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条搜索结果

叁类境

境者,八所变之相分也。此相分有叁类:一、性境,性者,实体之义,自实之种子而生,有实性,自维持实性,不随能缘之心,能缘之心,不过為彼之自性,以现量而量知者,此之谓性境不随心。第八与眼等五之全部相分及第六之一部相分是也。二、独影境,如第六意浮龟毛兔角之...

《佛学大辞典》 / 443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能施太子

释迦牟尼佛在因位时為大医王,疗一切之病,病者甚多,力不足,懊恼而死,生於忉利天。自思惟我今生於天,享福报,然於人无益,自以方便捨天寿,生於娑伽陀龙王宫中,為龙之太子。身已长,又方便而死,生於阎浮提中為大国太子,名曰能施,生而好施,年长大,自身所有皆尽。乃告父母...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见性

禪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眾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十二随眠

谓欲等烦恼,长时随逐,眠伏藏之中,故名随眠。(藏即含藏之义。藏,即第八也。) 一、欲贪,谓于可意之境,爱染念着,而生悦乐也。 二、嗔恚,谓于不可意之境,无所爱乐,而自生嗔忿也。 叁、色贪,谓于色界,爱乐净法,贪着禅味也。 四、无色贪,谓于无色界,处等...

《三藏法数》 / 443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二种子

一、名言种子,為现行一切善恶诸法亲因之种子。善种子生善法,恶种子生恶法,无记种子生而无记法,乃至由色种生色法,由心种生心法等,依附於第八阿赖耶则而為一切诸法之亲因者是也。名之為名言者,或自发名言,而詮显色心之诸法,於自心之前,反现彼诸法之相分,而熏彼诸法种子...

《佛学大辞典》 / 685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化道

教化人之道也。与[教道]同。净土论注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止观五下曰:「圣师有慧眼力明法药,有法眼力於病障,有化道力愈病授药,令得服行。」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九种食

食有长养资益之义。言九种者,世间之食有四,以其能资养生死色身也;出世间之食有五,以其能资益法身慧命也。经云:佛告诸比丘,当共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着;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梵语比丘,华言...

《三藏法数》 / 782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大乘百法

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706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四种十二因缘

一、剎那。是於剎那立十二支也。谓剎那之顷由贪行杀,有具十二支者,盖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诸境之事,是,与其俱之色想行叁蕴,是名色,名色是总,六处是别,别必在於总住,其所住之法即是六处,意处虽属於过去而原為六处之摄,故说名六处。六处是...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如来

又云佛。第八之阿赖耶為一切眾生之根本,第九之菴摩罗為如来之清净。菴摩罗,译言清净。以离一切之无明烦恼故也。但法相宗以菴摩罗耶為阿赖耶之净分,不立為第九,法性宗则立為第九。光明玄曰:「菴摩罗,是第九不动,若分别之即是佛。」宗镜录曰:「摩罗净...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叁能变

论对於说万法為之诸变而称八為能变。分叁种之次第说之。唯论一曰:「此能变唯叁,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一,初能变,為八中之第八,即阿赖耶也。以此為依於善恶业而感无记总报之异熟故也。七者,有覆无记而非异熟性,前六,虽有异熟性然是从第九起者,...

《佛学大辞典》 / 405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波颇

Prabhākaramitra,叁藏法师名。续高僧传叁曰:「波罗颇迦罗蜜多罗,此言作明知,或一云波颇,此云光智,中天竺人也。」大庄严经论序曰:「摩訶驼国叁藏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唐言明友,即中天竺剎利王之种姓也。」唐高宗武德九年达京,住兴善寺,译大庄严经论等。太宗贞观七年寂,...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故名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故名為根。」六根中前五根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為意根,大乘以八中之第...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细意

微细之意也。又名细心。即於生死等之位相续不断之微细意也。成唯论叁所谓「有餘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是也。是為小乘上座部所立,但本末之执计不同。见唯述记四、了义灯四等。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五位无心

