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為我杀者。叁无為我而杀之疑者。此谓之叁净肉。小乘戒中不禁比丘之食。十诵律叁十七曰:「我听噉叁种净肉。何等叁?不见不闻不疑。不见者,不自眼见為我故杀是畜生。不闻者,不从可信人闻為汝故杀是畜生。不疑者,此中有屠儿,此人慈心不能夺畜生命。」然...
《佛学大辞典》 / 206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分析诸法或了因缘之生义,悟入诸法实性无之真理也。此中分析诸法,初知空理,為析色入空,小乘人之空观也,因缘生之法知事体為為空,以分析事体為要,称為体色入空,大乘人之空观也。而此二者总為出虚假境界而入真諦空理之观法,故谓之从假入空观,即瓔珞经所观叁观之一也。四教仪...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Vasumitra,又作伐苏蜜多罗。旧作和须蜜,婆须蜜多,婆须密多罗。世友菩萨之梵名。旧云天友。佛灭后四百年有部宗出家之小乘菩萨也。五百阿罗汉结集大毘婆沙论时,此是其上首,且称為婆沙论四评家之随一。着宗轮论。宗轮论述记上曰:「异部宗轮者。佛圆寂后四百许年,说一切有部,...
《佛学大辞典》 / 459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内道与外道。如言内教外教。 又内之外道也,对於外之外道而言。如小乘之犊子部,大乘之方广道人,佛法中之外道,称為内之外道。大日经疏二曰:「此宗中说,有两种外道:外外道犹如覩见清潭逆生怖畏不敢习近,内外道虽能游泳其中适热除垢得清凉乐,然不觉是中有无量宝玉。」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表彰有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叁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為有為法。无此四相者為无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為。与此相违是无為法。此於诸法能起名生,...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胜论师言极微為圆常,更无生灭,虽空劫之时,亦离散而意游於空中。小乘之经部成实谓现在為实有,而过未為无。小乘之有部宗谓极微為叁世实有,常恒不变,只依眾生业力之有无而有作用之生灭眾生业缘未熟,微体未起作用之位,為未来之极微,正起作用,集成根境,从而為现在之极微,作...
《佛学大辞典》 / 383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小乘经藏,谓阿含等经,唯谈真空寂灭之理,诠示声闻、缘觉修行证果之法,是名小乘经藏。(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二、小乘律藏,谓四分等律,唯制小乘之人,即声闻、缘觉所持之戒,是名小乘律藏。(四分者,一比丘法、二比丘尼法、叁受戒法、四灭诤法也。) 叁、小乘论...
《三藏法数》 / 167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大乘小乘也。一切经自教义之上分此二者,以对於小机说罗汉之道。為小乘,以对於大机说作佛之道為大乘。四部之阿含经等為小乘,法华经维摩经等為大乘。智度论百曰:「阿难知筹量眾生志业大小,是故不於声闻人中说摩訶衍。(中略)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他人之别,是故有大小乘...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八十八者於一切烦恼中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之十惑,名為本惑,餘悉名随惑。此中小乘贪瞋痴慢之四,通於见修二断,疑与五见者,唯见断也。此见断之十惑,就所迷之諦理而差别為八十八使也。又大乘贪、瞋、痴...
《佛学大辞典》 / 999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Guna rabha,又作瞿拏鉢赖婆。印度论师名。译曰德光。西域记四曰:「昔瞿拏鉢剌婆论师(唐曰德光),於此作辩真等论凡百餘部。论师少而英杰,长而弘敏,博物强识,硕学多闻。本习大乘,未穷玄奥,因览毘婆沙论,退业而学小乘。作数十部论,破大乘纲纪,成小乘执着。又制俗书数十...
《佛学大辞典》 / 288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光宅法师依法华经譬喻品之意立四乘教:一羊车谓声闻乘,二鹿车谓缘觉乘,叁牛车谓小乘之菩萨,四大白牛车谓大乘之菩萨。是於叁乘教外,别发明纯大之一乘教,开天台华严诸大乘之基础者。见华严大疏一,叁藏法数十五。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发心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欲普被於法界之群生,咸使利益安乐也。是名发心普被恩。 二、难行苦行恩,如来在往昔因中,捨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身剜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积如是难行苦行劫,其行之者,皆為利益眾生也,是名难行苦行恩。 叁、一向...
《佛学大辞典》 / 634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九种缘上界上地之惑也。即见苦所断之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无明,五者及见集所断之邪见,见取见,疑,无明,四者。盖十一徧行中,除身边二见者也。俱舍论十九曰:「於十一中,除身边见,所餘九种,亦能上缘。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显无有缘下随眠。此九虽能通缘自上,然理无...
《佛学大辞典》 / 355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五部者,迷於四諦之理之四部见惑,与迷於世上事相之一部修惑也。叁界九地各有此五部。依萨婆多部之义,则佛与独觉先於凡夫地以有漏智之六行观,合断下八地之见修五部也(不能以有漏智断第九地之惑见[六行观]条),合断此之法,八地之五部,分上上品乃至下下品之九品,先自上上品始...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此真言宗之教相判释也。其名目虽本於大日经十心品并大日经疏(亦本於菩提心论,释摩伽衍论),至其本质,实可称為日本弘法大师之独创。 故其本据在弘法之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一、异生羝羊心,异生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异之生,即如所谓群生也。羝羊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
《佛学大辞典》 / 932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无言之行也。哑者聋哑之哑。业疏四下曰:「十诵云:若受哑法偷兰,以同外道故。故僧祇中,不得不语法。若欲方便少事不语,得至半月。於布萨时。应共语问讯问事答事咒愿等也。」小乘以无言之行為外道之哑法,禁之。大乘不然。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卢山莲宗宝鑑九谓天台智者净土群疑论云列净土之叁十益:一往生佛土益,二得大法乐益,叁亲近诸佛益,四游歷十方供佛益,五亲闻佛说益,六福慧资粮疾得圆满益,七速证菩提益,八诸天人等同集一会益,九无退转益,十无量行愿增进益,十一鸚鵡舍利宣扬法音益,十二风树乐响益,十叁摩...
《佛学大辞典》 / 257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论法身之体性诸家不同,先言小乘。小乘理性不论,只以戒定慧解脱知见之五分功德為法身,称為五分法身。次言大乘诸家。叁论宗以实相為法身,实相者空理,真空无相,是法身之体性,真空无相,故现其无边之身相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佛身即法身。」同註:「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之涅槃也。非偽故云真,离相故云空。是无一物之偏真单空也。行宗记一上曰:「真空者即灭諦涅槃,非偽故真,离相故空。」 又真如之理性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故云真空。即起信论所明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叁观中之真空观是也。 又对於非有之有為妙有,谓非空...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Karṇasvarṇa,国名。南印度之境。周四千四五百里。国之大都城二十餘里,人多家富。伽蓝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习学小乘正量部之法。别有叁伽蓝,不食乳酪。遵提婆达多之遗训。见西域记十。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Srotaā anna,译曰预流、入流。小乘四果之第一果。玄应音义二十叁曰:「梵音窣路多阿半那,此言预流。一切圣道说為流,能相续流向涅槃故。初证圣果创参胜列,故名预流。预及也,参预也。旧言须陀洹者,讹也。」见[四果]条。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生住异灭之四者,此有二种。一一期四相。法之初有名生,生已而相似相异名住,此相续之转变名异,后无名灭。二剎那生灭。谓一剎那中具四相也。此有大小乘之别,大乘法相宗谓色心之法体,自有生住异灭四相之变化。即言四相者,以其变化分位而名之假法也。本无今有之位名生。生位暂停...
