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 条搜索结果

叁身

有四种:法、报、应之叁身。自性、受用、变化之叁身。法、应、化之叁身。法、报、化之叁身是也。见叁字部叁身条附录。 又叁法身有二种。见[法身]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并菩萨摩诃萨众俱。是时,佛告尊者须菩提言:“须菩提!色,无性、假性、实性;受、想、行、识,无性、假性、实性。须菩提!如是,乃至眼、色、眼识,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诏译 / 2574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12日

理事无碍十门

於事(现象)、与理(本体)之关係立十门:一理偏於事,一、真法界之理徧在一切之事法,虽理无分限,事有分限,而事既即於理,则亦无分限,故一一微尘具足真理。二、事徧於理,理既徧於事,事亦徧於理,以有分限之事,具无分限之理,故徧在一微尘法界。叁、依理成事,依真如之理,...

《佛学大辞典》 / 461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名詮自性

名詮自性者,名字显自性也,如言诸行无常,诸為名字,是名法之眾多之名字,但只詮眾多之自性,故云名詮自性。又诸為眾多之名字,故不分有為无為,通於一切。加行无常叁字而成句时,詮差别之义。考其故,行者迁流之义,有為法之通名也。诸有為法,皆為无常,故云诸行无常。以差别於...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法身偈

佛有生身法身二种,故舍利亦有二种,八石四斗之遗骨,生身之舍利也。所说之妙法,法身之舍利也。故谓之法身舍利偈,又云法颂舍利,略曰法身偈。说四諦中苦集灭叁諦之偈颂也。而常约於其说苦諦之诸法从缘生一句,称為缘生偈,又曰缘起偈,智度论十八引[虫毘]勒论中所说曰:「佛於四...

《佛学大辞典》 / 554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然虚无身

如来之自性身,為法性自尔之性德,故云自然。离诸差别相,故云虚无。又极乐之往生人非胎生,故云自然。非饮食所长养,故云虚无。无量寿经上曰:「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义寂疏曰:「非胎胞所生育故自然,非饮食所长养故虚无。」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叁八二

法相宗所立。谓相名等五法,徧计所执性等叁性,眼等八识。我空法空二无我也。楞伽经一曰:「於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重曼荼罗

胎金两部之曼荼罗,各有浅略秘密之两重。在胎藏界者,大日经具缘品所说,大日住阿弥陀叁摩地所现之加持境界也。是於叁部中為莲华部之曼荼罗,浅略曼荼罗也。疏六曰:「青色是无量寿色,既到金刚实际即以加持方便,普现大悲曼荼罗,如净虚空中具含万德故。」又秘密品所说者,為毘卢...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

四种善之一。自性不善之对也。见[善恶]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忍

思益经四忍法品谓「菩萨有四法,出毁禁之罪:一得无生忍,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也,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二得无灭法忍,一切诸法本為无生,故今亦无灭,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叁得因缘忍,一切诸法皆依因缘之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菩萨证忍此法,则...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轨

天台所立迹门十妙中之叁法妙,即叁轨也。以叁法可為轨范,故名叁轨。一、真性轨,无虚偽谓為真,不改谓為性,指真如实相之本体也。二、观照轨。指观达真性之智慧也。叁、资成轨,指资助观照之智而使开发真性之万行也,是如次第有境智行叁者。此叁轨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叁...

《佛学大辞典》 / 260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住心

此真言宗之教相判释也。其名目虽本於大日经十心品并大日经疏(亦本於菩提心论,释摩伽衍论),至其本质,实可称為日本弘法大师之独创。 故其本据在弘法之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一、异生羝羊心,异生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异之生,即如所谓群生也。羝羊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

《佛学大辞典》 / 932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法身体性

论法身之体性诸家不同,先言小乘。小乘理性不论,只以戒定慧解脱知见之五分功德為法身,称為五分法身。次言大乘诸家。叁论宗以实相為法身,实相者空理,真空无相,是法身之体性,真空无相,故现其无边之身相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佛身即法身。」同註:「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定散

定者禪定,心常住於一境者,散者散乱,心恒攀缘六尘之境而又暂住者。定心為贤圣之修成,散身為凡夫之自性。定心有有漏无漏之别,散心有善恶无记之叁。以此二者统一切之心。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圆通

妙智所证之理曰圆通。性体周徧為圆,妙用无碍為通。又以觉慧周徧通解通入法性,谓為圆通。此前义就所证理体释之。后义就能证行门释之。楞严经圆通之目,据后义。经中有二十五大士。各依佛之问:陈圆通之法门。谓音声為圆通之门乃至耳根為圆通之门也。经五曰:「阿难及诸大眾,蒙佛...

《佛学大辞典》 / 357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大日与释迦

台密谓大日与释迦為同一佛,但有法身(大日)与应身(释迦)之差,东密谓二佛别体,各具叁身。守护国界守陀罗尼经九曰:「佛言:秘密主!我於无量无数劫中修集如是波罗蜜多,至最后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成大毘卢遮那。坐道场时,无量化佛犹如油麻徧满虚空。(中略)...

《佛学大辞典》 / 579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降叁世与大日如来

降叁世為金刚萨埵之忿怒身,故其望大日如来时,以大日為自性轮身,以萨埵為正法轮身,以降叁世為教令轮身。故以萨埵之正法轮身,归於大日之自性轮身,则降叁世明王,即大日之忿怒身也。见[教令轮身]条。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嘉会坛曼陀罗

曼陀罗之德名。设曼陀罗,以行灌顶,十方诸佛来集,生导师当来之嘉会也。 又中臺大日之理法身,住於西方莲华部之阿弥陀叁昧,以领加持曼荼罗,為眾生说法,谓為嘉会曼荼罗。大日经具缘品之说法是也。是為自证会加持身之说。又领西方极乐之阿弥陀相而说法,是嘉会曼荼罗也。此為说...

《佛学大辞典》 / 294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十五諦

数论外道说明宇宙万有开展状况顺序之根木原理也。所谓二十五諦者如表。即自性(物质的本体),受神我(精神的本体)之作用而生大,由大生我慢,由我慢生五唯,五知根,五作业根,心根,又由五唯生五大。而神我与自性之关係,恰如跛者与瞽者。神我虽有智的作用,然不能动,自性虽有...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觉性

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於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為圆修叁种自性清净随顺。」 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支比量

比量者,谓以有为法与无为法比类而量度也。 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对执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立因,立因者,谓破执有我者而立因也。若于五蕴等法施...

《三藏法数》 / 276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断

一、自性断,谓智慧起时,烦恼暗障自性应断,故名自性断。 二、不生断,谓得法空之时,能令叁涂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叁涂者,火涂、刀涂、血涂也。) 叁、缘缚断,谓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境,不起贪嗔;于境虽缘,不生染着,故名缘缚断。

《三藏法数》 / 107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法身

有五种(一)金光明经所说。一理法身,本觉之理性,诸佛眾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眾生,為无明隐没,在诸佛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為理法身。二智法身,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金光明经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如...

