他依、正、色、心,一切万法无不摄矣。然以众生迷失本心,根尘对起,知见妄分,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但于日镜和合处见火起,月珠和合处见水生,各不相容,执相成碍,殊不知如...

《三藏法数》 / 832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百法五位

百法五位者,谓色法十一,心法有八,心所法五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总成百法,各有所属,列为五位也。 一、色位,色以质碍为义。色有十一种:即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一分色,以此十一种,皆有质碍,是名色位。(法处,是意所取之境。...

《三藏法数》 / 1693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穷生死蕴

谓至生死穷极之金刚喻定,相续随转之根本蕴,即六以上之细意。摄大乘论本卷上所云:「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是也。小乘中虽唯说六,而六时有断绝不起者,故至有别计恒转不断之一种者。即大眾部之根本,说假部之有分,及此穷生死蕴等是也。唯...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八义证有本

谓第八是出生一切善恶诸法之根本,故名本。今论以此八义,证第八之相也。 一、依止执受,谓此能为染净诸法之所依止,执持不失,是名依止执受。 二、最初生起,谓此最初于母腹托胎之时,如磁石吸铁,是名最初生起。(磁石喻,铁喻父精母血。) 叁、有明了性,谓此...

《三藏法数》 / 421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现在五果

谓以十二因缘分为叁世因果。无明与行二者,是过去之因;爱、取、有叁者,是现在之因;生、老死二者,是未来之果;与名色、六入、触、受五者,是现在五阴之身,故名现在五果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阴也。) 一、者,谓初入胎,阿赖耶现行之种也。以...

《三藏法数》 / 366字 / 3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平等性智

如来四智之一。凡夫第七之我见,转而得此智慧,以证自他平等之理,对於初地以上之菩萨,现他受用之身土,常行大慈大悲之化益也。心地观经二曰:「平等性智,转我见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他平等二无我性,如是各為平等性智。」佛智论叁曰:「平等性智者,谓观自他一切平等,大慈...

《佛学大辞典》 / 256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大义王

唐沙门慧海曰:心為大经卷,心為大义王。若不了了心者,不名善义,祇是学语人也。

《佛学大辞典》 / 35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四禪定

略云四禪,新云四静虑。修此四禪定生於色界之四禪天也。此四禪内道外道共修之,在因者超欲界之惑网,在果者生於色界,且為生诸功德之依地根本,故曰本禪。 (一)初禪,初禪之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禪具八触十功德。 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摄心,故气息调和,觉此...

《佛学大辞典》 / 1048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四智

法相宗所立如来之四智。凡夫有八,至如来转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者。如有漏之第八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境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之总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转...

《佛学大辞典》 / 671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百八烦恼

与[百八结业]同。又,五十校计经对於眼根之好色中有阴果,有集因,对於恶色中,有阴有集,对於平平色中,有阴有集。一根有六。六根合為叁十六,配之於心意之叁世而有百八,是為百八烦恼,经中就五十法一一举此百八烦恼。智度论七曰:「烦恼名一切结使,结有九,使有七,合為九十...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定中独头意

四种意之一。定中之第六也。入定中,前五不全示其作用,唯第六意為其所用。故称独头。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一、末那,梵语末那,华言染污意。染污者,谓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常俱。意者,谓常思虑第八,度量为我,即第七也。 二、阿赖耶,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谓此能含藏善恶诸法种子,即第八也。 叁、庵摩罗,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翻译名义云:第八阿赖...

《三藏法数》 / 157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吐泪

譬母之赤精為吐,比父之白精為泪,止观七曰:「吐泪赤白,二渧和合,託其中。」同辅行曰:「吐泪等者,大论云:身内欲虫,人和合时,男虫白精如泪而出,女虫赤精如吐而出。骨髓膏流令此二虫吐泪而出。」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叁类境

境者,八所变之相分也。此相分有叁类:一、性境,性者,实体之义,自实之种子而生,有实性,自维持实性,不随能缘之心,能缘之心,不过為彼之自性,以现量而量知者,此之谓性境不随心。第八与眼等五之全部相分及第六之一部相分是也。二、独影境,如第六意浮龟毛兔角之...

