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 条搜索结果

七种无上

一、身无上,谓如来以叁十二,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身无上也。(叁十二者,足下安平、千辐轮、手指纤长、手足柔软、手足缦网、足跟满足、足趺高好、腨如鹿王、手过膝、马阴藏、身纵广、毛孔生青色、身毛上靡、身金色...

《三藏法数》 / 1100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如来叁十二

谓如来应化之身具此叁十二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人天中尊众圣之王也。 【一足安平】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也(奁力盐切奁底者即盒底也)。 【二千辐轮】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圆满有如千辐轮也。 【叁手指纤长】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𦟛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余...

《三藏法数》 / 998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 一、总,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 二、别,多即非一为别,...

《三藏法数》 / 351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额上珠

各人固有之佛性,譬之额上之金刚珠。涅槃经七曰:「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间有金刚珠。与餘力土较力扑。而彼力士,以头抵触其额上,珠寻没肤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处有疮,即命良医,欲自疗治。时有明医,善知方药,即知是疮因珠入体,是珠入皮,即便停住。(中略)是时力...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轮品第二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整理衣服。顶礼佛足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我今问世尊 无量功德海 唯愿赐开许 为解释除疑 世尊告曰。汝真善士。于一切法智见无碍。为欲饶益他有情故请问如来。随汝意问。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令汝心喜。于是地藏菩萨摩诃萨。...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9356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13日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

我今顺瑜伽 金刚顶经说 摩尼莲花部 如意念诵法 修此三昧故 能如观自在 先择其弟子 族姓敬法者 多人所敬爱 智慧而勇进 决定毗离耶 觉慧常不舍 尽孝于父母 净信于三宝 乐修菩提行 于四无量心 刹那无有间 常乐大乘法 住于菩萨戒 恭敬阿阇梨...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 /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 5865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4月08日

诸法实

是名究极之真理之嘉名也。或曰真如。或曰法性。或曰实际。皆同体异名也。虽然,诸宗自有常用之语,华严约於中諦,频唱法界,天台约於性具之妙有,盛鸣诸法实。所以然者以空中之真諦,為诸宗之通谈,妙有之俗諦,独限於台家故也。故言具一字弥显今宗。诸法实者,诸法為十界因果...

《佛学大辞典》 / 908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种行观一切法

谓华严经十住品内,第叁修行住中,令此位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观一切法无常,谓此菩萨,但观一切诸法,念念不停,刹...

《三藏法数》 / 644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无见顶

佛叁十二中乌瑟腻沙中之好也(為大,好為小)。佛顶上有肉块隆起為髻形,谓為乌瑟腻沙,顶上肉髻等,於此中有一切人天不能见之顶点,故名无见顶。观佛经叁曰:「佛顶肉髻生万亿光,光光次乃至上方无量世界,诸天世人十地菩萨亦不能见。」观无量寿经曰:「唯顶...

《佛学大辞典》 / 230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轮清净偈

心地观经一曰:「能施所施及施物,於叁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此一偈说无叁轮故云叁轮清净偈。布施之时诵之故又云布施偈。参照[叁轮]条。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忍有二种

谓菩萨能安忍世间有情无情种种苦恼之事。然心有广狭,根有胜劣,行有浅深,故分世间、出世间二种之别也。(有情恼,谓蚊虻蚤虱等。无情恼,谓风寒雨湿等。) 一、世间忍,谓菩萨以有漏心,依诸福业,安忍世间种种苦恼违逆等事,是为世间忍也。 二、出世间忍,谓菩萨但为利益一...

《三藏法数》 / 159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

一、假名,谓世间一切事物及以众生,虽因众缘和合而有种种名字,皆无自性,虚假不实。众生迷故,于此假名,起执取,故名假名。 二、法,谓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以肉眼观故,则见是有;以慧眼观故,则见是无。众生迷故,于此等法,起执取,故名法。(五蕴者...

《三藏法数》 / 239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六染心

六染心者,谓心体本净,离诸妄染,以依不觉,忽起无明,由无明熏习力故,遂有六种染心之。 一、执想应染,谓于苦乐等境,不了虚无,妄起执着,与心应,见、思烦恼之惑污其净心,故名执应染,即是六粗中第叁执取、第四计名字也。(见、思者,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

《三藏法数》 / 520字 / 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七大

大即体性圆融周遍无外之义。盖由万法不离地水火风而成,依空建立,因见有觉,因识有知,举此七种,则自他依、正、色、心,一切万法无不摄矣。然以众生迷失本心,根尘对起,知见妄分,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但于日镜和合处见火起,月珠和合处见水生,各不容,执成碍,殊不知如...

《三藏法数》 / 832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种秘密

一、令入秘密,声闻之人,执着空法,谓一切法皆空。如来为说大乘之法,破其执空之见,令生胜解,得入圣教,是名令入秘密。 二、秘密,如来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为破诸外道、凡夫邪执着有之,是名秘密。 叁、对治秘密,谓如来宣说隐密之教,皆是对彼众生过失而调...

《三藏法数》 / 213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贤首五教

贤首国师,唐则天时,于王宫讲华严经,感五云凝空,四华垂地,因赐以贤首之号。师以如来所说之法,而有浅深不同,乃约义立此五种之教。以华严一经,是佛称性宣扬圆融法界之性,判为一乘圆教。余经律论,判属小、始、终、顿四教,故名贤首五教。(五云者,五色之云也。四华者,四...

《三藏法数》 / 542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能持

依梵网经之授戒法,戒和尚向受者十重禁一一说其戒,问汝能持之否,受者答以能持,此於言下受得戒也。梵网经义疏上曰:「直说十重,问能持不。次第答能。」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佛说秘密经卷下

尔时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复于世尊大毗卢遮那如来本来无性法中。以寻求慧而请问言。世尊胜三摩地当云何修。 尔时世尊大毗卢遮那如来。赞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即说颂曰。 善哉金刚大萨埵 善哉金刚众妙宝 善哉金刚正法门 善哉金刚胜事业 善说此经秘密义 是即无上金刚乘...

《佛说秘密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诏译 / 3594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22日

分别悉地分第五

尔时彼持诵行人。被诸魔障种种恼乱欲令退心者。既知是魔。即须作法而为除解。得除解已。身心安静无恼无垢。譬如明月得云退散。离于障闭朗然天际。住于空中照耀无碍。彼之行人持诵修行。获离魔障亦复如是。又复持诵不获成就者。譬如种子因地因时。风雨不愆溉润无失。乃可生芽以至成...

《妙臂菩萨所问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诏译 / 2440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23日

教令轮身

行教令轮之身也。诸明王现忿怒之者。凡一一之佛,有叁种之轮身:本地之佛体,為自性轮身,现菩萨之身為正法轮身,现明王忿怒之為教令轮身。例如大日如来為自性轮身,般若菩萨為正法轮身,不动明王為教令轮身。又金刚萨埵為正法轮身,降叁世明王為教令轮身也。秘藏记钞二曰:「...

《佛学大辞典》 / 458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法身

有二种(一)罗什叁藏所立。一法化生身,由法性化现之化身佛也。二五分法身,戒定等之五分功德也。叁实法身,空性之诸法实也。註维摩经叁曰:「什曰:法身有叁种:一法化生身,金刚身是也。二五分法身。叁诸法实和合為佛,故实亦名法身也。」(二)天台所立。一但空法身,...

