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 条搜索结果

阿赖耶

Ālaya,又作阿剌耶。心识名。八识中之第八。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识中所含藏之种子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外界)、正(身体...

《佛学大辞典》 / 296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如来十恩

一、发心普被恩,谓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是为发心普被恩。(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难行苦行恩,谓如来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

《三藏法数》 / 1090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Daṇḍa,又作单拏,译曰棒。演密钞八曰:「燄摩怛荼印者,怛字是字书误,荼棒也。」慧琳音义叁十六曰:「单拏,梵语。唐云棓,亦云杖。」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莲花色比丘

闻如是: 佛在忉利天上,当竟夏月,波利质多树花适好盛,坐濡软石上,欲为母说经,及忉利天上诸天。尔时,天王释到佛所,为佛作礼,便白佛言:“今当用何时待遇尊?”佛告天王:“用阎浮利时待我。”天王得教,即礼佛,欢喜而去。 尔时,贤者摩诃目犍连,亦在舍卫,亦竟夏月,于...

《佛说义足经》 /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 2938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15日

梵名駄缚若Dhvaja,又曰计都Ketu,译曰幢。為竿柱高出,以种种之丝帛庄严者。藉表麾群生,制魔眾,而於佛前建之,或於幢上置如意宝珠,号之為与愿印,宝生如来,或地藏菩萨之叁昧耶形也。大日经疏九曰:「梵云駄缚若,此翻為幢。梵云计都,此翻為旗。其相稍异,幢以种种杂色丝标...

《佛学大辞典》 / 190字 / 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阿耆

即[阿祇儞]。

《佛学大辞典》 / 7字 / 4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五十二位

明菩萨乘之阶位,诸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如大日经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经明十地之十位,胜天王般若经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论明叁乘合说之十位,金光明经明十地妙觉之十一位,唯识论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妙觉之四十一位,智度论加入等觉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字门是也),仁王般若经明十...

《佛学大辞典》 / 649字 / 4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嵐毘

Lumdini,又作蓝毘、嵐鞞、留毘、流毘、流弥、林毘、林微、楼毘。新称腊伐、蓝軬。花园名。在迦毘罗城之东,摩耶夫人生佛之处。蓝軬,译作盐,上古守园之婢名,因以名园。或译曰可爱。西域记六曰:「箭泉东北行八九十里,至腊伐林,有释种浴池,澄清皎镜,...

《佛学大辞典》 / 262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大海八不思议喻涅槃

一、渐渐转深,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随顺众生根性,利、钝、大、小,无不令其各各获益,次第修证,而至于究竟之地。如经所说,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须陀洹果乃至菩萨果、佛果之类,犹如大海之流,从浅而至深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土。梵...

《三藏法数》 / 992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十种补特伽罗

梵语补特伽罗,华言有情,又云人。佛为有情之类罪业深重,轮回生死,难得人身,故说此十种差别也。 一、不种善根,谓诸有情,于宿世中,及现在世,不种菩提善根,惟作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未修福业,谓诸有情,于宿世中,及现在世,未曾修习布施...

《三藏法数》 / 456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梨罗

又作軻梨罗,可梨罗。朅地罗,佉陀罗。木名。慧琳音义二十五曰:「朅地罗,旧言佉陀罗,木名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担山木,梵言朅达罗,旧言佉陀罗,南地多饶此木。」陀罗集经二曰:「佉陀罗木,唐云紫薑木也。」详见[軻地罗]条。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4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百万遍

唱弥陀之名号百万徧也,满百万徧者。必得往生,唐道绰禪师依木槵子经,检得百万徧之文,会之於阿弥陀经之七日念佛,七日不断,即满百万徧。自修之也。伽才净土论上曰:「如经说:若人念阿弥陀佛得百万徧已去,决定得生极乐世界。绰禪师检得此经,若能七日念佛即得百万徧也,由此义...

《佛学大辞典》 / 234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十不二门

十门何为而设也?盖荆溪大师,因释法华玄义,其中广明十妙之旨。法相该博,学者难入。故于迹本二门之间,对前十妙,立此十门;复于门门之下,结归一念。为令修学之人,于一念心开,妙解立妙行,故云不可不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然此十门,皆以不二命名者,盖法华以前...

《三藏法数》 / 1984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龙树本迹

龙树菩萨之本地,谓為过去之妙云相佛,又曰妙云自在王如来,今為垂迹之身,在初欢喜地之位云。叁宝感应录下曰:「金刚正智经中:马鸣过去成佛号大光明佛,龙树名妙云相佛。大庄严叁昧经中:马鸣过去成佛号日月星明佛,龙树名妙云自在王如来。」弘法之付法传上曰:「寻本则妙云如来...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4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隔歷叁諦

空為空,破见思之惑。假為假,破尘沙之惑。中為中,破无明之惑。又自空观而入於假观,自假观而入於中观,如此空假中叁者,次第各别。名為隔歷之叁諦,别教之分际也。玄义一上曰:「隔歷叁諦,麤法也。圆融叁諦,妙法也。」四教仪集註下,明别教之理智曰:「理则隔歷叁諦,智...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欲界

梵名Kāmadhātu,叁界之一。婬欲食欲二欲强有情所住之处,名為欲界。上自六欲天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是也。俱舍论八曰:「地狱等四及六欲界,并器世间,是名欲界。」又曰:「欲所属界,说名欲界。」俱舍光记叁曰:「欲界欲胜故言欲。」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4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六因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 又凡有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為有力能作因...

《佛学大辞典》 / 846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五众

一、比丘,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净命自活,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以成清雅之德也。(净命者,以清净之食,自活其命也。) 二、比丘,梵语,华言女。大智度论云:得无量律仪,故应次于比丘,佛以...

《三藏法数》 / 354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异生

凡夫之异名,凡夫轮迴六道,受种种别异之果报,又凡夫种种变异而生邪见造恶,故曰异生。大日经疏一曰:「凡夫者,正译应云异生,谓由无明故。随业受报,不得自在。堕於种种趣中,色心像类,各各差别,故曰异生也。」唯识述记二本曰:「异有二义:一别异名异,谓圣唯生人天趣。此通...

《佛学大辞典》 / 348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十二因缘

Dvādaśāiga Pratityasamut āda,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為辟支佛之观门。说眾生涉叁世而轮迴六道之次第缘起也。 一、无明Avidyā,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二、行Saṁskā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 叁、识Vijñāna,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

《佛学大辞典》 / 804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自性

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证信卷曰:「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证。」 又数论师二十五諦中第一諦為冥性。又称自性。為万有之生因。唯识述记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住自分,名為自性。」见[数论外道]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阿育

Aś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叁百二十一年顷,於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 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一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 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

《佛学大辞典》 / 1771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十二因缘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叁世相续,无间断也。(叁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叁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

《三藏法数》 / 657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华藏世界成佛

丈六之释迦在摩揭陀国菩提树下成佛时,小机所感见,谓之化身佛。大机所见,為报身之毘卢舍那佛,於十八圆满之莲华藏世界成正觉也。菩提树下与莲华藏世界并非异处,秽土即净土也。探玄记二曰:「或云:此界唯是娑婆。此约叁乘说。或云:即是华严,约别教一乘辨。」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八敬戒

中本起经云:佛成道后,姨母大爱道,求出家学道,佛不许。阿难白佛:愿听出家。佛言:止,止,无使女人入我法中为沙门也。譬如族姓之家,多女少男,即知其家衰弱,不得强盛。阿难再请,佛乃说八敬法,若能依此,听许出家。大爱道顶戴信受,遂度为。(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

《三藏法数》 / 439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瞻病五德

僧祇律云:有比丘久病,佛因见之,躬与阿难为其洗身及衣,又为说法。问云:汝曾看病否?答:不曾。佛言:汝既不看,谁当看汝。佛乃制戒,自今以后,令诸弟子应看病比丘。若欲供养我,应供养病人。故说瞻病有五德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谓供给病人...

