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以金杖与裂裳,悬记小乘十八部之分派。寄归传一曰:「裂裳金杖之喻,乃表证灭。」俱舍颂疏一曰:「大圣喻折金杖,况以争衣。」同註:「频毘娑罗王,梦见一[(畾/(冗-几+互))毛]裂為十八片,一金杖斩為十八段。怖而问佛。佛言:我灭度后,一百餘年,有阿输迦王,威加赡部,时诸苾...
《佛学大辞典》 / 420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资粮位,资粮位者,如人远行,必赍粮以为路资也。其位有叁:一、五停心,二、别相念,叁、总相念。若欲出于叁界,必以此叁种观法,而为资粮也。(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嗔众生慈悲观、叁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别相念、总相念者,...
《三藏法数》 / 444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观即定心运想之谓也。修行之人,未得正定,于不净法犹生染心,故作此二观,遣其着心也。 一、死尸臭烂不净观,谓修行之人,于闲静处,运心观想死尸臰烂不净之相,心生猒恶。我身不净,亦复如是,云何着是色欲,贪求无猒。况命如电逝,须臾难保,一息不来,与彼何异。由观臰烂不...
《三藏法数》 / 234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知识者,知其心识其形之义,知人乃朋友之义,非博知博识之谓,善者於我為益,导我於善道者。法华文句四曰:「闻名為知,见形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心。」有部毘奈耶杂事曰:「阿难...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大品经十喻之一。西俗多工伎,以种种法现出无实之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谓之幻,幻事虽如实见闻而非实也,故以譬一切诸法之无实。智度论六曰:「一切诸行如幻欺誑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维摩经方便品曰:「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见[幻]条。
《佛学大辞典》 / 121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无常想,想即观想,谓观诸众生及诸世界一切有为之法,迁流代谢,皆悉无常。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断生灭,是名无常想。 二、苦想,谓观五阴之身,一切有为之法,常为诸苦之所逼迫。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灭众苦,是名苦想。(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藏法数》 / 672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佛言。世间人民前世为善。乃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若慈心喜悦志意清净。毛发耸然泪即出者。皆前世尝行佛道。或他方佛所。尝为菩萨固非凡人。若不信心。亦不信佛语者。乃恶道中来。余殃未尽。愚痴不解。未当解脱。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得闻。若得闻者。于无上道永不退转。故当信...
《佛说大阿弥陀经》 / 236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27日一、生不可避,依善恶之业因苦乐之生不可避。二、老不可避,生者不可避老。叁、病不可避,生者不可避病。四、死不可避,生者不可避死。五、罪不可避,有罪业,则恶道之苦果不可避。六、福不可避,有善业,则善道之乐果不可避。七、因缘不可避,如是之因,和於如是之缘,生吉凶祸福...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欲為懺悔时,当起之七种心也:一、生大惭愧心。我与释迦如来,同為凡夫,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我犹轮转生死,无有出期,以此為惭愧也。二、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之业,常与罪相应,以此因缘,命终之后,应堕於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之苦,以此為恐怖也。叁、厌离心。我等於...
《佛学大辞典》 / 317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真言行者於行法之初中后為此观。此叁叁昧為吽字之叁摩地,吽字备叁解脱之德也。大日经疏九曰:「此真言以最后吽字為体,具足叁密解脱门,谓上有曩字空点,是大空义,即是空解脱门。本体是訶字,离因缘故,即是解脱门。下有鄔字叁昧点,以本不生故,即是无作解脱门。如是叁门,一切...
《佛学大辞典》 / 378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清彭际清着。為传五十六。列人二百二十七。附列者又七十七人。其发凡曰:「佛门人文记载,其专繫宰官白衣者,故有祐法师宏明集,宣律师广宏明集,心泰佛法金汤,姚孟长金汤徵文录,夏树芳法喜志。其以沙门為主兼收外护者,则有志磐佛祖统纪,念常佛祖通载,以及传灯录,续传灯录,...
《佛学大辞典》 / 408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衍者乘也,出翻译名义) 一、声闻,谓闻佛声教,依四谛法,修道证真,是名声闻。(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缘觉,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叁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
《三藏法数》 / 234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过去之住劫,名為庄严劫,未来之住劫,名為星宿劫,现在之住劫,名為贤劫,现在之住劫二十增减中,有千佛出世,故称讚之為贤劫。亦名善劫。大悲经叁曰:「阿难!何故名為贤劫?阿难!此叁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时,尽為一水。时净居天,以天眼观见此世界唯一大水,见有千枝诸妙莲华,...
《佛学大辞典》 / 300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善业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尽由业缘而生。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影,从业缘生。」新译仁王经下曰:「诸界趣生,随业缘生。如影如响,一切皆空。」法华经序品曰:「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唯识论八曰:「能招后有诸业為缘。」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本行集经十二曰:「悉多太子十二岁之时,五百童子各在自己园内游嬉。时有群雁飞行虚空,提婆达多射一雁,雁带箭落太子园中,太子愍之,拔箭疗其疮。提婆达多遣使求之不与。是提婆达多构怨最初之因缘也。」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首楞严叁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叁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叁昧,则于诸叁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叁昧。 宝印叁昧,谓菩萨住是叁昧,于一切叁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法数》 / 5399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空假中叁諦,融即於一境之意。又曰圆融叁諦,不思议叁諦。是天台圆教之说。诸法无自性,故為空,因缘所成,故為假,即空即假,故為中。如是一一之境,叁諦之理,鎔融相即,叁一一叁,无碍圆融,為绝对不可思议也。法华玄义第一,谓此妙諦為天然之性德。盖此意也。但就叁千即空假中...
《佛学大辞典》 / 156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说法华经於其迹门度声闻人,分正说,领解,述成,授记四段,以之為一周。而於其声闻人以上中下之叁根有為前后叁周。是曰叁周说法:一、法说周,当舍利弗一人之上根直说妙法之实理,使之悟入一乘者。涉於方便品与譬喻品。二、譬喻周,当大迦叶等四人之中根。说叁车之譬喻,使之悟...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尔时尊者。十力迦叶。游行到彼置宝钵所。见是事已。即诣光明长者舍。问长者言。汝置宝钵于其路左。当何所用。光明长者。即以前缘。具白尊者。是时十力迦叶。作是思惟。我闻善贤长者信重外道先造杀业。光明长者。今于此地为作福事。我今不应弃此钵去。宜现神力。令光明长者。圆满志...
《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 / 3689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2月07日南山叁观者,即终南山宣律师之所立也。 一、性空观,性即性分也,谓声闻、缘觉小乘之人,观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其性本空,皆无有我,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性空观。(因缘者,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所生一切诸法者,即根尘相对所起诸心法也。) 二、相空观,相即相状也。谓藏...
《三藏法数》 / 216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忍即忍可,亦安忍也。思益经云:梵天菩萨有四忍法,善出毁犯禁戒之罪。 一、得无生忍,谓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菩萨证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生忍。 二、得无灭忍,谓一切诸法,昔本不生,今亦无灭。菩萨证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灭忍...
