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条搜索结果

十乘

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弘誓

弘,广也;誓,制也。谓菩萨广发誓愿,要制其心,志求满足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此依苦谛境而发誓也。谓菩萨遍观六道众生等类,无量无边,皆被生死诸苦所逼,一一不虚,故发誓愿欲度脱之,令出叁界。故云众生无边誓愿度。(六道者...

《三藏法数》 / 361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一声

一、执受大种声,执即执持,受即领受。谓人于内四大种,有所执受也。而言声者,如手相击,及语言等声,皆由内四大种而出,故名执受大种声。(四大种者,谓人身中地水火风也。) 二、不执受大种声,谓人于外四大种,无所执受,而言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皆由外四大而出,故名不...

《三藏法数》 / 456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如来有七种语

一、因语,谓如来于现在因中,说未来果。如云众生乐杀,乃至乐行邪见,以此为因,是人当受地狱果报。若不乐杀生,乃至不行邪见,以此为因,是人当受天人果报,是名因语。 二、果语,谓如来于现在果中,说过去因。如云贫穷众生,颜貌丑陋,不得自在,此之果报,皆由是人前世破戒...

《三藏法数》 / 573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华严七处说

华严者,因行如华,庄严果德也。七处者,佛说华严经之处也。所谓人间叁处,即菩提场、普光明殿、逝多林;天上四处,即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他化天也。 第一处,菩提场,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此处,说如来依正果报法门,共六品经...

《三藏法数》 / 731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俱有依

同时有依之义。又曰俱有根。成唯识论四曰:「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闕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义,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第六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闕一种必不转故。虽五识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宗收教

唐贤首法藏国师为宗计不同,乃开十宗,判五教,收释一代圣教,理无不尽。故前六宗收小乘教,第七宗收始教,第八宗收顿教,第九宗收终教,第十宗收圆教。故云十宗收教也。 一、我法俱有宗,谓此宗执着有我,及计有无等法悉皆是有,是为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无宗,谓此宗计...

《三藏法数》 / 651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种性

种者,能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性有叁种不同:有理性之性,有性分之性,有数习之性。此之五种,乃数习性分之性也。以由菩萨修观,断惑证理,历位从十住至于等觉,次第浅深不同,故有五种之性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

《三藏法数》 / 503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大菩萨

般若理趣经说八大菩萨经曰:「所谓金刚手菩萨摩訶萨,观自在菩萨摩訶萨,虚空藏菩萨摩訶萨,金刚拳菩萨摩訶萨,文殊师利菩萨摩訶萨,纔发心转法轮菩萨摩訶萨,虚空库菩萨摩訶萨,摧一切魔菩萨摩訶萨,与如是等大菩萨眾,恭敬围绕而為说法。」又八大菩萨曼荼罗经说八大菩萨。经曰:...

《佛学大辞典》 / 473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六情

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之一,為当体之名,以根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為情。金光明经曰:「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普贤观经曰:「懺悔六情根。」智度论四十曰:「眼等五情名為内身,色等五尘名為外身。」止观四...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七大

大即体性圆融周遍无外之义。盖由万法不离地水火风而成,依空建立,因见有觉,因识有知,举此七种,则自他依、正、色、心,一切万法无不摄矣。然以众生迷失本心,根尘对起,知见妄分,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但于日镜和合处见火起,月珠和合处见水生,各不相容,执相成碍,殊不知如...

《三藏法数》 / 832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思修六

一、广大,谓菩萨修行,发广大心,历无数劫,而得菩提。于此时劫,常舍身命,及以恒河沙数世界满中七宝供施如来,从初至终,其心犹不满足,是名菩萨广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三藏法数》 / 369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贤首五教

贤首国师,唐则天时,于王宫讲华严经,感五云凝空,四华垂地,因赐以贤首之号。师以如来所说之法,而有浅深不同,乃约义立此五种之教。以华严一经,是佛称性宣扬圆融法界之性,判为一乘圆教。余经律论,判属小、始、终、顿四教,故名贤首五教。(五云者,五色之云也。四华者,四...

《三藏法数》 / 542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种教体

教者,谓如来所说一大藏教也。体即体性,教之本也。然如来所说之教,诠显权实义趣,浅深不同,故分十体,收摄一切教法罄无不尽也。(权者,叁乘权教,谓声闻、缘觉、菩萨也。实者,一乘实教也。) 一、音声语言体,谓言音语业为教体也。故佛唱号言辞,评量论说,是为教体。楞严...

