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一切诸法发生所亲依者。唯识论规定诸心心所為有所依之法,举叁种所依,此即其中之一也。对於增上缘依及等无间缘依而言,谓一切诸法各自之种子也。一切有為法,皆依各自之种子而生起,若离种子之因缘,则决无生者。斯一切种子,為诸法之原因,又為诸法依生之所依法,故名之曰因缘...
《佛学大辞典》 / 455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此行相有俱舍唯识之异义。俱舍以许直缘心外之境,故心外之境為所缘,心内之行相即所缘也。唯识不许直缘心外之境,必於心内现影像,以之為所缘更起能缘之相,申言之,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名相分,能缘名见分,而此见分即行相也。然则由唯识观之,则我為见分行相,俱舍為相...
《佛学大辞典》 / 239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為因,疏添弱力者為缘。例如种子為因,雨露农夫等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大乘入楞伽经二曰:「一切法因缘生。」楞严经二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长水之楞严经疏一之上曰:「佛教因缘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维摩...
《佛学大辞典》 / 303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一世间禪,此有二种: 一,根本味禪,此有四禪,四无量,四空之叁品。合為十二,称為十二门禪。厌欲界之散乱者修四禪,欲大福者修四无量,厌色笼者修四空。為生一切出世善法之根本,故名根本。又闇证而為观慧,故名隐没。於其禪定生爱味,故名有垢。所观之境界不分明,故名无记(...
《佛学大辞典》 / 1365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以所立之法为宗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说诸法无我,以破执我立论者,是名立宗。(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因缘者,谓眼等六根为因,色等六尘为缘也。执我立论者,谓执五蕴之身为我,...
《三藏法数》 / 567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识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叁、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
《三藏法数》 / 289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一、法义,法即可轨可则之义。谓如来所说之经,十界同遵,无不轨则故也。(遵,依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 二、常义,常即不迁不变之义。谓如来所说之经,叁世而不改易故也。(叁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三藏法数》 / 158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一卷,陈那菩萨造,唐玄奘译。以因明叁支之法,说明心外之所缘缘非有,心内之所缘缘非无者。註释如下:观所缘缘论会释一卷,明明昱会释。观所缘缘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解。观所缘缘论释记一卷,附问答释疑,明明昱录记。观所缘缘论释直解一卷,明智旭解。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今生邪婬之咎,於地狱感恶鬼使苦吾身。恶鬼即狱卒也。往生要集上本曰:「狱卒取地狱人,置刀叶林,见彼树头,有好端正严妇女。如是见已,即上彼树。树叶如刀,割其身肉,次割其筋,如是劈割一切处已。得上树已,见彼妇女,復在於地,以欲媚眼,上看罪人。作如是言:念汝因缘,我到...
《佛学大辞典》 / 129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念即能念之智,身即所念之处,智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菩萨于十种法,常自观察,是为十种念处也。 一、身念处,身以积聚为义,谓积聚诸根而成身也。菩萨观察所有身中,从我所起,诸不善法,皆悉远离;又当从顶至踵,遍观其身,而悉无我。是身不净,臭秽可恶。作是观时,身...
《三藏法数》 / 874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一眾生缘慈悲,以一慈悲心视十方五道眾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缘之而常思与乐拔苦之心,名眾生缘慈悲心。此多在凡夫或有学人之未断烦恼者而起。二法缘慈悲心,既断烦恼之叁乘圣人达於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灭一异之相之人,但怜眾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一、成等正觉化不失时,谓如来出现世间,成佛道已,随机应感,适彼时缘,而起化导,是为成等正觉化不失时。 二、成熟有缘化不失时,谓如来了知众生善根成熟,随时化度,咸令解脱,是为成熟有缘化不失时。 叁、授菩萨记化不失时,谓如来能知菩萨久修梵行,功业成就者,即与授菩...
《三藏法数》 / 467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新曰异熟。旧曰果报。果报者,吾人今日之境界。為对於过去世业因(不善不恶也)之结果,故曰果。又為应於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然则曰果,曰报,其体為一,总括一切眾生自生至死之间,自己所感受之吉凶事而谓為果报。但分别果报二字,则法华方便品明十如是中,有因缘果报之四,对...
《佛学大辞典》 / 392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中有之身,彷徨而求生缘,譬如旅客也。往生十因曰:「形无常住,只有守尸之鬼。神无常家,独跰中有之旅。悲哉冥冥独逝,一人不从。」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一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為体,一眾生无边誓愿度,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而愿求度之,令入大般涅槃也。是饶益有情戒,亦是恩德之心,亦是缘因佛性,亦应身菩提之因也。二烦恼无边誓愿断,愿求自断无边之烦恼也,是摄律仪戒,亦是断德之心,正因佛性,法身菩提之因也。叁法门无尽誓...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俱舍论所说。一见现观。正就见諦之法而立者,唯无漏之慧也。是独於诸諦之境现见分明,故名现观。二缘现观。就能缘之法而立者,即合此无漏之慧及与此慧相应之一聚心心所而為现观。叁事现观。就作同一事业之法而立者,即此时能缘之心心所并道共戒不相应法等,尽作同一之事业,故总名...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谓舍利弗等二乘之人,既於阿含经说时,得二乘之极果,而中间缘於大乘诸经,其机调熟,终至法华,迴其小心而发大菩提心,由佛受未来成佛之记也。相性二宗,各有异义,法相宗谓五姓各别,定性二乘,永无归涅槃而成佛者,法华於声闻授成佛之记者,為欲引一类渐悟之机之方便也。华严天...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凡於僧中说戒授戒等法事,己有事缘,不能出席而於此法事随喜共欲其事之希望,名為欲,此欲意授他出席之比丘谓之与欲,其比丘受彼委托,谓之受欲。出僧中而说之,谓之说欲。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八十八者於一切烦恼中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之十惑,名為本惑,餘悉名随惑。此中小乘贪瞋痴慢之四,通於见修二断,疑与五见者,唯见断也。此见断之十惑,就所迷之諦理而差别為八十八使也。又大乘贪、瞋、痴...
