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条搜索结果

十乘

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4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叁法印

一切之小乘经,以叁法印印之,证其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证其為大乘之了义教。一、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為法。言一切之有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為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行之名局於有為法,法之名。通於无為法。言一切有為无為诸法中无有我之实体。...

《佛学大辞典》 / 286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北山住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第二百年末,对於制多山部而起,住於制多山之北部,故称為北山住部。见宗轮论述记。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二藏

小乘之经量部立二藏:一,经藏。二,律藏。论藏者,但為诸经中詮慧之处,及弟子释经之疏也。是非藏之所摄见。顺正理论一。 又摩訶僧祇律叁十二叙佛灭后五百圣者之结集,唯举经律二藏,无论藏之结集。 又大乘亦立二藏:一,叁藏。经律论结集於别部之小乘法藏也。二,摩訶衍藏。说...

《佛学大辞典》 / 259字 / 4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九部

十二部经中去方广与授记及无问自说之叁部者。是小乘教之九部也。又有大乘教之九部。十二部中除因缘与譬喻及论义之叁部者是也。然常言之九部,则多指小乘教。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随顺眾生说,入大乘為本,以故说是经。」梁僧传叁(求那跋麼)曰:「洞明九部,博晓四含。...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九部经

佛经之内容分类,有九种也:(一)一修多罗,二祇夜,叁和伽罗那,四伽陀,五优陀那,六伊帝目多伽,七闍陀伽,八毘佛略,九阿浮陀达磨。涅槃经第叁曰:「能师子吼广说妙法,谓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伊帝目多伽、闍陀伽、毘佛略、阿浮陀达磨,以如是等九部经典,為他...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叁印

法印也。法华玄义八曰:「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叁印。印之则是佛说,修之得道,无叁法印即是魔说。」见[叁法印]条。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法眼净

分明见真諦谓之法眼净。通於大小乘言之。小乘為於初果见四真諦之理,大乘為於初地得无生法忍。增一阿含经一曰:「叁万天人得法眼净。」无量寿经下曰:「得清净法眼。」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大经慧远疏曰:「见四真諦,名净法眼。」註维摩经一:「肇曰法眼道,...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4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五种法身

有四种(一)菩萨瓔珞经所说。一如如智法身,证如如之理之实智也。二功德法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也。叁自法身,地上菩萨应现之应身也。天台谓之為胜应身,法相谓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四变化法身,台家所谓劣应身,法相家所谓变化身也。五虚空法身,如虚空离诸相之如如理也。...

《佛学大辞典》 / 448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外道之梵天

外道所见之梵天,有叁种:一、自那罗延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四姓之人类及一切。是鞞陀论师之说也。外道小乘涅槃论曰:「问曰:何等外道说梵天是涅槃因?答曰:第四外道围陀论师说,从那罗延天,脐中生大莲华,从莲华生梵天祖公,彼梵天作一切命无命物。从梵天口中生婆罗门,两臂中生...

《佛学大辞典》 / 491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说一切有部

略名有部。梵名萨婆多部Sarvāstivādāḥ,别名说因部。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叁百年初,自根本之上座部别立者。立有為无為一切诸法之实有,且一一说明其因由為宗,故称说一切有部。又曰说因部。发智六足等诸论,皆属此宗。小乘部中最极旺盛。宗轮论述记:「说一切有者,一切有二:...

《佛学大辞典》 / 167字 / 4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诸法实相

是名究极之真理之嘉名也。或曰真如。或曰法性。或曰实际。皆同体异名也。虽然,诸宗自有常用之语,华严约於中諦,频唱法界,天台约於性具之妙有,盛鸣诸法实相。所以然者以空中之真諦,為诸宗之通谈,妙有之俗諦,独限於台家故也。故言具一字弥显今宗。诸法实相者,诸法為十界因果...

《佛学大辞典》 / 908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二乘异同

法华玄赞五论叁同七异,谓叁同者:一、同断烦恼障,二、同悟生空之理,叁、同得假之择灭无為。七异者:一、声闻根性钝,缘觉根性利,二、声闻依佛而出离,缘觉自觉而出离,叁、声闻藉声教,缘觉观法理,四、声闻观四諦,缘觉观十二因缘,五、声闻分四果,缘觉唯一果,六、声闻练根...

