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 条搜索结果

五祖

(一)华严之五祖。初祖终南杜顺,二祖云华智儼,叁祖贤首法藏,四祖清凉澄观,五祖圭峰宗密也。华严宗唯立此五祖。盖华严经至东晋觉贤叁藏,始翻传之,尔后世讲解者虽多,然未立一宗。陈隋之世有杜顺,着法界观门,五教止观等,始开华严宗之基。门人智儼,思惟十玄六相之幽旨,发...

《佛学大辞典》 / 716字 / 8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唯识

梵语摩怛刺多Mātratā,此译曰唯。梵语毘若底Vijña ti,此译為识。梵语倒置之為识唯,通常為Vijñānamatravāda。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法,谓之唯。识者了别之义。了别之心略為叁种,广有八种,谓之识。然则唯识者為叁识或八识之复名数,非唯一识之义也。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

《佛学大辞典》 / 741字 / 8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末田底迦

Madhyāntika,又名末阐提,末田地,末田地那,末田鐸迦,末弹地,末田提等。比丘名。译曰中,日中,水中,金地,河中。据付法藏传二言,阿难弟子有二人,一云末田提,二云商那和修。阿难於此二人付法藏,令末田提布化罽宾国,商那和修布化中国。商那和修有弟子曰优婆毱多。以法付...

《佛学大辞典》 / 552字 / 8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五那含天

与[五净居天]条。

《佛学大辞典》 / 9字 / 8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一间

旧云一种子。言还向中一种之圣者,虽断欲界修惑八九品然犹有一品或二品之餘残,更可受欲界之生者。俱舍论二十四曰:「一间者,间谓间隔,彼餘一生為间隔故,证圆寂,或餘一品欲修所断惑為间隔故,还果,有一间者,说名一间。」玄应音义二十四曰:「一间,梵言翳迦鼻至迦...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8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伴夜

荼毘之前夜,為大夜,终夜寐,以伴灵故,亦曰伴夜。大鑑清规曰:「入灭第叁日荼毘,先第二日晚夜,此时名大夜。大夜之义,谓只此一夜之留,明日出而归也。故慇懃供养,小师围绕终夜寐,名曰伴夜。唯诵金刚经鸣磬。」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8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月光童子

又曰月光儿。其父德护為摩揭陀国王舍城之长者,信佛,听六师之言,作火坑欲害佛,其子月光童子諫止之,亦听。后见佛到,火坑变而為凉池,心大悔责。归佛,得须陀洹果。佛与月光童子以成佛之记。且说佛灭后当作支那国王,兴隆叁宝。德护长者经下曰:「又此童子,我涅槃后,於未...

《佛学大辞典》 / 514字 / 7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五果回心

五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所证之果也,谓此五人,经劫等,断尽烦恼,回心向大,证取菩提,故名五果回心。(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菩提,华言道。) 初果八万劫回心,初果即须陀洹也。谓断叁结之惑,而得此果。超四恶趣,于人天中七返受生...

《三藏法数》 / 574字 / 7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十八共法

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三藏法数》 / 820字 / 7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听法五种作异意

论云:谓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有五种处应作异意,当以纯净心,属耳而听也。 一、于坏戒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可起念:此说法师破戒住律仪,我今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戒作异意。 二、于坏族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可起念:...

《三藏法数》 / 309字 / 7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定性

法相宗所立五性之一。声闻,独觉,菩萨叁乘之种子皆具,或可為阿罗汉,或可為辟支佛,或可為佛,无有一定之向,故名定性。此有四类:一具菩萨声闻之二性,而开果定也。二具菩萨独觉之二性,而开果定也。叁具声闻独觉之二性,而开果定也。四叁乘皆具而开果定也。此中第叁...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7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覆器

转覆之器,虽注水而水入,以喻无惭无愧之人心既转覆,则道法入也。智度论十五曰:「佛子罗云,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人来问之:世尊在否?诡言在。若在时,诡言佛在。有人白佛。佛语罗云:於澡盘取水与吾洗足。说已,语言覆此澡盘。如勅即覆。佛曰:以水注之。注已。问曰水入...

《佛学大辞典》 / 165字 / 7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七众

七众者,谓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也。 一、比丘,梵语比丘,华言乞土。谓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以色身也。亦名苾刍,盖苾刍,雪山香草名,草有五义,以喻比丘五德。(五义五德者,一体性柔软义,喻比丘折伏身语粗犷之...

