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之异名也。就喻以名烦恼。世之公使随逐罪人而繫缚之,烦恼亦随逐行人。繫缚叁界使不出离,故名使。又使者驱役之义,烦恼能驱役人,故谓之使。大乘义章六曰:「使者如地论说,随逐繫缚义名之為使。盖乃就喻以名烦恼,如世公使随逐罪人得便繫缚。烦恼亦然,久随行人,繫缚叁有,...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於胜者归投依伏也。大乘义章十曰:「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归以反还為义,依者凭也。」义林章四本曰:「归依者,归敬依投之义。」胜鬘经曰:「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禪那Dhyāna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静卢。属於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於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於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為思惟修。成就之之心体,即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
《佛学大辞典》 / 369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法华经信解品偈曰:「长者有智,渐令入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示其金银,真珠玻璃,诸物出入,皆使令知。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是长者有智故运其方便也。此止宿草庵,譬般若时之转教付财。二十年者,标依二乘法而断惑证理也。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密教之意,谓一切种种之俗事,皆悉為无上菩提之标帜。大日经疏四曰:「种种世諦门,皆是法界标帜。所谓良日晨者,意在菩提心嘉会之晨也。(中略)定日者,日喻本尊身,月喻修习瑜伽行。」演密钞五曰:「谓军旅既行,幢旗為前导,则识其主也。法界标帜亦復如是,诸佛如来於一切大会...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十住十行十迴向之叁贤位。谓為圣胎。因其以自种為因,善友為缘,闻正法而修习长养,至於初地而见道,生於佛家故也。仁王经中曰:「是為菩萨初长养心,為圣胎故。」同良賁疏曰:「於叁贤位俱名圣胎。所谓胎者,自种為因,善友為缘,闻净法界等流正法,修习长养,初地见道,诞佛家矣...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华严一家之教判,分第五同教為别教一乘,同教一乘。别教一乘者,永别异於二乘叁乘等诸乘,一多无尽之一乘法也。五教章上明其十别。同教一乘者,為使二乘叁乘等机入於一多无尽之法界,以一乘无尽之法寄显於始教之叁乘法,或终顿之一乘法而说也。然则同教一乘约於所寄之法则為终顿二...
《佛学大辞典》 / 469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谓有顶地之惑也。又云非想之惑。有顶地為叁界九地中之最上地,此地所起之惑,有见惑修惑之别,其中见惑,虽於见道一时断之,而修惑则於修道先断下八地之七十二品,次断有顶之九品中下八品,此名阿罗汉后向,最后断第九品,即名阿罗汉果。盖下八地之惑,以有漏欣上厌下之六行观得断...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一、世流布真实义,谓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见火,终不言是水、是风;至于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虽假名立相,而称认皆同,是为世流布真实义。 二、方便流布真实义,谓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开导于人,是...
《三藏法数》 / 231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一总相,二别相,叁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於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所谓法华之一真法界无尽者,依此六相之圆融而证之。是出於华严经初...
《佛学大辞典》 / 796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梵语Asaṁskṛta。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為,即真理之异名也。此无為法有叁种六种之别,叁无為中之择灭无為,六无為中之真如无為,是正為圣智所证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实相,曰法界,皆无為之异名也。无量寿经上曰:「无為泥洹之道。...
《佛学大辞典》 / 311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缘即缘系,慈即爱念。盖言菩萨常以大慈之心,缘念一切众生,令其皆得安隐快乐,故名缘慈也。 一、有情缘慈,有情缘慈,亦名众生缘慈。谓菩萨以平等智,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运大慈心而弘济之,令其皆得安乐,是名有情缘慈。 二、法缘慈,谓菩萨以平等智,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
《三藏法数》 / 212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开佛智為二种:曰如理智,如量智。曰根本智,后得智。曰真智,俗智。曰实智,权智。曰一切智,一切种智。要之為事理一双相对,诸义相通,然华严宗多通用如理如量,法相宗通用根本后得,天台宗通用权智实智之目。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对八识体别而言。谓诸八识之体性,悉為同一也。出於无性之摄论四卷,世亲之摄论叁卷,為一类之菩萨所主张者,唯识宗之异义也。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多如恒河沙数之禪定。乃地藏菩萨每日晨朝所入观眾机之禪定也。玄奘记十轮经一曰:「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时為欲成熟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诸定。」往生要集上末曰:「地藏菩萨,每日晨朝入恒沙定,周徧法界拔苦眾生。」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十度一一各有叁行:一、施度之叁行,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也,二、戒度之叁行,摄律仪戒(持佛戒律具眾威仪),摄善法戒(所作善法,悉皆摄持),饶益有情戒也。叁、忍度之叁行,耐怨害忍(无返,报心),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审法性虚幻,超绝生灭)也。四、进度之叁行,被甲精进,...
《佛学大辞典》 / 340字 / 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圆教以万法圆融之故,门门各立之义不可有。然於一法之上非无四门入理之异:一有门,观见思之假即是法界,具足一切佛法,是叁諦相即之假也。二空门。观一切之法不在因,不属缘,我及涅槃亦皆空,是叁諦相即之空也。叁亦有亦空门,空假相即,故為亦有亦空,是空假相双之中也。四非有...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总该万有而名法界,此法界悉為自己一心之变造,谓之法界唯心。华严一经之所明是也。华严经十九曰:「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知人无我法无我理之智也。楞伽经一曰:「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中略)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分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大乘同性经下於四乘各说十地:(一)声闻乘十地:一、受叁归地,初受叁归戒之位也。二、信地,信根成就之位也。叁、信法地,信四諦理之位也。四、内凡夫地,修五停心观等之位也。五、学信戒地,叁学成就之位也。六、八人地,见道之位也。七、须陀洹地,预流果之位也。八、斯陀含地...
《佛学大辞典》 / 624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自觉之心也。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曰:「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无有二相。自觉悟心有四相,云何為四?谓诸凡夫二种心: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如是二心能发菩提。诸佛菩萨有二种心: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是凡夫...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佛言。妙吉祥。菩提者与虚空等。谓以虚空无高无下。菩提亦然无高无下。由是如来成等正觉。虽成正觉。亦无少法如微尘许若高若下诸所施作。此如是法若如是知即是实智。妙吉祥。以何义故名为实智。谓一切法了无根本无生无灭。彼无实性亦无所得。若有实性即是灭法。彼虽有生而无主宰复...
《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 /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诏译 / 3371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26日諍者烦恼之异名,使他人对於己身而不起贪欲瞋恚烦恼之智,谓之无諍智。利根之二乘及佛有此智。俱舍论二十七曰:「自知己身福田中胜,恐他烦恼復缘己生故。思引发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缘己身生贪瞋等。此行能息诸有情类烦恼諍,故得无諍名。」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守护经一有迴向陀罗尼,据密教之深义,以此陀罗尼叁字,配於叁世之佛,叁世之父母,及地空天之叁神,而迴向供养也。一陀為过去之佛,罗為现在之佛,尼為未来之佛。其义陀罗尼者,梵字字。是据随求陀罗尼仪轨所谓:「陀者过去佛等」也。见秘藏记末,同钞十。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城大林精舍。与大比丘众四十二亿百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八十亿人。是时世尊自念命行。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即告长老大目健连。汝当遍告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沙门求三乘者。皆来集此大林精舍。于是目连敬受佛教。以神通力一念之间。至须弥顶发大音声。令此三千...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 / 终南山至相寺上座将军师智严重翻译 / 7421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4月05日对於因分而言。果之分齐之意。即超绝因人言说思虑之不可思议境界也。具云性海果分,亦称果分不可说。冠註五教章上之一所谓「性海果分者,是当不可说之义,即十佛自境界,」是也。依华严探玄记十,有说所詮之义為果分,有说地上之证智為果分,有说十地之圆满為果分,有说亡詮证入十...
《佛学大辞典》 / 224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华藏世界本就释迦之果报而说者,其实通於诸佛,弥陀之极乐,亦即佛藏世界也。探玄记叁曰:「叁世诸佛,严华藏界,皆与此同。」秘藏记本曰:「华藏界义,华者理也,理徧法界,藏诸法於其中,故曰华藏。是华藏世界者。最上妙乐在其中,故曰极乐。当知极乐与华藏,虽名异而非异所。」...
《佛学大辞典》 / 206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金刚界為始觉上转之法门,转在迷之九识,成五种之果智,故分类為五部。今為便於解释,列之如次:一莲华部,眾生心中有本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在六道生死之泥中不染不垢,犹如莲华之由泥中出生,不染不垢,故名莲华部。二金刚部,眾生自心之理所,又有本有之智。在生死之泥中经无数...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愚痴有十种之不净:一、身不净。不惯上品清净之佛性律仪,其身在於生死之泥中,故身不净也。二、口不净。不说上品真如藏性之诚言,徒说烦恼戏论之杂言,故口不净也。叁、意不净。不知自性清净之心体,起妄想不净之诸念,故意不净也。四、行不净。不游行根本智之大地,而游六道轮迴...