一,无想天无心,外道生於色界四禪天之无想天,五百大劫间受无心果报之位也。二,无想定无心,外道為生於无想天而修无相定之位也。叁,灭界定无心,是俱解脱之阿罗汉,欣乐涅槃妙寂所入之无心定之位也。以七日為最极。四,极睡眠无心,在极睡眠而一时六不修行之位也。五,极闷绝...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是性宗所立。於八之外,证有无為之真如。初无着菩萨造摄大乘论,至支那而二译不同。梁朝真諦,乃立九。前六如常,第七名阿陀那,第八名阿梨耶,第九名菴摩罗Amala。译曰无垢或清净,即真如也,真心也,楞伽经之真也,是华天性宗九家之立义也。然唐玄奘...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七转

中末那已下之七,為自第八转生之,故对於第八而谓之七转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外道四论

一、常论,谓外道计我及世间之法,皆是常住;又见诸流转相续,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无断绝故,发起常见,是名常论。 二、边无边论,谓外道若忆念坏劫,坏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有边想。若忆念成劫,成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无边想,是名边无边论。(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三藏法数》 / 322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缘境广狭

一、眼缘唯实唯量境,谓眼见色时,即有生,能缘青黄赤白实有之色,名为性境。此对境名为现量,以其但能见色,未起分别,是故所缘之境狭也。(性境者,谓现前所有实见之境也。现量者,谓见现前之色,而能量度也。) 二、耳缘唯实唯量境,谓耳闻声时,即有生,能闻言语...

《三藏法数》 / 719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染污意

第七之异名。以七為迷染之根本,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烦恼俱起,缘八之见分而生我执故也。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转叁心得叁身

一、转根本心得法身,根本心者,即第八,谓善恶诸法,依此出生,故名根本心。此转时,一切烦恼断灭已尽,即得法身。 二、转依本心得报身,依本心者,即第七。谓依于根本而生,故名依本心。此转时,一切智慧无不具足,即得报身。 叁、转起事心得化身,起事心者,即第六...

《三藏法数》 / 174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第八

阿赖耶之别名。八中之第八。述记叁末曰:「摄论第二卷初,亦名第八。」唯了义灯四本曰:「从末向本,数為第八。」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就心之真妄而立叁之不同:一、真,自性清净心也。第八阿赖耶,通真不通妄。妄者染,真者净也。谓其净分也。二、现,变现之意也。第八,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变现根身世界。故名。叁、分别,於六尘等种种之诸境而起分别也。第七末那由传送第六意而起分别,故名。...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耳,鼻,舌,身,意也。言六根如其次第,对於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而生见闻嗅味觉知之了别作用者。為大小乘通说之法门,位於大乘所说八中第一至第六,故常称為前六。此六在欲界,六皆有,在色界之初禪天,有眼耳身意之四,无鼻舌之二,又第二禪天以上...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思食

第六相应之思心所,於可意境而生希望,意思资润,诸根增长。又思想饮食,令人不死。如小儿视梁上悬囊,及望梅止渴等。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转五蕴成五分法身

蕴即积聚之义。五蕴即、色、受、想、行、也。五分法身,身亦聚集之义,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众生若能持戒修习定慧,行诸净业,则能转此五蕴色身,而为五分法身也。涅槃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乃至受想行,亦复如是。是也。 一、转色蕴成戒身,色蕴者,即眼...

《三藏法数》 / 506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缘境广狭

一、第八缘境最广,谓此根本,染净同依,能变能现种子、根身及器世间叁种境故,是名缘境最广。(种子者,一切善恶种子也。根身者,眼等诸根也。器世间者,谓世界如器也。) 二、第七缘境最狭,谓此无别体相,但依第八为因而起,复缘第八见分而为相分,是名缘境最狭...

《三藏法数》 / 204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ṛd Hṛ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叁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於唯述记与唯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

《佛学大辞典》 / 1674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赤白二渧

母之精為赤渧,父之精為白渧,二渧和合之处,心託於其中也。止观七曰:「赤白二渧和合,託其中,以為体质。」承阳大师发菩提心曰:「身体髮肤稟於父母,赤白二渧始终是空。」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叁宗

宗,犹派也。圭峰密禅师云:大乘经教,统唯叁宗。 一、法相宗,谓此宗说一切有漏妄法及无漏净法,无始时来,各有种子,在阿赖耶中,遇缘熏习,即各从自性而起,都不关涉真如。故于色心诸法,而建立种种名相,是名法相宗。(梵语阿赖耶,华言藏,即第八也。) 二、破相宗...