《佛学大辞典》 / 507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僧宝

叁宝之一。叁乘圣眾,既发真无漏智,為世所归敬之福田者。若举似宝,则宜悉取发心己上。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体之义,因之义,不改之义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性者体也。」探玄记十八曰:「性是因义。」大乘义章一曰:「性释有四义:一者种子因本之义,二体义名性,叁不改名性,四性别為性。」智度论叁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缘。」传心法要上曰:「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

《佛学大辞典》 / 345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妙欲

有漏之色声香味触五境,其自性虽苦不净,然凡夫之欲心则感為妙乐也。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种断

断法不再起之叁种也:一、自性断。智慧起时,烦恼暗障,自性应断,故名自性断。二、不生断。得法空时,使叁涂恶道苦果永不更生。故名不生断。叁、缘缚断。但断心中之惑,则於外尘之境不起贪瞋,於境虽缘,而不生染着,故名缘缚断。出宗镜录七十六。 又一、见所断。声闻初果之人名...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九种转变

转即运动,变即改易。此是外道妄计形相等九种,各有迁变之不一也。盖外道不了法从缘生,本无自性,一切境界,起灭唯心,而妄计有无,遂成邪执。如来恐诸末世众生,堕斯等见,故于楞伽会上,对大慧菩萨说此九种邪计之相也。(梵语楞伽,华言不可往。) 一、形处转变,形处即四大...

《三藏法数》 / 454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性罪

二罪之一。如杀盗等之诸恶不待佛制而自性是恶也。犯之必有罪报。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法报化叁身

大小乘通用之名目也。小乘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品之功德為法身。以王宫所生相好之形為报身。以化獼猴鹿等為化身。若就大乘则即天台之法报应。又法相宗自性受用变化之叁身也。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

一、遍计自性,谓众生迷惑,不了诸法本空,妄于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计度,一一执为实有,故名遍计自性。 二、依他自性,谓所有诸法,皆依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唯是虚妄,故名依他自性。 叁、圆成自性,谓真如自性,不迁不变,圆满成就,故名圆成自性

《三藏法数》 / 111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住持叁宝

六种叁宝之一,久住於世保持佛法之叁宝也。木佛画像,住持之佛宝也;住持叁藏经典之法宝也;剃髮染衣之比丘僧,住持之僧宝也。见义林章六本。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种秘密

如来说法之秘密有四种:一、令入秘密,声闻之人,执着空法谓一切之法皆空。如来為说大乘之法,破其执空之具,便生胜解,入於圣教也。二、相秘密,如来说一切之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以破外道凡夫执着有相也。叁、对治秘密,如来宣说隐密之教,皆是对彼眾生之过失而调治之。如人...

《佛学大辞典》 / 270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Brahmā,梵摩或勃[口蓝]摩,婆罗贺摩,没罗憾摩,梵览磨等之讹略,谓梵天也。婆罗门為梵天之苗裔而行梵法,故婆罗门亦云梵志。译作寂静、清净、净洁、离欲等。色界诸天离婬欲而清净,总名曰梵天,其中初禪天中之主曰大梵,一名梵王。智度论十曰:「梵名离欲清净,今言梵世界,已总...

《佛学大辞典》 / 449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种善恶

前所述善恶之性,其标準也,俱舍论分其种类各為四种:一胜义善,涅槃也。涅槃是最极安稳,眾苦永灭,如无病之体者。二自性善,惭愧之二与无贪无痴无瞋之叁善根也。此五法不待餘之相应及等起而自為善,犹如良药。叁相应善,其他信勤等善法待惭愧与叁善根相应而始為善故,犹如水。四...

《佛学大辞典》 / 154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空相

诸法皆空之相状。因缘生之法,无有自性,是空之相状也。智度论六曰:「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同五十叁曰:「须菩提常行无諍叁昧,与[菩萨]同事,巧便乐说一种空相法门。」 又真空之体相,名為空相。般若心经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分别

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為心心所之异名也。法华经曰:「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发智论一曰:「法归分别,圣归涅槃。」成实论叁曰:「法归分别,真人归灭。」唯识述记七末曰:「言分别者,有漏叁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為自体故。」俱舍光记二十曰:「毘婆闍...

《佛学大辞典》 / 231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显教十重戒

显教中,又有深浅两种,其深者,千钵经所说之十重是也,但此唯约於心性,说实相之理為十重,未别说其戒相,盖其戒相即梵网所说之十重戒也。经五说:「一者如来一切心法,金刚自性,本来清净,毕竟寂灭。菩萨若於大乘性中能持十重戒者,觉心真净,了见心性无染无着。是故菩萨能持十...

《佛学大辞典》 / 517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实空

诸法為因缘生,无自性,谓之实空。智度论十九曰:「一切诸法因缘生故,无有自性,是為实空。」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2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种方便

一、布施方便。无慳吝,喜捨身命财,不求恩报。二、持戒方便。持禁戒。行头陀,不轻他,无染着。叁、忍辱方便。远离颠倒瞋恚,虽有横逆侵加,亦忍受不动。四、精进方便。捍劳忍苦,勇猛无怠。五、禪定方便。远离一切五欲及诸烦恼,於禪定解脱等法,锐意修心。六、智慧方便。远离愚...

《佛学大辞典》 / 250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华严叁圣

一、毗卢遮那佛,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谓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理性之体,本来觉了也。 二、普贤菩萨,普贤者,谓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

《三藏法数》 / 257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善性

叁性之一。事物性质之善者。有四类:一胜义善,涅槃之体性毕竟安稳者,胜义為涅槃之异名。二自性善,惭愧及无贪无瞋无痴之五法,身性是善者。叁相应善,心心所中与彼自性善相应而起,方成善性者。四等起善,自语二业及不相应法由彼自性善相应善引起而為善性者。俱舍论十叁曰:「由...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净心

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宗镜录二十六曰:「破妄我而显真我之门。斥情心而归净心之道。」密教金刚界譬之於内明之月轮。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密教四无量观

千手轨所说。一慈无量观,是东方普贤菩萨之叁摩地,普贤菩萨即金刚萨埵,东方四菩萨之首也。而在五智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二智所摄,九识摄於八识时,第九识摄於第八识,五智摄於四智时,法界智摄於大圆镜智也。行者先住於慈无量定,以勤净之心徧观六道四生之一切有情,皆具六大四...

《佛学大辞典》 / 730字 / 2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玄门无碍十因

诸法何故事事无碍。一唯心所现故,诸法之本原,非有别种,為自唯一如来藏心缘起之差别法,故彼此必有可和融之理。二法无定性故,诸法為如来藏心之缘起法,原无一定之自性。故有彼此和融之理。叁缘起相由故,缘起之法,不得单独保体,必為相由而仅成体者,故随而有可和融之理。四法...