《佛学大辞典》 / 297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佛说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罗尼经一卷,金刚智译,称為金刚智仪轨。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一卷,不空译,称為不空仪轨,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一卷,地婆訶罗译。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一卷,善无畏译。七俱胝独部法,一卷,善无畏译。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一通达智,能觉梦而通达诸法之智也。二随念智,能忆持过去事而不忘失之智也。叁安立智,能建立正行而使他修习之智也。四和合智,观一切法随缘和合之智也。五如意智,随意所欲而无不满足之智也。见摄大乘论五。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对於见道之四加行位第一位,即经了总别之念处,而自此专观四諦十六行相之位也。此為将发见道之无漏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将发,先有煗相也。俱舍颂疏二十叁曰:「此法如煗,立煗法名。圣道如火,能烧惑薪。圣火前相,故名為煗。」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真言陀罗尼之教法,阿乃至訶等也。大日经二曰:「秘密主,以要言之,诸如来一切智智,一切如来自福智力、自愿智力,一切法界加持力,随顺眾生如其种类开示真言教法。云何真言教法?谓(訶)字门一切诸法因不可得故。」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四万义曰:「莲华部法身,金刚部般若,佛部解脱。」莲华部為理,故配於法身,金刚部為智,故配於般若,斯理斯智,解脱缠缚,显行佛地,故佛部配於解脱。见秘藏记钞叁。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法华经第二十五品之名。说观世音菩萨开周徧法界之门而济度眾生者,河西王沮渠蒙逊之代,使别行此一品,称為观音经。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 本站介绍:妙法莲华经转有漏之八识,而得与无漏之八识相应之四智也。转有漏之第八识而得与无漏之第八识相应之大圆镜智,转有漏之第七识而得与无漏之第七识相应之平等性智,转有漏之第六识而得与无漏之第六识相应之妙观察智,转有漏之前五识而得与无漏之前五识相应之成所作智也。此四智虽各有二十二心心...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也。一时者。当说经之时。其地六种震动。或天雨众花。余时则无此相。又三乘种性皆获圣果。乃称一时也婆伽梵者。能破义也。所破者破四魔也。又有六义如声论所释。炽盛自在与端严等也。成就殊胜者。毗卢遮那自觉圣智也。一切如...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 5918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4月03日体性羸弱,不可记善,不可记恶者,曰无记性。此无记有二种:一、有覆无记,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曰有覆,非感苦果之恶性,故曰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二、无覆无记,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宿世业力如所感之五蕴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即一切之果报...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又曰六界。地水火风空识也。此六法周徧一切法界,而造作有情非情,故名為大。盖非情為五大所成,而有情為六大所成也。此六大之义,虽涉于显密而说之。然显教之义,以欲知六大假和合而成一身,能成之六大,所成之一身,皆是生灭无常之假法而说之也。仁王经观空品曰:「色受想行识空...
《佛学大辞典》 / 301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半月妙峰法界殿中。与大苾刍众二万五千人俱。皆阿罗汉。一切漏尽离诸烦恼。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大龙王。诸所应作修作已办。去除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智解脱。诸心自在到于彼岸。阿若憍陈如等十八大声闻。而为上首。复有七百二十万俱胝那庾...
《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诏译 / 3130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26日五轮叁昧之一。水有润渍生育与体性柔软之二德。了此叁昧则定水润心,增长善根,身心柔软,高慢之心,随顺善法。释禪波罗蜜次第法门曰:「行者修习禪定叁昧于地轮中,若澄水轮,叁昧即发。诸禪相种功德定水润心,善根增长,即润渍之义。由得定故身心濡软折伏高慢,随顺善法,即柔软...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广於法界之事物悬思也。对一念之语而言。一念者一思而止也。止观上曰:「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繫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称密印也。密印者,是一切诸佛以此庄严之故成法界之身,又以此加持眾生之故得同於法身,故云同如来庄严具。大日经密印品曰:「有同如来庄严具,同法界趣标帜。」义疏十曰:「一切佛以此為庄严故,得成如来法界之身。若有眾生修此法者,以印加持故,亦同如来法界身也。」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譬物之多也。大日经疏一曰:「以徧一切处净菩提心,兴供养云,普作佛事。」金刚界礼懺文曰:「徧法界一切供养云海菩萨摩訶萨。」秘藏宝钥上曰:「八供天女,起云海於妙供。」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今於四类之别解中,示地狱界与人界及佛界叁种之相。先言地狱界之十如是,相如是者恶人显后堕地狱之前相,凡夫虽不知,而佛菩萨之目,则能见之也。性如是者,专习恶之人其习状如生成,改变為难也。体如是者:「摧折麤恶色心以為体质。」即堕於地狱為狱卒所责之荒恶身心体是也。私记...
《佛学大辞典》 / 810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苦諦四行相中之二。五蕴之法无确实之一相异相,曰空,无我我所曰无我。法界次第中之下曰:「空行者,观五受阴,一相异相无故。无我者,观五受阴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又无我所曰空。无我见曰无我。俱舍论二十六曰:「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又空与无我,异名同义。...
《佛学大辞典》 / 151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一空諦,谓因缘生之事物,体性实空无之道理也。二假諦,言体性虽空,而假相实存在之道理也。叁中諦,言空假二性不二一如之道理也。天台所立。又见叁字部叁諦条。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叁心相见道之后,又有十六心相见道。此亦有二种:一、法智与类智配於上下二界而成十六心,如前之小乘。二、不分上下二界,法智与类智配於所观之理与能观之智,而成十六心。即一、苦法智忍,缘叁界之苦諦而正断善恶之无间道智也。二、苦法智,断善恶已,证真如之解脱道智也。叁、苦...
《佛学大辞典》 / 229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尔时世尊复告巨力长者及诸长者言。汝等宿植善本信根坚固。欲学菩萨摩诃萨所修之行。伏断障染求证菩提。应当观彼诸有情类。从无始来轮回流转。持苦报身经历多生不可限数而此色身无有坚实如幻如化。是诸有情颠倒妄念构造业因。外藉众缘积集成就。如水为冰及如聚沫。五蕴四大先业为因...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 / 宋西天同译经宝法大师赐紫沙门智吉祥等奉诏译 / 3897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2月07日梵语叁昧,华言正定。盖地之为德,博厚平静,物无不载,生育滋长,不自为功;包含摄受,周遍无量,于净于秽,了无憎爱。菩萨修行,得其叁昧,有似于地,故名得地叁昧。 一、广大无边,谓菩萨功德智慧,不可思议,庄严愿行,无量无边,譬如大地周遍十方,无有界限也。 二、存济...
《三藏法数》 / 680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又华严家就所入之法界立五门:一有為法界,是前之事法界也。二无為法界,是前之理法界也。叁亦有為亦无為法界,是前之事理无碍法界也。四非有為非无為法界,是亦事理无碍法界也。以事即理,则非有為,理即事,则非无為故也。五无障碍法界,是前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已上五法界就有為...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大定大智大悲,是佛之叁德也。佛心澄明,谓為大定。以澄明故,照一切法界,是曰大智。以照一切法界故,於苦眾生生救济心。是為大悲。又谓之智断恩之叁德。以大定断一切之妄惑。是断德。大智即智德。大悲即恩德也。此中前二者為自利之德,后一者為利他之德,此叁者以之圆具自他之万...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天台所立化仪四教之一,见[四教]条。 又為真言宗之总名,见[秘密藏]条。 又為圆教之别名。以圆教甚深,非二乘之所见闻也。五教章上曰:「四名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一切无尽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华严是也。亦名秘密教,以声闻等不见闻故。」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又称重空叁昧。是举前空空叁昧之一以摄他也。若各别称之,则為重空,重无相,重无愿也。一、空空叁昧,罗汉先以无漏智观诸法之空无我,是名空叁昧,更以有漏智观前之空智為空相,厌捨之名為空空叁昧。二、无相无相叁昧,先以无漏智观涅槃之灭静妙离,名為无相叁昧,更以有漏智观尽...
《佛学大辞典》 / 257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叁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净,十力,四无畏,叁念处,叁不护,大悲,常不忘失,断烦恼习,一切智也。四净者,具曰四一切行净,一身净,永断习气,得清净之气,成无上菩提,身得自在而生灭自由,名為身净。二缘净,神通自在,名為缘净。叁心净,修集善法,心离烦恼,名為心净。四智净...
《佛学大辞典》 / 271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Prajñā,又曰般赖若。叁藏法师名。译曰智慧。见宋高僧传二。 又(术语)Prajñā,又作班若、波若、鉢若、般罗若、鉢剌若、鉢罗枳孃、般赖若、波赖若、鉢贤禳、波罗孃。译曰慧、智慧、明。智度论四十叁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
《佛学大辞典》 / 329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千手轨所说。一慈无量观,是东方普贤菩萨之叁摩地,普贤菩萨即金刚萨埵,东方四菩萨之首也。而在五智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二智所摄,九识摄於八识时,第九识摄於第八识,五智摄於四智时,法界智摄於大圆镜智也。行者先住於慈无量定,以勤净之心徧观六道四生之一切有情,皆具六大四...
《佛学大辞典》 / 730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谓菩提涅槃之二果也。转者,转捨转得之义,依者所依之义,指第八识,第八识為依他起性之法,此中藏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并无漏智(即菩提)之种子,且第八识之实性,即圆成实性之涅槃也。此中二障之种子為所转捨之法,菩提与涅槃為所转得之法。如此则第八识為所转捨二障与所转得二...
《佛学大辞典》 / 247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此世界之最底為虚空,是曰空轮,空轮之上有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金轮,金轮之上為须弥山及海陆。密教以金轮之形為方角,观如金龟也。按秘藏记末,谓密教之道场观,於水轮之上观波罗字為金龟,观此金龟,周徧法界,背生大莲华,其上有八峰之须弥山。而此金龟為佛性。何...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地持经一说:一性种性,性者本性,谓自无始以来,法尔六处殊胜,而未种解脱分之善也。二习种性,习為习修,闻法界等流教法,习修眾善而成之种性也。唯识论九曰:「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
《佛学大辞典》 / 177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一信忍,别教之菩萨於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於空法忍可信证,故名為信忍。二法忍,於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眾生,於假法中忍可信证,故名為法忍。叁修忍,於十迴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於中道忍可信证,故名為修忍。四正...
《佛学大辞典》 / 229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华严宗所立五观中之第五,周徧含容观立十门:一、理如事门,是与上事理无碍中第七真理即事门同。二、事如理门,是与第八法法即理门同。叁、事含理事门,谓诸事法与理无异。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共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剎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故俱在一尘中而现,如...
《佛学大辞典》 / 553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即大日如来自证之法界体性叁昧也。祕藏宝钥下曰:「毘卢遮那世尊,入於一切如来一体速疾力叁昧,说自证之法界体性叁昧。言:我觉本不生,出过语言道。诸过得解脱,远离於因缘。知空等虚空,如实相智生。已离一切暗,第一实无垢。解云:此颂文约义广,言浮心深,而非难说。又有百字...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金刚界五部之一。金刚界五大月轮中,北方名羯磨部。為眾生垂慈悲成种种事业之部分也。佛為不空成就如来(释迦之别名),智為成所作智,应形為鬼神。秘藏记本曰:「為眾生垂悲愍,成办一切事业,云羯磨部。」潮音之辩天经略疏一曰:「羯磨部谓诸鬼神咒。」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传灯录曰:「禪有深浅阶级,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吾法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本自具足,此心即佛,依次而修者,是上乘禪。按佛教本分大小二乘。以大乘為上乘,小乘為下乘。自禪宗兴起,自谓超乎二乘之上,别立上乘禪之...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大灭諦為佛之断德,金刚智為佛之智德,是叁德中之前二者也。仁王经上曰:「十号叁明大灭諦,金刚智释迦牟尼佛。」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一依法不依人。人為情有之假者。法為法性自尔之轨模。依法而可入道,人何关於实行,假令其人為凡夫外道,而所说契於法,亦可以信受奉行。假令现佛身之相好,而所说不契於法,则亦捨而不可依,况餘人乎。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叁藏中有了义经,有不了义经,明示中道实相之义為了...