《佛学大辞典》 / 245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己身弥陀唯心净土

谓万法唯一心,故生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叁十二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观经疏曰:「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名心是佛。」...

《佛学大辞典》 / 523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常念

时常忆念也。法华普门品曰:「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常念者,正念也。此正念有事理之二种。事之常念者昼夜二时行住坐卧念观音之神力而不忘也。理之常念,有四教之异。藏教之常念或观自他身内外不净,叁十六物之不净充满,或从死想至白骨想之九想一一...

《佛学大辞典》 / 443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有作

对无作之语。与[有]同。传通记杂钞五曰:「旧译经论云有作无作,新译经论云安立非安立。安立者有作义也,非安立者无作义也。」 又有作者犹言有為,谓因缘所生之法也。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无碍

又云无阂,无碍。自在通达而无碍也,自在涉入而无碍也,自在融通而為一体也。如灯光互涉入,是无碍之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心常安住无阂解脱。」往生论註下曰:「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门无碍也。」即身成佛义曰:「无碍者,涉入自在义。」往生要集中本曰:...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菩萨五种

一、怜愍,谓菩萨以慈悲菩提之心,愍念一切众生,广行方便,饶益摄受,是为怜愍。 二、爱语,谓菩萨能于一切佛法,巧妙宣说,柔言软语,令诸众生,而得正信,是为爱语。 叁、勇健,谓菩萨为众生故,于诸难行苦行而悉行之,不生退屈,是为勇健。 四、开手,开手...

《三藏法数》 / 189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始生天有五种

一、光明覆身,谓人初生天时,光明覆身,身无衣服,心作是念,勿令他天,见我裸露,即于念时,他见有衣,而实无衣,是为第一。 二、欲见园林,谓人初生天时,已见天上所有之物,生希有心,而于园林等则未曾见,故欲见之,而遍观看,是为第二。 叁、见天女生惭,谓人...

《三藏法数》 / 218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诸法寂灭

诸法之实,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谓之寂灭。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法寂灭,不可以言宣。」又曰:「诸法从本来,常示寂灭。」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大乘义章十八曰:「大小对,则大乘得成法身,般若,解脱之叁德涅槃。小乘不成,此有五义:一有无分别,小乘之叁德是有法,涅槃之体是无法。有无别体,故不成。大乘之叁德体是有法,大乘之涅槃亦是有法。有义并,故得成。二常无常分别,小乘之叁德体是无常,涅槃之体是常,...

《佛学大辞典》 / 776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实无

一实之妙体,绝待不二而离诸虚妄之,是曰一实无。无方圆之,如水之妙体。此即诸法之实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也。」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理事无碍十门

理者,一真法界之性也;事者,一切世间之也。盖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一切法。故一切法全理而不碍众之发挥;真理全事而不碍一性之明现。十回向品云: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理事望,融通无碍,互有不同,开为十门...

《三藏法数》 / 748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涅槃像曼陀罗

画释尊横卧宝床,五十二类异眾围绕之而哀慟之也。画虚空云中有一僧,携锡杖立於前,无数天人从於后而降临之者,是尊者阿那律(又曰阿泥楼駄),於如来身入棺后,昇忉利天,以世尊入灭之事,告摩耶夫人,摩耶闻之哀慕,自天下趣於双树间也。见摩訶摩耶经下。佛北首下娑罗树之枝...

《佛学大辞典》 / 271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道场观

真言行者观所住之道场及所信之佛身,谓為道场观。其所住之道场,分器界与道场之二段。而就其器界言之。则显密诸教所明,有叁轮五轮之不同。 今明其中叁轮,则初為风轮,次為水轮,次為地轮。此叁轮之种子為。摄大轨上曰:「最初於下位,思惟彼风轮,贺字所安住,黑光焰流布。归命...

《佛学大辞典》 / 603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禪定

略云四禪,新云四静虑。修此四禪定生於色界之四禪天也。此四禪内道外道共修之,在因者超欲界之惑网,在果者生於色界,且為生诸功德之依地根本,故曰本禪。 (一)初禪,初禪之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禪具八触十功德。 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摄心,故气息调和,觉此...

《佛学大辞典》 / 1048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如者如法之各各之也,如法之实也。如地之坚,如水之湿,谓之各各之是事之如也。然此各各之事,非实有,其实皆空,以彼此之诸法以空為实,空者,是诸佛之实也,此实之如,称為如。故实即如也。又此如為诸法之性,故名法性,此法性為真实之际极,故曰实际。故如...

《佛学大辞典》 / 380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大乘十喻

一、如幻喻,谓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迷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空观者,谓观一切法皆空也。) 二、如焰喻,谓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

《三藏法数》 / 814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鱉谋猴肝

有鱉与林间一獼猴亲,屡往游。其妇妒之,欲杀獼猴,止夫外出,佯卧病,谓夫言:吾病甚重,当得汝所亲獼猴之肝,吾乃活。夫不得已,往请弥猴,谓将供小食,獼猴曰:吾居陆地,卿在水中,安得从。鱉曰:吾当负卿。獼猴便从之。负至中道,谓獼猴言:所以请卿者,因吾妇病困,欲得卿...

《佛学大辞典》 / 199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又曰轮。塔上之九轮也。者表,表高出,故谓之。又者视也,人仰视之,故云。行事钞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轮者,圆轮耸出,以為表故也。」名义集七曰:「言轮者,僧祇云:佛造迦叶佛塔,上施盘盖,长表轮。经中多云轮,以人仰望而瞻视也。」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佛说秘密经卷中

尔时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复白世尊大毗卢遮那如来言。世尊云何是金刚杵。复云何是莲华。 尔时世尊大毗卢遮那如来。告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言。金刚手一切如来安住之智即金刚杵。本部贤圣和合应是谓莲华。而彼金刚杵住于莲华上。由是出生一切如来。彼诸如来身即毗卢遮那。如是作已。...

《佛说秘密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诏译 / 3357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22日

境界

起信论所说叁细之一。自第二之转现一切之境界者。亦名现。又名现识。唯识论所谓果能变。与识之自体分所现之分同。起信论曰:「境界,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观音顶上十一面

千光眼秘法经曰:「顶有十一面。当前叁面為菩萨,右边叁面白牙出上,左边叁面忿怒,当后一面暴笑,顶上一面如来。」见[十一面观音]条。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法门

文殊功德庄严经下曰:「智上菩萨言:文殊师利以何一而说於法?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云何所说一法耶?智上菩萨答曰:文殊师利不见蕴及处界,亦非无见,亦非有见,於法无分别,亦无所分别,又不於法而见积集,亦不於法而见散失,是即名為一法门(一)。师子勇猛雷音菩萨曰:若...

《佛学大辞典》 / 742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证不同

谓修习法华叁昧,于叁七日中,一心精进,有叁种证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异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 一、下根证,谓行人于叁七日中,获得戒根清净,就中所证之,亦有叁品不同。若于叁七日中,或得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利,道心勇发,是下品戒根渐...

