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餘涅槃,二无餘涅槃。新译曰有餘依,无餘依。依者,有漏之依身。对於惑业而曰餘。有餘涅槃者,為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餘有漏依身之苦果也。无餘涅槃者,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餘也。此二种之涅槃,同為一体。叁乘之行人,於初成道时,虽证得之,而无餘涅槃之现,则在於命终之时...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又曰六种释,六合释。梵语杀叁磨娑,此云六合。杀者六,叁摩娑者合也。诸法以二义已上為名者,以此六种法式,分别其名义也。唯一义之名,即不当於此释,二义之名,為判归趣何义,必须此法式。其作法,初离释二义,次合释二义,故谓之离合释,略称曰合释。一持业释Karmadhāraya,又...
《佛学大辞典》 / 719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不定性半成佛,不定性者,根性不定也。谓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觉则习缘觉法,若近菩萨则习菩萨道。习声闻、缘觉之法者,沉滞小果,不乐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证菩提,而得成佛,故名不定性半成佛。 二、无种性不成佛,谓无有正信善根,拨无...
《三藏法数》 / 393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发心普被恩,谓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是为发心普被恩。(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难行苦行恩,谓如来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
《三藏法数》 / 1090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法华经方便品曰:「佛说一解脱义。」文句记四中曰:「一解脱者,昔教叁人,同一解脱。」涅槃经叁十二曰:「一切眾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诸说不同,梁摄论十四曰:「如来报障清净,由除七种生死」。而同十卷明四种生死。谓一方便生死,菩萨為利生之生死也,於地前及初叁地感之,灭之而入於四地。二因缘生死,八相示现之生死也,於四五六地感之,灭之而入於七地。叁有有生死,有后有也,於七八九地感之,灭之而入於十地...
《佛学大辞典》 / 278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叁宝中之法宝也,又叁法印也,是诸宝中之实宝,坚固不坏,故名宝。印智度论四十七曰:「於诸法中法宝是实宝,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為利益。如经中说:佛语比丘:為汝说法,所说法者所谓法印,法印即是宝印,宝印即是解脱门。復次叁法印名為宝印叁昧。」楞严经曰:「此经名大佛顶悉...
《佛学大辞典》 / 465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又名如来清净禪。楞伽经所说四种禪之一。如来所得之禪定,即首楞严定也。依此禪定穷究法身般若解脱叁德秘藏之大涅槃,而起无作之妙用,别於外道二乘菩萨所得之涅槃,谓之如来禪。楞伽经二曰:「云何如来禪?谓人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叁种乐住,成办眾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禪。」同经...
《佛学大辞典》 / 316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台家所立之八教也。於华严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化法之四教与化仪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一、叁藏教,经律论之叁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諦,正教声闻缘觉之二乘,傍化菩萨者。二、通教,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諦,使通叁乘而同学者,但以菩萨為正机,二乘為傍机。叁、别...
《佛学大辞典》 / 371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略名。大方广為所证之法,佛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略策曰:「大方广者,所证法也。佛华严者,能证人也。大以体性包含,方广乃业用...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或云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大金色孔雀王、大孔雀明王、大孔雀王、孔雀明王、佛母明王,皆同尊也。以能生诸佛神变之德為主,故云佛母,乘金色孔雀,故云大金曜孔雀明王。见[孔雀明王]条。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司死者七七日乃至叁十叁回忌之佛也。 一、字。其意以為今此之最期即為来生之因也。又以具足修行菩提之故,有叁昧与大空二点,是风大之一息收处也。此谓不动本所,徧至十方。 二、字也。 叁、字。是差别之义也。智表差别,以菩提圆满之故,加大空点。大日经所谓我见心际即是菩提...
《佛学大辞典》 / 533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舍利弗為声闻中第一智者,於法华之法说段第一唯独开悟圆乘,回心向大,受未来成佛华光如来之记别。见法华经譬喻品。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丈六之释迦在摩揭陀国菩提树下成佛时,小机所感见,谓之化身佛。大机所见,為报身之毘卢舍那佛,於十八圆满之莲华藏世界成正觉也。但菩提树下与莲华藏世界并非异处,秽土即净土也。探玄记二曰:「或云:此界唯是娑婆。此约叁乘说。或云:即是华严,约别教一乘辨。」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亦名叁如来,出法华文句) 一、法身,毗卢遮那如来,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以法为身,故名法身。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以真如平等性相常然,身土无碍故也。如来者,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是也。 二、报身,卢舍那如来,修因感报,名之为报。...
《三藏法数》 / 334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渐渐转深,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随顺众生根性,利、钝、大、小,无不令其各各获益,次第修证,而至于究竟之地。如经所说,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须陀洹果乃至菩萨果、佛果之类,犹如大海之流,从浅而至深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土。梵...
《三藏法数》 / 992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十方之人同乘一如之理而顿证菩提也。 又一真如也。止观八下曰:「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辅行八之叁曰:「魔佛理一,故名為如。」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又曰鞞世师。新称吠世史迦Vaiśeṣika,译曰胜。古仙所造之论名。成劫末,人寿无量岁时,有外道出世,名嗢露迦,译曰鵂鶹。又号羯拏僕,译曰食米斋。此人多年修道,成就五通。证六句义為宗,因而造论,名吠世史迦,此译曰胜论。以诸论无匹故也。以彼為胜论之师,故亦称胜论师。其后...
