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倒教授,谓不颠倒宣说法义,令其受持读诵修学,是名无倒教授。 二、渐次教授,谓称其根机,宣说法义,先教习小,后令入大,是名渐次教授。 叁、教教授,谓或从如来,或从佛弟子,所闻正教,即如其教,不增不减,教授他人,是名教教授。 四、证教授,谓自己所证之法,为...
《三藏法数》 / 133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 (一)始於杜顺,成於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叁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註上一曰:「至相智儼大师,亲承於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
《佛学大辞典》 / 729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贤首国师,唐则天时,于王宫讲华严经,感五云凝空,四华垂地,因赐以贤首之号。师以如来所说之法,而有浅深不同,乃约义立此五种之教。以华严一经,是佛称性宣扬圆融法界之性,判为一乘圆教。余经律论,判属小、始、终、顿四教,故名贤首五教。(五云者,五色之云也。四华者,四...
《三藏法数》 / 542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以空理為旨之宗。小乘之成实宗,大乘之叁论宗是也。原人论於大乘中分叁教,一為大乘法相教,二為大乘破相教,叁為一乘显性教。宗镜录叁十四谓此叁宗如其次第,為有宗空宗性宗,而立十异,分别空性二宗曰:「上之叁教,摄尽一代经论所宗。就叁义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叁第一性相...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印师二教者,唐初印法师立此二教也。 一、屈曲教,谓释迦如来所说之经,逐其机性,随计破着,方便委曲,令物生解。如涅槃经,虽说圆通一极之理,或对权显实,或会异归同之类,是名屈曲教。(对权显实者,对藏通别叁教之权,以显圆教一乘之实也。会异归同者,会叁教之异,归圆教...
《三藏法数》 / 192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谓经文中,直宣说法相,而不限定字句之文句。以文句之行数长故也。是对於偈颂之称,十二分教之中第一修多罗是也。故诸经自能詮之文体分之,则惟长行与偈颂之二者而巳。百论疏上曰:「总谈设教,凡有叁门:一但有长行,无有偈颂,如大品之类。二但有偈颂,无有长行,如法句之流。叁...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Ācārya,阿闍梨之新称。南海寄归传叁曰:「阿遮利耶,译為轨范师,是能教弟子法式之义。先云阿闍梨,讹也。」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经云:佛有叁达之智,来今往古,靡不通焉。佛经众多,以虚空为量;佛智弘深,以无造为原。经中所演,不可思议,或有反覆,难了难明,粗以六事可知其意。(叁达即叁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也。) 一、正道,谓佛所说之经,旨意深奥,无作无为,无行无得,自然合道,是为正道...
《三藏法数》 / 367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梵名希那衍Hinayānā,对於大乘之称。求佛果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為尽未来际眾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為灰身灭智归於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諦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
《佛学大辞典》 / 325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上元道场寺僧慧观,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约施化次第而立此五种之教,是为慧观五教也。 一、有相教,谓如来于十二年前,广制众戒,皆是因果实有之法,小乘于此得道,是名有相教。(十二年前者,即说阿含等经之时也。) 二、无相教,谓如来说四阿含经后,即说般若空慧法门,空诸...
《三藏法数》 / 312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谓决择是非议论得失,故名为论。 一、言论,谓以一切言说,决择是非,辩论得失,故名言论。 二、尚论,尚,高也,尊也。谓世间一切事理,随所尊尚,随所应闻,决择是非,辩论得失,故名尚论。 叁、诤论,诤,止也。谓以言论互止其失也。或因诸欲更相侵夺而起,或因身口恶行互...
《三藏法数》 / 291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四王同出师子颊王,各生二子,故通有八子也。 一、净饭王生二子,第一子,梵语名悉达多,华言顿吉。以其生时诸吉祥瑞顿出现故,即释迦牟尼佛也。第二子,梵语名难陀,华言善欢喜。从初慕道,为名欢喜中胜,故云善欢喜。 二、白饭王生二子,第一子,梵语名调达,华言天热。以其...
