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一常德,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名之為常,又随缘化用常不绝,名之為常。二乐德,涅槃之体,寂灭永安,名之為乐,又运用自在,所為适心,名之為乐。叁我德,解我有二种:一就体自实名為我,如涅槃经哀嘆品中所谓:「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
《佛学大辞典》 / 297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於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
《佛学大辞典》 / 1132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天台五时者,乃天台智者大师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判为五时也。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次于鹿苑,为接引二乘,说四阿含等经。次于方等,说楞伽等诸大乘经,令诸二乘耻小乘,而慕大法。次说般若经,遣除二乘执情。后说法华、涅槃二经,开示众生,咸得作佛。故为五时也...
《三藏法数》 / 730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佛陀以成道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為八相中之一,然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八相经论所说存没不同,而大要有二说。大乘起信论所说者,一、降兜率,先住於兜率天,在彼天四千岁。见时机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二、入胎,乘白象由摩...
《佛学大辞典》 / 660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谤大乘,大乘即佛菩萨所乘之法也。谓人宿无善种,不能信受如来之法,而于大乘经典,妄生谤毁;既无修种之因,当受地狱之报。如世重病,实难治也。 二、五逆罪,逆者违悖天理也。谓人于父母,当竭力孝养,以报其恩,而反害之。僧之和合,得成道业,利益于人,反离间而破散之...
《三藏法数》 / 314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摄论者,即摄大乘论也。谓收摄一切大乘圣教法门要义,集而辨之也。此论乃无着菩萨所造,天亲、无性二菩萨各作论释,申通其义。梁真谛、唐玄奘二法师翻译不同,故通名五摄论也。 一、无着摄论,谓无着菩萨造大乘摄论叁卷成文,是为无着摄论。 二、天亲摄论,谓天亲菩萨因无着菩...
《三藏法数》 / 262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諦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諦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徧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即是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佛性论叁曰:「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着,二者无...
《佛学大辞典》 / 711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法四依者,谓依凭正法,则能成就万行之因,满足菩提之果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
《三藏法数》 / 401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為九品惑等。而於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為九品之弥陀,其...
《佛学大辞典》 / 872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梵语菩提,华言道。经云:婆罗门白佛言:若已发菩提心,有退失否?佛言:发菩提心已,则无退失。当知有叁种菩提。(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声闻菩提,谓声闻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声闻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
《三藏法数》 / 266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印度之人美玄奘叁藏曰大乘天,以叁藏能鼓吹大乘也,印度之俗,总称物之美者為天。慈恩传五曰:「诸眾欢喜為法师竞立美名,大乘眾号曰摩訶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眾号曰木叉提婆,此曰解脱天。」梵Mahāyāna-deva,Mokṣā-deva。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南山叁观者,即终南山宣律师之所立也。 一、性空观,性即性分也,谓声闻、缘觉小乘之人,观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其性本空,皆无有我,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性空观。(因缘者,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所生一切诸法者,即根尘相对所起诸心法也。) 二、相空观,相即相状也。谓藏...
《三藏法数》 / 216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发心离俗,谓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习佛菩提,而能怀佩道妙,为世福田,是为初净德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毁其形好,谓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之尘,衣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净德也。 叁、永割亲爱,谓投佛出家,割...
