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 条搜索结果

义理与状也。五教章下曰:「佛果义。」 又义理之状也。叁藏法数十五曰:「义,即能詮教下,所詮义理之。」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8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转轮王

梵曰斫迦罗代棘底曷罗闍Cakravarti-raja,又作遮迦越罗,转轮圣王,转轮圣帝,转轮王,轮王。此王身具叁十二,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又飞行空中,故曰飞行皇帝。在增劫,人寿至二万岁以上,则出世,在灭劫,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时乃出世。...

《佛学大辞典》 / 538字 / 8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十地

十地者,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证得之法而生喜...

《三藏法数》 / 583字 / 8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一合

世界為微尘之集合者。故称世界為一合。华严经大疏演义钞曰:「一合者,眾缘和合故。揽眾微以成於色,合五阴等,以成於人,名一合。」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8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二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性净涅槃,谓诸法实之理,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净涅槃。(诸法实者,十界因果之法,本来离虚妄皆实,故名实。不可染、不可净者,谓实之理,惑不能染,智不能净。不染即不生者,既无惑染,岂有...

《三藏法数》 / 230字 / 8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叁十二大人

一者足下安平。二者足下千辐轮。叁者纤长指。四者肤足跟。五者手足网缦。六者手足柔软。七者肤[跳-兆+专]肠如伊尼近鹿王。八者踝骨不见。九者平身立手摩两膝。十者阴藏如马王。十一者身圆满如尼呴类树。十二者身毛上靡。十叁者一一毛右旋。十四者身如金色。十五者圆光一寻。十六者...

《法门名义集》 / 256字 / 7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嗔恚叁种发

一、非理嗔,谓行人修禅定时,嗔觉欻然而起,无问是理非理,他犯不犯;无故而发嗔恚,障诸禅定,是为非理嗔。 二、顺理嗔,谓行人修禅定时,外人实来恼我,以此为缘,生于嗔觉,续不息;亦如持戒之人,见非法者,而生嗔恚。嗔虽顺理,亦障禅定,是为顺理嗔。 叁、诤...

《三藏法数》 / 178字 / 7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二十空

一、内空,谓内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无自性,故名内空。 二、外空,谓外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无自,故名外空。 叁、内外空,谓六根、六尘、六识,都无自性,故名内外空。(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四、空空,谓一切法皆空,此空亦空,故名空...

《三藏法数》 / 715字 / 7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观音观

观经十六观之一。观念极乐之观音菩萨身也。观经曰:「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陀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中略)其餘身,眾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不及世尊。」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7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十住

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信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

《三藏法数》 / 806字 / 7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六群比丘

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此等比丘,于佛世时,聚集成众,作诸非威仪事,群出队入,故名六群比丘。 一、阐陀,又云阐那,即车匿。 二、迦留陀夷,车匿,又云阐释迦(无翻),是释种也。梵语迦留陀夷,华言粗黑,以其颜貌粗黑故也,是婆罗门种。此二人性多贪痴,不受人语,住迦尸...

《三藏法数》 / 513字 / 7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与一切融即。其体无碍也。指月录四曰:「叁祖僧璨信心铭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笔削记一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為主伴。」传心法要下曰:「若能了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境无二,一切即一心,心即一切,更无罣碍。」又曰:...

《佛学大辞典》 / 670字 / 7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空王佛

过去世之一佛。空王為佛之总名,而今為一佛之名也。法华经说,释尊与阿难共於空王佛所发心。法华经人记品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於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又,阿弥陀如来於因位為比丘时,与他叁比丘共拜此佛之白毫而成佛。见...

《佛学大辞典》 / 192字 / 7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五停心观

小乘叁贤之第一,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是為声闻乘入道之初。有二种,一种: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停止贪欲之法。贪着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而停止瞋恚之法。瞋恚多之人修之。叁、因缘观,观十二因缘,叁世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

《佛学大辞典》 / 357字 / 7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五佛顶法

依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以金轮,白伞,光聚,高,胜,五佛顶尊為本尊而修之密法也。形像,一字顶轮王身為金色,瞻仰如来,左手执开莲华,於华臺上侧,竪画一金轮。右手扬掌,身背有圆光。白伞盖佛顶身為金色,视一字顶轮王,左手当胸,执开莲华。於华臺上画白伞盖。右手执...

