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 条搜索结果

第一义空

对於小乘之涅槃而云大乘至极之涅槃為第一义空。小乘之涅槃者偏真但空也,大乘之涅槃者空亦空,為中道实之空,故名第一义。叁藏法数四十六曰:「诸法中最第一法名為涅槃,涅槃之法空无有,是為第一义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佛性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

《佛学大辞典》 / 223字 / 5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四土

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餘土,断见思烦恼出离叁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餘...

《佛学大辞典》 / 852字 / 5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起信论叁细之一,亦名转。第一之业一转而成能见之者,当於阿赖耶识之见分。起信论曰:「二者能见,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同义记曰:「第二能见,即是转,依前业,转成能见。」 又四分中见分分之二。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5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法身

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二宗各异其义。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法身与别法身二种,总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证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為法身也。以叁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為理智显现,有為(...

《佛学大辞典》 / 991字 / 5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种善根发

一、息道善根发,谓修禅之人,由先数息而修止观,故得身心调适,妄念皆止,因是自觉渐渐入定,泯然空寂。或经一日、二日,乃至一月、二月,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而发痛痒冷暖等触,触发时,身心安定,悦豫清净,不可为喻,是为息道善根发。 二、不净观善根...

《三藏法数》 / 435字 / 5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通教无生四谛

通教者,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也。无生四谛者,谓此教叁乘之人根利,用体空观,体达五阴诸法,当体即空,如幻如化。故云苦无逼迫,集无和合,灭无生,道不二也,是名通教无生四谛。(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但证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

《三藏法数》 / 327字 / 5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喜根

菩萨名。诸行无行经下说喜根胜意二菩萨之事。智度论六引此。文殊师利白佛言:昔有佛名狮子音王。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容仪质直,不捨世法,又不分别善恶,不讚少欲知足,不讚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语诸弟子,一切诸法,婬欲、瞋恚、愚痴,即是诸法实,方便教弟子...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5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与一切融即。其体无碍也。指月录四曰:「叁祖僧璨信心铭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笔削记一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為主伴。」传心法要下曰:「若能了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境无二,一切即一心,心即一切,更无罣碍。」又曰:...

《佛学大辞典》 / 670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种善根发

一、息道善根发。数息观成,入定时,自心安悦,而发善根也。二、不净观善根发。定中起不净观,捨爱着之所而发善根也。叁、慈心善根发。於定中起慈悲心,入深定,起清净之善根也。四、因缘观善根发。於定中起正见,离断常之邪见,得法喜而起善根也。五、念佛善根发。於定...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虚空

虚与空者,无之别称也。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此虚空有体有,体者平等周徧,者随於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依有部之宗义分之為虚空与空界之色,以其体為虚空,以其為空界之色。以此虚空為一无為法,数於叁无為之一而摄於法处之中,空界之色者,為眼所见之色法而摄於...

《佛学大辞典》 / 337字 / 5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细

叁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因对六粗,故名叁细。(六粗者,智、执取、计名字、起业、业系苦也。) 一、业,业者,即从真起妄,初动之也。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故起信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是也。 二、...

《三藏法数》 / 177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佛说秘密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一切如来三昧界中。一切菩萨摩诃萨众皆悉圆满。是时世尊大毗卢遮那如来。从诸佛智三摩地起。普遍观察一切大众。当彼如是观众会时。所有一切如来并诸菩萨摩诃萨众。悉于世尊大毗卢遮那如来左月曼拏罗中依止而住。 尔时金刚手菩萨摩诃萨。住于世尊大毗卢遮那...

《佛说秘密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诏译 / 2457字 / 5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22日

实我之。四之一。金刚经曰:「若菩萨有我眾生寿者,则非菩萨。」同刊定记四曰:「我者谓自五蕴总為我。」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5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外道七种无常

一、作已而舍无常,作,即造也。舍者,舍前造作之。谓外道计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造,后见四大异,如地坚、水湿、火暖、风动,各各不同,遂执为无常,故云作已而舍无常。 二、形处坏无常,形处,即形状也。谓外道计四大造色,能造所造,色体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变坏等,...