《三藏法数》 / 675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悉地分品第七

复次苏婆呼童子。我今说成就转近悉地法者。其念诵人当生发爱乐心。不得攀缘杂染之境。亦不辞饥渴寒热等苦。于诸违法外之境。心不动摇。逢境不乱。一切蚊虻及蛇等。诸恶毒虫皆不敢害。毗舍阇鬼及诸饿鬼富单那等诸余鬼类。不敢近过念诵人影中。何况触身。所出言教人皆信受。转如聪...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 / 唐天竺三藏输波迦罗奉制译 / 1700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23日

见道

叁道之一。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諦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义,学人进取之道路也。积叁贤四善根之加行而生於世第一法无间之无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萨於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智二障,谓之见道。於其时之无漏智,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一苦法智忍,...

《佛学大辞典》 / 917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密

身密,语密,意密也。今分為如来自证之叁密与眾生修行之叁密而辨之,如来叁密者,身语意之叁业,本来平等,身等於语,语等於意,皆徧法界,谓為法佛平等之叁密。然则一切之形色為身密,一切之音声為语密,一切之理為意密也。而谓之為密者,非秘隐於人之谓,乃以此等之义為法佛自证...

《佛学大辞典》 / 709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华严宗叁观

初祖杜顺依华严经而立。谓之法界叁观。法界者所观之境,叁观者能观之心也。一、真空观,穷尽法界之事,无一有自尔之别性,皆归於平等之空性,以空為性也。空者非顽无之空,真如之理性超然而离诸,故名為空观。吾人所见之森罗万象,悉為妄情之偏计,犹如空华之实性為虚空,於口...

《佛学大辞典》 / 428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净秽四句

净秽者,谓佛说华严经,或在清净之土,或在秽恶之土也。 一、唯染,染即秽染,谓佛于娑婆世界摩竭提国等处而说是经,隐覆净,故名唯染。(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 二、唯净,净即清净。谓佛于华藏世界而说是经,其地金刚,无有染,故名唯净。 叁、...

《三藏法数》 / 191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枝末无明

对根本无明而得名。起信论谓眾生不达一法界之理忽然妄念微动,谓之根本无明,依此根本无明而起之业,见,境界叁细,名為枝末无明。又五住地中,第五之无明住地名根本无明,前四住地即见思之惑,名枝末无明。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阿弥陀好印

阿弥陀之好印,有显密之别,密教有胎金之别,显教有坐立之别。密教中四方之四佛,惟阿閦等叁佛,胎金两部,各改其方易其名,独於西方之阿弥陀无所改易,是為表无量寿佛之灭度无期也。其好,胎藏界為金色之螺髮形,结定印,目稍闭而视下,是乃法藏比丘出家成道之。金刚界為...

《佛学大辞典》 / 390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引业

对满业之语。牵引眾生五趣四生之业也。又名引因,索引业,或总报业。但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少异。毘婆娑论十九及俱舍论十七等,谓业能引眾同分等,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谓之满业。是盖引业约因而解,满业约果而解之故,业果对也。唯识论述记二等,则别有业业对,果果对...

《佛学大辞典》 / 432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减缘减行

缘者,指上界四諦与上二界四諦之八諦。行者,指欲界四諦下十六行与上二界四諦下十六行之叁十二行。自声闻乘四善根之初至忍法之上忍,连环普观此上下八諦之叁十二行,同自中忍之位,一行减之,遂至留苦或道等之一行,谓之减行,每减其四行自减一諦,故谓之减缘。其所以...

《佛学大辞典》 / 421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万四千

对於劣应身(即化身佛)之叁十二八十种好,而胜应身有八万四千之与好。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一一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清净

一、心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不生染心,不生嗔心,不生憍慢心,不生悭贪心,不生邪见心,是名心清净。(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身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心既清净,再后受身,常得化生,是名身清净。 叁、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身心既皆清净,则能具足好,庄严其身...

《三藏法数》 / 123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大海十

海以深广为名,以喻如来智海,深广无涯。故经中以大海十,喻十地菩萨修行,而得入于佛之智海也。 一、次第渐深,此喻欢喜地菩萨修行,入于智海,渐次而进,而能成就大愿也。 二、不受死尸,此喻离垢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功德清净,离诸垢染也。 叁、余水入失本名,此喻...

《三藏法数》 / 458字 / 3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諦

一、俗諦,迷情所见世间之事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諦。又此事,於俗為实,故云諦。二、真諦,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諦。又此理性,於圣為实,故云諦。经论所说,其名称不一,涅槃经仁王般...

《佛学大辞典》 / 540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有為

经中说四有為法,又说叁有為,叁有為者:一生,二住异,叁灭也。此中第二之住异,俱舍论有二说:一者谓住者异之别名也,住必有异,故异,谓之住异,非住与异之二。佛说生异灭之叁者,欲於叁世迁流之,使有情生厌畏也。生者引未来之法,使流入现在,异与灭者...

《佛学大辞典》 / 257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智境四

谓于有所证取之心,迤逦浅深,有此四之异,故后之叁,皆因我根本而立,与金刚般若四所言不同,盖彼于迷妄之心,执为四故也。 一、我,我者,谓众生于涅槃之理,心有所证,而其有所证取之心,执着不忘,认之为我,名为我。经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是也。(梵语...

《三藏法数》 / 358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万字

卐之形也。是印度传之吉祥标,梵名室利靺蹉洛剎曩Śrivatsalakṣaṇa,即吉祥海云也。罗什玄奘诸师,译之曰德字。魏菩提流支於十地经论十二译此语為万字。此中室利靺蹉即卐译為万者,為功德圆满之义。故吉祥海云之义,译无咎。惟洛剎那译為字者,是与恶剎那之语混,梵语洛剎...

《佛学大辞典》 / 1106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分别成就分品第五

复次苏婆呼童子。时彼行者于诸障难。得解脱已。身心清净无诸垢秽。譬如明月而埋于云。云除散灭丽乎光天。于虚空中朗然显现。念诵人所修种种功德。除断毗那夜迦所作障难。悉皆消灭。亦复如是。所持真言悉得成就。譬如种子因地及时并雨溉灌。润泽调顺。得好风雨。然后芽生乃至成熟。...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 / 唐天竺三藏输波迦罗奉制译 / 1392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23日

说法四谤

一、定有是增益谤,定有者,谓不知真如之理,离寂灭,性本不有,而言真如决定是有者,则成增益谤也。 二、定无是损减谤,定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不可变坏,性本不空,而言真如决定是无者,则成损减谤也。 叁、亦有亦无是违谤,亦有亦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是即有之空,...

《三藏法数》 / 212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六字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名号也。佛号正為阿弥陀佛之四字,南无译為归命,是虽為能归之,然就行者之所称,故开举能归之言而為名号。弥陀之名号,特由之而成就机法一体愿行具足之深义也。观无量寿经曰:「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大乘七善

夫七善之法,乃通大小。今依法华所明,是圆顿大乘之七善也。 一、时节善,谓法华一经,具乎序、正、流通叁分。即初善、中善、后善也。盖如来演说圆顿一乘之法,虽该序、正、流通,皆是当机得益之时,是名时节善。 二、义善,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其义深远,即是顿教了义之理,...

