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论之法门也。阿梨耶之心体无生无灭。有无明,迷於自之心体,而违寂静之性,鼓动起念,有生灭四相。即使心体生住异灭由细至麤也。今就此义而明四相,既鼓静使动,便有前后麤细之异。依之以彼先际之最微,名為生相。及最后之最麤,名為灭相,取中间為住相异相。而以之配於叁细六...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此行相有俱舍唯识之异义。俱舍以许直缘心外之境,故心外之境為所缘,心内之行相即所缘也。唯识不许直缘心外之境,必於心内现影像,以之為所缘更起能缘之相,申言之,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名相分,能缘名见分,而此见分即行相也。然则由唯识观之,则我為见分行相,俱舍為相...
《佛学大辞典》 / 239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顺流,流即生死之流,六道之眾生,起惑造业,顺生死之流,而背涅槃之道,即流转之因果也。二、逆流,由初果须陀洹,断已后叁界之惑,渐逆生死之流,而趣涅槃之道,即还灭之因果也。见涅槃经叁十六。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十八有学之一。一来向中证极果之圣者也。此有二种:一叁生家家,断欲惑叁品,既灭四生,犹餘六品,即叁生者。二二生家家,断欲惑四品,既灭五生,犹餘五品,即二生者。此圣者叁生或二生,由家转生於家,证极果,入涅槃,故称家家。而叁生二生之一生,与人之一生皆谓之少生或半生。...
《佛学大辞典》 / 673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女名。玄应音义二十叁曰:「女名也,摩登祇,女之总名。阿死罗,女之别名。此女由卑贱故,恒以拂帚為业,用给衣食也。」即旃荼罗女也。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现前僧物,属於一结界中现在眾僧之眾物也。即现前僧个个供养之衣食等。二四方僧物,又曰十方僧物,亦曰僧祇物,属於四方僧之物件。寺之房舍饭米等也。此别由施者之意志而别者。 又由於物件之性质而区别者為重物轻物,堂舍田园等為前者,鉢锡杖叁衣等十八资具為后者。重物轻物之...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华严宗所立五观中之第五,周徧含容观立十门:一、理如事门,是与上事理无碍中第七真理即事门同。二、事如理门,是与第八法法即理门同。叁、事含理事门,谓诸事法与理无异。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共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剎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故俱在一尘中而现,如...
《佛学大辞典》 / 553字 / 2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对随缘真如之称。真如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故曰不变真如,即本性之真心常住之佛性也。此不变之体,随缘生叁界六道之相,谓之随缘真如。权大乘不许真如之缘起,故不立随缘真如之义,实大乘於真如立不变随缘之二义,所以明不变之真如造作有為之万法者。金錍论曰:「万法是真如...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Pārājika,六聚罪之第一,戒律中之严重罪也。新作波罗闍已迦,波罗市迦。戒经谓之弃(犯者不收於内法而弃於外之意也)。僧祇律谓之退没(退没道果也),不共住(不入僧数也),堕落(堕阿鼻地狱也)。十诵律谓之堕不如意处(由犯此戒与魔战而堕於负处也)。四分律谓之断头(以无论...
《佛学大辞典》 / 645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如来之真子,谓诸菩萨也。是於法信顺堪绍佛业者。又真实之行解由佛口而生,依正法而生,故云真子。涅槃经一曰:「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一切皆是佛之真子。」胜鬘宝窟下曰:「真子者,於法信顺,堪绍佛业,故名真子。又行解非妄名真,从佛口生,从正法故,名如来真子。又摄论意,佛子...
《佛学大辞典》 / 196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经云:人寿增至四万岁时,其人作是念言: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可更增少善,即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延于寿命至八万岁。当此之时,人已有此九种之病也。 一、寒病,谓人必寒温得宜,则身体安乐。若为寒冻所逼,则成一切病也。 二、热病,谓人必温凉得宜,则身体和畅。若为...
《三藏法数》 / 367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苦苦,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二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叁行苦,為一切有為法无常迁动之苦。见俱舍论二十二,叁藏法数十二。 又数论叁苦,依内,依外,依天也。依内者,身心之苦。依外者,由人物害来之苦。依天者,由风雪等来之苦。见金七十论上。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又作佉陀罗山等。七金山之第五。玄应音义一曰:「軻梨,应云軻地罗。此译曰軻,空也。地罗,破也。名空破山也。」慧苑音义下曰:「佉陀罗,应曰軻梨罗。此即木名,谓此方苦楝木也,由彼山中多有此木,故立其名。」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莲华叁喻者,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莲华则华果同时,妙法则权实一体,故取莲华以喻权实之法也。 一、为莲故华,为莲故华有二喻:一喻为实施权,谓莲以喻实,华以喻权。盖譬如来为一乘之实,而施叁乘之权。故经云: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是也。二喻从本垂迹,谓莲以喻本,...
《三藏法数》 / 465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王舍城中有一菩萨,名信相(最胜王经曰妙幢),一时作是思惟:何因?何缘?释迦如来寿命短速,方八十年耶?復更念如佛所说,有二因缘,寿命得长:一,不杀。二,施食。而我世尊於无量百千万亿那由陀阿僧祇劫修不杀戒,具足十善,饮食惠施,不可限量,乃至以己身骨髓肉血,令飢饿眾...
《佛学大辞典》 / 409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八品之名。法华之终,普贤菩萨由东方来,於末世之行者劝发法华也。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 / 《普贤菩萨劝发品》 / 本站介绍:妙法莲华经Hiraṇyasa tati,数论师自在黑作,有七十行偈颂。其时国王赏之以金,故彼以之為名誉,而名為金七十论,或云论之长行(解释偈颂之语曰长行)為天亲所作者非是,述彼宗二十五諦之义,叁卷,陈真諦译。唯识述记一末曰:「有外道,入金耳国,以铁鍱腹,顶戴火盆,击王论鼓,求僧论议...
《佛学大辞典》 / 375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唯识宗所云:过现未之叁世,有叁种之别:一、道理叁世。又云种子曾当之因果。於现在法上以道理假立之叁世也。现在之法,為过去因之酬,故假现在法之因為过去,现在之法,有未来必引果之义,故假果而名為未来。即於现在一剎那之法立叁世也。二、神通叁世。过未非实体,而由宿命智观...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浮木之孔也。止观五曰:「盲龟何由上值浮孔。坠芥岂得下贯针锋。」涅槃经二十叁曰:「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见[龟]条。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梵曰波栗湿缚Pārśva,又作波奢。付法传中第十祖。小乘有部眾人,劝迦腻色迦王為婆娑结集者,即第四结集之人。其所以称胁者,西域记二曰:「波栗湿缚,唐言胁,初尊者之為梵志师也。年垂八十捨家染衣,城中少年便誚之曰:愚夫朽老,一何浅智。夫出家者,有二业焉:一则习定,二乃诵...
《佛学大辞典》 / 322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同於[难思议往生]。 又日本真宗所谓叁往生之一。谓真门自力之往生也。由自力念佛之因而往生於疑城胎宫者。其所称之名号,与难思议往生之生因,虽无何等之异?而以其行之心為自力故,与弘愿他力之难思议往生不同。為有此异,故省略议字而单云难思往生。一字具略示褒贬也。是第二十...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乖理之行谓之恶,身口意叁者作事,谓為业。俱舍论光记十叁曰:「造作為业。」即十恶五逆之所作。四十华严经四十曰:「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六波罗蜜经五曰:「无始所造恶业,如大千界所有微尘。」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种子心,从久远世间展转相承,有善法之名,然以违理之心,推求种种而不能得,后忽自有念生,我今节食持斋,是善法也。然犹未是佛法中之八关戒。彼以节食自戒,故即觉缘务减少,使我饮食易足不生驰求劳苦,尔时生少分不意之心,欢喜而得安稳,亦数数修有此利益。此是最初微识善...
《佛学大辞典》 / 978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譬物之多者。维摩经法供养品曰:「叁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 又(人名)释尊五姓之一。佛本行集经五载甘蔗王之次前有王,名大茅草王。捨王位出家,得五通,称王仙。王仙衰老不能行,诸弟子盛之以草笼,悬於木,出而乞食。时有猎者,误王仙為白鸟,射杀之。...
