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令诸魔生怖,魔有多种,故曰诸魔。令生怖者,谓佛成道时,必须地动,令邪魔恐怖,而回正念也。 二、令众生心不散乱,令众生心不散乱者,谓佛欲说法时,必先地动,令诸众生恭敬严谨,心不散乱,而能信受也。 叁、令放逸者生觉知,令放逸生觉知者,谓佛说法时,或有放逸之人...
《三藏法数》 / 327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有十种之法,各含藏无尽之法海,故名十无尽藏:一、行藏,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生於如来之家,增长信解,闻持一切佛法,為眾生使所闻皆信解,故名信藏。二、戒藏,菩萨奉持叁世诸佛无尽之净戒,具足圆满,无所毁犯,念诸眾生之颠倒破戒,我欲成菩提说真实之法,使离...
《佛学大辞典》 / 583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台家修禪之法,分方便与正修二道,先為方便行,有二十五种,其次正修十乘观法。二十五种之方便行,分為五科:一、具五缘:持戒清净(离叁业之非)、衣食具足(蔽形凌飢)、閒居静处(山林兰若)、息诸缘务(学问犹废何况俗事)、近善知识(资我身长我道)。二、訶五欲:訶色(色如...
《佛学大辞典》 / 419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爪甲上之土,以喻受人身者之希也。杂阿含经十六曰:「如甲上土,如是眾生入道者亦復如是,如大地土如是非人亦復如是。」涅槃经叁十叁曰:「尔时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叶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土多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也。善男子!有人捨身还得...
《佛学大辞典》 / 199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有二莲华女,皆是婬女,与前诸莲华女有别。经律异相叁十二曰:「佛在耆闍崛山,有一妇女,名曰莲华,善心自生,便弃世事,作比丘尼。即行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泉水,女因饮水澡手自见其面像,姿妍无比。便念云何自弃作沙门耶?且当少时快我私情,寻即还家。佛知莲华应得道,化作妇...
《佛学大辞典》 / 276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世间禪,此有二种: 一,根本味禪,此有四禪,四无量,四空之叁品。合為十二,称為十二门禪。厌欲界之散乱者修四禪,欲大福者修四无量,厌色笼者修四空。為生一切出世善法之根本,故名根本。又闇证而為观慧,故名隐没。於其禪定生爱味,故名有垢。所观之境界不分明,故名无记(...
《佛学大辞典》 / 1365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以四大种為能造之因,以诸色法為所造之果,是有五因:一、生因,生四大种所生之色,名為生因。二、依因,造色生已,而随逐於大种如弟子之依於师,故名依因。叁、立因,任持四大种所造之色,如持壁画,名為立因。四、持因,使所造之色,相续而不断绝,名為持因。五、养因,增长四大...
《佛学大辞典》 / 302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菩萨以圆融中道之妙观,通入常住之实际理地,故立此立此十门。一、慈悲普,菩萨於一念中,徧观十界之善恶苦乐,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使眾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二、弘誓普,菩萨於四諦之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諦逼迫楚毒之相,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諦迷惑...
《佛学大辞典》 / 712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当转法轮,当转法轮者,谓如来出世,既成道已,当转法轮,度脱有情,饶益一切。如转四谛法轮,先度五比丘等是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五比丘者,一阿鞞、二跋提、叁拘利、四陈如、五迦叶也。) 二、与父说法,与父说法者,谓如来既成道已,惟念父恩最重,...
《三藏法数》 / 434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归宗之常禪师与南泉之愿禪师也。略禪林类集四曰:「归宗常禪师,因剗草次。有座主来参。偶见一蛇过,师逐锄断之。主云:久响归宗,元来是个麤行沙门。师云:儞麤我麤?主云:如何是麤?师坚起锄头。主云:如何是细?师作斩蛇势。主云:与麼则依而行之。师云:依而行之且置,儞甚处...
《佛学大辞典》 / 238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传灯录曰:「百丈召溈山云:溈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华林曰:某甲忝居上首。祐公何得住持?百丈曰:若能下得一句出格。当与住持。即指净瓶问云:不得唤作净瓶。华林曰:不可唤作木[木突]也。百丈不肯。乃问祐师。师踢倒净瓶。百丈笑云:输却山子也。」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大日经二入真言品偈曰:「我觉本不生,出过语言道,诸道得解脱,远离於因缘,知空等虚空。」此五句如其次第说五大之深义者也。其先本不生為字,空大之义,而一切诸法等虚空不可得之意也。其故亦以诸法本来不生不灭,故其為空与虚空等。是不存一物,空大之德也。然明五字之观,有遮...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2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十八有学之一。一来向中证极果之圣者也。此有二种:一叁生家家,断欲惑叁品,既灭四生,犹餘六品,即叁生者。二二生家家,断欲惑四品,既灭五生,犹餘五品,即二生者。此圣者叁生或二生,由家转生於家,证极果,入涅槃,故称家家。而叁生二生之一生,与人之一生皆谓之少生或半生。...
《佛学大辞典》 / 673字 / 2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法华文句云:论列十七种者,皆法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
《三藏法数》 / 1000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Ba,又作麼。悉曇五十字门之一,体文之喉声第叁,金刚顶经曰:「麼字门,一切法缚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麼字时,是解脱繫缚声。」智度论曰:「若闻婆字,即知一切法无缚无解。婆陀,秦言缚。」解脱繫缚由Bandha(缚)释之。 又Bha,又作嘙、[口梵]。悉曇五十字门之一。体...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迷子手执金钱,彷徨困苦,以譬凡夫具菴摩罗识之佛性流浪於叁界也。金刚叁昧经曰:「譬如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有。游行十方,经五十年贫穷困苦,专事求索而以养身,而不充足。其父见子有如是事而谓子言:汝执金钱何不取用?随意所须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钱心大欢喜,而谓得钱...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叁种叁观者,谓以观观心,不出次第圆融之义,故有叁种不同也。 一、别相叁观,别相叁观者,即历别观于叁谛也。谓若从假入空,但得观真,尚不得观俗,岂得观中道?若从空入假,但得观俗,未得观中道。若入中道正观,方得双照二谛,是名别相叁观。(从假入空者,谓观生死之假,入...
《三藏法数》 / 359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曰波栗湿缚Pārśva,又作波奢。付法传中第十祖。小乘有部眾人,劝迦腻色迦王為婆娑结集者,即第四结集之人。其所以称胁者,西域记二曰:「波栗湿缚,唐言胁,初尊者之為梵志师也。年垂八十捨家染衣,城中少年便誚之曰:愚夫朽老,一何浅智。夫出家者,有二业焉:一则习定,二乃诵...
《佛学大辞典》 / 322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毘奈耶杂事叁十二曰:「佛在王舍城竹林园。於此城中有一婬女,名莲华色。衒色為业,以自活命。时有婆罗门来告言:少女好不?我可与汝行欢爱事。报曰:汝有钱不?答言:我无。女曰:可去觅钱后来相见。答言:我觅。便往南方随处经纪,得五百金钱来女处。时莲华色由依尊者目连善知识...
