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 条搜索结果

四种声闻

一、决定声闻,谓其久习小乘之法,故今闻小乘教而得证果,既证小果之后,再不进求大乘之法,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菩提声闻,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此声闻,本是菩萨,曾发菩提之心,积劫修道;忽因疲厌生死,退失大心,而证小果,是名退菩提声闻。(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

《三藏法数》 / 262字 / 5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二种根本

一、无始生死根本,谓众生经无穷劫,流转生死,求其初始,实不可得。但迷失本性,即随生死,故名无始生死。根本者,即是攀缘之心。经云: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 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性净理体,虚融寂灭,不迁不变,无始无终...

《三藏法数》 / 150字 / 5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性成佛

一、不定性半成佛,不定性者,根性不定也。谓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觉则习缘觉法,若近菩萨则习菩萨道。习声闻、缘觉之法者,沉滞小果,不乐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证菩提,而得成佛,故名不定性半成佛。 二、无种性不成佛,谓无有正信善根,拨无...

《三藏法数》 / 393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种我

一、凡夫妄计我,谓世间凡夫之人,不了五阴等法皆空,于中妄计我身,强立主宰,造作诸业,流转生死,无有休息,是为凡夫妄计我。(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外道神我,谓外道之人,于五阴中,妄计识神,如麻豆等,或计遍身,起于我见,坠堕边邪,轮回生...

《三藏法数》 / 283字 / 5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转

密教之说,凡自因至果所得之功德,有五位,五位次第转生,故名五转。第一者发心,初发菩提心而求佛果之心也,第二者修行,修叁密之行而趣向佛道也。第叁者菩提,由行因而证果德也。第四者涅槃,果德既满而入於涅槃也。第五者方便究竟,圆满上四德而利他之方便究竟也。此五转,即五...

《佛学大辞典》 / 904字 / 5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叁道

道即能通之义。谓叁道更互相通。从烦恼通至业,从业通至苦,从苦复通至烦恼,展转相通,生死不绝,故名叁道。 一、苦道,苦即生死之苦也。谓叁界六道众生,生而复死,死已还生,故名苦道,(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

《三藏法数》 / 190字 / 5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根

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叁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 一、信根,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

《三藏法数》 / 256字 / 5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法四依

法四依者,谓依凭正法,则能成就万行之因,满足菩提之果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

《三藏法数》 / 401字 / 5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百由旬

法华经说越五百由旬之险难而有宝所。化城喻品曰:「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眾欲过此道至珍宝处。」天台谓凡圣同居土為叁界之果报,故以之為叁百由旬,方便有餘土為四百由旬,实报无障碍土為五百由旬,超之即有宝所,即究竟之常寂光土也。嘉祥以叁界為叁百...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5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四种缘起

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於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

《佛学大辞典》 / 1132字 / 5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海导师喻菩萨十种善法

大海浩瀚无边,须凭人导引,乃能顺济。然诸商众,自非一心敬信其言,随所指示,则何以获安隐而致利益哉?菩萨于生死大海,作大导师,令诸有情,皆得远离险难恶趣,证入真空涅槃,故以海导师为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得他信许,菩萨于一切善法悉能了悟,精进勤修,为...

《三藏法数》 / 767字 / 5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加行

(亦名四善根,出析玄记) 此四通言加行者,谓此行人欲求见道,革凡成圣,遂起暖等四心,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一、暖加行,暖者从喻得名。谓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暖相。譬此加行位中...

《三藏法数》 / 293字 / 5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生死

生死能使人漂没,故名為流。无量寿经下曰:「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要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5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修忍五相

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嗔恨,故有五种相也。 一、众生相,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二、法相,菩萨修慈忍时,...

