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经下曰:「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佛学大辞典》 / 1135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佛之十力,四无畏,叁念住,大悲,合而為十八。俱舍论廿七曰:「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中略)佛十力,四无畏,叁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為十八不共法。唯於诸佛尽智时修,餘圣所无,故名不共。」无量寿经下曰:「十力无畏不共法声。」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是通大小乘而判其宗旨者,有二种,一北齐大衍所立,一净影所立,名异义同也。今為便於解释计,先述净影。一立性宗,是小乘中之浅者。说诸法各有体性者。但其说皆由因缘而生,与外道之立自然性者不同。如发智,六足,俱舍等诸论所说,萨婆多宗是也。二破性宗,是小乘之深者。说诸法...
《佛学大辞典》 / 471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专急於成佛之道而研知慧,谓之乘急之人,特严戒法而后研智慧,谓之戒急之人。因此生乘急戒缓,戒急乘缓,乘戒俱急,乘戒俱缓之四种。是谓戒乘之四句。乘急戒缓之人,如维摩居士。戒急乘缓之人,如小乘之比丘。乘戒俱急之人,如出家之菩萨。乘戒俱缓之人,不足言。南本涅槃经六曰:...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南方佛教之对。纪元前叁世纪阿育王传道师派遣后,发达於印度北部,传播於西藏,支那,日本等之佛教总称。此等处所现存之经典,与锡崙,缅甸等所谓南方佛教国之经典為小乘教者相反。含大乘经典為多,两者显有相异之点,故从地理上之区分,称為北方佛教。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Saṁgiti,佛灭后,诸弟子相会,為防止异见邪说,诵佛陀之说法,举各自所闻确实者,结合集成之,為大小乘经典。但经论所传不同,以下顺次大别而记之。第一為小乘经之结集。第二為大乘经之结集。第叁為秘密经之结集。第一小乘经之结集有四期。第一王舍城之结集,第二毘舍离城之结集...
《佛学大辞典》 / 366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十二部经中之九部也。有大小乘之别。大乘义章一曰:「小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授记无问自说及以方广。大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因缘譬喻论义。大小各九。」四教仪集注上曰:「别言之,小乘让叁存九,小乘灰断,无方广经,说必假缘,无无问自说。虽有受记,作佛者少。」叁论玄义曰...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内凡外凡也。叁乘之行人,见諦已前為凡位,凡位分為二,但闻教法而信之者為外凡。正行其法,近於圣位者為内凡。小乘之叁贤,大乘之十信位,是外凡也。小乘之四善根,大乘之十住已上,是内凡也。法华玄义叁曰:「四教并以外凡為教,内凡為行,圣位為证。」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十智中第一世俗智之差别也。一生得慧,生即得之之智慧也。二闻慧,闻圣教而发之智慧也。叁思慧,自思惟理而发之智慧也。四修慧,修习禪定而发之智慧也。其中对第一之生得,谓后叁者曰加行得,又前叁為散慧,后一為定慧。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功圆而证得小果,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道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中间,为猒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是名退道声闻。 叁、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见声闻之形,引诱小乘,令入大乘,是名应化声...
《三藏法数》 / 236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化仪者,如来出世一代化物之仪式也。 一、顿教,谓不谈小乘,直说大法,故名顿教。即华严经也。 二、渐教,渐即渐次,有渐初、渐中、渐末之不同,谓如来初于鹿苑,破斥邪法,建立正教,专为二乘,此名渐初,即阿含经也。次于方等会上,弹斥二乘小机,令其归向大法,此名渐中,...
《三藏法数》 / 290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亦名别体叁宝,出释氏要览) 谓佛法僧各各相别不同,故名别相叁宝。 一、佛宝,谓佛初于菩提树下成道,但示丈六之身,及说华严经时,现为卢舍那尊特之身,是为佛宝。(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 二、法宝,谓五时所说大乘小乘经律论藏,是为法宝。(五时者...
《三藏法数》 / 200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印度為佛陀之降诞地,占佛教史上最重要之地位。佛陀释迦牟尼开佛教,距今几何年,东西学者,聚讼纷紜,莫衷一是。其入灭时,则据眾圣点记之说,可知為西歷纪元前四百八十六年。 佛陀成道后四十五年间之行化,以摩揭陀,室罗伐悉底,為中心,而润泽憍赏弥,拘尸揭罗,吠舍厘等中印...
《佛学大辞典》 / 1832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四部之阿含经等為经藏,四分五分十诵律等為律藏,六足发智论等為论藏。此叁藏之根本皆佛说,於佛入灭时分部帙而结集者。佛所说之大乘,义理之分际远异於小乘,故於别处结集之而单名摩訶衍藏Mahāyāna iṭaka,以对小乘之叁藏。是智度论之意也。智度论百曰:「如摩訶迦叶於耆闍崛山...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见惑思惑也。又云见爱、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叁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瞋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依之而从所迷上称见惑為理惑,称思惑為事惑。何则?以见惑為迷於无常无...
《佛学大辞典》 / 560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摩醯首罗天与那罗延天梵天為一体,而亦叁分也。外道小乘涅槃论,谓「摩醯首罗论师作如是说,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為因。摩醯首罗一体叁分,谓梵天、那罗延、摩醯首罗也。」吉藏中论疏第一末,谓「外道明有叁天,即是彼家叁身,自在天為本,如内法身佛,应為韦纽,如内应身佛,韦纽...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有小乘二十部。出於宗轮论。见[小乘]条。又大乘有中观(龙树宗),瑜伽(弥勒宗)二宗。出於寄归传。中观宗為支那之叁论宗,瑜伽宗為支那之法相宗。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微细之意识也。又名细心。即於生死等之位相续不断之微细意识也。成唯识论叁所谓「有餘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是也。是為小乘上座部所立,但本末之执计不同。见唯识述记四、了义灯四等。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旧云无作色,新云无表色。受戒时,以强盛之身口表业為缘,满身四大製造之一种色体也。此色体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恒防止身口之过非,故以之為戒体,其物体外相不显,故名无表。又為由身内地水火风之四大而生者,故名為色。是非如他色有物质,有障碍,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摄於色法...
《佛学大辞典》 / 288字 / 3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佛於小乘律,开比丘之食叁净肉,於大乘之经律,向菩萨严禁之。以大乘之教理,大悲心為主故也。而於涅槃经更制比丘之食肉,废前小乘律之说。故依大乘家之说,则小乘之比丘,大乘之菩萨,皆不得食肉。梵网经下曰:「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眾生见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萨不...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為根。」六根中前五根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又曰拘拘罗部。译曰鸡胤部。小乘十八部宗之一。四分律开宗记一本曰:「拘拘罗部,此云鸡胤部,准鸡名亦应言究究罗部鳩鳩吒部。此是鸡声,从声為名。宗轮论名鸡胤部,十八部论名窟居部,部执论名灰山住部。」叁论玄义曰:「此山有石,堪作灰。此部住彼山中修道,故以為名。」梵Kauk...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中如萨婆多部,立叁世实有,过去之法与未来之法现在之法同為实有云。宗轮论述其宗曰:「有者皆二所摄,一名二色。过去未来体亦实有。」然大乘之诸家无论,小乘中大眾部等及成实宗,亦言过未之法,非实有之体。宗轮论叙大眾部等宗曰:「过去未来,非实有体。」同述记曰:「现有...
