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1 条搜索结果

不思议解脱经

华严经之异名,又维摩经之异名。见[不可思议解脱经]条。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5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鬼鞭故尸

经律异相四十六曰:「昔外国有人死。魂还,自鞭其尸。傍人问曰:是人已死,何以復鞭?报曰:此是我故身,為我作恶。见经戒不讚,偷盗欺诈,犯人妇女,不孝父母兄弟,惜财不肯布施。今死令我堕恶道中,勤苦毒痛,不可復言,是故来鞭之耳(出譬喻经)。」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5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kṣa,又作乞叉,乞洒。悉曇五十字门之一。一切法尽不可得之义谓一切文字究竟无言说之声也。从Kṣaya(尽)及Akṣara(语,音,文字)之语而释之。金刚顶经曰:「乞叉(二合)字门一切法尽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乞洒(二合)字时,是一切文字究竟无言声。」 又梵名,Ksetra,...

《佛学大辞典》 / 284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芥子

以芥子投针锋难中,譬佛出世之难也。涅槃经二曰:「芥子投针锋,佛出难於此。」 又喻极小也。白居易僧问曰:「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中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 又(物名)芥子為性坚辛者,密教以之為降伏之相应物,於此加持真言,投...

《佛学大辞典》 / 277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法华五重玄义

天台智者大师,凡释诸经,皆立五重玄义。所谓一释名、二辩体、叁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故此法华一经,亦有五重玄妙之义也。 一、法喻为名,法即妙法,喻即莲华。妙法者,妙名不可思议,法即十界十如权实之法。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妙法则权、实一体,莲华则华、果同时。...

《三藏法数》 / 471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梵语曰曼乳。Mañju,萨Sat,苏Su,不可思议之义,绝待之义,无比之义也。法华玄义一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法华游意曰:「妙,是精微深远之称。」大日经疏一曰:「妙,名更无等比,更无过上义。」法华玄赞一曰:「萨者,正妙之义。」梵语杂名曰:「妙,曼乳。」秘藏记末...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四事不可久保

经云:有一孤母而丧其子,忧恼失意,来白于佛。佛即以此四事告之。 一、常必无常,世间之相,一一无常,假令万劫之久,铁石之坚,须弥之高,大海之广,终为无常之所坏灭。是故常不可久保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二、富贵必贫贱,世间之事,盛必有衰,盈必有亏,此理之必...

《三藏法数》 / 296字 / 5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六种性

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局在因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属于因...

《三藏法数》 / 513字 / 5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二种根本

一、无始生死根本,谓众生经无穷劫,流转生死,求其初始,实不可得。但迷失本性,即随生死,故名无始生死。根本者,即是攀缘之心。经云: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 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性净理体,虚融寂灭,不迁不变,无始无终...

《三藏法数》 / 150字 / 5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叁种色

一可见有对色。对者对碍之义。色法之自性,具对碍之自性而眼可见者,青黄等之色尘是也。二不可见有对色。具对碍之自性而不可眼见者。声等之四尘,眼等之五根是也。叁不可见无对色,其自性无对碍,亦不可眼见者。无表色是也。无对碍之自性摄之於色者,以其為有对碍之四大所生之法故...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日经之具题。经文六卷,供养次第一卷,共七卷,唐善无畏译。真言叁部经之一。胎藏界密部之本经也。见[大日经]条。兹将本经各家之着述列之如下。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二十卷(唐一行记),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十四卷(唐一行述记),大毘虑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十...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四食

一、段食,段即分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叁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古译经律皆为搏食,以手团曰搏;后译复言浆饮等不可搏,遂译为段食。 二、触食,触即对也。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六识者,眼识、...