《佛学大辞典》 / 334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神即神通,变即变化也。 一、说法神变,谓如来无碍大智,知诸众生善恶业因及善恶果报,或以声闻、缘觉之法及以大乘之法而得解脱,如是知已,则现一切神变而为说法,是名说法神变。 二、教诫神变,教即教诲,诫即警诫。谓如来教诸弟子,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应信,是不应信;是...
《三藏法数》 / 256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报得通力,谓叁界诸天,皆有五种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虽则胜劣不同,俱能变现无碍,此之神通,乃由果报自然感得,是名报得通力。(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五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也。) 二、修得通力,谓声闻、缘觉、菩萨等,由修戒定...
《三藏法数》 / 211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oṁ,胎藏界之陀罗尼,冠曩莫之语,金刚界之陀罗尼冠唵之语。秘藏记末曰:「唵字有五种义:一归命。二供养。叁惊觉。四摄伏。五叁身。」一归命者,归依於佛,献无二之命之义也。所归之佛体有自佛他佛之二,自佛者,自心之本觉佛,即在缠如来也,莲华叁昧经所谓「归命本觉心法身,(...
《佛学大辞典》 / 500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Dhāraṇisamādhi,发无量陀罗尼之禪定名。智度论四十七曰:「得是叁昧力故,闻持等诸陀罗尼皆自然得。」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卷,刘宋京声译。王舍城之富者有二子,兄名佛大,弟名僧大。僧大出家,佛大贪染其妇。妇不从,佛大遣贼杀僧大。僧大临死得四果,妇哭死得生天,佛大遂堕於地狱。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 《佛说佛大僧大经》大日经初,金刚手先问佛十题,佛一一答之。是本经一部之所明也。一、菩提心之性如何?二、菩提心之相如何?叁、有几心次第得是菩提心乎?四、此诸心差别之相如何?五、凡经几时得究竟之菩提心?六、菩提心所具微妙之功德如何?七、将以何行修行?八、云何修行之?九、眾生之异熟心...
《佛学大辞典》 / 159字 / 2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字。Cha,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车、绰、撦、捙、瑳、[奢多]。其字义说者不一。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称磋字门,一切法影像不可得故。」大日经二曰:「车字门,一切诸法影像不可得故。」是由梵语车野Chāyā,有影之义,故有此说。新华严经七十六曰:「唱车字时...
《佛学大辞典》 / 311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不空译之随求经,谓之先身随求天子,宝思惟译之随求经,谓為随求即得天子。一恶比丘死,虽堕地狱,然以其尸悬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之功德,罪障消灭,生忉利天,因名為随求即得天子。见随求经。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传教灌顶,对於如法积行之人,传受秘法,使绍阿闍梨职位之灌顶也。又称传法灌顶,受职灌顶。二,结缘灌顶,唯為使结佛缘,引入一般之人於灌顶坛,使投花而授其本尊之印与真言,无秘法之授受也。演密钞四曰:「灌顶之言,有二种别:一传教灌顶,二结缘灌顶。结缘者,准下疏明。...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妙好之异相也。谓行者感得佛身并光华等种种妙好之异相。梵网经下曰:「若到礼叁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叁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懺无益。」即是。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註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
《佛学大辞典》 / 183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存即存活,济即救济。谓以饮食存济其生也。 一、有罪存济,谓有一等之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如是得饮食已,欢喜受用,贪爱不舍,不见生死过患,不知出离之法,是名有罪存济。 二、无罪存济,谓非如前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但以正道而乞饮食,得饮食已,如法受用,不贪不爱不着...
《三藏法数》 / 141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妙智所证之理曰圆通。性体周徧為圆,妙用无碍為通。又以觉慧周徧通解通入法性,谓為圆通。此前义就所证理体释之。后义就能证行门释之。楞严经圆通之目,据后义。经中有二十五大士。各依佛之问:陈圆通之法门。谓音声為圆通之门乃至耳根為圆通之门也。经五曰:「阿难及诸大眾,蒙佛...
《佛学大辞典》 / 357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凡解真言分字相字义二段,以初释字相后解字义為法。字相之释,通於显教,字义之释,為密教特有之深义,例如释阿字為无,非,不,是字相也,又如释訶字是因缘之义,是字相也,如释阿為本不生之义,訶為因不可得之义,是字义也。而不可得即阿字本不生之义。故无论如何之字,入之於阿...
《佛学大辞典》 / 322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佛陀证悟之性海,為佛佛自知之法,不可言说,是曰果分不可说。然此不可说之果分,得於因人之机缘略说一分,是曰因分可说。因分者,其所现所说,皆為因位因人,故只谓是因位因人所知所了之分际也。五教章上曰:「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者是也。」即十地论二所谓:「前言十地义,...
《佛学大辞典》 / 176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亦名八法,出佛地经论) 谓此八法,世间所爱、所憎,而能扇动人心,名之为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之所惑乱,即八风不能动也。 一、利,利者,利益。谓凡有益于我者,皆名为利。要览云:得可意事曰利。是也。 二、衰,衰者,减也。谓凡有减损于我者,皆名为衰。要...
《三藏法数》 / 341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甚深之法忍也,法忍有叁忍五忍十忍等种种浅深差别。无量寿经上曰:「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又曰:「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见[忍]条。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天乐,修十善者,生於天上,受种种之妙乐也。二禪乐,修行之人,入诸禪定,一心清净,万虑俱止,得寂静之悦乐也。叁涅槃乐,离生死之苦而证涅槃,究竟得无為安稳也。见宝积经一百一。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佛於法自在。称曰法王。法华经譬喻品曰:「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同药王品曰:「如来是诸法之王。」维摩经佛国品曰:「已於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释迦方誌上曰:「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维摩经慧远疏曰:「佛於诸法得胜自在,故名法王。」 又(职位)...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叁摄眾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眾生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瓔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叁者积聚,故云叁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叁聚戒等為大乘戒。又有在...
《佛学大辞典》 / 331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语Pratyekabuddha,旧称辟支佛。又曰辟支迦罗。新称鉢剌翳伽佛陀。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缘觉者:一,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证理,一,因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悟无常,断惑证理。独觉者,彼於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也。大乘义章十七末曰...
《佛学大辞典》 / 693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U ananda,比丘名。译曰善喜,贤喜,闻佛涅槃而欢喜之恶比丘也,善见论谓之须跋陀罗摩訶罗。长阿含经四曰:「时彼眾中有释种子。字跋难陀。止诸比丘言:汝等勿忧,世尊灭度,我得自在。彼老常言:当应行是,不应行是,自今已后随我所為。」四分律五十四曰:「尔时有跋难陀释子,...
《佛学大辞典》 / 356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语Caturyoni一胎生Jarāyuja(十二因缘经作腹生),如人类在母胎成体而后出生者。二卵生Aṇḍaja,如鸟在卵壳成体而后出生者。叁湿生Saṁsvedaja(十二因缘经作寒热和合生),如虫依湿而受形者。四化生U a āduka,无所依託唯依业力而忽起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眾生皆是也。此有五...