《三藏法数》 / 237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昔者旭照高山。天宫御一乘之驾。流晖原隰。鹿苑转四谛之轮。虽复发轸分逵。而涂无乱辙。一云普洽。而卉木各茂。自鹄林变色慧日寝光。达学电谢以息肩。真人长往而寂虑。且前贤述圣。难令各解。后进孤陋。更异亲承。况乎正法既往。久当像末。定慧与福德异时。醇化与浇风殊运。然则一...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729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13日谓有漏之五蕴也。取者取着之义。小乘有部,总為烦恼之异名,大乘唯识,為贪爱之别名。取着於贪爱之烦恼事物,故名為取,五蕴以烦恼為因而生,故云取蕴(第一义),五蕴常从属烦恼,故云取蕴(第二义),五蕴能生烦恼,故云取蕴(第叁义)。俱舍论一曰:「有漏名取蕴。(中略)烦恼...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菩萨摩诃萨众五千人俱。得大忍辱无碍辩才。降伏魔怨制诸外道。发大道心得三摩地。总持自在具四无碍智。通达四摄及最上甚深波罗蜜多。乃至一切佛法。无量无边诸善功德。其名曰普贤菩萨。普眼菩萨。普观菩萨。普光...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 / 6130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17日又曰六种释,六合释。梵语杀叁磨娑,此云六合。杀者六,叁摩娑者合也。诸法以二义已上為名者,以此六种法式,分别其名义也。唯一义之名,即不当於此释,二义之名,為判归趣何义,必须此法式。其作法,初离释二义,次合释二义,故谓之离合释,略称曰合释。一持业释Karmadhāraya,又...
《佛学大辞典》 / 719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发心普被恩,谓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是为发心普被恩。(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难行苦行恩,谓如来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
《三藏法数》 / 1090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有餘涅槃,二无餘涅槃。新译曰有餘依,无餘依。依者,有漏之依身。对於惑业而曰餘。有餘涅槃者,為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餘有漏依身之苦果也。无餘涅槃者,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餘也。此二种之涅槃,同為一体。叁乘之行人,於初成道时,虽证得之,而无餘涅槃之现,则在於命终之时...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唐道绰所判。一、圣道门,此土由凡至圣修道之教门也。除净土叁经,其餘之诸经是。二、净土门,往生弥陀净土而证圣果之教门也。叁部经之所说是。安乐集上曰:「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选择集本曰:「道绰禪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捨圣道正归净土。」教行信证六本曰:「凡就一代...
《佛学大辞典》 / 2032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梵语Anātman,又云非我。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為我,於人身执有此,谓之人我,於法执有此,谓之法我,於自己执有此,谓之自我,於他执有此,谓之他我。然人身者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法者总為因缘生,亦无常一之我体,既无人我,无法我,则无自我他我,不待言矣。如此毕...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起信论以眾生心為大乘之法体,名之為大乘之义理,分為叁种之大义与二种之乘义:一、体大,眾生心之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毕竟常恒也。二、相大,眾生心之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也。叁、用大,眾生心之体性,具足一切功德,内潜源底而薰妄心,外现报...
《佛学大辞典》 / 271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大乘光明定,谓此定所发智慧,即能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故名大乘光明定。(理教行果者,理即所诠之理,教即能诠之教,行即所修之行,果即所证之果也。) 二、集福王定,谓此定自在,即能聚集无边福德,如王势力,无有等比,故名集福王定。 叁、贤守定,谓此定即能守持世间、...
《三藏法数》 / 163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对於小乘之偏空,而谓大乘究竟之空寂為大空。空亦為空。是為究竟之大空。即大乘之涅槃也。密教以阿字為此大空。证之谓為大空智。宝积经二十二曰:「广大空寂名曰虚空,涅槃空寂亦復如是,為大空寂,无有主宰亦无我所,一切眾生没入其中,无能摄取一毛端量,广大空寂广大无量名大涅...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具名大乘密严经,前后有两译,前译為唐之地婆訶罗译,叁卷,后译為唐之不空译,叁卷,佛住出过叁界密严国有金刚藏菩萨,问佛第一义法性,佛答以如来藏不生不灭。次对金刚藏菩萨诸士,开说如来藏阿赖耶识等大乘法相。一经始终,皆係此说。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随缘真如,不守自性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者。二、不变真如,随缘而為万差之诸法,亦不失真如之自性者。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而随缘之波,不失水性,故以随缘真如之故,真如即万法也,以不变真如之故,万法即真如也。小乘不知二种之真如,大乘...