《三藏法数》 / 313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不思议疏

解释大日经第七卷之疏也。為唐灵妙寺沙门不可思议法师所着,有二卷,附於大日经疏之后。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5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妙法

梵语曰萨达磨,萨达刺摩Saddharma,第一最胜之法不可思议,曰妙法。法华玄义序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以斯妙法济群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法妙难思。」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5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摩诃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品第十

尔时释提桓因作是念:“若人得闻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人,已曾供养诸佛,何况受持读诵,如所说学,如所说行。若人闻说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如所说行当知是人,已曾多供养佛,广问其义,于过去诸佛,闻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能...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 3078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23日

一切法界自身表

表者,表现之义,於一切法界中表现自身。而使一切眾生知见,谓之一切法界自身表。大日经五曰:「法界生如来身,一切法界自身表,化云徧满。」义释十一曰:「一切法界自身表者,谓能令一切眾生悉知见也。谓如来身表普现色身,如彼大云,徧於法界。云是徧满义也,言化身之云,徧满於...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5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四假

叁论玄义谓一切诸法皆是假,然其要用,凡有四门:一因缘假,如空有二禪,是非自有,由空故有,空非自空,由有故空,是因缘假之义也。二随缘假,如随叁乘之根性说叁乘之教门是也。叁对缘假,如对治常而说无常,对治无常而说常是也。四就缘假,外人说诸法实有,诸佛菩萨就彼诸法推求...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5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叁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又云不生不灭。 一、性净涅槃,谓诸法实相之理,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净涅槃。(诸法实相者,十界因果之法,本来离虚妄相,相相皆实,故名实相。不可染、不可净者,谓实相之理,惑不能染,智不能净。不染即不生者,既无...

《三藏法数》 / 317字 / 5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种缘起

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於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

《佛学大辞典》 / 1132字 / 5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一境叁諦

空假中叁諦,融即於一境之意。又曰圆融叁諦,不思议叁諦。是天台圆教之说。诸法无自性,故為空,因缘所成,故為假,即空即假,故為中。如是一一之境,叁諦之理,鎔融相即,叁一一叁,无碍圆融,為绝对不可思议也。法华玄义第一,谓此妙諦為天然之性德。盖此意也。但就叁千即空假中...

《佛学大辞典》 / 156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修忍五相

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嗔恨,故有五种相也。 一、众生相,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二、法相,菩萨修慈忍时,...

《三藏法数》 / 380字 / 5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七法不可

一、生不可避,依善恶之业因苦乐之生不可避。二、老不可避,生者不可避老。叁、病不可避,生者不可避病。四、死不可避,生者不可避死。五、罪不可避,有罪业,则恶道之苦果不可避。六、福不可避,有善业,则善道之乐果不可避。七、因缘不可避,如是之因,和於如是之缘,生吉凶祸福...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5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八敬戒

又名八敬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过法,如来成道之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之,盖以正法千年,若度女人,则减五百也。阿难叁请,便传八敬法,使向彼说。若能行之,则听女出家。姨母顶戴信受,乃得戒。由得戒之十缘而正法亦復千载。四分律四十八曰:「佛告阿难,今為女...

《佛学大辞典》 / 439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居士传

清彭际清着。為传五十六。列人二百二十七。附列者又七十七人。其发凡曰:「佛门人文记载,其专繫宰官白衣者,故有祐法师宏明集,宣律师广宏明集,心泰佛法金汤,姚孟长金汤徵文录,夏树芳法喜志。其以沙门為主兼收外护者,则有志磐佛祖统纪,念常佛祖通载,以及传灯录,续传灯录,...

《佛学大辞典》 / 408字 / 5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快目王

贤愚经六曰:「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城,名富迦罗跋。时有国王,名须提罗,此言快目。所以名之為快目者,其目明净,清妙无比,彻视墙壁四十里,以是故立字号曰快目。」梵Sudhira。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5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乞洒

Ksa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乞察,乞叉,吃洒,葛叉,[起-巳+乞]洒,差,叉,剎等。称乞洒字,则一切法尽不可得,一切文字究竟无言说之声也。文殊问经释字母品曰:「称乞洒字时,是一切文字究竟无言说声。」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称乞洒字门,一切法尽不可得。原自...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5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他利利他深义

净土论有「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故。」等语,曇鸞於论註释之曰:「然覈求其本阿弥陀如来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盖不言自利他利,而言自利利他者,他利以眾生得利益為主题,施利者之力...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5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石女

女之无子者,又不能為婬者,皆為石女。因明入正理论曰:「自语相违者,如言我母是其石女。」涅槃经二十五曰:「譬石女,本无子相,虽加功力,无量因缘,子不可得。心亦如是,本无贪相,虽造眾缘,贪无由生。」资持记中二之一曰:「石女者,根不通婬者。」普灯录五曰:「石女舞成长...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4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十地

十地者,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证得之法而生喜...

