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 条搜索结果

四荣

(亦名凡夫四倒,出涅槃经并宗镜录) 四荣者,佛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面双树,一荣一枯,故名四荣四枯。以表凡夫、二、常、无常等八倒也。此四荣正表凡夫四倒。而言荣者,以凡夫由此四倒,增长惑业,有荣茂之义,故名四荣也。(梵语拘尸那,华言角城...

《三藏法数》 / 393字 / 5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宝冠释迦

顶着宝冠之释迦像也。菩提树下初成道之佛像,有宝冠瓔珞,详记如西域记八。又南山之宝感通录曰:「东晋杨都金像,华臺有西域书。藏求那跋摩曰:此古梵书也,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其像有七宝冠,饰以珠玉,可重斤。」盖造立者為尊重恭敬故,饰以宝冠瓔珞,非有别意。然后世作...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5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八魔

四魔又加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四為八魔。是前四為凡夫之魔,后四為二之魔也。涅槃经二十二曰:「八魔者,所谓四魔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法华文句六曰:「圆教法身安处空理,无復通别二惑八魔等畏,故言踞师子床也。」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5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通教无生四谛

通教者,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也。无生四谛者,谓此教之人根利,用体空观,体达五阴诸法,当体即空,如幻如化。故云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灭无生相,道不二相也,是名通教无生四谛。(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但证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

《三藏法数》 / 327字 / 5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十二火天真言

南麼曼多勃驮喃。阿哦娜曳。莎訶。初句归命诸佛如常,第二句阿哦娜曳者是火之义,以此中最初之阿字為种子。以一切诸法本不生之故,即与金刚智体相同,哦是行之义,以诸法本不生之故,虽具万行,亦无所行,是故名為无师自觉,若是為无师自觉,即是与大空之徧一切处相同。故娜字之...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5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一实

一实之教法也。教法能人到涅槃之岸,故曰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一极

一实至极之道。至理不二故曰一。无量义经序曰:「一极正觉,任机而通。」论玄义曰:「法华会,同归一极。」止观义例上曰:「若异若同,同入一极。」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有一乃至五之别,其中有四种:(一)大也。一声闻,又云小。速则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於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諦之理,以证阿罗汉者。二缘觉,又云中,辟支佛。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於其最后之生...

《佛学大辞典》 / 882字 / 5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五业

五种之业也。有四种:(一)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也。大毘婆沙论第一百十四曰:「復有餘师,说五种业。谓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各唯一种。顺不定受业中復有二种:一异熟决定,二异熟不决定。」即是。又出俱舍...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5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一音教

教判名。佛唯以一音说一切教之意。鳩摩罗什并菩提流支所立。华严经疏第一,出一音教中。有曰:「然有二师:一、后魏菩提流支云: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二、姚秦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故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眾生...

《佛学大辞典》 / 355字 / 5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释迦牟尼

Śākyamuni,印度迦毘罗城Ka ilavastu,主净饭王Śuddhodana之子,母曰摩耶Māyā,名呼悉多太子。诞生於城东嵐毘尼园Lumbini。生后七日,母歿,姨母波闍波提养育之,跋陀罗尼Bharani教养之。幼对於人生诸现象,既有思惟之处。或於阎浮树下思耕农之苦,或见诸兽相食而厌人生之斗争。...

《佛学大辞典》 / 438字 / 5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二般若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于般若会上,说通别圆教之法,故有共不共般若之名也。 一、共般若,共般若者,即通教也。通即通共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之人,共依此教而修证也。 二、不共般若,不共般若者,即别、圆二教也,谓此别、圆二教,唯谈菩萨修行之法,不与声闻、...

《三藏法数》 / 124字 / 5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四土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余土,有余土者,谓二...

《三藏法数》 / 501字 / 5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通教

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说万法当体即空无生无灭(当体即空无实生实灭)之理,為使二及钝根之菩萨得但空之证,使利根之菩萨得不但空即中道之证而施设之教也。不要断灭万法,说万法当体為因缘生,而当体即為空无生,故空之中自有不空之义而含中道之理,此名不但空,亦名当通...