《佛学大辞典》 / 285字 / 7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轮樘

轮塔者俗称也。樘者柱也,不作塔,仅形容塔上之九轮而立幢柱者。梵名计都Ketu,译曰幢,。幢与[]同义故也。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曰:「今為汝说轮樘中陀罗尼法。」菩提心义十曰:「金光明云南方宝,新译经云宝幢,幢同是鸡都。例如旧云信,新云妙幢。」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7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色蕴有五种

一、自,自者,即色身诸法自,谓坚是地,湿是水,暖是火,动是风,各别不同故也。 二、共,共者,即色身诸法和合之也。谓此色身皆从地、水、火、风,和合为也。 叁、所依能依,所依能依者,谓色身。四大种子是所依,四大造色是能依也。(四大者...

《三藏法数》 / 218字 / 7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叁天为叁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

《三藏法数》 / 511字 / 7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五种善根发

一、息道善根发,谓修禅之人,由先数息而修止观,故得身心调适,妄念皆止,因是自觉渐渐入定,泯然空寂。或经一日、二日,乃至一月、二月,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而发痛痒冷暖等触,触发时,身心安定,悦豫清净,不可为喻,是为息道善根发。 二、不净观善根...

《三藏法数》 / 435字 / 7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叁十二

具名叁十二大人。此叁十二,不限於佛,总為大人之也。具此者在家為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是為天竺国人说。智度论八十八曰:「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為现叁十二。天竺国中人於今故治肩髆,令厚大头上皆有结為好,如人中说,五处长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

《佛学大辞典》 / 1116字 / 7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帝释网

悬於帝释宫之宝网也,略云帝网。华严诸师取以譬诸法重重无尽之缘起。又為天竺幻术者之咒名,以此咒能如帝释之网现一切事故也。大日经五曰:「咒术网所惑,同於[帝释网]。」同疏十五曰:「此幻师真言,名帝释网。犹如彼网於一切事显示,现有种种,而实无有一一实事,故名帝释网...

《佛学大辞典》 / 121字 / 6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叁种鬼神魔

魔能现诸形,恼乱行人,障蔽禅定;若不预善分别,以祛除之,则使魔得其便,身心恐怖,有妨精进,而道业难成矣。 一、精媚鬼,谓精神变化厌媚于人也。以十二时中子鼠、丑牛等兽为种种,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等,恼乱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别识。若多卯时来者...

《三藏法数》 / 534字 / 6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眉间白毫

佛叁十二之一。佛之眉间有白毛,内外映彻如白琉璃,宛转右旋。观无量寿经曰:「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法华经序品曰:「佛放眉间白毫光,照于东方万八千世界,参照[白毫]条。」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6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

【一小乘外道论师】此外道师说诸受阴重如灯火灭种坏风止名为涅槃(阴即身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外道方论师】此外道师说最初生诸方从诸方生世间人从人生天地天地灭没入彼处名为涅槃(诸方即四方也)。 【叁外道风仙论师】此外道师说风能生长命物能杀命物风造万物能坏万物名...

《三藏法数》 / 1256字 / 6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二真如

一、离言真如,谓真如之体,离名字,离心缘,离言说,故名离言真如。 二、依言真如,谓真如之体,性本虚融,不碍言说,以依言说能显真如,故名依言真如。

《三藏法数》 / 72字 / 6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十回向

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叁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叁、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救一切众生,离众生回向,谓由前修十行,神通满...

《三藏法数》 / 896字 / 6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广长舌

叁十二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髮际。智度论八曰:「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答曰:舌如是,语必真实。如昔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髮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无虚妄,何况至髮际?...