《三藏法数》 / 252字 / 4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佛说缘起圣道经,一卷,唐玄奘译。方等部之摄。佛说初坐树下观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之道理,而成正觉者。与佛说贝多树下十二因缘经同本。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 《缘起圣道经》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叁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叁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叁法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
《三藏法数》 / 259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一、自性行,经云:若诸菩萨本性已来,贤良质直,顺父母教,信敬沙门,及婆罗门;善知家内尊卑亲疏,恭敬承事无失,具足十善,复更广行其余善业,是名菩萨自性行。(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
《三藏法数》 / 324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一、不定性半成佛,不定性者,根性不定也。谓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觉则习缘觉法,若近菩萨则习菩萨道。习声闻、缘觉之法者,沉滞小果,不乐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证菩提,而得成佛,故名不定性半成佛。 二、无种性不成佛,谓无有正信善根,拨无...
《三藏法数》 / 393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一、人执,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计我为人,妄生执着,是名人执。(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法执,谓众生不了五阴等法,从因缘生,如幻如化,计为我身,妄生执着,是名法执。
《三藏法数》 / 91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五部律者,即如来所说律藏也。而分为五者,世尊成道叁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斋,食讫,令罗睺罗洗钵,因失手破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皆白佛言,钵破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后优波鞠多果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焉。(梵...
《三藏法数》 / 724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通即神通也。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壅曰通。 一、他心通,谓世、出世间所有诸法,若种若类,与夫他人所起心念,皆悉能知,是名他心通。 二、天眼自在清净通,谓天眼离诸垢障,清净无碍,于所见境,而得自在;无边世界差别之相,若净若染,一一种类,悉能明见,是名天眼自在清净...
《三藏法数》 / 507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因明论理上,自宗因喻叁支立量时,由种种配列次第生过误。陈那数廿九过,天主(商羯罗主)更加四过,為所谓叁十叁过。即宗九过,因十四过,喻十过也。 (甲)宗之九过:一、现量相违,谓於现证之事实立相违之宗也。例如言声非所闻,虽不述因喻,然已明為误谬也。二、比量相违,谓...
《佛学大辞典》 / 1993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叁度之法会也。罗什译之弥勒大成佛经曰:「说此偈已,出家学道,坐於金刚庄严道场龙华菩提树下。(中略)於此日初夜降四种魔,成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中略)尔时释提桓因、护世天王、无数天子,於华林园头面礼足,合掌劝请转於法轮,时弥勒默然受请。(中略)说是语时九十六亿人...
《佛学大辞典》 / 300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台家所立之八教也。於华严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化法之四教与化仪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一、叁藏教,经律论之叁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諦,正教声闻缘觉之二乘,傍化菩萨者。二、通教,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諦,使通叁乘而同学者,但以菩萨為正机,二乘為傍机。叁、别...
《佛学大辞典》 / 371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叁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叁、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
《三藏法数》 / 817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玄应师之说如上所引。佛本行集经五十五曰:「罗睺罗,昔為国王时,有仙人犯盗戒,欲就王懺悔。诣王宫,王耽五欲,六日不见外人,以此因缘,今生六年在母胎也。」法华文句二曰:「往昔塞鼠穴,又不看婆罗门六日,由是缘故言覆障。」维摩经嘉祥疏二曰:「所以六年在胎者,从来言,过...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涅槃於拘尸城之因缘也。涅槃经二十九曰:「往昔此地有转轮圣王,唱如是言:如佛所说,一切诸法,皆悉无常。若能修习十善法,能断如是无常大苦。我是时始闻佛之名号,发菩提心。自是已来,以是法转教无量眾生。是故我今於此处,亦说诸法无常变坏,唯佛身是常住之法。我忆往昔所行...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六卷,元魏吉迦夜等译。记迦叶等二十四人之付法因缘。明教大师契嵩准於小乘之禪经慧炬之宝林传等,作定祖图正宗记,定西天之二十八祖,谓付法藏传可焚云。见释门正统四。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4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小乘叁贤之第一,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是為声闻乘入道之初。有二种,一种: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相,停止贪欲之法。贪着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法。瞋恚多之人修之。叁、因缘观,观十二因缘,叁世相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
《佛学大辞典》 / 357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叁世相续,无间断也。(叁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叁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
《三藏法数》 / 657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经云: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随境有异,一切愚夫,计着有无,故有十二种也。 一、言说妄想,谓计着种种妙音歌咏之声,以为有性,是名言说妄想。 二、所说事妄想,谓凡所说事,穷其自性,惟圣智所知;凡愚不了,但依彼事,而生言说,是名所说事妄想。 叁、相妄想,谓随事起见,...
《三藏法数》 / 555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Dvādaśāiga Pratityasamut āda,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為辟支佛之观门。说眾生涉叁世而轮迴六道之次第缘起也。 一、无明Avidyā,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二、行Saṁskā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 叁、识Vijñāna,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
《佛学大辞典》 / 804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菩萨修行涅槃经者得十事之功德也:一、第一功德有五事,得闻所不能开者。(中略)断疑惑之心慧心正直,能知如来之密义也。二、第二功德有五事:得、见、闻、到、知也。叁、第叁功德有叁事:得第一义慈,得菩萨所缘之慈,得菩萨无缘之慈。四、第四功德有十事:根深而难倾动,生自身...
《佛学大辞典》 / 465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切经分為十二种类之名。据智度论叁十叁之说,一、修多罗Sūtra,此云契经。经典中直说法义之长行文也。契经者,犹言契於理契於机之经典。二、祇夜Geya,译作应颂,又作重颂。应於前长行之文重宣其义者,即颂也。凡定字句之文体,谓為颂。叁、伽陀Gāthā,译作讽颂又作孤起颂。不依...
《佛学大辞典》 / 472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增益边,谓因缘所生之法,若分别推求,本无自性,众生不了,执之为有,是名增益边。(因缘所生法者,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根尘相对,中间一念心起,即是所生法也。) 二、损减边,谓因缘所生之法,若分别定无,即是损减实有成就之性,是名损减边。
《三藏法数》 / 110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尔时光明长者。施作种种悲愍利乐布施等事已。而不告诸眷属亲爱。潜诣佛所。到已头面礼世尊足。前白佛言。世尊愿佛。今时施我善利。我今于佛法中。乐欲出家。受具足戒。而为苾刍。净修梵行。愿佛大慈。摄受于我。佛言。善来于我法中。勤修梵行。作是言时。光明长者。须发自落。僧伽...
《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 / 3577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2月07日生公者,即罗什法师之弟子也。立此四轮者,轮有摧灭之义,能摧灭众生惑业,而超出叁界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善净法轮,谓修五戒十善之法,摧灭四恶趣业,而得天人果报,是为善净法轮。(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
《三藏法数》 / 364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世之珍宝,虽世间希有,求之易得。若值佛出世,及闻正法,又能闻法信解,如法而行,展转教化人能信乐。此之五种,尤为世间希有,故皆名难得宝也。 一、佛出世间,谓诸佛世尊,虽法身常住不灭,众生盲冥,难可得见。今佛出现世间,为令一切众生成就,大事因缘,甚为希有,是为世...
《三藏法数》 / 310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因缘运物如车轮,故云轮。因缘相继生起而无限极故以轮為譬。 又(术语)约阿等十二摩多於缘觉之十二因缘观,称為因缘轮。详见义释十一。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阿育王磨崖等所刻之教法誥文也。阿育王既归佛法,欲普布德教於四方,故於己领土,到处刻教法誥文,法显传及西域记等,处处记石柱之事,谓是阿育王所建,是也。其后湮没者多,世人遂无知者,至近代欧洲人旅行印度各地方,发见几多之磨崖等,经普林摄Prinse 氏等苦心研究,遂得读破...
