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条搜索结果

通教

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说万法当体即空无生无灭(当体即空无实生实灭)之理,為使二乘及钝根之菩萨得但空之证,使利根之菩萨得不但空即中之证而施设之叁乘教也。不要断灭万法,说万法当体為因缘生,而当体即為空无生,故空之中自有不空之义而含中之理,此名不但空,亦名当通...

《佛学大辞典》 / 416字 / 5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停心

停者,止也。谓修此五法,以止其五种过失之心也。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谓多贪欲之人,于男女身分,互相染着,须假作九想不净之观治之,令其贪着之心不起。故云多贪众生不净观。(九想者,胖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也。) 二、多嗔众...

《三藏法数》 / 755字 / 5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戒

一、共戒,谓于见、修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俱发,是名共戒。此戒既是初果、二果、叁果所得,即是无漏戒也。(见即初果,修即二果、叁果也。无漏者,不漏落叁界生死也。) 二、定共戒,谓发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

《三藏法数》 / 139字 / 5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恩

一、父母恩,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盖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顺,死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男女,孝养父母,承顺无违,常为诸天护念,福乐无尽。纵能一日叁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尚未能报一日之恩也。 二、众生恩,经云: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

《三藏法数》 / 526字 / 5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恶

即能通之义。谓一切众生,造作恶业,而生其处,故名恶也。 一、地狱,谓此处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狱,即造作极重恶业众生堕于此,故名地狱。(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也。八热者,想狱...

《三藏法数》 / 263字 / 5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七真如

一、流转真如,流转,即运动之义。真如者,真名不伪,如名不异也。谓诸众生造作一切行业,流转生死,而真如之体,本无动摇,然亦不妨随缘转变。论云:一切行无先后性。是也。(无先后性者,谓于一切行业,不离真如之理性故也。) 二、实相真如,无虚妄相,故名实相。谓一切法中...

《三藏法数》 / 608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大行

盛大行之仪式也。见[行]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乘

乘即运载之义。谓人天等各以所修之法为乘,运载至其所至之处,故有五乘也。 一、人乘,人者忍也。于世间违顺情境,悉能安忍故也。谓人以叁归五戒为乘,运出四趣,生于人,故名人乘。(叁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四趣...

《三藏法数》 / 481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佛十宿缘

谓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问佛孙陀利等十事宿缘。佛答:皆从往劫,造众恶因,无数千岁,受无量苦报。余残未尽,于成后,复偿宿对。复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皆尽,万善普备,犹不免此宿缘者;盖欲示人,凡造恶业,果报难逃。故说是宿缘也。(...

《三藏法数》 / 2599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结缘

於佛法结缘。创未来得度之缘也。止观六上曰:「和光同尘,结缘之始。」文句二下曰:「现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名结缘眾。」文句记二下曰:「结谓结构,立机之始。缘即缘助,能成其终。则成未来修得叁德之先萌也。」往生要集下末曰:「当知生谤亦是结缘,我...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5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论师

一、阿湿缚窭沙论师,梵语阿湿缚窭沙,华言马鸣。摩诃衍论云:过去世中,有一大王,名曰轮陀,有千白鸟,皆悉好声,若鸟出声,大王增德,若不出声,大王损德。如是诸鸟,若见白马,则出其声,若不见时,常不出声。尔时大王,遍求白马,终日不得。作如是言:若外众,能令此鸟鸣...

《三藏法数》 / 412字 / 5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恶果报

谓众生前世造十恶业,感饿鬼、畜生、地狱叁恶报。受是苦尽,若生人中,余业未尽,每一恶中,复受二种果报,故名十恶果报也。 一、杀生果报,谓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叁恶。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是名杀生果报。 二、偷盗果报,谓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

《三藏法数》 / 544字 / 5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六种性

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局在因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属于因...

《三藏法数》 / 513字 / 5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地寄报

十地寄报者,谓十地菩萨,寄生诸天王等报也。昔金刚藏菩萨为众说十地菩萨修行法门,自行化他,成大功德,感报多作诸天王等,威力自在,化导众生,令修善法也。 一、阎浮提王,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谓欢喜地菩萨,修行初地法门,成大功德,多作阎浮提王,掌护正法,诸所作业...

《三藏法数》 / 1029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种见

一、萨迦耶见,梵语萨迦耶,华言身见。谓于五蕴法上,妄生执取,计我、我所,是名萨迦耶见。(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我者,谓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为我也。我所者,即五蕴色身等也。) 二、边执见,谓外之人,于五蕴身见之中,执断执常,随执一边,我见...

