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度之法会也。罗什译之弥勒大成佛经曰:「说此偈已,出家学道,坐於金刚庄严道场龙华菩提树下。(中略)於此日初夜降四种魔,成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中略)尔时释提桓因、护世天王、无数天子,於华林园头面礼足,合掌劝请转於法轮,时弥勒默然受请。(中略)说是语时九十六亿人...
《佛学大辞典》 / 300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叁善道者,谓天、人、阿修罗,同修十善,虽有上中下品不同,皆名善道。(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 一、天道,天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也。谓因修上品十善,复修世间禅定,得生其中,是名天道。 二、...
《三藏法数》 / 286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亦名四道,出阿毗达磨俱舍论) 对即敌对,治即攻治。譬如人有此病,即用此药治之,故名对治。 一、厌患对治,谓众生见欲界生死之苦,烦恼惑业之集,深生厌恶,起大加行,修于圣道,对治苦、集,故名厌患对治。 二、断对治,谓众生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于是修无间道...
《三藏法数》 / 240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此四通言无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于大众中凡有所说,则无恐惧之相,故名无所畏。(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叁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
《三藏法数》 / 510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富兰那迦叶Pūraṇa Kāśya a,富兰那其字,迦叶其姓。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二末伽梨拘赊梨子Maskārī Gośali utra,末伽梨,其字,拘赊梨,其母名。计眾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為自然者。叁删闍夜毘罗胝子Sañjaya Vairaṭī utra,删闍夜其字,毘罗胝...
《佛学大辞典》 / 577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世间者,隔别名世,间差名间。谓诸法间隔不同也。 一、天配正觉世间,正觉即佛也。谓天道广大,包万象以无余。佛智弘深,极十方而普照。故以天配正觉世间也。 二、地配器世间,世界如器,名器世间。谓地有含藏之能,亦有负载之义,而为世界所依;十方世界无边刹土,亦为一切有...
《三藏法数》 / 210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即四諦也。苦集二者如上。灭者谓灭生死苦果之涅槃。道者谓可得涅槃果之正道。盖苦集灭道者為世间与出世间,即生死与涅槃之一双因果,苦為生死之果,集為生死之因,灭為涅槃之果,道為涅槃之因也。但先果而后因者,以果显着易知,因幽微难知故也。此四种之理,皆是真实,故云諦。声...
《佛学大辞典》 / 301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广西全州之湘山寺,无量寿佛真身在焉。其法名曰全真。唐肃宗时,脩道於衡山。后居湘山者七十年。涅槃於此。其徒漆其身而龕之。僖宗时,奉為无量寿佛。歷朝香火甚盛。明一统志八十叁曰:「全真,柳州人。唐至德初来游湘源,刱净土院。宋州刺史韦宙,遣使礼请,翌日即至,四门各见其...
《佛学大辞典》 / 230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叁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叁、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
《三藏法数》 / 817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譬苦集灭道四諦之理。以小乘之人依止於四諦之理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诸子等安稳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復障碍。」法华文句五曰:「衢道正譬四諦,四諦观异名為四衢。」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父母恩,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盖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顺,死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男女,孝养父母,承顺无违,常为诸天护念,福乐无尽。纵能一日叁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尚未能报一日之恩也。 二、众生恩,经云: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
《三藏法数》 / 526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停者,止也。谓修此五法,以止其五种过失之心也。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谓多贪欲之人,于男女身分,互相染着,须假作九想不净之观治之,令其贪着之心不起。故云多贪众生不净观。(九想者,胖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也。) 二、多嗔众...
《三藏法数》 / 755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Mānusa,又作Manuṣya,末奴沙,摩[少/(兔-、)]沙,摩[少/(兔-、)]赊,摩奴沙,摩努娑摩[少/(兔-、)]奢,摩奴晒,摩努史也。略曰摩[少/(兔-、)]。又曰摩拏赦,摩[少/(兔-、)]舍喃。译曰人,意。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末奴沙亦云摩[少/(兔-、)]沙,此云人。」法华文句四曰:「人者,...
《佛学大辞典》 / 388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娑竭罗龙王Sāgara-nāgarāja之女,八岁,诣灵鷲山,现成佛之相。法华经提婆品曰:「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鷲山,从莲华下,至佛前,头面敬礼二世尊(释迦与多宝)足。(中略)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言:...
《佛学大辞典》 / 508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慈(Maitrī)悲(Karuṇā)喜(Muditā)舍(U ekṣā)之四无量心也。从所缘之境,而谓為无量,从能起之心,而谓為等。以於平等起此心故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迦叶端思行四等。」大乘义章十一末曰:「经中名此以為无量,亦云四等。缘於无量诸眾生起,故名无量。等缘一切,故復名...