《三藏法数》 / 290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天台所立五时教之说,以第四时之般若经為淘汰教,说诸法皆空之理遣荡一切之执情也。四教仪集註上曰:「以空慧水荡其执情,故曰淘汰。」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法相宗所立有空中之叁时教也。此有年月之叁时教与义类之叁时教二者。年月之叁时教者。一、第一时教,佛成道最初為破外道凡夫实我之执,说四大五蕴等诸法之实有而明人我之為空无。四阿含等之小乘经是也。二、第二时教,佛復為破小乘眾实法之执,说一切诸法皆空之理,即诸部之般若经...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晋道安,初科节诸经而立叁分。及后亲光之佛地论来,果有叁分之说。由是诸经皆科叁分:一、序分,起本经之由序因缘也。中有通序别序之二。通於诸经曰通序,局於本经曰别序。二、正宗分,正為本经之所说也。叁、流通分,举本经之利益劝正说之流通也。见法华文句一。佛地论之叁分:一...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天台宗叁种相承之一。龙树、惠文、南岳、天台、章安、智威、惠威、玄朗、湛然之九祖、顺次承继天台教也。盖天台宗虽為智顗所创,而顗承慧思,思承慧文,文由龙树大智度论叁智一心中得之文,并叁论四諦品之偈,而了悟叁观相即之旨,故以龙树為同宗之高祖。又智顗以下,次第相承,及...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齐朝隐士刘虬,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始自成道,终至涅槃,亦约其渐顿浅深次第,立为五教,故名刘虬五教。(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人天教,谓如来始初成道,先为提谓长者,说人天戒善,乃是因缘果报,实有之法,是名人天教。 二、有相教,谓如来说阿含经时,广制众戒,皆...
《三藏法数》 / 325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一、百岁持戒,为恶所破,谓法将灭时,有人持戒满百岁已,一弹指顷,遂为恶知识之所破坏,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二、久行慈心,为嗔所坏,谓法将灭时,有人久行平等慈忍,未尝少息,一旦逆境现前,不能安忍,嗔恚倏起,坏灭善根,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叁、薄贱不随师教,谓法...
《三藏法数》 / 440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眾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餘眾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為显露教者,於彼為秘密教。在彼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
《佛学大辞典》 / 2250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梵语傴和U āya,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对般若而释,则谓达於真如之智為般若,谓通於权道之智為方便。权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释则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称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於一切眾生之机之方法也。又方為方正之理,便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
《佛学大辞典》 / 888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叁车者,车即运载之义。喻叁乘之人,各以所乘之法,运出叁界,而至涅槃也。(叁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羊车,羊车者,以羊挽车,故名羊车。喻声闻之人,修四谛行,求出叁界,但欲自度,不顾他人。如羊之奔...
《三藏法数》 / 375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后得智者,菩萨行满化他之智也。谓菩萨起行度生,分别显示,而能觉了,通达诸法,忆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观一切法,随缘和合,随意所欲,无不满足,故有五种之别也。 一、通达,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 二、随念,...
《三藏法数》 / 298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同教者,谓会叁乘归一乘也。(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一、唯说无听,谓佛真心外,无别众生,以众生真心,即佛真心故。故所说教,唯佛所现,是名唯说无听。 二、唯听无说,谓众生心外,更无别佛;以佛真心,即众生真心故。故所说教,即众生自现,是名惟听无说。...
《三藏法数》 / 200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观无量寿经所说九品往生之一。经曰:「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诸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眾恶,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為讚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中略)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中略)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内凡外凡也。叁乘之行人,见諦已前為凡位,凡位分為二,但闻教法而信之者為外凡。正行其法,近於圣位者為内凡。小乘之叁贤,大乘之十信位,是外凡也。小乘之四善根,大乘之十住已上,是内凡也。法华玄义叁曰:「四教并以外凡為教,内凡為行,圣位為证。」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Ācārya,旧称阿闍梨,阿祇利。译曰教授。新称阿遮利夜,阿遮梨耶。译曰轨范正行。可矫正弟子行為,為其轨则师范高僧之敬称。玄应音义十五曰:「阿闍梨,经中或作阿祇利,皆讹也。应言阿遮利夜,此云正行,又言阿遮梨耶,此云轨范。旧云:於善法中,教授令知,名阿闍梨也。」南海寄...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一大日如来,二金刚萨埵,叁龙猛,四龙智,五金刚智,梵云缚曰罗菩提,六不空,七惠果,惠果以下,吾国未闻有继之而為祖者。日本则以空海继之而為八祖。诸宗中以如来加列祖中者,仅真言教而已。且显教相承,仅為法之相承,不问年代之相去。密教之相承,乃以亲就师受灌顶為限,故谓...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岌,武丘人也。谓其以此叁教判如来一代所说之法也。 一、有相教,谓佛设教,于十二年说阿含经已前,见有得道,是名有相教。(见有得道者,谓二乘见一切法是有,不离色、心,因而得道也。) 二、无相教,谓佛设教,于十二年说阿含经已后,齐至法华,见空得道,是名无相教。(齐...