《佛学大辞典》 / 314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无记

无记性之体有二种,一有覆无记,妄惑之体性极為羸劣者,如俱生起之我法二执即第七识是也。是体性极為羸弱,故曰无记,然為自性妄惑,能隐覆圣道,故名有覆无记。二无覆无记,如阿赖耶识之自体及内之五根,外之山河草木等是也。非自性妄惑,而羸弱,非善恶,故曰无覆无记。见百法问...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八种旋陀罗尼字轮门

於诸陀罗尼之字门逆顺旋转而為释,故云旋陀罗尼字轮门。此有八种:一以一字释一切字义。如释迦字之时,但以种种之因缘而观本不生,即见无所作之义,乃至如释訶字亦以种种之因缘而观本不生,即见无因之义(是就初之迦与后之訶而略中间也)。二以一切字释一字。如释阿字之时,以种种...

《佛学大辞典》 / 479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八妄想

宗镜录所出。一、自性妄想。妄执根尘等之法,各有体如,不相混滥也。二、差别妄想,差别无差别之妄想也。叁、摄受积聚妄想,妄执五蕴和合而成一切眾生也。四、我见妄想,执有我之妄想也。五、我所妄想。妄执有我身及所受用物之妄想也。六、念妄想,分别可爱之净境而不断之妄想也。...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諦

天台所立之諦理。空諦,假諦,中諦也。昔北齐慧文禪师自记曰:我独步河淮,呼谁為师?若得经则以佛為师,若得论则以菩萨為师。乃入大经藏,烧香散花,反手执之,得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观论。开论读之,至观四諦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偈,恍然悟...

《佛学大辞典》 / 950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无我智

知人无我法无我理之智也。楞伽经一曰:「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中略)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分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胎金率都婆

胎藏界為一字所成。而其塔形有二说:一胎藏界為五轮塔,是為本有之因德,故不加庄严也。又金刚界為多宝塔,是為修生之果德,故加庄严也。又一说,二塔同為五轮塔,於运心宜有差别,五字所成者,為各别之五轮色法塔,一字所成者,為无碍之五轮心法塔。问:今两部之叁昧耶曼荼罗所图...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戒定慧

言戒定慧不离自性也。六祖坛经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叁昧。」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阿难叁名

阿难是斛饭王之子。佛成道日生,以其能持法藏,有叁种不同,随德受称,故有叁名也。 一、名阿难,梵语阿难,华言庆喜。生时合国欣庆欢喜故也。以其亲承佛旨,传以化人,即传持声闻藏也。 二、名阿难跋陀,梵语阿难跋陀,华言喜贤。以其住于有学之地,得空、无相、无愿叁解脱门...

《三藏法数》 / 242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种本尊

本尊叁昧品所说,字印形之本尊各立二种。字之二种者:一观字义,阿字是菩提心,故即向阿字观自性清净之菩提心也。二唱阿之声,唱之如铃鐸等之不绝也,又以此声调出入之息也。印形之二种者:一有形,形是青黄赤白等色,方圆叁角等形,屈伸坐立及所住处之类也。印谓所执之印,即刀轮...

《佛学大辞典》 / 501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詮事物之理义為句。唯识论二曰:「名詮自性,句詮差别。」俱舍论五曰:「句者谓章,詮义究竟,如说诸行无常等章。」瑜伽论伦记五上曰:「詮法自性名名,詮法差别名句。」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九种大禪

九种之大乘禪也。此為不共於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禪定:一、自性禪,二、一切禪,叁、难禪,四、一切门禪,五、善人禪,六、一切行禪,七、除烦恼禪,八、此世他世乐禪,九、清净净禪是也。原出於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於法...

《佛学大辞典》 / 1519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空观

一、无生观,法无自性而相由故生,虽生而非实有,则是即為空,性自不生,故曰无生。是与南山所立叁观中之性空观相同也。二、无相观,性无体,相即无相。见有相,犹凡夫之妄情也。离妄法而无相,如明眼而无空华。是南山所立叁观中之相空观也。见游心法界记上。 又思惟人空我空理之...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遮恶

对於性恶而言。如饮酒依佛遮制而為恶者。非自性之恶。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种缘慈

缘即缘系,慈即爱念。盖言菩萨常以大慈之心,缘念一切众生,令其皆得安隐快乐,故名缘慈也。 一、有情缘慈,有情缘慈,亦名众生缘慈。谓菩萨以平等智,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运大慈心而弘济之,令其皆得安乐,是名有情缘慈。 二、法缘慈,谓菩萨以平等智,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

《三藏法数》 / 212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种散乱

眾生之心有五种散乱:一、自然散乱,五识不守自性,随逐外境,念念变迁也。二、外散乱,意根驰动,随逐外尘,起种种之分别也。叁、内散乱,心生高下,念念迁流而不定也。四、麤重散乱,计我我所等麤重之法,而不得解脱也。五、思惟散乱,弃捨大乘,忆念小乘,而不得寂静也。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

十善戒者,不待佛之制止,自性可受持之戒也,故云自性戒,又云本性戒。大日经疏十七曰:「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二出家。此二眾中復有二种戒:一自性修行,二是制戒。今此十戒是菩萨修行戒也。以此善性故,一切菩萨应行之,即涅槃所谓性自能持戒,或云自性戒也。」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金刚心殿

具名不坏金刚光明心殿。金刚界大日如来所住之名。瑜祇经曰:「一时,薄伽梵徧照金刚如来,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於本有金刚界坏,自在大叁昧耶,自觉本初,大菩提心普贤满月,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与自性所成眷属金刚手等十六大菩萨,及四摄行,天女使,金刚内外八供养,金刚天女使...

《佛学大辞典》 / 228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密教

对显教而言,谓大日如来所说之金胎两部教法也。是為法身佛内证之境界。深密秘奥,故云密教,又為对未灌顶人不许显示之教法,故云密教。二教论上曰:「法佛谈话,谓之密藏,言秘奥实说。」又曰:「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叁密门,谓之密教。」日本东密於此密教立事理...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元明

真如之觉体本来明照,故曰元明。楞严经六曰:「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又一名本明。以本觉之自性清净心而名。楞严经一曰:「元明能生诸缘。」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2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教地

藏通别圆四教之住地也。大日经具缘品明约於真言门菩萨,一生超四教之地,而度叁劫十地。初说解唯蕴无我(是法相宗即通教),及拔十二因缘(是藏教),次说离违顺八心之业烦恼网超越一劫之瑜祇行,是度藏通之菩萨地也。故义释引阿含成实及叁兽渡河之喻,是叁乘同以无言说之道,得诸...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

