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 条搜索结果

五眼

眼,即照烛之义。瑜伽师地论云:能观众色,故名为眼。眼是总名,从用分别,则有五种。 一、肉眼,肉眼者,假父母气血所成也。即人中能见之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内不见外,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因有色质障碍故也。 二、天眼,天眼者,谓诸天因修禅定而得也。此眼...

《三藏数》 / 322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十种行观一切

谓华严经十住品内,第叁修行住中,令此位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顶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观一切无常,谓此菩萨,但观一切诸,念念不停,刹...

《三藏数》 / 644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不受一切

心意解脱,而不取受一切也。华经化城喻品曰:「以不受一切故,而於诸漏心得解脱。」嘉祥华义疏曰:「心无爱着,故名不受。」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无為

小乘立叁无為:一择灭无為,旧云数灭无為。择者简择事物道理之智慧力也,数者智慧之数(有為之,诸数多故,总名為数),与择同。盖依智慧简择力断烦恼所显之一种灭諦,谓之择灭,其灭依择而得也。此灭体即為涅槃。名之為灭者,以其為灭烦恼而显之实体,且其体中有為诸相寂灭也...

《佛学大辞典》 / 453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二惑

一、现行惑,谓六根对六尘,现起贪嗔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是名现行惑。(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尘也。) 二、种子惑,种子者,即根本无明也。谓因此无明,则能生一切烦恼,障诸善,是名种子惑。

《三藏数》 / 115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二种供养

一、财供养,经云:所有十方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各有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鬘、音乐、伞盖、衣服及烧种种香,然种种灯,一一如须弥山。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是名财供养。(梵语须...

《三藏数》 / 305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梵天

梵天宫所行之治罚也。见[梵坛]条。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十宗收教

唐贤首藏国师为宗计不同,乃开十宗,判五教,收释一代圣教,理无不尽。故前六宗收小乘教,第七宗收始教,第八宗收顿教,第九宗收终教,第十宗收圆教。故云十宗收教也。 一、我俱有宗,谓此宗执着有我,及计有无等悉皆是有,是为我、俱有宗。 二、有我无宗,谓此宗计...

《三藏数》 / 651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五教佛身

五教者,即小、始、终、顿、圆也。佛身即如来之身也。如来之身,遍一切处,本无大小形量,但为众生根器利钝不同,故曲垂方便,演说种种门,示现种种身相。即有五教佛身之异也。 一、小教丈六金身,谓如来示现降生出家成道,于鹿野苑说四谛生灭之,专化二乘。而二乘但见丈六...

《三藏数》 / 478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二乘异同

华玄赞五论叁同七异,谓叁同者:一、同断烦恼障,二、同悟生空之理,叁、同得假之择灭无為。七异者:一、声闻根性钝,缘觉根性利,二、声闻依佛而出离,缘觉自觉而出离,叁、声闻藉声教,缘觉观理,四、声闻观四諦,缘觉观十二因缘,五、声闻分四果,缘觉唯一果,六、声闻练根...

《佛学大辞典》 / 656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智

一、世间智,谓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种种分别,执着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是名世间智。 二、出世间智,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一切智者,谓一切诸皆能了达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三藏数》 / 171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真如

梵音部多多他多Bhūtatathatā(此梵语出於金刚经之梵本,译曰真如性),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唯识论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於一切,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净心,...

《佛学大辞典》 / 410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四种方便

论问云:既说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古孔切)秽之垢,若不以方便磨治,终不得净。故说四种方便。(梵语摩尼,华言如意。) 一、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及观一切因缘和...

《三藏数》 / 363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种世间

一、器世间,世界如器,名器世间。乃是释迦如来所化之境,即叁千世界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叁千即小千、中千、大千也。) 二、众生世间,谓五阴和合,众共而生,间隔不同,故名众生世间,即释迦如来所化之机众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叁、智正...

《三藏数》 / 158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华严四分

一、信分,谓第一会菩提场中,说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名举果劝乐生信分,盖举扬如来依正二报难思之果,劝励当机闻而乐欲生其净信,故名信分。(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依正二报者,身为正报,国土是依报也。) 二、解分,谓第二会普光明殿,说十信...

《三藏数》 / 717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人家之门口也。具差别与趣入之两义。於有种种之差别。能使人趣入涅槃,故指经中為门。净土论註下曰:「门者入出义也。」大乘义章一曰:「门别不同,故名為门,又能通人趣入名门。」四教仪一曰:「门者以能通為义,佛教所詮正四句,通行人至真性实相之理,故名為门。」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七种礼佛

谓天竺勒那叁藏,睹此方俗,不习礼佛之仪,遂传此七种之。虽通云礼佛,而有是非浅深不同,盖欲令人知我慢、求名二种之非,而归于身心礼等五种之正,从浅至深,修行获益,故有七种礼佛之名也。(勒那,梵语具云勒那摩提,华言宝意,中印度人也。) 一、我慢礼,谓人礼佛,身虽...

《三藏数》 / 624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七种立题

隋天台智者大师,谓一大藏经题,不出人、、譬叁者而已。因以单复具足不同,遂立为七种也。 一、单人立题,单人者,如佛说阿弥陀等经是也。谓释迦佛为能说之人,阿弥陀佛为所说之人。此经以两土果人立名,故云单人立题。(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两土果...

《三藏数》 / 459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善根

一、无贪善根,谓于五欲之境,不贪、不着、不爱、不乐,此无贪,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根本,故名无贪善根。(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无嗔善根,谓于一切众生,不生愤恚,不欲损恼,此无嗔,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根本,故名无嗔善根。 叁、无...

《三藏数》 / 182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十种教体

教者,谓如来所说一大藏教也。体即体性,教之本也。然如来所说之教,诠显权实义趣,浅深不同,故分十体,收摄一切教罄无不尽也。(权者,叁乘权教,谓声闻、缘觉、菩萨也。实者,一乘实教也。) 一、音声语言体,谓言音语业为教体也。故佛唱号言辞,评量论说,是为教体。楞严...

《三藏数》 / 899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金刚童子

金刚童子之修。说二部之仪轨(仪轨名,出金刚童子之下)。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圆教

以名大乘穷极之实教。后魏光统律师立叁教,第叁為圆教。圆教之名,自此始。其后由晋华严经五十五:「尔时如来,知眾生应受化者,而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之经文而立名。天台宗判四教,第四為圆教,华严宗復立五教,第五為圆教。今依台宗之说释之...