《佛学大辞典》 / 276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复次妙吉祥。譬如炎夏向残雨际初月时景方来。以诸众生宿业报故。此大地中一切种子。禾稼药草树林而悉成长。时虚空中大风吹击大水流注。是时大地而悉滋养。阎浮提中一切人众。见是相已咸生欢喜。其心适悦想此世间有大云起。妙吉祥。而此空中有大水蕴流注大地。是时阎浮提中一切人众...
《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诏译 / 3238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26日大藏一览叁引指要录曰:注出般若名相八十餘科,庶发披阅者智智尔: 一、五蕴,二、六根,叁、六尘,四、六识,五、六触,六、六缘所生,七、四缘,八、六大,九、十二因缘,十、六度, 十一、我者,十二、生者,十叁、寿者,十四、命者,十五、有情者,十六、养育者,十七、眾数...
《佛学大辞典》 / 516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正法之教化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宣扬助法化。」华严经二十六曰:「独居其上,宣布法化。」涅槃经七曰:「光扬如来无上大事,开显方等大乘法化。」 又吾弟子谓之法化。以法化之之意。大广智叁藏愿讚曰:「金刚智之法化也。」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Abhidharma,又作阿鼻达磨。论部之总名。旧称阿毘曇。译曰大法,无比法。大法,无比法,乃真智之尊称,凡论部為发生其真智者,故附以大法,无比法之名。新称阿毘达磨。译曰对法。对法者智慧之别名。以智慧对观诸法真之理义。盖论部问答决择诸法事理使人之智慧发达。智慧為对观真理...
《佛学大辞典》 / 322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金刚界所立之秘法。金刚萨埵(中)、欲(东)、触(南)、爱(西)、慢(北),之五金刚菩萨也。一、金刚萨埵,谓一切眾生本有自性之六大。六大之体性坚固不变,故云金刚。萨埵译言有情,安之於中央者,以六大為诸法之根本体性故也。二、慾金刚,凡夫始遇阿闍梨,开示六大平等生佛...
《佛学大辞典》 / 316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佛将说法,而现地动,有七因。华严经疏六谓:「一為使诸魔怖,二為使眾生心不散乱,叁為使放逸者生觉知,四為使眾生警悟,觉了微妙法相,五為使眾生观佛之说法徧一切智,六為使根熟之眾生得解脱,七為使随顺而问正义。」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梵语Duḥkha-duḥkhatā之译。叁苦之一。苦眾生身心之苦,从飢饿疾病风雨寒热鞭打劳役等苦缘而生之苦也。大乘义章叁曰:「从彼苦缘逼而生恼,名為苦苦。刀杖等缘能生内恼,说之為苦。从苦生苦,故曰苦苦。」法界次第中之下曰:「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 又有情之心身...
《佛学大辞典》 / 256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谓凡夫,外道,与叁乘及诸佛菩萨叁种人之智。即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是。楞伽经叁曰:「一切外道凡夫计着有无,一切二乘随自共相希望计着。诸佛菩萨观所有法,见不生灭,离有无品,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佛之种族也,名继绍佛道者。维摩经佛道品曰:「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同註:「什曰:佛种姓即是无生忍。肇曰:得无生忍必继佛种,名生佛种姓中也。」无量寿经上曰:「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同净影疏曰:「法界诸度是佛种姓。」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又云无分别心。正体会真如之智也。真如者,离一切之相而不可分别也。故以分别之心者,不能称其体性,以离一切情念分别之无相真智方始冥符也。摄大乘论释十二曰:「若智与所取不异,平等平等起,是名无分别智。」起信论曰:「无分别心与体相应。」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一、信成就发心,谓十信行满,信心成就,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故名信成就发心。(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
《三藏法数》 / 331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复次妙吉祥。众生相状有下中上故。乃谓虚空有下中上。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复如是。一切处平等无差别分别。无生无灭。非过去未来现在。无色相无戏论。无表示无施设。无觉触无系着。无称量过诸称量。无比喻超越比喻。无住无取超眼境界。离心意识无状貌。无文字无音声。无作意无出无入...
《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诏译 / 3751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26日真言行者若求安怛陀娜。应作是念。我云何能速取成就。当习是三摩地。所谓一切法无色。犹如虚空性自成就。作如是胜解。当如本教净治地等。作是三摩地。 普遍三千界 充满智成水 有大宝莲华 开敷在水中 宝茎如须弥 上方珠网覆 花上有大宝 八柱以庄严 想成宝楼阁 ...
《一字顶轮王瑜伽观行仪轨》 /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 2979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4月02日法相宗於世俗諦开四重,於胜义諦立四重,世俗胜义,合為八諦。瑜伽论六十四明两种之四諦,唯识论九说胜义之四諦。世俗之四諦者,一世间世俗諦又名有名无实諦。瓶衣军林等之假法也。是為隐覆真理世谷之法,故曰世间。為凡法之认為实有者,故曰世俗。二道理世俗諦,又名随事差别諦,...
《佛学大辞典》 / 498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修法四种之一。念五大明王等而修护摩,以退治恶魔怨敌之法也。「调伏法取黑月日中亦夜半起首。不论善恶日行之,不得叁时行。若急速者不论白黑,其火曜星宿等尤吉。行者面向南方蹲居,以右足蹈左足上,即观自身徧法界,成青黑色叁角曼荼罗。我身一法界,我口即炉口。我作降叁世忿怒...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愿施食之咒文也。盂兰盆经曰:「时佛勅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中略)然后受食。」资持记下叁之叁曰:「咒愿即為施主求愿也。」禪苑清规赴粥饭曰:「粥云:粥有十利(见[粥]条),饶益行人,果报昇天,究竟常乐。又云:粥是大良药,能除饥渴消,施受获清凉,共...
《佛学大辞典》 / 218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Vajrateja,住於金刚界叁十七尊中南方月轮五尊中宝生如来右方前之菩萨名。司宝生如来威光之德。秘藏记末曰:「金刚光菩萨,肉色,左手拳,右手持光日形。」圣位经曰:「毘卢遮那如来於内心证得金刚威光叁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威光菩萨形,住宝生如来右边月轮。」出生...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佛之一切种智也。佛智知一切种种之法,名為一切种智。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辅行一曰:「觉者大明也,晓也,直也。今亦如是,十号具足,种智圆明也。」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清凉所立十宗之第九。為五教中终教所詮之旨归,当於贤首之真德不空宗。诸法原非偏有偏空。空為即有之空,有為即空之有也。故為互融双绝而不碍两存之宗。约於四法界中理事无碍法界而立。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第一马鸣菩萨,第二龙树菩萨,第叁支那之元祖帝心尊者杜顺,第四云华尊者智儼,第五贤首大师法藏,第六清凉大师澄观,第七圭峰大师宗密也。此七祖宋净源奉勅记之。见八宗纲要。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止观一之一曰:「论曰:我行无师保。经云:受莂定光。」同辅行曰:「智度论第二云:我行无师保志一无等侣,积一行得佛,自然增其道。增一第十五云:阿若等五人问师,佛师為是谁?佛答曰:我亦无师保,亦復无等侣。独等无过者,冷而无復温。那先经云:佛无道成道,自悟一切法。法华...
《佛学大辞典》 / 198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盖即盖覆之义。有五法,能盖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也。一、贪欲盖,执着五欲之境以盖心性者。二、瞋恚盖,於违情之境怀忿怒以盖心性者。叁、睡眠盖,心昏身重,而不為其用以盖心性者。四、掉悔盖,心之躁动,谓之掉,於所作之事而心忧恼,谓之悔,以盖心性者。五、疑法,於法犹豫而无决...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圆者周徧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徧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眾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圆教之极说,立草木国土悉皆成佛之义,是曰非情成佛。圆教之意,中道佛性,徧於法界,故不问有情无情也。但由迷情故,见二法之差别,然色心依正,只為一大觉,一佛成道,则无非此佛之依正,故言草木之非情,亦有成佛之义,若成佛得道,由於发心修行,草木之非情无此义者,是见色心...
《佛学大辞典》 / 181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时调伏难调释迦牟尼如来者。于阎浮提五浊末法。为调伏九十五种异类外道。现八相成道。皆得受化。致于佛道。现生释迦族姓中。乃姓释迦氏。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于须弥顶三十三天金刚宝峰楼阁中。毗卢遮那佛转轮。轮有四种。所谓金刚轮宝轮法轮羯磨轮。其四轮皆摄在二...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 8794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4月03日新曰十徧处。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之十法,使其一一周徧於一切处也。十中之前八者,如前之第叁净解脱,观色之清净,其所依之禪定亦如前,依第四禪定缘欲界之色也。后二者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定為所依,缘其他受想行识之四蕴也。修观行者由解脱入於胜处,由胜处入於一切处,起於后...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时分与地位也。谓於事物或生变化之时分与地位。是為显假立法之词。例如波為水之鼓动分位,故波為假立於水之分位者,离水则波无实法。百法论曰:「叁分位故。」是百法中二十四不相应法為假立於色与心或心所叁法或生变化之分位者,故是无别体性也。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1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华严二祖云华智儼法师,又号至相尊者。俗姓赵氏。生於开皇二十年也。初剃染时,祷於大藏前,抽得华严首卷。终日诵阅。遂往杜顺和尚所。侍听未久,尽得玄旨。尚以所集观法传与祖习,令其讲授。偶遇异僧谓曰:欲解华严一乘之宗者,十地中六相之义是也。静摄思之,当自知耳。因即淘研...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1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谓一切世间之事法,染污真性者。四尘五尘六尘等。法界次第曰:「尘即垢染之义,谓此六尘能染污真性故也。」大乘义章八末曰:「能坌名尘,坌污心故。」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1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讚咏阿閦佛大圆镜智,宝生佛平等性智,弥陀佛妙观察智,不空成就成所作智之四智者。其梵语出时处轨,其汉语出略出经。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密教说六大之体性本有常住,即胎金两部理智之二法身也。盖密教不如显教别立无相之真如,故法界之诸法,不过五蕴,即色心之二法,今开色之一而為五大,合受等四蕴而為一识大。此中五大為本有常住,凡圣一如,故為本有胎藏界之理法身,识有情智迷悟之别,故為始成金刚界之智法身。但...