《佛学大辞典》 / 650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印度小乘教,佛灭之年结集时,分上座大眾之二部。佛灭百年优婆毱多之时,分曇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麤富罗部之五部。行宗记一上曰:「二部,结集上座大眾二部。五部,横分五部者是。」叁论玄义曰:「言诸部异执者,或二部,或五部。」参照[结集]条。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浩浩宇宙之虚空也,毕竟无為无物,故云顽空,偏空,太虚空。以譬小乘之涅槃,而别於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义空。菩提心论曰:「当观二乘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但净意识,不知其他。久久成果位,以灰身灭智趣其涅槃,如太虚空湛然常寂。」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之事,非小乘所能知。一世界不可思议,二眾生不可思议,叁龙不可思议,四佛土境界不可思议。见增一阿含经十八。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Abhidharma,巴Ahidhamma,阿毘曇之略。新云阿毘达磨。译曰无比法。新翻对法。论藏之总名也。无比法及对法者,智慧之别名也(智慧為无比之胜法,故云无比法。又以智慧对观法,故名对法)。以叁藏中之论藏詮显学者之智慧故也。然则毘曇之名虽為涉於大小乘论藏之通名,而常指小乘萨...
《佛学大辞典》 / 193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声闻僧,修小乘叁学,剃头染衣,出家沙门之形相也。二菩萨僧,修大乘叁学,有髮俗衣,在家之形相也。见智度论叁十四。 又一应供僧,在檀越可供养者。二叁归僧,叁宝中之僧宝而可归依者。唯限於声闻人中之四向四果。见大乘义章十。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尊重正教,谓诸比丘,唯依正教进修,远离小乘及诸外道偏邪之说,是故能令正法不灭。(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止息嗔恶,谓诸比丘,常行忍辱,不生嗔恚。德誉远闻,令人归仰,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叁、敬事上座,谓诸比丘,于大德之人,居上座者,恭敬顺事,勤求法要,...
《三藏法数》 / 202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经中有云旧医客医者,止观谓為新旧医。佛初对小乘之徒,说无常之义,至涅槃时,说常住之义。因而小乘之徒,疑佛语之前后相违。佛即举新旧两医之喻,以解其惑。涅槃经二谓:「譬如国王闍钝,有一医师亦顽冥。国王无鑑识之明,厚赐重录。其医王病,不察其病症,一用乳药。后客医来,...
《佛学大辞典》 / 482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又名四阶成佛。小乘佛之成道有四阶:一叁阿僧祇劫之万行,二百大劫之相好业,叁最后身断下八地之惑,四坐於道场,於叁十四心断非想之惑,而成佛。大乘义章曰:「大智度中迦旃延子曰:略有四阶:一者叁祇,二者百劫,叁者后身断下八地,四者叁十四心断非想惑。毘曇同之,成实少异。...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又云日出论者。小乘十八部中经量部之元祖也。唯识述记二本曰:「日出论者即经部本师,佛去世后一百年中,北印度怛叉翅罗国有鳩摩逻多,此言童首,造九百论。时五天竺有五大论师,喻如日出明导世间,名日出者。以似於日,亦名譬喻师。或為此师造喻鬘论,集诸奇事,名為譬喻师。经部...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曰大乘,二曰小乘。大乘乃大人之乘,此中摄一乘与叁乘中之菩萨乘,与不愚法及二乘(此叁者即大乘之叁乘);小乘者,小人之乘,即愚法之二乘也。涅槃经中说為半字教,满字教,智度论判為声闻藏,摩阿衍藏者是也。自经本上论之。四阿含经為小乘。其餘诸经為大乘。以八宗配之。则俱...
《佛学大辞典》 / 956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法华文句一之上曰:「正法念经,明叁阿难:阿难陀,此云欢喜,持小乘藏。阿难跋阤(Ānandabhadra)此云欢喜贤,受持杂藏。阿难娑伽(Ānandasāgara)此云欢喜海,持佛藏。」华严玄谈八引集法经出阿难,阿难跋阤,阿难迦罗叁人。探玄记二引阿闍世王懺悔经举阿难陀,阿难跋阤,阿难娑...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外典谓之圣贤。内典谓之贤圣。贤者和於善之义。圣者会於正之义。和於善,虽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不断惑,在凡夫之位者,谓之贤。既发无漏智,证理断惑,次捨凡夫之性者,谓之圣。见道前七方便之位,名為贤。见道以上名為圣。大乘义章十七本曰:「和善曰贤,会正名圣,正谓...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六天之一。小乘说念欲界天,大乘说念一切叁界之天,是欲使念天之富乐。而修施戒等之善业也。智度论二十二曰:「声闻法中说念欲界天,摩訶衍中说念一切叁界天。行者未得道时,或心着人间五欲,以是故佛说念天。若能断婬欲,则生上二界天中。若不能断婬欲,生六欲天中。是中有妙细清...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有大小乘之别,小乘谓王宫所生之身為生身,戒定慧等之功德為法身(大乘义章十九),大乘谓理智冥合之真身為法身,随机现生之应化身為生身,即合法报应身叁中之法报二身為法身,应身為生身也。佛地论七曰:「或处说佛有二种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智度论九曰:「佛有二种身:一...
《佛学大辞典》 / 242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声闻乘有四果,从初果顺次证阿罗汉果,谓之次第证,超越此前果而证后果,谓之超越证。就超越证而论,诸说不同。俱舍论仅有从凡夫直证第二果者与从凡夫直证第叁果者二种,是曰超前二果。唯识论更许超中二果,一旦证初果后,超中间之二果叁果,直证第四果也。天台一家更许超前叁果。...
《佛学大辞典》 / 350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南山之四分律宗所言。四分律之本位,虽為小乘,然与其餘之萨婆多律等异,有一分通於大乘者。求其义於本律,凡有五处。以此五处之义知分通大乘,谓之五义分通:一、沓婆厌无学,四分律叁明十叁僧残之无根谤戒,其中有阿罗汉,名沓婆摩罗子。在静处思惟,此身无常,生灭而不坚固,我...