《佛学大辞典》 / 343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阿育王為第四女所造也。梁书扶南国传曰:晋咸和中,丹阳尹高悝,行至张侯桥,见浦中五色光长数尺。不知何怪,乃令人於光处掊视之。得金像,未有光趺。悝乃下车载像,还至长干巷首,牛不肯进。悝乃令驭人任牛所之。牛径牵车至寺,悝因留像付寺僧。每至中夜,常放光明。又闻空中有金...
《佛学大辞典》 / 389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作宝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正法尊贵,希有难得,是名作宝想。 二、作眼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此法如眼,开我昏暗,令生智慧,是名作眼想。 叁、作明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正法如日,光明一切等照,是名作明想。 四、作大果胜功德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此法,令我能得涅槃及大...
《三藏法数》 / 228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见修无学之叁道中,特於见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建立九种之区别也。盖徧知為於四諦之境周徧知之之意。虽以智為其性,然今非称智為徧知。乃以因此徧知而断烦恼之故,於果附以因之名,名断為徧知。所谓断徧知是也。 俱舍论光记二十一云:「断徧知,谓诸断择灭為体。徧知是智,即是断...
《佛学大辞典》 / 1094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善巧之权谋。犹言方便。自誓叁昧经曰:「善权随时,叁十七品,具足佛事。」法华玄义二曰:「夫经论异说,悉是如来善权方便。」文句私记叁末曰:「旧译以方便并為善权,若唐叁藏翻為善巧。」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Mahā-maudgalyāyana,比丘名。法华经作大目犍连。阿弥陀经作摩訶目犍连,略曰目犍连,又曰目连。新称曰摩訶没特伽罗,没特伽罗子。姓也。译曰大讚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採菽等。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称為神通第一者。初与[舍利弗]同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
《佛学大辞典》 / 485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生不可避,谓人受生,皆由前世善恶之业。若前世作善,今生善处。前世作恶,今生恶处。若欲避恶报而求生善处,欲辞善处而从恶报者,皆不可得。故云生不可避。 二、老不可避,谓人年幼,颜色鲜泽,发黑齿白,气力坚强。一旦老耄,头白齿落,气短呻吟,形神昏昧,欲使不老,终...
《三藏法数》 / 454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本為因之义,元於因地立此愿,今日得其果,故对於果而曰本愿。又本為根之义,根本之誓愿也。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也。唯以此愿為根本,故曰本愿。如阿弥陀如来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是也。无量寿经上曰:「皆是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同下曰:「其佛本愿力,闻...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二愿,使他方国土菩萨眾皆住於叁昧得供养十方诸佛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眾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叁昧,住是叁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定中得供佛,是定散并行也。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依佛之加被而觉力如佛之叁昧也,阿难得此叁昧。法华文句一曰:「旧解云:阿难得佛觉叁昧力,自能闻。」同记曰:「言佛觉者,只是佛加觉力如佛,故名佛觉。」往生要集中本曰:「应念愿令我得佛觉叁昧。」大部补註四曰:「準净名疏云:舍利弗问经说,阿难修不忘禪,得佛觉叁昧,以叁...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瓶即天德瓶也。智度论十叁曰:「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天愍此人,自现其身,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復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事事无乏。客问之言:汝...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眼等六根以譬狗等六畜也。杂阿含经四十叁曰:「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种眾生:一者得狗,即执其狗繫着一处;次得其鸟;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罗;次得獼猴。得斯眾生悉缚一处,其狗者乐欲入村;其鸟者常欲飞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乐向塚间;失收摩罗者常欲入海;...
《佛学大辞典》 / 279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色界之四禪定与无色界之四空定也。四禪定者,第一初禪定(新译云初静虑次下同),得生於初禪天之禪定也,此定具寻与伺之二心所,喜与乐之二受。第二第二禪定,得第二禪天生果之禪定也,此定无寻伺,但有喜乐之二受。第叁第叁禪定,得第叁禪天生果之禪定也,此定但有乐受。第四第四...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第一自他身光明炽盛之愿。第二威德巍巍开晓眾生之愿。第叁使眾生饱满所欲而无乏少之愿。第四使一切眾生安立大乘之愿。第五使一切眾生行梵行,具叁聚戒之愿。第六使一切不具者诸根完具之愿。第七除一切眾生眾病,令身心安乐,证得无上菩提之愿。第八转女成男之愿。第九使诸有情解脱...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有部宗谓涅槃為本来实有。断烦恼时,起所谓离繫得之绳属之於行者之身也,成实宗谓涅槃為无法,生死因果之无,是涅槃也。大乘玄论叁曰:「小乘二师者,毘曇计无為為涅槃。是善是常本有,在烦恼外,断烦恼起得得之属於行者,成论明涅槃但是无法。」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乖理之行。於现在与将来招苦之行也。法界次第上之上曰:「恶是乖理之行,故现在将来,由斯招苦。」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 又aḥ,悉曇十二母韵之一。五十字门之一、為阿之转声,即於无点之阿字傍加涅槃点者也。谓為沈没之声,又谓有一切...
《佛学大辞典》 / 218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释迦如来于拘尸城荼毗已竟,诸国起兵夺取舍利时,有婆罗门为息相夺诤故,分作八分,八国起塔供养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拘尸,梵语具云拘尸那,华言角城,谓此城叁角故也。梵语荼毗,华言焚烧。梵语舍利,华言骨身。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拘尸城,拘尸城诸力士,得...
《三藏法数》 / 344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am,又作菴,暗。是十二摩多之第十一,转声五转之第四轮成菩提也。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字母品曰:「闇字门,一切法边际不可得故。」理趣释曰:「菴字者觉悟义。」文殊问经曰:「称暗字时,是无我所声。」大庄严经曰:「菴者,能遮一切诸不净物。於佛法中,能捨一切金银宝物,是...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即俗所谓求籤也。幸蜀记曰:「王衍祷张恶子庙,抽籤得逆天者殃四字。」剑南诗自註曰:「予出蜀日,遣僧乞籤於射洪陆使君祠,使君以老杜诗為籤,予得遣兴五首中第二首。」朱子语类谓:「易爻辞,如今籤解耳。」按诸籤解,最家諭户晓者,莫如关帝籤。据陆粲庚已编,苏州江东神行祠在...
《佛学大辞典》 / 415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谓发得戒体之无表色於自身也。由他授戒法不发此无表色,则不名為得戒。具叁师七证作白四羯磨之法而行之,谓之作法得,於佛前自誓而得之,名曰自誓得。其他虽有种种得戒之法,然不通於灭后之弟子。见义林章叁末。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是為真言行者之第十秘密庄严住心。得除盖障叁昧,初地分证之位也。大日经疏一曰:「法明者,以觉心本不生际其心净住,生大慧光明,善照无量法性,见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菩萨住此道时,从妄想因缘所有烦恼业苦皆悉清净除灭。譬如有人暗中為利宝所伤,谓為蛇毒,以作毒想故...