《佛学大辞典》 / 443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能施太子

释迦牟尼佛在因位时為大医王,疗一切之病,病者甚多,力不足,懊恼而死,生於忉利天。自思惟我今生於天,享福报,然於人无益,自以方便捨天寿,生於娑伽陀龙王宫中,為龙之太子。身已长,又方便而死,生於阎浮提中為大国太子,名曰能施,生而好施,年长大,自身所有皆尽。乃告父母...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见性

禪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眾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十二随眠

谓欲等烦恼,长时随逐,眠伏藏之中,故名随眠。(藏即含藏之义。藏,即第八也。) 一、欲贪,谓于可意之境,爱染念着,而生悦乐也。 二、嗔恚,谓于不可意之境,无所爱乐,而自生嗔忿也。 叁、色贪,谓于色界,爱乐净法,贪着禅味也。 四、无色贪,谓于无色界,处等...

《三藏法数》 / 443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二种子

一、名言种子,為现行一切善恶诸法亲因之种子。善种子生善法,恶种子生恶法,无记种子生而无记法,乃至由色种生色法,由心种生心法等,依附於第八阿赖耶则而為一切诸法之亲因者是也。名之為名言者,或自发名言,而詮显色心之诸法,於自心之前,反现彼诸法之相分,而熏彼诸法种子...

《佛学大辞典》 / 685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化道

教化人之道也。与[教道]同。净土论注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止观五下曰:「圣师有慧眼力明法药,有法眼力於病障,有化道力愈病授药,令得服行。」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九种食

食有长养资益之义。言九种者,世间之食有四,以其能资养生死色身也;出世间之食有五,以其能资益法身慧命也。经云:佛告诸比丘,当共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着;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梵语比丘,华言...

《三藏法数》 / 782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大乘百法

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706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四种十二因缘

一、剎那。是於剎那立十二支也。谓剎那之顷由贪行杀,有具十二支者,盖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诸境之事,是,与其俱之色想行叁蕴,是名色,名色是总,六处是别,别必在於总住,其所住之法即是六处,意处虽属於过去而原為六处之摄,故说名六处。六处是...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如来

又云佛。第八之阿赖耶為一切眾生之根本,第九之菴摩罗為如来之清净。菴摩罗,译言清净。以离一切之无明烦恼故也。但法相宗以菴摩罗耶為阿赖耶之净分,不立為第九,法性宗则立為第九。光明玄曰:「菴摩罗,是第九不动,若分别之即是佛。」宗镜录曰:「摩罗净...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叁能变

论对於说万法為之诸变而称八為能变。分叁种之次第说之。唯论一曰:「此能变唯叁,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一,初能变,為八中之第八,即阿赖耶也。以此為依於善恶业而感无记总报之异熟故也。七者,有覆无记而非异熟性,前六,虽有异熟性然是从第九起者,...

《佛学大辞典》 / 405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波颇

Prabhākaramitra,叁藏法师名。续高僧传叁曰:「波罗颇迦罗蜜多罗,此言作明知,或一云波颇,此云光智,中天竺人也。」大庄严经论序曰:「摩訶驼国叁藏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唐言明友,即中天竺剎利王之种姓也。」唐高宗武德九年达京,住兴善寺,译大庄严经论等。太宗贞观七年寂,...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故名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故名為根。」六根中前五根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為意根,大乘以八中之第...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细意

微细之意也。又名细心。即於生死等之位相续不断之微细意也。成唯论叁所谓「有餘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是也。是為小乘上座部所立,但本末之执计不同。见唯述记四、了义灯四等。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五位无心

一,无想天无心,外道生於色界四禪天之无想天,五百大劫间受无心果报之位也。二,无想定无心,外道為生於无想天而修无相定之位也。叁,灭界定无心,是俱解脱之阿罗汉,欣乐涅槃妙寂所入之无心定之位也。以七日為最极。四,极睡眠无心,在极睡眠而一时六不修行之位也。五,极闷绝...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是性宗所立。於八之外,证有无為之真如。初无着菩萨造摄大乘论,至支那而二译不同。梁朝真諦,乃立九。前六如常,第七名阿陀那,第八名阿梨耶,第九名菴摩罗Amala。译曰无垢或清净,即真如也,真心也,楞伽经之真也,是华天性宗九家之立义也。然唐玄奘...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七转