《三藏法数》 / 380字 / 5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大船师

佛之德号。以能导眾生,渡生死海故也。涅槃经二十一曰:「汝今欲度生死大河,我能為汝作大船师。」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5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有海

指叁界之生死而言。有者果报之事(果报实有,故云有),海者譬生死之无边。宝积经曰:「生死有海,苦哉痛哉。」俱舍论一曰:「由惑世间漂有海。」颂疏界品一曰:「由烦恼惑,令有情世间漂在叁有死海中。」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5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七种懺悔心

欲為懺悔时,当起之七种心也:一、生大惭愧心。我与释迦如来,同為凡夫,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我犹轮转生死,无有出期,以此為惭愧也。二、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之业,常与罪相应,以此因缘,命终之后,应堕於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之苦,以此為恐怖也。叁、厌离心。我等於...

《佛学大辞典》 / 317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无始无明

胜鬘,本业,起信诸经论谓之无始无明,菩提心论谓之无始间隔,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也。平等法界之理不达,妄隔平等之理性,谓之无明,又曰间隔。是闇惑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闇惑之心,隔离理性,故名间隔。依此无明之间隔而生种种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受种种之果也。而名之為...

《佛学大辞典》 / 903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一道

一实之道也。六十华严经六曰:「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八十华严经十叁曰:「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离。」涅槃经十叁曰:「实諦者,一道清净,无有二也。」大日经疏十七曰:「一道者即是一切无碍人,共出生死,直至道场之道也。而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独一法界,故言一...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5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涅槃八味

涅槃,梵语具云摩诃般涅槃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是乃叁德秘密理藏也。此之理藏,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而有八种法味。故泥洹经立此八味之名也。(法味者,谓诸法中之义味也。) 一、常住,谓此涅槃之理,彻叁际以常存,亘十方而常在。故曰常住。(...

《三藏法数》 / 321字 / 5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想

一、无常想,想即观想,谓观诸众生及诸世界一切有为之法,迁流代谢,皆悉无常。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断生灭,是名无常想。 二、苦想,谓观五阴之身,一切有为之法,常为诸苦之所逼迫。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灭众苦,是名苦想。(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藏法数》 / 672字 / 5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事行

一、身常恭谨,谓修菩萨行者,当谨守身业,毋令放逸,所谓杀盗淫等一切恶法,断而不行;及诸不善律仪,亦皆无犯,是为身常恭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言常至诚,谓修菩萨行者,欲修无上正真之道,当守护口业,诚实不虚,所谓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悉...

《三藏法数》 / 254字 / 4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妙高十义喻十住菩萨行

妙高,即须弥山也。以其四宝所成,出七金山之上,故名妙高。如来说华严经时,以自在神力,升此山顶,加被法慧菩萨,说十住菩萨之法行有此十喻焉。(梵语须弥,华言妙高。四宝者,金银琉璃水精也。七金山者,一双持、二持轴、叁担木、四善见、五马耳、六障碍、七持地,皆言金者,...

《三藏法数》 / 902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离生

生死也。叁乘之人,入於见道,而见諦理断见惑,永离叁界之生,是云正性离生。俱舍论十叁曰:「得世第一法,虽住异生位而能趣入正性离生。」万善同归集六曰:「齐登解脱之门,咸阐离生之道。」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4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叁法印

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叁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叁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叁法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

《三藏法数》 / 259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德

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一常德,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名之為常,又随缘化用常不绝,名之為常。二乐德,涅槃之体,寂灭永安,名之為乐,又运用自在,所為适心,名之為乐。叁我德,解我有二种:一就体自实名為我,如涅槃经哀嘆品中所谓:「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

《佛学大辞典》 / 297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十地断障证真

一、欢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见诸众生,心堕邪见,皆成障碍,故发起大愿慈心,而修舍行,于内身外财,无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而证遍行真如,是名欢喜地断障证真。(异生性障者,性即凡夫之性,障即执着我、法,障于初地功德也。遍行真如者,谓此...

《三藏法数》 / 1483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百八叁昧

首楞严叁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叁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叁昧,则于诸叁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叁昧。 宝印叁昧,谓菩萨住是叁昧,于一切叁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法数》 / 5399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种眷属

五种眷属者,谓如来说法,必假彼缘,缘即受道之人也。人受道已,因法为亲,即成眷属。譬如父母遗体,揽以成身,得为天性,天性亲爱,更相敬顺,故名眷属也。 一、理性眷属,谓诸佛众生,理性平等,自然相关。法华经云:我于众圣中尊,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是则未曾受...

