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相传之菩萨戒名。依梵网经而立此称。又名圆顿戒。其戒相仅為梵网之十重四十八轻戒。梵网经下曰:「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此日本凝然师便宜所立之类聚也。一波罗夷,如上。二僧残,如上。叁二不定,自篇门之突吉罪别开。四捨堕,梵云尼萨耆波逸提Naiḥsargika āyattika,尼萨耆者,翻云尽捨,今略云捨。尽捨与所犯之财物於僧中也,波逸提翻云堕,是结堕狱之罪故也,此有叁十戒。五波逸提,译曰堕,此罪...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Śila,又云尸怛罗,正译曰清凉,傍译曰戒。身口意叁业之罪恶,能使行人焚烧热恼,戒能消息其热恼,故名清凉。又,旧译曰性善。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為戒,叁业之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為戒。」义林章叁...
《佛学大辞典》 / 198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摄僧界,二摄衣界,叁摄食界。摄僧界中又有叁种:一、大界,一伽蓝地之外界為小极限,广者至十里乃至百里。佛使结此大界者,欲令為说戒等僧事时,一聚之僧尽和集,无一人乖隔故也。凡僧事之法,一界中,有一人不和集者,则其事不成就。夫无结界之法,阎浮提界僧眾,不尽和集,不...
《佛学大辞典》 / 377字 / 4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眾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叁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為诸眾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眾生也。叁、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
《佛学大辞典》 / 504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六斋日者,据毗婆沙论所说,凡遇持斋之日,则过中不食。 一、每月初八日,帝释敕四天王,各治一方。至此日,四王遣辅臣,观察世间人民善恶。(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
《三藏法数》 / 366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比丘之具足戒也。分八段:一、四波罗夷。二、十叁僧残。叁、二不定。四、叁十捨堕。五、九十单提。六、四提舍尼。七、百眾学。八、六灭諍。参照[戒]条。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身胜,谓如来身真金色,相好光明,而自庄严,一切无比,众生乐见,无有猒足,是名身胜。 二、法住胜,谓如来既于诸法自得利益,住于真如法位,又复怜愍一切众生,皆欲令其安住于此,与己无异,是名法住胜。(真如法位者,谓一切诸法,皆以真如理性而为位也。) 叁、智胜,...
《三藏法数》 / 412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见惑,能驱役一切众生流转叁界生死故也。言见惑者,以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凡有十种:一、身见,谓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妄计为身也。二、边见,谓于身见计断计常,随执一边也。叁、见取,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也。四、戒取,谓于非戒中,...
《三藏法数》 / 420字 / 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Bhikṣu,又云煏芻。同於旧译之比丘。译曰乞士,除士,除饉男,熏士,道士等。出家為佛弟子,受具足戒者之都名也。以此方无正翻之语,故经论中多存比丘。苾芻之梵名,或以乞士,破烦恼之二义解之,或以净乞食,破烦恼,净持戒,能怖魔之四义释之。乞士者,以彼自无所营,乞人之信施...
《佛学大辞典》 / 667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叁界中,欲界之结惑曰下分结,立五结:一贪结,贪欲之烦恼。二瞋结,瞋恚之烦恼。叁身见结,我见之烦恼。四戒取结,取执非理无道邪戒之烦恼。五疑结,狐疑諦理之烦恼。此五惑於欲界而起者,且為之不能超脱欲界,故谓之下分结。俱舍论谓之顺下分。见俱舍论二十一、大乘义章五末,四...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谓修菩萨行者,当习一切白净善法,远离四趣诸恶之黑法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一、欲白法,谓修菩萨行者,闻佛正教理趣深远,心生乐欲而不暂舍,故名欲白法。 二、行白法,谓修菩萨行者,勤行六度之行,唯在利益世间一切众生,而不求于自身果报,...
《三藏法数》 / 223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依梵网经之授戒法,戒和尚向受者十重禁一一说其戒相,问汝能持之否,受者答以能持,此於言下受得戒也。梵网经义疏上曰:「直说十重相,问能持不。次第答能。」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以名大乘穷极之实教。后魏光统律师立叁教,第叁為圆教。圆教之名,自此始。其后由晋华严经五十五:「尔时如来,知眾生应受化者,而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之经文而立名。天台宗判四教,第四為圆教,华严宗復立五教,第五為圆教。今依台宗之说释之...
《佛学大辞典》 / 466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广大意,谓菩萨修行,发广大心,历无数劫,而得菩提。于此时劫,常舍身命,及以恒河沙数世界满中七宝供施如来,从初至终,其心犹不满足,是名菩萨广大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三藏法数》 / 369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密教之叁昧耶戒也,虽依阿闍梨之加持而受得,然是暂借外缘,显本来自身之具得者,此為本不生之戒,不依自他之能所,故曰无為戒。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叁兽喻叁乘,河喻空理也。谓通教声闻、缘觉、菩萨同出叁界,取证空理,而根器有大小,行位有浅深,如象、马、兔,同共渡河,而有浅深之异。故以此为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象渡河,象渡河者,喻菩萨之人也。谓菩萨修六度万行,利益众生,断见、思惑,及...
