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条搜索结果

叁法身

有二种(一)罗什叁藏所立。一法化生身,由法性化现之化身佛也。二五分法身,戒定等之五分功德也。叁实相法身,空性之诸法实相也。註维摩经叁曰:「什曰:法身有叁种:一法化生身,金刚身是也。二五分法身。叁诸法实相和合為佛,故实相亦名法身也。」(二)天台所立。一但空法身,...

《佛学大辞典》 / 245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四寻思观

小乘俱舍之四善根位,修十六行相观,成实宗修无常观。而大乘之法相宗於此位修四寻思观与四如实观。是彼宗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也。四寻思观者,於诸法有名,义,自性,差别之四种。名者,色受等之名也,义者,依名而詮之色受等体也,自性者,色受等各自之体性也,差别者,体中之种类差...

《佛学大辞典》 / 309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二教

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眾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餘眾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為显露教者,於彼為秘密教。在彼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

《佛学大辞典》 / 2250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五教

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 (一)始於杜顺,成於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叁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註上一曰:「至相智儼大师,亲承於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

《佛学大辞典》 / 729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阿含部

属於阿含之部门也。原為佛说之总称,后大乘经兴,举凡有阿含之经名者,总名為小乘,遂為小乘经之异名。北方佛教谓长中杂增一為四阿含,四阿含及属於此者,总称為阿含部。南方所传者,於四阿含之外,称小乘杂部為屈阤迦阿含,是為五阿含。至元录六出一百十一部,叁百叁十七卷。註曰...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昆勒

又,作蜫勒,论藏名。小乘四门之一,译曰篋藏。尊者迦旃延作,明亦有亦空之理者。智度论二曰:「摩訶迦旃延佛在时解佛语作昆勒。昆勒,秦言篋藏也。乃至今行於南天竺。」同十八曰:「智者入叁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何等是叁门?一者蜫勒门,二者阿毘曇门,叁者空...

《佛学大辞典》 / 269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外道

於佛教外立道者。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叁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註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

《佛学大辞典》 / 287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阿含

Ā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於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八波罗夷

小乘於比丘之初篇说四波罗夷,於比丘尼之初篇说八种波罗夷。前四者如比丘戒所述。五摩触戒,以婬心摩触男子之身分也。六八事成重戒,有婬心:一捉男子之手,二捉衣,叁入屏处,四共立,五共语,六共行,七身相倚,八共期行婬之处。此八事满足方成波罗夷。七覆藏他重罪戒,知同辈犯...

《佛学大辞典》 / 193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龙树四教

龙树论师乃西天第十叁祖。尝立四教判释经论,故云龙树四教也。 一、有门,谓阿含小乘等经,说一切因果之法,悉皆实有,是为有门。(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二、空门,谓大品般若等经,说真空实相之理,荡除众生情执,是为空门。(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叁、亦有亦空门,...

《三藏法数》 / 194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八藏

藏,即含藏之义。谓佛灭度后,阿难结集如来所说经法。以此八藏,类摄无遗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胎化藏,胎化藏者,谓佛说胎中化现等事,如菩萨处胎等经。是也。 二、摩诃衍藏,梵语摩诃衍,华言大乘。摩诃衍藏者,即佛所说法华、涅槃、华严等诸大乘经。是也。 叁...

《三藏法数》 / 366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裂裳

频毘娑罗王梦见一[(畾/(冗-几+互))毛]裂成十八片,一金杖折成十八段。以為佛灭后小乘分派之兆。见金杖条。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化城喻品

法华经第叁之终说化城之喻之品名也。化城者,一时化作之城郭也。其喻意以一切眾生成佛之所為宝所,到此宝所,道途悠远险恶,故恐行人疲倦退却,於途中变作一城郭,使之止息,於此处养精力,遂到宝所,佛欲使一切眾生到大乘之至极佛果,然以眾生怯弱之力,不能堪之,故先说小乘涅槃...

《佛学大辞典》 / 343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 《化城喻品》 / 本站介绍:妙法莲华经

授学无学人记品

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九品之名,声闻乘四果中预流、一来、不还之叁果云学人,阿罗汉果云无学人。此品记法华迹门叁周说法中之因缘周,由於彼等闻往昔之因缘,初迴小乘心,发无上菩提心,佛於彼等授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故谓之授学无学人记品,常略名人记品。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 《授学无学人记品》 / 本站介绍:妙法莲华经

龙树自杀

龙树传记有一小乘师见龙树高明,常怀忿嫉。龙树為入闲室,自行蝉脱。西域记十记為引正太子自剄。见[引正太子]条。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缘起经

一卷,唐玄奘译。小乘部之摄。释十二因缘之义。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 《缘起经》

鸡胤部

Gokulika(Kaukkutika),小乘二十部之一。又曰灰山住部,窟居部,高拘梨訶部。佛灭后二百年顷,自大眾部中分出者。主张过未无体论。且以论為主,以经律為应於机类之方便而轻视之。宗轮论述记曰:「憍矩胝部,此婆罗门姓也,此云鸡胤。上古有仙,贪欲所逼,遂染一鸡。后所生族,因...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大乘四果

大乘者,谓通教中菩萨,于当教中,对声闻、缘觉小乘,故得称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声闻所证果位;今菩萨历于十地,修行证果,亦有浅深、始终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区别之,是名大乘四果。(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

《三藏法数》 / 396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摩訶耶那提婆

Mahāyānadeva,译曰大乘天。印度人称玄奘叁藏為大乘天。西域记十二曰:「印度学人咸仰盛德,既曰经笥,亦称法。将小乘学徒号木叉提婆(唐言解脱天),大乘法眾号摩訶耶那提婆(唐言大乘天)。」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乘

梵名希那衍Hinayānā,对於大乘之称。求佛果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為尽未来际眾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為灰身灭智归於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諦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

《佛学大辞典》 / 325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九心轮

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叁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也。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

《佛学大辞典》 / 474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刘虬五教

齐朝隐士刘虬,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始自成道,终至涅槃,亦约其渐顿浅深次第,立为五教,故名刘虬五教。(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人天教,谓如来始初成道,先为提谓长者,说人天戒善,乃是因缘果报,实有之法,是名人天教。 二、有相教,谓如来说阿含经时,广制众戒,皆...

