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 条搜索结果

五支作法

又称五作法。谓因明以五支作法之论式也。弥勒,无着,世亲等古因明师所立,各家之论式,亦无一定。瑜伽师地论第十五,明五明处,其中於因明处之下曰:「能成立法,有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叁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量。」显扬圣教论亦全与之同。此八能...

《佛学大辞典》 / 777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长行

谓经文中,直宣说法相,而不限定字句之文句。以文句之行数长故也。是对於偈颂之称,十二教之中第一修多罗是也。故诸经自能詮之文体之,则惟长行与偈颂之二者而巳。百论疏上曰:「总谈设教,凡有叁门:一但有长行,无有偈颂,如大品之类。二但有偈颂,无有长行,如法句之流。叁...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大乘起信论

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為梁之真諦,一卷,新译者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本论可為叁观之。起首叁颂為序。从论下為正宗。末后一颂,即是随行所起大愿,為流通。兹将本论各家之着述列下。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一卷(陈智愷作),起信论义疏上卷(缺下...

《佛学大辞典》 / 382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七种自性

如来有七种之性自性,性者即不变迁之义,此不变迁之性即為如来之自性,故名性自性。一集性自性,集即聚也,其性自性,即是万善聚集之因,是约於圣而论。故经曰:即叁世如来性自性第一义心也。二性自性,由前第一义心所集万善之因而各有自性存於内,故名性自性。叁相性自性,可见而...

《佛学大辞典》 / 345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八智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证真如之理,智是能证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证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叁、集法智,谓观欲界集...

《三藏法数》 / 490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加行位

唯识宗五位之第二。於十迴向之终,修四寻思四如宝之愿,得煗,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為入於见道,正通达於真理之方便加行际,故名為加行位。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唯识论九曰:「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又曰:「煗顶忍世第一法四,总名顺决择。顺趣真实决择...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3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童子戏作佛事

法华经方便品曰:「乃至童子戏,聚沙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阿育王传一曰:「世尊与阿难在巷中,行见二小儿,一名德胜,是上族姓子。一名无胜,是次族姓子。弄土而戏,以土為城。城中復作舍宅仓储,以土為麨着仓中。此二小儿见佛叁十二大人相欢喜,德胜於是掬仓中土名...

《佛学大辞典》 / 196字 / 3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解夏草

解夏之日,僧赠檀越者。盖此日诸比丘取生茆拟如来成道时之吉祥草,坐於此上而行解夏之法,故与以此吉祥草,之意也。释氏要览下曰:「今浙右僧,解夏日,以綵束茆以遗檀越,谓之解夏草。今详,此草已為五法身座,故名為吉祥草也。」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月灯叁昧经

有二译:一高齐那连提耶舍译,十卷。一佛说月灯叁昧经。一卷,刘宋先公译。前经之一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善

一、定善,定心所修之善业也。息虑凝心观净土之依正二报也。二、散善,散心所修之善业也。策身口意废恶修善也。唐善导释观经以此二善,以十叁观為定善,以叁福為散善。谓一经之所明,不出定散之二善也。观经疏玄义曰:「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

《佛学大辞典》 / 224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八圣道

与[八正道]同。阿弥陀经曰:「七菩提,八圣道。」俱舍论二十五曰:「七等觉支,八圣道支。」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十使

一贪欲,二瞋恚,叁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為根本,故标出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之也。又以见思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经藏

该摄佛所说之经典,称為经藏。经中各含藏事理,故曰藏。叁藏法数九曰:「叁藏者,谓经律论,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皆名藏。」六十华严经六曰:「自归於法,愿与眾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又纳经典之府库也。又作经堂,藏殿,轮藏等。此中亦收经律论之叁藏及贤圣祖之章疏,名為...

《佛学大辞典》 / 154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起信二门

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诸法。盖真如门是染净通相,通相之外,无别染净,故得总摄一切诸法。生灭门是染净别相,别相之中,无所不该,故亦总摄一切诸法,此二门所以也。 一、心真如门,谓心性不生不灭,非染非净,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惟是一心,故名心真如门。...

《三藏法数》 / 236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科经

者,限。谓诸经中皆有序、正宗、流通也。始自晋道安法师判节诸经,皆具叁。尔后亲光论自西天传至此土,果有叁之说。是故诸经皆以叁而科节也。(亲光论者,谓亲光菩萨所造之论也。) 一、序,序即序述,亦次序也。有通序、别序。通序者,谓如是我闻。一...

《三藏法数》 / 476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欢喜地

十地之第一地。菩萨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成断惑证理之一,大欢喜之位也。自此十地之间,经二大阿僧祇劫而成佛。新译仁王经下曰:「初证平等性,而生诸佛家,由初得觉悟,名為欢喜地。」观经天台疏曰:「欢喜地者,初证圣处,多生欢喜也。」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正像末

凡一佛出世则以其佛為本,立正法,像法,末法之叁时。然诸经皆说正像之二时,大悲经独说正像末叁时。又如杂阿含,俱舍论,唯说正法之一时。一正法,正者证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证果者,是為正法时。二像法,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

《佛学大辞典》 / 489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九心轮

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二能引发,叁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也。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别...