《三藏法数》 / 352字 / 4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种见佛

谓菩萨修殊胜行,离诸障碍,称佛所行,得见十佛,了了分明,如是见者,乃名真见。故云十种见佛也。 一、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着见,谓如来乘如实道,示成正觉,安住世间,而不着涅槃,不着生死。菩萨称佛无着而见,是名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着见。(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 550字 / 4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七种生死

诸说不同,梁摄论十四曰:「如来报障清净,由除七种生死」。而同十卷明四种生死。谓一方便生死,菩萨為利生之生死也,於地前及初叁地感之,灭之而入於四地。二因缘生死,八相示现之生死也,於四五六地感之,灭之而入於七地。叁有有生死,有后有也,於七八九地感之,灭之而入於十地...

《佛学大辞典》 / 278字 / 4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十二品生死

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说自圣至凡之生死有十二品之不同,以劝诫人。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4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 《十二品生死经》

二转依

一、转烦恼依菩提,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

《三藏法数》 / 227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二种涅槃

一有餘涅槃,二无餘涅槃。新译曰有餘依,无餘依。依者,有漏之依身。对於惑业而曰餘。有餘涅槃者,為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餘有漏依身之苦果也。无餘涅槃者,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餘也。此二种之涅槃,同為一体。叁乘之行人,於初成道时,虽证得之,而无餘涅槃之现,则在於命终之时...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生死

生死无边际,有如大海也。止观一曰:「动法性山,入生死海。」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4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二门

唐道绰所判。一、圣道门,此土由凡至圣修道之教门也。除净土叁经,其餘之诸经是。二、净土门,往生弥陀净土而证圣果之教门也。叁部经之所说是。安乐集上曰:「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选择集本曰:「道绰禪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捨圣道正归净土。」教行信证六本曰:「凡就一代...

《佛学大辞典》 / 2032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闻经十益

谓毗卢遮那如来,现法界无尽身云,遍一切处,与十方佛,互为主伴,称性圆融,而说此经,令诸菩萨一切大众,及未来世法界众生,皆悉得闻,信解悟入,生如来家;乃至深入毗卢性海,若人闻是经得无量无边利益,今束为十,故云闻经十益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 一、见...

《三藏法数》 / 549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谓色声等之有為法也。其解释诸师各异。天台谓阴有二义:一阴者荫覆之义,谓色声等之有為法荫覆真理也。二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也。止观五上曰:「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聚,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净影取积聚之一义。大乘义章八本曰:「积聚名...

《佛学大辞典》 / 386字 / 4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有漏四种过失

有漏者,谓漏落叁界生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不寂静过失,谓诸众生,随逐根尘,起诸妄想,颠倒散乱,而无禅定之功,不能断惑证果,是为不寂静过失。 二、内外变异过失,谓诸众生,由内心乱想,外境迁流,心境相应,更互变异,所谓心随境起,境逐心生,...

《三藏法数》 / 219字 / 4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蕴

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阴者,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

《三藏法数》 / 319字 / 4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种补特伽罗

梵语补特伽罗,华言有情,又云人。佛为有情之类罪业深重,轮回生死,难得人身,故说此十种差别也。 一、不种善根,谓诸有情,于宿世中,及现在世,不种菩提善根,惟作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未修福业,谓诸有情,于宿世中,及现在世,未曾修习布施...

《三藏法数》 / 456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苦集灭道

即四諦也。苦集二者如上。灭者谓灭生死苦果之涅槃。道者谓可得涅槃果之正道。盖苦集灭道者為世间与出世间,即生死与涅槃之一双因果,苦為生死之果,集為生死之因,灭為涅槃之果,道為涅槃之因也。但先果而后因者,以果显着易知,因幽微难知故也。此四种之理,皆是真实,故云諦。声...