《三藏法数》 / 325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空宗

以空理為旨之宗。小乘之成实宗,大乘之叁论宗是也。原人论於大乘中分叁教,一為大乘法相教,二為大乘破相教,叁為一乘显性教。宗镜录叁十四谓此叁宗如其次第,為有宗空宗性宗,而立十异,分别空性二宗曰:「上之叁教,摄尽一代经论所宗。就叁义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叁第一性相...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以佛道声

法华经信解品曰:「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小乘之弟子等,亦领悟大乘之佛道,今以佛道之教,传於一切之人也。我指小乘之弟子。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四种叁宝

叁宝有四种:一、一体叁宝,又云同体叁宝,又云同相叁宝。叁宝一一之体有叁宝之义,佛之体上有觉照之义者,佛宝也,有轨则之义者法宝也,无违諍之过者僧宝也,乃至僧有观智者為佛宝,有轨则者為法宝,和合者為僧宝。二、理体叁宝,於真如之体上立叁宝。真如之理体视觉性法相,无违...

《佛学大辞典》 / 285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沓婆迴心

沓婆罗汉迴小乘心而发大乘之菩提心。是通四分律之大乘,五证之一也。见[五义分通]条。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见道

叁道之一。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諦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义,学人进取之道路也。积叁贤四善根之加行而生於世第一法无间之无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萨於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智二障,谓之见道。於其时之无漏智,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一苦法智忍,...

《佛学大辞典》 / 917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钵吉帝

又作鉢吉蹄,波机提。译言本性,志性。摩登伽种之婬女也。见阿难而生婬心,请之於母,母诵神咒蛊惑阿难。阿难将行乐,為佛所救,婬女出家。摩登伽经上曰:「过去有婆罗门名莲华实,女名本性,尔时女者今性比丘是也。」舍头諫经曰:「有凶咒女名曰波机提,晋曰志性。」又曰:「过去...

《佛学大辞典》 / 665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方便

梵语傴和U āya,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对般若而释,则谓达於真如之智為般若,谓通於权道之智為方便。权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释则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称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於一切眾生之机之方法也。又方為方正之理,便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

《佛学大辞典》 / 888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鳩摩逻多

Kumāralabdha,又作矩摩逻多,拘摩罗罗多,拘摩罗逻多,鳩摩罗陀,鳩摩罗驮。译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论师名,有二人:一為经部之鳩摩逻多。出於阿输迦之时。西域记叁(呾叉始罗国下)曰:「昔经部拘摩罗逻多(唐言童受)论师,於此製述诸论。」同十二(竭盘陀国)曰:「无忧...

《佛学大辞典》 / 490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千部论师

龙树天亲二菩萨皆有千部论师之名。止观七曰:「龙树作千部论。」百论序疏曰:「天亲本小乘学造五百部小乘论。(中略)於是造大乘五百部论,时人呼為千部论主。」颂疏一曰:「弘道於五天,製论於千部。」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内凡

未得真证以来,总名凡夫,此中分内外二种。得似解之位為内凡,未得似解之位為外凡。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叁贤位為外凡。软、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為内凡。大乘之行位,以十信之位為外凡,十住已上之叁贤位為内凡。天台之六即,观行即以前為外凡,相似即為...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萨婆多部鼻祖迦旃延

智度论二曰:「佛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闍於瑟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从是以来,展转至姓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智慧利根,尽读叁藏内外经书。欲解佛法,故作发智经八犍度。」是即发智论也。光记一曰:「至叁百年末,迦多衍尼子造发智论,二万五千颂。」婆藪槃豆传曰...

《佛学大辞典》 / 478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引业

对满业之语。牵引眾生五趣四生之业也。又名引因,索引业,或总报业。但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少异。毘婆娑论十九及俱舍论十七等,谓业能引眾同分等,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谓之满业。是盖引业约因而解,满业约果而解之故,业果相对也。唯识论述记二等,则别有业业相对,果果相对...

《佛学大辞典》 / 432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鞞婆訶罗

EkaVyāvahārikāṇ,译曰一说部。小乘十八部之一。见四分开宗记一本。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酪味

五味之第二,台家以喻第二时之小乘教。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乘十八不共法

佛之十力,四无畏,叁念住,大悲,合而為十八。俱舍论廿七曰:「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中略)佛十力,四无畏,叁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為十八不共法。唯於诸佛尽智时修,餘圣所无,故名不共。」无量寿经下曰:「十力无畏不共法声。」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四宗

是通大小乘而判其宗旨者,有二种,一北齐大衍所立,一净影所立,名异义同也。今為便於解释计,先述净影。一立性宗,是小乘中之浅者。说诸法各有体性者。但其说皆由因缘而生,与外道之立自然性者不同。如发智,六足,俱舍等诸论所说,萨婆多宗是也。二破性宗,是小乘之深者。说诸法...

