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7 条搜索结果

十门叙密咒功德深广

一、护持国王,安乐人民门,宝星陀罗尼经云:一切国土中,所有陀罗尼流行之地,令其人王,常得拥护,势力自在;亦能拥护王之政教;一切不祥之事,皆悉断灭。复令财谷丰饶,人民安乐也。(梵语陀罗尼,华言咒,即愿也;亦云捻持,即真言也。) 二、能灭罪障,远离鬼神门,菩提场...

《三藏法数》 / 1158字 / 6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娑罗迦邻提

Sāiasa Kāraṇḍa(Dual),二鸟名。丽本之经叁,作「娑罗娑鸟迦邻提。宋,元,明叁本之经叁,作「娑罗迦邻提。」见[沙罗邻提]条。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6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种

一、世间天,谓世间国王,虽居人世,受享天福,是名世间天。 二、生天,谓叁界诸天,因修戒善等福,兼习禅定,得生此天,是名生天。(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戒善者,即五戒十善也。) 叁、净天,谓二乘之人,因修空观,断见、思惑净尽,是名净天。(二乘者,声闻乘、...

《三藏法数》 / 209字 / 6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种业报

一、现报,现报者,谓今生作极善极恶之业,即于今生现受善恶之果报也。 二、生报,生报者,谓今生作善恶业,来世身中受善恶果报也。 叁、后报,后报者,谓今身造业,来世未受,多生之后,乃受果报也。 四、无报,无报者,谓由无记业,而受不善不恶之果报也。(无记业者,即不...

《三藏法数》 / 133字 / 6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法性

又名实相真如,法界,等,异名同体也。性之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诸家则盛论之。其论有四家之不同。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為叁性中之圆成实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為万法之所依也,...

《佛学大辞典》 / 799字 / 6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五味

如来因无垢藏王菩萨称叹法胜,乃说此五味,而以醍醐比法华、也。隋朝天台智者大师,因此约如来所说一代圣教,次第立为五时,以对教之相生,机之利钝,譬犹五味之有浓淡焉。(梵语,华言灭度。) 一、乳味,乳味从牛而出,以喻十二部经从佛而宣说也。谓如来最初时说...

《三藏法数》 / 618字 / 6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娑罗林

Śālavana,娑罗者坚固之义,因而谓之坚固林。慧苑师云高远之义也。佛在拘尸那城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树四方各二株双生中间入灭,故佛之入灭处谓之娑罗林,而曰娑罗树间。又云牛角娑罗林。牛角者表双树。或言角者拘尸那城之别名。又佛时,双树悉变白如白鹤,故谓之鹤树。玄应音...

《佛学大辞典》 / 425字 / 6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帝释与修罗战

法华义疏二曰:「问:何故常与帝释战?答:婆沙云:修罗有美女而无好食,诸天有好食而无美女。互相憎嫉,故恒斗战也。」法华玄赞六曰:「若天得胜,便入非天宫中,為夺其女,起此斗諍。若非天得胜,即入天宫,為求四种苏陀味故,共相战諍。」长阿含经二十曰:「有大阿修罗王名罗呵...

《佛学大辞典》 / 312字 / 6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声闻四果

一、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叁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斯陀含果,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叁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

《三藏法数》 / 286字 / 6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人死六验

谓人生世间,作善作恶,罪福昭然,纤毫无隐;及临终时,将感来生善恶果报,先有六验。 一、验生人中,谓若作善之人,将死之时,先从足冷至脐,脐上犹温,然后气尽者,即生人中。 二、验生天上,谓若作善之人,将死之时,头顶皆温,然后气尽者,即生天上。 叁、验生饿鬼中,谓...

《三藏法数》 / 261字 / 5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鸟

迦提或鸳鸯之雌雄二鸟,常同游而不相离,以喻常与无常。苦与乐,空与不空等事理之二法,常相即而不离也。南本经鸟喻品曰:「鸟有二种:一名迦邻提,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捨离。是苦无常无我等法亦復如是,不得相离。」章安会疏八曰:「云双游者,生死具常无常,亦尔。...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5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经论中举西域外道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眾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二十曰...

《佛学大辞典》 / 922字 / 5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罗睺阿修罗

Rāhuasura,具曰罗睺罗阿修罗。四种阿修罗王之一。罗睺罗译执月。此阿修罗王与帝释战时,能以其手执日月,障蔽其光,故名。法华文句二曰:「罗睺者,此云覆障,障持日月者也。」法华嘉祥疏二曰:「罗睺者,此云障持,又云吸气。(中略)问何故修罗手障月?答:婆沙云:月是帝释军...

《佛学大辞典》 / 334字 / 5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正法眼藏

又曰清净法眼。禪家以之為教外别传之心印。释氏稽古略一曰:「佛在灵鷲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华持以献佛。世尊拈华示眾,人天百万悉皆罔摄,独有迦叶,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妙心,分付迦叶。」今以禪门之意解之,则是正為佛心之德名,此心彻见正法,故曰正法眼。...