《佛学大辞典》 / 656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说假部

Prajñā tivādinah,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二百年自大眾部中分出,说世出世之法有假法有实法者。宗轮论述记曰:「世出世法皆有假有实,故从所立以标部名。」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乘寺宾头卢為上座

梵网经法藏疏一曰:「又闻,西国诸小乘寺以宾头卢為上座,诸大乘寺以文殊师利為上座。」支那寺院原以憍陈如或宾头卢為上座,后依不空叁藏之奏请,以文殊為上座。表制集二曰:「伏望自今已后令天下,食堂中於宾头卢上特置文殊师利形像以為上座,询之圣典具有明文。(中略)斯乃天竺...

《佛学大辞典》 / 240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叁乘通相五逆

通於叁乘所立之五逆。又曰小乘之五逆。常言之五逆是也:一、杀父,二、杀母,叁、杀阿罗汉,四、由佛身出血,五、破和合僧(由罪之轻重次第)。破和合僧者,多数僧眾,和合而行法事;修佛道,以手段离间之,使之斗乱,使之废法事。五逆之中,此罪最重。阿闍世王问五逆经曰:「有五...

《佛学大辞典》 / 342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宗

小乘之宗家也。义林章二本曰:「二小宗所有二諦。」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天台宗五时教

天台宗分别佛一代之说法為五时。第一华严时。佛成道后,叁七日中说华严经之间。是依经题而与名。第二鹿苑时。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中於鹿野苑等说小乘阿含经之间。是就地而与名。第叁方等时。说阿含后八年说维摩胜鬘等诸大乘经。广(方之义),谈藏通别圆四教,均(等之义),被眾机之...

《佛学大辞典》 / 295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叁藏教

天台所立四教之一。指一切之小乘教。佛入灭之年,大迦叶等结集经律论之叁藏,而為该收小乘一切之教理者,故呼小乘谓之叁藏教。大乘亦有叁藏之别,然非如小乘之叁藏,部帙整然而分之者,因以之為一摩訶衍藏,与彼小乘之叁藏二者对峙。此智度论之意也。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叁时教

法相宗所立有空中之叁时教也。此有年月之叁时教与义类之叁时教二者。年月之叁时教者。一、第一时教,佛成道最初為破外道凡夫实我之执,说四大五蕴等诸法之实有而明人我之為空无。四阿含等之小乘经是也。二、第二时教,佛復為破小乘眾实法之执,说一切诸法皆空之理,即诸部之般若经...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慧观五教

上元道场寺僧慧观,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约施化次第而立此五种之教,是为慧观五教也。 一、有相教,谓如来于十二年前,广制众戒,皆是因果实有之法,小乘于此得道,是名有相教。(十二年前者,即说阿含等经之时也。) 二、无相教,谓如来说四阿含经后,即说般若空慧法门,空诸...

《三藏法数》 / 312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垔醯掣怛罗国

又作堊醯掣呾逻,阿蓝车多罗Ahicchatra,中印度般闍罗国北部之大都会,在恒河之东,罽饶夷之北。小乘正量部之僧徒甚多。见西域记四。智度论叁。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4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涅槃像曼陀罗

画释尊横卧宝床,五十二类异眾围绕之而哀慟之相也。画虚空云中有一僧,携锡杖立於前,无数天人从於后而降临之相者,是尊者阿那律(又曰阿泥楼駄),於如来身入棺后,昇忉利天,以世尊入灭之事,告摩耶夫人,摩耶闻之哀慕,自天下趣於双树间也。见摩訶摩耶经下。佛北首下娑罗树之枝...

《佛学大辞典》 / 271字 / 4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大乘义章十八曰:「大小相对,则大乘得成法身,般若,解脱之叁德涅槃。小乘不成,此有五义:一有无分别,小乘之叁德是有法,涅槃之体是无法。有无别体,故不相成。大乘之叁德体是有法,大乘之涅槃亦是有法。有义相并,故得相成。二常无常分别,小乘之叁德体是无常,涅槃之体是常,...

《佛学大辞典》 / 776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叁法身

有二种(一)罗什叁藏所立。一法化生身,由法性化现之化身佛也。二五分法身,戒定等之五分功德也。叁实相法身,空性之诸法实相也。註维摩经叁曰:「什曰:法身有叁种:一法化生身,金刚身是也。二五分法身。叁诸法实相和合為佛,故实相亦名法身也。」(二)天台所立。一但空法身,...

《佛学大辞典》 / 245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四寻思观

小乘俱舍之四善根位,修十六行相观,成实宗修无常观。而大乘之法相宗於此位修四寻思观与四如实观。是彼宗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也。四寻思观者,於诸法有名,义,自性,差别之四种。名者,色受等之名也,义者,依名而詮之色受等体也,自性者,色受等各自之体性也,差别者,体中之种类差...