《佛学大辞典》 / 466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开示悟入

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是显佛出世本怀之语。华经方便品曰:「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诸佛世尊欲令眾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见道...

《佛学大辞典》 / 339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五蕴

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為阴,又译為眾,新译為蕴。阴者积集之义。眾者眾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為自性。作有為之用,无纯一之,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见[阴]条),大别之五...

《佛学大辞典》 / 376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不如

之正理谓之如,不如者谓之不如。维摩经观眾生品曰:「此华不如,是以去之。」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凡明门约於增数,以欲徧摄之也。一一数中虽至无量而誥摄行要无过於二,即如行人。若能总识十重之二,始终无闕,则方可论道。以所谓十重之二,摄尽一切诸也。一真修,二教行,叁信,四乘戒,五福慧,六权实,七智断,八定慧,九悲智,十正助。此十双闕一,则一切诸增数...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达嚫

Dakṣiṇā,又作噠嚫、达嚫、达亲、达櫬、大嚫、檀嚫。财施之义。又右手之义,以右手受施物也。盖於斋食之后,施僧以财物,令右手受之也。僧对其施物為报之而说,称其说亦曰达嚫。是转财施之义而為施之义。义净叁藏谓為陀那伽陀或特欹拏伽陀,译作施颂。探玄记十八曰:「达[打...

《佛学大辞典》 / 439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玄门无碍十因

玄门者,即十玄门也。以此十性德为因,起大业用,令彼玄门诸,混融无碍,重重无尽。故云玄门无碍十因也。(玄者,妙也。) 一、唯心所现,谓世间、出世间一切诸,唯是真心所现。然唯心现,全是心,心既圆融,亦无碍。经云:知一切,即心自性。是也。 二、无定...

《三藏数》 / 816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四寻思观

小乘俱舍之四善根位,修十六行相观,成实宗修无常观。而大乘之相宗於此位修四寻思观与四如实观。是彼宗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也。四寻思观者,於诸有名,义,自性,差别之四种。名者,色受等之名也,义者,依名而詮之色受等体也,自性者,色受等各自之体性也,差别者,体中之种类差...

《佛学大辞典》 / 309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文殊护身咒

谓一字文殊之真言也。以齿[口临]二字或叱洛呬燄四字合成一字者。见文殊条下「一字文殊」项。

《佛学大辞典》 / 44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白槌

又曰白椎。凡鸣槌而白事者,皆是白槌也,然禪林独於开堂称為白槌,乃鸣槌一下,息静群喧,方白於眾,谓筵龙象眾,当观第一义。称之曰白槌,其次长老之对说终。白椎之人,更槌一下,白諦观如是。是曰结槌。祖庭事苑八曰:「白槌,世尊律仪,欲辨佛事,必先秉白,為...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六念

一、念佛,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叁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

《三藏数》 / 687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五力不可到

俱舍论云:若人舍命,应至无量世界外受生,此中阴识神游空而去,俄顷即到所生之处,皆由业力所持。虽禅定神通等力,而不能遮其不往,亦不能令其住于余道。故名力不可到也。(中阴者,谓诸众生身死之后,未曾托生,是名中阴也。) 一、定力,定力者,即诸佛大定之力也。谓诸众生...

《三藏数》 / 469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六忍

一、信忍,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皆悉空寂,能于空,忍可忍证,故名信忍。(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性相皆空也。) 二、忍,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

《三藏数》 / 556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爱染

贪爱染着之情也。烦恼之名。智度论一曰:「自爱染故,毁訾他人。」同叁十四曰:「爱染无门。」净住子曰:「洗除心垢,六尘爱染。」王维诗曰:「爱染日以薄,禪寂日以固。」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四事胜

一、根胜,谓菩萨根性聪利,胜于一切声闻、缘觉,是名根胜。(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道胜,为菩萨以慈悲心修行六度,既自度已,复能度脱一切众生,胜于声闻、缘觉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是名道胜。(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

《三藏数》 / 215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十八大经

又云十八明处。四韦陀与六论八论也。四韦陀出别项。六论者:一、式叉论,明六十四种之能。二、毘伽论,释诸无常之。叁、柯刺波论,释诸天仙上古以来之因缘名字。四、竪底沙论,释天文地理算数等之。五、阐陀论,释作首卢迦之。六、尼鹿多论,释一切物立名之因缘。八论者:...

《佛学大辞典》 / 213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十六

华严以十数為满数,摄无量无尽,真言密教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故画胎藏界之曼荼罗,其中臺八叶院最少之极,為十六指,其十六者眾生肉团心之八叶曼荼罗也,此八叶开人而有八种善知识之人与八种金刚慧印之。以成十六之数也。大日经疏五曰:「内心白莲华,此是眾生本心,妙芬陀...

《佛学大辞典》 / 387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婆伽婆七义

婆伽婆者,总万德至极之名也。经云:婆伽婆具此七义。不翻华言者,多含义故。即五种不翻之一也。(五种不翻者,秘密不翻、多含义不翻、此方无不翻、顺古不翻、生善不翻。) 一、能破烦恼,破者,裂断也。烦恼者,昏烦之恼乱心神也。谓如来断诸烦恼,乃至无明之惑,净尽无余。...

《三藏数》 / 703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五种藏

佛性论二谓真性有五藏之义:一、如来藏,自性是藏之义,以一切诸,不出如来之自性故。二、正藏,因是藏之义,以一切圣人四念处等之正皆取此性為境故。叁、身藏,至得是藏之义,以一切圣人信乐此佛性故,使圣人得身之果德故。四、出世藏,真实是藏之义,以此佛性离世间...

《佛学大辞典》 / 347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护摩

Homa,又作护魔,呼麼。译曰烧。原為事火婆罗门烧火祀天。彼以火為天之口,谓烧饗物於火,则天食之,而与人以福。密教取其设火炉,烧乳木,以智慧之火,烤烦恼之薪,以真理之性火為尽魔害之标帜。大日经护摩品说婆罗门四十四种之火,后说佛之火十二种。大日疏八曰:「护摩...

《佛学大辞典》 / 310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北斗

祈祷北斗星之修也,有二,属於通途者,谓之北斗尊星王,属於准大者,谓之如北斗(一切之修分大,准大,秘,通途四种)。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理事无碍十门

理者,一真界之性也;事者,一切世间之相也。盖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一切。故一切全理而不碍众相之发挥;真理全事而不碍一性之明现。十回向品云:于有为界,示无为,而不灭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而不分别无为之性。理事相望,融通无碍,互有不同,开为十门...