《三藏法数》 / 583字 / 4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邻虚五尘

尘即色尘,谓眼、耳、鼻、舌、身五种胜义根,及色、声、香、味、触等法。乃至禅定中所发之色识,心缘想过去未来之境,皆是尘也。以此色尘微细难见,不可分析,邻于虚空,故名邻虚。然于此极微之中,又有五种不同,非人、天之眼能见,乃慧眼等所见之色也。(胜义根者,即五根所具...

《三藏法数》 / 297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敦煌石室

甘肃敦煌县东南有鸣沙山,其麓有叁界寺,寺旁石室千餘,旧名莫高窟,俗名千佛洞,以四壁皆佛像也。清光绪庚子,有道士扫除积沙,於复壁破处,见一室,内藏书甚富,发之。皆唐及五代人所手写,并有雕本,佛经尤多,盖西夏兵革时,保存於此也。英人史泰英,法人伯希和,先后至其地,...

《佛学大辞典》 / 181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那伽

Nāga,译言龙,象,无罪,不来。称佛或阿罗汉為摩訶那伽,喻其有大力用也。玄应音义叁曰:「那伽,此云龙,或云象也。言其大力故以喻焉。」同二十叁曰:「那伽有叁义:一云龙,二云象,叁云不来。孔雀经名佛為那伽,由佛不更来生死故也。」智度论叁曰:「摩訶那伽,名阿罗汉。摩訶...

《佛学大辞典》 / 243字 / 4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百八叁昧

首楞严叁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叁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叁昧,则于诸叁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叁昧。 宝印叁昧,谓菩萨住是叁昧,于一切叁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法数》 / 5399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大通智胜

叁千尘点劫昔出世之如来名。此佛在世。有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弥,从佛闻法华经,佛入定后,十六沙弥。各昇法座,為大眾覆讲法华经。其第九沙弥。今已成佛,為阿弥陀。第十六沙弥成佛為今之释迦如来。而其闻第十六沙弥之说法者。為今之一座大眾云:盖今之大眾在大通智胜佛时,於第十...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4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六度

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

《三藏法数》 / 378字 / 4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六坚法

一、信坚,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皆即真谛,无能毁坏,故名信坚。(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法坚,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

《三藏法数》 / 499字 / 4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说遍十处

谓毗卢遮那如来,现法界无尽身云,遍周微尘刹海,常说华严大经,令诸众生咸归性海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 一、说遍阎浮提,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谓如来于阎浮提,七处九会,为诸大众,演说此法,而遍满十方法界阎浮提,亦同一时而说。故云说遍阎浮提。(七处...

《三藏法数》 / 1138字 / 4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七种辩

菩萨得七种之辩:一、捷疾辩,於一切之法,无碍故。二、利辩,有人虽能捷疾而不能深入,以能深入乃名為利。叁、不尽辩,此以利辩说诸法实相,无边无尽也。四、不可断辩,於般若之中无诸戏论,故能无问难之离间者,即名為不可断辩。五、随应辩,能断法爱,故随眾生之所应而说之也。...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六慧法

一、闻慧,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因闻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相,故名闻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二边相者,空有二边之相也。) 二、思慧,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一切...

《三藏法数》 / 475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叁十叁过

因明论理上,自宗因喻叁支立量时,由种种配列次第生过误。陈那数廿九过,天主(商羯罗主)更加四过,為所谓叁十叁过。即宗九过,因十四过,喻十过也。 (甲)宗之九过:一、现量相违,谓於现证之事实立相违之宗也。例如言声非所闻,虽不述因喻,然已明為误谬也。二、比量相违,谓...