《三藏法数》 / 372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明

在佛曰叁达。在罗汉曰叁明。智之知法显了,故名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证明,证智之境而显了分明也: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叁、漏尽明,知现在之苦,断一切烦恼之智也(漏者烦恼)。又如次第,名為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5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念处

处谓法界平等之理不增不减也。佛当说法时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无减退之,故眾生虽不一心听法,亦不以為忧,是為第一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增进之,毕竟不可得,故於眾生虽一心听法,亦不以為喜,是為第二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生死涅槃之,不可得,故常行捨心於一...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5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真如

一、离言真如,谓真如之体,离名字,离心缘,离言说,故名离言真如。 二、依言真如,谓真如之体,性本虚融,不碍言说,以依言说能显真如,故名依言真如。

《三藏法数》 / 72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回向

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叁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叁、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救一切众生,离众生回向,谓由前修十行,神通满...

《三藏法数》 / 896字 / 5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六粗

六粗谓由业转现叁细而生,故名六粗。(业转现,即第八藏识中初起之叁,以其微细,故名叁细也。) 一、智,谓依叁细中,第叁境界,不了自心所现,妄起分别染净之,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是名智。(境界,即叁细中之现也。) 二、,谓依前智,分别于...

《三藏法数》 / 286字 / 5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普门

普,遍也。门,即能通之义。谓菩萨以圆融中道,妙观通入,常住实际理地。故立此十门也。 一、慈悲普,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盖菩萨即于一念之中,遍观十界善恶苦乐,而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令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

《三藏法数》 / 1131字 / 5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八背舍

(亦名八解脱,出禅波罗蜜)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着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叁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不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

《三藏法数》 / 948字 / 5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习因

一、媱习因,习即数习之义。媱习因者,谓媱习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于中发动,二习交然,故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也。(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二、贪习因,贪习因者,谓贪习之心,往来计算,发于吸,吸揽不止...

《三藏法数》 / 527字 / 5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弥沙塞

Mahiśāsakāḥ,律部之名。译曰化地。就宗计而义翻為不着有无观。优婆毱多五弟子之一。此律主之部宗称為弥沙塞或化地部。律本名五分律。支那译有叁十卷。律藏分派五部之一也。又小乘十八部中有化地部,佛灭叁百年中自一切有部别立者。玄应音义二十叁曰:「化地部,第叁百年中从一切...

《佛学大辞典》 / 356字 / 4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腨如鹿王

佛叁十二之一。佛之腨如鹿之腨,具可爱乐之也。

《佛学大辞典》 / 22字 / 4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毘卢印

毘卢遮那(即大日如来)之入定印也。大日之入定印為法界定印,其印,仰左手右手重於其上,二大指拄,舒着头指。左右头指之中节上下重合。深入禪定而观见法界眾生之也。见胎藏界曼陀罗大钞一。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妙

不可思议名妙,即实之理也。实之理,精微玄妙,清净寂绝。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寂灭。是也。总论因果自他,故具明十妙,妙体无殊也。 一、境妙,境即理境也。谓十如是等境,心、佛、众生叁无差别,不可思议。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所谓诸法如是。等是也...

《三藏法数》 / 983字 / 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八十随形好

咽已下六十种好。咽已上二十种好。是为八十种好。咽下六十种。足二十抓指手足八处表里平满。两踝两膝两[阿-可+坐]两肩两腕两股两臂藏两圆两膊两胁两腋两乳腰背心脐咽覆(悉皆妙好。是名咽下六种十好)咽上二十者。上下耳齿两唇两龂两颊两发鬓两眼两耳两鼻孔两眉两额两角。已上是名...

《法门名义集》 / 194字 / 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四缘发菩提心

一、见闻为增上缘,增上即增进之义。谓世间之人,或见或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既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佛菩萨功行具足,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闻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闻诸佛菩萨神通...

《三藏法数》 / 338字 / 4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没

五种退没之,天人退没於下界时,现五衰之。参照[五衰]条。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4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止观

梵名奢摩他,Śamatha毘鉢舍那Vi aśyana译言止观,定慧,寂照,明静。止者停止之义,停止於諦理不动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义,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观而得名。观者观达之义,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也。此就能观而得名。又贯穿之义,智慧之利用,穿凿烦恼而殄灭之也。若就所修之...

《佛学大辞典》 / 828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不失

佛之叁不护,又名叁不失。观音义疏下曰:「此是圣人叁业无谋而徧应一切,亦名叁不失,叁轮不思议化也,亦名叁不护。」见[叁不护]条。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世假实

大乘勿论。小乘如大眾部化地部经部立现在之法有实体,过去未来之法无实体,故过去未来云者,已有当有之假名也。小乘之萨婆多部立叁世实有法体恒有,谓叁世之法歷然实有,若為无法,则对於过去未来无可起谓為过去谓為未来思想之理。然则云何而立叁世之别?解此者共有四论:一、类之...