《三藏数》 / 748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胜学

一、增上戒学,谓具足受持大小乘戒,制伏过非,成就威仪,于诸戒而能增胜,是名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谓能舍欲界诸不善,得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于诸定心而能增胜,是名增上心学。(初禅、四禅,即色界天也。) 叁、增上慧学,谓于四圣谛等,如实能知,是名增上慧...

《三藏数》 / 141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五奇特梦

世尊往昔因中,在山修道,号善慧比丘,得五种奇特梦,走白普光如来,请为解说所梦之相。(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梦卧大海,普光云:梦卧大海者,汝身现居生死海中,未到彼岸,未证涅槃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梦枕须弥,普光云:梦枕须弥者,以表出生死海,登...

《三藏数》 / 263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道场观

真言行者观所住之道场及所信之佛身,谓為道场观。其所住之道场,分器界与道场之二段。而就其器界言之。则显密诸教所明,有叁轮五轮之不同。 今明其中叁轮,则初為风轮,次為水轮,次為地轮。此叁轮之种子為。摄大轨上曰:「最初於下位,思惟彼风轮,贺字所安住,黑光焰流布。归命...

《佛学大辞典》 / 603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不染世间

不染着世间尘欲之也。华经涌出品曰:「住於神通力,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如莲华在水。」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大乘十喻

一、如幻喻,谓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亦复如是。无明幻作,迷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空观者,谓观一切皆空也。) 二、如焰喻,谓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亦...

《三藏数》 / 814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非色非心

分别一切之有為為叁聚:一色,二心,叁非色非心。如俱舍七十五中不相应行之十四,是非四大所成,故為非色,是非与心相应之,故為非心,因而名為非色非心。又如成实论,以无作色(俱舍曰无表色)為非色非心。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百八烦恼

与[百八结业]同。又,五十校计经对於眼根之好色中有阴果,有集因,对於恶色中,有阴有集,对於平平色中,有阴有集。一根有六。六根合為叁十六,配之於心意识之叁世而有百八,是為百八烦恼,经中就五十一一举此百八烦恼。智度论七曰:「烦恼名一切结使,结有九,使有七,合為九十...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阐提

二种阐提之一。又曰断善阐提,阐提為梵语一阐提之略,不成佛之人也。以诽谤大乘而断善巧,故不可成佛也。见[阐提]条。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金缚

亦云不动明王之金缚。不动明王威力,如缚以金锁,令人身体不能动之。底哩叁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曰:「又欲禁他军阵眾令不动者,於自旌上画不动尊,四面四臂,身作黄色。上下出牙,作大忿怒瞋怖畏状,徧身火光作天兵势。行者以旌示彼军眾,復想圣者以羂索缚彼兵眾,即...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种证相不同

谓修习华叁昧,于叁七日中,一心精进,有叁种证相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异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 一、下根证相,谓行人于叁七日中,获得戒根清净,就中所证之相,亦有叁品不同。若于叁七日中,或得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利,道心勇发,是下品戒根渐...

《三藏数》 / 675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遍依圆叁性

一、徧计所执性,由凡夫之妄执认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徧计度一切,故曰徧计。為此徧计之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例如见绳而误以為蛇。非有蛇之实体。但妄情迷执為蛇耳。是曰徧计所执性,吾人於内外认实我执实亦如此。有為之万,為因缘假和合之,无一实我,无一实,...

《佛学大辞典》 / 503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一相

文殊功德庄严经下曰:「智上菩萨言:文殊师利以何一相而说於?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云何所说一相耶?智上菩萨答曰:文殊师利不见蕴及处界,亦非无见,亦非有见,於无分别,亦无所分别,又不於而见积集,亦不於而见散失,是即名為一相门(一)。师子勇猛雷音菩萨曰:若...

《佛学大辞典》 / 742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甘露

如来之教,譬之甘露。华经药草喻品曰:「我為世尊,无能及者。安稳眾生,故现於世,為大眾说甘露净。其一味,解说涅槃。」佛地论叁曰:「如来圣教,於诸外道一切世间邪劣教中,最為真实殊胜清净。犹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永不死故。」註维摩经七:「什曰:佛中以涅...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大论十种戒

一、不缺戒,谓修行之人,毁犯净戒,如器已缺,无所堪用。若能恒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戒,是名不缺戒。 二、不破戒,谓修行之人,毁犯戒,如器破裂,不堪为用。若能持护不犯,无有破损,是名不破戒。 叁、不穿戒,谓修行之人,毁犯戒,如器穿漏,不堪受物。若能持...

《三藏数》 / 471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非择灭无為

叁无為之一。灭者灭尽有為也,灭尽了,毕竟不生,曰无為。此灭有二种,以智慧之简择力断灭烦恼,不令再生,谓之择灭无為,即涅槃也。又不依择力,仅由缺有為之自生缘,而毕竟不生,谓之非择灭无為。盖择灭者,圣道所得,非择灭者,缘缺所得也。俱舍论一曰:「永碍当生得非择灭...

《佛学大辞典》 / 192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四种叁宝

叁宝有四种:一、一体叁宝,又云同体叁宝,又云同相叁宝。叁宝一一之体有叁宝之义,佛之体上有觉照之义者,佛宝也,有轨则之义者宝也,无违諍之过者僧宝也,乃至僧有观智者為佛宝,有轨则者為宝,和合者為僧宝。二、理体叁宝,於真如之体上立叁宝。真如之理体视觉性相,无违...

《佛学大辞典》 / 285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没时七秽行

一、百岁持戒,为恶所破,谓将灭时,有人持戒满百岁已,一弹指顷,遂为恶知识之所破坏,是为没时之秽行也。 二、久行慈心,为嗔所坏,谓将灭时,有人久行平等慈忍,未尝少息,一旦逆境现前,不能安忍,嗔恚倏起,坏灭善根,是为没时之秽行也。 叁、薄贱不随师教,谓...