《佛学大辞典》 / 564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涅槃经以梵书之悉曇章阿阿(引)等半体字譬小乘经,毘伽罗论之成字譬大乘之经典。曇无讖叁藏依之判一代教立半满之二教。谓小乘為半字教,大乘為满字教也。大乘义章一曰:「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满教也。声闻藏法狭劣名小,未穷名半。菩萨藏法宽广名大,圆极名满。」华严玄谈四曰:「...
《佛学大辞典》 / 218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依大乘方等之文所立之戒坛也。与南山所制之小乘戒坛相对立,摄人最為宽大者。唐代宗永泰元年始於京城建之,其后至宣宗朝,承武宗破佛之后,使於方等戒坛盛度僧尼。僧史略下曰:「代宗永泰元年叁月二十八日,勅大兴善寺,方等戒坛所须,一切官给。至四月,勅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
《佛学大辞典》 / 306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教中无祈祷之法,大乘显教中如金光明经仁王经虽有其意,而修法之仪轨不全备,独於大乘密教则全。其法随事千差万别,而要不过於四法。四法者,一息灾法,二增益法,叁敬爱法,四调伏法(建立轨秘藏记)。佛菩萨明王诸天等各有本誓,应其本誓而修法,故感应不空,是谓之祈祷。案...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有二种:一以渐教顿教判一代教也。一华严之清凉以华严经為顿教法华经為渐顿教是也。前之渐顿教者,陈真諦叁藏等以渐顿二教,判一代教。渐悟菩萨,先习小乘,后迴心向大,而学大乘,佛对此机所说之诸经為渐教。鹿园以下之大小乘经是也。此中之小乘為渐教小乘,而大乘為渐教大乘。直...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显教中,又有深浅两种,其深者,千钵经所说之十重是也,但此唯约於心性,说实相之理為十重,未别说其戒相,盖其戒相即梵网所说之十重戒也。经五说:「一者如来一切心法,金刚自性,本来清净,毕竟寂灭。菩萨若於大乘性中能持十重戒者,觉心真净,了见心性无染无着。是故菩萨能持十...
《佛学大辞典》 / 517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北方佛教之对,阿育王以后,传播印度南部,锡崙,暹罗,缅甸等地之佛教也。现存此等地之经典,皆為巴利语,小乘教也。其由北印度存在於西藏支那等之经典殆為原文,大乘教也。如斯南北异其趣,故以地理区分称為南方佛教。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谓小乘所说灰身灭智之涅槃。胜鬘经曰:「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亦是如来有餘不了义说。」同宝窟中末曰:「苏息处者,灰身灭智身永寂之处也。」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天台所立。一凡圣同居土,凡夫与[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中有净秽二种。如阎浮提為凡圣同居之秽土,如兜率之内宫,西方之极乐,為凡圣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餘土,此罗汉死后所生之国土在叁界之外。罗汉思死入无餘涅槃者误,实则土生於方便有餘也。修小乘之方便,断尽叁界之烦恼,因...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之分派,诸说不定,今记其梗概,有二部四部五部十八部二十部之五种。但四部五部為以戒律為本之异说,二部,十八部等则正為宗义之分派也。二部即上座部大眾部。此有二种:一為结集之异同,非宗义之别称。佛灭度之年,夏安居中於窟内与窟外两处结集叁藏。窟内以上座之耆宿多,故...
《佛学大辞典》 / 291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开声闻缘觉二乘之证果者,而声闻之初果,经八万劫,二果经六万劫,叁果经四万劫,四果经二万劫,缘觉经十千劫,则自发心而入大乘。因指声闻之初果(即预流果),谓之八万劫小乘。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十二部经完具曰大乘经,此中除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之叁部,仅说九部曰小乘经。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随顺眾生说,入大乘為本。」见[九部]条。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教中一切有部宗所立。叁世实有谓时间的诸法体性实在也。法体恒有谓空间的诸法体性实有也。所见事物之生灭,惟為体上之作用,於自体非有生灭,故谓法体為恒有。参照[叁世]条。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四分律宗南山所立:一、性空观,阿含经所说小乘之观法也。观诸法為因缘生,性空无我也。许因缘生之相许為实有而观性之空无,故名性空观。二、相空观,般若经所说大乘之初门也。观诸法之相為空也。视為有实之相,尚為凡夫之妄见,如实无其相,而指空华為实有也。此更进而空无诸法之...
《佛学大辞典》 / 283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清净之法眼也,法眼為五眼之一。小乘之声闻於见道观见四圣諦,大乘之菩萨於初地观见二空之理之智也。无量寿经下曰:「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传灯录曰:「禪有深浅阶级,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吾法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本自具足,此心即佛,依次而修者,是上乘禪。按佛教本分大小二乘。以大乘為上乘,小乘為下乘。自禪宗兴起,自谓超乎二乘之上,别立上乘禪之...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有部宗谓涅槃為本来实有。断烦恼时,起所谓离繫得之绳属之於行者之身也,成实宗谓涅槃為无法,生死因果之无,是涅槃也。大乘玄论叁曰:「小乘二师者,毘曇计无為為涅槃。是善是常本有,在烦恼外,断烦恼起得得之属於行者,成论明涅槃但是无法。」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大乘对於小乘之四波罗夷,八波罗夷而说菩萨之十波罗夷:一杀戒,即人畜一切之杀生也。二盗戒,虽一针一草之微亦不与而取也。叁婬戒,即人畜一切之婬事也。四妄语戒,即大小一切之妄语也。五酤酒戒,即贩卖酒也。六说四眾过戒,举四眾(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与比丘与比丘尼也)之罪过...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之位,谓之叁贤。见七十五法名目。又大乘十住十行十迴向之位,谓之叁贤。见大藏法数十。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指论之作者而言。如天亲菩萨称為千部之论主。百论序疏曰:「天亲本小乘学,造五百部小乘论。(中略)於是造大乘五百部论,时人呼為千部论主。」净土门特专称天亲菩萨,一為千部之论主,一為净土论之作者。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新译家谓之总相念住。小乘叁贤之第叁,一切之有漏法,於总相观為苦空无常无我也。是非别别观四念处后则不能也。见[四念处观]条。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2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阿赖耶识叁相之一。即有情总报之果体,第八阿赖耶识之真异熟也。成唯识论二曰:「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离此命根眾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此识果相虽多住多种,异熟宽不共,故偏说之。」盖第八识显过去善不善业之...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教相判释五时之一。世尊说阿含经之时。又名鹿苑时。以於鹿野苑说此故也。佛成道后十二年间之名。大藏经中四阿含之外,或冠阿含之名,或立别题之小乘经甚多,皆為阿含之别出及其部类,故一切小乘部之经典,总名阿含经。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之阿罗汉误解清净涅槃遂堕於偏空,谓之清堕。祖英集曰:「若不见,鷲峰胜集,百万茫茫等闲过,怀衲之外皆清堕。」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叁、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飢渴等之大行也。四、毘梨耶波罗蜜。毘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
《佛学大辞典》 / 257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四十八轻戒之第二十二。诫未有所解,憍慢不逊,恃自己之智力或地位权势财力等,反轻侮精通一切经律学德兼优之师家,不諮受法者。是為制乖於传化之益之戒。通於大小二乘,道俗七眾。但小乘不请於五夏之内,即為得罪,大乘则不问其时限。此虽与第六不供给请法相似,然彼制懈怠不请,...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谓闭息六根,而隔离前境也,约鼻之一而总称六根。谓住於空见,枯木闇坐之禪人。犹言闇证禪师。止观十曰:「鼻隔禪师发得空见,多堕网中不能自拔。」同辅行曰:「鼻隔无深观行唯止心鼻隔,因此观故发得空见。此人尚不识小乘真諦,岂能观於空见之心令成妙境?但随见转堕於见网。」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是示俗諦常住之金言,大乘之极说,台家之眼目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於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法位者,真如也。住於法位者,谓十界叁千之诸法住於真如也。即性具之谓也。故真如常住,世间之相亦常住也。智度论十九曰:「中论说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世...