《佛学大辞典》 / 416字 / 5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佛性

佛性虽常住不变,然為他修证,分义:一、自性住佛性,一切眾生本有之,為自性而常住者。恶之眾生,唯具此一。二、引出佛性依修行之功,而本有之佛性渐為引出者。之行人具之。、至得果佛性,修因满足,而本有之佛性了了显发者。即诸佛之佛性也。见华严孔目章二。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5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修行道地经

七卷,天竺沙门眾护撰,西晋竺法护译。有十品。明五阴等之法相及之行法。论藏也。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5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月光童子

又曰月光儿。其父德护為摩揭陀国王舍城之长者,不信佛,听六师之言,作火坑欲害佛,其子月光童子諫止之,亦不听。后见佛到,火坑变而為凉池,心大悔责。归佛,得须陀洹果。佛与月光童子以成佛之记。且说佛灭后当作支那国王,兴隆宝。德护长者经下曰:「又此童子,我涅槃后,於未...

《佛学大辞典》 / 514字 / 5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十种发心

十种发心者,谓诸众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贪着诸境,业报不同,苦乐有异,皆因发心不纯也。 一、发地狱心,谓众生念念起贪嗔之心,日增月甚,造上品十恶,行火涂道,是名发地狱心。(上品者,谓人作恶,于欲作、正作,作已,时之中,俱不能悔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

《三藏法数》 / 854字 / 5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化身

身之一。又名应化身,变化身。為眾生变化种种形之佛身也。有广狭二门,广门之化身者,谓对二凡夫示现之种种佛身,及六道异类之身,总為化身也。佛地论七曰:「变化身者,為欲利益安乐眾生,示现种种变化事故。」成唯识论十曰:「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密教普贤

有二体:一為大日内眷属中之上首金刚菩萨(见[金刚萨埵]同以剑為昧耶形,然此以标本有之智,文殊之剑标始成之智,有本始之异。而本有之智即理,故对文殊不越理智相对之常法也。理趣经曰:「大乐金刚萨埵(即金刚萨埵),即是普贤金刚萨埵。」金刚曼荼罗大钞曰:「普贤菩萨,左...

《佛学大辞典》 / 592字 / 5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显密

真言宗之所判。一切佛教,分显密之二教,自宗為密教,他宗尽為显教。显教者,计眾生之机,為报身化身之说法,显了断惑证理修因证果之法门者。是為随他意之教法,其理由显然可知,故云显教。密教者,法身佛為自受法乐,与自性之眷属,谈话密之法门者。此密之法门,唯為佛与佛内...

《佛学大辞典》 / 557字 / 5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七净华

不染曰净,华乃对果而言,即因中所修之行也。谓二修习无漏之业,以七种净行为华,而证道果,故言七净华也。维摩经云: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是也。(二者,声闻、缘觉也。无漏业者,谓修戒定慧之业,不漏落界生死也。) 一、戒净华,戒净华者,谓摄律仪等戒,即正...

《三藏法数》 / 535字 / 5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十普门

普,遍也。门,即能通之义。谓菩萨以圆融中道,妙观通入,常住实际理地。故立此十门也。 一、慈悲普,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盖菩萨即于一念之中,遍观十界善恶苦乐,而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令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

《三藏法数》 / 1131字 / 5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八背舍

(亦名八解脱,出禅波罗蜜)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着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不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

《三藏法数》 / 948字 / 5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象宝

转轮圣王七宝之一。為驾而感得象之最胜也。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5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二谛

一、真谛,真谛者,彰一性本实之理也。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象为真如,会归实际也。(者,声闻、缘觉、菩萨也。) 二、俗谛,俗谛者,显一性缘起之事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

《三藏法数》 / 127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五分法身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齐;法者,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诸法者,谓聚集色受想行识之法也。) 一、戒身,谓二因持无作之戒,戒法成就,证得此身,故名戒身。(二者,声闻、缘觉也。无作戒者,不作意持,任运无犯,名无作戒也。) 二、定身...