《三藏数》 / 440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大乘百

束为五门:谓色十有一,心八,心所有五十有一,不相应行二十有四,无为六,共成一百也。 色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

《三藏数》 / 1706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二见

一、财慳,吝惜财物,见诸穷困不肯惠施者。二、慳,慳惜佛,不肯教导他人者。见地持经叁。 又一、有见,固执实有物之见也,又增益实性之妄见也。二、无见,固执实无物之见也。又损减实性之妄见也。此有无之二见,通於一切,边见中之断常二见,人身之有无二见也。智度论七曰...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无碍

一、总持无碍,谓菩萨获大总持,于种种善,持令不失;种种恶,持令不生。故一切言语诸分别悉知,皆不忘失,无所挂碍,是为总持无碍。 二、辩才无碍,谓菩萨获大辩才,于大小乘种种诸,随众生机,纵辩宣扬,悉使通达,皆无疑碍,是为辩才无碍。 叁、道无碍,谓菩萨获...

《三藏数》 / 153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五五百年

五五百年者,乃如来出世正、像、末之年数也。谓正一千年,像一千年,末一万年。今以二千五百年,分为五者。其初二五百年,为正之时,有修证解脱禅定之人。次二五百年,为像之时,人虽有修行,而无证果,唯有多闻布施之者。后五百年,乃末一万年之初五百年也,此时...

《三藏数》 / 391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方便

梵语傴和U āya,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对般若而释,则谓达於真如之智為般若,谓通於权道之智為方便。权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依此释则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称為方便。方者方,便者便用,便用契於一切眾生之机之方也。又方為方正之理,便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

《佛学大辞典》 / 888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五十

大品般若说四念处等之叁十七品,次说叁叁昧,四禪,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捨,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之八种。合為五十。此中四禪四无量心為属於色界之禪定,他皆為属於无色界之禪定。智度论二十一云:问曰:何以故次叁十七品,后说八种?答曰:叁十七品是趣涅槃之道,...

《佛学大辞典》 / 329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初中后叁唄

梵唄有叁节,初唄单云梵唄。復有如来唄与云何唄,在显行之事,用如来唄,在密行之事,用云何唄。如来唄曰:「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我归敬。」云何唄曰:「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復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中唄曰:「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復然,一切常...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加行位

唯识宗五位之第二。於十迴向之终,修四寻思四如宝之愿,得,顶,忍,世第一之四善根之位也。為入於见道,正通达於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际,故名為加行位。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唯识论九曰:「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又曰:「顶忍世第一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密配属

天台以轨统收一切之叁。真言以胎藏界之叁部又叁眾摄属一切之叁。今於叁密记叁,则一、佛部者,身密也,佛為身体,故配於身。莲华部者语密也,莲华部之主為阿弥陀,阿弥陀主说断疑之德,故以语配於莲华部。金刚部者意密也,金刚部為智慧,意者心了知,故以意配於金刚部。...

《佛学大辞典》 / 231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何耶揭唎婆像

一卷,失译人名。说马头观音之像及其坛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八字文殊

是亦取真言字数而名之。即唵之八字也。此為日本慈觉大师门徒最极之秘。避天变怪异日月蚀之灾及兵阵之难之也。其本经為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一卷(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八字叁昧),经曰:「若有诸国王统师欲斗战,书此陀罗尼於顶上安置,一心常亿念,不為怨敌害。一切诸刀杖...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八背捨

新曰八解脱。再加八胜处十一切处,谓之叁。此叁為远离叁界贪爱一具之出世间禪也。智度论二十一曰:「背舍為初门,胜处為中行,一切处為成就也,叁种观足,即是观禪体成就。」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施者,谓如来以此四施诸众生,令依此修证,不起邪见也。 一、一切万物,皆归无常,谓众生愚惑,不知世间有情、无情等物,悉皆有生有灭,有成有坏,毕竟无常;而反计有常。如来说,为断此计,故曰一切万物,皆归无常。 二、一切所有,悉为苦毒,谓众生愚惑,不知五阴等...

《三藏数》 / 256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十一智

一、世俗智,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谓但有其名,而无其理也。(有漏者,谓漏落叁界生死也。) 二、智,谓欲界苦集灭道四谛下,苦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智。(无漏者,谓不漏落叁界生死也。见惑者,谓意根对尘起诸分别也...

《三藏数》 / 560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师十德

华严经十地品中第九,善慧地菩萨修行一切功德行,愿作大师,善能守护如来藏,以无量善巧智慧辩才,能与大众而演说,令诸众生得大安乐。具兹十德,名为师。(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善知义,善知义者,谓菩萨无碍之智,善知一切诸句义差别也...

《三藏数》 / 476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令他欢喜

一、身业行慈,谓于诸贤圣及同修梵行人处,起慈善心,以为礼敬烧香散华,种种供养;若见其病苦,随时供给,令他欢喜,是名身业行慈。(梵行,即净行也。) 二、语业行慈,谓于诸贤圣及同修梵行人处,起慈善心,以语赞叹,彰其实德;他不闻者,令他得闻;复读诵经典,昼夜精勤,...

《三藏数》 / 323字 / 3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五力

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一、信力,谓信正道及助道,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谓行此正道及助道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

《三藏数》 / 275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正像末

凡一佛出世则以其佛為本,立正,像,末之叁时。然诸经皆说正像之二时,大悲经独说正像末叁时。又如杂阿含,俱舍论,唯说正之一时。一正,正者证也,佛虽去世而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证果者,是為正时。二像,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仪行仪不...

《佛学大辞典》 / 489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十玄门

又曰十玄缘起。华严宗所立。示四种界中事事无碍界之相者。通此义,则可以入华严大经之玄海,故曰玄门。又此十门互為缘而起他,故曰缘起。至相大师,承杜顺之意,创说於十玄章,贤首於五教章中卷敷演之。但次第不同。然贤首更於探玄记一说十玄,稍异於此,清凉全依之。 一,同...

《佛学大辞典》 / 1469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顺分

顺為顺益之义,分為部分之义。顺益其所顺之部分名為顺分。此有叁种:一顺福分,為感世间可爱之果之有漏善根。五戒十善等是也。二顺解脱分,解脱為涅槃。為定能感涅槃果之有漏善根。此善生巳,则使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之,若闻说生死有过,诸无我,涅槃有德,身之毛竪,悲...