《佛学大辞典》 / 451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谓菩萨常为利乐一切众生,示现世间,而作善友,劝导诱掖,开示教他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遭苦不舍,谓菩萨运大悲心,怜悯六道众生,受诸苦恼,故随类现形,种种开示,令得出离。虽代受其苦,心无弃舍,是为遭苦不舍。(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
《三藏法数》 / 506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疑佛,疑佛者,谓众生心,作如是念:佛为大耶?富兰那等为大耶?由此疑念,不信佛是智人,恶口谗谤,裁断自心善根,故名心裁。(梵语富兰那,无翻,即空见外道。谓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不生灭也。) 二、疑法,疑法者,谓众生心,作如是念:佛法为胜耶?韦陀等法为胜耶?由...
《三藏法数》 / 383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Pattra叶。但传说贝者叶之义,多罗(Tāla)树之叶,谓之贝多罗,叁藏之经典皆记之。多罗树之形如棕櫚,叶亦相似,或翻岸者,直然脱出之义歟。古师以之為菩提树者讹也。翻梵语曰:「贝多罗,译曰脱也。」名义集叁曰:「多罗,旧云贝多,此翻岸,如此方棕櫚。」法显传曰:「菩萨前到...
《佛学大辞典》 / 176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支那十叁宗之一。依涅槃经而弘布佛性常住之旨之宗也。自北凉之曇无讖初译此经,宋之慧成,曇无成,僧庄,道汪,静林,慧定,曇斌,超进,法瑶,道登,曇度,道成诸师,製疏作章。弘布甚盛。在隋则净影,智徽,法礪,道绰等,多以涅槃為宗。至唐朝道宣,法宝各有所弘,而所归在於涅...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
《三藏法数》 / 203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有一类大心之眾生,直闻大乘,行大法,证佛果,此為顿悟。初得小果,后迴入大乘,而至佛果,此為渐悟。又自初虽入大乘,而以歷劫之修行,渐成佛道,為渐悟。速疾证悟妙果,為顿悟。但以初义為通说。圆觉经曰:「是教名為顿教大乘,顿机眾生从此开悟。」大日经疏曰:「无顿悟机不入...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荼毘佛身时,全身悉為细粒之舍利,其一分之牙不损,现形在灰烬中,是云佛牙舍利。时有捷疾鬼盗佛牙去,其后毘沙门天之那吒太子以其佛牙授南山道宣律师云。后分涅槃经曰:「帝释於佛口中右畔上頷,取牙舍利,即还天上起塔供养。尔时有二捷疾罗剎隐身随帝释后,眾皆不见,盗取一双佛...
《佛学大辞典》 / 402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具名菩提萨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质帝萨埵。旧译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觉有情。又萨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
《佛学大辞典》 / 598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於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諦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证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叁类智,证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諦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諦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諦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諦之智也。...
《佛学大辞典》 / 526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法相宗所立如来之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境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之总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转...
《佛学大辞典》 / 671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赵州到黄檗,檗见来,便闭却入门。州於法堂内把火云:救火救火。檗便出擒住云:道道。州云:贼过后张弓。」见会元赵州章,葛藤集上。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修道而得之眼也。又观道之眼也。佛开解梵志阿颰经曰:「道眼观知可度者。」圆觉经曰:「分别邪正能於末世一切眾生无畏道眼。」楞严经曰:「发妙明心,开我道眼。」注曰:「真妄显现,决择分明,曰道眼。」苏軾诗曰:「道眼已入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无间道,谓声闻初果之人,依于八忍,能断八谛下迷理之惑,此八忍不被见惑之所间隔,是名无间道。(八忍者,苦法忍、苦类忍、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道法忍、道类忍也。八谛者,欲界四谛、色界无色界四谛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解脱道,谓...
《三藏法数》 / 174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是為旧称,新称云叁叁摩地,译曰叁定,叁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叁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叁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叁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叁叁昧,无漏定谓之叁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捨,无漏曰八解脱也...
《佛学大辞典》 / 680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又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究竟之真理,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之异名,心者迁流於剎那,皆云心行。瓔珞经下曰:「一切言语断道心行处灭。」维摩经阿閦佛品曰:「一切言语道断。」止观五上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仁王经中曰...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梵云路伽耶陀Lokāyata,译曰顺世外道。立顺世情之教外道名。梵云缚摩路伽耶陀Vāma-lokāyata,译曰逆顺世外道。又曰左顺世外道。反於顺世外道而立逆世情之左教之外道名。玄赞九曰:「路伽耶陀者,先云恶答对人。正言路迦耶底迦,云顺世外道,逆路伽耶陀者。先云恶徵问人,正言缚摩...