大日如来之自性身会从心流出之诸内眷属為叁世常自受法乐,说两部之大经,名為自性会。此会场,因人之实机,不得参加之,但未来世有一类顿大之机,闻此教,能信解,能修行,能证入者,乃為自性会之因人。但谓自性会之自性身有说法者,真言古义派之说也。若依其新义派则谓自性会之加...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种性行

自性行。诸菩萨本性以来贤良质直,顺父母之教,信敬沙门及婆罗门,善知家内之亲疏尊卑,恭敬承事不失,具足十善,復行其餘善业也。二愿性行。诸菩萨如是发愿,我於何时当得作佛而号具足,是谓之菩萨愿性行。叁顺性行,诸菩萨随顺修行六波罗蜜也。四转性行,如释尊供养燃灯佛,由...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秘密

金刚界所立之秘法。金刚萨埵(中)、欲(东)、触(南)、爱(西)、慢(北),之五金刚菩萨也。一、金刚萨埵,谓一切眾生本有自性之六大。六大之体性坚固不变,故云金刚。萨埵译言有情,安之於中央者,以六大為诸法之根本体性故也。二、慾金刚,凡夫始遇阿闍梨,开示六大平等生佛...

《佛学大辞典》 / 316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解脱门

解脱,即自在之义也。门,即能通之义。谓由此叁解脱门,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叁解脱门。(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空解脱门,谓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无我、我所,若能如是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故名空解脱门。(我者,众生于五阴身中,强立主宰,名之为...

《三藏法数》 / 282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种有

有名有实谓為有。有有叁种:一、相待有,待者对待之义。如对於长而有短,对於短而有长,对於境而有心,对於心而有境者。二、假名有,假者虚假不实之义。如假四大之和合,名為瓶,假五蕴之和合名為人,有假名而无实体者。叁、法有,色心之诸法由因缘而生者。是虽无自性,然非如兔龟...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紇哩陀耶

梵音Hṛdaya,又作紇哩娜耶,紇哩乃耶,讫利駄耶,紇哩娜野,紇利陀耶,釳利陀,又作汗栗駄。译曰真实心,坚实心。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第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註曰:「此心梵音肝栗大。肝栗大者,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者,梵...

《佛学大辞典》 / 282字 / 2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觉

一自觉,二觉他,叁觉行穷满,阿罗汉具自觉之一,菩萨具自觉觉他之二,佛具叁觉。 又一、本觉,一切眾生本来固有之自性清净心也。二、始觉,依本觉内薰与教法外薰而妄心渐起契於本觉之知觉者。叁、究竟觉,始觉极与本觉一致者。见起信论。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种不净

愚痴有十种之不净:一、身不净。不惯上品清净之佛性律仪,其身在於生死之泥中,故身不净也。二、口不净。不说上品真如藏性之诚言,徒说烦恼戏论之杂言,故口不净也。叁、意不净。不知自性清净之心体,起妄想不净之诸念,故意不净也。四、行不净。不游行根本智之大地,而游六道轮迴...

《佛学大辞典》 / 297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真如内薰

真如之法性由内部而感化也。真如為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心,诸佛之法身也。此法身在内薰其妄心,又诸佛之报化二身垂教法由外薰之,配之於叁大,则真如法身為体相二大,报化二身為用大。依此内外之二薰,眾生渐生厌求之菩提心也。一切皆成佛之义,依之而成。起信论曰:「真如薰习义有...

《佛学大辞典》 / 215字 / 2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叁宝

叁宝,佛法僧也。佛者自性之觉。法者自性之正。僧者自性之净。故云自性叁宝。六祖坛经曰:「劝善知识,归依自性叁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2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种涅槃

法相宗所立,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原為寂静,故名涅槃。二有餘依涅槃,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也。有餘依者,有漏之依身,对於所断之烦恼而谓為餘。虽餘此有漏之依身,而烦恼之障,...

《佛学大辞典》 / 488字 / 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冥諦

数论二十五諦之一。冥诸者自性之异名。见[自性]条。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法身说法

法身说法者,密教之常谈也。在於显教,以法身无说,报化有说為通途,唯台家之圆教,独云法身有说。言法身如来具一切之德,何使无说法之义?净名疏曰:「法身无缘冥资,一切无说而说,即是法身说法。」四明教行录四曰:「当知剎剎尘尘,俱说俱听。说听同时,妙哉此境,不可以言想求...

《佛学大辞典》 / 1237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大日如来四种身

一、瑜祇经,谓金刚界徧照如来是自性身。二、分别圣位经谓有二种之受用身,卢遮那是二受用身也。叁、摄真实经言毘卢遮那示现化身至释迦菩提道场。又义诀言龙树先持诵毘卢遮那真言。感得现真身為说持念法,是变化身。四、略出经言毘卢遮那来天等之会者,是等流身。见菩提心义十。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南山叁教

一、性空教,分析小乘教诸法之性分,唯观其自性之空无,尚许因缘生之假相者。二、相空教,观大乘浅教诸法之自性為本末如幻即空,不许其假相者。叁、唯识圆教,见大乘深教万法唯识之圆理者。见行事钞中四。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我论

法我见,人我见二种之邪论。楞伽经四曰:「离於我论,自性无垢。」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攀缘

心不独起,必有所对之境,攀缘於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谓之攀缘。又心忽彼忽此,驰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处,忽在此处,谓之攀缘。常略之以缘之一字而说之。心為能缘,境為所缘,心涉於境,谓之缘。楞伽经一曰:「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楞严...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镜像

见有而无有,譬之镜中之影像。般若经十喻之一。智度论六曰:「如镜像,实空不生不灭,誑惑人眼。一切诸法,亦復如是。空不实不生不灭,誑惑凡夫人眼。(中略)诸法因缘生无自性,如镜中像。」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边

断常之二边见也。见[二见]条。 又一、增益边,因缘所生之法,若分别推求,则本无自性,眾生不之了固执之以為有,此名增益边。二、损灭边,因缘所生之法,原无自性,然非无因果之功能,眾生不之了,拨无之以為空,此名损灭边。见摄大乘论释一。 又一、有边,边者边际,世间一切之...

《佛学大辞典》 / 181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尽净虚融

谓般若经之所说也。彼经专明诸法皆空之实相,不餘一法,悉皆是空,故谓為尽净。尽者悉皆之义,净者真空之意也。真空之中不留一切之情执,是清净之义也。虚融者,诸法既為真空而无自性,故虚通融鎔,同為一如。是為一代五时中第四时之说法,以遣荡二乘之法执,令终入於法华中道实相...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心叁宝

即[自性叁宝]也。

《佛学大辞典》 / 9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雨眾叁德

数论派立二十五諦。其第一曰自性冥諦。此有萨埵,剌闍?答摩之叁德。见[叁德]条。

《佛学大辞典》 / 35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缘缚断

断所缘之缚也。对於自性断而言。所缘境者,五部之烦恼,缚所缘之境使不自在也。见俱舍论二十一。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六忍

一信忍,别教之菩萨於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於空法忍可信证,故名為信忍。二法忍,於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眾生,於假法中忍可信证,故名為法忍。叁修忍,於十迴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於中道忍可信证,故名為修忍。四正...