《佛学大辞典》 / 1993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门餘大道

在八万四千法门外他力念佛之大道也。念佛為因果超绝之教,道理以外之法,不可思议之道也。故名。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叁时无悔

叁时无悔者,谓人造作五逆等罪,若于欲作、正作、作已,叁时之中,心无改悔者,是名上品极恶之业,即感地狱之报也。(五逆者,一杀父、二杀母、叁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也。) 一、加行心时,加行犹方便也。谓人欲作恶业之时,必先起心,方便加行,是名加行心时。...

《三藏法数》 / 184字 / 4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叁身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

《三藏法数》 / 282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大方等无想经

别名,大方等大云经,六卷,北凉曇无讖译。有大云密藏菩萨使诸问云兴,讚许而说种种不可思议解脱之法门,有叁十七品。最后,南方诸天子来问经名。佛答叁名,一大云,二大般涅槃。叁无想,并授记末法中之事。其第叁十六品说祈雨之神咒。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厌沙油

譬物之不可得也。涅槃经二十五曰:「世尊譬如厌沙油不可得,心亦復如是。虽復厌之贪不可得,当知贪心二理各异,没復有之何能污心?」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波吒利弗城结集

阿育王Dharmāśoka即位十七年,即佛灭二百叁十五年,目犍连帝须為上座,会一千比丘,於波吒利弗城诵出法藏。帝须更自作论事Kathāvatthu akaraṇa一千章,驳击异议邪说。盖此结集开会之动机,以阿育王篤信佛法,外道之徒,穷於衣食,作佛教比丘形,混於佛徒中,大混浊佛教教义,為...

《佛学大辞典》 / 555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叁不成

晋道安净土论所说。就净土与秽土之土体本质而论一异,立叁种不成之义:一、一质不成,如维摩经佛国品所云:佛以足指按地,则草木瓦砾之秽土忽变為七宝庄严之净土,此秽心所见為徧界秽土,净心所见為徧界净土也。依如此净心秽心之相违,净秽之二相盈亏时,知土体亦不為一。是一质不...

《佛学大辞典》 / 366字 / 4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九横

横死有九因:一、不应饭而饭,即不可食而食也。二、不量食,食无节制也。叁、不习食,食不习食之食也。四、不出食,食未消化而又食也。五、止熟,强制止大小便也。六、不持戒,不持戒行,而遂触世法也。七、近恶知识,近於恶友也。八、入里不时,不时入里井也。九、可避不避,恶疫...

《佛学大辞典》 / 267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十不二门

十门何为而设也?盖荆溪大师,因释法华玄义,其中广明十妙之旨。法相该博,学者难入。故于迹本二门之间,对前十妙,立此十门;复于门门之下,结归一念。为令修学之人,于一念心开,妙解立妙行,故云不可不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然此十门,皆以不二命名者,盖法华以前...

《三藏法数》 / 1984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法不得授人戒

谓比丘当深信因果,常生惭愧,戒行精进,法义无忘,方堪授人戒法。若不能如是者,则不可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无信,信为万善之本,众德之基,比丘若不具足正信,则于戒法自必不能持守,何况为师而授人戒也。 二、无惭,惭谓惭耻。比丘之心,若无惭耻,自必肆情纵...

《三藏法数》 / 241字 / 4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金刚心

金刚是喻。金刚心者,谓菩萨之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觉了诸法,谓菩萨发大愿心,誓欲了知无量无边不可穷尽一切微妙法门,无有遗余,故云觉了诸法。 二、化度众生,谓菩萨以无上涅槃之道,度脱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众生,悉得出...

《三藏法数》 / 539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颂古

举古则為韵语,发明其意者,称為颂古。禪林宝训下曰:「万庵曰:颂始自汾阳,暨雪竇宏其音,显其旨,汪汪乎不可涯。」碧巖第一则颂评曰:「颂古祇是绕路说禪,拈古大纲据款结案而已。」碧巖种电钞一乾曰:「盖颂古者颂出古则之奥义,令知斧头元是铁也。其中或有扬或有抑,虽涉言语...

《佛学大辞典》 / 264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法华二妙

妙名不可思议,非诸菩萨心思口议故也。此之二妙,正论法华开权显实之意。妙名一唱,待绝俱时。故相待论判,则显法华出前四时叁教之上;绝待论开,复能开前令皆圆妙也。(开权显实者,开者,发也,拓也;声闻、缘觉、菩萨叁乘之法是权,佛乘是实。佛说法华,正为开叁乘之权,显一...