《三藏法数》 / 323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无间

八大地狱之第八阿鼻地狱,谓之五无间。有五种之无间故也。一、趣果无间,感此狱之罪业,為顺现业或顺生业,在造业与受果之间,决无隔他生者。二、受苦无间,受苦无间隔者。叁、时无间,时无间断也。四、命无间,寿命常相续无间断也。五、形无间,地狱之广有八万由旬,身形亦有八万...

《佛学大辞典》 / 316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净土

圣者所住之国土也。无五浊之垢染,故云净土。梁译之摄论八曰:「所居之土无於五浊,如彼玻璃等,名清净土。」大乘义章十九曰:「经中或时名佛地,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復说為净剎、净首、净国、净土。」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见闻觉知

眼识之用為见,耳识之用為闻,鼻舌身叁识之用為觉,意识之用為知,又云识。智度论四十曰:「问曰:何以故叁识所和合為一,叁识所知别為叁?答曰:是叁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餘叁识不尔,是故合说。是叁识知世间事,是故合為一。餘叁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如来叁十二相

谓如来应化之身具此叁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人天中尊众圣之王也。 【一足安平相】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也(奁力盐切奁底者即盒底也)。 【二千辐轮相】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也。 【叁手指纤长相】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𦟛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余...

《三藏法数》 / 998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七毘

七灭諍也。南山戒疏一上曰:「以七毘,用殄四諍。」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八弃戒

梵语,华言女。弃,却也。谓犯此八罪,弃却于佛法之外也。 一、杀,杀即损伤物命也。谓一切有情,皆惜身命。若不能悯彼,反更伤残,是故为众所弃也。 二、盗,盗即窃取他物也。谓于他人所有财物,生贪乐心,不与而取,是故为众所弃也。 叁、淫,淫即染欲也。谓不能...

《三藏法数》 / 333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藏

小乘之经量部立二藏:一,经藏。二,律藏。论藏者,為诸经中詮慧之处,及弟子释经之疏也。是非藏之所摄见。顺正理论一。 又摩訶僧祇律叁十二叙佛灭后五百圣者之结集,唯举经律二藏,无论藏之结集。 又大乘亦立二藏:一,叁藏。经律论结集於别部之小乘法藏也。二,摩訶衍藏。说...

《佛学大辞典》 / 259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苑公四教

苑公,唐贤首藏法师弟子也。因宝性论有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遂立四教焉。(四种众生者,一凡夫、二声闻、叁辟支、四初心菩萨也。) 一、迷真异执教,谓诸外道、凡夫,迷于真性,广起异计,故云迷真异执教。 二、真一分半教,谓声闻、辟支二人,于真如随缘不变二分义中,得随...

《三藏法数》 / 293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圆觉经五性差别

经中依一切眾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性: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断一毫之惑之人。二、二乘性,声闻缘觉之二乘,除事障(见思二惑),而未断理障(尘砂无明)之人。叁、菩萨性,渐断二障而证大圆觉之人。四、不定性(是圭峰之说,文说顿渐二性),又曰顿超如来性(...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五人说经

一、佛说,谓如来出现于世,为度众生,广说种种诸经,自金口所宣者,是名佛说。 二、弟子说,弟子即声闻、缘觉、菩萨等诸大弟子也。谓佛在世时,承佛加被,各运神通,随机演教,化度众生,是名弟子说。 叁、仙说,仙即佛会之中诸大仙人也。谓其从佛入道,誓弘佛化,宣扬正法...

《三藏法数》 / 282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安息香

香料之一种。安息香树所生之脂汁块也。安息香树產於暹罗波斯等,高丈餘,落叶树也。叶為卵形,有光泽,花外部為白色,内部為带红褐色,排列為总状花序,树皮為褐灰色,带软毛。由其树皮採收之脂汁称為安息香,為药用及香料。普通之安息香,多為其树之木粉,更以臼碎之,混胶等使...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四种授记

一未发心而与授记,或有眾生往来五道,诸根猛利,好乐大法,佛知是人自此过若干阿僧祇劫,发无上菩提心,又过若干阿僧祇劫修菩萨行,度无量眾生令住於菩提,又过若干阿僧祇劫成无上菩提,号字如是,国土如是,乃至灭后法住岁数如是等,是名未发心而与授记,是十位已前之种性地也。...

《佛学大辞典》 / 503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极微

依有部宗之意,极微有叁位:一极微之微,二色聚之微,叁微尘也。极微之微者,色声香味触五境与眼耳鼻舌身五根等十色之最极微分也。是实色极少,不可更分,故光记名之為极微之微。对於色聚之微而谓之為实之极微。旧译云邻虚。然此极微非有色之体用,随而非现量所得,唯以慧渐渐分析...

《佛学大辞典》 / 885字 / 4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无没识

第八识十八名之一。唯识了义灯四本曰:「无没识者。无相论云:一切诸种子无所隐没,故无没也。」起信论义记中本曰:「阿梨耶及阿赖耶者,梵言讹也。梁朝真諦叁藏训名翻為无没识,今时奘法师就义翻為藏识,藏是摄藏义,无没是不失义,义一名异也。」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4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长老

通称道高臈长之比丘。如长老舍利弗,长老须菩提等。汉书外戚传曰:「近世之事,语尚在长老之耳。」增一阿含经曰:「阿难白世尊:如何比丘当云何自称名号?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称小比丘称名字。」十诵律曰:「佛言:从今下座比丘唤上座言长老,尔时唤长老不...

《佛学大辞典》 / 278字 / 4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俱有依

同时有依之义。又曰俱有根。成唯识论四曰:「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闕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义,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闕一种必不转故。虽五识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十宗收教

唐贤首法藏国师为宗计不同,乃开十宗,判五教,收释一代圣教,理无不尽。故前六宗收小乘教,第七宗收始教,第八宗收顿教,第九宗收终教,第十宗收圆教。故云十宗收教也。 一、我法俱有宗,谓此宗执着有我,及计有无等法悉皆是有,是为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无宗,谓此宗计...

《三藏法数》 / 651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无心

真心离妄念,谓之无心。非云无心识。又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故云无心。又一时休止心识而使不生,故云无心。如五位无心是也。宗镜录四十五曰:「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叁昧,繫心一处。若久习成就,...

《佛学大辞典》 / 295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顿悟

有一类大心之眾生,直闻大乘,行大法,证佛果,此為顿悟。初得小果,后迴入大乘,而至佛果,此為渐悟。又自初虽入大乘,而以歷劫之修行,渐成佛道,為渐悟。速疾证悟妙果,為顿悟。以初义為通说。圆觉经曰:「是教名為顿教大乘,顿机眾生从此开悟。」大日经疏曰:「无顿悟机不入...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五教佛身

五教者,即小、始、终、顿、圆也。佛身即如来之身也。如来之身,遍一切处,本无大小形量,为众生根器利钝不同,故曲垂方便,演说种种法门,示现种种身相。即有五教佛身之异也。 一、小教丈六金身,谓如来示现降生出家成道,于鹿野苑说四谛生灭之法,专化二乘。而二乘见丈六...