《佛学大辞典》 / 622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有二种:一為大日经疏所说,一為无畏叁藏禪要所说。经疏所说者,一不捨佛宝,二不捨法宝,叁不捨僧宝,四不捨菩提心,五不谤一切叁乘经法,六不慳吝一切法,七不起邪见,八不沮止他发大心亦不得见其懈怠而不劝发,九不差机说法,十不施一切不饶益他物。见大日经疏十七,叁昧耶戒仪...
《佛学大辞典》 / 294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缘觉乘之人,得涅槃果,而安住之无更希佛陀妙果之心,谓之住果缘觉。此住果之二乘,更能发心而至佛果否,是佛教上大问题也,小乘及大乘中法相叁论之权家不许彼等发心成佛,华严天台等之实家则许之。台宗二百题四,有住果声闻,住果缘觉之论目,而问答此义。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世友菩萨造,唐玄奘译,一卷。萨婆多宗之所传也。宗派之部类各异,故曰异部。所宗之法互有取捨,轮转不定故名宗轮。述小乘二十部之宗旨者。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又云回小向大。谓不定性之人,回转声闻缘觉之小乘根性而趣向大乘之佛道。如舍利弗,目莲,本二乘人,皆於法华经会坐回心向大而入於菩萨位也。菩提心论曰:「若不定性者,无论劫限,遇缘便回心向大,从化城立以為超叁界,谓信佛故。乃蒙诸佛菩萨加持力,而以方便遂发大心,乃从初十...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律藏所说之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具足戒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戒条。比丘尼戒有叁百四十八戒条。是為小乘行人之所受持者。然在印度我国及日本之古代,大乘行人亦皆受此具足戒,以成戒学,何则,此具足戒,虽為小乘律所说,然由大乘言之,则為所谓叁聚净戒中之摄律仪戒...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二观本為破二执之一具佛法,故无论何宗,不失此意,然於自他宗对抗之上,有以空门空观為主而立者,有以有门有观為主而立者。即在小乘,一切有部宗為有门有观,成实宗為空门空观。特在大乘,如法相宗有门与叁论宗空门之争,尤為着者。佛灭后一千载,印度之护法清辨二菩萨出,护法依...
《佛学大辞典》 / 294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学佛说之教法,而生谬解者。如小乘,权大乘。是叁论宗之用语。叁论玄义作学教起迷。叁论玄义曰:「言不会道,破而不收,说必契理。收而不破,学教起迷。亦破亦收,破其能迷之情,收取所惑之教。诸法实相,言忘虑绝,实无可破亦无可收。」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唐法宝约於机解之浅深,谓一代诸教,有五等之说时,亦名為五时教:一小乘教,二般若教,叁深密教,四法华教,五涅槃教。又第二般若教以下,如其次第,亦名大乘教,叁乘教,一乘教,佛性教。其所着一乘佛性究竟论说之。唯此书今仅存第叁一卷,闕教判之章,不能知其详细。惟略见於五...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台家用语,以乳等五味配一代五时之经。第一华严时,為乳味时。於此乳味时中,说华严经对於别圆之机是顿教之相也,同时復说小乘之提谓经,使闻者得大乘之益,称曰乳中杀人,以為不定教之相。乳中杀人者,谓乳中置毒,毒气发,能毒人,此取涅槃经之喻也。毒,即实相之理。法华玄义十...
《佛学大辞典》 / 193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持戒密行也。叁千威仪,八万细行,大眾不知,唯我知之能行,故云密,即以罗睺罗為弟子中密行第一。然依天台之意,则密行有大小乘之异,微细之护持為密行者小乘之意也,法华之意,彼原為法身之菩萨,住於圆顿之妙戒,今现声闻之身,持小乘之麤戒,秘本地妙戒,故云密行。法华经人记...
《佛学大辞典》 / 230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判教理胜劣之称。偏者偏僻所说之理偏於空乃至中也。圆者圆满一切具足也。一往配之,则小乘為偏,大乘為圆。然再往论之,则大乘中亦有偏圆,华天所谓圆教独圆,如他之通别二教(台家),终顿二教(严家),偏教也。止观叁曰:「偏名偏僻,圆名圆满。」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长者置穷子於家為奴,付价使除粪尿,喻佛置小乘教,使小机除叁界之见思。出於法华经信解品。叁十七尊出生义曰:「起化城以接之,由粪除而诱之。」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外子,谓诸凡夫,未曾入道,未能绍继佛种,是名外子。 二、庶子,谓声闻、缘觉,但禀小乘之教,生于法身,不从如来大法生故,是名庶子。 叁、真子,谓大乘菩萨,禀受如来大法,生于法身,是名真子。
《三藏法数》 / 87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大萨遮尼犍子所说经四曰:「有五种罪名為根本。何等為五?一者破坏塔寺焚烧经像,或取佛物法僧物,若教人作见作助喜,是名第一根本重罪。若谤声闻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毁呰留难隐敝覆藏,是名第二根本重罪。若有沙门信心出家,剃除鬚髮身着染衣,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繫闭牢狱枷锁打缚...