《佛学大辞典》 / 999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一切诸法,分色心二法,有质碍為色法,无质碍而有缘虑之用,或為缘起诸法之根本者為心法。此心法,显密二教相违。显教以心法為无色无形,密教以為有色有形。显密共立种种之心法。见[心]条。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天台所立迹门十妙中之叁法妙,即叁轨也。以叁法可為轨范,故名叁轨。一、真性轨,无虚偽谓為真,不改谓為性,指真如实相之本体也。二、观照轨。指观达真性之智慧也。叁、资成轨,指资助观照之智而使开发真性之万行也,是如次第有境智行叁者。此叁轨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叁...
《佛学大辞典》 / 260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事物之待缘而起也。一切之有為法,皆自缘而起者。中论疏十末曰:「缘起者体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法华经方便品曰:「佛种从缘起。」俱舍论九曰:「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為缘能起果故。诸支果分,说缘已生,由此皆从缘所生故。」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佛学大辞典》 / 189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又作勾纽,[革玄]纽。悬袈裟而结合两片者。作轮形,谓之[巾句],垂絛帛為纽,即叁分袈裟之幅於前后处置[巾句]与纽也。然依律则纽之前后相反。毘奈耶杂事七曰:「佛言:為护衣,应安纽[巾句],可於肩上安[巾句],胸前缀纽,纽有叁种:一如蘡薁子,二如葵子,叁如棠梨子。应於缘后四...
《佛学大辞典》 / 574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九种缘上界上地之惑也。即见苦所断之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无明,五者及见集所断之邪见,见取见,疑,无明,四者。盖十一徧行中,除身边二见者也。俱舍论十九曰:「於十一中,除身边见,所餘九种,亦能上缘。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显无有缘下随眠。此九虽能通缘自上,然理无...
《佛学大辞典》 / 355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佛有生身法身二种,故舍利亦有二种,八石四斗之遗骨,生身之舍利也。所说之妙法,法身之舍利也。故谓之法身舍利偈,又云法颂舍利,略曰法身偈。说四諦中苦集灭叁諦之偈颂也。而常约於其说苦諦之诸法从缘生一句,称為缘生偈,又曰缘起偈,智度论十八引[虫毘]勒论中所说曰:「佛於四...
《佛学大辞典》 / 554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觉即知觉。宗镜录云:若唯修事定,但习世禅,虽曰修行,犹生恶觉,以不制意地,未断其原故也。经云:一切凡夫,虽善护身心,犹故生于叁种恶觉。是也。 一、欲觉,欲即贪欲,谓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尘过患,而于顺情之境,种种贪求,而生恶觉,故名恶觉。(五尘者,色尘、声尘、...
《三藏法数》 / 211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不变真如比水,随缘真如较波。此波有二,根本无明為缘,搅乱平等一味之性海,而作善恶之业,感苦乐之果,昇沈六道者,凡夫自身随缘真如之波也。又吹於大悲之风,现种种之境,化种种之身,布种种之教者,佛菩萨為他随缘真如之波也。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一、自性断,谓智慧起时,烦恼暗障自性应断,故名自性断。 二、不生断,谓得法空之时,能令叁涂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叁涂者,火涂、刀涂、血涂也。) 叁、缘缚断,谓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境,不起贪嗔;于境虽缘,不生染着,故名缘缚断。
《三藏法数》 / 107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又曰生佛一体,生佛不二等。生者,迷之眾生,佛者,悟之佛陀,一如者,无差别之义也。或曰凡圣一如。谓為迷悟不二亦同。即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也。宝积经曰:「眾生如即如来如,如来如即眾生如,眾生如来无二无别。」不增不减经曰:「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此二法者...
《佛学大辞典》 / 520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转即运动,变即改易。此是外道妄计形相等九种,各有迁变之不一也。盖外道不了法从缘生,本无自性,一切境界,起灭唯心,而妄计有无,遂成邪执。如来恐诸末世众生,堕斯等见,故于楞伽会上,对大慧菩萨说此九种邪计之相也。(梵语楞伽,华言不可往。) 一、形处转变,形处即四大...
《三藏法数》 / 454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忆念受持也。八十华严经一曰:「皆勤念持一切诸佛所有名号。」智度论四十八曰:「念持智慧,在缘中不令散恼,故名念持。」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南山律宗之意,佛之制戒,有深防与限分之二。制戒本為止业因。业因必由叁毒。凡夫未能了心性,卒然制之甚难,故约於身口二业而制四重。二业既清净,则心自沈静。能见过本。故制四重為道体。是根本制也。更制其餘种类以防四重名為深防。又因过犯尚未穷极,豫加重制,禁微以防着,亦...