《佛学大辞典》 / 263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叁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 一、信根,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
《三藏法数》 / 256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五道者,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也。若言六道,则加阿修罗。此不言者,以阿修罗一道,摄于天、人、畜生、饿鬼诸趣之中故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 一、天道,天者,最高最上,极大极尊,受用出于自然,快乐莫非如意,由昔广修净行故感此报,是名天道。 二、人道,人...
《三藏法数》 / 410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自性义,谓诸佛法身,皆依真如理体而为自性,是名自性义。 二、因义,谓诸佛于无量无数劫中,修习胜果之因,是名因义。(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叁、果义,谓诸佛永断一切烦恼等障,证得无上菩提之果,是名果义。(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业义,谓诸佛以...
《三藏法数》 / 355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金刚是喻。金刚心者,谓菩萨之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觉了诸法,谓菩萨发大愿心,誓欲了知无量无边不可穷尽一切微妙法门,无有遗余,故云觉了诸法。 二、化度众生,谓菩萨以无上涅槃之道,度脱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众生,悉得出...
《三藏法数》 / 539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Samjayin vairaḍi utra(Sañjaya vairatī utra),删闍耶毘罗胝子。新称删逝移毘剌知子。六师外道之一。删闍夜,為其字,译言等胜。毘罗胝,為母之名。因母而名,故曰子。注维摩叁曰:「什曰:删闍夜,字也。毘罗胝,母名也。其人起见,谓要久经生死弥歷劫数然后自尽苦际也。...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实之道也。六十华严经六曰:「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八十华严经十叁曰:「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离。」涅槃经十叁曰:「实諦者,一道清净,无有二也。」大日经疏十七曰:「一道者即是一切无碍人,共出生死,直至道场之道也。而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独一法界,故言一...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弘,广也;誓,制也。谓菩萨广发誓愿,要制其心,志求满足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此依苦谛境而发誓也。谓菩萨遍观六道众生等类,无量无边,皆被生死诸苦所逼,一一不虚,故发誓愿欲度脱之,令出叁界。故云众生无边誓愿度。(六道者...
《三藏法数》 / 361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二十五种冥谛者,乃是迦毗罗外道之所计也。盖此外道,亦修禅定,有神通力,知八万劫中事;八万劫前,冥然不知,谓之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合为九位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冥初自性,谓此外道,以八...
《三藏法数》 / 496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就修叁种之四念处,而分叁种之罗汉:一,慧解脱罗汉,修性念处,而破一切智外道之人也。二,俱解脱罗汉,修共念处,而破神通外道之人也。叁,无疑解脱罗汉,修缘念处而破韦陀外道(又曰文字外道)也。是通於一切之外道而无所疑,故曰无疑,罗汉中之最胜也。见四教仪二。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俱舍论九曰:「如诸离繫及婆罗门输婆多,般利伐罗多迦等。异类外道,受持种种露形,拔髮,杖乌鹿皮,持髻,涂灰,执叁杖,剪鬚髮等无义苦行。」百论上曰:「勒沙婆弟子,诵尼乾子经。言五热炙身,拔髮等受苦法,是名善法。又有诸师,行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巖,寂默常立,持牛...
《佛学大辞典》 / 297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行事钞下四所举十种外道中有梵天為因外道,以梵天為万物生因之外道也。此外道有叁种:一鞞陀论师之梵天,二鞞纽论师之梵天,叁摩醯首罗论师之梵天。鞞陀论师以梵天為那罗延天所生,摩醯首罗论师以梵天為摩醯首罗天之应身。见[大梵天]条。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叁世相续,无间断也。(叁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叁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
《三藏法数》 / 657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菩提树也,佛成佛於此树下,故云佛树,亦云道树,菩提树。维摩经佛国品曰:「始在佛树力降魔。」无量寿经上曰:「受施草敷佛树下。」辅行一曰:「佛树者,亦曰元吉树,亦曰道树,菩提树等。从此得道等故。」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谓众生前世造十恶业,感饿鬼、畜生、地狱叁恶道报。受是苦尽,若生人中,余业未尽,每一恶中,复受二种果报,故名十恶果报也。 一、杀生果报,谓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叁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是名杀生果报。 二、偷盗果报,谓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
《三藏法数》 / 544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Pratimokṣa,又作婆罗提木叉,鉢喇底木叉。戒律叁名之一。译曰别解脱,又曰处处解脱。七眾所受之戒律,各就解脱身口七支之恶之义而简别為定共戒道共戒,称之曰别解脱戒。又翻曰随顺解脱。以戒律随顺有為无為二种解脱之果故也。行事钞中之一曰:「波罗提木叉此云处处解脱。」戒本疏...