《三藏法数》 / 192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亦名别体叁宝,出释氏要览) 谓佛法僧各各相别不同,故名别相叁宝。 一、佛宝,谓佛初于菩提树下成道,但示丈六之身,及说华严经时,现为卢舍那尊特之身,是为佛宝。(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 二、法宝,谓五时所说大乘小乘经律论藏,是为法宝。(五时者...
《三藏法数》 / 200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涅盘经二十六说佛言我昔住波罗捺国,舍利弗教二弟子,一令观白骨,一令数息。经歷多年各不得定。以是因缘即生邪见。言无涅槃无漏之法,设其有者,我应得之。何以故?我能持所受戒故。我尔时唤舍利弗呵责之:汝不善教,為是二弟子颠倒说法。汝二弟子性各异,一主浣衣,一金师。金师...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四部之阿含经等為经藏,四分五分十诵律等為律藏,六足发智论等為论藏。此叁藏之根本皆佛说,於佛入灭时分部帙而结集者。佛所说之大乘,义理之分际远异於小乘,故於别处结集之而单名摩訶衍藏Mahāyāna iṭaka,以对小乘之叁藏。是智度论之意也。智度论百曰:「如摩訶迦叶於耆闍崛山...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又曰体具,理具。谓本觉之性,具菩萨界以下九界之恶法及佛界之善法,总具十界叁千之善恶诸法也。天台始发之,荆溪,四明,盛详述之。他宗虽言性具善,然不言性具恶,台家独谈性具恶也。因之天台分之為别圆二教,以他宗之极说未尽性具,总谓之别教。观音玄义记二曰:「九界望佛皆名...
《佛学大辞典》 / 691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谓儒教佛教道教。翻译名义集曰:吴主问叁教,尚书令闞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是叁教之名,起於叁国之时。 又佛家以一代之教判而為叁也。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经下曰:「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佛学大辞典》 / 1135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如不动尊现忿怒威猛相之尊体為忿怒。又谓之明王。凡诸佛菩萨皆有二轮身,一正法轮身,由所修之行愿所报得之真实身也。二教令轮身,由大悲而现威猛之相,奉行大日教令之明王身也。希麟音义六曰:「案忿怒像,金刚顶瑜伽经云:诸佛菩萨,依二种轮现身有异。一者正法轮,现真实身,所...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真諦叁藏依金光明经而立叁轮教:一、转法轮。佛成道后於七年中转小乘四諦之法轮而说空。二、照法轮。七年后说诸部之般若而明空,以空照有,故名照法轮。叁、持法轮。叁十年后说解深密经等,双说空有,持转照之二轮,故名持法轮。见华严玄谈四。 又叁轮之嘉祥依法华经信解品而立叁...
《佛学大辞典》 / 313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涅槃经六举如来使者,於末世弘经,人天依止者四人,谓之人四依:一具烦恼性之人(即叁贤四善根),二须陀洹(即预流果),斯陀含(即一来果)之人,叁阿那含(即不还果)之人,四阿罗汉之人。是内证虽為大乘之菩萨,而外现声闻之相,传法化人者也。其内证之涅槃配於大乘之位次,诸...
《佛学大辞典》 / 267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印度為佛陀之降诞地,占佛教史上最重要之地位。佛陀释迦牟尼开佛教,距今几何年,东西学者,聚讼纷紜,莫衷一是。其入灭时,则据眾圣点记之说,可知為西歷纪元前四百八十六年。 佛陀成道后四十五年间之行化,以摩揭陀,室罗伐悉底,為中心,而润泽憍赏弥,拘尸揭罗,吠舍厘等中印...
