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3 条搜索结果

十地

十地者,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法喜者,谓于证之法而生喜...

《三藏法数》 / 583字 / 4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法印

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叁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叁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印可信,故名叁法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

《三藏法数》 / 259字 / 4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百万徧

唱弥陀之名号百万徧也,满百万徧者。必往生,唐道绰禪师依木槵子经,检百万徧之文,会之於阿弥陀经之七日念佛,七日不断,即满百万徧。自修之也。伽才净土论上曰:「如经说:若人念阿弥陀佛百万徧已去,决定生极乐世界。绰禪师检此经,若能七日念佛即百万徧也,由此义...

《佛学大辞典》 / 234字 / 4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念佛免摩竭难

五百贾客,入海採宝。值摩伽罗鱼王开口,海水入其中,船去驶疾。船师问楼上人,汝见何等?答言:见叁日出,白山罗列,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师言是摩伽罗鱼王开口也。一日是实日,两日是鱼目,白山是鱼齿,水流奔趣,是入其口。我曹将了,宜各各求其天神,以自救济。中有五戒之优...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求不

八苦之一,求物而不能之苦也。涅槃经十二曰:「何等名為求不苦?求不苦,復有二种:一者所悕望处,求不能。二者多役功力,不果报。如是则名求不苦。」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转识

起信论所说五识之一。无明门中之转相,识体门谓之转识。业识之根本无明,一转而為能见之识者。 又唯识论所说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谓之本识,其餘七识,谓之转识。七转识是也。以此為本识转生之末识故也。 又转有漏之八识而无漏之四智,谓之转识。见[转识智]项。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种眷属

五种眷属者,谓如来说法,必假彼缘,缘即受道之人也。人受道已,因法为亲,即成眷属。譬如父母遗体,揽以成身,为天性,天性亲爱,更相敬顺,故名眷属也。 一、理性眷属,谓诸佛众生,理性平等,自然相关。法华经云:我于众圣中尊,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是则未曾受...

《三藏法数》 / 352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忍

忍即忍可,亦安忍也。思益经云:梵天菩萨有四忍法,善出毁犯禁戒之罪。 一、无生忍,谓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菩萨证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无生忍。 二、无灭忍,谓一切诸法,昔本不生,今亦无灭。菩萨证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无灭忍...

《三藏法数》 / 252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难陀

Nanda,比丘名。译曰善欢喜。亦名牧牛。对於孙陀罗难陀而谓為牧牛难陀。因问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出家获阿罗汉果。根本律云:「难鐸迦尊者,佛遣彼為尼眾说法教诫时,五百苾芻尼闻法阿罗汉果。」萨婆多论云:「往昔惟卫佛出现於世,為眾生说法。彼佛灭后,有王起牛头旃...

《佛学大辞典》 / 538字 / 4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百八叁昧

首楞严叁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叁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叁昧,则于诸叁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叁昧。 宝印叁昧,谓菩萨住是叁昧,于一切叁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法数》 / 5399字 / 4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六度

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谓止恶...

《三藏法数》 / 378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善知识

知识者,知其心识其形之义,知人乃朋友之义,非博知博识之谓,善者於我為益,导我於善道者。法华文句四曰:「闻名為知,见形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见佛,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心。」有部毘奈耶杂事曰:「阿难...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4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戒

一、解脱戒,谓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自然远离惑业之缚,而自在,是名解脱戒。 二、定共戒,谓因修习禅定,发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皆色界天也。) 叁、道...

《三藏法数》 / 190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事先苦后乐

一、修习梵行先苦后乐,梵即净也。谓人不辞劳苦,修习净行,净行既立,则能证于道果,而涅槃之乐,故名修习梵行先苦后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诵习经文先苦后乐,谓人不辞劳苦,口诵经文,心习其义;其义习熟,则能如说修行,证于道果,而涅槃之乐,故名诵习经文...

《三藏法数》 / 249字 / 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闻经十益

谓毗卢遮那如来,现法界无尽身云,遍一切处,与十方佛,互为主伴,称性圆融,而说此经,令诸菩萨一切大众,及未来世法界众生,皆悉闻,信解悟入,生如来家;乃至深入毗卢性海,若人闻是经无量无边利益,今束为十,故云闻经十益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 一、见...

《三藏法数》 / 549字 / 4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六种食

一、乞食。人有下中上叁品,下品者自為邪命而食,中品者受一食,且赴请,上行之人,唯行乞食。以自省事修道而使他施与福利故也。二、次第乞食。凡愚者贪味弃贫从富,上行之流,不选贫富,等慈眾生,次第乞食。叁、不作餘食法。律中说人復次第乞食,於求处数数正食,贮餘食。...

《佛学大辞典》 / 308字 / 4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会

叁度之法会也。罗什译之弥勒大成佛经曰:「说此偈已,出家学道,坐於金刚庄严道场龙华菩提树下。(中略)於此日初夜降四种魔,成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中略)尔时释提桓因、护世天王、无数天子,於华林园头面礼足,合掌劝请转於法轮,时弥勒默然受请。(中略)说是语时九十六亿人...

《佛学大辞典》 / 300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厌沙油

譬物之不可也。涅槃经二十五曰:「世尊譬如厌沙油不可,心亦復如是。虽復厌之贪不可,当知贪心二理各异,没復有之何能污心?」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无所畏

此四通言无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于大众中凡有所说,则无恐惧之相,故名无所畏。(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叁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

《三藏法数》 / 510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百万遍

唱弥陀之名号百万徧也,满百万徧者。必往生,唐道绰禪师依木槵子经,检百万徧之文,会之於阿弥陀经之七日念佛,七日不断,即满百万徧。自修之也。伽才净土论上曰:「如经说:若人念阿弥陀佛百万徧已去,决定生极乐世界。绰禪师检此经,若能七日念佛即百万徧也,由此义...

《佛学大辞典》 / 234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大弟子

一、摩诃迦叶,上行第一,梵语摩诃迦叶,华言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名大龟氏。能行头陀上行,故称上行第一。(梵语头陀,华言抖擞。) 二、阿难陀,多闻第一,梵语阿难陀,华言庆喜。佛成道时,斛饭王遣使来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男,王闻欢喜,语来使...