《三藏法数》 / 376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解脱有五义

一、生死不能缚,生死即五阴起灭轮转之也。众生为生死所缚,菩萨不为生死所缚,故云生死不能缚。 二、境不能缚,境即一切境界之也。菩萨离凡,虽见一切境界而不生着,故云境不能缚。 叁、现惑不能缚,现惑即现前分别之见也。菩萨于所见之境不着,而能见之心亦无,故...

《三藏法数》 / 219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识缘境广狭

一、眼识缘唯实唯量境,谓眼见色时,即有识生,能缘青黄赤白实有之色,名为性境。此识对境名为现量,以其但能见色,未起分别,是故所缘之境狭也。(性境者,谓现前所有实见之境也。现量者,谓见现前之色,而能量度也。) 二、耳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耳闻声时,即有识生,能闻言语...

《三藏法数》 / 719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宗

是通大小乘而判其宗旨者,有二种,一北齐大衍所立,一净影所立,名异义同也。今為便於解释计,先述净影。一立性宗,是小乘中之浅者。说诸法各有体性者。但其说皆由因缘而生,与外道之立自然性者不同。如发智,六足,俱舍等诸论所说,萨婆多宗是也。二破性宗,是小乘之深者。说诸法...

《佛学大辞典》 / 471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心识各自固有之性能,谓之行。心识以各自之性能,游行於境之上,又行於所对境之状,故名行。唯识论二曰:「识以了别為行故。」心识对於事物之境时,必现其影像於心内,如镜之於物指其心内之影像而谓之行。唯识述记叁本曰:「者体也,即谓境,行於境,名為行。...

《佛学大辞典》 / 338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身

身即聚集之义。瑜伽师地论云:佛、菩萨是能说者,语是能说,名句文身是所说,声名句文和合,即为此方能诠之教体也。 一、名身,名即名字。楞伽经云:名身者,谓依事立名;盖一名非身,众名连合,方名为身。又唯识论云:名诠自性,是为名身。(名诠自性者,谓诸法自性,由名...

《三藏法数》 / 270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病

修禅定者,须善识病源,设或不知,则难于治疗,疾苦仍,行道有妨。能明四大五脏五根病发之,善加调治,则身心安隐,不废修业矣。 一、四大增动病,四大,地水火风也。一大不调,诸患并起。地大增故,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诸患生;水大增故,痰癊胀满,饮食不消等诸患生;...

《三藏法数》 / 374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天人将死时现五种之小衰与五种之大衰。见[五衰]条。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支提

Caitya,又作支帝,脂帝,支徵。新作制多,制底,制底耶。积聚之义。以积聚土石而成之也。又谓世尊无量之福德积集於此也。义翻云灵庙。或言有舍利云塔婆,无舍利云制底。或谓总云塔,别云制底。或谓制底与塔婆其义同,无有无总别之差。寄归传叁曰:「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共集以...

《佛学大辞典》 / 390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华严经题七字义

一、大,大即常体得名,常遍为义。谓旷兼无际,体不变易,竖穷叁际,横亘十方也。(叁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叁世也。) 二、方,方即就法得名,轨持为义。谓双持体,十界常规,能令一切众生师轨执而生解也。(双持体者,体即是性,谓持性与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

《三藏法数》 / 335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教起十缘

一、依时,时即说经时分也。谓如来心冥至道,则混一古今。一念与多劫圆融,本无时分可限。今以无时之时,略显十时,恒演此经。经云:诸佛得菩提,实不计于日。是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十时者,一念时、尽七日时、遍叁际时、摄同类劫时、收异类劫时、以念摄劫时...

《三藏法数》 / 728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图等。皆梵语窣堵波(Stū a,巴Thū a)之讹略也。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又名俱攞。译言聚、高显、坟、灵庙等。别有所谓支提或制底(Chaitya),言不藏身骨者。或通称為塔。亦曰支提。法华义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地持云:...

《佛学大辞典》 / 468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

一、标,标即表也。谓如见烟,即知是火等,是名标。 二、形,形即形状。谓长短方圆等,是名形。 叁、体,体即体质。谓如火以热为质等,是名体

《三藏法数》 / 75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别教无量四谛

别教者,别前藏、通,别后圆教也。无量四谛者,谓此教独菩萨法;菩萨所化众生既无量,其所用法门亦无有量。故云:苦有无量,十法界果报不同故;集有无量,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恒沙法门不同故;灭有无量,诸波罗蜜不同故,是名别教无量四谛。(别前藏、通者,此教...

《三藏法数》 / 418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种分别真伪禅

一、辨邪伪禅发,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或觉自身如缚如压,或时身轻欲飞,或欢喜躁动,忧愁悲思,如是种种邪伪之,与禅俱发。心若爱着,即与鬼法应,多失心颠狂。是故修禅定者,于此诸,即当一心寂静,辨其邪伪,知彼虚诳,不爱不着,则自然灭谢,是为辨邪伪禅发。...

《三藏法数》 / 193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善恶

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经下曰:「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佛学大辞典》 / 1135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智慧之貌。谓佛之光明也。佛之光明,為佛智显於外之貌也。净土论註下曰:「光明智者。佛光明是智慧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 又起信论所说六尘之一。於叁细中第叁境界,起妄心智用,而分别可爱不可爱之境也。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宗十异

华严纲要辩性二宗之十异。一、一乘叁乘异,法宗以叁乘為真实,一乘為方便,法性宗以叁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实。二、一性五性异,法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眾生為了义,一性皆成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别為方便,一性皆成為真实。叁唯心真妄异,法谓万法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生,法性...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解脱,言无生死之也。二、离,言无涅槃之也。叁、灭,言生死涅槃之无,其无亦无。即非有非无之中道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如来说法,一一味,所谓解脱。」文句七上曰:「解脱者,无生死,离者,无涅槃,灭者无,亦无。」又曰:叁有...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无我

一、人无我,自主自在之我為我。凡夫不了五蕴假合和之义,固执实有自主自在之人体,曰人我,今了五蕴假和合之义,达实无人体,曰人无我,是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者也。二、法无我,固执诸法有实体,有实用,曰法我,今了诸法因缘生之义,达实无自性,曰法无我,是為...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文字

詮表义理之具也。实本离文字,但不假文字,不能詮实,故文字者乃法身之气命也。法华玄义五曰:「文字是法身气命,读诵明利是圆家数息。」维摩经观眾生品曰:「言语文字皆解脱。」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六种动

即涌没之。涌谓涌起,没谓隐没也。以东西南北中边互而言之,故有六种焉。亦名六种震动。 一、东涌,谓于世界东方而涌也。 二、西没,谓于世界西方而没也。 叁、南涌,谓于世界南方而涌也。 四、北没,谓于世界北方而没也。 五、中涌,谓于世界中间而涌也。 六、边没,...

《三藏法数》 / 137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十种好

又曰八十随形好,更细别叁十二為八十种之好也。随形好者随叁十二形之好也。 一无见顶,佛顶上之内鬘,仰之则愈高,遂不见其顶上;二鼻高不现孔;叁眉如初月;四耳轮垂埵;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鉤锁;七身一时迴旋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

《佛学大辞典》 / 684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无性

楞伽经唯识论等所明。对徧等叁性之有法而说等叁无性之空义:一、无性,一切眾生以妄心向因缘生之事物,计度有我有法之我法名為徧计所执性。此徧计所执性之法,如认绳而浮蛇之。其非实有。故名无性。二、生无性,一切诸法,不关於本来妄心,由因缘和而生者,谓之依他...