《佛学大辞典》 / 301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十二因缘

Dvādaśāiga Pratityasamut āda,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為辟支佛之观门。说眾生涉叁世而轮迴六道之次第缘起也。 一、无明Avidyā,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二、行Saṁskā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 叁、识Vijñāna,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

《佛学大辞典》 / 804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四种对治

(亦名四道,出阿毗达磨俱舍论) 对即敌对,治即攻治。譬如人有此病,即用此药治之,故名对治。 一、厌患对治,谓众生见欲界生死之苦,烦恼惑业之集,深生厌恶,起大加行,修于圣道,对治苦、集,故名厌患对治。 二、断对治,谓众生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于是修无间道...

《三藏法数》 / 240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莲华喻菩萨十种善法

一、离诸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察诸境,于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不为生死过失所染;譬如莲华,出于水中,而不为淤泥所染也。(五浊者,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也。) 二、不与恶俱,菩萨修行,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清净,不与纤...

《三藏法数》 / 601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删闍夜毘罗胝子

Samjayin vairaḍi utra(Sañjaya vairatī utra),删闍耶毘罗胝子。新称删逝移毘剌知子。六师外道之一。删闍夜,為其字,译言等胜。毘罗胝,為母之名。因母而名,故曰子。注维摩叁曰:「什曰:删闍夜,字也。毘罗胝,母名也。其人起见,谓要久经生死弥歷劫数然后自尽苦际也。...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叁界眼

佛之德称。佛為叁界人之眼,使避生死之险难者。佛般泥洹经下曰:「佛為大明,叁界中眼。」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叁魔

於四魔之中除死魔其餘之叁魔也,等觉之菩萨,除此叁魔。瓔珞本业经上曰:「超度叁魔。」见[魔]条。 又止持会集音义释叁魔曰:「一、烦恼魔。谓叁界中一切妄惑也。修行之人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魔。而五蕴魔亦摄其中。二、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摄也。若人勤...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叁有

叁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叁有者,叁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叁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也。新译仁王经中曰:「叁有业果,一切皆空。」智度论一曰:「叁有爱着心。」颂疏界品一曰:「名叁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遁麟记一曰...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十乘

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南无

Namah-Namo,又作南牟,南謨,那謨,纳慕,娜母,南忙,那模,曩謨,纳莫,曩莫。译曰归命,敬礼,归礼,救我,度我等。是眾生向佛至心归依信顺之语也。若佛对佛而称南无者,惊怖之义,谓生死之险难甚可惊怖,应悉救济之也。按广韵十一模部:「无莫胡切,南无出释典。」南无之无...

《佛学大辞典》 / 636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叁病用叁药

一、贪病,谓贪爱之心,对一切顺情之境,着欲无厌,是为贪病。其病当以不净之观为药而对治之。令其观于自他之身,一一不净,何所可贪。此观若成,此病即去,而心寂静矣。 二、嗔病,谓嗔恚之心,对一切违情之境,热恼于怀,是为嗔病。其病当以慈心之观为药而对治之。令其观于一...

《三藏法数》 / 268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修十种善法如师子王

菩萨因修善法,得无上正真之道,为天人师,令一切邪魔外道,见者无不调伏,如师子王,有大威力,而能慑伏诸兽,所向无不自在,故以为喻也。 一、得不惊怖,谓菩萨以勇猛精进,得最上乘,于诸法中无与等者;故能游戏生死,不惊不怖,得大自在,如师子王,于百兽中,莫能与等,游...

《三藏法数》 / 598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弘誓

弘,广也;誓,制也。谓菩萨广发誓愿,要制其心,志求满足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此依苦谛境而发誓也。谓菩萨遍观六道众生等类,无量无边,皆被生死诸苦所逼,一一不虚,故发誓愿欲度脱之,令出叁界。故云众生无边誓愿度。(六道者...

《三藏法数》 / 361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一声

一、执受大种声,执即执持,受即领受。谓人于内四大种,有所执受也。而言声者,如手相击,及语言等声,皆由内四大种而出,故名执受大种声。(四大种者,谓人身中地水火风也。) 二、不执受大种声,谓人于外四大种,无所执受,而言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皆由外四大而出,故名不...