《佛学大辞典》 / 901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谓诸佛如来之慈悲由十力与四无畏而起也。无量义经偈曰:「戒定慧解知见生,叁明六通道品发,慈悲十力无畏起,眾生善业因缘出。」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舍利弗目犍连二大弟子共闻佛告诸比丘言:却后叁月,当入涅槃。不忍眼见世尊入灭,告佛已取灭。目连為宿业被执杖外道打杀。大方便报恩经五,贤愚因缘经五,记舍利弗入灭,且佛说其往昔因缘。增一阿含经十八说目连為执杖外道殴折,将入涅槃事,及舍利弗见之先取涅槃。又月光菩萨经说...
《佛学大辞典》 / 249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我见,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有我、我所,执之为实,强立主宰,是名我见。(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我、我所者,我即众生假名,我所即五阴之身也。) 二、众生见,谓众生妄计五阴众共和合而生,是名众生见。 叁、寿命见,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受一...
《三藏法数》 / 310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一、佛乘,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乘即运载之义。谓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同到涅槃彼岸,故名佛乘。(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之人以六度万行为乘,运诸众生同出叁界,故名菩萨乘。(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
《三藏法数》 / 372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一、贪病,谓贪爱之心,对一切顺情之境,着欲无厌,是为贪病。其病当以不净之观为药而对治之。令其观于自他之身,一一不净,何所可贪。此观若成,此病即去,而心寂静矣。 二、嗔病,谓嗔恚之心,对一切违情之境,热恼于怀,是为嗔病。其病当以慈心之观为药而对治之。令其观于一...
《三藏法数》 / 268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是显佛出世本怀之语。法华经方便品曰:「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诸佛世尊欲令眾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见道...
《佛学大辞典》 / 339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梵名Ādi-buddha。西藏语云:Cho-gidang- oisang-ye,译言本初觉者或第一觉者。喇嘛教之本初本佛也。西藏佛教之古派以此佛為生自毘卢遮那之普贤Samantabhadra,谓之Kuntu-bzaṅ- o(至善法身),即梵语之Dharmakāya-samantabhadra(法身普贤),盛崇拜之,新派谓為跋折囉陀...
《佛学大辞典》 / 544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佛说,谓如来出现于世,为度众生,广说种种诸经,但自金口所宣者,是名佛说。 二、弟子说,弟子即声闻、缘觉、菩萨等诸大弟子也。谓佛在世时,承佛加被,各运神通,随机演教,化度众生,是名弟子说。 叁、仙说,仙即佛会之中诸大仙人也。谓其从佛入道,誓弘佛化,宣扬正法...
《三藏法数》 / 282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龙树传云:龙树生於婆罗门种,一切经书道术,无所不通。有契友叁人,相共至术家,学隐身法,於王宫中為淫乐。王悟之,闭诸宫门,使数百力士以刀斩空。叁人者即死,唯龙树依王头侧得免,是时始知欲為眾祸本。入山诣一佛塔,出家受戒(付法传亦同)。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理具之即身成佛。一切眾生之身心,本来為两部之体,身為五大,是胎藏界本有之理体也,心為识大,是金刚界本有之智德也,身心即為两部,故凡夫肉身之外,更无本觉之体性,肉身之当相為大日法身,是曰理具之成佛。二加持之即身成佛。眾生本觉之功德,与如来叁密之加持力相应而成办...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卷,吴支谦译。谓见了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佛。与大乘舍黎娑担摩经同本。但说人不同。此為舍利弗对比丘而说者。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 《了本生死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入胎之因缘及胎中叁十八个七日生长之相貌,出胎七日后所生八万尸虫之名字,末说五阴皆无常苦无我我所。即大宝积经第十叁佛為阿难说人处胎会之异译。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 《佛说胞胎经》十二部经中去方广与授记及无问自说之叁部者。是小乘教之九部也。又有大乘教之九部。十二部中除因缘与譬喻及论义之叁部者是也。然常言之九部,则多指小乘教。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随顺眾生说,入大乘為本,以故说是经。」梁僧传叁(求那跋麼)曰:「洞明九部,博晓四含。...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3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外缘,谓众生所依世界,皆由妄想因缘而生。譬如因泥团柱轮绳水等诸方便缘,而有瓶生,是名外缘。(泥团柱轮绳水者,谓世之陶匠作瓶,以泥团为坏,以木为轮柱,以绳转轮,以水旋之,方能成瓶也。) 二、内缘,谓众生之身,因无明爱业等缘,出生阴界入法,是名内缘。(无明者...
《三藏法数》 / 252字 / 3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以名大乘穷极之实教。后魏光统律师立叁教,第叁為圆教。圆教之名,自此始。其后由晋华严经五十五:「尔时如来,知眾生应受化者,而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之经文而立名。天台宗判四教,第四為圆教,华严宗復立五教,第五為圆教。今依台宗之说释之...
《佛学大辞典》 / 466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经之内容分类,有九种也:(一)一修多罗,二祇夜,叁和伽罗那,四伽陀,五优陀那,六伊帝目多伽,七闍陀伽,八毘佛略,九阿浮陀达磨。涅槃经第叁曰:「能师子吼广说妙法,谓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伊帝目多伽、闍陀伽、毘佛略、阿浮陀达磨,以如是等九部经典,為他...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法华玄赞五论叁同七异,谓叁同者:一、同断烦恼障,二、同悟生空之理,叁、同得假之择灭无為。七异者:一、声闻根性钝,缘觉根性利,二、声闻依佛而出离,缘觉自觉而出离,叁、声闻藉声教,缘觉观法理,四、声闻观四諦,缘觉观十二因缘,五、声闻分四果,缘觉唯一果,六、声闻练根...
《佛学大辞典》 / 656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小乘立叁无為:一择灭无為,旧云数灭无為。择者简择事物道理之智慧力也,数者智慧之法数(有為之法,诸数多故,总名為数),与择同。盖依智慧简择力断烦恼所显之一种灭諦,谓之择灭,其灭依择而得也。此灭体即為涅槃。名之為灭者,以其為灭烦恼而显之实体,且其体中有為诸相寂灭也...
《佛学大辞典》 / 453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如来灭后迦叶尊者结集法藏,二十年受持,付嘱之於阿难,阿难付嘱之商那和修,乃至展转至於师子尊者,是為付法藏。付法藏因缘传之所记者是也。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叁兽喻叁乘,河喻空理也。谓通教声闻、缘觉、菩萨同出叁界,取证空理,而根器有大小,行位有浅深,如象、马、兔,同共渡河,而有浅深之异。故以此为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象渡河,象渡河者,喻菩萨之人也。谓菩萨修六度万行,利益众生,断见、思惑,及...
《三藏法数》 / 368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又云十八明处。四韦陀与六论八论也。四韦陀出别项。六论者:一、式叉论,明六十四种之能法。二、毘伽论,释诸无常之法。叁、柯刺波论,释诸天仙上古以来之因缘名字。四、竪底沙论,释天文地理算数等之法。五、阐陀论,释作首卢迦之法。六、尼鹿多论,释一切物立名之因缘。八论者:...
《佛学大辞典》 / 213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于兜率天宫,将欲降生,先观五事而后托胎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一、观诸众生熟与未熟,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众生根机,熟与未熟。以此土众生根机成熟可度,故现降生也。 二、观时至未至,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众生可度之时至与未至。以度生时至,故现降生也。 叁、...