《佛学大辞典》 / 183字 / 6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五种善根发

一、息道善根发。数息观成,入定时,自心安悦,而发善根也。二、不净观善根发。定中起不净观,捨爱着之所而发善根也。叁、慈心善根发。於定中起慈悲心,入深定,起清净之善根也。四、因缘观善根发。於定中起正见,离断常之邪见,得法喜而起善根也。五、念佛善根发。於定...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6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喜根

菩萨名。诸行无行经下说喜根胜意二菩萨之事。智度论六引此。文殊师利白佛言:昔有佛名狮子音王。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容仪质直,不捨世法,又不分别善恶,不讚少欲知足,不讚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语诸弟子,一切诸法,婬欲、瞋恚、愚痴,即是诸法实,方便教弟子...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6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法身

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二宗各异其义。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法身与别法身二种,总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证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為法身也。以叁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為理智显现,有為(...

《佛学大辞典》 / 991字 / 6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通教无生四谛

通教者,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也。无生四谛者,谓此教叁乘之人根利,用体空观,体达五阴诸法,当体即空,如幻如化。故云苦无逼迫,集无和合,灭无生,道不二也,是名通教无生四谛。(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但证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

《三藏法数》 / 327字 / 6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佛具九恼

如来已离一切障碍,成就无量诸胜功德,岂有如是种种业报之实。盖亦善巧方便,令诸众生,知造善恶业因,必有苦乐果报。故说此九种恼事也。 一、六年苦行,佛言:往昔波罗柰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之子,名护喜。二子少小心敬念。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

《三藏法数》 / 2142字 / 6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十习因

一、媱习因,习即数习之义。媱习因者,谓媱习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于中发动,二习交然,故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也。(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二、贪习因,贪习因者,谓贪习之心,往来计算,发于吸,吸揽不止...

《三藏法数》 / 527字 / 6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八十随形好

咽已下六十种好。咽已上二十种好。是为八十种好。咽下六十种。足二十抓指手足八处表里平满。两踝两膝两[阿-可+坐]两肩两腕两股两臂藏两圆两膊两胁两腋两乳腰背心脐咽覆(悉皆妙好。是名咽下六种十好)咽上二十者。上下耳齿两唇两龂两颊两发鬓两眼两耳两鼻孔两眉两额两角。已上是名...

《法门名义集》 / 194字 / 6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十波罗蜜

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菩萨修此十法,化度众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檀那波罗蜜,梵语檀那,华言布施。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经云: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着,是名檀那波罗...

《三藏法数》 / 826字 / 6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叁念处

处谓法界平等之理不增不减也。佛当说法时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无减退之,故眾生虽不一心听法,亦不以為忧,是為第一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增进之,毕竟不可得,故於眾生虽一心听法,亦不以為喜,是為第二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生死涅槃之,不可得,故常行捨心於一...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6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七种人

师子吼菩萨问佛言:若一切众生,既有佛性,何须更习八圣道耶?佛言:性虽本具,要须修习圣道,方见佛性。譬如恒河边有七种人,或为洗浴,或畏贼寇,或为采花,则入河中。河喻生死大河,浴喻出家受戒清净,贼喻烦恼,采花喻七净花以为其因,而求涅槃之果也。(八圣道,又云八正道...

《三藏法数》 / 873字 / 6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水喻真心有十义

一、水体澄清,谓众生真如之心,自性清净,圆湛明彻,本来无染,犹水之澄清也。 二、得泥成浊,谓众生真如之心,性虽清净,而为无明之所染污,觉成不觉,犹水本清净,得泥成浊也。(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叁、虽浊不失净性,谓众生真如之心,虽为无明所染,而清净本然之性,...

《三藏法数》 / 527字 / 6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六粗

六粗谓由业转现叁细而生,故名六粗。(业转现,即第八藏识中初起之叁,以其微细,故名叁细也。) 一、智,谓依叁细中,第叁境界,不了自心所现,妄起分别染净之,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是名智。(境界,即叁细中之现也。) 二、,谓依前智,分别于...