《三藏法数》 / 368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庄即端庄,严即严饰,谓智慧福德二种,皆能庄严法身也。 一、智慧庄严,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无明净尽,佛性现前,所有智慧,能显法身,是名智慧庄严。 二、福德庄严,谓诸菩萨修行六度,万行具足,所有福德,能显法身,是名福德庄严。(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叁忍...
《三藏法数》 / 129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梵网经所说之大乘戒也,又云佛性戒、佛乘戒。此戒以眾生本具之佛性為体,且受持此戒可至佛果也。 又诸佛所住一实相之净戒也。梵网经下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又曰:「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大日经疏十七曰:...
《佛学大辞典》 / 198字 / 4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又云无教,新译曰无表。戒体有二、一作戒,二无作戒,作戒者,谓受戒时如法动作身口意叁业,可见闻之业体。无作戒者,谓依此时作戒之缘而生於身中不可见闻之业体。此业体初发之缘,虽由身口意动作(即作戒),而一旦生了,则不假身口意之造作,恒常相续,故称為无作。作戒於身口动...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与理和事和也。 一、理和,谓二乘之人,同断见、思之惑,同证无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事和,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名事和。(内凡者,谓四善...
《三藏法数》 / 204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根胜,谓菩萨根性聪利,胜于一切声闻、缘觉,是名根胜。(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道胜,为菩萨以慈悲心修行六度,既自度已,复能度脱一切众生,胜于声闻、缘觉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是名道胜。(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
《三藏法数》 / 215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他人不与而自取即偷盗。五戒中第二戒也。智度论十叁曰:「不与取者,知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恶癩者恶疾,野干者野孤,喻心之恶也。止观二之四曰:「大论云:寧起恶癩野干心,不生声闻辟支佛意。」但大论无此语,萨遮尼犍经九曰:「若不持戒,不得疥癩野干身,况当功德之身。」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十行者,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然行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也。 一、欢喜行,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饶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
《三藏法数》 / 702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念佛,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叁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
《三藏法数》 / 687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布施无尽,谓菩萨好喜布施,不吝财物乃至躯命,悉能施与,心不疲厌,是名布施无尽。 二、持戒无尽,谓菩萨护持禁戒,未曾违舍。见犯戒者,怜愍悲哀;见奉戒者,尊重爱敬。复以戒法传化他人,心不疲厌,是名持戒无尽。 叁、博闻无尽,谓菩萨闻如是法,即当奉行,思欲化他,...
《三藏法数》 / 151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比丘,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出家之人,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故名乞士。 二、比丘尼,梵语尼,华言女。佛初不度女人出家,成道之后,因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恳求出家,佛乃度之,故名比丘尼。(梵语摩诃波阇波提,华言大爱道。) 叁...
《三藏法数》 / 221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欲取,欲即贪欲,取即取着。谓于彼欲界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贪欲取着,故名欲取。 二、见取,邪心分别,名之为见。所谓身见、边见等。因见取着,故名见取。(身见者,于五阴等法,妄计为身也。边见者,于断、常二见中,随执一边也。) 叁、戒取,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
《三藏法数》 / 261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达磨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焉。 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
《三藏法数》 / 488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别解脱律仪,於欲界受戒法而发生之戒体也。二静虑生律仪,入色界诸定自发生之戒体也。叁道生律仪,入无漏定发生之戒体也。前二者属有漏,后一者属无漏。旧作别解脱律仪,禪律仪,无漏律仪。俱舍论十四曰:「律仪差别,略有叁种:一别解脱律仪,谓欲缠戒。二静虑生律仪,谓色缠戒...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眾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餘眾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為显露教者,於彼為秘密教。在彼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
《佛学大辞典》 / 2250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小乘於比丘之初篇说四波罗夷,於比丘尼之初篇说八种波罗夷。前四者如比丘戒所述。五摩触戒,以婬心摩触男子之身分也。六八事成重戒,有婬心:一捉男子之手,二捉衣,叁入屏处,四共立,五共语,六共行,七身相倚,八共期行婬之处。此八事满足方成波罗夷。七覆藏他重罪戒,知同辈犯...
《佛学大辞典》 / 193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婆伽婆者,总万德至极之名也。经云:婆伽婆具此七义。不翻华言者,多含义故。即五种不翻之一也。(五种不翻者,秘密不翻、多含义不翻、此方无不翻、顺古不翻、生善不翻。) 一、能破烦恼,破者,裂断也。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谓如来断诸烦恼,乃至无明之惑,净尽无余。...