《三藏法数》 / 309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谓以十二因缘分为叁世因果。无明与行二者,是过去之因;爱、取、有叁者,是现在之因;生、老死二者,是未来之果;识与名色、六入、触、受五者,是现在五阴之身,故名现在五果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一、识,识者,谓初入胎,阿赖耶现行之识种也。以...
《三藏法数》 / 366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佛告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定眼识定耳识者。便获十功德。云何为十。于是菩萨摩诃萨以无等心获虚空像。不以言教教化众生净佛国土。善男子善女人。自知无数形识本末。知其虚寂悉无所有。起无生法忍。复次族姓子。若有菩萨摩诃萨当坐道场。便能具足法界清净。但为如来一...
《菩萨璎珞经》 /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 1738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11日一、因缘变,谓心心所变现相分,不借能缘之分别力,由自己种子之因缘而生,有心色之实体实用者,即叁类境中之性境是也。二、分别变,谓藉能缘之分别力而反起之相分。此有二种:一、偏随能缘之分别力,不带本质,亦不具能生之种子,即是叁类境中独影境之相分也,如缘龟毛兔角之相分...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对无作之语。与[有相]同。传通记杂钞五曰:「旧译经论云有作无作,新译经论云安立非安立。安立者有作义也,非安立者无作义也。」 又有作者犹言有為,谓因缘所生之法也。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论问云:既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古孔切)秽之垢,若不以方便磨治,终不得净。故说四种方便。(梵语摩尼,华言如意。) 一、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及观一切法因缘和...
《三藏法数》 / 363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叁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证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
《三藏法数》 / 516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百丈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随眾散去。一日不去,丈乃问立於前者何人。老人云:某甲,於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无?某甲答他道:不落因果。后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某甲下一转语,使脱野狐身。丈曰: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礼拜曰:某甲既脱...
《佛学大辞典》 / 277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外障,谓此饿鬼,常受饥渴,皮肉血脉皆悉枯槁,头发髼乱,其面黯黑,唇口干焦,常以其舌自舐口面,慞惶驰走,处处求食,所到泉池,便见其水变成脓血,自不欲饮。如是等鬼,由外障碍饮食,是名外障。 二、内障,谓此饿鬼,咽或如针,口或如炬,其腹宽大。由此因缘,纵得饮食...
《三藏法数》 / 183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谓释迦如来入灭之后,其教法住世,有此叁时不同也。 一、正法时,正犹证也。谓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人有禀教者,即能修行;有修行者,即能证果,是名正法。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减五百年。又据善见论云:后为比丘尼说八敬法,还得一千年。...
《三藏法数》 / 534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教者,谓如来所说一大藏教也。体即体性,教之本也。然如来所说之教,诠显权实义趣,浅深不同,故分十体,收摄一切教法罄无不尽也。(权者,叁乘权教,谓声闻、缘觉、菩萨也。实者,一乘实教也。) 一、音声语言体,谓言音语业为教体也。故佛唱号言辞,评量论说,是为教体。楞严...
《三藏法数》 / 899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叁土之一。為度凡夫二乘化作之国土。申言之,即变化身之住土也。此中有净土与秽土之别。如娑婆者為秽土之化土,如兜率者為净土之化土。化士由所住之佛身而名之。例如此娑婆世界,自眾生言之,则為眾生自业所招之眾生秽土,然佛為度二乘凡夫,以化身出於此土时,自以神通力,而变现...
《佛学大辞典》 / 342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缘觉之所观也:一、蕴善巧,為五蕴。二、处善巧,為十二处。叁、界善巧,為十八界。四、缘起善巧,為十二因缘。五、处非处善巧,善之因果為处恶之因果為非处。六、根善巧,信等五根总為二十二根。七、世善巧,為叁世之道理,八、諦善巧,為四諦世出世之因果。九、乘善巧,為二乘叁...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依他法之无实体,以十种之喻而显。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生。是身如梦,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大般...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Pūrandhara,帝释之一名。杂阿含经四十曰:「释提桓因,復名富兰陀罗。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為人时,数数行施,衣服饮食乃至灯明。以是因缘故,名富兰陀罗。」涅槃经叁十叁曰:「如帝释亦名憍尸迦,亦名富兰陀罗。」慧琳音义二十八曰:「富兰,云域。陀罗,云破。」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云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若欲忏悔者,先当起七种心也。 一、生大惭愧心,惭即惭天,愧即愧人。谓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而我等轮转生死,未有出期,此实可惭可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梵语释...
《三藏法数》 / 481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一根本无明,由无始之际,一念不觉,而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之诸惑烦恼者名之。二枝末无明,心心所相应而起,有贪瞋慢疑见等之烦恼者名之。叁共无明,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之诸业者名之。四不共无明,第七识别体之相无,妄起染心障蔽无漏之圣法而恒无间断者名之。五相应无...
《佛学大辞典》 / 417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生死比海,涅槃比彼岸,超生死而到涅槃云度。谓得渡生死之海也。无量寿经下曰:「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增一阿含经十四曰:「佛在菩提树下初得佛,作是念:罗勒迦蓝,诸根纯熟,应先得度。」遗教经曰:「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又(仪式...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毒鼓之声能杀人,以譬涅槃经所说佛性常住之声,能杀害眾生之五逆十恶,使入於佛道也。然鼓有二种:一天,一毒。对於五乘之机,各说五乘之教,彼等各信顺修行,得证果之益,故譬之於天鼓,又如对於五逆十恶之眾生,说佛性常住之大乘极致,彼等却為生诽谤,堕於无间,故譬之於毒鼓。...
《佛学大辞典》 / 442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缘起者,谓诸法所起因缘,递相摄持,涉入无碍,分为十种,以释前十玄门之义也。 一、诸缘各异义,诸缘各异者,谓诸法缘起各不同也。盖诸法递互相望,要须体用各别,不相杂乱,方成缘起。经云: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是也。 二、互遍相资义,互遍相资者,谓诸法所起,更互周...
《三藏法数》 / 805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Homa,又作护魔,呼麼。译曰烧。原為事火婆罗门烧火祀天。彼以火為天之口,谓烧饗物於火,则天食之,而与人以福。密教取其法设火炉,烧乳木,以智慧之火,烤烦恼之薪,以真理之性火為尽魔害之标帜。大日经护摩品说婆罗门四十四种之火法,后说佛法之火法十二种。大日疏八曰:「护摩...
《佛学大辞典》 / 310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又云邪命说法。或说邪法,或说正法,其心邪,故总名之為不净说法。佛藏经叁曰:「不净说法者。有五过失:一者自言尽知佛法,二者说佛经时出诸经中相违过失,叁者於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经法,五者以利养故為人说法。」此佛藏经所说第五之过失有邪命说法之名以卖法而利...
《佛学大辞典》 / 382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金缕织成之袈裟。又曰金色衣,金色[(畾/(冗-几+互))毛]衣,黄金[(畾/(冗-几+互))毛]衣,金缕袈裟。印度早已行之,佛母大爱道,上之於释尊,其因缘散见诸经论。依贤愚经第十二,佛母摩訶波闍波提,於佛出家后,手自纺织,作金色之[(畾/(冗-几+互))毛],既见佛,喜发心髓,持奉如来...