《佛学大辞典》 / 229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性分

诸法差别之自性也。止观五曰:「界名界别,亦名性分。」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法性土

叁土之一。法性身所住之土也。法性土即真如之理,身土如何分别乎?其体本為一真如,但取所证之法体為法性土,取能证之觉相,為法性身耳。非法性身之外有别体之法性土也。唯识论九曰:「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义林章六末曰:「自性身土即真如理,...

《佛学大辞典》 / 327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

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一卷,宋施护译。大日如来,安住一切如来自性中,说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等之诸法句。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 《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

义青

青社人。姓李氏。於妙相寺试经得度,习百法论。一日叹曰:「叁祇途远,自困何益。」乃入京师听华严尝读法慧菩萨偈,至即心自性句,猛省曰:「法离文字,寧可讲耶?」去叩禪林,参浮山法远於圣巖寺,随侍凡六年。洞下宗旨,悉皆究明。远即付大阳警玄之顶相,皮履,直裰,更嘱曰:代...

《佛学大辞典》 / 205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六空

(一)内空(二)外空(叁)内外空(四)空空(五)大空(六)胜义空(七)有為空(八)无為空(九)毕竟空(十)无际空(十一)散空(十二)本性空(十叁)自性空(十四)一切法空(十五)无性空(十六)无性自性空。见般若经四百八十叁。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卷,宋惟净等译。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曼四身配属

即身义有叁义:一法,大,羯,叁如其第次配於自性,受用,变化,等流之四身。二大,叁,法,羯如其次第配於四身。叁叁,法,大,羯如其次第配於四身。今非谓此义未尽,四身之中各有四曼。十住断结经曰法性有二:一事法性,二实法性,金刚顶经谓叁十七尊各有十二神变,一一神变各有...

《佛学大辞典》 / 193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本源

自性清净心也。梵网经上曰:「虚空光体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叁昧。」裴休圆觉略疏序曰:「是眾生之本源,故曰心地。」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九諦

无常等九种之理审实不虚也:一、无常諦,叁界诸法之生灭无常也。二、苦諦,叁界有漏果之逼迫苦痛也。叁、空諦,诸法之自性空也。四、无我諦,一切法无我,无常一主宰之实我也。五、有爱諦,由於以后有為常有之爱执(即常见),而有苦果也。六、无有爱諦,由於以后有為断无之爱执(...

《佛学大辞典》 / 231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弟子十德

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十德。是灌顶具支分之随一也。一、信心,阿闍梨观彼现在之根性或久远之因缘,於此不思议之缘起叁种秘密(即叁密)诸法便中,直信无疑,能无怖畏,乃堪摄受也。二、种姓清净,可為婆罗门等四种大姓者,若是旃陀罗等,则以家法相承,习行不清净事之故,性弊恶多...

《佛学大辞典》 / 762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空解脱门

叁解脱门之一。观一切法,由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来空,无作者,无受者。如此通达者,能入涅槃解脱之城,故谓之為解脱之门。智度论二十曰:「涅槃城有叁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果德绝缚名脱,空无相等与脱為门,名解脱门。故龙树言:行此叁法,能入涅槃解...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唯心

诸法即真如。万法唯一心之见解也。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通慧

神通与智慧。又诸神通以慧為体,故云通慧,通即慧也。俱舍论二十七曰:「如是六通解脱道摄。慧為自性。」无量寿经上曰:「诸通慧声。」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相品第五

尔时胜义生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曾独在静处。心生如是寻思。世尊以无量门。曾说诸蕴所有自相生相灭相永断遍知。如说诸蕴诸处缘起诸食亦尔。以无量门曾说诸谛。所有自相遍知永断作证修习。以无量门曾说诸界。所有自相种种界性。非一界性永断遍知。以无量门曾说念住。所有自相...

《解深密经》 /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5518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14日

自性

一徧计自性。二依他自性。叁圆成自性。见[叁性]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迷悟一如

迷无自性,无自性故為空,既无迷,何有悟,迷空也?悟亦空也,空体一,谓之一如,是為空宗之义。又迷如冰,悟如水,迷悟同体,谓之一如,是為性宗之义。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心性

谓不变之心体,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也。台宗所立四教中别教以下,以心性立為真空,圆教立為心性具十界叁千之法。圆觉经曰:「以净觉心知觉心性。」起信论义记中本曰:「所谓心性不生不灭。」法华玄义四之叁曰:「心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唯识论二曰:「眾生心性二分合成。」止观...

《佛学大辞典》 / 317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种清净

一、自性清净,眾生真如之心体,性本清净而无所染碍,名為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眾生自性清净之心体,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染,名為离垢清净。见华严大疏钞六。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了了自觉也。禪源诸詮二曰:「问:诸缘绝时,有断灭否?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问:以何证验,云不断灭?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师即印可云:只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诸非,更令观察。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验实是亲证其体,然后印之,令绝...

《佛学大辞典》 / 348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清净藏

五种藏之一。

《佛学大辞典》 / 6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佛宝

叁宝之一。佛者觉之义。能自觉,又使他觉,自他之觉行穷满者名曰佛。是為世之真宝,故称佛宝。佛宝有同体别相、住持、大乘、小乘等之别。见[叁宝]条。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六种散乱

一、自性散乱,谓前五识之自性驰逐外缘不能静定也。二、外散乱,谓修善之时,心驰散於五欲之境而不静寂也。叁、内散乱,谓修定之时,心动散於诸尘,不生味着,退失静定也。四、相散乱,谓使他人信自己有德,诈作修善之相,而心退失也。五、麤重散乱,谓修善法之时,生我我所之执及...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心真

吾人本具自性清净心之真性也。秘藏宝钥上曰:「顿越叁妄入真心。」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不善

见[善恶]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9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净心

自性清净心之略称。

《佛学大辞典》 / 9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佛法僧

叁宝也。见[叁宝]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六相

华严经十地品所说,依此而谈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义。华严宗之至相,大发挥之。一总相,二别相,叁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一切缘起之法,必具此六相。不具六相,则不能為缘起。此六相為就体相用论平等差别之二义者。前二相為体上之平等差别,总相者示平等之体,别相者示差别...

《佛学大辞典》 / 311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寻思路绝

超越思虑分别也。唯识论十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中略)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密教五大

密教有胎金两界,其胎藏界以色等五大為大日如来之理法身。密教以摄持為理之义,以事物总称為理。此五者圆满一切之功德,故名為五轮。其种子為阿尾罗吽欠,或阿缚罗訶佉。即五方五佛之种子也。以此五大配於五方之五佛。 善无畏於尊胜轨以地水火风空顺其次第,配於东西南北中。不空...

