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条搜索结果

佛性论

四卷,天亲菩萨造,諦译。详论佛性之义。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7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佛月

佛之光明譬以月,与[佛日]同意。大集经五十八曰:「佛月灭度后,烦恼痴諍闇世间。」 又眾生之心水清,佛应现於此,水中之月,故云佛月。金光明经二曰:「佛法身,犹虚空。应物现形,水中月。无有障碍,幻。是故我今,稽首佛月。」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7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楞严叁关

佛祖统纪十慈云传曰:「慈云法师导式居天竺日,有贵宦註楞严,求师印可。师烹烈燄谓之曰:閤下留心佛法,诚為希有。今先申叁问,若答之契理,当為流通。若其不合,当付此火。宦许之。师曰:精妙元性净明心,不知何註释?叁四四叁宛转十二,流变叁叠,一十百千,為是何义?二十...

《佛学大辞典》 / 158字 / 7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执花印

大指与拇指相捻执花之形,餘指申散而竪之,即是。大日经疏十六曰:「执花印空风相捻,执花形,餘指申散而竪之。」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6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真如

一流转真如,谓有為法流转之实性也。二实相真如,谓显於二无我之实性也。叁唯识真如,谓染净法之唯识实性也。四安立真如,谓苦諦之实性也。五邪行真如,谓集諦之实性也。六清净真如,谓灭諦实性也。七正行真如,谓道諦之实性也。流转安立邪行之叁真如不通於佛,又实相唯识清净之叁...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6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八胜处

发胜知胜见以捨贪爱之八种禪定也。是為起胜知胜见之依处,故名胜处。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心有色想,故云内有色想,又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则恐难摄持,故观少色,谓為观外色少。但观内身之不净,或观少许之外色清净也。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心有色想之义上...

《佛学大辞典》 / 638字 / 6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智

一、理智,谓诸佛菩萨以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无增无减,是名理智。 二、量智,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槃;是名量智。

《三藏法数》 / 95字 / 6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草木成佛

天台真言两宗立草木成佛之义。天台於台宗二百题七有草木成佛之论目。依法华经诸法实相,涅槃经佛性体徧之教文,由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之道理而成立。圆实之意,谓中道佛性,徧於法界,故不隔有情无情,无情已有佛性,岂无成佛之理乎。然如华严谓真如随缘在有情之边為佛性,在无情之边...

《佛学大辞典》 / 485字 / 6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一眼之龟

法华经庄严王品曰:「佛难得值,优曇波罗华。又一眼之龟,值浮木孔。」十住论八曰:「人身难得,大海中有一眼鱉头入板孔。」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6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十山王

十山皆称王者,谓依海而住,高出一切诸余小山,以喻十地菩萨修行,同入来智海,高出一切二乘诸行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雪山王,谓此山中,具诸药草,能疗众病,取不可尽;以喻欢喜地菩萨,圣智法药,用之无竭,以破无明,超前行位,雪山王也。 二、香山...

《三藏法数》 / 688字 / 6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六即佛

天台观行疏就佛而判六即:一、理佛,即理即位之佛,於叁恶之眾生身,无一毫之修善,唯具佛性者。二、名字佛,即名字即位之佛。宿福之人天,仅闻佛之名字者。叁、观行佛,即观行即位之佛。四、相似佛,即相似即位之佛,於十信之位,彷佛证佛理而与解同者。五、分证佛,即分即位...

《佛学大辞典》 / 262字 / 6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比丘

佛最初所度之五个比丘。皆為佛之姻戚。一、憍陈,二、额鞞,叁、跋提,四、十力迦叶,五、摩男俱利。是為文句四之叁之说,而诸经论诸家之义皆同。然列為一、陈(又拘邻),二、頞鞞(又湿鞞阿说示马胜),叁、拔提(又摩訶男),四、十力迦叶,五、俱利太子。又玄义释籤六之二...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6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智

一、根本智,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二、后得智,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三藏法数》 / 118字 / 6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十空

一、内空,谓内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无自性,故名内空。 二、外空,谓外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无自相,故名外空。 叁、内外空,谓六根、六尘、六识,都无自性,故名内外空。(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四、空空,谓一切法皆空,此空亦空,故名空...