《佛学大辞典》 / 472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外道四论

一、常论,谓外道计我及世间之,皆是常住;又见诸识流转相续,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无断绝故,发起常见,是名常论。 二、边无边论,谓外道若忆念坏劫,坏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有边想。若忆念成劫,成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无边想,是名边无边论。(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三藏数》 / 322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品四善根

声闻,独觉,佛叁乘之善根也。此中声闻与部行独觉之二者,转於,顶,二善根已生之位,而得无上正觉也。彼若得忍,则无成佛之理,何则,彼已超脱恶趣故不能為利物化生往於恶趣也。顶忍之叁者,转得為独觉,以彼不须利生之化用故也。其次麟角独觉与佛,於等四善,无移转之理,...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行蕴

造作於有為之因缘迁流於叁世,谓之行。此中除色受想识四者,其他之有為,名行蕴。五蕴之一。蕴者积集之义,是亦有為之通名也。俱舍论一曰:「四餘為行蕴。」颂疏一曰:「四者谓色受想识,除四蕴外,诸餘心所有四十四及十四不想应,此五十八是四蕴餘,总名行蕴。造作迁流二...

《佛学大辞典》 / 211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阿梨吒

Ariṣṭaka,巴Ariṭṭhaka,木名。翻梵语九曰:「阿梨吒,应云阿梨瑟吒,译曰无环。」木槵子也。 又比丘名。阿梨吒,亦名阿利吒。此云无相。是人生邪见,言须陀洹斯陀含皆有妻室,亦不障道。牵此自比,故生邪见。言婬欲非障道也。萨婆多论云:此人先是外道弟子。外道邪见师遣入佛...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昧

梵音samādhi,旧称叁昧,叁摩提,叁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於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於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

《佛学大辞典》 / 638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杜口

之玄妙不可说,杜其口而止也。僧肇之无名论曰:「释迦掩室於摩竭,净名杜口於毘耶。」叁论玄义曰:「释迦掩室净名杜口。」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ka,又作葛,嘎,揭,柯,羯,箇,各,紺。悉曇体文叁十五字中喉声之第一。五十字门之一。字记曰:「迦。」寄归传曰:「脚。」金刚顶经字母品曰:「迦字门,一切,离作业故。」文殊问经曰:「称迦字时,是入业异熟声。」大庄严经曰:「唱迦字时,出入业果声。」涅槃经曰:「迦者...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

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华文句云论列十七种者皆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谓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于叁...

《三藏数》 / 1032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二十难

一、贫穷布施难,谓人自厄于贫乏,而能随力辍己济人,是为难也。 二、豪贵学道难,谓人处于豪贵,而能厌于欲乐,折节求道,是为难也。 叁、判命必死难,谓人能尚义轻生,决志判命;或为舍身,济彼饥苦;或为忠臣,以死徇节,是为难也。 四、得睹佛经难,谓人或生边地,不知...

《三藏数》 / 662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别教无量四谛

别教者,别前藏、通,别后圆教也。无量四谛者,谓此教独菩萨;菩萨所化众生既无量,其所用门亦无有量。故云:苦有无量相,十界果报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门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是名别教无量四谛。(别前藏、通者,此教...

《三藏数》 / 418字 / 3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对无之语。如龟毛兔角体性都无者,谓之无,如他之事物体用非无者,谓之有。涅槃经十曰:「本有今无,本无今有。叁世有,无有是处。」 又於因明宗之前句,名為有,后句名為。即前句有后句之之义。例如声(是有),无常(是)合二者而名為宗。因明大疏上本曰:「...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二种结界

一自然界。大者如阎浮一洲,小者如一洲一岛,自然限结界之区域者。二作界,作羯磨之而限定大小之摄僧界摄衣界乃至戒场等者。而自然中但得作最初结界之一,其餘之羯磨,则必於作界中行之。见行事钞上之一。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又曰顶位。四善根之一。四善根中,顶之二者為动善。忍,世第一之二者為不动善。是动善中之最极犹如人之顶也。故名顶。俱舍论二十叁曰:「动善根中此最胜如人顶,故名為顶。或由此是进退两际如山顶,说名為顶。」唯识论八曰:「寻伺位极,故復名顶。」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空如来藏

如来藏者,真如之德名。真如之体性毕竟空寂,不止一切染净之,如明镜内无一实质,故谓為空。非谓真如之体是无也。大乘止观一曰:「此心性,虽復缘起建立生死涅槃违顺等,而復心体平等,妙绝染净之相。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所起染净等,亦復性自非有。」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言...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义欢喜

观无量寿佛经疏,因释:阿难及天龙等闻,欢喜作礼而去,故以叁义释之。(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遇人欢喜,人即佛也。谓佛具足四无碍智,说观彼佛之离于错谬,今遇此人,宁不欢喜,是名遇人欢喜。(四无碍智者,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智也。彼佛即梵...

《三藏数》 / 321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自在等因宗

外道计六宗之一。即摩醯首罗外道也。计世间之不平等,皆自在天所作,一切者皆从自在天生,皆由自在天灭。凡神论的要素,谓自在天之身有八分,虚空為头,日月為眼,大地為身,河海為尿,山丘為粪,风為命,火為热气,而一切眾生為身中之虫也。又主张大梵,时,,空,我等之变化。...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文殊八字

八字文殊之修也。见[文殊]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轮日

佛初在鹿野园说之日,八月八日也。俱舍宝疏一曰:「定转轮日者,诸经论中皆云波罗奈国鹿野苑中為五比丘转四諦轮,说中间事日数不同,然不指陈说月日者不可凭準。唯有婆沙及释律论,分明指陈说月日,应依此文。婆沙一百八十叁云:佛於迦栗底迦月日半第八曰度阿若憍陈那,...

《佛学大辞典》 / 170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八字叁昧。為八字文殊之本经也。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菩萨十施

一、分减施,谓菩萨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妙饮食,分与众生,然后乃食。复念身中八万尸虫,依我身住,愿令普得充满。于凡所受之物,悉亦如是,是名分减施。(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竭尽施,谓菩萨得上妙饮食,香华衣服,资生之具。或有人言:汝今所有,...

《三藏数》 / 870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福业

一、施福业,布施也。二、平等福业,起平等之慈悲爱护之心也。叁、思惟福业,思惟出世之要也。出增一阿含经十二叁宝品。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金刚心

言菩萨之大心,坚固不能破坏如金刚也。智度论四十五曰:「一切结使烦恼所不能动,譬如金刚山,不為风所倾动。诸恶眾生魔人来,不随意行,不信受其语。瞋骂谤毁,打击闭繫,斫剌割截,心不变异。(中略)人来斲凿毁坏,诸虫来啮,无所亏损,是名金刚心。」教行信证叁末曰:「真实心...