《三藏法数》 / 366字 / 5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二空

一、人空,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者,声闻、缘觉也。) 二、法空,谓二之人,未达法空之理,犹计五蕴之...

《三藏法数》 / 152字 / 4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或云惑,或云烦恼,或云漏,或云垢,或云结。皆為同体异名。天台一家统收一切之妄惑為类:一、见思惑,如身见边见等,邪分别道理而起,谓之见惑,如贪欲瞋恚等,倒想世间事物而起,谓之思惑,离此见思二惑即离界,声闻缘觉以之為涅槃,菩萨更进而断后之二惑。如此见思,之...

《佛学大辞典》 / 338字 / 4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十号

此十号义,若总略释之,则: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聚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祖师所述经教,皆依此义而释。今此经中,合世间解、无上士...

《三藏法数》 / 669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胜鬘师子吼一大方便方广经

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宝积经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之异译也。佛在给孤独园,波斯匿王末利夫人共致书於其女阿踰闍国王妃胜鬘夫人称扬佛德。胜鬘得书欢喜说偈,遥请佛来现。佛即现身。胜鬘说说偈讚叹其德。佛為授记。胜鬘復发十弘誓愿,感天花天音。乃至说大了义,广明二不了...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4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大白牛车

法华经譬喻品所说车之一。对於声闻之羊车,缘觉之鹿车而以譬菩萨也。「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眾宝庄校。(中略)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见[四家]条。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4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四缘发菩提心

一、见闻为增上缘,增上即增进之义。谓世间之人,或见或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既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佛菩萨功行具足,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闻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闻诸佛菩萨神通...

《三藏法数》 / 338字 / 4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十八道

此為真言修法最初之法,通於胎金两部者也。十八道念诵次第密记曰:「先洗手,着净衣,悬袈裟,作净部神守护身法,观字,变成五股金刚杵,从杵各照身口意业中,由此加持力而业罪障速疾消灭,显得部诸尊,此即灭身口四意之十恶而显得部诸尊之实义也。已下正為十八道...

《佛学大辞典》 / 3258字 / 4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阿湿波

Aśvin,日天与阿湿毘腻间所生之双子名,曙光拟人,驾马或鸟之金色车為女神乌沙斯之先驱。佛所行讚入苦行林品所谓「诸梵志等,惊喜得相告,為八婆藪天,為二阿湿婆」者,即此神也。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4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四假

论玄义谓一切诸法皆是假,然其要用,凡有四门:一因缘假,如空有二禪,是非自有,由空故有,空非自空,由有故空,是因缘假之义也。二随缘假,如随之根性说之教门是也。对缘假,如对治常而说无常,对治无常而说常是也。四就缘假,外人说诸法实有,诸佛菩萨就彼诸法推求...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涅槃宗

支那十宗之一。依涅槃经而弘布佛性常住之旨之宗也。自北凉之曇无讖初译此经,宋之慧成,曇无成,僧庄,道汪,静林,慧定,曇斌,超进,法瑶,道登,曇度,道成诸师,製疏作章。弘布甚盛。在隋则净影,智徽,法礪,道绰等,多以涅槃為宗。至唐朝道宣,法宝各有所弘,而所归在於涅...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示教利喜

智度论五十四所谓,示者為示人之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也。如生死為丑,涅槃為好,分别,分别六波罗蜜,如是等名示。教者言汝捨恶行善,是教也。利者谓未得善法之味故心则退没,為说法引导而言,汝於因时勿求果,汝今虽勤苦,然报出时得大利益,导之以利,故名為利。喜者谓随...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曼荼罗

Maṇḍala,又作曼陀囉、满荼逻、漫怛罗、蔓陀罗、曼拏罗。略云曼拏、曼荼。新旧之译有种种,旧译多曰坛,又云道场,新译多曰轮圆具足,又云聚集。此中就体而言,以坛或道场為正意,就义而言,以轮圆具足或聚集為本义。即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於此,以祭供者,是為曼陀罗之本体,而...