《三藏法数》 / 715字 / 6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坚誓师子

释尊因位时,為金毛坚誓师子,念袈裟之德,故為猎师捨身。此说出报恩经七、贤愚经十叁坚誓师子品。报恩经七曰:「昔有一师子曰坚誓,身毛金色,有大威力,游行山泽,见一辟支佛,威仪清净,来亲近,常闻诵经。时有大猎师见师子身毛金色,欲剥其皮奉国王,乃案奇计剃头被袈裟,入山...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6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支那

Cina,又作脂那、至那、斯那、丹、振旦、震旦、那、振丹、脂难、旃丹。宋史曰:「天竺表来。译云:伏愿支那皇帝,福寿圆满。旧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声教远被外国人,因称我国為秦,支那即秦音之转。」玄应音义四曰:「振旦或言丹,并非正音,应言支那,此云汉国也。又无正翻,...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6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佛六十四种梵音

佛告寂慧菩萨言:来非于唇齿舌喉及其面门,出诸音声。当知来音声,从虚空出,具有六十四种殊妙之相。 一、流泽声,谓来音声,流演润泽也。 二、柔软声,谓来音声,温柔和软也。 叁、悦意声,谓来音声,欢悦一切众生意也。 四、可乐声,谓来音声,巧妙而可爱乐也...

《三藏法数》 / 1919字 / 6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毘卢舍那

Vairocana,又作毘卢遮那,鞞嚧杜那,毘卢折那,吠嚧遮那。佛身之尊称也。解此者诸家不一。 準天台以毘卢舍那与卢舍那及释迦,其次第配於法报应叁身。毘卢舍那,译曰徧一切处。卢舍那,翻曰净满。法华文句会本二十五曰:「法身来名毘卢,此翻徧一切处。报身来名卢遮那,...

《佛学大辞典》 / 799字 / 6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地藏

梵名乞叉底蘗沙Kṣitigarbha,在忉利天,受释迦来付属,每日晨朝入恒沙禪定观察眾机,於二佛中间无佛世界教化六道眾生之大悲菩萨也。安忍不动大地,静虑深密秘藏,故名地藏。又在密教其密号為悲愿金刚或称与愿金刚,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来之幢菩萨,在胎藏界则為地藏院中...

《佛学大辞典》 / 915字 / 6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瑞像

优填王始以栴檀作释迦佛之形像,瑞相圆满,故名瑞像。西域记五曰:「城内故宫中有大精舍,高六十餘尺,有刻檀佛像,上悬石盖,鄔陀衍那王之所作也。灵相间起,神光时照,诸国君王恃力欲举,虽多人数莫能转移。遂图供养,俱言得,语其源迹,即此像也。初来成正觉已,上昇天宫為...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6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种色法

色即质碍之义。凡依正色法,不出此五也。(依正色法者,依是众生依报,即山河大地屋宇之类也。正是正报,即众生五阴之身也。此二种皆有形量分嗮,故云色法也。) 一、极略色,谓于色上分析长短形相粗细,以至极微,故名极略色。 二、极迥色(亦名自碍色),谓上见虚空青黄等色...

《三藏法数》 / 359字 / 6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七种立题

天台之说。一大藏经之题,不出人法譬之叁,此中由单復具足之不同,而生七种之别:一,单人立题。佛说阿弥陀经,佛為能说之人,阿弥陀為所说之人,是以两土之果人立名也。二,单法立题。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為经中所说之法也。叁,单譬立题。梵网经,梵网為梵天之罗网,以譬...

《佛学大辞典》 / 239字 / 6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种藏

一、如来藏,藏即含藏也。谓真如法性之体,不离一切众生色心,具足圆满染净诸法,是名如来藏。 二、自性清净藏,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从无始已来,叁智四德,具足无缺,烦恼垢缠,不能染污,是名自性清净藏。(叁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四德者,常德、乐德、我...

《三藏法数》 / 280字 / 6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禪林之语。法忌之前晚,对於像而相伴喫汤也。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6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根本智

又作理智,无分别智、正智、智等。根本智之名,对於后得智而言。正冥符於理,而无能缘所缘之差别,一念之智也。此智為生一切法乐,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故曰根本智。唯识论十曰:「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叁藏法数五曰:「根本智亦名无...