《三藏法数》 / 269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中之第七也,名末那。见[末那]条。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转五蕴成叁德

五蕴者,色、受、想、行、也。叁德者,法身、般若、解脱也。法身即真如之理,般若即会真之智,解脱即自在之用。此之叁德,皆由转五蕴而成也。(五蕴者,蕴乃积聚之义。谓众生积聚色等五法而成身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解脱即自在之义,谓解脱业惑之缚也。) 一、转色蕴成法...

《三藏法数》 / 417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无量

真言宗虽由释论一往立十,其实立无量之心也。其故,真言立心即智,智即佛,则以佛有无量,故心亦无量也。因而本宗就胎藏界曼荼罗之诸尊,立一无量之五释:一者,中台大日尊一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小乘成实之所立同。八者,八叶尊八种之心王...

《佛学大辞典》 / 489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九品润生

叁界九地俱生之烦恼(即修惑)各有九品。其中欲惑九品之修惑,有润七生之作用,因而建立一来不还之二果。断之终,则為一来果。断之已,则為不还果。九品七生相对,则上叁者為四生,中叁者為二生,下叁者為一生。更分别之,则上上為二生,上中,上下,共為二生。如中叁品亦然。中上...

《佛学大辞典》 / 318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本有说

说第八所藏之种子,皆為先天所固有,非新被薰习者,种子本来為第八之功能作用,故為自无始即具有者,薰习惟增长其功能耳,若种子非先天的本有,则五性各别之义无意味矣。此為护月之说,法相宗之异义也。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二十种烦恼随眠

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之中,故名随眠。(藏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也。) 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

《三藏法数》 / 1012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质多

Citta,又曰质多耶,质帝。译曰心。虑知之心也。止观叁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唯述记叁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中略)是集起义,是心义。」大日经疏十六曰:「心名质多,质多者犹如眾綵庄严精聚,名為质多。」秘藏记末曰:「质多名虑知,有情等...

《佛学大辞典》 / 205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六因

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叁、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

《三藏法数》 / 289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二种熏

熏,资熏,击发之义也。盖言第八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若无染净二缘熏发,则不能成染净等事。如谷麦等种,虽有生芽之能,若不得水、土资熏,芽亦不生,故名熏也。(第八,即藏也。) 一、熏习,熏即熏发,习即数习,谓数习染净之缘,熏发心体而成染净等事,故名熏习。 二...

《三藏法数》 / 152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诸法五位

佛家建立诸法,先有叁门:一小乘俱舍宗立七十五法,小乘成实宗立八十四法,大乘法相宗立百法,总以之收束於五位:一、色法,有物质之形者,又以物质為因而生者。二、心法,了事物者。叁、心所法,随附於心法而起者,是為心法所有之法,故名心所法。四、不相应法,不附随於心法者...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与末那Manas及第八也。末那為意,意為思量之义,无始已来无间断,了别第八,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故名意。此体意,故名意。前之第六以此意為所依,故名意。因而為别二,存梵名也。是為一切眾生妄惑之根本。第八,即阿赖耶也,译曰...

《佛学大辞典》 / 302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现在五果

以十二因缘配於叁世言之。一、,胎内受生之一念。二、名色,心為名。身為色。在胎内心身渐成长之位。叁、六处,六根具足,将出胎内之位。四、触,既出胎内而触於外境之位。五、受,分别苦药之位。即十二因缘中自第叁至第七者。以无明与行之二者為过去之因,以此五者為现在之果,...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

在色者二缘和合,在心者四缘和合时,阿赖耶所持之种子,生现行。是本有种子生果之功能也。此谓之种子生现行。其现行之法,必随所应而薰种子,其薰之种子,即新薰种子也。此谓之现行薰种子。应知此时有叁法,成二重之因果。叁法者:一為能生之种子,二為所生之现行,叁為所薰之种...