《三藏法数》 / 657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人四生

(亦名四种生,出法苑珠林) 人四生者,谓世间之人,亦具卵胎湿化四种之生也。 一、卵生,卵生者,谓依壳而出也。婆沙论云:昔有商人,入海一雌鹤,遂生二卵,卵渐湿熟,生二童子,端正聪明,年长出家,阿罗汉。大名世罗,小名邬波世罗是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

《三藏法数》 / 362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阿育

Aś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叁百二十一年顷,於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 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一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 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

《佛学大辞典》 / 1771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一心叁观

又曰圆融叁观,不可思议叁观,或不次第叁观。為天台圆教之观法,利根菩萨之所修习。原出於大智度论二十七所谓叁智一心中之文。又中论观四諦品,眾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意,天台智者大师之义因之而立。天台观经疏曰:「一心叁观者,此出释论。论云:...

《佛学大辞典》 / 637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修大涅槃五事

涅槃,梵语具云摩诃般涅槃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即大乘涅槃也。 一、不闻闻,谓大涅槃甚深微密之义,一切众生心中无不具足,以由旷大劫来,无明覆故,而不闻。今者修习大涅槃法,达于如来性常之理,昔所不闻而能闻,是为不闻闻也。(劫,梵...

《三藏法数》 / 397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事功德

菩萨修行涅槃经者十事之功德也:一、第一功德有五事,闻所不能开者。(中略)断疑惑之心慧心正直,能知如来之密义也。二、第二功德有五事:、见、闻、到、知也。叁、第叁功德有叁事:第一义慈,菩萨所缘之慈,菩萨无缘之慈。四、第四功德有十事:根深而难倾动,生自身...

《佛学大辞典》 / 465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有所

执着之心。分别之心也。智度论六十曰:「有所者,所谓以我心於诸法中取相故。」同八十叁曰:「诸有二者是有所,无有二者是无所。」佛藏经一曰:「有所者,说有我人寿者命者。」探要记十曰:「爱执即生,名有所。若执有相,是增益执,亦名常见。若执无相,是损减执,亦名...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明行足

佛十号之一。梵名婢侈遮罗那叁般那Vidyā-caraṇa-saṁ anna。依涅槃经之说,明者,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也,行足者,脚足之义,指戒定慧言。佛依戒定慧之脚足而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故名明行足。又依智度论之说,明者宿命,天眼,漏尽之叁明也,行者身口意之叁业也,足者满足之义...

《佛学大辞典》 / 269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修罗宫悉地

密教有成阿修罗法之悉地,生於彼宫殿之法。陀罗尼集经鸟枢沙摩轨说明彼之咒法。曰:「修罗女及仙人女等,出迎行者,入内供养。常与甘露饮行者,齿髮皮肤并自脱去,更新生。其人身形如似金色,持咒人一千年活,力如金刚。」同千转陀罗尼轨说咒法曰:「其地开而作孔穴,咒佛入...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迦腻色迦王结集叁藏

王以如来涅槃后第四百年应期抚运,王风远被,殊俗内附,机务餘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诸师各异其说,王颇惑於去就,以问胁尊者。尊者曰: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师资部执,自致矛盾,不如及今随自宗而结集叁藏。王听之,精选其人,四百九十九人,皆阿罗汉也。后世友菩...

《佛学大辞典》 / 239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等

一、断等,谓佛极解脱道初发起时,一切众生所有无明之惑,一时究竟顿断,此举如来望众生界无有一法而非清净,故名断等。 二、等,谓佛初成道满始觉之时,一切众生始觉之智皆满足,此举众生望佛世尊所有无明等惑,皆悉清净,无所障碍,故名等。

《三藏法数》 / 112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乘戒缓急四句

乘戒者,乘即佛所说大小乘法也;戒即佛所制轻重诸戒也。缓者,宽缓也;急者,急切也。 一、乘急戒缓,谓因戒缓故,堕于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趣之中。由乘急故,还闻法。如八部中,龙鬼等皆预会闻法,是名乘急戒缓。(八部者,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

《三藏法数》 / 228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觉

一本觉,一切眾生之自性清净心,本来离妄念,有照明之德,是名本觉。二相似觉,既觉知见思之惑而断之,类似之觉悟,是乃始觉之初,尚餘无明之细惑,未真觉,故名相似觉,谓与真觉类似也。是别教之叁贤位圆教之十信位。叁随分觉,分分断无明,分分真觉,是别教之十地,圆教之...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女有五障

法华经中谓舍利弗不知龙女是大乘根器,宿习圆因而成佛,以为例同报障女流,故说女人有五种障也。然说此五障者,欲令女人知有此障,即当发菩提心,行大乘行,早求解脱也。 一、不作梵天王,谓梵天因中,修持戒善,获胜报,而为天王。若女人身器欲染,则不作梵天王。 二...

《三藏法数》 / 378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乘

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世间五种难

世之珍宝,虽世间希有,求之易。若值佛出世,及闻正法,又能闻法信解,如法而行,展转教化人能信乐。此之五种,尤为世间希有,故皆名难宝也。 一、佛出世间,谓诸佛世尊,虽法身常住不灭,众生盲冥,难可见。今佛出现世间,为令一切众生成就,大事因缘,甚为希有,是为世...

《三藏法数》 / 310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修十种善法如师子王

菩萨因修善法,无上正真之道,为天人师,令一切邪魔外道,见者无不调伏,如师子王,有大威力,而能慑伏诸兽,所向无不自在,故以为喻也。 一、不惊怖,谓菩萨以勇猛精进,最上乘,于诸法中无与等者;故能游戏生死,不惊不怖,大自在,如师子王,于百兽中,莫能与等,游...

《三藏法数》 / 598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种行观一切法

谓华严经十住品内,第叁修行住中,令此位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观一切法无常,谓此菩萨,但观一切诸法,念念不停,刹...

《三藏法数》 / 644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种自在

自在者,神通无碍也。谓菩萨修行,此十种法;故于诸世间,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圆满诸佛广大菩提,示现神通自在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命自在,谓菩萨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是名命自在。(梵语阿僧祇...

《三藏法数》 / 547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不可

佛告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免,古今已来,天地成立,无免此苦。以斯四苦,佛兴于世,令诸众生,咸脱离。(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常少不可,谓年幼之时,发黑齿白,形貌光泽,众人瞻戴,莫不爱敬;一旦老耄,头白齿落,短气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终不可。 二...

