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闻慧,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因闻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相,故名闻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二边相者,空有二边之相也。) 二、思慧,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一切...
《三藏法数》 / 475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发心普被恩,谓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是为发心普被恩。(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难行苦行恩,谓如来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
《三藏法数》 / 1090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唐道绰所判。一、圣道门,此土由凡至圣修道之教门也。除净土叁经,其餘之诸经是。二、净土门,往生弥陀净土而证圣果之教门也。叁部经之所说是。安乐集上曰:「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选择集本曰:「道绰禪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捨圣道正归净土。」教行信证六本曰:「凡就一代...
《佛学大辞典》 / 2032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一、杀生,杀生者,谓自杀,亦教人杀,断害一切众生之物命也。 二、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 叁、邪淫,邪淫者,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 四、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
《三藏法数》 / 270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明菩萨乘之阶位,诸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如大日经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经明十地之十位,胜天王般若经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论明叁乘合说之十位,金光明经明十地妙觉之十一位,唯识论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妙觉之四十一位,智度论加入等觉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字门是也),仁王般若经明十...
《佛学大辞典》 / 649字 / 4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下分结者,即欲界之结惑也。 一、贪结,贪者,贪着无厌也。谓欲界众生,于顺情境上,起于贪心,无有厌足,由此贪惑,系缚叁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嗔结,嗔者,忿怒之心也。谓欲界众生,于违情境上,起于嗔心,而不自已,由此嗔惑,...
《三藏法数》 / 368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本觉,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源,离于妄念,即寂而照,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故名本觉。 二、相似觉,谓圆教十信位中,由始觉之功,见、思粗惑既已断竟,尚余无明细惑未破,所觉之理,非真本觉,唯得名为相似,故名相似觉。(十信者,信心、念心...
《三藏法数》 / 402字 / 4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叁度之法会也。罗什译之弥勒大成佛经曰:「说此偈已,出家学道,坐於金刚庄严道场龙华菩提树下。(中略)於此日初夜降四种魔,成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中略)尔时释提桓因、护世天王、无数天子,於华林园头面礼足,合掌劝请转於法轮,时弥勒默然受请。(中略)说是语时九十六亿人...
《佛学大辞典》 / 300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十门何为而设也?盖荆溪大师,因释法华玄义,其中广明十妙之旨。法相该博,学者难入。故于迹本二门之间,对前十妙,立此十门;复于门门之下,结归一念。为令修学之人,于一念心开,妙解立妙行,故云不可不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然此十门,皆以不二命名者,盖法华以前...
《三藏法数》 / 1984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不贪,二不瞋,叁不痴。十住毘婆沙论一曰:「善根者,不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从此叁生。」智度论叁十曰:「一切诸善法皆从叁善法生增长。」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称名念佛,谓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二、观像念佛,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
《三藏法数》 / 310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 又凡有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為有力能作因...
《佛学大辞典》 / 846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语菩萨摩訶萨,译言大道心。求大道之心也。法华文句二曰:「若具存应言菩提萨埵摩訶萨埵,什师嫌烦,略提埵二字。菩提此言道,萨埵此言心,摩訶此言大,此诸人等皆求广博大道。又成熟眾生故,道心大道心之气类也。」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谓菩萨常为利乐一切众生,示现世间,而作善友,劝导诱掖,开示教他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遭苦不舍,谓菩萨运大悲心,怜悯六道众生,受诸苦恼,故随类现形,种种开示,令得出离。虽代受其苦,心无弃舍,是为遭苦不舍。(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
《三藏法数》 / 506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慈(Maitrī)悲(Karuṇā)喜(Muditā)舍(U ekṣā)之四无量心也。从所缘之境,而谓為无量,从能起之心,而谓為等。以於平等起此心故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迦叶端思行四等。」大乘义章十一末曰:「经中名此以為无量,亦云四等。缘於无量诸眾生起,故名无量。等缘一切,故復名...
《佛学大辞典》 / 451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菩萨修行涅槃经者得十事之功德也:一、第一功德有五事,得闻所不能开者。(中略)断疑惑之心慧心正直,能知如来之密义也。二、第二功德有五事:得、见、闻、到、知也。叁、第叁功德有叁事:得第一义慈,得菩萨所缘之慈,得菩萨无缘之慈。四、第四功德有十事:根深而难倾动,生自身...
《佛学大辞典》 / 465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佛说菩萨戒十二时竟。文殊师利白佛言:“菩萨用何功德得是十住?唯愿天中天分别说之。”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多所忧念、多所安隐。吾当为汝具说其要,谛听谛受。” 文殊师利言:“受教。” 佛言:“有十住菩萨功德,各有高下,自有次第。” 文殊师利言:...
《佛说菩萨十住经》 / 1986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12日一、安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造诸惑业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恶道,即为种种开示,除不善法,置之善处,令彼之心各获安隐也。 二、快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贫乏困苦、无所依怙,即起大慈之心,利济摄受,平等饶益,令彼之心各得快乐也。
《三藏法数》 / 103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法华经中谓舍利弗不知龙女是大乘根器,宿习圆因而得成佛,以为例同报障女流,故说女人有五种障也。然说此五障者,欲令女人知有此障,即当发菩提心,行大乘行,早求解脱也。 一、不得作梵天王,谓梵天因中,修持戒善,得获胜报,而为天王。若女人身器欲染,则不得作梵天王。 二...
《三藏法数》 / 378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道,即能通之义,谓六道生死,展转相通,故名六道。 一、天道,天,即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是名天道。 二、人道,人者,忍也。于世苦乐之境,而能安忍,是名人道。 叁、阿修罗道,梵语阿修罗,华言无酒,又言无端正,又言无天。此道或居海岸,海底,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宫殿严...