《佛学大辞典》 / 704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无着菩萨所造,有叁译:一為后魏佛陀扇多译,二卷。二為陈真諦译,叁卷。叁為唐玄奘译,叁卷。前二谓之摄大乘论,后一谓之摄大乘论本。法华玄义私记一末曰:「玄赞要集云:西方摄大乘经有七百卷,此方不来,有一品名摄大乘品,造摄大乘论解之。」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御 制 盖闻:摩罗山顶,既最崇而最严,楞伽城中,实难往而难入;先佛弘宣之地,曩圣修行之所。爰有城主,号罗婆那,乘宫殿以谒尊颜;奏乐音而祈妙法,因鬘峰以表兴,指藏海以明宗。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广喻幽旨,洞明深义,不生不灭,非...
《大乘入楞伽经》 / 509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13日龙树虽為八宗之祖。然单曰龙树宗。為叁论之空宗。是在天竺,与弥勒之瑜伽宗并行,大乘宗之随一也。寄归传一曰:「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假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有一类大心之眾生,直闻大乘,行大法,证佛果,此為顿悟。初得小果,后迴入大乘,而至佛果,此為渐悟。又自初虽入大乘,而以歷劫之修行,渐成佛道,為渐悟。速疾证悟妙果,為顿悟。但以初义為通说。圆觉经曰:「是教名為顿教大乘,顿机眾生从此开悟。」大日经疏曰:「无顿悟机不入...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小乘二类之一。声闻缘觉二种之小乘,单迷执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者。谓為愚法小乘。一旦虽取小果。然解大乘之理。遂迴心向大者,谓為不愚法小乘。大乘义章十七末曰:「小中有二种人:一愚法人,执小迷大,名愚法人。知小解大,名不愚法人。」冠註五教章上之叁曰:「一小乘教,...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於台密立二密:一、理密,说圆融不离之理者。二、事密,说如来身口意之秘密者。日本之慈觉,以法华涅槃為理密,以真言部诸经為事理俱密。苏悉地经疏中曰:「世俗胜义圆融不二,是為理密;若叁世如来身语意密,是為事密。问:华严维摩般若法华等诸大乘教於此显密何等摄耶?答:如华...
《佛学大辞典》 / 275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伽耶城山顶精舍。与大比丘众一千人俱。其先悉是长发梵志。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解脱。心得自在到于彼岸。复与无量诸菩萨摩诃萨众俱。 尔时世尊得成正觉其日未久。寂然宴坐入于三昧观察法界。作是念言。我已证菩提。...
《大乘伽耶山顶经》 /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 3643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17日小乘之经量部立二藏:一,经藏。二,律藏。论藏者,但為诸经中詮慧之处,及弟子释经之疏也。是非藏之所摄见。顺正理论一。 又摩訶僧祇律叁十二叙佛灭后五百圣者之结集,唯举经律二藏,无论藏之结集。 又大乘亦立二藏:一,叁藏。经律论结集於别部之小乘法藏也。二,摩訶衍藏。说...
《佛学大辞典》 / 259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梵音部多多他多Bhūtatathatā(此梵语出於金刚经之梵本,译曰真如性),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唯识论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净心,...
《佛学大辞典》 / 410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漏尽意解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心善解脱。众所知识大阿罗汉。复有智慧广大功德。庄严威仪具足诸尊。菩萨摩诃萨等。为闻法故皆悉来集。于众会中有大慧妙吉祥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尔时释迦牟尼佛。愍念未来世...
《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 2547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3月31日分明见真諦谓之法眼净。通於大小乘言之。小乘為於初果见四真諦之理,大乘為於初地得无生法忍。增一阿含经一曰:「叁万天人得法眼净。」无量寿经下曰:「得清净法眼。」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大经慧远疏曰:「见四真諦,名净法眼。」註维摩经一:「肇曰法眼道,...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切之小乘经,以叁法印印之,证其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证其為大乘之了义教。一、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為法。言一切之有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為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行之名局於有為法,法之名。通於无為法。言一切有為无為诸法中无有我之实体。...