《佛学大辞典》 / 247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五十恶

金刚叁昧经曰:「一念心相故皆名心王,净中心动五阴具生,五阴生中具五十恶。」五十恶者,阴有八,即是八,受想二阴随各有八。行阴有九,八与想相应,一与想不相应,所谓不相应法也。色阴有十七,十七者,受想行能通之四与五根,五尘,及法处所摄色之律仪色,不律仪色,自...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十一切处

总合一切万有為一对象而观之,其方法有十种: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是也。若住於水想,则万有自身皆成流动之观。又曰十禪支,十徧处定。见法界次第十。详出[八背捨]项中。巴Kasiṇāyatana。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阿陀那

Adāna,心名。阿赖耶之别名。译曰执持。此之力,执取维持善恶之业因及有情之身体使不破坏。解深密经一曰:「阿陀那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為我。」唯论叁曰:「第八,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五阴

新译曰蕴,旧译曰阴。净影之说,如大乘义章八本所谓:「积集名阴,阴积多法故。」是与新译蕴之义同。天台之说,如止观五上所谓:「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阴有荫覆与阴积之二义,见[蕴]条。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五叁八二

法相宗所立。谓相名等五法,徧计所执性等叁性,眼等八。我空法空二无我也。楞伽经一曰:「於五法,自性,,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体之义,因之义,不改之义也。唯述记一本曰:「性者体也。」探玄记十八曰:「性是因义。」大乘义章一曰:「性释有四义:一者种子因本之义,二体义名性,叁不改名性,四性别為性。」智度论叁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缘。」传心法要上曰:「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

《佛学大辞典》 / 345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叁种熏习

熏,即熏发也。习,即数习、惯习之义也。盖言第八为无明染缘之所熏习,即从真而起妄也。 一、名言熏习,名即名字,言即言说。此分别名字言说之,即是第六意。由第七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名言熏习。 二、色熏习,色即眼根所对诸色,因此诸色...

《三藏法数》 / 228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凡夫之心,為惑所垢者。新译仁王经中曰:「愚夫垢,染着虚妄,為相所缚。」良賁疏曰:「言垢者,无始尘垢。妄分别故,名為垢。」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极微假实

胜论师言极微為圆常,更无生灭,虽空劫之时,亦离散而意游於空中。小乘之经部成实谓现在為实有,而过未為无。小乘之有部宗谓极微為叁世实有,常恒不变,只依眾生业力之有无而有作用之生灭眾生业缘未熟,微体未起作用之位,為未来之极微,正起作用,集成根境,从而為现在之极微,作...

《佛学大辞典》 / 383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赖耶四分

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谓第八,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有此四分之义焉。 一、相分,相即形相。有叁种:一、境相名相,谓此能与根心而为境界故。二、相状名相,谓世间有为之法,皆有相状,惟是此之所变现故。叁、义相名相,即能诠教下所诠义理之相,亦是此之所变现。故...

《三藏法数》 / 367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一,色住。二,受住。叁,想住。四,行住。即以有漏自身中之四蕴為体。此四蕴是所依也,是所着也,彼四蕴為之所依所着,而使起,故名為住。见俱舍论八。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大宗地玄文本论

二十卷,马鸣菩萨造,陈真諦译。以十种爱乐心,十种知心,十种修道心,十种不退心,十种真金刚心,及一大极自然陀罗尼地之五十一种為法门之大宗地。以显示一多相即无碍自在之大缘起门者。但五十一种之名字。存梵语,且以古来未疏释,而解之至难。其论体似释摩訶衍论。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起信论所说五之一。与六麤相中之智相同。就心体云智,就无期之相云智相。见[智相]条。 又(术语)朋友之异名。如云知人,我知其心其貌之人也。又我所知之人也。非多知博之义。诸经之初有「皆是大阿罗汉。眾所知。」即就為人所知而云:其人善,為善友善知。恶,则為恶...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心,心法也,神者神魂也。无量寿经下曰:「魂神精。」叁论玄义曰:「神俱表。」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叁心

一、根本心,谓第八心王能含藏善恶种子,出生染净诸法,故名根本心。(第八,即藏也。) 二、依本心,谓第七依根本而生,能与第八传送染净等事,故名依本心。(第七,即末那也。) 叁、起事心,谓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对六尘之境,能起分别染净等事,故名起事心...