《佛学大辞典》 / 409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唐贞观时二僧,高僧传。丰干师居天台国清寺,出云游,适閭丘胤出守台山,问彼有贤达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风狂。閭丘至任,入寺见二人拜之。二人曰:丰干饶舌。便连臂走出,寻其遗物,见拾得偈词。四库书目有寒山子诗集二卷。丰干拾得诗一卷。参照[寒山]条。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转有漏之八识,而得与无漏之八识相应之四智也。转有漏之第八识而得与无漏之第八识相应之大圆镜智,转有漏之第七识而得与无漏之第七识相应之平等性智,转有漏之第六识而得与无漏之第六识相应之妙观察智,转有漏之前五识而得与无漏之前五识相应之成所作智也。此四智虽各有二十二心心...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语叁昧,华言正定。盖地之为德,博厚平静,物无不载,生育滋长,不自为功;包含摄受,周遍无量,于净于秽,了无憎爱。菩萨修行,得其叁昧,有似于地,故名得地叁昧。 一、广大无边,谓菩萨功德智慧,不可思议,庄严愿行,无量无边,譬如大地周遍十方,无有界限也。 二、存济...
《三藏法数》 / 680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法华经劝发品所说叁陀罗尼。陀罗尼者。智慧之总持力也。天台以之配於叁諦而解之:一、旋陀罗尼,旋转凡夫心执着於诸法之有相,而达於空理之智力也。是故為空諦。二、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旋转空而出於假,通达於百千万亿法之智力也。是故為假諦。叁、法音方便陀罗尼,更一转而入中道...
《佛学大辞典》 / 260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九种之大乘禪也。此為不共於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禪定:一、自性禪,二、一切禪,叁、难禪,四、一切门禪,五、善人禪,六、一切行禪,七、除烦恼禪,八、此世他世乐禪,九、清净净禪是也。原出於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於法...
《佛学大辞典》 / 1519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开佛智為二种:曰如理智,如量智。曰根本智,后得智。曰真智,俗智。曰实智,权智。曰一切智,一切种智。要之為事理一双相对,诸义相通,然华严宗多通用如理如量,法相宗通用根本后得,天台宗通用权智实智之目。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称佛名也。诸佛诸菩萨之名,虽尽可称,而通常多称阿弥陀佛之名。往生要集中本曰:「问念佛叁昧為唯心念為亦口唱?答如止观第二云: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无休息,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又威禪师云:观经言:是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教令可称阿弥陀佛。如是...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对於生得善而言。与所谓方便善及修得善同义。即加行方便所得之善心也。俱舍论七曰:「叁界善心,各分二种,谓加行得生得别故。」又法苑义林章六末曰:「若於叁藏,要用功力,所生明胜觉慧之善心,名加行善。由功力起,性极明了。读解文义,加行而起,名為闻慧。」又次下曰:「此叁...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志名。智度论一曰:「摩犍提难佛之偈曰:决定诸法中,横生种种想。悉捨内外灭,云何当得道?佛答曰: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是论悉捨,亦捨我我所。不取诸法相,如是可得道?摩犍提问曰:若非见闻等,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我心观...
《佛学大辞典》 / 313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缘即缘系,慈即爱念。盖言菩萨常以大慈之心,缘念一切众生,令其皆得安隐快乐,故名缘慈也。 一、有情缘慈,有情缘慈,亦名众生缘慈。谓菩萨以平等智,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运大慈心而弘济之,令其皆得安乐,是名有情缘慈。 二、法缘慈,谓菩萨以平等智,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
《三藏法数》 / 212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时解脱罗汉。纯根之罗汉,待衣食住处师友等好缘具足,方证罗汉之机根也。二,不时解脱罗汉。利根之罗汉,不待衣食等事缘具足,自解法之道理,随时证罗汉之人也。见俱舍论二十五。 又一,慧解脱罗汉。但得慧障解脱,发得无漏地,即证涅槃之罗汉也。二,俱解脱罗汉,解脱慧障,...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第叁十四。使闻弥陀名者皆得无生法忍悟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眾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法相宗於世俗諦开四重,於胜义諦立四重,世俗胜义,合為八諦。瑜伽论六十四明两种之四諦,唯识论九说胜义之四諦。世俗之四諦者,一世间世俗諦又名有名无实諦。瓶衣军林等之假法也。是為隐覆真理世谷之法,故曰世间。為凡法之认為实有者,故曰世俗。二道理世俗諦,又名随事差别諦,...
《佛学大辞典》 / 498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体无相之真理心中无所执着,无所分别,是曰无所得。即空慧也,无分别智也。涅槃经十七曰:「无所得者,则名為慧。有所得者,名為无明。」又曰:「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迴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智度论十八曰:「诸法实相中,决定相不可...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长者名。昔有五比丘共入山行道。时相语曰:此中一人行乞食,他四人专行道。一比丘许之,往至世间,劝诸檀越日送食。四人身安,专行道,於一夏中得道果。即共谓彼比丘曰:吾等以汝缘故,达所期,汝何愿?比丘曰:使我得天上人中富贵,然后发心获道果。於是此比丘死后九十一劫中,常...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语Om maui admehūṃ又作唵摩尼鉢头迷吽,唵麼抳鉢訥铭吽。祈宝珠莲上之义。喇嘛教徒常口唱之咒文,即莲华手菩萨Padma āṇi祈未来极乐往生时所唱之六字题目也。彼教徒信此菩萨,如彼阿弥陀如来,在极乐莲臺,救济祈者,生生世世,出离因果无穷之生死,故不问僧俗,皆口唱之,...
《佛学大辞典》 / 560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四种得之一。得择灭无為,非择灭无為时之得。此二无為,為不生不灭之无為,故非為过去,现在,未来,叁世之时间所拘束者。从而能得无法之前,法之后,与法俱时之事,故曰非前后俱得。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Li,又作力,鲁,[口吕]。悉曇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曰:「[口吕]字门一切法染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力字时是生法相声。」 又Li,又作卢,嚧。悉曇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曰:「嚧字门,一切法沈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嚧(引)字时,是叁有染相声,原语未考。」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语僧伽Saṁgha,此译眾,旧译家谓四人已上之和合,新译家谓叁人已上之和合。天台观经疏曰:「眾者,四人已上乃至百千无量。」法华义疏二曰:「四人已上,至万二千人以还悉名為眾。」法华玄赞一曰:「眾者僧也。理事二和,得眾名也。叁人已上得僧名故。」见[僧]条。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解脱,即自在之义也。门,即能通之义。谓由此叁解脱门,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叁解脱门。(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空解脱门,谓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无我、我所,若能如是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故名空解脱门。(我者,众生于五阴身中,强立主宰,名之为...
《三藏法数》 / 282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字ga,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伽,哦,我,[口虐],仰,蘗,竭,釳,乾,犍,乾,虐,疙,俄。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云:「称誐字门,一切法行不可得。」大日经入漫荼罗品云:「哦字门,一切诸法一切行不可得。」涅槃经八曰:「俄者,一切诸行破坏相。」盖誐ga者為ga...