《三藏法数》 / 397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强盛之心。圆觉经曰:「一切眾生於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 又定心也。定心之势力强盛,故名。中阿含经二十五曰:「增上心经。」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谓贪嗔等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名为烦恼。 一、贪烦恼,贪即贪爱。谓于五欲顺情等境,求而未获,爱而不舍,以不舍故,便起烦恼,故名贪烦恼。(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嗔烦恼,谓于五欲违情等境,即起嗔恚忿恨,缠结记忆在心,而生烦恼,故名嗔烦恼。...
《三藏法数》 / 281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谓华严经十住品内,第叁修行住中,令此位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观一切法无常,谓此菩萨,但观一切诸法,念念不停,刹...
《三藏法数》 / 644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百法五位者,谓色法十一,心法有八,心所法五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总成百法,各有所属,列为五位也。 一、色位,色以质碍为义。色有十一种:即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一分色,以此十一种,皆有质碍,是名色位。(法处,是意所取之境。...
《三藏法数》 / 1693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护持佛种,佛种者,佛之种性也。谓诸佛、菩萨以大悲心绍隆佛种,令诸众生舍俗出家,剃发染衣,修行圣道,使无断绝也。 二、护持正法,正法者,即四谛等真正之法也。谓诸佛、菩萨以大悲心,护持如来正法,使一切邪魔外道,无能恼乱,令诸众生正信乐闻,弘通流布,利益无穷也...
《三藏法数》 / 134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种者,能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性有叁种不同:有理性之性,有性分之性,有数习之性。此之五种,乃数习性分之性也。以由菩萨修观,断惑证理,历位从十住至于等觉,次第浅深不同,故有五种之性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
《三藏法数》 / 503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欲界之胎卵二生,成中有之当有者,一依於倒心。虽住远方,然由业力所起之眼根,能见生处父母之交会,而起倒心。若為男,则缘母而起男欲,若為女,则缘父而起女欲。翻此缘二俱起瞋心(男於父起瞋,女於母起瞋),时健达婆(谓中有),由起此二种倒见,便谓己身与所爱合,所憎之人不...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最初观于慈 次即观于悲 第三当观喜 一切处学舍 初空性菩提 第二集种子 三成办形像 后当观字义 现前观啰字 成炽盛日轮 于彼日轮中 吽字金刚业 又复观杵形 墙网悉周遍 先观没哩多 成法界智者 行人坐其上 自体即空智 自心想啰字 成辉曜日轮...
《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 / 宋西天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法护奉诏译 / 819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23日佛经之内容分类,有九种也:(一)一修多罗,二祇夜,叁和伽罗那,四伽陀,五优陀那,六伊帝目多伽,七闍陀伽,八毘佛略,九阿浮陀达磨。涅槃经第叁曰:「能师子吼广说妙法,谓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伊帝目多伽、闍陀伽、毘佛略、阿浮陀达磨,以如是等九部经典,為他...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西域记六云:「初胜军王(波斯匿王)嗣位,求婚於释种,释种鄙其非类,欺以家人女,重礼而嫁之。胜军王立為正后。其產生之男為毘卢释迦王。毘卢释迦欲就舅氏受业,至此城,见新讲堂,就中憩驾。诸释闻之,逐骂曰:卑贱婢子,敢居此室。此室者,诸释所建,拟佛之居。毘卢释迦嗣位后...
《佛学大辞典》 / 659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叁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证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
《三藏法数》 / 516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六染心者,谓心体本净,离诸妄染,以依不觉,忽起无明,由无明熏习力故,遂有六种染心之相。 一、执想应染,谓于苦乐等境,不了虚无,妄起执着,与心相应,见、思烦恼之惑污其净心,故名执相应染,即是六粗中第叁执取相、第四计名字相也。(见、思者,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
《三藏法数》 / 520字 / 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意之一,為当体之名,以意根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為情。金光明经曰:「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普贤观经曰:「懺悔六情根。」智度论四十曰:「眼等五情名為内身,色等五尘名為外身。」止观四...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善行生死,菩萨成就道业,为化导有情,虽出没于生死中,不为生死染着。譬如病人服苦涩药,但为除病,不生嫌弃也。 二、善行众生,菩萨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设有病苦,常行救济,不生疲怠。譬如良医,亲近病者,心无厌舍也。 叁、善行自心,菩萨能调伏自心,破除烦恼,增长...
《三藏法数》 / 404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金刚经曰:「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同略疏曰:「过现未叁俱不可得,盖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不住。」密教於此立遮情表德之二义。其遮情之义,如以上显教所说。其表德之义,诸法以迷悟不二万德轮圆之故,一无别相,故云不可得。所谓台家之妙空圆...
《佛学大辞典》 / 154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大即体性圆融周遍无外之义。盖由万法不离地水火风而成,依空建立,因见有觉,因识有知,举此七种,则自他依、正、色、心,一切万法无不摄矣。然以众生迷失本心,根尘对起,知见妄分,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但于日镜和合处见火起,月珠和合处见水生,各不相容,执相成碍,殊不知如...
《三藏法数》 / 832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无畏怜愍,谓菩萨于诸有情,以无畏力,起怜愍心,随顺众生身语意业,利益安乐,是名无畏怜愍。(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如理怜愍,理即法也。谓菩萨于诸有情,如法怜愍,利益一切,而终不以非法、非律、非贤善行,劝化有情,乖违于理,是名如理怜愍。...
《三藏法数》 / 324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观经所说於观法中想佛故,是观想之心即為佛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疏曰:「是心作佛者,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亦因叁昧心终成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向闻佛本是无,心...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贤首国师,唐则天时,于王宫讲华严经,感五云凝空,四华垂地,因赐以贤首之号。师以如来所说之法,而有浅深不同,乃约义立此五种之教。以华严一经,是佛称性宣扬圆融法界之性,判为一乘圆教。余经律论,判属小、始、终、顿四教,故名贤首五教。(五云者,五色之云也。四华者,四...
《三藏法数》 / 542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云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若欲忏悔者,先当起七种心也。 一、生大惭愧心,惭即惭天,愧即愧人。谓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而我等轮转生死,未有出期,此实可惭可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梵语释...