《佛学大辞典》 / 159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人无我,自主自在之我為我。凡夫不了五蕴假合和之义,固执实有自主自在之人体,曰人我,今了五蕴假和合之义,达实无人体,曰人无我,是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者也。二、法无我,固执诸法有实体,有实用,曰法我,今了诸法因缘生之义,达实无自性,曰法无我,是為...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学人田,小乘见道位已后,修学圣道之圣者也。是有十八人:一信行,二法行,叁信解,四见到,五身证,六家家,七一种,八向须陀洹,九得须陀洹,十向斯陀洹,十一得斯陀洹,十二向阿那含,十叁得阿那含,十四中般涅槃,十五生般涅槃,十六行般涅槃,十七无行般涅槃,十八上流色究...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五种交杂之禪也。对一味禪而言。即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之五种。禪源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曰:「禪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
《佛学大辞典》 / 390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之犊子部所立,一过去法藏,二未来法藏,叁现在法藏,四无為法藏,五不可说法藏。彼立非即非离蕴之我以之摄於不可说法藏。见五教章上之叁。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Mokṣadeva,西土小乘之徒,尊玄奘叁藏曰木叉提婆,译言解脱天。為解脱解律之异名,天者美最胜之称也。西域记十二曰:「小乘学徒号木叉提婆。」又比丘名。求法高僧传上曰:「木叉提婆者,交州人也,唐言解脱天。」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智度论二十六曰:「一身无失;二口无失;叁念无失;四无异想,於一切眾生平等而无异想也;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不离禪定也;六无不知已捨,佛照了一切法捨离之,而不执着也;七欲无减,欲度诸眾生而心无厌足也;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智见无减;...
《佛学大辞典》 / 316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
《三藏法数》 / 553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真諦叁藏依金光明经而立叁轮教:一、转法轮。佛成道后於七年中转小乘四諦之法轮而说空。二、照法轮。七年后说诸部之般若而明空,以空照有,故名照法轮。叁、持法轮。叁十年后说解深密经等,双说空有,持转照之二轮,故名持法轮。见华严玄谈四。 又叁轮之嘉祥依法华经信解品而立叁...
《佛学大辞典》 / 313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又名生空、我空,二空之一。观人為五蕴之假和合,又為因缘所生,知中无常一之我体,故云人空。证此人空之理因而断一切烦恼,终得涅槃果,是乃小乘之至极也。又大乘立一切法有真如性,空人我之执者,言人空之显真如也。孔目章叁曰:「我执无处所显真如名人空。」唯识述记一本曰:「...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又作鉢吉蹄,波机提。译言本性,志性。摩登伽种之婬女也。见阿难而生婬心,请之於母,母诵神咒蛊惑阿难。阿难将行乐,為佛所救,婬女出家。摩登伽经上曰:「过去有婆罗门名莲华实,女名本性,尔时女者今性比丘是也。」舍头諫经曰:「有凶咒女名曰波机提,晋曰志性。」又曰:「过去...
《佛学大辞典》 / 665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尊也,主也,要也,自己尊崇主张之要旨也。辅行一之一曰:「宗者,尊也,主也」玄义一上曰:「宗者要也。」此宗有二种,一、成一宗而师资相承者,如印度之小乘二十部及成实宗之二十一宗,大乘瑜伽中观之二宗,支那之十叁宗,日本之十四宗是也。见[宗派]条。二、自家以一己之见判诸...
《佛学大辞典》 / 175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有二说:(一)无畏叁藏禪要曰: 「一、菩提心不可退,有妨成佛故也。 二、不可捨叁宝而归依外道,是為邪法故也。 叁、不可毁谤叁宝及叁乘之教典,背佛性故也。 四、於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非凡夫之境故也。 五、若有眾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 1046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言六根如其次第,对於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而生见闻嗅味觉知之了别作用者。為大小乘通说之法门,位於大乘所说八识中第一至第六,故常称為前六识。此六识在欲界,六识皆有,在色界之初禪天,有眼耳身意之四识,无鼻舌之二识,又第二禪天以上...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证得佛果,缘觉果及声闻之四果,又大乘证得初地乃至等觉十一地菩萨之分果,佛之满果,谓之证果。证果者,正名无漏之正智也。五灯会元曰:「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大乘唯识立十六心之相见道,小乘俱舍论為十五之真见道,最后之一心立為修道。然小乘之曇无德部,成实谓十六心為见道。是台家四教仪等所说也。成实论与大乘义章对比,则成实以无相行為见道,不敢如俱舍别观四諦之十六行相,但以无相之一行相断见惑為见道也。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谓一切诸法发生所亲依者。唯识论规定诸心心所為有所依之法,举叁种所依,此即其中之一也。对於增上缘依及等无间缘依而言,谓一切诸法各自之种子也。一切有為法,皆依各自之种子而生起,若离种子之因缘,则决无生者。斯一切种子,為诸法之原因,又為诸法依生之所依法,故名之曰因缘...
《佛学大辞典》 / 455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世间禪,此有二种: 一,根本味禪,此有四禪,四无量,四空之叁品。合為十二,称為十二门禪。厌欲界之散乱者修四禪,欲大福者修四无量,厌色笼者修四空。為生一切出世善法之根本,故名根本。又闇证而為观慧,故名隐没。於其禪定生爱味,故名有垢。所观之境界不分明,故名无记(...
《佛学大辞典》 / 1365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毁斥小乘之言。止观五上曰:「设厌世者,翫下劣乘,攀附枝叶,狗狎作务,敬獼猴為帝释,宗瓦砾是明珠,此黑暗人,岂可论道。」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玄奘叁藏在印度造。世不传。慈恩寺传四曰:「时法师欲往乌荼,乃访得小乘所製破大乘义七百颂者。(中略)备得其旨,遂寻其谬节,用大乘义而破之,為一千六百颂,名破恶论,将呈戒贤法师。」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谓小乘比丘,犯婬盗杀妄四重禁之随一者。以无懺悔救济之法故也,故称之為断头罪。止观曰:「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无懺法,若依大乘许其懺悔。」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佛灭后百年阿输迦王时,上座大眾之根本,以大天而生部别,此时优婆毱多阿罗汉之下於律藏分出五部。故此五部之分派為古来律宗之所用。然其五部与有部宗所传之五部及南山一家之五部,稍有相违。但义净叁藏於二者皆不取之。见[五部律]条。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阿毘曇者,梵语,译言无比法等。即发智六足等小乘之诸论也。以之為宗通入涅槃谓之门。当於小乘二十部中之萨婆多部。智度论十八於佛法明蜫勒门阿毘曇门空门之叁门,其中曰:「阿毘曇门,或佛自诸法义,或佛自说诸法名,诸弟子种种集述解其义。」又智度论二曰:「阿毘曇叁种:一者阿...