《佛学大辞典》 / 474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八时

印度俗法,以一日一夜為八时,如那烂陀寺亦依此俗法。然圣教所说,以六时為法。西域记二曰:「居俗日夜為八时,昼四夜四,於一一时各有四。」寄归传叁曰:「夜有四时,与昼相似,成八时也。(中略)调御之教但列叁时,谓一夜為叁也。」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北方佛教

南方佛教之对。纪元前叁世纪阿育王传道师派遣后,发达於印度北部,传播於西藏,支那,日本等之佛教总称。此等处所现存之经典,与锡崙,缅甸等所谓南方佛教国之经典為小乘教者相反。含大乘经典為多,两者显有相异之点,故从地理上之区,称為北方佛教。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顺為顺益之义,為部之义。顺益其所顺法之部名為顺。此有叁种:一顺福,為感世间可爱之果之有漏善根。五戒十善等法是也。二顺解脱,解脱為涅槃。為定能感涅槃果之有漏善根。此善生巳,则使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之法,若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之毛竪,悲...

《佛学大辞典》 / 472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念珠

念珠有四种。上品,最胜,中品,下品之四数,如一千八十,百八,五十四,二十七是也。见[数珠]条。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香篆

以香造篆文点之以火而测时者。后唯為闻香烧於饮席或佛前。谷响集七曰:「洪芻香谱云:百刻香,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準十二辰,一百刻,凡烧一昼夜。」释门正统叁曰:「后又有以盘摹香篆号无声漏者,缔创若易。而久久之后,末香有燥湿,山童有勤惰,岂若壶更之罕失乎?」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十玄门

又曰十玄缘起。华严宗所立。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者。通此义,则可以入华严大经之玄海,故曰玄门。又此十门互為缘而起他,故曰缘起。至相大师,承杜顺之意,创说於十玄章,贤首於五教章中卷敷演之。但次第不同。然贤首更於探玄记一说十玄,稍异於此,清凉全依之。 一,同...

《佛学大辞典》 / 1469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十地寄乘

十地寄乘者,谓十地菩萨寄于,人天等诸乘进修,而为因行,以显真实智证之果也。所以欢喜、离垢、发光叁地,寄于世间人天乘;焰慧、难胜、现前、远行四地,寄于出世间叁乘;惟不动、善慧、法云叁地,超于世间、出世间,即是寄显一乘法也。(人天乘者,人乘、天乘也。叁乘者,声...

《三藏法数》 / 870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禪定

禪為梵语禪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為梵语叁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為禪,一境静念為定也。故定之名宽,一切之息虑凝心名之,禪之名狭,定之一也。盖禪那之思惟审虑,自有定...

《佛学大辞典》 / 726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有对

对為碍之义,有障碍之义者,谓之有对。一、障碍有对,如手碍手,石碍石,互碍而被碍者。二、境界有对,六根六识及诸心所,為五境及法境之一境界所拘束,而取境之作用不得自在者。叁、所缘有对,為六识及法境之一所拘束,而缘虑之作用不得自在者。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不思议境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境界之略名。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凡性

凡夫之性也,俱舍谓之异生性。谓身具见惑未证諦理者。四教仪六曰:「圣以正為义,捨凡性入正性。」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天竺叁时

印度以一岁為叁期,而立名者,亦云叁际。热时(Grīṣma)為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之间。雨时(Varṣakāla)為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寒时(Hemanta)為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之间。此叁期冥加,世尊叁时殿名之所由起也。更二此叁时為六时。渐热时(Vasanta)正月十六日...

《佛学大辞典》 / 446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食肉十过

一、众生是己亲,谓一切众生,轮回五道,互相生育,递为眷属,以是因缘,今所食肉,无非亲者,故云众生是己亲。(五道者,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见生惊怖,谓一切众生,护身惜命,与人无别;若见食肉之人,惊怖远离,故云见生惊怖。 叁、坏他信心,谓...

《三藏法数》 / 494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劝请

转法轮请佛住世等也。而密教之劝请有二种:一,法会之初,劝请梵天夜叉等,以拂魔障者。二,正劝请所祈祷之尊也。其劝请四方為四种。各随其修法之方角,而劝请其方面之善眾也。最胜王经叁曰:「劝请诸佛转大法轮。」十住毘婆沙论五曰:「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广弘明集叁十...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声闻叁道

一、见道,谓声闻因断叁界见惑,见真谛理,故名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别,曰见惑。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二、修道,谓声闻得初果已,复缘真谛之理,断欲界九品思惑,名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

《三藏法数》 / 247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菩萨十施

一、减施,谓菩萨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妙饮食,与众生,然后乃食。复念身中八万尸虫,依我身住,愿令普得充满。于凡所受之物,悉亦如是,是名减施。(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竭尽施,谓菩萨得上妙饮食,香华衣服,资生之具。或有人言:汝今所有,...

《三藏法数》 / 870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慧解脱

但得慧障解脱之罗汉也。此人之性,好悟道理,不好事用之功德,故但断障无漏智慧之见思烦恼,而不离障禪定等功德之事用障也,例如但好学问不好艺能之人。长阿含经十九曰:「又能善别灭苦集圣道,则心得解脱,慧解脱亦然。」俱舍论二十五曰:「慧解脱者,未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吉日良辰

由星宿之法定吉日良辰,為印度之古法,宿曜经,摩登伽经,舍头諫太子二十八宿经等详说之。大日经疏四曰:「良日辰者,谓作法当用白月,就中一日叁日五日七日十叁日,皆為吉祥,堪作漫荼罗。又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最胜,至此日常念诵,亦应加功也。」宿曜经上以偈说:「一叁五九十...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十种烦恼随眠

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识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识也。) 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

《三藏法数》 / 1012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种戒

此非据戒之项目数,乃就戒之特质而区之也。一作持戒,二止持戒,戒之所以成立,在於防止恶行,称為止持戒者,即以戒本所列者為根本。止恶之理想在於作善,教以积极的行為者,亦名為戒,此為作持戒。如半月说戒,叁月安居之规定是也。 又一出世间戒,沙弥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

《佛学大辞典》 / 479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金刚杵

梵语伐折罗Vajra,原為印度之兵器。密宗假之,以标坚利之智,断烦恼,伏恶魔。其两头单独者,谓之独股,叁枝者,谓之叁股,五枝者,谓之五股,九枝者,谓之九股。以金石或木材作之,有大中小之叁品。大日经疏一曰:「伐折罗即是金刚杵。」又曰:「伐折罗如来金刚智印。」又...