《佛学大辞典》 / 394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教者,谓如来所说一大藏教也。体即体性,教之本也。然如来所说之教,诠显权实义趣,浅深不同,故分十体,收摄一切教法罄无不尽也。(权者,叁乘权教,谓声闻、缘觉、菩萨也。实者,一乘实教也。) 一、音声语言体,谓言音语业为教体也。故佛唱号言辞,评量论说,是为教体。楞严...
《三藏法数》 / 899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欢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见诸众生,心堕邪见,皆成障碍,故发起大愿慈心,而修舍行,于内身外财,无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而证遍行真如,是名欢喜地断障证真。(异生性障者,性即凡夫之性,障即执着我、法,障于初地功德也。遍行真如者,谓此...
《三藏法数》 / 1483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谓释迦如来入灭之后,其教法住世,有此叁时不同也。 一、正法时,正犹证也。谓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人有禀教者,即能修行;有修行者,即能证果,是名正法。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减五百年。又据善见论云:后为比丘尼说八敬法,还得一千年。...
《三藏法数》 / 534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无倒教授,谓不颠倒宣说法义,令其受持读诵修学,是名无倒教授。 二、渐次教授,谓称其根机,宣说法义,先教习小,后令入大,是名渐次教授。 叁、教教授,谓或从如来,或从佛弟子,所闻正教,即如其教,不增不减,教授他人,是名教教授。 四、证教授,谓自己所证之法,为...
《三藏法数》 / 133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十地寄报者,谓十地菩萨,寄生诸天王等报也。昔金刚藏菩萨为众说十地菩萨修行法门,自行化他,成大功德,感报多作诸天王等,威力自在,化导众生,令修善法也。 一、阎浮提王,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谓欢喜地菩萨,修行初地法门,成大功德,多作阎浮提王,掌护正法,诸所作业...
《三藏法数》 / 1029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二十二根中最后之叁根也。意根,乐根,善根,捨根,及信,勤,念,定,慧之九根依见修无学之叁道而立叁根。一、未知当知根,此九根之在见道者。在於见道,欲知所未曾知之四諦之理而行动者,谓之未知当知。二、已知根,彼九根之在修道者。在於修道,虽已知了四諦之理,而更為断所餘...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声闻、缘觉、菩萨虽离叁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
《三藏法数》 / 175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此四轮王,长阿含经唯言金轮王有金轮宝现。若据俱舍论,则四王各有轮现也。 一、铁轮王,大智度论以人寿一增一减为一小劫,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寿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又增一岁,如是增至二万岁时,有铁轮王出,独领南阎浮提一洲。诸国有不顺化者,王...
《三藏法数》 / 497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道,即能通之义,谓六道生死,展转相通,故名六道。 一、天道,天,即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是名天道。 二、人道,人者,忍也。于世苦乐之境,而能安忍,是名人道。 叁、阿修罗道,梵语阿修罗,华言无酒,又言无端正,又言无天。此道或居海岸,海底,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宫殿严...
《三藏法数》 / 397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依谓依报,即世间国土也。为身所依,故名依报。正谓正报,即五阴身也。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国土亦名报也。六道众生,因有漏业,而感生死之身,即依秽恶国土而住;诸佛菩萨,因无漏清净业,而感法性之身,即依清净国土而住,今云依正无碍...
《三藏法数》 / 733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至易悟之地之路,故曰道。易行品曰:「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為说之。」教行信证六本曰:「於安养净剎,入圣证果,名净土门,云易行道。」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前十随眠分见道所断与修道所断之二,其见道所断之分,配属於叁界之四諦而分八十八,修道所断之分,配属於叁界而分十,因得九十八之数。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多作非威仪之事,称曰六群比丘,佛制戒多缘此六群而起。诸律出名不同。僧祇律九称六群比丘曰:「一、难陀,二、迦留陀夷,叁、叁文达多,四、摩醯沙达多,五、马师,六、满宿。」毘奈耶律十一称六眾苾芻曰:「一、阐陀,Nanda,二、鄔波难陀,U anan...
《佛学大辞典》 / 449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唐太宗贞观中终南山道宣,作戒疏业疏行事钞,弘四分律,流转逾四百岁,释义近十家。於中宋嘉祐年中杭之大昭庆寺允湛律师,作会正记十二卷,释南山之行事钞,独尽於理。其后灵芝之元照律师,继承其宗,且以法华显圆意,作资持记。见释氏稽古略四。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唐婺州乌伤悬(浙江义乌县治)人。一作东阳(浙江东阳县治),傅大士六代孙也。字慧明,号左溪。九岁出家,如意元年,蒙勅度,配住东阳清泰寺。因就光州岸律师,受具足戒,寻学律仪。又博究经论,精通涅槃,常恨古人章疏之判断有不允当者。往会稽妙喜寺,与印宗禪师共商榷禪要,然...