《佛学大辞典》 / 286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往昔叁千尘点劫有大通智胜佛,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大通智胜佛成道后,十六王子皆出家為沙弥,从佛闻叁乘教,初发大乘心,更请说大乘之妙法,闻佛说法华经,佛於八千劫。说法华经,即入静室。八万四千劫间,寂然入定。此时十六王子各上法座。八万四千...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3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身业,作於身者。二口业。说於口者。叁意业,思於意者。此叁业大乘唯识分别假实之二,身语二业有假实之二种,意业唯為实之一种。身业之假法,為取捨屈伸等身形之表色,摄於色处之中。语业之假法,為音声之屈曲,摄於声处。小乘立之為实之业体。身语意叁业之实法,為意识相应之思...
《佛学大辞典》 / 696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眾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叁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為诸眾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眾生也。叁、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
《佛学大辞典》 / 504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具名菩提萨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质帝萨埵。旧译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觉有情。又萨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
《佛学大辞典》 / 598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十二部经中去方广与授记及无问自说之叁部者。是小乘教之九部也。又有大乘教之九部。十二部中除因缘与譬喻及论义之叁部者是也。然常言之九部,则多指小乘教。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随顺眾生说,入大乘為本,以故说是经。」梁僧传叁(求那跋麼)曰:「洞明九部,博晓四含。...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佛经之内容分类,有九种也:(一)一修多罗,二祇夜,叁和伽罗那,四伽陀,五优陀那,六伊帝目多伽,七闍陀伽,八毘佛略,九阿浮陀达磨。涅槃经第叁曰:「能师子吼广说妙法,谓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伊帝目多伽、闍陀伽、毘佛略、阿浮陀达磨,以如是等九部经典,為他...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法华经中谓舍利弗不知龙女是大乘根器,宿习圆因而得成佛,以为例同报障女流,故说女人有五种障也。然说此五障者,欲令女人知有此障,即当发菩提心,行大乘行,早求解脱也。 一、不得作梵天王,谓梵天因中,修持戒善,得获胜报,而为天王。若女人身器欲染,则不得作梵天王。 二...
《三藏法数》 / 378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佛告尊者护国言。尔时福光太子。闻虚空中净光天子赞佛法僧无量功德相好庄严之事。心大欢喜正意系心端坐思惟。彼佛世尊具足功德。所说妙法真实无谬。声闻弟子梵行清白。又复思惟轮回大苦。一切众生愚痴障蔽不觉不知。常以身见起诸惑染广增过失。生死轮回相续不绝。诸有智者应当远离...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 / 4453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17日大乘授戒之精神列為十条。天台戒疏上曰:「欲受戒者,应香火请一师至佛前受。师应问:能忍十事不?割肉饲鹰投身饿虎等。」顺正记二:「一割肉食鹰,二投身饿虎,叁斫头谢天,四折骨出髓,五挑身千灯,六挑眼布施,七剥皮书经,八刺心决志,九烧身供佛,十剌血洒地。」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慈恩大师窥基,為大乘家之泰斗,故尊之曰大乘基。宋高僧传窥基传曰:「慈恩寺传中云:奘师龙朔叁年,於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中略)彼曰大乘基盖慧立彦琮不全斥故云大乘基。」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时常忆念也。法华普门品曰:「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常念者,正念也。此正念有事理之二种。事之常念者昼夜二时行住坐卧念观音之神力而不忘也。理之常念,有四教之异。藏教之常念或观自他身内外不净,叁十六物之不净充满,或从死想至白骨想之九想一一...