《佛学大辞典》 / 519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凡即凡夫,小即小乘。倒即颠倒。谓凡夫着有,妄于无常法中计常,苦中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及小乘之人,但着于空,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无我,净计不净。故有凡小八倒之名焉。(小乘,即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非常计常,非常计常者,谓世间一切有为之事,皆悉无常...
《三藏法数》 / 633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小乘叁贤之第一,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是為声闻乘入道之初。有二种,一种: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相,停止贪欲之法。贪着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法。瞋恚多之人修之。叁、因缘观,观十二因缘,叁世相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
《佛学大辞典》 / 357字 / 4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梵名斯陀含Sakṛdāgāmin,译曰一来果或频来果。声闻四果中之第二果也。一来者,欲界之人与天一往来之义也。玄应师云:频当為顿之误,顿即一之义也。玄应音义叁曰:「频来言斯陀含也,此云一往来。频字应误也,字宜作顿。」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胜义僧,谓诸佛世尊及诸菩萨、缘觉、声闻等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通达无碍,而得自在,是名胜义僧。 二、世俗僧,谓剃除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威仪,能持佛之禁戒,是名世俗僧。 叁、哑羊僧,谓愚痴鲁钝,不能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及于微小之罪,不能发露忏悔,是名...
《三藏法数》 / 180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第一人入水则溺。不习浮,入水故溺,水者生死之河水也,譬一阐提。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譬人天乘之将进而退者。第叁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譬内凡之人,内凡者煗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也,永不堕於叁恶。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徧观四方。譬四果之人。第五人入已...
《佛学大辞典》 / 278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华严顿教之座,舍利弗等声闻,有耳不得闻圆顿之教,故谓之如聋,有眼不得见舍那之身,而不能讚一语,故谓之如哑。六十华严经四十四曰:「尔时诸大声闻舍利弗目犍连,(中略)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如是等诸大声闻,在祇洹林,而悉不见如来自在如来庄严。(中略)所以者何?无明障曀覆...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谓如来应化之身具此叁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人天中尊众圣之王也。 【一足安平相】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也(奁力盐切奁底者即盒底也)。 【二千辐轮相】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也。 【叁手指纤长相】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𦟛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余...
《三藏法数》 / 998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小乘二类之一。声闻缘觉二种之小乘,单迷执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者。谓為愚法小乘。一旦虽取小果。然解大乘之理。遂迴心向大者,谓為不愚法小乘。大乘义章十七末曰:「小中有二种人:一愚法人,执小迷大,名愚法人。知小解大,名不愚法人。」冠註五教章上之叁曰:「一小乘教,...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经中依一切眾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性: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断一毫之惑之人。二、二乘性,声闻缘觉之二乘,但除事障(见思二惑),而未断理障(尘砂无明)之人。叁、菩萨性,渐断二障而证大圆觉之人。四、不定性(是圭峰之说,文说顿渐二性),又曰顿超如来性(...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菩萨游於神通,化人以自娱乐,曰游戏。又戏者自在之义,无碍之义。智度论七曰:「戏名自在,如师子在鹿中自在无畏,故名為戏。」註维摩经五曰:「什曰:神通虽大,能者易之。於我无难,犹如戏也。肇曰:游通化人,以之自娱。」同慧远疏曰:「於神通中歷涉為游,出入无碍,如戏相...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谓难行道与易行道也。龙树所立之名目。初地至不退位有二道。自力修行勤苦而后渐达佛位之困难,以如陆路步行之苦,故称之為难行道。反之而以信方便之念佛,得速至佛位之他力道,恰如水道乘船,无何等苦痛而乐?是名易行道。净土十疑论曰:「论曰於五浊恶世无量佛所,求阿鞞跋致,甚...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十门何为而设也?盖荆溪大师,因释法华玄义,其中广明十妙之旨。法相该博,学者难入。故于迹本二门之间,对前十妙,立此十门;复于门门之下,结归一念。为令修学之人,于一念心开,妙解立妙行,故云不可不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然此十门,皆以不二命名者,盖法华以前...
《三藏法数》 / 1984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其体坚固,其用锐利,得断一切烦恼之禪定谓之金刚喻定。若以麟之一角喻之,其觉悟犹言麒喻独觉。是由梵之语法译者。与金刚定,金刚叁昧,金刚心等同。此為叁乘行心最后心之禪定,由此禪定而断尽最极微细之烦恼各得其极果。在声闻乘谓之阿罗汉向之最终,在菩萨乘谓之等觉位。俱舍论...
《佛学大辞典》 / 272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妙名不可思议,非诸菩萨心思口议故也。此之二妙,正论法华开权显实之意。妙名一唱,待绝俱时。故相待论判,则显法华出前四时叁教之上;绝待论开,复能开前令皆圆妙也。(开权显实者,开者,发也,拓也;声闻、缘觉、菩萨叁乘之法是权,佛乘是实。佛说法华,正为开叁乘之权,显一...