《三藏法数》 / 456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八依

一、施设依,施设,犹建立也。谓人依五蕴中,假用言说,施设我及众生各各不同,有如是生类,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饮食,如是苦乐寿夭等,是名施设依。(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摄受依,摄受,含摄容受也。谓人依于父母妻子奴婢僮仆等,以为我所摄...

《三藏法数》 / 478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二障

烦恼障,智障也。新译為烦恼障,所知障。贪瞋痴等诸惑,各有二用:一者发业润生而缚有情,使在叁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理,名為烦恼障。扰恼有情之身心,故名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烦恼障由我执而生。二者一切贪瞋痴等诸惑,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

《佛学大辞典》 / 751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五住地

根本之烦恼,能生枝末之烦恼,故名住地。住地之烦恼有五种:一、见一处住地,身见等叁界之见惑,入见道时断於一处,故曰见一处。二、欲爱住地,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着之咎重,故表爱之名。叁、色爱住地,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着之咎最重,故独表爱之名...

《佛学大辞典》 / 262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杀鬼

有生者有死,由於无常之理,因而譬无常之理曰杀鬼。杀人之幽鬼也。止观七曰:「无常杀鬼不择豪贤。」毘奈耶律叁十四曰:「於寺门屋下画生死轮。(中略)於轮上应作无常大鬼髼髮张口长舒两臂抱生死轮。」法句譬喻经一、增一阿含经二十叁、四不可得经出曜经二等说四梵志避遁於山海空...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结使

结与使,皆烦恼之异名。击缚心身,结成苦果,故云结。随逐眾生又驱使眾生,故云使。结有九种,使有十使。净心诫观发真钞上本曰:「结使。成论云:犹如乳母常随小儿,能繫缚生死故名為结,常随生死故名為使,即九结十使。」大乘义章五本曰:「随逐紧缚,称之為使。结集生死,目之為...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大云初分得转生死业烦恼健度第六

尔时大云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生死烦恼业田。得心定愿藏法门。唯愿如来。广为众生分别解说。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开示解说。此经中有得生死烦恼田果实法门。复有生死田乐王法门。复有生死庄严住心法门。复有生死喜地法门。复有生死期地法门。复...

《大方等无想经》 /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 234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31日

四种方便

论问云:既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古孔切)秽之垢,若不以方便磨治,终不得净。故说四种方便。(梵语摩尼,华言如意。) 一、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及观一切法因缘和...

《三藏法数》 / 363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二种流

一、顺流,流即生死流也。盖六道众生,顺从生死之流,唯务趣下,而不知返;所谓顺生死流,逆涅槃道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逆流,谓初果须陀洹,依戒定慧,精勤修习,则能断叁界见惑,出离四趣生死,而证真空涅槃;所谓逆生死流...

《三藏法数》 / 162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菩萨修行九种差别

一、善行生死,菩萨成就道业,为化导有情,虽出没于生死中,不为生死染着。譬如病人服苦涩药,但为除病,不生嫌弃也。 二、善行众生,菩萨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设有病苦,常行救济,不生疲怠。譬如良医,亲近病者,心无厌舍也。 叁、善行自心,菩萨能调伏自心,破除烦恼,增长...

《三藏法数》 / 404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种变易

变易者,因移果易,故名变易。谓修一分之因,即感一分之果,此从变易生死一种中开出后之叁种也。 一、变易生死,谓菩萨以无漏智力,断其粗惑,所感殊胜细异熟果,以因移果易,而为生死,故名变易生死。(漏即漏落生死,今言无漏者,谓菩萨依大智慧而修,不漏落生死,故名无漏智...

《三藏法数》 / 230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七种忏悔心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云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若欲忏悔者,先当起七种心也。 一、生大惭愧心,惭即惭天,愧即愧人。谓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而我等轮转生死,未有出期,此实可惭可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梵语释...

《三藏法数》 / 481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种人

一、常没,谓人不能修习涅槃之法,则不得出离生死大河,故名常没。(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暂出还没,谓人或生世间,于信等五种善根不能坚固,还复退失,流转生死,故名暂出还没。(五种善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 叁、出观,谓人没于生死之河,而能...