《佛学大辞典》 / 318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斗构是非,离间和合,致令乖分,故名两舌。 一、得弊恶眷属,得弊恶眷属者,谓因前世两舌,使人朋俦分离乖间,皆生怨恶,故感今生得弊恶眷属也。 二、得不和眷属,得不和眷属者,谓因前世两舌离间人之亲爱,使不和合,故感今生得不和眷属也。
《三藏法数》 / 117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也。如未得圣道,谓為已得是也。七慢之一。俱舍论十九曰:「於未证得殊胜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法华经方便品曰:「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是失。」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2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日本真宗所立。文类叁末曰:「获得金刚信心者,横超叁涂八难道,必获现生十种益。」一冥眾护持益,梵天,帝释,四天王,龙神八部等护持行者也。二至德具足益,信之一念发挥名号之至德,尽其功德,圆满具足於我身也。无量寿经下曰:「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為...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2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在於心在於缘在於决定之意也。申言之,即谓自心缘决定叁点校量,辨五逆十恶之罪人,仅由临终十念之功而得往生,决不违背业道之理也。按观经等谓若有眾生,造五逆十恶等诸不善业者,应堕恶道,多劫间受无量苦,而临命终时,遇善智识教,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能除八十亿劫生死...
《佛学大辞典》 / 409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六十卷,唐慈恩窥基撰。石埭杨文会曾為之序云:有窥基法师者,奘公之高弟也。亲承师命,翻译成唯识论。会萃十家而成一部,并以闻於师者着為述记。学相宗者,奉為準绳。迨元季而失传,五百年来,无人得见。好学之士,每以為憾。近年四海交通,得与日本博士南条上人游。上人以此书赠...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天台所说。依法华法门之意,究佛世尊化导始终之叁益法相也:一种者,眾生最初蒙佛之善巧,下佛道之种也。二熟者,中间相值,以圆机之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而成熟之也。叁脱者,今日雨华动地,於法华之会座,以如来之灭度而灭度也。而叁益涉於叁世,有远有近,由於其人。是一佛之教化...
《佛学大辞典》 / 365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菩萨十地所得之十真如也。一徧行真如,此真如為我法二空所显,一法无所不在,故名徧行。二最胜真如,此真如具足无边之德,於一切法為最胜,故名最胜。叁胜流真如,此真如所流之教法极為殊胜,故名胜流。四无摄受真如,此真如无所繫属,非我执等之依所取,故名无摄受。五无别真如,...
《佛学大辞典》 / 347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Deva,译曰天。如摩訶提婆之译為大天。提婆达多之译為天授是也。 又(人名)又作提波,菩萨名,译作天,后以一目施神,故曰迦那提婆Kāṇadeva,伽那者片目之义。或以一目授女子。本执师子国人,龙树之弟子,付法藏第十四祖也。提婆菩萨传曰:「提婆菩萨,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博识...
《佛学大辞典》 / 704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十善戒经曰:「持此受斋功德:(一)不堕地狱。(二)不堕饿鬼。(叁)不堕畜生。(四)不堕阿修罗。(五)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六)若生天上。(七)恒生梵天。(八)值佛出世请转法轮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别教之菩萨於十地所渐断之十种重障也。一、异生性障,异生性者,以分别起之二障而名,以此二障之种子,建立凡夫异生性故也。菩萨初地之入心入於见道,即断此障,以捨异生性而得圣性也。二、邪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所知障所起悞犯叁业也。所知障障二地极净之尸罗戒故入二地时,...
《佛学大辞典》 / 565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妇不贞洁,妇不贞洁者,谓因前世犯他妻妾,邪行秽污,故感今生妇不贞良端洁也。 二、得不顺意眷属,得不顺意眷属者,谓因前世邪淫夺人所宠,令不如意,故感今生眷属常不顺意也。
《三藏法数》 / 84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之第八。使极乐国中人天,皆得他心通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见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意那由陀诸佛国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善财童子南询第八参诣毘目仙人举十喻嘆其功德:一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二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叁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四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五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
《佛学大辞典》 / 234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闻如是。一时佛游于句潭弥国大丛树间交露精舍。所止道场名曰独证自誓三昧。初始得佛光景甚明。自然灵瑞宝莲华座。其花清香明彻十方。华有千叶。一一叶上有化菩萨。接侍庠序玄处虚空。各从其位五体投地。各绕千匝当前恭立。俱发洪音叹未曾有。唯然世尊。我等自于本刹见有化灵瑞之树...
《佛说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 3084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08日叁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净,十力,四无畏,叁念处,叁不护,大悲,常不忘失,断烦恼习,一切智也。四净者,具曰四一切行净,一身净,永断习气,得清净之气,成无上菩提,身得自在而生灭自由,名為身净。二缘净,神通自在,名為缘净。叁心净,修集善法,心离烦恼,名為心净。四智净...
《佛学大辞典》 / 271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有餘涅槃者,对无餘涅槃而言。有餘无餘其解有叁种:一、唯就小乘说。断一切之烦恼而绝未来生死之因者,尚餘今生之果报身体,谓之有餘涅槃,其人今生之果报尽而归於寂灭,谓之无餘涅槃。即证得阿罗汉其身存生之间,為有餘涅槃,其身死时,乃无餘涅槃也。故有餘涅槃者无生死之因,唯...
《佛学大辞典》 / 701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法华叁昧经。一卷,刘宋智严译,眾会欲问佛,佛放口光,徧照十方,即不见佛。大眾各入叁昧亦观察不可得。罗阅王辩通及女利行等来,佛由地涌出,坐莲华之上。利行问佛,乃至得道与眾问答,诸女发心皆出家,王亦出家得授记。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华严疏云:梵语毗尼,或翻为灭,灭有叁义。 一、灭业非,谓戒能灭杀盗等罪业之过非,故名灭业非。 二、灭烦恼,谓戒能灭贪嗔痴等烦恼,故名灭烦恼。 叁、得灭果,谓因戒故,既灭业与烦恼,即得无为寂灭之果,故名得灭果。
《三藏法数》 / 104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闻如是。一时佛游摩竭提界梵志精庐大丛树间珓露精舍。所止道场名曰显飏独证。初始得佛光影甚明。自然宝零莲华之座。与大比丘众比丘三万二千。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意所总持总摄诸根。三世自在神通无碍。譬如大龙所作已办。圣慧具足畅众生原。贤者舍利弗大目揵连等菩萨无数。皆不思议...
《佛说自誓三昧经》 / 3206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08日简约说法之枢要者,即枢要之法义也。维摩经弟子品曰:「佛為诸比丘略说法要。」心地观经七曰:「是名為出世法要。」大日经疏一曰:「於此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初地。」註维摩经五:「什曰:以要言说法,谓简要之言析繁理也。肇曰:善以约言而举多义,美其能得说法之要趣也。」...