《佛学大辞典》 / 329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七等觉支

见[七觉支]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除觉支

七觉之一。新译曰轻安觉支。除一切之心缘而身心轻安也。见智度论十九。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十种烦恼现行

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故名随所欲缠现行。 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故名不随所欲缠现行。 叁、无所了知现行,谓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别,于一切境界无...

《三藏法数》 / 958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法华八讲会

八座讲讚法华经八卷之法会也。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月明菩萨经

佛说月明童子经。一卷,吴支谦译。此经為月灯叁昧经之一。佛对月明童男(即月光童子)说法财二施,及过去之智止太子以身肉疗比丘之病。月灯经以之作智意女。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 《佛说月明菩萨经》

五性

法相宗所立。一切眾生之机类,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 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 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叁、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四、不定性,有二种叁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

《佛学大辞典》 / 401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八部般若

又以八部总该般若。金刚仙论一曰:「有感应应世,故说八部般若。以十种义,释对治十。其第一部十万偈(大品是),第二部二万五千偈(放光是),第叁部一万八千偈(光讚是),第四部八千偈(道行是),第五部四千偈(小品是),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问是),第七部六百偈(文殊是...

《佛学大辞典》 / 262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种持戒

一、悕望戒,悕即悕求,望即期望。谓求生天及余善处,坚持禁戒,是名悕望戒。 二、恐怖戒,谓畏堕恶趣,畏恶名称,坚持禁戒,是名恐怖戒。 叁、顺觉支戒,谓随顺七觉支,庄严其心,坚持禁戒,是名顺觉支戒。(七觉支即七觉,谓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

《三藏法数》 / 167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九种食

一段食,段段嚙碎而食者。香味触叁者為体。寻常之食物也。二触食,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者。如眼之於美色乃至身之於软滑是也。叁思食,意识思好事而生乐,资益诸根者。四识食,地狱之眾生及无色界之有情等,以识资持命根者(已上四种為世间食)。五禪悦食,修...

《佛学大辞典》 / 218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种身

台宗诸佛立叁身:一、色身,為叁十二相乃至微尘数之相好身,是解脱之德也。二、法门身,為叁德四无量五六度七觉八圣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功德积聚之身,是般若之德也。叁、实相身,是所谓实相真如,叁身中法身之德也。止观二之叁曰:「别相者身有叁种:一者色身,二者法门身,叁者实...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种行相

此行相有俱舍唯识之异义。俱舍以许直缘心外之境,故心外之境為所缘,心内之行相即所缘也。唯识不许直缘心外之境,必於心内现影像,以之為所缘更起能缘之相,申言之,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名相,能缘名见,而此见即行相也。然则由唯识观之,则我為见行相,俱舍為相...

《佛学大辞典》 / 239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八部般若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既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焉。 一、大品般若,谓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叁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余之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也。以其卷帙多故,是名大品般若。(...

《三藏法数》 / 885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十五方便

台家修禪之法,方便与正修二道,先為方便行,有二十五种,其次正修十乘观法。二十五种之方便行,為五科:一、具五缘:持戒清净(离叁业之非)、衣食具足(蔽形凌飢)、閒居静处(山林兰若)、息诸缘务(学问犹废何况俗事)、近善知识(资我身长我道)。二、訶五欲:訶色(色如...

《佛学大辞典》 / 419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心法

一切诸法,色心二法,有质碍為色法,无质碍而有缘虑之用,或為缘起诸法之根本者為心法。此心法,显密二教相违。显教以心法為无色无形,密教以為有色有形。显密共立种种之心法。见[心]条。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九无间道

叁界為九地,一地之修惑,又九品断之各有无间解脱二道。正断惑之智,谓之无间道,解脱既断了,而解脱惑之智,谓之解脱道。一地之惑有九品,则有九无间九解脱也。参照[九解脱道]条。新译曰无间道。旧译曰无碍道。间即碍之义,观真智理,不為惑所间碍也。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利智

对於愚钝而言。智慧明能是非之别者。法华经化城喻品曰:「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往生要集上本曰:「利智精进之人未為难。」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根力觉道

五根与五力,七觉支与八正道。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赖耶四

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第八识,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有此四之义焉。 一、相,相即形相。有叁种:一、境相名相,谓此识能与根心而为境界故。二、相状名相,谓世间有为之法,皆有相状,惟是此识之所变现故。叁、义相名相,即能诠教下所诠义理之相,亦是此识之所变现。故...