《三藏法数》 / 481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莲华叁昧经谓依五智而生叁身:一、法界体性智之身业為毘庐遮那佛,口业為普贤菩萨,意业為不动金刚。二、大圆镜智之身业為阿閦佛,口业為文殊师利菩萨,意业為降叁世金刚。叁、平等性智之身业為宝生佛,口业為虚空藏菩萨,意业為军荼利金刚。四、妙观察智之身业為阿弥陀佛,口业為...
《佛学大辞典》 / 277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乘者,车乘也,叁諦之妙观,為直到涅槃宝所之大白牛车,故云乘。十乘云者,非有观法十种,观法唯观不思议境之一,惟加资助观法之法,乃為十乘。一、观不思议境,是指介尔阴妄之一念(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於无心,阴者新译蕴也,然则介尔阴妄者,识蕴中极弱之妄念也,与无记心...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信分,谓第一会菩提场中,说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名举果劝乐生信分,盖举扬如来依正二报难思之果,劝励当机闻而乐欲生其净信,故名信分。(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依正二报者,身为正报,国土是依报也。) 二、解分,谓第二会普光明殿,说十信...
《三藏法数》 / 717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為阴,又译為眾,新译為蕴。阴者积集之义。眾者眾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為法自性。作有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见[阴]条),大别之五法...
《佛学大辞典》 / 376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网经所说之大乘戒也,又云佛性戒、佛乘戒。此戒以眾生本具之佛性為体,且受持此戒可至佛果也。 又诸佛所住一实相之净戒也。梵网经下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又曰:「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大日经疏十七曰:...
《佛学大辞典》 / 198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大乘所立。仁王经上曰:「叁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又曰:「叁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十住,十行,十迴向之叁位為叁贤。初地以上,乃至第十地之菩萨為十圣。至初地而初会於理,故得圣之名。俱舍论宝疏二十二曰:「依仁王经,地前為贤,地上名圣。经云叁圣十...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心颠倒,心即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之心。谓心为群妄之原,起惑之始。因迷自性清净之心,种种分别,起诸颠倒,是名心颠倒。(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见颠倒,谓眼是诸见之本,由不了外尘之境皆悉虚幻,是以妄生执取,起诸颠倒,是名见颠倒...
《三藏法数》 / 177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玄门者,即十玄门也。以此十法性德为因,起大业用,令彼玄门诸法,混融无碍,重重无尽。故云玄门无碍十因也。(玄者,妙也。) 一、唯心所现,谓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唯是真心所现。然法唯心现,全法是心,心既圆融,法亦无碍。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是也。 二、法无定...
《三藏法数》 / 816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惑障,谓诸众生由贪欲嗔恚愚痴等惑,根性昏钝,障蔽正道,是名惑障。 二、业障,谓诸众生由贪嗔痴等惑,于诸善法不能勤行,而随身口意造作恶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 叁、报障,报即果报。谓诸众生由烦恼惑业为因,而感地狱畜生饿鬼诸趣之报,不闻正道,是名报障。 四、...
《三藏法数》 / 164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Kumāra-bhūta,又作鳩摩罗浮地,鳩摩罗浮多地。译曰童子地、童真地、童相地等。通為菩萨地之总称,别称初地或八地已上之菩萨。瓔珞本业经上曰:「鳩摩罗伽,秦言逆流,欢喜地。」是指初地已上。智度论二十九曰:「鳩摩罗伽地者。或有菩萨,从初发心断婬欲,乃至阿褥多罗叁藐叁菩...
《佛学大辞典》 / 316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觉,即觉悟。谓此八法乃是菩萨、缘觉、声闻大力量人之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少欲觉,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觉。 二、知足觉,谓人虽贫乏,常...
《三藏法数》 / 408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云时之心也。云雨之时,人气鬱翳,忧虑滋多,故常思虑苦乐而非心之晴者,名為云时之心。六十心之一。大日经一曰:「云何云心,谓常作降雨思念?」疏二曰:「如西方,夏叁月中,霖雨殊甚,以常滞婬昏垫故。时俗忧乐思虑之心,蔚翳滋多,故作降雨时思念也。觉知已,则当行捨心。离於...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根胜,谓菩萨根性聪利,胜于一切声闻、缘觉,是名根胜。(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道胜,为菩萨以慈悲心修行六度,既自度已,复能度脱一切众生,胜于声闻、缘觉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是名道胜。(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
《三藏法数》 / 215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贪着心,引取之心为贪,谓于六尘等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恋着不舍,故名贪着心。(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爱着心,贪取之心为爱,谓于六尘等顺情之境而生爱欲,恋着不舍,故名爱着心。 叁、嗔着心,忿怒之心为嗔,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
《三藏法数》 / 237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又名悦喜叁昧耶,大叁昧耶真实印,素囉多大誓真实印。即谓行者发菩提心,灭除诸障,既為金刚萨埵,观自他无别,為同体大悲时,自住於无上欢悦之想也。大教王经一曰:「尔时薄伽梵復入极喜王大菩萨叁昧耶,所生萨埵加持,名金刚叁摩地,一切如来极喜叁昧耶也。」普贤念诵仪轨曰:「...
《佛学大辞典》 / 365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恒行法施,谓修菩萨行者,当以如来所说正法,广为一切众生而作利益;于己之心,无复吝惜。是以无量福德由此而生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起大悲心,谓修菩萨行者,常运大悲心利益一切,于诸破戒众生,方便遮止,不令为恶。是以无量福德由此而生也...
《三藏法数》 / 250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小儿啼为力,谓小儿欲有所求,不能言语,唯事啼哭,故名小儿啼为力。 二、女人嗔为力,谓女人柔弱,有所争说,必依嗔恚而起,故名女人嗔为力。 叁、沙门忍为力,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沙门常以忍辱为心,而能御诸恶境,无所嗔恚,故名沙门忍为力。 四、国王憍慢为力,谓...