《佛学大辞典》 / 1832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与[叁昧耶形]同。但从佛身谓為身。法报应之叁身。密教如其次第谓為种子,叁昧耶,尊形之叁身。塔婆,宝,珠,莲华,五鈷等為大日之叁昧耶身。当於显教之报身。依通门,则一切之事物,尽為大日之叁昧耶身,依别门,则以塔婆為大日之叁昧耶身,乃至以莲华為弥陀之叁昧耶身等,各有别...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一、正为,华严出现品云:此经不为余众生说,唯为不思议乘菩萨说。又云:非余境界之所能知,普贤行人方能得入,是名正为。(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兼为,谓此经兼为未悟入众生闻者,而能信向成种。经云:如人食少金刚,终竟不消。故地狱众生,十地顿超;...
《三藏法数》 / 397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禪宗之教法。又禪与教。叁藏所詮之法门為教。教外别传之宗旨為禪。禪家者流之判也。传通缘起上曰:「或禪教两门,或显密二教。」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晋武都山隐士刘虬,初分顿渐二教,以华严经為顿教,餘為渐教,渐教之中分五时。是唐土判教之嚆矢也:一、最初说提谓经,开五戒十善之人天教。二、成道后十二年中说阿含经等,开叁乘差别之教门。叁、佛成道后叁十年中说般若经维摩经等,说叁乘同观之空理。四、佛成道四十年后八年中...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摄即摄取,亦摄受也。谓菩萨以此六种摄诸众生,过去已摄,现在今摄,未来当摄,乃至历尘数劫,无有疲厌,故名六种摄。(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顿摄,顿,遽也。谓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众生作父母想,随力所能,直以一切乐事饶益而摄取之,是名顿摄。(菩萨,...
《三藏法数》 / 380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华严宗所立五教中第二為大乘始教,此始教,分空始教,相始教之二,詮般若叁论等诸法皆空之理者為空始教。建立深密瑜伽等诸法者為相始教。俱為大乘之初门,故谓為始教。起信论义记上曰:「一、随相法执宗,即小乘诸部是也。二、真空无相宗,即般若等经,中观等论所说是也。叁、唯识...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别教者,别前藏、通,别后圆教也。无量四谛者,谓此教独菩萨法;菩萨所化众生既无量,其所用法门亦无有量。故云: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报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法门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是名别教无量四谛。(别前藏、通者,此教...
《三藏法数》 / 418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Jina utra,造瑜伽师地论释之菩萨名。西域记十一曰:「鉢伐多国,周五千餘里。(中略)城侧有大伽蓝,僧徒百餘人,并学大乘教,即是昔慎那弗呾罗(唐言最胜子)论师,於此製瑜伽师地释论。」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渐渐昇高之木阶也,以譬渐教。止观一曰:「渐则初浅后深,如彼梯隥。」同辅行曰:「梯者,说文木阶也。极高用梯,次高用隥故。隥字亦可从足,谓昇躡也。从木者雉茎反,非此所用,从石者谓山坡渐高也。亦可义用。正应从邑。何,此蹬字亦梯类也,可以昇高也。」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天台释经题立名体宗用教之五重,日本智证之大日经心目立体宗用之叁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亦立体宗用之叁重。此体宗用即体相用之叁大也。弘法以曼荼罗為体,以叁叁昧為宗,以方便為用。以曼荼罗為体者,即六大。据叁种悉地仪轨五论皆号為曼荼罗也。叁叁昧者為心佛生,自语意等之叁...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晋武都山隐士刘虬,初分顿渐二教,以华严经為顿教,餘為渐教,渐教之中分五时。是唐土判教之嚆矢也:一、最初说提谓经,开五戒十善之人天教。二、成道后十二年中说阿含经等,开叁乘差别之教门。叁、佛成道后叁十年中说般若经维摩经等,说叁乘同观之空理。四、佛成道四十年后八年中...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自教迹者,即是法佛自证之教,即秘密平等教也。為於此中诸為修行者皆悉不空。不空是不唐捐义,随彼力能皆向法身之理,即同彼佛,故云不空也。如上诸菩萨说真言,各欲引摄同类行者,若有修行,即同於[我]。今法佛自说明妃真言,若有修行者,即从虚空眼(佛名之异名),而生法身,如...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化仪者,如来出世一代化物之仪式也。 一、顿教,谓不谈小乘,直说大法,故名顿教。即华严经也。 二、渐教,渐即渐次,有渐初、渐中、渐末之不同,谓如来初于鹿苑,破斥邪法,建立正教,专为二乘,此名渐初,即阿含经也。次于方等会上,弹斥二乘小机,令其归向大法,此名渐中,...