《佛学大辞典》 / 1243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

四种性行之一。

《佛学大辞典》 / 7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本性佛

华严十种佛之一。佛具大智慧照了一切法,自性本来是佛,故名本性佛。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依他自性

自性之一。依他起之法,有假有似有之自性也。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不坏金刚光明心殿

金刚界之大日如来说法处也,不坏金刚者,嘆诸尊之身,常住坚固,光明心者,嘆其心之觉德,以五智配之,则当於成所作智,叁密之业用,皆由此生。瑜祇经曰:「一时薄伽梵金刚界徧照如来,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於本有金刚界。(中略)不坚金刚光明心殿中。与自性所成眷属。」二教论曰...

《佛学大辞典》 / 170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修止叁

修止有叁:一繫缘守境止,繫心於鼻端脐间等处使心不散也。如猿之着锁。二制心止,随心之所起便制之使不驰散也。叁体真止,若随人心之所念,知一切法悉由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诸法,心既不取诸法,则妄念自止。是体真而止息妄念,故曰体真止。见小止观。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清净心

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染,故云自性清净心。又曰如来藏心,真心。即吾人之菩提心也。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自性清净心,名如来藏。」大日经疏一曰:「本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化相叁宝

谓小乘之叁宝也。如佛為丈六之化身,法為四諦十二因缘,僧為罗汉及缘觉。先以此叁宝教化眾生,故谓之化相叁宝。见[叁宝]条。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真妄二心

第九之菴摩罗识,為自性清净心,是真心也,第八已下之八识总為无明所起之妄心也。楞伽经以海水与波浪喻之。海水常住不变,是為真,波浪起灭无常,是為妄。分之则為四心:一唯真心,真生不二之一心也,是唯為诸佛如来之心。二唯妄心,无明所起之八识心也,是唯為外道凡夫之心。叁从...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

极无自性心之略。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九住心,以配於华严宗。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有相无相

密教就有相无相有浅略深秘之二释。言其浅略之义,则凡夫所知色心之诸法,事相显了,心前现行,易了易知,谓之有相。诸法之体性,如幻虚偽,自性即空,无色无形,不存一相,谓之无相。言其深秘之释,则有相者,一切之法,各各之相,分明而住,无相者,一相之中具一切之相,而一相不...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风大之自性也,令四大所造之物质,相续而自此至彼也。俱舍论一曰:「风界动性,由此能引大种造色令其相续生至餘方,如吹灯光,故名為动。」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1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有為空

谓有為之诸法為因缘之假和合而无自性也。十八空之一。涅槃经十六曰:「有為空者,有為之法,悉皆是空。」天台之仁王经合疏中曰:「有為空者,色心和合生,阴界入等,皆无所有。」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1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法空观

二空观之一。观见色心等之诸法,由因缘而生无有自性也。是大乘菩萨之观见,非小乘比丘之分。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遮难

十六遮,十叁难也。小乘律之法,拣受具足戒人之器非器,以此十六遮与十叁难。遮者总非自性之恶,但以於受具不适,遮止之不使受戒,故名為遮。难者為自性恶,毕竟非受具之器,故名之為难。有此遮难中之一者,不得受具戒。故於受戒之前,先有教授师,向受者问此遮难之有无。其遮难至...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宗法

因明立量叁支之第一支,由二句而成。又名曰宗体所立。其二句有五种之异名:一前句云自性,后句云差别。二前句云有法,后句云法。叁前句云所别,后句云能别。四前句云前陈,后句云后陈。五前句云宗依,后句云亦宗依。以此二者皆宗体之所依也。见因明大疏上。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1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诸法实相异名

诸法实相,有种种之语。智度论叁十叁曰:「如法性实际,此叁皆是诸法实相异名。」大乘玄论叁曰:「大圣随缘善巧於诸经中说名不同,故於涅槃经中名為佛性;则於华严名為法界;於胜鬘中名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楞伽名為八识;首楞严经名首楞严叁昧;法华名為一道、一乘;大品名為般...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1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名句

显体為名,詮义為句。如诸行二字,名也,而诸行无常四字则句也。以是詮诸行為无常之义理故也。唯识论曰:「名詮自性,句詮差别。」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熏习

明真妄互為熏习,染净之二法,相续不断也。一无明熏习,眾生有无始之无明,熏习真如,以熏习故,生妄心也,妄心者业识也。二妄心熏习,以此妄心还熏於无明,使增不了之念,更转而使现妄境界,妄境界者,转识及现识是也。叁妄境界熏习,此妄境界还熏动妄心以起诸浪,造种种之业,受...

《佛学大辞典》 / 290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相名五法

常曰叁性五法,皆分别诸法之自性者,楞伽经所说。瑜伽唯识诸大论详释之。一、相,森罗万像之有為法,各自因缘而生,呈各种之相状者。二、名,是亦依因缘而呼彼之相,生一一之名者。盖相為所詮而名為能詮也。此二者由凡夫有漏之心变现之所变境也。叁、分别,旧译曰妄想。是分别所变...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如来果上法门

谓真言宗金胎两部之密教。诸宗之法门,乃如来之应化身,对於因位之凡夫二乘菩萨说彼等行证之分际。是因人之法门。金胎两部之密教乃大日如来集内证之眷属為自受法乐谈自证者,则是果上之法门也。二教论上曰:「如来应化身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等说叁乘教法,他受用身為地上菩萨说显...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法宝

叁宝之一。诸佛所说之妙法,珍重如世之财宝,故云法宝。维摩经佛国品曰:「集眾法宝,如海导师。」增一阿含经一曰:「叁阿僧祇集法宝。」 又僧家所用衣鉢,锡杖等也。僧法海有六祖法宝记一卷。见唐书。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法性异名

大般若有十二名,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也。对法论七,有七名,真如,无我性,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也。唯识论九,有四名,胜义,真如,法界,实际也。智度论叁十二,有四名,如,法性,实际,实相也...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真言乘

又曰神通乘。乘真言之教法而到佛地,故云真言乘。喻其迅速,故云神通乘。秘藏宝钥中曰:「密教者,自性法身大毘卢遮那如来,与自眷属,自受法乐故,所说法是也。所谓真言乘者是也。」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九禪

地持十地二论所说,不通於外道二乘,独菩萨所修之大禪也。一切之善根功德悉摄在此九禪之中:一、自性禪,或止或观或止观均等也。二、一切禪,世间出世间禪也。叁、难禪,生下化眾生上求菩提现行之禪也。四、一切门禪,与觉观俱之禪,乃与捨受俱之禪也。五、善人禪,无味着念之禪也...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缘性自性

七种自性之一。见[自性]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后说

因明之语,宗支(宗因喻叁支之随一)中「声」為先陈,「无常」為后说。盖先陈者物之自性,后说者是其差别之义也。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波沙提迦