《三藏法数》 / 511字 / 7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七觉分

又曰七菩提分,七觉支。俱舍论谓之七等觉支。七科道品中之第六也。觉有觉了觉察之义。此為使定慧均等之法,故名等觉。觉法分七种,故曰支,或曰分。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之真偽。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 叁,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7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忍辱太子

昔毘婆尸佛时,波罗捺国王有太子,名忍辱。太子之父母病重,医云:应以瞋人肉為药。太子自念我生来瞋,因名忍辱,可充此药。国中设有瞋者,岂可以彼救我亲耶?遂自割肉充药,父母病即癒。见大方便佛报恩经二,经律异相叁十一。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7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五净居天

色界第四禪,证还果之圣者所生之处有五地:一、无烦天,无一切烦杂之处。二、无热天,无一切热恼之处。叁、善现天,能现胜法之处。四、善见天,能见胜法之处。五、色究竟天,色天最胜之处。俱舍颂疏世品一曰:「此五名净居天,唯圣人居,无异生杂,故名净居。」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7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叁聚

以叁聚该收一切眾生也。一、正定聚,必定证悟者。二、邪定聚,毕竟证悟者。叁、定聚,在二者中间有缘证悟,无缘证悟也。此叁聚之义通於大小乘,小乘之俱舍论十曰:「正邪定聚圣造无间餘。」预流向已上之圣者為正定聚,造五无间业者為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间修七方便之行者為...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7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五种

成完全之男性者有五人。有新旧两解。旧译家之解:一、生男,生来男根发育者。二、犍男,以刀去男根者,如阉竪。玄应音义十四曰:「犍又作[打-丁+虔][利-禾+虔]二形,同居言切,字书犍害也,通俗文以刀去阴曰犍。」叁、妒男,因见他之婬,方有妒心,而根勃发者。四、变...

《佛学大辞典》 / 424字 / 7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九净肉

九净肉者,律中但开见、闻、疑叁种。楞严要解加自死、鸟残,为五种。而此经复加为己等,是为九净肉也。然如来护生戒杀,而听比丘食此净肉者,盖因地多沙石,草菜生之处,听以活命。此亦权巧方便耳。若大慈利物,皆所应断。故此经复制诸比丘悉得食也。 一、见杀,...

《三藏法数》 / 421字 / 7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十八共法

是限於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於佛而共同於其他二乘菩萨,故云共法: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二、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眾之机宜而使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叁、念无失,佛修...

《佛学大辞典》 / 728字 / 7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六聚戒名义

聚者,集也。由众生罪有重轻故,佛制诸戒,结罪一,因随其重轻,集分六类,故云六聚也。 一、波罗夷,梵语波罗夷,华言弃。谓犯此罪者,永弃于佛法之外也。又云极恶。释义有叁:一者由犯此戒,道果无分;二者与僧中共住;叁者舍此身已,当堕地狱;故名极恶。 二、僧伽婆尸...

《三藏法数》 / 435字 / 7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七空

由凡夫执着妄想自性,故如来为说空法以破之。诸经所说空义一,今言七种者,乃赴一时之机,如应病与药也。 一、相空,谓一切诸法之性,自他共离之相皆空,是为相空。(一切性者,即自他共离之四性也。谓如计一念心从根生即自性,从尘生即他性,根尘合生即共性,离根尘生即离性...

《三藏法数》 / 478字 / 6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建爪

外道之种类。大日经所说叁十种外道中有建立净外道与建立无净外道两种,是曰建。爪者,长爪梵志,外道名。大日经疏二曰:「建立净,建立无净等。种种宗计,皆相应。乃至长爪梵尼诸大论师等。」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6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摩竭陀

Magadha,又作摩訶陀,摩竭提,摩伽陀。中印度国名,王舍城所在。译言持甘露,善胜,无恼,无害等。或為星名。或為古仙人或帝释前身之名。仁王经吉藏疏一曰:「摩訶陀者,名持甘露处。」西域记七曰:「摩竭陀国,旧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讹也。」玄应音义一曰:「摩竭提,或云...

《佛学大辞典》 / 543字 / 6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阿育

Aś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叁百二十一年顷,於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 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一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 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

《佛学大辞典》 / 1771字 / 6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真空观四句

真空者,法界之理也,依理而观,故名真空观。 一、会色归空,会即融会,色即根身世界也。谓根身世界,本是真如一心,与生灭和合而有。今观此色,都无实体,归于真心之空,故云会色归空。(根者,谓眼等诸根。身即色身也。) 二、明空即色,明即明了,谓了真空之理,异于色;...