《佛学大辞典》 / 362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旧译曰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新译曰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一因缘,谓六根為因,六尘為缘也。如眼根对於色尘时,识即随生,餘根亦然,是名因缘。二次第缘,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叁缘缘,谓心心所法,由託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名為缘...
《佛学大辞典》 / 158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谓事理本来无二,於浅近之事相上自具深妙之真理也。止观一曰:「离说无理,离理无说;即说无说,无说即说。无二无则即事而真。」光明玄曰:「若取即事而真,為真身。」法华玄义四曰:「虽服甘露,不能即事而真,伤命早夭。」大日经疏一曰:「譬如幻师以咒术力加持药草,能现种种未...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2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乘,即运载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叁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叁乘。(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众,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
《三藏法数》 / 308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甚深之法忍也,法忍有叁忍五忍十忍等种种浅深差别。无量寿经上曰:「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又曰:「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见[忍]条。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一、生不可避,谓人受生,皆由前世善恶之业。若前世作善,今生善处。前世作恶,今生恶处。若欲避恶报而求生善处,欲辞善处而从恶报者,皆不可得。故云生不可避。 二、老不可避,谓人年幼,颜色鲜泽,发黑齿白,气力坚强。一旦老耄,头白齿落,气短呻吟,形神昏昧,欲使不老,终...
《三藏法数》 / 454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诸变化相,各还本所因处,有八种也。楞严经曰:「佛告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鬱[土孛]还尘,清明还霽,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见修无学之叁道中,特於见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建立九种之区别也。盖徧知為於四諦之境周徧知之之意。虽以智為其性,然今非称智為徧知。乃以因此徧知而断烦恼之故,於果附以因之名,名断為徧知。所谓断徧知是也。 俱舍论光记二十一云:「断徧知,谓诸断择灭為体。徧知是智,即是断...
《佛学大辞典》 / 1094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圆教以万法圆融之故,门门各立之义不可有。然於一法之上非无四门入理之异:一有门,观见思之假即是法界,具足一切佛法,是叁諦相即之假也。二空门。观一切之法不在因,不属缘,我及涅槃亦皆空,是叁諦相即之空也。叁亦有亦空门,空假相即,故為亦有亦空,是空假相双之中也。四非有...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台家所说法报应之叁如来,正了缘之叁佛性,行智理之叁法,法般解之叁德等,在圆教為不纵不横,在别教為纵横差别,约之於性修因果二门,而谓之性横修纵,因纵果横。性横修纵者,就叁德明之,则此叁齐為性德,般若解脱之二德不更為智断之修用,叁法自立,互不相融,如叁帝王之鼎立,...
《佛学大辞典》 / 649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梵语Pratyekabuddha,旧称辟支佛。又曰辟支迦罗。新称鉢剌翳伽佛陀。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缘觉者:一,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证理,一,因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悟无常,断惑证理。独觉者,彼於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也。大乘义章十七末曰...
《佛学大辞典》 / 693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释华严经自十方面者: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叁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释文义。出华严大疏一。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行位叁道之一。声闻乘自一来向至阿罗汉向究竟,断叁界修惑之位也。又菩萨乘十地之间断俱生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之位也。既於见道,一旦照见真諦,更修习真观,故谓為修道,四教仪六曰:「二叁果去重虑缘,真名修道。」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自外与力,而助物之生起之缘也。对於内因而言。四缘中之增上缘也。起信论曰:「用重习者,即是眾生外缘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唯识宗谓识中第七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我执,第六识对一切之法境,於我法起执。其他前五识及第八识,无我法二执,无能徧计之义云。护法之说也。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触於行住坐卧之缘,对於色声等之境也。即日常之动作。小止观曰:「第二明歷缘对境,修止观者,端身常坐,乃為入道之胜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心有间绝。结业随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中略)云何名歷缘修止观?所言缘者谓六种缘:一行,二...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护法,胜子,亲光之法相家,凡出诸法之体,有四重,此原為出佛说之教体而分别者,然其他如何之法,亦得通用之。一摄相归性体,二摄境从识体,叁摄假从实体,四体用别论体。是虽為胜劣之次第。然说明之,则宜逆次而依浅深之次第。一体用别论体。一切之事物,依一往所见。则事体作用...
《佛学大辞典》 / 490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竺道生尝着善不受报论。其言曰:依五戒十善等善伏恶,以受人天之身报,但是增上缘,故实者是善非是受报,是与菩萨本业经下所谓「一切善受佛果,无明受有為生灭果,故善果从善因生,恶果从恶因生,名善不受生灭之果。若凡夫圣人一切善皆名无漏,而言受无漏果者。佛化眾生行善背恶故...