《三藏法数》 / 252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种授记

一未发心而与授记,或有眾生往来五道,诸根猛利,好乐大法,佛知是人自此过若干阿僧祇劫,发无上菩提心,又过若干阿僧祇劫修菩萨行,度无量眾生令住於菩提,又过若干阿僧祇劫成无上菩提,号字如是,国土如是,乃至灭后法住岁数如是等,是名未发心而与授记,是十位已前之种性地也。...

《佛学大辞典》 / 503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不退转法轮

略云不退轮。佛菩萨之说法,谓之法轮,菩萨此法轮,愈增愈进,而不退失,故云不退转,又所说之理有进无退,故云不退转;又為证不退之法而转之法轮,故云不退转;又使眾生不退转,故云不退转法轮。法华经序品曰:「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法华经嘉祥义疏二曰:「无生正观,...

《佛学大辞典》 / 193字 / 4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极微

依有部宗之意,极微有叁位:一极微之微,二色聚之微,叁微尘也。极微之微者,色声香味触五境与眼耳鼻舌身五根等十色之最极微分也。是实色极少,不可更分,故光记名之為极微之微。对於色聚之微而谓之為实之极微。旧译云邻虚。然此极微非有色之体用,随而非现量所,唯以慧渐渐分析...

《佛学大辞典》 / 885字 / 4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O,又作鸥,袄,鄔,奥,鄂,污。悉曇十二母韵之一。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曰:「污字门一切法瀑流不可故。」文殊问经曰:「称污字时,是取声。」又大庄严经曰:「唱乌字时,出死瀑流,到彼岸声。」是由Ogha(瀑流)Oḍha(取)之语释之。 又Ū,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十二母韵之第...

《佛学大辞典》 / 216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无心

真心离妄念,谓之无心。非云无心识。又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故云无心。又一时休止心识而使不生,故云无心。如五位无心是也。宗镜录四十五曰:「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叁昧,繫心一处。若久习成就,...

《佛学大辞典》 / 295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宾头卢住世因缘

法苑珠林四十二曰:「昔有树提伽长者,造旃檀鉢着络囊中,悬高象牙杙上作是言:若沙门婆罗门不以梯杖能者即与之。诸外道知欲现神通,挑头而去。宾头卢闻是事白目连言:实尔不?答言实尔。汝师子吼中第一,便往取之。其目连惧佛教不肯取。宾头卢即往其舍入禪定,申手取之。依四分...

《佛学大辞典》 / 440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法眼净

分明见真諦谓之法眼净。通於大小乘言之。小乘為於初果见四真諦之理,大乘為於初地无生法忍。增一阿含经一曰:「叁万天人法眼净。」无量寿经下曰:「清净法眼。」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法眼净。」大经慧远疏曰:「见四真諦,名净法眼。」註维摩经一:「肇曰法眼道,...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七方便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叁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证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

《三藏法数》 / 516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乘异同

法华玄赞五论叁同七异,谓叁同者:一、同断烦恼障,二、同悟生空之理,叁、同假之择灭无為。七异者:一、声闻根性钝,缘觉根性利,二、声闻依佛而出离,缘觉自觉而出离,叁、声闻藉声教,缘觉观法理,四、声闻观四諦,缘觉观十二因缘,五、声闻分四果,缘觉唯一果,六、声闻练根...

《佛学大辞典》 / 656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不可

空之异名也。诸法空无,而无所之实体也。智度论五十二曰:「空中前际不可,后际不可,中际不可。」涅槃经德王品曰:「一切诸法本性自空。何以故?一切法性不可故。」释籤二曰:「不可即是理也。」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苏跋陀罗

Subhadra,旧称须跋陀,译曰善贤,佛最后之弟子名。西域记六曰:「苏跋陀罗,唐言善贤,旧曰须跋陀罗讹也。」慧琳音义十八曰:「苏跋陀罗,阿罗汉名也,唐言善贤。是佛在世时,最后度圣弟子也,即涅槃经中须跋陀罗是也。」拘尸那城之梵志也,寿一百二十,通四围陀经,聪明多智,...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菩萨修行九种差别

一、善行生死,菩萨成就道业,为化导有情,虽出没于生死中,不为生死染着。譬如病人服苦涩药,但为除病,不生嫌弃也。 二、善行众生,菩萨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设有病苦,常行救济,不生疲怠。譬如良医,亲近病者,心无厌舍也。 叁、善行自心,菩萨能调伏自心,破除烦恼,增长...

《三藏法数》 / 404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世心不可

金刚经曰:「须菩提,过去心不可,现在心不可,未来心不可。」同略疏曰:「过现未叁俱不可,盖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不住。」密教於此立遮情表德之二义。其遮情之义,如以上显教所说。其表德之义,诸法以迷悟不二万德轮圆之故,一无别相,故云不可。所谓台家之妙空圆...

《佛学大辞典》 / 154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须达七贫

须达七次贫,后贫最剧。於粪壤中一木,乃旃檀也。卖之米四斗,告妇曰:且炊一斗,吾当索菜。时佛知可度时至,先使舍利弗往乞食,妇喜入之鉢中。更炊一斗,目连復往乞,亦喜而与之。復炊一斗,迦叶往乞之,亦与之。犹有一斗炊之,佛自往乞之,妇喜而尽施之。佛口自咒愿,今日罪...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毒鼓

毒鼓之声能杀人,以譬涅槃经所说佛性常住之声,能杀害眾生之五逆十恶,使入於佛道也。然鼓有二种:一天,一毒。对於五乘之机,各说五乘之教,彼等各信顺修行,证果之益,故譬之於天鼓,又如对於五逆十恶之眾生,说佛性常住之大乘极致,彼等却為生诽谤,堕於无间,故譬之於毒鼓。...

《佛学大辞典》 / 442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念珠

念珠者,佛令众生欲灭烦恼,当持数珠,常随其身,专心系念诸佛名号。故说数珠之多少,功德之胜劣,而有四种之不同也。金刚萨埵菩萨偈云:念珠功德有四种,上品最胜及中下,一千八十以为上,一百八珠为最胜,五十四珠以为中,二十七珠为下类。手持念珠当心上,静虑离念心专注。设...