《佛学大辞典》 / 284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教起十因

谓如来出现说华严经,必有因缘。故出现品云: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以无量因缘而得成就,令斯教兴。故以因缘二字,各开十义,以显无尽。先彰十因,后显十缘。故云教起因缘也。 一、法应尔,法应尔者,理本当然也。谓如来出现,法应说此华严经故。所以诸佛,皆于无尽世...

《三藏法数》 / 741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种戒

此非据戒之项目数,乃就戒之特质而区分之也。一作持戒,二止持戒,戒之所以成立,在於防止恶行,称為止持戒者,即以戒本所列者為根本。止恶之理想在於作善,教以积极的行為者,亦名為戒,此為作持戒。如半月说戒,叁月安居之规定是也。 又一出世间戒,沙弥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

《佛学大辞典》 / 479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种心

一、心内,谓心体本,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遍一切处,是名心内。 二、心外,谓心随有所念,种种境界皆悉现前,是名心外

《三藏法数》 / 68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轮

真諦叁藏依金光明经而立叁轮教:一、转法轮。佛成道后於七年中转小乘四諦之法轮而说空。二、照法轮。七年后说诸部之般若而明空,以空照有,故名照法轮。叁、持法轮。叁十年后说解深密经等,双说空有,持转照之二轮,故名持法轮。见华严玄谈四。 又叁轮之嘉祥依法华经信解品而立叁...

《佛学大辞典》 / 313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蘗哩訶

Gṛha,执着於人之鬼名。四鬼之一。大日经疏七曰:「经云鬼魅所着,或云非人所持。智度云着蓑,皆是蘗哩訶鬼所作,以着人不捨离故以為名,其日月五星等亦以终始随,故梵语名蘗哩訶,翻為九执。(中略)是执持义。」同Graha。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圆觉叁观

一、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之真也。) 二、叁...

《三藏法数》 / 340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昧

禪定之名。六祖坛经曰:「若於一切处,而不住,於彼中,不生憎爱,亦无取捨,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閒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叁昧。」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

因明列叁种:一、标,如见烟知為火。二、形,如长短方圆等之形状。叁、体,即体质。如火以热為体质。 又智度论所说:一、假名,世间一切事物及眾生,由眾缘和合而有种种名字,然皆无自性,虚假不实。眾生迷故,於此假名起执取之,故名為假名。二、法,五蕴十二入十...

《佛学大辞典》 / 183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九会曼陀罗

是金刚界之现图曼荼罗也。东方為正面,第一会置中央,自东面右旋而置八会,合為九会。第一会乃说大日如来以五现成等正觉,成佛后,自金刚叁摩地现出叁十七尊乃至外部诸眾摄化眾生之状者,故名成身会。為曼陀罗之根本,故或名為根本会。或就其诸尊之活动作业,名為羯磨会。是四曼...

《佛学大辞典》 / 518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真如实

真如与实,同体异名,约於假諦之妙有而曰实,约於空諦之一如而云真如。此二不二之中道云法界。但真如有不变随缘之二义。又实其实為叁諦之总名,故真如实通於空假中也。观佛叁昧经曰:「佛地果德,真如实,第一义空。」往生要集中本曰:「色即是空,故谓之真如实。空即...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无性

一、无性,谓一切众生,于世间之,处处计着,执为实有。佛为除此妄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故名无性。 二、生无性,谓一切诸法,皆托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故名生无性。 叁、胜义无性,谓前无性、生无性,因破众生妄执之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是故佛说胜义无性者...

《三藏法数》 / 140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轮

就布施言,以施者受者与施物谓之叁轮。此叁轮存於意中,称為有叁轮,而非真檀波罗蜜之行。灭此叁轮,住於无心而行之施,為叁轮清净之檀波罗蜜。金刚经曰:「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能断金刚经论上曰:「摄伏在叁轮,於心除遣。(中略)此显所捨之物及所施眾并施者...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成立因

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以所立之法为宗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说诸法无我,以破执我立论者,是名立宗。(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因缘者,谓眼等六根为因,色等六尘为缘也。执我立论者,谓执五蕴之身为我,...

《三藏法数》 / 567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大乘百福庄严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大城普妙宫殿。为欲化导无量众生。坐宝庄严师子之座。与大比丘等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无央数众。皆共恭敬周匝围绕。瞻仰世尊身心不动。时彼众中有大菩萨。名文殊师利。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闻如来有大...

《大乘百福庄严经》 /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再译 / 3611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12日

二种通

一、宗通,宗即心宗,亦要也,通即融通无碍,即自心所得胜进之。谓依教思修,得意忘言,趣入自觉之地,觉智圆明,融通无碍,是名宗通。 二、说通,说即说法,通即辩说无碍,即起用化他之。谓以方便,随顺众生根器浅深,为其演说,无有障碍,是名说通

《三藏法数》 / 113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小四

小四者,此就一念而论也。 一、生,谓以根对尘,一念心生,是为生。(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住,谓一念之心,蹔尔续,是为住。 叁、异,谓一念之心,初后不同,是为异。 四、灭,谓尘境既忘,心念亦灭,是为灭

《三藏法数》 / 119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法身有

依诸经论通途之说,则谓法身无色无形,色庄严不可见。而台家贬之,以為别教已下之说。依圆教之极意,则谓法身决非无,其言曰:一家圆实之意,法性之体理具依正色心,宛然,非真空无之法性。是故叁惑究竟清净,则本性常住之色心显现,而依正之二法究竟清净也,以此即谈别...

《佛学大辞典》 / 322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饮酒十过

一、颜色恶,谓饮酒之人,颜貌容色,因此变常,无有善也。 二、下劣,谓饮酒之人,威仪不整,动止轻薄,人所贱恶也。 叁、眼视不明,谓恣饮狂痴,瞻视昏瞀,而色境莫辨也。(瞀音务,目不明也。) 四、现嗔恚,谓醉酒之人,行不善法,不顾亲属贤善,恣肆忿怒也。 五、坏...

《三藏法数》 / 263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种行

此行有俱舍唯识之异义。俱舍以许直缘心外之境,故心外之境為所缘,心内之行即所缘也。唯识不许直缘心外之境,必於心内现影像,以之為所缘更起能缘之,申言之,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所缘名分,能缘名见分,而此见分即行也。然则由唯识观之,则我為见分行,俱舍為...

《佛学大辞典》 / 239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俱舍四善根

一煗法,总念住后念所生之善根,名煗法。有下中上叁品,皆具观苦集等四圣諦修苦空等十六行之位也。煗者,圣火之前,圣火譬见道之无漏智。其圣火将生之前,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虽退堕所得之煗法,或断善,造无间之业,堕於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二顶法,煗法上...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六种散乱

一、自性散乱,谓五识自性,驰逐外缘,乖于静定,故名自性散乱。(五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二、外散乱,谓正修善时,于五欲境上,其心驰散,不能寂静,故名外散乱。(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叁、内散乱,谓修定时,发起沉掉,及于诸...