《三藏法数》 / 899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华严四分

一、信分,谓第一会菩提场中,说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名举果劝乐生信分,盖举扬如来依正二报难思之果,劝励当机闻而乐欲生其净信,故名信分。(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依正二报者,身为正报,国土是依报也。) 二、解分,谓第二会普光明殿,说十信...

《三藏法数》 / 717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摩邓伽咒

又曰摩登祇咒,先梵天咒。摩邓伽种族所传梵天之神咒也,摩邓伽女以之幻惑阿难。鼻奈耶叁曰:「时母亦澡浴,着白服饰,以牛屎涂地,以五色綖结缕。盛满四瓶水,盛满四碗血,盛满碗四种香水,盛满四碗饼浆。以四口大刀竪牛屎四角头,竪四枚箭,然八明灯。取四死人髑髏,种种香涂其上...

《佛学大辞典》 / 223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玄门无碍十因

玄门者,即十玄门也。以此十法性德为因,起大业用,令彼玄门诸法,混融无碍,重重无尽。故云玄门无碍十因也。(玄者,妙也。) 一、唯心所现,谓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唯是真心所现。然法唯心现,全法是心,心既圆融,法亦无碍。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是也。 二、法无定...

《三藏法数》 / 816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障

一、惑障,谓诸众生由贪欲嗔恚愚痴等惑,根性昏钝,障蔽正道,是名惑障。 二、业障,谓诸众生由贪嗔痴等惑,于诸善法不能勤行,而随身口造作恶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 叁、报障,报即果报。谓诸众生由烦恼惑业为因,而感地狱畜生饿鬼诸趣之报,不闻正道,是名报障。 四、...

《三藏法数》 / 164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种说叁世

十种说叁世者,谓叁世各叁,乃分九别,会别归总,摄在一念;故以一融九,虽九而常一,虽一而常九,一九无碍,十世圆融。经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是名十种说叁世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过去世说过去世,谓过去世中,说过...

《三藏法数》 / 385字 / 4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僧伽理事二和

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与理和事和也。 一、理和,谓二乘之人,同断见、思之惑,同证无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事和,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和同悦,是名事和。(内凡者,谓四善...

《三藏法数》 / 204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行

十行者,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然行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也。 一、欢喜行,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饶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

《三藏法数》 / 702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事无尽

一、布施无尽,谓菩萨好喜布施,不吝财物乃至躯命,悉能施与,心不疲厌,是名布施无尽。 二、持戒无尽,谓菩萨护持禁戒,未曾违舍。见犯戒者,怜愍悲哀;见奉戒者,尊重爱敬。复以戒法传化他人,心不疲厌,是名持戒无尽。 叁、博闻无尽,谓菩萨闻如是法,即当奉行,思欲化他,...

《三藏法数》 / 151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处入法界

法界,即一切众生本有之心,诸佛所证平等之理也,而云叁处入者,由菩萨根有利钝,行有浅深,故所证入先后不定,遂分叁处也。 一、十住初心入法界,谓利根菩萨,即于初住位中,破无明惑,证入法界平等之理,得不退转,是名十住初心入法界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

《三藏法数》 / 332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六忍法

一、信忍,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证,故名信忍。(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法忍,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

《三藏法数》 / 556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不退

一、位不退,谓别教菩萨从初住位中断见惑,二住至七住位中断思惑,则永不退失超凡之位,故名位不退。(初住即十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行不退,谓别教菩萨从八住已去,至十行位中,伏断尘沙之惑...

《三藏法数》 / 206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锡杖

十八物之一。梵语,喫弃罗Khakkhara,译為锡杖,声杖,呜杖。锡者,取振时作锡之声。又有智杖,德杖之德名。有显密之二。显教為乞食或驱虫也。锡杖经曰:「佛告比丘:汝等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

《佛学大辞典》 / 601字 / 3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六根清净

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之罪垢,以无量之功德庄严之,使之清净洁白也。由此清净之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之妙用,且得六根互用之自在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

《佛学大辞典》 / 303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法苑珠林

一百二十卷(或作百卷)唐释道世撰。以佛经故实分类编排。凡一百篇。每篇或有述,或无述,為例不一。大旨推明罪福之由,用生敬信之念。盖引经据典之作也。见四库提要。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有相安乐行

法华经安乐行品分别末世之道俗安乐修行法华之法為身,口,,誓愿之四种而明之。南岳大师就此安乐行而立有相无相之二门,入定观念為无相安乐行。散心念诵為有相安乐行。万善同归集二曰:「南岳法华懺云:六根性清净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有相行,二无相行。无相安乐行,甚深...