《佛学大辞典》 / 356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有漏道,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波罗蜜,能成就世间有漏生死之果,是名有漏道。(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 二、无漏道,谓般若波罗蜜能成就出世间无漏涅槃之果,是名无漏道。(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 111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梵语曰哩始,Ṛṣi称外道之高德者為仙人。以其多入山行道故也。仙果已极,得五种通力。故谓為五通仙。又称佛亦曰大仙。大日经疏六曰:「持明仙者,是餘药力等所成。悉地持明仙者,皆是专依咒术得悉地人。直云诸仙者,皆是围陀事火之类,劝修苦行成五通神仙。」楞伽经四曰:「大慧!...
《佛学大辞典》 / 260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身精进,谓身勤修善法,昼夜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名身精进。(劝助者,奖劝赞助也。开化者,说法开导,化度于人也。) 二、心精进,谓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无有间歇,是名心精进。
《三藏法数》 / 84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佛灭后六百年出世之大乘论师名。有马鸣比丘,马鸣大士,马鸣菩萨等称。梵名阿湿缚窶沙Aśvaghosa,其纪传诸说不同。 罗什译马鸣菩萨传曰:「马鸣菩萨,长老胁弟子也。本在中天竺出家為外道沙门,世智聪辩,善通论议。唱言若诸比丘能与我论义者,可打揵椎,若其不能,则不足公鸣揵...
《佛学大辞典》 / 1148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释尊降诞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宣「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之偈。上文出於西域记六。长阿含一记下句為:「要度眾生,生老病死。」诸经殊不一致。常用「叁界皆苦我当安之」之下句。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上元道场寺僧慧观,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约施化次第而立此五种之教,是为慧观五教也。 一、有相教,谓如来于十二年前,广制众戒,皆是因果实有之法,小乘于此得道,是名有相教。(十二年前者,即说阿含等经之时也。) 二、无相教,谓如来说四阿含经后,即说般若空慧法门,空诸...
《三藏法数》 / 312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唯识论所明菩萨乘之见道,有真见道相见道之二。於世第一法之后念生无漏之根本智,断分别起二障之位為无见道,於次一念证所显真理之位為解脱道,此二道称為真见道。次生后得智分别思想所证之真理,谓之相见道。此有叁心相见道,十六相见道之二。而真见道有无间解脱之二道,虽涉於多...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对於二諦叁諦而言。谓究竟无二之实义也。与所谓一实諦同。涅槃经第十叁曰:「文殊白佛言:第一义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佛答曰:世諦者,即第一义諦。有善方便故,随顺眾生,说有二諦。」是世諦即第一义諦,言有二諦者...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地藏菩萨秘记引莲华叁昧经曰:「一檀陀地藏,為地狱道之能化,手持人头幢者(檀陀者译人头幢)。二宝珠地藏,為饿鬼道之能化,手持宝珠者。叁宝印地藏,為畜生道之能化,伸如意宝印手者。四持地地藏,為修罗道之能化,能持大地拥护修罗者。五除盖障地藏,為人道之能化,為人除八苦...
《佛学大辞典》 / 476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门。佛者假之。以显佛菩萨和威德光,近诸恶人,又示现种种身之义。如观音之普门示现,即和光同尘也。止观六之二曰:「和光同尘,结缘之始。八相成道,以论其终。」同辅行曰:「和光下释现身也。同四住尘,处处结缘。作净土之因,為利物之始。眾...
《佛学大辞典》 / 177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善法,息灭恶事。凡受食时,先作五观,然后方食,故名沙门受食五观也。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功多少者,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工用甚多。量彼来处者,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三藏法数》 / 443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谓欲等烦恼,长时随逐,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即含藏之义。藏识,即第八识也。) 一、欲贪,谓于可意之境,爱染念着,而生悦乐也。 二、嗔恚,谓于不可意之境,无所爱乐,而自生嗔忿也。 叁、色贪,谓于色界,爱乐净法,贪着禅味也。 四、无色贪,谓于无色界,识处等...