《佛学大辞典》 / 309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二教

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眾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餘眾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為显露教者,於彼為秘密教。在彼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

《佛学大辞典》 / 2250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五教

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 (一)始於杜顺,成於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叁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註上一曰:「至相智儼大师,亲承於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

《佛学大辞典》 / 729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阿含部

属於阿含之部门也。原為佛说之总称,后大乘经兴,举凡有阿含之经名者,总名為小乘,遂為小乘经之异名。北方佛教谓长中杂增一為四阿含,四阿含及属於此者,总称為阿含部。南方所传者,於四阿含之外,称小乘杂部為屈阤迦阿含,是為五阿含。至元录六出一百十一部,叁百叁十七卷。註曰...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昆勒

又,作蜫勒,论藏名。小乘四门之一,译曰篋藏。尊者迦旃延作,明亦有亦空之理者。智度论二曰:「摩訶迦旃延佛在时解佛语作昆勒。昆勒,秦言篋藏也。乃至今行於南天竺。」同十八曰:「智者入叁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何等是叁门?一者蜫勒门,二者阿毘曇门,叁者空...

《佛学大辞典》 / 269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外道

於佛教外立道者。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叁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註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

《佛学大辞典》 / 287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阿含

Ā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於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八波罗夷

小乘於比丘之初篇说四波罗夷,於比丘尼之初篇说八种波罗夷。前四者如比丘戒所述。五摩触戒,以婬心摩触男子之身分也。六八事成重戒,有婬心:一捉男子之手,二捉衣,叁入屏处,四共立,五共语,六共行,七身相倚,八共期行婬之处。此八事满足方成波罗夷。七覆藏他重罪戒,知同辈犯...

《佛学大辞典》 / 193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八藏

藏,即含藏之义。谓佛灭度后,阿难结集如来所说经法。以此八藏,类摄无遗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胎化藏,胎化藏者,谓佛说胎中化现等事,如菩萨处胎等经。是也。 二、摩诃衍藏,梵语摩诃衍,华言大乘。摩诃衍藏者,即佛所说法华、涅槃、华严等诸大乘经。是也。 叁...

《三藏法数》 / 366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裂裳

频毘娑罗王梦见一[(畾/(冗-几+互))毛]裂成十八片,一金杖折成十八段。以為佛灭后小乘分派之兆。见金杖条。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十智

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諦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证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叁类智,证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諦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諦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諦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諦之智也。...

《佛学大辞典》 / 526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化城喻品

法华经第叁之终说化城之喻之品名也。化城者,一时化作之城郭也。其喻意以一切眾生成佛之所為宝所,到此宝所,道途悠远险恶,故恐行人疲倦退却,於途中变作一城郭,使之止息,於此处养精力,遂到宝所,佛欲使一切眾生到大乘之至极佛果,然以眾生怯弱之力,不能堪之,故先说小乘涅槃...

《佛学大辞典》 / 343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 《化城喻品》 / 本站介绍:妙法莲华经

授学无学人记品

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九品之名,声闻乘四果中预流、一来、不还之叁果云学人,阿罗汉果云无学人。此品记法华迹门叁周说法中之因缘周,由於彼等闻往昔之因缘,初迴小乘心,发无上菩提心,佛於彼等授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故谓之授学无学人记品,常略名人记品。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 《授学无学人记品》 / 本站介绍:妙法莲华经

龙树自杀

龙树传记有一小乘师见龙树高明,常怀忿嫉。龙树為入闲室,自行蝉脱。西域记十记為引正太子自剄。见[引正太子]条。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缘起经

一卷,唐玄奘译。小乘部之摄。释十二因缘之义。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 《缘起经》

鸡胤部

Gokulika(Kaukkutika),小乘二十部之一。又曰灰山住部,窟居部,高拘梨訶部。佛灭后二百年顷,自大眾部中分出者。主张过未无体论。且以论為主,以经律為应於机类之方便而轻视之。宗轮论述记曰:「憍矩胝部,此婆罗门姓也,此云鸡胤。上古有仙,贪欲所逼,遂染一鸡。后所生族,因...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大乘四果

大乘者,谓通教中菩萨,于当教中,对声闻、缘觉小乘,故得称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声闻所证果位;今菩萨历于十地,修行证果,亦有浅深、始终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区别之,是名大乘四果。(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

《三藏法数》 / 396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摩訶耶那提婆

Mahāyānadeva,译曰大乘天。印度人称玄奘叁藏為大乘天。西域记十二曰:「印度学人咸仰盛德,既曰经笥,亦称法。将小乘学徒号木叉提婆(唐言解脱天),大乘法眾号摩訶耶那提婆(唐言大乘天)。」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乘

梵名希那衍Hinayānā,对於大乘之称。求佛果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為尽未来际眾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為灰身灭智归於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諦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

《佛学大辞典》 / 325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九心轮

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叁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也。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

《佛学大辞典》 / 474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刘虬五教

齐朝隐士刘虬,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始自成道,终至涅槃,亦约其渐顿浅深次第,立为五教,故名刘虬五教。(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人天教,谓如来始初成道,先为提谓长者,说人天戒善,乃是因缘果报,实有之法,是名人天教。 二、有相教,谓如来说阿含经时,广制众戒,皆...