《三藏法数》 / 290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谓如来出现说华严经,必有因缘。故出现品云: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以无量因缘而得成就,令斯教兴。故以因缘二字,各开十义,以显无尽。先彰十因,后显十缘。故云教起因缘也。 一、法应尔,法应尔者,理本当然也。谓如来出现,法应说此华严经故。所以诸佛,皆于无尽世...
《三藏法数》 / 741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撰择集本呼法相宗為有相宗,对於所谓无相宗之叁论宗而言。曰:「且如有相宗,立叁时教,而判一代理教。」在彼大乘,以心外之境為无,心内之法為有故也。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梵语优婆罗叉U arakṣa,译曰律,毘尼Vinaya。译曰律者,义翻也(毘尼之正译曰灭,或调伏)。律犹言法,禁制之法也。又詮量,詮量罪之轻重也。大乘义章一本曰:「律者,外国名优婆罗叉,此翻名律。解释有二:一就教论,二就行辨。若当就教,詮量名律。若当就行,调伏名律。毘尼之...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业鍜冶者之称。涅槃经二十六曰:「我昔住於波罗奈国时,舍利弗教二弟子,一观白骨,二数息。经歷多年,各不得定。(中略)唤舍利弗而呵责之:汝不善教,云何乃為是二弟子颠倒说法?汝二弟子其性各异,一主浣衣,一是金师。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以汝错教,令是...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疏云:方是智所诣之偏法,便是善权巧用之能。巧用诸法,随机利物,故云方便。(偏法者,即小乘偏权之法也。) 一、自行方便,谓佛及四十一位,心内所证不思议二谛之理,是名自行方便。(四十一位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及等觉菩萨也。等觉者,望后妙觉犹有一等故也。...
《三藏法数》 / 280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一种性未发心记,与上之第一同。二已发心记,与上之第二同。叁现前记,与上之第四同。四不现前记,对面说為现前记,於异处遥说為不现前记。五时觉时定记,记时劫之数量名字,并说佛及国土之名字者。六时无量时不定记,总言於无量劫作佛,不委曲辨时劫之数量及佛国之名号者。地持论...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塔上所建重重之相轮(俗云九轮),名為承露盘谓承露之盘也,略云露盘。谷响集曰:「又重重相轮,名承露盘。故高僧传中云:承露金盘一十一重,铁锁角张,盘及锁上皆有金鐸。承露盘或略云露盘,九重或云露盘九重。」又塔之重重屋根也。行事钞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若十二因缘经八种塔...
《佛学大辞典》 / 165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本,谓根本,如树之有根也。迹,犹足迹。如人依处,则有行迹,故名本迹。 一、理事本迹,谓从实相真谛之理为本,出生一切诸法,俗谛之事为迹。此迹虽名为事,乃理中所具之事,亦属于理,故名理事本迹。(真谛者,谓泯绝一切法也。俗谛者,谓建立一切法也。) 二、理教本迹,谓...
《三藏法数》 / 416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叁论玄义曰:「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场等沙门慧观,仍製经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顿教,即华严之流,但為菩萨具足显理。二者,始从鹿苑,终竟鵠林。自浅至深,谓之渐教。於渐教内开為五时:一、叁乘别教,於阿含经等,别说四諦、十二因缘、六度,投声闻缘觉菩萨之叁机者。二...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2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又曰但理随缘。理者真如也。谓别教之真如随缘而為一切万法,曰别理随缘。与圆教之真如,性具诸法,而為一切诸法异,纯一之真如,依无明之和合而取随缘之义,谓為但理随缘。此别教随缘之义,四明尊者对於严家盛所唱导。抑真如随缘之义,原為起信论所详说,严家之贤首作起信论之疏,...