《三藏法数》 / 443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法相宗所立有空中之叁时教也。此有年月之叁时教与义类之叁时教二者。年月之叁时教者。一、第一时教,佛成道最初為破外道凡夫实我之执,说四大五蕴等诸法之实有而明人我之為空无。四阿含等之小乘经是也。二、第二时教,佛復為破小乘眾实法之执,说一切诸法皆空之理,即诸部之般若经...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达磨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焉。 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
《三藏法数》 / 488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此係入於见道观四圣諦而生,无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识宗谓十六心悉為见道,俱舍宗谓前十五心為见道,后一心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法相宗所立。一切万有,唯识所变,而非有非空之中道也。徧计所执者,以情有故為非空,以理无故為非有,依他起性者,以非有故為空,以似有故為有,圆成实性者,以真空故為非有,以妙有故為非空。就此一法上而论,非有非空之二义并存,是称一法中道。今叁性对望而论,现於虚妄认识上...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谓如来初成正觉,因为提谓长者开受叁归之戒,翻邪归正,以为入道根本。是故叁乘行者,修因证果,皆以此为道也。华严经疏云:叁宝吉祥,最胜良缘,有归依者,能办大事,生诸善根,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是名叁归依。(叁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也。) 一、归依佛,梵语佛陀...
《三藏法数》 / 376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如幻喻,谓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迷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空观者,谓观一切法皆空也。) 二、如焰喻,谓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
《三藏法数》 / 814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叁界有九地,九地一一有见惑修惑,其修惑每一地分九品,以先断麤大而次第断微细者為法。而断一品之修惑每有无间道解脱道之二节,正断惑之位,谓之无间道,既断惑已,而得解脱之位,谓之解脱道。因之而对於修惑每一地有九无间九解脱之十八节(又云十八心),见大藏法数五十。参照[...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顺流,流即生死流也。盖六道众生,顺从生死之流,唯务趣下,而不知返;所谓顺生死流,逆涅槃道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逆流,谓初果须陀洹,依戒定慧,精勤修习,则能断叁界见惑,出离四趣生死,而证真空涅槃;所谓逆生死流...
《三藏法数》 / 162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总谓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故谓之圣道(Āryamārga,巴Arīyamagga)。玄应音义叁曰:「八由行,又作游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圣道,或言八正道,其义一也。」 一、正见Samyak-dṛṣti,巴Sammā-diṭṭhi(...
《佛学大辞典》 / 599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卷。从法护尊者四分律列举戒相,前后附以偈文,使於说戒之日诵之。或称為戒经,或称為戒本。后秦佛陀耶舍译。唐南山道宣加註,称為四分含註戒本。后又有道宣新删定四分僧戒本一卷,怀素四分比丘戒本一卷,元照四分删定比丘尼戒本一卷,皆由四分律抄出者也。本书之注释如下:四分...
《佛学大辞典》 / 293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出家外道之一类,以名徧离世俗之义。唯识述记一本曰:「有外道名波利呾罗拘迦,翻為徧出。徧能出离诸俗世间,即是出家外道之类。」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眾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餘眾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為显露教者,於彼為秘密教。在彼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
《佛学大辞典》 / 2250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谓修习法华叁昧,于叁七日中,一心精进,有叁种证相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异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 一、下根证相,谓行人于叁七日中,获得戒根清净,就中所证之相,亦有叁品不同。若于叁七日中,或得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利,道心勇发,是下品戒根渐...
《三藏法数》 / 675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总持无碍,谓菩萨获大总持,于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种种恶法,持令不生。故一切言语诸法分别悉知,皆不忘失,无所挂碍,是为总持无碍。 二、辩才无碍,谓菩萨获大辩才,于大小乘种种诸法,随众生机,纵辩宣扬,悉使通达,皆无疑碍,是为辩才无碍。 叁、道法无碍,谓菩萨获...
《三藏法数》 / 153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叁有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众生,各随所作善恶之业,即感善恶之报。因果不亡,故名为有。(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欲有,谓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故名欲有。 二、色有,谓色界四禅诸天,...
《三藏法数》 / 242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说法神变,如来无碍之大智,知诸眾生之善恶业因及善恶果报,应之而為说法,名為说法神变。二教诫神变,如来对诸弟子教诫是法应作,是法不应作,是道得声闻乘,是道得缘觉乘,是道得大乘,名為教诫神变。叁神通神变,如来為调伏憍慢之眾生,现种种之神通,名為神通神变。见大宝积...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2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光宅法华义疏一曰:「劫宾那者,亦是外国语,此间翻言坊宿。正言此人在僧坊中宿,如来知其根熟,仍化為老比丘,与同共宿,即於尔夜化令得道,故言坊宿也。又解言:此人是劫宾国人,从国受名,前解必然,后未必尔也。」文句一上曰:「父母祷房星感子,故用房宿以名生身也。」玄赞一...