《三藏法数》 / 325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数法人

指称小乘之萨婆多部。见[数人]条。

《佛学大辞典》 / 16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以佛道声

法华经信解品曰:「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小乘之弟子等,亦领悟大乘之佛道,今以佛道之教,传於一切之人也。我指小乘之弟子。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四种叁宝

叁宝有四种:一、一体叁宝,又云同体叁宝,又云同相叁宝。叁宝一一之体有叁宝之义,佛之体上有觉照之义者,佛宝也,有轨则之义者法宝也,无违諍之过者僧宝也,乃至僧有观智者為佛宝,有轨则者為法宝,和合者為僧宝。二、理体叁宝,於真如之体上立叁宝。真如之理体视觉性法相,无违...

《佛学大辞典》 / 285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沓婆迴心

沓婆罗汉迴小乘心而发大乘之菩提心。是通四分律之大乘,五证之一也。见[五义分通]条。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见道

叁道之一。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諦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义,学人进取之道路也。积叁贤四善根之加行而生於世第一法无间之无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萨於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智二障,谓之见道。於其时之无漏智,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一苦法智忍,...

《佛学大辞典》 / 917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钵吉帝

又作鉢吉蹄,波机提。译言本性,志性。摩登伽种之婬女也。见阿难而生婬心,请之於母,母诵神咒蛊惑阿难。阿难将行乐,為佛所救,婬女出家。摩登伽经上曰:「过去有婆罗门名莲华实,女名本性,尔时女者今性比丘是也。」舍头諫经曰:「有凶咒女名曰波机提,晋曰志性。」又曰:「过去...

《佛学大辞典》 / 665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方便

梵语傴和U āya,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对般若而释,则谓达於真如之智為般若,谓通於权道之智為方便。权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释则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称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於一切眾生之机之方法也。又方為方正之理,便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

《佛学大辞典》 / 888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二顿

华严宗之清凉国师澄观,原為天台宗荆溪尊者湛然之弟子,后入法华严宗分顿教為渐顿,顿顿,分圆教為渐圆,顿圆,以华严经為顿顿顿圆,以法华经為渐顿渐圆。其故以為法华者,诸声闻人自小乘来,经歷诸味,至法华之会方开圆顿,故知法华是渐顿渐圆也。华严最初未经诸味,直开顿圆,故...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鳩摩逻多

Kumāralabdha,又作矩摩逻多,拘摩罗罗多,拘摩罗逻多,鳩摩罗陀,鳩摩罗驮。译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论师名,有二人:一為经部之鳩摩逻多。出於阿输迦之时。西域记叁(呾叉始罗国下)曰:「昔经部拘摩罗逻多(唐言童受)论师,於此製述诸论。」同十二(竭盘陀国)曰:「无忧...

《佛学大辞典》 / 490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千部论师

龙树天亲二菩萨皆有千部论师之名。止观七曰:「龙树作千部论。」百论序疏曰:「天亲本小乘学造五百部小乘论。(中略)於是造大乘五百部论,时人呼為千部论主。」颂疏一曰:「弘道於五天,製论於千部。」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内凡

未得真证以来,总名凡夫,此中分内外二种。得似解之位為内凡,未得似解之位為外凡。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叁贤位為外凡。软、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為内凡。大乘之行位,以十信之位為外凡,十住已上之叁贤位為内凡。天台之六即,观行即以前為外凡,相似即為...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萨婆多部鼻祖迦旃延

智度论二曰:「佛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闍於瑟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从是以来,展转至姓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智慧利根,尽读叁藏内外经书。欲解佛法,故作发智经八犍度。」是即发智论也。光记一曰:「至叁百年末,迦多衍尼子造发智论,二万五千颂。」婆藪槃豆传曰...

《佛学大辞典》 / 478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引业

对满业之语。牵引眾生五趣四生之业也。又名引因,索引业,或总报业。但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少异。毘婆娑论十九及俱舍论十七等,谓业能引眾同分等,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谓之满业。是盖引业约因而解,满业约果而解之故,业果相对也。唯识论述记二等,则别有业业相对,果果相对...