《佛学大辞典》 / 471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善恶

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经下曰:「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佛学大辞典》 / 1135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戒急

专急於成佛之道而研知慧,谓之乘急之人,特严戒法而后研智慧,谓之戒急之人。因此生乘急戒缓,戒急乘缓,乘戒俱急,乘戒俱缓之四种。是谓戒乘之四句。乘急戒缓之人,如维摩居士。戒急乘缓之人,如小乘之比丘。乘戒俱急之人,如出家之菩萨。乘戒俱缓之人,不足言。南本涅槃经六曰:...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结集

Saṁgiti,佛灭后,诸弟子相会,為防止异见邪说,诵佛陀之说法,举各自所闻确实者,结合集成之,為大小乘经典。但经论所传不同,以下顺次大别而记之。第一為小乘经之结集。第二為大乘经之结集。第叁為秘密经之结集。第一小乘经之结集有四期。第一王舍城之结集,第二毘舍离城之结集...

《佛学大辞典》 / 366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九经

十二部经中之九部也。有大小乘之别。大乘义章一曰:「小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授记无问自说及以方广。大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因缘譬喻论义。大小各九。」四教仪集注上曰:「别言之,小乘让叁存九,小乘灰断,无方广经,说必假缘,无无问自说。虽有受记,作佛者少。」叁论玄义曰...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乘七种圣

(又名七士夫趣,亦名七丈夫,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圣,正也。舍凡性,入正性,故名为圣。贤首宗立为七士夫趣,亦名七丈夫。名异义同也。 一、随信行,行,即进趣之义。谓钝根之人,凭他生解,依信而行,进趣于道,故名随信行。 二、随法行,谓利根之人,自以智力,依法而行,进...

《三藏法数》 / 328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二凡

内凡外凡也。叁乘之行人,见諦已前為凡位,凡位分為二,但闻教法而信之者為外凡。正行其法,近於圣位者為内凡。小乘之叁贤,大乘之十信位,是外凡也。小乘之四善根,大乘之十住已上,是内凡也。法华玄义叁曰:「四教并以外凡為教,内凡為行,圣位為证。」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四慧

小乘十智中第一世俗智之差别也。一生得慧,生即得之之智慧也。二闻慧,闻圣教而发之智慧也。叁思慧,自思惟理而发之智慧也。四修慧,修习禪定而发之智慧也。其中对第一之生得,谓后叁者曰加行得,又前叁為散慧,后一為定慧。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五种声闻

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功圆而证得小果,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道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中间,为猒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是名退道声闻。 叁、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见声闻之形,引诱小乘,令入大乘,是名应化声...

《三藏法数》 / 236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化仪四教

化仪者,如来出世一代化物之仪式也。 一、顿教,谓不谈小乘,直说大法,故名顿教。即华严经也。 二、渐教,渐即渐次,有渐初、渐中、渐末之不同,谓如来初于鹿苑,破斥邪法,建立正教,专为二乘,此名渐初,即阿含经也。次于方等会上,弹斥二乘小机,令其归向大法,此名渐中,...

《三藏法数》 / 290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别相叁宝

(亦名别体叁宝,出释氏要览) 谓佛法僧各各相别不同,故名别相叁宝。 一、佛宝,谓佛初于菩提树下成道,但示丈六之身,及说华严经时,现为卢舍那尊特之身,是为佛宝。(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 二、法宝,谓五时所说大乘小乘经律论藏,是为法宝。(五时者...

《三藏法数》 / 200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印度佛教

印度為佛陀之降诞地,占佛教史上最重要之地位。佛陀释迦牟尼开佛教,距今几何年,东西学者,聚讼纷紜,莫衷一是。其入灭时,则据眾圣点记之说,可知為西歷纪元前四百八十六年。 佛陀成道后四十五年间之行化,以摩揭陀,室罗伐悉底,為中心,而润泽憍赏弥,拘尸揭罗,吠舍厘等中印...

《佛学大辞典》 / 1832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见思

见惑思惑也。又云见爱、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叁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瞋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依之而从所迷上称见惑為理惑,称思惑為事惑。何则?以见惑為迷於无常无...

《佛学大辞典》 / 560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乘叁藏

四部之阿含经等為经藏,四分五分十诵律等為律藏,六足发智论等為论藏。此叁藏之根本皆佛说,於佛入灭时分部帙而结集者。佛所说之大乘,义理之分际远异於小乘,故於别处结集之而单名摩訶衍藏Mahāyāna iṭaka,以对小乘之叁藏。是智度论之意也。智度论百曰:「如摩訶迦叶於耆闍崛山...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五行

一、圣行,圣即正也,谓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圣行。(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梵行,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着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 叁、天行,天即是第一义天。谓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

《三藏法数》 / 194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天竺宗派

小乘二十部。出於宗轮论。见[小乘]条。又大乘有中观(龙树宗),瑜伽(弥勒宗)二宗。出於寄归传。中观宗為支那之叁论宗,瑜伽宗為支那之法相宗。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细意识

微细之意识也。又名细心。即於生死等之位相续不断之微细意识也。成唯识论叁所谓「有餘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是也。是為小乘上座部所立,但本末之执计不同。见唯识述记四、了义灯四等。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阿难七梦经

一卷,东晋竺曇无兰译。佛為阿难解释七梦悉应末世之事。摄於小乘部。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 《阿难七梦经》

无表色

旧云无作色,新云无表色。受戒时,以强盛之身口表业為缘,满身四大製造之一种色体也。此色体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恒防止身口之过非,故以之為戒体,其物体外相不显,故名无表。又為由身内地水火风之四大而生者,故名為色。是非如他色有物质,有障碍,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摄於色法...