《佛学大辞典》 / 438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梵字。Cha,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车、绰、撦、捙、瑳、[奢多]。其字义说者不一。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称磋字门,一切法影像不可得故。」大日经二曰:「车字门,一切诸法影像不可得故。」是由梵语车野Chāyā,有影之义,故有此说。新华严经七十六曰:「唱车字时...
《佛学大辞典》 / 311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Vajragh-anta,金刚界叁十七尊中四摄菩萨之一。手执铃以标大日如来警醒迷有情之德。又标欢喜。秘藏记末曰:「青色,取铃。」圣位经曰:「毘卢遮那佛,於内心证得般若波罗蜜金刚铃叁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铃菩萨形,守精进户,住北门月轮。」略出经曰:「由结金刚铃契...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报得通力,谓叁界诸天,皆有五种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虽则胜劣不同,俱能变现无碍,此之神通,乃由果报自然感得,是名报得通力。(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五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也。) 二、修得通力,谓声闻、缘觉、菩萨等,由修戒定...
《三藏法数》 / 211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悭心,谓众生由此悭吝蔽覆于心,不能行于布施;纵行布施,亦不能以好物与人,是名悭心。 二、破戒心,谓众生由贪嗔痴等烦恼,蔽覆于心,行于恶行,不能坚持禁戒,是名破戒心。 叁、嗔恚心,谓众生由嗔恨忿恚蔽覆于心,历事对境,常怀恼害于他,而无忍辱之行,是名嗔恚心。...
《三藏法数》 / 225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华為空中之花,翳為视物不能明之目,依翳目而见空华,空华必由翳目。圆觉经曰:「譬如幻翳,妄见空华,(中略)妙觉圆照,离於华翳。」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九种缘上界上地之惑也。即见苦所断之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无明,五者及见集所断之邪见,见取见,疑,无明,四者。盖十一徧行中,除身边二见者也。俱舍论十九曰:「於十一中,除身边见,所餘九种,亦能上缘。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显无有缘下随眠。此九虽能通缘自上,然理无...
《佛学大辞典》 / 355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慈即爱念一切众生之心也。 一、刀不伤,谓由慈心愍诸物,故无害他念,即刀不能伤也。 二、毒不害,谓由慈心起饶益念,奉行众善,利济群生,即一切恶毒不能害也。 叁、火不烧,谓由慈心,内无热恼,外得清凉,即火不能烧也。 四、水不没,谓由慈心,内无贪爱,远离欲流,即水...
《三藏法数》 / 157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胎藏界之法弟子受灌顶已后,阿闍梨以字在其顶上,转成中胎藏。又从此字生叁重光焰:一重徧绕咽上,随所照及之处诸尊随现,即成第一院曼荼罗。次一重光徧绕心上,诸尊随现成第二重曼荼罗。次一重光徧绕脐上,诸尊随现成第叁重曼荼罗。尔时弟子都成曼荼罗身也。」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揭路荼鸟之异名。译曰妙翅,旧译金翅鸟。俱舍光记八曰:「或云苏鉢剌尼,此云妙翅,翅殊妙也,旧云金翅鸟,非正所目。」梵Su arṇin。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熏,即熏发也。习,即数习、惯习之义也。盖言第八识为无明染缘之所熏习,即从真而起妄也。 一、名言熏习,名即名字,言即言说。此分别名字言说之识,即是第六意识。由第七识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识,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名言熏习。 二、色识熏习,色即眼根所对诸色,因此诸色...
《三藏法数》 / 228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禪定]同。心定一境而审為思虑者。是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為寄於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禪那之体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
《佛学大辞典》 / 452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Vajra-śrinkhalā,金刚界叁十七尊中,四摄菩萨之一。以大悲之鏁,标繫留一切眾生菩提心之德。住成身会之西门。秘藏记末曰:「肉色,左手拳,右手鏁。」略出经曰:「由结金刚鉤鏁契故,能繫留止之。」圣位经曰:「毘卢遮那佛,於内心证得坚固金刚鏁械叁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
《佛学大辞典》 / 181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二法身之一。智相法身之对。保持教法而為人说也。施大千世界之七宝,不如说四句偈文之福德為大。由其福相得到法身之住处,故有此名。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2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树名。智度论十二说:譬如空地有树,名舍摩梨,枝叶广大,眾鸟集宿。一鸽后来,住一枝上,其枝即时压折。泽神问树神,大鸟鵰鷲,皆能住持,何至小鸟便不胜?答云:此鸟由我怨家尼俱卢树来,食彼树叶来栖我上,必当放粪,子堕地,即恶树復生,為害必大,是故於此一鸽大怀忧畏,寧捨...
《佛学大辞典》 / 181字 / 2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天台之名目。就诸经之当意而判教意,谓之当分,由法华经之意,定餘经之意,谓之跨节。例如阿含经為使离生死苦入於涅槃而说,当分之意也。為使得大乘佛果之阶级,方便说之,其本意在於佛果,跨节之解释也。因而以当分成法华之相待,妙,以跨节成法华之绝待妙。当分為方便之施设,跨...
《佛学大辞典》 / 248字 / 2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数论外道说明宇宙万有开展状况顺序之根木原理也。所谓二十五諦者如表。即自性(物质的本体),受神我(精神的本体)之作用而生大,由大生我慢,由我慢生五唯,五知根,五作业根,心根,又由五唯生五大。而神我与自性之关係,恰如跛者与瞽者。神我虽有智的作用,然不能动,自性虽有...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叁、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欲界有叁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叁苦。」法华经信解品曰:「以叁苦故,於生死中,受诸热恼。」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有五种(一)金光明经所说。一理法身,本觉之理性,诸佛眾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眾生,為无明隐没,在诸佛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為理法身。二智法身,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金光明经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如...
《佛学大辞典》 / 507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於六波罗蜜中除般若波罗蜜者。般若為主,他五者為从,得他种之波罗蜜者。般若之功德也。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曰:「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故,於八十万亿那由陀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禪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智度论二十八曰...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涅槃会上五十二类之眾生也。佛将於双林树下入灭,见放光而自四方来集者,中有数多异类之眾生。经文虽无五十二之数字,而章安之涅槃经疏科经文数五十二眾。 无量诸大比丘一,六十亿比丘尼二,十地菩萨比丘尼叁,一恒沙菩萨四,二恒沙优婆塞五,叁恒沙优婆夷六,四恒沙诸离车七,五...
《佛学大辞典》 / 595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法华经安乐行品说成四安乐行之人,梦中感五种之好相:一,见佛為眾生说法。二,见己為眾生说法。叁,见由佛授记。四,见修菩萨之道。五,见己八相成道。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U an-iṣad,一作优波尼沙土。吠陀后所出佛罗般摩那Brāhmana文学之末期,有附属於阿兰若迦Āraṇyaka部分之一大文学。谓之优婆尼沙曇。优婆尼沙曇,其数极多。其内容非一人之思想,其所说区区。今亘於全体而观其思想之倾向,论宇宙之本源,造化之本体,确立為印度思想根本之梵我不...
《佛学大辞典》 / 864字 / 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律云:佛住舍卫城时,难陀母作食,先饭比丘,然后自食;复作釜饭,逼上饭汁自饮,即觉身内风除,宿食顿消。由是多水少米合煎,复用胡椒荜茇调和,以奉世尊。由是佛听比丘,从今日后,许食粥,有十种利。时世尊即说偈曰: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粥施,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
《三藏法数》 / 347字 / 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心体原為清净,离诸妄染,然因依於不觉,忽起无明,遂有六种染心之相:一、执相应染,我执之烦恼与心王相应而起,执着外境以染净心者,是六麤中之第叁执取相与第四计名字相也,二乘之极果及菩萨之十住位断之。二、不断相应染,不断為相续之义,於苦乐等境,法执之烦恼与心王相应而...
《佛学大辞典》 / 434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Vajrakhyāti,胎藏界金刚手院叁十叁尊之一。主如来精进勇猛之德。秘藏记末曰:「白肉色,左手持莲华臺,有叁股跋折罗。」锐或作悦,非是。由梵名推之,则锐似為说之误字。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旧译曰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新译曰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一因缘,谓六根為因,六尘為缘也。如眼根对於色尘时,识即随生,餘根亦然,是名因缘。二次第缘,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叁缘缘,谓心心所法,由託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名為缘...