《三藏法数》 / 311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寄位五

一、寄位修行,谓善财初见文殊,寄十信之位,智明生信,发菩提心,依此而起净行,参诸善友,修远离法,见诸法空,顿圆自性,发足南行,顺智光明,是名寄位修行。(文殊,梵语具云文殊师利,华言妙德。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

《三藏法数》 / 505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不净轮

叁轮之一。无常,不净,苦,此叁法轮依而转,故云叁轮。见[叁轮]条。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部般若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既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焉。 一、大品般若,谓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叁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余之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也。以其卷帙多故,是名大品般若。(...

《三藏法数》 / 885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藏识四

起信论之法门也。阿梨耶之心体无生无灭。有无明,迷於自之心体,而违寂静之性,鼓动起念,有生灭四。即使心体生住异灭由细至麤也。今就此义而明四,既鼓静使动,便有前后麤细之异。依之以彼先际之最微,名為生。及最后之最麤,名為灭,取中间為住。而以之配於叁细六...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不思议真言道法

之法身加持而作种种之声字,种种之声字成无法身,故谓之不思议真言之道法。大日经二曰:「佛说不思议真言道法。」同疏七曰:「佛说不思议真言道法者,如声闻法,解脱之中无有文字,而维摩詰不离文字说解脱,故名不思议解脱。今此字轮亦尔,即以无法身作种种声字,...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忏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谓改悔往昔之过非也。作法、取二忏属事;无生一忏属理。理忏为正,事忏为助;若能正助合行,事理兼运,则无罪不灭,无福不生也。 一、作法忏,谓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叁业所作,一依法度,披陈过罪,求哀忏悔,是名作法忏。 二、取忏,谓...

《三藏法数》 / 223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表彰有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起事物也。二住,安事物也。叁异,衰事物也。四灭,坏事物也。有此四者為有為法。无此四者為无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谓诸有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為,法若有此,应是有為。与此违是无為法。此於诸法能起名生,...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普门

菩萨以圆融中道之妙观,通入常住之实际理地,故立此立此十门。一、慈悲普,菩萨於一念中,徧观十界之善恶苦乐,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使眾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二、弘誓普,菩萨於四諦之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諦逼迫楚毒之,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諦迷惑...

《佛学大辞典》 / 712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论四释

二諦义中曰:「一随名释,二就因缘释,叁显道释,四无方释。」叁论玄义曰:「总论释义凡有四种:一依名释义,二就理教释义,叁就互释义,四无方释义。」(案叁论玄义第二第叁倒置,一以浅深次第违,一以违背二諦义之文故也)。叁论大义章一曰:「一依名释义,二因缘释义,叁显...

《佛学大辞典》 / 526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贪欲叁种发

一、外贪欲,谓行人当修定时,于男于女,取其容貌,贪欲心生,念念不住,障诸禅定,是名外贪欲。 二、内外贪欲,谓行人当修定时,欲心忽生,或缘他身,或自缘己身,念念染着,而起贪爱,障诸禅定,是名内外贪欲。 叁、遍一切处贪欲,谓行人贪着如前内外之境,复于...

《三藏法数》 / 169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名四实

一名谓先陀婆,四实谓水、盐、器、马。如是四法,皆同此一名,此是大王密语。经云: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心欲水时,口索先陀婆者,智臣善知王意,即以水奉之。索后叁物,亦称先陀婆。智臣即以叁物随意奉之。以譬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诸大乘经亦...

《三藏法数》 / 456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理事无碍十门

於事(现象)、与理(本体)之关係立十门:一理偏於事,一、真法界之理徧在一切之事法,虽理无分限,事有分限,而事既即於理,则亦无分限,故一一微尘具足真理。二、事徧於理,理既徧於事,事亦徧於理,以有分限之事,具无分限之理,故徧在一微尘法界。叁、依理成事,依真如之理,...

《佛学大辞典》 / 461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Lakṣana Vyañjana,就佛之身体而言,微妙之状,可了别者,是谓之,细之可爱乐者,谓之好。者大,好者更為庄严大之小也。就丈六之化身而言,则有叁十二,好有八十。就报身而言,则有八万四千乃至无量之与好。观无量寿经曰:「心想佛时,是心即是叁十二八十随...

《佛学大辞典》 / 358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大四

大四者,此就始终一期受报而言也。(一期者,谓从生至死也。) 一、生,谓一念托胎,十月满足,此身即生,是为生。 二、住,谓既出胎已,住于世间,是为住。 叁、异,谓少则颜红体润,老则发白面皱,是为异(皱,侧救切)。 四、灭,谓业尽命终,身亦坏灭,...

《三藏法数》 / 124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慈悲

一眾生缘慈悲,以一慈悲心视十方五道眾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缘之而常思与乐拔苦之心,名眾生缘慈悲心。此多在凡夫或有学人之未断烦恼者而起。二法缘慈悲心,既断烦恼之叁乘圣人达於法空,破吾我之,破一异之,灭一异之之人,但怜眾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饮酒十过

一,顏色恶。饮酒之人,顏貌容色,因之变常,无有善也。二,下劣。饮酒之人,威仪不整,动止轻薄,人所贱恶也。叁,眼视不明。恣饮而狂痴瞻视,昏瞀不辨色境也。四,现瞋恚。醉酒之人,行不善法,不顾亲属贤善,恣為忿怒也。五,坏田业资生。恣饮放逸,破费產业,散失资财也。...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结界五

大界之形有五种:一方,二圆,叁鼓形,四半月,五叁角。各以天然之山水或木石等為其界标。见善见论十七、叁藏法数二十四。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赖耶四分

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第八识,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有此四分之义焉。 一、分,即形。有叁种:一、境,谓此识能与根心而为境界故。二、状名,谓世间有为之法,皆有状,惟是此识之所变现故。叁、义,即能诠教下所诠义理之,亦是此识之所变现。故...

《三藏法数》 / 367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昧

隶字也。攞者一切法不可得之义,於此加叁昧声,即离叁昧也。大疏十曰:「罗是,加此翳声,即是叁昧,离叁昧也,具一切而离诸。」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真空

小乘之涅槃也。非偽故云真,离故云空。是无一物之偏真单空也。行宗记一上曰:「真空者即灭諦涅槃,非偽故真,离故空。」 又真如之理性离一切迷情所见之,故云真空。即起信论所明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叁观中之真空观是也。 又对於非有之有為妙有,谓非空...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2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金刚宝菩萨

Vajraratna,金刚界十六菩萨之一。南方宝生如来四亲近之上首。是与虚空藏菩萨异名同体也。标摄持功德财宝,以如意珠為叁摩耶形。其忿怒身為军荼梨夜叉,即宝生如来之教令轮身也。秘藏记末曰:「肉色,左手与愿,右手承宝。」略出经曰:「由结金刚宝契故,诸天人师為其灌顶。」金刚...

《佛学大辞典》 / 287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宝

者,谓叁宝中名各各不同,故云别叁宝也。 一、佛宝,谓佛具十身名,差别不同,故名佛别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二、法宝,谓佛说一大藏典,具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名不同,故名法...

《三藏法数》 / 202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法身观

宗家所立之法身各异,其观法亦不同,今言性宗之法身观,往生要集中本引诸经,明观佛之法身,以真如平等五观如来也。盖丈六之佛身,具叁十二,所谓该种种之德者,為叁身中应身之事,由凡夫之有差别心,作如是观耳,若离凡夫之有差别心,自无差别平等之心观之,则诸尽寂灭,无...