《佛学大辞典》 / 443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谓至生死穷极之金刚喻定,相续随转之根本蕴,即六识以上之细意识。摄大乘论本卷上所云:「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是也。小乘中虽唯说六识,而六识时有断绝不起者,故至有别计恒转不断之一种识者。即大眾部之根本识,说假部之有分识,及此穷生死蕴等是也。唯识...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五教者,即小、始、终、顿、圆也。佛身即如来之身也。如来之身,遍一切处,本无大小形量,但为众生根器利钝不同,故曲垂方便,演说种种法门,示现种种身相。即有五教佛身之异也。 一、小教丈六金身,谓如来示现降生出家成道,于鹿野苑说四谛生灭之法,专化二乘。而二乘但见丈六...
《三藏法数》 / 478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法相宗与法性宗也。此為大乘之宗别,华严宗之所判。一、法相宗,略曰相宗。以万法之生起归於阿赖耶识,以阿赖耶识為一切染净因果之根本,就其所生之法,广分别名义,故名法相宗。如深密经唯识论之所明是也。华严之大乘始教,天台之通教,八宗中之法相宗当之。二、法性宗,略曰性宗...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用立敌共许之法之比量也。又略名共比。叁比量之一。即宗因喻,或唯宗,用立敌共许之法之论法也。此亦有共自他叁者之别。共者,為宗因喻共用立敌共许之法之比量,即共不定也。自者,宗之前陈后陈,虽為共许,而因喻唯用自许之法。他者,亦宗之前陈后陈,虽為共许,而因喻用他许之法...
《佛学大辞典》 / 228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大乘之教法。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所说。满六度之行而成佛之法门也。法相之叁时教,第二时空教已上也。叁论之二藏教,菩萨藏也。天台之四教。通教已上也。华严之五教,始教已上也。真言之十住心,他缘大乘心已上也。参照[大乘]条。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有同名异译二经:一、叁卷,為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品之一品(此中分一二叁),是正说金刚界曼荼罗之本经也。通常所说之金刚顶经,即指本经。一、二卷四品,设修习供养之方规。此乃仪轨也。皆為唐不空译。然金刚顶之全本,有十万偈十八会。其第一会名一切如来真实摄教王,有四大品...
《佛学大辞典》 / 193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贤首国师,唐则天时,于王宫讲华严经,感五云凝空,四华垂地,因赐以贤首之号。师以如来所说之法,而有浅深不同,乃约义立此五种之教。以华严一经,是佛称性宣扬圆融法界之性,判为一乘圆教。余经律论,判属小、始、终、顿四教,故名贤首五教。(五云者,五色之云也。四华者,四...
《三藏法数》 / 542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 (一)始於杜顺,成於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叁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註上一曰:「至相智儼大师,亲承於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
《佛学大辞典》 / 729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眼耳等六根譬以六窗,心识譬以一獼猴。是一识外道之邪计也。行事钞下四曰:「一识外道,如一室六扃,獼猴徧歷,根亦如是,一识通游。」然通大小乘有六识体一体别之论,小乘之有部宗,取体别,成实宗取体一,大乘之法相宗以体别為正义。六窗一猿,為体一家之譬也。成实论一心品曰:...
《佛学大辞典》 / 195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梵网经上说菩萨之阶乘四十位,分為四位: 第一、十发趣。谓大乘之行人至十住初闻妙理,而发趣於佛地,故名发趣。一捨心、二戒心、叁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也。此十者,前八心為瓔珞所说十信中之八心,后二心為同经所说十住心之初后二心(...
《佛学大辞典》 / 290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梵语萨埵Sattva,僕呼善那。新译曰有情,旧译曰眾生。眾生有多义:(一)眾人共生之义。法华文句四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据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法鼓经曰:「万法和合施设,名為眾生。」注维摩...
《佛学大辞典》 / 388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毒鼓之声能杀人,以譬涅槃经所说佛性常住之声,能杀害眾生之五逆十恶,使入於佛道也。然鼓有二种:一天,一毒。对於五乘之机,各说五乘之教,彼等各信顺修行,得证果之益,故譬之於天鼓,又如对於五逆十恶之眾生,说佛性常住之大乘极致,彼等却為生诽谤,堕於无间,故譬之於毒鼓。...