《佛学大辞典》 / 289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从大乘言之,则小乘总為不了义经。然大小乘经典中亦有了义不了义之别。故佛言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也。见[四依]条。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Vibhāṣā-śāstra,广解广说经论之义者,总名毘婆沙论,是通名也,然别题毘婆沙论者,藏中有四部:一、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二、鞞婆沙论。叁、五事毘婆沙论(已上小乘)。四、十住毘沙论(是大乘)也。其他律部有善见律毘婆沙。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二十部中犊子部所说。有常一主宰之义之我,确為存在,然於五蕴和合之肉体,非离亦非不离,执着在非即非离蕴关係之我见也。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华严宗所立五教中第二為大乘始教,此始教,分空始教,相始教之二,詮般若叁论等诸法皆空之理者為空始教。建立深密瑜伽等诸法者為相始教。俱為大乘之初门,故谓為始教。起信论义记上曰:「一、随相法执宗,即小乘诸部是也。二、真空无相宗,即般若等经,中观等论所说是也。叁、唯识...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真言宗虽由释论一往立十识,其实立无量之心识也。其故,真言立心即智,智即佛,则以佛有无量,故心识亦无量也。因而本宗就胎藏界曼荼罗之诸尊,立一识八识九识十识无量识之五释:一识者,中台大日尊一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小乘成实之所立同。八识者,八叶尊八种之心王...
《佛学大辞典》 / 489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佛家建立诸法,先有叁门:一小乘俱舍宗立七十五法,小乘成实宗立八十四法,大乘法相宗立百法,总以之收束於五位:一、色法,有物质之形者,又以物质為因而生者。二、心法,了识事物者。叁、心所法,随附於心法而起者,是為心法所有之法,故名心所法。四、不相应法,不附随於心法者...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天台所判。一小乘有门,发智六足论等之所说。二小乘空门,成实论之所说,叁小乘亦有亦空门,毘勒论之所说,四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之所说。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教者,谓华严一乘圆顿之法也。盖毗卢遮那如来演说此经,化被群机,通有十类,故云教被十机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 一、被无信机,谓邪见众生,无有善根,不能信受。或时闻已,反生诽谤,堕诸恶道。虽堕恶道,由闻名故,熏成其种,是名被无信机。 二、被违真机,...
《三藏法数》 / 726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华严,即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如来出现于世,初说此经,而后演说渐顿诸法者,盖大小渐次诸教,皆从此华严性海流出故。此经能统摄该括以为诸教之本也。 一、为开渐之本,开谓开设,渐即渐次,即叁乘之教也。佛初说华严根本一乘圆教,诸大菩萨信解证入如来智慧。时有叁乘权浅之机,...
《三藏法数》 / 327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Vasumitra,又作伐苏蜜多罗。旧作和须蜜,婆须蜜多,婆须密多罗。世友菩萨之梵名。旧云天友。佛灭后四百年有部宗出家之小乘菩萨也。五百阿罗汉结集大毘婆沙论时,此是其上首,且称為婆沙论四评家之随一。着宗轮论。宗轮论述记上曰:「异部宗轮者。佛圆寂后四百许年,说一切有部,...
《佛学大辞典》 / 459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表彰有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叁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為有為法。无此四相者為无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為。与此相违是无為法。此於诸法能起名生,...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胜论师言极微為圆常,更无生灭,虽空劫之时,亦离散而意游於空中。小乘之经部成实谓现在為实有,而过未為无。小乘之有部宗谓极微為叁世实有,常恒不变,只依眾生业力之有无而有作用之生灭眾生业缘未熟,微体未起作用之位,為未来之极微,正起作用,集成根境,从而為现在之极微,作...
《佛学大辞典》 / 383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小乘经藏,谓阿含等经,唯谈真空寂灭之理,诠示声闻、缘觉修行证果之法,是名小乘经藏。(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二、小乘律藏,谓四分等律,唯制小乘之人,即声闻、缘觉所持之戒,是名小乘律藏。(四分者,一比丘法、二比丘尼法、叁受戒法、四灭诤法也。) 叁、小乘论...
《三藏法数》 / 167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大乘小乘也。一切经自教义之上分此二者,以对於小机说罗汉之道。為小乘,以对於大机说作佛之道為大乘。四部之阿含经等為小乘,法华经维摩经等為大乘。智度论百曰:「阿难知筹量眾生志业大小,是故不於声闻人中说摩訶衍。(中略)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他人之别,是故有大小乘...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八十八者於一切烦恼中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之十惑,名為本惑,餘悉名随惑。此中小乘贪瞋痴慢之四,通於见修二断,疑与五见者,唯见断也。此见断之十惑,就所迷之諦理而差别為八十八使也。又大乘贪、瞋、痴...
《佛学大辞典》 / 999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Guna rabha,又作瞿拏鉢赖婆。印度论师名。译曰德光。西域记四曰:「昔瞿拏鉢剌婆论师(唐曰德光),於此作辩真等论凡百餘部。论师少而英杰,长而弘敏,博物强识,硕学多闻。本习大乘,未穷玄奥,因览毘婆沙论,退业而学小乘。作数十部论,破大乘纲纪,成小乘执着。又制俗书数十...
《佛学大辞典》 / 288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五部者,迷於四諦之理之四部见惑,与迷於世上事相之一部修惑也。叁界九地各有此五部。依萨婆多部之义,则佛与独觉先於凡夫地以有漏智之六行观,合断下八地之见修五部也(不能以有漏智断第九地之惑见[六行观]条),合断此之法,八地之五部,分上上品乃至下下品之九品,先自上上品始...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此真言宗之教相判释也。其名目虽本於大日经十心品并大日经疏(亦本於菩提心论,释摩伽衍论),至其本质,实可称為日本弘法大师之独创。 故其本据在弘法之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一、异生羝羊心,异生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异之生,即如所谓群生也。羝羊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
《佛学大辞典》 / 932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无言之行也。哑者聋哑之哑。业疏四下曰:「十诵云:若受哑法偷兰,以同外道故。故僧祇中,不得不语法。若欲方便少事不语,得至半月。於布萨时。应共语问讯问事答事咒愿等也。」小乘以无言之行為外道之哑法,禁之。大乘不然。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卢山莲宗宝鑑九谓天台智者净土群疑论云列净土之叁十益:一往生佛土益,二得大法乐益,叁亲近诸佛益,四游歷十方供佛益,五亲闻佛说益,六福慧资粮疾得圆满益,七速证菩提益,八诸天人等同集一会益,九无退转益,十无量行愿增进益,十一鸚鵡舍利宣扬法音益,十二风树乐响益,十叁摩...