《佛学大辞典》 / 557字 / 5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见[会]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5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种意识

四种意识,不出叁境:一、性境,二、带质境,叁、独影境。性境者,谓意识与眼耳鼻舌身五识同缘五尘,初心取境,未有分别,是名性境意识。于五尘境上,分别方圆长短好恶,以有尘相可分别故,是名带质境意识。不与五识同缘,而独缘法尘,谓缘过去未来变现之相,或缘空华水月等相,...

《三藏法数》 / 327字 / 5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秘密藏

秘密之法藏也。甚深秘奥,唯為佛与佛之境界,非凡常所可了知之法门,故曰密。又如来能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之而不说示,故曰秘。故秘密藏之名,在诸经為显其深甚秘极之通名也。圆觉经曰:「惟愿不捨无遮大悲,為诸菩萨开秘密藏。」经二曰:「我今当令一切眾生及以我子四部...

《佛学大辞典》 / 497字 / 5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毘伽罗

Vyākaraṇa,新译曰毘耶羯刺諵,又云毘何羯唎拏。译曰声明记论。关於五明中声明,即语学之俗书总名也。慈恩寺传叁曰:「印度梵书名為记论,其源无始,莫知作者。每於劫初,梵王先说,传授天人。以是梵王所说,故曰梵书。其言极广,有百万颂,即旧译云毘伽罗论者是也。然其音不正。...

《佛学大辞典》 / 1271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种自在

一、得无分别自在,谓菩萨住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之行,得无功用法,于一切法远离一切分别之想,而得自在,故名得无分别自在。(不动地者,以无生智慧,舍于叁界,性无动移故也。) 二、得刹土自在,谓菩萨住不动地,深心清净,于诸刹土亦得清净,出生自在,故名得刹土自在...

《三藏法数》 / 258字 / 5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种观行

谓修行忏悔者,自念烦恼深厚,覆盖慧眼,令无所见,断除众善,不能出离苦果。今既发露众恶,投诚忏悔,须作四种观行,为灭罪之方便也。 一、观因缘,谓修行忏悔者,当观我之此罪,由无明所覆,无正观力,不识其过;远离善友,随逐魔行,如蛾赴火,自烧自烂,以是因缘,不能自出...

《三藏法数》 / 340字 / 5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种子

有多种:(一)唅字。合四字而成此一字,是即表中央之佛具四智也。谓字最初之横点,即字东方发心大圆镜智阿閦佛也。右之傍点,则字南方修行平等性智宝生佛也。上点是字即西方证菩提妙观察智无量寿佛也。本体之字者,风大北方入成所作智不空成就佛也(善无畏以风大為北方之佛)...

《佛学大辞典》 / 834字 / 5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修多罗

Sūtra,又作修单罗,修妒路,修多阑,修单兰多。以綖為正翻。谓如以綖(线字同)贯花,使之不散。言教能贯穿法义使不散失,故名之為綖。其餘经文谓為契经,经本等者,义译也。新作素怛缆,素呾缆,苏多罗,苏呾罗。译綖或契经。綖之义如前。契经者,契於理,合於机,故曰契。贯穿...

《佛学大辞典》 / 1194字 / 5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憍梵波提入水定

智度论二曰:「佛既入灭,摩訶迦叶欲结集叁藏,议言谁能结集毘尼法藏者?长老阿泥卢豆言:舍利弗有好弟子,名憍梵波提,能知毘尼法藏。今在天上尼利沙树园中住,可遣使请来。迦叶便遣下座比丘,召憍梵波提。比丘至天上,传迦叶意。憍梵波提语比丘言:召我日佛灭度耶?比丘言实如所...

《佛学大辞典》 / 366字 / 5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陀罗尼

Dhāraṇi,又曰陀罗那,陀邻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分之為四种:一法陀罗尼,於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又名闻陀罗尼。二义陀罗尼,於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叁咒陀罗尼,依禪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於咒总持...

《佛学大辞典》 / 529字 / 5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风轮

经云:此四风轮,能持水轮;水轮能持大地,令不散坏。以譬如来出现,依无碍慧光明而起四种大智风轮,能持一切众生善根也。 一、安住,谓叁千大千世界,依此风轮而得安住。以譬如来大智风轮,普摄众生,皆令欢喜安住也。(叁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言叁千大千者,总别兼称也...

《三藏法数》 / 262字 / 5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七常住果

常住者,无灭无生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证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证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梵语,华言灭度。即如...

《三藏法数》 / 406字 / 5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八万四千尘劳

八万四千尘劳者,尘即染污之义,谓种种邪见烦恼,能染污真性也。劳即劳役也,谓众生被邪见烦恼,劳役不息,轮转生死,无有尽时。论其尘劳,根本不出十使。于十使中,随以一使为头,则九使为助,遂成一百;约叁世各有一百,共成叁百;而现在世一百时促,不论相助,于过去、未来二...

《三藏法数》 / 329字 / 5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於梵音显等十字,因兹名為之十字。」贤愚经及报恩经详记坚誓师子為法师所死之因缘,然不说此十字之事。是有密部经轨之典据耶?抑出於口传耶?宜更考之。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5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第一义空

对於小乘之而云大乘至极之為第一义空。小乘之者偏真但空也,大乘之者空亦空,為中道实相之空,故名第一义。叁藏法数四十六曰:「诸法中最第一法名為之法空无有相,是為第一义空。」经二十七曰:「佛性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

《佛学大辞典》 / 223字 / 5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十种小乘外道

【一小乘外道论师】此外道师说诸受阴重如灯火灭种坏风止名为(阴即身也梵语华言灭度)。 【二外道方论师】此外道师说最初生诸方从诸方生世间人从人生天地天地灭没还入彼处名为(诸方即四方也)。 【叁外道风仙论师】此外道师说风能生长命物能杀命物风造万物能坏万物名...