《三藏法数》 / 263字 / 6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七十五法

小乘俱舍宗立一切法為七十五,摄為五类:一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六,心相应行法十四,无為法叁也。 第一色法十一RūPāṇi,分之為叁种:一五根,二五境,叁无表色也。 五根者:一、眼根Cakṣur indriya,二、耳根Śrotra indriya,叁、鼻根Ghrāṇa iudriya,四、舌根J...

《佛学大辞典》 / 2493字 / 6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通教十地

通教,即四教中之一也。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云通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一、干慧地,谓叁乘之人,初居外凡位时,未得真空理水所润,故名干慧地。(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外凡者,谓心居理外也。) 二、性地,谓叁乘之人,居内凡位时,...

《三藏法数》 / 868字 / 6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十五种无明

一、根本无明,谓从无始之际,一念觉,长夜昏迷,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谓心、心所法相应而起,即有贪嗔慢疑见等烦恼,是为枝末无明。(心、心所法者,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也。) 叁、共无明,谓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诸业,是为共...

《三藏法数》 / 663字 / 6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五种忏悔

普贤观经云:若国王大臣欲忏悔者,当修行五事,即是名忏悔也。 一、必礼拜,应常忆念第一义空,谓必拘于礼诵之功,但当存心忆念正理,谤叁宝,于修梵行人作恶留难,是即忏悔也。 二、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既能孝养父母,恭敬学法受戒之...

《三藏法数》 / 359字 / 6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四无明

无明者,于第一义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惑是也。 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此无明之惑缠缚,能出离生死,故曰缠无明。 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第八藏识之中,故曰随眠无明。 叁、相应无明,谓意识缘于六尘之境,识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故曰相应无明...

《三藏法数》 / 183字 / 6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法性

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异名同体也。性之為言体也,改也,真如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变,故曰法性。此法性小乘多言之,大乘诸家则盛论之。其论有四家之同。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為叁性中之圆成实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為万法之所依也,...

《佛学大辞典》 / 799字 / 6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叁十种外道

一时外道,以时為生因者。 二五大外道,以地水火风空五大為生因者。 叁相应外道,计学定者内心相应之理為真我者。 四建立净外道,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以之為清净者。 五建立无净外道,与上相反,建立一法,无所修之净法者。 六自在天外道,以自在天為生因者。 七流出...

《佛学大辞典》 / 750字 / 6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懈慢国

在阎浮提西方十二亿那由陀,至极乐国之中途,生於此国者,染着其国土之快乐,而起懈怠憍慢之心,更进而生於极乐,故谓為懈慢国。疑佛智思议,杂修自力之善根,而愿生於极乐者生之。菩萨处胎经二曰:「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陀,有懈慢界。国土快乐,作倡伎乐,衣被服饰,香...

《佛学大辞典》 / 189字 / 6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增长业

一、梦所作业,梦所作者,谓梦中所为,非意思所起,亦非身口所作,是为增长业也。 二、无知所作业,无知所作者,谓无所知觉之人所作之业,皆非意思所起,是为增长业也。 叁、无故思所作业,无故思所作者,谓身口所作之业,非故意所思而起,是为增长业也。 四、数...

《三藏法数》 / 402字 / 6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八定

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

《三藏法数》 / 758字 / 6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秘密藏

秘密之法藏也。甚深秘奥,唯為佛与佛之境界,非凡常所可了知之法门,故曰密。又如来能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之而说示,故曰秘。故秘密藏之名,在诸经為显其深甚秘极之通名也。圆觉经曰:「惟愿捨无遮大悲,為诸菩萨开秘密藏。」涅槃经二曰:「我今当令一切眾生及以我子四部...

《佛学大辞典》 / 497字 / 6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陀罗尼

Dhāraṇi,又曰陀罗那,陀邻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使散,持恶法使起之力用。分之為四种:一法陀罗尼,於佛之教法闻持而忘也,又名闻陀罗尼。二义陀罗尼,於诸法之义总持而忘也。叁咒陀罗尼,依禪定发秘密语,有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於咒总持...