《三藏法数》 / 299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如来说法,每以师子吼为喻者,盖表如来于大众中,无畏而说,有此十一事也。 一、破坏诈师子,谓如来无畏宣说正法,则彼邪魔外道之说,自然摧破。犹真师子王震吼,则彼诈作师子者,自失声矣。 二、试自身力,谓如来无畏说法,以示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有能坏,亦无...
《三藏法数》 / 704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四德者,如来所证常乐我净之德也。谓如来心体本空,应用无染,离凡夫、二乘、菩萨偏邪之颠倒,故称为德。(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常德,常者不迁不变之谓也。性体虚融,湛然常住,历叁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故名常德。(叁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二、乐...
《三藏法数》 / 336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旧译家以梵名,谓為须陀洹果Srotā anna hala,巴Sotā anna hala,斯陀含果Sakrdāgāmi,阿那含果Angāmi-,阿罗汉果Arahat-,新译家以前叁果翻名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一须陀洹果,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
《佛学大辞典》 / 443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是名究极之真理之嘉名也。或曰真如。或曰法性。或曰实际。皆同体异名也。虽然,诸宗自有常用之语,华严约於中諦,频唱法界,天台约於性具之妙有,盛鸣诸法实相。所以然者以空中之真諦,為诸宗之通谈,妙有之俗諦,独限於台家故也。故言具一字弥显今宗。诸法实相者,诸法為十界因果...
《佛学大辞典》 / 908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禪家之宗旨,不依经论文句,单传心印也。碧巖初则评唱曰:「达磨遥观此土有大乘根机,遂泛海得得来,单传心印。」祖庭事苑曰:「传法诸祖,初以叁乘教乘兼行,后达磨祖师单传心印破执显宗。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不立文字失意者多矣,往往谓屏去文字以默坐為...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二商主名,提谓又作帝梨富娑Tra ṣa瓜,离谓等。波利又称跋梨迦Bhallika,优婆离,金挺等。或称為北天人。或称為优德伽罗Utkala人。佛对之初说人天教,与以髮爪使造塔。但此為梵天劝请以前之事也。五分律十五曰:「结跏趺坐七日受解脱乐。过七日已,从叁昧起。游行人间。时有五百...
《佛学大辞典》 / 567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竪左右十指,而指掌共合,谓為莲华合掌。凡行法最初為此印。其所以然者,古来相传,此印名為本叁昧耶印。我等处胎内之位所结之印,為理智不二自证之性,故名本叁昧耶印,出胎时分两手作拳。心经秘键所谓分手於金莲场者為此位也。自此已后出於化他门,作种种之事业矣。仍於行法最初...
《佛学大辞典》 / 651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Naya,译為正理,乘,道。因明大疏一曰:「那耶,称正理。」大日经疏叁曰:「梵音娜耶,即是乘义,道义。谓从一念善根乃至成佛,中间一一诸地所乘之法所行之道,通名娜耶。」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波颇,梵语具云波颇蜜多,华言明支,中天竺叁藏沙门也。唐贞观年间,于大兴善寺,译星陀罗尼经等。以如来所说诸经圣教,约其义趣浅深不同,令众生修行有序,而立五教,故名波颇五教。(中天竺,即西土之国名也。叁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一、四谛教...
《三藏法数》 / 328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欢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见诸众生,心堕邪见,皆成障碍,故发起大愿慈心,而修舍行,于内身外财,无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而证遍行真如,是名欢喜地断障证真。(异生性障者,性即凡夫之性,障即执着我、法,障于初地功德也。遍行真如者,谓此...
《三藏法数》 / 1483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佛乘,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乘即运载之义。谓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同到涅槃彼岸,故名佛乘。(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之人以六度万行为乘,运诸众生同出叁界,故名菩萨乘。(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
《三藏法数》 / 372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谓佛智之通达自在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涅槃经八曰:「如来不尔。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来名无碍智。」大集经一曰:「无碍智慧无有边,善解眾生叁世事。」无量寿经下曰:「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為人演说。」胜鬘...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佛说,谓如来出现于世,为度众生,广说种种诸经,但自金口所宣者,是名佛说。 二、弟子说,弟子即声闻、缘觉、菩萨等诸大弟子也。谓佛在世时,承佛加被,各运神通,随机演教,化度众生,是名弟子说。 叁、仙说,仙即佛会之中诸大仙人也。谓其从佛入道,誓弘佛化,宣扬正法...
《三藏法数》 / 282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缘觉乘之异名。是在叁乘之中位,故名。多论一曰:「小乘所得叁乘同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独佛自知。」法华文句四曰:「身子迦叶等,悉是中乘根性。」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身胜,谓如来身真金色,相好光明,而自庄严,一切无比,众生乐见,无有猒足,是名身胜。 二、法住胜,谓如来既于诸法自得利益,住于真如法位,又复怜愍一切众生,皆欲令其安住于此,与己无异,是名法住胜。(真如法位者,谓一切诸法,皆以真如理性而为位也。) 叁、智胜,...