《三藏法数》 / 511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乘观

乘者,车乘也,叁諦之妙观,為直到涅槃宝所之大白牛车,故云乘。十乘云者,非有观法十种,观法唯观不思议境之一,惟加资助观法之法,乃為十乘。一、观不思议境,是指介尔阴妄之一念(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於无心,阴者新译蕴也,然则介尔阴妄者,识蕴中极弱之妄念也,与无记心...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金刚索菩萨

Vajra aśa,金刚界叁十七尊中四摄菩萨之一。以大悲之索,主牵引眾生之德。住成身曼陀罗之南门。秘藏记末曰:「白黄色,右手取索。」圣位经曰:「毘卢遮那佛,於内心证引入方便羂索叁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卫护功德户金刚索菩萨形,住南门月轮。」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梵音

大梵天王所出之音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佛之音声亦如是,故叁十二相中有梵音相。法华经序品曰:「梵音微妙,令人乐闻。」法华文句曰:「佛报清净音声最妙,号為梵音。」华严经曰:「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上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净妙道。」长阿含五闍尼沙经曰:「时梵童子告忉...

《佛学大辞典》 / 312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贵在

教文之义理,无方无定,所詮之贵,在於悟也。是叁论一家之纲要。法华游意上曰:「一之与异,随时用之。贵在悟,义无定也。」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八大人觉

觉,即觉悟。谓此八法乃是菩萨、缘觉、声闻大力量人之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少欲觉,谓人寡欲,乃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觉。 二、知足觉,谓人虽贫乏,常...

《三藏法数》 / 408字 / 4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慧观五教

上元道场寺僧慧观,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约施化次第而立此五种之教,是为慧观五教也。 一、有相教,谓如来于十二年前,广制众戒,皆是因果实有之法,小乘于此道,是名有相教。(十二年前者,即说阿含等经之时也。) 二、无相教,谓如来说四阿含经后,即说般若空慧法门,空诸...

《三藏法数》 / 312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求不

求者,推求也。论云:菩萨以四种求诸法,皆不可,不可即是空也,故名求不。 一、名求不,名即假名。谓若有是物,则有是名;以此推之,物则为主,名则为客;名既为客,则是假名,推求实义,了不可。故论云:推名于物是客,故云名求不。 二、物求不,物即事物。谓...

《三藏法数》 / 293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种增上缘

又名五增上缘,亦曰五缘。即念佛者现当二世所应蒙之增上缘,有五种之别。观念法门所谓「现生及捨报决定,有大功德利益,準依佛教,明五种增上利益因缘,一者灭罪增上缘,二者护念长命增上缘,叁者见佛增上缘,四者摄生增上缘,五者证生增上缘。」是也。灭罪增上缘,又名现生灭罪...

《佛学大辞典》 / 249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劫宾那比丘

光宅法华义疏一曰:「劫宾那者,亦是外国语,此间翻言坊宿。正言此人在僧坊中宿,如来知其根熟,仍化為老比丘,与同共宿,即於尔夜化令道,故言坊宿也。又解言:此人是劫宾国人,从国受名,前解必然,后未必尔也。」文句一上曰:「父母祷房星感子,故用房宿以名生身也。」玄赞一...

《佛学大辞典》 / 232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六念法

一、念佛,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定,以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叁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

《三藏法数》 / 687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种藏

佛性论二谓真性有五藏之义:一、如来藏,自性是藏之义,以一切诸法,不出如来之自性故。二、正法藏,因是藏之义,以一切圣人四念处等之正法皆取此性為境故。叁、法身藏,至是藏之义,以一切圣人信乐此佛性故,使圣人法身之果德故。四、出世藏,真实是藏之义,以此佛性离世间法...

《佛学大辞典》 / 347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七难

难即厄难,苦恼之处也。谓火有焦身绝命之忧,故为初难。水有沉有浮,故为二难。罗刹虽暴,缓于火水,故为叁难。刀杖非随随戮,必须研罪虚实,故为四难。鬼取非的,命衰逢害,故为五难。枷锁系身,未为失命,故为六难。怨贼觅宝,与宝即脱,故为七难。而此七难,一一皆有果报恶...

《三藏法数》 / 1174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一心叁智

叁智於一心之上同时发也。盖在别教,修空观一切智,修假观道种智,修中道观一切种智,由如是次第之叁观,次第发叁智。而在天台圆教,则叁观融於一心,故即所发之叁智,亦同时於一心证,无前后并别云。原出大智度论二十七,彼文自為问答曰:「一心中一切智,一切种智...

《佛学大辞典》 / 263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乞食四分

乞食之法,一日止以七家为限,为无多贪故也。出家之人,常行乞食;复分作四分,故名乞食四分。 一分奉同梵行者,同梵行者,谓同修净行之人也。凡乞食时,必有同修之人看守房舍,或有老病不便行履者,食归时,则以一分奉之,令其饱满,亦安心修道也。 一分与穷乞人,与穷乞...

《三藏法数》 / 262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生成佛

华严宗所立,成佛有二义:一、以此叁生配於过现未之叁世,於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於今生全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於来世之生证入果海,即以叁生而成佛,故谓之叁生成佛,是為通途之义。二、见闻等叁生各自其一生成佛也。本经随好品记地狱天子於前生见闻华严大经之正法而毁谤之...

《佛学大辞典》 / 293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禪定

略云四禪,新云四静虑。修此四禪定生於色界之四禪天也。此四禪内道外道共修之,在因者超欲界之惑网,在果者生於色界,且為生诸功德之依地根本,故曰本禪。 (一)初禪,初禪之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禪具八触十功德。 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摄心,故气息调和,觉此...

《佛学大辞典》 / 1048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和尚

U ādhyāya,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餘多用尚字。本為印度之俗语,呼吾师云乌社,至于闐国等则称和社,和闍(Khosha)等,和尚者其转讹也。罗什叁藏翻為力生,以依师而弟子之道力生故也。晋书佛图澄传曰:「法常与法佐对车夜谈,言及和尚。比旦,佐入见澄,澄已知之。於是国人每...

《佛学大辞典》 / 675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毘首羯磨

Viśvakarman,又作毘守羯磨。新云毘湿缚羯磨。帝释之臣,化作种种工巧物,又司建筑之天神也。毘首羯磨,译种种工业。因之西土之工巧者祭此天云:智度论四曰:「巧变化师毘首羯磨天。」顺正理论十二曰:「毘湿缚羯磨天。」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毘湿缚羯磨天,此译种种工业,案西国...