《三藏法数》 / 565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菩萨十住行

昙昧摩提菩萨持佛威神便于佛前,于是阿难波渝迦三昧,悉见十方诸佛——十方诸佛者,其数如千佛刹尘等;一尘者为一佛刹,一佛刹如是十方四面——见十方诸佛皆悉言:“善哉,善哉!昙昧摩提菩萨!”十方诸佛皆赐与智慧,悉语昙昧摩提菩萨言:“是释迦文佛前世本愿所结成功德威神使若益。诸...

《菩萨十住行品》 / 3463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8月06日

易行

对於难行之语。平易之行法。又易行。谓念佛之法也。是龙树菩萨之说。十住毘婆娑论易行品曰:「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无量寿经下曰:「易往而无人。」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向

一、须陀洹向,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 二、斯陀含向,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 叁、阿那含向,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

《三藏法数》 / 195字 / 5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即能通之义。谓叁更互相通。从烦恼通至业,从业通至苦,从苦复通至烦恼,展转相通,生死不绝,故名叁。 一、苦,苦即生死之苦也。谓叁界六众生,生而复死,死已还生,故名苦,(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者,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

《三藏法数》 / 190字 / 5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Ajitakeśa-kambara,又作阿耆多颈舍甘婆罗。新称阿末多。外六师之一人。执现世受苦则来世為乐之外也。维摩经什註曰:「阿耆多翅舍,字也。钦婆罗,麤衣也。」同肇註曰:「其人着弊衣,自拔髮。五热炙身,以苦行為。」希麟音义九曰:「阿末多,旧云阿耆多颈舍甘婆罗。阿耆多...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5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善

叁善者,谓天、人、阿修罗,同修十善,虽有上中下品不同,皆名善。(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 一、天,天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也。谓因修上品十善,复修世间禅定,得生其中,是名天。 二、...

《三藏法数》 / 286字 / 5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天台五时

天台五时者,乃天台智者大师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判为五时也。谓如来成,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次于鹿苑,为接引二乘,说四阿含等经。次于方等,说楞伽等诸大乘经,令诸二乘耻小乘,而慕大法。次说般若经,遣除二乘执情。后说法华、涅槃二经,开示众生,咸得作佛。故为五时也...

《三藏法数》 / 730字 / 5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根

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叁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 一、信根,谓信于正及助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正者,即四念处观也。助...

《三藏法数》 / 256字 / 5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路迦耶底迦

Lokāyatika,又作路柯耶胝柯,路伽耶,路伽耶陀。译作顺世。四卷楞伽经谓之恶论,七卷楞伽经谓之世论。外之名。随顺世间之凡情,计执是常是有等者。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讚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嘉祥法华义疏十曰:「路伽耶陀者,旧云是恶解义。(中略)注经云:...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5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体

凡礼敬叁宝,必须五体投地,所以折伏憍慢,用表虔诚故也。(叁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一、右膝,疏云:愿我右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得正觉也。 二、左膝,疏云:愿我左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于外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正觉中也。 叁、右手,疏云:愿我右手着地之时...

《三藏法数》 / 246字 / 5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衢

譬苦集灭四諦之理。以小乘之人依止於四諦之理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诸子等安稳得出,皆於四衢中露地而坐,无復障碍。」法华文句五曰:「衢正譬四諦,四諦观异名為四衢。」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5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加行

(亦名四善根,出析玄记) 此四通言加行者,谓此行人欲求见,革凡成圣,遂起暖等四心,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见,即初果须陀洹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谛也。) 一、暖加行,暖者从喻得名。谓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暖相。譬此加行位中...

《三藏法数》 / 293字 / 5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临济真人

临济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禪床把云:。其僧拟议。济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麼乾屎橛。便归方丈。见临济录,人天眼目上,从容录(叁十八则)。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小乘五位

一、资粮位,资粮位者,如人远行,必赍粮以为路资也。其位有叁:一、五停心,二、别相念,叁、总相念。若欲出于叁界,必以此叁种观法,而为资粮也。(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嗔众生慈悲观、叁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别相念、总相念者,...

《三藏法数》 / 444字 / 5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一、无间,谓声闻初果之人,依于八忍,能断八谛下迷理之惑,此八忍不被见惑之所间隔,是名无间。(八忍者,苦法忍、苦类忍、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法忍、类忍也。八谛者,欲界四谛、色界无色界四谛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谛也。) 二、解脱,谓...