《三藏法数》 / 412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夫佛之垂化也,道济百灵;法之传世也,慈育万有。叁乘贤圣,既肃尔以归依;八部鬼神,亦森然而翊卫。故诸经中,多列八部之众也。(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一、天,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清净光明,尊胜无比,故名为天。列位虽多,必以大梵帝释为首。盖大梵...
《三藏法数》 / 547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长寿之秘法也。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放鉢品说,佛告曼殊师利童子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飞空鉢行佛正道,欲利益眾生者,先选高山及深谷,若者如覆鉢,若者如仰鉢寂寞无人最胜之境界,作造庵室,唯好独住此清净道场所,断语无言,断五榖粒,食餐松叶,吞水吸气,禪定...
《佛学大辞典》 / 265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眼,即照烛之义。瑜伽师地论云:能观众色,故名为眼。眼是总名,从用分别,则有五种。 一、肉眼,肉眼者,假父母气血所成也。即人中能见之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内不见外,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因有色质障碍故也。 二、天眼,天眼者,谓诸天因修禅定而得也。此眼...
《三藏法数》 / 322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于是世尊说斯颂时,一切普告诸比丘众:“吾尽宣告,此声闻比丘大迦叶者,曾已供养三千亿佛,方当供养如此前数,奉敬承顺诸佛世尊,禀受正法奉持宣行,竟斯数已当得作佛,世界曰还明,劫名弘大,佛号时大光明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
《正法华经》 /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 2748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30日地狱名。此地狱有铜鑊,纵广四十由旬,中满盛火。下有十二轮,上有九十四火轮。誑惑邪命,諂曲作恶者,於命终时,身冷如冰。欲热时,狱卒罗剎,化作火车乘其上,现童男形,鼓舞至前。罪人见之,心生爱着,气绝命终,在火车上。支节燃火,身体燋散。狱卒唱活,应声还活。火车轢身十...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Kumāraka-deva,又作鳩摩罗伽天。初禪天之梵王,其顏如童子,故名。常擎鸡,持铃,捉赤幡,乘孔雀。智度论二曰:「鳩摩罗天,秦言童子。是天持鸡擎铃,捉幡骑孔雀。」中论疏一末曰:「鳩摩罗伽天,此言童子天。以其是初禪梵王,顏如童子,故以為名。亦曰那罗延天,那罗延,此云生...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人之性譬诸木而曰根。根能堪物曰器。大日经疏九曰:「略说法有四种,谓叁乘及秘密乘,虽不应吝惜,然应观眾生,量其根器,而后与之。」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令入秘密,声闻之人,执着空法,谓一切法皆空。如来为说大乘之法,破其执空之见,令生胜解,得入圣教,是名令入秘密。 二、相秘密,如来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为破诸外道、凡夫邪执着有之相,是名相秘密。 叁、对治秘密,谓如来宣说隐密之教,皆是对彼众生过失而调...
《三藏法数》 / 213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3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眾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叁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為诸眾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眾生也。叁、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
《佛学大辞典》 / 504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大化身千丈,大化身千丈者,谓如来为应十地已前等诸菩萨演说妙法,令其进修,向于佛果,故化现千丈之身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小化身丈六,小化身丈六者,谓如来为应二乘、凡夫之人,说...
《三藏法数》 / 215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法华玄赞五论叁同七异,谓叁同者:一、同断烦恼障,二、同悟生空之理,叁、同得假之择灭无為。七异者:一、声闻根性钝,缘觉根性利,二、声闻依佛而出离,缘觉自觉而出离,叁、声闻藉声教,缘觉观法理,四、声闻观四諦,缘觉观十二因缘,五、声闻分四果,缘觉唯一果,六、声闻练根...
《佛学大辞典》 / 656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Prajā ati,梵天名。即其真言也。鉢罗若為一切生之义,鉢多為主之义,曳ye為助声。所谓一切眾生之主也。一切眾生因梵天而生,故名一切生主。而实眾生无始,是非梵天所生,如来亦如是。以世间一切善,皆自佛心生之故,又不见如来之终始,故名為世间之父。然实眾生之佛性,前际无始...
《佛学大辞典》 / 304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长寿之秘法也。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放鉢品说,佛告曼殊师利童子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飞空鉢行佛正道,欲利益眾生者,先选高山及深谷,若者如覆鉢,若者如仰鉢寂寞无人最胜之境界,作造庵室,唯好独住此清净道场所,断语无言,断五榖粒,食餐松叶,吞水吸气,禪定...
《佛学大辞典》 / 265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惑者,昏迷不了之义也。 一、见思惑,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邪见,故名见惑;思即思惟,又贪染也,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想着,故名思惑。此见、思惑,亦名通惑者,通声闻、缘觉、菩萨叁乘共断故也。 二、尘沙惑,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
《三藏法数》 / 239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世间智,谓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着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是名世间智。 二、出世间智,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一切智者,谓一切诸法皆能了达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三藏法数》 / 171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苑公,唐贤首藏法师弟子也。因宝性论有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遂立四教焉。(四种众生者,一凡夫、二声闻、叁辟支、四初心菩萨也。) 一、迷真异执教,谓诸外道、凡夫,迷于真性,广起异计,故云迷真异执教。 二、真一分半教,谓声闻、辟支二人,于真如随缘不变二分义中,但得随...