《三藏法数》 / 174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生死

叁界六道之生死,為载人运转之车轮,故曰生死轮。智度论五曰:「生死轮载人,诸烦恼浩业。大力自在转,无人能禁止。」止观辅行曰:「业相是能运,生死是所运,载生死之轮名生死轮。」毘奈耶杂事叁十四曰:「於寺门屋下画生死轮。」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生死

谓至生死穷极之金刚喻定,相续随转之根本蕴,即六识以上之细意识。摄大乘论本卷上所云:「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是也。小乘中虽唯说六识,而六识时有断绝不起者,故至有别计恒转不断之一种识者。即大眾部之根本识,说假部之有分识,及此穷生死蕴等是也。唯识...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四真諦

又云四圣諦。苦集灭道之四諦也。其理真正,故云真諦,為圣者之所见,故云圣諦。涅槃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諦,是故又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諦,则得断生死。」知度论二曰:「佛為五比丘初开甘露门,说四真諦法苦集灭道諦。」见[四圣諦]条。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生死

生死海之此岸也。涅槃為生死海之彼岸。增一阿含经叁十九曰:「梵志不明晓,犹涉生死岸。」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四病

一、作病,作者,即生心造作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二、任病,任者即随缘任性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叁、止病,止者即止妄即真之...

《三藏法数》 / 204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世医四法喻如来

一、善知病,谓世之良医,善能知人种种疾病;以喻如来善知一切众生业惑等病也。 二、善知病源,谓世之良医,善知疾病所起之由;或由风湿,或由冷热,乃至饮食色欲之类,发于众病。以喻如来善知众生皆由无明烦恼为其根源,而有生死轮回之病也。 叁、善知病对治,谓世之良医,善...

《三藏法数》 / 310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力

如来之十力也。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叁世业报智力,知一切眾生叁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叁、知诸禪解脱叁昧智力,知诸禪定及八解脱叁叁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眾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

《佛学大辞典》 / 283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最后身菩萨

又名最后生,最后有,或后身菩萨。即住於生死身最后之生之菩萨也。俱舍论十八曰:「住最后有,名最后生。」俱舍光记十八释之曰:「即是王宫所生身。」又瑜伽论略纂十一曰:「最后身,谓已生欲界,即於此身成道。此身為生死身最后有,故名最后身。」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分段生死

二种生死之一,為轮迴六道凡身之生死也。轮迴六道之身,各随其业因而寿命有分限,形体有段别,故曰分段。大乘义章八本曰:「言分段者,六道果报,叁世分异,名為分段。分段之法,始起為生,终谢為死。」胜鬘宝窟中末曰:「分段生死者,谓色形区别,寿期长短也。」唯识了义灯六末曰...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二种生死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声闻、缘觉、菩萨虽离叁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

《三藏法数》 / 175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大乘义章十八曰:「大小相对,则大乘得成法身,般若,解脱之叁德涅槃。小乘不成,此有五义:一有无分别,小乘之叁德是有法,涅槃之体是无法。有无别体,故不相成。大乘之叁德体是有法,大乘之涅槃亦是有法。有义相并,故得相成。二常无常分别,小乘之叁德体是无常,涅槃之体是常,...

《佛学大辞典》 / 776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五性

一、定性声闻,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证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二、定性缘觉,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证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叁、菩萨性,菩萨,...

《三藏法数》 / 261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得度

生死比海,涅槃比彼岸,超生死而到涅槃云度。谓得渡生死之海也。无量寿经下曰:「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增一阿含经十四曰:「佛在菩提树下初得佛,作是念:罗勒迦蓝,诸根纯熟,应先得度。」遗教经曰:「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又(仪式...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五奇特梦

世尊往昔因中,在山修道,号善慧比丘,得五种奇特梦,走白普光如来,请为解说所梦之相。(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梦卧大海,普光云:梦卧大海者,汝身现居生死海中,未到彼岸,未证涅槃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梦枕须弥,普光云:梦枕须弥者,以表出生死海,登...