《佛学大辞典》 / 931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对修恶之称。依关係而起之恶谓之修恶,本来真如理性所具之恶,谓之性恶。性具善,亦具恶,此性恶之义,天台一宗之极说,他宗未谈之法门也。天台於观音玄义发之,荆溪於止观辅行五提出此说,后至四明,对於华严宗及山外之异义,盛扩张此义。真如纯真无妄,不具恶,依无明之妄缘而背...
《佛学大辞典》 / 821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相待有,待即对待之义。谓如长短彼此等,实无长短,亦无彼此,以相待故,乃有长短等名。是则长因短有,短因长有,彼亦因此,此亦因彼,东西南北,皆亦如是,故名相待有。 二、假名有,假即虚假不实也,谓如毡,因毛缕而成,若无毛缕,毡则何有。是知毛缕因缘和合,假名为毡...
《三藏法数》 / 198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於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諦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证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叁类智,证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諦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諦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諦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諦之智也。...
《佛学大辞典》 / 526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与理和事和也。 一、理和,谓二乘之人,同断见、思之惑,同证无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事和,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名事和。(内凡者,谓四善...
《三藏法数》 / 204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一、定性声闻,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证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二、定性缘觉,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证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叁、菩萨性,菩萨,...
《三藏法数》 / 261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经云:佛有叁达之智,来今往古,靡不通焉。佛经众多,以虚空为量;佛智弘深,以无造为原。经中所演,不可思议,或有反覆,难了难明,粗以六事可知其意。(叁达即叁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也。) 一、正道,谓佛所说之经,旨意深奥,无作无为,无行无得,自然合道,是为正道...
《三藏法数》 / 367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九品之名,声闻乘四果中预流、一来、不还之叁果云学人,阿罗汉果云无学人。此品记法华迹门叁周说法中之因缘周,由於彼等闻往昔之因缘,初迴小乘心,发无上菩提心,佛於彼等授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故谓之授学无学人记品,常略名人记品。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 《授学无学人记品》 / 本站介绍:妙法莲华经又名五增上缘,亦曰五缘。即念佛者现当二世所应蒙之增上缘,有五种之别。观念法门所谓「现生及捨报决定,有大功德利益,準依佛教,明五种增上利益因缘,一者灭罪增上缘,二者护念得长命增上缘,叁者见佛增上缘,四者摄生增上缘,五者证生增上缘。」是也。灭罪增上缘,又名现生灭罪...
《佛学大辞典》 / 249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译。有师子游戏菩萨等十大菩萨,已為七年陀罗尼,虽精进修业,然不得悉地,因而於佛法生疑惑,捨戒还家,作鄙劣之行。时阿闍世王设大施,十大菩萨在其会座,不畏行菩萨请问佛以十大菩萨之事。佛為明过去世谤佛之因缘,且说恶业消灭之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 《佛说旃阇摩暴志谤佛经》 / 本站介绍:生经色者总谓有形之万物。此等万物,為因缘所生者,非本来实有故是空也,是谓之色即是空。即是指事物当体而言。是就五蕴说有空即之理也。般若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復如是。」梵Rū aniśūnyatā。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徧计所执性,由凡夫之妄执认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徧计度一切法,故曰徧计。為此徧计之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例如见绳而误以為蛇。非有蛇之实体。但妄情迷执為蛇耳。是曰徧计所执性,吾人於内外认实我执实法亦如此。有為之万法,為因缘假和合之法,无一实我,无一实法,...
《佛学大辞典》 / 503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饥馑灾,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人若生时,寿减一岁,如是人寿减至叁十岁时,天不降雨,由大旱故,草菜不生;思欲见水尚不可得,何况饮食。以是因缘,世间人民,饥馑死者,其数无量,是名饥馑灾。 二、疾疫灾,谓人寿减至二十岁时,有大疾疫,种种诸病,一切皆起。...
《三藏法数》 / 196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四报定不定者,又于前无报中开出四种也。 一、时定报不定,时即时节,报即果报。谓于叁时决定不改,由业有可转,故受报不定,是名时定报不定。(叁时者,谓现报、生报、后报也。) 二、报定时不定,谓业力定故,报不可改,然时有可转,故时节不定,是名报定时不定。 叁、时报...
《三藏法数》 / 193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梵名希那衍Hinayānā,对於大乘之称。求佛果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為尽未来际眾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為灰身灭智归於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諦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
《佛学大辞典》 / 325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境心,一如本净心。一道者,為一乘一如等,言其理,乃离诸造作及有為无為之别执,名為无為。是盖谓真言行者,超叁劫中,於第二劫虽了达万有唯心,心外无别法,而恐沈没於真如无為之中,故知於此住心,不坏因缘,而证法界...
《佛学大辞典》 / 494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十八物之一。梵语,喫弃罗Khakkhara,译為锡杖,声杖,呜杖。锡者,取振时作锡之声。又有智杖,德杖之德名。有显密之二意。显教為乞食或驱虫也。锡杖经曰:「佛告比丘:汝等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
《佛学大辞典》 / 601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晋道安,初科节诸经而立叁分。及后亲光之佛地论来,果有叁分之说。由是诸经皆科叁分:一、序分,起本经之由序因缘也。中有通序别序之二。通於诸经曰通序,局於本经曰别序。二、正宗分,正為本经之所说也。叁、流通分,举本经之利益劝正说之流通也。见法华文句一。佛地论之叁分:一...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藏经往古品曰:「过去大庄严如来灭度后百岁诸弟子分為五部:一名普事,二名苦岸,叁名萨和多,四名将去,五名跋难陀。普事比丘以知佛所说之真实空义无所得法度多人共入涅槃,其餘四比丘则以捨第一义无所得毕竟空之法,贪乐外道尼乾子之论,命终堕於阿鼻地狱,经无数劫始生人中,...
《佛学大辞典》 / 297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齐朝隐士刘虬,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始自成道,终至涅槃,亦约其渐顿浅深次第,立为五教,故名刘虬五教。(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人天教,谓如来始初成道,先为提谓长者,说人天戒善,乃是因缘果报,实有之法,是名人天教。 二、有相教,谓如来说阿含经时,广制众戒,皆...
《三藏法数》 / 325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理者,一真法界之性也;事者,一切世间之相也。盖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一切法。故一切法全理而不碍众相之发挥;真理全事而不碍一性之明现。十回向品云: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理事相望,融通无碍,互有不同,开为十门...
《三藏法数》 / 748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谓比丘乞食,此之五处,当避嫌疑,不可往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唱令家,唱令家者,谓歌唱曲令,但取欢娱,能乱禅定。比丘若行乞食,此处不可往也。 二、淫女家,淫女家者,行止不洁,声名不正,色欲因缘,障道根本。比丘若行乞食,此处不可往也。 叁、酤酒家,酤...
《三藏法数》 / 267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一、如幻喻,谓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迷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空观者,谓观一切法皆空也。) 二、如焰喻,谓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
《三藏法数》 / 814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闻如是: 一时佛在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皆是阿罗汉,六通神足,唯除一比丘——阿难也。 佛语舍利弗:“往昔久远世,于罗阅祇城中,有一长者子,得热病甚困。其城中有一大医子,别识诸药,能治众病。长者子呼此医子曰:‘为我治病愈,大与卿财宝。’医子即治,长者子病...
《佛说兴起行经》 / 后汉外国三藏康孟详译 / 618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15日(亦名大乘七丈夫,出涅槃经) 七知者,谓佛于涅槃会上,告诸菩萨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名具足梵行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知法,知法者,谓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叁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
《三藏法数》 / 502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梵语阿难,华言庆喜。经云:佛语文殊师利言:阿难具足八法,能持十二部经,是故阿难为多闻藏。(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十二部经,一契经、二重颂、叁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便、十二授记。) 一、信根坚固,信,即信顺。根,...