《佛学大辞典》 / 257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论法身之体性诸家不同,先言小乘。小乘理性不论,只以戒定慧解脱知见之五分功德為法身,称為五分法身。次言大乘诸家。叁论宗以实相為法身,实相者空理,真空无相,是法身之体性,真空无相,故现其无边之身相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佛身即法身。」同註:「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之涅槃也。非偽故云真,离相故云空。是无一物之偏真单空也。行宗记一上曰:「真空者即灭諦涅槃,非偽故真,离相故空。」 又真如之理性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故云真空。即起信论所明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叁观中之真空观是也。 又对於非有之有為妙有,谓非空...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Karṇasvarṇa,国名。南印度之境。周四千四五百里。国之大都城二十餘里,人多家富。伽蓝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习学小乘正量部之法。别有叁伽蓝,不食乳酪。遵提婆达多之遗训。见西域记十。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印度小乘教,佛灭之年结集时,分上座大眾之二部。佛灭百年优婆毱多之时,分曇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麤富罗部之五部。行宗记一上曰:「二部,结集上座大眾二部。五部,横分五部者是。」叁论玄义曰:「言诸部异执者,或二部,或五部。」参照[结集]条。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浩浩宇宙之虚空也,毕竟无為无物,故云顽空,偏空,太虚空。以譬小乘之涅槃,而别於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义空。菩提心论曰:「当观二乘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但净意识,不知其他。久久成果位,以灰身灭智趣其涅槃,如太虚空湛然常寂。」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Abhidharma,巴Ahidhamma,阿毘曇之略。新云阿毘达磨。译曰无比法。新翻对法。论藏之总名也。无比法及对法者,智慧之别名也(智慧為无比之胜法,故云无比法。又以智慧对观法,故名对法)。以叁藏中之论藏詮显学者之智慧故也。然则毘曇之名虽為涉於大小乘论藏之通名,而常指小乘萨...
《佛学大辞典》 / 193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尊重正教,谓诸比丘,唯依正教进修,远离小乘及诸外道偏邪之说,是故能令正法不灭。(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止息嗔恶,谓诸比丘,常行忍辱,不生嗔恚。德誉远闻,令人归仰,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叁、敬事上座,谓诸比丘,于大德之人,居上座者,恭敬顺事,勤求法要,...
《三藏法数》 / 202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经中有云旧医客医者,止观谓為新旧医。佛初对小乘之徒,说无常之义,至涅槃时,说常住之义。因而小乘之徒,疑佛语之前后相违。佛即举新旧两医之喻,以解其惑。涅槃经二谓:「譬如国王闍钝,有一医师亦顽冥。国王无鑑识之明,厚赐重录。其医王病,不察其病症,一用乳药。后客医来,...
《佛学大辞典》 / 482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又名四阶成佛。小乘佛之成道有四阶:一叁阿僧祇劫之万行,二百大劫之相好业,叁最后身断下八地之惑,四坐於道场,於叁十四心断非想之惑,而成佛。大乘义章曰:「大智度中迦旃延子曰:略有四阶:一者叁祇,二者百劫,叁者后身断下八地,四者叁十四心断非想惑。毘曇同之,成实少异。...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又云日出论者。小乘十八部中经量部之元祖也。唯识述记二本曰:「日出论者即经部本师,佛去世后一百年中,北印度怛叉翅罗国有鳩摩逻多,此言童首,造九百论。时五天竺有五大论师,喻如日出明导世间,名日出者。以似於日,亦名譬喻师。或為此师造喻鬘论,集诸奇事,名為譬喻师。经部...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法华文句一之上曰:「正法念经,明叁阿难:阿难陀,此云欢喜,持小乘藏。阿难跋阤(Ānandabhadra)此云欢喜贤,受持杂藏。阿难娑伽(Ānandasāgara)此云欢喜海,持佛藏。」华严玄谈八引集法经出阿难,阿难跋阤,阿难迦罗叁人。探玄记二引阿闍世王懺悔经举阿难陀,阿难跋阤,阿难娑...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曰大乘,二曰小乘。大乘乃大人之乘,此中摄一乘与叁乘中之菩萨乘,与不愚法及二乘(此叁者即大乘之叁乘);小乘者,小人之乘,即愚法之二乘也。涅槃经中说為半字教,满字教,智度论判為声闻藏,摩阿衍藏者是也。自经本上论之。四阿含经為小乘。其餘诸经為大乘。以八宗配之。则俱...
《佛学大辞典》 / 956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外典谓之圣贤。内典谓之贤圣。贤者和於善之义。圣者会於正之义。和於善,虽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不断惑,在凡夫之位者,谓之贤。既发无漏智,证理断惑,次捨凡夫之性者,谓之圣。见道前七方便之位,名為贤。见道以上名為圣。大乘义章十七本曰:「和善曰贤,会正名圣,正谓...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六天之一。小乘说念欲界天,大乘说念一切叁界之天,是欲使念天之富乐。而修施戒等之善业也。智度论二十二曰:「声闻法中说念欲界天,摩訶衍中说念一切叁界天。行者未得道时,或心着人间五欲,以是故佛说念天。若能断婬欲,则生上二界天中。若不能断婬欲,生六欲天中。是中有妙细清...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声闻乘有四果,从初果顺次证阿罗汉果,谓之次第证,超越此前果而证后果,谓之超越证。就超越证而论,诸说不同。俱舍论仅有从凡夫直证第二果者与从凡夫直证第叁果者二种,是曰超前二果。唯识论更许超中二果,一旦证初果后,超中间之二果叁果,直证第四果也。天台一家更许超前叁果。...
《佛学大辞典》 / 350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涅槃经以梵书之悉曇章阿阿(引)等半体字譬小乘经,毘伽罗论之成字譬大乘之经典。曇无讖叁藏依之判一代教立半满之二教。谓小乘為半字教,大乘為满字教也。大乘义章一曰:「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满教也。声闻藏法狭劣名小,未穷名半。菩萨藏法宽广名大,圆极名满。」华严玄谈四曰:「...
《佛学大辞典》 / 218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依大乘方等之文所立之戒坛也。与南山所制之小乘戒坛相对立,摄人最為宽大者。唐代宗永泰元年始於京城建之,其后至宣宗朝,承武宗破佛之后,使於方等戒坛盛度僧尼。僧史略下曰:「代宗永泰元年叁月二十八日,勅大兴善寺,方等戒坛所须,一切官给。至四月,勅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
《佛学大辞典》 / 306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教中无祈祷之法,大乘显教中如金光明经仁王经虽有其意,而修法之仪轨不全备,独於大乘密教则全。其法随事千差万别,而要不过於四法。四法者,一息灾法,二增益法,叁敬爱法,四调伏法(建立轨秘藏记)。佛菩萨明王诸天等各有本誓,应其本誓而修法,故感应不空,是谓之祈祷。案...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有二种:一以渐教顿教判一代教也。一华严之清凉以华严经為顿教法华经為渐顿教是也。前之渐顿教者,陈真諦叁藏等以渐顿二教,判一代教。渐悟菩萨,先习小乘,后迴心向大,而学大乘,佛对此机所说之诸经為渐教。鹿园以下之大小乘经是也。此中之小乘為渐教小乘,而大乘為渐教大乘。直...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南山之四分律宗所言。四分律之本位,虽為小乘,然与其餘之萨婆多律等异,有一分通於大乘者。求其义於本律,凡有五处。以此五处之义知分通大乘,谓之五义分通:一、沓婆厌无学,四分律叁明十叁僧残之无根谤戒,其中有阿罗汉,名沓婆摩罗子。在静处思惟,此身无常,生灭而不坚固,我...