《三藏法数》 / 478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一諦

对於二諦叁諦而言。谓究竟无二之实义也。与所谓一实諦同。涅槃经第十叁曰:「文殊白佛言:第一义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佛答曰:世諦者,即第一义諦。有善方便故,随顺眾生,说有二諦。」是世諦即第一义諦,言有二諦者...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普说

禪家之说法也,普说者,普说正法开宗眾之意。象器笺十一曰:「旧说曰:普说即陞座也。上堂亦陞座也。普说不炷祝香、不搭法衣,以為异。自真净始,叁佛亦行之,到大慧方盛,普说须是知见广博人而始得。」华严经离世间品曰:「普说正法,智慧观察。」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真空妙有

非空之空而非如小乘偏执之空,谓之真空,非有之有,而非如凡夫妄计之实有,谓之妙有。故以真空之故,缘起之诸法宛然,以妙有之故,因果之万法一如也。济缘记一上曰:「妙有则一毫不立,真空乃因果歷然。」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了本生死经

一卷,吴支谦译。谓见了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佛。与大乘舍黎娑担摩经同本。说人不同。此為舍利弗对比丘而说者。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 《了本生死经》

二乘异同

法华玄赞五论叁同七异,谓叁同者:一、同断烦恼障,二、同悟生空之理,叁、同得假之择灭无為。七异者:一、声闻根性钝,缘觉根性利,二、声闻依佛而出离,缘觉自觉而出离,叁、声闻藉声教,缘觉观法理,四、声闻观四諦,缘觉观十二因缘,五、声闻分四果,缘觉唯一果,六、声闻练根...

《佛学大辞典》 / 656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贤首五教

贤首国师,唐则天时,于王宫讲华严经,感五云凝空,四华垂地,因赐以贤首之号。师以如来所说之法,而有浅深不同,乃约义立此五种之教。以华严一经,是佛称性宣扬圆融法界之性,判为一乘圆教。余经律论,判属小、始、终、顿四教,故名贤首五教。(五云者,五色之云也。四华者,四...

《三藏法数》 / 542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本尊

梵语曰娑也地提嚩多。此译本尊。本有而於出世间為最胜最尊,故名本尊。又於诸尊中以其尊為本而尊崇之,故名本尊。大日经本尊叁昧品於本尊说字印形之叁种。字者,等之种子也,印者,金刚杵羂索等之叁昧耶形也,形者,相好具足之尊形也。大日经疏二十曰:「本尊者,梵音娑也地提嚩多...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七大

大即体性圆融周遍无外之义。盖由万法不离地水火风而成,依空建立,因见有觉,因识有知,举此七种,则自他依、正、色、心,一切万法无不摄矣。然以众生迷失本心,根尘对起,知见妄分,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于日镜和合处见火起,月珠和合处见水生,各不相容,执相成碍,殊不知如...

《三藏法数》 / 832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慕攞萨婆悉底婆拕迦耶

Mūlasarvāstivādanikāya,译曰根本说一切有部。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毒鼓

毒鼓之声能杀人,以譬涅槃经所说佛性常住之声,能杀害眾生之五逆十恶,使入於佛道也。然鼓有二种:一天,一毒。对於五乘之机,各说五乘之教,彼等各信顺修行,得证果之益,故譬之於天鼓,又如对於五逆十恶之眾生,说佛性常住之大乘极致,彼等却為生诽谤,堕於无间,故譬之於毒鼓。...

《佛学大辞典》 / 442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达嚫

Dakṣiṇā,又作噠嚫、达嚫、达亲、达櫬、大嚫、檀嚫。财施之义。又右手之义,以右手受施物也。盖於斋食之后,施僧以财物,令右手受之也。僧对其施物為报之而说法,称其说法亦曰达嚫。是转财施之义而為法施之义。义净叁藏谓為陀那伽陀或特欹拏伽陀,译作施颂。探玄记十八曰:「达[打...

《佛学大辞典》 / 439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叁兽渡河

叁兽喻叁乘,河喻空理也。谓通教声闻、缘觉、菩萨同出叁界,取证空理,而根器有大小,行位有浅深,如象、马、兔,同共渡河,而有浅深之异。故以此为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象渡河,象渡河者,喻菩萨之人也。谓菩萨修六度万行,利益众生,断见、思惑,及...

《三藏法数》 / 368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叁时

谓释迦如来入灭之后,其教法住世,有此叁时不同也。 一、正法时,正犹证也。谓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人有禀教者,即能修行;有修行者,即能证果,是名正法。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减五百年。又据善见论云:后为比丘说八敬法,还得一千年。...

《三藏法数》 / 534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鍱腹

有憍慢之外道,谓我腹中容一切之智慧,恐其破裂以铜鍱鍱腹也。智度论二十六曰:「萨遮祇犍子,铜鍱鍱腹自誓言:无有人得我难而不流汗破坏者,大象乃至树木瓦石,闻我难声亦皆流汗。」光明文句五曰:「世智辩聪如长爪鍱腹,难石石裂难树树折。」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离繫子

旧云虔子。裸形外道也。离一切繫缚而修苦行之义也。以其裸形,故佛徒称之為无惭外道。唯识述记一本曰:「虔子,今言呢犍陀弗呾罗,翻為离繫子。苦行修胜因,名為离繫,露形少羞耻,亦名无惭。本师称离繫,是彼门徒,名之為子。」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毘兰多

又作毘兰,国名。佛於此国受毘兰若婆罗门之请。叁月安居。食马麦。即如来九恼之一也。大宝积经二十八曰:「如来昔在毘兰多国,受毘兰若婆罗门请,叁月安居而食麦。」兴起行经下曰:「我及卿等於毘兰邑,故食浮麦九十日。」梵Vairantya。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圣观音

又作正观音,新作圣观自在。六观音之一。无六观音中千手等之异相,故称為圣观音,寻常之观音菩萨也。见[观音]条。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华色比丘欲先见佛

智度论十一举翻名,谓之华色比丘。毘奈耶杂事存梵名,谓為嗢盋罗苾芻。又分别功德论谓之莲华色。是為同一之莲华比丘,佛自忉利天降下时,以神通变身為轮王,最初礼佛。后呵责提婆达多非法,遂為彼所打杀。见[华色]条。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华色

比丘。又名莲华色,温盋罗苾芻,鬱波罗比丘。佛由忉利天降时,此比丘,化為轮王,最初拜佛。智度论十一曰:「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岁已,下阎浮提。(中略)眾人欲求先见佛礼敬。有华色比丘,欲除女名之恶,便化為转轮王,眾人见避坐,到佛所已,还復本身,最初礼佛。...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阿闍世

又作阿闍貰。王名。旧称阿闍世。新称阿闍多设咄路Ajātaśatru,译曰未生怨。佛在世之顷,摩竭陀国王舍城之治者。父名频婆娑罗,母曰韦提希。韦提希怀胎时,相师占之,谓此儿生必害父,因之名曰未生怨。未生以前结怨之意也。西域记九曰:「阿闍多设咄路王,唐云未生怨,旧云阿闍世,...