《三藏法数》 / 174字 / 5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八相成

佛陀以成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成虽為八相中之一,然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之名。八相经论所说存没不同,而大要有二说。大乘起信论所说者,一、降兜率,先住於兜率天,在彼天四千岁。见时机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二、入胎,乘白象由摩...

《佛学大辞典》 / 660字 / 5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者,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也。若言六,则加阿修罗。此不言者,以阿修罗一,摄于天、人、畜生、饿鬼诸趣之中故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 一、天,天者,最高最上,极大极尊,受用出于自然,快乐莫非如意,由昔广修净行故感此报,是名天。 二、人,人...

《三藏法数》 / 410字 / 5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九品

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為九品惑等。而於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為九品之弥陀,其...

《佛学大辞典》 / 872字 / 5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一切皆成

谓一切眾生皆悉成佛也。对於五性各别而言。盖叁乘家有无性有情之一类,為定性二乘不成佛之说,立无餘界永灭之计。而一乘家则唱悉有佛性之义,明二乘开会之旨,為无餘界迴心之说。故谓一切眾生无不成佛者。今举叁五经说证之。法华经方便品曰:「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於一偈...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5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六师

一富兰那迦叶Pūraṇa Kāśya a,富兰那其字,迦叶其姓。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者。二末伽梨拘赊梨子Maskārī Gośali utra,末伽梨,其字,拘赊梨,其母名。计眾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為自然者。叁删闍夜毘罗胝子Sañjaya Vairaṭī utra,删闍夜其字,毘罗胝...

《佛学大辞典》 / 577字 / 4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苦对叁界

一、苦苦对欲界,谓叁界受生,无非是苦。欲界诸境逼迫,苦中复苦,故云苦苦对欲界。 二、坏苦对色界,谓乐坏时,苦名为坏苦。如色界天受禅味之乐,报尽还于五受生死苦,故云坏苦对色界。(五者,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叁、行苦对无色界,谓虽无苦乐...

《三藏法数》 / 162字 / 4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如来

又天台依智度论二「如法相解,如法相说」之文而释叁身如来。法相二字,即法身如来也,法相者如如之境也,解者如如之智也,如如之理,為如如之智境,是名法身,此法身,徧一切处,而无有异為如。不动而来应一切处為来。解之一字,报身如来也,乘如实之而如法相解也,是契於如如之...

《佛学大辞典》 / 305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种眷属

五种眷属者,谓如来说法,必假彼缘,缘即受之人也。人受已,因法为亲,即成眷属。譬如父母遗体,揽以成身,得为天性,天性亲爱,更相敬顺,故名眷属也。 一、理性眷属,谓诸佛众生,理性平等,自然相关。法华经云:我于众圣中尊,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是则未曾受...

《三藏法数》 / 352字 / 4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地断障证真

一、欢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见诸众生,心堕邪见,皆成障碍,故发起大愿慈心,而修舍行,于内身外财,无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而证遍行真如,是名欢喜地断障证真。(异生性障者,性即凡夫之性,障即执着我、法,障于初地功德也。遍行真如者,谓此...

《三藏法数》 / 1483字 / 4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摩奴闍

Mānusa,又作Manuṣya,末奴沙,摩[少/(兔-、)]沙,摩[少/(兔-、)]赊,摩奴沙,摩努娑摩[少/(兔-、)]奢,摩奴晒,摩努史也。略曰摩[少/(兔-、)]。又曰摩拏赦,摩[少/(兔-、)]舍喃。译曰人,意。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末奴沙亦云摩[少/(兔-、)]沙,此云人。」法华文句四曰:「人者,...

《佛学大辞典》 / 388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如来十恩

一、发心普被恩,谓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是为发心普被恩。(梵语菩提,华言。) 二、难行苦行恩,谓如来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

《三藏法数》 / 1090字 / 4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戒

一、解脱戒,谓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自然远离惑业之缚,而得自在,是名解脱戒。 二、定共戒,谓因修习禅定,发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皆色界天也。) 叁、...

《三藏法数》 / 190字 / 4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门

绰所判。一、圣门,此土由凡至圣修之教门也。除净土叁经,其餘之诸经是。二、净土门,往生弥陀净土而证圣果之教门也。叁部经之所说是。安乐集上曰:「一谓圣,二谓往生净土。」选择集本曰:「绰禪师,立圣净土二门,而捨圣正归净土。」教行信证六本曰:「凡就一代...

《佛学大辞典》 / 2032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会

叁度之法会也。罗什译之弥勒大成佛经曰:「说此偈已,出家学,坐於金刚庄严场龙华菩提树下。(中略)於此日初夜降四种魔,成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中略)尔时释提桓因、护世天王、无数天子,於华林园头面礼足,合掌劝请转於法轮,时弥勒默然受请。(中略)说是语时九十六亿人...