《佛学大辞典》 / 210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无尽

华严经十地品中说,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如法界之愿,以十无尽而得成就。若此十句乃有尽者,我愿有尽;以此十句而无尽故,我之大愿,亦无有尽,是名十无尽句也。 一、众生界无尽,谓诸众生,皆依世界而住其中,众生无有尽故,是名众生界无尽。 二、世界无尽,谓一切世界,皆依...

《三藏法数》 / 529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小乘

梵名希那衍Hinayānā,对於大乘之称。求佛果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為尽未来际眾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為灰身灭智归於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諦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

《佛学大辞典》 / 325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九种食

食有长养资益之义。言九种者,世间之食有四,以其能资养生死色身也;出世间之食有五,以其能资益法身慧命也。经云:佛告诸比丘,当共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着;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梵语比丘,华言...

《三藏法数》 / 782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不退

一、信不退,谓十信位菩萨发大信心,笃信中道圆妙之理,常住平等,不迁不变,信行满足,而无退转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二、位不退,谓菩萨十信满足,入十住位,乃至十行、十回向位,即得分见法身,住正定位...

《三藏法数》 / 491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方行七步

谓如来初降生时,于四方面各行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华。行七步已,先观东方,口自出言:世间之中,我为最胜。我从今日,生分已尽。此是菩萨希奇之事,未曾有法。余方悉然。 一、东行七步,东行七步者,涅槃经云:示为众生,而作导首也。 二、南行七步,南行七步者,经云:示...

《三藏法数》 / 186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密

身密,语密,密也。今分為如来自证之叁密与眾生修行之叁密而辨之,如来叁密者,身语之叁业,本来平等,身等於语,语等於,皆徧法界,谓為法佛平等之叁密。然则一切之形色為身密,一切之音声為语密,一切之理為密也。而谓之為密者,非秘隐於人之谓,乃以此等之义為法佛自证...

《佛学大辞典》 / 709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无尽

尔时须菩提作是念:“是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深。我当问佛。”作是念已,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尽。” 佛言:“虚空不可尽故,般若波罗蜜不可尽。” “世尊!云何应生般若波罗蜜。” 佛言:“色不可尽故,般若波罗蜜应生;受想行识不可尽故,般若波罗蜜应生。檀那...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 1409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14日

十二随眠

谓欲等烦恼,长时随逐,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即含藏之义。藏识,即第八识也。) 一、欲贪,谓于可之境,爱染念着,而生悦乐也。 二、嗔恚,谓于不可之境,无所爱乐,而自生嗔忿也。 叁、色贪,谓于色界,爱乐净法,贪着禅味也。 四、无色贪,谓于无色界,识处等...

《三藏法数》 / 443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斑足王

贤愚经十一谓為迦摩沙波陀,译曰斑足。智度论四作劫磨沙波陀,译曰鹿足。以足有斑駮故也,是為天罗国王之太子。故曰斑足太子。后為王,故曰斑足王。尝从邪师之教,欲得千王之头,既得九百九十九王而缺一人,后得普明王,普明王请一日之间,设百座仁王会。第一法师為说四非常偈,普...

《佛学大辞典》 / 827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钵吉帝

又作鉢吉蹄,波机提。译言本性,志性。摩登伽种之婬女也。见阿难而生婬心,请之於母,母诵神咒蛊惑阿难。阿难将行乐,為佛所救,婬女出家。摩登伽经上曰:「过去有婆罗门名莲华实,女名本性,尔时女者今性比丘是也。」舍头諫经曰:「有凶咒女名曰波机提,晋曰志性。」又曰:「过去...

《佛学大辞典》 / 665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音

八音者,谓如来所出音声言辞清雅,令诸众生闻即解悟,而有此八种也。 一、极好音,谓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各有好音,未足为极;唯佛音声,闻者无厌,得入妙道,好中之最,故名极好音。(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柔软音,谓佛以慈善为心,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

《三藏法数》 / 400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业

身口叁处之所作也。如身之所作,口之所语,之所思是。其他叁业有种种。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分科经

叁分者,分即分限。谓诸经中皆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始自晋道安法师判节诸经,皆具叁分。尔后亲光论自西天传至此土,果有叁分之说。是故诸经皆以叁分而科节也。(亲光论者,谓亲光菩萨所造之论也。) 一、序分,序即序述,亦次序也。有通序、别序。通序者,谓如是我闻。一...

《三藏法数》 / 476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法华六瑞

谓法华一经,妙理玄微,人难信受。故先以瑞相警变常情,常情既变,而生渴仰,则闻法染心,妙道易阶,密有所表,故具明六瑞焉。 一、说法瑞,谓佛将说法华,先说无量义经,而为法华作序。从一法说无量义,会无量义归于一法,故无量义经为法华会多归一之序。经云:说大乘经名无量...