《三藏法数》 / 492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而彼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善贤。有大财宝富饶自在。然彼长者。于诸外道尼乾陀等。深生信重。长者一时。以彼世因缘故。其妻怀妊。而后一日。世尊于其食时。被袈裟衣。执持应器。入王舍城。次第乞食。渐次至彼善贤长者舍。时彼长者。远见...
《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 / 3545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2月07日已说诸对治及所治。愚痴对治。是应分别。一切诸佛所设缘起。灭除痴冥生如实智。有甚深微妙随顺功德。今当略说。令诸修行功德增益。灭除愚痴观察缘起。远离断常二边诸想。知因缘和合有为法生。亦能降伏迷醉外道牵令随顺。第一空法慧眼明净无明悉灭。修行观缘起有四种。一名连缚。二...
《达摩多罗禅经》 / 东晋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 3980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06日万法由因缘而生,為自然之法,因缘生之法,无有自性,无自性故空,即以空為性也。万法各有一空性,谓之一如。一者不二之义,如者相似之义,以万法空性不二而相似也。对万之言而云一如,若对妄之言,则曰真如,如者正指空性之理体而言。往生十因曰:「而今觉知法界唯真,万法一如,...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成等正觉时之座处。在摩朅陀国佛陀伽耶菩提树下。上达地面,下据金轮。一大石之顶平圆板者。俱舍论十一曰:「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上穷地际,下据金轮。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上,起金刚喻定。以无餘依及餘处,有坚固力,能持此故。」智度论叁十四曰:「地皆是眾生虚誑业因缘...
《佛学大辞典》 / 361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真如,真如者,乃真实无妄之理,即法性土之体也。此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由法身无相,土亦如是,身土虽分,体原不二,故真如为体也。 二、真智,真智者,乃根本无分别智,即实报土之体也。此是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以由实智功圆,万德成就,体无分别,境智一如,故以真智...
《三藏法数》 / 398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Saṁgiti,佛灭后,诸弟子相会,為防止异见邪说,诵佛陀之说法,举各自所闻确实者,结合集成之,為大小乘经典。但经论所传不同,以下顺次大别而记之。第一為小乘经之结集。第二為大乘经之结集。第叁為秘密经之结集。第一小乘经之结集有四期。第一王舍城之结集,第二毘舍离城之结集...
《佛学大辞典》 / 366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犯邪婬人所堕之处。智度论十七曰:「若犯邪婬,侵他妇女,贪受乐触,如是等种种因缘。堕铁剌林地狱中,剌树高一由旬,上有大毒蛇,化作善女身,唤此罪人:上来共汝作乐。狱卒驱之令上,剌皆向下贯剌罪人,身被剌害,入骨彻髓。既至树上,化女还復蛇身,破头入腰,处处穿穴。」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根本毗柰耶云:有一长者,请佛及僧就家设供。比丘皆去,惟世尊独留在寺,令人取食,不赴其请。故说此五种因缘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为宴默而居,为宴默而居者,谓如来深入禅定,寂然宴默,故不赴请。 二、为诸天说法,为诸天说法者,谓如来为诸天众宣说法要,故不...
《三藏法数》 / 252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多作非威仪之事,称曰六群比丘,佛制戒多缘此六群而起。诸律出名不同。僧祇律九称六群比丘曰:「一、难陀,二、迦留陀夷,叁、叁文达多,四、摩醯沙达多,五、马师,六、满宿。」毘奈耶律十一称六眾苾芻曰:「一、阐陀,Nanda,二、鄔波难陀,U anan...
《佛学大辞典》 / 449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入空解脱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无作无受,如是通达,名空解脱,是为菩萨实德。(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入无我无愿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无有我;而于叁界之中,无所愿求。虽得涅槃,恒起大悲,乐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叁界者,欲...
《三藏法数》 / 225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一、端正,谓因见佛相好发欢喜心,而生渴仰,以此因缘,来世即得相貌端正也。 二、好声,谓因见如来相好已,叁称佛号,南无如来,以此因缘,来世得好音声也。(梵语南无,华言归命。) 叁、多财饶宝,谓于如来所,而作大施散华、然灯而供养之,以此因缘,来世获大财宝也。 四...
《三藏法数》 / 191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天台智者释法华经用四释:一因缘释,以四悉檀為因缘,而下四种之释义也。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叁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之义,原出智度论,龙树菩萨判释尊教化一代眾生之方法者也。今转用為释义之方规。惹眾生之乐欲為第一悉檀,使生信為第二悉檀,破恶...
《佛学大辞典》 / 721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造作於有為法之因缘迁流於叁世,谓之行。此中除色受想识四者,其他之有為法,名行蕴。五蕴之一。蕴者积集之义,是亦有為法之通名也。俱舍论一曰:「四餘為行蕴。」颂疏一曰:「四者谓色受想识,除四蕴外,诸餘心所有四十四及十四不想应,此五十八法是四蕴餘,总名行蕴。造作迁流二...
《佛学大辞典》 / 211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諦之第一。是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諦,故曰冥諦,又云冥性。又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金七十论上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為梵,或名眾持。」百论疏上中曰:「所言冥諦者。旧云:外道修禪得五神通,前后知凡万劫内...
《佛学大辞典》 / 327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Gautama,旧称瞿曇,俱谭具谭等。新称乔答摩。释种之姓,古来佛姓,称瞿曇甘蔗,日种,释迦,舍夷之五种。论其异同有诸说。十二游经举瞿曇与舍夷二名之因缘,梵志瞿曇之弟子曰瞿曇,世人称為小瞿曇。為贼所杀(在甘蔗园或甘蔗果园),师知之以尸和泥為两团,咒十月,成一男一女,...
《佛学大辞典》 / 323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净施,谓布施时,不求世间名誉福利等报,但为出世善根及资助涅槃之因,以清净心而行布施,故名净施。(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不净施,谓以妄心,求于福报而行布施。如般若经云:或畏失财故施与,或恐诃骂故施与,或为求势故施与,如是种种因缘,与净相违,是名不净施...
《三藏法数》 / 122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曰神识,犹言灵魂。宝积经百九曰:「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涯,触已作声。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中略)此神识界亦復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现色。」增一阿含经七曰:「吾是神识也,吾是形体之...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叁车者,车即运载之义。喻叁乘之人,各以所乘之法,运出叁界,而至涅槃也。(叁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羊车,羊车者,以羊挽车,故名羊车。喻声闻之人,修四谛行,求出叁界,但欲自度,不顾他人。如羊之奔...
《三藏法数》 / 375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一、寿尽财不尽死,谓如有人,由宿业故,报寿既短;于现生中,复不积善作福。但经营生理,多求财物。其寿已尽,积蓄尚多,是名寿尽财不尽死。 二、财尽寿不尽死,谓如有人,不能经营生理,少有财物。寿虽未尽,积蓄素无,或因饥饿,或由冻苦,遂致于死,是名财尽寿不尽死。 叁...
《三藏法数》 / 203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梵语迦叶,华言光波。谓身光炎涌映余光故也。毗婆尸佛时,叁人共立刹柱,以是因缘,感报遂为兄弟。(梵语毗婆尸,华言胜观。) 一、优楼频螺迦叶,梵语优楼频螺,华言木瓜林;谓其居处,近于此林,故以名之。将护四众,供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四众者,一比丘、二比丘...