《佛学大辞典》 / 300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才配叁世间

世间者,隔别名世,间差名间。谓诸法间隔不同也。 一、天配正觉世间,正觉即佛也。谓天广大,包万象以无余。佛智弘深,极十方而普照。故以天配正觉世间也。 二、地配器世间,世界如器,名器世间。谓地有含藏之能,亦有负载之义,而为世界所依;十方世界无边刹土,亦为一切有...

《三藏法数》 / 210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无所畏

此四通言无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于大众中凡有所说,则无恐惧之相,故名无所畏。(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叁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

《三藏法数》 / 510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智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种...

《三藏法数》 / 203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苦集灭

即四諦也。苦集二者如上。灭者谓灭生死苦果之涅槃。者谓可得涅槃果之正。盖苦集灭者為世间与出世间,即生死与涅槃之一双因果,苦為生死之果,集為生死之因,灭為涅槃之果,為涅槃之因也。但先果而后因者,以果显着易知,因幽微难知故也。此四种之理,皆是真实,故云諦。声...

《佛学大辞典》 / 301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八正

总谓之八正分。俱舍作八圣支。圣者正也,其离偏邪,故曰正。又圣者之,故谓之圣(Āryamārga,巴Arīyamagga)。玄应音义叁曰:「八由行,又作游行,又作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亦言八圣,或言八正,其义一也。」 一、正见Samyak-dṛṣti,巴Sammā-diṭṭhi(...

《佛学大辞典》 / 599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梵语菩萨摩訶萨,译言大心。求大之心也。法华文句二曰:「若具存应言菩提萨埵摩訶萨埵,什师嫌烦,略提埵二字。菩提此言,萨埵此言心,摩訶此言大,此诸人等皆求广博大。又成熟眾生故,心大心之气类也。」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金刚心

金刚是喻。金刚心者,谓菩萨之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觉了诸法,谓菩萨发大愿心,誓欲了知无量无边不可穷尽一切微妙法门,无有遗余,故云觉了诸法。 二、化度众生,谓菩萨以无上涅槃之,度脱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众生,悉得出...

《三藏法数》 / 539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大弟子

一、摩诃迦叶,上行第一,梵语摩诃迦叶,华言大龟氏。其先代学,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名大龟氏。能行头陀上行,故称上行第一。(梵语头陀,华言抖擞。) 二、阿难陀,多闻第一,梵语阿难陀,华言庆喜。佛成时,斛饭王遣使来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男,王闻欢喜,语来使...

《三藏法数》 / 657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十七

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叁十七,皆是入浅深之气类,故云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叁、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

《三藏法数》 / 817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善友七事

谓菩萨常为利乐一切众生,示现世间,而作善友,劝导诱掖,开示教他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遭苦不舍,谓菩萨运大悲心,怜悯六众生,受诸苦恼,故随类现形,种种开示,令得出离。虽代受其苦,心无弃舍,是为遭苦不舍。(六者,天、人、修罗...

《三藏法数》 / 506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二因缘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叁世相续,无间断也。(叁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叁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

《三藏法数》 / 657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时外

又曰时散外,十叁外之一。见[外]条。此执有真实时体以生一切万物之外也。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种对治

(亦名四,出阿毗达磨俱舍论) 对即敌对,治即攻治。譬如人有此病,即用此药治之,故名对治。 一、厌患对治,谓众生见欲界生死之苦,烦恼惑业之集,深生厌恶,起大加行,修于圣,对治苦、集,故名厌患对治。 二、断对治,谓众生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于是修无间...

《三藏法数》 / 240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等

慈(Maitrī)悲(Karuṇā)喜(Muditā)舍(U ekṣā)之四无量心也。从所缘之境,而谓為无量,从能起之心,而谓為等。以於平等起此心故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迦叶端思行四等。」大乘义章十一末曰:「经中名此以為无量,亦云四等。缘於无量诸眾生起,故名无量。等缘一切,故復名...