《佛学大辞典》 / 504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四事胜

一、根胜,谓菩萨根性聪利,胜于一切声闻、缘觉,是名根胜。(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道胜,为菩萨以慈悲心修行六度,既自度已,复能度脱一切众生,胜于声闻、缘觉能自度,不能度他,是名道胜。(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

《三藏法数》 / 215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茂泥

Mrni,又作文,与[牟]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叁法身

有二种(一)罗什叁藏所立。一法化生身,由法性化现之化身佛也。二五分法身,戒定等之五分功德也。叁实相法身,空性之诸法实相也。註维摩经叁曰:「什曰:法身有叁种:一法化生身,金刚身是也。二五分法身。叁诸法实相和合為佛,故实相亦名法身也。」(二)天台所立。一空法身,...

《佛学大辞典》 / 245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六地藏

地藏菩萨秘记引莲华叁昧经曰:「一檀陀地藏,為地狱道之能化,手持人头幢者(檀陀者译人头幢)。二宝珠地藏,為饿鬼道之能化,手持宝珠者。叁宝印地藏,為畜生道之能化,伸如意宝印手者。四持地地藏,為修罗道之能化,能持大地拥护修罗者。五除盖障地藏,為人道之能化,為人除八苦...

《佛学大辞典》 / 476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悉曇章

列次梵字之元始及其生字,為儿童最初之科本,是名悉曇章。悉曇者,别指摩多(母韵)体文(子韵)之四十七言。涅槃经所谓半字者是也。又总称他之生字十八章。本之而成就十八章之文字及名句等,故名悉曇,又為小学之标称而题嘉名也。演密钞六曰:「梵语悉曇,此云成就。準声明中即是...

《佛学大辞典》 / 315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出无量门持经

阿难陀目佉呵离陀经之异名。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羯闍尸利沙

Gajaśirṣa,又作揭闍尸利沙。山名。译曰象头山。旧称伽耶,伽种。有二处:一在灵鷲山附近,提婆成破僧罪之处。一在佛成道处附近。俱舍光记十八曰:「羯闍尸利沙山,此云象头山。山顶如象头,故以名焉。去鷲峰山北可叁四里,同一界内。天授住彼,而破僧。(中略)旧云伽耶山者讹也...

《佛学大辞典》 / 270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四不见

一、鱼不见水,谓鱼以水为窟宅,游泳水中,悉无所障,故云鱼不见水。 二、人不见风,谓风发于万窍,有声响可闻,而无形相可见,故云人不见风。 叁、迷不见性,谓灵明觉知之性,人人本具,为烦恼无明覆障,迷而不了,故云迷不见性。 四、悟不见空,谓修行之人,既能觉了灵...

《三藏法数》 / 141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入道四行

达磨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焉。 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

《三藏法数》 / 488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阿含

Ā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於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四辈

一、比丘,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出家之人,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故名乞士。 二、比丘,梵语,华言女。佛初不度女人出家,成道之后,因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恳求出家,佛乃度之,故名比丘。(梵语摩诃波阇波提,华言大爱道。) 叁...

《三藏法数》 / 221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多罗佛鉢

四天王供养释迦牟佛之鉢也。长水金刚纂要刊定记曰:「梵语鉢多罗,此云应量器。是过去维卫佛鉢,龙王将在宫中供养。释迦成道,龙王送至海水上。四天王欲取,化為四鉢,各得一鉢,奉如来。如来受已,重叠四鉢在左手,以右手以按之,合成一鉢。」 (CBETA註:原书分类為「器物」...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优婆离经

有二部:一摄於中阿含经叁十叁。苦行犍弟子,有优婆离居士,云叁业中意业最重,欲难破佛之立义而来,反受佛化,断惑证果。案是别一优婆离也。一摄於中阿含经五十二。就七灭諍等问答如法不如法者。是持律第一之优婆离也。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料简

言於义理量裁简别也。為解释之异名。天台局於问答:称為料简。大部补註四曰:「料者理也。量也。简与拣同。大传云:简车马也。即量裁选择之义。」安乐集记上曰:「料简之言人师不同,今家标章犹名料简。和尚总以解释皆名料简。天台唯局问答名料简也。」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梅呾利耶

Maitreya,旧讹略而云弥勒,译曰慈。当来嗣释迦出世成佛之菩萨名。又作梅怛丽药、梅怛梨、梅呾囉曳、梅呾利曳、梅呾利曳那。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梅怛丽药,此云慈,即旧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缘:一值慈佛发心,二初得慈心叁昧,因以名焉。言弥勒,或云梅怛黎,并讹。」唯识述...

《佛学大辞典》 / 280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特欹拏伽陀

Dakṣiṇāgāthā,译言施颂,对於施物祈愿施主之福之伽陀也,旧曰噠嚫是也。寄归传一曰:「特欹拏伽陀,是持施物供奉之仪。特欹师,即是应合受供养人。是故圣制,每食了,必须诵一两陀那伽陀报施主恩。」慧琳音义六十曰:「特欹拏,此云将施物供养叁宝之义。伽陀,即偈颂也。是咒...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毘罗

河名。译曰难度。譬眾生之爱欲也。宝积经百十曰:「若有眾生染着毘罗河(隋言难度),彼等身体即生不白不黑云色。」梵Viraṇī。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道场观

真言行者观所住之道场及所信之佛身,谓為道场观。其所住之道场,分器界与道场之二段。而就其器界言之。则显密诸教所明,有叁轮五轮之不同。 今明其中叁轮,则初為风轮,次為水轮,次為地轮。此叁轮之种子為。摄大轨上曰:「最初於下位,思惟彼风轮,贺字所安住,黑光焰流布。归命...

《佛学大辞典》 / 603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华色為提婆所害

有华色比丘,呵提婆之不法,為彼所害。盖与最初见佛之华色為同人也,何则?彼為见佛化轮王,其活泼之状与呵提婆之势,其行為相似也。智度论十四曰:「提婆达多,便生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以金刚杵而遥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华色比丘呵之,復以拳打即时眼出而死。...

《佛学大辞典》 / 253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叁仙二天

叁仙者:一、迦毘罗仙,数论之祖也。二、鵂鶹仙,胜论之祖也。叁、勒沙婆仙,犍子之祖也。二天者,一、大自在天。二、毘纽天。大部辅注一曰:「一、伽毘罗,此云黄头,头如金色;二、优楼僧佉,此云鵂鶹仙;叁、勒沙婆,此云苦行;此即叁仙也。一、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天;二、...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七处善

观法之名。一观色為苦,二观色為集,叁观色為灭,四观色為道,五观色為爱味,六观色為过患,七观色為出离。前四种观色之四諦,色爱味之言,重观色之集。色过患之言,重观色之苦,色出离之言,重观色之灭諦。如是受想行识各七,故為叁十五也。不过七,故曰七处善。见婆沙论百八十...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性恶

对修恶之称。依关係而起之恶谓之修恶,本来真如理性所具之恶,谓之性恶。性具善,亦具恶,此性恶之义,天台一宗之极说,他宗未谈之法门也。天台於观音玄义发之,荆溪於止观辅行五提出此说,后至四明,对於华严宗及山外之异义,盛扩张此义。真如纯真无妄,不具恶,依无明之妄缘而背...