《三藏法数》 / 856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i又作壹,彝,,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十二母韵之一。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伊字门一切法根,不可得故。」文殊问经字母品曰:「伊字时是诸根广博声。」大日经疏十四曰:「见伊字时,即显叁昧。」一切根不可得者,自Indriya(根)释之也。 又又作翳咿,伊伊,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十...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六种住

六种住者,约别教位次而论也。以此六人所证之位,皆不退失,故名为住。 一、种性住,种即能生之义,性即自分不改之义。谓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位中,道种成就,无有退失,数数增进,故名种性住。(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

《三藏法数》 / 529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成天

天名。离色界无色界饮食,祇以思存在之天人也。唯识论七曰:「无色亦名成天。」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无尽菩萨

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篋,左為拳。参照[无尽]条。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贤

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皆称贤者,此就别教而论,盖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尽,尚有无明惑在,未入圣位,故名贤也。 一、十住,会理之心,安住不动,名之为住。一发心住、二治地住、叁修行住、四生贵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三藏法数》 / 282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教起十缘

一、依时,时即说经时分也。谓如来心冥至道,则混一古今。一念与多劫圆融,本无时分可限。今以无时之时,略显十时,恒演此经。经云:诸佛得菩提,实不计于日。是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十时者,一念时、尽七日时、遍叁际时、摄同类劫时、收异类劫时、以念摄劫时...

《三藏法数》 / 728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佛十无碍

谓卢舍那佛说华严经,现法界无尽身云,真应相融,一多无碍。虽常在此处,而不离他处,虽远在他方,而恒住此方。身虽不异,而亦非一;同时异处,而是一身。盖佛之体用,与法界同故。混万化而即真,会精粗而一致。圆融无碍,随机教异耳。(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亦云光明遍照。真...

《三藏法数》 / 929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十随形好

指爪狭长,薄润光洁。手足指圆,纤长柔软。节骨不现,手足各等无差,指间充密。手足圆满,软净光泽。筋脉盘结,深隐不现。两踝深隐,骨不显露。(踝,胡瓦切。)行步正直,端庄严肃。行步威容,齐整如师子王。行步安平,稳如象王。行步有仪,进止详缓。回身顾视,必皆右旋。支节...

《三藏法数》 / 720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六根

眼耳鼻舌身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根对于法境而生识,故名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為根。」六根中前五根為四大所成之色法,根之一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识為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犯戒五衰

一、求财不遂,求财不遂者,谓犯戒之人,既违佛制,梵行全亏,所求赀财,皆不遂也。 二、设得衰耗,设得衰耗者,谓犯戒之人,既缺净行,纵使苦求所得赀财,福薄难消,悉皆衰耗也。 叁、众不爱敬,众不爱敬者,谓犯戒之人,威仪既缺,细行全无,众所憎嫌,而不爱敬也。 四、...

《三藏法数》 / 176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人四依

依即依止也。谓从五品位至等觉菩萨,堪为世间众生之所依止,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证果,故名人四依。(五品位者,随喜品、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也。) 五品十信为初依,五品、十信,皆圆教位次也。谓此位之人,观慧明了,达如来秘密之藏,能令众生闻法开解...

《三藏法数》 / 542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体宗用叁大

天台释经题立名体宗用教之五重,日本智证之大日经心目立体宗用之叁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亦立体宗用之叁重。此体宗用即体相用之叁大也。弘法以曼荼罗為体,以叁叁昧為宗,以方便為用。以曼荼罗為体者,即六大。据叁种悉地仪轨五论皆号為曼荼罗也。叁叁昧者為心佛生,自语等之叁...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教起十因

谓如来出现说华严经,必有因缘。故出现品云: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以无量因缘而得成就,令斯教兴。故以因缘二字,各开十义,以显无尽。先彰十因,后显十缘。故云教起因缘也。 一、法应尔,法应尔者,理本当然也。谓如来出现,法应说此华严经故。所以诸佛,皆于无尽世...

《三藏法数》 / 741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百八数珠

木槵子经言贯木槵子一百八颗為数珠,以之念叁宝,则退治百八之结业,而得无上之胜果,是数珠之起因也,然则百八之数,对於百八之结业即百八之烦恼也,又表示百八尊之功德也,又表示百八叁昧之功德也,又表示本有修生之五十四位也。见[数珠]条。木槵子经曰:「佛告之言:若欲灭烦恼...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鉢吉帝

又作鉢吉蹄,波机提。译言本性,志性。摩登伽种之婬女也。见阿难而生婬心,请之於母,母诵神咒蛊惑阿难。阿难将行乐,為佛所救,婬女出家。摩登伽经上曰:「过去有婆罗门名莲华实,女名本性,尔时女者今性比丘是也。」舍头諫经曰:「有凶咒女名曰波机提,晋曰志性。」又曰:「过去...