《三藏法数》 / 367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梵语优婆罗叉U arakṣa,译曰律,毘尼Vinaya。译曰律者,义翻也(毘尼之正译曰灭,或调伏)。律犹言法,禁制之法也。又詮量,詮量罪之轻重也。大乘义章一本曰:「律者,外国名优婆罗叉,此翻名律。解释有二:一就教论,二就行辨。若当就教,詮量名律。若当就行,调伏名律。毘尼之...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俵嚫

禪林之语。俵者与之义,与人之施物云俵嚫。品字笺曰:「俵,俵散也。以应得之物而照人散為俵。」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顺决择

叁顺之一。见[顺]条。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证入

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也。此有满。二乘之极果及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等觉為,妙觉為满。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底彦多

又作丁岸哆Tiṅanta,即Tin+anta,梵语文法二声之一。示动词之变化者,有十八转。彦多者后之义,底字為置於后之声。是以动词中第叁人称单数之语尾名,為动词语尾一般之名目也。唯识枢要上本曰:「底彦多声有十八囀,辨此声中底字居后,彦多是后义,则是底字居后声也。」寄归传四曰...

《佛学大辞典》 / 350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可说

佛陀证悟之性海,為佛佛自知之法,不可言说,是曰果不可说。然此不可说之果,得於因人之机缘略说一,是曰因可说。因者,其所现所说,皆為因位因人,故只谓是因位因人所知所了之际也。五教章上曰:「地论云因可说果不可说者是也。」即十地论二所谓:「前言十地义,...

《佛学大辞典》 / 176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得益

善导之观经疏科本经之王宫会為四,第叁曰得益,即明十六观之正宗已,而明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见佛得道之益之经文也。观经序义曰:「四从说是语时,下至诸天,发心已来,正明得益。」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重法界

华严宗所立叁种之观门也。一、理法界,观一切诸法,尽為平等之真如。界者性之义也。二、理事无碍法界,观诸法即真如,真如即诸法。故界具与性之二义。事者之义,理者性之义。叁、事事无碍法界,观诸法既具性,则诸法一一復如性融通,而一切事事,悉相融相即。界具性之二义,...

《佛学大辞典》 / 299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法身

有五种(一)金光明经所说。一理法身,本觉之理性,诸佛眾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眾生,為无明隐没,在诸佛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為理法身。二智法身,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金光明经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如...

《佛学大辞典》 / 507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部五部

印度小乘教,佛灭之年结集时,上座大眾之二部。佛灭百年优婆毱多之时,曇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麤富罗部之五部。行宗记一上曰:「二部,结集上座大眾二部。五部,横五部者是。」叁论玄义曰:「言诸部异执者,或二部,或五部。」参照[结集]条。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那婆素

unarvasu,长老名。译曰井宿。见本行集经七十。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俵嚫

禪林之语。俵者与之义,与人之施物云俵嚫。品字笺曰:「俵,俵散也。以应得之物而照人散為俵。」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理趣

具名般若理趣。般若十六会中之第十会,大般若经第五百七十八卷是也。与密部之理趣经大同。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五种性

於瓔珞经所说六种性中除第六妙觉性之果性,取因位之种性而為五种性也:一习种性,為十住之位,研习空观,而破见思之惑。二性种性,為十行之位,不住於空,而能教化眾生,别一切法性。叁道种性,為十迴向之位,修中道之妙观,因而通达一切之佛法。四圣种性,十地也,以前之住行向...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迦罗

Kalā,又作哥罗,歌罗。量名。慧苑音义上曰:「哥罗,正云迦罗,此云竪,折人身上一毛為百中之一也。或曰:十六之一。谓西域风俗,以十六升為斗,如此土以十六两為一斤。义译為校量。」玄应音义四曰:「折一毛以為百,一為歌罗,论以义翻名為力胜。以无漏善法...

《佛学大辞典》 / 326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大意

讲经论。初大意,次题号,次入文解释,叁段為例。大意者,论一部始终之纲要也。止观一曰:「大意囊括始终冠戴初后。」说法明眼论曰:「若供养经律论等,必应有大意释名科文叁段。」同钞上曰:「大意者,未入文前悬谈教起因由一部纲要,释名者次解名题也。科文者正入正文科...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止观四本

一圆顿止观,大师在荆州玉泉寺说者,章安记為十卷。二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者,弟子法慎记,本叁十卷,章安治定為十卷,今之禪波罗蜜是也。叁不定止观,即陈尚书令毛喜,请大师出而说者,一卷,今之六妙是也。四小止观,大师為俗兄陈缄请出而说者,今之修习止观坐禪法要是也。见小...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对於因而言。果之齐之意。即超绝因人言说思虑之不可思议境界也。具云性海果,亦称果不可说。冠註五教章上之一所谓「性海果者,是当不可说之义,即十佛自境界,」是也。依华严探玄记十,有说所詮之义為果,有说地上之证智為果,有说十地之圆满為果,有说亡詮证入十...

《佛学大辞典》 / 224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五佛座

金刚界五佛之宝座也。一大日师子座师子為诸兽之王,於诸兽中游行无畏。毘卢遮那亦如是。為诸法之王,於诸法中不变无碍,故坐师子座。二阿閦象座。象之力用,於诸兽中无过之者,金刚部王皆据其上者,表坚力无碍也。又兔马象叁兽渡河象王独极底,象马车步四兵中,以象為第一,於诸兽...

《佛学大辞典》 / 516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僧伽Saṁgha之略。译曰和或眾。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為眾。新译家以為叁人已上。智度论叁曰:「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叁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芻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眾,寧容一己輒道四人,...