《佛学大辞典》 / 564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谓小乘所说灰身灭智之涅槃。胜鬘经曰:「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亦是如来有餘不了义说。」同宝窟中末曰:「苏息处者,灰身灭智身永寂之处也。」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天台所立。一凡圣同居土,凡夫与[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中有净秽二种。如阎浮提為凡圣同居之秽土,如兜率之内宫,西方之极乐,為凡圣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餘土,此罗汉死后所生之国土在叁界之外。罗汉思死入无餘涅槃者误,实则土生於方便有餘也。修小乘之方便,断尽叁界之烦恼,因...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之分派,诸说不定,今记其梗概,有二部四部五部十八部二十部之五种。但四部五部為以戒律為本之异说,二部,十八部等则正為宗义之分派也。二部即上座部大眾部。此有二种:一為结集之异同,非宗义之别称。佛灭度之年,夏安居中於窟内与窟外两处结集叁藏。窟内以上座之耆宿多,故...
《佛学大辞典》 / 291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开声闻缘觉二乘之证果者,而声闻之初果,经八万劫,二果经六万劫,叁果经四万劫,四果经二万劫,缘觉经十千劫,则自发心而入大乘。因指声闻之初果(即预流果),谓之八万劫小乘。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十二部经完具曰大乘经,此中除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之叁部,仅说九部曰小乘经。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随顺眾生说,入大乘為本。」见[九部]条。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教中一切有部宗所立。叁世实有谓时间的诸法体性实在也。法体恒有谓空间的诸法体性实有也。所见事物之生灭,惟為体上之作用,於自体非有生灭,故谓法体為恒有。参照[叁世]条。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四分律宗南山所立:一、性空观,阿含经所说小乘之观法也。观诸法為因缘生,性空无我也。许因缘生之相许為实有而观性之空无,故名性空观。二、相空观,般若经所说大乘之初门也。观诸法之相為空也。视為有实之相,尚為凡夫之妄见,如实无其相,而指空华為实有也。此更进而空无诸法之...
《佛学大辞典》 / 283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传灯录曰:「禪有深浅阶级,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吾法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本自具足,此心即佛,依次而修者,是上乘禪。按佛教本分大小二乘。以大乘為上乘,小乘為下乘。自禪宗兴起,自谓超乎二乘之上,别立上乘禪之...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有部宗谓涅槃為本来实有。断烦恼时,起所谓离繫得之绳属之於行者之身也,成实宗谓涅槃為无法,生死因果之无,是涅槃也。大乘玄论叁曰:「小乘二师者,毘曇计无為為涅槃。是善是常本有,在烦恼外,断烦恼起得得之属於行者,成论明涅槃但是无法。」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可受小乘教之根性也。唯识述记一本曰:「令小根等渐登圣位。」法华玄义一曰:「初教建立融不融,小根併不闻。次教建立不融,大根都不用。」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大乘对於小乘之四波罗夷,八波罗夷而说菩萨之十波罗夷:一杀戒,即人畜一切之杀生也。二盗戒,虽一针一草之微亦不与而取也。叁婬戒,即人畜一切之婬事也。四妄语戒,即大小一切之妄语也。五酤酒戒,即贩卖酒也。六说四眾过戒,举四眾(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与比丘与比丘尼也)之罪过...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之位,谓之叁贤。见七十五法名目。又大乘十住十行十迴向之位,谓之叁贤。见大藏法数十。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指论之作者而言。如天亲菩萨称為千部之论主。百论序疏曰:「天亲本小乘学,造五百部小乘论。(中略)於是造大乘五百部论,时人呼為千部论主。」净土门特专称天亲菩萨,一為千部之论主,一為净土论之作者。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新译家谓之总相念住。小乘叁贤之第叁,一切之有漏法,於总相观為苦空无常无我也。是非别别观四念处后则不能也。见[四念处观]条。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2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教相判释五时之一。世尊说阿含经之时。又名鹿苑时。以於鹿野苑说此故也。佛成道后十二年间之名。大藏经中四阿含之外,或冠阿含之名,或立别题之小乘经甚多,皆為阿含之别出及其部类,故一切小乘部之经典,总名阿含经。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叁、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飢渴等之大行也。四、毘梨耶波罗蜜。毘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
《佛学大辞典》 / 257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谓闭息六根,而隔离前境也,约鼻之一而总称六根。谓住於空见,枯木闇坐之禪人。犹言闇证禪师。止观十曰:「鼻隔禪师发得空见,多堕网中不能自拔。」同辅行曰:「鼻隔无深观行唯止心鼻隔,因此观故发得空见。此人尚不识小乘真諦,岂能观於空见之心令成妙境?但随见转堕於见网。」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是示俗諦常住之金言,大乘之极说,台家之眼目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於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法位者,真如也。住於法位者,谓十界叁千之诸法住於真如也。即性具之谓也。故真如常住,世间之相亦常住也。智度论十九曰:「中论说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世...
《佛学大辞典》 / 622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缘觉乘之人,得涅槃果,而安住之无更希佛陀妙果之心,谓之住果缘觉。此住果之二乘,更能发心而至佛果否,是佛教上大问题也,小乘及大乘中法相叁论之权家不许彼等发心成佛,华严天台等之实家则许之。台宗二百题四,有住果声闻,住果缘觉之论目,而问答此义。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世友菩萨造,唐玄奘译,一卷。萨婆多宗之所传也。宗派之部类各异,故曰异部。所宗之法互有取捨,轮转不定故名宗轮。述小乘二十部之宗旨者。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又云回小向大。谓不定性之人,回转声闻缘觉之小乘根性而趣向大乘之佛道。如舍利弗,目莲,本二乘人,皆於法华经会坐回心向大而入於菩萨位也。菩提心论曰:「若不定性者,无论劫限,遇缘便回心向大,从化城立以為超叁界,谓信佛故。乃蒙诸佛菩萨加持力,而以方便遂发大心,乃从初十...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律藏所说之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具足戒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戒条。比丘尼戒有叁百四十八戒条。是為小乘行人之所受持者。然在印度我国及日本之古代,大乘行人亦皆受此具足戒,以成戒学,何则,此具足戒,虽為小乘律所说,然由大乘言之,则為所谓叁聚净戒中之摄律仪戒...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二观本為破二执之一具佛法,故无论何宗,不失此意,然於自他宗对抗之上,有以空门空观為主而立者,有以有门有观為主而立者。即在小乘,一切有部宗為有门有观,成实宗為空门空观。特在大乘,如法相宗有门与叁论宗空门之争,尤為着者。佛灭后一千载,印度之护法清辨二菩萨出,护法依...