《佛学大辞典》 / 665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ṛd Hṛ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叁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於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

《佛学大辞典》 / 1674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经五义

(亦云经五名,出华严经疏) 一、涌泉义,涌泉义者,谓如来正教,义无穷尽,犹如涌泉,注而无竭也。 二、出生义,出生义者,谓如来正教,义理深长,展转出生,而无尽也。 叁、显示义,显示义者,谓如来正教,显示事理,无有隐覆,而能开悟群迷也。 四、绳墨义,绳墨义者,谓如...

《三藏法数》 / 170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识

眼耳鼻舌身之六识与末那识Manas及第八识也。末那為為思量之义,无始已来无间断,了别第八识,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故名识。此识為识体,故名识。前之第六识以此為所依,故名识。因而為别二识,存梵名也。是為一切眾生妄惑之根本。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也,译曰...

《佛学大辞典》 / 302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六种散乱

一、自性散乱,谓五识自性,驰逐外缘,乖于静定,故名自性散乱。(五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二、外散乱,谓正修善时,于五欲境上,其心驰散,不能寂静,故名外散乱。(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叁、内散乱,谓修定时,发起沉掉,及于诸...

《三藏法数》 / 311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六轮对位

轮有二义,一运转,二摧碾。谓佛菩萨转于法轮,则能摧碾众生惑业,故以六轮对诸位次也。 一、铜宝轮对十住位,铜似金色,不具金用。虽无铁之粗垢,而犹有查滓,若炼磨攻治,则能成诸器皿,济用于世。谓十住菩萨,已断见、思之惑,如离粗垢,于四十一品无明之惑未能尽断,如铜之...

《三藏法数》 / 783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科

论云:若迷心不迷色,则合色开心,数为五蕴;若迷色不迷心,则合心开色,数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则心色各开,数为十八界。如此开合说者,为令众生于所迷处,委细而观,故有叁科不同焉。 一、五蕴(亦名五阴。)蕴,积聚也。谓积聚色受想行识五法以成身也。如来为迷心偏重者,...

《三藏法数》 / 367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莲华婬女见化人得悟

有二莲华女,皆是婬女,与前诸莲华女有别。经律异相叁十二曰:「佛在耆闍崛山,有一妇女,名曰莲华,善心自生,便弃世事,作比丘尼。即行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泉水,女因饮水澡手自见其面像,姿妍无比。便念云何自弃作沙门耶?且当少时快我私情,寻即还家。佛知莲华应得道,化作妇...

《佛学大辞典》 / 276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华严十类经

谓毗卢遮那如来,以本愿力,现法界无尽身云,遍一切处,常转无上法轮,令诸众生入华藏海,无有穷尽,故知此经,难可限量,然自狭至宽,略明十类。故现相品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是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 一、略本经,谓此经一部...

《三藏法数》 / 951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观心释华严经题七字

一、大是心体,大即常也,遍也,体即心体也。谓此心体含容法界,称性周遍,平等广博,不变不迁,无外无际。故云大是心体。 二、方是心相,方即方法,相即轨持也。谓无边法相,恒沙性德,皆由此心轨持含摄。故云方是心相。 叁、广是心用,广即包博,用即业用也。谓此心业用,广...

《三藏法数》 / 331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不分教五

不分教五者,唐清凉国师,推原佛教有此五种也。 一、理本一味,殊途同归,谓佛所说诸法,理本无二,随机异解,故有殊途。机见虽殊,终归一实,故不分也。 二、一音普应,一雨普滋,谓佛一音说法,平等普应,大小机器,皆得利益。如大地草木,一雨普滋,故不分也。 叁、原...

《三藏法数》 / 290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种声

如人口舌所发之声,发自有情之四大种者,谓之有执受大种為因。如木石等之声,发自非情之四大种者,谓之无执受大种為因。此二种之声,各有言语之声与不然。谓之有情名非有情名。即发自有执受之大种,而為言语之声者。如寻常之语声(是一),同发自有执受之大种,而不為言语之声者,...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云门对一说

「僧问云门:如何是一代时教?云门云:对一说。」圆语评唱曰:「一大藏教,只消叁个字。四方八面,无儞穿毉处。人多错会却道,对一时机宜之事故说。又道森罗及万象,皆是一法所印,谓之对一说。更有道,只是说那个一法,有什麼交涉,非唯不会。更入地狱如箭,殊不知古人不如此。...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种寂静