《三藏法数》 / 299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一心叁观

又曰圆融叁观,不可思议叁观,或不次第叁观。為天台圆教之观法,利根菩萨之所修习。原出於大智度论二十七所谓叁智一心中得之文。又得中论观四諦品,眾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意,天台智者大师之义因之而立。天台观经疏曰:「一心叁观者,此出释论。论云:...

《佛学大辞典》 / 637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十大数

十大数者,华严经阿僧祇品,心王菩萨问佛:云何阿僧祇,乃至不可不可说?佛即为说算数无尽之法,积成十种大数也。然数法有叁等:一、下等数法,十十变之,即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变万等也;二、中等数法,百百变之,即一百洛叉为一俱胝等也;叁、上等数法,倍倍变之,即...

《三藏法数》 / 543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毘富罗

Vi ula,又作尾布罗。译曰广大。大日经疏九曰:「梵音毘富罗,是广大义。谓深广无际,不可测量。如是诸法自体,名毘富罗法界。」 又(地名)Vi ula,又作毘布罗,鞞浮罗,山名。译曰广博胁山。在摩竭陀国,常人所见,故佛处处引之為喻。瑜伽伦记叁上曰:「广博胁山者,旧云毘富...

《佛学大辞典》 / 245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阿育

Aś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叁百二十一年顷,於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 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一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 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

《佛学大辞典》 / 1771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瞻病五德

僧祇律云:有比丘久病,佛因见之,躬与阿难为其洗身及衣,又为说法。问云:汝曾看病否?答:不曾。佛言:汝既不看,谁当看汝。佛乃制戒,自今以后,令诸弟子应看病比丘。若欲供养我,应供养病人。故说瞻病有五德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谓供给病人...

《三藏法数》 / 323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七种无上

一、身无上,谓如来以叁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身无上也。(叁十二相者,足下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

《三藏法数》 / 1100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佛叁密

密即秘密。谓如来身口意叁业,或现通,或说法,或思惟,皆非诸菩萨等之所思议,故名叁密。 一、身密,谓如来处大会中,众见佛身,或黄金色,或白银色,或杂宝色,或长丈六,或长一里十里,乃至现大神变,皆不可思议,故名身密。 二、语密,语密即口密也。谓佛说法之时,或一里...

《三藏法数》 / 192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乘

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诸法实相

是名究极之真理之嘉名也。或曰真如。或曰法性。或曰实际。皆同体异名也。虽然,诸宗自有常用之语,华严约於中諦,频唱法界,天台约於性具之妙有,盛鸣诸法实相。所以然者以空中之真諦,為诸宗之通谈,妙有之俗諦,独限於台家故也。故言具一字弥显今宗。诸法实相者,诸法為十界因果...

《佛学大辞典》 / 908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十一声

一、执受大种声,执即执持,受即领受。谓人于内四大种,有所执受也。而言声者,如手相击,及语言等声,皆由内四大种而出,故名执受大种声。(四大种者,谓人身中地水火风也。) 二、不执受大种声,谓人于外四大种,无所执受,而言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皆由外四大而出,故名不...

《三藏法数》 / 456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叁谛

谛者,谛审也。谓谛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即假是俗谛,即中是中谛。此叁隔历,即是次第叁谛;叁一无碍,即是圆融叁谛。(隔历者,叁谛不互融也。次第者,前真、次俗、后中,即别教叁谛也。圆融者,举一即叁,全叁是一,即圆教叁谛也。) 一、真谛,真即真空,...

《三藏法数》 / 296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不可

佛告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得免,古今已来,天地成立,无免此苦。以斯四苦,佛兴于世,令诸众生,咸得脱离。(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常少不可得,谓年幼之时,发黑齿白,形貌光泽,众人瞻戴,莫不爱敬;一旦老耄,头白齿落,短气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终不可得。 二...

《三藏法数》 / 252字 / 4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魔王

天魔中之王也。即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主。彼常率眷属向人界為佛道之障碍,其名谓之波旬。但从大乘之法门言之,则深位之菩萨,以大方便力现為魔王,教化眾生也。楞严经六曰:「若不断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维摩经不思议品曰:「维摩詰告大迦叶:仁者十...