《佛学大辞典》 / 451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一、有漏,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波罗蜜,能成就世间有漏生死之果,是名有漏。(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 二、无漏,谓般若波罗蜜能成就出世间无漏涅槃之果,是名无漏。(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 111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删闍夜毘罗胝子

Samjayin vairaḍi utra(Sañjaya vairatī utra),删闍耶毘罗胝子。新称删逝移毘剌知子。六师外之一。删闍夜,為其字,译言等胜。毘罗胝,為母之名。因母而名,故曰子。注维摩叁曰:「什曰:删闍夜,字也。毘罗胝,母名也。其人起见,谓要久经生死弥歷劫数然后自尽苦际也。...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乘

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即能通之义,谓六生死,展转相通,故名六。 一、天,天,即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是名天。 二、人,人者,忍也。于世苦乐之境,而能安忍,是名人。 叁、阿修罗,梵语阿修罗,华言无酒,又言无端正,又言无天。此或居海岸,海底,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宫殿严...

《三藏法数》 / 397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佛牙

荼毘佛身时,全身悉為细粒之舍利,其一分之牙不损,现形在灰烬中,是云佛牙舍利。时有捷疾鬼盗佛牙去,其后毘沙门天之那吒太子以其佛牙授南山宣律师云。后分涅槃经曰:「帝释於佛口中右畔上頷,取牙舍利,即还天上起塔供养。尔时有二捷疾罗剎隐身随帝释后,眾皆不见,盗取一双佛...

《佛学大辞典》 / 402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弘誓

弘,广也;誓,制也。谓菩萨广发誓愿,要制其心,志求满足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此依苦谛境而发誓也。谓菩萨遍观六众生等类,无量无边,皆被生死诸苦所逼,一一不虚,故发誓愿欲度脱之,令出叁界。故云众生无边誓愿度。(六者...

《三藏法数》 / 361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难易二

谓难行易行也。龙树所立之名目。初地至不退位有二。自力修行勤苦而后渐达佛位之困难,以如陆路步行之苦,故称之為难行。反之而以信方便之念佛,得速至佛位之他力,恰如水乘船,无何等苦痛而乐?是名易行。净土十疑论曰:「论曰於五浊恶世无量佛所,求阿鞞跋致,甚...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法眼净

分明见真諦谓之法眼净。通於大小乘言之。小乘為於初果见四真諦之理,大乘為於初地得无生法忍。增一阿含经一曰:「叁万天人得法眼净。」无量寿经下曰:「得清净法眼。」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大经慧远疏曰:「见四真諦,名净法眼。」註维摩经一:「肇曰法眼,...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八十八使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见惑,能驱役一切众生流转叁界生死故也。言见惑者,以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凡有十种:一、身见,谓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妄计为身也。二、边见,谓于身见计断计常,随执一边也。叁、见取,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也。四、戒取,谓于非戒中,...

《三藏法数》 / 420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一諦

对於二諦叁諦而言。谓究竟无二之实义也。与所谓一实諦同。涅槃经第十叁曰:「文殊白佛言:第一义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佛答曰:世諦者,即第一义諦。有善方便故,随顺眾生,说有二諦。」是世諦即第一义諦,言有二諦者...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顿悟

有一类大心之眾生,直闻大乘,行大法,证佛果,此為顿悟。初得小果,后迴入大乘,而至佛果,此為渐悟。又自初虽入大乘,而以歷劫之修行,渐成佛,為渐悟。速疾证悟妙果,為顿悟。但以初义為通说。圆觉经曰:「是教名為顿教大乘,顿机眾生从此开悟。」大日经疏曰:「无顿悟机不入...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种流

一、顺流,流即生死流也。盖六众生,顺从生死之流,唯务趣下,而不知返;所谓顺生死流,逆涅槃也。(六者,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二、逆流,谓初果须陀洹,依戒定慧,精勤修习,则能断叁界见惑,出离四趣生死,而证真空涅槃;所谓逆生死流...

《三藏法数》 / 162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轮王

此四轮王,长阿含经唯言金轮王有金轮宝现。若据俱舍论,则四王各有轮现也。 一、铁轮王,大智度论以人寿一增一减为一小劫,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寿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又增一岁,如是增至二万岁时,有铁轮王出,独领南阎浮提一洲。诸国有不顺化者,王...

《三藏法数》 / 497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合九十五种外为十一宗

宗即派也。谓外教文传习西域,不出十一宗;而九十五种外,无不尽摄也。 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名为数论。又论能生数,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从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以前二十四谛从神我而生,依神我为主,...