《三藏法数》 / 286字 / 6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十妙

不可思议名妙,即实之理也。实之理,精微玄妙,清净寂绝。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寂灭。是也。总论因果自他,故具明十妙,妙体无殊也。 一、境妙,境即理境也。谓十如是等境,心、佛、众生叁无差别,不可思议。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所谓诸法如是。等是也...

《三藏法数》 / 983字 / 6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叁细

叁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因对六粗,故名叁细。(六粗者,智、执取、计名字、起业、业系苦也。) 一、业,业者,即从真起妄,初动之也。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故起信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是也。 二、...

《三藏法数》 / 177字 / 6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第一义空

对於小乘之涅槃而云大乘至极之涅槃為第一义空。小乘之涅槃者偏真但空也,大乘之涅槃者空亦空,為中道实之空,故名第一义。叁藏法数四十六曰:「诸法中最第一法名為涅槃,涅槃之法空无有,是為第一义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佛性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

《佛学大辞典》 / 223字 / 6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八背舍

(亦名八解脱,出禅波罗蜜)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着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叁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不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

《三藏法数》 / 948字 / 6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虚空

虚与空者,无之别称也。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此虚空有体有,体者平等周徧,者随於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依有部之宗义分之為虚空与空界之色,以其体為虚空,以其為空界之色。以此虚空為一无為法,数於叁无為之一而摄於法处之中,空界之色者,為眼所见之色法而摄於...

《佛学大辞典》 / 337字 / 6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外道七种无常

一、作已而舍无常,作,即造也。舍者,舍前造作之。谓外道计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造,后见四大异,如地坚、水湿、火暖、风动,各各不同,遂执为无常,故云作已而舍无常。 二、形处坏无常,形处,即形状也。谓外道计四大造色,能造所造,色体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变坏等,...

《三藏法数》 / 372字 / 6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叁明

在佛曰叁达。在罗汉曰叁明。智之知法显了,故名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证明,证智之境而显了分明也: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叁、漏尽明,知现在之苦,断一切烦恼之智也(漏者烦恼)。又如次第,名為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6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四土

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餘土,断见思烦恼出离叁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餘...

《佛学大辞典》 / 852字 / 6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十普门

普,遍也。门,即能通之义。谓菩萨以圆融中道,妙观通入,常住实际理地。故立此十门也。 一、慈悲普,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盖菩萨即于一念之中,遍观十界善恶苦乐,而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令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

《三藏法数》 / 1131字 / 6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弥沙塞

Mahiśāsakāḥ,律部之名。译曰化地。就宗计而义翻為不着有无观。优婆毱多五弟子之一。此律主之部宗称為弥沙塞或化地部。律本名五分律。支那译有叁十卷。律藏分派五部之一也。又小乘十八部中有化地部,佛灭叁百年中自一切有部别立者。玄应音义二十叁曰:「化地部,第叁百年中从一切...

《佛学大辞典》 / 356字 / 6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叁叁昧

是為旧称,新称云叁叁摩地,译曰叁定,叁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叁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叁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叁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叁叁昧,无漏定谓之叁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捨,无漏曰八解脱也...

《佛学大辞典》 / 680字 / 6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四缘发菩提心

一、见闻为增上缘,增上即增进之义。谓世间之人,或见或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既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佛菩萨功行具足,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闻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闻诸佛菩萨神通...

《三藏法数》 / 338字 / 6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十号

此十号义,若总略释之,则: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叁明名明行足,不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叁聚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祖师所述经教,皆依此义而释。今此经中,合世间解、无上士...

《三藏法数》 / 669字 / 6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起信论叁细之一,亦名转。第一之业一转而成能见之者,当於阿赖耶识之见分。起信论曰:「二者能见,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同义记曰:「第二能见,即是转,依前业,转成能见。」 又四分中见分分之二。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6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五停心

停者,止也。谓修此五法,以止其五种过失之心也。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谓多贪欲之人,于男女身分,互染着,须假作九想不净之观治之,令其贪着之心不起。故云多贪众生不净观。(九想者,胖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也。) 二、多嗔众...