《佛学大辞典》 / 158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卷,赵宋法贤译。王来见佛,佛使优楼频螺迦叶,释眾之疑事。即中阿含频鞞娑逻王迎佛经之别译。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 / 《佛说频婆娑罗王经》Vajra-śrinkhalā,金刚界叁十七尊中,四摄菩萨之一。以大悲之鏁,标繫留一切眾生菩提心之德。住成身会之西门。秘藏记末曰:「肉色,左手拳,右手鏁。」略出经曰:「由结金刚鉤鏁契故,能繫留止之。」圣位经曰:「毘卢遮那佛,於内心证得坚固金刚鏁械叁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
《佛学大辞典》 / 181字 / 2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二利之一。利益他人也。无量寿经上及讚阿弥陀佛偈曰:「自利利他力圆满。」净土论曰:「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谓彼此事物,互相融入,而无乖隔,如数多之灯光相和也。就差别之诸法,而论圆融无碍之义,由於相即与相入之二门。见[相即]条。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密教之阿弥陀,為大日如来五智之妙观察智所现,是於大日成道之外,不说阿弥陀成道之因果,说之者仅显教之大乘而已。大乘教中说弥陀之成道者总有四处。 其一者法华经化城喻品谓叁千尘点劫之昔,有佛名大通智胜。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长名智积。闻父成佛,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
《佛学大辞典》 / 1234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五果之一。择灭无為,即涅槃也。由智慧远离烦恼之繫缚而得之。俱舍论六曰:「由慧尽法,名离繫果,灭故名尽,择故名慧,即说择灭无為名离繫果。」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生不可避,谓人受生,皆由前世善恶之业。若前世作善,今生善处。前世作恶,今生恶处。若欲避恶报而求生善处,欲辞善处而从恶报者,皆不可得。故云生不可避。 二、老不可避,谓人年幼,颜色鲜泽,发黑齿白,气力坚强。一旦老耄,头白齿落,气短呻吟,形神昏昧,欲使不老,终...
《三藏法数》 / 454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梵语之名词。曰苏漫多声Subanta(Su +anta)。此苏漫多声,有八种之语格,称為八囀声。一曰体声,又名汎说声,梵语為儞利提势Nirdeśa(-e),此為主格,乃汎说物体之语也。二曰业声,又名所说声,梵名為鄔波提舍泥U adeśana(-e),此為宾格或目的格。自主格言之,则為宾格;...
《佛学大辞典》 / 681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又作菴婆女,菴树女,柰女等。皆為菴罗婆树女之略。彼女由菴罗婆树而生,因呼曰菴罗女。為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妃,生耆婆,后归佛奉园於佛。佛受之以為住所。慧琳音义二十六曰:「菴罗女,亦云菴树女。此依传云依树花中而生。」同卷曰:「温室经云柰女者,即其人也。即频婆娑罗王...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2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前所述善恶之性,其标準也,俱舍论分其种类各為四种:一胜义善,涅槃也。涅槃是最极安稳,眾苦永灭,如无病之体者。二自性善,惭愧之二与无贪无痴无瞋之叁善根也。此五法不待餘之相应及等起而自為善,犹如良药。叁相应善,其他信勤等善法待惭愧与叁善根相应而始為善故,犹如水。四...
《佛学大辞典》 / 154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外道十六宗之一。谓现世所受之果报,由於过去之宿因,故於现在精进,则灭旧业,於未来不受恶果云。亦曰无惭外道。义林章一曰:「诸因宿作宗,谓离繫亲子,亦云无惭外道,谓现所受苦皆宿作為因,若现精进,便吐旧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於后不復有漏。」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见修无学之叁道中,特於见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建立九种之区别也。盖徧知為於四諦之境周徧知之之意。虽以智為其性,然今非称智為徧知。乃以因此徧知而断烦恼之故,於果附以因之名,名断為徧知。所谓断徧知是也。 俱舍论光记二十一云:「断徧知,谓诸断择灭為体。徧知是智,即是断...
《佛学大辞典》 / 1094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性念处,缘无生之空理而断烦恼者,如慧解脱是也。二、共念处,由性念处而具得叁明六通者,即具解脱是也。叁、缘念处,由叁藏经十二部经而悟达者,即大罗汉是也。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叁性之一。事物性质之善者。有四类:一胜义善,涅槃之体性毕竟安稳者,胜义為涅槃之异名。二自性善,惭愧及无贪无瞋无痴之五法,身性是善者。叁相应善,心心所中与彼自性善相应而起,方成善性者。四等起善,自语二业及不相应法由彼自性善相应善引起而為善性者。俱舍论十叁曰:「由...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持明之法藏。即一切真言陀罗尼之经典也。演密钞一曰:「藏者能摄义故,(中略)今但取府库名之為藏,由如世间国大库藏即能蕴摄种种杂宝,出纳取与賑济无穷。持明藏亦尔,蕴摄诸佛秘密法义,利乐无尽故以為明藏。」西域求法高僧传有毘睇陀罗必得家,译曰持明藏(Vidyā-dhara- iṭ...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有二种:一以渐教顿教判一代教也。一华严之清凉以华严经為顿教法华经為渐顿教是也。前之渐顿教者,陈真諦叁藏等以渐顿二教,判一代教。渐悟菩萨,先习小乘,后迴心向大,而学大乘,佛对此机所说之诸经為渐教。鹿园以下之大小乘经是也。此中之小乘為渐教小乘,而大乘為渐教大乘。直...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乖理之行。於现在与将来招苦之行也。法界次第上之上曰:「恶是乖理之行,故现在将来,由斯招苦。」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 又aḥ,悉曇十二母韵之一。五十字门之一、為阿之转声,即於无点之阿字傍加涅槃点者也。谓為沈没之声,又谓有一切...
《佛学大辞典》 / 218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曰大乘,二曰小乘。大乘乃大人之乘,此中摄一乘与叁乘中之菩萨乘,与不愚法及二乘(此叁者即大乘之叁乘);小乘者,小人之乘,即愚法之二乘也。涅槃经中说為半字教,满字教,智度论判為声闻藏,摩阿衍藏者是也。自经本上论之。四阿含经為小乘。其餘诸经為大乘。以八宗配之。则俱...
《佛学大辞典》 / 956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喇嘛教育之年限甚长。管理极严。八岁入寺院之学校,检查体格,使暗记古人格言。如是十二年,称试验生。由保证人介绍,登姓名於僧录。给以银徽章,使附袈裟。削髮行宣示式,始得法名。更进而為住职。又经十二年,课程渐次增高。学祈祷,习经,频以问答论难试验其修行之功效。若能解...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於因明立现、比、非之叁量,似现量、似比量為非量,似现量者,起分别心如见瓶衣等,作瓶衣之解,是不叶法之自相,故似现量而非现量,因之称為似现量。何则?以瓶衣為和合体之假法,非法之自相也。又比量者如见烟而比量有火是也。因明入正理论曰:「有分别智於义异转名似现量,谓诸...
《佛学大辞典》 / 159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徧计所执性,由凡夫之妄执认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徧计度一切法,故曰徧计。為此徧计之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例如见绳而误以為蛇。非有蛇之实体。但妄情迷执為蛇耳。是曰徧计所执性,吾人於内外认实我执实法亦如此。有為之万法,為因缘假和合之法,无一实我,无一实法,...
《佛学大辞典》 / 503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Mātaṅga,又作摩灯伽,摩登伽。男曰摩邓伽,女曰摩邓祇Mātaṅgi,正翻曰有志。义译曰憍逸,恶作业。贱种之通称也。摩邓女经,摩登女解行中六事经直作人者,译人之误也(长水等从之)。摩登伽经曰:「过去有王名帝胜伽,是旃陀罗摩登伽种。」舍头諫经曰:「过去有王名曰摩登,摩登此...
《佛学大辞典》 / 262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清净之法眼也,法眼為五眼之一。小乘之声闻於见道观见四圣諦,大乘之菩萨於初地观见二空之理之智也。无量寿经下曰:「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Kosala,波斯匿之别名。大威德陀罗尼经六曰:「波斯匿高萨罗王。」易土集六曰:「高萨罗者,应憍萨罗转声。波斯匿王,舍卫国主也。舍卫者即憍萨罗,都城之名也,由是波斯匿,亦名高萨罗王乎。」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五种之推理法也:一、相比量,就所见而推理其他也。显扬圣教论十一曰:「随其所有相貌相属,或由现在及先所见推度境界,如以见幢故比知有车,以见烟故比知有火。」二、体比量,如由甲之体性而推乙,由一部之体而推理全部也。同上曰:「由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或现见...