《佛学大辞典》 / 500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八智之一。断叁界见惑时,观欲界苦諦,而其断已之解脱道智也。俱舍颂疏二十叁曰:「缘苦法故,名苦法智。」大藏法数曰:「因观欲界苦諦,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据叁论法相两家之说,则法华為佛七十五岁以后之说法,八十入灭,则為足五年之说法(法华义疏七,法华玄赞九)。然台家谓由七十二岁始说至八十岁為足八年云:是据法界性论十二年说阿含,叁十年说大品等,八年说法华之说。法界性论為菩提流支着,今已不传。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唯识论立十波罗蜜,称曰十胜行,為菩萨十地之行法:一施波罗蜜Dāna āramitā,二戒波罗蜜Śīla āramitā,叁忍波罗蜜Kṣānti āramitā,四精进波罗蜜Virya āramitā,五静虑波罗蜜Dhyāna āramitā,六般若波罗蜜Prajñā āramitā,七方便善巧波罗蜜U āya āramitā,有迴向方便善巧与...
《佛学大辞典》 / 303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我今依金刚顶经。演金刚莲花达摩法要。先须入于灌顶三昧耶曼茶罗。发大菩提心。舍身命财饶益一切。勇猛精进随念相应。慈悲喜舍无有间断。如是之人方应修习。其曼茶罗画像等法广如余经所说。凡入精舍欲念诵时。先以五轮着地。顶礼本尊观自在王如来。次礼北方不空成就如来乃至无动宝...
《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 3042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3月31日叁无漏根之一。无学道之无漏智也。俱舍论二曰:「在无学道,知己已知,故名為知。有此知者,名為具知。或习此知,已成性者,名為具知。」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初六者如前。第七方便度,善巧方便,自积功德,又济度一切有情度也。第八愿度,修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大愿也。第九力度,行思择力与修习力也。谓思惟诸法而修习之也。十智度,修自利利他之二智也。与前之第六度所以异者,彼為观空理之智慧,而此為照有相之智慧也。故二度相对。第六...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梵语曼荼罗Maṇḍala,旧译曰坛。新译曰轮圆具足,圆满具足。安置诸尊之坛场,故曰圆坛。大日经疏一曰:「於萨婆若平等心地画作诸佛菩萨乃至二十八部等四重法界圆坛。此一一本尊身语心印皆是一种差别乘也。」止观二曰:「作圆坛彩画。」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心识谓之有所缘,心识以外之物谓之无所缘。所缘者如眼识之於色,耳识之於声。心识攀缘寄託之境界也。总之,心识必有此所缘,故名有所缘。俱舍论二曰:「六识意界及法界摄诸心所法,名有所缘,能取境故。」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毗舍离大林重楼阁。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众多菩萨摩诃萨。尔时世尊以念具慧知我弃舍寿行。却后三月当般涅槃。时世尊即命具寿大目揵连。往大千世界。遍告诸苾刍。咸皆集会于大林重楼阁。大目揵连白佛言。唯然奉教。即刹那顷以自神足力。到须弥顶以大音声。宣...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 /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 5560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4月05日又名十二无為,十二空:一真如,二法界,界者所依之义。是為诸法所依之所也。叁法性,是乃诸法之体性,故曰法性。四不虚妄性,对於诸法有為之虚妄性而云不虚妄性。五不变异性,对於诸法之生灭变异而云不变异性,六平等性,对於诸法之差别不同而云平等性。七离生性,离生灭故云离生...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胎藏大日所住之世界,即大悲胎藏曼荼罗也。大日经百字果相应品曰:「尔时世尊於无量世界海门,徧法界慇懃劝发成就菩提,出生普贤菩萨行愿。於此妙华布地胎藏庄严世界种种性海中受生,以种种性清净门净除佛剎,现於菩提场而作佛事。」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是耆闍寺凛师所立。一因缘宗,二假名宗,此二者同前。叁不真宗,如诸大乘经说诸法如幻化等者。四真宗,说诸法真空之理者(清凉云:第叁第四仅法(第四)喻(第叁)之别)。五常宗,如涅槃经说真理有恒沙功德常恒等义者,与前第四之真宗同。六圆宗,如华严经说法界自在缘起,德用圆...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大乘智印经之略名。赵宋智吉祥等译。与慧印叁昧经及如来智印经同本。佛入智印叁昧,说如来所知之境界。
《佛学大辞典》 / 44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 《佛说如来智印经》七大之一。如色性周徧於法界,见性亦徧满於法界,名為见大。见闻觉知中,就初而独立见大。见楞严经叁,叁藏法数叁十。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梵语与[正徧觉]同。一译正徧知。真正徧知一切法也。智度论二曰:「云何名叁藐叁佛陀,叁藐名正,叁名徧,佛名知,是言正徧知一切法。」涅槃经十八曰:「云何正徧知,正名不颠倒,徧知者於四颠倒无不通达。」大乘义章二十曰:「正徧知者明其解圆明。」又,梵语叁藐叁菩提,一译正徧...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华严经末会之初,文殊菩萨由善住楼阁出拜辞世尊时,随从之神王也。一、常随侍卫之诸金刚神,二、普為眾生供养诸佛之诸身眾神,叁、久发坚誓愿常随从之诸足行神,四、乐闻妙法之主地神,五、常修大悲之主水神,六、智光照耀之主火神,七、以摩尼為冠之主风神,八、明练十方一切仪式...
《佛学大辞典》 / 357字 / 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约十二缘起於四諦而观,生四十八智之有漏智也。未来之老死,即是苦諦,老死之集,即集諦,老死之灭即灭諦,老死之趣灭行,即道諦。如老死乃至过去行之四諦亦然。无明无因,故不观之,故十二支与四智合而為四十八智也。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天台正修止观之法於所观立十境為十法界:一、阴界入法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诸法悉為中道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二、烦恼法界,如无行经说贪欲即是道,维摩经说行於非道,通达佛道烦恼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叁、病患法界,如维摩之託疾,双林之现病,病患即不可思议法界也。四、业...
《佛学大辞典》 / 355字 / 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品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成就殊胜一切如来金刚加持三么耶智,已得一切如来灌顶宝冠,为三界主,已证一切如来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能作一切如来一切印平等种种事业,于无尽无余一切众生界,一切意愿作业皆悉圆满,常恒三世一切时,身语意业金刚大毗卢遮那...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 /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正监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 3280字 / 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13日凡于此门中欲修习者。须知法式次第。若不备解仪轨。徒而为功推弃时日。由是参验诸经事法法门及瑜伽门。相会纽成一部。为彼初心求解脱者。得阶地位故。我修缉成就彼行。诸习学者。先应入于灌顶大三昧耶坛。受菩萨戒行起大悲意。舍身命财饶益有情。专心希于佛菩萨。身不着贪恚。勤心...
《观自在大悲成就瑜伽莲华部念诵法门》 /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 5531字 / 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4月05日止观辅行一曰:「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法界诸法,迄至一色一香无非為中道。故换言之,中道即法界也。而此中道法界為所缘之妙境,若就能缘之妙智言之,则為止观,盖繫缘於法界,而广缘事理之诸法,是止即妙观,念与法界為一而泯亡事理之法相,是观即妙止...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1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叁千之威仪,為小乘比丘之事。大乘之菩萨,有八万之威仪。按八万為八万四千之略,是亦示数之多量。然作法数者说云。叁千威仪,配身口七支而成二万一千,约之於贪瞋痴之叁毒与叁毒等分而成八万四千。见大藏法数六十八。法界次第下之上曰:「叁千威仪,八万律行。」撰择集曰:「不犯...
《佛学大辞典》 / 138字 / 1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又作印契,印相,契印等。用指头作种种之形,以為法德之标帜者。由小指次第数至大指,此為地水火风空之五大。又左手為定,右手為慧,以此左右十指為种种之印相。例如标火德而结火印,标水德而结水印等。菩提心论曰:「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眾是也。」大日经疏十叁曰:「此印者...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1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引取顺情之尘境而无厌,谓之贪欲,即贪爱世间之色欲财宝等而无厌也。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引取心无厌足為贪欲。」法华经譬喻品曰:「诸苦所因,贪欲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1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真言於曼陀罗之方位以东南西北次第,配於发心修行菩提涅槃之四法,故东门云发心门,乃至北门云涅槃门。今葬场四门之额,铭此四法,即由此出也。又四门者,為常乐我净之四德,大圆镜智等之四智也。世亲摄论十五曰:「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叁柔软四可爱。譬法界真如总有四德,谓常乐...
《佛学大辞典》 / 375字 / 1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法界有事理二种,法性亦然,一事法性,如地之坚性,水之湿性等是。二理法性,诸法平等之实性是。止观曰:「地持明二法性:一事法性,性差别故。二实法性,性真实故。」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1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诸法实相,有种种之语。智度论叁十叁曰:「如法性实际,此叁皆是诸法实相异名。」大乘玄论叁曰:「大圣随缘善巧於诸经中说名不同,故於涅槃经中名為佛性;则於华严名為法界;於胜鬘中名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楞伽名為八识;首楞严经名首楞严叁昧;法华名為一道、一乘;大品名為般...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1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又称五十字母。一名摩多体文。即梵语字母之总数也。摩多者,谓母音,此有十二摩多与四别摩多之十六字。体文者,谓子音,此有叁十四字。合成五十字。但母音中或省略哩ṛ、哩(引)ṝ(註)、[[口吕]]ḍa,无有一準。 然於印度所行之字母,排列系统,互相一致,先举母音,次第及於随音点...