《佛学大辞典》 / 929字 / 4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即运载之义。谓人天等各以所修之法为,运载至其所至之处,故有五也。 一、人,人者忍也。于世间违顺情境,悉能安忍故也。谓人以归五戒为,运出四趣,生于人道,故名人。(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四趣...

《三藏法数》 / 481字 / 4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四种我

一、凡夫妄计我,谓世间凡夫之人,不了五阴等法皆空,于中妄计我身,强立主宰,造作诸业,流转生死,无有休息,是为凡夫妄计我。(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外道神我,谓外道之人,于五阴中,妄计识神,如麻豆等,或计遍身,起于我见,坠堕边邪,轮回生...

《三藏法数》 / 283字 / 4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佛教以心观為主,故曰心。明神宗续入藏经序曰:「坐换昇平,密契心。」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昔有一人在山中诵剎利书,有一野狐住其傍,专心听诵书,有所解。谓我解此书,足為诸兽中之王矣。於是游行而遇瘦狐,威吓之使之服从,展转伏一切之狐,伏一切之象,伏一切之虎,伏一切之狮子,遂得為兽中之王。乃作此念我今為兽中之王,应得王女而婚,白象,率群兽,围迦夷城。城...

《佛学大辞典》 / 285字 / 4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莲华夫人

杂宝藏经一曰:「过去久远时,雪山有一仙人,名提婆延,婆罗门种。婆罗门法不生男女,不得生天。此婆罗门常於石上小便,精气流堕石宕,一雌鹿来舐小便处,便有娠。月满,诣仙人窟下生一女子。莲华裹其身,自母胎出,端正殊妙。仙人知是己子,取而蓄养。渐长大,脚蹈地处,皆出莲华...

《佛学大辞典》 / 502字 / 4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六足尊

五大明王中大威德明王之别号也。此尊有六头六面六臂六足,所之牛,亦為六牛,独以六足名之者,以多足限於此尊也。為西方无量寿佛之忿怒尊,文殊菩萨之所现也。补陀落海会轨曰:「六足尊,无量寿佛忿怒。自性轮,文殊菩萨。」秘藏记钞十曰:「文殊菩萨者,西方四菩萨中第二利菩萨...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教一

法华四一之一。法华经所说之教法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法之教法,非二,為唯说成佛一道之教,故名教一。见[四一]条。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法界

梵名达磨駄都Dharmadhā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

《佛学大辞典》 / 882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十八不共法

不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及诸菩萨共有也。(二者,声闻、缘觉也。) 一、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三藏法数》 / 820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离生

离生死也。之人,入於见道,而见諦理断见惑,永离界之生,是云正性离生。俱舍论十曰:「得世第一法,虽住异生位而能趣入正性离生。」万善同归集六曰:「齐登解脱之门,咸阐离生之道。」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般若二种相

一、世间般若,谓诸菩萨,唯依读诵书写,为他演说道教,劝正修行,灭除烦恼惑业,不行寂静真实般若,常行有见有相般若。如是般若,有取有着,是名世间般若。(有见有相般若,即世间之智。如劬宾大臣分阎浮提七分而能息诤,智满祖师云:正取世间之智,为般若也。) 二、出世...

《三藏法数》 / 196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八相成道

佛陀以成道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為八相中之一,然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八相经论所说存没不同,而大要有二说。大起信论所说者,一、降兜率,先住於兜率天,在彼天四千岁。见时机熟,遂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二、入胎,白象由摩...

《佛学大辞典》 / 660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天台五时

天台五时者,乃天台智者大师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判为五时也。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次于鹿苑,为接引二,说四阿含等经。次于方等,说楞伽等诸大经,令诸二耻小,而慕大法。次说般若经,遣除二执情。后说法华、涅槃二经,开示众生,咸得作佛。故为五时也...