《佛学大辞典》 / 231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佛说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一卷,隋达摩笈多译。与[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同本。说有十一种之胜分,因而於十二缘生初置无明之故者。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二十岁已上為沙弥者,以其為可作大僧之年岁故也。行事钞下四曰:「从二十至七十,名字沙弥。」同资持记下四之二曰:「名字者本是僧位,缘未及故。」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实智无缘,则实相无相,於智有缘,不如於实体,则非实智。於相有相,非实智之境,则非实相也。往生论注下曰:「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辅行一之五曰:「实相无相,无相亦无。实智无缘,无缘亦绝。」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烦恼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依邪师,邪教,邪思惟之叁缘而故起,谓之分别起,习為性,自然而起,谓之俱生起。八识中意识為主,起此二种,分别起之烦恼,造善恶之业,俱生起之烦恼,润其业种,而使受生,谓之润生。俱生起之烦恼,起於临终之时,即自体爱,境界爱,当生爱之叁爱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十住十行十迴向之叁贤位。谓為圣胎。因其以自种為因,善友為缘,闻正法而修习长养,至於初地而见道,生於佛家故也。仁王经中曰:「是為菩萨初长养心,為圣胎故。」同良賁疏曰:「於叁贤位俱名圣胎。所谓胎者,自种為因,善友為缘,闻净法界等流正法,修习长养,初地见道,诞佛家矣...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阿难是斛饭王之子。佛成道日生,以其能持法藏,有叁种不同,随德受称,故有叁名也。 一、名阿难,梵语阿难,华言庆喜。生时合国欣庆欢喜故也。以其亲承佛旨,传以化人,即传持声闻藏也。 二、名阿难跋陀,梵语阿难跋陀,华言喜贤。以其住于有学之地,得空、无相、无愿叁解脱门...
《三藏法数》 / 242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梵语叁昧,华言正定。盖地之为德,博厚平静,物无不载,生育滋长,不自为功;包含摄受,周遍无量,于净于秽,了无憎爱。菩萨修行,得其叁昧,有似于地,故名得地叁昧。 一、广大无边,谓菩萨功德智慧,不可思议,庄严愿行,无量无边,譬如大地周遍十方,无有界限也。 二、存济...
《三藏法数》 / 680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相宗谈万法之缘起,第八识之种子,待眾缘和合而现行。是曰种子生现行。其种子与现行之因果,非前后异时,而全為同时。一方现行,正在现行,同时又直以种子薰於本识,是现行种子也。此现行薰习种子因果亦全同时。此种子為缘所扶,於同时生现行,现行又同时薰习种子,叁者展转為因為...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净土门所立,说念佛有叁缘之功力:一、亲缘,眾生起行口常称佛名,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谓眾生之叁业与佛之叁业不相捨离也。二、近缘,眾生愿见佛,佛即应念而现至目前也。叁、增上缘,眾生称念佛,则念念除多劫之罪,命终之时,佛圣眾皆来迎,不為...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闻如是: 一时佛在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皆是罗汉,六通神足。 佛告舍利弗:“过去久远世,时佛名毗婆叶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在槃头摩跋城中,与大比丘众十六万八千人俱。王名槃头,与群臣、庶民、清...
《佛说兴起行经》 / 后汉外国三藏康孟详译 / 892字 / 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15日闻如是: 一时佛在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皆是罗汉,六通神足,唯除一比丘——阿难也。 是时,佛告舍利弗:“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是时有王,名曰善说,城名善说所造。有一婆罗门,名延如达,好学广博,外学、三部、天文、图谶、占相、艺术,晓七种书及外道教诫,解了众...
《佛说兴起行经》 / 后汉外国三藏康孟详译 / 1081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15日Nidāna,译曰因缘,缘起。十二分经之一。说佛之说法缘起由序者。诸经多有通别二序,所谓别序者,尼陀那也。智度论叁十二曰:「尼陀那者,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有人问:故说是事。毘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慧苑音义上曰:「尼陀那...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2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四缘之一。此乃於心心所相续上而立之缘,灭於前念之心法,己逃避而开导彼,以引起后念心法之作用也。犹如渡野中独木桥,前人避开以渡后人也。等者等同之义,前念后念其心心所之数,虽有增减,而各自之体,皆為一个,无一法而二体并起者,前念后念各為一个而相等者,谓之等。如色法...
《佛学大辞典》 / 370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梵语Asaṁskṛta。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為,即真理之异名也。此无為法有叁种六种之别,叁无為中之择灭无為,六无為中之真如无為,是正為圣智所证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实相,曰法界,皆无為之异名也。无量寿经上曰:「无為泥洹之道。...
《佛学大辞典》 / 311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一欲取,於色声香味等五尘之境,贪欲取着也。二见取,於五蕴之法妄计取着我见边见等也。叁戒取,如外道之狗戒牛戒,取着修行非理之戒禁也。四我语取,我语者发自我见我慢等我见之所说法,取着於此我见我慢谓之我语取。见佛性论。俱舍论摄百八之烦恼為四取:一欲取,欲界之钝使也,...
《佛学大辞典》 / 516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大勇菩萨分别业报经曰:「造厕除眾秽,后无便利患。身心常清净。见者无不欢。缘是离诸垢。究竟获大安。」福田经曰:「佛告天帝:我昔安设圊厕,缘此功德。世世清净,秽染不污,食自消化,无便利患。」增一阿含经十曰:「近道作圊厕,人民得休息,昼夜得安稳,其福不可计。」释氏要...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2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应於善恶业因之苦乐果报。又业因与果报。宝积经九十六曰:「阎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来业报自招无代者。」南本涅槃经六曰:「是薄福人受业报故。」法华经序品曰:「善恶业缘,受报好丑。」宗镜录二十六曰:「命是一期之业报。」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菩萨调伏恶法障碍之六法也。一、性调伏,谓菩萨有善根种性,故修习善法,调伏身心诸烦恼障也。二、眾生调伏,谓调伏一切眾生,知声闻性缘觉性乃至人天性之别,使夫夫得道也。叁、行调伏,谓修万行调伏诸烦恼,為眾生修苦行而不悔恨也。四、方便调伏,谓以种种方便调伏眾生使初发心...