《佛学大辞典》 / 250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切曼拏罗金刚轮三昧大仪轨分第八

尔时释迦牟尼佛,复说摄一切如来轮入大轮中般若波罗蜜多教。所谓:“入金刚平等故,是即入一切如来轮;入义平等故,是即入大菩萨轮;入法平等故,是即入妙法轮;入一切平等故,是即入一切轮。” 尔时同心生转法轮菩萨摩诃萨,闻佛说此真理法门已,即现笑容,而说转金刚轮入一切金...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 / 555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23日

七处平满

如来叁十二之一。两足下,两手,两肩及顶中之七处皆平满端正也。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轮化导

一神变轮,二记心轮,叁教诫轮。神变者佛以身业现种种之神变奇瑞也。记心者佛以意业知眾生之心也。教诫者佛以口业教训眾生也。瑜伽论二十五谓之叁神变。俱舍论二十七谓之叁示导。见[叁轮]条。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妙好之异也。谓行者感得佛身并光华等种种妙好之异。梵网经下曰:「若到礼叁世千佛,得见好。若一七日二叁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好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便得灭罪。若无好,虽懺无益。」即是。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五

尔时欢喜王菩萨弥勒菩萨妙吉祥菩萨。并六十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等。在大众中而为上首。合掌恭敬咸白佛言大悲世尊。我等今者得闻如是微妙胜法。于彼未来坚固守护。教诸众生发无上慧。于此胜法如说而行。远离诸恶不生憍慢亦不贡高。无有谄曲爱憎之心。于彼自他怨亲之境悉皆平等。于诸...

《佛说大乘智印经》 / 西天宝轮大师赐紫沙门金总持等奉诏译 / 4154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10日

字义

凡解真言分字字义二段,以初释字后解字义為法。字之释,通於显教,字义之释,為密教特有之深义,例如释阿字為无,非,不,是字也,又如释訶字是因缘之义,是字也,如释阿為本不生之义,訶為因不可得之义,是字义也。而不可得即阿字本不生之义。故无论如何之字,入之於阿...

《佛学大辞典》 / 322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袈裟十二名

释氏要览上曰:「大集经云:袈裟名离染服,贤愚经云:出世服,如幻叁昧经云:无垢衣,又名忍辱鎧,又名莲华衣,谓不為欲泥染故。又名幢。谓不為邪所倾故。又名田衣。谓不為见者生恶故。又名痟瘦衣。谓着此衣烦恼痟瘦故,又名离染服,去秽衣,又名振起。」又六物图曰:「一、袈...

《佛学大辞典》 / 267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有為

生住异灭之四者,此有二种。一一期四。法之初有名生,生已而异名住,此续之转变名异,后无名灭。二剎那生灭。谓一剎那中具四也。此有大小乘之别,大乘法宗谓色心之法体,自有生住异灭四之变化。即言四者,以其变化分位而名之假法也。本无今有之位名生。生位暂停...

《佛学大辞典》 / 650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支比量

比量者,谓以有为法与无为法比类而量度也。 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对执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立因,立因者,谓破执有我者而立因也。若于五蕴等法施...

《三藏法数》 / 276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梦感好

法华经安乐行品说成四安乐行之人,梦中感五种之好:一,见佛為眾生说法。二,见己為眾生说法。叁,见由佛授记。四,见修菩萨之道。五,见己八成道。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彻心明

第一通达本心之真言也。连华部心轨曰:「诸佛同音言:汝应观自心。既闻是说已,如教观自心。久住諦观察,不见自心。復想礼佛足,白言最胜尊。我不见自心,此心為何?诸佛咸告言:心难测量,授与心真言。即诵彻心明,观心如月轮。若在轻雾中,如理諦观察。真言曰:唵,质...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熏习

熏,即熏发也。习,即数习、惯习之义也。盖言第八识为无明染缘之所熏习,即从真而起妄也。 一、名言熏习,名即名字,言即言说。此分别名字言说之识,即是第六意识。由第七识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识,而能成就染分之,故云名言熏习。 二、色识熏习,色即眼根所对诸色,因此诸色...

《三藏法数》 / 228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如来顶上有肉髻,一切人天不能见,故名无见顶。叁十叁之一。大法炬陀罗尼经曰:「如来顶,肉髻圆满,一切人天所不能见。」涅槃经曰:「无有能见我顶者。」 又禪家谓祖师之半身肖像云顶,尊之而拟於如来之无见顶也。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寂灭

涅槃之离一切之,谓之寂灭。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智度论八十七曰:「涅槃即是寂灭。」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身纵广

叁十二之一。

《佛学大辞典》 / 7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為诸菩萨,诸阿修罗之种子。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九种转变

转即运动,变即改易。此是外道妄计形等九种,各有迁变之不一也。盖外道不了法从缘生,本无自性,一切境界,起灭唯心,而妄计有无,遂成邪执。如来恐诸末世众生,堕斯等见,故于楞伽会上,对大慧菩萨说此九种邪计之也。(梵语楞伽,华言不可往。) 一、形处转变,形处即四大...

《三藏法数》 / 454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迦老

释迦现保八十寿之老比丘,故云迦老。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还

诸变化,各还本所因处,有八种也。楞严经曰:「佛告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鬱[土孛]还尘,清明还霽,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毗婆舍那叁行

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谓以寂静之慧,观察根尘内外诸法,令叁昧成就,进趣菩提,故行有叁焉。(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尘者,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即观境也。谓修观之时,于此心观之中,分别了知叁昧境界之...

《三藏法数》 / 220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轮

佛之身口意叁业也。佛以叁业碾摧眾生之惑业,故云叁轮。非下地之所测,故云叁密。 又一、神通轮,又云神变轮。由佛之身业现种种之神变,使眾生起正信者。二、记心轮,以佛之意业分别他之心行差别者,记心者,识别他之心也。叁、教诫轮,又云正教轮。以佛之口业教诫彼而使修行者。...

《佛学大辞典》 / 783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九无学

无学位有九根之别:(一)一退,二守,叁死,四住,五可进,六不坏,七不退,八慧解脱,九俱解脱也。中阿含经第叁十福田经曰:「云何九无学人?思法,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成实论...

《佛学大辞典》 / 464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谓彼此事物,互融入,而无乖隔,如数多之灯光和也。就差别之诸法,而论圆融无碍之义,由於即与入之二门。见[即]条。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空法十喻之一。如幻术师於无实体者能变化而见是也。智度论五十五曰:「眾生如幻,听法者亦如幻。」演密钞四曰:「幻者化也,无而忽有之谓也。先无形质,假因缘有,名為幻化。又幻者诈也,或以不实事惑人眼目,故曰幻也。」圆觉经略疏上二曰:「幻者,谓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

《佛学大辞典》 / 166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我人四

一我,於五蕴法中计有实我,有我之所有也。二人,於五蕴法中计我為人,异於餘道也。叁眾生,於五蕴法中计我依五蕴而生也。四寿,於五蕴法中计我一期之寿命,成就而住,有分限也。见金刚经。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羯磨金刚

法器名。横叁股作十字者。於修法用之。羯磨者,必以金属製,谓之羯磨金刚。大日经五曰:「以本性清净故,羯磨金刚所护持故。净除一切尘垢我,乃至株杌过患。」疏十六曰:「金刚有二种:一者智金刚,二者业金刚。此梵云金刚羯磨,谓所作事业也。以此金刚业而加持故,得净除其心地。...