《三藏法数》 / 730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八道船

八正道之船也。同性经上曰:「勤行八圣道者,似正疾风吹於船舶。」宝积经六十八偈曰:「斯诸世间天人眾,生死苦恼之所逼,愿度群生於有海,演说八正大船路。」往生要集上末曰:「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蔼罗筏拏

Airāvana,又作爱罗筏。龙名,又象王名。玄应音义二十五曰:「蔼罗筏拏,旧名伊罗鉢多罗,亦云[口垔]罗鉢多罗Elā attra,伊罗此云香。鉢多罗此云叶,名香叶象也。」(鉢多罗Pattra者叶也vana者林也)。慧琳音义八曰:「大龙王名,此无正翻。」俱舍光记十九曰:「蔼罗筏拏,是水名...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孔雀明王

一头四臂,為菩萨形,驾孔雀,故曰孔雀明王(明王非忿怒尊),具名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种子為字。昧耶形為孔雀尾。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曰:「於内院中心,画八叶莲华。於莲华胎上,画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头向东方,白色着白繒轻衣,头冠瓔珞,耳璫臂釧,种种庄严,金色孔雀...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四衍众

(衍者也,出翻译名义) 一、声闻,谓闻佛声教,依四谛法,修道证真,是名声闻。(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缘觉,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

《三藏法数》 / 234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十想

一、无常想,想即观想,谓观诸众生及诸世界一切有为之法,迁流代谢,皆悉无常。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断生灭,是名无常想。 二、苦想,谓观五阴之身,一切有为之法,常为诸苦之所逼迫。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灭众苦,是名苦想。(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藏法数》 / 672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四种佛

一、藏佛,坐於摩羯陀国菩提树下以生草為座,於十四心断见思之惑,而成正觉。身长丈六,对之根机说生灭之四諦,為八十之老比丘,灰身灭尽於双树下,唯有此佛為十方之佛,世之佛,悉是他佛也。二、通佛,既於因位断惑之正使,於摩羯陀国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為座,以一念...

《佛学大辞典》 / 695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二空

一、但空,谓二之人,观一切法皆悉虚幻,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故名但空。 二、不但空,谓诸菩萨,非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中道,故名不但空。

《三藏法数》 / 64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月喻菩萨十种善法

菩萨尘缘净尽,体性圆明,慧光普照,有情归仰,咸令发菩提心,成就种智;如月天子,离诸翳染,圆明朗彻,光照一切,功德无边,故取以为喻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皆生欢喜,菩萨初出世时,令诸有情,悉得远离烦恼,而生喜乐;如月...

《三藏法数》 / 705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五海

五种具德之海也。即佛自证之无尽圆明性海藏中五种之义分。旧华严经第所谓「尔时普贤菩萨承佛神力,观察一切眾世界海,一切眾生海,法界业海,一切眾生欲乐诸根海,一切世诸佛海。」是也。据华严经探玄记第谓第一是所依之义,第二是萌发或积聚之义,第是轨用之义,第四是行...

《佛学大辞典》 / 416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四枯

(亦名二四倒,出涅槃经并宗镜录) 四枯者,表二四倒也。所言枯者,以二观无常苦空无我等,则烦恼有朽灭不生之义,故名为四枯也。(二者,声闻、缘觉也。) 一、常计无常,常者,即法身常住之义;无常者,即变异也。谓声闻、缘觉为无明之惑所覆,于如来常住法身中,...

《三藏法数》 / 320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百八

首楞严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昧,则于诸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昧。 宝印昧,谓菩萨住是昧,于一切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法数》 / 5399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二种涅槃

一有餘涅槃,二无餘涅槃。新译曰有餘依,无餘依。依者,有漏之依身。对於惑业而曰餘。有餘涅槃者,為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餘有漏依身之苦果也。无餘涅槃者,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餘也。此二种之涅槃,同為一体。之行人,於初成道时,虽证得之,而无餘涅槃之现,则在於命终之时...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无漏智

之人,离烦恼无染之清净智也。断惑证理,即此智之用。法华经方便品曰:「度脱诸眾生,入佛无漏智。」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十种见佛

谓菩萨修殊胜行,离诸障碍,称佛所行,得见十佛,了了分明,如是见者,乃名真见。故云十种见佛也。 一、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着见,谓如来如实道,示成正觉,安住世间,而不着涅槃,不着生死。菩萨称佛无着而见,是名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着见。(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 550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六神通