《三藏法数》 / 1256字 / 5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毘舍离城结集

是小乘叁藏中毘那耶藏之结集也。佛灭后一百年,於毘舍离国有十个非法起。长老耶舍(陀)比丘,於毘舍离城波利迦园召集七百圣眾,断十箇非法,洗净律藏云:四分律五十四、十诵律六十、五分律叁十、僧祇律叁十叁、毘尼母经四、善见律一、西域记七之诸书所记同。西域记七曰:「吠舍釐...

《佛学大辞典》 / 345字 / 5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一、有余,谓见、思烦恼已断,尚余现受色身未灭,是名有余。(见、思烦恼,即见、思惑,于意识起诸分别,曰见惑;于尘境起诸贪爱,曰思惑。) 二、无余,谓见、思二惑与所受五众之身,俱得灭尽,无有遗余,是名无余。(五众即五阴,谓色受想行识也。)

《三藏法数》 / 113字 / 5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种沙门

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也。 一、胜道沙门,谓禀佛出家,能灭贪嗔痴等烦恼,得证胜道,是名胜道沙门。 二、说道沙门,谓已调伏贪嗔痴等烦恼,而能宣说正法,为令众生入于佛道,是名说道沙门。 叁、坏道沙门,谓破诸禁戒,行诸恶法,非是梵行,自称梵行,是...

《三藏法数》 / 163字 / 5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菩萨修十法见

梵语,华言灭度。经云:师子吼问佛言:菩萨成就几法,能见如是无相,至无所有?佛言:成就十法,则明见无相,至无所有处。(灭度者,谓大患永灭,超度叁界也。无相者,谓之法,离一切色相也。) 一、信心具足,谓修菩萨行,须发起圆常正信之心,信一切法皆...

《三藏法数》 / 855字 / 5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八难

八难者,八处障难也。此之八处,虽感报苦乐有异,而皆不得见佛,不闻正法,故总称为难也。 一、在地狱难,谓南赡部洲之下,过五百由旬,有八寒、八热等狱,皆名地狱。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彼处,长夜冥冥,受苦无间,障于见佛闻法,故名地狱难。(梵语赡部洲,即阎浮提,华言胜...

《三藏法数》 / 666字 / 5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佛具九恼

如来已离一切障碍,成就无量诸胜功德,岂有如是种种业报之实。盖亦善巧方便,令诸众生,知造善恶业因,必有苦乐果报。故说此九种恼事也。 一、六年苦行,佛言:往昔波罗柰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之子,名护喜。二子少小心相敬念。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

《三藏法数》 / 2142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十八学人

一、初果向,初果,即须陀洹所证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初果,虽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二、初果,初果者,谓此人断叁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即证此果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也。) 叁、二果向,...

《三藏法数》 / 753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十使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叁界生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嗔。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嗔使。 叁、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

《三藏法数》 / 555字 / 5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叁乘

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叁乘有四种:(一)大乘之叁乘也。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叁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於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諦之理,以证阿罗汉者。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於其最后之生...

《佛学大辞典》 / 882字 / 5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二十五种冥谛者,乃是迦毗罗外道之所计也。盖此外道,亦修禅定,有神通力,知八万劫中事;八万劫前,冥然不知,谓之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合为九位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冥初自性,谓此外道,以八...

《三藏法数》 / 496字 / 5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力士生地

拘尸那城有力士之一族。是彼之生处,故云力士生地。经一曰:「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经疏一曰:「力士生地者,人中力士力敌千人,凡叁十万共為群党,无所臣属,以法自持,亦不乱暴,即土人也,故言生地。」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5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叁德

经所说大所具之叁德:一、法身德,為佛之本体,以常住不灭之法性為身者。二、般若德,般若译曰智慧,法相如实觉了者。叁、解脱德,远离一切之繫缚,而得大自在者。此叁者各有常乐我净之四德,故名叁德。而此叁德,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叁点,首罗之叁目,称為大...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5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宿作外道

外道十一宗之一。此外道计一切眾生受苦乐之报皆由宿世本业之所作,故若於现世持戒精进,受身心之苦,则能坏本业,本业既坏,则眾苦灭,故得。是说宿因现报,虽与佛法之正说不异,然以一切归於宿作不许感现在之功力果(是曰士用因士用果),故以之為邪执也。毘婆沙论百九十八曰...

《佛学大辞典》 / 452字 / 5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七种人

师子吼菩萨问佛言:若一切众生,既有佛性,何须更习八圣道耶?佛言:性虽本具,要须修习圣道,方见佛性。譬如恒河边有七种人,或为洗浴,或畏贼寇,或为采花,则入河中。河喻生死大河,浴喻出家受戒清净,贼喻烦恼,采花喻七净花以为其因,而求之果也。(八圣道,又云八正道...