《佛学大辞典》 / 294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学佛说之教法,而生谬解者。如小乘,权大乘。是叁论宗之用语。叁论玄义作学教起迷。叁论玄义曰:「言不会道,破而不收,说必契理。收而不破,学教起迷。亦破亦收,破其能迷之情,收取所惑之教。诸法实相,言忘虑绝,实无可破亦无可收。」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唐法宝约於机解之浅深,谓一代诸教,有五等之说时,亦名為五时教:一小乘教,二般若教,叁深密教,四法华教,五涅槃教。又第二般若教以下,如其次第,亦名大乘教,叁乘教,一乘教,佛性教。其所着一乘佛性究竟论说之。唯此书今仅存第叁一卷,闕教判之章,不能知其详细。惟略见於五...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台家用语,以乳等五味配一代五时之经。第一华严时,為乳味时。於此乳味时中,说华严经对於别圆之机是顿教之相也,同时復说小乘之提谓经,使闻者得大乘之益,称曰乳中杀人,以為不定教之相。乳中杀人者,谓乳中置毒,毒气发,能毒人,此取涅槃经之喻也。毒,即实相之理。法华玄义十...
《佛学大辞典》 / 193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持戒密行也。叁千威仪,八万细行,大眾不知,唯我知之能行,故云密,即以罗睺罗為弟子中密行第一。然依天台之意,则密行有大小乘之异,微细之护持為密行者小乘之意也,法华之意,彼原為法身之菩萨,住於圆顿之妙戒,今现声闻之身,持小乘之麤戒,秘本地妙戒,故云密行。法华经人记...
《佛学大辞典》 / 230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长者置穷子於家為奴,付价使除粪尿,喻佛置小乘教,使小机除叁界之见思。出於法华经信解品。叁十七尊出生义曰:「起化城以接之,由粪除而诱之。」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外子,谓诸凡夫,未曾入道,未能绍继佛种,是名外子。 二、庶子,谓声闻、缘觉,但禀小乘之教,生于法身,不从如来大法生故,是名庶子。 叁、真子,谓大乘菩萨,禀受如来大法,生于法身,是名真子。
《三藏法数》 / 87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大乘戒坛也,方等者,大乘之别名。盖坛法出自诸律,律即小乘之教。小乘教中宜一一如法,稍有乖违,则令受者不得戒。而临坛之人為犯罪。如大乘方等即不拘根缺缘差,并得受戒,但令发大心领纳之耳。此准於大乘方等之教文而立戒坛,故名方等戒坛。唐代宗永泰元年,勅大兴善寺立之。见...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依智度论之意则叁藏為小乘之特称,而大乘為一修多罗藏。依摄大乘论之意,则大乘中亦有叁藏,华严经等為经藏,梵网经等為律藏,阿毘达磨经等為论藏(阿毘达磨经此土不译唯识论中往往引之),然是為一修多罗藏之分类,故名之為总部之叁藏。小乘之叁藏,称為别部之叁藏。玄奘译世亲摄...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义净叁藏渡天时,天竺之小乘宗唯有四部。寄归传一曰:「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国相承大纲唯四。註云:一、阿难耶莫訶僧祇尼迦耶,周云圣大眾部。分出七部,叁藏各有十万颂,合叁十万颂,周译可成千卷。二、阿离耶悉他陛攞尼迦耶,周云圣上座部。分出叁部,叁藏多少同前。叁、阿离...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戒,二定,叁慧,四解脱,五解脱知见,是谓之五分法身。戒定慧叁者如上。解脱者自慧断惑,解惑之繫缚,即涅槃之事。解脱知见者,认已解脱之智慧也。是前叁者為修因,后二者结果也。於结果中举涅槃之智慧者。以此五种之法為佛之身体,故云法身。叁身中之法身即小乘所立。见大乘义...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定戒体之性通大小乘而有叁种:一色法,受戒之时,身口二业有发显之表色。其表色依四大而生一种之色法,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无表色,又名无作色,是為四大所生,故為色法,而摄於色蕴之中是有部宗之义也。二心法,受戒之时有发动思之心所,此心所之种子相绩而有防非止恶之功能,...
《佛学大辞典》 / 318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又作胁侍,挟侍,立於佛两胁之菩萨也。士為大士,菩萨之译名,常侍佛赞佛化眾生之大士也。观音势至為阿弥陀佛之胁士(观经),日光月光為药师佛之胁士(药师经),文殊普贤為释迦佛之胁士(华严经),若在小乘,则以大迦叶阿难為胁士。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内秘菩萨之大行而外现小乘声闻之相也。舍利弗等是也。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法华玄义六曰:「诸声闻等,悉内秘外现。」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叁心相见道之后,又有十六心相见道。此亦有二种:一、法智与类智配於上下二界而成十六心,如前之小乘。二、不分上下二界,法智与类智配於所观之理与能观之智,而成十六心。即一、苦法智忍,缘叁界之苦諦而正断善恶之无间道智也。二、苦法智,断善恶已,证真如之解脱道智也。叁、苦...
《佛学大辞典》 / 229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佛之教法,以声為体。小乘有部之正义也。俱舍论一曰:「诸说佛教语為体者,彼说法蕴皆色蕴摄。」法华玄义八上举旧解之经体叁种,其中第一曰:「如佛在世,金口演说。但有声音詮辩,听者得道,故以声為经。」唯识述记本一论四种之出体,其中第叁曰:「能说能听所有名等声上屈曲,故...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佛於般若时,加被於须菩提等小乘之比丘使对大乘之菩萨说般若之大乘,谓為转教。转教之意,於小乘之比丘附与大乘之法财故,法华譬之使穷子管领长者财物,谓為付财。四教仪集註上曰:「所以令其转教菩萨,意在二乘领知法门,故曰付财。二乘本所不知,但谓加被令说,故曰转教。」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如小乘之犊子部,大乘之方广道人佛法内之外道也。止观十曰:「邪人不同又為叁: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叁学佛法成外道。」华严玄谈八曰:「一我法俱有宗,谓犊子部。(中略)為附佛法外道。」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叁千之威仪,為小乘比丘之事。大乘之菩萨,有八万之威仪。按八万為八万四千之略,是亦示数之多量。然作法数者说云。叁千威仪,配身口七支而成二万一千,约之於贪瞋痴之叁毒与叁毒等分而成八万四千。见大藏法数六十八。法界次第下之上曰:「叁千威仪,八万律行。」撰择集曰:「不犯...
《佛学大辞典》 / 138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此四念处观有二种:一云别相念处,二云总相念处。别相念处者,如上分所观之境為身受心法之四者,追顺而别别观之也。但於第四法念处,有杂缘不杂缘之二者,不杂缘法念处,唯观法之一境,杂缘法念处,於身等四境或合观身受之二者,乃至四境皆总观之。盖法之名,汎通於前叁者也。总相...