《三藏法数》 / 703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善法,息灭恶事。凡受食时,先作五观,然后方食,故名沙门受食五观也。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功多少者,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工用甚多。量彼来处者,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三藏法数》 / 443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为魔弟子事佛,经云:何谓魔弟子事佛?佛言:虽受佛戒,心乐邪业,不信正道,不知有罪恶之报,假名事佛,常与邪俱,是名魔弟子事佛。 二、为天人事佛,经云:何谓天人事佛?佛言:受持五戒,行于十善,至死不犯,信有罪福,常念正法,是名天人事佛。(五戒者,不杀、不盗、...
《三藏法数》 / 273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亦名五僧差别,出显宗论) 一、无耻僧,谓毁犯禁戒,不守真风,形预僧流,行过俗务,是名无耻僧。 二、哑羊僧,谓于叁藏教无所了达,譬如哑羊,无辩说用,是名哑羊僧。(叁藏教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叁、朋党僧,谓好于游散,惟务斗诤,善生机巧,结构朋党,是名朋党僧...
《三藏法数》 / 166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威仪戒,威仪戒者,谓受戒已,惟务修饰容止,诳惑于世,盖由好求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二、从戒戒,从戒戒者,谓顺从佛制,清净叁业。盖其内外相称,不为世事,但求真实利益,不要虚誉者也。(叁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三藏法数》 / 96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亦名大乘七丈夫,出涅槃经) 七知者,谓佛于涅槃会上,告诸菩萨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名具足梵行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知法,知法者,谓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叁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
《三藏法数》 / 502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谓修习法华叁昧,于叁七日中,一心精进,有叁种证相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异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 一、下根证相,谓行人于叁七日中,获得戒根清净,就中所证之相,亦有叁品不同。若于叁七日中,或得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利,道心勇发,是下品戒根渐...
《三藏法数》 / 675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五百年者,像法后、末法初之五百年也。此五百年中,比丘虽云无修无证,亦有解脱、禅定、持戒、多闻、布施者。佛知其法渐衰,故说其次第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第一一百年,得坚固解脱,谓此一百年中,比丘唯务智理,说法利生,悟明大乘,解脱自在,坚固不变也。(智理者...
《三藏法数》 / 297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亦名四结,出鞞婆沙论) 缚者,束缚也,又连续也。谓众生由欲爱等业束缚,流转生死,连续不断,故名四缚。 一、欲爱身缚,谓欲界众生,于五欲顺情等境,心生贪爱,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欲爱身缚。(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嗔恚身缚,...
《三藏法数》 / 274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译。有师子游戏菩萨等十大菩萨,已為七年陀罗尼,虽精进修业,然不得悉地,因而於佛法生疑惑,捨戒还家,作鄙劣之行。时阿闍世王设大施,十大菩萨在其会座,不畏行菩萨请问佛以十大菩萨之事。佛為明过去世谤佛之因缘,且说恶业消灭之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 《佛说旃阇摩暴志谤佛经》 / 本站介绍:生经一、不缺戒,谓修行之人,毁犯净戒,如器已缺,无所堪用。若能恒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戒,是名不缺戒。 二、不破戒,谓修行之人,毁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为用。若能持护不犯,无有破损,是名不破戒。 叁、不穿戒,谓修行之人,毁犯戒法,如器穿漏,不堪受物。若能持...
《三藏法数》 / 471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见结,我见也。二戒取结,行邪戒也。叁疑结,疑正理也。见惑中此叁者过最重,故以此叁结為见惑之总称,断此叁结為预流果。涅槃经叁十六曰:「迦叶菩萨白佛言:如佛先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犹如纵广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此中如何说断叁结名须陀洹?一者我见,二者非因见...
《佛学大辞典》 / 333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毘奈耶杂事四十曰:「一、高声共许净法(四分「得寺内」,十诵「如是净」,五分「求听净」),比丘在寺内作别眾非法之羯磨大眾高声共许,则其法成。二、随喜净法(四「后听可」,十「证知净」,五「合於求听净中」),比丘作非法之羯磨,其座大眾随喜,又於界内先作别眾之羯磨,然...
《佛学大辞典》 / 816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比丘有净语,犹如忌词。如比丘要草木时,谓斫木摘花等,是為不净语。谓「知之」「看之」者,是為净语。又如对金钱而言「收」「取」等,是尽属不净语。净语凡有四种,一汝知是,二汝看是,叁我须是,四我与是。从此四净语中之第一种曰知净语。又云知净。行事钞中坏生种戒曰:「五分...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犯戒杂僧,谓其虽持禁戒,为利养故,与破戒者常共亲附,同其事业,杂处熏习,因而破戒,是名犯戒杂僧也。 二、愚痴僧,谓其虽在阿兰若处,诸根不利,闇钝愚鲁,经律论藏不能解了;于诸弟子,或犯禁戒,亦不能教令清净忏悔,是名愚痴僧也。(梵语阿兰若,华言闲静处。) 叁...