《佛学大辞典》 / 167字 / 6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七种第一义境界

七种境界者,即诸佛、菩萨所证所得之境界也。而皆云第一义者,乃约究竟极处而言。然此七种有通、别之异,前六种通于佛及菩萨,后一种乃来自到境界也。 一、心境界,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即诸佛、菩萨心之所造至极之处,是名心境界。 二、慧境界,谓至极之理心既能造,即发通...

《三藏法数》 / 491字 / 6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空云

物之不坚实,譬之空中之浮云。维摩经观眾生品曰:「智者见水中月,(中略)空中云,(中略)菩萨观眾生為若此。」新译仁王经中曰:「叁世善恶,空中云。」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6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四劫

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则寿减一岁;是减至人寿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则增一岁,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名为一小劫。是二十增减,名为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名为一大劫。 一、成劫,成劫者,谓世界初成立也。...

《三藏法数》 / 916字 / 6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心经

揭諦揭諦Gātigāti者,揭為行不可得之字,乘之行,是為行,故曰行。此二者初為声闻之行,次為缘觉之行也。波罗揭諦Pragāti者,波罗為圆满最胜之义,揭諦上。是诸大乘之行也。胜於前之二乘行。故曰波罗。波罗僧揭諦Prasaṁgāti者,僧為和合之义,对译之心经,注為究竟,譬...

《佛学大辞典》 / 216字 / 6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一行叁昧

心定於一行而修叁昧也。又名真如叁昧或一相叁昧。叁藏法数四曰:「一行叁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此有事理二种。理之一行叁昧者。為定心观真如之一理也。文殊般若经下曰:「法界一相,繫缘法界,是名一行叁昧。(中略)入一行叁昧者,尽知恆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起信论曰...

《佛学大辞典》 / 306字 / 6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来藏九喻

来藏,即是众生本源清净心地,诸佛法身之果德也,具足诸法,包含万像。诸佛证此藏心,利益群生,应用无尽;众生迷此藏心,常为无明烦恼障覆,业惑之所缠缚,而不能证得。佛令众生修行一切善法,断除烦恼无明,显出自己来藏清净法身之体,故说此九种譬喻也。(无所明了,故曰...

《三藏法数》 / 961字 / 6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法华七喻

一、火宅喻,火譬众生五浊等苦,宅譬叁界。谓叁界众生,为五浊八苦之所煎逼,而不得安隐。犹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故以火宅为喻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

《三藏法数》 / 804字 / 6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大白伞盖佛母

此佛母尊有大威力,放光明,表覆盖一切眾生,以大白伞為叁昧耶形,故名大白伞盖佛母。佛母者,诸佛之母之义也。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曰:「於其空中华月轮上想白色唵字唵字放光,其光復迴,字种变成白伞金柄;柄上严唵字,其字放光復迴,字种变成白伞盖佛母。一面二臂具叁目,金刚...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6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大自在天

自在天外道之主神也。梵语摩醯首罗讹略,正為摩醯湿伐涅Maheśvara,译言大自在。在色界之顶,為叁千界之主。此大自在天有二种:一曰毘舍闍摩醯首罗,一曰净居摩醯首罗。毘舍闍為鬼类之名,摩醯首罗论师之所祀,有二目八臂,乘白牛,住於色界。密教以之為大日来之应现。彼又言此...

《佛学大辞典》 / 1079字 / 6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摄论宗

无着菩萨释摄大乘经(未渡)之摄大乘品而作摄大乘论,世亲无性二菩萨各造其释论。本释合有叁本。梁諦译无着之本论及世亲之释论,唐玄奘亦译无着之本论并世亲无性之二释论,此称梁论新论。其中弘布梁论者。名摄论宗。沙门慧旷亲就諦师闻摄论,同时法常智儼等诸德各研之,其后道岳...

《佛学大辞典》 / 254字 / 6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一修一切修

一修一切修者,谓上根大智之人,全性起修,了修即性,修性不二,事理互融。烧香散华,无非中道;习禅诵经,尽是真如。是故一行修,则一切行无不修焉。

《三藏法数》 / 72字 / 6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十科

一、翻译,翻译者,谓翻梵语而为华言也。又译之为言,易也。以华夏之言,易彼梵语,俾大法以流通,摩腾初至于汉,译四十二章经之类是也。 二、解义,解义者,谓善解来所说诸经甚深法义也。盖依解以立行,修行以契理,则可以弘大教,可以证菩提,佛弟子迦旃延善解契经是也...