《三藏法数》 / 755字 / 6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法华五重玄义

天台智者大师,凡释诸经,皆立五重玄义。所谓一释名、二辩体、叁明宗、四论用、五判教。故此法华一经,亦有五重玄妙之义也。 一、法喻为名,法即妙法,喻即莲华。妙法者,妙名不可思议,法即十界十如权实之法。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妙法则权、实一体,莲华则华、果同时。...

《三藏法数》 / 471字 / 6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天大五衰

一、衣服垢秽,谓诸天众铢衣妙服,光洁常鲜。福尽寿终之时,自生垢秽,是为大衰也。(铢衣者,十黍重曰铢。诸天之衣,重六铢,故名铢衣。) 二、头上华萎,谓诸天众宝冠珠翠,彩色鲜明。福尽寿终之时,头上冠华,自然萎悴,是为大衰也。 叁、腋下汗流,谓诸天众胜体微妙,...

《三藏法数》 / 212字 / 6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二方便

一、细作方便,方便犹善巧也。谓欲破众生执着色身之,故佛假喻,微细分析,善巧而说。如金刚经云: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宁为多不等。意谓由微尘而成世界,世界本来不实;因四大而成色身,色身本来是假,是名细作方便。(叁千大千世界者,一须弥山、一日月、一四天下、一帝释...

《三藏法数》 / 248字 / 6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大小二化身

一、大化身,谓佛被大乘菩萨之机,或现八万四千好之身,或现微尘数好之身,满虚空中,是名大化身。 二、小化身,谓佛被小乘及人天等机,或现叁十二,一丈六尺之身,是名小化身。(叁十二者:足安平、千辐轮、手指纤长、手足柔软、手足缦网、足跟满足、足趺...

《三藏法数》 / 255字 / 6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佛十宿缘

谓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问佛孙陀利等十事宿缘。佛答:皆从往劫,造众恶因,无数千岁,受无量苦报。余残未尽,于成道后,复偿宿对。复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皆尽,万善普备,犹不免此宿缘者;盖欲示人,凡造恶业,果报难逃。故说是宿缘也。(...

《三藏法数》 / 2599字 / 6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毘卢印

毘卢遮那(即大日如来)之入定印也。大日之入定印為法界定印,其印,仰左手右手重於其上,二大指拄,舒着头指。左右头指之中节上下重合。深入禪定而观见法界眾生之也。见胎藏界曼陀罗大钞一。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5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五蕴实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蕴者,积聚之义。谓由积聚色等五法,以成色身也。实者,真如无妄之理也。即此五蕴,而是实之理,故名五蕴实也。 一、色蕴实,色即质碍之义。谓色是质碍幻色,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色而明真空,是名色蕴实。(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

《三藏法数》 / 288字 / 5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叁世假实

大乘勿论。小乘如大眾部化地部经部立现在之法有实体,过去未来之法无实体,故过去未来云者,已有当有之假名也。小乘之萨婆多部立叁世实有法体恒有,谓叁世之法歷然实有,若為无法,则对於过去未来无可起谓為过去谓為未来思想之理。然则云何而立叁世之别?解此者共有四论:一、类之...

《佛学大辞典》 / 616字 / 5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实我之。四之一。金刚经曰:「若菩萨有我眾生寿者,则非菩萨。」同刊定记四曰:「我者谓自五蕴总為我。」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5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圆觉经曰:「妄认四大為自身,六尘缘影為自心。」净心诫观下曰:「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尘以染污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為尘也。」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5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七真如

一、流转真如,流转,即运动之义。真如者,真名不伪,如名不异也。谓诸众生造作一切行业,流转生死,而真如之体,本无动摇,然亦不妨随缘转变。论云:一切行无先后性。是也。(无先后性者,谓于一切行业,不离真如之理性故也。) 二、实真如,无虚妄,故名实。谓一切法中...