《三藏法数》 / 251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北齐慧文尊者,姓高氏。阅大智度论一心叁智之文,即依此以修心观。谓果既一心而得,因岂前后而获。此观若成,证一心叁智,双亡双照,即入初住无生忍位。又阅中论因缘所生法句,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為中道。以心观授南岳,故...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法大,法即诸佛所说之法也。谓菩萨能受持十二部经之法,最上最大,故名法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叁讽诵、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二、心大,心即诸佛广大之心...
《三藏法数》 / 420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念诵即想念持诵神咒也忌者犹不宜也经云如来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若诸有情为欲调他怨恶之心回伏者欲消除一切灾障者或求满足如意者当择空寂幽闲胜处结界建坛净身语意供养圣像诵持佛顶轮王咒加持作法若得成就则所愿满足不可于神龙所护及药义罗刹等地结界作法若在此等不善之处则鬼神得便...
《三藏法数》 / 877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十二部经中之九部也。有大小乘之别。大乘义章一曰:「小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授记无问自说及以方广。大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因缘譬喻论义。大小各九。」四教仪集注上曰:「别言之,小乘让叁存九,小乘灰断,无方广经,说必假缘,无无问自说。虽有受记,作佛者少。」叁论玄义曰...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剎那。是於剎那立十二支也。谓剎那之顷由贪行杀,有具十二支者,盖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诸境之事,是识,与其识俱之色想行叁蕴,是名色,名色是总,六处是别,别必在於总住,其所住之法即是六处,意处虽属於过去而原為六处之摄,故说名六处。六处是...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时因缘,时即时分。因缘者,能生为因,助成为缘。谓五浊不增时,诸有情类,具大威德,好修诸善。盖于彼时,无诸浊恶,其人虽不乐为妙行,而亦自然能行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 二、处因缘,处即处所,谓中国也。人生中国,其性聪敏,志意调柔...
《三藏法数》 / 210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柰女生於柰树上,后通萍沙王而生耆域(又曰耆婆),耆域為世之名医,能治种种之奇病,并出往昔之因缘。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於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叁本曰:「内心涉境,说名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八曰:「起作名行。」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造作之心,能趣於果,名為行。」玄义叁下曰:「夫行名进趣,非智不进。」 又从有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於叁世也。...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徧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麤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叁性中徧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性调伏,谓菩萨宿有善根种性,故能修习善法,调伏身心诸烦恼障,由是得证菩提,是名性调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众生调伏,谓菩萨善能调伏一切众生。若有声闻性者,令得声闻道。有缘觉性者,令得缘觉道。乃至有人天性者,令其...
《三藏法数》 / 400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眾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有六所,谓之六趣,亦曰六道,一地狱趣Naraka-gati,八寒八热等之苦处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狱。二饿鬼趣Preta-gati,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也。与人趣杂处而不可见。叁畜生趣Tiryagyoni-gati,新译曰旁生趣,即禽兽之生所也,多以人界為依所而眼可见...
《佛学大辞典》 / 384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或以為一转轮王之千子,或以為千手观音之化出,或以為千佛各别出生,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宝积经九曰:「过去有佛,曰无量勋宝饰净王如来。其时有转轮圣王,住清净大城,名勇郡王。王有千子,第一名净意,第千子名意无量。后又生二子:一名法意,二名法念。父王及千子共诣如来所,发...
《佛学大辞典》 / 708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心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又,修行者依心而近行,故曰心地。又,叁业中,心业最胜,故曰心地。心地观经八曰:「叁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沈沦。眾生之心犹如大地,五穀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於如来,以...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梵唄有叁节,初唄单云梵唄。復有如来唄与云何唄,在显行之法事,用如来唄,在密行之法事,用云何唄。如来唄曰:「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我归敬。」云何唄曰:「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復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中唄曰:「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我执,又名人执,以五蕴假和合而有见闻觉知之作用,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人我者。一切之烦恼障从此我执而生。二、法执,不明五蕴等法由因缘而生,如幻如化,固执法有实性者。一切之所知障从此法执而生。唯识论一曰:「由执我法,二障具生。」法苑义林章二执章详说之。此二执,...
《佛学大辞典》 / 210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法华叁周者,谓佛说法华经,因声闻之人根有利钝,悟有前后,故有叁周不同焉。周者,周足之义也。 一、法说周,法说周者,佛为上根之人,作叁乘一乘说;开叁乘之权,显一乘之实。即方便品中所谈是也。(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二、譬喻周,譬喻周者,佛为中根之...
《三藏法数》 / 236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十地寄乘者,谓十地菩萨寄于,人天等诸乘进修,而为因行,以显真实智证之果分也。所以欢喜、离垢、发光叁地,寄于世间人天乘;焰慧、难胜、现前、远行四地,寄于出世间叁乘;惟不动、善慧、法云叁地,超于世间、出世间,即是寄显一乘法也。(人天乘者,人乘、天乘也。叁乘者,声...
《三藏法数》 / 870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一、幻,幻术师所作之种种相貌也。二、阳炎,热空尘等因缘和合,於旷野之中现水相者也。叁、梦,睡眠中所见之种种境界也。四、影,镜中之影像也。五、乾达婆城,蜃气映日光於大海上现宫殿之相者也。六、响,深谷等中依声而生之声也。七、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也。八、浮浪,水上所...
《佛学大辞典》 / 254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言菩萨之大心,坚固不能破坏如金刚也。智度论四十五曰:「一切结使烦恼所不能动,譬如金刚山,不為风所倾动。诸恶眾生魔人来,不随意行,不信受其语。瞋骂谤毁,打击闭繫,斫剌割截,心不变异。(中略)人来斲凿毁坏,诸虫来啮,无所亏损,是名金刚心。」教行信证叁末曰:「真实心...
《佛学大辞典》 / 265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说金耀童子经,一卷,赵宋天息灾译。婆罗门之一子,身有光明,少有净信,后从佛出家,佛说其因缘。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 《佛说金耀童子经》一、日光喻佛智,谓日光照世,无幽不烛,以喻佛之智慧,无事不了,无理不照,故云日光喻佛智。 二、月光喻菩萨智,谓月之光明,有亏有盈,以喻菩萨虽具智慧,而惑业尚未尽断,则其智慧或亏或明,故云月光喻菩萨智。 叁、星光喻缘觉智,谓星虽有光,其照不远,以喻缘觉之人,虽...
《三藏法数》 / 262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是通大小乘而判其宗旨者,有二种,一北齐大衍所立,一净影所立,名异义同也。今為便於解释计,先述净影。一立性宗,是小乘中之浅者。说诸法各有体性者。但其说皆由因缘而生,与外道之立自然性者不同。如发智,六足,俱舍等诸论所说,萨婆多宗是也。二破性宗,是小乘之深者。说诸法...