《佛学大辞典》 / 616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诸法一性殊,殊别之,由外可见,谓之法。维摩经佛国品曰:「善解法,知眾生根。」大乘义章二曰:「一切世諦有為无為,通名法。」 又法宗之略称。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4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圆觉经曰:「妄认四大為自身,六尘缘影為自心。」净心诫观下曰:「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尘以染污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為尘也。」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4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天大五衰

一、衣服垢秽,谓诸天众铢衣妙服,光洁常鲜。福尽寿终之时,自生垢秽,是为大衰也。(铢衣者,十黍重曰铢。诸天之衣,重六铢,故名铢衣。) 二、头上华萎,谓诸天众宝冠珠翠,彩色鲜明。福尽寿终之时,头上冠华,自然萎悴,是为大衰也。 叁、腋下汗流,谓诸天众胜体微妙,...

《三藏法数》 / 212字 / 4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四树

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乘也。取法华之叁草二木之譬喻,故曰树。兴禪护国论序曰:「叁轮八藏之文,四树五乘之旨。」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4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七真如

一、流转真如,流转,即运动之义。真如者,真名不伪,如名不异也。谓诸众生造作一切行业,流转生死,而真如之体,本无动摇,然亦不妨随缘转变。论云:一切行无先后性。是也。(无先后性者,谓于一切行业,不离真如之理性故也。) 二、实真如,无虚妄,故名实。谓一切法中...

《三藏法数》 / 608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佛小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尔时佛告宝手菩萨言:“如来、应供、等正觉有随形好,名曰海王,彼出光明,名曰明净,七百万阿僧祇光以为眷属;又菩萨摩诃萨于兜率天,放大光明,名曰幢王,普照十世界微尘数刹,遍照彼处地狱众生,灭除苦痛,令彼众生十种眼、耳、鼻、舌、身、意,诸根行业皆悉清净,彼诸众生见光...

《大方广佛华严经》 /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 2751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24日

五蕴实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蕴者,积聚之义。谓由积聚色等五法,以成色身也。实者,真如无妄之理也。即此五蕴,而是实之理,故名五蕴实也。 一、色蕴实,色即质碍之义。谓色是质碍幻色,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色而明真空,是名色蕴实。(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

《三藏法数》 / 288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大小二化身

一、大化身,谓佛被大乘菩萨之机,或现八万四千好之身,或现微尘数好之身,满虚空中,是名大化身。 二、小化身,谓佛被小乘及人天等机,或现叁十二,一丈六尺之身,是名小化身。(叁十二者:足安平、千辐轮、手指纤长、手足柔软、手足缦网、足跟满足、足趺...

《三藏法数》 / 255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石女

女之无子者,又不能為婬者,皆為石女。因明入正理论曰:「自语违者,如言我母是其石女。」涅槃经二十五曰:「譬石女,本无子,虽加功力,无量因缘,子不可得。心亦如是,本无贪,虽造眾缘,贪无由生。」资持记中二之一曰:「石女者,根不通婬者。」普灯录五曰:「石女舞成长...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四种缘起

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於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

《佛学大辞典》 / 1132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法华五重玄义

天台智者大师,凡释诸经,皆立五重玄义。所谓一释名、二辩体、叁明宗、四论用、五判教。故此法华一经,亦有五重玄妙之义也。 一、法喻为名,法即妙法,喻即莲华。妙法者,妙名不可思议,法即十界十如权实之法。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妙法则权、实一体,莲华则华、果同时。...

《三藏法数》 / 471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波罗蜜

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菩萨修此十法,化度众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檀那波罗蜜,梵语檀那,华言布施。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经云: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着,是名檀那波罗...

《三藏法数》 / 826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善知识

知识者,知其心识其形之义,知人乃朋友之义,非博知博识之谓,善者於我為益,导我於善道者。法华文句四曰:「闻名為知,见形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心。」有部毘奈耶杂事曰:「阿难...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薄伽梵六义

梵语薄伽梵,亦云婆伽婆,名具六义。佛地论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唐玄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中,第二多含不翻,即薄伽梵是也。(五种不翻者,秘密不翻、多含不翻、此方无不翻、顺古不翻、尊重不翻也。) 一、自在义,谓如来永...