梵语。译言清净也。宝性论云:「一自性清净,谓性净解脱。二离垢清净,谓障尽解脱。」见翻译名义集。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火界

谓火之自体也。界為持之义。火持火之自性,而不混於他物,故名為界。俱舍论一曰:「地水火风,能持自相。」又曰:「火界,煖性。」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六种叁宝

一、同体叁宝,即一体叁宝也。二、别相叁宝,即化相叁宝也。叁、一乘叁宝,究竟之法身為佛宝,一乘之法為法宝,一乘之菩萨眾為僧宝。胜鬘经,法华经等之意也。四、叁乘叁宝,為叁乘者所现之佛之叁身為佛宝,叁乘之法為法宝,叁乘之眾為僧宝。胜鬘经,摄论等之意也。五、真实叁宝,...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罪

一、性罪,杀盗婬妄之四重戒,其自性是恶,不待佛制,犯之则得罪报也。二、遮罪,酒戒等自性非恶,佛為保护餘戒,故遮止之,若犯之则获犯佛制之罪也。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

四身之一。

《佛学大辞典》 / 5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玄缘起

此為四种缘记中之法界缘起,具体的说明者,缘起之义理,穷极於此,是為华严一家之特色。其為缘起精神之点,在於一多相即。於此有钱货十钱,此十钱為成自一钱者,何则?本来自性无十,十為积一得成之缘成法,无一即十亦无。反之而可知一钱由十钱而成,何则?本来自性非有一,一是对...

《佛学大辞典》 / 393字 / 1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性行

自性行,菩萨自性,本来贤良,孝顺父母,信敬沙门,婆罗门,而具十善者。二愿性行,菩萨发心愿成道作佛者。叁顺性行,菩萨顺六波罗蜜而修行者。四转性行,因修行之功转凡成圣者。见佛本行集经一。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1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两垢

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之二真如也。自性清净之体,伏藏於烦恼之垢染,曰有垢真如,即在缠真如也。佛果所显之理体清净,而不覆於垢染,曰无垢真如,即出缠真如也。摄论谓為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佛性论以在缠真如為有垢如,出缠真如為无垢如,染净两分之真如也。观经疏玄义分曰:「无尘...

《佛学大辞典》 / 181字 / 1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本地门

谓大日如来之自性法身也。為叁世常住之法身,理智之法性自具足一切之因果,圆满万德之方面也。加持门之对。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1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分别

叁分别之一。

《佛学大辞典》 / 6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无碍

一、用周无碍,於佛剎尘等处,现法界身云,起无边之业用也。二、相徧无碍,佛在十方一切世界无量之佛剎,神变种种,皆有如来示现受生之相,随现相而眾相皆具,万德斯圆也。叁、寂用无碍,佛常住叁昧,而為寂,无妨利物為用,即定即用,无碍自在也。四、依起无碍,佛虽寂用无心,然...

《佛学大辞典》 / 394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轮身

诸佛叁轮身之一。见[教令轮身]条。

《佛学大辞典》 / 16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萨埵剌闍答摩

Sattva Rajas Tamas,数论二十五諦中自性諦之叁德。萨埵為勇健之义。剌闍為尘坌之义。答摩為闇钝之义。自性具此叁德,故生一切万物,使所生之万物,千差万别。谓喜忧闇之叁德也。见[叁德]条。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加持世界

本地法身,现他受用加持身,说叁平等句法门之住处也。又名海会现前或随他法界宫。申言之,即教主自性身现他受用已下瑞相叁身之加持处,恰如国王行政时,必由本宫出御前殿也。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共生

论物之出生,非由自性而生。由他性而生,由自他二性而生者。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间隔

谓无始之间隔,一念之间隔等。乃真言宗之用语,根本无明之异名,不达法界平等之理而执差别之妄念也。由此差别之妄念而起贪瞋等之烦恼,造诸恶业,轮迴於生死。一切生死之根本皆在此一念之间隔。此妄情為凡夫之自性,由无始而相续,故云无始之间隔。菩提心论有此名,起信论谓之根本...

《佛学大辞典》 / 195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佛五身

一、常住叁世净妙法身,是大日也,二、金刚坚固自性身,是阿閦也。叁、福德庄严圣身,是宝生也。四、受用智慧身,是阿弥陀也。五、作变化身,是释迦牟尼也。见金刚界礼懺。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唯识论所说。见[四种涅槃]条。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私婆婆

一输卢迦论曰:「私婆婆,或译云自体体,或译為自性性。」梵Svabhāva。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1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相待假

相待之法,无自体,例如长待短為长,则无长之自性,短待长為短,则无短之自体,长短共无实之体性,而相待存於假,故云相待假。成实论所说叁假之一。此有二种,如眼识之待眼根,谓之观待假,如长之待短谓之形待假。新译仁王经中分别此二者,单名观待假為相待,名形待假為不定相待。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1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秘教

秘密之教法也。又谓之密教。总称大日如来之教法。非显露可说示者,故曰秘。亦曰密。二教论曰:「他受用应化身随机之说谓之显也。自受用法性佛说内证智境是名秘也。」又曰:「唯有自性法身以如义真实言能说是绝离境界。是名真言秘教。金刚顶等经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遮罪

对於性罪之称。如饮酒伐木,依佛之遮制而於比丘法中為罪者。非自性之罪。又梵网之大乘戒,称七逆為七遮罪,而遮止之使不受菩萨戒。见[七逆]条。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法性空

诸法之自性本空,故云法性空。仁王经天台疏中曰:「法性空者,性本若不空,不可令共得空,以性本自性故,诸法皆空也。」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本不生际

不生不灭之本际也。以名人人本有之自性清净心。大日经疏一曰:「本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同七曰:「為不生际是万法之本。(中略)若见本不生际者,即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1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

叁断之一。

《佛学大辞典》 / 5字 / 1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然

又曰自尔,亦曰法尔,任运天然。言离人為之造作法之自性自然也。又言无因而自然也。后者為自然外道之邪执。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又曰:「无為自然。」法华玄义二之一曰:「果是任运酬善心而生,报是自然受乐。」同释籤曰:「言自然者此言通用,何必外计?即任运之异名耳。...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1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有分别

有分别作用之意。对於无分别而言。六识中眼等五识,唯有寻伺相应之自性分别,故俱舍论二,名之為无分别,第六意识,并具散慧相应之计度分别及定散诸念之随念分别,能分别所缘之境,故名之為有分别。成唯识论七亦曰:「於彼所缘能明了取,异於眼等识,故非无用,由此圣教说彼意识名...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1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风界

四界之一。风之自性為风界,界者性之义,持之义,差别之义也。造作一切物质之四元素之一。动為性,使他增长為业。俱舍论一曰:「地水火风能持自相及所造色,故名為界。(中略)风界能长,(中略)风界动性。」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1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缘成

对於自性而言。谓诸法為因缘所成,全无自性也。华严之无尽缘起,基於此理。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1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徧计所执性

叁性之一。凡夫之妄情,徧计度一切法,名為徧计。以此徧计之妄情计无我為我,执无法為法,恰如暗中谬绳為蛇。是名為徧计所执性。此所执性為当情现之妄相。体性都无也。唯识论曰:「由彼徧计,徧计种种物。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见[叁性]条。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实相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曰法性,曰真如,曰实相,其体同一也。就其為万法体性之义言之,则為法性;就其体真实常住之义言之,则為真如;就此真实常住為万法实相之义言之,则為实相。其他所谓一实,一如,一相,无相,法身,法证,法位,涅槃,无為,真...