《佛学大辞典》 / 156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极微

依有部宗之意,极微有叁位:一极微之微,二色聚之微,叁微尘也。极微之微者,色声香味触五境与眼耳鼻舌身五根等十色之最极微分也。是实色极少,不可更分,故光记名之為极微之微。对於色聚之微而谓之為实之极微。旧译云邻虚。然此极微非有色之体用,随而非现量所得,唯以慧渐渐分析...

《佛学大辞典》 / 885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如来七胜事

一、身胜,谓如来身真金色,相好光明,而自庄严,一切无比,众生乐见,无有猒足,是名身胜。 二、法住胜,谓如来既于诸法自得利益,住于真如法位,又复怜愍一切众生,皆欲令其安住于此,与己无异,是名法住胜。(真如法位者,谓一切诸法,皆以真如理性而为位也。) 叁、智胜,...

《三藏法数》 / 412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宗收教

唐贤首法藏国师为宗计不同,乃开十宗,判五教,收释一代圣教,理无不尽。故前六宗收小乘教,第七宗收始教,第八宗收顿教,第九宗收终教,第十宗收圆教。故云十宗收教也。 一、我法俱有宗,谓此宗执着有我,及计有无等法悉皆是有,是为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无宗,谓此宗计...

《三藏法数》 / 651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不思议薰

无明薰炙真如而生妄法,谓之不思议薰。是真如為无為坚实之法,不可薰,而能受薰,故云不思议。楞伽经一曰:「不思议薰,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同註解曰:「薰谓薰炙,变谓转变,言不思议薰者,全真成妄也。言不思议变者,全理成事也。」起信论义记下本曰:「不思议薰者,谓无明能...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无心

真心离妄念,谓之无心。非云无心识。又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故云无心。又一时休止心识而使不生,故云无心。如五位无心是也。宗镜录四十五曰:「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叁昧,繫心一处。若久习成就,...

《佛学大辞典》 / 295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梵语曰战捺囉Candra,遗教经曰:「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諦不可令异。」止观一曰:「月隐重山,举扇类之;风息太虚,动树训之。」月為势至菩萨之化现。见[月天子]条。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O,又作鸥,袄,鄔,奥,鄂,污。悉曇十二母韵之一。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曰:「污字门一切法瀑流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污字时,是取声。」又大庄严经曰:「唱乌字时,出死瀑流,到彼岸声。」是由Ogha(瀑流)Oḍha(取)之语释之。 又Ū,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十二母韵之第...

《佛学大辞典》 / 216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无常经

一卷,唐义净译。说老病死叁法之不可爱,后附五言颂十二首,七言颂四首,谓之无常偈。西天僧葬时颂之。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 《佛说迦旃延无常经》 / 本站介绍:生经

不可

空之异名也。诸法空无,而无所得之实体也。智度论五十二曰:「空中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涅槃经德王品曰:「一切诸法本性自空。何以故?一切法性不可得故。」释籤二曰:「不可得即是理也。」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叁世心不可

金刚经曰:「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同略疏曰:「过现未叁俱不可得,盖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不住。」密教於此立遮情表德之二义。其遮情之义,如以上显教所说。其表德之义,诸法以迷悟不二万德轮圆之故,一无别相,故云不可得。所谓台家之妙空圆...

《佛学大辞典》 / 154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善恶无记叁性

一、善性,於现世来世為自他為顺益者。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二、恶性,於现世来世,為自他為违损者。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之恶业是也。叁、无记性,非善非恶為中容之法,亦為顺益,亦為违损,不可记别者。此中有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妄惑之势用微弱,虽无违损...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圆教

以名大乘穷极之实教。后魏光统律师立叁教,第叁為圆教。圆教之名,自此始。其后由晋华严经五十五:「尔时如来,知眾生应受化者,而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之经文而立名。天台宗判四教,第四為圆教,华严宗復立五教,第五為圆教。今依台宗之说释之...