《三藏法数》 / 293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变易者,因移果易,故名变易。谓修一分之因,即感一分之果,此从变易生死一种中开出后之叁种也。 一、变易生死,谓菩萨以无漏智力,断其粗惑,所感殊胜细异熟果,以因移果易,而为生死,故名变易生死。(漏即漏落生死,今言无漏者,谓菩萨依大智慧而修,不漏落生死,故名无漏智...
《三藏法数》 / 230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叁兽喻叁乘,河喻空理也。谓通教声闻、缘觉、菩萨同出叁界,取证空理,而根器有大小,行位有浅深,如象、马、兔,同共渡河,而有浅深之异。故以此为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象渡河,象渡河者,喻菩萨之人也。谓菩萨修六度万行,利益众生,断见、思惑,及...
《三藏法数》 / 368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真言教之异名。教法坚利如金刚也。瑜祇经曰:「以金刚自性,光明徧照,清净不坏,种种业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刚乘,唯一金刚断烦恼。」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毘卢遮那叁摩地法曰:「演说如来叁密门,金刚一乘甚深教。」梵名Vajra-yāna,但於印度特指佛教中阴阳和合派之教义,...
《佛学大辞典》 / 129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人我见,谓凡夫之人,于五阴身强立主宰,计我为人,作此妄见,故名人我见。(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法我见,谓二乘之人,计一切法各有体性,虽得人无我智,犹自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之法,于法起见,故名法我见。(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梵语...
《三藏法数》 / 121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功德善根,生长养育也。唐华严经十四曰:「信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新译仁王经中曰:「善男子初伏忍位起习种性修十住行,(中略)而能少分化诸眾生,超过二乘一切善地,是為菩萨初长养心,為圣胎故。」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乘者,车乘也,叁諦之妙观,為直到涅槃宝所之大白牛车,故云乘。十乘云者,非有观法十种,观法唯观不思议境之一,惟加资助观法之法,乃為十乘。一、观不思议境,是指介尔阴妄之一念(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於无心,阴者新译蕴也,然则介尔阴妄者,识蕴中极弱之妄念也,与无记心...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Umā,乌摩,译曰贪。金刚顶瑜伽降叁世极深密门曰:「大自在天王,妃乌摩為座。」摩醯首罗天之后妃也,彼天之左足,蹈乌摩妃,是表贪也。又此尊蹈於降叁世之足下,乘赤羊者,摩醯首罗既乘白牛,得大自在力,故妃乘羊以显其微力。曼陀罗大钞七谓乌摩妃為白肉色,乘赤羊,左手持叁戟...
《佛学大辞典》 / 121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梵语犍度,华言法聚。谓佛弟子迦旃延以诸法门,各从其类,分为八聚,故名八犍度论。(梵语迦旃延,华言不定。佛十大弟子中之一也。) 一、杂犍度,如经,为声闻说四善根及四圣果、有余、无余涅槃等法不一,故名杂犍度。(四善根者,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即四加行也。四...
《三藏法数》 / 871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Nirmāṇakāya,叁身之一。应他之机缘而化现之佛身也。又与真如相应之佛身也。义林章七本曰:「应宜现身名应身。」胜鬘经宝窟上本曰:「与真如相应,一名為应身。」定应身之体,依经论有叁种之不同。一,依同性经,摄论,则对於地上之菩萨,现无量之相好身,為应身,现於地前之菩萨...
《佛学大辞典》 / 505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众生不可思议,谓世间众生,为从何来,复从何起;从此命终,当从何生;皆不可思议,故云众生不可思议。 二、世界不可思议,谓一切世界,皆由众生业力而成,成而复坏,坏而复成,始终相续,无有断绝,故云世界不可思议。 叁、龙境界不可思议,谓龙降雨,非从口出,亦不从眼...
《三藏法数》 / 228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五教者,即小、始、终、顿、圆也。佛身即如来之身也。如来之身,遍一切处,本无大小形量,但为众生根器利钝不同,故曲垂方便,演说种种法门,示现种种身相。即有五教佛身之异也。 一、小教丈六金身,谓如来示现降生出家成道,于鹿野苑说四谛生灭之法,专化二乘。而二乘但见丈六...
《三藏法数》 / 478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劫初诸说上,皆有万名,眾生渐钝,则减為千名(如帝释之千名),眾生弥昧,则减為百名,眾生更愚,则减為今之而十名。天竺俗法有十名,天上利根,尚有百名,大日如来天上成道,故应之而立百八号,释尊於人界成道,故亦应之而立十号。其十号者:一、[如来]。梵曰鞞多庶罗那叁般那Vi...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乘戒者,乘即佛所说大小乘法也;戒即佛所制轻重诸戒也。缓者,宽缓也;急者,急切也。 一、乘急戒缓,谓因戒缓故,堕于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趣之中。由乘急故,还得闻法。如八部中,龙鬼等皆得预会闻法,是名乘急戒缓。(八部者,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
《三藏法数》 / 228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教者,谓如来所说一大藏教也。体即体性,教之本也。然如来所说之教,诠显权实义趣,浅深不同,故分十体,收摄一切教法罄无不尽也。(权者,叁乘权教,谓声闻、缘觉、菩萨也。实者,一乘实教也。) 一、音声语言体,谓言音语业为教体也。故佛唱号言辞,评量论说,是为教体。楞严...