中末那已下之七,為自第八转生之,故对於第八而谓之七转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外道四论

一、常论,谓外道计我及世间之法,皆是常住;又见诸流转相续,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无断绝故,发起常见,是名常论。 二、边无边论,谓外道若忆念坏劫,坏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有边想。若忆念成劫,成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无边想,是名边无边论。(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三藏法数》 / 322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缘境广狭

一、眼缘唯实唯量境,谓眼见色时,即有生,能缘青黄赤白实有之色,名为性境。此对境名为现量,以其但能见色,未起分别,是故所缘之境狭也。(性境者,谓现前所有实见之境也。现量者,谓见现前之色,而能量度也。) 二、耳缘唯实唯量境,谓耳闻声时,即有生,能闻言语...

《三藏法数》 / 719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染污意

第七之异名。以七為迷染之根本,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烦恼俱起,缘八之见分而生我执故也。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转叁心得叁身

一、转根本心得法身,根本心者,即第八,谓善恶诸法,依此出生,故名根本心。此转时,一切烦恼断灭已尽,即得法身。 二、转依本心得报身,依本心者,即第七。谓依于根本而生,故名依本心。此转时,一切智慧无不具足,即得报身。 叁、转起事心得化身,起事心者,即第六...

《三藏法数》 / 174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第八

阿赖耶之别名。八中之第八。述记叁末曰:「摄论第二卷初,亦名第八。」唯了义灯四本曰:「从末向本,数為第八。」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耳,鼻,舌,身,意也。言六根如其次第,对於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而生见闻嗅味觉知之了别作用者。為大小乘通说之法门,位於大乘所说八中第一至第六,故常称為前六。此六在欲界,六皆有,在色界之初禪天,有眼耳身意之四,无鼻舌之二,又第二禪天以上...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就心之真妄而立叁之不同:一、真,自性清净心也。第八阿赖耶,通真不通妄。妄者染,真者净也。谓其净分也。二、现,变现之意也。第八,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变现根身世界。故名。叁、分别,於六尘等种种之诸境而起分别也。第七末那由传送第六意而起分别,故名。...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思食

第六相应之思心所,於可意境而生希望,意思资润,诸根增长。又思想饮食,令人不死。如小儿视梁上悬囊,及望梅止渴等。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转五蕴成五分法身

蕴即积聚之义。五蕴即、色、受、想、行、也。五分法身,身亦聚集之义,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众生若能持戒修习定慧,行诸净业,则能转此五蕴色身,而为五分法身也。涅槃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乃至受想行,亦复如是。是也。 一、转色蕴成戒身,色蕴者,即眼...

《三藏法数》 / 506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缘境广狭

一、第八缘境最广,谓此根本,染净同依,能变能现种子、根身及器世间叁种境故,是名缘境最广。(种子者,一切善恶种子也。根身者,眼等诸根也。器世间者,谓世界如器也。) 二、第七缘境最狭,谓此无别体相,但依第八为因而起,复缘第八见分而为相分,是名缘境最狭...

《三藏法数》 / 204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ṛd Hṛ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叁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於唯述记与唯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

《佛学大辞典》 / 1674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叁宗

宗,犹派也。圭峰密禅师云:大乘经教,统唯叁宗。 一、法相宗,谓此宗说一切有漏妄法及无漏净法,无始时来,各有种子,在阿赖耶中,遇缘熏习,即各从自性而起,都不关涉真如。故于色心诸法,而建立种种名相,是名法相宗。(梵语阿赖耶,华言藏,即第八也。) 二、破相宗...

《三藏法数》 / 269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赤白二渧

母之精為赤渧,父之精為白渧,二渧和合之处,心託於其中也。止观七曰:「赤白二渧和合,託其中,以為体质。」承阳大师发菩提心曰:「身体髮肤稟於父母,赤白二渧始终是空。」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2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中之第七也,名末那。见[末那]条。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转五蕴成叁德

五蕴者,色、受、想、行、也。叁德者,法身、般若、解脱也。法身即真如之理,般若即会真之智,解脱即自在之用。此之叁德,皆由转五蕴而成也。(五蕴者,蕴乃积聚之义。谓众生积聚色等五法而成身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解脱即自在之义,谓解脱业惑之缚也。) 一、转色蕴成法...