《佛学大辞典》 / 529字 / 6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杨枝

梵曰惮哆家瑟诧Dantakāṣṭha,译曰齿木。嚙小枝之头為细条,用刷牙齿者。杨枝者义译也。寄归传一曰:「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中略)其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惮哆译之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长十二指,短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

《佛学大辞典》 / 494字 / 6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十种发心

十种发心者,谓诸众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贪着诸境,业报同,苦乐有异,皆因发心纯也。 一、发地狱心,谓众生念念起贪嗔之心,日增月甚,造上品十恶,行火涂道,是名发地狱心。(上品者,谓人作恶,于欲作、正作,作已,叁时之中,俱能悔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

《三藏法数》 / 854字 / 6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如来藏

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依佛性论如来藏品,藏有叁义:(一)所摄之义,真如立於眾生之位则含和合和合之二门,為和合门者生一切之染法,為和合门者,生一切之净法,一切染净之法,皆摄於如来之性,即真如,故云如来藏。易言之则真如摄一切法。如来藏...

《佛学大辞典》 / 627字 / 6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七羯磨

治罚比丘之七种作法:一訶责,二摈出,叁依止,四至白家,五见举,六懺举,七恶见捨举也。后叁者谓之叁举,举弃於僧外也。见行事钞上二。巴Kammavācā。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6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广六度行

一、广施,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净,会归败坏;知身既我有,财物亦是虚幻,乃至世间万物皆悉无常,由是观身非身,观物非物,纵心恣施,了无挂碍;复能广弘法施,开化愚蒙,故曰广施。(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二...

《三藏法数》 / 698字 / 6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菩萨十戒

一、杀戒,杀戒者,谓慈心怜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 二、盗戒,盗戒者,谓攘窃他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得故盗;应生佛...

《三藏法数》 / 707字 / 6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菩萨十戒

谓菩萨奉持叁世诸佛十种净戒,具足清白,无有缺犯。念诸众生颠倒破戒,我成正觉,为说真法,令离颠倒,得净戒法,是名菩萨十戒。(叁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一、普饶益戒,谓菩萨受持净戒,广为利益一切众生也。 二、受戒,谓菩萨受外道诸戒,但自精进,奉持诸佛平...

《三藏法数》 / 569字 / 6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八十一品思惑

如上所言,见惑者顿断之,思惑者渐断之。渐断之者声闻乘為钝根故,分十惑為九地之九品而分断之也。九地者欲界五趣地為一,於此加色界之四禪地与无色界之四空处而為九地也,九品者此各地之思惑,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之九品。故為八十一品。既断见...

《佛学大辞典》 / 258字 / 6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七流

流者,即见、思二惑也。此惑能漂流众生,入生死海故也。谓四果之人,因修四谛之法,能断见、思之惑,而流转叁界,故有七流之义焉。(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也。四果者,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三藏法数》 / 684字 / 6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八戒斋

又作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亦单云八戒。有二说:依俱舍论之说,则一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与取,取他与之物也。叁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与五戒中邪婬同)。四虚誑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

《佛学大辞典》 / 547字 / 6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叁念处

处谓法界平等之理减也。佛当说法时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无减退之相,故眾生虽一心听法,亦以為忧,是為第一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增进之相,毕竟可得,故於眾生虽一心听法,亦以為喜,是為第二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生死涅槃之相,可得,故常行捨心於一...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6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七种人

师子吼菩萨问佛言:若一切众生,既有佛性,何须更习八圣道耶?佛言:性虽本具,要须修习圣道,方见佛性。譬如恒河边有七种人,或为洗浴,或畏贼寇,或为采花,则入河中。河喻生死大河,浴喻出家受戒清净,贼喻烦恼,采花喻七净花以为其因,而求涅槃之果也。(八圣道,又云八正道...

《三藏法数》 / 873字 / 6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月轮观

胎藏界為开自心八叶之佛身,以干栗驮耶即肉团心之八分,观為八叶之莲华。金刚界一以满月圆明之体与菩提心相类故,一為开自心之十六菩萨,亦以肉团心观為十六分之月轮。月之十六分者,晦夕日月相并之际,月光為日光所夺,全行隐去,若於日月一分相过之后。月光必少现。以此小分合於...

《佛学大辞典》 / 766字 / 6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华严九会说

华严者,谓如来以万行因华,庄严法身果德也。九会说者,如来与菩萨四众、天龙八部,于菩提场等处,九番聚会而广说此法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八部者,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也。梵...