《佛学大辞典》 / 292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Mahā-maudgalyāyana,比丘名。法华经作大目犍连。阿弥陀经作摩訶目犍连,略曰目犍连,又曰目连。新称曰摩訶没特伽罗,没特伽罗子。姓也。译曰大讚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採菽等。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称為神通第一者。初与[舍利弗]同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
《佛学大辞典》 / 485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永明所说叁宗之第叁,立真如法性随缘,而缘起诸法之宗旨也。华严天台真言等之实大乘,皆為此法性宗。叁德指归一曰:「佛灭度后十有叁世,至龙树菩萨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諦。嗣其学者号法性宗,元魏高齐间有慧文禪师,默而识之。授南岳思大师,由是有叁观之学。」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通教之通有叁种之别:一因果俱通,叁乘同依於体空无生之理(是因通),而断惑证理(是果通)是叁乘共学之义。通教之当分也。二因通果非通,是就叁乘中之菩萨而分别之,通教之菩萨,有利钝之二种。钝根之菩萨,属於前之第一种,因果俱通也,若利根之菩萨者,七地以前,叁乘皆断证,...
《佛学大辞典》 / 319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於诸陀罗尼之字门逆顺旋转而為释,故云旋陀罗尼字轮门。此有八种:一以一字释一切字义。如释迦字之时,但以种种之因缘而观本不生,即见无所作之义,乃至如释訶字亦以种种之因缘而观本不生,即见无因之义(是就初之迦与后之訶而略中间也)。二以一切字释一字。如释阿字之时,以种种...
《佛学大辞典》 / 479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梵语瞿醯。译曰念诵。意念口诵佛名及经咒也。普贤观行记曰:「在心曰念,发言曰诵,言由於心故曰念诵。」盂兰盆经疏记上曰:「念诵即通佛名经咒。」演密钞曰:「梵语瞿醯,此云念诵。」 又禪林之念诵,称十佛名。每月叁八日於僧堂有念诵式,又每日斋粥二时有念诵,皆称十佛名。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十使中之前五者,身见等之五见也。此五见由迷於四諦之理性而起。為惑性之锐者,故名利使。即见修二惑中之见惑,於见道一时断之者。见[五见]条。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对於生得善而言。与所谓方便善及修得善同义。即加行方便所得之善心也。俱舍论七曰:「叁界善心,各分二种,谓加行得生得别故。」又法苑义林章六末曰:「若於叁藏,要用功力,所生明胜觉慧之善心,名加行善。由功力起,性极明了。读解文义,加行而起,名為闻慧。」又次下曰:「此叁...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陀罗尼之别称也。陀罗尼有能破烦恼之闇之德,故云明,能增长一切之功德,故云妃。亦单称云明。大日经疏九曰:「明是大慧光明义,妃者梵云囉逝。即是王字作女声呼之,故传度者义说為妃。妃是叁昧义,所谓大悲胎藏叁昧也。」同十二曰:「若心口出者名真言,从一切身分任运生者名之為...
《佛学大辞典》 / 306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有二义:一,释之义,即释文义而消疑滞也。又具云解释,或曰解义。二,知解之义,即谓由见闻义理而生之心解也,对於行而言,如信解领解悟解了解之类是也。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法华经寿量品明释迦久远成佛之劫量也。「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佗劫。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佗阿僧祇叁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尘。过於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佗阿僧祇国乃下一点。如东行尽此微尘。(中略)是诸世界若着微尘及不着者,尽以為尘,一尘一劫。我成...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Markaṭahrada,译云猴獼池。玄应音义十四曰:「梵言末迦吒,此云猴,贺逻驮,此云池。在毘舍离菴罗园侧,昔獼猴為佛共集穿池,今言江者译人义立耳。」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散乱之心勤修之善根也。对定善而言。如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前十叁观為定善,后叁观為散善。观经玄义分曰:「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凝心。散即废恶修善。」菩提心论曰:「又乘散善门中经无数劫。」 又从密教所判,一切之显教為散善门,密教為叁摩地门。叁摩地...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Vajrateja,住於金刚界叁十七尊中南方月轮五尊中宝生如来右方前之菩萨名。司宝生如来威光之德。秘藏记末曰:「金刚光菩萨,肉色,左手拳,右手持光日形。」圣位经曰:「毘卢遮那如来於内心证得金刚威光叁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威光菩萨形,住宝生如来右边月轮。」出生...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无生观,法无自性而相由故生,虽生而非实有,则是即為空,性自不生,故曰无生。是与南山所立叁观中之性空观相同也。二、无相观,性无体,相即无相。见有相,犹凡夫之妄情也。离妄法而无相,如明眼而无空华。是南山所立叁观中之相空观也。见游心法界记上。 又思惟人空我空理之...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又曰缘觉。即辟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於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谓之独觉。此有麟角喻部行二种,独身无伴侣,如麟一角,為前者,有伴侣而同一独悟,為部行。出於无佛世,不藉佛之教法,则一也。是不依佛之声教,故胜於声闻,自脱生死而止,不能兼济他,故不及...
《佛学大辞典》 / 277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姓也。取天竺之竺,其人為天竺之產,故称為竺,如竺曇摩腾,竺曇无兰是也。又以天竺之人為师,亦称為竺,如竺佛念,竺道生是也。而晋道安唱释姓,由是我国之沙门皆称為释,以释迦為沙门一般之师也。开元录二曰:「沙门竺曇摩罗察,晋言法护。(中略)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谓由缘而生也。指一切之有為法而言。与[缘起]同。但缘起者為由其因而立之名,缘生者為由其果而立之名。新译之仁王经二曰:「深入缘生空无相愿。」良賁疏上二曰:「言缘生者,缘谓眾缘,生者起也。诸有為法,皆从缘生。」唯识述记十六曰:「瑜伽五十六说:因名缘起,果名缘生。」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又称五失叁不易。言翻译梵经,有五种失原本之义并叁种之不容易者。晋道安摩訶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曰:「译胡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眾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叁者,胡经委悉,至於咏叹,丁寧反覆,或叁或四,不嫌...
《佛学大辞典》 / 391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九种大禪]之一。以修行困难而有此名。有叁种:第一之难禪者,菩萨久修禪定,心则自在。而為救眾生故,捨禪定之乐而生於欲界也。第二之难禪者,菩萨修了无数量之诸深禪定,而自拔於一切声闻辟支佛上也。第叁之难禪者,菩萨由禪定而达於无上之觉道也。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真如之法性由内部而感化也。真如為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心,诸佛之法身也。此法身在内薰其妄心,又诸佛之报化二身垂教法由外薰之,配之於叁大,则真如法身為体相二大,报化二身為用大。依此内外之二薰,眾生渐生厌求之菩提心也。一切皆成佛之义,依之而成。起信论曰:「真如薰习义有...
《佛学大辞典》 / 215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梵音Hṛdaya,又作紇哩娜耶,紇哩乃耶,讫利駄耶,紇哩娜野,紇利陀耶,釳利陀,又作汗栗駄。译曰真实心,坚实心。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第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註曰:「此心梵音肝栗大。肝栗大者,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者,梵...
《佛学大辞典》 / 282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大日如来之称,又由大日如来受灌顶者之称。大日经疏叁曰:「乃至毘卢遮那以本愿故,住於加持世界,普现悲生曼荼罗,是名深秘阿闍梨。」同十五曰:「当知此中蒙佛灌顶者,為深秘之佛,蒙世间人师之所授者,為显略阿闍梨也。」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天台所说。依法华法门之意,究佛世尊化导始终之叁益法相也:一种者,眾生最初蒙佛之善巧,下佛道之种也。二熟者,中间相值,以圆机之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而成熟之也。叁脱者,今日雨华动地,於法华之会座,以如来之灭度而灭度也。而叁益涉於叁世,有远有近,由於其人。是一佛之教化...