《三藏法数》 / 417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无量

真言宗虽由释论一往立十,其实立无量之心也。其故,真言立心即智,智即佛,则以佛有无量,故心亦无量也。因而本宗就胎藏界曼荼罗之诸尊,立一无量之五释:一者,中台大日尊一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小乘成实之所立同。八者,八叶尊八种之心王...

《佛学大辞典》 / 489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九品润生

叁界九地俱生之烦恼(即修惑)各有九品。其中欲惑九品之修惑,有润七生之作用,因而建立一来不还之二果。断之终,则為一来果。断之已,则為不还果。九品七生相对,则上叁者為四生,中叁者為二生,下叁者為一生。更分别之,则上上為二生,上中,上下,共為二生。如中叁品亦然。中上...

《佛学大辞典》 / 318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二十种烦恼随眠

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之中,故名随眠。(藏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也。) 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

《三藏法数》 / 1012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本有说

说第八所藏之种子,皆為先天所固有,非新被薰习者,种子本来為第八之功能作用,故為自无始即具有者,薰习惟增长其功能耳,若种子非先天的本有,则五性各别之义无意味矣。此為护月之说,法相宗之异义也。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质多

Citta,又曰质多耶,质帝。译曰心。虑知之心也。止观叁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唯述记叁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中略)是集起义,是心义。」大日经疏十六曰:「心名质多,质多者犹如眾綵庄严精聚,名為质多。」秘藏记末曰:「质多名虑知,有情等...

《佛学大辞典》 / 205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六因

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叁、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

《三藏法数》 / 289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二种熏

熏,资熏,击发之义也。盖言第八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若无染净二缘熏发,则不能成染净等事。如谷麦等种,虽有生芽之能,若不得水、土资熏,芽亦不生,故名熏也。(第八,即藏也。) 一、熏习,熏即熏发,习即数习,谓数习染净之缘,熏发心体而成染净等事,故名熏习。 二...

《三藏法数》 / 152字 / 2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与末那Manas及第八也。末那為意,意為思量之义,无始已来无间断,了别第八,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故名意。此体意,故名意。前之第六以此意為所依,故名意。因而為别二,存梵名也。是為一切眾生妄惑之根本。第八,即阿赖耶也,译曰...

《佛学大辞典》 / 302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诸法五位

佛家建立诸法,先有叁门:一小乘俱舍宗立七十五法,小乘成实宗立八十四法,大乘法相宗立百法,总以之收束於五位:一、色法,有物质之形者,又以物质為因而生者。二、心法,了事物者。叁、心所法,随附於心法而起者,是為心法所有之法,故名心所法。四、不相应法,不附随於心法者...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现在五果

以十二因缘配於叁世言之。一、,胎内受生之一念。二、名色,心為名。身為色。在胎内心身渐成长之位。叁、六处,六根具足,将出胎内之位。四、触,既出胎内而触於外境之位。五、受,分别苦药之位。即十二因缘中自第叁至第七者。以无明与行之二者為过去之因,以此五者為现在之果,...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

在色者二缘和合,在心者四缘和合时,阿赖耶所持之种子,生现行。是本有种子生果之功能也。此谓之种子生现行。其现行之法,必随所应而薰种子,其薰之种子,即新薰种子也。此谓之现行薰种子。应知此时有叁法,成二重之因果。叁法者:一為能生之种子,二為所生之现行,叁為所薰之种...

《佛学大辞典》 / 247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五十恶

金刚叁昧经曰:「一念心相故皆名心王,净中心动五阴具生,五阴生中具五十恶。」五十恶者,阴有八,即是八,受想二阴随各有八。行阴有九,八与想相应,一与想不相应,所谓不相应法也。色阴有十七,十七者,受想行能通之四与五根,五尘,及法处所摄色之律仪色,不律仪色,自...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十一切处

总合一切万有為一对象而观之,其方法有十种: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是也。若住於水想,则万有自身皆成流动之观。又曰十禪支,十徧处定。见法界次第十。详出[八背捨]项中。巴Kasiṇāyatana。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五阴