《佛学大辞典》 / 466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鬼黏五处

智度论十六曰:「精进相者,身心不息故。譬如释迦文佛,先世曾作贾客主。将诸贾人,入险难处。是中有罗剎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动,不听汝去。贾客主即以右拳击之,拳即着鬼,挽不可离。復次左拳击之,亦不可离。以右足蹴之,足亦黏着。復以左足蹴之,亦復如是。以头冲之,头即復...

《佛学大辞典》 / 208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四事不可思议

一、众生不可思议,谓世间众生,为从何来,复从何起;从此命终,当从何生;皆不可思议,故云众生不可思议。 二、世界不可思议,谓一切世界,皆由众生业力而成,成而复坏,坏而复成,始终相续,无有断绝,故云世界不可思议。 叁、龙境界不可思议,谓龙降雨,非从口出,亦不从眼...

《三藏法数》 / 228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不思议经

或指华严经,或指维摩经,以二经皆明不可思议解脱之法门故也。见[不可思议解脱经]条。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妙法轮

佛所转之法轮,绝妙不可思议,故曰妙法轮。唐华严经一曰:「辩才大海亦无尽,能转清净妙法轮。」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八大灵塔

八大灵塔名号经曰:「一、佛生处,迦毘罗城龙弥儞园。二、成道处,摩迦陀国泥连河。叁、转法轮处,迦尸国波罗奈城鹿园。四、现神通处,舍卫国祇陀园。五、从忉利天下处,桑伽尸国曲女城,佛忉利天安居竟,自七宝宝阶降下处。六、化度分别僧处,在王舍城,提婆达多作破僧,僧眾分离...

《佛学大辞典》 / 421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无作戒

又云无教,新译曰无表。戒体有二、一作戒,二无作戒,作戒者,谓受戒时如法动作身口意叁业,可见闻之业体。无作戒者,谓依此时作戒之缘而生於身中不可见闻之业体。此业体初发之缘,虽由身口意动作(即作戒),而一旦生了,则不假身口意之造作,恒常相续,故称為无作。作戒於身口动...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六成就

诸经之初,有通别二序:通序,或分五段,或分六段,或分七段。六段者,以如是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也。阿难指本经一部而為如是我闻,示自己之信顺也。智度论一曰:「如是者即是信也。」二以我闻二字為闻成就。阿难自闻也,叁以一时二字為时成就,说法之时也。四以佛之一字為主...

《佛学大辞典》 / 757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捺落迦

Naraka,又作Nāraka,即地狱与地狱罪人之梵名也。但诸师多以捺落迦,那落迦混而為一,慈恩分别之而以捺落迦為受苦之处,那罗迦為受苦之人,玄应音义七曰:「梵言泥黎耶,或言泥囉夜,或言那落迦。此云不可乐,亦云非行。谓非法行处也。或在山间,或大海边,非止地下,言地狱者,一...

《佛学大辞典》 / 288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又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究竟之真理,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之异名,心者迁流於剎那,皆云心行。瓔珞经下曰:「一切言语断道心行处灭。」维摩经阿閦佛品曰:「一切言语道断。」止观五上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仁王经中曰...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灵魄

不可思议之精神也。以為肉体之外,别有精神的实体者。然佛教不立灵魂。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六事明经意

经云:佛有叁达之智,来今往古,靡不通焉。佛经众多,以虚空为量;佛智弘深,以无造为原。经中所演,不可思议,或有反覆,难了难明,粗以六事可知其意。(叁达即叁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也。) 一、正道,谓佛所说之经,旨意深奥,无作无为,无行无得,自然合道,是为正道...

《三藏法数》 / 367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鼠搂栗

搂者揽取也。[序-予+(袌-〦)]取也。凡鼠食栗,必取其实,全其皮壳,穿内而不损外,以喻或师以不空假名宗,谓诸法之性实,虽為空无,而假之諦非為全无也。不空假名宗者,对於空假名宗而立假名之世諦不空也。大乘玄论一曰:「不空假名者,但无性实有。假世諦不可全全,如鼠嘍栗。」...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四求不得

求者,推求也。论云:菩萨以四种求诸法,皆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也,故名求不得。 一、名求不得,名即假名。谓若有是物,则有是名;以此推之,物则为主,名则为客;名既为客,则是假名,推求实义,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于物是客,故云名求不得。 二、物求不得,物即事物。谓...