《三藏法数》 / 139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叁等流

一真等流,以善性恶性无记性為因,所引善恶无记同类之果,与因性真实同者,故名為真等流。二假等流,如前世杀生,令他命短,今世自命亦短,有相似之义,故假名等流,谓之假等流。叁分位等流,眼等诸,各随自类转变。如眼。(中略)身皆从第八之种子而生,对於色等诸尘,名...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思量事物曰意。唯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叁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是叁别义。」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心意叁名,所詮义虽异,而体是一如。」止观二上曰:「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筹量,名為意。」...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名义

名者体上之名称,义者体上之义理。如言诸行无常,诸行為名,无常為义。又呼召之名目,谓之名,為名所显之法体谓之义,依此义则名义者,与所谓名体或名法同。然就其名与义言之,有名即於义者,有不即者,名即於义,如呼火而出热,诸佛之名号及陀罗尼是也,此云真言。名不即於义,如...

《佛学大辞典》 / 227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阿赖耶十八名之一。了义灯四本曰:「十六名根者,大眾部立為根本。」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五百身因

谓五百比丘各说自身所由生之原因也。依涅槃经叁十五,五百比丘,对舍利弗各说身因,有比丘言我未获得正解脱时,思惟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某比丘言爱与无明為身因,得阿罗汉果。有比丘言行,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等為身因。次诣佛前,问其说正不正。佛...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六七能遍计

宗谓中第七,缘第八之见分,而起我执,第六对一切之法境,於我法起执。其他前五及第八,无我法二执,无能徧计之义云。护法之说也。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见[]条。

《佛学大辞典》 / 6字 / 2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恶知

為人所知之恶人。又曰恶师友。知者乃為人所知之义,非己知事物之理之义也。法华经序品曰:「眾所知,大阿罗汉等。」维摩经二肇註曰:「大士处世,犹日月昇天,有目之徒,莫不知。」法华文句四上曰:「闻名為知,见形為,见形為知,见心為。」法华经义疏一曰:「知其内德...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小乘俱舍以心与為同体异名,大乘唯以之為别体,有一乃至无量之差别。详见[]条。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四智

或开佛智為四种: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叁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是转凡夫之第八第七第六及餘之五,如其次第与成就之佛心相应之智慧也。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2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南山叁观

四分律宗南山所立:一、性空观,阿含经所说小乘之观法也。观诸法為因缘生,性空无我也。许因缘生之相许為实有而观性之空无,故名性空观。二、相空观,般若经所说大乘之初门也。观诸法之相為空也。视為有实之相,尚為凡夫之妄见,如实无其相,而指空华為实有也。此更进而空无诸法之...

《佛学大辞典》 / 283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叁等流

等流者,等即平等;流即流类也。 一、真等流,谓善性、恶性、无记性为因,所引善、恶、无记同类之果;果与因性真实是同,故名真等流。 二、假等流,谓前世杀生,令他命短;故感今世自亦短命,有相似义,假名等流,故名假等流。 叁、分位等流,谓眼等诸,各随自类转变。如眼...

《三藏法数》 / 218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果相

阿赖耶叁相之一。即有情总报之果体,第八阿赖耶之真异熟也。成唯论二曰:「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离此命根眾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所有果相,此果相虽多住多种,异熟宽不共,故偏说之。」盖第八显过去善不善业之...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叁科拣境

天台以為观心之境,於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叁科中,捨入与界而取五阴。於五阴中捨色,受,想,行,之前四者而取第五。於中捨见行,发得二种能招报之心,而取正对外境所分别之心。為外观之境。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二无记

无记性之体有二种,一有覆无记,妄惑之体性极為羸劣者,如俱生起之我法二执即第七是也。是体性极為羸弱,故曰无记,然為自性妄惑,能隐覆圣道,故名有覆无记。二无覆无记,如阿赖耶之自体及内之五根,外之山河草木等是也。非自性妄惑,而羸弱,非善恶,故曰无覆无记。见百法问...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之不实,譬如幻化。性灵集八曰:「幻构叁有狱。」止观一曰:「行城幻。」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毘播迦