《佛学大辞典》 / 365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豪商。性慈善,好施孤独,故得此名。在王舍城听释迦说法,深归依之,请至其国,购太子祇多之园林,以赠释迦,使之说法,由是佛教大行於其地。参照[给孤]条。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华严宗所立五观中之第五,周徧含容观立十门:一、理如事门,是与上事理无碍中第七真理即事门同。二、事如理门,是与第八法法即理门同。叁、事含理事门,谓诸事法与理无异。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共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剎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故俱在一尘中而现,如...
《佛学大辞典》 / 553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在於心在於缘在於决定之意也。申言之,即谓自心缘决定叁点校量,辨五逆十恶之罪人,仅由临终十念之功而得往生,决不违背业道之理也。按观经等谓若有眾生,造五逆十恶等诸不善业者,应堕恶道,多劫间受无量苦,而临命终时,遇善智识教,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能除八十亿劫生死...
《佛学大辞典》 / 409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楞伽所说叁识之一。阿赖耶识之异名。一切诸法,尽依阿赖耶识而显现,故名现识。楞伽经一曰:「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復如是。」唯识了义灯四本曰:「现识者。楞伽经云:诸法皆於本识上现故。」 又起信论所说五识之一。以名阿赖耶识之相分。由阿赖耶识之自体分变现能见之心...
《佛学大辞典》 / 151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因明四相违因之一。宗法由有法与法之二语而成,「声」之语為有法,「无常」之语為法。其有法与法各有意许与言陈之二者,其言陈云自相,其意许云差别,今為法之言陈,故云法自相,然立者所说之因於所立之宗法中,法之自相相违反对,谓之法自相相违因。例如所谓「声為常,所作性故,...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Ma,又作麼、摩、磨。悉曇体文叁十五字中唇声之第五。金刚顶经曰:「莽字门一切法吾我不可得故。」由Mamata(我)释之,文殊问经曰:「称莽字门时,是息憍慢声。」大庄严经曰:「唱摩字时,出销灭一切憍慢声。」由Mada-māna释之。智度论曰:「若闻磨字,即知一切法离我所。磨磨迦...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名言薰习。名者名字,言者言说也。分别名字言说之识,即是第六之意识由第七识第八种子之识,传送薰习,能成就染分之相者,故名。二,色识薰习。色者对於眼根之诸色也。因此诸色,而引生眼识,名為色识。於此分别,即是第六之意识,亦由第七识第八种子之识传送薰习,能成就染分...
《佛学大辞典》 / 167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别教之菩萨於十地所渐断之十种重障也。一、异生性障,异生性者,以分别起之二障而名,以此二障之种子,建立凡夫异生性故也。菩萨初地之入心入於见道,即断此障,以捨异生性而得圣性也。二、邪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所知障所起悞犯叁业也。所知障障二地极净之尸罗戒故入二地时,...
《佛学大辞典》 / 565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Stū a,又作窣堵波、窣覩波、素覩波、藪斗婆,旧称藪偷婆、私鍮簸、数斗波、鍮婆、塔婆、兜婆、塔、浮图等。奉安佛物或经文,又為标帜死者生存者之德,埋舍利、牙、髮等,以金石土木筑造,使瞻仰者。译曰大聚、方坟、圆塚、灵庙、高显处、功德聚等。西域记一曰:「窣堵波,即旧所...
《佛学大辞典》 / 437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阿弥陀佛以光明与名号之因与缘,普救眾生。眾生得往生弥陀之报土者,由於与以名号之因。其所以得名号之因者,由於名之计量。名号為能生之因,如父。光明為所生之缘,如母。名号与光明,乃眾生往生净土之他力因缘也。信心為内因,故光明与名号為外缘。又信心為眾生心内所发之涅槃真...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又云凡圣不二。从事相言之,则有六凡四圣之十界差别,由其理性言之,则无差别平等也。宝藏论曰:「凡圣不二,一切圆满。」大日经义释五曰:「六趣眾生与毘卢遮那本无二体。」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大日经疏叁曰:「经云: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现如来之身者。」前现庄严藏时,普门一一之身,各徧十方,随缘应物,今欲说曼荼罗位故通约佛身上中下之体以部类分之,由脐已下现生身之释迦,人法示同,及二乘六趣种种之类形,色像威仪,言音檀座各殊异,及其眷属不同,周於八方,如曼荼...
《佛学大辞典》 / 332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九种轨辙之意。秦道融始讲罗什译之法华经,开為九辙,即分判法华為九科也。法华玄论一曰:「及罗什至长安。翻新法华竟。道融讲之。开為九辙。时人呼為九辙法师。九辙之文。今所未见。讲新法华。始乎融也。」法华文句记八之四曰:「什译纔毕,叡便讲之,开為九辙。时人呼為九辙法师...
《佛学大辞典》 / 333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谓菩提涅槃之二果也。转者,转捨转得之义,依者所依之义,指第八识,第八识為依他起性之法,此中藏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并无漏智(即菩提)之种子,且第八识之实性,即圆成实性之涅槃也。此中二障之种子為所转捨之法,菩提与涅槃為所转得之法。如此则第八识為所转捨二障与所转得二...
《佛学大辞典》 / 247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西藏新志中曰:「宗喀巴经言:达赖六世班禪七世后,不復再来。故登座者,亦无復真观密諦。清高宗深知其弊,创颁金奔巴瓶一,送往西藏。设遇达赖或班禪示寂,则由驻藏大臣行文各路。民间有生子灵异,呈报确有徵验者若干人,择日以金瓶使掣籤。先七日,各寺喇嘛虔诚诵经。传知各呼图...
《佛学大辞典》 / 252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密教说六大之体性本有常住,即胎金两部理智之二法身也。盖密教不如显教别立无相之真如,故法界之诸法,不过五蕴,即色心之二法,今开色之一而為五大,合受等四蕴而為一识大。此中五大為本有常住,凡圣一如,故為本有胎藏界之理法身,识有情智迷悟之别,故為始成金刚界之智法身。但...
《佛学大辞典》 / 500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九十五种之外道,以十一宗统收之。 一数论师,计冥諦生。从数起论,故名為数论,又论能生之数,故名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諦生者,百论云:由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諦。前二十四諦从神我生,以神我為主。神我者常觉明了,常住不坏,而摄受诸法。是...
《佛学大辞典》 / 833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敬礼之一。在尊者之傍旋绕於右也。无量寿经上曰:「稽首佛足,右绕叁匝。」象器笺十曰:「四分律云:客比丘於塔边,左行过,护塔神瞋。佛言:不应左行过,应右绕塔而过。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云:右绕者顺佛法故,所以右绕。」寄归传叁曰:「言旋右者,梵云鉢喇特崎拏Pradakṣiṇa,鉢喇...
《佛学大辞典》 / 596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无表色之异名。色法之中有无表色,由受戒所生。旧译為无作色或无教色。是虽属於色法,然如香味而无形质,故对彼实色而名曰假色。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梵语Āsrava烦恼之异名也。漏為流注漏泄之义,叁界之有情,由眼耳等六疮门,日夜流注漏泄烦恼而不止,故名漏。又烦恼现行,使心连注流散而不绝,故名漏。烦恼如漏器漏舍也。俱舍论二十曰:「从有顶天至无间狱,由彼相续於六疮门泄过无究,故名為漏。(中略)若善释者,应作是言,诸...
《佛学大辞典》 / 286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圆教之极说,立草木国土悉皆成佛之义,是曰非情成佛。圆教之意,中道佛性,徧於法界,故不问有情无情也。但由迷情故,见二法之差别,然色心依正,只為一大觉,一佛成道,则无非此佛之依正,故言草木之非情,亦有成佛之义,若成佛得道,由於发心修行,草木之非情无此义者,是见色心...
《佛学大辞典》 / 181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释经论,分科其文句之段落者。是由秦之道安為始。知一经之大意不可缺。文句一曰:「古讲师俱敷弘义理不分章段,若纯用此意,后生殆不识起尽。又佛说贯散,集者随义立品。(中略)天亲作论以七功德分序品,五示现分方便品,其餘品各有处分。昔河西凭,江东瑶,取此意节目经文,末代...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医罗鉢呾逻Elā attra者梵名。在北印度呾叉始罗国。西域记叁谓其周百餘步,其水澄清,杂色莲华,开荣有异彩云。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因中有果论,是如雨眾外道,计因為常恒,具有果性者。雨眾外道者,数论师之大弟子,十八部之主也。二从缘显了论,是如数论外道,又如声显论师,计法自先即有,但依缘而显者。叁去来实有论,是如数论外道,又如时论外道,又如小乘萨婆多部,计过去未来為实有之事如现在者。四计我...