一、身寂静,谓舍家恩爱及众缘务,闲居静处,远离愦闹,身诸恶行一切不作,是名身寂静。 二、心寂静,谓于贪嗔痴等,悉皆远离,修习禅定,无有散乱,诸恶行一切不作,是名心寂静。

《三藏法数》 / 81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法界叁观

法界叁观者,乃帝心尊者依华严经而立也。法界即所观之境,叁观即能观之观。此叁种观,虽自下升上,渐次深广,然修之者,但一道竖穷,展转圆妙,非初观外别有二叁,良以举一即叁,全叁是一,故也。 一、真空观,谓非虚妄念虑曰真,非形碍色相曰空。故简情妄以显真性,使见色非实...

《三藏法数》 / 328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冰想

坚冰之观想也。观无量寿经曰:「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佛学大辞典》 / 44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六相应想

一、眼相应想,谓眼根对色时,与识相应,而起想念,是名眼相应想。 二、耳相应想,谓耳根闻声时,与识相应,而起想念,是名耳相应想。 叁、鼻相应想,谓鼻根闻香时,与识相应,而起想念,是名鼻相应想。 四、舌相应想,谓舌根尝味时,与识相应,而起想念,是名舌相应想。 五...

《三藏法数》 / 174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无尽藏品第四

佛告龙王:“何谓菩萨建立智慧,为人说法,不见有人?人者无我,无人非身,人者寂寞,人无所有,人者本净,人者音声,人者名耳,人空、无相、无愿,人非有数,人而审谛,人无所生,人不有起。为人说法,讲人清净,不怀吾我,无寿无命,不灭自然,不灭所有,随人本行而为说法。何况...

《佛说海龙王经》 /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 2459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05日

二道

大小便之二处。佛祖统纪叁十曰:「残秽在身,為欲蠲除便在二道成男女根。」 又无碍道,解脱道也。新译曰无间道,解脱道。断惑证理之智慧名也。正断惑之智慧為无碍道,正证理之智慧為解脱道。无碍者,正对破惑而智不為惑所障碍也。无间者其智不為惑所间隔也。解脱者其智离繫缚於惑...

《佛学大辞典》 / 1070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一)对於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叁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於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於壮年以后。(叁)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隐密

如来说法有显了隐密之二。显了為於文面分明显然者。隐密為说者本所存,密隐文内者。显说為方便,密為真实。与以了义教為真实,以不了义教為方便者不同。演密钞二曰:「此宗多有隐密之语。」教行证文类六本曰:「依释家之,按无量寿佛观经者,有显彰隐密义。」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瘞钱

瘞於葬处之钱也。释门正统四曰:「唐王岐传云:玄宗时,岐為祖祭使,专以祠解中帝,有所禳祓,大抵类巫覡。汉以来,葬者皆有瘞钱,后世俚俗,稍以纸寓钱為鬼事,至是岐乃用之。则是丧祭之焚纸钱,起於汉世之瘞钱也。其祷神而用寓钱,则自王岐始耳。」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2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颰陀劫

Bhadrakal a,又作波陀劫。颰陀劫簸之略。劫簸為分别世界成坏之时量。今即成劫也。常略曰劫。颰陀译曰贤或善,此一劫中千佛出世。故名贤劫。智度论叁十八曰:「劫簸秦言分别时分,颰陀者秦言善。有千万劫过去空无有佛,是一劫中有千佛兴,诸净居天欢喜故名為善劫。」修行本起经上...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业有二种心

业者,根所起之业也。谓修行之人,于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等五度,非精进力不能成就。身口叁善业,亦由精进力方得发生。然叁业之中,业最胜。故有二种心也。 一、精进心,谓发菩提心,修习善业,昼夜禅诵,不令放舍,远离一切懈怠心也。 二、退转心,谓于诸善...

《三藏法数》 / 149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达磨摩提

Dharmamati,沙门名。译作法。斋武永明年中译提婆达多品。见歷代叁宝记十一。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思量事物曰。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识。叁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了别名识。是叁别义。」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了别故名识。心识叁名,所詮义虽异,而体是一如。」止观二上曰:「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筹量,名為。」...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2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綺语

一切含婬不正之言词也。旧译綺语。新译杂秽语。十恶之一。后世骚人积习,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於闺阁者,皆谓之綺语。云笈七籤曰:「叁者无色界天,其中人寿命亿劫岁,若人一生之中,不恶口两舌妄言綺语,当来过往得居此天。」大乘义章七曰:「邪言不正,其犹綺色,从喻立称...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諦

天台所立之諦理。空諦,假諦,中諦也。昔北齐慧文禪师自记曰:我独步河淮,呼谁為师?若得经则以佛為师,若得论则以菩萨為师。乃入大经藏,烧香散花,反手执之,得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观论。开论读之,至观四諦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偈,恍然悟...