《佛学大辞典》 / 288字 / 3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断肉

佛於小乘律,开比丘之食叁净肉,於大乘之经律,向菩萨严禁之。以大乘之教理,大悲心為主故也。而於涅槃经更制比丘之食肉,废前小乘律之说。故依大乘家之说,则小乘之比丘,大乘之菩萨,皆不得食肉。梵网经下曰:「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眾生见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萨不...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究究罗部

又曰拘拘罗部。译曰鸡胤部。小乘十八部宗之一。四分律开宗记一本曰:「拘拘罗部,此云鸡胤部,准鸡名亦应言究究罗部鳩鳩吒部。此是鸡声,从声為名。宗轮论名鸡胤部,十八部论名窟居部,部执论名灰山住部。」叁论玄义曰:「此山有石,堪作灰。此部住彼山中修道,故以為名。」梵Kauk...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过未无体

小乘中如萨婆多部,立叁世实有,过去之法与未来之法现在之法同為实有云。宗轮论述其宗曰:「有者皆二所摄,一名二色。过去未来体亦实有。」然大乘之诸家无论,小乘中大眾部等及成实宗,亦言过未之法,非实有之体。宗轮论叙大眾部等宗曰:「过去未来,非实有体。」同述记曰:「现有...

《佛学大辞典》 / 159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二无我

一、人无我,自主自在之我為我。凡夫不了五蕴假合和之义,固执实有自主自在之人体,曰人我,今了五蕴假和合之义,达实无人体,曰人无我,是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者也。二、法无我,固执诸法有实体,有实用,曰法我,今了诸法因缘生之义,达实无自性,曰法无我,是為...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二福田

一学人田,小乘见道位已后,修学圣道之圣者也。是有十八人:一信行,二法行,叁信解,四见到,五身证,六家家,七一种,八向须陀洹,九得须陀洹,十向斯陀洹,十一得斯陀洹,十二向阿那含,十叁得阿那含,十四中般涅槃,十五生般涅槃,十六行般涅槃,十七无行般涅槃,十八上流色究...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五味禪

五种交杂之禪也。对一味禪而言。即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之五种。禪源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曰:「禪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

《佛学大辞典》 / 390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部执

各部之执见也,如小乘二十部之类。唯识枢要上本曰:「佛涅槃后,因彼大天,部执竞兴。」唯识了义灯一本曰:「部是眾义,名圣弟子為部。执是取义,皆取佛说叁藏之中所说法义。」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五法藏

小乘之犊子部所立,一过去法藏,二未来法藏,叁现在法藏,四无為法藏,五不可说法藏。彼立非即非离蕴之我以之摄於不可说法藏。见五教章上之叁。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木叉提婆

Mokṣadeva,西土小乘之徒,尊玄奘叁藏曰木叉提婆,译言解脱天。為解脱解律之异名,天者美最胜之称也。西域记十二曰:「小乘学徒号木叉提婆。」又比丘名。求法高僧传上曰:「木叉提婆者,交州人也,唐言解脱天。」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大乘十八不共法

智度论二十六曰:「一身无失;二口无失;叁念无失;四无异想,於一切眾生平等而无异想也;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不离禪定也;六无不知已捨,佛照了一切法捨离之,而不执着也;七欲无减,欲度诸眾生而心无厌足也;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智见无减;...

《佛学大辞典》 / 316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般若十种利益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

《三藏法数》 / 553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叁轮教

真諦叁藏依金光明经而立叁轮教:一、转法轮。佛成道后於七年中转小乘四諦之法轮而说空。二、照法轮。七年后说诸部之般若而明空,以空照有,故名照法轮。叁、持法轮。叁十年后说解深密经等,双说空有,持转照之二轮,故名持法轮。见华严玄谈四。 又叁轮之嘉祥依法华经信解品而立叁...

《佛学大辞典》 / 313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人空

又名生空、我空,二空之一。观人為五蕴之假和合,又為因缘所生,知中无常一之我体,故云人空。证此人空之理因而断一切烦恼,终得涅槃果,是乃小乘之至极也。又大乘立一切法有真如性,空人我之执者,言人空之显真如也。孔目章叁曰:「我执无处所显真如名人空。」唯识述记一本曰:「...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尊也,主也,要也,自己尊崇主张之要旨也。辅行一之一曰:「宗者,尊也,主也」玄义一上曰:「宗者要也。」此宗有二种,一、成一宗而师资相承者,如印度之小乘二十部及成实宗之二十一宗,大乘瑜伽中观之二宗,支那之十叁宗,日本之十四宗是也。见[宗派]条。二、自家以一己之见判诸...

《佛学大辞典》 / 175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密教十重戒

有二说:(一)无畏叁藏禪要曰: 「一、菩提心不可退,有妨成佛故也。 二、不可捨叁宝而归依外道,是為邪法故也。 叁、不可毁谤叁宝及叁乘之教典,背佛性故也。 四、於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非凡夫之境故也。 五、若有眾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 1046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言六根如其次第,对於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而生见闻嗅味觉知之了别作用者。為大小乘通说之法门,位於大乘所说八识中第一至第六,故常称為前六识。此六识在欲界,六识皆有,在色界之初禪天,有眼耳身意之四识,无鼻舌之二识,又第二禪天以上...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十六心见道

大乘唯识立十六心之相见道,小乘俱舍论為十五之真见道,最后之一心立為修道。然小乘之曇无德部,成实谓十六心為见道。是台家四教仪等所说也。成实论与大乘义章对比,则成实以无相行為见道,不敢如俱舍别观四諦之十六行相,但以无相之一行相断见惑為见道也。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因缘依

谓一切诸法发生所亲依者。唯识论规定诸心心所為有所依之法,举叁种所依,此即其中之一也。对於增上缘依及等无间缘依而言,谓一切诸法各自之种子也。一切有為法,皆依各自之种子而生起,若离种子之因缘,则决无生者。斯一切种子,為诸法之原因,又為诸法依生之所依法,故名之曰因缘...