《三藏法数》 / 176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多作非威仪之事,称曰六群比丘,佛制戒多缘此六群而起。诸律出名不同。僧祇律九称六群比丘曰:「一、难陀,二、迦留陀夷,叁、叁文达多,四、摩醯沙达多,五、马师,六、满宿。」毘奈耶律十一称六眾苾芻曰:「一、阐陀,Nanda,二、鄔波难陀,U anan...
《佛学大辞典》 / 449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一四一句偈总括一切佛教,佛教之广海,摄尽於此一偈。大小乘八万之法藏,自此一偈流出也。增一阿含一曰:「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叁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叁十...
《佛学大辞典》 / 509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叁车者,车即运载之义。喻叁乘之人,各以所乘之法,运出叁界,而至涅槃也。(叁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羊车,羊车者,以羊挽车,故名羊车。喻声闻之人,修四谛行,求出叁界,但欲自度,不顾他人。如羊之奔...
《三藏法数》 / 375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谓欲等烦恼,长时随逐,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即含藏之义。藏识,即第八识也。) 一、欲贪,谓于可意之境,爱染念着,而生悦乐也。 二、嗔恚,谓于不可意之境,无所爱乐,而自生嗔忿也。 叁、色贪,谓于色界,爱乐净法,贪着禅味也。 四、无色贪,谓于无色界,识处等...
《三藏法数》 / 443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Trayodaśa saṁghāvaśeṣāḥ一失精戒Śukravisṛṣṭi,二触女人戒Kāyasaṁsarga,二者皆為失精戒之一类,故意以婬心摩触等也。叁麤语戒Maithunābhāṣana,持婬心作卑污之谈话也。四嘆身索供养戒Paricaryāsaṁvarṇana,比丘讚嘆我身分以动女心也。五媒嫁戒Saṁcaritra,六有主房戒Kuṭikā(小...
《佛学大辞典》 / 325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法大,法即诸佛所说之法也。谓菩萨能受持十二部经之法,最上最大,故名法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叁讽诵、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二、心大,心即诸佛广大之心...
《三藏法数》 / 420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专急於成佛之道而研知慧,谓之乘急之人,特严戒法而后研智慧,谓之戒急之人。因此生乘急戒缓,戒急乘缓,乘戒俱急,乘戒俱缓之四种。是谓戒乘之四句。乘急戒缓之人,如维摩居士。戒急乘缓之人,如小乘之比丘。乘戒俱急之人,如出家之菩萨。乘戒俱缓之人,不足言。南本涅槃经六曰:...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具曰息世讥嫌戒。谓止世人忌嫌之戒律。其事性质上為恶,谓之性重戒。其事之性质,虽不敢為恶,而世人之见,以為忌嫌之事,谓之讥嫌戒。涅槃经十一曰:「善男子!有二种戒:一者性重戒,二者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谓四禁也。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等。」新译之起信论曰:「护持如...
《佛学大辞典》 / 138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邪戒,谓外道之人,执邪为道,非因计因,自计前世因从鸡中来,便即独立,行于苦行,或计因从狗中来,便即啖食粪秽,行于苦行,是名邪戒。 二、正戒,谓佛未出世时,轮王亦教人行于不杀、不盗等十善,即此十善戒法,是名正戒。(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
《三藏法数》 / 138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授传法灌顶以前所授之作法也。叁昧耶有不违越之义,故於通戒,初上座,次惊觉铃作法,归命,运心懺悔,归依,发心遮难,请师,羯磨及杨枝打,涂香,花鬘,烧香灯明,齿木,金刚线,金刚水是也。诸仪轨诀影一曰:「密教修行,先叁摩耶戒,初门也。今修四度加行终,传法灌顶之时,初...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切眾生具佛性,佛性无染,离一切诸过,随顺此佛性而制戒,名為佛性戒。又此戒能显现佛性,故名佛性戒,大乘戒之都名也。梵网经下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蕴即积聚之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五分法身,身亦聚集之义,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众生若能持戒修习定慧,行诸净业,则能转此五蕴色身,而为五分法身也。涅槃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也。 一、转色蕴成戒身,色蕴者,即眼...
《三藏法数》 / 506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犹言单传,禪家直指之旨也。单提宗旨不涉餘岐之义。 又具足戒五篇中有尼萨耆波逸提与但波逸提二篇,尼萨耆者,捨之义,波逸提者,堕之义,捨者,应捨离所犯之赃物也,堕者,其罪报堕於地狱也。其捨堕罪有叁十戒,堕罪有九十戒,因而九十之堕罪,对於叁十之捨堕罪,谓之单堕,今以...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卷。从法护尊者四分律列举戒相,前后附以偈文,使於说戒之日诵之。或称為戒经,或称為戒本。后秦佛陀耶舍译。唐南山道宣加註,称為四分含註戒本。后又有道宣新删定四分僧戒本一卷,怀素四分比丘戒本一卷,元照四分删定比丘尼戒本一卷,皆由四分律抄出者也。本书之注释如下:四分...