Vi āka,译曰异熟。第八之异名也。第八為无记性,与业因之善性恶性相异而成熟者,故曰异熟。唯述记二末曰:「毘播迦,此云异熟。毘者异也,播迦者熟义。」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叁量

叁量有二种:一、因明之叁量:即现,比,圣教,之叁也。详见[量]条。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叁量之不同:一、现量,如镜之对於物体。能缘之心,不為些之分别计度,量知现在之境者。如耳之对於声,眼之向於色,是也。二、比量,於不现显之境。比知分别而量知者。如见烟...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梵语尾戍单Jivita,支持煖為生物之元者。俱舍论五曰:「命根体即寿,能持煖及。」参照[命根]条。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自觉悟心

自觉之心也。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曰:「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无有二相。自觉悟心有四相,云何為四?谓诸凡夫二种心:一者眼乃至意同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如是二心能发菩提。诸佛菩萨有二种心: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是凡夫...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叁法展转因果同时

相宗谈万法之缘起,第八之种子,待眾缘和合而现行。是曰种子生现行。其种子与现行之因果,非前后异时,而全為同时。一方现行,正在现行,同时又直以种子薰於本,是现行种子也。此现行薰习种子因果亦全同时。此种子為缘所扶,於同时生现行,现行又同时薰习种子,叁者展转為因為...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十名

第六意有十名:六,意,攀缘,巡旧,波浪,分别事,人我,四住,烦恼障,分段死是也。见宗镜录。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因能变

对於果能变之语而言。八种子在第八阿赖耶,种子生种子,念念相续之前因后果转变。又,八种子各生八现行之转变,此二种转变谓之因能变,自其种子生之八,各从自体分变现见相二分,谓之果能变。唯述记二末曰:「因能变即是种子,转变生果,果通种子及与种子,自类种子亦...

《佛学大辞典》 / 215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多一

又云一切一心。十之第九。见[]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得智

转有漏之八,而得与无漏之八相应之四智也。转有漏之第八而得与无漏之第八相应之大圆镜智,转有漏之第七而得与无漏之第七相应之平等性智,转有漏之第六而得与无漏之第六相应之妙观察智,转有漏之前五而得与无漏之前五相应之成所作智也。此四智虽各有二十二心心...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阴妄一念

谓阴盖善法之迷妄一念心。即凡夫现前一剎那之心,指阴无记之第六也。盖天台之意,谓初心者,不堪直以融妙之法体為所观,修圆顿之妙观,故不就佛界或眾生界,而即近要易修自己一念之心法,定為所观之境。於摩訶止观正修章中虽广举所观之十境,以备机根之不同,若剋示境体,则如...

《佛学大辞典》 / 177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二种薰习

七转各缘其外境时,依其自体之力,薰习其所缘境之二相分与本质之种子於第八,谓之相分薰。薰习能缘之见分及自证分证自证分之种子於第八内,谓之见分薰。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依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而生,缘色声香味触五境之心:一眼,二耳,叁鼻,四舌,五身。此為六中之前五,故常称為前五。叁界中欲界之有情有六,色界之初禪天无鼻舌二,二禪天以上无五,唯有意之一也。见[]条。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初剎那

生有最初之第八也。最初之一剎那,唯此第八而已。故曰初剎那。仁王经中曰:「诸有情於久远劫,初剎那异於木石。」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心无所住

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汝若欲了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於一切事,但知无着。无着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着。现...

《佛学大辞典》 / 258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身叁昧

金刚顶经一曰:「阿婆颇那伽叁摩地。」同疏二曰:「此经诀云:阿之言无。婆颇那迦者,也。叁摩地,平等持也。伽者,身也。应云无身平等持也。入此定者,能治攀缘散乱等障。」是一切义成就菩萨未為五相成身观前所住之叁昧也。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色泡

色之不实,犹如泡沫。止观一曰:「色,泡。受,沫。想,焰。行,城。,幻。」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转依

谓菩提涅槃之二果也。转者,转捨转得之义,依者所依之义,指第八,第八為依他起性之法,此中藏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并无漏智(即菩提)之种子,且第八之实性,即圆成实性之涅槃也。此中二障之种子為所转捨之法,菩提与涅槃為所转得之法。如此则第八為所转捨二障与所转得二...