《佛学大辞典》 / 232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訶嚩

hva,悉曇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火。大品经四念处品云:「火字门,入诸法唤不可故。」不空译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云:「称訶嚩字时,观察一切眾生,入堪住力,徧生海藏般若波罗蜜门。悟一切法可呼召性不可故。」旧华严经五十七曰:「唱訶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贫女施叠衣生天

杂宝藏经四曰:「须达长者,欲供养叁宝劝化乞索於一切人民,时有一贫女,辛苦求价唯一[(畾/(冗-几+互))毛],以覆身体。见须达乞,即施与,须达已,奇其所能,便以钱财穀帛衣食,恣意所欲供给。贫女寿尽命终,生於天上。后来至佛边,佛為说法须陀洹果。」贤愚经五贫人夫妇[(...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大乘十喻

一、如幻喻,谓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迷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空观者,谓观一切法皆空也。) 二、如焰喻,谓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

《三藏法数》 / 814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大乘

一、理乘,谓理性虚通,自然荷运诸法,故名理乘。(荷,负也;运,动也。无法不具,故名荷;能至极果,故名运。) 二、随乘,谓智随理境,如盖随函,随理荷运,故名随乘。 叁、乘,者,机也。谓果,故自解脱;机,故令他解脱;故名乘。(果者,妙觉极果;...

《三藏法数》 / 124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解脱

一,有為解脱。為阿罗汉无漏之真智。二,无為解脱。是為涅槃。俱舍论二十五曰:「解脱体有二种:谓有為无為。有為解脱谓无学胜解,无為解脱谓一切惑灭。」 又一,性净解脱,谓眾生之本性清净,无繫缚染污之相。二,障尽解脱,谓眾生之本性,虽為清净,然由无始已来烦恼之惑,不...

《佛学大辞典》 / 344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大乘四果

大乘者,谓通教中菩萨,于当教中,对声闻、缘觉小乘,故称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声闻所证果位;今菩萨历于十地,修行证果,亦有浅深、始终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区别之,是名大乘四果。(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

《三藏法数》 / 396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土体五重

一、真如,真如者,乃真实无妄之理,即法性土之体也。此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由法身无相,土亦如是,身土虽分,体原不二,故真如为体也。 二、真智,真智者,乃根本无分别智,即实报土之体也。此是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以由实智功圆,万德成就,体无分别,境智一如,故以真智...

《三藏法数》 / 398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种证相不同

谓修习法华叁昧,于叁七日中,一心精进,有叁种证相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异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 一、下根证相,谓行人于叁七日中,获戒根清净,就中所证之相,亦有叁品不同。若于叁七日中,或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利,道心勇发,是下品戒根渐...

《三藏法数》 / 675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大人八念

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从无欲,非有欲;乃至道从智慧,非愚痴。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念,而现其前,为说大人八念也。(梵语阿那律陀,华言无灭,佛之弟子。) 一、道从无欲非有欲,谓比丘修道,当于一切尘境不生希欲之心,虽自无欲,...

《三藏法数》 / 515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世不可

谓叁世之诸法,不可一实体也。维摩经弟子品曰:「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现在心不可,未来心不可。」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六无畏

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种之差别,谓之六无畏,无畏者,安稳苏息之义,一切眾生被烦恼所缚而似死灭,若到此六处,则各各离彼之扼缚,而苏息,故名无畏。凡大日经之说相,地前立叁阿僧祇劫,於此叁劫越麤妄执与细妄执及极细妄执之叁妄执,此上更立十地,為开发金刚宝藏位,...

《佛学大辞典》 / 576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刘虬五教

齐朝隐士刘虬,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始自成道,终至涅槃,亦约其渐顿浅深次第,立为五教,故名刘虬五教。(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人天教,谓如来始初成道,先为提谓长者,说人天戒善,乃是因缘果报,实有之法,是名人天教。 二、有相教,谓如来说阿含经时,广制众戒,皆...

《三藏法数》 / 325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菩提

一、发心菩提,為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而发心者。二、伏心菩提,制伏烦恼而行诸波罗蜜者。叁、明心菩提,观察诸法而行般若波罗蜜者。四、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罗蜜中,方便力,故无生法忍而出叁界,到一切智者。五、无上菩提,坐於道场,断烦恼之缘习,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者。见...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依次五百年

五百年者,像法后、末法初之五百年也。此五百年中,比丘虽云无修无证,亦有解脱、禅定、持戒、多闻、布施者。佛知其法渐衰,故说其次第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第一一百年,坚固解脱,谓此一百年中,比丘唯务智理,说法利生,悟明大乘,解脱自在,坚固不变也。(智理者...

《三藏法数》 / 297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天眼明

阿罗汉所叁明之一。天眼通之更為明了者。天眼通凡圣皆能之,天眼明非圣者不能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知净语

比丘有净语,犹如忌词。如比丘要草木时,谓斫木摘花等,是為不净语。谓「知之」「看之」者,是為净语。又如对金钱而言「收」「取」等,是尽属不净语。净语凡有四种,一汝知是,二汝看是,叁我须是,四我与是。从此四净语中之第一种曰知净语。又云知净。行事钞中坏生种戒曰:「五分...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跋闍子比丘十事非法

毘奈耶杂事四十曰:「一、高声共许净法(四分「寺内」,十诵「如是净」,五分「求听净」),比丘在寺内作别眾非法之羯磨大眾高声共许,则其法成。二、随喜净法(四「后听可」,十「证知净」,五「合於求听净中」),比丘作非法之羯磨,其座大眾随喜,又於界内先作别眾之羯磨,然...

《佛学大辞典》 / 816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种愿

一、可愿,谓修福,可人天中生;修戒定慧,可阿罗汉乃至佛果;是名可愿。(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不可愿,谓人以己智力,而欲筹量虚空,尽其边际,终不可,是名不可愿。

《三藏法数》 / 85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所依土

一、法性土,谓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真如为体。然此身、土、体无差别,不变不迁,离相寂灭,是名法性土。 二、实报土,谓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以无漏五蕴为体。此由往昔修习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成就无碍庄严境智,融泯称实,感报之所招感,是名实报土。(无漏者,不漏...