《佛学大辞典》 / 455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涅槃缚

乐着涅槃而不利眾生者,是小乘之境界也。金刚叁昧经曰:「无住菩萨言:心得涅槃,独一无伴,常住涅槃,应当解脱。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缚。」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叁种禪

一世间禪,此有二种: 一,根本味禪,此有四禪,四无量,四空之叁品。合為十二,称為十二门禪。厌欲界之散乱者修四禪,欲大福者修四无量,厌色笼者修四空。為生一切出世善法之根本,故名根本。又闇证而為观慧,故名隐没。於其禪定生爱味,故名有垢。所观之境界不分明,故名无记(...

《佛学大辞典》 / 1365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下劣乘

毁斥小乘之言。止观五上曰:「设厌世者,翫下劣乘,攀附枝叶,狗狎作务,敬獼猴為帝释,宗瓦砾是明珠,此黑暗人,岂可论道。」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大乘缘生论

一卷,唐不空译。与上本同。实小乘之论也。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佛法死人

小乘比丘,犯婬盗杀妄四重禁之随一者。以无懺悔救济之法故也,故称之為断头罪。止观曰:「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无懺法,若依大乘许其懺悔。」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乘五部

佛灭后百年阿输迦王时,上座大眾之根本,以大天而生部别,此时优婆毱多阿罗汉之下於律藏分出五部。故此五部之分派為古来律宗之所用。然其五部与有部宗所传之五部及南山一家之五部,稍有相违。但义净叁藏於二者皆不取之。见[五部律]条。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阿毘曇门

阿毘曇者,梵语,译言无比法等。即发智六足等小乘之诸论也。以之為宗通入涅槃谓之门。当於小乘二十部中之萨婆多部。智度论十八於佛法明蜫勒门阿毘曇门空门之叁门,其中曰:「阿毘曇门,或佛自诸法义,或佛自说诸法名,诸弟子种种集述解其义。」又智度论二曰:「阿毘曇叁种:一者阿...

《佛学大辞典》 / 289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了义经

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从大乘言之,则小乘总為不了义经。然大小乘经典中亦有了义不了义之别。故佛言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也。见[四依]条。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非即非离蕴我

小乘二十部中犊子部所说。有常一主宰之义之我,确為存在,然於五蕴和合之肉体,非离亦非不离,执着在非即非离蕴关係之我见也。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空始教

华严宗所立五教中第二為大乘始教,此始教,分空始教,相始教之二,詮般若叁论等诸法皆空之理者為空始教。建立深密瑜伽等诸法者為相始教。俱為大乘之初门,故谓為始教。起信论义记上曰:「一、随相法执宗,即小乘诸部是也。二、真空无相宗,即般若等经,中观等论所说是也。叁、唯识...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无量识

真言宗虽由释论一往立十识,其实立无量之心识也。其故,真言立心即智,智即佛,则以佛有无量,故心识亦无量也。因而本宗就胎藏界曼荼罗之诸尊,立一识八识九识十识无量识之五释:一识者,中台大日尊一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小乘成实之所立同。八识者,八叶尊八种之心王...

《佛学大辞典》 / 489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诸法五位

佛家建立诸法,先有叁门:一小乘俱舍宗立七十五法,小乘成实宗立八十四法,大乘法相宗立百法,总以之收束於五位:一、色法,有物质之形者,又以物质為因而生者。二、心法,了识事物者。叁、心所法,随附於心法而起者,是為心法所有之法,故名心所法。四、不相应法,不附随於心法者...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乘四门

天台所判。一小乘有门,发智六足论等之所说。二小乘空门,成实论之所说,叁小乘亦有亦空门,毘勒论之所说,四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之所说。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教被十机

教者,谓华严一乘圆顿之法也。盖毗卢遮那如来演说此经,化被群机,通有十类,故云教被十机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 一、被无信机,谓邪见众生,无有善根,不能信受。或时闻已,反生诽谤,堕诸恶道。虽堕恶道,由闻名故,熏成其种,是名被无信机。 二、被违真机,...

《三藏法数》 / 726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华严为诸教本有二

华严,即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如来出现于世,初说此经,而后演说渐顿诸法者,盖大小渐次诸教,皆从此华严性海流出故。此经能统摄该括以为诸教之本也。 一、为开渐之本,开谓开设,渐即渐次,即叁乘之教也。佛初说华严根本一乘圆教,诸大菩萨信解证入如来智慧。时有叁乘权浅之机,...

《三藏法数》 / 327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筏苏密呾罗

Vasumitra,又作伐苏蜜多罗。旧作和须蜜,婆须蜜多,婆须密多罗。世友菩萨之梵名。旧云天友。佛灭后四百年有部宗出家之小乘菩萨也。五百阿罗汉结集大毘婆沙论时,此是其上首,且称為婆沙论四评家之随一。着宗轮论。宗轮论述记上曰:「异部宗轮者。佛圆寂后四百许年,说一切有部,...

《佛学大辞典》 / 459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叁藏学者

小乘之学人。

《佛学大辞典》 / 7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入空

分析诸法或了因缘之生义,悟入诸法实性无之真理也。此中分析诸法,初知空理,為析色入空,小乘人之空观也,因缘生之法知事体為為空,以分析事体為要,称為体色入空,大乘人之空观也。而此二者总為出虚假境界而入真諦空理之观法,故谓之从假入空观,即瓔珞经所观叁观之一也。四教仪...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内外道

内道与外道。如言内教外教。 又内之外道也,对於外之外道而言。如小乘之犊子部,大乘之方广道人,佛法中之外道,称為内之外道。大日经疏二曰:「此宗中说,有两种外道:外外道犹如覩见清潭逆生怖畏不敢习近,内外道虽能游泳其中适热除垢得清凉乐,然不觉是中有无量宝玉。」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极微假实

胜论师言极微為圆常,更无生灭,虽空劫之时,亦离散而意游於空中。小乘之经部成实谓现在為实有,而过未為无。小乘之有部宗谓极微為叁世实有,常恒不变,只依眾生业力之有无而有作用之生灭眾生业缘未熟,微体未起作用之位,為未来之极微,正起作用,集成根境,从而為现在之极微,作...