《佛学大辞典》 / 449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叁障之一。报為果报。依烦恼惑业而得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之果报。又虽受生於人天,而生来不信者,由之障碍圣道之善根,是云报障。涅槃经十一曰:「报障者,生在地狱畜生饿鬼。诽谤正法,及一阐提,是名报障。」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赡部洲之中地,由阿那婆答多Anavata ta池(旧曰阿耨达池)而出之四大河也。一、殑伽河Gaṅgā,旧名恒河,又云恒伽河。自池之东面出,一匝而入东南海。二、信度河Sindhu,旧云辛头河。自池之南面出,一匝而入西南海。叁、缚芻河Valsu,旧云缚叉河。自池之西面出,一匝而入西北海。...
《佛学大辞典》 / 170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叁解脱门之一。观一切法,由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来空,无作者,无受者。如此通达者,能入涅槃解脱之城,故谓之為解脱之门。智度论二十曰:「涅槃城有叁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果德绝缚名脱,空无相等与脱為门,名解脱门。故龙树言:行此叁法,能入涅槃解...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於五欲之境贪着爱着而不能离者。贪与爱异名同体也。胜天王般若经一曰:「眾生长夜流转六道苦轮不息,皆由贪爱。」法华经方便品曰:「深着五欲如犛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楞伽经叁曰:「杀无明父,害贪爱母。」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谓久远之昔既开正觉之果之佛体也。依法华经寿量品之意,则始於释迦如来。而文殊观音等大菩萨皆由久成古佛之垂迹也。辅行六曰:「徧寻法华以前诸教,实无二乘作佛之文明如来久成之说,故知并由带方便故。」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对於离作法而言。示同喻之体,结合宗与因,以确立宗义之作法也。例如声无常(宗),因缘生故(因),视诸因缘生(因同品),皆无常(宗同品),喻如瓦器等(喻依),之论式中,举其同喻之体,结合因之因缘生与宗之无常,凡有因义之所,必有宗义附随,宗义亦附随因义,是也。此合作...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随相门,如前之体用别论体。二唯识门,如前之摄境从识体。叁归性门,与前之摄相归性体相当。但彼不许真如随缘而成為诸法,故假令谓為摄事相而归於真性,亦唯以能依归於所依而已,其实不得谓有為之事相即為真如也。今立真如缘起,成為诸法,则诸法即為真如之体,如波即水。四无碍...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又作印契,印相,契印等。用指头作种种之形,以為法德之标帜者。由小指次第数至大指,此為地水火风空之五大。又左手為定,右手為慧,以此左右十指為种种之印相。例如标火德而结火印,标水德而结水印等。菩提心论曰:「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眾是也。」大日经疏十叁曰:「此印者...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眾僧作法事,有比丘欲缺席,则以自己赞同眾事之欲望,说於他比丘。使其比丘於眾中传说之。名之為欲法。由缺席本人对出席之人而说之,谓之与欲,他受之,谓之受欲,来眾中传说之,谓之说欲。而其受欲之比丘,若有缘,不得出席,由更与欲於他比丘,谓之转欲。行事钞上一曰:「受欲已...
《佛学大辞典》 / 158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诸佛有法报化叁身。法身者,诸佛平等。其报身依因位之愿行,其化身依所化之机缘,种种不同。今示弥陀报化二身,则如前记之悲华经,又如观音授记经记弥陀之入灭,观音势至之补处。又如鼓音声经记弥陀之国城父母等,是化土之化身佛也。见悲华经(宙帙叁),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 853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凡禪定浅深次第為四禪四无色及灭尽定,出入皆以顺此次第為法。例如散心之人,不能直入四无色定,必先入初禪定,顺次而入第四禪,后入四无色之初定也。又出定不得直出,必逆次依此次第。是乃声闻人之法也。然佛及深位之菩萨不必用此次第,得由散心直入灭尽定,得由灭尽定直出散心,...
《佛学大辞典》 / 205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梵语修多罗Sūtra之译意。又曰契经,或曰经本。 (一)叁藏之一。对於律及论而言。即佛所说之教法也。涅槃经第十五所谓:「从如是我闻乃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大毘婆沙论第一等所谓律及论,詮戒及慧,而经则詮定者,即是也。论其字义,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五,谓:「能...
《佛学大辞典》 / 1373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名菩萨地,九卷,刘宋求那跋摩译。有叁十品,第一序品与大宝积经优婆离会第二十四同。佛在给孤独园说叁十五佛悔除罪之法,时有优婆离由禪定起请广说决定毘尼,佛為分别声闻菩萨之持犯不同,次勅文殊使说究竟毘尼,第二品以下并与瑜伽论中之菩萨地同意,弥勒菩萨以此经為宗,成十...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修行之法。四法之一。阿弥陀经元照疏曰:「大觉世尊,一代名教。大小虽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鲜无不尽。」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ā长声。安,阿,阿阿,安,菴,頞,悉曇十二母韵之一。五十字门之一。阿之转生。於阿字附修行之点者。金刚顶经字母品曰:「阿(引去)字门,一切法寂静故。」文殊问经曰:「称阿字时,是远离我声,」大庄严经曰:「唱长阿字时,出自利利他声。」大日经疏十四曰:「若见长阿字,当...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无常等九种之理审实不虚也:一、无常諦,叁界诸法之生灭无常也。二、苦諦,叁界有漏果之逼迫苦痛也。叁、空諦,诸法之自性空也。四、无我諦,一切法无我,无常一主宰之实我也。五、有爱諦,由於以后有為常有之爱执(即常见),而有苦果也。六、无有爱諦,由於以后有為断无之爱执(...
《佛学大辞典》 / 231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息灾等之五法,又互具五法,今就息灾一法而言之,此有内心外法之二种,先言内心之法,则行息灾法,而除贪瞋等之诸烦恼,是息灾也。依此息灾而除烦恼之闇,定慧等之功德增长,是增益也。因此诸功德增长而摧破无明等,是调伏也。依是调伏而违隔之烦恼与菩提相和,為烦恼即菩提,又受...
《佛学大辞典》 / 230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切之心所法与定俱戒道具戒之二无表色及此法之生住等四相,与心王同时同果,又同善等之性其他一切之相,故谓之心随转法,即心生则随而生,心灭则随而灭也。俱舍论六曰:「心所二律仪,及彼心诸相,是心随转法,由时果善等。」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佛之尊号。法华方便品曰:「慧日大圣尊。」妙宗钞上曰:「佛是极圣,故称為大。」法华弘传序曰:「非大圣无由开化。」 又以名高位之菩萨。无量寿经上曰:「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净影疏曰:「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二德胜名大,会正為圣。」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以自因他因共因无因之四句,推捡有為法,以证诸法之不生不可得也。例如梦為蝴蝶,此梦中之蝶,若由自生,则无梦,蝶可自生,若由他梦而生,则梦常生蝶,若蝶之自因与梦之他因,自他俱生,则自他各无生因,何由相合得生,若无自他而生,则如虚空,并无自他,可常生蝴蝶。如是而推诸...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本地与垂迹也,初地已上法身之菩萨及佛,由自己之实身,变作许多之应化,以化眾生。其实身為本地,分身為垂迹,地者能生之义,為利物而自本身垂万化,故能现之本,谓為本地。所现之末谓為垂迹。自本垂迹,由迹知本,是即一佛菩萨上之妙德也。然此本迹有高下,台家立本高迹下,本下...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七愿,使极乐之往生人皆得天耳通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制遮与容受也。同於折伏慈悲。佛以慈悲智慧圆满,於智慧门制遮逆恶眾罪,於慈悲门容受善恶一切而无漏也。无量寿经之十八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说:「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者,皆得往生。」古来会解之者,如善导观经疏四,谓寿经约於未造业,由抑止门故除逆谤。观经...