《佛学大辞典》 / 265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又曰人,我。有情曰生。非情曰。如云生二空,生二忍等。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金刚藏

处胎经所说八藏之一。结集等觉菩萨於金刚心位断极微细无明以证佛果之门者。叁藏数叁十一曰:「金刚藏者,谓佛所说等觉菩萨修因感果,以其破惑之智最為坚利,能断极后微细无明之惑,故名等觉菩萨,為金刚心是也。」 又(菩萨)见[金刚藏菩萨]条。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二无我

一、人无我,自主自在之我為我。凡夫不了五蕴假合和之义,固执实有自主自在之人体,曰人我,今了五蕴假和合之义,达实无人体,曰人无我,是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者也。二、无我,固执诸有实体,有实用,曰我,今了诸因缘生之义,达实无自性,曰无我,是為...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二悭

一、财悭,谓吝惜财物,无怜愍心,见诸贫穷困乏,不能惠施,是名财悭。 二、悭,谓悭惜佛,怀妒嫉心,恐他胜己,不肯教导余人,是名悭。

《三藏数》 / 63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教起十因

谓如来出现说华严经,必有因缘。故出现品云: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以无量因缘而得成就,令斯教兴。故以因缘二字,各开十义,以显无尽。先彰十因,后显十缘。故云教起因缘也。 一、应尔,应尔者,理本当然也。谓如来出现,应说此华严经故。所以诸佛,皆于无尽世...

《三藏数》 / 741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六十心

大日经住心品大日如来分别瑜伽行者之心相,答金刚手菩萨之问。谓一贪心,随顺染也。二无贪心,随顺无染也。叁瞋心,随顺怒也。四慈心,随顺慈修行也。五痴心,不观之是非善恶,遇便信受也。六智心,顺修殊胜增上也。七决定心,尊教命如说修行也。八疑心,随所闻常生不...

《佛学大辞典》 / 886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四善根

,顶,忍,世第一之四加行也。见[加行位]条。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因缘依

谓一切诸发生所亲依者。唯识论规定诸心心所為有所依之,举叁种所依,此即其中之一也。对於增上缘依及等无间缘依而言,谓一切诸各自之种子也。一切有為,皆依各自之种子而生起,若离种子之因缘,则决无生者。斯一切种子,為诸之原因,又為诸依生之所依,故名之曰因缘...

《佛学大辞典》 / 455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甘露灭

甘露為涅槃之喻,得涅槃而灭生死,谓之甘露灭。维摩经佛国品曰:「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同註:「肇曰:大觉之道,寂灭无相。至味和神,喻若甘露。」天台之维摩经会疏二曰:「见四諦理,名得甘露。正习俱尽,故名灭也。」止观辅行一之二曰:「见无諦理,离生死,名...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性虚空十义

谓真如性体,广博无量,犹若虚空,有斯十义也。 一、无障碍义,无障碍者,谓真如性体,于一切诸,圆融通达,悉无障碍也。 二、周遍义,周遍者,谓真如性体,于一切处,无不周遍也。 叁、平等义,平等者,谓真如性体,于一切,等无有异也。 四、广大义,广大者,谓真如性...

《三藏数》 / 291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八种

一、叁叁味,二、四禪定,叁、四无量心,四、四无色定,五、八背捨,六、八胜处,七、九次第定,八、十一切处,合為五十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四加行位之一。之位也。见[]项。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密教十重戒

有二说:(一)无畏叁藏禪要曰: 「一、菩提心不可退,有妨成佛故也。 二、不可捨叁宝而归依外道,是為邪故也。 叁、不可毁谤叁宝及叁乘之教典,背佛性故也。 四、於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非凡夫之境故也。 五、若有眾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 1046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翻叁染成叁德

翻即翻转之义。叁染者,谓苦、惑、业也;以其皆能染污本性,不得清净故也。叁德者,谓身、般若、解脱,皆具常乐我净之德,名为叁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常乐我净者,不迁不变常也,离生死苦乐也,自在谓之我也,惑尽谓之净也。) 一、翻苦身成身德,谓于生灭无常之身,...

《三藏数》 / 281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恒河沙

涅槃经六说眾生信解大乘教典,於熙连河沙与八恒河沙之诸佛所闻之功德。道绰之安乐集上明此中初之熙连河沙及叁恒河沙发心曰:「如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眾生於熙连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生诽谤。若有於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四加行

於大乘相宗以等四善根為五位中加行位,故以四加行為四善根之异名。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佛之说,能摧破眾生之恶,犹如轮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巖石。故谓之轮。又佛之说,不停滞於一人一处。展转传人,如车轮然。故譬為轮。行宗记一上曰:「轮者,摧业惑故。」维摩经佛国品曰:「叁转轮於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智度论八曰:「佛转轮,或名轮,或名梵...

《佛学大辞典》 / 329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一体叁宝

慧海禪师曰: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心是,不用将。佛无二,和合為僧。即是一体叁宝。经云:心佛与眾生。是叁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九会曼陀罗

是金刚界之现图曼荼罗也。东方為正面,第一会置中央,自东面右旋而置八会,合為九会。第一会乃说大日如来以五相现成等正觉,成佛后,自金刚叁摩地现出叁十七尊乃至外部诸眾摄化眾生之状者,故名成身会。為曼陀罗之根本,故或名為根本会。或就其诸尊之活动作业,名為羯磨会。是四曼...

《佛学大辞典》 / 518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有為

一色。质碍之。小乘俱舍,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也。大乘相,五根,五境,处所摄色之十一也。二心。虑知之。俱舍心王一与心所四十六之四十七也。大乘心王八与心所五十一之五十九也。叁非色非心。俱舍不相应之十四也。大乘不相应之二十四也。...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六种本迹

本,谓根本,如树之有根也。迹,犹足迹。如人依处,则有行迹,故名本迹。 一、理事本迹,谓从实相真谛之理为本,出生一切诸,俗谛之事为迹。此迹虽名为事,乃理中所具之事,亦属于理,故名理事本迹。(真谛者,谓泯绝一切也。俗谛者,谓建立一切也。) 二、理教本迹,谓...