《佛学大辞典》 / 969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行者迁流之义,一切有為法,迁流叁世,无剎那常住安稳之苦,谓之行苦。叁苦之一。法界次第中之下曰:「常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止观七上曰:「念念流炎,是為行苦。」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观察妄惑之谓,又达观真理也。即智之别名。梵之Vi aśyanā(毘婆舍那),又Vidarśanā也。观经净影疏曰:「观者,繫念思察,说以為观。」大乘义章二曰:「麤思名觉,细思名观。」净名经叁观玄义上曰:「观以观穿為义,亦是观达為能,观穿者即是观穿见思恒沙无明之惑,故名观穿也。...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稽首十力度烦恼 稽首广大施无畏 善住不共诸法中 稽首世间尊胜者 稽首能断众结缚 稽首已住于彼岸 稽首救世诸苦尊 稽首不住于生死 普遍通达众生行 于一切处离意念 如莲不著于水中 净空寂默常亲近 圣师种种无上句 稽首无缘度染海 普遍善观诸相门 于诸愿...
《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 /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诏译 / 2995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26日分别有為事相之智也,在佛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為虚妄之计度。离此虚妄之计度与真理冥符,是曰无分别智,即佛之根本实智也。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於所对之境记忆不忘也。唯识论叁曰:「云何為念?於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法界次第曰:「念者,内心存意之异名也。」大乘义章十二曰:「守境為念。」又深思其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又心之发动,迁流於叁世,谓之念。如前念,后念,念念等是...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俱舍论一部九品之第一。此品明诸法之体性,故名界品。界者性之义也。俱舍光记一曰:「界者性也,性之言体也。此品明诸法体,以界标名。」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一一善知识於法门身真实相中,心住於缘,不生妄想戏论,是等持之义也。如入阿字门,一念法界,是毘遮那叁昧也。於莲华印,一心不乱,是观自在叁昧也。於金刚慧印,一心不乱,是秘密主叁昧也。乃至释梵之诸尊各於一法界门得自在,若於彼解脱身一缘不乱,名為净天眼叁昧。若於大悲藏...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1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唯识论所说,二真如之一。真如有真如如常等种种义理差别之施设,谓為安立真如或安立諦,真如之体性,固离名字之相,离心缘之相,寂灭无為,谓為非安立真如或非安立諦。盖安立真如為真如之相状,非安立真如為真如之体性也。起信论称之為依言真如,离言真如。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Sarvajña,又作萨云若,萨云若,萨云然,萨婆若,萨伐若,萨婆若囊,萨婆若那,萨婆若多,萨嚩吉孃,萨栰若,萨芸然等。译曰一切智。放光般若经十一曰:「又云萨云然,此云一切智。」慧琳音义七曰:「萨婆若,记也,正音萨嚩吉孃(二合),唐言一切智。即般若波罗蜜之异名也。又云...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1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又曰知见波罗蜜,即般若波罗蜜也。六波罗蜜之一。又佛之实智对於方便之权智曰智慧波罗蜜。法华经譬喻品曰:「如来亦復如是。(中略)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同方便品曰:「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1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二法身之一。就叁身中之法身而分理智之二,所证之理体為理法身,能证之智慧為智法身。依新译家则理法身者无為而本有,智法身者有為而新成。依旧译家则理智皆為无為,法性本有寂照之二用,以寂之义為理法身,取照之义為智法身。最胜王经二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1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小乘有魔鬼等之怖畏时,以叁念八念破之。大乘修空观破之。但大乘中有相违,显教观豁虚无物為空,本来无物,则谁為能障,谁為所障。密教不然,观我之身口意,与佛之身口意,魔之身口意,平等而周徧於法界,泯此中自他能所之相,為不二一如也。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1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梵语曰迦他(迦為遏之误Artha之音译),见梵语杂名。事者对於理之称。显密异其义,显教以离因缘之无為法為理,因缘生之有為法為事。密教解理為摄持之义,一切之事相,各各摄持其体,则是即理,举其体為地水火风空识之六大,称之為六大法界。但依台家性具之义,则十界叁千之诸法,...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一卷,隋闍那崛多译。大威灯光仙人问疑。佛為决疑。遂发大愿,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然。佛悉授菩提之记。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一、心行称理摄散名止。二、止不滞寂,不碍观事。叁、由理事交彻而必俱遂使止观无碍而双运。四、理事形夺而俱尽,故止观两亡而绝寄。五、绝理事无碍之境,与泯止观无碍之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一味,不二而二,故不碍一味而心境。六、由即理之事摄一切法故,即止之观,亦见一...
《佛学大辞典》 / 230字 / 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具名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坚慧菩萨造,唐提云般若译。明菩提心。本论之疏着如下:法界无差别论疏一卷,唐法藏撰。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科文一卷,宋普观录。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二卷,宋普观述。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证净有四种。以无漏智如实觉知四圣諦之理,因而正信叁宝及戒也。俱舍论二十五曰:「证净有四种,谓佛法僧戒,(中略)如实觉知正圣諦理,故名為证。正信叁宝及妙尸罗,皆名為净。离不信垢破戒垢故,由证得净,立证净。」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又曰两界。谓密教二大法门,金刚界胎藏界之两道也。日本东密次第為金胎,日本台密次第為胎金。其故以台密分事密理密之二者,其理密之边谓与[法华]同意之理密,而次第為胎金。东密不分事理二密,且贬法华於第九住心,故準於因果之胜劣,而次第為金胎。盖以胎藏界為因门,金刚界為果...
《佛学大辞典》 / 944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称秘密坛之内心曼荼罗。大日经五曰:「此最胜坛故,应与叁昧耶。」义释十二曰:「从诸佛大悲海而生金刚智,从金刚智出生一切佛会也。於一切曼荼罗中此最為上,无与比也。」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二諦之一。对於世俗諦之称,又云真諦、圣諦、胜义諦、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总以名深妙之真理,諦者真实之道理也。此道理為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义,真实故云真,為圣者所见,故云圣,為殊胜之妙义,故云胜义。大乘义章一曰:「第一义者,亦名真諦。第一是其显胜...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一。地前叁贤之人,未得无漏智,不能断烦恼,但以有漏之胜智。制伏烦恼,而不使起之位也。忍者慧心安住於法也。大乘义章十二曰:「言伏忍者,就能為名,始习观解能伏烦恼,故名伏忍。」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密教有胎金两界,其胎藏界以色等五大為大日如来之理法身。密教以摄持為理之义,以事物总称為理。此五者圆满一切之功德,故名為五轮。其种子為阿尾罗吽欠,或阿缚罗訶佉。即五方五佛之种子也。以此五大配於五方之五佛。 善无畏於尊胜轨以地水火风空顺其次第,配於东西南北中。不空...
《佛学大辞典》 / 1243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叁毒之一。梵曰慕何Moha,译曰痴。心性闇昧,无通达事理之智明也。与[无明]同。瑜伽论八十六曰:「痴异名者,亦名无智,亦名无见,亦名非现观,亦名惛昧,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闇。」法界次第上之上曰:「迷惑之性,立之為痴。若迷一切事理,无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诸邪行,...
《佛学大辞典》 / 156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唯识作圣性,俱舍作正性,其意一也。生无漏智而断烦恼,谓為圣性。声闻缘觉之二乘,入於见道之位,生一分之无漏智,断分别起之烦恼障。菩萨生一分之无漏智,断烦恼所知之二障,因而得一分之圣性。永离异性(凡夫)之生,谓為圣性离生。唯识论九曰:「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
《佛学大辞典》 / 183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是华严宗所判之十宗也:一、我法俱有宗。此立有我法二种之宗也。夫佛以无我為通理,而在佛教中立有我,故谓之附佛法之外道。俱舍论破我中,严破此宗。二、有法无我宗。此立法即实有而我即空无之宗也。叁、法无去来宗。此立现在法為有,过未法為无之宗也。四、现通假实宗。此立现在...
《佛学大辞典》 / 356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图、浮头、勃陀、勃駄、部陀、母陀、没驮。译言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觉察烦恼,使不為害,如世人之觉知為贼者,故云觉察,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自觉復能觉他,...
《佛学大辞典》 / 617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金刚界之曼荼罗与胎藏界之曼荼罗也。凡密教之法门,以分金胎之两部故自建立二样之曼荼罗也。而此两部虽各自独立為得成佛悉地之法门,然密教為由全体上融会二者故配之於理智因果等以会两部為一双之法门。胎藏界為属眾生本具理性之法门,配於理,配於因。金刚界為属诸佛始成果相之法...
《佛学大辞典》 / 177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修秘密乘,现证法界体性智。谓之大乘现证。叁昧耶者,本誓平等等之义也。金刚顶经上曰:「一切如来大乘现证叁昧耶名一切如来心。」同疏曰:「修行秘密乘,现证本界体故名大乘现证也。」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五愿。使往生极乐者,得说佛一切智境界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於四禪四无色及灭尽定而观身息心叁事之禪法也。修此禪者,必通观身息心之叁故云通明,又能发六通叁明故名通明,见止观九,法界次第上之下。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金刚界之大日如来说法处也,不坏金刚者,嘆诸尊之身,常住坚固,光明心者,嘆其心之觉德,以五智配之,则当於成所作智,叁密之业用,皆由此生。瑜祇经曰:「一时薄伽梵金刚界徧照如来,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於本有金刚界。(中略)不坚金刚光明心殿中。与自性所成眷属。」二教论曰...
《佛学大辞典》 / 170字 / 1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入智慧之门户也。佛果之实智云智慧,入其实智之因地权智云门。又如来自证之智云实智,利他教化之智云权智。权智為令入实智之门户也。又权智所说之一切教法為令入实智之门户,故名曰智慧门。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法华文句叁曰:「其智慧门即是...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1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梵语叁藐叁佛陀Samyak-saṁbuddha译言正徧觉。佛十号之一也。名义集一曰:「叁藐叁佛陀,什师言正徧觉也。言法无差故言正,智无不周故言徧,出生死梦故云觉。」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1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天台所立六即之第四。五十二位中之十信,得六根清净之德之位也。圆教谓之内凡。此智虽為有漏,而似可断无明之真无漏智,故云相似,初后之位不二,故云即。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1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先言迹门十妙之次第。实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始於今,故居最初。既迷,故起惑。解理,故起智。智為行之本,因智之目,而起行之足,目足及境之叁法為乘,乘於此乘,入清凉池,登诸位。位住於何所。则住在叁法秘密藏中。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方界之机缘,来则必应...