《三藏法数》 / 509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通

一神境智证通,又云身如意通Ṛddhividhi-jñāna,又云身通,又云神足通。即变现不思议境界之通力,谓之神境通。游涉往来自在之通力,故云神足通,自身变现自在之通力,故云身如意通,各就一边而与以名也,其中神境通名,最為通称。二天眼智证通Divya-cakṣus,色界天眼根,照久...

《佛学大辞典》 / 301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那罗延身愿

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六。使极乐之往生人,皆那罗延之金刚坚固身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佛,国中菩萨不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冥諦

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諦之第一。是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諦,故曰冥諦,又云冥性。又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金七十论上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為梵,或名眾持。」百论疏上中曰:「所言冥諦者。旧云:外道修禪五神通,前后知凡万劫内...

《佛学大辞典》 / 327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大乘百法

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706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礼拜五功德

一、端正,谓因见佛相好发欢喜心,而生渴仰,以此因缘,来世即相貌端正也。 二、好声,谓因见如来相好已,叁称佛号,南无如来,以此因缘,来世好音声也。(梵语南无,华言归命。) 叁、多财饶宝,谓于如来所,而作大施散华、然灯而供养之,以此因缘,来世获大财宝也。 四...

《三藏法数》 / 191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轮叁昧

轮有运转摧碾之义。梵语叁昧,华言正定。谓行者修习禅定叁昧,亦必勇猛精进,摧破惑业,从浅至深,从凡入圣,亦犹轮之义也。 一、地轮叁昧,地有二义:一住持不动,二出生万物。谓行者修习禅定叁昧,若证未到地定,顿觉身心相空,泯然入定。定法持心,如地不动,由未到地,出生...

《三藏法数》 / 567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种神变

一说法神变,如来无碍之大智,知诸眾生之善恶业因及善恶果报,应之而為说法,名為说法神变。二教诫神变,如来对诸弟子教诫是法应作,是法不应作,是道声闻乘,是道缘觉乘,是道大乘,名為教诫神变。叁神通神变,如来為调伏憍慢之眾生,现种种之神通,名為神通神变。见大宝积...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波罗提木叉

Pratimokṣa,又作婆罗提木叉,鉢喇底木叉。戒律叁名之一。译曰别解脱,又曰处处解脱。七眾所受之戒律,各就解脱身口七支之恶之义而简别為定共戒道共戒,称之曰别解脱戒。又翻曰随顺解脱。以戒律随顺有為无為二种解脱之果故也。行事钞中之一曰:「波罗提木叉此云处处解脱。」戒本疏...

《佛学大辞典》 / 394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髻珠

髻中之珠也。法华七喻之一。有大功者,王解髻中之明珠而与之,以喻為已出分段生死,进而离变易生死之机说法华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眾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

《佛学大辞典》 / 539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斑足王

贤愚经十一谓為迦摩沙波陀,译曰斑足。智度论四作劫磨沙波陀,译曰鹿足。以足有斑駮故也,是為天罗国王之太子。故曰斑足太子。后為王,故曰斑足王。尝从邪师之教,欲千王之头,既九百九十九王而缺一人,后普明王,普明王请一日之间,设百座仁王会。第一法师為说四非常偈,普...

《佛学大辞典》 / 827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钵吉帝

又作鉢吉蹄,波机提。译言本性,志性。摩登伽种之婬女也。见阿难而生婬心,请之於母,母诵神咒蛊惑阿难。阿难将行乐,為佛所救,婬女出家。摩登伽经上曰:「过去有婆罗门名莲华实,女名本性,尔时女者今性比丘是也。」舍头諫经曰:「有凶咒女名曰波机提,晋曰志性。」又曰:「过去...

《佛学大辞典》 / 665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不思议变易生死

二种生死之一。离叁界生死之身后以至成佛之界外生死也。由烦恼之力起有漏之善恶业,由此业所感之叁界五趣果报,曰分断生死,以所谓可求之菩提在实,可度之眾生在实之法执即所知障為助缘,起无漏之大愿大悲业所感之细妙殊胜果报,曰不思议变易生死。由无漏之悲愿力改转分段生死之...

《佛学大辞典》 / 350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后

智者,菩萨行满化他之智也。谓菩萨起行度生,分别显示,而能觉了,通达诸法,忆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观一切法,随缘和合,随意所欲,无不满足,故有五种之别也。 一、通达,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 二、随念,...

《三藏法数》 / 298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种大师

一、如来,谓诸如来出现世间,阐扬大法,化诸众生,出离生死,令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 二、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具足,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脱离生死,皆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

《三藏法数》 / 233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一智

一、世俗智,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谓但有其名,而无其理也。(有漏者,谓漏落叁界生死也。) 二、法智,谓欲界苦集灭道四谛下,苦法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法智。(无漏者,谓不漏落叁界生死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

《三藏法数》 / 560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世心

心為剎那生灭者,未来心未成故不可,过去心既灭故不可,现在心不暂停,故不可。是谓之叁世心不可。般若维摩诸经深明此旨。见[叁世不可]条。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佛菩提

一应化佛菩提,於应当现之所,随即示现,谓出释氏宫去迦耶城不远,坐菩提树下金刚道场无上菩提也。二报佛菩提,十地圆满,真常之涅槃。如法华经寿量品所谓「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劫」是也。叁法佛菩提,如来藏性本来清净,眾生界即涅槃界也。经所谓「如来如实知见叁界之相,不...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境

台宗於观法,立所观之十种。一、阴境,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十境以阴為初,有二义。一现前,一依经。现前者,人受一期果报之身,即是五阴。五阴之重担常自现前,是故為初观。依经者,大品般若言之,声闻依四念处而行道。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也。又经中多列法门,无非以五阴為首...

《佛学大辞典》 / 1090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德山

唐朗州德山院释宣鑑,姓周氏,剑南人。幼出家,深明经律,最达金刚经,时称為周金刚。不信南方禪宗之道,山欲破碎之。负金刚经疏钞到灃州。见一婆子卖油糍,欲买之作点心。婆指其担云:这箇是甚麼?师曰:金刚经疏钞。婆云:我有一问,若道,我当供上座油糍。若道不,别处买去...