《佛学大辞典》 / 950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等

密教所说。谓身语之叁者平等一如也。凡真言之行法,以此叁等為本主。显密不同颂曰:「显一心為本,密宗叁等。」见[叁平等]条。 又诸佛修行及法身及度生之叁事平等也。俱舍论二十七曰:「由叁事故诸佛皆等:一由资粮等圆满故,二由法身等成辩故,叁由利他等究竟故。」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迴向文

一切菩萨之所行,无不悉迴向眾生与菩提。故法华经化城喻品,十方梵天,讚叹大通智胜佛偈文之终,特诵愿以此功德等迴向之伽陀,易行品弥陀章之终。讚弥陀偈之终,起信论之末等,皆有迴向之偈颂。此等皆以讚叹着作之功,迴向於眾生与佛道也。因之行法会其终末亦必使一人先诵迴向文之...

《佛学大辞典》 / 260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之狂奔如猿也。叁教旨归下曰:「二六之缘,诱策猿。」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无尽菩萨经

四卷,刘宋智严等译。无尽菩萨从东方不眴国普贤佛所来,说八十无尽法门。与大集经无尽品同。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体解

体者通达,解者悟解。晋华严经六曰:「体解大道,发无上。」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末那

Manas,译曰。玄应音义二十叁曰:「末那此云也。」梵语杂名曰:「,麼那。」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不受叁昧

法华经普门品,无尽菩萨奉佛勅以珍宝之瓔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天台解之云若约事而解,则无尽奉佛命為供养,我未奉命,何可輒受,若就理而解,则是不受叁昧广大之用也。观音义疏下曰:「不肯受者,事解者,无尽奉命供养,我未奉命,那忽輒受,亦是事须逊让...

《佛学大辞典》 / 227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施主

行布施之主人也。自投资财而开法会或供养僧之人,又葬式之主等皆谓之施主。梵语檀越,陀那鉢底Dā-na ati,思益经一曰:「世尊何谓菩萨能為施主?佛言:菩萨能教化眾生。」寄归传一曰:「梵云陀那鉢底,译為施主。陀那是施,鉢底是主。而云檀越者,本非正译。略去那字,取上陀音...

《佛学大辞典》 / 151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种发心

一、信成就发心,谓十信行满,信心成就,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故名信成就发心。(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

《三藏法数》 / 331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种淫报

一、妇不贞洁,妇不贞洁者,谓因前世犯他妻妾,邪行秽污,故感今生妇不贞良端洁也。 二、得不顺眷属,得不顺眷属者,谓因前世邪淫夺人所宠,令不如,故感今生眷属常不顺也。

《三藏法数》 / 84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教相叁

法华之说教,有异於其他诸经之叁:一根性融不融相,法华说法之时,眾生之根性,一味而无差别,而其以前则眾生有二乘叁乘之差别。二化道始终不始终相,由释尊思化道始,说至其愿满足终者,惟限於法华经。叁师弟远近不远近相,释尊与其弟子,非但為一时之关係,实从久远之古,已...

《佛学大辞典》 / 121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法身说法

法身说法者,密教之常谈也。在於显教,以法身无说,报化有说為通途,唯台家之圆教,独云法身有说。言法身如来具一切之德,何使无说法之义?净名疏曰:「法身无缘冥资,一切无说而说,即是法身说法。」四明教行录四曰:「当知剎剎尘尘,俱说俱听。说听同时,妙哉此境,不可以言想求...

《佛学大辞典》 / 1237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佛之说法,有四四秘,可以解决一切之所说。说别有言外之趣者,名四趣。依此四趣,可决一切之佛云。玄奘译摄论释五谓復有四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趣者,一平等趣,如说我昔曾於彼时名毘婆尸佛,非昔时毘婆尸佛即今释迦佛,但诸佛所证法平等,故说我即彼...