《佛学大辞典》 / 284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叁无性之一。就徧计所执而论空理者。妄心所计实我实法之相,名徧计所执性,此徧计所执性,体性都无,如龟毛兔角,是云相无性。相者凡夫之妄心,认為实我实法之境相也。唯识论九曰:「依此初徧计所执立相无性,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斥方广道人之恶取空為秃空,法界之万德一无所具,故名為秃。止观七曰:「正法大城金刚宝藏,具足无缺何所而无,岂容秃空而已!」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能通之义。大要有叁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註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
《佛学大辞典》 / 413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密教就有相无相有浅略深秘之二释。言其浅略之义,则凡夫所知色心之诸法,事相显了,心前现行,易了易知,谓之有相。诸法之体性,如幻虚偽,自性即空,无色无形,不存一相,谓之无相。言其深秘之释,则有相者,一切之法,各各之相,分明而住,无相者,一相之中具一切之相,而一相不...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1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显曰一真法界。密曰独一法界。一切诸法,真如平等,故為一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举一法,则一切诸法悉归,以一法该收万法,谓之独一法界。大日如来之智拳印,标帜此独一法界之一也。大日经疏一曰:「如来独一法界加持之相。」同十七曰:「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独一法界故言一...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1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大妙经说心中观字,白色,成大月轮,徧於量法界,无上中下之际,成大八轮之金轮,又於一一轮中,右旋布八色金刚轮,依前观身,為大我,於轮脐中作顶轮王形,即结成就一切事业佛顶诸佛心本叁昧耶印。以二手散开十指并二掌根。即以此印於指上散安十字真言。一一字上散无量百千杂色光...
《佛学大辞典》 / 230字 / 1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真如之异名。真如為诸法安住之位,故名法位。法华经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大日经一曰:「佛法离法相,法住於法位。」宗镜录七曰:「言法位者即真如正位,故智论说: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异名。」又僧位谓之法位。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1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令一切眾生界尽成佛也。华严经十地品曰:「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所谓眾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眾生界尽我愿乃尽,(中略)若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1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由加行私起之果也。為西方师所立四果之一。大毘婆沙论百二十一曰:「加行果者谓不净观,或持息念,為加行故,渐次引起尽无生智,餘加行果类此可知。」又见俱舍论六等。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1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梵语那摩Nāma,译曰名。阿乞史囉Akṣara,译曰字。名者实名,字者假名,总為事物之名称也。法界次第上曰:「心如幻炎,但有名字。」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1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天台差别华严经為四种:一前分华严,又曰初顿华严,寂场华严,叁七日华严。谓成道后叁七日之说法八会中之前七会也。二后分华严,谓叁七日以后之说法,第八会之入法界品也。此会中以舍利弗等声闻在座,故知非叁七日之说法。叁时长华严。谓叁七日后,佛将尽未来际对於其机说华严之法...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1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是护身寺自轨法师所立。一因缘宗,二假名宗,叁不真宗,此叁者同前。四真宗,如涅槃等经明佛性真如等者是也。五法界宗,如华严经明法界自在无碍之法门者是也。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成实宗不如俱舍宗别观四諦,直以无常观观察五蕴,生相似之涅槃智。其中分四品,下名煗法,中名顶法,上名忍法,上上名世第一法。见大乘义章十一。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禁者禁制也,捉毒蛇有制法,应以铁杖先押其头,次以手捉其顶,不依此制法,卒尔捉蛇,则為螫死。是譬比丘无观智之制法,漫谈空理,放恣五欲也。出於阿梨吒经。止观二曰:「淮河之北有行大乘空人,无禁捉蛇者。」同辅行曰:「淮北河北邪空之人,滥称大乘,入恶无观。故以无禁捉蛇喻...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於金刚喻定断尽一切烦恼之究竟佛智也。胜鬘经曰:「金刚喻者第一义智。(中略)若坏一切烦恼藏究竟智,是名第一义智。」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八忍之一。观欲界苦諦而正断其见惑之无间道智也。忍者信也。信理而不疑之智,是為得苦法智之因,故名苦法智忍。智者果,忍者因也。俱舍慧暉钞下末曰:「忍谓信,光无始来,於苦諦执我我所等。今得无漏智,知苦諦无我我所,信唯有苦理名忍。」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Manāyāna,梵语摩訶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為大乘。此中有一乘叁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眾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
《佛学大辞典》 / 346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Jñāna,译曰智。大日经疏十叁曰:「萨末囉Smara(忆念也),惹那Jñāna,智也,言尚忆此智也。」菩提心义十曰:「闍那,此正言智。是分别根生义。」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又云权智,对实智之称,达於方便法之智也。又行方便之智也。见[权智]条。大乘义章十九曰:「知一乘真实之法,名為实智。了知叁乘权化之法,名方便智。」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1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师子奋迅时,开张诸根,身毛皆竪,现威怒哮吼之相。佛入此叁昧。则奋大悲法界之身,开大悲之根门,现应机之威,使外道二乘之小兽慑伏,故名為师子奋迅叁昧。探玄记十八曰:「从喻為名。谓如师子奋迅之时。诸根开张。身毛皆竪。现其威怒哮吼之相。令餘兽类失威窜伏。令师子儿增其雄...
《佛学大辞典》 / 216字 / 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诸佛真言,眾生之实相互相加持,谓之法界加持。演密钞二曰:「疏释云:毘富罗是广大义,谓深广无际不可测量。如是诸法自体名為毘富罗法界,诸佛实相真言实相眾生实相,皆是毘富罗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名法界加持也。」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华严经有叁译。一六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一名六十华严,或名晋经,或名旧经。智儼造五卷之疏,名曰搜玄记,贤首造探玄记二十卷。二八十卷,唐实叉难陀译,一名八十华严,或曰唐经,或名新经。慧苑造刊定记十六卷,清凉作疏二十卷。演义钞四十卷,叁四十卷,唐般若译,一名四十...
《佛学大辞典》 / 151字 / 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大般若有十二名,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也。对法论七,有七名,真如,无我性,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也。唯识论九,有四名,胜义,真如,法界,实际也。智度论叁十二,有四名,如,法性,实际,实相也...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是修行中之差别也。止观之义见前,捨者梵语优毕叉U ekṣa。涅槃经叁十一曰:「忧毕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净,又名不观,亦名不行,是名為捨。」止观皆捨而住於平等也。即止观不二之位。大乘义章十曰:「捨者外国名优毕叉,此翻名捨,行止平等,捨离偏习,故名為捨。」止观曰:「...
《佛学大辞典》 / 151字 / 1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叁贤十圣,七贤七圣等。总称声闻乘预流果以前,菩萨乘初地以前之观行者為贤人。成宗论二十七贤圣中,前二者為贤人,后二十五者為圣者。玄义八曰:「贤名贤能,亦名贤善。善故有德,能故有智。智德具足,故称贤人。」见[贤圣]条。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1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利益与安乐也。后世之益曰利,现世之益曰乐。或一体之异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利谓利益,即是后济。乐谓安乐,即是现济。(中略)利与乐一体异名。」新译仁王经中曰:「常徧法界,利乐眾生。」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1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Vajradhātu,开示大日如来智德之部门也。如来内证之智德其体坚固,有摧破一切烦恼之胜用,故譬以金刚。大日经疏十二曰:「金刚喻如来秘密慧也。金刚无有法能破坏之者,而破坏万物,此智慧亦尔。」秘藏记本曰:「金刚界金刚者,佛内证智也。」同末曰:「金刚不坏义,智也。」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1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凡夫与圣者也。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為圣者,其已下未断惑之人為凡夫。止观辅行一曰:「凡者常也,亦非一也,庶品多故。圣者,风俗通云:圣者声也。以其闻声知情,通天地,畅万物故也。易曰:圣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节,与鬼神合吉凶。今出世圣不闻其声知九界...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1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此為四种缘记中之法界缘起,具体的说明者,缘起之义理,穷极於此,是為华严一家之特色。其為缘起精神之点,在於一多相即。於此有钱货十钱,此十钱為成自一钱者,何则?本来自性无十,十為积一得成之缘成法,无一即十亦无。反之而可知一钱由十钱而成,何则?本来自性非有一,一是对...
《佛学大辞典》 / 393字 / 1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Nirodha-āryasatya,四諦之一。梵曰尼楼陀,译曰灭。灭為灭无之义。以择灭无為(即涅槃)為体。涅槃者,生死因果灭无,故曰灭。此理真实,故曰諦。法界次第中之上曰:「灭以灭无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累,故名為灭。」法华玄义二曰:「二十五有子果缚断是灭諦。」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1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金刚界曼荼罗道场所设之门户也。顶间画莲华,故名。秘藏记钞六曰:「莲华门者,六卷略出经云:閫阔中如顶形,如丁字。现图曼荼罗合此文,顶间画莲华,故云莲华门也。口传云:金刚智,胎藏理也。智以理為能入,理以智為能入,故金刚界曼荼罗安莲华门,胎藏界曼荼罗安金刚门也。」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1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有為无為诸法之体性也。俱舍论分為七十五种,成实论分為八十四种,唯识论分為百种。八宗纲要上曰:「叁世实有,法体恒有。」又,世俗剃髮曰法体,法师体相之义也。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1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法华文句记九曰:「父久先服种智还年之药,父老而若少。子亦久稟常住不死之方,子少而若老。」是法华涌出品,释迦如来指地涌无量之大菩萨,而言為我弟子,弥勒疑言父少子老,举世所不信。此即以譬解其父少子老之意也。释迦既於久远之昔,以服种智之灵药,奏还年之功而少,今日现垂...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1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谓无始之间隔,一念之间隔等。乃真言宗之用语,根本无明之异名,不达法界平等之理而执差别之妄念也。由此差别之妄念而起贪瞋等之烦恼,造诸恶业,轮迴於生死。一切生死之根本皆在此一念之间隔。此妄情為凡夫之自性,由无始而相续,故云无始之间隔。菩提心论有此名,起信论谓之根本...