神者不测之义,通者无碍之义,之圣者,得神妙不测无碍自在之六种智慧,是曰六神通,略云六通。法华经譬喻品曰:「具足明及六神通。」见[通]条。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宝印

宝中之法宝也,又法印也,是诸宝中之实宝,坚固不坏,故名宝。印智度论四十七曰:「於诸法中法宝是实宝,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為利益。如经中说:佛语比丘:為汝说法,所说法者所谓法印,法印即是宝印,宝印即是解脱门。復次法印名為宝印昧。」楞严经曰:「此经名大佛顶悉...

《佛学大辞典》 / 465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六离合释

又曰六种释,六合释。梵语杀磨娑,此云六合。杀者六,摩娑者合也。诸法以二义已上為名者,以此六种法式,分别其名义也。唯一义之名,即不当於此释,二义之名,為判归趣何义,必须此法式。其作法,初离释二义,次合释二义,故谓之离合释,略称曰合释。一持业释Karmadhāraya,又...

《佛学大辞典》 / 719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略名。大方广為所证之法,佛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略策曰:「大方广者,所证法也。佛华严者,能证人也。大以体性包含,方广乃业用...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八教

台家所立之八教也。於华严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化法之四教与化仪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一、藏教,经律论之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諦,正教声闻缘觉之二,傍化菩萨者。二、通教,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諦,使通而同学者,但以菩萨為正机,二為傍机。、别...

《佛学大辞典》 / 371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如来禪

又名如来清净禪。楞伽经所说四种禪之一。如来所得之禪定,即首楞严定也。依此禪定穷究法身般若解脱德秘藏之大涅槃,而起无作之妙用,别於外道二菩萨所得之涅槃,谓之如来禪。楞伽经二曰:「云何如来禪?谓人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种乐住,成办眾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禪。」同经...

《佛学大辞典》 / 316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如来十恩

一、发心普被恩,谓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是为发心普被恩。(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难行苦行恩,谓如来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

《三藏法数》 / 1090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七种生死

诸说不同,梁摄论十四曰:「如来报障清净,由除七种生死」。而同十卷明四种生死。谓一方便生死,菩萨為利生之生死也,於地前及初地感之,灭之而入於四地。二因缘生死,八相示现之生死也,於四五六地感之,灭之而入於七地。有有生死,有后有也,於七八九地感之,灭之而入於十地...

《佛学大辞典》 / 278字 / 4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司死者七七日乃至回忌之佛也。 一、字。其意以為今此之最期即為来生之因也。又以具足修行菩提之故,有昧与大空二点,是风大之一息收处也。此谓不动本所,徧至十方。 二、字也。 、字。是差别之义也。智表差别,以菩提圆满之故,加大空点。大日经所谓我见心际即是菩提...

《佛学大辞典》 / 533字 / 4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一解脱

法华经方便品曰:「佛说一解脱义。」文句记四中曰:「一解脱者,昔教人,同一解脱。」涅槃经十二曰:「一切眾生,同有佛性,皆同一,同一解脱。」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华藏世界成佛

丈六之释迦在摩揭陀国菩提树下成佛时,小机所感见,谓之化身佛。大机所见,為报身之毘卢舍那佛,於十八圆满之莲华藏世界成正觉也。但菩提树下与莲华藏世界并非异处,秽土即净土也。探玄记二曰:「或云:此界唯是娑婆。此约说。或云:即是华严,约别教一辨。」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佛母大孔雀明王

或云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大金色孔雀王、大孔雀明王、大孔雀王、孔雀明王、佛母明王,皆同尊也。以能生诸佛神变之德為主,故云佛母,金色孔雀,故云大金曜孔雀明王。见[孔雀明王]条。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一秃

斥佛道不具功德者之谓。止观七下曰:「祇一秃,无法门具度。」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凡小八倒

凡即凡夫,小即小。倒即颠倒。谓凡夫着有,妄于无常法中计常,苦中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及小之人,但着于空,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无我,净计不净。故有凡小八倒之名焉。(小,即声闻、缘觉也。) 一、非常计常,非常计常者,谓世间一切有为之事,皆悉无常...