《三藏法数》 / 263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二教

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眾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餘眾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為显露教者,於彼為秘密教。在彼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

《佛学大辞典》 / 2250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无种性

法相宗所立五性之一。无无漏之善种,毕竟不能出离生死者,又名无性有情。唯识枢要上本曰:「无种性者,现当毕竟不成。」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3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叁退屈

一、菩提广大屈,梵语菩提,华言道。谓闻无上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是名菩提广大屈。 二、万行难修屈,谓闻布施等波罗蜜多,修之甚难,心便退屈,是名万行难修屈。(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叁、转依难证屈,谓闻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极难可证,心便退屈...

《三藏法数》 / 140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依正无碍六句

依谓依报,即世间国土也。为身所依,故名依报。正谓正报,即五阴身也。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国土亦名报也。六道众生,因有漏业,而感生死之身,即依秽恶国土而住;诸佛菩萨,因无漏清净业,而感法性之身,即依清净国土而住,今云依正无碍...

《三藏法数》 / 733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一道无為心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境心,一如本净心。一道者,為一乘一如等,言其理,乃离诸造作及有為无為之别执,名為无為。是盖谓真言行者,超叁劫中,於第二劫虽了达万有唯心,心外无别法,而恐沈没於真如无為之中,故知於此住心,不坏因缘,而证法界...

《佛学大辞典》 / 494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鼠唧鸟空

斥滥谈圆理者,谬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即义,又私诸法皆空之空义,不达即空之深义,谓如怪鼠唧唧之声,怪鸟空空之声也。止观八曰:「谬谓即,是犹鼠唧。若言空空,如空鸟空。」同辅行曰:「不达諦理谬说即名,何异怪鼠作唧唧声。即声无旨,滥拟生死即是涅槃。亦如怪鸟作空空声...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眾生

梵语萨埵Sattva,僕呼善那。新译曰有情,旧译曰眾生。眾生有多义:(一)眾人共生之义。法华文句四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据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法鼓经曰:「万法和合施设,名為眾生。」注维摩...

《佛学大辞典》 / 388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十心

有二种:(一)顺流十心,一、无明昏暗。谓诸眾生从无始以来,暗识昏迷,无所明了,為烦恼所醉,於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瞋痴,广作诸业,由是流转於生死也。 二、外加恶友。谓诸眾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益加惑我,无由开悟而修善业,以是流转於生死...

《佛学大辞典》 / 982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叁漏

漏,失也落也。谓诸众生由起惑造业,漏落叁界生死,不能出离也,然有因果之分。惑业为诸漏之因,生死为诸漏之果也。 一、欲漏,谓众生因欲界见、思二惑,造作诸业,而于欲界不能出离,故名欲漏。(意根对于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曰思惑。) 二、有漏...

《三藏法数》 / 196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长夜

凡夫流转生死。无明之昏,未寝之间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汝亦长夜随我受学。」唯识论七曰:「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為生死长夜。」胜鬘宝窟中本曰:「长夜者,生死远旷名长,无解自照称夜。又生死难晓,故称长夜也。」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四种人

谓四种死生之人也。见[四种死生]条。 又顺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顺流者顺生死之流也。逆流者,除灭五盖而修觉意截生死之流而名。 又一,常没人,不习修涅槃之法,常没流转於生死大海者。二,暂出还没人,生於世间五种之善根持不坚固,还復流转生死者。叁,出观人,乍沈...

《佛学大辞典》 / 252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四方行七步

谓如来初降生时,于四方面各行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华。行七步已,先观东方,口自出言:世间之中,我为最胜。我从今日,生分已尽。此是菩萨希奇之事,未曾有法。余方悉然。 一、东行七步,东行七步者,涅槃经云:示为众生,而作导首也。 二、南行七步,南行七步者,经云:示...