《佛学大辞典》 / 293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譬极可嫌者取之。行事钞标宗显德篇曰:「萨遮尼犍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癩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之身。」无尽灯论上曰:「以二乘类,比疥癩野干。」与恶癩野干同。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之略名。真西山氏谓遗教经為瞿曇氏最后教弟子之语,以端心正念為首,而深言持戒,為禪定智慧之本。本经各家之论註如下: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天亲菩萨论,宋智圆疏,宋净源节要,明袾宏补註。遗教经论住法记一卷,宋元照述。遗教经论记叁卷,宋观復述。佛遗...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谓比丘,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為具足圆满之戒。行事钞上之叁曰:「欲绍降佛种為世福田者,谓受具戒。」见[具足戒]条。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此戒能成就叁世无障碍之智,故名為叁世无障碍智戒。又名叁昧耶戒,自性本源戒,叁平等戒,菩提心戒,无為戒,真法戒。入坛之前初心行者所受之叁世无障碍戒,即十善戒也。大日经一曰:「应授彼叁世无障碍智戒。」同疏五曰:「菩萨所以发心摄受方便学处,皆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大...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律者法律,仪者仪则,所制之法律,以防遏过非,恶律仪以防遏善事。因而立身之仪则也。通於善恶。善律仪者,大乘义章十曰:「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义。又復内调亦為律,外应真则,目之為仪。」行事钞资持记中一之二曰:「通禁制止名律,造作有相名仪。」...
《佛学大辞典》 / 346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以琉璃宝所筑之戒坛也。义楚六帖二十一曰:「嵩岳有玉石坛,大鄴有琉璃坛。僧受戒羯磨说戒作法,集僧唱共结之坛矣。」又言佛坛社坛之為琉璃色也。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进,五禪定,六智慧也。仁王经上曰:「六度四摄一切行。」见[波罗蜜]条。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依授戒作法一旦发得戒体者,能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叁业,谓之戒行。行事钞中曰:「戒行谓方便修成顺本受体。」洛阳伽蓝记曰:「戒行真苦,莫可揄扬。」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别教者,别前藏、通,别后圆教也。无量四谛者,谓此教独菩萨法;菩萨所化众生既无量,其所用法门亦无有量。故云: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报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法门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是名别教无量四谛。(别前藏、通者,此教...
《三藏法数》 / 418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又作须陀摩。国王名。译言普明。智度论四曰:「昔有须陀须摩王,持戒精进,常依实语。晨朝乘车欲入园游戏,时有一婆罗门来乞施。王曰诺,待我出还。入园游戏时,有两翅鬼王曰鹿足,自空中飞来,捉王去。至所住山,置於九十九诸王中。须陀须摩王涕零如雨。鹿王问言:汝何以啼如小儿...
《佛学大辞典》 / 339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新云不与取。叁邪婬,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四妄语,新云虚誑语。五两舌,新云离间语。六恶口,新云麤恶语。七綺语,新云杂秽语。语含婬意者。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拨正因果,求僻信福者。此十者,并乖理而起,故名恶。又此十恶為苦报之业因,故名曰十...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又曰死关。以死為自此世至他世之门关故也。善导之往生正念文曰:「死门事大。」一心戒文中曰:「入死门后,共相誓愿為向弥勒。」华严经曰:「譬如旃陀罗,牵牛入屠所。步步入死门,无常亦如是。」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学佛人可通学者有叁:一、戒学,戒者禁戒也,能防禁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二、定学,定者禪定也,能使静虑澄心者。叁、慧学,慧者智慧也,观达真理而断妄惑者。戒学者律藏之所詮,定学者经藏之所詮,慧学者论藏之所詮。依戒而资定,依定而发慧,依慧而证理断恶。因位之修学,过此叁...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谓修五戒十善,兼行布施,福业优劣不等,故感报所生之处,则亦高下不同,故名八福生处。(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邪见也。) 一、人中富贵,人中富贵者,谓天地所生,惟人...
《三藏法数》 / 638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利剑,此有二义:一、中智之义,密宗之中道,為诸法本不生,有(表)空(遮)不二,而有之边為本不生,空之边亦為本不生,故以本不生中道之剑為标帜。盖中道之智,不动於有之边,亦不动於空之边,故名不动尊。两部之辨事真言通用不动之深义在斯。二、降魔之义,魔者以无始之...
《佛学大辞典》 / 668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斋,犹戒也。过中不食为斋。谓外道有以终日不食为戒者;世间之人又有饮食无度放逸自恣者,皆不得中道。佛令比丘,日中一食,清净自活,端肃身心,安禅入道,以为修行之常法。本无月日之数。今言正、五、九之叁月,及每月之六日为九斋日者,以天帝释及四天王等,于此月日,察人善...