《佛学大辞典》 / 421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教相判释之略。天台之五时八教,法相之叁时教,华严之五教等,判决释迦一代之教义者。所谓教观二门中之教相门是也。见[五时教]条。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喻教经為明镜。观经疏序分义曰:「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戒疏一上曰:「以行观说,如人照镜,镜即教也。」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谓作虚誑语所生之十种祸也。智度论曰:「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為十?一口气臭。二善神远之,非人得便。叁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勅,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缘。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出為...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一、智德,眾生所具之了因至於佛性果為智德,照了一切之事理者,二、断德,眾生所具之缘因至於佛性果為断德,断尽一切之妄惑者,智德是菩提,断德是涅槃也。诸佛心具此二德。见观音玄义上。 又一、悲德,诸佛菩萨利他之德也,二、智德,诸佛菩萨自利之德也。 又一、性德,本来性...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法华文句云:论列十七种者,皆法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
《三藏法数》 / 1000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DalaiLama,达赖者,蒙古语,大海之意,喇嘛者西藏语,Lama,胜者之义。為西藏喇嘛教之教主,属於黄衣派。為禪定菩萨之化身,在主都剌萨。相承者,喇嘛死时,国内派人以奇瑞為表徵,求死喇嘛之转生者,令婴儿继嗣。西藏新志中曰:「达赖喇嘛者,喇嘛僧中至大至高全国所最尊崇者也...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教者,谓华严一乘圆顿之法也。盖毗卢遮那如来演说此经,化被群机,通有十类,故云教被十机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 一、被无信机,谓邪见众生,无有善根,不能信受。或时闻已,反生诽谤,堕诸恶道。虽堕恶道,由闻名故,熏成其种,是名被无信机。 二、被违真机,...
《三藏法数》 / 726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孟郊诗曰:「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庭。」刘敞中山诗话曰:「王丞相论沙门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对曰:急则抱佛脚。王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诗一句。客亦曰:急则抱佛脚是俗谚全语。上去投,下去脚,岂不的对。王大笑。」张世南宦游纪闻曰:「云南之南一番国,专尚释教。有犯罪应诛...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梵语曼怛罗Mantra。是如来叁密之随一语密也,总谓法身佛之说法。假令经中有显言,而其声名句文以大日如来之秘密加持為体性,故总為真言秘密藏也。演密钞一曰:「释曰:密宗一一文言无非字门,秘密加持而為体性。虽有显言,从宗体俱属秘藏。」别云陀罗尼。译云总持。又云秘密号,密...
《佛学大辞典》 / 1215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光宅者,梁光宅寺,云法师也,立四乘教。谓临门叁车,为叁乘,即权教也;四衢所授大白牛车为第四乘,即实教也。 一、羊车,谓声闻之人,以析空观,观于生灭四谛,破见、思烦恼,证真谛理,得离叁界生死;如乘羊车,出于火宅。故法华经云:为求羊车,出于火宅。是也。(析空观者...
《三藏法数》 / 489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草即药草也。药草既蒙云雨之润,即得生长,而能遍治众病,变体成仙,以譬五乘之人,既闻法华之教,无漏智慧即得增长,能破无明之惑,开佛知见,故以叁草喻之。(五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天乘、人乘也。) 一、小草,小草喻人、天也。谓法雨既沾,无不蒙润,而人、天之...
《三藏法数》 / 211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U an-iṣad,一作优波尼沙土。吠陀后所出佛罗般摩那Brāhmana文学之末期,有附属於阿兰若迦Āraṇyaka部分之一大文学。谓之优婆尼沙曇。优婆尼沙曇,其数极多。其内容非一人之思想,其所说区区。今亘於全体而观其思想之倾向,论宇宙之本源,造化之本体,确立為印度思想根本之梵我不...
《佛学大辞典》 / 864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胎藏金刚之两部曼荼罗,流布於世者。本為现於空中者,故云现图。或為现所图示者,故云现图。金曼者,金刚智,不空所传,胎曼者,善无畏所传,或云两曼皆善无畏所传。曼陀罗大钞一曰:「此现图曼陀罗者。善无畏叁藏捨国位入秘密教,奉值金刚智受两部大法,為北天竺坚陀罗陀国大王授...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2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日本台密於密教中立理秘密,事理俱密之二教,华严法华等之一乘教為理秘密,且立大日释迦同体之义。东密不许之也。菩提心义一末曰:「问:仁王经云五千女人现身成佛者,是於佛世闻仁王经而成佛也?菩萨处胎经云:魔梵释女皆不捨身,不受身,悉於现身成佛者,是於无佛世自观而成佛也...