《佛学大辞典》 / 129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此教虽同学如幻即空之旨,然四人之观法四门不同:一有门,又云实门,如幻即空,故有即空,空即有,今即以此中即空之有而入道也。二空门,又云不实门,谓以即有之空而入道也。叁亦有亦空门,又云亦实亦不实门,双照空有而入道也。四非有非空门,又云非实非不实门,幻有不可得,幻空...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己知他不知,发心而自发誓愿,未广及於人,未得四无所畏,未得善权故也。二眾人尽知己不知,发心广大,得无所畏,得善根故也。叁己眾俱知,位在七地得无畏,得善权,得空观故也。四己眾俱不知,未入七地,未得空观之无着行故也。五近觉远不觉,如弥勒是,诸根具足不捨如来无着之...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天台智者大师就净土往生出十疑。通释之以劝诱往生:「一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心疑,二释求生乖无生理疑,叁释偏求生一生疑,四释偏念一佛疑,五释具缚得生疑,六释即得不退疑,七释不求内院疑,八释十念得生疑,九释女人根缺不生疑,十释作何行业得生疑。」见净土十疑论。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心观想水,观法成就,则在水得自然,于身之内外,现出水,亦得随意,是為水定。楞严经曰:「月光童子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中略)我於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见无身。当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徧在室中...
《佛学大辞典》 / 325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可受生於天界之因业也。释氏要览引业报差别经曰:「具修增上十善得生欲界散地天,若修有漏十善,以定相应生色界天。若离色修,远离身口。以定相应,生无色界。」又引正法念经曰:「因持戒不杀不盗不婬,由此叁善得生天。」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苏婆呼童子经上曰:「譬如有人耕田种稻,唯求子实,不望藳干。子实成熟,收获子已,藳干不求,而自然得。行者欲得菩提种子功德,不為世乐,求无上菩提,以喻其实。诸餘世乐,况喻草干不求自得。」智度论八十七曰:「譬如人為穀故种禾,而藳草自至。」藳干喻经者,从此等所说而立其...
《佛学大辞典》 / 121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九愿之名,令极乐之往生人得辩才与智慧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无妄念也,即正念之异名。叁慧经曰:「问曰:何等為能知一万事毕?报曰:一者谓无意无念万事自毕,意有百念万事皆失。」四十二章经曰:「饭千亿叁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宗镜录八曰:「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成正念?」传心法要曰:「一念不起,即十八...
《佛学大辞典》 / 459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叁种得之一。亦云牛王引前得。谓如车前牛行,能得立於前引所得之法来也。吾人得善恶之诸法,由此法前得。善恶之法以力强故,於法之现在位未来之前既得此法也。无记法者无得。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天台所立法华迹门十妙之第九。受如来之法者,助如来之化者,总為如来之眷属。分别之有五种:一理性眷属,眾生与佛,本来一如,理性平等,自然相关。是不关於结缘,虽不结缘,皆是子也。二业生眷属,由往昔闻法之善业,今生於佛世受道得度者。於大通佛所结缘,尔来至今日為受化之眾...
《佛学大辞典》 / 402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Pratyekabuddha,略曰辟支,辟支迦佛,辟支佛。又作鉢罗翳迦佛陀。旧译缘觉。新译独觉。智度论二名俱存。盖辟支佛具此二义也。初发心时值佛,而思惟世间之法,后得道,身出无佛世,性好寂静,加行满而无师友之教,自然独悟,故名独觉。又观待内外之缘(内為飞花落叶外為十二因缘)...
《佛学大辞典》 / 392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十卷,明释真界纂註。瞿汝稷序曰:「註之得於长水温陵者十之七,得於泐潭孤山诸家者十之二,得於上人之独见者十之一。诸师名号不復录,以融而為一。则经旨脉络相属,读者為便。」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安住於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為第四。或為初地之证名,或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於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
《佛学大辞典》 / 275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观音之圆通也。楞严经,佛对二十五圣,各问圆通门,观音最后答以音声圆通。经六曰:「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声,欲取叁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是观音自说闻佛所说声尘之说法而圆通得道也。后文殊判诸圣之圆通,以之為圆通至极。是佛之教体,虽涉...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谓藏教菩萨修行之阶级有七阶也:一,观四諦之境而起四弘誓愿。二,於叁阿僧祇劫修六度之行,而得本愿满足。是為叁祇修六度。叁,於百劫中种诸相好,用百福德,成一相好,至叁十二相具足而得身庄严。是為百劫种相好。四,如世尊在因位时,多数之善根修行,六度相满。五,為补处菩萨...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凡禪定浅深次第為四禪四无色及灭尽定,出入皆以顺此次第為法。例如散心之人,不能直入四无色定,必先入初禪定,顺次而入第四禪,后入四无色之初定也。又出定不得直出,必逆次依此次第。是乃声闻人之法也。然佛及深位之菩萨不必用此次第,得由散心直入灭尽定,得由灭尽定直出散心,...
《佛学大辞典》 / 205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得脱生死之苦也。法华经曰:「得脱叁界苦恼之患。」遗教经曰:「虽復出家犹未得脱。」心地观经叁曰:「口称南无叁世佛,得脱无暇苦难身。」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无量寿经上四十八愿中,第叁十八愿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讚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日本望西楼之大经钞四科之,谓為衣服随念愿。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使眾生速得六神通中漏尽通之愿也。断尽自己烦恼之自在力,谓之漏尽通。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起想念而贪着於身者即是漏也(漏為烦恼之异名)。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作用自在无碍,谓之通。佛、菩萨、外道、仙人之所得者也。即通力、神通等是也。瓔珞经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乘义章二十本曰:「作用无壅,名之為通。」此有叁种之别:一报得通力,叁界诸天皆有五种之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此神通皆依果报而自然感得者。二修得通力,叁...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以自因他因共因无因之四句,推捡有為法,以证诸法之不生不可得也。例如梦為蝴蝶,此梦中之蝶,若由自生,则无梦,蝶可自生,若由他梦而生,则梦常生蝶,若蝶之自因与梦之他因,自他俱生,则自他各无生因,何由相合得生,若无自他而生,则如虚空,并无自他,可常生蝴蝶。如是而推诸...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之第四十八,使十方诸菩萨得叁种法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眾,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叁法忍,於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法忍為证悟之异名。法為所证之理,心安於法為忍,忍有浅深之差别,仁王经明伏忍顺忍信忍生忍...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唐贤首弟子慧苑以宝性论,谓四种眾生不识如来藏因之而立四教:一迷真异执教,谓诸凡夫外道,迷於真性广起异计者。二真一分半教,谓声闻缘觉二人於真如随缘不变二义中,但得随缘一分,名為真一,於其随缘分中唯说性空所显之理,不说法空,名為半,合谓之真一分半教。叁真一作满教,...