《三藏法数》 / 226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谓万法唯一心,故生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观经疏曰:「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名心是佛。」...
《佛学大辞典》 / 523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新曰心所。旧曰心数。是為心法,其法数多,故曰心数。密教以大日如来為心王。一切眷属之诸尊為心数。秘藏宝钥下曰:「心王自在,得本性之水。心数客尘,息动浊之波。」即身义曰:「心王者法界体性智等,心数者多一识。」性灵集七曰:「真言大我本住心莲,尘沙心数自居觉月。」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观无量寿佛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叁种心,当得往生。(彼国者,西方安养净土也。) 一、至诚心,至,专也;诚,实也。谓此土众生,欲生彼国,当发专至诚实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故名至诚心。 二、深心,谓求无上佛果,必须心契深理;欲契深理,必须厚种善根。涅...
《三藏法数》 / 193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真言行者初入初地,见法明道,得无盖障叁昧,名曰净菩提心。大疏叁曰:「初入净菩提心门,见法明道,如识种子迦罗罗时。」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法界,即一切众生本有之心,诸佛所证平等之理也,而云叁处入者,由菩萨根有利钝,行有浅深,故所证入先后不定,遂分叁处也。 一、十住初心入法界,谓利根菩萨,即于初住位中,破无明惑,证入法界平等之理,得不退转,是名十住初心入法界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
《三藏法数》 / 332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时常忆念也。法华普门品曰:「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常念者,正念也。此正念有事理之二种。事之常念者昼夜二时行住坐卧念观音之神力而不忘也。理之常念,有四教之异。藏教之常念或观自他身内外不净,叁十六物之不净充满,或从死想至白骨想之九想一一...
《佛学大辞典》 / 443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天台以法华六瑞中雨华瑞之小大白赤四华配於四轮四种性四位,小白华当於铜轮习种性十住之开佛知见。见[四华]条。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信忍,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证,故名信忍。(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法忍,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
《三藏法数》 / 556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龙树之菩提心论分别菩提心之相為行愿,胜义,叁摩地叁种。第一起利益一切眾生而使成佛之愿谓之行愿菩提心。论曰:「行愿者,谓修习之人,常怀如是心:我当利益安乐无餘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婆伽婆者,总万德至极之名也。经云:婆伽婆具此七义。不翻华言者,多含义故。即五种不翻之一也。(五种不翻者,秘密不翻、多含义不翻、此方无不翻、顺古不翻、生善不翻。) 一、能破烦恼,破者,裂断也。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谓如来断诸烦恼,乃至无明之惑,净尽无余。...
《三藏法数》 / 703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难即厄难,苦恼之处也。谓火有焦身绝命之忧,故为初难。水有沉有浮,故为二难。罗刹虽暴,缓于火水,故为叁难。刀杖非随得随戮,必须研罪虚实,故为四难。鬼取非的,命衰逢害,故为五难。枷锁系身,未为失命,故为六难。怨贼觅宝,与宝即脱,故为七难。而此七难,一一皆有果报恶...
《三藏法数》 / 1174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大乘之教法。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所说。满六度之行而成佛之法门也。法相之叁时教,第二时空教已上也。叁论之二藏教,菩萨藏也。天台之四教。通教已上也。华严之五教,始教已上也。真言之十住心,他缘大乘心已上也。参照[大乘]条。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外相十二,谓发、毛、爪、齿、眵(尺支切)、泪、涎、唾、屎、尿、垢、汗也。 二、身器十二,谓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音方)、膏、脑、膜也。 叁、内含十二,含即含藏,谓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
《三藏法数》 / 92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乞食之法,一日止以七家为限,为无多贪故也。出家之人,常行乞食;复分作四分,故名乞食四分。 一分奉同梵行者,同梵行者,谓同修净行之人也。凡乞食时,必有同修之人看守房舍,或有老病不便行履者,得食归时,则以一分奉之,令其饱满,亦得安心修道也。 一分与穷乞人,与穷乞...
《三藏法数》 / 262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九品之名,声闻乘四果中预流、一来、不还之叁果云学人,阿罗汉果云无学人。此品记法华迹门叁周说法中之因缘周,由於彼等闻往昔之因缘,初迴小乘心,发无上菩提心,佛於彼等授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故谓之授学无学人记品,常略名人记品。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 《授学无学人记品》 / 本站介绍:妙法莲华经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境心,一如本净心。一道者,為一乘一如等,言其理,乃离诸造作及有為无為之别执,名為无為。是盖谓真言行者,超叁劫中,於第二劫虽了达万有唯心,心外无别法,而恐沈没於真如无為之中,故知於此住心,不坏因缘,而证法界...
《佛学大辞典》 / 494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分别一切之有為法為叁聚:一色法,二心法,叁非色非心法。如俱舍七十五法中不相应行之十四法,是非四大所成,故為非色,是非与心相应之法,故為非心,因而名為非色非心法。又如成实论,以无作色(俱舍曰无表色)為非色非心。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有二种:(一)顺流十心,一、无明昏暗。谓诸眾生从无始以来,暗识昏迷,无所明了,為烦恼所醉,於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瞋痴,广作诸业,由是流转於生死也。 二、外加恶友。谓诸眾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益加惑我,无由开悟而修善业,以是流转於生死...
《佛学大辞典》 / 982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网经上说菩萨之阶乘四十位,分為四位: 第一、十发趣。谓大乘之行人至十住初闻妙理,而发趣於佛地,故名发趣。一捨心、二戒心、叁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也。此十者,前八心為瓔珞所说十信中之八心,后二心為同经所说十住心之初后二心(...
《佛学大辞典》 / 290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谓决择是非议论得失,故名为论。 一、言论,谓以一切言说,决择是非,辩论得失,故名言论。 二、尚论,尚,高也,尊也。谓世间一切事理,随所尊尚,随所应闻,决择是非,辩论得失,故名尚论。 叁、诤论,诤,止也。谓以言论互止其失也。或因诸欲更相侵夺而起,或因身口恶行互...