《佛学大辞典》 / 277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华严家所判十宗之第二。小乘之萨婆多宗等也。谓诸法之体,為因缘所生,有实体,我為诸法之假和合而名者,其性虚无也。见五教章上。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华严宗所谈,十宗之第一。谓人天乘及小乘之犊子部等,以我与法皆為实有也。因而犊子部等為附佛法之外道,俱舍论破我品严破之。见五教章上叁,探玄记一,华严大疏钞八。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曰犊子道人,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曰方广道人。恶执大乘方广之空理,而堕於空见者也。智度论一曰:「更有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止观十曰:「又方广道人,自以聪明读佛十喻。自作解云:不生不灭,如幻如化,空幻為宗。...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有餘涅槃者,对无餘涅槃而言。有餘无餘其解有叁种:一、唯就小乘说。断一切之烦恼而绝未来生死之因者,尚餘今生之果报身体,谓之有餘涅槃,其人今生之果报尽而归於寂灭,谓之无餘涅槃。即证得阿罗汉其身存生之间,為有餘涅槃,其身死时,乃无餘涅槃也。故有餘涅槃者无生死之因,唯...
《佛学大辞典》 / 701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又曰百八烦恼。百八种之烦恼也。结為烦恼之异名(烦恼者,结集生死,故名结),由烦恼生种种之恶业,故曰结业。百八者,叁界之见惑,有八十八使。修惑有十使。是称九十八随眠。加之以无惭,无愧,昏沈,恶作,恼,嫉,掉举,睡眠,忿,覆之十缠而為一百八。释氏要览中曰:「百八结...
《佛学大辞典》 / 206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切事理之诸法,不过五种。小乘俱舍立之為心外之实法,大乘唯识,尽成於唯一之识体上者:一、心法,是识之自相也,唯识有眼等八种之心王,俱舍有唯一之心王。二、心所法,是与上之八识相应而起者。唯识有五十一,俱舍有四十六。叁、色法,是上之心法与心所法所变也。唯识俱舍皆有...
《佛学大辞典》 / 238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食鸟兽鱼介之肉也。佛初於小乘教许食叁种之净肉,后於大乘教,禁食一切肉,恐害菩萨之大悲心也。见涅槃经四,智度论四十九及八十八。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Lokottaravādinah,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第二百年自大眾部中分出。此部所说者,世间之法,為自颠倒惑业而生之果。悉是假名,无有实体,唯出世之法,非由颠倒而起,道与道果皆实。故从所立之义,名為说出世。见宗轮论述记。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法处摄色五种之一。分析物质而至於细微者。即极微也。小乘有部宗立之為实物,摄於眼识所缘之色处,然大乘唯识宗以之為假想上之分析,入之於意识所缘之法处中。义林章五末曰:「极略色,极者至也,穷也,边也。略有二义:一者总义,总略眾色析至极微,名极略色。二者小义,析诸根境...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经法不可尽,谓如来所说经法,随其众生机乐不同,或广或略,虽一音宣演,而十方普被。故云经法不可尽。 二、文字之义不可尽,谓如来所说经教妙义,横亘十方,竖彻叁际,大无不周,细无所遗,是以小根浅智之人,不能窥其奥妙。故云文字之义不可尽。(叁际者,过去、现在、未...
《三藏法数》 / 171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3日叁位极微中第二位色聚之微,大小乘各异其论,小乘以分析之极為极微。至於极微,则无可分上下左右方角之部分(此曰极微无方分),故不可更為分析。若果欲分析之,则惟以意识之观慧,於一极微中分别有能造之四大,有所造之色香等而已,然如此分析之色香等二十,但為想像,故非实之极...
《佛学大辞典》 / 354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如来叁十二相之一。世尊眉间有白色之毫相,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放之则有光明,初生时长五尺,成道时有一丈五尺。名白毫相。大般若叁十一曰:「世尊眉间有白毫相,右旋柔软,如覩罗绵,鲜白光净踰珂雪等,是叁十一。」嘉祥法华义疏叁曰:「智度论出小乘人解白毫相云:舒之即长五尺...
《佛学大辞典》 / 317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旧曰四念处,新云四念住。小乘行人於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观也。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乱心,是為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是為毘婆舍那。一身念处,观身為不净也。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净处,故观身為不净。二受命处,观受為苦也,受為苦乐之感,乐...
《佛学大辞典》 / 367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济度法之拙者。对巧度而言,以名小乘之观法也。止观叁曰:「此止观虽出生死而是拙度,灭色入空。」同叁曰:「尚不得拙度道果,何有后叁番叁宝四諦四沙门果?」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有十,大乘有十六。小乘之十者,於欲界有贪瞋痴慢之四,於上二界各有贪痴慢之叁,合而為十。大乘之十六者,於欲界有贪、瞋、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惑,於上二界各除瞋,而餘五惑,故合為十惑。又合欲界之六惑而為十六惑。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徧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华严宗所判十宗之一。小乘中说出世部等所立,言世间法為俗諦,出世间法為真諦。俗諦為妄,真諦為实者也。见五教章上。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Sakṛdagāmin,又作息忌伽弥,息忌陀伽迷。译曰一来。小乘四果之第二。智度论叁十二曰:「息忌名一,伽弥名来,是人从此死生天上,天上一来得尽眾苦。」坐禪叁昧经下曰:「息忌陀伽迷,秦言一来。」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观我空法空有為空无為空等空理之法。般若经说之。宝积经七十八曰:「欲除如是过,当离诸利养。远离在空闲,修习於空法。」中论二曰:「大圣说空法,為离诸见故。」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於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 又谓小乘之涅槃。法华经譬喻品曰:「我悉除邪见,於空法得证...
《佛学大辞典》 / 121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於小乘有部之宗义,為烦恼之异名。於大乘唯识之宗义,為烦恼障所知障种子之名。有部之义,贪瞋等之烦恼,随逐有情而不离,故曰随,烦恼之状体,幽微而难了知,犹如睡眠之状体,故曰眠。又有情随逐而增昏滞,如睡眠,故曰随眠。俱舍论光记十九曰:「随逐有情名随,行相微细名眠,如...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五种支条之戒也。谓大涅槃心一理根本开出之支末事戒,有五种之别:一、根本业清净戒,二、前后眷属餘清净戒,叁、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四、护持正念念清净戒,五、回向阿耨多罗叁菩提戒,大涅槃经第十一圣行品之所说也。净影之涅槃义记第五上释之曰:「根本业清净者,离其根本不善业...
《佛学大辞典》 / 400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就身语意之叁业言之,小乘俱舍之说,局於身语二业,有表业无表业(谓為表色无表色)。大乘法相之义,叁业皆有表业无表业。表者表示之义,身之表业者,他可见之动作。取捨屈伸等是也。语之表业者,他可闻之言语,名句文是也。意之表业者,起贪瞋等之念。意业虽不表示於他人,然犹於...