《三藏法数》 / 1259字 / 6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十妙

可思议名妙,即实相之理也。实相之理,精微玄妙,清净寂绝。经云:是法可示,言辞相寂灭。是也。总论因果自他,故具明十妙,妙体无殊也。 一、境妙,境即理境也。谓十如是等境,心、佛、众生叁无差别,可思议。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等是也...

《三藏法数》 / 983字 / 6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对出家送丧

僧中有死者,则一山之僧眾送之,附於四葬之一,令诵经咒愿。毘奈耶杂事十八曰:「送丧苾芻,可令能者诵叁啟无常经并说伽陀為其咒愿。事了归寺,便洗浴随处而散。俗人见讥,咸言:释子极净洁,身近死尸身洗浴。佛言:应尔,可洗身。彼即俱洗。佛言:若触尸者连衣俱洗,其...

《佛学大辞典》 / 303字 / 6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四法

法宝中有四种:一教法,叁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之声名句文也。二理法,教法所詮之义理也。叁行法,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四果法,行满所得有為无為之证果也。心地观经二曰:「於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叁者行法,四者果法。」 又菩萨修行之四法也:一捨菩提心,二...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6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二空

一、人空,又名我空,生空。人我空无之真理也。凡夫滥计五蕴為我,强立主宰以引生烦恼,造种种之业,佛欲破此计,為说五蕴无我之理,二乘悟之入於无我之理,谓之人空。二、法空,诸法空无之真理也。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计五蕴之法实,而免一切之所知障,佛為之说五蕴之自性...

《佛学大辞典》 / 712字 / 6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八背舍

(亦名八解脱,出禅波罗蜜)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着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叁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

《三藏法数》 / 948字 / 6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五因

一、生因,生因者,即业惑也。谓诸众生因业惑而生此身,如诸草木种子,依地而生也。 二、和合因,和合因者,如善法与善心和合,善法与善心和合,无记法与无记心和合也。(无记法,即恶之法也。) 叁、住因,住因者,谓如屋有柱则倾堕,山河树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

《三藏法数》 / 288字 / 6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横竪

横与竪也。与纵横同。次第曰竪,次第曰横,又亘於时间曰竪,空间曰横。例如法华文句九曰:「若但性德叁如来是横,修德叁如来是纵。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今经圆说横叁如来。」又选择决疑钞叁曰:「若横若竪,具足叁心,而行念佛者,百千皆生,万无一失。」皆有次第次第...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6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十种仙

一地行仙,食麻仁草木之实,而休息,则食道圆成,名為地行仙,二飞行仙,食松柏等草木而休息。则以草木轻,故体亦轻,飞行空中,而坠地,名為飞行仙。叁游行仙,服丹砂而休息,则能化骨使寿永,使体固,且能化物。使贱為贵。自在游行人间化人,名為游行仙。四空行仙,消息...

《佛学大辞典》 / 330字 / 6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十地寄报

十地寄报者,谓十地菩萨,寄生诸天王等报也。昔金刚藏菩萨为众说十地菩萨修行法门,自行化他,成大功德,感报多作诸天王等,威力自在,化导众生,令修善法也。 一、阎浮提王,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谓欢喜地菩萨,修行初地法门,成大功德,多作阎浮提王,掌护正法,诸所作业...

《三藏法数》 / 1029字 / 6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一印二明

金胎两部之大日菩萨印,皆為徧法界无所至之塔印,其真言,金大日為之五字明。金刚顶经曰:「诸法本生(二地),自性离言说(二水),清净无垢染(二火),回业等虚空(二风二空)。」是说无所至之塔印也。 又大日经真言品曰:「我觉本生(二地),出过语言道(二水),诸...

《佛学大辞典》 / 199字 / 6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佛十宿缘

谓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问佛孙陀利等十事宿缘。佛答:皆从往劫,造众恶因,无数千岁,受无量苦报。余残未尽,于成道后,复偿宿对。复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皆尽,万善普备,犹免此宿缘者;盖欲示人,凡造恶业,果报难逃。故说是宿缘也。(...

《三藏法数》 / 2599字 / 6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大天五事妄语

婆沙论九十九曰:「大天虽犯叁逆罪,然善根未断,深生忧悔。闻沙门释氏有灭罪法,遂诣鸡园寺,於其门外闻一苾芻诵伽陀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彼闻已欢喜,往一苾芻所请出家。大天聪明,出家未久,便能诵持叁藏说法,自称阿罗汉,上下归仰。后一夜起...