《佛学大辞典》 / 185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说法使听者生五种之福德:一於当生得长者,以听者不杀人故。二於当生得大富,以听者不盗故。叁於当生得端正,以听者意和故。四於当生得名誉,以听者归依叁宝故。五於当生得聪明,以听者晓了妙慧故。见贤者五福德经。参照五人说法条(CBETA註:疑為参照[五类说法]条。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惑者所得之法也,身者能得之体也,令此所得之法,得於能得之身有一种之实法,名之為惑得,犹如以绳繫物於身,因此谓之得绳。凡断惑云者,非坏灭惑体,乃绝对於此惑得绳也。证涅槃云者,亦有繫涅槃於吾身之得绳,名為离繫得,生此离繫得之绳,谓為证涅槃之理也。而解脱此惑得為无间...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作病,作者生心造作之谓。有人言:我欲於本心作种种行,求圆觉,是名作病。盖彼圆觉之性,非作得也。二任病,任者随缘任性之谓。有人言:我等今欲不断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以求圆觉,是名任病。盖彼圆觉非任有也。叁止病,止者止妄即真之谓。有人言:我今欲以永息诸念,寂念...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能通之义。大要有叁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註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
《佛学大辞典》 / 413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六祖慧能,姓卢氏,初在五祖弘忍下修道。称為卢行者或卢居士。行者者,有髮之修行者也。传灯录叁五祖章曰:「问衣法谁得耶?师曰能者得。於是眾议卢行者名能,寻访既失。」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又名传法灌顶,受职灌顶。传受秘密之事法,而绍阿闍梨位之灌顶也。演密钞四曰:「灌顶之言有二种别:一传教灌顶,二结缘灌顶。(中略)二者传教灌顶,从初发心求阿闍梨。為欲绍袭阿闍梨位故,师许可已。為造立漫荼罗具足仪轨而与灌顶,得灌顶已,堪绍师位,故名得传教灌顶,名阿闍...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语au,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十二韵之一。又作燠、炮。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称奥字门,一切法化生不可得。」文殊问经字母品十四曰:「称奥字时,是化生声。」盖文殊问经说浅略之字相,金刚顶经推究其字相,明绝对不可思议之甚深字义也。净严之悉曇字记讲述曰:「一切事法,幻化生...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不相应法之一。梵语鉢罗鉢多Prā ta,谓有情所得之法,繫於有情之身者。因而譬以绳,谓之得绳。如善恶之诸业及圣道,此得绳繫於吾身故,全归我有也。谓以所得法上之「得绳」生而得其法也。此得有四种之别:一法俱得,所得之法现在,此得亦现在者。二法前得,所得之法尚在未来,仅...
《佛学大辞典》 / 283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西天付法藏第二十叁祖之名。勒那者梵语,鹤者汉言。尊者出世后感群鹤之随逐,故名。梵為Haklena。故此解不正。月支国人,年二十二出家,遇摩拏罗尊者,而得法眼,至中印度行化。得师子尊者付法而寂。见付法藏传,传灯录二,佛祖统纪五。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决定声闻。久习小乘,今世道熟,闻小教而证果也。二,上慢声闻。於小法未得谓為得,未证谓為证,是实凡夫也。叁,退大声闻。原是菩萨,於积功修道之中间,疲厌生死,退大乐小。值佛出世,闻说小法,而得小果也。四,应化声闻。菩萨内秘外现而示声闻之相也。见法华论,大乘义章...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Sa,悉曇五十字门之一。一切法法性钝之义,制伏六处得六神通智之声也。盖后义由Saṣ(六)释之。文殊问经曰:「称洒字时,是制伏六处得六通智声。」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天台宗所言。与真言宗之显教密二教不同。彼就教法而料之者,此於说法之仪式上言之也。天台所立化仪四教中有秘密教,对此而他之化仪叁教,顿渐不定,谓為显露教。如来以不思议力隐密教化其机类,不使自餘之人知之者,為秘密教,公开而使自他一般知之者,為显露教。例如鹿苑时之说法...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叁种得之一。又云如影随身得。谓能得与所得之法一时俱来也。无记之诸法力弱,故无法前法后之二得,仅由此法俱得,得我身也。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得阿罗汉极速者,经叁生:第一生植顺解脱分之善,第二生植顺决择分,第叁生入於见道。乃至得阿罗汉果。无更较此為速者。俱舍论二十叁曰:「极速,叁生,方得解脱。谓初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叁生入圣乃至得解脱。譬如下种苗成结实叁位不同,身入法性成就解脱,叁位亦...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1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七愿,使极乐之往生人皆得天耳通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菩萨於十地断十障,而证十真如:一於初地断异生性障,证适行真行,异生性障者,此地入心中断之所,即见道所断之烦恼所知二障也,此二障為无始以来凡夫异生之性,故云异生性。二於第二地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邪行障者其体為俱生所知障之一分。於诸有情身為行邪之障,故名邪行障。...
《佛学大辞典》 / 607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缘觉乘之人,极速以四生之加行得道果,极迟者以百劫之加行得道果。光记二十叁曰:「若据独觉,极疾四生修加行,极迟百劫修加行。」五教章下之二冠註曰:「问:四生百劫云何修行?答:景猷百行钞九云,言四生者略有两断。一云:第一生修声闻资粮,第二生修声闻加行,第叁生修缘觉资...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得分别自在,住於菩萨第八不动地即捨一切功用之行得无功用法,於一切法远离一切分别之想而得自在也。二得剎土自在,菩萨住於不动地深心清净,於诸剎土亦得清净得出生自在也。叁得智自在,菩萨住於第九善慧地,得无碍之智慧演说诸法,称於理而得自在也。四得业自在,菩萨住於第十...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净佛国土者,维摩经佛国品所谓「若菩萨愿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国土即菩萨成佛时感得之国土,盖欲令当来自身所住之国土清净,必先清净己心,己心清净,则其国土得清净也。故菩萨发大愿心,成就当来己净土,而清净心行,谓之净佛国土。成就眾生者,又维摩经佛国...
《佛学大辞典》 / 294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坐而修禪也。禪者梵语禪那Dhyana之略,译曰思惟、静虑,以息虑凝心究明心性之术也。达磨来,此道始盛於支那。天台出,此法方见,与教相应。而以此為唯一之法,规矩最备者,无过於禪宗。增一阿含经十二曰:「坐禪思惟,莫有懈怠。」大阿弥陀经上曰:「念经者,思道者;坐禪者,经行...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大乘之菩萨戒,若无戒师时,许於佛前自誓而受大戒。而其得戒之验,须於梦中妙相也。是谓之自誓受戒。梵网经曰:「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妙相。」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五愿。使往生极乐者,得说佛一切智境界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眼也。以可见得圣道故。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往生要集末曰:「愿得离垢眼,证无上菩提。」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占察经所说四种成佛之一,华严宗唱导之。彼宗之行位,有行布圆融之两门。行布门,自十信至佛果,六位之次第不同,其圆融门则得一位随得一切位也。其义以六相圆融十玄缘起而知之。故经中说十信之满心胜进分上,得一切位及佛位(旧经第六第七新经第十四第十五贤首品),谓之信满成佛...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叁种得之一。亦名犊子随后得。谓如牛子附随母牛,能得随所得之后而来也。善恶诸法,过去灭去之后,其诸法得我之身者,依於此得之力也。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思惟手,稍屈小指无名指之头,向於掌,餘叁指散如叁奇状,头稍侧,屈手向裹,以头指(人指)指颊也。二、善手,施无畏也。皆用左手。用右手亦得。善者妙好义。叁、笑手,迴思惟手而当於心前,使叁指向於上也。四、华手,以头拇二指捻花,而申叁指。其叁指或仰掌而舒之。皆得。...