《三藏法数》 / 1012字 / 6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叁天为叁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

《三藏法数》 / 511字 / 6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法性

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异名同体也。性之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诸家则盛论之。其论有四家之不同。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為叁性中之圆成实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為万法之所依也,...

《佛学大辞典》 / 799字 / 6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中边论

具名辨中边论。天亲菩萨造,為解释弥勒菩萨所造之辨中边论颂者。叁卷,唐玄奘译。又陈諦译,二卷,谓之中边分别论。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6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落叉

Lakṣa,密教说念诵陀罗尼之数,谓之叁落叉。落叉原為数名,十万曰落义。以十万為一亿,则叁落叉译作叁亿,是乃一往浅略之释也。若依其深秘之释,则落叉為相之义,见之义,叁落叉者见字与印及本尊叁平等实相之叉也。又於身口意叁业各见瑞相之义也。又时分之义,晨午昏叁时或寒热雨...

《佛学大辞典》 / 387字 / 6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羼提仙人

佛往昔修菩萨行,成满忍辱行时之名。又云:羼提比丘。贤愚经名羼提波梨。智度论十四曰:「行者常行慈心,虽有恼乱,必能忍受。譬羼提仙人在大林中行忍慈时,迦利王得诸婬女,入林游戏,饮食既讫,王小睡息。诸婬女採华林间,见此仙人,而加礼敬,在一面立。仙人為诸婬女讚说忍慈...

《佛学大辞典》 / 242字 / 5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真如

一、安立真如,体非伪妄曰真,性无改异曰如;即一实相之体也。谓真如之体,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而得安住,故名安立真如。 二、非安立真如,谓真如之法,从本已来,性自清净,离一切相,寂灭无为,故名非安立真如

《三藏法数》 / 100字 / 5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一法界

真如之理体也。界,為所依及所因之义。真如為生圣法之所依所因,故曰法界。唯一无二,故名一也。起信论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义记中本曰:「一法界者,即无二真心,為一法界。此非算数之一,谓如理虚融,平等不二故,称為一,依生圣法故云法界,中边论云:法...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5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一眼之龟

大海有龟,腹有一眼。随波浮游於中,遇大木之穴则乘之,偶风吹来,遂覆此木,龟仰向其腹之一眼,当於浮木之孔,见日月之光,此譬希有难逢之际遇(见十住论之鼇眼持头),盲龟之喻少异之。法华经庄严王品曰:「佛难得值,优波罗华,又一眼之龟值浮木孔。」十住论八曰:「人身难...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5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阿修罗

Asura,又作阿须罗。旧称阿修罗,阿须伦,阿苏罗,阿素罗。译曰无端,容貌丑陋之义。又曰无酒,其果报无酒之义。新称阿素洛。译曰非天。其果报胜似天而非天之义。為常与帝释战斗之神。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名义集二曰:「阿修罗,旧翻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新翻非天。」西城记九...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5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门

二门者,盖言华严一经,而具显行布、圆融二门,皆能通入法界也。 一、行布门,谓经中广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二位法门,行列分布,令诸菩萨修行证入,从浅至深,次第不同,故名行布门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

《三藏法数》 / 342字 / 5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八大童子

又云八大金刚童子,不动尊之使者也。八大童子仪轨曰:「一慧光菩萨,二慧喜菩萨,叁阿耨达菩萨,四指德菩萨,五乌俱婆誐,六清净比丘,七矜羯罗,八制吒迦,是等使者,四智四波罗蜜,為亲随顺大日教令故显现此形,围绕圣无动尊也。」 一、慧光童子,面貌少忿怒,着天冠,身色黄白...

《佛学大辞典》 / 612字 / 5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一相一味

一相者,眾生之心体,詮一实之真如也,一味者,如来之教法,詮一实之理也。文句七上曰:一相者,眾生之心。同一真如相,是一地也。一味者,一乘之法。同詮一理,是一雨也。法华经义疏八曰:「一相谓一实相,合一地也。一味谓一智味,合上一雨也。」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5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宗

即空宗与性宗。此於相宗之外,又於性宗中分别者也。就经论上而言,则般若经四论已上,就八宗上而言。则叁论已上,均显寂灭之性,宜统名性宗,然此中以阳破诸相為主,而阴显性,直有显示性之二门,即遮詮与表詮之相违,前者名空宗,后者正名性宗。以之料简八宗,则叁论之一宗...