《佛学大辞典》 / 528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义味

依文生义,如依食生味。盖喻义為食味也。又义者言义,味者趣,即言与也。行事钞中二曰:「义味俱解。」资持记中二之一曰:「义谓言义,味即趣。」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华落莲成

天台所谓妙法莲华经莲华含叁种喻中之第叁也。凡莲华瓣落,则莲实成。以喻叁乘之方便废,则一乘之真实成立(迹门之喻),垂迹之权身废,则本地之实身成立也。玄义七下曰:「叁华落莲成,即喻废叁显一。(中略)叁华落莲成,譬废迹显本。」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安慧

安置於智慧而不动。十住论十曰:「诸佛安慧常不动。」往生要集指麾钞十五曰:「安谓安置,慧是智慧。」 又天竺论师名Sthiramati,解释唯识论之十大论师之一。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悉耻罗末底,唐言安慧,即糅杂集。救俱舍论,破正理师护法论师同时先德。南印度境,罗罗国人也...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随情

随他之异名。随顺於人情也。辅行曰:「随顺物情,名随他,亦名随情。」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蛇行

佛告诸比丘有蛇行法,何等為蛇行法?谓杀生手常血腥,乃至行十不善等。彼尔时身蛇行,口蛇行,蛇行。如是身口蛇行已,向地狱或畜生之一趣。蛇行眾生,谓蛇鼠猫狸等腹行眾生,是名蛇行法。见杂阿含经叁十七。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阿差末

Akṣayamati,无尽菩萨之梵名。见慧琳音义十九。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善住天子所问经

圣善住天子所问经之略名。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入眾五法

戒律入僧伽中当守五种之规法。五分律曰:「佛言入眾应以五法:一下、二慈心、叁恭敬、四知次第、五不说餘事。」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因相

阿赖耶识叁相之一。言為万法原因之相。盖第八阿赖耶识,摄持一切种子,能為万法生起之原因也。成唯识论二曰:「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餘法能徧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即是。八识之因相,实有六因十因等种类,独执持种子令不失之...

《佛学大辞典》 / 331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说法五德

说法使听者生五种之福德:一於当生得长者,以听者不杀人故。二於当生得大富,以听者不盗故。叁於当生得端正,以听者和故。四於当生得名誉,以听者归依叁宝故。五於当生得聪明,以听者晓了妙慧故。见贤者五福德经。参照五人说法条(CBETA註:疑為参照[五类说法]条。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十无尽

无尽菩萨,说八十种无尽之法门。见无尽菩萨经。

《佛学大辞典》 / 22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陀罗驃

Dravya,胜论所立六諦之一。译曰主諦,所依諦,新译曰六句义,又译实句义。為地,水,火,风,空,时,方,神(又曰义),九种之实法也。百论疏上中曰:「陀罗驃,称為主諦,亦云所依諦。谓地,水,火,风,空,时,方,神,,此九法為一切物主,故云主諦。」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林间录

二卷,后集一卷,宋释惠洪撰。本明编次。所纪皆禪门古德之嘉言善行。多订赞寧高僧传之讹。中颇自抒己,发明佛理。不尽叙录旧事。后集一卷,则惠洪所作赞偈铭叁十一首。渔父词六首。不知何人所附入也。见四库提要。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斋食

过午时不食,谓午前中之食也。斋非就食体而云。就食时而云也。持比丘戒沙弥戒者勿论,持在家八斋戒者之食法也。故僧家之食及法会之施食,总名為斋。但俗以為精进而禁肉类,是大乘戒之别,非关於斋之本义。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1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也。俱舍论一曰:「可及不可。」涅槃经疏五曰:「可果。」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禪师

修禪定之师也。善住天子所问经曰:「天子问:何等比丘得言禪师?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此禪师者,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禪师。」独孤及文曰:「间生禪师,俾以教尊。」叁教指归一曰:「修心静虑曰禪师。」毘奈耶杂事十叁曰:「经师律师论师法师禪师,不以同类...

《佛学大辞典》 / 206字 / 1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心所名。小烦恼地法之一。谓自己因自身知恶事為恶事而不改,执着至饱,不用他人之諫言,但自懊恼烦闷也。又為二十随烦恼之一。谓追想过去之行事,或由现在之事物不满於,自懊恼之精神作用也。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因明学所用之语,存於而不显於言曰许。显於言曰言陈,因明论大疏叁曰:「以彼成立许法之差别,积聚他用。」因明论直解曰:「口虽不言,心有所指,即许差别性也。」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1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摩訶叁末多

Mahāsammata-mahārāja,译曰大等。即大平等王也。瑜伽伦记一曰:「摩訶叁末多,此云大等,大眾齐等乐,共同立以為尊者也,亦名差摩塞缚弥。此云田主,诸剎帝利种此后也。」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1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外无為

於外境不动心者。即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不妄念也。

《佛学大辞典》 / 35字 / 1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印观

手结印相,而观本尊於也。印者身密,观者密。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1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法音毛孔

俗有「法音入毛孔,远為菩提因」之语。是涅槃经九所说「佛所说大涅槃光。入於一切眾生毛孔。眾生虽无菩提之心而能為作菩提因。」文之取也。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