新译曰蕴,旧译曰阴。净影之说,如大乘义章八本所谓:「积集名阴,阴积多法故。」是与新译蕴之义同。天台之说,如止观五上所谓:「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阴有荫覆与阴积之二义,见[蕴]条。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阿陀那

Adāna,心名。阿赖耶之别名。译曰执持。此之力,执取维持善恶之业因及有情之身体使不破坏。解深密经一曰:「阿陀那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為我。」唯论叁曰:「第八,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五叁八二

法相宗所立。谓相名等五法,徧计所执性等叁性,眼等八。我空法空二无我也。楞伽经一曰:「於五法,自性,,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体之义,因之义,不改之义也。唯述记一本曰:「性者体也。」探玄记十八曰:「性是因义。」大乘义章一曰:「性释有四义:一者种子因本之义,二体义名性,叁不改名性,四性别為性。」智度论叁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缘。」传心法要上曰:「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

《佛学大辞典》 / 345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凡夫之心,為惑所垢者。新译仁王经中曰:「愚夫垢,染着虚妄,為相所缚。」良賁疏曰:「言垢者,无始尘垢。妄分别故,名為垢。」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极微假实

胜论师言极微為圆常,更无生灭,虽空劫之时,亦离散而意游於空中。小乘之经部成实谓现在為实有,而过未為无。小乘之有部宗谓极微為叁世实有,常恒不变,只依眾生业力之有无而有作用之生灭眾生业缘未熟,微体未起作用之位,為未来之极微,正起作用,集成根境,从而為现在之极微,作...

《佛学大辞典》 / 383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叁种熏习

熏,即熏发也。习,即数习、惯习之义也。盖言第八为无明染缘之所熏习,即从真而起妄也。 一、名言熏习,名即名字,言即言说。此分别名字言说之,即是第六意。由第七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名言熏习。 二、色熏习,色即眼根所对诸色,因此诸色...

《三藏法数》 / 228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赖耶四分

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谓第八,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有此四分之义焉。 一、相分,相即形相。有叁种:一、境相名相,谓此能与根心而为境界故。二、相状名相,谓世间有为之法,皆有相状,惟是此之所变现故。叁、义相名相,即能诠教下所诠义理之相,亦是此之所变现。故...

《三藏法数》 / 367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一,色住。二,受住。叁,想住。四,行住。即以有漏自身中之四蕴為体。此四蕴是所依也,是所着也,彼四蕴為之所依所着,而使起,故名為住。见俱舍论八。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大宗地玄文本论

二十卷,马鸣菩萨造,陈真諦译。以十种爱乐心,十种知心,十种修道心,十种不退心,十种真金刚心,及一大极自然陀罗尼地之五十一种為法门之大宗地。以显示一多相即无碍自在之大缘起门者。但五十一种之名字。存梵语,且以古来未疏释,而解之至难。其论体似释摩訶衍论。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起信论所说五之一。与六麤相中之智相同。就心体云智,就无期之相云智相。见[智相]条。 又(术语)朋友之异名。如云知人,我知其心其貌之人也。又我所知之人也。非多知博之义。诸经之初有「皆是大阿罗汉。眾所知。」即就為人所知而云:其人善,為善友善知。恶,则為恶...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心,心法也,神者神魂也。无量寿经下曰:「魂神精。」叁论玄义曰:「神俱表。」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叁心

一、根本心,谓第八心王能含藏善恶种子,出生染净诸法,故名根本心。(第八,即藏也。) 二、依本心,谓第七依根本而生,能与第八传送染净等事,故名依本心。(第七,即末那也。) 叁、起事心,谓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对六尘之境,能起分别染净等事,故名起事心...

《三藏法数》 / 139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叁等流

一真等流,以善性恶性无记性為因,所引善恶无记同类之果,与因性真实同者,故名為真等流。二假等流,如前世杀生,令他命短,今世自命亦短,有相似之义,故假名等流,谓之假等流。叁分位等流,眼等诸,各随自类转变。如眼。(中略)身皆从第八之种子而生,对於色等诸尘,名...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思量事物曰意。唯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叁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是叁别义。」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心意叁名,所詮义虽异,而体是一如。」止观二上曰:「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筹量,名為意。」...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