《三藏法数》 / 291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率尔心,率尔犹卒然也。谓人一念之心,初对于境,卒然任运而起,未分别善恶,是名率尔心。 二、寻求心,谓人一念之心,既对于境明了,即推寻求觅而生分别,是名寻求心。 叁、决定心,谓人一念之心,于所缘境法,既能分别,则审知善恶,决定不谬,是名决定心。 四、染净心...
《三藏法数》 / 206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信不退,谓十信位菩萨发大信心,笃信中道圆妙之理,常住平等,不迁不变,信行满足,而无退转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二、位不退,谓菩萨十信满足,入十住位,乃至十行、十回向位,即得分见法身,住正定位...
《三藏法数》 / 491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华严十种佛之一。依心成佛,故曰心佛。又心中所现之佛,谓之心佛。又,是心是佛。故曰心佛。华严经五十二曰:「应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楞严经七曰:「如来无间顶相,无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观无量寿经曰:「是心作佛,是心是...
《佛学大辞典》 / 245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叁道之一。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諦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义,学人进取之道路也。积叁贤四善根之加行而生於世第一法无间之无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萨於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智二障,谓之见道。於其时之无漏智,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一苦法智忍,...
《佛学大辞典》 / 917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发大智心,谓欲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是名发大智心。 二、发大悲心,谓慈愍一切众生轮回生死,受种种苦,誓愿救拔,是名发大悲心。 叁、发大愿心,谓依四弘誓愿,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名发大愿心。(四弘誓愿者,众生无边誓愿度...
《三藏法数》 / 144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身密,语密,意密也。今分為如来自证之叁密与眾生修行之叁密而辨之,如来叁密者,身语意之叁业,本来平等,身等於语,语等於意,皆徧法界,谓為法佛平等之叁密。然则一切之形色為身密,一切之音声為语密,一切之理為意密也。而谓之為密者,非秘隐於人之谓,乃以此等之义為法佛自证...
《佛学大辞典》 / 709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出於本业经。一、信坚。别教菩萨於十住位修习空观,知一切之法皆為真諦而无毁坏者。二、法坚。别教菩萨於十行位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皆為俗諦而无毁坏者。叁、修坚。别教菩萨於十回向位修习中观知一切法皆為中諦而不毁坏者。四、德坚。别教菩萨於十地位修习中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世间天,与上之名天同。二、生天,与上之生天同。叁、净天,预流果至辟支佛之诸圣者也。四、义天,十住已上之菩萨能悟解大乘深义者。此四种天中,独不摄佛。见涅槃经二十叁。一、名天,即上之世间天也。二、生天,即上之生天也。叁、净天,诸圣者,之在人中者。与叁种天中之净...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法性土,谓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真如为体。然此身、土、体无差别,不变不迁,离相寂灭,是名法性土。 二、实报土,谓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以无漏五蕴为体。此由往昔修习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成就无碍庄严境智,融泯称实,感报之所招感,是名实报土。(无漏者,不漏...
《三藏法数》 / 509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日本真宗所谈。确得信心者,於现生住於所谓正定聚之不退位而未来必开涅槃之证也。现生十益中:「入正定聚益」是也。无量寿经下曰:「诸有眾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十住毘婆沙论易行品曰:「无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中略)人...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706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天台智者释法华经用四释:一因缘释,以四悉檀為因缘,而下四种之释义也。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叁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之义,原出智度论,龙树菩萨判释尊教化一代眾生之方法者也。今转用為释义之方规。惹眾生之乐欲為第一悉檀,使生信為第二悉檀,破恶...
《佛学大辞典》 / 721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境妙,境即理境。谓十如是等境,心佛及眾生是叁无差别不可思议也,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也。此有六境:一、十如之境,二、十二因缘之境,叁、四諦之境,四、二諦之境,五、叁諦之境,六、一諦之境。(二)智妙,智即全境而起之智。以境妙...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身精进,谓身勤修善法,昼夜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名身精进。(劝助者,奖劝赞助也。开化者,说法开导,化度于人也。) 二、心精进,谓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无有间歇,是名心精进。
《三藏法数》 / 84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能破暗,谓月盛满之时,清光普照,能使一切大地,悉皆明朗。犹如来种种说法,能破一切众生无明大闇也。 二、令见道非道,谓月盛满之时,普照大地,凡是路非路,令诸众生,悉皆明见。犹如来说法开示,正道邪道,人悉分别而知其可行不可行也。 叁、令见道邪正,谓月盛满之时...
《三藏法数》 / 633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四轮王之一。感得铜製轮宝而王二大洲之转轮圣王也。见[转轮王]条。 又十住菩萨习种性之人為铜轮王,化二大洲,故十住為铜轮位。圆教分证即之位也。仁王经上曰:「习种铜轮二天下。」同天台疏曰:「十住菩萨习种性人作铜轮王,王二天下。」止观二曰:「进入铜轮,破弊根本,本谓无...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瓔珞本业经上说:一习种性,十住也,与前同。二性种性,十行也,与前同。叁道种性,十迴向也,与前同。四圣种性,十地也,与前同。五等觉性,与前同。六妙觉性,妙极觉满。此中性虽通於六位,而种局在於因。故前之四位,正名為种。等觉虽犹在因,而胜於前位,故称為觉。不谓為种也...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心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不生染心,不生嗔心,不生憍慢心,不生悭贪心,不生邪见心,是名心清净。(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身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心既清净,再后受身,常得化生,是名身清净。 叁、相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身心既皆清净,则能具足相好,庄严其身...
《三藏法数》 / 123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大品般若说四念处等之叁十七品,次说叁叁昧,四禪,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捨,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之八种法。合為五十。此中四禪四无量心為属於色界之禪定,他皆為属於无色界之禪定。智度论二十一云:问曰:何以故次叁十七品,后说八种法?答曰:叁十七品是趣涅槃之道,...