《佛学大辞典》 / 215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大乘戒坛也,方等者,大乘之别名。盖坛法出自诸律,律即小乘之教。小乘教中宜一一如法,稍有乖违,则令受者不得戒。而临坛之人為犯罪。如大乘方等即不拘根缺缘差,并得受戒,但令发大心领纳之耳。此准於大乘方等之教文而立戒坛,故名方等戒坛。唐代宗永泰元年,勅大兴善寺立之。见...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依智度论之意则叁藏為小乘之特称,而大乘為一修多罗藏。依摄大乘论之意,则大乘中亦有叁藏,华严经等為经藏,梵网经等為律藏,阿毘达磨经等為论藏(阿毘达磨经此土不译唯识论中往往引之),然是為一修多罗藏之分类,故名之為总部之叁藏。小乘之叁藏,称為别部之叁藏。玄奘译世亲摄...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义净叁藏渡天时,天竺之小乘宗唯有四部。寄归传一曰:「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国相承大纲唯四。註云:一、阿难耶莫訶僧祇尼迦耶,周云圣大眾部。分出七部,叁藏各有十万颂,合叁十万颂,周译可成千卷。二、阿离耶悉他陛攞尼迦耶,周云圣上座部。分出叁部,叁藏多少同前。叁、阿离...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戒,二定,叁慧,四解脱,五解脱知见,是谓之五分法身。戒定慧叁者如上。解脱者自慧断惑,解惑之繫缚,即涅槃之事。解脱知见者,认已解脱之智慧也。是前叁者為修因,后二者结果也。於结果中举涅槃之智慧者。以此五种之法為佛之身体,故云法身。叁身中之法身即小乘所立。见大乘义...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定戒体之性通大小乘而有叁种:一色法,受戒之时,身口二业有发显之表色。其表色依四大而生一种之色法,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无表色,又名无作色,是為四大所生,故為色法,而摄於色蕴之中是有部宗之义也。二心法,受戒之时有发动思之心所,此心所之种子相绩而有防非止恶之功能,...
《佛学大辞典》 / 318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又作胁侍,挟侍,立於佛两胁之菩萨也。士為大士,菩萨之译名,常侍佛赞佛化眾生之大士也。观音势至為阿弥陀佛之胁士(观经),日光月光為药师佛之胁士(药师经),文殊普贤為释迦佛之胁士(华严经),若在小乘,则以大迦叶阿难為胁士。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梵语羯磨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為宿业,现在者谓為现业。俱舍光记十叁曰:「造作,名业。」业為造作之义。是有二种:一如身之取捨屈伸等造作,名為身业,音声之屈曲造作,名為语业,是直指身之造作,语之造作為业...
《佛学大辞典》 / 349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内秘菩萨之大行而外现小乘声闻之相也。舍利弗等是也。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法华玄义六曰:「诸声闻等,悉内秘外现。」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叁心相见道之后,又有十六心相见道。此亦有二种:一、法智与类智配於上下二界而成十六心,如前之小乘。二、不分上下二界,法智与类智配於所观之理与能观之智,而成十六心。即一、苦法智忍,缘叁界之苦諦而正断善恶之无间道智也。二、苦法智,断善恶已,证真如之解脱道智也。叁、苦...
《佛学大辞典》 / 229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佛之教法,以声為体。小乘有部之正义也。俱舍论一曰:「诸说佛教语為体者,彼说法蕴皆色蕴摄。」法华玄义八上举旧解之经体叁种,其中第一曰:「如佛在世,金口演说。但有声音詮辩,听者得道,故以声為经。」唯识述记本一论四种之出体,其中第叁曰:「能说能听所有名等声上屈曲,故...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佛於般若时,加被於须菩提等小乘之比丘使对大乘之菩萨说般若之大乘,谓為转教。转教之意,於小乘之比丘附与大乘之法财故,法华譬之使穷子管领长者财物,谓為付财。四教仪集註上曰:「所以令其转教菩萨,意在二乘领知法门,故曰付财。二乘本所不知,但谓加被令说,故曰转教。」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有餘涅槃者,对无餘涅槃而言。有餘无餘其解有叁种:一、唯就小乘说。断一切之烦恼而绝未来生死之因者,尚餘今生之果报身体,谓之有餘涅槃,其人今生之果报尽而归於寂灭,谓之无餘涅槃。即证得阿罗汉其身存生之间,為有餘涅槃,其身死时,乃无餘涅槃也。故有餘涅槃者无生死之因,唯...
《佛学大辞典》 / 701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如小乘之犊子部,大乘之方广道人佛法内之外道也。止观十曰:「邪人不同又為叁: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叁学佛法成外道。」华严玄谈八曰:「一我法俱有宗,谓犊子部。(中略)為附佛法外道。」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叁千之威仪,為小乘比丘之事。大乘之菩萨,有八万之威仪。按八万為八万四千之略,是亦示数之多量。然作法数者说云。叁千威仪,配身口七支而成二万一千,约之於贪瞋痴之叁毒与叁毒等分而成八万四千。见大藏法数六十八。法界次第下之上曰:「叁千威仪,八万律行。」撰择集曰:「不犯...
《佛学大辞典》 / 138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此四念处观有二种:一云别相念处,二云总相念处。别相念处者,如上分所观之境為身受心法之四者,追顺而别别观之也。但於第四法念处,有杂缘不杂缘之二者,不杂缘法念处,唯观法之一境,杂缘法念处,於身等四境或合观身受之二者,乃至四境皆总观之。盖法之名,汎通於前叁者也。总相...
《佛学大辞典》 / 277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忍者忍许之义,今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為忍。即施於所观之法而忍许也。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决定,谓之法智。故忍為断惑之位,属於因,智為证理之位,属於果。小乘之见道信忍欲界苦諦之理,谓之苦法忍,乃至信忍道諦之理,谓之道法忍。又大乘之菩萨於初地之见道信忍无生之理,谓之...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华严家所判十宗之第二。小乘之萨婆多宗等也。谓诸法之体,為因缘所生,有实体,我為诸法之假和合而名者,其性虚无也。见五教章上。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华严宗所谈,十宗之第一。谓人天乘及小乘之犊子部等,以我与法皆為实有也。因而犊子部等為附佛法之外道,俱舍论破我品严破之。见五教章上叁,探玄记一,华严大疏钞八。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天台正修止观之法於所观立十境為十法界:一、阴界入法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诸法悉為中道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二、烦恼法界,如无行经说贪欲即是道,维摩经说行於非道,通达佛道烦恼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叁、病患法界,如维摩之託疾,双林之现病,病患即不可思议法界也。四、业...
《佛学大辞典》 / 355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切事理之诸法,不过五种。小乘俱舍立之為心外之实法,大乘唯识,尽成於唯一之识体上者:一、心法,是识之自相也,唯识有眼等八种之心王,俱舍有唯一之心王。二、心所法,是与上之八识相应而起者。唯识有五十一,俱舍有四十六。叁、色法,是上之心法与心所法所变也。唯识俱舍皆有...
《佛学大辞典》 / 238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法处摄色五种之一。分析物质而至於细微者。即极微也。小乘有部宗立之為实物,摄於眼识所缘之色处,然大乘唯识宗以之為假想上之分析,入之於意识所缘之法处中。义林章五末曰:「极略色,极者至也,穷也,边也。略有二义:一者总义,总略眾色析至极微,名极略色。二者小义,析诸根境...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叁位极微中第二位色聚之微,大小乘各异其论,小乘以分析之极為极微。至於极微,则无可分上下左右方角之部分(此曰极微无方分),故不可更為分析。若果欲分析之,则惟以意识之观慧,於一极微中分别有能造之四大,有所造之色香等而已,然如此分析之色香等二十,但為想像,故非实之极...