《佛学大辞典》 / 432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鞞婆訶罗

EkaVyāvahārikāṇ,译曰一说部。小乘十八部之一。见四分开宗记一本。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四宗

是通大小乘而判其宗旨者,有二种,一北齐大衍所立,一净影所立,名异义同也。今為便於解释计,先述净影。一立性宗,是小乘中之浅者。说诸法各有体性者。但其说皆由因缘而生,与外道之立自然性者不同。如发智,六足,俱舍等诸论所说,萨婆多宗是也。二破性宗,是小乘之深者。说诸法...

《佛学大辞典》 / 471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善恶

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经下曰:「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佛学大辞典》 / 1135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戒急

专急於成佛之道而研知慧,谓之乘急之人,特严戒法而后研智慧,谓之戒急之人。因此生乘急戒缓,戒急乘缓,乘戒俱急,乘戒俱缓之四种。是谓戒乘之四句。乘急戒缓之人,如维摩居士。戒急乘缓之人,如小乘之比丘。乘戒俱急之人,如出家之菩萨。乘戒俱缓之人,不足言。南本涅槃经六曰:...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结集

Saṁgiti,佛灭后,诸弟子相会,為防止异见邪说,诵佛陀之说法,举各自所闻确实者,结合集成之,為大小乘经典。但经论所传不同,以下顺次大别而记之。第一為小乘经之结集。第二為大乘经之结集。第叁為秘密经之结集。第一小乘经之结集有四期。第一王舍城之结集,第二毘舍离城之结集...

《佛学大辞典》 / 366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十使

一贪欲,二瞋恚,叁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為根本,故标出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乘七种圣

(又名七士夫趣,亦名七丈夫,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圣,正也。舍凡性,入正性,故名为圣。贤首宗立为七士夫趣,亦名七丈夫。名异义同也。 一、随信行,行,即进趣之义。谓钝根之人,凭他生解,依信而行,进趣于道,故名随信行。 二、随法行,谓利根之人,自以智力,依法而行,进...

《三藏法数》 / 328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九经

十二部经中之九部也。有大小乘之别。大乘义章一曰:「小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授记无问自说及以方广。大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因缘譬喻论义。大小各九。」四教仪集注上曰:「别言之,小乘让叁存九,小乘灰断,无方广经,说必假缘,无无问自说。虽有受记,作佛者少。」叁论玄义曰...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二凡

内凡外凡也。叁乘之行人,见諦已前為凡位,凡位分為二,但闻教法而信之者為外凡。正行其法,近於圣位者為内凡。小乘之叁贤,大乘之十信位,是外凡也。小乘之四善根,大乘之十住已上,是内凡也。法华玄义叁曰:「四教并以外凡為教,内凡為行,圣位為证。」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四慧

小乘十智中第一世俗智之差别也。一生得慧,生即得之之智慧也。二闻慧,闻圣教而发之智慧也。叁思慧,自思惟理而发之智慧也。四修慧,修习禪定而发之智慧也。其中对第一之生得,谓后叁者曰加行得,又前叁為散慧,后一為定慧。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叁空不空

小乘之法门知叁解脱门之空理,不知第一义空不空之理,谓之叁空不空。往生论註下曰:「尽彼生者,上失无為能為之身,下湎叁空不空之痼。」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五种声闻

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功圆而证得小果,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道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中间,为猒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是名退道声闻。 叁、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见声闻之形,引诱小乘,令入大乘,是名应化声...

《三藏法数》 / 236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乌波提涅槃

译言有苦涅槃。谓外道小乘之涅槃也。慧苑音义下曰:「乌波,此翻為有,提云苦也。谓二乘所得无餘涅槃,未离变易,行苦随故。有餘涅槃,及诸外道所计涅槃,并未离叁苦故。」U ādhi-nirvāna。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化仪四教

化仪者,如来出世一代化物之仪式也。 一、顿教,谓不谈小乘,直说大法,故名顿教。即华严经也。 二、渐教,渐即渐次,有渐初、渐中、渐末之不同,谓如来初于鹿苑,破斥邪法,建立正教,专为二乘,此名渐初,即阿含经也。次于方等会上,弹斥二乘小机,令其归向大法,此名渐中,...

《三藏法数》 / 290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别相叁宝

(亦名别体叁宝,出释氏要览) 谓佛法僧各各相别不同,故名别相叁宝。 一、佛宝,谓佛初于菩提树下成道,但示丈六之身,及说华严经时,现为卢舍那尊特之身,是为佛宝。(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 二、法宝,谓五时所说大乘小乘经律论藏,是为法宝。(五时者...