《佛学大辞典》 / 195字 / 1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释迦如来出兴於娑婆世界之本意也。圣道门诸家以法华之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為出世之本怀。因法华经方便品:「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故也。又净土门诸师以无量寿经念佛往生為出世之本怀。因无量寿经:「如来以无盖大悲矜哀叁界。所以出兴於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
《佛学大辞典》 / 189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徧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麤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叁性中徧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1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一)境妙,境即理境。谓十如是等境,心佛及眾生是叁无差别不可思议也,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也。此有六境:一、十如之境,二、十二因缘之境,叁、四諦之境,四、二諦之境,五、叁諦之境,六、一諦之境。(二)智妙,智即全境而起之智。以境妙...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1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Dharmadhātu,译作法界。或谓诸法之身体,或谓佛舍利。大日经疏七曰:「梵云达磨驮都。名為法界,界是体义,分义。佛之舍利,亦名如来驮都,言是如来身分也。」同六曰:「莲华臺达磨驮都,所為法身舍利也。」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1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起信论所说六染心之一。六麤中之智相也。依境界而智起,能分别世出世之法,故名分别智,此智与心相应,而染污心性,故名相应染。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1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Virya,又作毘离耶,尾唎也。六度之一。译曰精进,又曰勤。或曰忍辱。大乘义章十二曰:「毘离耶者,此云精进。练心於法,故说為精。精心务达,故称為进。」法界次第下之上曰:「毘梨耶,秦言精进。欲乐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之精进。」梵语杂名曰:「勤,尾唎也。」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参见文殊菩萨之所也。善财此时了悟根本智,更欲得差别智。依文殊之指南,而南游,经一百一十城,参见五十叁之善智识也。六十华严经四十九曰:「觉城娑罗林中。」八十华严经六十二曰:「福城娑罗林中。」四十华严经四曰:「福生城娑罗林中。」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1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毘卢遮那是佛部,即如来法界之身,一向白色。次观世音即是阿弥陀佛,其身黄色。次金刚藏(金刚手),即释迦牟尼佛,其身赤黄色,即杂色。见义释十一。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1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相待之法,无自体,例如长待短為长,则无长之自性,短待长為短,则无短之自体,长短共无实之体性,而相待存於假,故云相待假。成实论所说叁假之一。此有二种,如眼识之待眼根,谓之观待假,如长之待短谓之形待假。新译仁王经中分别此二者,单名观待假為相待,名形待假為不定相待。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1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华严经论一卷,后魏灵辨造。华严游意一卷,隋吉藏撰。华严还源观科叁卷,隋吉藏撰。华严经合论一百叁十卷,唐李通玄造论,志寧釐经合论。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唐李通玄撰。华严经大意一卷,唐李通玄造。华严经决疑论四卷,唐李通玄撰。华严经骨目二卷,唐实叉难陀撰述。华严法界玄镜...
《佛学大辞典》 / 1318字 / 1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日本真言宗传持八祖之对。以教法次第相承之八祖师。即大日如来,金刚萨埵,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慧果,空海也。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1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法华传八曰:「李遗龙者,并州人。其家书业,相继究微。龙父名曰乌龙,偏重此土道教,不信佛教。性耽嗜酒肉,谤佛经。(中略)凡一生中,不书佛经。设復有人,赠投金玉利,都不见经,况自书写。遂发狂乱,语遗龙曰:若汝吾子,不可信佛经。信而犯者,灾横不少。即吐血而卒。后并州...
《佛学大辞典》 / 461字 / 1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谓真言行者,对於所愿成就之相,住於无染无着清净真实之心,諦观实相善通其实义也。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曰:「尔时金刚手白佛言:世尊!唯愿復说此正等觉句悉地成就句,诸见此法善男子善女人等,心得欢喜,受安乐住,不害法界。」同疏十一释之谓此即是随此中修学者,若得成就,即名见...
《佛学大辞典》 / 121字 / 1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释摩訶衍论有本觉下转始觉上转之义,本觉有性净本觉与随染本觉之二,本觉下转者,随染本觉之相也,随染之本觉,随眾生之染缘,顺眾生之相,现為种种利益也。始觉上转者,依本觉之内熏习,如实修行,发究竟智也。论叁曰:「始觉背凡向圣,上上去去為次第转,随染本觉背圣向凡,下下...
《佛学大辞典》 / 190字 / 1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日本日莲宗之意,法华本迹二门之法体,不出十界十如叁世间。然迹门明九界之修因门,故以心為法本,使十界十如叁千之事法,悉归於一心,一心叁观一念叁千之妙观,使行人开觉法界唯心。故约於空门理观归於唯一心性。使泯绝他之事相也。本门明佛界之感果门。故以身為法本,使十界十如...
《佛学大辞典》 / 521字 / 1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梵语叁藐叁佛陀Samyak-saṁbuddha译言正徧觉。佛十号之一也。名义集一曰:「叁藐叁佛陀,什师言正徧觉也。言法无差故言正,智无不周故言徧,出生死梦故云觉。」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1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昏闇之心不知照事理也。小乘教立二种之无知:一染污无知,二不染污无知。见[二无知]条。 又真智寂静而不动,绝一切分别,谓之无知。起信论曰:「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徧照法界义故。」净土论註下曰:「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中略)无知故能无不知。」维摩...
《佛学大辞典》 / 158字 / 1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如来藏中之色,即於真空之妙色,是云真色。依此真善妙色称為法身有相。楞严经叁曰:「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徧法界。」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1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慧心安於法,名為忍;於境决断,名為智。小乘有部之说,忍為无间道(旧译曰无碍道)之观知,属於因;智為解脱道之观智,属於果。成实及大乘,忍智皆通。但就义而分之,则始观名忍,终成名智。俱舍论二十叁曰:「忍智者,忍是无间道,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与...
《佛学大辞典》 / 250字 / 1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梵语菩提Bodhi,旧译曰道,新翻曰觉。觉有觉察觉悟之两义。觉察者察知恶事也。觉悟者开悟真理也。大乘义章二十末曰:「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觉。觉悟觉,对其智障无明昏寝,事等...
《佛学大辞典》 / 189字 / 1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之二真如也。自性清净之体,伏藏於烦恼之垢染,曰有垢真如,即在缠真如也。佛果所显之理体清净,而不覆於垢染,曰无垢真如,即出缠真如也。摄论谓為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佛性论以在缠真如為有垢如,出缠真如為无垢如,染净两分之真如也。观经疏玄义分曰:「无尘...
《佛学大辞典》 / 181字 / 1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台宗六即位之第六。佛果為究竟之觉悟,故云究竟,此觉智与初位之凡心理体不二,故云即。止观一下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於妙觉,智光圆满,不復可增。」四教仪曰:「智断圆满,為究竟即。」观经妙宗钞上曰:「六种即名,皆是事理,体不二义。」涅槃经曰:「发心究竟二不别...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1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诸佛如来对於五海而发十智也。五海者,一、一切诸世海。二、一切眾生海。叁、法海业海。四、一切眾生乐欲诸根海。五、一切叁世诸佛海。十智者,一无量无边法界智,是法智也,五海智非一、故云无量无边。二能诣叁世诸佛所智,是尽边智,究尽五海而该叁际之佛也。叁一切世界海成坏智...
《佛学大辞典》 / 270字 / 1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宝积经百十六曰:「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果非不因果。何以故?法界无边无前无后故。是故舍利弗,若见犯重比丘不堕地狱,清净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应供非不应供,非尽漏非不尽漏,何以故?於诸法中住平等故。」是说实相观也。谓诸法之实相,以寂灭无相之故,无生死...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十八界中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六根中之意根(谓之七心界),六境中之法界也。此八法皆為无障碍之法,故曰无碍。俱舍论二曰:「八无碍者,七心法界。」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言智之坚利如金刚也。即佛智是。仁王经上曰:「金刚智释迦牟尼佛。」 又(人名)中天竺人。姓剎帝剎(一作南印度摩赖耶婆罗门种),伊舍那靺摩之第叁子。十岁出家。博通密乘。唐开元七年,来中国,译出七俱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罗尼经等四部七卷。又译出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毘卢遮那叁摩...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一,知一切眾生心行智。二,知一切眾生业报智。叁,知一切佛法智。四,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五,知一切陀罗尼门智。六,知一切文字辩才智。七,知一切眾生语言音声辞辩善巧智。八,於一切世界中普现其身智。九,於一切眾会中普现影像智。十,於一切受生处中具一切智。见唐华严经...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二加之一。佛於华严会上加被神力於菩萨而使说法,有冥显之二加。佛以身业摩菩萨顶,以口业劝说法,以意业与智,谓之显加,但以意业与智,谓之冥加。盖身口二业之加被,显然可见,故為显加,意业之加被,冥然不可见,故為冥加也。华严经疏一曰:「加有二种:一者显加。具於叁业。二...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叁性之一。凡夫之妄情,徧计度一切法,名為徧计。以此徧计之妄情计无我為我,执无法為法,恰如暗中谬绳為蛇。是名為徧计所执性。此所执性為当情现之妄相。体性都无也。唯识论曰:「由彼徧计,徧计种种物。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见[叁性]条。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佛之智慧广大不可识量,因而谓佛智為广大智。大日经叁曰:「奇哉真言行,能具广大智。」同义释八曰:「此广大梵音曰毘富攞Vi ula,真言声,普徧一切法界,与虚空等,无所不至。当知佛心亦尔,故曰广大智。」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秦道生法师之语。言草木尽具佛性,而述一真法界之理。祖庭事苑五曰:「道生法师说:无情亦有佛性。乃云: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鬱鬱黄花,无非般若。(中略)禪客问南阳国师,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鬱鬱黄花无非般若。人有信否?意旨如何?师曰:此尽是文殊普贤大人境界,非诸凡小而能...
《佛学大辞典》 / 199字 / 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海东元晓,立四教:一叁乘别教,如四諦缘起经等為声闻缘觉菩萨叁乘所共学,其中二乘又明法空,异於菩萨,故曰叁乘别教。二叁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经等為声缘菩叁乘所共学,其中皆说二空,故曰叁乘通教。叁一乘分教,如梵网经等,菩萨不与二乘共学,名為一乘,其中未显法之周徧圆融,...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禪源诸詮叁曰:「空宗以分别為知,无分别為智,智深知浅,性宗以能证圣理之妙慧為智,以该於理智通於凡圣之灵性為知,知通智局。」同二曰:「智局於圣,不通於凡。知即凡圣皆有,通於理智。」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有叁种:一、小乘之说。地水火风空识也,此因示人空,而分析一有情為六大者。中阿含四十七多界经,所说六界是也。俱舍论一曰:「六界是诸有情生所依。」二、大乘因示法空故说六大。是名徧到空。仁王经上曰:「色受想行识空,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諦十二因缘空。」同天台疏中曰:...