《佛学大辞典》 / 215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今於四类之别解中,示地狱界与人界及佛界叁种之相。先言地狱界之十如是,相如是者恶人显后堕地狱之前相,凡夫虽不知,而佛菩萨之目,则能见之也。性如是者,专习恶之人其习状如生成,改变為难也。体如是者:「摧折麤恶色心以為体质。」即堕於地狱為狱卒所责之荒恶身心体是也。私记...
《佛学大辞典》 / 810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二种罗汉之一。阿罗汉之根性愚钝,而待好时好缘解脱烦恼者,谓之时解脱;根性锐利,不必待好时好缘,随意入定解脱烦恼者,谓之不时解脱。六种罗汉中前五者為时解脱,后一者為不时解脱。俱舍颂疏二十五曰:「后不动种性名不时解脱,谓是利根以不待时,便能入定,入心心解脱故。」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在於心在於缘在於决定之意也。申言之,即谓自心缘决定叁点校量,辨五逆十恶之罪人,仅由临终十念之功而得往生,决不违背业道之理也。按观经等谓若有眾生,造五逆十恶等诸不善业者,应堕恶道,多劫间受无量苦,而临命终时,遇善智识教,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能除八十亿劫生死...
《佛学大辞典》 / 409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教法為入道之门户,故云门。又教法万差各异门户,故曰门。法华经譬喻品曰:「以佛教门,出叁界苦。」四教仪一曰:「眾生机缘不一,是以教门不同。」又曰:「於无言理,赴缘起教,以教為门,是以稟教之徒,因门契理。」止观大意曰:「今家教门,以龙树為始祖。」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金刚界所立之秘法。金刚萨埵(中)、欲(东)、触(南)、爱(西)、慢(北),之五金刚菩萨也。一、金刚萨埵,谓一切眾生本有自性之六大。六大之体性坚固不变,故云金刚。萨埵译言有情,安之於中央者,以六大為诸法之根本体性故也。二、慾金刚,凡夫始遇阿闍梨,开示六大平等生佛...
《佛学大辞典》 / 316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对於性海果分而言。华严宗之语。原来如来之果海,不可称不可说,随机缘而起说,专為因人。因而其所说皆為因人所知所了之分齐,谓之缘起因分(因人者,因位之人,即等觉以还者)。五教章上曰:「缘起因分,即普贤境界也。」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龙鬼神无央数。十方诸来菩萨十万人。皆自然师子七宝莲华上坐。十方诸菩萨见佛端正无比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座中有一菩萨。名若那尸利。语文殊师利菩萨言。仁者。知深经能自知。佛何因缘庄严其身。得功德...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 2481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17日谓凡夫,外道,与叁乘及诸佛菩萨叁种人之智。即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是。楞伽经叁曰:「一切外道凡夫计着有无,一切二乘随自共相希望计着。诸佛菩萨观所有法,见不生灭,离有无品,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七转识各缘其外境时,依其识自体之力,薰习其所缘境之二相分与本质之种子於第八识,谓之相分薰。薰习能缘之见分及自证分证自证分之种子於第八识内,谓之见分薰。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九十五种之外道,以十一宗统收之。 一数论师,计冥諦生。从数起论,故名為数论,又论能生之数,故名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諦生者,百论云:由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諦。前二十四諦从神我生,以神我為主。神我者常觉明了,常住不坏,而摄受诸法。是...
《佛学大辞典》 / 833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六。法相宗之住心也。起无缘之慈而為济度他之大乘行之住心也。他缘者,谓缘他之眾生。大日经一曰:「大乘行发无缘乘心,法无我性。」此无字之梵语莽鉢罗,有无与他之二义。故疏為他缘乘与无缘乘之二释。疏二曰:「梵音莽鉢罗,是无义,亦是他义。所谓他缘乘者...
《佛学大辞典》 / 228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梵语Duḥkha-duḥkhatā之译。叁苦之一。苦眾生身心之苦,从飢饿疾病风雨寒热鞭打劳役等苦缘而生之苦也。大乘义章叁曰:「从彼苦缘逼而生恼,名為苦苦。刀杖等缘能生内恼,说之為苦。从苦生苦,故曰苦苦。」法界次第中之下曰:「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 又有情之心身...
《佛学大辞典》 / 256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阿弥陀佛以光明与名号之因与缘,普救眾生。眾生得往生弥陀之报土者,由於与以名号之因。其所以得名号之因者,由於名之计量。名号為能生之因,如父。光明為所生之缘,如母。名号与光明,乃眾生往生净土之他力因缘也。信心為内因,故光明与名号為外缘。又信心為眾生心内所发之涅槃真...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2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Vastu,又作婆藪斗,律藏名。饰宗记二末曰:「婆藪斗律者。真諦叁藏云:此翻品类律也。此律多说缘起制诸轻戒。」开元录九(义净传)曰:「跋窣堵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也。梵有楚夏耳。」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2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叁心相见道之后,又有十六心相见道。此亦有二种:一、法智与类智配於上下二界而成十六心,如前之小乘。二、不分上下二界,法智与类智配於所观之理与能观之智,而成十六心。即一、苦法智忍,缘叁界之苦諦而正断善恶之无间道智也。二、苦法智,断善恶已,证真如之解脱道智也。叁、苦...