《三藏法数》 / 873字 / 5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五见

一、身见,谓于五阴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执我、我所,是名身见。(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执我、我所者,计执一阴为我,余四阴为我所也。) 二、边见,谓计我身或断,或常,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名边见。 叁、邪见,谓邪心取理,颠...

《三藏法数》 / 219字 / 5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紫磨金

又曰紫磨黄金。紫者紫色也,磨者无垢浊也。论曰:「阎浮檀金有四种:一青二黄叁赤四紫磨,紫磨金具有眾色。」本是汉名。孔融圣人优劣论曰:「金之精者名為紫磨,犹人之有圣也。」续博物志曰:「华俗谓上金為紫磨金,夷俗谓上金為阳迈金。」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5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须陀洹

Srota-ā auna,具称须陀般那,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鉢囊。旧译入流,至流,逆流,沟港等。新译预流。声闻四果中初果之名也。入流者,初入圣道之义,逆流者,违背於生死之流也。断叁界之见惑,即得此果。大乘义章十七本曰:「须陀洹者是外国语。义释有叁:一当名正翻。名修无漏...

《佛学大辞典》 / 427字 / 5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转

真言之法阿字转為恶如其次第,即於东南西北四方,显发心,修行,菩提,之四德,故谓之四转。大日经疏十四曰:「若见阿字当知菩提心义,若见长阿字当知修如来行,若见暗字当知成叁菩提,若见噁字当知证大。」又曰:「如阿字单是菩提心,若傍角加画即是行,此是菩提心并行也...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5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捨

一财捨,以财物捨与人也。二法捨,以法捨与人也。叁无畏捨,以无畏捨与人也。四烦恼捨,自己捨弃烦恼也。此四捨皆為檀波罗蜜。智度论十一曰:「四种捨名為檀Dāna,所谓财捨,法捨,无畏捨,烦恼捨。」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5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种寻思

一、名寻思,谓于诸法之中,推求一切名字,皆悉不实,是为名寻思。 二、事寻思,谓于诸法之中,推求五阴等事,生灭无常,皆悉不实,是为事寻思。(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叁、自体假立寻思,谓于诸法,能诠名字,及所诠义理中,推求自体,惟是假立名言,...

《三藏法数》 / 168字 / 5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法

法宝中有四种:一教法,叁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之声名句文也。二理法,教法所詮之义理也。叁行法,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四果法,行满所得有為无為之证果也。心地观经二曰:「於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叁者行法,四者果法。」 又菩萨修行之四法也:一不捨菩提心,二...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夜阿闍世王梦

阿闍世王害父王,身生恶疮,既遇世尊月爱光,身疮渐愈,即还本宫,都不知如来。於夜,梦月落,日自地出,星宿云雨,繽纷而陨,復有烟气自地出,七彗星现於天上,復见天上有大火聚。徧空炽燃,而堕於地。见后分经下。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大教网

如来之教法,能救生死海之人,故譬以鱼网。晋华严经五十九曰:「张大教网絙死生海。」五教章上曰:「是故经云:张大教网絙生死海,度天人龙置岸。」(五教章之文上二句依晋经五十九,下二句依同经四十四菩萨金翅王,生死大海,中摶撮天人龙,安置岸之文)。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周利

Śuddhi anthaka又Kṣudra anthaka,又作周利陀伽,周利特迦,周梨陀迦。译曰:继道,小路。新作朱荼半託迦,翻曰小路。兄弟二人,父母旅行至中路生长子,称曰特。后又於路上生一子,名曰周利特。特者,路之义。周利特者,小路之义。兄聪明,弟愚钝。慧琳音义二十六...

《佛学大辞典》 / 267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月光童子

又曰月光儿。其父德护為摩揭陀国王舍城之长者,不信佛,听六师之言,作火坑欲害佛,其子月光童子諫止之,亦不听。后见佛到,火坑变而為凉池,心大悔责。归佛,得须陀洹果。佛与月光童子以成佛之记。且说佛灭后当作支那国王,兴隆叁宝。德护长者经下曰:「又此童子,我后,於未...

《佛学大辞典》 / 514字 / 5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杨枝

梵曰惮哆家瑟诧Dantakāṣṭha,译曰齿木。嚙小枝之头為细条,用刷牙齿者。杨枝者义译也。寄归传一曰:「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中略)其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惮哆译之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

《佛学大辞典》 / 494字 / 5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十双贴释观音普门

天台智者大师,通释妙法莲华经一部之外,复以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世多持诵,故别立玄疏,详释此品。品题之中,乃约人法等十双,一一贴释,以观音普门具有此十双之义,该括自行化他,始因终果之法。故历陈之,助显其义,可谓无余蕴矣。(玄即玄义,通释品题。玄谓幽微难见,义则别...