《佛学大辞典》 / 961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实相是从本以来佛佛传持之印璽,故谓之实相印。一切之小乘经以叁法印印之,一切之大乘经以此实相印印之。法华经序品曰:「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眾所尊,為说实相印。」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飢遇王饍之譬喻也。法华经授记品曰:「如从飢国来,忽遇大王饍。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若復得王教,然后乃敢食。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记,而乃快安乐。」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生身,降生王宫修行成道之佛身也。二、化身,佛以神通力变化鬼畜等之身也。此就小乘而说。若配大乘之四身而言,则生身為应身,化身即化身也。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梵语修多罗Sūtra之译意。又曰契经,或曰经本。 (一)叁藏之一。对於律及论而言。即佛所说之教法也。涅槃经第十五所谓:「从如是我闻乃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大毘婆沙论第一等所谓律及论,詮戒及慧,而经则詮定者,即是也。论其字义,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五,谓:「能...
《佛学大辞典》 / 1373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印度大小乘并行。其行人亦异住处。中国日本有俱舍成实之二宗。是為小乘宗。然惟学习之。而非有行之者。所行者悉為大乘宗。故中国日本為大乘纯一之国土。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布施行,二持戒行,叁忍辱行,四精进行,五止观行。是於六度之中合定慧之二度而為止观之一者。见起信论。 又一、圣行,菩萨修戒定慧之叁业也。二、梵行,梵者清净之义,以净心而运慈悲,為眾生拔苦与乐也。叁、天行,天為四天中之第一义天,即天然之理也。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不相应法之一。梵语鉢罗鉢多Prā ta,谓有情所得之法,繫於有情之身者。因而譬以绳,谓之得绳。如善恶之诸业及圣道,此得绳繫於吾身故,全归我有也。谓以所得法上之「得绳」生而得其法也。此得有四种之别:一法俱得,所得之法现在,此得亦现在者。二法前得,所得之法尚在未来,仅...
《佛学大辞典》 / 283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二藏之一。小乘之经典曰叁藏,大乘之经典单曰摩訶衍藏。智度论百曰:「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為二种:叁藏是声闻法,摩訶衍是大乘法。」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四諦之法,虽為初对小乘浅近之机之法门,然其理则通於大小一切佛法,故天台从涅槃经圣行品所说,而安立四种之四諦。以配藏通别圆之四教:一生灭四諦,苦集道之叁諦,依因缘而有实之生灭,灭諦者可视為实之灭法,如此立於实生实灭上之四諦,谓之生灭四諦。是小乘教即叁藏教所说也。...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命即寿也,然据小乘有部之义,则别有非色非心之体,由过去之业而生,因而一期之间维持煖与识,名之為命,命能持煖与识,故名為根。据大乘唯识之义,则第八识之种子有住识之功能,因而一期之间使色心相续,是假名為命根,非别有命之实体也。俱舍颂疏五曰:「论云:命体即寿,既将寿...
《佛学大辞典》 / 166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台家所立化仪四教之一。如来以不思议之力,能令眾生,於说小乘中得大乘之益,於说大乘中得小乘之益。如是得益不同者,谓之不定教。即同听异闻得益不同之教法也。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新云无表色,旧云无作色。戒法者,以所谓无作色之一种色法為戒体,故曰无作,对小乘戒及沙弥戒而称大乘戒或大僧戒為大戒。见[无作色]条。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台家所立五时中,般若部之意也。般若与一切之法皆為大乘融会,故曰融通。以空智之水,遣荡小乘之执情,故曰淘汰。四教仪集註上曰:「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訶衍,故曰融通。以空慧水荡其执情,故曰淘汰。」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谓佛之涅槃也。法华经序品曰:「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法华义疏叁曰:「薪尽火灭者,依小乘义,以身為薪,智慧為火。故智慧依於身,身尽智便灭。就大乘释者,薪喻於感,火喻於应。眾生感尽,诸佛应息。」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是华严宗所判之十宗也:一、我法俱有宗。此立有我法二种之宗也。夫佛以无我為通理,而在佛教中立有我,故谓之附佛法之外道。俱舍论破我中,严破此宗。二、有法无我宗。此立法即实有而我即空无之宗也。叁、法无去来宗。此立现在法為有,过未法為无之宗也。四、现通假实宗。此立现在...
《佛学大辞典》 / 356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决定声闻。久习小乘,今世道熟,闻小教而证果也。二,上慢声闻。於小法未得谓為得,未证谓為证,是实凡夫也。叁,退大声闻。原是菩萨,於积功修道之中间,疲厌生死,退大乐小。值佛出世,闻说小法,而得小果也。四,应化声闻。菩萨内秘外现而示声闻之相也。见法华论,大乘义章...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小乘有魔鬼等之怖畏时,以叁念八念破之。大乘修空观破之。但大乘中有相违,显教观豁虚无物為空,本来无物,则谁為能障,谁為所障。密教不然,观我之身口意,与佛之身口意,魔之身口意,平等而周徧於法界,泯此中自他能所之相,為不二一如也。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玄奘叁藏在印度时,彼土之小乘眾,称叁藏為解脱天。慈恩寺传五曰:「诸眾欢喜,為法师竞立美名。大乘眾号曰摩訶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眾号曰木叉提婆,此云解脱天。」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Guna rabha,又作瞿拏鉢赖婆。印度论师名。译曰德光。西域记四曰:「昔瞿拏鉢剌婆论师(唐曰德光),於此作辩真等论凡百餘部。论师少而英杰,长而弘敏,博物强识,硕学多闻。本习大乘,未穷玄奥,因览毘婆沙论,退业而学小乘。作数十部论,破大乘纲纪,成小乘执着。又制俗书数十...
《佛学大辞典》 / 288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一圣福,住於阿罗汉最后身而得有餘涅槃者,是小乘之声闻也。二体圣福,通教之叁乘人,同体达诸法即為无生,唯断烦恼之正使,而不能侵害习气者是也。叁小萨埵福,具自行化他之二利,以无言说之道断烦恼,遂入无餘涅槃者,是小乘之菩萨也。四大萨埵福,自初发心次第化人而入大涅槃者...
《佛学大辞典》 / 156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六识之一。依意根而起,了别法境之心王也。有四种之别:一独头意识,不与他之五识俱起,独起而汎缘十八界之意识也。此在散心,於叁量中必為比非之二量。二五同缘意识,与他五识同时而起,与彼共缘其境明了依之意识也。是心之现量。叁五俱意识,与五识同时而起,缘五境傍缘十八界之...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生空观与法空观也。大乘菩萨之观道也。观人為空法亦為空,以断我执法执而证我空真如法空真如也。小乘之行人,唯修生空观。不修法空观。故不能断法执。见百法问答钞七。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十六遮,十叁难也。小乘律之法,拣受具足戒人之器非器,以此十六遮与十叁难。遮者总非自性之恶,但以於受具不适,遮止之不使受戒,故名為遮。难者為自性恶,毕竟非受具之器,故名之為难。有此遮难中之一者,不得受具戒。故於受戒之前,先有教授师,向受者问此遮难之有无。其遮难至...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台家之教判,以华严等五时,配於乳等五味。第二时鹿园时之诸经,称為酪经。即一切之小乘经也。法华玄义二曰:「酪经一种因果,狭下短,但麤无妙。」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