《三藏法数》 / 200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印度佛教

印度為佛陀之降诞地,占佛教史上最重要之地位。佛陀释迦牟尼开佛教,距今几何年,东西学者,聚讼纷紜,莫衷一是。其入灭时,则据眾圣点记之说,可知為西歷纪元前四百八十六年。 佛陀成道后四十五年间之行化,以摩揭陀,室罗伐悉底,為中心,而润泽憍赏弥,拘尸揭罗,吠舍厘等中印...

《佛学大辞典》 / 1832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见思

见惑思惑也。又云见爱、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叁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瞋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依之而从所迷上称见惑為理惑,称思惑為事惑。何则?以见惑為迷於无常无...

《佛学大辞典》 / 560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乘叁藏

四部之阿含经等為经藏,四分五分十诵律等為律藏,六足发智论等為论藏。此叁藏之根本皆佛说,於佛入灭时分部帙而结集者。佛所说之大乘,义理之分际远异於小乘,故於别处结集之而单名摩訶衍藏Mahāyāna iṭaka,以对小乘之叁藏。是智度论之意也。智度论百曰:「如摩訶迦叶於耆闍崛山...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谓於诸实理犹豫不决之心也。故非一旦契悟諦理不能绝之。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乃為断疑者。唯识论六曰:「云何為疑?於诸諦理,犹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大乘义章六曰:「疑者於境不决犹豫曰疑,有二种:一者疑事,如夜观树疑為是人為非人等。...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沙那利迦

Ṣaṇṇagarika,小乘十八部之一。译曰密林山部。见开宗记一本。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五行

一、圣行,圣即正也,谓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圣行。(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梵行,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着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 叁、天行,天即是第一义天。谓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

《三藏法数》 / 194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天竺宗派

小乘二十部。出於宗轮论。见[小乘]条。又大乘有中观(龙树宗),瑜伽(弥勒宗)二宗。出於寄归传。中观宗為支那之叁论宗,瑜伽宗為支那之法相宗。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细意识

微细之意识也。又名细心。即於生死等之位相续不断之微细意识也。成唯识论叁所谓「有餘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是也。是為小乘上座部所立,但本末之执计不同。见唯识述记四、了义灯四等。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阿难七梦经

一卷,东晋竺曇无兰译。佛為阿难解释七梦悉应末世之事。摄於小乘部。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 《阿难七梦经》

无表色

旧云无作色,新云无表色。受戒时,以强盛之身口表业為缘,满身四大製造之一种色体也。此色体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恒防止身口之过非,故以之為戒体,其物体外相不显,故名无表。又為由身内地水火风之四大而生者,故名為色。是非如他色有物质,有障碍,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摄於色法...

《佛学大辞典》 / 288字 / 3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断肉

佛於小乘律,开比丘之食叁净肉,於大乘之经律,向菩萨严禁之。以大乘之教理,大悲心為主故也。而於涅槃经更制比丘之食肉,废前小乘律之说。故依大乘家之说,则小乘之比丘,大乘之菩萨,皆不得食肉。梵网经下曰:「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眾生见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萨不...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究究罗部

又曰拘拘罗部。译曰鸡胤部。小乘十八部宗之一。四分律开宗记一本曰:「拘拘罗部,此云鸡胤部,准鸡名亦应言究究罗部鳩鳩吒部。此是鸡声,从声為名。宗轮论名鸡胤部,十八部论名窟居部,部执论名灰山住部。」叁论玄义曰:「此山有石,堪作灰。此部住彼山中修道,故以為名。」梵Kauk...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过未无体

小乘中如萨婆多部,立叁世实有,过去之法与未来之法现在之法同為实有云。宗轮论述其宗曰:「有者皆二所摄,一名二色。过去未来体亦实有。」然大乘之诸家无论,小乘中大眾部等及成实宗,亦言过未之法,非实有之体。宗轮论叙大眾部等宗曰:「过去未来,非实有体。」同述记曰:「现有...