《佛学大辞典》 / 520字 / 5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五乘

乘即运载之义。谓人天等各以所修之法为乘,运载至其所至之处,故有五乘也。 一、人乘,人者忍也。于世间违顺情境,悉能安忍故也。谓人以叁归五戒为乘,运出四趣,生于人道,故名人乘。(叁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也。五戒者,杀、盗、邪淫、妄语、饮酒也。四趣...

《三藏法数》 / 481字 / 5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百字果相应品第二十

尔时毗卢遮那世尊。告执金刚秘密主言。秘密主。若入大觉世尊大智灌顶地。自见住于三三昧耶句。秘密主。入薄伽梵大智灌顶。即以陀罗尼形。示现佛事。尔时大觉世尊。随住一切诸众生前。施作佛事。演说三三昧耶句。佛言秘密主观我语轮境界。广长遍至无量世界清净门。如其本性。表示随...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387字 / 5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17日

十种因

一、随说因,谓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及系缚之法,随所见闻觉知,起诸言说,是名随说因。(系缚法者,即出世之道法也。) 二、观待因,待即对待之义,谓诸有情,欲求叁界有系缚之乐,及出世间系缚之乐,于彼诸缘,或为求得,或为受用,观彼对此,是名观...

《三藏法数》 / 524字 / 5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退

一位退,既修得之位次退失也。二行退,於所修之行法退失也。叁念退,於正念退转也。此叁退配於菩萨之行位,依诸宗而异。据法相大乘,则依万劫修因,入十住之位,虽识观成就,无復退堕恶业流转生死之位,谓之位退。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识观於利他之行退失,谓之行...

《佛学大辞典》 / 331字 / 5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五根有四事增上

五根者,眼耳鼻舌身也。增上,犹增胜也。 一、庄严身,庄严,端庄严饰也。谓眼耳鼻舌庄严于身,然后完美,于此诸根,若阙一者,便成残陋。若缺者,全美增胜,是为庄严身也。 二、导养身,导养者,导引资养也。谓眼能见安危之色,耳能闻美恶之声,鼻能嗅香臭之气,舌能尝甜苦...

《三藏法数》 / 262字 / 5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曼荼罗

Maṇḍala,又作曼陀囉、满荼逻、漫怛罗、蔓陀罗、曼拏罗。略云曼拏、曼荼。新旧之译有种种,旧译多曰坛,又云道场,新译多曰轮圆具足,又云聚集。此中就体而言,以坛或道场為正意,就义而言,以轮圆具足或聚集為本义。即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於此,以祭供者,是為曼陀罗之本体,而...

《佛学大辞典》 / 929字 / 5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叁行

(亦名叁种业,出大智度论并王法念处经) 一、福行,谓因修十善等福报,生欲界天上人间及阿修罗,享福受乐,故名福行。(十善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酒。) 二、罪行,谓因作五逆、十恶等罪...

《三藏法数》 / 216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叁善道

叁善道者,谓天、人、阿修罗,同修十善,虽有上中下品同,皆名善道。(十善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也。) 一、天道,天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也。谓因修上品十善,复修世间禅定,得生其中,是名天道。 二、...

《三藏法数》 / 286字 / 5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阿难四问

佛将入灭,语阿难大众言。我灭度后,汝当精勤教诫我诸眷属,早求出离,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时阿难闻佛语已。悲哽呜咽,举体迷闷,时阿泥楼豆。安慰阿难曰,如来灭度时至,今日则有,明旦则无。汝依我语,咨启四问,阿难问已。佛言,汝致四问,为最后问,大能利益一切世间。汝等...

《三藏法数》 / 545字 / 5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一切皆成

谓一切眾生皆悉成佛也。对於五性各别而言。盖叁乘家有无性有情之一类,為定性二乘成佛之说,立无餘界永灭之计。而一乘家则唱悉有佛性之义,明二乘开会之旨,為无餘界迴心之说。故谓一切眾生无成佛者。今举叁五经说证之。法华经方便品曰:「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於一偈...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5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妙高十义喻十住菩萨行

妙高,即须弥山也。以其四宝所成,出七金山之上,故名妙高。如来说华严经时,以自在神力,升此山顶,加被法慧菩萨,说十住菩萨之法行有此十喻焉。(梵语须弥,华言妙高。四宝者,金银琉璃水精也。七金山者,一双持、二持轴、叁担木、四善见、五马耳、六障碍、七持地,皆言金者,...

《三藏法数》 / 902字 / 5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