《佛学大辞典》 / 256字 / 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即见道现观后边所得之世俗智也。大毘婆沙论叁十六曰:「现观苦边集边灭边,得此智故,名现观边。有说此是诸瑜伽师,观圣諦时,傍修得故,名现观边。尊者妙音说曰:此智近现观故,名现观边。如近村物,名曰村边。」又见俱舍论二十六。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天台叁相承之一。又名今师相承。即以天台智顗為宗师,而立其次第相承也。摩訶止观一上所谓:「此止观者,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之法门。」云云。止观辅行一之一释之曰:「此止观以下,今师祖承也。」又曰:「若以智者為所指,应以南岳為父师,慧文為祖师,龙树為曾祖师。」即是。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骂詈恼人之言。法界次第上之上曰:「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為恶口。」十恶之一。无量寿经下曰:「两舌恶口,妄言綺语。」法华经不轻品曰:「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大乘义章七曰:「言辞麤野,目之為恶。恶从口生,故名恶口。」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為眼识所游履,谓之色境。乃至法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俱舍颂疏一曰:「色等五境為境性,是境界故。眼等五根名有境性,有境界故。」 又实相之理,為妙智游履之所,故称為境。是属於前之法境。玄义二上曰:「以境妙故,智亦随妙。以法常故,诸佛...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菩萨之行满足后所起之化他智慧也:一、通达智,欲见之境界自在得之智也。二、随念智,忆念在观心中了知诸法之相,出观后亦得不忘之智也。叁、安立智,在了知之诸境界,能立正教使他人修行之智也。四、和合智,由得了之智慧,观察一切诸法和合之境界,转一切烦恼而為菩提之智也。五...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也。又通达事理之作用也。又智与慧虽為通名,然二者实相对。达於有為之事相為智,达於无為之空理為慧。唯识论九曰:「云何為慧?於所观境简择為性,断疑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俱舍论四曰:「慧谓於法有简择。」大乘义章二曰:「於...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体者达也,通也,通达事物之理而无壅塞,谓之体达。金光明玄义下曰:「体是达义。得此体意。通达无壅。如风行空中。自在无障碍。」唯识述记九末曰:「体者通也。」止观五曰:「体达既成,不得妄想,亦不得法性。还源反本,法界俱寂,是名為止。如此止时上来,一切流动皆止。」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有分别作用之意。对於无分别而言。六识中眼等五识,唯有寻伺相应之自性分别,故俱舍论二,名之為无分别,第六意识,并具散慧相应之计度分别及定散诸念之随念分别,能分别所缘之境,故名之為有分别。成唯识论七亦曰:「於彼所缘能明了取,异於眼等识,故非无用,由此圣教说彼意识名...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对於无漏智而言。带有漏烦恼之过,无断迷理烦恼之力之智慧也。虽观缘一切有為无為之法,然重以世俗之法為对象,故亦云世俗智。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和融,不二,不离之义,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也。台家立叁种之即而判之。一二物相合之即。如金与木合,烦恼与菩提,本来各别,烦恼為相,菩提為性,性相合而彼此不离,故曰烦恼即菩提。是通教所谈,义為不能确断烦恼,则不能得菩提,二背面相翻之即。如烦恼菩提虽為一体,而...
《佛学大辞典》 / 389字 / 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皆為羂布之稀簿轻妙者。天眾之衣,由此而成云。 又菩萨之见佛性,如隔罗縠而见物。祖庭事苑一曰:「华严疏云:菩萨智与如来智,如明眼人隔轻縠覩眾色像,此言菩萨与佛见性同品。」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大乘究竟之理,法华经谓之实相(方便品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华严经名為法界(第八会名入法界品)。法界者就体之名,实相者就义之称,其实一也。华严一经以此法界為体,一部始终不外乎明此法界之理,故云华严法界。法界有四种。见[法界]条。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曰法性,曰真如,曰实相,其体同一也。就其為万法体性之义言之,则為法性;就其体真实常住之义言之,则為真如;就此真实常住為万法实相之义言之,则為实相。其他所谓一实,一如,一相,无相,法身,法证,法位,涅槃,无為,真...
《佛学大辞典》 / 471字 / 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智中之智,无过於此之智也。大日经五曰:「解秘中最秘,真言智大心,今為汝宣说。」疏十七曰:「真言智者,谓智中之智无上无过也。」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尘為尘境,即叁界之诸法。谓万法唯為阿赖耶识所作,识外无尘境也。真諦译摄论五所谓「实无有尘,唯有识体显现為尘。无尘法界」说唯理。无尘唯识说唯识。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尘者色等之六尘,即叁界之诸法也,法界為真理之异名,理体清净,一切叁界诸法唯由理缘起,理外无尘境,故云无尘法界。观经玄义分曰:「无尘法界凡圣齐圆。」起信论曰:「叁界虚偽,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心為真心,即真如之心也)。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诸佛世尊有十种之无二行自在法:一、一切诸佛悉能善说授记之言说,决定无二也。二、一切诸佛悉能随顺眾生之心念,使其意满,决定无二也。叁、一切诸佛悉能知叁世一切诸佛与其所化一切眾生之体性平等,决定无二也。四、一切诸佛悉能知世法及诸佛之法性无差别,决定无二也。五、一切...
《佛学大辞典》 / 262字 / 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起信论所说四觉之一。初地以上法身菩萨之觉智也。与台家六即中之分真即同。起信论曰:「如法身菩萨等,觉於念住念无住相,以分别麤念相故名随分觉。」对於究竟觉而曰随分。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真言宗十住心之第九。华严经所说圆融法界之理也。真如无自性,故缘起為万法。所起之万法,亦如真如之性无自性,故万法互相即相融,盖华严法界之理,為究极為无自性之理者,故曰极无自性。大日经疏叁曰:「如说极无自性心十缘句生,即摄华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皆入其中。」秘藏宝...
《佛学大辞典》 / 227字 / 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如来所证之一心叁观,為实智之一心叁观,如来所说之一心叁观,為权智之一心叁观。以本迹二门配之,则迹门法华,当於权智之一心叁观,本门法华,当於实智之一心叁观。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依起信论之意,则业转现之叁细為不相应无明,智相等之六麤為相应无明。叁细者未有心王心所之差别,至六麤始生心王与心所之差别也。起信论曰:「言相应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若依瑜伽唯识之意则意识為无明,与他之根本...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佛灭后大阿罗汉有大悲心常悲叁途之眾生而啼泣,故名泪堕尊者。观经玄义分传通记一曰:「泪堕尊者,悲叁途眾生苦。」同糅钞七曰:「泪堕尊者,灭后大罗汉也。得宿命智,见自身过去堕狱等。想像一切眾生叁途苦,悲泪流血泪,以之洗染袈裟。本证未明。」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梵曰尼底Pranidhana,译曰愿。志求满足也。法界次第下之上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法窟上末曰:「於出世道悕求為愿,亦是期心為愿。」止观七下曰:「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眾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牛...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别教菩萨,始到初地,即证我法二空之真如,故谓為生於如来家之真佛子。唯识述记九末曰:「绍继佛种,令不断绝。乃至般若证真法界,名於中生,名真佛子。」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证入华严经所说之法界之观法也。华严家之初祖杜顺修之而立叁重,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叁周徧含容观。见法界观门。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天台谓叁藏教。彼教精究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相之法门,而理唯為偏真之空理,究理最為浅薄,故贬之為界内事教。玄义叁上曰:「叁藏具有叁人,而皆以析智观界内十二因缘事為初门。」又曰:「通教亦有叁人,同以体智观界内十二因缘理。」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五愿為说一切智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愿之意,谓欲往生我国土者,宜悉随顺佛智而演说一切智之妙境界也。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凡金胎两部之曼荼罗。一曼荼罗之诸尊,皆向大日而坐,例如金刚界五解脱轮之圣眾,前右左后虽异,然皆面向大日。又摄真实经中说毘卢遮那如来坐在中,面向东方,东方不动如来,面向西方,四大菩萨亦然。(中略)南方之宝生如来,面向北方,四大菩萨亦然。然现图诸尊,总向行者而坐。...
《佛学大辞典》 / 287字 / 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又曰清净法界,真如也。真如之体离一切垢染故曰净,為一切世间出世间功德之所依,故曰法界。佛地论叁曰:「净法界,真如為体。」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观见华严经所明一真法界之玄理之叁昧也。配之於华严之叁圣则為普贤菩萨之所得。又密教观等五字谓之法界体性观,一名法界叁昧。莲华部心轨曰:「结叁摩地印,入法界叁昧。」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Dhātu,译曰界,体性。事物固有之自体也。事物各有界畔而持自性之义也。又谓如来之舍利。是為金刚不坏之身界,以其為实体故也。又曰达磨駄都,译為法界法体。惟具略之异耳。玄应音义二十五曰:「駄都谓坚实也,此亦如来体骨,舍利之异名。」慧琳音义八曰:「駄都此云法界,界体也...
《佛学大辞典》 / 185字 / 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叁身中之法身,谓之理身,法身所住之土谓之理土。普贤观经名之為毘卢遮那(理身),常寂光(理土)。唯识论十名之為自性身(理身),法性土(理土)。立此身土之别,或以寂(理土)照(理身)或以理(理土)智(理身)或以性(理土)相(理身)要之為一法性上之义立也。见西方合论...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无差别平等之义也。无缘者,谓不分别彼此之境也(境為所缘,心為能缘)。法界者,谓法之有限也。普及分别彼此有限之法谓之无缘法界。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自他相待,藉以存立也。如叁线相待為叁角,若缺一线则不能。一切之有為法,自他互待亦然。色境待眼根而為色境,眼根待色境而為眼根,短待长而為短,长待短而為长也。新译仁王经中曰:「诸法相待,所谓色界眼界眼识界,乃至法界意界意识界。」註维摩经弟子品曰:「肇曰:诸法相待生...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