《佛学大辞典》 / 329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是谓因果之理。佛教通之叁世说善恶应报之义。观无量寿经曰:「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止观五下曰:「招果為因,剋获為果。」十住毘婆娑论十二曰:「因以得知,得者成就。果者从因有,事成名為果。」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凡大乘菩萨之行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妙觉之五十二位,华严经等所说也。天台以之為别教菩萨之行位,而别立圆教菩萨之行位六即位:一、理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又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理性虽如是,然以未闻之而不知之,是等凡夫,唯於...
《佛学大辞典》 / 554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世俗智,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谓但有其名,而无其理也。(有漏者,谓漏落叁界生死也。) 二、法智,谓欲界苦集灭道四谛下,苦法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法智。(无漏者,谓不漏落叁界生死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
《三藏法数》 / 560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即梵语之阿毘跋致也。无量寿经上曰:「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十住毘婆娑论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法华经序品曰:「此於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不退转。」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叁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也。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
《佛学大辞典》 / 474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心為剎那生灭者,未来心未成故不可得,过去心既灭故不可得,现在心不暂停,故不可得。是谓之叁世心不可得。般若维摩诸经深明此旨。见[叁世不可得]条。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身业行慈,谓于诸贤圣及同修梵行人处,起慈善心,以为礼敬烧香散华,种种供养;若见其病苦,随时供给,令他欢喜,是名身业行慈。(梵行,即净行也。) 二、语业行慈,谓于诸贤圣及同修梵行人处,起慈善心,以语赞叹,彰其实德;他不闻者,令他得闻;复读诵经典,昼夜精勤,...
《三藏法数》 / 323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田以生长为义。谓人于应供养者而供养之,则能获诸福报。如农服力田亩,而有秋成之利,故名福田。 一、有作福田,谓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生恭敬心,修诸供养,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有冀望福报之心,乃是有为而作,故名有作福田。 二、无作福田,谓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
《三藏法数》 / 162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未得真证以来,总名凡夫,此中分内外二种。得似解之位為内凡,未得似解之位為外凡。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叁贤位為外凡。软、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為内凡。大乘之行位,以十信之位為外凡,十住已上之叁贤位為内凡。天台之六即,观行即以前為外凡,相似即為...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此係入於见道观四圣諦而生,无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识宗谓十六心悉為见道,俱舍宗谓前十五心為见道,后一心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或以為一转轮王之千子,或以為千手观音之化出,或以為千佛各别出生,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宝积经九曰:「过去有佛,曰无量勋宝饰净王如来。其时有转轮圣王,住清净大城,名勇郡王。王有千子,第一名净意,第千子名意无量。后又生二子:一名法意,二名法念。父王及千子共诣如来所,发...
《佛学大辞典》 / 708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唐朗州德山院释宣鑑,姓周氏,剑南人。幼出家,深明经律,最达金刚经,时称為周金刚。不信南方禪宗之道,山欲破碎之。负金刚经疏钞到灃州。见一婆子卖油糍,欲买之作点心。婆指其担云:这箇是甚麼?师曰:金刚经疏钞。婆云:我有一问,若道得,我当供上座油糍。若道不得,别处买去...
《佛学大辞典》 / 334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论叁曰:「或名种子识,能徧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述记叁末曰:「即為诸法為种子义,前第一心,是积集种在其中义。今此取能生诸法义,故二差别。」生诸法一一之原因,谓之种子。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转根本心得法身,根本心者,即第八识,谓善恶诸法,依此出生,故名根本心。此识转时,一切烦恼断灭已尽,即得法身。 二、转依本心得报身,依本心者,即第七识。谓依于根本而生,故名依本心。此识转时,一切智慧无不具足,即得报身。 叁、转起事心得化身,起事心者,即第六...
《三藏法数》 / 174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尔时金刚手。复说成就金刚萨埵。一字心大胜心相应。说此真言曰。 hūṃ si ddhi 吽(引) 苏悉 地 复次真言。若常诵持。得一切天人爱敬降伏。能令一切人见者欢喜。能成就一切心愿。悉皆圆满。速得成就金刚萨埵身悉地。现生世间。获得一切法平等金刚心。时会中诸地菩萨。...
《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祇经》 / 唐南天竺国三藏沙门金刚智译 / 634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22日谓法华一经,妙理玄微,人难信受。故先以瑞相警变常情,常情既变,而生渴仰,则闻法染心,妙道易阶,密有所表,故具明六瑞焉。 一、说法瑞,谓佛将说法华,先说无量义经,而为法华作序。从一法说无量义,会无量义归于一法,故无量义经为法华会多归一之序。经云:说大乘经名无量...
《三藏法数》 / 856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音samādhi,旧称叁昧,叁摩提,叁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於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於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
《佛学大辞典》 / 638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六种住者,约别教位次而论也。以此六人所证之位,皆不退失,故名为住。 一、种性住,种即能生之义,性即自分不改之义。谓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位中,道种成就,无有退失,数数增进,故名种性住。(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
《三藏法数》 / 529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皆称贤者,此就别教而论,盖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尽,尚有无明惑在,未入圣位,故名贤也。 一、十住,会理之心,安住不动,名之为住。一发心住、二治地住、叁修行住、四生贵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三藏法数》 / 282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大慈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是名大慈心。 二、大悲心,悲名愍伤,即拔苦之心也。谓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是名大悲心。
《三藏法数》 / 96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眾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有六所,谓之六趣,亦曰六道,一地狱趣Naraka-gati,八寒八热等之苦处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狱。二饿鬼趣Preta-gati,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也。与人趣杂处而不可见。叁畜生趣Tiryagyoni-gati,新译曰旁生趣,即禽兽之生所也,多以人界為依所而眼可见...