《佛学大辞典》 / 334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利钝二根

析玄云:见道行人,根有二种。谓须阤洹初果之人,破惑见理,名为见道。(梵语须阤洹,华言入流,谓预入圣人之流也。) 一、钝根名随信行,婆沙论云:由彼依信随信起行,谓此一类行人,从来性多钝故,自不披阅教文,但信他人言说而悟道,故名随信行。 二、利根名随法行,婆沙...

《三藏法数》 / 164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慧

小乘十智中第一世俗智之差别也。一生慧,生即之之智慧也。二闻慧,闻圣教而发之智慧也。叁思慧,自思惟理而发之智慧也。四修慧,修习禪定而发之智慧也。其中对第一之生,谓后叁者曰加行,又前叁為散慧,后一為定慧。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顺分

顺為顺益之义,分為部分之义。顺益其所顺法之部分名為顺分。此有叁种:一顺福分,為感世间可爱之果之有漏善根。五戒十善等法是也。二顺解脱分,解脱為涅槃。為定能感涅槃果之有漏善根。此善生巳,则使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之法,若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之毛竪,悲...

《佛学大辞典》 / 472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法华六瑞

谓法华一经,妙理玄微,人难信受。故先以瑞相警变常情,常情既变,而生渴仰,则闻法染心,妙道易阶,密有所表,故具明六瑞焉。 一、说法瑞,谓佛将说法华,先说无量义经,而为法华作序。从一法说无量义,会无量义归于一法,故无量义经为法华会多归一之序。经云:说大乘经名无量...

《三藏法数》 / 856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Hāḥ,降叁世尊之种子也。见降叁世条(CBETA註:疑為见[降叁世种子]条)。 又Ha,悉曇五十字门之一。配之六大,以表风大。字记曰:「訶字许下反音,近许可反,一本音贺」。大日经曰:「贺字门,一切法因不可故。」文殊问经曰:「称贺字时,是害烦恼离欲声。」华严经曰:「唱訶婆...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十难

一、贫穷布施难,谓人自厄于贫乏,而能随力辍己济人,是为难也。 二、豪贵学道难,谓人处于豪贵,而能厌于欲乐,折节求道,是为难也。 叁、判命必死难,谓人能尚义轻生,决志判命;或为法舍身,济彼饥苦;或为忠臣,以死徇节,是为难也。 四、睹佛经难,谓人或生边地,不知...

《三藏法数》 / 662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i又作壹,彝,意,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十二母韵之一。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伊字门一切法根,不可故。」文殊问经字母品曰:「伊字时是诸根广博声。」大日经疏十四曰:「见伊字时,即显叁昧。」一切根不可者,自Indriya(根)释之也。 又又作翳咿,伊伊,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十...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ka,又作葛,嘎,揭,柯,羯,箇,各,紺。悉曇体文叁十五字中喉声之第一。五十字门之一。字记曰:「迦。」寄归传曰:「脚。」金刚顶经字母品曰:「迦字门,一切法,离作业故。」文殊问经曰:「称迦字时,是入业异熟声。」大庄严经曰:「唱迦字时,出入业果声。」涅槃经曰:「迦者...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禪定

禪為梵语禪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為梵语叁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為禪,一境静念為定也。故定之名宽,一切之息虑凝心名之,禪之名狭,定之一分也。盖禪那之思惟审虑,自有定...

《佛学大辞典》 / 726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不起法忍

又云无生法忍。不起者即无生也,断见惑而生空理,所谓无生法忍也。空理者无生无起,故云无生法,又云无起法。忍者忍可决定此无生无起之空理也。维摩经佛国品曰:「逮无所,不起法忍。」同注云:「肇曰:忍即无生慧也。以能堪受实相,故以忍為名。此忍则无取无,心相永灭,...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越叁昧耶

如来之本誓名叁昧耶,违越如来之本誓曰越叁昧耶。漫授受秘法者之罪名也。不传授,私诵真言,又授未灌顶人以秘法,皆越叁昧耶之罪。又名越法罪。大日经四曰:「若异此者同谤诸佛菩萨,越叁昧耶,决定堕於恶趣。」同十四曰:「不尔者即越叁昧耶罪,叁昧耶者是自誓也。一切如来...

《佛学大辞典》 / 221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种菩萨身

一生死肉身,叁贤位之菩萨,未证法性,為惑业受叁界生死分段身之菩萨也。二法性生身,既证无生法性捨叁界生死肉身受不生不死不思议变易身之菩萨也。此法性生身,经论之说,多谓是初地以上,或以為八地以上,如往生论註。智度论七十四曰:「菩萨有二种: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种声闻

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功圆而证小果,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道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中间,为猒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是名退道声闻。 叁、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见声闻之形,引诱小乘,令入大乘,是名应化声...

《三藏法数》 / 236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舍利弗度二弟子说法颠倒

涅盘经二十六说佛言我昔住波罗捺国,舍利弗教二弟子,一令观白骨,一令数息。经歷多年各不定。以是因缘即生邪见。言无涅槃无漏之法,设其有者,我应之。何以故?我能持所受戒故。我尔时唤舍利弗呵责之:汝不善教,為是二弟子颠倒说法。汝二弟子性各异,一主浣衣,一金师。金师...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德

法身、般若、解脱是为叁,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 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自在。迷悟虽殊,体性...

《三藏法数》 / 229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韦提

韦提希闻观经之说法而开悟无生法忍也。观无量寿经曰:「说此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廓然大悟,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心,愿生彼国。」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七圣之一。旧译為见,新译為见至。声闻乘之人,入於修道之位而為利根者。利根自见法理,故云见由因之见至果之见,谓之见至。见四教仪集註中。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水

一、时水,从明相现至午时间随意饮用之水也。二、非时水,过午后饮用之净水也。叁、独用水,不论时用之洗净用水也。说见受用叁水要行法。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说净

又曰净施。戒律之制,比丘有衣鉢药及金银穀米者,不许自蓄之,必求所施主一旦施与之。而如衣鉢药者更由施主还付,仍自护持,是為净贪着之意之法,故云净施,能施者谓之施主,所施者谓之净施者,对於施主说施与之言,谓之说净。依此说净之法,為比丘者蓄积诸长物。然施法有展...

《佛学大辞典》 / 428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岌法师叁教

岌,武丘人也。谓其以此叁教判如来一代所说之法也。 一、有相教,谓佛设教,于十二年说阿含经已前,见有道,是名有相教。(见有道者,谓二乘见一切法是有,不离色、心,因而道也。) 二、无相教,谓佛设教,于十二年说阿含经已后,齐至法华,见空道,是名无相教。(齐...