《佛学大辞典》 / 821字 / 3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叁不叁信

梁曇鸞就念佛者立叁不叁信:一信心不淳,二信心不一,叁信心不相续。是曰叁不。反之则曰叁信。净土论註下曰:「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叁者信心不相续,餘念间故。此叁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五部律

佛灭后百年时,付法藏第五祖优婆毱多之下有五弟子,同时於律藏生五部之派别:一、曇无德部Dharmagu ta,又曰曇摩毱多,是部主之名,译為法正、法护、法镜、法密等,律本於此土曰四分律。二、萨婆多部Sarvāstivāda,或曰萨婆諦婆,译言一切有。从宗计而取名,律本曰十诵律。叁、弥...

《佛学大辞典》 / 283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遍依圆叁性

一、徧计所执性,由凡夫之妄执认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徧计度一切法,故曰徧计。為此徧计之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例如见绳而误以為蛇。非有蛇之实体。妄情迷执為蛇耳。是曰徧计所执性,吾人於内外认实我执实法亦如此。有為之万法,為因缘假和合之法,无一实我,无一实法,...

《佛学大辞典》 / 503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大乘十喻

一、如幻喻,谓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迷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空观者,谓观一切法皆空也。) 二、如焰喻,谓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

《三藏法数》 / 814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种叁昧

欲登妙位,非行不阶。行法众多,略言其四。梵语叁昧,华言正定,又云调直定。众生心行,常不调、不直、不定,入此叁昧,能调、能直、能定,故名叁昧。 一、常坐叁昧,常坐叁昧者,亦名一行叁昧。文殊般若经以九十日为期,独居静室,跏趺正坐,蠲除恶觉,舍诸乱想,不杂思惟,系...

《三藏法数》 / 565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二种子

一、名言种子,為现行一切善恶诸法亲因之种子。善种子生善法,恶种子生恶法,无记种子生而无记法,乃至由色种生色法,由心种生心法等,依附於第八阿赖耶识则而為一切诸法之亲因者是也。名之為名言者,或自发名言,而詮显色心之诸法,於自心之前,反现彼诸法之相分,而熏彼诸法种子...

《佛学大辞典》 / 685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百二十岁寿命

据经论所说,释尊出世,人寿百岁之时也。智度论四曰:「人寿百岁,佛出时到。」弥勒上生经疏上曰:「释迦减劫百岁出世,弥勒增劫出世。」然佛寿有二说:一人寿百岁之时,则佛寿亦百岁。為以其福分与未来之弟子,减寿之第五分(五分百岁也),八十入灭。二人寿百岁,而佛过於眾人,...

《佛学大辞典》 / 309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大人八念

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乃至道从智慧,非愚痴得。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念,而现其前,为说大人八念也。(梵语阿那律陀,华言无灭,佛之弟子。) 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谓比丘修道,当于一切尘境不生希欲之心,虽自得无欲,...

《三藏法数》 / 515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智

法相宗所立如来之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境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之总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转...

《佛学大辞典》 / 671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乾子问无我义经

一卷,马鸣菩萨集。宋日称等译。犍外道诣大乘学者所,问无我之义,大乘学者為说无我之义,有偈颂。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佛乘

华严所立。说一切眾生悉可成佛之道之教法,谓之佛乘。此法不分二乘叁乘等,说唯一成佛之法,故又云一乘。华严法华所说之圆教是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来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说法。」又曰:「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别说叁。」叁藏法数叁十二曰:「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眾...

《佛学大辞典》 / 275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韦天将军

姓韦,名琨,四天王之四王下各有八将军,此南天王八将军之一也。為南山道宣律师示现,南山依之着灵威要略并律相感通传二书,律相感通传云韦将军,法苑珠林云天人韦琨,有拥护东西南叁洲佛化之宿愿,古来禪录多与韦駄天混一,非也。感通传曰:「有一天人来礼敬,叙暄凉已。曰:弟子...

《佛学大辞典》 / 321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鹅王别乳

和水乳置之於一器,则鹅鸟饮乳汁而留水。祖庭事苑五曰:「正法念经云:譬如水乳同置一器,鹅王饮之,饮其乳汁,其水犹存。」玄义五上曰:「无明是同体惑,如水内乳。唯登住已去菩萨鹅王,能唼无明乳,清法性水。」此鹅王喻菩萨。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那提

Nadii,译言河,或江。又河名。法华文句曰:「那提,此翻河亦江。」慧琳音义二十曰:「那提河名。」西域记八曰:「捺地迦叶波,旧曰那提迦叶,讹也。」法华玄赞一曰:「梵云捺地,言那提讹。」 又(人名)Nadii fuṇyo āya,比丘名。续高僧传五曰:「那提叁藏,此云福生具依,梵...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五种不翻

翻即翻译,谓译彼梵音而成此华言也。不翻者,以此五种,不可翻故也。 一、秘密不翻,微妙深隐曰秘,互不相知曰密。谓诸陀罗,是佛秘密之语,经中悉存梵语,是为秘密,故不翻也。(梵语陀罗,华言总持,亦云咒也。) 二、多含不翻,谓如梵语薄伽梵,具含自在、炽盛、端严、...

《三藏法数》 / 319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清规

唐德宗元和年中百丈山怀海禪师始立天下禪林之规式,谓之清规,即百丈清规也。后称曰古清规。其后一家之祖师各应时处而制寺规,皆谓之清规。清规者,清净之仪轨也,所立之仪轨,能清净大眾,故名清规,我国有备用清规,勅修清规,日用清规等。日本有大鑑清规,永平清规,莹山清规等...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跋闍子比丘十事非法

毘奈耶杂事四十曰:「一、高声共许净法(四分「得寺内」,十诵「如是净」,五分「求听净」),比丘在寺内作别眾非法之羯磨大眾高声共许,则其法成。二、随喜净法(四「后听可」,十「证知净」,五「合於求听净中」),比丘作非法之羯磨,其座大眾随喜,又於界内先作别眾之羯磨,然...

《佛学大辞典》 / 816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五大形

地大為方。一切形中四方均等之貌,有安住不动之势力。故维持诸法而使止住,是為方形。次水大為圆。圆形者,轮圆具足不住一性之形也。盖水於一切法中,形体不定,随器而為种种之形者也。故其形相為圆。次火大為叁角。叁角者,炽盛猛利之形也,其故如剑戟等,猛利能破坏一切事物,且...

《佛学大辞典》 / 337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莲华女

或曰青莲华,或曰鬱盋罗华比丘,或曰嗢罗苾芻,或曰华色比丘,或曰莲华色,或曰莲华色女,或曰莲华婬女,或曰莲华女。皆是梵汉之不同,又译语之左右也,总取美女之容色而名之。而经论中有多数之莲华女,或同名同人,同名异人。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叁车

叁车者,车即运载之义。喻叁乘之人,各以所乘之法,运出叁界,而至涅槃也。(叁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羊车,羊车者,以羊挽车,故名羊车。喻声闻之人,修四谛行,求出叁界,欲自度,不顾他人。如羊之奔...

《三藏法数》 / 375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周罗髮

一作周罗,首罗,译言小髻,小髻云周罗髮。沙弥得道时,顶留五叁小髻,至和尚前,互跪,和尚乃剃除此小髻也。行事钞下四曰:「与剃髮时,当顶留五叁周罗髮,来至和尚前互跪。和尚问云:今為汝去顶髮可?答言尔便為除之。」同资持记曰:「周罗,经音义云:此翻為小,梵僧云小髻也。...