《佛学大辞典》 / 213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金刚界之曼荼罗与胎藏界之曼荼罗也。凡密教之法门,以分金胎之两部故自建立二样之曼荼罗也。而此两部虽各自独立為得成佛悉地之法门,然密教為由全体上融会二者故配之於理智因果等以会两部為一双之法门。胎藏界為属眾生本具理性之法门,配於理,配於因。金刚界為属诸佛始成果相之法...
《佛学大辞典》 / 177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十六遮,十叁难也。小乘律之法,拣受具足戒人之器非器,以此十六遮与十叁难。遮者总非自性之恶,但以於受具不适,遮止之不使受戒,故名為遮。难者為自性恶,毕竟非受具之器,故名之為难。有此遮难中之一者,不得受具戒。故於受戒之前,先有教授师,向受者问此遮难之有无。其遮难至...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赖自己之定力,或佛力等,延长宿业所感之寿命也。据发智论十二并俱舍论叁等,谓成就神通心得自在阿罗汉,对僧眾或别人,以诸命缘之衣鉢等物,随分布施,施已发愿,即入定,由定起已,心念口言,我能感富之异熟果之业,愿皆转招寿之异熟果云云。是说依自己之定力,转富之异熟果,而...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又称宿曜,印度之天文法也。其中有二十八宿Nakṣatra,十二宫Rāśi,七曜Graha之别。人界天界一切之事实,恒相反影,吉凶之相,现於宿曜,且由星宿之运行,而豫定个人之运命者也。是為星占法。阴阳师,兵家,及密教之占卜者皆传播之。藏经中有宿命智陀罗尼经,宿命陀罗尼,文殊师利...
《佛学大辞典》 / 177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心行称理摄散名止。二、止不滞寂,不碍观事。叁、由理事交彻而必俱遂使止观无碍而双运。四、理事形夺而俱尽,故止观两亡而绝寄。五、绝理事无碍之境,与泯止观无碍之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一味,不二而二,故不碍一味而心境。六、由即理之事摄一切法故,即止之观,亦见一...
《佛学大辞典》 / 230字 / 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楞严经摄论曰:「六结不同,一巾所造,第一第六,不成杂乱,则汝六根,亦復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诸结若存,是非蜂起,此结非彼,彼结非此,若结解除,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若欲除结,当於结心。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解结时,云何同除...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对於剎那等起而言。因等引起业之意。申言之,即表业及无表业,必於其前念,有善恶之心心所,因之而发。谓动机也。此有远因等起,与近因等起之二种。远因等起者,思惟之思,即思业,当於唯识所谓审虑思,决定思,谓豫思惟所作之事,间接為业之因也。近因等起者,作事之思,即思已业...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1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禪林僧堂中央所安置之像,称為圣僧。每日设食供之。其像有文殊,有憍陈如,有空生,而无一準,但多以宾头卢為圣僧。此自秦之道安為始,正安置形像,由於宋末之法愿法镜等云。释氏要览下曰:「传云:中国僧寺立鬼庙,次立伽蓝神庙,次立宾头卢庙,即今堂中圣僧也。始因道安法师梦一...
《佛学大辞典》 / 333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常曰叁性五法,皆分别诸法之自性者,楞伽经所说。瑜伽唯识诸大论详释之。一、相,森罗万像之有為法,各自因缘而生,呈各种之相状者。二、名,是亦依因缘而呼彼之相,生一一之名者。盖相為所詮而名為能詮也。此二者由凡夫有漏之心变现之所变境也。叁、分别,旧译曰妄想。是分别所变...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经体有叁:一為声。於佛在世时闻金口之音声而得道,是以声尘為经。二為色。於佛灭后,由经卷纸墨而传持之,是以色尘為经。叁為法。内心思惟自法,而契於理。是不由他教,不由纸墨,唯以法尘為经。耳识利者依於声。眼识利者依於色。意识利者依於法。此土之人,此叁识利。餘叁识钝。...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十八空之一。由因果之理推之,则世间一切之法,实為无始,更以慧眼观之,则诸法皆空,而无始之相亦不可得,此谓之无始空。见智度论叁十一。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Pratyaya,攀缘之义。人之心识,攀缘於一切之境界也。如眼识攀缘色境而见之,乃至身识攀缘触境而觉之。因而心识為能缘,其境界為所缘,其心识向境界而动之作用,谓之缘。即心攀缘境界也。缘為心对於境之作用,易言之,则為心之虑知。故常曰缘虑,示缘即虑知也。成唯识论一曰:「在...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调练心作意,调练者,调停练习也。谓於可厌恶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也。二湿润心作意,湿润者,湿长沃润也。谓於可观尚之法,湿长沃润,令心忻乐也。叁生轻安作意,轻安者,身轻心安也。谓於可厌之法令心厌离,於可欣之法令心欣乐,安住寂静,身心轻安也。四净智见作意,净智者...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有為法之事体,由缘而生,剎那剎那,其体灭亡,谓之体灭。但灭非断灭之谓,其体灭亡,皆為后生法之因,更生新事体而使相绩,故自其当体言,则為灭亡,由因果之关係言之,则非毕竟断灭。是成实法相等所立之实义也。若依萨婆多部所立,则叁世实有法体恒有之宗义,不论一时与永久,总...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叁种习气之一。谓随我执所熏成之种子也。此虽亦為名言熏习,而由我执之熏种,使自他差别,故别立之。成唯识论八曰:「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二分别我执,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别。」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1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从地涌出品之略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十五品名。说释迦如来久远所教化之无量大菩萨自地下涌出,以為说释迦寿量之缘由,即本门法华之序分也。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1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二执之一。固执心外有有為无為之实法之妄念也。二乘之人,虽断我执而不能绝此法执,大乘之菩萨则渐断之。唯识论一曰:「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菩提心论曰:「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爱自身,是凡夫之欲情也,故自此生种种之苦。金光明经一曰:「若自爱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眾苦恼。诸佛如来除自爱故,永绝追求。无追求故,名為涅槃。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1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十六行相中之四行相。观苦諦之境,而起四种之观解。即苦諦為叁界迷妄之果报,而一切世间之法也。此世间之法,為由眾缘和合而存在者,因缘散亦随而忽灭,故為非常,又逼迫恼害有情之心身,故為苦,又诸法自我心身至於妻子眷族,无一可定為我有者,故為空,又诸法无常住之义,亦无常...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1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般若经中有浅深二说,於声闻与初心之菩萨共通说其浅义,是曰共般若,单对上位之菩萨,说其深义,是曰不共般若。由天台之四教言之,则共般若為通教,不共般若為别圆二教也。智度论百曰:「如先说般若,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说,二者但為十方住十地大菩萨说。」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佛菩萨之本体,曰本地,由其本体示现种种之身济度眾生,曰垂迹。佛叁身中法身报身為本地,化身為垂迹。此本地垂迹之义,為法华经寿量品所说,又為大日经胎藏界四重曼陀罗所说,大乘摄化门之枢纽也。於胎藏界第四重,外金刚院摄印度古来诸天诸神,皆是大日之垂迹也。维摩经序曰:「...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隋书经籍志记梁武帝於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凡五千四百卷。沙门宝唱撰经目录,按此是佛经有藏之始。南史姚察传遂有读一藏经之说。开元释经录。列五千四十八卷。其后宋元明日本高丽公私刻板多至二十餘副。然存者无多。略举存者:则一為高丽本,六千四百六十七卷,此本最古。一為...