《三藏法数》 / 899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叁土之一。為度凡夫二乘化作之国土。申言之,即变化身之住土也。此中有净土与秽土之别。如娑婆者為秽土之化土,如兜率者為净土之化土。化士由所住之佛身而名之。例如此娑婆世界,自眾生言之,则為眾生自业所招之眾生秽土,然佛為度二乘凡夫,以化身出於此土时,自以神通力,而变现...
《佛学大辞典》 / 342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起信论所说叁大之一。相者德相也。言真如之体,具无量无边之性德也。起信论曰:「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又曰:「復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恆(是体大),从本以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唯识论十以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為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一法性土、二自受用土、叁他受用土、四变化土也。此中法性土,為无色无相之理土;自受用土,為实佛自託之报土;他受用土,為对於初地已上菩萨示现之净土;变化土,為示现於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之佛土。因之而...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贤首国师,唐则天时,于王宫讲华严经,感五云凝空,四华垂地,因赐以贤首之号。师以如来所说之法,而有浅深不同,乃约义立此五种之教。以华严一经,是佛称性宣扬圆融法界之性,判为一乘圆教。余经律论,判属小、始、终、顿四教,故名贤首五教。(五云者,五色之云也。四华者,四...
《三藏法数》 / 542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通於叁乘所立之五逆。又曰小乘之五逆。常言之五逆是也:一、杀父,二、杀母,叁、杀阿罗汉,四、由佛身出血,五、破和合僧(由罪之轻重次第)。破和合僧者,多数僧眾,和合而行法事;修佛道,以手段离间之,使之斗乱,使之废法事。五逆之中,此罪最重。阿闍世王问五逆经曰:「有五...
《佛学大辞典》 / 342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告阿难:“何故如来光耀菩萨为声闻乎?菩萨大士开化无数不可计人,令闻佛法,分别经籍,故谓声闻。使听圣道,净不放逸,故谓声闻。使听无为,安隐甘露。根力觉意、意止意断。具足此事,速至道慧,故谓声闻。 令得空慧身无坚固,闇昧之人闭塞不解。所以者何?乃贪己身诸入之事...
《佛说阿惟越致遮经》 /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 1770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28日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 (一)始於杜顺,成於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叁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註上一曰:「至相智儼大师,亲承於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
《佛学大辞典》 / 729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坏车之驾弊驴者。对於法华之大白牛车而言。涅槃经二十曰:「乘坏驴车,正南而游。」章安疏曰:「南方為离,离火也,即是乘邪见乘,趣叁途火,故云南方而游。」止观七曰:「若但尔者,乘邪见乘,入险恶道,是坏驴车耳。」止观大意曰:「正观者何?所谓十法,若无此十名坏驴车。」止...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藏即含藏之义。谓佛说大小乘诸经,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名藏也。 一、声闻藏,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佛说阿含等经,含藏小乘声闻等修因证果之法,是名声闻藏。(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二、菩萨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佛说华严、法华等经,含藏大乘菩...
《三藏法数》 / 133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灭后六百年出世之大乘论师名。有马鸣比丘,马鸣大士,马鸣菩萨等称。梵名阿湿缚窶沙Aśvaghosa,其纪传诸说不同。 罗什译马鸣菩萨传曰:「马鸣菩萨,长老胁弟子也。本在中天竺出家為外道沙门,世智聪辩,善通论议。唱言若诸比丘能与我论义者,可打揵椎,若其不能,则不足公鸣揵...
《佛学大辞典》 / 1148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譬声闻缘觉之二乘。大品般若经十五曰:「须菩提!譬如狗不从大家求食,反从作务者索。须菩提!当来世间善男子等,弃深般若而攀枝叶,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当知是為菩萨魔事。」叁论玄义曰:「大品呵二乘為痴狗,净名贬声闻為败根。」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根胜,谓菩萨根性聪利,胜于一切声闻、缘觉,是名根胜。(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道胜,为菩萨以慈悲心修行六度,既自度已,复能度脱一切众生,胜于声闻、缘觉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是名道胜。(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
《三藏法数》 / 215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法僧也。此叁者,藏一切之功德,故云宝藏。新译仁王经中曰:「佛法眾海叁宝藏,无量功德於中藏。」(眾者僧也)。 又经律论之叁藏。 又声闻,缘觉,菩萨也。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无为者,谓真空寂灭之理,本无造作,故名无为。 一、虚空无为,虚空即无碍之义。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故名虚空无为。 二、择灭无为,择即拣择,灭即寂灭。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即证寂灭真空之理,是名择灭无为。 叁、非择灭无为,谓声闻之人,证...
《三藏法数》 / 148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与理和事和也。 一、理和,谓二乘之人,同断见、思之惑,同证无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事和,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名事和。(内凡者,谓四善...