《佛学大辞典》 / 259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长行

谓经文中,直宣说法相,而不限定字句之文句。以文句之行数长故也。是对於偈颂之称,十二分教之中第一修多罗是也。故诸经自能詮之文体分之,则惟长行与偈颂之二者而巳。百论疏上曰:「总谈设教,凡有叁门:一有长行,无有偈颂,如大品之类。二有偈颂,无有长行,如法句之流。叁...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大萨遮犍子

犍為苦行外道之通名,译曰离繫,萨遮是其名,译言,有,或諦,大有离繫外道之子也。此人归佛悟大道,為鬱闍延城严炽王,说世出世之法,遂与王共诣佛所受记别。慧苑音义下曰:「萨遮,此云有也。」翻梵语九曰:「萨遮者实,亦云諦。」梵Mahāsatya-nirgrantha。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四种死

一、寿尽财不尽死,谓如有人,由宿业故,报寿既短;于现生中,复不积善作福。经营生理,多求财物。其寿已尽,积蓄尚多,是名寿尽财不尽死。 二、财尽寿不尽死,谓如有人,不能经营生理,少有财物。寿虽未尽,积蓄素无,或因饥饿,或由冻苦,遂致于死,是名财尽寿不尽死。 叁...

《三藏法数》 / 203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引业

对满业之语。牵引眾生五趣四生之业也。又名引因,索引业,或总报业。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少异。毘婆娑论十九及俱舍论十七等,谓业能引眾同分等,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谓之满业。是盖引业约因而解,满业约果而解之故,业果相对也。唯识论述记二等,则别有业业相对,果果相对...

《佛学大辞典》 / 432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对在家送丧

比丘除其父母外,不许送在家人之丧,為施无常助道念,则不在此限。善见律十一曰:「若檀越作是言:今某国王某檀越丧今葬,请比丘送丧,不得去。若比丘自念言:我往看彼葬,观无常,因此故我得诸道果,如此去无罪。」送父母之丧者,如佛担父棺,则為报恩也。檀越来為死者请诵经咒...

《佛学大辞典》 / 208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真心

真实不妄之心也,又正信无疑之心也。净土真言约之於他力之信心谓之金刚之真心。往生礼讚曰:「虽不能流泪流血等,能真心彻到者即与上同。」教行信证信卷曰:「金刚不坏之真心。」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贤瓶

贤為善之义。又名善瓶,德瓶,吉祥瓶,如意瓶,有德瓶。若人祈神天感得此瓶时,所求者如意由瓶而出云。大日经疏八曰:「有部毘中说: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四大弟子,犹如贤瓶,若人净心供养竟,希求世间现报,无不如愿。」见[瓶]条。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四漏

一欲漏。欲界之修惑也。除无明。二有漏。上二界之修惑也。除无明。叁无明漏。叁界之无明也。四见漏。叁界之见惑也。漏是烦恼之异名。此四漏与四流之体同,惟次第稍异耳。出大藏法数二十叁。参照[四流]条。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有叁种:一涅槃,译為灭。涅槃之体,无為寂灭。故名灭。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无為恬泊,名灭。」二弥留陀,楼陀Nirodha,译為灭。四諦中之灭諦也,涅槃之灭,偏据满处。弥留陀之灭,通於因果。大乘义章一曰:「涅槃之灭偏据满处,弥留陀灭义通因果,是故灭諦有灭皆收。...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钵吉帝

又作鉢吉蹄,波机提。译言本性,志性。摩登伽种之婬女也。见阿难而生婬心,请之於母,母诵神咒蛊惑阿难。阿难将行乐,為佛所救,婬女出家。摩登伽经上曰:「过去有婆罗门名莲华实,女名本性,尔时女者今性比丘是也。」舍头諫经曰:「有凶咒女名曰波机提,晋曰志性。」又曰:「过去...

《佛学大辞典》 / 665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二种布施

一、净施,谓布施时,不求世间名誉福利等报,为出世善根及资助涅槃之因,以清净心而行布施,故名净施。(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不净施,谓以妄心,求于福报而行布施。如般若经云:或畏失财故施与,或恐诃骂故施与,或为求势故施与,如是种种因缘,与净相违,是名不净施...

《三藏法数》 / 122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药

行事钞二谓报命之支持,无过於药,分之為四:一时药,日日為新由旦至日中听服之,五种之蒲闍Bhojanīya(译曰正食),麨,饭,乾饭,鱼,肉是也。又五种之佉闍Khādanīya(译曰不正食),枝,叶,华,果,细末磨食是也。此等是比丘之常食。此外有时食与时浆,时食者蔓菁根,葱根...

《佛学大辞典》 / 377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执金刚

又云持金刚、金刚手。胎藏界叁部中金刚部之诸眾,标如来之智印,皆手执金刚,故云执金刚。大日经一曰:「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中略)其金刚名曰虚空无垢执金刚。(中略)金刚手秘密主如是上首。」同疏一曰:「梵云播,即是手掌。掌持金刚,与手执义同。故经中二名互出也。...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观法

於心观念真理之法也。同於[观心]。止观曰:「观法虽正,着心同邪。」止观大意曰:「慧文列内观视听而已,洎乎南岳天台。復因法华叁昧,发陀罗,开拓义门,观法周备。」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十一智

一、世俗智,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谓有其名,而无其理也。(有漏者,谓漏落叁界生死也。) 二、法智,谓欲界苦集灭道四谛下,苦法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法智。(无漏者,谓不漏落叁界生死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

《三藏法数》 / 560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九心轮

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叁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也。然实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

《佛学大辞典》 / 474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结集

Saṁgiti,佛灭后,诸弟子相会,為防止异见邪说,诵佛陀之说法,举各自所闻确实者,结合集成之,為大小乘经典。经论所传不同,以下顺次大别而记之。第一為小乘经之结集。第二為大乘经之结集。第叁為秘密经之结集。第一小乘经之结集有四期。第一王舍城之结集,第二毘舍离城之结集...

《佛学大辞典》 / 366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见性

禪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眾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十境

台宗於观法,立所观之十种。一、阴境,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十境以阴為初,有二义。一现前,一依经。现前者,人受一期果报之身,即是五阴。五阴之重担常自现前,是故為初观。依经者,大品般若言之,声闻依四念处而行道。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也。又经中多列法门,无非以五阴為首...

《佛学大辞典》 / 1090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正像末

凡一佛出世则以其佛為本,立正法,像法,末法之叁时。然诸经皆说正像之二时,大悲经独说正像末叁时。又如杂阿含,俱舍论,唯说正法之一时。一正法,正者证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证果者,是為正法时。二像法,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

《佛学大辞典》 / 489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运心供养

於心中起供养之思,而不现於事实也。又心中起至诚之供养想也。苏悉地经中曰:「有四供养,徧通诸部一切处用:一谓合掌,二以閼伽,叁用真言及慕捺罗,四运心。此善品中,随力应作,或復长时,供养中最无过运心。如世尊说,诸行法中,心為其首。若标心而供养者,满一切愿。」同...

《佛学大辞典》 / 199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神识

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曰神识,犹言灵魂。宝积经百九曰:「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涯,触已作声。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中略)此神识界亦復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以所入行作体现色。」增一阿含经七曰:「吾是神识也,吾是形体之...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神变加持

依此神变之加持力,眾生得蒙益也。言以佛之神变加持法也。大日经疏一曰:「神变加持者,旧译或云神力所持,或云佛所护念。(中略)尔时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念:若我住如是境界则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於自在神力加持叁昧,普為一切眾生示种种诸趣所喜见身,说种种性欲所...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西方净土

念佛之言,虽通於诸佛,然诸大乘中念佛之言,独限於西方之阿弥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国之誓愿者,法界诸佛中独阿弥陀一佛也。大日如来虽於九品往生阿弥陀叁摩地集陀罗经说九字之真言,劝九品往生。释迦佛虽於诸大乘经中说十方无量之佛,然讚佛而劝念佛往生者,独...