《三藏法数》 / 817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佛在世时,有比丘,為贼以生草繫之。比丘恐坏其生草,而不解缚,自待饿死。一切有部目得迦六曰:「佛在室罗伐城,时诸苾芻在跋蹉国,游行人间為贼所执。贼相告曰:仁等今可净诸苾芻。是时贼中有一先是苾芻相近住人。告诸伴曰:何劳杀此,应以连根茅草可急缚之,令其饥渴自饿而死。...
《佛学大辞典》 / 338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防非止恶之功能也。戒法授受之作法成就时,指防非止恶之功能,发现於受者身中者谓之戒体。此戒体旧译云无作,新译云无表。随顺此戒体而於身口意叁业表现如法之所作,谓之戒行。论於戒之四科参照[戒]项。楞严经一曰:「婬躬抚摩,将毁戒体。」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天台仁王经疏上引提谓经以五戒配於五常,谓不杀,仁也。不偷盗,智也。不邪婬,义也。不饮酒,礼也。不妄语,信也。止观六上所配不同:谓仁者不杀戒也,义者不盗戒也,礼者不饮酒戒也,智者不妄语戒也,信者不邪婬戒也。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有二说:(一)无畏叁藏禪要曰: 「一、菩提心不可退,有妨成佛故也。 二、不可捨叁宝而归依外道,是為邪法故也。 叁、不可毁谤叁宝及叁乘之教典,背佛性故也。 四、於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非凡夫之境故也。 五、若有眾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 1046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
《三藏法数》 / 553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比丘受具足戒。要叁师七证。叁师者:一、戒和尚,正授戒者。二、羯磨师,读表白及羯磨文者。叁、教授师,教受以威仪作法者。七证者,七人之证明师也(自七人而上不厌其多),若在边地则可减為叁师二证。见行事钞上叁。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此非据戒之项目数,乃就戒之特质而区分之也。一作持戒,二止持戒,戒之所以成立,在於防止恶行,称為止持戒者,即以戒本所列者為根本。止恶之理想在於作善,教以积极的行為者,亦名為戒,此為作持戒。如半月说戒,叁月安居之规定是也。 又一出世间戒,沙弥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
《佛学大辞典》 / 479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本律之说相,唯叁百四十八戒,以大数而称為五百。束為七聚:一,八波罗夷。二,十七僧残。叁,叁十捨堕。四,百七十八单提。五,八提舍尼。六,百眾学。七,七灭諍。行事钞中一曰:「律中尼有叁百四十八戒。」比丘尼钞中上曰:「世人妄传五百戒者非也,亦有经律...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总名叁聚净戒,别有二途,一梵网為宗之说,二瑜伽稟承之说。梵网為宗之说受戒之作法出於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為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是叁聚戒中之摄律仪戒也。瑜伽稟承之说出於善戒经,彼经為佛初成道之说,补处之弥勒亲闻之,瑜伽论之菩萨地品也,...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信具足,谓在家之人,于如来所,起敬信心,闻胜妙法,心开意解,不生疑谤,信根坚固,是名信具足。 二、戒具足,谓在家之人,起净信心,受佛禁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持此五戒,一无毁犯,是名戒具足。 叁、施具足,谓在家之人,受前戒法,能于一切所有之财,不...
《三藏法数》 / 200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波罗夷罪Pārājika,译曰断头。其罪最重,如断头而不能再生,不復得為比丘也。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二僧残罪,梵名僧伽婆尸沙Saṁghāvasesa,僧者,僧伽之略,残為婆尸沙之译,残者,比丘犯此罪,殆濒於死,仅有残餘之命。因此而向於僧眾懺悔此罪,以全残命,故名僧残。比丘...
《佛学大辞典》 / 324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逆修吾死后之佛事也。又云豫修。灌顶随愿往生十力净土经曰:「四辈男女,能解法戒。知身如幻,精勤修习,行菩提道。未终之时,逆修叁七。燃灯续明,悬繒幡盖。请召眾僧,转诵尊经,修诸福业,得福多不?佛言:普广!其福无量,不可度量。随心所愿,获其果实。」释氏要览下曰:「豫...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庄严毕竟,毕竟犹决定之义。谓一切众生皆有一乘正性,应须修于六度庄严,设若不修,不得正性;是则六度决定能为庄严之具。故疏云:以六度为庄严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究竟毕竟,究竟犹至极之义,即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之性...