《佛学大辞典》 / 442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梵语吉隶舍Kleśa,贪欲瞋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為烦恼。智度论七曰:「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為烦恼。」同二十七曰:「烦恼名,略说则叁毒,广说则叁界九十八使,是名烦恼。」註维摩经二曰:「肇曰:七使九结恼乱眾生,故名為烦恼。」止观八曰:「烦恼是昏烦之法,恼...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小乘俱舍之四善根位,修十六行相观,成实宗修无常观。而大乘之法相宗於此位修四寻思观与四如实观。是彼宗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也。四寻思观者,於诸法有名,义,自性,差别之四种。名者,色受等之名也,义者,依名而詮之色受等体也,自性者,色受等各自之体性也,差别者,体中之种类差...
《佛学大辞典》 / 309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大乘义章十八曰:「大小相对,则大乘得成法身,般若,解脱之叁德涅槃。小乘不成,此有五义:一有无分别,小乘之叁德是有法,涅槃之体是无法。有无别体,故不相成。大乘之叁德体是有法,大乘之涅槃亦是有法。有义相并,故得相成。二常无常分别,小乘之叁德体是无常,涅槃之体是常,...
《佛学大辞典》 / 776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对修恶之称。依关係而起之恶谓之修恶,本来真如理性所具之恶,谓之性恶。性具善,亦具恶,此性恶之义,天台一宗之极说,他宗未谈之法门也。天台於观音玄义发之,荆溪於止观辅行五提出此说,后至四明,对於华严宗及山外之异义,盛扩张此义。真如纯真无妄,不具恶,依无明之妄缘而背...
《佛学大辞典》 / 821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搂者揽取也。[序-予+(袌-〦)]取也。凡鼠食栗,必取其实,全其皮壳,穿内而不损外,以喻或师以不空假名宗,谓诸法之性实,虽為空无,而假之諦非為全无也。不空假名宗者,对於空假名宗而立假名之世諦不空也。大乘玄论一曰:「不空假名者,但无性实有。假世諦不可全全,如鼠嘍栗。」...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陀园林给孤独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一切漏尽离烦恼缚。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大龙王神用变化。诸所应作无所未办。除去重担逮得己利。心智解脱诸法自在。善能修习到彼岸行。复有尊者阿难。多闻利根而为上首。复有五百菩萨摩诃萨。...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 / 宋西天同译经宝法大师赐紫沙门智吉祥等奉诏译 / 3462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2月07日以空理為旨之宗。小乘之成实宗,大乘之叁论宗是也。原人论於大乘中分叁教,一為大乘法相教,二為大乘破相教,叁為一乘显性教。宗镜录叁十四谓此叁宗如其次第,為有宗空宗性宗,而立十异,分别空性二宗曰:「上之叁教,摄尽一代经论所宗。就叁义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叁第一性相...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Mahāyānadeva,译曰大乘天。印度人称玄奘叁藏為大乘天。西域记十二曰:「印度学人咸仰盛德,既曰经笥,亦称法。将小乘学徒号木叉提婆(唐言解脱天),大乘法眾号摩訶耶那提婆(唐言大乘天)。」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叁道之一。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諦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义,学人进取之道路也。积叁贤四善根之加行而生於世第一法无间之无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萨於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智二障,谓之见道。於其时之无漏智,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一苦法智忍,...
《佛学大辞典》 / 917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徧计所执性,由凡夫之妄执认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徧计度一切法,故曰徧计。為此徧计之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例如见绳而误以為蛇。非有蛇之实体。但妄情迷执為蛇耳。是曰徧计所执性,吾人於内外认实我执实法亦如此。有為之万法,為因缘假和合之法,无一实我,无一实法,...