《佛学大辞典》 / 667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犍陀弗咀罗

译曰离击子。见[犍]条。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式叉迦罗

译曰学,又曰应学。宜学也。為突吉罗之异名。大日经疏五曰:「此中应学,旧译名為式叉迦罗。」大部补註二曰:「式叉迦罗,此名為学。」四分律四十一见「尸叉罽罗」,「突吉罗」梵Śikṣākāraṇī。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十玄门

又曰十玄缘起。华严宗所立。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者。通此义,则可以入华严大经之玄海,故曰玄门。又此十门互為缘而起他,故曰缘起。至相大师,承杜顺之意,创说於十玄章,贤首於五教章中卷敷演之。次第不同。然贤首更於探玄记一说十玄,稍异於此,清凉全依之。 一,同...

《佛学大辞典》 / 1469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如来识

又云佛识。第八之阿赖耶识為一切眾生之根本识,第九之菴摩罗识為如来之清净识。菴摩罗,译言清净。以离一切之无明烦恼故也。法相宗以菴摩罗耶识為阿赖耶识之净分,不立為第九识,法性宗则立為第九识。光明玄曰:「菴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若分别之即是佛识。」宗镜录曰:「摩罗净...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五使者

又名文殊五使者,五种金刚使。即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中列位於主尊文殊菩萨左方之五童子也:一、髻设Keśinl,又作计设,继室。二、鄔波髻设U akeśini,又作乌波髻施儞,乌波髻施,优婆计设。叁、质多罗Citra,又作质怛罗。四、地慧,梵名嚩苏摩底Vasumati,又译财慧。...

《佛学大辞典》 / 195字 / 3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见思

见惑思惑也。又云见爱、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叁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瞋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依之而从所迷上称见惑為理惑,称思惑為事惑。何则?以见惑為迷於无常无...

《佛学大辞典》 / 560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二种结界

一自然界。大者如阎浮一洲,小者如一洲一岛,自然限结界之区域者。二作法界,作羯磨之法而限定大小之摄僧界摄衣界乃至戒场等者。而自然中得作最初结界之一法,其餘之羯磨法,则必於作法界中行之。见行事钞上之一。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四车家

又曰四乘家。大乘有叁乘家与一乘家之异义,如叁论法相為叁乘家,其说谓佛之教法,终始不超叁乘,法华已前,主说叁乘,於法华废权之二乘,而归实之一菩萨乘。然则权实双存而有叁乘,因而谓之為叁乘家。又如华严天台叁乘中之菩萨乘与二乘皆為方便假说,至法华更说一佛乘,开会前之...

《佛学大辞典》 / 349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一断一切断

谓断一烦恼,即有断一切烦恼之道理也。华严宗依无尽缘起之理而盛谈此旨。五教章叁曰:「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故,是故烦恼亦一断一切断也。故普贤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一断一切断者,是此义也。」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八识缘境广狭

一、眼识缘唯实唯量境,谓眼见色时,即有识生,能缘青黄赤白实有之色,名为性境。此识对境名为现量,以其能见色,未起分别,是故所缘之境狭也。(性境者,谓现前所有实见之境也。现量者,谓见现前之色,而能量度也。) 二、耳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耳闻声时,即有识生,能闻言语...

《三藏法数》 / 719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四宗

是通大小乘而判其宗旨者,有二种,一北齐大衍所立,一净影所立,名异义同也。今為便於解释计,先述净影。一立性宗,是小乘中之浅者。说诸法各有体性者。其说皆由因缘而生,与外道之立自然性者不同。如发智,六足,俱舍等诸论所说,萨婆多宗是也。二破性宗,是小乘之深者。说诸法...

《佛学大辞典》 / 471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沙弥律仪毘日用合参

叁卷,戒显订阅,济岳汇笺。

《佛学大辞典》 / 11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七善士趣

不还之圣者。有生般中般上流般叁种。此叁般又各有叁种之别,谓之九种不还。见[九种不还]条。此中上流般之叁种不分开之。总為一上流般,合前之六种,谓之七善士趣。其所以不别立之者。婆沙论一百十五谓中生之二种,各為一生中之差别。行相难知,故分之。上流般各受多生,其行易知,...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觉观叁种发相

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 一、明利心中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宿无善根,现修定时,善法不起。觉观攀缘念念不住,叁毒之中,或缘贪,或缘嗔,或缘痴,如是经年累月,而不得定。此为明利心中觉观发相。 二、半明半昏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摄念时,虽了觉观烦恼念念不...

《三藏法数》 / 218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乌婆陀颇

译曰薄甘蔗糖。见善见律十七。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日行五风

经云:佛告诸比丘,日天宫殿纵广五十一由旬,上下四方,悉皆正等,墙壁栏楯,皆以金银琉璃所成。宫殿之形,四方远看似圆。宫殿之中,有五种风吹转而行,故名日行五风也。(月宫亦有五风,众宝严饰,种种墙壁栏楯,与日宫无异。纵广止有四十九由旬也。梵语由旬,华言限量。)...

《三藏法数》 / 283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阿输伽树

翻梵语九曰:「阿叔迦树,应云阿输迦,译曰无忧。」僧伽罗剎佛行经曰:「阿舒伽。」名义集叁曰:「阿输伽,或名阿输柯。」悉多太子生此树下。此树又单名毕利叉Vṛkṣa,即嵐毘Lumbini园之无忧树也。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小乘叁藏

四部之阿含经等為经藏,四分五分十诵律等為律藏,六足发智论等為论藏。此叁藏之根本皆佛说,於佛入灭时分部帙而结集者。佛所说之大乘,义理之分际远异於小乘,故於别处结集之而单名摩訶衍藏Mahāyāna iṭaka,以对小乘之叁藏。是智度论之意也。智度论百曰:「如摩訶迦叶於耆闍崛山...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嗢柁南

又作嗢陀南。四法印之别称。译曰集施。与四法印之本称乌挓南,其义别也。见乌挓南条。(CBETA註:疑為见[鄔陀南]条)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善恶

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经下曰:「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佛学大辞典》 / 1135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叁明

一、宿命明,谓知过去宿世受生之事,名宿命通。复知宿世,从一生至百千万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受苦受乐等事,皆悉能知,是名宿命明。 二、天眼明,谓见死此生彼,名天眼通。复见我及众生死时生时,及身口意所作善恶之行,或生善道、恶道,皆悉能见,是名天眼明。 叁、...

《三藏法数》 / 188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九眾

寻常之七眾,加出家,出家之二眾也。出十诵律五十五。一、比丘,持具足戒之男眾。二、比丘,持具足戒之女眾。叁、六法,持六法之女眾。四、沙弥,持十戒之男眾。五、沙弥,持十戒之女眾。六、出家,持八戒斋之男眾。七、出家,持八戒斋之女眾。八、优婆塞,持五戒之男眾...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楼毘

园名。见[嵐毘]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八叶莲华观

於吾人之肉团心(心臟)观想八叶之莲华,示现胎藏界九尊之观法也。大日经疏十二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於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於此处思莲华之形。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此心即是莲华叁昧之因。以未能令开敷。故為诸烦恼等之所缠缚。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实之相也。...