《三藏法数》 / 1460字 / 5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食

长养支持身命者名食,食有四种。俱舍论十谓一段食,旧云搏食,以鼻舌分分段段而食者,以香味触之叁尘為体。二触食,旧云乐食,触喜乐之事,而长养身者,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飢。是以触之心所為体。叁思食,旧云念食,於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资助诸根者。如人虽...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5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界者藏之义,能藏无為之万德故曰界。又為因之义,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之利乐事,故曰界。又界為界畔。虽无界畔,然对於生死界,则谓為界。唯识论十曰:「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增一阿含经十二曰:「亦获智...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5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十法界

华严家為分别圆融无碍之义相而立四法界,天台家為差别尘沙之事相而立十法界,对配之,即横竪之二门也(四横十竪)。十法界者:一、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也。二、菩萨法界,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也。叁、缘觉法界,為入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也。四、声闻法界,為...

《佛学大辞典》 / 400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相别

一、自相别,相即相状。谓如身是身自相,于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尘各别故。如受是受自相,于此受中,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各别故。如心是心自相,于此心中,有眼等六识各别故。如法是法自相,于此法中,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同故。又如观身以不净为自相,观受以苦为...

《三藏法数》 / 358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十回向

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叁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叁、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谓由前修十行,神通满...

《三藏法数》 / 896字 / 5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圆教无作四谛

圆教者,谓事理无碍,法法融摄也。无作四谛者,大乘菩萨圆观诸法,事事即理,无有造作;故云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尘劳本清净,无集可除;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无灭可证,是名圆教无作四谛。(阴入皆如者,阴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也。入即六根六尘,互相涉入,通为十二...

《三藏法数》 / 314字 / 5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七净华

不染曰净,华乃对果而言,即因中所修之行也。谓二乘修习无漏之业,以七种净行为华,而证道果,故言七净华也。维摩经云: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是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漏业者,谓修戒定慧之业,不漏落叁界生死也。) 一、戒净华,戒净华者,谓摄律仪等戒,即正...

《三藏法数》 / 535字 / 5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韦陀

梵语韦陀,华言智论,即婆罗门所作邪论也。以世间之智,造养生等书,而有四种不同,故名四韦陀典。其书不曾传至东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阿由,梵语阿由,华言方命,亦曰寿。谓养生缮性之书也。(缮者,治也。) 二、殊夜,梵语殊夜(无翻),谓祭祀祈祷之书也。...

《三藏法数》 / 176字 / 5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离微

法性之体,离诸相而寂灭无餘,是云离,法性之用,微妙不可思议,是云微。离者也,微者般若也,宝藏论离微体净品曰:「无眼无耳谓之离,有见有闻谓之微;无我无造谓之离,有智有用谓之微;无心无意谓之离,有通有达谓之微。又离者,微者般若。般若故兴大用,故寂灭无餘...

《佛学大辞典》 / 154字 / 5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八种喻

一、顺喻,谓佛说法随顺世谛次第,从小向大而为喻也。如经云:天降大雨,沟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如是渐次,乃至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满,乃至解脱满。解脱满,故满,是名顺喻。(梵语,华言灭度。) 二、逆喻,谓佛说法逆于世谛次...

《三藏法数》 / 805字 / 5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天亲

Vasubandhu,梵名婆藪豆,又曰婆修陀,译曰天亲,新作伐苏畔度,译曰世亲。波藪译曰世天,毘纽天之异名也。以父母求世天亲爱而名。或言為天帝之弟,故名天亲,婆藪豆传曰:「婆藪豆者,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译曰丈安国)人,佛灭后九百年而出,兄弟叁人,皆名婆藪豆,长...

《佛学大辞典》 / 484字 / 5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生死即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是大乘之通谈也。然诸教各异其即之义。见[即]条及烦恼即菩提条。大集经九十曰:「常行生死即,於诸欲中实无染。」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5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十普门

普,遍也。门,即能通之义。谓菩萨以圆融中道,妙观通入,常住实际理地。故立此十门也。 一、慈悲普,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盖菩萨即于一念之中,遍观十界善恶苦乐,而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令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

《三藏法数》 / 1131字 / 5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马

以四马譬四等之比丘。杂阿含经叁十叁曰:「世有四种良马:一第一良马,顾其鞭影驰驱,迟速左右随御者意。二第二良马,以鞭杖触其毛尾察御者意而随其意。叁第叁良马,鞭杖小侵,随御者意。四第四良马,铁锥刺身伤骨然后着路,随御者之叱。比丘有如是四种。」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5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息灾法

息灾之修法是真言四种坛法之第一。消灭天变地异兵火饥饉疾病横死等灾害之法也。此法以用佛部之尊為通规。补陀落海轨曰:「息灾法用佛部尊等,是故有五智佛。」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5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种资粮

一、福德资粮,谓由宿世修诸福德,而于今生丰饶财宝,遇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是名福德资粮。 二、智慧资粮,谓由宿世修习智慧,而于今生聪慧明敏,解了法义,是名智慧资粮。 叁、先世资粮,谓由宿世积集善根,而于今生诸根完具,家财富足,是名先世资粮。 四、现法资...

《三藏法数》 / 145字 / 5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归寂

又曰入寂。归於寂灭入於寂灭之义。示证果人死之词。寂灭為之译语,原為生死共灭之义。惟今偏於生之一边而曰归寂。后遂尊僧侣之死而用之。辅行一之二曰:「圆音教风,息化归寂。」释氏要览下曰:「释氏死谓,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随便称之,盖异...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5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大爱道般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毗舍离普会讲堂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大爱道游于毗舍离城高台寺中,与大比丘尼众五百人俱,皆是罗汉,诸漏已尽。尔时,大爱道闻诸比丘说:“如来不久当取灭度,不过三月,当在拘夷那竭娑罗双树间。”尔时,大爱道便作是念:“我不堪任见如...