《佛学大辞典》 / 229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专修念佛行者,以念佛之德自获得现世之利益也。观念法门说现生利益五种增上缘之第二曰:「护念得长命增上缘。」教行信证叁末说现生十种利益之第一曰:「冥眾护持益。」皆為证明现世之利益者。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十回向中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之菩萨,观所回向而了知十种之无相:一了一切之眾生界,无有眾生。二解一切之法,无有寿命。叁知一切之法无有作者。四悟一切之法,无补特伽罗。五了一切之法,无有忿諍。六观一切之法,皆从缘而起,无有住处。七知一切之物,皆无所依。八了一切之剎,悉...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又称重空叁昧。是举前空空叁昧之一以摄他也。若各别称之,则為重空,重无相,重无愿也。一、空空叁昧,罗汉先以无漏智观诸法之空无我,是名空叁昧,更以有漏智观前之空智為空相,厌捨之名為空空叁昧。二、无相无相叁昧,先以无漏智观涅槃之灭静妙离,名為无相叁昧,更以有漏智观尽...
《佛学大辞典》 / 257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Pratyeka,不逢佛世而悟,故云独觉,观十二因缘而觉悟,故云缘觉。慧苑音义上曰:「辟支梵音。具云毕勒支底迦。此云各各独行。佛者觉也。旧翻為独觉,正得其意,或翻為缘觉,译人谬。以梵语云鉢攞底迦,此翻為缘故。智论第十八中通上二类也。」玄应音义叁曰:「缘一觉又云独觉。旧...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敬礼之一。在尊者之傍旋绕於右也。无量寿经上曰:「稽首佛足,右绕叁匝。」象器笺十曰:「四分律云:客比丘於塔边,左行过,护塔神瞋。佛言:不应左行过,应右绕塔而过。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云:右绕者顺佛法故,所以右绕。」寄归传叁曰:「言旋右者,梵云鉢喇特崎拏Pradakṣiṇa,鉢喇...
《佛学大辞典》 / 596字 / 2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清康熙间陕西人,名超常,号风颠。俗姓李,名福。十四岁娶妻。十八岁,忽一夜猛然触醒万物无常,方纔日落,又是五更。与妻同眠,明是活鬼相守。乃信口道,一十四岁配姻缘。可笑夜夜伴鬼眠。四恩无义今宵悟。再不落他火坑间。即起往西山寺出家。苦参六载,夜闻谷风大悟。着有语录六...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2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一一善知识於法门身真实相中,心住於缘,不生妄想戏论,是等持之义也。如入阿字门,一念法界,是毘遮那叁昧也。於莲华印,一心不乱,是观自在叁昧也。於金刚慧印,一心不乱,是秘密主叁昧也。乃至释梵之诸尊各於一法界门得自在,若於彼解脱身一缘不乱,名為净天眼叁昧。若於大悲藏...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新曰十徧处。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之十法,使其一一周徧於一切处也。十中之前八者,如前之第叁净解脱,观色之清净,其所依之禪定亦如前,依第四禪定缘欲界之色也。后二者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定為所依,缘其他受想行识之四蕴也。修观行者由解脱入於胜处,由胜处入於一切处,起於后...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十界中由第一地狱界至第六天界為六道。第七声闻界,第八缘觉界,第九菩萨界,第十佛界為四圣。法华玄义二曰:「十界谓六道四圣也。」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為佛,菩萨,等缘日之一种,於此日参诣者,与参诣四万六千日同一功德云。但多尚观音菩萨之缘日,即旧歷七月初十日也。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真如本觉有内熏外缘之二用,内熏者,真如之体相熏习也,无始以来具无漏之法在内冥冥熏习眾生之妄心,能使眾生不知不识,厌生死之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之法,发心修行。自然之作用也。外缘者,真如之用熏习也,自法身垂报化二身,使眾生成见佛闻法之外缘,无作之作用也。起...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断惑四因之一。灭能缘之惑,而所缘之惑,自然断灭也。见惑内苦集二諦下他界缘之惑,依之而被断。即他界缘之惑,為自界缘之惑所缘者,故断其能缘之自界缘惑,则他界缘之惑,自然断灭也。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是耆闍寺凛师所立。一因缘宗,二假名宗,此二者同前。叁不真宗,如诸大乘经说诸法如幻化等者。四真宗,说诸法真空之理者(清凉云:第叁第四仅法(第四)喻(第叁)之别)。五常宗,如涅槃经说真理有恒沙功德常恒等义者,与前第四之真宗同。六圆宗,如华严经说法界自在缘起,德用圆...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华严大判一经為四分:一信分,二解分,叁行分,四证分。见叁藏法数十四。 又法相宗立八识,八识之心王,心所,体虽各一,而分别所起之用,则有四分:一相分。是為心内所现之境,心者虑知之法,虑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时,心之自体自转变,而现所虑所托之境,此名所虑所托...
《佛学大辞典》 / 565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眾僧作法事,有比丘欲缺席,则以自己赞同眾事之欲望,说於他比丘。使其比丘於眾中传说之。名之為欲法。由缺席本人对出席之人而说之,谓之与欲,他受之,谓之受欲,来眾中传说之,谓之说欲。而其受欲之比丘,若有缘,不得出席,由更与欲於他比丘,谓之转欲。行事钞上一曰:「受欲已...