《佛学大辞典》 / 952字 / 5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四种自在

一、得无分别自在,谓菩萨住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之行,得无功用法,于一切法远离一切分别之想,而得自在,故名得无分别自在。(不动地者,以无生智慧,舍于叁界,性无动移故也。) 二、得刹土自在,谓菩萨住不动地,深心清净,于诸刹土亦得清净,出生自在,故名得刹土自在...

《三藏法数》 / 258字 / 5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七常住果

常住者,无灭无生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证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证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

《三藏法数》 / 406字 / 5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种菩提

一、发心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十信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故,而发大心,名为发心菩提。(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华言无上正等...

《三藏法数》 / 594字 / 5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修多罗

Sūtra,又作修单罗,修妒路,修多阑,修单兰多。以綖為正翻。谓以綖(线字同)贯花,使之不散。言教能贯穿法义使不散失,故名之為綖。其餘经文谓為契经,经本等者,义译也。新作素怛缆,素呾缆,苏多罗,苏呾罗。译綖或契经。綖之义前。契经者,契於理,合於机,故曰契。贯穿...

《佛学大辞典》 / 1194字 / 5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羯磨

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懺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一曰:「明了论疏翻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

《佛学大辞典》 / 938字 / 5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陀罗尼

Dhāraṇi,又曰陀罗那,陀邻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分之為四种:一法陀罗尼,於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又名闻陀罗尼。二义陀罗尼,於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叁咒陀罗尼,依禪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於咒总持...

《佛学大辞典》 / 529字 / 5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四正勤

(亦名四断,出法界次第) 正则不邪,勤则不怠。毗婆沙论云:断已生恶法,犹除毒蛇;断未生恶法,预防流水;增长已生善,溉(居代切,灌也)甘果栽(栽,苗也);未生善令生,钻(祖官切,穿也)木出火,故名四正勤。(梵语毗婆沙,华言广解。) 一、已生恶令永断,谓五...

《三藏法数》 / 289字 / 5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四土

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餘土,断见思烦恼出离叁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餘...

《佛学大辞典》 / 852字 / 5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智

一、观察智,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证所证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能证者,谓能证之智;所证者,谓所证之理。) 二、取相智,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三藏法数》 / 106字 / 5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来藏

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依佛性论如来藏品,藏有叁义:(一)所摄之义,真如立於眾生之位则含和合不和合之二门,為和合门者生一切之染法,為不和合门者,生一切之净法,一切染净之法,皆摄於如来之性,即真如,故云如来藏。易言之则真如摄一切法。如来藏...

《佛学大辞典》 / 627字 / 5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种法身

一、法性生身,谓此法性,体本圆常,该通万有,来之身,由此出生,故名法性生身。 二、功德法身,谓来以万行功德为因,而成法身之果,故名功德法身。 叁、变化法身,谓来法身,无感不形,无机不应,千江月,随水现影,影虽有殊,月本是一,故名变化法身。 四、虚空法...

《三藏法数》 / 195字 / 5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

【一小乘外道论师】此外道师说诸受阴重灯火灭种坏风止名为涅槃(阴即身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外道方论师】此外道师说最初生诸方从诸方生世间人从人生天地天地灭没还入彼处名为涅槃(诸方即四方也)。 【叁外道风仙论师】此外道师说风能生长命物能杀命物风造万物能坏万物名...

《三藏法数》 / 1256字 / 5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菩萨修十法见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经云:师子吼问佛言:菩萨成就几法,能见是无相涅槃,至无所有?佛言:成就十法,则明见涅槃无相,至无所有处。(灭度者,谓大患永灭,超度叁界也。无相涅槃者,谓涅槃之法,离一切色相也。) 一、信心具足,谓修菩萨行,须发起圆常正信之心,信一切法皆...

《三藏法数》 / 855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种舍利

一、生身舍利,梵语舍利,又云设利罗,华言骨身。谓来应身灭度,既阇维后,所有舍利,其色有叁。骨舍利色白,发舍利色黑,肉舍利色赤。体性坚固,椎击不碎。若菩萨、罗汉者,其色则同,而坚固不及。光明经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故人能起塔供养...