《增壹阿含经》 /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 6140字 / 5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10日

僧那

具名僧那僧。旧译,僧那為弘誓,大誓。僧為自誓。皆谓菩萨之四弘誓也。即自誓四弘誓谓之僧那僧。或言僧那為鎧,僧為着,着鎧也。是以鎧喻四弘誓之语。玄应师译為被甲。辅行一曰:「僧那西音,此云弘誓。」玄应音义叁曰:「僧那僧,应云摩訶僧那僧陀。旧译云摩訶言大,...

《佛学大辞典》 / 239字 / 5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有流

有者,叁界之果报。流者,四种之惑。叁界之果报实有,故云有。四种之惑使人漂没叁界之生死海,故云流。四流者:一见流、二欲流、叁有流(与今之有流异)、四无明流也。止观一下曰:「横截死海,超度有流。」辅行一之四曰:「有谓叁有,流谓四流。於此叁处,因果不亡,故名為有。為...

《佛学大辞典》 / 177字 / 5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果果

也。菩提為修行之结果,故谓之為果。依其菩提而证,故曰果果。经二十七曰:「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四教仪十曰:「常住佛果,具足一切佛法,名菩提果。...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目犍连為执杖梵志所杀

之先,上足二弟子先者,叁世诸佛之常法也。舍利弗目连既知佛将,夏坐竟将般。是时尊者大目犍连入罗阅城乞食,执杖梵志遥见目连来,各各相谓曰:此是沙门瞿曇弟子,彼弟子中无出此人上者,我等盍共围打杀之。诸梵志共围打之,烂尽,苦恼甚。是时目连以神通还祇洹...

《佛学大辞典》 / 564字 / 5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见

一、相貌见,谓因彼形相状貌而见,如人远见烟起,便言见火,虽不见火,亦非虚妄,是名相貌见。 二、了了见,谓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了了分明。菩萨见于菩提之果,亦复如是,是名了了见。(梵语阿摩勒,翻译名义不翻,言其树叶似枣,花白而小,果如胡桃,味酸...

《三藏法数》 / 138字 / 5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一化五味之教

天台宗区别释迦如来一代之教法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之五时。此五时之教法,託於经所出之五味喻,谓為五味之教。五味者乳、酪生酥、熟酥、醍醐,如其次第配於彼五时。见[五味]条。法华文句六下曰:「四大弟子,深得佛意,探领一化五味之教,始终次第,...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4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支那十叁宗之一。依经而弘布佛性常住之旨之宗也。自北凉之曇无讖初译此经,宋之慧成,曇无成,僧庄,道汪,静林,慧定,曇斌,超进,法瑶,道登,曇度,道成诸师,製疏作章。弘布甚盛。在隋则净影,智徽,法礪,道绰等,多以為宗。至唐朝道宣,法宝各有所弘,而所归在於...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4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葬法

印度之葬法有叁种,四种。叁种者:一火葬,二水葬,叁野葬也。四种者:一火葬,二水葬,叁土葬,四林葬也。西域记二曰:「送终殯葬,其仪有叁: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叁曰野葬,弃林飤兽。」毘奈耶杂事十八曰:「佛言:苾芻身死,应為供养。苾芻不知云何供养?...

《佛学大辞典》 / 304字 / 4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莲华拳

四种拳之一。并两手,各作拳,竪两大指也。见大日经疏十叁。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4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法

一、胜义法,胜义法即也。谓之法,其义最胜,故名胜义法。(梵语,华言灭度。) 二、法相法,法相法,即四谛法也。谓四谛之法,各有相状,是名法相法。(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藏法数》 / 87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十种见

一、萨迦耶见,梵语萨迦耶,华言身见。谓于五蕴法上,妄生执取,计我、我所,是名萨迦耶见。(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我者,谓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为我也。我所者,即五蕴色身等也。) 二、边执见,谓外道之人,于五蕴身见之中,执断执常,随执一边,我见...

《三藏法数》 / 565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不退菩萨

阿毘跋致之菩萨也。阿毘跋致,译曰不退,於无上菩提不退转也。分别之有叁种四种之异。法华经序品曰:「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同譬喻品曰:「有得缘觉,不退菩萨。」见[不退]条。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4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五乘

乘即运载之义。谓人天等各以所修之法为乘,运载至其所至之处,故有五乘也。 一、人乘,人者忍也。于世间违顺情境,悉能安忍故也。谓人以叁归五戒为乘,运出四趣,生于人道,故名人乘。(叁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四趣...

《三藏法数》 / 481字 / 4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种

一、本来自性清净,谓真如理随缘变造一切诸法,虽有烦恼垢染,而本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无有分别,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梵语,华言灭度。) 二、有余依,谓烦恼之障虽灭,尚余欲界五阴...