《佛学大辞典》 / 339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法螺

梵语商佉,译曰贝。即螺贝也。螺贝之声远闻,以喻佛之说法广被大眾。又螺声勇猛,以表大法之雄猛。又吹螺而号令叁军,以譬说法降魔。法华经序品曰:「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无量寿经上曰:「扣法鼓,吹法蠃。」鼓音经曰:「吹大战螺,击大战鼓。」嘉祥法华经疏叁曰:「螺鼓远闻...

《佛学大辞典》 / 393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观遍计所执

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徧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麤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叁性中徧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如来宝菩萨

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释尊之右。梵号怛他誐多摩,译言如来宝。密号曰实相金刚。是為入释尊宝珠叁昧之尊,与大日经之毫相尊相当。黄色,左手持莲上有宝珠,右手為胎拳,立头指当胸,坐赤莲。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波罗提提舍

Pratideśaniya,又作波胝提舍,鉢喇底提舍那,鉢喇底提舍,略曰波罗提舍,波罗舍,提舍等。六聚罪之第四,犯戒律之罪名也。译曰向彼悔。此中有四戒,犯此戒者,必对餘一比丘懺悔,懺悔则其罪消灭,故名向彼悔罪。行事钞中一曰:「波罗提提舍,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以...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毛道

又曰毛头。凡夫之异名。谓凡夫行心不定,犹如轻毛之随风而东西也。然依梵本则有婆罗Bāla,缚罗Vāla,之二音。婆罗為愚之义,缚罗為毛之义。古译人误婆罗為缚罗。译為毛。不知婆罗宜译為愚夫也。唯识枢要上本曰:「金刚经云毛道生,今云愚夫生,梵云婆罗(去声),此云愚夫,本错云...

《佛学大辞典》 / 415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二假

一、无体随情假,世间之人於心外之境执实我实法,此实我实法,為徧计所执性而非实体,一妄情耳,世人随此妄情而於虚假执我法也,故谓之无体随情假。是世间常用之我法也。二、有体施设假,谓依他起性上假施设之我法也。即内识所变之见相二分為依他法,从实之种子而生,有实之体用...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外道四见

疏云:外道所计,不出四见。谓数论计一,胜论计异,勒娑婆计亦一亦异,犍陀、若提子计非一非异。(梵语勒娑婆,华言苦行。梵语犍陀,华言离系。若提,母名,母子兼称,故名若提子。) 一、计一,谓数论师计:因中有果,因果不异,故名计一。 二、计异,谓胜论师计:因中无...

《三藏法数》 / 205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文字

詮表义理之具也。实相本离文字,不假文字,不能詮实相,故文字者乃法身之气命也。法华玄义五曰:「文字是法身气命,读诵明利是圆家数息。」维摩经观眾生品曰:「言语文字皆解脱相。」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和南

Vandana,又云婆南。新称伴谈,伴题,烦淡,槃淡,盘荼味,槃那寐,畔睇,畔弹南等。译曰稽首及敬礼,度我。义林章二曰:「古云南牟,即是敬礼。(中略)若云伴谈,或云伴题,此云稽首,亦云礼拜,亦云敬礼,讹云和南。」寄归传叁曰:「言和南者,梵云畔睇,或云畔弹南,译為敬礼...

《佛学大辞典》 / 248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犍陀若提子

见[犍]条。

《佛学大辞典》 / 7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竖者

又作立者。於论场立义答问者之难者曰竪义,亦曰竪者。竪义与竪者有上下之别。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口*垔]

又作咽。佛之德相也。译曰鹿王。玄应音义四曰:「[口垔]又作咽,同於坚、於见二切,此译云鹿王。」见伊延条。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名色

五蕴之总名也。受想行识之四蕴為名,色蕴之一為色,受等之四蕴,皆心识之法,而无形体之可见,以名而知之,故云名。色蕴之一,為极微所成有质碍之物体,故谓為色。色者质碍之义,十二因缘中人在母胎,渐渐生长,五蕴完具,谓之名色支。大乘义章四曰:「言名色者,心从詮目,故号...

《佛学大辞典》 / 265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慧解脱

得慧障解脱之罗汉也。此人之性分,好悟道理,不好事用之功德,故断障无漏智慧之见思烦恼,而不离障禪定等功德之事用障也,例如好学问不好艺能之人。长阿含经十九曰:「又能善分别灭苦集圣道,则心得解脱,慧解脱亦然。」俱舍论二十五曰:「慧解脱者,未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生死无始无终

依上所说无明无始之理,生死之无始,其理分明。无终依别圆二教而异其义,别教已下為有终,以断九界而入佛界故也,圆教性具十界,则至佛界,尚存九界,生死无终也,修恶转归性恶,於其体性无有一增减。盖无明為缘而造起九界者,别教之权说也,依此说,则无明断尽,九界亦灭无,...

《佛学大辞典》 / 221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教起十因

谓如来出现说华严经,必有因缘。故出现品云: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以无量因缘而得成就,令斯教兴。故以因缘二字,各开十义,以显无尽。先彰十因,后显十缘。故云教起因缘也。 一、法应尔,法应尔者,理本当然也。谓如来出现,法应说此华严经故。所以诸佛,皆于无尽世...

《三藏法数》 / 741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密教十重戒

有二说:(一)无畏叁藏禪要曰: 「一、菩提心不可退,有妨成佛故也。 二、不可捨叁宝而归依外道,是為邪法故也。 叁、不可毁谤叁宝及叁乘之教典,背佛性故也。 四、於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非凡夫之境故也。 五、若有眾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 1046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檀拏

Daṇḍa,又作檀陀,荼。译曰棒,杖。陀罗集经四曰:「檀陀,唐言策杖。」演密钞八曰:「荼,棒也。」 又(地名)山名,与檀特山同。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法报应叁身

台家所立之叁身也。法报应之名,法华论取之,是开真合应之叁身也。开真者,法与自受用及报之二。合应者,应中合他受用与报之胜应也。一、法身,中道之理体也,本有之叁千也。二、报身,报因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二分之,自受内证法乐之身,名為自受用报身。对於初地已上菩萨应现...

《佛学大辞典》 / 740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慈忍十种利益

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谓修菩萨行者,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嗔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谓修菩萨行者,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

《三藏法数》 / 515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五百戒

比丘之具足戒也。本律之说相,唯叁百四十八戒,以大数而称為五百。束為七聚:一,八波罗夷。二,十七僧残。叁,叁十捨堕。四,百七十八单提。五,八提舍。六,百眾学。七,七灭諍。行事钞中一曰:「律中有叁百四十八戒。」比丘钞中上曰:「世人妄传五百戒者非也,亦有经律...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百八数珠

木槵子经言贯木槵子一百八颗為数珠,以之念叁宝,则退治百八之结业,而得无上之胜果,是数珠之起因也,然则百八之数,对於百八之结业即百八之烦恼也,又表示百八尊之功德也,又表示百八叁昧之功德也,又表示本有修生之五十四位也。见[数珠]条。木槵子经曰:「佛告之言:若欲灭烦恼...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罗什别室

出叁藏记十四(罗什传)曰:「性率达,不礪小检。修行者颇非之。什自得於心,未尝介心。(中略)姚主尝谓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无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已来,不住僧房,别立廨舍。供给丰盈,每至讲说,常先自说。譬如臭泥中生莲华,...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