《三藏法数》 / 204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上元道场寺僧慧观,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约施化次第而立此五种之教,是为慧观五教也。 一、有相教,谓如来于十二年前,广制众戒,皆是因果实有之法,小乘于此得道,是名有相教。(十二年前者,即说阿含等经之时也。) 二、无相教,谓如来说四阿含经后,即说般若空慧法门,空诸...
《三藏法数》 / 312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定性声闻,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证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二、定性缘觉,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证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叁、菩萨性,菩萨,...
《三藏法数》 / 261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九品之名,声闻乘四果中预流、一来、不还之叁果云学人,阿罗汉果云无学人。此品记法华迹门叁周说法中之因缘周,由於彼等闻往昔之因缘,初迴小乘心,发无上菩提心,佛於彼等授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故谓之授学无学人记品,常略名人记品。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 《授学无学人记品》 / 本站介绍:妙法莲华经又曰扶习润生。台家之所谈。言於通教十地中第九之菩萨地,以誓愿扶见思之习气,受叁界之生,以度眾生也。以於十地中第七之已办地,既断见思之正使已,不能受生於叁界六道而度眾生,将以何者满利他之行?若藏教之菩萨,叁祇百劫之间,不断一毫之见思(唯制伏之),故可以之而受生,...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依谓依报,即世间国土也。为身所依,故名依报。正谓正报,即五阴身也。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国土亦名报也。六道众生,因有漏业,而感生死之身,即依秽恶国土而住;诸佛菩萨,因无漏清净业,而感法性之身,即依清净国土而住,今云依正无碍...
《三藏法数》 / 733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声闻、缘觉、菩萨虽离叁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
《三藏法数》 / 175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远师二教者,隋朝远法师立此二教也。 一、渐教,渐教者,谓约渐悟之机,大由小起,所设具有叁乘之教也。(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二、顿教,顿教者,谓约顿机,直入于大,不由于小,顿令得悟也。
《三藏法数》 / 92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叁宝有四种:一、一体叁宝,又云同体叁宝,又云同相叁宝。叁宝一一之体有叁宝之义,佛之体上有觉照之义者,佛宝也,有轨则之义者法宝也,无违諍之过者僧宝也,乃至僧有观智者為佛宝,有轨则者為法宝,和合者為僧宝。二、理体叁宝,於真如之体上立叁宝。真如之理体视觉性法相,无违...
《佛学大辞典》 / 285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梵名希那衍Hinayānā,对於大乘之称。求佛果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為尽未来际眾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為灰身灭智归於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諦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
《佛学大辞典》 / 325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专急於成佛之道而研知慧,谓之乘急之人,特严戒法而后研智慧,谓之戒急之人。因此生乘急戒缓,戒急乘缓,乘戒俱急,乘戒俱缓之四种。是谓戒乘之四句。乘急戒缓之人,如维摩居士。戒急乘缓之人,如小乘之比丘。乘戒俱急之人,如出家之菩萨。乘戒俱缓之人,不足言。南本涅槃经六曰:...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八福田者,谓佛、圣人、僧叁种,名敬田;和尚、阿阇黎生我法身者,父母生我肉身者,此四名恩田;救济病人,名病田,亦名悲田;此八种皆堪种福,故名田也。若人能尽力从事此八种者,亦犹农之力田,则获秋成之利也。 一、佛田,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觉道俱圆,位登极果,...
《三藏法数》 / 569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文殊功德庄严经下曰:「智上菩萨言:文殊师利以何一相而说於法?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云何所说一相法耶?智上菩萨答曰:文殊师利不见蕴及处界,亦非无见,亦非有见,於法无分别,亦无所分别,又不於法而见积集,亦不於法而见散失,是即名為一相法门(一)。师子勇猛雷音菩萨曰:若...
《佛学大辞典》 / 742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法华经信解品曰:「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小乘之弟子等,亦领悟大乘之佛道,今以佛道之教,传於一切之人也。我指小乘之弟子。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道有二力,自己所修之善根為自力,佛之本愿力加被力為他力,此中一切诸佛為眾生虽有他力。而特以他力之一法,使眾生成佛道者。為弥陀如来一佛。以是為彼佛之本愿故也,弥陀之本愿曰唯愿信我者往生我土,使成佛道,故捨自力而信弥陀者。与此本愿相应,自成往生成佛之愿果也。而此...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华严所立。说一切眾生悉可成佛之道之教法,谓之佛乘。此法不分二乘叁乘等,说唯一成佛之法,故又云一乘。华严法华所说之圆教是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来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说法。」又曰:「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别说叁。」叁藏法数叁十二曰:「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眾...
《佛学大辞典》 / 275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理乘,谓理性虚通,自然荷运诸法,故名理乘。(荷,负也;运,动也。无法不具,故名荷;能至极果,故名运。) 二、随乘,谓智随理境,如盖随函,随理荷运,故名随乘。 叁、得乘,得者,得果得机也。谓得果,故自解脱;得机,故令他解脱;故名得乘。(得果者,得妙觉极果;...