《三藏数》 / 416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二我见

一、人我见,一切凡夫,不了人身為五蕴假和合,固执人有常一我体之恶见也。二、我见,一切凡夫,不了诸之空性,固执有真实体用之妄见也。起信论下末曰:「人我见者,计有总相主宰,我见者计一切各有体性。」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异熟等五果

性相门分别因果之相,因分六种,果分五种:一、异熟果,以恶业招来世叁恶之苦果,以善业招来世人天之乐果。苦乐之果性,皆為无记,与业因之善与恶之性异,故曰异熟果。自六因中之异熟因而来。二、等流果,依前之善心而转生后之善心,依前之恶心而益生后之恶业,依前之无记而生后之...

《佛学大辞典》 / 356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般若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此叁般若体是圆常大觉也。即此一觉,有叁种德,故名叁般若。 一、实相般若,谓本觉之体,非寂非照,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非寂非照者,寂谓寂静,照谓照明,寂照皆言非者,用遮二边,以显中道实相之德也。一切种智者,谓知一切诸佛之道,知...

《三藏数》 / 302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俱舍四善根

,总相念住后念所生之善根,名。有下中上叁品,皆具观苦集等四圣諦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者,圣火之前相,圣火譬见道之无漏智。其圣火将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虽退堕所得之,或断善,造无间之业,堕於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二顶上...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八部般若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既多,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焉。 一、大品般若,谓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叁十七道品等,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余之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也。以其卷帙多故,是名大品般若。(...

《三藏数》 / 885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无住

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着,随缘而起,故云无住。故无住者万有之本也。维摩经观眾生品曰:「从无住本立一切。」同註曰:「什曰: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為有无之本。」起信论义记上曰:「夫真心廖廓。(...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不分教五意

不分教五意者,唐清凉国师,推原佛教有此五种意也。 一、理本一味,殊途同归,谓佛所说诸,理本无二,随机异解,故有殊途。机见虽殊,终归一实,故不分也。 二、一音普应,一雨普滋,谓佛一音说,平等普应,大小机器,皆得利益。如大地草木,一雨普滋,故不分也。 叁、原...

《三藏数》 / 290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一、教,释迦一代所说之十二分教是也。二、行,依教修行之四諦十二因缘六度等是也。叁、证,依行证果之菩提涅槃二果是也。此叁者,该收一切之佛也。十地论叁曰:「第二大愿有叁种:一切诸佛所说轮皆悉受持者,谓教,修多罗等,书写供养读诵受持為他演说故。摄持一切佛...

《佛学大辞典》 / 253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心宝

心中具无量之宝财,故曰心宝。宗镜录九曰:「一切宝中心宝為上,故知一切宝皆归宗镜中,无有无量财珍宝而不积集。」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世路

叁界中有為之别名。世者过现未之叁世也,有為為叁世通行之路,故名世路,又可破坏者為世,无常之所依為路,是有為之状体也。俱舍论一曰:「诸有為,谓色等五蕴,亦世路。」同颂疏曰:「有為是叁世路,世之路故名為世路,依主释也。又解,此有為可破坏故,名之為世。无...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方便

疏云:方是智所诣之偏,便是善权巧用之能。巧用诸,随机利物,故云方便。(偏者,即小乘偏权之也。) 一、自行方便,谓佛及四十一位,心内所证不思议二谛之理,是名自行方便。(四十一位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及等觉菩萨也。等觉者,望后妙觉犹有一等故也。...

《三藏数》 / 280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菩萨修十种念处

念即能念之智,身即所念之处,智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菩萨于十种,常自观察,是为十种念处也。 一、身念处,身以积聚为义,谓积聚诸根而成身也。菩萨观察所有身中,从我所起,诸不善,皆悉远离;又当从顶至踵,遍观其身,而悉无我。是身不净,臭秽可恶。作是观时,身...

《三藏数》 / 874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五因

以四大种為能造之因,以诸色為所造之果,是有五因:一、生因,生四大种所生之色,名為生因。二、依因,造色生已,而随逐於大种如弟子之依於师,故名依因。叁、立因,任持四大种所造之色,如持壁画,名為立因。四、持因,使所造之色,相续而不断绝,名為持因。五、养因,增长四大...

《佛学大辞典》 / 302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阿罗汉所不习十一

一捨戒,二不净,叁杀生,四盗,五不食残食。六妄语,七群党,八恶言,九狐疑,十恐惧,十一受餘师及受胞胎。见增一阿含经四十六。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四相

表彰有為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叁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為有為。无此四相者為无為。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為相,若有此,应是有為。与此相违是无為。此於诸能起名生,...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经含四义

一、义,即可轨可则之义。谓如来所说之经,十界同遵,无不轨则故也。(遵,依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 二、常义,常即不迁不变之义。谓如来所说之经,叁世而不改易故也。(叁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三藏数》 / 158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平等

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也。华经方便品曰:「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五位

佛家建立诸,先有叁门:一小乘俱舍宗立七十五,小乘成实宗立八十四,大乘相宗立百,总以之收束於五位:一、色,有物质之形者,又以物质為因而生者。二、心,了识事物者。叁、心所,随附於心而起者,是為心所有之,故名心所。四、不相应,不附随於心者...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

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华文句云:论列十七种者,皆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

《三藏数》 / 1000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身

有四种:、报、应之叁身。自性、受用、变化之叁身。、应、化之叁身。、报、化之叁身是也。见叁字部叁身条附录。 又叁身有二种。见[身]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普门

华严经所明一门之中摄入一切,谓之普门,又云普。探玄记二曰:「入缘起陀罗尼,一门中即摄圆融界,故云普门。」又曰:「一门有一切门名普门。又若依普门一位即一切位。」 又佛菩萨神通之力开通无量之门,示现种种之身,圆通一切眾生,亦名普门,如观音之普门示现,大日之普...

《佛学大辞典》 / 228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见惑品数

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八十八者於一切烦恼中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之十惑,名為本惑,餘悉名随惑。此中小乘贪瞋痴慢之四,通於见修二断,疑与五见者,唯见断也。此见断之十惑,就所迷之諦理而差别為八十八使也。又大乘贪、瞋、痴...

《佛学大辞典》 / 999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十报

修十种之行,成无為之果报,故曰十报。一、行者意无為,但守行,二、可思惟意不离身,叁、可识世间麤细,四、可弃憍慢,五、可着意观心,六、可多修观,七、身受苦,不中止,八、可止定意,九、当知一切人在於食,十、当证理使意勿疑。见十报经。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谛

谛即审实之义。谓观世间、出世间一切诸,不出空与色、心。经云:我以叁谛,摄一切。是也。 一、空谛,空即虚幻之义,谓谛审一切众生及与世界等,性相本空,虚假不实,是名空谛。 二、色谛,色即质碍之义,谓谛审世间众生色身及山河大地种种形相,乃至意识所缘一切境界,...