《佛学大辞典》 / 503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世间天,与上之名天同。二、生天,与上之生天同。叁、净天,预流果至辟支佛之诸圣者也。四、义天,十住已上之菩萨能悟解大乘深义者。此四种天中,独不摄佛。见涅槃经二十叁。一、名天,即上之世间天也。二、生天,即上之生天也。叁、净天,诸圣者,之在人中者。与叁种天中之净...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大众中。尔时外道。有疑欲决。迷大乘行。来至佛所。稽首恭重。合十指掌。问无我义。大丈夫。是一切智。常说此身无我。若身无我本性亦无。云何说有哀啼戏笑憎爱两舌等事。当何所生。是我所疑。愿赐除断。 如来所言。身与本性。有无云何。佛言外道。谛听谛受。...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 1257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17日有二种(一)罗什叁藏所立。一法化生身,由法性化现之化身佛也。二五分法身,戒定等之五分功德也。叁实相法身,空性之诸法实相也。註维摩经叁曰:「什曰:法身有叁种:一法化生身,金刚身是也。二五分法身。叁诸法实相和合為佛,故实相亦名法身也。」(二)天台所立。一但空法身,...
《佛学大辞典》 / 245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五卷,隋嘉祥寺之吉祥撰。第一二諦义,第二八不义,第叁佛性义,第五一乘义,第六涅槃义,第七二智义,第八教迹义,第九论迹义,委曲尽叁论宗之奥义。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梵网经法藏疏一曰:「又闻,西国诸小乘寺以宾头卢為上座,诸大乘寺以文殊师利為上座。」支那寺院原以憍陈如或宾头卢為上座,后依不空叁藏之奏请,以文殊為上座。表制集二曰:「伏望自今已后令天下,食堂中於宾头卢上特置文殊师利形像以為上座,询之圣典具有明文。(中略)斯乃天竺...
《佛学大辞典》 / 240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叁宝有四种:一、一体叁宝,又云同体叁宝,又云同相叁宝。叁宝一一之体有叁宝之义,佛之体上有觉照之义者,佛宝也,有轨则之义者法宝也,无违諍之过者僧宝也,乃至僧有观智者為佛宝,有轨则者為法宝,和合者為僧宝。二、理体叁宝,於真如之体上立叁宝。真如之理体视觉性法相,无违...
《佛学大辞典》 / 285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梵名希那衍Hinayānā,对於大乘之称。求佛果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為尽未来际眾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為灰身灭智归於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諦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
《佛学大辞典》 / 325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天台叁大部之一。天台大师说之,弟子章安记之,有十卷,开為二十卷,述观心之事。荆溪大师註释之曰止观辅行传弘决,有十卷,开為四十卷。此外各家疏註如下:大乘止观法门四卷,陈慧思说。修习止观坐禪法要一卷,隋智顗说,陈鍼传。附始终心要一卷,唐湛然述。止观义例二卷,唐湛然...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Geya,旧译曰重诵偈,重颂。新译曰应颂。前段所说经文之义,更為偈颂者,即重说其义故云重颂。与前段之经义相应故云应颂。是十二部经之一。大乘义章一曰:「祇夜,此翻名為重诵偈也。以偈重诵修多罗中所说法义,故名祇夜。」玄义六上曰:「祇夜者,诸经中偈,四五七九言,句少多不...
《佛学大辞典》 / 306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贪欲,二瞋恚,叁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為根本,故标出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亦名大乘七丈夫,出涅槃经) 七知者,谓佛于涅槃会上,告诸菩萨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名具足梵行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知法,知法者,谓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叁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
《三藏法数》 / 502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Saṁgiti,佛灭后,诸弟子相会,為防止异见邪说,诵佛陀之说法,举各自所闻确实者,结合集成之,為大小乘经典。但经论所传不同,以下顺次大别而记之。第一為小乘经之结集。第二為大乘经之结集。第叁為秘密经之结集。第一小乘经之结集有四期。第一王舍城之结集,第二毘舍离城之结集...