《佛学大辞典》 / 494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序六缘

善导於观无量寿经之序义,科经之序,立叁序六缘。叁序者,证信,化前,发起也。其发起序有六缘:禁父、禁母、厌苦、欣净、散善显行、定善示观,是也。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十二神将

与[十二神明王]同。十二大将应於本尊之十二大愿,保护昼夜之十二时也。又其大将一一具孟仲季之叁辅,故成叁十六禽,又於七觉各具千如故其药叉之眷属成七千(经中说药叉眷属七千),十二神将各具七千之药叉,则為八万四千,是成八万四千之护法神,转一切眾生八万四千之烦恼,成八万...

《佛学大辞典》 / 253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观无量寿经得益

唐善导观经疏科一经為五段第一序,第二正宗,第叁得益,第四王宫流通,第五耆闍。得益者,十六观之正宗说终后,说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得见西方净土及弥陀叁尊,韦提希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各发无上菩提心之利益一段也。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亲光叁科经

谓亲光菩萨造论,释佛地经,科也。 一、教起因缘,谓如来说教,必有发起因缘。此佛地经,佛告妙生菩萨,有五种法,摄大觉地,而说是经,即教起因缘。(五种法者,一清净法界智、二大圆镜智、叁平等性智、四妙观察智、五成所作智也。) 二、圣教所说,谓因缘后,...

《三藏法数》 / 193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秘法

有通别之二称。通称行於密教。护摩念诵之总名也,不显露示人。故曰秘法。别称大法、准大法、秘法、通途法之四段,而第叁段之别目也。苏悉地法,五秘密法等之传法,许於灌顶已后者,总曰秘法。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六七能遍计

唯识宗谓识中第七识,缘第八识之见,而起我执,第六识对一切之法境,於我法起执。其他前五识及第八识,无我法二执,无能徧计之义云。护法之说也。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菩提

见[菩提]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定善义

唐善导撰。四帖疏之第叁。释观无量寿经正宗十六观中之定善十叁观者。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野布施

又云花钱。於丧场与之施物也。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如来舍利

释迦如来于拘尸城荼毗已竟,诸国起兵夺取舍利时,有婆罗门为息相夺诤故,作八,八国起塔供养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拘尸,梵语具云拘尸那,华言角城,谓此城叁角故也。梵语荼毗,华言焚烧。梵语舍利,华言骨身。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拘尸城,拘尸城诸力士,得...

《三藏法数》 / 344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处十六会

四处者一為王舍城之鷲峰山,二為舍卫国之给孤独园,叁為他化自在天宫,四為王舍城竹林精舍之白鷺池。十六会者,第一会有四百卷。说於鷲峰山。第二会自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卷之七十八卷,说於鷲峰山。与第一会大同,罗什译之摩訶般若,无罗叉之放光般若,竺法护译之光讚般若,同為...

《佛学大辞典》 / 859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六相

一总相,二别相,叁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於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所谓法华之一真法界无尽者,依此六相之圆融而证之。是出於华严经初...

《佛学大辞典》 / 796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顺世八心

顺於世道而感人天之果,谓為顺世之行,又达於世间而感出离之果,谓為违世,其行法之次第发达有八心,是名顺世之八心,违世之八心。大日经疏二曰:「如前所说种子根疱等及归依叁宝為人天乘,行斋施善法,皆名顺世八心。若叁乘初发道意,迄至拔业烦恼根本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名违...

《佛学大辞典》 / 195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塔之层级

探玄记八曰:「依长阿含经四人应起塔:一佛,二辟支,叁声闻,四轮王也。真諦叁藏引十二因缘经云八人应起塔:一如来,露盘八重已上,是佛塔。二菩萨,七盘。叁缘觉,六盘。四罗汉,五盘。五那含,四盘。六斯陀含,叁盘。七须陀洹,二盘。八轮王一盘。若见之不得礼,以非圣塔故也(...

《佛学大辞典》 / 617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十二缘起

一有情流转於过去现在未来叁世之缘起,十二段而说明之者。见[十二因缘]条。

《佛学大辞典》 / 35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天仙

天人与神仙也。理趣述讚中曰:「五趣之极曰天,人有神德曰仙。」大日经疏二曰:「天仙谓诸五通神仙。」法华懺法曰:「菩萨声闻缘觉眾,及一切天仙。」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般若理趣

大般若十六会中第十会,谓之般若理趣(第五百七十八卷),是為说实相般若之深旨者。故名為理趣。别行之為教宗之课诵,有慈恩之释叁卷。名為理趣述赞。此经与蜜藏中之般若理趣经其说相酷似。故密家言理趣说理趣经中浅略之行相也。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师子诸传说

野狐领师子攻敌。及师子先吼,野狐自象堕而死。见止观辅行五。师子王欲為獼猴捨身。见大集经叁,经律异相四十七。师子食象哽死。木雀援之苏息,后忘恩不报,因拔一目。见菩萨瓔珞经九,经律异相四十七。师子有二子,為猎者所杀,同生於长者家,出家得道。见十诵律一,经律异相四十...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2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同别二教

华严一家之教判,第五同教為别教一乘,同教一乘。别教一乘者,永别异於二乘叁乘等诸乘,一多无尽之一乘法也。五教章上明其十别。同教一乘者,為使二乘叁乘等机入於一多无尽之法界,以一乘无尽之法寄显於始教之叁乘法,或终顿之一乘法而说也。然则同教一乘约於所寄之法则為终顿二...