《三藏法数》 / 149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悕望戒,悕即悕求,望即期望。谓求生天及余善处,坚持禁戒,是名悕望戒。 二、恐怖戒,谓畏堕恶趣,畏恶名称,坚持禁戒,是名恐怖戒。 叁、顺觉支戒,谓随顺七觉支,庄严其心,坚持禁戒,是名顺觉支戒。(七觉支即七觉分,谓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
《三藏法数》 / 167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区分戒為二种:一作持戒,二止持戒。前者积极的命行,某行為后者命禁止也。即不杀不偷等之戒谓之止持戒,作说安居之善事為作持戒。又称止持门作持门,诸恶莫作為止持门,眾善奉行為作持门。但此区别,戒本中非一一分类者,区别戒本与犍度也。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Māṣa,又作摩沙。金宝名,比丘盗五磨洒,则当波罗夷。慧琳音义六十曰:「是西方市金宝之名也,其金一丸如梧桐子许大,名一磨洒。以东西两国通货价直约之,可直此方铜钱八十。其五磨洒计当四百。彼国土法,偷盗财物,计当五磨洒者,罪当永弃送於山林,任其生死。若盗一二叁四磨洒,...
《佛学大辞典》 / 387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因缘不具足破戒,谓贫穷之人,衣食之缘不能具足,是以心生偷盗,即破于戒,是名因缘不具足破戒。 二、因缘具足破戒,谓人衣食之缘,虽皆具足,以心习恶,故好行恶事,于诸禁戒,多所毁犯,是名因缘具足破戒。
《三藏法数》 / 94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毗尼,梵语毗尼,华言善治。谓能治贪嗔痴等恶也。又言调伏,谓能调练叁业,制伏过非也。(叁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止得。谓能止恶、得善也。又名戒,戒以防止为义,以能防止身口意诸不善业故也。 叁、波罗提木叉,梵语波罗提木叉,华言解...
《三藏法数》 / 136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既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焉。 一、大品般若,谓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叁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余之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也。以其卷帙多故,是名大品般若。(...
《三藏法数》 / 885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具曰涅槃寂静印。叁法印之一。佛决定而说涅槃寂静之理,使眾生离烦恼生死。為涅槃寂静之法印,经中有此法印者,為真实之佛说。犹如世之印契也。又保证得涅槃证果之印契也。大集经五十叁曰:「若有眾生為我出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设不持戒,彼等悉已為涅乐印之所印也。」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比丘尼应持之戒律。有叁百四十一戒。南山律师更加七灭諍,而為叁百四十八戒。普通尼戒曰五百戒者,举大数也,实则為叁百四十八戒。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捨戒,二不净,叁杀生,四盗,五不食残食。六妄语,七群党,八恶言,九狐疑,十恐惧,十一受餘师及受胞胎。见增一阿含经四十六。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谓叁聚戒一一具叁聚戒而圆融无碍也。就杀生戒而云,则离杀生之恶,是摄律仪,為长慈悲心是摄善法,為保护眾生是摄眾生。八宗纲要上曰:「此叁聚亦圆融行故,叁聚互摄。诸戒融通,如不杀生即具叁聚。乃至一切诸戒皆尔,随持一戒具叁聚。」参照[戒]条。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2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叁宝及戒之四证净法总收於信戒之二种。盖叁宝净者,以信為体,戒净即為戒也。俱舍论二十五曰:「由所信别故名有四,应知实事唯有二。谓於佛等叁种证净以信為体,圣戒证净以戒為体,故唯有二。」药师经曰:「坏君臣法,毁於信戒。」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2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密教之略戒,為叁昧耶戒之译名。见[叁昧耶戒]条。大疏演奥钞十叁曰:「叁业平等,是為此戒。叁业平等者一心本源也,亦名自性本源戒。若住此处眾恶永息,故立戒称也。」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佛制称為衣者,袈裟也。后世别袈裟与衣。称叁衣為袈裟。种种僧衣。咸有别名。叁衣者:一、僧伽梨Saṅghāṭi,译言眾聚时衣。大眾集会為授戒说戒等严议时着之。二、鬱多罗僧Uttarāsaṅga,译言上衣。在安陀会上着之。叁、安陀会Antarvāsaka,译言中着衣。衬体而着之。叁衣皆為方形。缝...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凡於僧中说戒授戒等法事,己有事缘,不能出席而於此法事随喜共欲其事之希望,名為欲,此欲意授他出席之比丘谓之与欲,其比丘受彼委托,谓之受欲。出僧中而说之,谓之说欲。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二持之一,止者制止也,持者持戒也,制止身口之恶而行不杀不盗等,是依止而成持戒也。如五篇七聚之戒法是。行事钞中四曰:「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持由止成,号止持戒。」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光宅者,梁光宅寺,云法师也,立四乘教。谓临门叁车,为叁乘,即权教也;四衢所授大白牛车为第四乘,即实教也。 一、羊车,谓声闻之人,以析空观,观于生灭四谛,破见、思烦恼,证真谛理,得离叁界生死;如乘羊车,出于火宅。故法华经云:为求羊车,出于火宅。是也。(析空观者...