《佛学大辞典》 / 354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旧曰四念处,新云四念住。小乘行人於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观也。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乱心,是為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是為毘婆舍那。一身念处,观身為不净也。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净处,故观身為不净。二受命处,观受為苦也,受為苦乐之感,乐...
《佛学大辞典》 / 367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因中有果论,是如雨眾外道,计因為常恒,具有果性者。雨眾外道者,数论师之大弟子,十八部之主也。二从缘显了论,是如数论外道,又如声显论师,计法自先即有,但依缘而显者。叁去来实有论,是如数论外道,又如时论外道,又如小乘萨婆多部,计过去未来為实有之事如现在者。四计我...
《佛学大辞典》 / 449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济度法之拙者。对巧度而言,以名小乘之观法也。止观叁曰:「此止观虽出生死而是拙度,灭色入空。」同叁曰:「尚不得拙度道果,何有后叁番叁宝四諦四沙门果?」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於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為六根。俱舍论叁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於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於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於能了别一切...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有十,大乘有十六。小乘之十者,於欲界有贪瞋痴慢之四,於上二界各有贪痴慢之叁,合而為十。大乘之十六者,於欲界有贪、瞋、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惑,於上二界各除瞋,而餘五惑,故合為十惑。又合欲界之六惑而為十六惑。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徧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五果之圣者,迴心转於大乘之年限,各有差异。涅槃经谓须陀洹果之圣者,得涅槃经八万劫,斯陀含果经六万劫,阿那含果经四万劫,阿罗汉果经二万劫,辟支佛经十千劫。姑证大乘之佛果。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Sakṛdagāmin,又作息忌伽弥,息忌陀伽迷。译曰一来。小乘四果之第二。智度论叁十二曰:「息忌名一,伽弥名来,是人从此死生天上,天上一来得尽眾苦。」坐禪叁昧经下曰:「息忌陀伽迷,秦言一来。」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於小乘有部之宗义,為烦恼之异名。於大乘唯识之宗义,為烦恼障所知障种子之名。有部之义,贪瞋等之烦恼,随逐有情而不离,故曰随,烦恼之状体,幽微而难了知,犹如睡眠之状体,故曰眠。又有情随逐而增昏滞,如睡眠,故曰随眠。俱舍论光记十九曰:「随逐有情名随,行相微细名眠,如...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五种支条之戒也。谓大涅槃心一理根本开出之支末事戒,有五种之别:一、根本业清净戒,二、前后眷属餘清净戒,叁、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四、护持正念念清净戒,五、回向阿耨多罗叁菩提戒,大涅槃经第十一圣行品之所说也。净影之涅槃义记第五上释之曰:「根本业清净者,离其根本不善业...
《佛学大辞典》 / 400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就身语意之叁业言之,小乘俱舍之说,局於身语二业,有表业无表业(谓為表色无表色)。大乘法相之义,叁业皆有表业无表业。表者表示之义,身之表业者,他可见之动作。取捨屈伸等是也。语之表业者,他可闻之言语,名句文是也。意之表业者,起贪瞋等之念。意业虽不表示於他人,然犹於...
《佛学大辞典》 / 961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佛说戒德香经,一卷,东晋竺曇无兰译。说戒香普闻,胜於世间诸香。出杂阿含叁十八。小乘经也。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 / 《佛说戒德香经》梵语修多罗Sūtra之译意。又曰契经,或曰经本。 (一)叁藏之一。对於律及论而言。即佛所说之教法也。涅槃经第十五所谓:「从如是我闻乃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大毘婆沙论第一等所谓律及论,詮戒及慧,而经则詮定者,即是也。论其字义,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五,谓:「能...
《佛学大辞典》 / 1373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印度大小乘并行。其行人亦异住处。中国日本有俱舍成实之二宗。是為小乘宗。然惟学习之。而非有行之者。所行者悉為大乘宗。故中国日本為大乘纯一之国土。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布施行,二持戒行,叁忍辱行,四精进行,五止观行。是於六度之中合定慧之二度而為止观之一者。见起信论。 又一、圣行,菩萨修戒定慧之叁业也。二、梵行,梵者清净之义,以净心而运慈悲,為眾生拔苦与乐也。叁、天行,天為四天中之第一义天,即天然之理也。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不相应法之一。梵语鉢罗鉢多Prā ta,谓有情所得之法,繫於有情之身者。因而譬以绳,谓之得绳。如善恶之诸业及圣道,此得绳繫於吾身故,全归我有也。谓以所得法上之「得绳」生而得其法也。此得有四种之别:一法俱得,所得之法现在,此得亦现在者。二法前得,所得之法尚在未来,仅...
《佛学大辞典》 / 283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二藏之一。小乘之经典曰叁藏,大乘之经典单曰摩訶衍藏。智度论百曰:「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為二种:叁藏是声闻法,摩訶衍是大乘法。」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四諦之法,虽為初对小乘浅近之机之法门,然其理则通於大小一切佛法,故天台从涅槃经圣行品所说,而安立四种之四諦。以配藏通别圆之四教:一生灭四諦,苦集道之叁諦,依因缘而有实之生灭,灭諦者可视為实之灭法,如此立於实生实灭上之四諦,谓之生灭四諦。是小乘教即叁藏教所说也。...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台家所立化仪四教之一。如来以不思议之力,能令眾生,於说小乘中得大乘之益,於说大乘中得小乘之益。如是得益不同者,谓之不定教。即同听异闻得益不同之教法也。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命即寿也,然据小乘有部之义,则别有非色非心之体,由过去之业而生,因而一期之间维持煖与识,名之為命,命能持煖与识,故名為根。据大乘唯识之义,则第八识之种子有住识之功能,因而一期之间使色心相续,是假名為命根,非别有命之实体也。俱舍颂疏五曰:「论云:命体即寿,既将寿...
《佛学大辞典》 / 166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新云无表色,旧云无作色。戒法者,以所谓无作色之一种色法為戒体,故曰无作,对小乘戒及沙弥戒而称大乘戒或大僧戒為大戒。见[无作色]条。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是华严宗所判之十宗也:一、我法俱有宗。此立有我法二种之宗也。夫佛以无我為通理,而在佛教中立有我,故谓之附佛法之外道。俱舍论破我中,严破此宗。二、有法无我宗。此立法即实有而我即空无之宗也。叁、法无去来宗。此立现在法為有,过未法為无之宗也。四、现通假实宗。此立现在...