《佛学大辞典》 / 232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新云不与取。叁邪婬,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四妄语,新云虚誑语。五两舌,新云离间语。六恶口,新云麤恶语。七綺语,新云杂秽语。语含婬意者。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拨正因果,求僻信福者。此十者,并乖理而起,故名恶。又此十恶為苦报之业因,故名曰十...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恶事為佛道之缘也。盖对於佛果菩提则恶為逆缘,善為顺缘,对於生死苦果,则善為逆缘,恶為顺缘。总之违逆固体之果性者,皆逆缘也。楞严经六曰:「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然通常所论之顺逆二缘,為对於佛果菩提者,逆佛道之道為逆缘,顺佛道之道為顺缘。而顺逆虽异而其结缘佛道...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齐朝隐士刘虬,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始自成道,终至涅槃,亦约其渐顿浅深次第,立为五教,故名刘虬五教。(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人天教,谓如来始初成道,先为提谓长者,说人天戒善,乃是因缘果报,实有之法,是名人天教。 二、有相教,谓如来说阿含经时,广制众戒,皆...
《三藏法数》 / 325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根本毗柰耶云:有一长者,请佛及僧就家设供。比丘皆去,惟世尊独留在寺,令人取食,不赴其请。故说此五种因缘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为宴默而居,为宴默而居者,谓如来深入禅定,寂然宴默,故不赴请。 二、为诸天说法,为诸天说法者,谓如来为诸天众宣说法要,故不...
《三藏法数》 / 252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或以為一转轮王之千子,或以為千手观音之化出,或以為千佛各别出生,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宝积经九曰:「过去有佛,曰无量勋宝饰净王如来。其时有转轮圣王,住清净大城,名勇郡王。王有千子,第一名净意,第千子名意无量。后又生二子:一名法意,二名法念。父王及千子共诣如来所,发...
《佛学大辞典》 / 708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又作般利伐罗多迦,般利伐罗勺迦,簸利婆罗闍迦。外道之一类,出家外道也。唯识述记一曰:「有外道,名波利怛罗拘迦,翻為徧出。徧能出离诸俗世间,此是出家外道之类。」俱舍光记九曰:「般利伐罗多迦外道,此云徧出,即显出家之义。是出家外道,此持执叁杖行拟护衣服瓶鉢等,并剪...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顺為顺益之义,分為部分之义。顺益其所顺法之部分名為顺分。此有叁种:一顺福分,為感世间可爱之果之有漏善根。五戒十善等法是也。二顺解脱分,解脱為涅槃。為定能感涅槃果之有漏善根。此善生巳,则使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之法,若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之毛竪,悲...
《佛学大辞典》 / 472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缘者,指上界四諦与上二界四諦之八諦。行者,指欲界四諦下十六行相与上二界四諦下十六行相之叁十二行相。自声闻乘四善根之初至忍法之上忍,连环普观此上下八諦之叁十二行相,同自中忍之位,一行减之,遂至留苦或道等之一行相,谓之减行,每减其四行相自减一諦,故谓之减缘。其所以...
《佛学大辞典》 / 421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世俗智,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谓但有其名,而无其理也。(有漏者,谓漏落叁界生死也。) 二、法智,谓欲界苦集灭道四谛下,苦法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法智。(无漏者,谓不漏落叁界生死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
《三藏法数》 / 560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岌,武丘人也。谓其以此叁教判如来一代所说之法也。 一、有相教,谓佛设教,于十二年说阿含经已前,见有得道,是名有相教。(见有得道者,谓二乘见一切法是有,不离色、心,因而得道也。) 二、无相教,谓佛设教,于十二年说阿含经已后,齐至法华,见空得道,是名无相教。(齐...
《三藏法数》 / 192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Anuttara-samyak-saṁbodhi,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徧知,无上正徧道。真正徧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维摩经佛国品肇註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叁藐叁菩提,秦言正徧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徧知也。」净土论註曰:「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
《佛学大辞典》 / 247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苦集灭道之四諦也。為圣者所见之諦理,故名圣諦。又圣者正也,為正真之諦理,故名圣諦。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諦。」见[四諦]条。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理者,一真法界之性也;事者,一切世间之相也。盖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一切法。故一切法全理而不碍众相之发挥;真理全事而不碍一性之明现。十回向品云: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理事相望,融通无碍,互有不同,开为十门...
《三藏法数》 / 748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叁道之一。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諦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义,学人进取之道路也。积叁贤四善根之加行而生於世第一法无间之无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萨於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智二障,谓之见道。於其时之无漏智,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一苦法智忍,...
《佛学大辞典》 / 917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未有名无,谓梵志妄计涅槃之法,在众生烦恼心中不可说有。譬如瓶未出泥,名为无瓶。盖外道不知众生烦恼心中实具涅槃之德。故佛答言,如是涅槃,非是先无,同泥无瓶。(梵语梵志,华言净裔。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灭已名无,谓梵志妄计灭烦恼已,名为涅槃,涅槃即无,...