《三藏法数》 / 633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一如顿证

十方之人同一如之理而顿证菩提也。 又一真如也。止观八下曰:「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辅行八之曰:「魔佛理一,故名為如。」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又云上衍。大之异名。世亲摄论一曰:「如是藏下有差别故,则成二藏。」

《佛学大辞典》 / 35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愚法

二类之一。声闻缘觉二种之小,单迷执自法而愚於大法空之妙理者。谓為愚法小。一旦虽取小果。然解大之理。遂迴心向大者,谓為不愚法小。大义章十七末曰:「小中有二种人:一愚法人,执小迷大,名愚法人。知小解大,名不愚法人。」冠註五教章上之曰:「一小教,...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大海八不思议喻涅槃

一、渐渐转深,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随顺众生根性,利、钝、大、小,无不令其各各获益,次第修证,而至于究竟之地。如经所说,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须陀洹果乃至菩萨果、佛果之类,犹如大海之流,从浅而至深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土。梵...

《三藏法数》 / 992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如来十二相

谓如来应化之身具此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人天中尊众圣之王也。 【一足安平相】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也(奁力盐切奁底者即盒底也)。 【二千辐轮相】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也。 【手指纤长相】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𦟛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余...

《三藏法数》 / 998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卫世师

又曰鞞世师。新称吠世史迦Vaiśeṣika,译曰胜。古仙所造之论名。成劫末,人寿无量岁时,有外道出世,名嗢露迦,译曰鵂鶹。又号羯拏僕,译曰食米斋。此人多年修道,成就五通。证六句义為宗,因而造论,名吠世史迦,此译曰胜论。以诸论无匹故也。以彼為胜论之师,故亦称胜论师。其后...

《佛学大辞典》 / 519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诸法实相

是名究极之真理之嘉名也。或曰真如。或曰法性。或曰实际。皆同体异名也。虽然,诸宗自有常用之语,华严约於中諦,频唱法界,天台约於性具之妙有,盛鸣诸法实相。所以然者以空中之真諦,為诸宗之通谈,妙有之俗諦,独限於台家故也。故言具一字弥显今宗。诸法实相者,诸法為十界因果...

《佛学大辞典》 / 908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七眾溺水

第一人入水则溺。不习浮,入水故溺,水者生死之河水也,譬一阐提。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譬人天之将进而退者。第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譬内凡之人,内凡者煗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也,永不堕於恶。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徧观四方。譬四果之人。第五人入已...

《佛学大辞典》 / 278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提谓波利

二商主名,提谓又作帝梨富娑Tra ṣa瓜,离谓等。波利又称跋梨迦Bhallika,优婆离,金挺等。或称為北天人。或称為优德伽罗Utkala人。佛对之初说人天教,与以髮爪使造塔。但此為梵天劝请以前之事也。五分律十五曰:「结跏趺坐七日受解脱乐。过七日已,从昧起。游行人间。时有五百...

《佛学大辞典》 / 567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游戏神通

佛菩萨游於神通,化人以自娱乐,曰游戏。又戏者自在之义,无碍之义。智度论七曰:「戏名自在,如师子在鹿中自在无畏,故名為戏。」註维摩经五曰:「什曰:神通虽大,能者易之。於我无难,犹如戏也。肇曰:游通化人,以之自娱。」同慧远疏曰:「於神通中歷涉為游,出入无碍,如戏相...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那耶

Naya,译為正理,,道。因明大疏一曰:「那耶,称正理。」大日经疏曰:「梵音娜耶,即是义,道义。谓从一念善根乃至成佛,中间一一诸地所之法所行之道,通名娜耶。」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难易二道