《佛学大辞典》 / 356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决定声闻。久习小乘,今世道熟,闻小教而证果也。二,上慢声闻。於小法未得谓為得,未证谓為证,是实凡夫也。叁,退大声闻。原是菩萨,於积功修道之中间,疲厌生死,退大乐小。值佛出世,闻说小法,而得小果也。四,应化声闻。菩萨内秘外现而示声闻之相也。见法华论,大乘义章...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玄奘叁藏在印度时,彼土之小乘眾,称叁藏為解脱天。慈恩寺传五曰:「诸眾欢喜,為法师竞立美名。大乘眾号曰摩訶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眾号曰木叉提婆,此云解脱天。」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世间出世间。守护经曰:「我是凡夫未知求处,唯愿慈悲為我说之。」(捡守护经不见此文)。显教究意之如来已,自称凡夫,故显教诸宗,皆是世间,密教独為出世间。二,大小二乘。谓不空叁藏五秘密经表制集等之意,以诸显教摄属小乘声闻之道果,真言密教為菩萨大士之灌顶法门。叁...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圣福,住於阿罗汉最后身而得有餘涅槃者,是小乘之声闻也。二体圣福,通教之叁乘人,同体达诸法即為无生,唯断烦恼之正使,而不能侵害习气者是也。叁小萨埵福,具自行化他之二利,以无言说之道断烦恼,遂入无餘涅槃者,是小乘之菩萨也。四大萨埵福,自初发心次第化人而入大涅槃者...
《佛学大辞典》 / 156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Guna rabha,又作瞿拏鉢赖婆。印度论师名。译曰德光。西域记四曰:「昔瞿拏鉢剌婆论师(唐曰德光),於此作辩真等论凡百餘部。论师少而英杰,长而弘敏,博物强识,硕学多闻。本习大乘,未穷玄奥,因览毘婆沙论,退业而学小乘。作数十部论,破大乘纲纪,成小乘执着。又制俗书数十...
《佛学大辞典》 / 288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研究真理,以断妄惑,谓之学。真理究,妄惑尽,无更可修学者,谓之无学。小乘之学无学,以前叁果為学,阿罗汉果為无学。大乘之学无学,以菩萨之十地為学,佛果為无学。文句八上曰:「研真断惑,名為学。真穷惑尽,名无学。研修真理,慕求胜见,名之為学,学位在叁果四句真无漏慧也...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见体空之观法也。為大乘菩萨之观法,有利钝之二种。钝根之菩萨,依之而证空寂之涅槃,故同於小乘之觉,利根之菩萨,依之而达观中道(体空之里含中道,於体空之下辨之)。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凡夫与圣者也。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為圣者,其已下未断惑之人為凡夫。止观辅行一曰:「凡者常也,亦非一也,庶品多故。圣者,风俗通云:圣者声也。以其闻声知情,通天地,畅万物故也。易曰:圣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节,与鬼神合吉凶。今出世圣不闻其声知九界...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佛祖统纪二十二曰:「法师敬云,建业人,夙学天臺之道。光化二年,於永嘉寺讲经,依俱舍论述小乘入道五位,作析玄记二卷。」光化為唐昭宗之年号。惜其书不传。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之果佛,不断不染污无知,故闇於世间之事法,其事虽多,十不知境其首也。一味,诸法之滋味也。二势,损益之势力也。叁熟,物之成熟也。四德,物之德用也。五数,物之数量也。六量,大小之量也。七处,远近等之处也。八时,远近等之时也。九同,物之相似也。十异,物之差别也。...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Manāyāna,梵语摩訶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為大乘。此中有一乘叁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眾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
《佛学大辞典》 / 346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Ayamukha,国名。在中印度,僧徒多学小乘之正量部法。昔佛陀駄婆论师於此国製说一切有部之大毘婆娑论。见西域记五(佛陀駄婆之译為觉使,则婆為娑之写误明矣。即Buddhadāsa是也)。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禪之悟道也。空之又空,第一义空也,与小乘之偏真但空相去天壤也。六祖坛经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师呵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了无一物可了,是名真知。」传灯录叁(达磨章)曰:「光曰:我心未寧,乞师与安。师曰:将心将来与汝安。曰觅心不可得。师曰:我...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法相宗之说。受戒之时,以第六识思心所隆盛之势力,於第八识熏其种子,此思心所之种子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故以之為戒体。此戒体於外相无表示,故名无表思,顺小乘有部之义,名為无表色,彼宗以无表之戒体為色法故也。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二无知之一。叁乘所通断者,见思之烦恼也。俱舍颂疏一曰:「烦恼不净為染污,於境不悟,故曰无知。无知即染污,名染污无知。持业释。」文句记一曰:「小乘中立二无知:染污无知,无明為体。不染污无知,劣慧為体。」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Śūnya uṣ a,印度之小乘学者,谤大乘為空华外道。慈恩传四曰:「僧皆小乘学,不信大乘,谓為空华外道,非佛所说。(中略)那烂寺空华外道,与迦波釐不殊故也。」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增一阿含经十八曰:「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云何為四?世界不可思议,眾生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佛土境界不可思议。」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慧心安於法,名為忍;於境决断,名為智。小乘有部之说,忍為无间道(旧译曰无碍道)之观知,属於因;智為解脱道之观智,属於果。成实及大乘,忍智皆通。但就义而分之,则始观名忍,终成名智。俱舍论二十叁曰:「忍智者,忍是无间道,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与...
《佛学大辞典》 / 250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经中所明之空理,有二种:一者体空,二者拆空,如分拆人而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分拆色而至於极微,分拆心而至於一念,分拆之结果,始观空,谓之拆空,是一切小乘教之空理也。体空者,无须分拆之,真押法之体而观如幻如梦是空,存体随显之空理也。如金刚经,如梦幻泡影,如露...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谓凡夫,小乘之人所起颠倒之见解也。即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不净计净,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非我,净计不净,之妄见也。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1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為诸法生起原因又為依託之性也。四缘性之一。大乘小乘,其解不同。(一)小乘於诸法之原因六因中,除能作因外,餘五因為因缘性。如此因缘性,义既通於六因中五因,故其意颇广,且举一例,如眼识之起,以有发识取境作用之眼根為因,所对之色境為缘而生。故眼根与色境,為眼识生起,...
《佛学大辞典》 / 299字 / 1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昏闇之心不知照事理也。小乘教立二种之无知:一染污无知,二不染污无知。见[二无知]条。 又真智寂静而不动,绝一切分别,谓之无知。起信论曰:「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徧照法界义故。」净土论註下曰:「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中略)无知故能无不知。」维摩...
《佛学大辞典》 / 158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菩萨十地所修之十波罗蜜也。见[波罗蜜]条),加以六种為十种胜行:一、因救母之命而捨自身之命,二、因救父之命而捨自身之命,叁、因救如来之命而捨自身之命,四、於正法之中出家,五、教他出家,六、未转法轮,能请转法轮。见俱舍光记十八。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1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谓天台宗之戒法也。彼宗以所谓圆融诸法顿速成佛圆顿之旨為宗。故名所依之戒為圆顿戒。十宗略记谓此戒与小乘律宗,云泥各别,原以法华开显之妙理為本而兼梵网之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等也。止观云:当知中道妙观,戒之正体,上品清净,究竟持戒,是圆戒之正意也。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1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对於大乘戒之一时顿制,而谓小乘戒為随犯随制。小乘戒者,佛成道后十二年已来,随弟子渐犯法而渐制之,以具足二百五十戒者。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1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佛灭后诸宗纷起,其中求罗汉之证悟者為小乘宗,求作佛者為大乘宗。先在印度,依寄归传之记惟中观瑜伽之二宗,為大乘,餘皆為小乘。中观即中国之叁论宗。瑜伽则法相宗也。在中国日本之诸宗,惟俱舍、成实、為小乘,餘皆為大乘宗。但其二宗亦為学习法门而存,无有行之者,故谓之依学...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曰法性,曰真如,曰实相,其体同一也。就其為万法体性之义言之,则為法性;就其体真实常住之义言之,则為真如;就此真实常住為万法实相之义言之,则為实相。其他所谓一实,一如,一相,无相,法身,法证,法位,涅槃,无為,真...