《三藏法数》 / 212字 / 4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八种变化

一、能作小,谓菩萨以变化力,能化自他之身,而作小身;或化世界内所有小物,皆如微尘,是名能作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能作大,谓菩萨以变化力,能化自他之身,而作大身;或化世界内所有大物,乃至满虚空中,是名能作大。 叁、能作轻,谓菩萨以变...

《三藏法数》 / 407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金刚拳

四种拳之一。大日经疏十叁曰:「作拳法有其四种:第一如常作拳法大指竪之。次以空指在於掌中而拳之,名金刚拳。」空指者,拇指也。演密钞九曰:「金刚拳,以大指入掌中作拳是也。」 又(菩萨)见[金刚拳菩萨]条。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4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曼荼罗

Maṇḍala,又作曼陀囉、满荼逻、漫怛罗、蔓陀罗、曼拏罗。略云曼拏、曼荼。新旧之译有种种,旧译多曰坛,又云道场,新译多曰轮圆具足,又云聚集。此中就体而言,以坛或道场為正意,就义而言,以轮圆具足或聚集為本义。即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於此,以祭供者,是為曼陀罗之本体,而...

《佛学大辞典》 / 929字 / 4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闍提首那

经所说十仙之一。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闍提首那,此翻為愿勇。远法师云:邪见外道,以执是无常也。」了义灯二本曰:「有云:经云:上古有仙,名闍提首那。彼仙造论,名叁弥叉,此云观察。广明二十五諦,準此观察即无智慧,与数论名同,数即智慧故。」梵Jati-sena。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4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种

一、凡夫妄计我,谓世间凡夫之人,不了五阴等法皆空,于中妄计我身,强立主宰,造作诸业,流转生死,无有休息,是为凡夫妄计我。(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外道神我,谓外道之人,于五阴中,妄计识神,如麻豆等,或计遍身,起于我见,坠堕边邪,轮回生...

《三藏法数》 / 283字 / 4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七真如

一、流转真如,流转,即运动之义。真如者,真名不伪,如名不异也。谓诸众生造作一切行业,流转生死,而真如之体,本无动摇,然亦不妨随缘转变。论云:一切行无先后性。是也。(无先后性者,谓于一切行业,不离真如之理性故也。) 二、实相真如,无虚妄相,故名实相。谓一切法中...

《三藏法数》 / 608字 / 4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种声闻

一、决定声闻,谓其久习小乘之法,故今闻小乘教而得证果,既证小果之后,再不进求大乘之法,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菩提声闻,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此声闻,本是菩萨,曾发菩提之心,积劫修道;忽因疲厌生死,退失大心,而证小果,是名退菩提声闻。(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

《三藏法数》 / 262字 / 4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对於生死之河而譬於山。千手经曰:「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山。」又佛之入,如日之入山,故譬於山。经十四曰:「佛日将没大山。」大日经疏二十曰:「如是大迹极通本,眾生有缘薪尽,即如来方便之火息,故也。佛日既隐於山,故黑色也。」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开敷华王如来

胎藏界八叶中南方之尊,经云华开敷,疏云沙罗树王开敷佛。金色放光明住於离垢叁昧之相也。為平等性智之所成,司五德第二修行之德,长养大悲万行,开敷万德,故名华开敷。其种子為第二点之。其密号曰平等金刚。以是為平等性智之所成故也。於金刚界云宝生如来,其密号同。是四种法身...

《佛学大辞典》 / 210字 / 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一路

之一道路也。首楞严经五曰:「此阿毘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门。」长水之义疏曰:「唯此一路,能通至彼。」传灯录七,盘山语曰:「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八大自在我

大般有常乐我净之四德,其我德以自然為义,自在有八义,名曰八大自在我:一、能示一身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叁、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徧诸处犹如虚空。见经二十叁。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多宝如来

东方宝净世界之佛,入灭后以本愿為全身舍利。诸佛说法华经,必於其前出现。见[多宝塔]条。智度论七曰:「有诸佛无人请者,便入而不说法。如法华经中多宝世尊,无人请故,便入。后化佛身及七宝塔证说法华经故一时出现。」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4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法界

梵名达磨駄都Dharmadhā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

《佛学大辞典》 / 882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大弟子

佛弟子中以舍利弗,目连,须菩提,摩訶迦叶為四大弟子。智度论谓舍利弗目连為佛左右弟子。须菩提修无諍定,為行空第一,摩訶迦叶行十二头陀,為头陀第一。佛在世时,有人欲求今世之果者,供养此四人。輒得如愿。 又迦叶,宾头卢,罗云,君屠盋叹之四人也。法护译之弥勒下生经曰:...

《佛学大辞典》 / 233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种灌顶

一、除难灌顶,降伏灌顶也。二、成就灌顶,受明灌顶也。叁、增益己身灌顶。四、得阿闍梨位灌顶,传法灌顶也。见瞿醯经下。 又一、庭仪灌顶。二、堂上灌顶。叁、无职眾灌顶,古名无作法灌顶。四、平座灌顶。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种

由贪爱之对境而别為四法:一显色贪,於他人之身分及青黄赤色等显现之色起贪着也。二形色贪,於长短矫媚等形相之色起贪着也。叁妙触贪,於自他身分细软光滑等之触起贪着也。四承事贪,於他人之趋承服事折旋俯仰等起贪着也。此四者皆為相应婬贪心。退治之法则观四外不净。瑜伽师地论...