《三藏法数》 / 333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证真如之理,智是能证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证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叁、集法智,谓观欲界集...
《三藏法数》 / 490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乃至道从智慧,非愚痴得。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念,而现其前,为说大人八念也。(梵语阿那律陀,华言无灭,佛之弟子。) 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谓比丘修道,当于一切尘境不生希欲之心,虽自得无欲,...
《三藏法数》 / 515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外道十六宗之一。又曰因中有果论。计因中常有果性之外道也。譬如禾因穀生而论其穀中既有禾性是也。参照[外道]条附录十六外论。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2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一、信力,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谓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
《三藏法数》 / 275字 / 2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谓行人熏修忏法,即当克取限期,破诸惑障。如修法华叁昧,以叁七日为期,于中礼佛忏悔,行道诵经,有事有理,俱当精进,故有二种心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叁七日,二十一日也。) 一、事中修一心精进,谓行人于道场叁七日中,行仪纯备。当礼佛时,一心虔恳,观想金容端严殊...
《三藏法数》 / 295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能破暗,谓月盛满之时,清光普照,能使一切大地,悉皆明朗。犹如来种种说法,能破一切众生无明大闇也。 二、令见道非道,谓月盛满之时,普照大地,凡是路非路,令诸众生,悉皆明见。犹如来说法开示,正道邪道,人悉分别而知其可行不可行也。 叁、令见道邪正,谓月盛满之时...
《三藏法数》 / 633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天竺外道之六师也。繙译名义有六师篇:一富兰那迦叶,二末伽黎拘赊黎,叁删闍夜毘罗胝,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五迦罗鳩驮迦旃延,六尼犍陀若提子等。详见[外道]条。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叁道之一。善恶之所作,使人向於六趣,故名為道。胜鬘经宝窟上末曰:「造作称业,通人向於叁途,名之為道。」智度论九十二曰:「小者不名业道,以其能趣恶处故為道。」业以思之心所為体,十善十恶,共為业(即思游履之所),故名為道。即业之道也。俱舍论十七曰:「业之道故,立业...
《佛学大辞典》 / 170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利剑,此有二义:一、中智之义,密宗之中道,為诸法本不生,有(表)空(遮)不二,而有之边為本不生,空之边亦為本不生,故以本不生中道之剑為标帜。盖中道之智,不动於有之边,亦不动於空之边,故名不动尊。两部之辨事真言通用不动之深义在斯。二、降魔之义,魔者以无始之...
《佛学大辞典》 / 668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入於正位之准备,加一段之力而修行也。如加行道,加行位,四加行,四度加行等。旧译曰方便(七方便),以於佛果之善巧方便,有混滥之恐,故新译曰加行。唯识述记九末曰:「旧言方便道,今言加行,显与佛果善巧差别。」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於佛教外立道者。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叁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註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
《佛学大辞典》 / 287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障者,覆障也。谓一阐提等四人,各有所障,不能生正信入理,沉滞空寂,故言四人有障。(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一、一阐提不信障,谓此人不信有因有果,毁谤大乘,是名一阐提不信障。 二、外道执我障,谓其所执神我之见,多在理外,名为外道。我者,即于五阴身中,强立主...
《三藏法数》 / 274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楞伽经四,谓「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一、作捨无常,四大造色,作已而捨,以為无常。二、处坏无常,处者形处,即诸色形状,彼意四大及造色,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等坏灭,以為无常。叁、色即无常,第二外道,见形处变坏,以為无常,今言形色即為无常。佛破其言曰是即前...
《佛学大辞典》 / 274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人无我,自主自在之我為我。凡夫不了五蕴假合和之义,固执实有自主自在之人体,曰人我,今了五蕴假和合之义,达实无人体,曰人无我,是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者也。二、法无我,固执诸法有实体,有实用,曰法我,今了诸法因缘生之义,达实无自性,曰法无我,是為...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叁种律仪之一。叁乘圣者,入色界所发之无漏定,则与无漏智共於身中自发得防非止恶之戒体(即无漏之律仪),是名无漏律仪。又名道共戒。此无漏之律仪,与无漏道共生,与无漏道共灭,故名道共戒。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大乘唯识立十六心之相见道,小乘俱舍论為十五之真见道,最后之一心立為修道。然小乘之曇无德部,成实谓十六心為见道。是台家四教仪等所说也。成实论与大乘义章对比,则成实以无相行為见道,不敢如俱舍别观四諦之十六行相,但以无相之一行相断见惑為见道也。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宋高僧传(道宣)传曰:「宣律师於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熟顾视之,乃少年也。宣遽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毘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尚矣。宣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作佛事者愿為致之。太子曰...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