《佛学大辞典》 / 471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逆观

对顺观而云,逆次修观也。例如观十二因缘,不依无明,行,识,之次第,而观老死,病,生,有也。即从果探因也。真言从诸法无因而观,使归於本不生,称為逆观旋转。大日经疏第七曰:「若法无因,则諦不可得。若諦不可得,则自性钝也。若是自性钝,当知本性寂也。若本性寂,当知无相...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1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种不善

一、胜义不善,由真諦之实义,定不善之义也。依此义,则一切之有漏法即生死法,总為不善。以此中虽有善有不善,然皆以苦為自性,极不安稳,犹如痼疾故也。二、自性不善,无惭无愧及贪瞋痴之叁不善根也。以有漏法中,此五法自体不善,犹如毒药故也。叁、相应不善,与彼相应同时俱生...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1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也。又通达事理之作用也。又智与慧虽為通名,然二者实相对。达於有為之事相為智,达於无為之空理為慧。唯识论九曰:「云何為慧?於所观境简择為性,断疑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俱舍论四曰:「慧谓於法有简择。」大乘义章二曰:「於...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1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现通假实宗

慈恩八宗之第四。贤首十宗之第四。小乘二十部中说假部并经量部之别师及成实论等所立,说现在法通於假实,故有此称。盖说假部叁科中,五蕴不分根境,能缘所缘不对立,直就法之自性而分类,故以之為实。十二处十八界能所根境相对而说,故谓為假设而非实法。又经量之别师谓五蕴十二处...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1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无分别心

离情念分别之心识也。有二种,一為无漏之无分别心,一為有漏之无分别心。无漏之无分别心,又云无分别智,正体会真如之智也,有漏之无分别心,如定心之第六识或第八识及眼等之五识,称於境之自相,现量之心是也。分别為随念,计度,自性之叁种。无分别者,无随念计度之二种,非无自...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眷属般若

五种般若之一。无相之真智為观照般若,是般若之自性也。助发此般若,又自此般若流出之戒定慧等诸法,总云眷属般若。见金刚经纂要刊定记二,叁藏法数二十。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1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差别

因明宗法五名之一。见[宗法]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1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六现观

唯识论所立。一思现观,思观察诸法而使别生现观智之力强,故与以现观之名。二信现观,於叁宝决定之净信,助现观之智而使不退转,故与以现观之名。叁戒现观,无漏之道共戒,除破戒之垢,使观智增明,故亦名现观。四现观智諦现观,此乃正為现观之智諦,名现观者,即於见道修道观真如...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1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住佛性

叁佛性之一。见[佛性]条。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1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法者梵云达磨Dharma,為通於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為法也。唯识论以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解法。自体任持者,谓竹有竹之自体,梅有梅之自体,有形者,有形之自体,无形者,有无形之自体,各保任维持其自体也。轨生物...

《佛学大辞典》 / 330字 / 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句詮差别

名為直詮诸法之自体者,故曰名詮自性。句為詮其自性上义理之差别者,故曰句詮差别。唯识论二曰:「名詮自性,句詮差别。」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梵语娜麼Nāmān(N.sg.n.Nāma),能随音声赴物体,因而詮体,使人起想者。以闻其名,则其物体之相必浮於心故也。唯识论二曰:「名珠詮自性,句詮差别。」法华玄义一曰:「名名於法,法即是体,寻名识体。」瑜祇经曰:「那麼是名字也。」俱舍论五曰:「名谓作想。」同光记五曰:...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空无

一切事物个个无自性也。註维摩经九曰:「观於空无,而不捨大悲。」註「肇曰:诸法之相,唯空唯无,然不以空无捨於大悲也。」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自性

[九种大禪]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凝然常

凝然常住之意。对於不断常相续常而言。又云自性常或本性常。即自性常住之真如法性也。见群疑论二。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极无自性

真言宗十住心之第九。华严经所说圆融法界之理也。真如无自性,故缘起為万法。所起之万法,亦如真如之性无自性,故万法互相即相融,盖华严法界之理,為究极為无自性之理者,故曰极无自性。大日经疏叁曰:「如说极无自性心十缘句生,即摄华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皆入其中。」秘藏宝...

《佛学大辞典》 / 227字 / 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駄都

Dhātu,译曰界,体性。事物固有之自体也。事物各有界畔而持自性之义也。又谓如来之舍利。是為金刚不坏之身界,以其為实体故也。又曰达磨駄都,译為法界法体。惟具略之异耳。玄应音义二十五曰:「駄都谓坚实也,此亦如来体骨,舍利之异名。」慧琳音义八曰:「駄都此云法界,界体也...

《佛学大辞典》 / 185字 / 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同体叁宝

又云一体叁宝。四种叁宝之一。见[叁宝]条。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空

一法相空,言有法之空无。二无法空,言无法之空无。叁自法空,言自性之空无。四他法空。言他法之空无。见大乘义章二。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理身理土

叁身中之法身,谓之理身,法身所住之土谓之理土。普贤观经名之為毘卢遮那(理身),常寂光(理土)。唯识论十名之為自性身(理身),法性土(理土)。立此身土之别,或以寂(理土)照(理身)或以理(理土)智(理身)或以性(理土)相(理身)要之為一法性上之义立也。见西方合论...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性戒

二戒之一。如杀盗自性是戒,不待佛制故名性戒。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苦恼

生死海之法,总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无量寿经下曰:「贪恚愚痴,苦恼之患。」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有边

有之边际。论有无之理时之语也。世间一切之事物,必假眾缘之和合而生,和合之力,能呈一个之作用,是名有边。既假眾缘之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既无自性,则不得谓法体為有,是名无边。见叁藏法数八。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无垢忍

瓔珞经所说六忍之第五、等觉地之菩萨断除无明之惑染,於自性清净之心体安住不动之位也。因云无垢菩萨。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善心

以惭愧之二法及无贪等之叁根為善之自性,与之相应而起之一切心心所名曰善心。

《佛学大辞典》 / 35字 / 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等起不善

四种不善之一。与自性不善,相应不善所等起之表业,无表业,及不相应行法也。此恰如饮毒液而生之乳。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