《三藏法数》 / 489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当转法轮,当转法轮者,谓如来出世,既成道已,当转法轮,度脱有情,饶益一切。如转四谛法轮,先度五比丘等是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五比丘者,一阿鞞、二跋提、叁拘利、四陈如、五迦叶也。) 二、与父说法,与父说法者,谓如来既成道已,惟念父恩最重,...
《三藏法数》 / 434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八十八者於一切烦恼中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之十惑,名為本惑,餘悉名随惑。此中小乘贪瞋痴慢之四,通於见修二断,疑与五见者,唯见断也。此见断之十惑,就所迷之諦理而差别為八十八使也。又大乘贪、瞋、痴...
《佛学大辞典》 / 999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论云:菩萨为成就六度,故决定应行六事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一、供养,供养者,谓因成就檀度,故兴供养。若不长时供养叁宝,则檀度不得圆满也。(梵语檀,华言施。叁宝者,佛宝、法宝、僧...
《三藏法数》 / 313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Pārājika,六聚罪之第一,戒律中之严重罪也。新作波罗闍已迦,波罗市迦。戒经谓之弃(犯者不收於内法而弃於外之意也)。僧祇律谓之退没(退没道果也),不共住(不入僧数也),堕落(堕阿鼻地狱也)。十诵律谓之堕不如意处(由犯此戒与魔战而堕於负处也)。四分律谓之断头(以无论...
《佛学大辞典》 / 645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戒者,万善之根本也。谓能受正戒者,一切善法,从此增长,受之不正者,着于邪见,堕于外道,故戒有二种不同也。 一、受正平等戒,谓修行人能受持如来正戒,一切平等,不生分别差别之见,顿绝妄想邪思之心,戒体圆明,而得解脱,究竟至于无上菩提,无有退转也。(梵语菩提,华言...
《三藏法数》 / 178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无量寿经说:往生弥陀净土之人其业行之浅深有上中下之叁类:一、上辈,捨家弃欲而為沙门,发菩提心,一向念无量寿佛者。二、中辈,身不能為沙门修大功德。而能发菩提心,一向念无量寿佛,起立塔像,饭食沙门等,多少修善者。叁、下辈,但发菩提心,一向念无量寿佛,乃至十念者。此...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经云:阿难乞食,道逢摩登伽女取水,阿难渴乏,从之求饮,女心染着,归白其母,请以咒术致之。母云:世有二种人,虽咒术不能加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摩登伽,华言性。) 一、断欲人,谓人能断欲,必自持戒。持戒之人,正念坚定,立行端方,神所呵护,妖邪莫挠,虽有咒...
《三藏法数》 / 157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种子心,从久远世间展转相承,有善法之名,然以违理之心,推求种种而不能得,后忽自有念生,我今节食持斋,是善法也。然犹未是佛法中之八关戒。彼以节食自戒,故即觉缘务减少,使我饮食易足不生驰求劳苦,尔时生少分不意之心,欢喜而得安稳,亦数数修有此利益。此是最初微识善...
《佛学大辞典》 / 978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声闻观苦谛为初门,苦即叁界生死之苦也,谛即审实之义。谓声闻之人,知果苦而断集,因慕寂灭而修道品,谛观五阴生死之身,即是众苦之本,故观苦谛为初门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缘觉观集谛为初门,集即招集之...
《三藏法数》 / 278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為体,一眾生无边誓愿度,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而愿求度之,令入大般涅槃也。是饶益有情戒,亦是恩德之心,亦是缘因佛性,亦应身菩提之因也。二烦恼无边誓愿断,愿求自断无边之烦恼也,是摄律仪戒,亦是断德之心,正因佛性,法身菩提之因也。叁法门无尽誓...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周梦顏着。是书凡四种。印光法师曰:「安士先生,姓周,名梦顏,一名思仁。江苏崑山诸生也。博通叁教经书,深信念佛法门。弱冠入泮,遂厌仕进。发菩提心,着书觉民。欲令斯民先立於无过之地,后出乎生死之海。故着戒杀之书,曰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曰欲海回狂。良以眾生造业,唯此...
《佛学大辞典》 / 357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南山律宗之意,佛之制戒,有深防与限分之二。制戒本為止业因。业因必由叁毒。凡夫未能了心性,卒然制之甚难,故约於身口二业而制四重。二业既清净,则心自沈静。能见过本。故制四重為道体。是根本制也。更制其餘种类以防四重名為深防。又因过犯尚未穷极,豫加重制,禁微以防着,亦...
《佛学大辞典》 / 362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一、性重戒,谓杀、盗、淫、妄皆性业也,不待佛制持而不犯,性自是善;犯而不持,性自是罪。若犯之者,其罪极重,是名性重戒。 二、息世讥嫌戒,谓佛所制,出家之人,凡世间治生产业,及一切非道所宜之事,皆不应为,以止世人之所讥诮、嫌疑,是名息世讥嫌戒。
《三藏法数》 / 108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