《佛学大辞典》 / 384字 / 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ga又作誐,伽,[口卉],我,疙。悉曇体文叁十五字中牙声之第叁。五十字门之一。字记作「迦。」大日经疏作「哦。」金刚顶经曰:「誐字门一切法行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誐字时,是甚深法声。」大庄严经曰:「唱伽字时,出甚深法入缘起声。」此由Gata(行)及Gambhira(甚深)...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之第六,使极乐往生人得天眼通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Yugaṁdhara,又作由犍陀罗,瑜健达罗,由乾陀罗,游犍陀罗,逾健达罗。七金山之第一。译曰双持。山有二道。故名。玄应音义一曰:「由乾,大论作犍陀罗山,此译云由犍者双。陀罗者持,名双持山也。」同二十四曰:「特健达罗,旧言由乾陀罗山,此云持双山。言此山峰有二陇道,因以名...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起信论所说六麤相之一。谓由业所感之生死苦果也。由恶业受苦果业报之繫缚而不自在,故云繫。起信论曰:「六者业繫苦相,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梵名叁摩呬多Samāhita,译曰等引。定名也。在定心专注之性曰等引。等谓身心之安和平等也。人若修定则依定力而引生此等,故名等引。唯识述记六上曰:「等持通定散。但专注境义。等引唯定心庆作意注故。言等引者。一引等故名等引。谓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时名之為等。此由定...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谓心期待於某一点,而安住於此,确乎不动也。安心之法,诸宗各有其说。天台一家,谓离叁諦无安心之处,离止观无安心之法,禪宗以不可得為安心之处,如彼达磨印慧可,谓為安心了,即其例也。净土门说,安心甚盛。净土宗谓厌欣之心為总安心,至诚心深心迴向心之叁心為别安心,俱為行...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1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Cāmara又作遮摩罗。瞻部大洲边二中洲之一。俱舍论十一曰:「瞻部洲边二中洲者:一遮末罗洲,二筏罗遮末罗洲。」同光记十一曰:「遮末罗,此云猫牛也。」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1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菩萨之行满足后所起之化他智慧也:一、通达智,欲见之境界自在得之智也。二、随念智,忆念在观心中了知诸法之相,出观后亦得不忘之智也。叁、安立智,在了知之诸境界,能立正教使他人修行之智也。四、和合智,由得了之智慧,观察一切诸法和合之境界,转一切烦恼而為菩提之智也。五...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1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谓大菩萨方便之杀生,生无量之福德也。探玄记十九曰:「梁论戒学中释甚深云:菩萨由如是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萨,要大菩萨堪行此事。此有二种:一实行,二变化。实行者,了知前人必应定作无间等业,无别方便令离此恶,唯可断命使不作恶。又知此人...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1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由七转识薰习种子之第八识,具备四义也:一、坚住性,无前后始终忧喜变动,一类而相续不断也。二、无记性,具中容性质,為无覆无记性,对善与染污皆不相违背。若有强胜之善,或有染污之性质,则互相违背,不能宽容也。叁、可重性,有不依他生起之自在之势力,与他融合之性质者。四...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1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谓小乘之罗汉,或入火定,或由荼毘,而色身灰灭也。所谓灰身灭智是也。别行玄记二曰:「小乘灰断,身智俱亡。」文句记五上曰:「不受化则机息应谢,灰断入灭,义当俱焚。」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1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中劫末所起小叁灾之一。俱舍论十一曰:「小叁灾中劫末起。叁灾者:一刀兵,二疾疫,叁飢饉。(中略)中劫末十岁时人,亦具如前诸过失故,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由是世间久遭飢饉,既无支济,多分命终。」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1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於法中随取二法,互相问时,依止前法以答所问:谓為顺前句。例如问子由女子生者耶?女子生子者耶?答言子固由女子生者,然女子未必生子。反之而於两问中依止后句而答之者,名為顺后句。例如问女子生子者耶?子由女子生者耶?答言子固由女子生者,然女子非必為生子者。是以狭问宽,...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1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梵语慕何Moha,译言痴,又曰无明。心性闇昧,迷於事理也。一切之烦恼由之而起。叁毒之一。唯识论六曰:「於诸理事迷闇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為业。」又曰:「诸烦恼生,必由痴故。」俱舍论四曰:「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大乘义章五本曰:「闇惑為痴。」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1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以大乘至极之义,说万法之性相也。万法指染净之诸法,真如指离染净之一味实体,真如之体如水,万法之相如波,波之性即水,万法之性即真如,水随缘而生波之相,真如之体应缘而现万法之相。净名经曰:「万法即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金錍论曰:「故子应知,万法是...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又云等得。凡大眾之食法,由上座至下末待食物等配赋平均,令维那唱等供或等得然后得食也。行事钞下叁曰:「四分得食便食,為俗讥责。佛令唱等得已,然后食。僧祇唱等供,若时欲过,随下随食无罪。十诵云等供。(中略)十诵因舍利弗為上座纯食好食。罗睺白佛。佛言:从今上座待得徧...
《佛学大辞典》 / 233字 / 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经中一部之序之部分也。 又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一品,先现六瑞,而起眾疑,因眾之疑而使弥勒向文殊问其缘由,文殊说过去所见证言其当说法华。以為一经发起之由序,故名序品。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法轮之异名。佛之说法清净,故名梵轮。又佛之四梵行心(四无量心)之说,故名梵轮。又佛初成道时,梵天王来请转法轮,故名梵轮。又世人贵梵天随顺於彼,故名梵轮。又佛為真梵,真梵之所说,故名梵轮。智度论八曰:「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同二十五曰:「梵轮者清净故名...
《佛学大辞典》 / 248字 / 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译為胜之义,生之义,即胜生也,由阿字门,即是无胜生,是為一切无能胜者之母,故名无胜生。此无胜生亦名甘露生。见大日经义释七。梵Jāyati。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译曰常别施主,常施别食於僧中之施主也。由檀越出钱物於僧家,每日次第令於一比丘作好食谓之别施。百一羯磨一曰:「梵云泥得,译為常施,有别施主施僧钱物作无尽食,每日次第令僧家作好食以供一人。乃至有日月来不许断绝,西方在寺多有,此地人不知闻。若不能作食,供乳亦好。」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息灾為初夜,此有二由:一,火吽轨曰:「初夜名入定时,终日作业入夜息故,与息灾法相应。息灾法亦名寂静法故也。疏第四云:初夜分如自证之地,住大涅槃。」息灾法之至极者,护得大般涅槃,故為相应之时。二,初夜者加护之时也。瞿醯上曰:「又於日没之时,诸天集会,观视作方...
《佛学大辞典》 / 374字 / 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谓本有与修生也。本有者,谓凡夫圣者,本来法尔,皆具足无缺,真如法性之德也,修生者。谓由观行之力开发其本有之德,渐渐修习而次第开显佛德也。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声闻乘见道位中有利钝之二根,利根名随法行。钝根名随信行。以信他之言教,随而修行故也。俱舍论二十叁曰:「见道位中圣者有二:一随信行,二随法行。由根钝利别立二名,诸钝根名随信行者,诸利根名随法行者。」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一切诸法,唯有内心,无心外之法,是谓唯心。亦云唯识。心者集起之义,集起诸法故云心,识者了别之义,了别诸法故云识,同体异名也。八十华严经十地品曰:「叁界所有,唯是一心。」唯识论二曰:「入楞伽经伽他中说,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二。谓凡夫信世间因果之道理,知持斋之為善而行之也。持斋者不过中食之法(过正午不為食),以之為善道者,為印度古来之风俗,无异於此方所谓仁义之道。因而以之為人乘之住心。大日经一曰:「愚童凡夫类,犹羝羊。或时有一法想生。所谓持斋,彼思惟此少分,发...
《佛学大辞典》 / 274字 / 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依有漏心变作之净土也。据群疑论一,谓阿弥陀佛之净土,虽由佛之无漏心变现而為无漏,然凡夫之心為有漏,故不得直生彼无漏之净土,但於佛所变之无漏净土上,由自己之有漏心,变作似无漏之净土,而往生其中云:申言之,即极乐净土者,就佛之本土而论,為无漏之净土,就凡夫之所变及...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因十四过类之第七。谓不知宗因宽狭之规则,滥為义推,由反面攻击立者论法时所招之过误也。凡宗因之关係,因之范围,与宗之范围同等。若狭时,得论理推断,不许因之范围,较宗之范围宽广,然敌者不知此理,例如对於「声无常(宗),由人意力发故(因),犹如人造品(同喻)。」之论...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至临终,往生之业事始成辨也。為报土往生之因之念佛,多念修习薰成至於临终,由平生多念之功而见佛往生也。往生之定者,谓為临终见佛之时也。对於平生业成而言。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梵语底栗车Tiryagyoni,畜生新译傍生。為畜养之生类,故名畜生。一切之世人,或為噉食或為驱使畜养此生。傍生者,言為傍行之生类也。大乘义章八末曰:「言畜生者,从主畜养以為名也。」梵网经下曰:「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Lakṣaṇa,又作逻乞洒,欏乞尖拏。译曰相。事物之诸相也。大日经七曰:「梵云逻吃洒,此翻為相。」演密钞八曰:「梵语逻乞洒,此释為相。」梵语杂名曰:「相,罗乞尖拏。」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