《佛学大辞典》 / 486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判断经论之旨趣,解释其义理也。又裁断如来一代所说教义之大小浅深曰教相判释。四教仪曰:「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法相宗分佛一代之教法為有空中之叁教,谓佛,最初為破凡夫外道之我执,说阿含经等,示法有我无之理,次為破彼法执,说般若经等,示诸法皆空之理,终為破有空之二执,说解深密经等,示非空非有中道之理。此為大乘之至诚。依之而言初时之说為有教,第二时為空教,第叁时為中道教。见...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佛灭后,经典之结集。有二藏叁藏四藏五藏等之别。经量部為经律二藏之结集。萨婆多部為叁藏之结集。大眾部為四藏或五藏之结集。四藏者叁藏与杂藏也。此中摄一切菩萨之教行。增一阿含经序品曰:「方等大乘总玄邃,及诸契经為杂藏。」分别功德论一曰:「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
《佛学大辞典》 / 286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依大乘方等之文所立之戒坛也。与南山所制之小乘戒坛相对立,摄人最為宽大者。唐代宗永泰元年始於京城建之,其后至宣宗朝,承武宗破佛之后,使於方等戒坛盛度僧尼。僧史略下曰:「代宗永泰元年叁月二十八日,勅大兴善寺,方等戒坛所须,一切官给。至四月,勅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
《佛学大辞典》 / 306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Āgama,梵语阿含。译曰教。圣人之言,被於下者。在心云法,法发於言云教。玄义一上曰:「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止观一上曰:「教是上圣被下之言。」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如来以权智初开叁乘之教為权教,后示一乘之理為实教。如此开会之妙用,悉為权智所使然。就四教而判之,则藏通别之叁教為权教,圆教之一為实教。若就华严之五教而判之,则顿教已下皆权教,如法相叁论者,止於天台通教,华严始教之分,故贬之為权教权大乘,以我而称实教实大乘。玄义...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释迦与弥陀也。观经玄义分曰:「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观经散善义曰:「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印度小乘教,佛灭之年结集时,分上座大眾之二部。佛灭百年优婆毱多之时,分曇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麤富罗部之五部。行宗记一上曰:「二部,结集上座大眾二部。五部,横分五部者是。」叁论玄义曰:「言诸部异执者,或二部,或五部。」参照[结集]条。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北方佛教之对,阿育王以后,传播印度南部,锡崙,暹罗,缅甸等地之佛教也。现存此等地之经典,皆為巴利语,小乘教也。其由北印度存在於西藏支那等之经典殆為原文,大乘教也。如斯南北异其趣,故以地理区分称為南方佛教。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2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涅槃经以梵书之悉曇章阿阿(引)等半体字譬小乘经,毘伽罗论之成字譬大乘之经典。曇无讖叁藏依之判一代教立半满之二教。谓小乘為半字教,大乘為满字教也。大乘义章一曰:「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满教也。声闻藏法狭劣名小,未穷名半。菩萨藏法宽广名大,圆极名满。」华严玄谈四曰:「...
《佛学大辞典》 / 218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地持论七说四家:一般若家,二諦家,叁捨烦恼家,四苦清家。章安以之配於台家四教,般若家為别教,諦家為圆教,捨烦恼家為通教,苦清家為叁藏教。见法华玄义十。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為。七帖见闻七曰:「圆教意十界叁千万法皆中道,法尔任运自然体,始令造作法无之故,名无作教也。」 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叁昧是。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一、声闻乘,闻佛之声教,观四諦而生空智,因断烦恼者。二、缘觉乘,又名独觉乘。机根锐利,非由佛之声教,独自观十二因缘而生真空智,因断烦恼者。此二乘有二类:一、愚法二乘,於现世之中不回心向大,而入於涅槃者。二、不愚法二乘,於现世之中回心而為菩萨乘之人者。天台之藏教...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台家所说法报应之叁如来,正了缘之叁佛性,行智理之叁法,法般解之叁德等,在圆教為不纵不横,在别教為纵横差别,约之於性修因果二门,而谓之性横修纵,因纵果横。性横修纵者,就叁德明之,则此叁齐為性德,般若解脱之二德不更為智断之修用,叁法自立,互不相融,如叁帝王之鼎立,...