《三藏法数》 / 192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解脱

一、慧解脱,谓以智慧断除无明惑业之缚,而解脱,故名慧解脱。 二、心解脱,谓因此心离于贪爱之缚,而解脱,故名心解脱。

《三藏法数》 / 59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迦叶受记

迦叶於法华会座捨小乘而归於大乘。受未来成佛之记别。法华经授记品曰:「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叶,於未来世当奉覲叁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讚嘆,广宣诸佛无量大法,於最后身成為佛,名曰光明如来。」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八福生处

谓修五戒十善,兼行布施,福业优劣不等,故感报所生之处,则亦高下不同,故名八福生处。(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邪见也。) 一、人中富贵,人中富贵者,谓天地所生,惟人...

《三藏法数》 / 638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菩萨十施

一、分减施,谓菩萨仁慈,好行惠施,若美妙饮食,分与众生,然后乃食。复念身中八万尸虫,依我身住,愿令普充满。于凡所受之物,悉亦如是,是名分减施。(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竭尽施,谓菩萨上妙饮食,香华衣服,资生之具。或有人言:汝今所有,...

《三藏法数》 / 870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仰山枕子

公案。僧问仰山:法身说法否?山云:我说不,别有一说。僧云:说底人在什麼处?山推出枕子。见曾元九仰山章。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龙华叁会

弥勒下生经云:弥勒菩萨即于出家之日,便成佛。坐于龙华树下,花林园中,叁会说法。故云龙华叁会。(梵语弥勒,华言慈氏。) 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声闻众,梵语俱胝,华言百亿。记云:若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作佛事,自种善根,...

《三藏法数》 / 467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无我

一、人无我,自主自在之我為我。凡夫不了五蕴假合和之义,固执实有自主自在之人体,曰人我,今了五蕴假和合之义,达实无人体,曰人无我,是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涅槃者也。二、法无我,固执诸法有实体,有实用,曰法我,今了诸法因缘生之义,达实无自性,曰法无我,是為...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种福田

论云:施主有二种,一者贫,二者富。皆能于叁宝中种福,故名二种福田。(叁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一、贫福田,谓贫穷之人,虽无财物供养,若能礼事恭敬,亦福报,是名贫福田。 二、富福田,谓富贵之人,既能礼事恭敬,又以财物供养,而福报,是名富福田。

《三藏法数》 / 114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福田

一学人田,小乘见道位已后,修学圣道之圣者也。是有十八人:一信行,二法行,叁信解,四见到,五身证,六家家,七一种,八向须陀洹,九须陀洹,十向斯陀洹,十一斯陀洹,十二向阿那含,十叁阿那含,十四中般涅槃,十五生般涅槃,十六行般涅槃,十七无行般涅槃,十八上流色究...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Ḍa,又书疤。悉曇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曰:「拏字门一切法怨对不可故。」文殊问经曰:「称拏字时是出摄伏魔諍声。」大庄严经曰:「唱拏字时出断一切魔恼乱声。」此由Ḍamara(魔障)之语释之也。 又(术语)Ṇa,悉曇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曰:「一切法諍论不可。」文殊问经...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第十八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佛,十方眾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四十八愿中此名王本愿,眾生念佛往生於净土者唯依此愿,因此名為念佛往生之愿。教行信证叁本曰:「斯心即是出於念佛往生之愿,...

《佛学大辞典》 / 151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六尘说法

佛以色声等六尘而说法,眾生以眼等六根而悟解也。然六尘通他之佛土而言之,若就此土而论,则仅色声法之叁尘而已,如眼见经卷而悟解者,色尘说法也,耳闻金口之声教而悟解者,声尘说法也。意思惟法而悟解者,法尘说法也,其中此土之眾生,尤以耳根锐利,偏用声尘而说法。无量寿经上...

《佛学大辞典》 / 326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甘露灭

甘露為涅槃之喻,涅槃而灭生死,谓之甘露灭。维摩经佛国品曰:「始在佛树力降魔,甘露灭觉道成。」同註:「肇曰:大觉之道,寂灭无相。至味和神,喻若甘露。」天台之维摩经会疏二曰:「见四諦理,名甘露。正习俱尽,故名灭也。」止观辅行一之二曰:「见无諦理,离生死法,名...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性虚空十义

谓真如性体,广博无量,犹若虚空,有斯十义也。 一、无障碍义,无障碍者,谓真如性体,于一切诸法,圆融通达,悉无障碍也。 二、周遍义,周遍者,谓真如性体,于一切处,无不周遍也。 叁、平等义,平等者,谓真如性体,于一切法,等无有异也。 四、广大义,广大者,谓真如性...

《三藏法数》 / 291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教起十因

谓如来出现说华严经,必有因缘。故出现品云: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以无量因缘而成就,令斯教兴。故以因缘二字,各开十义,以显无尽。先彰十因,后显十缘。故云教起因缘也。 一、法应尔,法应尔者,理本当然也。谓如来出现,法应说此华严经故。所以诸佛,皆于无尽世...

《三藏法数》 / 741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五百年

佛灭后五期之五百年也。一期各说一坚固,以示法之兴废。一、解脱坚固,谓佛灭后第一之五百年间。以正法盛,解脱者多故也。二、禪定坚固,谓等二之五百年间。以虽无解脱者。而禪定者多故也。叁、多闻坚固,谓第叁之五百年。以实行渐衰,唯尚多闻故也。四、塔寺坚固,谓第四之五...

《佛学大辞典》 / 259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己未圣法,而谓已,因起慢心,谓之增上慢。法华经方便品曰:「增上慢未,未证為证。」大乘义章五末曰:「增上慢者,实不圣而谓已,名增上慢,以其圣法是增上故。」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眾圣点记

持善见律毘婆沙之师资相传也。佛入灭以来每岁安居竟记一点,故名眾圣点记。出叁藏记十一善见律毘婆沙记曰:「仰惟佛世尊泥洹已来年载,至七月十五日受岁竟,於眾前谨下一点,年年如此。感慕心悲,不觉流泪。」歷代叁宝记十一曰:「外国沙门僧伽跋陀罗,齐言僧贤(善见律译者),师...

《佛学大辞典》 / 515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