《佛学大辞典》 / 247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名言种子

二种子之一。谓之第八色心生诸法之亲因缘种子。是以名言為缘所熏之种子也。见[二种子]条。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第六意

就唯论所立八从眼数之意位於第六,故谓為第六,亦云第六意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有空不二

谓有相為空性,而空性亦為有相也。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空為二。即是空,非灭空,性自空。於其中而通达者,是為入不二法门。」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眾生之真心,知精明,谓為精。圆觉经曰:「汝今者精元明能生诸缘。」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密教四无量观

千手轨所说。一慈无量观,是东方普贤菩萨之叁摩地,普贤菩萨即金刚萨埵,东方四菩萨之首也。而在五智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二智所摄,九摄於八时,第九摄於第八,五智摄於四智时,法界智摄於大圆镜智也。行者先住於慈无量定,以勤净之心徧观六道四生之一切有情,皆具六大四...

《佛学大辞典》 / 730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法四依

一依法不依人。人為情有之假者。法為法性自尔之轨模。依法而可入道,人何关於实行,假令其人為凡夫外道,而所说契於法,亦可以信受奉行。假令现佛身之相好,而所说不契於法,则亦捨而不可依,况餘人乎。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叁藏中有了义经,有不了义经,明示中道实相之义為了...

《佛学大辞典》 / 276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叁种薰习

一,名言薰习。名者名字,言者言说也。分别名字言说之,即是第六之意由第七第八种子之,传送薰习,能成就染分之相者,故名。二,色薰习。色者对於眼根之诸色也。因此诸色,而引生眼,名為色。於此分别,即是第六之意,亦由第七第八种子之传送薰习,能成就染分...

《佛学大辞典》 / 167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具名唯叁性观。叁性者何?一曰徧计所执性。执在心外之我法性是也。二曰依他起性。种子所生之因缘法是也。叁曰圆成实性。依他起性所依之实体,真如是也。分别此叁性,则以徧计所执性,係心外之法,非有而遮遣,依他圆成,係心内之法,非空而观照,是名唯叁性观。唯者简持之义,...

《佛学大辞典》 / 581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意地

意乃第六,是支配一身之所。又為发生万事之场处,故曰地,犹言心地。唯论五曰:「意地感受,名忧根。」宗镜录二曰:「注一昧之智水,洗意地之妄尘。」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有情流转之根本也。依根本无明,而一如之真心,初生动作之念者。起信论曰:「一者名為业,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然论中二样用之。一对於他之转等,一对於分别事即意。因之前者当於阿赖耶中之自体分,后者当於阿赖耶全体。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十一切处

新曰十徧处。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之十法,使其一一周徧於一切处也。十中之前八者,如前之第叁净解脱,观色之清净,其所依之禪定亦如前,依第四禪定缘欲界之色也。后二者以空无边处无边处定為所依,缘其他受想行之四蕴也。修观行者由解脱入於胜处,由胜处入於一切处,起於后...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四分

华严大判一经為四分:一信分,二解分,叁行分,四证分。见叁藏法数十四。 又法相宗立八,八之心王,心所,体虽各一,而分别所起之用,则有四分:一相分。是為心内所现之境,心者虑知之法,虑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时,心之自体自转变,而现所虑所托之境,此名所虑所托...

《佛学大辞典》 / 565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密教六大

密教说六大之体性本有常住,即胎金两部理智之二法身也。盖密教不如显教别立无相之真如,故法界之诸法,不过五蕴,即色心之二法,今开色之一而為五大,合受等四蕴而為一大。此中五大為本有常住,凡圣一如,故為本有胎藏界之理法身,有情智迷悟之别,故為始成金刚界之智法身。但...

《佛学大辞典》 / 500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叁节

十二因缘涉於过现未叁世谓之叁节。无明,行之二者為过去。乃至有之八者,為现在。生,老死之二者為未来。旧俱舍论七曰:「如是缘生法,十二分叁节,前后际二二,於中八。」寄归传二曰:「不悟缘起叁节,从死趣死。」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因相

阿赖耶叁相之一。意言為万法原因之相。盖第八阿赖耶,摄持一切种子,能為万法生起之原因也。成唯论二曰:「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餘法能徧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所有因相。」即是。八之因相,实有六因十因等种类,独执持种子令不失之...