《三藏法数》 / 456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般若二种

一、世间般若,谓诸菩萨,唯依读诵书写,为他演说叁乘道教,劝正修行,灭除烦恼惑业,不行寂静真实般若,常行有见有般若。如是般若,有取有着,是名世间般若。(有见有般若,即世间之智。如劬宾大臣分阎浮提七分而能息诤,智满祖师云:正取世间之智,为般若也。) 二、出世...

《三藏法数》 / 196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方便

一、细作方便,方便犹善巧也。谓欲破众生执着色身之,故佛假喻,微细分析,善巧而说。如金刚经云: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宁为多不等。意谓由微尘而成世界,世界本来不实;因四大而成色身,色身本来是假,是名细作方便。(叁千大千世界者,一须弥山、一日月、一四天下、一帝释...

《三藏法数》 / 248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又云不生不灭。 一、性净涅槃,谓诸法实之理,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净涅槃。(诸法实者,十界因果之法,本来离虚妄皆实,故名实。不可染、不可净者,谓实之理,惑不能染,智不能净。不染即不生者,既无...

《三藏法数》 / 317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四加行

(亦名四善根,出析玄记) 此四通言加行者,谓此行人欲求见道,革凡成圣,遂起暖等四心,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一、暖加行,暖者从喻得名。谓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暖。譬此加行位中...

《三藏法数》 / 293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大部

南山律依凭之註疏,有五种之大部也。俱係道宣律师之撰述:一、四分律删繁补闕行事钞叁卷(分十二卷),二、四分律含註戒本疏四卷(分八卷),叁、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卷(分八卷),四、四分律拾毘尼义钞叁卷(分六卷,后二卷今缺),五、四分比丘尼钞叁卷(分六卷)也。其中前...

《佛学大辞典》 / 369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成道

佛陀以成道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状,谓之八成道。成道虽為八中之一,然為八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八经论所说存没不同,而大要有二说。大乘起信论所说者,一、降兜率,先住於兜率天,在彼天四千岁。见时机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也。二、入胎,乘白象由摩...

《佛学大辞典》 / 660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一实

一实者,谓真实之理,无二无别,离诸虚妄之也。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九缘生识

缘即助成之义。九缘生识者,谓明空根境等九种之缘,生眼耳鼻舌等八种之识也。以眼耳鼻舌身五识,依第八识分建立。由第八识种子而生揽明空诸境而为也。第六识缘第八识分而得生,取五尘境界而分别,依第七识而能执取也。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而得起,转第六识染净而为依也。第...

《三藏法数》 / 1082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九想

又作九。於人之尸,起九种之观想也。是為观禪不净观之一种。即使贪着五欲之法,起美好耽恋之迷想者,觉知人之不净,除其贪欲之观想也。一、胀想Vyādbmātakasaṁjñā,死尸之膨胀也。二、青瘀想Vinilakasaṁjñā,风吹日曝而死尸之色变也。叁、壤想Vi adumakasaṁjñā,死尸之破坏也...

《佛学大辞典》 / 568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记别

又作记莂。佛记弟子成佛之事。分别劫数国土佛名寿命等事,谓為记别。授此记别於弟子,谓為授记。别字加草冠者非也。文句七上曰:「记是记事,莂是了莂。」嘉祥义疏八曰:「记者云决也,亦云莂也。所言决者,於九道中,分决此人必当成佛,故云决也,莂义亦然。」玄赞七曰:「记者,...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约位

,即生、住、异、灭也。此之四,乃是本觉心源,无明初起一念之,而有四种之别。以其细微难见,故约信、住、行、向地、等觉、妙觉,从浅至深,次第觉了粗细分齐之以明之。此之四法,起则从生至灭,觉则从灭至生,故以灭、异、住、生而为次第也。 一、十信觉灭,十信...

《三藏法数》 / 509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六离合释

谓一名之中,有能所等,互混滥,故须明此六种之释。复以依主等,皆有离合之意,故云六离合释。(离合意者,如依主释中,以眼与识分说为离;眼识通说为合。持业中,藏与识;有财中,金刚与人;违中,眼与耳;带数中,五与蕴;邻近中,念与慧,其意皆与此同。) 一、依主释,...

《三藏法数》 / 539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一、总,谓说世间一切有为之法,皆是无常,故名总。 二、别,谓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如地有坚,水有湿,火有热,风有动,各各不同,故名别

《三藏法数》 / 73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小乘五位

一、资粮位,资粮位者,如人远行,必赍粮以为路资也。其位有叁:一、五停心,二、别念,叁、总念。若欲出于叁界,必以此叁种观法,而为资粮也。(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嗔众生慈悲观、叁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别念、总念者,...