《佛学大辞典》 / 231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海底四宝

经云:譬如大海,有四炽然光明大宝布在其底,性极猛热,常能饮缩百川所注无量大水,是故大海无有增减。以譬如来大智慧海,亦有四种大智慧宝,具足无量威德光明,能令众生竭爱欲流,破愚痴暗,故以此四宝喻之。 一、日藏光明大宝,日藏光明大宝者,譬如来有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

《三藏法数》 / 321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半託迦

Panthaka,又曰半他迦,陀迦,般陀,特。罗汉名。译曰路边生,又曰路。有兄弟二人,兄為大路边生,或曰大路。弟為小路边生,或曰愚路。以其皆於路上所生也。兄聪明,弟愚钝,然皆出家,证罗汉果。善见律十六曰:「般陀,汉曰路边生。般陀之母,為大富长者女,与其家奴通,逃於...

《佛学大辞典》 / 342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佛十宿缘

谓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问佛孙陀利等十事宿缘。佛答:皆从往劫,造众恶因,无数千岁,受无量苦报。余残未尽,于成道后,复偿宿对。复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皆尽,万善普备,犹不免此宿缘者;盖欲示人,凡造恶业,果报难逃。故说是宿缘也。(...

《三藏法数》 / 2599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海导师喻菩萨十种善法

大海浩瀚无边,须凭人导引,乃能顺济。然诸商众,自非一心敬信其言,随所指示,则何以获安隐而致利益哉?菩萨于生死大海,作大导师,令诸有情,皆得远离险难恶趣,证入真空,故以海导师为喻。(梵语,华言灭度。) 一、得他信许,菩萨于一切善法悉能了悟,精进勤修,为...

《三藏法数》 / 767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太子

四卷楞伽经谓之太子。七卷楞伽经谓之石女儿。盖盘所生之太子,石女所生之儿,与石女非情之义同。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4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天台五时

天台五时者,乃天台智者大师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判为五时也。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次于鹿苑,为接引二乘,说四阿含等经。次于方等,说楞伽等诸大乘经,令诸二乘耻小乘,而慕大法。次说般若经,遣除二乘执情。后说法华、二经,开示众生,咸得作佛。故为五时也...

《三藏法数》 / 730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德

大乘大般所具之德也。一常德,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名之為常,又随缘化用常不绝,名之為常。二乐德,之体,寂灭永安,名之為乐,又运用自在,所為适心,名之為乐。叁我德,解我有二种:一就体自实名為我,如经哀嘆品中所谓:「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

《佛学大辞典》 / 297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八味

,梵语具云摩诃般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是乃叁德秘密理藏也。此之理藏,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而有八种法味。故泥洹经立此八味之名也。(法味者,谓诸法中之义味也。) 一、常住,谓此之理,彻叁际以常存,亘十方而常在。故曰常住。(...

《三藏法数》 / 321字 / 4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种缘起

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於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

《佛学大辞典》 / 1132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种根本

一、无始生死根本,谓众生经无穷劫,流转生死,求其初始,实不可得。但迷失本性,即随生死,故名无始生死。根本者,即是攀缘之心。经云: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 二、无始菩提元清净体,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华言灭度。谓性净理体,虚融寂灭,不迁不变,无始无终...

《三藏法数》 / 150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梵语,华言灭度,又云不生不灭。 一、性净,谓诸法实相之理,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净。(诸法实相者,十界因果之法,本来离虚妄相,相相皆实,故名实相。不可染、不可净者,谓实相之理,惑不能染,智不能净。不染即不生者,既无...

《三藏法数》 / 317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五种乐

一、出家乐,出家乐者,谓世间之人,多诸业惑烦恼。出家达道,永断是苦也。 二、远离乐,远离乐者,即初禅天之乐也。谓初禅能远离欲界爱染烦恼,得觉观禅定,而生喜乐也。(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也。) 叁、寂静乐,寂静乐者,即二禅天之乐也。谓二禅离初禅...

《三藏法数》 / 242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不定观

台家所立叁种观门之一。非初观实相,又非次第由浅至深,无论修何法,过去宿习之所发,豁然开悟,而证实相,谓之不定观,天台大师為陈尚书令毛喜所着,修禪六妙门是不定观之法也。法华玄义十曰:「不定观者,从过去佛深种善根。今修证十二门,豁然开悟得无生忍,即是毒在乳中,即能...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八相成道

佛陀以成道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為八相中之一,然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八相经论所说存没不同,而大要有二说。大乘起信论所说者,一、降兜率,先住於兜率天,在彼天四千岁。见时机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二、入胎,乘白象由摩...

《佛学大辞典》 / 660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八法

谓利衰等之八风也。见[八风]条。 又八法者,名地水火风為四大,以此四种,无处不有故也。名色香味触為四微,以此四种体性微细故也,谓人身因四大之假合而有,此四大亦由四微之所成,故总称曰八法。见楞严经义海十四。 又八法者,一教,师所说之教法也。二理,教所詮之諦理也。叁...

《佛学大辞典》 / 253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