《佛学大辞典》 / 649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天台之摩訶止观以十大章统收之:第一大意,豫示九章之大意,此有五略:一、发大心,大菩提也。二、修大行,止观之行也。叁、感大果,近者初住,远者妙觉也。四、裂大网,裂所化之疑网也。五、归大处,平等之一理也。第二释名,止观之名也。叁体相,止观之体相也。四摄法,摄诸法也...
《佛学大辞典》 / 282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大小便之二处。佛祖统纪叁十曰:「残秽在身,為欲蠲除便在二道成男女根。」 又无碍道,解脱道也。新译曰无间道,解脱道。断惑证理之智慧名也。正断惑之智慧為无碍道,正证理之智慧為解脱道。无碍者,正对破惑而智不為惑所障碍也。无间者其智不為惑所间隔也。解脱者其智离繫缚於惑...
《佛学大辞典》 / 1070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有二种:一以渐教顿教判一代教也。一华严之清凉以华严经為顿教法华经為渐顿教是也。前之渐顿教者,陈真諦叁藏等以渐顿二教,判一代教。渐悟菩萨,先习小乘,后迴心向大,而学大乘,佛对此机所说之诸经為渐教。鹿园以下之大小乘经是也。此中之小乘為渐教小乘,而大乘為渐教大乘。直...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经云: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于是世尊以叁种净业,答思惟十六妙观酬正受。故知叁种净业,乃往生净土之因也。(梵语韦提希,华言思惟。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十六妙观者,日观、水观、地观、宝树观、八功德水观、总观...
《三藏法数》 / 297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又云化制。通道俗之人,使汎知因果道理,邪正差别之教法,谓之化教,特明佛弟子当守之戒行,谓之行教。又曰制教。律宗之人,以此二教判一代教也。行事钞上一曰:「显理之教,乃有多途,而可以情求,大分為二:一谓化教,此则通道俗。但汎明因果,识达邪正。(中略)二谓行教,唯局...
《佛学大辞典》 / 337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谓亲光菩萨造论,释佛地经,科分叁分也。 一、教起因缘分,谓如来说教,必有发起因缘。此佛地经,佛告妙生菩萨,有五种法,摄大觉地,而说是经,即教起因缘分。(五种法者,一清净法界智、二大圆镜智、叁平等性智、四妙观察智、五成所作智也。) 二、圣教所说分,谓因缘分后,...
《三藏法数》 / 193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此有二种:一為教之十二,四諦一一有示劝证之叁转而為十二之教法者。二行之十二,叁转一一生眼智明觉四种之智者。若以四諦各别论之,四则有四十八行。眼智明觉者,见道十六心中四法智忍為眼,四法智為智,四类智忍為明,四类智為觉。是就见道而解之。又眼者观见之义,智者决断之义...
《佛学大辞典》 / 431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真如实相等之圆理曰理密。印契禁咒等之叁密曰事密。而法华為理密之秘密教,大日金刚等之诸经,為事理俱密之秘密教。是日本慈觉之判释,台密诸师以之与东密抗衡者也。慈觉之苏悉地经疏一曰:「诸叁乘教是為显,(中略)未说事理俱密故也。(中略)世俗胜义,圆融不二,是為理密。若...
《佛学大辞典》 / 322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大日如来之自性身会从心流出之诸内眷属為叁世常自受法乐,说两部之大经,名為自性会。此会场,因人之实机,不得参加之,但未来世有一类顿大之机,闻此教,能信解,能修行,能证入者,乃為自性会之因人。但谓自性会之自性身有说法者,真言古义派之说也。若依其新义派则谓自性会之加...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天台所立五时中第四之般若时,佛故使须菩提等声闻人代说般若经於大乘之菩萨,谓為转教。大乘之妙理,愿非声闻人所知,但以佛之加被力,移转佛之教於他也。佛所以使须菩提转教者,其意在使须菩提自领知大乘之妙理,故寄喻而谓為付财。付财之信,取法华经信解品之喻,示转教之本意也...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教相判释五时之一。世尊说阿含经之时。又名鹿苑时。以於鹿野苑说此故也。佛成道后十二年间之名。大藏经中四阿含之外,或冠阿含之名,或立别题之小乘经甚多,皆為阿含之别出及其部类,故一切小乘部之经典,总名阿含经。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