《三藏法数》 / 444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惟愿演说诸佛名号,及本昔所发殊胜大愿。佛言:东方过此十恒沙等佛土之外,有世界名净琉璃,彼土有佛,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行时,发十二大愿。(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 一愿,愿我...

《三藏法数》 / 1534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智

一、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諦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諦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徧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即是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佛性论叁曰:「此二智有二种:一者无着,二者无...

《佛学大辞典》 / 711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在塔顶上之轮盖也。通常有九层,俗曰九轮。经律中,谓為轮轮,金剎,金幢,露盘等。寄归传四曰:「制底如小粟,上置轮,竿若细针。」见[轮]条。 又(杂名)观佛叁昧海经曰:「佛举足时,足下千辐轮。」谓足掌纹如千辐轮也。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停心

停者,止也。谓修此五法,以止其五种过失之心也。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谓多贪欲之人,于男女身分,互染着,须假作九想不净之观治之,令其贪着之心不起。故云多贪众生不净观。(九想者,胖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也。) 二、多嗔众...

《三藏法数》 / 755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想

一、无常想,想即观想,谓观诸众生及诸世界一切有为之法,迁流代谢,皆悉无常。作是想者,智慧应,得断生灭,是名无常想。 二、苦想,谓观五阴之身,一切有为之法,常为诸苦之所逼迫。作是想者,智慧应,得灭众苦,是名苦想。(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藏法数》 / 672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地

十地者,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证得之法而生喜...

《三藏法数》 / 583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事理

因缘生之有為法谓為事。不生不灭之无為法谓為理,即事者森罗万象之,理者真如之体也。然如大乘中叁论宗谓理為真空,非别有理之实体。如法宗谓理虽有实体。然惟為事之所依,依事之缘起而无何等之关係,即不障之能作因也。如华严宗谓真如之理。虽為不生不灭之无為法身,然依无明...

《佛学大辞典》 / 360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解脱幢

袈裟之异名。袈裟為求解脱人所服,而不為邪所倾动,又条似佛塔之幢,故名。地藏十轮经四曰:「被殑伽沙佛解脱幢衣,於此起恶心,定堕无间狱。」释氏要览上曰:「又名幢,谓不為邪所倾故。」应法记曰:「条四围有同佛塔,故云幢。」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劫火

坏劫之火灾。叁灾中之火灾。新译仁王经下曰:「劫火洞然,大千俱坏。」俱舍论十二曰:「於是渐有七日现,诸海乾竭,眾山洞然,洲渚叁轮并从焚燎,风吹猛焰烧上天宫,乃至梵宫无遗灰烬。」见[火灾]条。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

我今顺瑜伽 金刚顶经说 摩尼莲花部 如意念诵法 修此三昧故 能如观自在 先择其弟子 族姓敬法者 多人所敬爱 智慧而勇进 决定毗离耶 觉慧常不舍 尽孝于父母 净信于三宝 乐修菩萨行 于四无量心 刹那无有间 常乐大乘法 住于菩萨戒 恭敬阿阇梨...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 / 大唐南天竺国三藏金刚智译 / 5930字 / 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4月08日

百八叁昧

首楞严叁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分别;梵语叁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叁昧,则于诸叁昧行、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叁昧。 宝印叁昧,谓菩萨住是叁昧,于一切叁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法数》 / 5399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

昔者旭照高山。天宫御一乘之驾。流晖原隰。鹿苑转四谛之轮。虽复发轸分逵。而涂无乱辙。一云普洽。而卉木各茂。自鹄林变色慧日寝光。达学电谢以息肩。真人长往而寂虑。且前贤述圣。难令各解。后进孤陋。更异亲承。况乎正法既往。久当像末。定慧与福德异时。醇化与浇风殊运。然则一...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729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13日

(旧名二识,出宗镜录) 一、所缘境,谓心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其显现于外,是名所缘境。 二、能缘识,谓眼识乃至意识,能缘六尘之境,其显现于内,是名能缘识。(眼识乃至意识者,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

《三藏法数》 / 115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修忍五

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嗔恨,故有五种也。 一、众生,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生亲友,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 二、法,菩萨修慈忍时,...

《三藏法数》 / 380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叁昧

是為旧称,新称云叁叁摩地,译曰叁定,叁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叁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叁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叁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叁叁昧,无漏定谓之叁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捨,无漏曰八解脱也...