《三藏法数》 / 1050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大自在天外

与[自在天外]同。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真諦

又云四圣諦。苦集灭之四諦也。其理真正,故云真諦,為圣者之所见,故云圣諦。涅槃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諦,是故又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諦,则得断生死。」知度论二曰:「佛為五比丘初开甘露门,说四真諦法苦集灭諦。」见[四圣諦]条。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菩萨

具名菩提萨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质帝萨埵。旧译為大心眾生,眾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之大心人。故曰心眾生,求求大觉之人,故曰眾生,大觉有情。又萨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

《佛学大辞典》 / 598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九品惑

又作九品烦恼。即贪,瞋,慢,无明四种之修惑,就麤细而分為上中下等九品也。盖叁界总有九地。欲界四禪及四无色是也。其中欲界具四种之修惑,四禪及四无色,除瞋而有叁惑。然於其一地中,将此等修惑,总分為上上乃至下下九品,故九地合有八十一品。名之為八十一品之修惑。通於有漏...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佛树

菩提树也,佛成佛於此树下,故云佛树,亦云树,菩提树。维摩经佛国品曰:「始在佛树力降魔。」无量寿经上曰:「受施草敷佛树下。」辅行一曰:「佛树者,亦曰元吉树,亦曰树,菩提树等。从此得等故。」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玄朗

唐婺州乌伤悬(浙江义乌县治)人。一作东阳(浙江东阳县治),傅大士六代孙也。字慧明,号左溪。九岁出家,如意元年,蒙勅度,配住东阳清泰寺。因就光州岸律师,受具足戒,寻学律仪。又博究经论,精通涅槃,常恨古人章疏之判断有不允当者。往会稽妙喜寺,与印宗禪师共商榷禪要,然...

《佛学大辞典》 / 356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言语断心行处灭

又云心行处灭言语断。究竟之真理,言语之断而不可言说。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之异名,心者迁流於剎那,皆云心行。瓔珞经下曰:「一切言语断心行处灭。」维摩经阿閦佛品曰:「一切言语断。」止观五上曰:「言语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仁王经中曰...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於佛教外立者。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叁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為。心游外,故名外。」圆觉经集註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梵网经上曰:「天魔外,相视如...

《佛学大辞典》 / 287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梵天外

行事钞下四所举十种外中有梵天為因外,以梵天為万物生因之外也。此外有叁种:一鞞陀论师之梵天,二鞞纽论师之梵天,叁摩醯首罗论师之梵天。鞞陀论师以梵天為那罗延天所生,摩醯首罗论师以梵天為摩醯首罗天之应身。见[大梵天]条。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慧观五教

上元场寺僧慧观,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约施化次第而立此五种之教,是为慧观五教也。 一、有相教,谓如来于十二年前,广制众戒,皆是因果实有之法,小乘于此得,是名有相教。(十二年前者,即说阿含等经之时也。) 二、无相教,谓如来说四阿含经后,即说般若空慧法门,空诸...

《三藏法数》 / 312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牛戒

戒禁取见之一种。天竺之外有执牛行以為生天之因者。百论疏上中曰:「持牛戒者,如俱舍论说,合眼低头食草以為牛法,彼见牛死得生天上,即寻此牛八万劫来犹受牛身。不达尔前有於天因,谓牛死得生天,是故相与持於牛戒。成论云:持牛戒,若成则堕牛中,如其不成则入地狱。然外苦...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一心真见

唯识论所明菩萨乘之见,有真见相见之二。於世第一法之后念生无漏之根本智,断分别起二障之位為无见,於次一念证所显真理之位為解脱,此二称為真见。次生后得智分别思想所证之真理,谓之相见。此有叁心相见,十六相见之二。而真见有无间解脱之二,虽涉於多...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行

达磨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焉。 一、报冤行,凡修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

《三藏法数》 / 488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六念法

一、念佛,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叁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

《三藏法数》 / 687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时教

法相宗所立有空中之叁时教也。此有年月之叁时教与义类之叁时教二者。年月之叁时教者。一、第一时教,佛成最初為破外凡夫实我之执,说四大五蕴等诸法之实有而明人我之為空无。四阿含等之小乘经是也。二、第二时教,佛復為破小乘眾实法之执,说一切诸法皆空之理,即诸部之般若经...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六地藏

地藏菩萨秘记引莲华叁昧经曰:「一檀陀地藏,為地狱之能化,手持人头幢者(檀陀者译人头幢)。二宝珠地藏,為饿鬼之能化,手持宝珠者。叁宝印地藏,為畜生之能化,伸如意宝印手者。四持地地藏,為修罗之能化,能持大地拥护修罗者。五除盖障地藏,為人之能化,為人除八苦...