《佛学大辞典》 / 384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袈裟之异名。以袈裟之形相与敷物同也。十诵律七曰:「六群比丘以纯黑羊毛作敷具。」六物图曰:「通名者总括经律,名袈裟。(中略)或名卧具,或云敷具(皆谓相同被褥)。」 又敷於佛前之卓上者。汉字书卓围。经论曰敷具。十住论九曰:「诸佛师子座,金薄幃帐,柔软滑泽种种天衣,...
《佛学大辞典》 / 166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功圆而证得小果,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道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中间,为猒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是名退道声闻。 叁、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见声闻之形,引诱小乘,令入大乘,是名应化声...
《三藏法数》 / 236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支即支分,如树之根干,是一枝条有异,禅支之义亦尔,从一定心出生五支故也。又支持之义,谓定心浅薄,易于摇动,若得觉观等法支持,则定心安隐牢固,故名支也。 一、觉支,初心在缘为觉。谓行者于定中发初禅,清净色法,触其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初觉此触,故名觉支。 二、观...
《三藏法数》 / 272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言语亡思虑绝之意。与所谓绝言绝思,心言路绝,同义。谓无言语可以谈,非思虑所能及也。叁论玄义上曰:「诸法实相,言亡虑绝。」中论疏第一末曰:「大乘实相,言亡虑绝。」皆其例也。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性即圆明之真心。即自性清净心是也。楞严经一曰:「性心失真,认物為己。轮迴是中,自取流转。」 又禪宗往往以性心与心性颠倒通用。见[心性]条。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智度论四十八明佛之四无畏。法界次第下依智度论释之:一一切智无所畏,谓世尊於大眾中师子吼,我為一切正智之人,无些怖心也。二漏尽无所畏,谓世尊於大眾中师子吼,我断尽一切烦恼,无些怖心也。叁说障道无所畏,谓世尊於大眾中师子吼,障害佛道之法无些怖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密教為速疾成就悉地,辟除诸魔,结金刚甲冑之印。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曰:「次於诸有情,当兴大悲心,无尽生死中,恒被大誓甲,為净佛国土,降伏诸天魔,成最正觉故,被如来甲冑,二羽金刚拳,当心舒进力,二度相縈遶,心背次两膝,斋腰至两肩,喉项额又顶,各各叁旋遶,徐徐前...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 一、明利心中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宿无善根,现修定时,善法不起。但觉观攀缘念念不住,叁毒之中,或缘贪,或缘嗔,或缘痴,如是经年累月,而不得定。此为明利心中觉观发相。 二、半明半昏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摄念时,虽了觉观烦恼念念不...
《三藏法数》 / 218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韦提希闻观经之说法而开悟无生法忍也。观无量寿经曰:「说此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廓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心,愿生彼国。」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大日经转字轮品曰:「真言门修菩萨行,菩萨若欲见佛者:一若欲供养,二欲证发菩提心,叁欲与诸菩萨同会,四欲利益眾生,五欲求悉地,六欲求一切智智者,七於此一切佛心(阿字),当勤修习。」今此七句合為五点功德。初一句為发心,第二句為修行,第叁句為证菩提,第四、第五二句為...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於吾人之肉团心(心臟)观想八叶之莲华,示现胎藏界九尊之观法也。大日经疏十二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於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於此处思莲华之形。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此心即是莲华叁昧之因。以未能令开敷。故為诸烦恼等之所缠缚。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实之相也。...
《佛学大辞典》 / 339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二凡之一。声闻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修行位為外凡,四善根之位為内凡。又菩萨乘以十信之位為外凡,十住等叁贤之位為内凡。大乘义章十七末曰:「言外凡者,善趣之人向外求理,未能息相内缘真性,故名為外。六道分段凡身未捨故名為凡。」四教仪集註中曰:「相似见理名...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菩萨之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登其中十地之位谓之登地,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后也。而十地之间自初地至第十地之终要二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其初地称欢喜地,始断一分烦恼而悟一分法性欢喜之位也,以后登地之菩萨又名法身之菩萨。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传灯录十四谓石头迁法嗣潮州大颠,初参石头。石头问师曰:那个是汝心?师曰:言语者是。便為石头喝出。经旬日,师却问曰: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石头曰:除却杨眉动目将心来。师曰:无心可将来?石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心,无心尽同谤。师言下大悟。后辞师隐居潮州灵山。...
《佛学大辞典》 / 431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总称密教之法。以此宗之本意修叁密平等之叁摩地故也。菩提心论明叁种之菩提心。而密教之菩提心谓之叁摩地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心与心所也。心為身识等之心王。心数者新曰心所。為心王所有贪瞋等多数之别作用也。维摩经五曰:「徧知眾生心心数法。」俱舍论四曰:「心心所皆名有所依,託所依根故,或名有所缘,取所缘境故。(中略)或名相应,等和合故。」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谓行人熏修忏法,即当克取限期,破诸惑障。如修法华叁昧,以叁七日为期,于中礼佛忏悔,行道诵经,有事有理,俱当精进,故有二种心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叁七日,二十一日也。) 一、事中修一心精进,谓行人于道场叁七日中,行仪纯备。当礼佛时,一心虔恳,观想金容端严殊...
《三藏法数》 / 295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弥勒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彼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也。(梵语弥勒,华言慈氏。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一、无损害心,念佛之人,于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害,令得快乐,是名无损害心。 二、无逼恼...