《佛学大辞典》 / 383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乘叁藏

一、小乘经藏,谓阿含等经,唯谈真空寂灭之理,诠示声闻、缘觉修行证果之法,是名小乘经藏。(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二、小乘律藏,谓四分等律,唯制小乘之人,即声闻、缘觉所持之戒,是名小乘律藏。(四分者,一比丘法、二比丘尼法、叁受戒法、四灭诤法也。) 叁、小乘论...

《三藏法数》 / 167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大小二乘

大乘小乘也。一切经自教义之上分此二者,以对於小机说罗汉之道。為小乘,以对於大机说作佛之道為大乘。四部之阿含经等為小乘,法华经维摩经等為大乘。智度论百曰:「阿难知筹量眾生志业大小,是故不於声闻人中说摩訶衍。(中略)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他人之别,是故有大小乘...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见惑品数

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八十八者於一切烦恼中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之十惑,名為本惑,餘悉名随惑。此中小乘贪瞋痴慢之四,通於见修二断,疑与五见者,唯见断也。此见断之十惑,就所迷之諦理而差别為八十八使也。又大乘贪、瞋、痴...

《佛学大辞典》 / 999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瞿拏鉢剌婆

Guna rabha,又作瞿拏鉢赖婆。印度论师名。译曰德光。西域记四曰:「昔瞿拏鉢剌婆论师(唐曰德光),於此作辩真等论凡百餘部。论师少而英杰,长而弘敏,博物强识,硕学多闻。本习大乘,未穷玄奥,因览毘婆沙论,退业而学小乘。作数十部论,破大乘纲纪,成小乘执着。又制俗书数十...

《佛学大辞典》 / 288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光宅四乘

光宅法师依法华经譬喻品之意立四乘教:一羊车谓声闻乘,二鹿车谓缘觉乘,叁牛车谓小乘之菩萨,四大白牛车谓大乘之菩萨。是於叁乘教外,别发明纯大之一乘教,开天台华严诸大乘之基础者。见华严大疏一,叁藏法数十五。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外道小乘涅槃论

具名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一卷,后魏菩提流支译。叙外道小乘所执二十种之涅槃。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阴持入经

后汉安世高译,二卷。说五阴六入等之法相,及叁十七器之道科。小乘部。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十住心

此真言宗之教相判释也。其名目虽本於大日经十心品并大日经疏(亦本於菩提心论,释摩伽衍论),至其本质,实可称為日本弘法大师之独创。 故其本据在弘法之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一、异生羝羊心,异生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异之生,即如所谓群生也。羝羊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

《佛学大辞典》 / 932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哑法

无言之行也。哑者聋哑之哑。业疏四下曰:「十诵云:若受哑法偷兰,以同外道故。故僧祇中,不得不语法。若欲方便少事不语,得至半月。於布萨时。应共语问讯问事答事咒愿等也。」小乘以无言之行為外道之哑法,禁之。大乘不然。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叁藏

Tri iṭaka,经律论也。此叁者,各包藏文义,故名叁藏。经说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因之而通叁藏达叁学者,称為叁藏。特為真諦玄奘等翻译师之称号。其梵名一一列之於下。一、素呾缆藏Sūtra iṭaka,旧曰修多罗藏,译曰綖,圣人之言说,能贯穿诸法,如綖之贯花鬘,故喻之以綖。...

《佛学大辞典》 / 344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叁聚戒

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叁摄眾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眾生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瓔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叁者积聚,故云叁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叁聚戒等為大乘戒。又有在...

《佛学大辞典》 / 331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外道小乘四宗论

具名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一卷,后魏菩提流支译。破外道小乘所执一异等之四见。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四戒坛

小乘之叁戒坛加大乘圆顿戒坛也。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法身体性

论法身之体性诸家不同,先言小乘小乘理性不论,只以戒定慧解脱知见之五分功德為法身,称為五分法身。次言大乘诸家。叁论宗以实相為法身,实相者空理,真空无相,是法身之体性,真空无相,故现其无边之身相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佛身即法身。」同註:「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真空

小乘之涅槃也。非偽故云真,离相故云空。是无一物之偏真单空也。行宗记一上曰:「真空者即灭諦涅槃,非偽故真,离相故空。」 又真如之理性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故云真空。即起信论所明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叁观中之真空观是也。 又对於非有之有為妙有,谓非空...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羯罗拏苏伐剌那

Karṇasvarṇa,国名。南印度之境。周四千四五百里。国之大都城二十餘里,人多家富。伽蓝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习学小乘正量部之法。别有叁伽蓝,不食乳酪。遵提婆达多之遗训。见西域记十。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大应供

佛十号之一。见[应供]条。谓為大者,应供通於叁乘,对於小乘之阿罗汉故云大也。又指弥陀而云。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窣路多阿半那

Srotaā anna,译曰预流、入流。小乘四果之第一果。玄应音义二十叁曰:「梵音窣路多阿半那,此言预流。一切圣道说為流,能相续流向涅槃故。初证圣果创参胜列,故名预流。预及也,参预也。旧言须陀洹者,讹也。」见[四果]条。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四有為相

生住异灭之四者,此有二种。一一期四相。法之初有名生,生已而相似相异名住,此相续之转变名异,后无名灭。二剎那生灭。谓一剎那中具四相也。此有大小乘之别,大乘法相宗谓色心之法体,自有生住异灭四相之变化。即言四相者,以其变化分位而名之假法也。本无今有之位名生。生位暂停...