《佛学大辞典》 / 159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二无我

一、人无我,自主自在之我為我。凡夫不了五蕴假合和之义,固执实有自主自在之人体,曰人我,今了五蕴假和合之义,达实无人体,曰人无我,是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者也。二、法无我,固执诸法有实体,有实用,曰法我,今了诸法因缘生之义,达实无自性,曰法无我,是為...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二福田

一学人田,小乘见道位已后,修学圣道之圣者也。是有十八人:一信行,二法行,叁信解,四见到,五身证,六家家,七一种,八向须陀洹,九得须陀洹,十向斯陀洹,十一得斯陀洹,十二向阿那含,十叁得阿那含,十四中般涅槃,十五生般涅槃,十六行般涅槃,十七无行般涅槃,十八上流色究...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鉢蜡若帝婆耶那

Prajña tivādināh,小乘部宗之名。说假部也。见四分律开宗记一本。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五味禪

五种交杂之禪也。对一味禪而言。即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之五种。禪源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曰:「禪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

《佛学大辞典》 / 390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五法藏

小乘之犊子部所立,一过去法藏,二未来法藏,叁现在法藏,四无為法藏,五不可说法藏。彼立非即非离蕴之我以之摄於不可说法藏。见五教章上之叁。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木叉提婆

Mokṣadeva,西土小乘之徒,尊玄奘叁藏曰木叉提婆,译言解脱天。為解脱解律之异名,天者美最胜之称也。西域记十二曰:「小乘学徒号木叉提婆。」又比丘名。求法高僧传上曰:「木叉提婆者,交州人也,唐言解脱天。」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大乘十八不共法

智度论二十六曰:「一身无失;二口无失;叁念无失;四无异想,於一切眾生平等而无异想也;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不离禪定也;六无不知已捨,佛照了一切法捨离之,而不执着也;七欲无减,欲度诸眾生而心无厌足也;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智见无减;...

《佛学大辞典》 / 316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般若十种利益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

《三藏法数》 / 553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叁轮教

真諦叁藏依金光明经而立叁轮教:一、转法轮。佛成道后於七年中转小乘四諦之法轮而说空。二、照法轮。七年后说诸部之般若而明空,以空照有,故名照法轮。叁、持法轮。叁十年后说解深密经等,双说空有,持转照之二轮,故名持法轮。见华严玄谈四。 又叁轮之嘉祥依法华经信解品而立叁...

《佛学大辞典》 / 313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人空

又名生空、我空,二空之一。观人為五蕴之假和合,又為因缘所生,知中无常一之我体,故云人空。证此人空之理因而断一切烦恼,终得涅槃果,是乃小乘之至极也。又大乘立一切法有真如性,空人我之执者,言人空之显真如也。孔目章叁曰:「我执无处所显真如名人空。」唯识述记一本曰:「...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密教十重戒

有二说:(一)无畏叁藏禪要曰: 「一、菩提心不可退,有妨成佛故也。 二、不可捨叁宝而归依外道,是為邪法故也。 叁、不可毁谤叁宝及叁乘之教典,背佛性故也。 四、於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非凡夫之境故也。 五、若有眾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 1046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女人眷属论师

二十外道之一。计摩醯首罗天作女人生一切之有情非情者。见外道小乘涅槃论。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言六根如其次第,对於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而生见闻嗅味觉知之了别作用者。為大小乘通说之法门,位於大乘所说八识中第一至第六,故常称為前六识。此六识在欲界,六识皆有,在色界之初禪天,有眼耳身意之四识,无鼻舌之二识,又第二禪天以上...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十六心见道

大乘唯识立十六心之相见道,小乘俱舍论為十五之真见道,最后之一心立為修道。然小乘之曇无德部,成实谓十六心為见道。是台家四教仪等所说也。成实论与大乘义章对比,则成实以无相行為见道,不敢如俱舍别观四諦之十六行相,但以无相之一行相断见惑為见道也。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因缘依

谓一切诸法发生所亲依者。唯识论规定诸心心所為有所依之法,举叁种所依,此即其中之一也。对於增上缘依及等无间缘依而言,谓一切诸法各自之种子也。一切有為法,皆依各自之种子而生起,若离种子之因缘,则决无生者。斯一切种子,為诸法之原因,又為诸法依生之所依法,故名之曰因缘...

《佛学大辞典》 / 455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涅槃缚

乐着涅槃而不利眾生者,是小乘之境界也。金刚叁昧经曰:「无住菩萨言:心得涅槃,独一无伴,常住涅槃,应当解脱。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缚。」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叁六异端

小乘十八部之异计也。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下劣乘

毁斥小乘之言。止观五上曰:「设厌世者,翫下劣乘,攀附枝叶,狗狎作务,敬獼猴為帝释,宗瓦砾是明珠,此黑暗人,岂可论道。」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支提山部

Caityaśaila,小乘二十部之一。旧云支提山部,新云制多山部。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佛法死人