《三藏法数》 / 242字 / 5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圆成实性

叁性之一。空烦恼所知二障而显之真理。诸法真实之体性也。曰真如、曰实相、曰法界、曰法性、曰涅槃、皆同体异名也。為圆满成就诸法功德之实性,故名圆成实性。从其具德也。唯识论八曰:「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5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法身

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证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為法身也。以叁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為理智显现,有為(...

《佛学大辞典》 / 991字 / 5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水喻心有十义

一、水体澄清,谓众生真如之心,自性清净,圆湛明彻,本来无染,犹水之澄清也。 二、得泥成浊,谓众生真如之心,性虽清净,而为无明之所染污,觉成不觉,犹水本清净,得泥成浊也。(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叁、虽浊不失净性,谓众生真如之心,虽为无明所染,而清净本然之性,...

《三藏法数》 / 527字 / 5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月轮观

胎藏界為开自心八叶之佛身,以干栗驮耶即肉团心之八分,观為八叶之莲华。金刚界一以满月圆明之体与菩提心相类故,一為开自心之十六菩萨,亦以肉团心观為十六分之月轮。月之十六分者,晦夕日月相并之际,月光為日光所夺,全行隐去,若於日月一分相过之后。月光必少现。以此小分合於...

《佛学大辞典》 / 766字 / 5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一断一切断

一断一切断者,谓上根之人,断惑无渐次也。中下根人,不知妄惑即是智,所以断惑有其渐次。上根之人,了惑即智,达妄即,惑外无智,妄外无,所以一断则一切断也。

《三藏法数》 / 80字 / 5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十使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叁界生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嗔。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嗔使。 叁、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

《三藏法数》 / 555字 / 5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因

一、生因,生因者,即业惑也。谓诸众生因业惑而生此身,诸草木种子,依地而生也。 二、和合因,和合因者,善法与善心和合,不善法与不善心和合,无记法与无记心和合也。(无记法,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叁、住因,住因者,谓屋有柱则不倾堕,山河树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

《三藏法数》 / 288字 / 5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生即无生

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是诸部般若之所说。叁论宗之极意也。俗諦谓為生。諦谓為无生。然俗諦之生无实生,是為為因缘之假生,其实无生也。即依於无生之生也。以其為依於无生之生,故生即无生。又諦之无生,依於俗之假生而立,故与彼俗諦之生為假生同,諦之无生,亦假无生也,即...

《佛学大辞典》 / 350字 / 5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疟加持

又名疟病法。加持病疟人使之平癒之法也。法令病者南向,修法者坐其后方,先作护身法,并结结界之印,防恶魔障碍,次结弥陀定印,入於冥想,观念病者之心月轮,有鍐、吽、怛洛、紇哩、恶之五字,此五字其次第变為大日、阿閦、宝生、弥陀、不空之五佛,此五佛又成五大明王,不动明...

《佛学大辞典》 / 289字 / 5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宗

是永明所立,单於大乘判定其宗旨。一法相,谓一切染净诸法,无始时来,各有种子在阿赖耶识中,遇缘而由各自种子起,万法条然,因之於色心诸法建立种种名相者。深密,唯识等之所明是也。二破相,谓一切染净之法,悉為因缘生,以因缘生故无自性,幻,诸法唯是空,即空亦為空...

《佛学大辞典》 / 234字 / 5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止

台家对於叁观而立叁止:一、体止,诸法由因缘而生,因缘假和合之法体為性空,止息一切之攀缘妄想者。证空理谓之体,空即也。是对於中观之止也。二、方便随缘止,又名繫缘守境止。菩萨知空非空,停止於诸法幻化之理,分别药病化益眾生者。知空非空谓之方便,分别药病随缘歷境...

《佛学大辞典》 / 322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非心非佛

以是心是佛之语翻案而為一箇之公案者。无门关叁十二则曰:「马祖因僧问,何是佛?祖曰:非心非佛。」碧巖四十四则曰:「僧问禾山:即心即佛即不问,何是非心非佛?山曰:解打鼓。」宗镜录二十五曰:「心之与佛皆世间之名,是之与非乃分别之见。空论妄想,曷得归。所以祖师云...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世亲摄论

又曰天亲摄论。五摄论之一。谓世亲所着之无着摄论,释论也。有叁译,陈諦译十五卷,曰摄大乘论释。隋笈多译十卷,曰摄大乘论释论。唐玄奘译十卷,曰摄大乘论释。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空

一、人空,又名我空,生空。人我空无之理也。凡夫滥计五蕴為我,强立主宰以引生烦恼,造种种之业,佛欲破此计,為说五蕴无我之理,二乘悟之入於无我之理,谓之人空。二、法空,诸法空无之理也。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计五蕴之法实,而不免一切之所知障,佛為之说五蕴之自性...