《佛学大辞典》 / 650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萨婆多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即说一切有部也。见[说一切有部]条。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鳩鳩吒部

小乘十八部中鸡胤部之梵名。见[俱俱罗]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22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毗婆舍那叁行

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谓以寂静之慧,观察根尘内外诸法,令叁昧成就,进趣菩提,故行有叁焉。(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尘者,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相,相即观境也。谓修观之时,于此心观之中,分别了知叁昧境界之相...

《三藏法数》 / 220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四不可思议

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之事,非小乘所能知。一世界不可思议,二眾生不可思议,叁龙不可思议,四佛土境界不可思议。见增一阿含经十八。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毘曇

Abhidharma,巴Ahidhamma,阿毘曇之略。新云阿毘达磨。译曰无比法。新翻对法。论藏之总名也。无比法及对法者,智慧之别名也(智慧為无比之胜法,故云无比法。又以智慧对观法,故名对法)。以叁藏中之论藏詮显学者之智慧故也。然则毘曇之名虽為涉於大小乘论藏之通名,而常指小乘萨...

《佛学大辞典》 / 193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五阿笈摩

又曰五阿含。南方佛教於北方所传之四阿含经外加小乘杂部经典小阿含即屈陀迦阿含经而谓為五阿含。善见律毘婆沙一曰:「法师曰:有五阿含。何谓為五?一者长阿含,二者中阿含,叁者僧育多阿含,四鸯掘多罗阿含,五者屈陀伽阿含。」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后说法住记曰:「素怛缆藏有五阿...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偏空

小乘所谈之空理。以其偏於空之一边也。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末世五法令正法不灭

一、尊重正教,谓诸比丘,唯依正教进修,远离小乘及诸外道偏邪之说,是故能令正法不灭。(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止息嗔恶,谓诸比丘,常行忍辱,不生嗔恚。德誉远闻,令人归仰,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叁、敬事上座,谓诸比丘,于大德之人,居上座者,恭敬顺事,勤求法要,...

《三藏法数》 / 202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二种僧

一声闻僧,修小乘叁学,剃头染衣,出家沙门之形相也。二菩萨僧,修大乘叁学,有髮俗衣,在家之形相也。见智度论叁十四。 又一应供僧,在檀越可供养者。二叁归僧,叁宝中之僧宝而可归依者。唯限於声闻人中之四向四果。见大乘义章十。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慳贪

惜物而不与人,贪求而无饱足之心。法华经方便品曰:「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则堕慳贪。」中阿含经叁十一曰:「我见世间人,有财痴不施。得财復更求,慳贪积聚物。」文句四下曰:「慳贪堕此趣,此趣多饥渴,故名饿鬼。」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法报化叁身

小乘通用之名目也。小乘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品之功德為法身。以王宫所生相好之形為报身。以化獼猴鹿等為化身。若就大乘则即天台之法报应。又法相宗自性受用变化之叁身也。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四阶成道

又名四阶成佛。小乘佛之成道有四阶:一叁阿僧祇劫之万行,二百大劫之相好业,叁最后身断下八地之惑,四坐於道场,於叁十四心断非想之惑,而成佛。大乘义章曰:「大智度中迦旃延子曰:略有四阶:一者叁祇,二者百劫,叁者后身断下八地,四者叁十四心断非想惑。毘曇同之,成实少异。...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新旧医

经中有云旧医客医者,止观谓為新旧医。佛初对小乘之徒,说无常之义,至涅槃时,说常住之义。因而小乘之徒,疑佛语之前后相违。佛即举新旧两医之喻,以解其惑。涅槃经二谓:「譬如国王闍钝,有一医师亦顽冥。国王无鑑识之明,厚赐重录。其医王病,不察其病症,一用乳药。后客医来,...

《佛学大辞典》 / 482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譬喻师

又云日出论者。小乘十八部中经量部之元祖也。唯识述记二本曰:「日出论者即经部本师,佛去世后一百年中,北印度怛叉翅罗国有鳩摩逻多,此言童首,造九百论。时五天竺有五大论师,喻如日出明导世间,名日出者。以似於日,亦名譬喻师。或為此师造喻鬘论,集诸奇事,名為譬喻师。经部...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阿难有叁人

法华文句一之上曰:「正法念经,明叁阿难:阿难陀,此云欢喜,持小乘藏。阿难跋阤(Ānandabhadra)此云欢喜贤,受持杂藏。阿难娑伽(Ānandasāgara)此云欢喜海,持佛藏。」华严玄谈八引集法经出阿难,阿难跋阤,阿难迦罗叁人。探玄记二引阿闍世王懺悔经举阿难陀,阿难跋阤,阿难娑...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大小二乘

一曰大乘,二曰小乘。大乘乃大人之乘,此中摄一乘与叁乘中之菩萨乘,与不愚法及二乘(此叁者即大乘之叁乘);小乘者,小人之乘,即愚法之二乘也。涅槃经中说為半字教,满字教,智度论判為声闻藏,摩阿衍藏者是也。自经本上论之。四阿含经為小乘。其餘诸经為大乘。以八宗配之。则俱...