《佛学大辞典》 / 476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无漏根

二十二根中最后之叁根也。意根,乐根,善根,捨根,及信,勤,念,定,慧之九根依见修无学之叁而立叁根。一、未知当知根,此九根之在见者。在於见,欲知所未曾知之四諦之理而行动者,谓之未知当知。二、已知根,彼九根之在修者。在於修,虽已知了四諦之理,而更為断所餘...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种生死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者,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声闻、缘觉、菩萨虽离叁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

《三藏法数》 / 175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种罗汉

就修叁种之四念处,而分叁种之罗汉:一,慧解脱罗汉,修性念处,而破一切智外之人也。二,俱解脱罗汉,修共念处,而破神通外之人也。叁,无疑解脱罗汉,修缘念处而破韦陀外(又曰文字外)也。是通於一切之外而无所疑,故曰无疑,罗汉中之最胜也。见四教仪二。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理事无碍十门

理者,一真法界之性也;事者,一切世间之相也。盖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一切法。故一切法全理而不碍众相之发挥;真理全事而不碍一性之明现。十回向品云: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理事相望,融通无碍,互有不同,开为十门...

《三藏法数》 / 748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智

於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諦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证欲界苦集灭之智也。叁类智,证上二界苦集灭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諦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諦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諦之智也。七智,知上下界諦之智也。...

《佛学大辞典》 / 526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马鸣

佛灭后六百年出世之大乘论师名。有马鸣比丘,马鸣大士,马鸣菩萨等称。梵名阿湿缚窶沙Aśvaghosa,其纪传诸说不同。 罗什译马鸣菩萨传曰:「马鸣菩萨,长老胁弟子也。本在中天竺出家為外沙门,世智聪辩,善通论议。唱言若诸比丘能与我论义者,可打揵椎,若其不能,则不足公鸣揵...

《佛学大辞典》 / 1148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婆伽婆七义

婆伽婆者,总万德至极之名也。经云:婆伽婆具此七义。不翻华言者,多含义故。即五种不翻之一也。(五种不翻者,秘密不翻、多含义不翻、此方无不翻、顺古不翻、生善不翻。) 一、能破烦恼,破者,裂断也。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谓如来断诸烦恼,乃至无明之惑,净尽无余。...

《三藏法数》 / 703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而得之眼也。又观之眼也。佛开解梵志阿颰经曰:「眼观知可度者。」圆觉经曰:「分别邪正能於末世一切眾生无畏眼。」楞严经曰:「发妙明心,开我眼。」注曰:「真妄显现,决择分明,曰眼。」苏軾诗曰:「眼已入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3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沙门受食五观

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善法,息灭恶事。凡受食时,先作五观,然后方食,故名沙门受食五观也。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功多少者,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工用甚多。量彼来处者,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三藏法数》 / 443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九解脱

叁界有九地,九地一一有见惑修惑,其修惑每一地分九品,以先断麤大而次第断微细者為法。而断一品之修惑每有无间解脱之二节,正断惑之位,谓之无间,既断惑已,而得解脱之位,谓之解脱。因之而对於修惑每一地有九无间九解脱之十八节(又云十八心),见大藏法数五十。参照[...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大乘十喻

一、如幻喻,谓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迷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空观者,谓观一切法皆空也。) 二、如焰喻,谓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

《三藏法数》 / 814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依正无碍六句

依谓依报,即世间国土也。为身所依,故名依报。正谓正报,即五阴身也。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国土亦名报也。六众生,因有漏业,而感生死之身,即依秽恶国土而住;诸佛菩萨,因无漏清净业,而感法性之身,即依清净国土而住,今云依正无碍...

《三藏法数》 / 733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九十八随眠

前十随眠分见所断与修所断之二,其见所断之分,配属於叁界之四諦而分八十八,修所断之分,配属於叁界而分十,因得九十八之数。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波利呾罗拘迦

又作般利伐罗多迦,般利伐罗勺迦,簸利婆罗闍迦。外之一类,出家外也。唯识述记一曰:「有外,名波利怛罗拘迦,翻為徧出。徧能出离诸俗世间,此是出家外之类。」俱舍光记九曰:「般利伐罗多迦外,此云徧出,即显出家之义。是出家外,此持执叁杖行拟护衣服瓶鉢等,并剪...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小乘

梵名希那衍Hinayānā,对於大乘之称。求佛果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為尽未来际眾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為灰身灭智归於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諦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

《佛学大辞典》 / 325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根

又曰叁无漏根。谓见,修,无学叁之无漏智也。一未知当知根。在於见,无漏智為向无始以来未曾知之苦集灭四諦之境,自此当知彼而行动者,故其无漏智名為未知当知根。盖在见者為苦法智忍至类智忍之十五心,於此十五心观上下二界四諦之境间,无论何者,无漏智未曾知之境界,...