《佛学大辞典》 / 366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眾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餘眾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為显露教者,於彼為秘密教。在彼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
《佛学大辞典》 / 2250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大乘者,谓通教中菩萨,于当教中,对声闻、缘觉小乘,故得称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声闻所证果位;今菩萨历于十地,修行证果,亦有浅深、始终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区别之,是名大乘四果。(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
《三藏法数》 / 396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台宗於观法,立所观之十种。一、阴境,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十境以阴為初,有二义。一现前,一依经。现前者,人受一期果报之身,即是五阴。五阴之重担常自现前,是故為初观。依经者,大品般若言之,声闻依四念处而行道。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也。又经中多列法门,无非以五阴為首...
《佛学大辞典》 / 1090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卐之形也。是印度相传之吉祥标相,梵名室利靺蹉洛剎曩Śrivatsalakṣaṇa,即吉祥海云相也。罗什玄奘诸师,译之曰德字。魏菩提流支於十地经论十二译此语為万字。此中室利靺蹉即卐译為万者,為功德圆满之义。故吉祥海云之义,译无咎。惟洛剎那译為字者,是与恶剎那之语相混,梵语洛剎...
《佛学大辞典》 / 1106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对满业之语。牵引眾生五趣四生之业也。又名引因,索引业,或总报业。但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少异。毘婆娑论十九及俱舍论十七等,谓业能引眾同分等,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谓之满业。是盖引业约因而解,满业约果而解之故,业果相对也。唯识论述记二等,则别有业业相对,果果相对...
《佛学大辞典》 / 432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藏,即含藏之义。谓佛灭度后,阿难结集如来所说经法。以此八藏,类摄无遗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胎化藏,胎化藏者,谓佛说胎中化现等事,如菩萨处胎等经。是也。 二、摩诃衍藏,梵语摩诃衍,华言大乘。摩诃衍藏者,即佛所说法华、涅槃、华严等诸大乘经。是也。 叁...
《三藏法数》 / 366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谓於诸实理犹豫不决之心也。故非一旦契悟諦理不能绝之。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乃為断疑者。唯识论六曰:「云何為疑?於诸諦理,犹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大乘义章六曰:「疑者於境不决犹豫曰疑,有二种:一者疑事,如夜观树疑為是人為非人等。...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五见之一,於身执实我之邪见也。梵云萨迦耶达利瑟致Satkayadrṣṭi,萨婆多宗译曰有身见,经部宗译曰怀身见,又译偽身见,大乘作移转身见,又作不实移转身见。常略之而云身见,皆是就所缘之法谓為身见也。若就能缘之迷情,则云我见。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闻如是: 一时佛游于舍卫国,尔时弥勒菩萨叉手白佛言: “世尊!我欲小有所问,若世尊听所问者乃敢陈之。” 佛言:“若有所疑便问,吾当为汝解说,使意欢喜。” 弥勒问言:“云何菩萨摩诃萨不退转法,于大乘有进而不耗减,行菩萨道并降伏魔怨,如其状貌,悉还教知诸法根之...
《佛说大乘方等要慧经》 / 316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19日有叁种:一涅槃,译為灭。涅槃之体,无為寂灭。故名灭。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无為恬泊,名灭。」二尼弥留陀,尼楼陀Nirodha,译為灭。四諦中之灭諦也,涅槃之灭,偏据满处。尼弥留陀之灭,通於因果。大乘义章一曰:「涅槃之灭偏据满处,尼弥留陀灭义通因果,是故灭諦有灭皆收。...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未得真证以来,总名凡夫,此中分内外二种。得似解之位為内凡,未得似解之位為外凡。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叁贤位為外凡。软、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為内凡。大乘之行位,以十信之位為外凡,十住已上之叁贤位為内凡。天台之六即,观行即以前為外凡,相似即為...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