小乘比丘,犯婬盗杀妄四重禁之随一者。以无懺悔救济之法故也,故称之為断头罪。止观曰:「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无懺法,若依大乘许其懺悔。」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乘五部

佛灭后百年阿输迦王时,上座大眾之根本,以大天而生部别,此时优婆毱多阿罗汉之下於律藏分出五部。故此五部之分派為古来律宗之所用。然其五部与有部宗所传之五部及南山一家之五部,稍有相违。但义净叁藏於二者皆不取之。见[五部律]条。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阿毘曇门

阿毘曇者,梵语,译言无比法等。即发智六足等小乘之诸论也。以之為宗通入涅槃谓之门。当於小乘二十部中之萨婆多部。智度论十八於佛法明蜫勒门阿毘曇门空门之叁门,其中曰:「阿毘曇门,或佛自诸法义,或佛自说诸法名,诸弟子种种集述解其义。」又智度论二曰:「阿毘曇叁种:一者阿...

《佛学大辞典》 / 289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了义经

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从大乘言之,则小乘总為不了义经。然大小乘经典中亦有了义不了义之别。故佛言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也。见[四依]条。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非即非离蕴我

小乘二十部中犊子部所说。有常一主宰之义之我,确為存在,然於五蕴和合之肉体,非离亦非不离,执着在非即非离蕴关係之我见也。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空始教

华严宗所立五教中第二為大乘始教,此始教,分空始教,相始教之二,詮般若叁论等诸法皆空之理者為空始教。建立深密瑜伽等诸法者為相始教。俱為大乘之初门,故谓為始教。起信论义记上曰:「一、随相法执宗,即小乘诸部是也。二、真空无相宗,即般若等经,中观等论所说是也。叁、唯识...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胁尊者

梵曰波栗湿缚Pārśva,又作波奢。付法传中第十祖。小乘有部眾人,劝迦腻色迦王為婆娑结集者,即第四结集之人。其所以称胁者,西域记二曰:「波栗湿缚,唐言胁,初尊者之為梵志师也。年垂八十捨家染衣,城中少年便誚之曰:愚夫朽老,一何浅智。夫出家者,有二业焉:一则习定,二乃诵...

《佛学大辞典》 / 322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乘四门

天台所判。一小乘有门,发智六足论等之所说。二小乘空门,成实论之所说,叁小乘亦有亦空门,毘勒论之所说,四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之所说。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诸法五位

佛家建立诸法,先有叁门:一小乘俱舍宗立七十五法,小乘成实宗立八十四法,大乘法相宗立百法,总以之收束於五位:一、色法,有物质之形者,又以物质為因而生者。二、心法,了识事物者。叁、心所法,随附於心法而起者,是為心法所有之法,故名心所法。四、不相应法,不附随於心法者...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教被十机

教者,谓华严一乘圆顿之法也。盖毗卢遮那如来演说此经,化被群机,通有十类,故云教被十机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 一、被无信机,谓邪见众生,无有善根,不能信受。或时闻已,反生诽谤,堕诸恶道。虽堕恶道,由闻名故,熏成其种,是名被无信机。 二、被违真机,...

《三藏法数》 / 726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迦叶结集法藏

如来入灭后,迦叶打鐘集眾,结集小乘之叁藏。见[结集]条。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华严为诸教本有二

华严,即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如来出现于世,初说此经,而后演说渐顿诸法者,盖大小渐次诸教,皆从此华严性海流出故。此经能统摄该括以为诸教之本也。 一、为开渐之本,开谓开设,渐即渐次,即叁乘之教也。佛初说华严根本一乘圆教,诸大菩萨信解证入如来智慧。时有叁乘权浅之机,...

《三藏法数》 / 327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筏苏密呾罗

Vasumitra,又作伐苏蜜多罗。旧作和须蜜,婆须蜜多,婆须密多罗。世友菩萨之梵名。旧云天友。佛灭后四百年有部宗出家之小乘菩萨也。五百阿罗汉结集大毘婆沙论时,此是其上首,且称為婆沙论四评家之随一。着宗轮论。宗轮论述记上曰:「异部宗轮者。佛圆寂后四百许年,说一切有部,...

《佛学大辞典》 / 459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叁种净肉

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為我杀者。叁无為我而杀之疑者。此谓之叁净肉。小乘戒中不禁比丘之食。十诵律叁十七曰:「我听噉叁种净肉。何等叁?不见不闻不疑。不见者,不自眼见為我故杀是畜生。不闻者,不从可信人闻為汝故杀是畜生。不疑者,此中有屠儿,此人慈心不能夺畜生命。」然...

《佛学大辞典》 / 206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