《佛学大辞典》 / 331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叁善知

者,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谓修行之人,欲得道果,必由教授知以训诲,同行知以策励,外护知以资养,叁者俱备,方能成就其功,故名善知也。 一、教授善知,宣传圣言曰教,训诲于我曰授;即教授之师也。谓其人内外方便,通塞障碍皆能决了,是名教授善知。...

《三藏法数》 / 194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命根

命即寿也,然据小乘有部之义,则别有非色非心之体,由过去之业而生,因而一期之间维持煖与,名之為命,命能持煖与,故名為根。据大乘唯之义,则第八之种子有住之功能,因而一期之间使色心相续,是假名為命根,非别有命之实体也。俱舍颂疏五曰:「论云:命体即寿,既将寿...

《佛学大辞典》 / 166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眼见家

就眼根眼而论,俱舍论二述為二家:一眼根观照色境,名為见,因此眼能了别,名為。谓见之用即在眼根,此名眼见家。一眼依眼根而生,能见色境而了别之為色。即见者之用也。是名见家。此中大眾部法救论师等為见家,有部宗之本义,眼见家也。愚案,其餘耳根等之闻等準...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二世间

有為法之过现未迁流曰世,事事物物间隔曰间。大别有二种:一、有情世间,五蕴假和合而有情,以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二、器世间,四大积聚而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盖有情世间為有情之正报,而器世间為有情之依报也。见俱舍论世间品。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二种薰

薰习,资薰也。前者為自习惯而薰者,后者则资助而薰者也。翻译名义集六曰:「一、熏习,谓熏心体成染净等事,二、资熏。谓现行心境及诸惑相资等。」大藏法数四曰:「熏资薰击发之义也。盖言第八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若无染净二缘熏发,则不能成染净等事,如穀麦等种虽有生芽之能,...

《佛学大辞典》 / 192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翻译

转梵语而成汉言也。亦作繙译。隋书经籍志曰:「汉桓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静,斋经至洛,翻译最為通解。」宋僧传二曰:「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见所无也。」同叁曰:「如翻锦绣,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翻译名义集一曰:「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

《佛学大辞典》 / 381字 / 1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事理五法

一切事理之诸法,不过五种。小乘俱舍立之為心外之实法,大乘唯,尽成於唯一之体上者:一、心法,是之自相也,唯有眼等八种之心王,俱舍有唯一之心王。二、心所法,是与上之八相应而起者。唯有五十一,俱舍有四十六。叁、色法,是上之心法与心所法所变也。唯俱舍皆有...

《佛学大辞典》 / 238字 / 1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初能变

论立变现诸境之心為八。其第八之阿赖耶称為初能变,於第一明之。以是為诸之根本故也。唯论叁曰:「初能变,大小乘教,名阿赖耶。」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梵语曰母陀Mṛta,又曰末刺諵Maraṇa,寿煖之叁法捨离名為死。梵语杂名曰:「死,母陀。」俱舍论五曰:「寿煖及与,叁法捨身时。所捨身僵仆,如木无思觉。」名义集曰:「末刺諵,此云死。」释氏要览曰:「杂阿含经云:寿煖叁法捨离名死。」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之所安住,之所爱着,名為住。有四住七住之别。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二转依

相宗以第八為迷悟之所依,性宗以真如為迷悟之所依。今转第八或真如之迷依,而為悟依,以得菩萨涅槃之二果,谓之二转依。楞严经七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见[转依]条。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法相宗谓耳目鼻舌身意六之外。更有末那阿赖耶二者,末那之义為我执。谓执持我之见者。即此也。阿赖耶者。即末那所执以為我者也。其义為藏。谓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性灵,皆指此。详见[]条。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思量

叁能变第二之名。见[叁能变]条。

《佛学大辞典》 / 16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

引接结缘乐

往生要集十乐中之第六乐。往生净土后,将娑婆结缘之父母知友,自在引接而济度之乐也。要集上末曰:「若生极乐,智慧高明,神通洞达,世世生生恩所知,随心引接。(中略)无缘尚尔,况结缘乎?」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1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