《佛学大辞典》 / 712字 / 5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真如

一、离言真如,谓真如之体,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故名离言真如。 二、依言真如,谓真如之体,性本虚融,不碍言说,以依言说能显真如,故名依言真如

《三藏法数》 / 72字 / 5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十种外道

一时外道,以时為生因者。 二五大外道,以地水火风空五大為生因者。 叁相应外道,计学定者内心相应之理為我者。 四建立净外道,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以之為清净者。 五不建立无净外道,与上相反,不建立一法,无所修之净法者。 六自在天外道,以自在天為生因者。 七流出...

《佛学大辞典》 / 750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华严五周因果

一、所信因果,谓华严第一会,菩提场说,来依正果报法门,自第一卷至第十一卷,共六品。前五品,显舍那依正果德;后一品,明佛本因,令人信乐,故名所信因果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来成道说法之处,故云菩提场。六品者,世主妙严品、来现相品、普贤叁昧品、世界成就品...

《三藏法数》 / 859字 / 5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四土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余土,有余土者,谓二乘...

《三藏法数》 / 501字 / 5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华严九会说

华严者,谓来以万行因华,庄严法身果德也。九会说者,来与菩萨四众、天龙八部,于菩提场等处,九番聚会而广说此法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八部者,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也。梵...

《三藏法数》 / 1259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佛性

佛性虽常住不变,然為他修证,分叁义:一、自性住佛性,一切眾生本有之,為自性而常住者。叁恶之眾生,唯具此一。二、引出佛性依修行之功,而本有之佛性渐為引出者。叁乘之行人具之。叁、至得果佛性,修因满足,而本有之佛性了了显发者。即诸佛之佛性也。见华严孔目章二。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无酒神

八部眾之一。阿修罗也。法华文句二曰:「阿修罗者,此云无酒。四天下採花酝於大海,鱼龙业力其昧不变,瞋妒誓断,故言无酒神。」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地神证明

观佛叁昧经曰:「有王问佛:汝功德谁為证明?佛即垂无畏手指地:一切大地,六种震动,坚牢地神涌出,唱言我是证明。」大日经疏四曰:「释迦牟尼佛初坐道场时谓魔王言:由汝先世作一无尽施故,今得自在天主,我从无数劫以来是修大施不可胜数,云何与我较优劣?魔言我所作之福汝...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5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六十四梵音

来之音声。有六十四种殊妙之相。梵者清净之义。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七曰: 「一、流泽声,Snigdhā。二、柔软声,Mṛdukā。叁、悦意声,Manojñā。四、可乐声,Manoramā。五、清净声,Śuddhā。六、离垢声,Vimalā。七、明亮声,Prabhāsvarā。八、甘美声,Valgu。九、乐闻声,Śravaṇiy...

《佛学大辞典》 / 1233字 / 5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道

一、教道,教道有二:一谓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中,依凭佛教方便修行,是名约行教道。二谓来与住行向诸位菩萨说登十地之法,是名约说教道。(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

《三藏法数》 / 318字 / 5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灵鷲山

旧称耆闍崛(巴Gijjhakūṭa),新称姞栗陀罗矩吒Gṛdhrakūṭa,译曰灵鷲,鷲头,新译鷲峰,鷲臺。又称灵山,灵岳,鷲岳。山形似鷲,名又以山上鷲鸟多,故名。摩竭陀国之正中名上茅城,五山周围城郭,是為摩竭陀国之旧都。自此东北四五里,有王舍城,毘婆娑罗王之新都也,自此东北十...

《佛学大辞典》 / 193字 / 5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非有非空

唯识论所说之中道也。一切诸法有偏计所执性(凡夫迷悟所现之虚妄相也,如於绳见蛇),与依他起性(因缘所生之法也,如绳之相),及圆成实性(诸法之实性即真如也,如绳之麻)之叁性。此叁性,偏计為空而非有,故為非有,依他圆成為有而非空,故為非空。要之心外之法(偏计)為非有...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5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