《佛学大辞典》 / 680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六慧法

一、闻慧,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因闻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故名闻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二边者,空有二边之也。) 二、思慧,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一切...

《三藏法数》 / 475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门

唐道绰所判。一、圣道门,此土由凡至圣修道之教门也。除净土叁经,其餘之诸经是。二、净土门,往生弥陀净土而证圣果之教门也。叁部经之所说是。安乐集上曰:「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选择集本曰:「道绰禪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捨圣道正归净土。」教行信证六本曰:「凡就一代...

《佛学大辞典》 / 2032字 / 4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悉达太子二

梵语悉达,华言顿吉,即佛幼时之名也。二者,谓佛初生时,净饭王令师占之。师云:太子好,具有轮王及成佛之也。 一、轮王,轮王者,谓转轮圣王,亦具叁十二也。师言:太子具足是,若其在家,当作转轮圣王,王四天下也。(叁十二者,足安平、千辐轮、...

《三藏法数》 / 343字 / 4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六离合释

又曰六种释,六合释。梵语杀叁磨娑,此云六合。杀者六,叁摩娑者合也。诸法以二义已上為名者,以此六种法式,分别其名义也。唯一义之名,即不当於此释,二义之名,為判归趣何义,必须此法式。其作法,初离释二义,次合释二义,故谓之离合释,略称曰合释。一持业释Karmadhāraya,又...

《佛学大辞典》 / 719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法

一、名,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即色也。谓叁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 294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识境四

谓众生于此四法,不了虚假,而于心识之境,妄生邪见,执着取,故名识境四。 一、我,谓众生于五阴法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是名我。(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若即若离者,谓计即阴是我,离阴是我也。我、我所者,我即假名,我所即五阴也。)...

《三藏法数》 / 218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如来十恩

一、发心普被恩,谓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是为发心普被恩。(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难行苦行恩,谓如来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

《三藏法数》 / 1090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十叁过

因明论理上,自宗因喻叁支立量时,由种种配列次第生过误。陈那数廿九过,天主(商羯罗主)更加四过,為所谓叁十叁过。即宗九过,因十四过,喻十过也。 (甲)宗之九过:一、现量违,谓於现证之事实立违之宗也。例如言声非所闻,虽不述因喻,然已明為误谬也。二、比量违,谓...

《佛学大辞典》 / 1993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九会曼荼罗

是金刚界之现图曼荼罗也。东方為正面,第一会置中央,自东面右旋而置八会,合為九会。第一会乃说大日如来以五现成等正觉,成佛后,自金刚叁摩地现出叁十七尊乃至外部诸眾摄化眾生之状者,故名成身会。為曼陀罗之根本,故或名為根本会。或就其诸尊之活动作业,名為羯磨会。是四曼...

《佛学大辞典》 / 509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停心观

小乘叁贤之第一,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是為声闻乘入道之初。有二种,一种: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停止贪欲之法。贪着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而停止瞋恚之法。瞋恚多之人修之。叁、因缘观,观十二因缘,叁世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

《佛学大辞典》 / 357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额上珠

各人固有之佛性,譬之额上之金刚珠。涅槃经七曰:「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间有金刚珠。与餘力土较力扑。而彼力士,以头抵触其额上,珠寻没肤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处有疮,即命良医,欲自疗治。时有明医,善知方药,即知是疮因珠入体,是珠入皮,即便停住。(中略)是时力...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如来叁十二

谓如来应化之身具此叁十二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人天中尊众圣之王也。 【一足安平】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也(奁力盐切奁底者即盒底也)。 【二千辐轮】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圆满有如千辐轮也。 【叁手指纤长】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𦟛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余...

《三藏法数》 / 998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识

一、业识,业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谓本觉心源,初无动,以不觉故,动为业识。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是也。 二、转识,转识者,亦名见,谓依前业识初动之,转成能见,即此能见初动之,是名转识。论云: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是也。 叁、现识,谓有...

《三藏法数》 / 246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 一、总,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 二、别,多即非一为别,...

《三藏法数》 / 351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息有四种

息即鼻中出入之气也。谓坐禅之人,若欲摄心入定,必先行数息之法。息有四种不同,故须拣其粗而守其细也。 一、风,谓鼻中之气,出入有声,为风。坐禅之人,若依之而数,则心散难调,故须拣而不用也。 二、喘,谓鼻中之气,虽无声,而结滞不通者,为喘。坐禅之人,若依之而数...

《三藏法数》 / 234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