《佛学大辞典》 / 167字 / 2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细

起信论所说。分别根本无明之状者。对於枝末无明之六麤而谓為叁细:一、无明业,业者动作之义,不达於一法界之理,真心之初动作者。二、能见,既有由动作,有能见之。叁、境界,有能见之,则必有所见之。此叁中动作就体,能见所见就用。体用不离,一时具叁。此...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六染心

心体原為清净,离诸妄染,然因依於不觉,忽起无明,遂有六种染心之:一、执应染,我执之烦恼与心王应而起,执着外境以染净心者,是六麤中之第叁执取与第四计名字也,二乘之极果及菩萨之十住位断之。二、不断应染,不断為续之义,於苦乐等境,法执之烦恼与心王应而...

《佛学大辞典》 / 434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种秘密

如来说法之秘密有四种:一、令入秘密,声闻之人,执着空法谓一切之法皆空。如来為说大乘之法,破其执空之具,便生胜解,入於圣教也。二、秘密,如来说一切之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以破外道凡夫执着有也。叁、对治秘密,如来宣说隐密之教,皆是对彼眾生之过失而调治之。如人...

《佛学大辞典》 / 270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梵音

叁十二中之梵音深远是也。见前条。(CBETA註:见[梵音]条)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诸法皆空之状。因缘生之法,无有自性,是空之状也。智度论六曰:「因缘生法,是名空,亦名假名,亦说中道。」同五十叁曰:「须菩提常行无諍叁昧,与[菩萨]同事,巧便乐说一种空法门。」 又真空之体,名為空。般若心经曰:「诸法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身轮

叁轮之一。

《佛学大辞典》 / 5字 / 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五妄想

谓五蕴也。一、坚固妄想,即色阴也。眾生之体,因想而生,心因想而起,命因想而传,诸想交固而成色身。故名现色身曰坚固妄想。二、虚明妄想,即受阴也。眾生欲想而登高,则足先酸涩,好恶之二,损益现驰。是即无受阴体。故曰虚明。叁、融通妄想,即想阴也。眾生之念虑為虚情,色...

《佛学大辞典》 / 256字 / 2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南山叁观

四分律宗南山所立:一、性空观,阿含经所说小乘之观法也。观诸法為因缘生,性空无我也。许因缘生之许為实有而观性之空无,故名性空观。二、空观,般若经所说大乘之初门也。观诸法之為空也。视為有实之,尚為凡夫之妄见,如实无其,而指空华為实有也。此更进而空无诸法之...

《佛学大辞典》 / 283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至教

一、圣言所摄,谓修行之人,于如来及诸弟子所说正法,当依凭正义,信解修习,遵崇圣制,不敢违越,是名圣言所摄。 二、对治杂染,谓修行之人,修善去恶,必有对治之法。如心散乱,则以禅定之法治之也;如心贪染,则以不净观法治之。乃能息妄归真,得入正道,是名对治杂染。 叁...

《三藏法数》 / 160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诸法有自共二,局於自体之曰自,通於他之曰共。例如五蕴中五蕴各事,是自也。空无我等之理,生住异灭等之,是共也。乃至於青色有多事体,其一一事体,是自也。如华之青,果之青,乃至金之青,衣之青,自他共通之青,是共也。故自,重重望而无尽,遂无...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庄严叁昧

观得诸法一昧之叁昧也。见智度论四十七。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无所有

又言无所得,空之异名也。楞严经上曰:「安然得无所有。」佛藏经一曰:「忆念分别无所有法,或说断常,或说有作,或说无作。」仁王经中曰:「是故阴入界无我,无所有。」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起信论所说叁细之一。叁细中自第二之转现一切境界之者。於论谓之境界,义记谓之现,五识中之现识,六染心中之现色不应染也。起信论曰:「叁者境界,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总,二别,叁同,四异,五成,六坏也。就凡夫所见之事上言之,事各各隔碍,不具六,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於一一事中,见此六圆融,以六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所谓法华之一真法界无尽者,依此六之圆融而证之。是出於华严经初...

《佛学大辞典》 / 796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大章

天台之摩訶止观以十大章统收之:第一大意,豫示九章之大意,此有五略:一、发大心,大菩提也。二、修大行,止观之行也。叁、感大果,近者初住,远者妙觉也。四、裂大网,裂所化之疑网也。五、归大处,平等之一理也。第二释名,止观之名也。叁体,止观之体也。四摄法,摄诸法也...

《佛学大辞典》 / 282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百戒

药师经说菩萨有四百戒,而不说其戒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坐禅人十种行

一、令观处明净,谓修行之人,欲修禅定,先须调适饮食,不饥不饱;次须随顺时节,不先不后;又当整肃威仪,无有懈怠。修此叁行,用观分明,则诸缘屏息,心常寂静,安于禅定,是为观处明净。 二、遍起观诸根,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周遍观察信等五根,不令消减,与定应,心...

《三藏法数》 / 583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分

佛灭后之比丘浴於如来白毫之一分德而衣食有餘云。佛藏经下曰:「舍利弗,如来灭后,白毫中,百千亿分,其中一分,供养舍利及诸弟子。舍利弗,设使一切世间人皆共出家随顺法行,於白毫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吉瑞之形,显见於人目者。原限於吉瑞,而俗通於吉凶用之。方广大庄严经叁曰:「将欲生时,输檀王宫先现叁十二种瑞。」涅槃经二曰:「如来今现此瑞,不久必当入於涅槃。」法华经序品曰:「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放大光明?」光宅法华疏一曰:「据於外,瑞据於内。然即...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轮

惑业苦之叁道,轮转无究,故曰轮。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言陈

因明学之语。宗因喻之所陈於言者谓之言陈,意中有所许者,谓之意许。因明四违中,法差别违因,与有法差别违因者,立者於言陈之外,别有意许,故就其意许而付违因之过失也。宋高僧传(药山传)李翱评復性书曰:「其文则隐而不援释教,其理则彰而乃显自心,弗事言陈,唯萌意...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九种大禪

九种之大乘禪也。此為不共於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禪定:一、自性禪,二、一切禪,叁、难禪,四、一切门禪,五、善人禪,六、一切行禪,七、除烦恼禪,八、此世他世乐禪,九、清净净禪是也。原出於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於法...

《佛学大辞典》 / 1519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二种本尊

本尊叁昧品所说,字印形之本尊各立二种。字之二种者:一观字义,阿字是菩提心,故即向阿字观自性清净之菩提心也。二唱阿之声,唱之如铃鐸等之不绝也,又以此声调出入之息也。印形之二种者:一有形,形是青黄赤白等色,方圆叁角等形,屈伸坐立及所住处之类也。印谓所执之印,即刀轮...

《佛学大辞典》 / 501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般若理趣分

大般若十六会中第十会,谓之般若理趣分(第五百七十八卷),是為说实般若之深旨者。故名為理趣分。别行之為教宗之课诵,有慈恩之释叁卷。名為理趣分述赞。此经与蜜藏中之般若理趣经其说酷似。故密家言理趣分说理趣经中浅略之行也。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