《三藏法数》 / 186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苦轮

生死之苦果轮转不止,故云轮。胜天王般若经一曰:「眾生长夜,流转六道。苦轮不息,皆由贪爱。」仁王经曰:「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叁界苦轮海。」同良賁疏四曰:「苦轮海者,苦通叁界,谓叁苦也。依苦乐捨,立為苦故,往返不息,迴转如轮。昇沈出没,深大如海。」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轮迴

眾生无始以来,旋转於六道之生死,如车轮之转而无穷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叁恶道。轮迴六趣中,备受诸苦毒。」心地观经叁曰:「有情轮迴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观佛叁昧经六曰:「叁界眾生,轮迴六趣,如旋火轮。」身观经曰:「循环叁界内,犹如汲井轮。」观...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四缚

(亦名四结,出鞞婆沙论) 缚者,束缚也,又连续也。谓众生由欲爱等业束缚,流转生死,连续不断,故名四缚。 一、欲爱身缚,谓欲界众生,于五欲顺情等境,心生贪爱,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欲爱身缚。(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嗔恚身缚,...

《三藏法数》 / 274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种佛

佛,梵语具云佛阤,华言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一、成正觉佛,谓佛于菩提树下,降伏诸魔,朗然大悟,证无上果,是名成正觉佛。(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之菩提树者,以佛于此树下成道,而得名也。) 二、愿佛,谓佛从兜率下生人间,说法度生,酬宿因愿,是名愿佛。(梵...

《三藏法数》 / 412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二决定义

决定者,断然不易之谓。如来令阿难甄别真妄,一以审因心果觉之异同,一以审烦恼根本之生起,故有二种决定义也。 一、审因心果觉,佛语阿难:若欲捐舍小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者。盖为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证之果觉,如来所证之果觉,...

《三藏法数》 / 298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叁结

一见结,我见也。二戒取结,行邪戒也。叁疑结,疑正理也。见惑中此叁者过最重,故以此叁结為见惑之总称,断此叁结為预流果。涅槃经叁十六曰:「迦叶菩萨白佛言:如佛先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犹如纵广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此中如何说断叁结名须陀洹?一者我见,二者非因见...

《佛学大辞典》 / 333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法性山

法性不变不动,故譬之以山。止观一曰:「动法性山,入生死海。」同辅行曰:「法性不动如山,眾生恶深如海。非大誓愿,无谋善权,安能动难动山,入难入海。」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

四法

经云:于法宝中,有其四种,引导众生,出生死海,到于彼岸。叁世诸佛,依此修行,断一切障,得成菩提。 一、教法,谓一切无漏善法,教化众生,能破无明烦恼业障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二、理法,谓一切教法所诠之义理也。 叁、行法,谓戒定慧等诸行之法也。 四、果...

《三藏法数》 / 147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叁归依

谓如来初成正觉,因为提谓长者开受叁归之戒,翻邪归正,以为入道根本。是故叁乘行者,修因证果,皆以此为道也。华严经疏云:叁宝吉祥,最胜良缘,有归依者,能办大事,生诸善根,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是名叁归依。(叁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也。) 一、归依佛,梵语佛陀...

《三藏法数》 / 376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所依土

一、法性土,谓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真如为体。然此身、土、体无差别,不变不迁,离相寂灭,是名法性土。 二、实报土,谓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以无漏五蕴为体。此由往昔修习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成就无碍庄严境智,融泯称实,感报之所招感,是名实报土。(无漏者,不漏...

《三藏法数》 / 509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机

四机者,机即机器,又机缘也,有可发之义,故名为机。 一、人天机,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名人天机。 二、二乘机,谓厌畏生死,忻尚涅槃,是名二乘机。(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叁、菩萨机,谓先人后己,慈悲仁让,是名菩萨机。(菩萨,梵语具...

《三藏法数》 / 192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彼岸

梵语波罗Pāra,译曰彼岸。生死之境界,譬之此岸,业烦恼譬之中流,涅槃譬之彼岸也。智度论十二曰:「波罗,秦言彼岸。」又曰:「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维摩经佛国品曰:「稽首已到彼岸。」註「肇曰:彼岸,涅槃岸也。彼涅槃岂崖岸之有?以我异於彼,借我谓之耳。」思益经一...

《佛学大辞典》 / 276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