《佛学大辞典》 / 471字 / 1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明作佛道法之一切经典也。佛计大小之根机,而说大小之二教。对於小机,说声闻缘觉之法,谓為小乘。对於大机,说六度之法,谓為大乘。灭后,弟子结集之,别大小二经,各為一藏。智度论谓為声闻藏,菩萨藏,或谓為叁藏,摩訶衍藏者是也。就现流之经典言之。则四部之阿含经等為小乘经...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谓小乘之罗汉,或入火定,或由荼毘,而色身灰灭也。所谓灰身灭智是也。别行玄记二曰:「小乘灰断,身智俱亡。」文句记五上曰:「不受化则机息应谢,灰断入灭,义当俱焚。」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即[无相空教]也。岌师之叁教,慧观,波颇蜜多,刘虬之五教中各指诸部般若经之所说為无相教,以对小乘经之有相教,法相宗以之為第二时空教,华严宗以之為空始教,天台宗以之為圆教,挟带通别二教之带教。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慈恩八宗之第四。贤首十宗之第四。小乘二十部中说假部并经量部之别师及成实论等所立,说现在法通於假实,故有此称。盖说假部叁科中,五蕴不分根境,能缘所缘不对立,直就法之自性而分类,故以之為实。十二处十八界能所根境相对而说,故谓為假设而非实法。又经量之别师谓五蕴十二处...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麤恶之语。又佛有大小乘之二教,小乘之教,谓之麤言,又有劝诫之二门,诫门之教,谓之麤言。涅槃经二十曰:「麤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是故我今者,归依於世尊。」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1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谓佛入无餘涅槃也。小乘之菩萨,為伏惑行因。故成佛果之最后身,為实业所生,谓之齐业身。业坏报尽,谓之薪尽,果报之身尽,则智慧随灭,谓之火灭。若大乘之菩萨,為断惑行因,故佛果之身,非实业所生,祇随机生灭,故曰齐缘身,故眾生之机尽,谓之薪尽,随而应身之灭,谓之火灭。...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萨婆多部阿毘曇论之宗旨,立一切诸法实有,故对於成实宗之空门而谓為有门。叁论玄义曰:「毘曇已有无义而执法有性。」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1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对空教之语。指小乘之俱舍宗,大乘之法相宗而言。一者在小乘而立诸法实有之义,一者在大乘而立唯识本有之义,依此而一者对於小乘之成实宗,一者对於大乘之叁论宗,而称為有教或有宗。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1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禪林僧堂中央所安之像曰圣僧。然其像不定。若大乘寺安文殊。小乘寺安憍陈如或宾头卢。或安大迦叶,安须菩提。则通用不拘。见象器笺叁。 又僧為供养时,有别设座充尊者之位者。是宾头卢尊者也。见[宾头卢]条。 又断惑证真之圣人曰圣僧。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1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远离尘垢也。尘垢虽為烦恼之总名,然今指八十八使之见惑。断八十八使之见惑而得正见,谓之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是於二乘初果与菩萨初地之得益也。但多就小乘之初果而言。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远尘离垢,於诸法中得法眼净。」维摩经方便品曰:「叁万二千天...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梵字之摩多与体文各别,未成全字,谓之半字,摩多体文相合而完成全字,谓之满字。涅槃经以此半满二字譬小乘经与大乘经。见[二字]条。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1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色香味触也。凡色法以地水火风之四大种為能造,依之而造五根五境之色。即能造之四大与所造之十色皆為实色也。於此实色中以色香味触之四法,造山河草木等外器之法,是谓之四尘所造,无单一色尘乃至触之物体也(声有无不定故不言之)。小乘有部宗立之為微聚之实法,大乘之唯识则立之...
《佛学大辞典》 / 234字 / 1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法相宗立叁时教,以一切之小乘教為世尊初时之说法有教,诸部之般若经為第二时之说法空教,华严法华等之诸经為第叁时之说法中道教。空教谓明诸法皆空之理之教法也。唯识述记一本曰:「彼闻四諦,虽断我愚,而於诸法,迷执实有。世尊為除彼法有执,次於鷲岭,说诸法空,所谓摩訶般若...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1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指华严经。顿為顿教,大為大乘教也。如般若经虽為大乘教,而為对於渐入之机说於小乘教之后者,则是渐教之大乘教也。华严经為佛於成道初,对於顿入之菩萨,顿说大乘教者,则為顿而大,故曰顿大。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1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之行人,在维摩思益等方等时之会座闻盛褒大乘,初发耻小乘慕大乘之心也。释籤十曰:「如观眾生品,即是叹大。称叹文殊净名,即是褒圆,故令小根耻小慕大。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1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之二十部各谓其开祖為部主。 又真言胎藏界之叁部各立部主,金刚界之五部各有部主,部主有二义:一者国主之义,一者执权之义也。秘密瑜伽学习上曰:「部主者此有二说:一如国主,大疏义是。一如执权,是管领义,以名主也。诸部要目义是。」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1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卷,吴支谦译。须福长者女名龙施。浴时遥见佛之相好,发菩提心。魔变為父之相,初使修小乘,心坚不动。魔教自楼投下而死,变成男子,得道记。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 / 《佛说龙施女经》经之体也。谓一经所詮之主质。天台观经疏卷上,谓诸法实相為经之体,餘皆魔事,如诸星环北辰,万流宗於东海也。天台以前之诸师,不别经宗与经体。天台以体為一经之主,谓宗如辅臣。小乘经以叁法印為体。净土诸师以念佛為体。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谓心王起时。对於无心位而言。小乘萨婆多部不许二心并起,故不论六识中何者动作时名為有心位。大乘许八识俱起,七八二识恒相续而不止,故不论有无。又前五识必伴第六识而起。故唯就第六识之起不起而论有心无心。见成唯识论七。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或為报恩烧臂烧身,或為布施割肉弃身,是名捨身行。梁僧传有亡身篇。然大小乘异其利,小乘偏以之為破戒,如小乘之律藏。大乘以之為菩萨之持戒,如梵网经,法华经等。寄归传四,叙小律之意。万善同归集叁,述大律之意。六朝时,此风盛行。梁武帝,陈武帝,皆尝捨身寺中為奴。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