《佛学大辞典》 / 469字 / 2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密教四波罗夷

一不捨正法戒,如来一切之圣教皆当修行。二不捨离菩提心戒,菩提心為菩萨万行之幢旗,若丧失之则万行将依何而示导?叁不应慳吝法戒,诸胜法為大圣之遗财,若慳吝不与,则与盗叁宝物同。四不饶益行戒,於一切眾生不可作不饶益之行,应普摄一切眾生,為入道之因缘。大日经具缘品说此...

《佛学大辞典》 / 316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僧尼管属

僧尼之制度官也。僧史略中曰:「东汉初沙门,隶鸿臚寺,西晋无闻。至后魏初立监福曹,统摄僧伍,寻更為昭玄寺。后復改崇玄曹。齐梁之世,立同文寺,使主僧务。至唐初,僧尼皆隶司宾,则天朝改隶祠部。玄宗开元十四年僧道,僧尼割属鸿臚寺,使祠部检校之,道士女冠隶之宗正寺。宪...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头北面西

头北面西,右胁而卧者,如来涅槃之相也。后涅槃经上曰:「尔时世尊叁反入诸禪定,叁反示诲眾己。於七宝床右胁而卧,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后背东方。(中略)於其中夜入第四禪寂然无声,於是时顷即般涅槃。」长阿含曰:「尔时世尊入拘尸那城,向本生处娑罗双树间,告阿...

《佛学大辞典》 / 447字 / 2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种薰习

七转识各缘其外境时,依其识自体之力,薰习其所缘境之二相与本质之种子於第八识,谓之相薰。薰习能缘之见及自证证自证之种子於第八识内,谓之见薰。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初曰

一日叁时:曰初日,中日,后日。金刚经曰:「初日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理趣叁昧

诵读理趣经式。一心行此法,故名叁昧。有显密之二行。显行者,读玄奘译之般若理趣,密行者,读不空译之理趣经。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缘起因

对於性海果而言。华严宗之语。原来如来之果海,不可称不可说,随机缘而起说,专為因人。因而其所说皆為因人所知所了之齐,谓之缘起因(因人者,因位之人,即等觉以还者)。五教章上曰:「缘起因,即普贤境界也。」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八十一科

大藏一览叁引指要录曰:注出般若名相八十餘科,庶发披阅者智智尔: 一、五蕴,二、六根,叁、六尘,四、六识,五、六触,六、六缘所生,七、四缘,八、六大,九、十二因缘,十、六度, 十一、我者,十二、生者,十叁、寿者,十四、命者,十五、有情者,十六、养育者,十七、眾数...

《佛学大辞典》 / 516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观经化前序

唐善导科观经之序与他师异意,以如是我闻之一句(通常六成就中信成就闻成就之二)為证信序,一时佛至而為上首之数句(通常六成就中之后四成就)為化前序。是為未入观经教化前之序释,通述释迦一代之化相者也。何则?本经之正说,降临王宫而后起,非灵鷲山上之事,故此序与本经...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如是我闻元起

智度论二曰:「佛入灭时,阿泥楼驮比丘,使阿难请问四事:一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何為师?二诸比丘依何住?叁恶性比丘云何共居?四一切经首置何字?佛答:乃至一切经首置如是我闻等言。」法华文句记一曰:「通序元起由阿泥楼豆令阿难问佛。」私志记一曰:「摩耶、大悲、涅槃后、...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凡譬喻不可显喻其法之全,但比况其一之义,是曰喻。例如言面如月,则以月之端正一边而比显面貌端正之一也。涅槃经五曰:「面貌端正犹月盛满,白象鲜洁犹如雪山,满月不得即同於面,雪山不得即是白象。」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法身化生

受佛之教化新生於佛家之身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

《佛学大辞典》 / 44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法身说法

法身说法者,密教之常谈也。在於显教,以法身无说,报化有说為通途,唯台家之圆教,独云法身有说。言法身如来具一切之德,何使无说法之义?净名疏曰:「法身无缘冥资,一切无说而说,即是法身说法。」四明教行录四曰:「当知剎剎尘尘,俱说俱听。说听同时,妙哉此境,不可以言想求...

《佛学大辞典》 / 1237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南山叁教

一、性空教,析小乘教诸法之性,唯观其自性之空无,尚许因缘生之假相者。二、相空教,观大乘浅教诸法之自性為本末如幻即空,不许其假相者。叁、唯识圆教,见大乘深教万法唯识之圆理者。见行事钞中四。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彼同

别十八界,有同彼同之二门,根境识叁者,互相交涉而作自业,為同,不然则為彼同,彼同者,為彼之同之类,故名彼同。而十八界中,惟法界為同,餘十七界通同彼同之二者。俱舍论二曰:「根境识叁,更相交涉,故名為。或復者是己作用,或復者是所生触,同...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二增菩萨

菩萨有二类:一、智增菩萨,大智之性增上,而断恶证理自利之善根多,利生化物之善根少者。二、悲增菩萨,大悲之性增上,欲久住生死,利乐有情,不欲疾进菩提之果者。故智增之菩萨,於初地捨段身而取变易身,悲增之菩萨,至第八地初捨段身也。见百法问答钞七。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诸法差别之自性也。止观五曰:「界名界别,亦名性。」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须陀洹向

须陀洹因果之二位。自见道初心至第十五心间向须陀洹果之因位,称為须陀洹向。

《佛学大辞典》 / 35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富那婆苏

Punarvasu,星名。唐云弗宿。宝星陀罗尼经四曰:「富那婆苏(唐言弗宿)星生者,於左胁下,当有黑疵。财穀具足而少知慧。」 又(人名)一作补捺伐素,那婆素,比丘名,依星宿而名。本行集经七十曰:「有长老那婆素,隋言弗宿。」慧琳音义六十曰:「补拏伐素。」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唯识观

具名唯识叁性观。叁性者何?一曰徧计所执性。执在心外之我法性是也。二曰依他起性。种子所生之因缘法是也。叁曰圆成实性。依他起性所依之实体,真如是也。别此叁性,则以徧计所执性,係心外之法,非有而遮遣,依他圆成,係心内之法,非空而观照,是名唯识叁性观。唯者简持之义,...