《三藏法数》 / 293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E,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十二韵之一,又作曀,蔼,曳[口垔]。字记曰:「短蔼字去声,声近樱係反。」大日经作「翳」,金刚顶作「曀」,涅槃经作:「[口垔]」。金刚顶经字母品曰:「曀字门一切法求,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曀字时,是起所求声。」大庄严经曰:「唱翳字时,出所...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汤泉叁缘

中天竺国王名迦胜,问婆舍斯多尊者曰:此苑有泉,热不可探,未知何缘所致?愿为决之。尊者曰:此为汤泉,有叁缘所致。 一、神业,谓神不守其道,妄作祸福,以取飨祀,恶业贯盈,使其煎灼此泉,以偿滥祭。 二、鬼业,谓鬼方出罪所,游于人间,以余业力,煎灼此泉,以偿宿债。...

《三藏法数》 / 140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力不可

俱舍论云:若人舍命,应至无量世界外受生,此中阴识神游空而去,俄顷即到所生之处,皆由业力所持。虽禅定神通等力,而不能遮其不往,亦不能令其住于余道。故名力不可到也。(中阴者,谓诸众生身死之后,未曾托生,是名中阴也。) 一、定力,定力者,即诸佛大定之力也。谓诸众生...

《三藏法数》 / 469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六忍法

一、信忍,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证,故名信忍。(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法忍,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

《三藏法数》 / 556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七种无上

如来有七种之无上:一、身无上,具叁十二相八十种好也。二、道无上,以慈悲之道利一切之眾生也。叁、见无上,以正戒正见正命成就其身也。四、智无上,具四无碍智也。五、神力无上,如来神通之力,不可思议也。六、断障无上,断惑业苦之叁障也。七、住无上,住於大寂灭定也。见菩萨...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大火聚

大火聚於一处者。以譬不可触着之物体。智度论六曰:「是实智慧,四边叵捉如大火聚,亦不可触,法不可受,亦不应受。」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象牙闻雷生花

涅槃经八曰:「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无雷震,花则不生,亦无名字。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常為一切烦恼所覆,不可得见。」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二教

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眾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餘眾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為显露教者,於彼為秘密教。在彼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

《佛学大辞典》 / 2250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谤法阐提

二种阐提之一。又曰断善阐提,阐提為梵语一阐提之略,不成佛之人也。以诽谤大乘而断善巧,故不可成佛也。见[阐提]条。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依正无碍六句

依谓依报,即世间国土也。为身所依,故名依报。正谓正报,即五阴身也。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国土亦名报也。六道众生,因有漏业,而感生死之身,即依秽恶国土而住;诸佛菩萨,因无漏清净业,而感法性之身,即依清净国土而住,今云依正无碍...

《三藏法数》 / 733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密因

首楞严经之经题曰:「密事密因修证了义。」如来之果德名秘密藏,入此秘密藏之因行云密因。又密者经所说之陀罗尼,是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密,密即因也。楞严经八曰:「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同义疏八中曰:「叁世果人入秘密藏,以此為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行一切行,而非凡圣...

《佛学大辞典》 / 337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性恶

对修恶之称。依关係而起之恶谓之修恶,本来真如理性所具之恶,谓之性恶。性具善,亦具恶,此性恶之义,天台一宗之极说,他宗未谈之法门也。天台於观音玄义发之,荆溪於止观辅行五提出此说,后至四明,对於华严宗及山外之异义,盛扩张此义。真如纯真无妄,不具恶,依无明之妄缘而背...

《佛学大辞典》 / 821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訶嚩

hva,悉曇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火。大品经四念处品云:「火字门,入诸法唤不可得故。」不空译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云:「称訶嚩字时,观察一切眾生,入堪住力,徧生海藏般若波罗蜜门。悟一切法可呼召性不可得故。」旧华严经五十七曰:「唱訶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大乘十喻

一、如幻喻,谓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迷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空观者,谓观一切法皆空也。) 二、如焰喻,谓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

《三藏法数》 / 814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