《三藏法数》 / 608字 / 5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惟愿演说诸佛名号,及本昔所发殊胜大愿。佛言:东方过此十恒沙等佛土之外,有世界名净琉璃,彼土有佛,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行时,发十二大愿。(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 一愿,愿我...

《三藏法数》 / 1534字 / 5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阿难四问

佛将入灭,语阿难大众言。我灭度后,汝当精勤教诫我诸眷属,早求出离,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时阿难闻佛语已。悲哽呜咽,举体迷闷,时阿泥楼豆。安慰阿难曰,如来灭度时至,今日则有,明旦则无。汝依我语,咨启四问,阿难问已。佛言,汝致四问,为最后问,大能利益一切世间。汝等...

《三藏法数》 / 545字 / 5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叁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又云不生不灭。 一、性净涅槃,谓诸法实之理,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净涅槃。(诸法实者,十界因果之法,本来离虚妄皆实,故名实。不可染、不可净者,谓实之理,惑不能染,智不能净。不染即不生者,既无...

《三藏法数》 / 317字 / 5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九会曼荼罗

是金刚界之现图曼荼罗也。东方為正面,第一会置中央,自东面右旋而置八会,合為九会。第一会乃说大日如来以五现成等正觉,成佛后,自金刚叁摩地现出叁十七尊乃至外部诸眾摄化眾生之状者,故名成身会。為曼陀罗之根本,故或名為根本会。或就其诸尊之活动作业,名為羯磨会。是四曼...

《佛学大辞典》 / 509字 / 5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般若二种

一、世间般若,谓诸菩萨,唯依读诵书写,为他演说叁乘道教,劝正修行,灭除烦恼惑业,不行寂静真实般若,常行有见有般若。如是般若,有取有着,是名世间般若。(有见有般若,即世间之智。如劬宾大臣分阎浮提七分而能息诤,智满祖师云:正取世间之智,为般若也。) 二、出世...

《三藏法数》 / 196字 / 5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六离合释

谓一名之中,有能所等,互混滥,故须明此六种之释。复以依主等,皆有离合之意,故云六离合释。(离合意者,如依主释中,以眼与识分说为离;眼识通说为合。持业中,藏与识;有财中,金刚与人;违中,眼与耳;带数中,五与蕴;邻近中,念与慧,其意皆与此同。) 一、依主释,...

《三藏法数》 / 539字 / 5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止观

梵名奢摩他,Śamatha毘鉢舍那Vi aśyana译言止观,定慧,寂照,明静。止者停止之义,停止於諦理不动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义,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观而得名。观者观达之义,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也。此就能观而得名。又贯穿之义,智慧之利用,穿凿烦恼而殄灭之也。若就所修之...

《佛学大辞典》 / 828字 / 5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一、总,谓说世间一切有为之法,皆是无常,故名总。 二、别,谓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如地有坚,水有湿,火有热,风有动,各各不同,故名别

《三藏法数》 / 73字 / 5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旧名二识,出宗镜录) 一、所缘境,谓心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其显现于外,是名所缘境。 二、能缘识,谓眼识乃至意识,能缘六尘之境,其显现于内,是名能缘识。(眼识乃至意识者,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

《三藏法数》 / 115字 / 5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薄伽梵六义

梵语薄伽梵,亦云婆伽婆,名具六义。佛地论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唐玄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中,第二多含不翻,即薄伽梵是也。(五种不翻者,秘密不翻、多含不翻、此方无不翻、顺古不翻、尊重不翻也。) 一、自在义,谓如来永...

《三藏法数》 / 456字 / 5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十地断障证真

一、欢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见诸众生,心堕邪见,皆成障碍,故发起大愿慈心,而修舍行,于内身外财,无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而证遍行真如,是名欢喜地断障证真。(异生性障者,性即凡夫之性,障即执着我、法,障于初地功德也。遍行真如者,谓此...

《三藏法数》 / 1483字 / 5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二智

一、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諦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諦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徧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即是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佛性论叁曰:「此二智有二种:一者无着,二者无...