《佛学大辞典》 / 581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王日休

南宋龙舒人。字虚中又称龙舒居士。為国学进士,着六经训传数十万言。一旦弃之,专修西方之业,布衣蔬食,日课千拜。绍兴叁十年。请观音加佑,校辑大阿弥陀经,叁年终其功。有五十六。又着龙舒净土文十卷。乾道九年正月厉声念佛,感佛来迎,立化。见乐邦文类叁,佛祖统纪二十八等...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观无量寿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略名,一卷,宋畺良耶舍译。说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临频婆娑罗王之宫中,十六观而说观想阿弥陀佛之身相及净土之相者。各家疏註如下: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隋智者大师说。观无量寿经义疏二卷,隋慧远撰。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隋吉藏撰。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戍迦罗博乞史

Śukla aksa戍迦罗者,白。博乞史者,。即白,阴历一日至十五日之前半月也。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涅槃

出处在曇鸞论註所谓「不断烦恼得涅槃。」解此有种种:一、圆之义。谓往生於极乐证涅槃之一,涅槃之得,证理未為圆满也。二、為因之义。谓可至涅槃之因。正定聚之身也。叁、齐之义。谓涅槃证果之齐。即言涅槃也。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鄔波尼杀曇

U aniṣad,又作坞波尼杀曇,优波尼沙陀。译曰近少,微细,因等。慧苑音义上曰:「优波尼沙陀,正云坞波尼杀曇。言坞波者近也,尼杀曇者少也。」慧琳音义一曰:「优波尼沙陀,梵语算法。数之极也,大论释為微细析至极之言也。」同十曰:「义译為微细,极至邻虚,名坞波尼杀...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八万威仪

叁千之威仪,為小乘比丘之事。大乘之菩萨,有八万之威仪。按八万為八万四千之略,是亦示数之多量。然作法数者说云。叁千威仪,配身口七支而成二万一千,约之於贪瞋痴之叁毒与叁毒等而成八万四千。见大藏法数六十八。法界次第下之上曰:「叁千威仪,八万律行。」撰择集曰:「不犯...

《佛学大辞典》 / 138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胎内五位

人在胎内生育之次第五位:一、羯罗蓝位Kalalaṁ,译言和合或杂秽,或凝滑膜。父母之赤白二諦初和合而成一团凝滑之位。二、頞部曇位Arbudaṁ,译言疱。经二七日。渐渐增长而為疮疱形之位。叁、闭尸位Peśi,译言血肉。经叁七日,渐為血肉之位。四、健南位Ghana,译言坚肉,凝厚,肉...

《佛学大辞典》 / 181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大般泥洹经

六卷,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之前,唯有十八品。泥洹与[涅槃]同,般為梵语,有入之义。為佛入涅槃夕所说之经。故名。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华严大判一经為四:一信,二解,叁行,四证。见叁藏法数十四。 又法相宗立八识,八识之心王,心所,体虽各一,而别所起之用,则有四:一相。是為心内所现之境,心者虑知之法,虑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时,心之自体自转变,而现所虑所托之境,此名所虑所托...

《佛学大辞典》 / 565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拜佛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法详述如下:一、两手合掌,当胸,站於蒲团之前。二、右掌向下,按於蒲团之中心(此為一把左掌不动),两膝跪於蒲团。叁、以左掌按於蒲团之前左边(此為一把)。四、以右掌从中心移於蒲团之前右边(此為半把故拜之俗名谓之两把半),两掌...

《佛学大辞典》 / 392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梵语菩提,新译觉。顺於觉之支有叁十七法,名觉,即叁十七科之道品也。俱舍论二十五曰:「经说觉有叁十七: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中略)叁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法。」Bodhyanga。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化法四教

谓天台之教判藏通别圆也。自教化之内容而,故有化法之名。见[四教]条。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梵语修多罗Sūtra之译意。又曰契经,或曰经本。 (一)叁藏之一。对於律及论而言。即佛所说之教法也。涅槃经第十五所谓:「从如是我闻乃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大毘婆沙论第一等所谓律及论,詮戒及慧,而经则詮定者,即是也。论其字义,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五,谓:「能...