谓难行道与易行道也。龙树所立之名目。初地至不退位有二道。自力修行勤苦而后渐达佛位之困难,以如陆路步行之苦,故称之為难行道。反之而以信方便之念佛,得速至佛位之他力道,恰如水道船,无何等苦痛而乐?是名易行道。净土十疑论曰:「论曰於五浊恶世无量佛所,求阿鞞跋致,甚...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法华二妙

妙名不可思议,非诸菩萨心思口议故也。此之二妙,正论法华开权显实之意。妙名一唱,待绝俱时。故相待论判,则显法华出前四时教之上;绝待论开,复能开前令皆圆妙也。(开权显实者,开者,发也,拓也;声闻、缘觉、菩萨之法是权,佛是实。佛说法华,正为开之权,显一...

《三藏法数》 / 299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佛四德

四德者,如来所证常乐我净之德也。谓如来心体本空,应用无染,离凡夫、二、菩萨偏邪之颠倒,故称为德。(二者,声闻、缘觉也。) 一、常德,常者不迁不变之谓也。性体虚融,湛然常住,历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故名常德。(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二、乐...

《三藏法数》 / 336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单传

禪家之宗旨,不依经论文句,单传心印也。碧巖初则评唱曰:「达磨遥观此土有大根机,遂泛海得得来,单传心印。」祖庭事苑曰:「传法诸祖,初以兼行,后达磨祖师单传心印破执显宗。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不立文字失意者多矣,往往谓屏去文字以默坐為...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梵语迦耶Gaja,见名义集,一作誐惹。见梵语杂名,普贤菩萨所,大圣欢喜天之神体也。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一、佛,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即运载之义。谓如来以一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同到涅槃彼岸,故名佛。(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菩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之人以六度万行为,运诸众生同出界,故名菩萨。(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

《三藏法数》 / 372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波颇五教

波颇,梵语具云波颇蜜多,华言明支,中天竺藏沙门也。唐贞观年间,于大兴善寺,译星陀罗尼经等。以如来所说诸经圣教,约其义趣浅深不同,令众生修行有序,而立五教,故名波颇五教。(中天竺,即西土之国名也。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一、四谛教...

《三藏法数》 / 328字 / 3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十地断障证真

一、欢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见诸众生,心堕邪见,皆成障碍,故发起大愿慈心,而修舍行,于内身外财,无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而证遍行真如,是名欢喜地断障证真。(异生性障者,性即凡夫之性,障即执着我、法,障于初地功德也。遍行真如者,谓此...

《三藏法数》 / 1483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根器

人之性譬诸木而曰根。根能堪物曰器。大日经疏九曰:「略说法有四种,谓及秘密,虽不应吝惜,然应观眾生,量其根器,而后与之。」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之一。能修十善,之而生於欲界之六天,能修禪定,之而生於色界无色界之诸天,是名天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放钵

长寿之秘法也。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放鉢品说,佛告曼殊师利童子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飞空鉢行佛正道,欲利益眾生者,先选高山及深谷,若者如覆鉢,若者如仰鉢寂寞无人最胜之境界,作造庵室,唯好独住此清净道场所,断语无言,断五榖粒,食餐松叶,吞水吸气,禪定...

《佛学大辞典》 / 265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五人说经

一、佛说,谓如来出现于世,为度众生,广说种种诸经,但自金口所宣者,是名佛说。 二、弟子说,弟子即声闻、缘觉、菩萨等诸大弟子也。谓佛在世时,承佛加被,各运神通,随机演教,化度众生,是名弟子说。 、仙说,仙即佛会之中诸大仙人也。谓其从佛入道,誓弘佛化,宣扬正法...

《三藏法数》 / 282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眾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為诸眾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眾生也。、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

《佛学大辞典》 / 504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火车地狱

地狱名。此地狱有铜鑊,纵广四十由旬,中满盛火。下有十二轮,上有九十四火轮。誑惑邪命,諂曲作恶者,於命终时,身冷如冰。欲热时,狱卒罗剎,化作火车其上,现童男形,鼓舞至前。罪人见之,心生爱着,气绝命终,在火车上。支节燃火,身体燋散。狱卒唱活,应声还活。火车轢身十...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