《佛学大辞典》 / 158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心识谓之有所缘,心识以外之物谓之无所缘。所缘者如眼识之於色,耳识之於声。心识攀缘寄託之境界也。总之,心识必有此所缘,故名有所缘。俱舍论二曰:「六识意界及法界摄诸心所法,名有所缘,能取境故。」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对於内证而言。有一本体由此而现於外之作用也。申言之,即应机而示现说法神通等之用也。大乘义章二十末曰:「以定住缘,息其外用。」法华玄义一上曰:「内用名自在,外用名神力。」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谓前生之心王开路引导后生之心王心所也。唯识论叁曰:「开导依者,谓有缘法為主,能作等无间缘。此於后生心心所法,开路引导名开导依。此但属心,非心所等。」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又曰非智缘尽。无為法之一。新云非择灭无為。数者新译所谓心所法也。善恶之心所法,其数许多,故谓之数法,今為智慧之数法,缘智慧数法断烦恼所得之尽灭,谓之数缘灭。即涅槃也。非依智慧数法之缘,仅依见能生之缘,而诸法归於尽灭,是曰非数缘尽。智度论九十八曰:「如阿毘曇言:...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大愿力与大业力也。阿弥陀佛思惟五劫而建立之四十八愿為大愿,积累兆载永劫之六度万行為大业。观经玄义分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為增上缘也。」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六识之一。依意根而起,了别法境之心王也。有四种之别:一独头意识,不与他之五识俱起,独起而汎缘十八界之意识也。此在散心,於叁量中必為比非之二量。二五同缘意识,与他五识同时而起,与彼共缘其境明了依之意识也。是心之现量。叁五俱意识,与五识同时而起,缘五境傍缘十八界之...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教者,谓从缘而设之教说,行者,谓可剋果之因行,理者,谓从名而詮之理致。法华玄义一下约之於通别曰:「从缘故教别,从说故教通。从能契故行别,从所契故行通。理从名故别,名从理故通。」释籤一下曰:「此叁中通摄佛法。教则机应相对,行则因果相对,理则名实相对,亦是事理相对...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法华传八曰:「李遗龙者,并州人。其家书业,相继究微。龙父名曰乌龙,偏重此土道教,不信佛教。性耽嗜酒肉,谤佛经。(中略)凡一生中,不书佛经。设復有人,赠投金玉利,都不见经,况自书写。遂发狂乱,语遗龙曰:若汝吾子,不可信佛经。信而犯者,灾横不少。即吐血而卒。后并州...
《佛学大辞典》 / 461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断惑四因之一。依徧知所缘之境而断烦恼也。见惑之内,苦集二諦下自界缘之惑,与灭道二諦下无漏缘之惑,依之而断。即观其為烦恼所缘之境之四諦理而至於徧知,故能缘之烦恼,自然断灭。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此為四种缘记中之法界缘起,具体的说明者,缘起之义理,穷极於此,是為华严一家之特色。其為缘起精神之点,在於一多相即。於此有钱货十钱,此十钱為成自一钱者,何则?本来自性无十,十為积一得成之缘成法,无一即十亦无。反之而可知一钱由十钱而成,何则?本来自性非有一,一是对...
《佛学大辞典》 / 393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以车之二轮譬定慧。止观五曰:「驰二轮而致远,翥两翅以高飞。」同辅行五曰:「二轮远运,譬定慧横周。」 又食轮与法轮也。大会必有说法,说法即转法轮也。又必行斋食,因法轮而谓為食轮。又此二者必相属而转,犹如车之两轮,故云二轮。元亨释书会仪志曰「牟尼觉王之御於西印也,...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阿赖耶识,以自种子為因缘,变现根尘器界等相,此依共业不共业之所感,有共相不共相二种。共相者,谓多人同感也。如山河等。虽是人人所变各别,然同在一处不相障碍,如眾多之灯明,共在一室而不相障碍,一一各别,而处所无异也。不共相,為唯自变而自用者,如内之五根等。瑜伽六十...
《佛学大辞典》 / 218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断惑四因之一。依徧知所缘之境而断烦恼也。见惑之内,苦集二諦下自界缘之惑,与灭道二諦下无漏缘之惑,依之而断。即观其為烦恼所缘之境之四諦理而至於徧知,故能缘之烦恼,自然断灭。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1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地水火风也。依俱舍论言,此四大有假实二种,其实者,称為四界或四大界,假者,单云四大。实之四大,一地大,性坚,支持万物。二水大,性湿,收摄万物。叁火大,性煖,调熟万物。四风大,性动,生长万物。此四者,以造作一切之色法,故谓之能造四大。其体触处所摄,唯為身根所得。...