《佛学大辞典》 / 1373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业识

有情流转之根本识也。依根本无明,而一如之真心,初生动作之念者。起信论曰:「一者名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然论中二样用之。一对於他之转识现识等,一对於别事识即意识。因之前者当於阿赖耶识中之自体,后者当於阿赖耶识全体。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果能变

唯识论之语。八识為自种子现行者,对於种子,则是果也。其為果之八识,於现行时,必自识之自体,变现见相二,是曰果能变。八识种子,亦有能变之义,但彼曰因能变。唯识论二曰:「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种相。」述记二末曰:「即前二因所生现果,谓有缘法能...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尼萨曇

U aniṣada,数法之极少者。希麟音义一曰:「尼萨曇,梵语数法之极也。或云优波尼酒陀,慧苑法师音义引瑜伽大论译為微细,如析一毛以為百,又析彼一為百千万,又於析中如前析之乃至邻虚,至不可析处,名為优波尼萨曇也。」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觉道

大觉之道。正觉之大道。维摩经佛国品曰:「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肇註曰:「大觉之道,寂灭无相,至味和神如甘露。」 又七觉与八正道。法华经譬喻品曰:「根力觉道。」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十六执金刚神

位於金刚界成身会曼荼罗下方之神也。出生义曰:「又下方有十六执金刚神。盖一切如来,勇健菩提心所生化。亦明如来修行之时有尘数心障烦恼,以是金刚慧破之。大觉之后成尘数种类智门,以此金刚慧用之。故復现其暴恶可畏之身,操大威之智以调伏难调。叱吒则大千震荡,指颐则群魔慑窜...

《佛学大辞典》 / 374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能通之义。大要有叁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註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

《佛学大辞典》 / 413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大集经菩萨念佛叁昧

具名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叁昧,十卷,隋达磨笈多译。与[菩萨念佛叁昧经]同本。说念佛叁昧之法。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要路

与[要道]同。楞严经四曰:「一切要路津口。」梁僧传(七身篇论)曰:「七觉八道实涅槃之要路。」

《佛学大辞典》 / 44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觉道支

七觉支与八正道支。称讚净土经曰:「甚深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道支等,无量妙法。」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1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付属一念

无量寿经之流通,释尊对弥勒菩萨,殷勤付属弥陀之名号,告以一念之称名,有无上大利之功德。命永宜传持此法门也。此「一念」為行之一,念谓一声之称名念也。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法灭

佛法灭尽也。凡佛法灭尽之相,乃诸佛之通轨,正像末之叁法,次第渐灭。一正法,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证悟之人多也。二像法,去佛世已久,道化渐讹替,正法变為似法也。叁末法,去佛世长远,仅存教法之一,更无修行证果之实效也。此叁时之年限,其长短诸佛各不同,又我释迦佛经...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声闻乘叁生

得阿罗汉极速者,经叁生:第一生植顺解脱之善,第二生植顺决择,第叁生入於见道。乃至得阿罗汉果。无更较此為速者。俱舍论二十叁曰:「极速,叁生,方得解脱。谓初生起顺解脱,第二生起顺决择,第叁生入圣乃至得解脱。譬如下种苗成结实叁位不同,身入法性成就解脱,叁位亦...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成实四善根

成实宗不如俱舍宗别观四諦,直以无常观观察五蕴,生相似之涅槃智。其中四品,下名煗法,中名顶法,上名忍法,上上名世第一法。见大乘义章十一。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辨正论

八卷,唐沙门法琳撰。以道儒二教与佛教对比,而辨佛教正直之书也。叁教治道篇以下十一品。终载撰者与尚书右僕射蔡国公之书。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十障

菩萨於十地断十障,而证十真如:一於初地断异生性障,证适行真行,异生性障者,此地入心中断之所,即见道所断之烦恼所知二障也,此二障為无始以来凡夫异生之性,故云异生性。二於第二地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邪行障者其体為俱生所知障之一。於诸有情身為行邪之障,故名邪行障。...

《佛学大辞典》 / 607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生百劫

缘觉乘之人,极速以四生之加行得道果,极迟者以百劫之加行得道果。光记二十叁曰:「若据独觉,极疾四生修加行,极迟百劫修加行。」五教章下之二冠註曰:「问:四生百劫云何修行?答:景猷百行钞九云,言四生者略有两断。一云:第一生修声闻资粮,第二生修声闻加行,第叁生修缘觉资...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种华严经

天台差别华严经為四种:一前华严,又曰初顿华严,寂场华严,叁七日华严。谓成道后叁七日之说法八会中之前七会也。二后华严,谓叁七日以后之说法,第八会之入法界品也。此会中以舍利弗等声闻在座,故知非叁七日之说法。叁时长华严。谓叁七日后,佛将尽未来际对於其机说华严之法...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具支灌顶

大日经叁灌顶之一。具足所应之支,受洒水之灌顶也。此名通於受明灌顶与传法灌顶之二。演密钞四曰:「入此曼荼罗,要具多缘,即是须得具多支,谓治地择时定日筑坛画像结界等,然后引入。」大疏演奥钞十曰:「具支灌顶者,心觉阿遮梨钞云:具支灌顶者,是事业灌顶也。先令弟子七...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1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涌出品

从地涌出品之略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十五品名。说释迦如来久远所教化之无量大菩萨自地下涌出,以為说释迦寿量之缘由,即本门法华之序也。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序正流通叁

凡释经论,以序正流通之叁為法:一序,最初叙其经发起理由因缘即缘起之部也。二正宗,次正应其缘起而说法门之部也。叁流通,终说以所说之法门付嘱弟子或国王等使流通於遐代之部也。是為秦道安所创始,以作万世之洪范者也。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通受

大乘之受戒有二法,通受叁聚净戒為通受,别受别解脱戒谓之别受。别解脱戒者,叁聚净戒第一摄律仪戒之一也。通受者不必要限於现前之师,於佛前自誓,感好相随而得戒。别受之法,必具叁师七证,行羯磨之作,而始得戒。是谓之通受自誓,别受相承。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