《三藏数》 / 174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周徧含容观十门

华严宗所立五观中之第五,周徧含容观立十门:一、理如事门,是与上事理无碍中第七真理即事门同。二、事如理门,是与第八即理门同。叁、事含理事门,谓诸事与理无异。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共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界,由剎等诸,既不离界,故俱在一尘中而现,如...

《佛学大辞典》 / 553字 / 2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名詮自性

名詮自性者,名字显自性也,如言诸行无常,诸為名字,是名之眾多之名字,但只詮眾多之自性,故云名詮自性。又诸為眾多之名字,故不分有為无為,通於一切。加行无常叁字而成句时,詮差别之义。考其故,行者迁流之义,有為之通名也。诸有為,皆為无常,故云诸行无常。以差别於...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一心

一切之,尽為此心所生之唯心论的见地也。唐华严经叁十一曰:「叁界所有,唯是一心。」晋华严经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而无造。」心地观经八曰:「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色故。心如僮僕,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身...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oṁ,胎藏界之陀罗尼,冠曩莫之语,金刚界之陀罗尼冠唵之语。秘藏记末曰:「唵字有五种义:一归命。二供养。叁惊觉。四摄伏。五叁身。」一归命者,归依於佛,献无二之命之义也。所归之佛体有自佛他佛之二,自佛者,自心之本觉佛,即在缠如来也,莲华叁昧经所谓「归命本觉心身,(...

《佛学大辞典》 / 500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梵字。Cha,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车、绰、撦、捙、瑳、[奢多]。其字义说者不一。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称磋字门,一切影像不可得故。」大日经二曰:「车字门,一切诸影像不可得故。」是由梵语车野Chāyā,有影之义,故有此说。新华严经七十六曰:「唱车字时...

《佛学大辞典》 / 311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身偈

佛有生身身二种,故舍利亦有二种,八石四斗之遗骨,生身之舍利也。所说之妙身之舍利也。故谓之身舍利偈,又云颂舍利,略曰身偈。说四諦中苦集灭叁諦之偈颂也。而常约於其说苦諦之诸从缘生一句,称為缘生偈,又曰缘起偈,智度论十八引[虫毘]勒论中所说曰:「佛於四...

《佛学大辞典》 / 554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小乘叁藏

一、小乘经藏,谓阿含等经,唯谈真空寂灭之理,诠示声闻、缘觉修行证果之,是名小乘经藏。(梵语阿含,华言无比。) 二、小乘律藏,谓四分等律,唯制小乘之人,即声闻、缘觉所持之戒,是名小乘律藏。(四分者,一比丘、二比丘尼、叁受戒、四灭诤也。) 叁、小乘论...

《三藏数》 / 167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二十犍度

一,受戒犍度,说受戒之,故名。二,说戒犍度,说每月说戒懺悔之,故名。叁,安居犍度,说每年自五月(旧律),六月(新律)。安居之,故名。四,自恣犍度,说夏安居竟日,使比丘随意举他所犯之罪而懺悔之之,故名。五,皮革犍度,就比丘着皮革说其,故名。六,衣犍...

《佛学大辞典》 / 410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四加行

唯识五位中第二之加行位。有,顶,忍,世第一之四种差别,故曰四加行。见[加行位]条。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梵语优婆罗叉U arakṣa,译曰律,毘尼Vinaya。译曰律者,义翻也(毘尼之正译曰灭,或调伏)。律犹言,禁制之也。又詮量,詮量罪之轻重也。大乘义章一本曰:「律者,外国名优婆罗叉,此翻名律。解释有二:一就教论,二就行辨。若当就教,詮量名律。若当就行,调伏名律。毘尼之...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至涅槃正道之也。无量寿经下曰:「奉持经戒,受行道。」四十二章经曰:「為沙门受道者。」维摩经方便品曰:「不捨道而现凡夫事。」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2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破斋

八斋戒為一日一夜之戒。以不过中食之斋為主,其他受持不杀等之八戒也。若半途而破戒,為食事,曰破斋。破斋之罪,堕於地狱或龙畜等。苑珠林有破斋篇。盂兰盆经疏记下曰:「鍼咽鬼,谓腹大如山,咽如鍼孔,谓破斋夜食盗窃眾僧之食故。」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缘之一。思惟离人我相一味平等之理也。例如慈悲。深见诸因缘生之理而起平等之慈悲谓之缘之慈。涅槃经十四曰:「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皆从因缘生,是名缘。」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八犍度

一、杂犍度,杂说四善根,四圣果,有餘涅槃,无餘涅槃等,故名。二、结使犍度,结使者,烦恼之异名也。说叁结,五盖,五上分结,五下分结等,乃至百八烦恼,故名。叁、智犍度,智者智慧也。说二智,叁慧,四智,八智,十智等,故名。四、行犍度,说身口意叁业之所行,叁业道,乃...

《佛学大辞典》 / 190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我闻

一切经之初,置我闻二字者,息世之执竞,且证亲闻之无谬。我者阿难自谓也,註维摩经一:「什曰:若不言闻,则我自有。我自有,则情有所执。情有所执,諍乱必兴。若言我闻,则我无,则无所执。得失是非。归於所闻。我既无执,彼亦无竞。无执无竞。諍何由生?肇曰:出经者,明...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九无学

无学位有九根之别:(一)一退相,二守相,叁死相,四住相,五可进相,六不坏相,七不退相,八慧解脱相,九俱解脱相也。中阿含经第叁十福田经曰:「云何九无学人?思,昇进,不动,退,不退,护,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成实论...

《佛学大辞典》 / 464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本末

增一阿含经十八曰:「今有四本末如来所说,云何為四?一切诸行无常,是谓初本末如来所说。一切诸行苦,是谓第二本末如来所说。一切诸行无我,是谓第叁本末如来所说。涅槃永寂,是谓第四本末如来所说。」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善宿男

受持八戒之优婆塞也。新云近住男。又名长养男。凡布萨(旧曰善宿,新曰长养),有在家出家之二,出家之布萨,每半月之说戒是也,在家之布萨,受持八戒是也。智度论十叁曰:「今日诚心懺悔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是则布萨,秦言善宿。」俱舍论十四曰:「言近住者谓...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