《三藏法数》 / 442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转法轮请佛住世等也。而密教之劝请有二种:一,法会之初,劝请梵天夜叉等,以拂魔障者。二,正劝请所祈祷之尊也。其劝请分四方為四种。各随其修法之方角,而劝请其方面之善眾也。最胜王经叁曰:「劝请诸佛转大法轮。」十住毘婆沙论五曰:「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广弘明集叁十...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又云瞋恚。叁毒之一。梵曰讫罗駄Krodha,於苦与苦具憎恚,谓之瞋。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者。唯识论六曰:「云何為瞋?於苦苦具憎恚為性,(中略)瞋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大乘义章五本曰:「忿怒為瞋。」遗教经曰:「瞋心甚於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财悭,谓吝惜财物,无怜愍心,见诸贫穷困乏,不能惠施,是名财悭。 二、法悭,谓悭惜佛法,怀妒嫉心,恐他胜己,不肯教导余人,是名法悭。
《三藏法数》 / 63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涅槃经六举如来使者,於末世弘经,人天依止者四人,谓之人四依:一具烦恼性之人(即叁贤四善根),二须陀洹(即预流果),斯陀含(即一来果)之人,叁阿那含(即不还果)之人,四阿罗汉之人。是内证虽為大乘之菩萨,而外现声闻之相,传法化人者也。其内证之涅槃配於大乘之位次,诸...
《佛学大辞典》 / 267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尊也,主也,要也,自己尊崇主张之要旨也。辅行一之一曰:「宗者,尊也,主也」玄义一上曰:「宗者要也。」此宗有二种,一、成一宗而师资相承者,如印度之小乘二十部及成实宗之二十一宗,大乘瑜伽中观之二宗,支那之十叁宗,日本之十四宗是也。见[宗派]条。二、自家以一己之见判诸...
《佛学大辞典》 / 175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依即依止也。谓从五品位至等觉菩萨,堪为世间众生之所依止,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证果,故名人四依。(五品位者,随喜品、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也。) 五品十信为初依,五品、十信,皆圆教位次也。谓此位之人,观慧明了,达如来秘密之藏,能令众生闻法开解...
《三藏法数》 / 542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佛以色声等六尘而说法,眾生以眼等六根而悟解也。然六尘通他之佛土而言之,若就此土而论,则仅色声法之叁尘而已,如眼见经卷而悟解者,色尘说法也,耳闻金口之声教而悟解者,声尘说法也。意思惟法而悟解者,法尘说法也,其中此土之眾生,尤以耳根锐利,偏用声尘而说法。无量寿经上...
《佛学大辞典》 / 326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梵语地瑟娓曩Adhiṣṭhāna,译言加持。加附佛力於软弱之眾生,而任持其眾生也。又佛所加之叁密力,於眾生之叁业任持也。又祈祷者,為加附佛力於信者,使信者受授其佛力,故祈祷直曰加持。演密钞一曰:「地瑟娓曩此云加持,通叁义也。或云忆念,唯意密故。」同二曰:「言加持者,加谓...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涅槃经六说眾生信解大乘教典,於熙连河沙与八恒河沙之诸佛所闻法之功德。道绰之安乐集上明此中初之熙连河沙及叁恒河沙发心曰:「如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眾生於熙连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生诽谤。若有於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叁叁味,二、四禪定,叁、四无量心,四、四无色定,五、八背捨,六、八胜处,七、九次第定,八、十一切处,合為五十法。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大日经住心品大日如来分别瑜伽行者之心相,答金刚手菩萨之问。谓一贪心,随顺染法也。二无贪心,随顺无染法也。叁瞋心,随顺怒法也。四慈心,随顺慈法修行也。五痴心,不观法之是非善恶,遇便信受也。六智心,顺修殊胜增上法也。七决定心,尊教命如说修行也。八疑心,随所闻常生不...
《佛学大辞典》 / 886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有二说:(一)无畏叁藏禪要曰: 「一、菩提心不可退,有妨成佛故也。 二、不可捨叁宝而归依外道,是為邪法故也。 叁、不可毁谤叁宝及叁乘之教典,背佛性故也。 四、於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非凡夫之境故也。 五、若有眾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 1046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摄即摄取,亦摄受也。谓菩萨以此六种摄诸众生,过去已摄,现在今摄,未来当摄,乃至历尘数劫,无有疲厌,故名六种摄。(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顿摄,顿,遽也。谓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众生作父母想,随力所能,直以一切乐事饶益而摄取之,是名顿摄。(菩萨,...
《三藏法数》 / 380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导人入佛道者。佛菩萨之通称。释氏要览上曰:「十住断结经云:号导师者,令眾生类示其正道故。华首经云:能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佛报恩经云: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為常乐故。」法华经序品曰:「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法华经涌出品曰:「是四菩...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法华经有叁周说法,而华严经有五周因果:一所信因果,於第一会之二品(就六十经而云),明舍那之果德及其佛过去因人普庄严童子之因行。是明舍那佛之因果者,故谓之所信因果。以佛之因果為行者所信也。二差别因果,由第二会名号品至第六会小相光明品间有二十八品,此中前二十五品明...
《佛学大辞典》 / 352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古来华严经之偈曰:「叁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眾生,是叁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叁十七卷十地品曰:「叁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眾生然。心佛...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九种之方便也。原出於大日经第七增益守护清净行品,即胎藏次第修法中所诵九种之颂及其印契真言也。由此九种印明之方便力而成真实,或所修之法前后方便,故称為九方便一作礼方便,二出罪方便,叁归依方便,四施身方便,五发菩提心方便,六随喜方便,七劝请方便,八奉请法身方便,九...
《佛学大辞典》 / 861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佛所说之如来藏心也。楞伽经一部之所明者,以如来藏心為宗,故经之品名名為佛语心品。楞伽经註解一曰:「佛语心者即诸佛所说心法也。」宗镜录五十七曰:「楞伽经云:佛语心為宗,无门為法门。」检叁部之楞伽经不见此文。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故名随所欲缠现行。 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故名不随所欲缠现行。 叁、无所了知现行,谓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
《三藏法数》 / 958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佛告须菩提:“如汝所言:“何谓菩萨摩诃萨为摩诃衍三拔致?”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入于道地。云何菩萨入于道地?入一切诸法,无来亦无所去,无去亦无所坏。一切诸法不可知处、亦无想念,行十道地不见道地。何谓菩萨行十道地者?是菩萨摩诃萨行第一住者,当行十事。何...
《光赞经》 /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 4000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