《佛学大辞典》 / 129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利益之善妙者。谓菩提之利益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安稳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维摩经见阿閦佛品曰:「闻此经者,亦得善利。」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字)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十二韵之一。又作鸥,袄,乌,鄔,皆同。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称污字门一切法瀑流不可得。」文殊问经字母品十四曰:「称污字时,是取声。」是盖文殊问经说浅略之字相,金刚顶经即其字相,明绝对之字义(即真实之本体)也。日本净严之悉曇字记讲述曰:「...
《佛学大辞典》 / 537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萨婆多部宗之义,不许五戒之分受,成实宗之义,则许随意分受。俱舍论十四曰:「近事必具律义。」成实论五戒品曰:「问曰:有人言:具受则得戒律仪,是事云何?答曰:随受多少皆得,但取要有五。」智度论十叁曰:「五戒有五种优婆塞:一者一分行优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叁者多分...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定止心於一境,不使散动,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类: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禪定。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与心相应而起,专注於所对之境之作用也。俱舍论称為叁摩地,以之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译為定,以之為五别境之一。修得之禪定者,為色界无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自道体而生之力用得道,故由道发无畏之力用也。楞严经一曰:「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智度论二曰:「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助。」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1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领取他之所说而会得於心也,又自陈会得也。深密经二曰:「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净影大经疏下曰:「自下弥勒领解。」法华文句记五之一曰:「领谓外领佛说,解即内受佛意。」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大乘之受戒有二法,通受叁聚净戒為通受,别受别解脱戒谓之别受。别解脱戒者,叁聚净戒第一摄律仪戒之一分也。通受者不必要限於现前之师,於佛前自誓,感好相随而得戒。别受之法,必具叁师七证,行羯磨之作,而始得戒。是谓之通受自誓,别受相承。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言如来之身,相等於一切有為无為诸法之量也。经举十叁个量等身。华严经曰:「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成正觉时。得一切眾生量等身,得一切法量等身,(中略)得寂灭涅槃界量等身。佛子!如所得身言语及心,亦復如是。如是等无量数清净叁轮。」同经疏曰:「今初有十叁身,前六等事。次...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慧心安於法,名為忍;於境决断,名為智。小乘有部之说,忍為无间道(旧译曰无碍道)之观知,属於因;智為解脱道之观智,属於果。成实及大乘,忍智皆通。但就义而分之,则始观名忍,终成名智。俱舍论二十叁曰:「忍智者,忍是无间道,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与...
《佛学大辞典》 / 250字 / 1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菩萨之行满足后所起之化他智慧也:一、通达智,欲见之境界自在得之智也。二、随念智,忆念在观心中了知诸法之相,出观后亦得不忘之智也。叁、安立智,在了知之诸境界,能立正教使他人修行之智也。四、和合智,由得了之智慧,观察一切诸法和合之境界,转一切烦恼而為菩提之智也。五...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普徧光明燄鬘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不空译,二卷,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宝思惟译,一卷,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懺悔法,一卷,失译,大随求八印,宗叡传,一卷。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Piṇḍa āta,或翻乞食,或翻团堕。乞食者為比丘行而乞食也,团堕者就乞得之食而释之,以西竺之法,多摶食作团堕叠鉢中故也。善见论曰:「分卫者,乞食也。」玄应音义五曰:「分卫,此言讹也。正言儐荼波多,儐荼此云团,波多此云堕,言食堕在鉢中也。团者食团,谓乞食。」行事钞资...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四禪四无色之八定各有根本与近分二种,根本定者,如离欲界之修惑,得色界之初禪定,乃至断无所有处地之修惑,得非想非非想处之禪定。总為离下地之修惑,而得上地之禪定也。若但伏压下地修惑,所得之禪定,则谓之近分定,是有近似根本之功能,故曰近分。而得之之顺序,先近分定,后...
《佛学大辞典》 / 165字 / 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具曰畜长衣过限戒。二百五十戒中叁十捨堕罪之第一。比丘若於叁衣,或百一资具之外,得周尺一尺六寸,广八寸已上之衣体,则於十日已内,宜行说净之法。若不作此法而畜之,过十日之限,则自十一日之明相现时结捨堕罪。含注戒本上曰:「畜长衣不净施得畜,若过十日尼萨耆波逸提。」戒...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1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得之一种对於不获而言。谓得未曾得者,又言今得曾得而已失者。例如见道初无漏,凡夫未曾得,又如有漏定,曾得而已失,今并得之是也。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对顺观而云,逆次修观也。例如观十二因缘,不依无明,行,识,之次第,而观老死,病,生,有也。即从果探因也。真言从诸法无因而观,使归於本不生,称為逆观旋转。大日经疏第七曰:「若法无因,则諦不可得。若諦不可得,则自性钝也。若是自性钝,当知本性寂也。若本性寂,当知无相...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1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即见道现观后边所得之世俗智也。大毘婆沙论叁十六曰:「现观苦边集边灭边,得此智故,名现观边。有说此是诸瑜伽师,观圣諦时,傍修得故,名现观边。尊者妙音说曰:此智近现观故,名现观边。如近村物,名曰村边。」又见俱舍论二十六。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1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又云等得。凡大眾之食法,由上座至下末待食物等配赋平均,令维那唱等供或等得然后得食也。行事钞下叁曰:「四分得食便食,為俗讥责。佛令唱等得已,然后食。僧祇唱等供,若时欲过,随下随食无罪。十诵云等供。(中略)十诵因舍利弗為上座纯食好食。罗睺白佛。佛言:从今上座待得徧...
《佛学大辞典》 / 233字 / 1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Jha,又作酇、社。悉曇五十字门之一,谓一切法战敌不可得之义,制伏恶语言之声。金刚顶经曰:「酇(上)字门一切法战敌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酇(才舸反)字时,是制伏恶语言声。」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称真言教。是為依如来神变加持力而说之乘教,故曰神通乘。又乘於神通力,直到所至之处,故以譬真言乘之速疾成佛也。金刚顶经曰:「一切如来平等智神境通无上大乘。」大日经疏一曰:「大品经云:或有菩萨,初发心时即登菩萨位,得不退转。或有初发心时即得无上菩提便转法轮,龙树以...
《佛学大辞典》 / 334字 / 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谓受持八斋戒者得八种之胜功德也。一不堕狱、二不堕鬼、叁不堕畜、四不堕须罗、五常生人中出家得道、六生欲天上、七恒生梵天值佛请法、八得菩提。见十善戒经。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净土门易行道有横超横出之二道。闻如来之本愿而不疑,信之一念,得即得往生之益,死后直往生真实之报土,是為横超。以自力之心,修定散之诸行,生於方便之化土,是為横出。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