《佛学大辞典》 / 956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念天

六天之一。小乘说念欲界天,大乘说念一切叁界之天,是欲使念天之富乐。而修施戒等之善业也。智度论二十二曰:「声闻法中说念欲界天,摩訶衍中说念一切叁界天。行者未得道时,或心着人间五欲,以是故佛说念天。若能断婬欲,则生上二界天中。若不能断婬欲,生六欲天中。是中有妙细清...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戒消灾经

佛说戒消灾经,一卷,吴支谦译。说受叁归戒之人鬼神畏避及五戒之功德。小乘律。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二双四重

真宗所立之教判也。难行道有竪出竪超之二重,竪出者自小乘至权大乘之法相叁论。歷劫修行之教法也。竪超者实大乘之真言法华华严等,即心是佛,即身成佛之教法也。又易行道有横出横超二重,横出者,生於化土之叁福九品之自力行法,观无量寿经之所明是也,横超者,生於报土之选择本愿...

《佛学大辞典》 / 369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生法二身

有大小乘之别,小乘谓王宫所生之身為生身,戒定慧等之功德為法身(大乘义章十九),大乘谓理智冥合之真身為法身,随机现生之应化身為生身,即合法报应身叁中之法报二身為法身,应身為生身也。佛地论七曰:「或处说佛有二种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智度论九曰:「佛有二种身:一...

《佛学大辞典》 / 242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半满教

涅槃经以梵书之悉曇章阿阿(引)等半体字譬小乘经,毘伽罗论之成字譬大乘之经典。曇无讖叁藏依之判一代教立半满之二教。谓小乘為半字教,大乘為满字教也。大乘义章一曰:「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满教也。声闻藏法狭劣名小,未穷名半。菩萨藏法宽广名大,圆极名满。」华严玄谈四曰:「...

《佛学大辞典》 / 218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祈祷

小乘教中无祈祷之法,大乘显教中如金光明经仁王经虽有其意,而修法之仪轨不全备,独於大乘密教则全。其法随事千差万别,而要不过於四法。四法者,一息灾法,二增益法,叁敬爱法,四调伏法(建立轨秘藏记)。佛菩萨明王诸天等各有本誓,应其本誓而修法,故感应不空,是谓之祈祷。案...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方等戒坛

依大乘方等之文所立之戒坛也。与南山所制之小乘戒坛相对立,摄人最為宽大者。唐代宗永泰元年始於京城建之,其后至宣宗朝,承武宗破佛之后,使於方等戒坛盛度僧尼。僧史略下曰:「代宗永泰元年叁月二十八日,勅大兴善寺,方等戒坛所须,一切官给。至四月,勅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

《佛学大辞典》 / 306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渐顿教

有二种:一以渐教顿教判一代教也。一华严之清凉以华严经為顿教法华经為渐顿教是也。前之渐顿教者,陈真諦叁藏等以渐顿二教,判一代教。渐悟菩萨,先习小乘,后迴心向大,而学大乘,佛对此机所说之诸经為渐教。鹿园以下之大小乘经是也。此中之小乘為渐教小乘,而大乘為渐教大乘。直...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那含

Anāgāmin,又作那鋡。阿那含之略。小乘第叁果之名。译曰不还,不来。还来欲界之义也。可洪音义二下曰:「那鋡,第叁果,此云不来,生色界不来人间也。」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五义分通

南山之四分律宗所言。四分律之本位,虽為小乘,然与其餘之萨婆多律等异,有一分通於大乘者。求其义於本律,凡有五处。以此五处之义知分通大乘,谓之五义分通:一、沓婆厌无学,四分律叁明十叁僧残之无根谤戒,其中有阿罗汉,名沓婆摩罗子。在静处思惟,此身无常,生灭而不坚固,我...

《佛学大辞典》 / 564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阿难四事经

佛说阿难四事经,一卷,吴支谦译。说四事供佛之法。摄於小乘部。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 《佛说阿难四事经》

显教十重戒

显教中,又有深浅两种,其深者,千钵经所说之十重是也,但此唯约於心性,说实相之理為十重,未别说其戒相,盖其戒相即梵网所说之十重戒也。经五说:「一者如来一切心法,金刚自性,本来清净,毕竟寂灭。菩萨若於大乘性中能持十重戒者,觉心真净,了见心性无染无着。是故菩萨能持十...

《佛学大辞典》 / 517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苦行论师

二十外道之一。出外道小乘涅槃论。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不妄语戒

在家出家小乘大乘一切戒中皆制之。禁止一切虚妄不实之言也。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四种国土

天台所立。一凡圣同居土,凡夫与[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中有净秽二种。如阎浮提為凡圣同居之秽土,如兜率之内宫,西方之极乐,為凡圣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餘土,此罗汉死后所生之国土在叁界之外。罗汉思死入无餘涅槃者误,实则土生於方便有餘也。修小乘之方便,断尽叁界之烦恼,因...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乘二部

小乘之分派,诸说不定,今记其梗概,有二部四部五部十八部二十部之五种。但四部五部為以戒律為本之异说,二部,十八部等则正為宗义之分派也。二部即上座部大眾部。此有二种:一為结集之异同,非宗义之别称。佛灭度之年,夏安居中於窟内与窟外两处结集叁藏。窟内以上座之耆宿多,故...

《佛学大辞典》 / 291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八万劫小乘

开声闻缘觉二乘之证果者,而声闻之初果,经八万劫,二果经六万劫,叁果经四万劫,四果经二万劫,缘觉经十千劫,则自发心而入大乘。因指声闻之初果(即预流果),谓之八万劫小乘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小乘九部

十二部经完具曰大乘经,此中除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之叁部,仅说九部曰小乘经。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随顺眾生说,入大乘為本。」见[九部]条。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性空观

南山叁观之一。小乘之观法,观因缘生之法其性空也。见[叁观]条。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魂神

心识之异名。小乘立六识。大乘立八识。此六识八识,对於肉体谓之魂神。俗所谓灵魂也。无量寿经下曰:「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钵蜡若帝婆耶那

Prajña tivādināh,小乘部宗之名。说假部也。见四分律开宗记一本。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