《佛学大辞典》 / 339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智

法相宗所立如来之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境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之总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转...

《佛学大辞典》 / 671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大人八念

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从无欲,非有欲得;乃至从智慧,非愚痴得。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念,而现其前,为说大人八念也。(梵语阿那律陀,华言无灭,佛之弟子。) 一、从无欲非有欲得,谓比丘修,当于一切尘境不生希欲之心,虽自得无欲,...

《三藏法数》 / 515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种证相不同

谓修习法华叁昧,于叁七日中,一心精进,有叁种证相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异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 一、下根证相,谓行人于叁七日中,获得戒根清净,就中所证之相,亦有叁品不同。若于叁七日中,或得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利,心勇发,是下品戒根渐...

《三藏法数》 / 675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之一。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諦理之位也。路之义,学人进取之路也。积叁贤四善根之加行而生於世第一法无间之无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萨於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智二障,谓之见。於其时之无漏智,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一苦法智忍,...

《佛学大辞典》 / 917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

Anuttara-samyak-saṁbodhi,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徧知,无上正徧。真正徧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维摩经佛国品肇註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叁藐叁菩提,秦言正徧知。莫之大,无上也。其真正,无法不知,正徧知也。」净土论註曰:「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

《佛学大辞典》 / 247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所依土

一、法性土,谓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真如为体。然此身、土、体无差别,不变不迁,离相寂灭,是名法性土。 二、实报土,谓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以无漏五蕴为体。此由往昔修习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成就无碍庄严境智,融泯称实,感报之所招感,是名实报土。(无漏者,不漏...

《三藏法数》 / 509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归依

谓如来初成正觉,因为提谓长者开受叁归之戒,翻邪归正,以为入根本。是故叁乘行者,修因证果,皆以此为也。华严经疏云:叁宝吉祥,最胜良缘,有归依者,能办大事,生诸善根,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是名叁归依。(叁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也。) 一、归依佛,梵语佛陀...

《三藏法数》 / 376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六群比丘

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多作非威仪之事,称曰六群比丘,佛制戒多缘此六群而起。诸律出名不同。僧祇律九称六群比丘曰:「一、难陀,二、迦留陀夷,叁、叁文达多,四、摩醯沙达多,五、马师,六、满宿。」毘奈耶律十一称六眾苾芻曰:「一、阐陀,Nanda,二、鄔波难陀,U anan...

《佛学大辞典》 / 449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徧出外

出家外之一类,以名徧离世俗之义。唯识述记一本曰:「有外名波利呾罗拘迦,翻為徧出。徧能出离诸俗世间,即是出家外之类。」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易行

至易悟之地之路,故曰易行品曰:「有易行,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為说之。」教行信证六本曰:「於安养净剎,入圣证果,名净土门,云易行。」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现生不退

日本真宗所谈。确得信心者,於现生住於所谓正定聚之不退位而未来必开涅槃之证也。现生十益中:「入正定聚益」是也。无量寿经下曰:「诸有眾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十住毘婆沙论易行品曰:「无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中略)人...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种精进

一、身精进,谓身勤修善法,昼夜行,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名身精进。(劝助者,奖劝赞助也。开化者,说法开导,化度于人也。) 二、心精进,谓心勤行善,心心相续,无有间歇,是名心精进。

《三藏法数》 / 84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八智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证真如之理,智是能证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证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叁、集法智,谓观欲界集...

《三藏法数》 / 490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减缘减行

缘者,指上界四諦与上二界四諦之八諦。行者,指欲界四諦下十六行相与上二界四諦下十六行相之叁十二行相。自声闻乘四善根之初至忍法之上忍,连环普观此上下八諦之叁十二行相,同自中忍之位,一行减之,遂至留苦或等之一行相,谓之减行,每减其四行相自减一諦,故谓之减缘。其所以...

《佛学大辞典》 / 421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加行位

唯识宗五位之第二。於十迴向之终,修四寻思四如宝之愿,得煗,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為入於见,正通达於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际,故名為加行位。即四中之加行也。唯识论九曰:「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又曰:「煗顶忍世第一法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月有十一事喻如来

一、能破暗,谓月盛满之时,清光普照,能使一切大地,悉皆明朗。犹如来种种说法,能破一切众生无明大闇也。 二、令见,谓月盛满之时,普照大地,凡是路非路,令诸众生,悉皆明见。犹如来说法开示,正,人悉分别而知其可行不可行也。 叁、令见邪正,谓月盛满之时...

《三藏法数》 / 633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