《佛学大辞典》 / 471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金光明最胜王经四天王护国品曰:「尔时四天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此金光明最胜王经,於未来世,若有国土城邑聚落山林旷野,随所至处流布之时。若彼国王於此经典,至心听受称嘆供养,(中略)以是因缘,我护彼王及诸人眾,皆令安稳远离忧苦,增...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卷,宋施护译。与沮渠京声译之諫王经,玄奘译之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义净译之佛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大同小异。佛為波斯匿胜军王Prasenajit说王法,并说十二因缘。但四山一喻后之叁经,合於老病死衰之四、此合於邪行老病死之四、名為四怖。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弥勒上生经曰:「佛告优婆离:弥勒先於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生,劫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家本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艷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佛住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伽女村自在天祠精舍,时有迦波利婆罗门子...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亦名别体叁宝,出释氏要览) 谓佛法僧各各相别不同,故名别相叁宝。 一、佛宝,谓佛初于菩提树下成道,但示丈六之身,及说华严经时,现为卢舍那尊特之身,是为佛宝。(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 二、法宝,谓五时所说大乘小乘经律论藏,是为法宝。(五时者...
《三藏法数》 / 200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恶事為佛道之缘也。盖对於佛果菩提则恶為逆缘,善為顺缘,对於生死苦果,则善為逆缘,恶為顺缘。总之违逆固体之果性者,皆逆缘也。楞严经六曰:「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然通常所论之顺逆二缘,為对於佛果菩提者,逆佛道之道為逆缘,顺佛道之道為顺缘。而顺逆虽异而其结缘佛道...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涅盘经二十六说佛言我昔住波罗捺国,舍利弗教二弟子,一令观白骨,一令数息。经歷多年各不得定。以是因缘即生邪见。言无涅槃无漏之法,设其有者,我应得之。何以故?我能持所受戒故。我尔时唤舍利弗呵责之:汝不善教,為是二弟子颠倒说法。汝二弟子性各异,一主浣衣,一金师。金师...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大论云:独觉出无佛世,观外因缘,无师自悟,故名独觉。(观外因缘者,谓观外物之凋零,觉内心之生灭也。) 一、部行,部即部类。谓此独觉,稍有为人之心;如鹿行走,而能回顾后群,故名部行。 二、麟喻,谓此独觉,但欲自度,略无为人之心;譬如麒麟,唯有一角,故名麟喻。
《三藏法数》 / 116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观择十二因缘。菩萨摩诃萨观择十二因缘。所谓无有故说名无明。于无明中无法故说名无明。不知明故说名无明。云何不知明。不知无明决定法不可得。是名无明。何以故。说无明因缘诸行。诸行无所有。而凡夫起作故。说无明因缘诸行。从行起故有识生。是故说诸行因...
《持世经》 /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 2794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21日谓一切诸法发生所亲依者。唯识论规定诸心心所為有所依之法,举叁种所依,此即其中之一也。对於增上缘依及等无间缘依而言,谓一切诸法各自之种子也。一切有為法,皆依各自之种子而生起,若离种子之因缘,则决无生者。斯一切种子,為诸法之原因,又為诸法依生之所依法,故名之曰因缘...
《佛学大辞典》 / 455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Ka otakasaṁghārāma,西域记九曰:「迦布德迦(唐言鸽也),伽蓝。昔佛於诸大眾,一宿说法。佛说法时,有罗者。於此林中,网捕羽族,经日不获。遂作是言:我惟薄福,恒為弊事。来至佛处。扬言唱曰:今日如来,於此说法。我今网捕都无所得,妻孥饥饿,其计安在?如来告曰:汝当蕴...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外闻正法,谓众生虽具正念,必从智人闻说正法,然后正见始得开发。譬如谷麦,内具种子,外滋雨泽,然后其芽始得生起。是故若欲正见开明,必须外闻正法。 二、内有正念,谓众生虽闻正法,发起正见,实由内心正念本具。譬如洪钟,虽待人扣,声非外有,是故若欲正见开发,必须...
《三藏法数》 / 124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有二说:(一)无畏叁藏禪要曰: 「一、菩提心不可退,有妨成佛故也。 二、不可捨叁宝而归依外道,是為邪法故也。 叁、不可毁谤叁宝及叁乘之教典,背佛性故也。 四、於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非凡夫之境故也。 五、若有眾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 1046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如是随闻。尊者大迦叶已趣圆常。尊者阿难。具大威德有大智慧。与尊者舍利子等无有异。悲心如佛普摄一切。能于国城聚落方处。随彼彼处以胜方便调伏化度一切众生。乃至后时。广为教化俱胝百千诸众生故。宣说正法而雨甘露。灌注心顶。周遍广严大城庵罗树园。皆作利乐。 是时王舍大...
《金色童子因缘经》 /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诏译 / 2805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2月07日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寧州治)人,姓王氏,字虚明,七岁出家,十五岁游方。闻郑州普照寺宝和尚法席盛,往参叩。一日至睢阳,偶忆击板因缘,凝情如入禪定,不觉已到河口。同行德满呼曰:此河津也。师乃下马,悲喜交集。及归,语之宝公,宝曰:此似僵卧人欲转动。犹未印可,曰:曾看日...
《佛学大辞典》 / 229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与断见外道之弊宿梵志论议遂使彼屈服而為优婆塞。长阿含经第七弊宿经曰:「时童女迦叶,在斯婆醯村北,尸舍婆林住。时有婆罗门,名曰弊宿,止斯婆醯村。此村丰乐,民人眾多,树木繁茂。波斯匿王,别封此村,与婆罗门弊宿,以為梵分。」然与此同本异译之中阿含经十六蜱肆经曰:「一...
《佛学大辞典》 / 308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人无我,自主自在之我為我。凡夫不了五蕴假合和之义,固执实有自主自在之人体,曰人我,今了五蕴假和合之义,达实无人体,曰人无我,是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者也。二、法无我,固执诸法有实体,有实用,曰法我,今了诸法因缘生之义,达实无自性,曰法无我,是為...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大日之曼荼罗,以大日為中胎,而成叁重之都坛,故称都坛曼荼罗,以对於诸尊之别坛曼荼罗。大疏四曰:「若行人自见中胎藏时,即知一切眾生悉有成佛因缘故,其所起大悲曼荼罗亦周偏法界。」见[都会坛曼荼罗]条。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众生是己亲,谓一切众生,轮回五道,互相生育,递为眷属,以是因缘,今所食肉,无非亲者,故云众生是己亲。(五道者,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见生惊怖,谓一切众生,护身惜命,与人无别;若见食肉之人,惊怖远离,故云见生惊怖。 叁、坏他信心,谓...
《三藏法数》 / 494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4日佛说阿弥陀经一卷,秦罗什译,净土叁部经之一。此经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為切要。此经所摄,拣除小善根福德因缘。唯摄一类纯篤之机也。各家註述如下:阿弥陀经义记一卷,隋智顗说,灌顶记。阿弥陀经义述一卷,唐慧净述。阿弥陀经通赞疏...
《佛学大辞典》 / 440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 《佛说阿弥陀经》五蕴之总名也。受想行识之四蕴為名,色蕴之一為色,受等之四蕴,皆心识之法,而无形体之可见,但以名而知之,故云名。色蕴之一,為极微所成有质碍之物体,故谓為色。色者质碍之义,十二因缘中人在母胎,渐渐生长,五蕴完具,谓之名色支。大乘义章四曰:「言名色者,心从詮目,故号...
《佛学大辞典》 / 265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和尚先有所与,復请餘分,谓之请益。其法,学者若愿请益,则先稟烧香侍者,侍者通於住持,若允,则因住持之指挥,定时。多為定鐘后。侍者於方丈秉烛烧香,引入参学者而出外,或依住持之命,立於椽之左。参学者於当面问讯烧香,大展九拜,收具进云:某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伏望和...
《佛学大辞典》 / 193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