《佛学大辞典》 / 496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Pratyaya,攀缘之义。人之心识,攀缘於一切之境界也。如眼识攀缘色境而见之,乃至身识攀缘触境而觉之。因而心识為能缘,其境界為所缘,其心识向境界而动之作用,谓之缘。即心攀缘境界也。缘為心对於境之作用,易言之,则為心之虑知。故常曰缘虑,示缘即虑知也。成唯识论一曰:「在...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ga又作誐,伽,[口卉],我,疙。悉曇体文叁十五字中牙声之第叁。五十字门之一。字记作「迦。」大日经疏作「哦。」金刚顶经曰:「誐字门一切法行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誐字时,是甚深法声。」大庄严经曰:「唱伽字时,出甚深法入缘起声。」此由Gata(行)及Gambhira(甚深)...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又名开导依。谓前念之心灭而為生起后念心心所之所依也。盖后念之心心所,必俟前念之心灭,让现行之位,始得生起,故前灭之心(意根),望后念之心心所,谓之等无间缘依。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行之四依与八正道也。以為缘粪扫衣等行之四依,正见等之八正道為因而得证果也。南山戒疏叁下曰:「行法依,即四依八正是也。」见[四依]条。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善导观念法门明念佛之行者,得五种增上缘,其中第二為护念得长命增上缘。谓现生為佛护念,得长寿之强力因缘也。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1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有缘日之略。谓某佛於娑婆有缘之日也。又结缘日之义。眾生於其佛结缘之日也。此缘日之义,经论无典据。但以叁十佛分配於叁十日而拜之,则自五祖戒禪师始。是缘日之根元也。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1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唯识宗谓识中第七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我执,第六识对一切之法境,於我法起执。其他前五识及第八识,无我法二执,无能徧计之义云。护法之说也。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缘者缘助也。下自地狱界,上至佛界,依善恶业之缘助如法得苦乐之报也。苦乐之性分,為习因。使之感果者,善恶之业缘也。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色香等百般之世相,总為我心识之所攀缘者。据大乘之实义,则诸缘皆心识之所变也。首楞严经一曰:「汝今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1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Dhyāna,又作駄演那,駄那演那。定名七种之一。译為静虑。旧称,禪那,译言思惟修。俱舍宝疏二十八曰:「駄南,此云静虑,駄那旧云禪那讹也。」了义灯五本曰:「四云駄那衍那,此云静虑。」瑜伽伦记四上曰:「四云駄衍那,此云静卢,旧云禪义不正也,或云持阿那讹也。」俱舍光记二...
《佛学大辞典》 / 196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海东元晓,立四教:一叁乘别教,如四諦缘起经等為声闻缘觉菩萨叁乘所共学,其中二乘又明法空,异於菩萨,故曰叁乘别教。二叁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经等為声缘菩叁乘所共学,其中皆说二空,故曰叁乘通教。叁一乘分教,如梵网经等,菩萨不与二乘共学,名為一乘,其中未显法之周徧圆融,...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十住心之第六、他缘大乘心也,他无两义,梵音同一、故约於菩萨之大悲缘他眾生而谓之他缘,约於菩萨之大智缘心外无法而谓之无缘。大疏二曰:「梵音莽鉢罗,是无义,亦是他义。所谓他缘乘者,谓发平等大誓,為法界眾生行菩萨道。乃至诸一阐提及二乘入正位者,亦当以种种方便折伏摄受...
《佛学大辞典》 / 189字 / 1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比丘於安居中依父母之病缘或自己无已之事缘,要外出时,行其作法以受暇日,名曰受日。其法以七日為程度,七日尽,尚要受日者,则改受之。见行事钞上四之二。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1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四种缘起之一。又云法界缘起。华严经所说缘起之法门也。一切之法,互相為缘互相起法也。缘一法而起万法,缘万法而起一法,重重缘起,而缘起之义无穷,故曰无尽缘起。故云万法相即相入,无碍自在。见五教章十。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也。又通达事理之作用也。又智与慧虽為通名,然二者实相对。达於有為之事相為智,达於无為之空理為慧。唯识论九曰:「云何為慧?於所观境简择為性,断疑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俱舍论四曰:「慧谓於法有简择。」大乘义章二曰:「於...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1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梵语娜麼Nāmān(N.sg.n.Nāma),能随音声赴物体,因而詮体,使人起想者。以闻其名,则其物体之相必浮於心故也。唯识论二曰:「名珠詮自性,句詮差别。」法华玄义一曰:「名名於法,法即是体,寻名识体。」瑜祇经曰:「那麼是名字也。」俱舍论五曰:「名谓作想。」同光记五曰:...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1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起信论所说之叁大也。真如為体,真如体内智慧慈悲等无量之功德為相,此体相不固定,应於缘而活动為用。见[叁大]条。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1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一、顺生死观。观有漏业為因,爱取等為缘,感识等乃至老死等生死果之相也。二、逆生死观。观无漏之正慧為因正行為缘,证涅槃果之相也。是亦為流转还灭之二观。见止观五之叁。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因者有亲生结果之力,业者為生果助缘之所作,即因与缘。此二相和而诸法生。大日经二曰:「诸法无形像,清澄无垢浊,无执离言说,但从因业起。」大日经疏十九曰:「因如镜,业如身,对镜而影现也。」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1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二。谓凡夫信世间因果之道理,知持斋之為善而行之也。持斋者不过中食之法(过正午不為食),以之為善道者,為印度古来之风俗,无异於此方所谓仁义之道。因而以之為人乘之住心。大日经一曰:「愚童凡夫类,犹羝羊。或时有一法想生。所谓持斋,彼思惟此少分,发...
《佛学大辞典》 / 274字 / 1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佛说旧城喻经。一卷,宋法贤译。与佛说缘起圣道经,佛说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同本。说十二因缘之观法。或逆或顺,观十二因缘,如行旧道达旧城,因以為经名。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1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 / 《佛说旧城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