《佛学大辞典》 / 711字 / 5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四加行

(亦名四善根,出析玄记) 此四通言加行者,谓此行人欲求见道,革凡成圣,遂起暖等四心,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一、暖加行,暖者从喻得名。谓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暖。譬此加行位中...

《三藏法数》 / 293字 / 5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五法

一、名,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即色也。谓叁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 294字 / 5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小乘五位

一、资粮位,资粮位者,如人远行,必赍粮以为路资也。其位有叁:一、五停心,二、别念,叁、总念。若欲出于叁界,必以此叁种观法,而为资粮也。(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嗔众生慈悲观、叁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别念、总念者,...

《三藏法数》 / 444字 / 5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修忍五

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嗔恨,故有五种也。 一、众生,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生亲友,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 二、法,菩萨修慈忍时,...

《三藏法数》 / 380字 / 5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解脱幢

袈裟之异名。袈裟為求解脱人所服,而不為邪所倾动,又条似佛塔之幢,故名。地藏十轮经四曰:「被殑伽沙佛解脱幢衣,於此起恶心,定堕无间狱。」释氏要览上曰:「又名幢,谓不為邪所倾故。」应法记曰:「条四围有同佛塔,故云幢。」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5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腨如鹿王

佛叁十二之一。佛之腨如鹿之腨,具可爱乐之也。

《佛学大辞典》 / 22字 / 5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九缘生识

缘即助成之义。九缘生识者,谓明空根境等九种之缘,生眼耳鼻舌等八种之识也。以眼耳鼻舌身五识,依第八识分建立。由第八识种子而生揽明空诸境而为也。第六识缘第八识分而得生,取五尘境界而分别,依第七识而能执取也。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而得起,转第六识染净而为依也。第...

《三藏法数》 / 1082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悉达太子二

梵语悉达,华言顿吉,即佛幼时之名也。二者,谓佛初生时,净饭王令师占之。师云:太子好,具有轮王及成佛之也。 一、轮王,轮王者,谓转轮圣王,亦具叁十二也。师言:太子具足是,若其在家,当作转轮圣王,王四天下也。(叁十二者,足安平、千辐轮、...

《三藏法数》 / 343字 / 5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约位

,即生、住、异、灭也。此之四,乃是本觉心源,无明初起一念之,而有四种之别。以其细微难见,故约信、住、行、向地、等觉、妙觉,从浅至深,次第觉了粗细分齐之以明之。此之四法,起则从生至灭,觉则从灭至生,故以灭、异、住、生而为次第也。 一、十信觉灭,十信...

《三藏法数》 / 509字 / 5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叁十叁过

因明论理上,自宗因喻叁支立量时,由种种配列次第生过误。陈那数廿九过,天主(商羯罗主)更加四过,為所谓叁十叁过。即宗九过,因十四过,喻十过也。 (甲)宗之九过:一、现量违,谓於现证之事实立违之宗也。例如言声非所闻,虽不述因喻,然已明為误谬也。二、比量违,谓...

《佛学大辞典》 / 1993字 / 5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五没

五种退没之,天人退没於下界时,现五衰之。参照[五衰]条。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5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十想

一、无常想,想即观想,谓观诸众生及诸世界一切有为之法,迁流代谢,皆悉无常。作是想者,智慧应,得断生灭,是名无常想。 二、苦想,谓观五阴之身,一切有为之法,常为诸苦之所逼迫。作是想者,智慧应,得灭众苦,是名苦想。(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藏法数》 / 672字 / 5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叁苦对叁界

一、苦苦对欲界,谓叁界受生,无非是苦。欲界诸境逼迫,苦中复苦,故云苦苦对欲界。 二、坏苦对色界,谓乐坏时,苦名为坏苦。如色界天受禅味之乐,报尽于五道受生死苦,故云坏苦对色界。(五道者,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叁、行苦对无色界,谓虽无苦乐...

《三藏法数》 / 162字 / 5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