《三藏法数》 / 124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齐朝隐士刘虬,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始自成道,终至涅槃,亦约其渐顿浅深次第,立为五教,故名刘虬五教。(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人天教,谓如来始初成道,先为提谓长者,说人天戒善,乃是因缘果报,实有之法,是名人天教。 二、有相教,谓如来说阿含经时,广制众戒,皆...
《三藏法数》 / 325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世间胜义,谓于世间五蕴虚妄之法,而说真如胜妙之义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道理胜义,谓声闻观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即是胜妙之义也。 叁、证得胜义,谓声闻证得二空真如之理,即是胜妙之义也。(二空者,人空、法空也。) 四、胜义胜义,谓...
《三藏法数》 / 142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梵名磨纳缚迦Mānavaka,译曰儒童。童子之总称也。然有以為别称者。唯识述记一末曰:「摩纳缚迦此云儒童。」 又谓孔子也。溧水县南七十五里,相传有儒童寺,本孔子祠。唐景福二年立。以孔子适楚经此。南唐改曰儒童寺。盖释氏有所谓造天地经云:宝历菩萨下生世间,曰伏羲。吉祥菩萨...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梵语傴和U āya,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对般若而释,则谓达於真如之智為般若,谓通於权道之智為方便。权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释则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称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於一切眾生之机之方法也。又方為方正之理,便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
《佛学大辞典》 / 888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故名天也。 一、世间天,谓十方世界,一切刹土中,诸大国王,虽处人中,享受天福,是名世间天。 二、生天,即一切众生,修行十善之因,受其果报,或生欲界天,或生色界天,或生无色界天,是名生天。(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
《三藏法数》 / 162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不缺戒,谓修行之人,毁犯净戒,如器已缺,无所堪用。若能恒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戒,是名不缺戒。 二、不破戒,谓修行之人,毁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为用。若能持护不犯,无有破损,是名不破戒。 叁、不穿戒,谓修行之人,毁犯戒法,如器穿漏,不堪受物。若能持...
《三藏法数》 / 471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亦名大乘七丈夫,出涅槃经) 七知者,谓佛于涅槃会上,告诸菩萨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名具足梵行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知法,知法者,谓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叁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
《三藏法数》 / 502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说法神变,如来无碍之大智,知诸眾生之善恶业因及善恶果报,应之而為说法,名為说法神变。二教诫神变,如来对诸弟子教诫是法应作,是法不应作,是道得声闻乘,是道得缘觉乘,是道得大乘,名為教诫神变。叁神通神变,如来為调伏憍慢之眾生,现种种之神通,名為神通神变。见大宝积...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唐善导判净土之法门,為顿教一乘,速疾成佛,故谓為顿教,一切眾生悉得乘此乘,故谓為一乘。观经疏叁宝偈曰:「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说偈归叁宝。」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文殊所乘。五灯会元九(文喜章)曰:「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狮子往来。」李长者华严经论四曰:「文殊乘狮子者,為明创证法身佛性根本智断惑之骏故。普贤乘香象王者,表行庠序為威德故。」 又(本生)世尊因位為金毛狮子,為猎师捨身。贤愚经十叁(坚誓师子品)记此事曰:「有一...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声闻乘四向之一。修向不还果之行法之位也。即断欲界修惑九品中第七品第八品之位,不还者,不还来欲界之义,断第九品已,则不再生於欲界,必生於色界无色界之上界,故谓之不还果。今七八品断而向其不还果之行位,故谓之不还向。俱舍论二十四曰:「即断修惑七八品者,应知亦名不还果...
《佛学大辞典》 / 121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寻牛序,二、见迹序,叁、见牛序,四、得牛序,五、牧牛序,六、骑牛归家序。七、忘牛存人序,八、人牛俱亡序。九、返本还源序。十、入尘垂手序。十牛图之作者,不能确定為谁。据会元,似廓庵禪师(大随静禪师之法嗣)作此图与颂,然在四部录等,见十牛图序,乃為所谓清居禪师...
《佛学大辞典》 / 412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Prajā ati,梵天名。即其真言也。鉢罗若為一切生之义,鉢多為主之义,曳ye為助声。所谓一切眾生之主也。一切眾生因梵天而生,故名一切生主。而实眾生无始,是非梵天所生,如来亦如是。以世间一切善,皆自佛心生之故,又不见如来之终始,故名為世间之父。然实眾生之佛性,前际无始...
《佛学大辞典》 / 304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谓如来初成正觉,因为提谓长者开受叁归之戒,翻邪归正,以为入道根本。是故叁乘行者,修因证果,皆以此为道也。华严经疏云:叁宝吉祥,最胜良缘,有归依者,能办大事,生诸善根,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是名叁归依。(叁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也。) 一、归依佛,梵语佛陀...
《三藏法数》 / 376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四机者,机即机器,又机缘也,有可发之义,故名为机。 一、人天机,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名人天机。 二、二乘机,谓厌畏生死,忻尚涅槃,是名二乘机。(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叁、菩萨机,谓先人后己,慈悲仁让,是名菩萨机。(菩萨,梵语具...
《三藏法数》 / 192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眾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餘眾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為显露教者,於彼為秘密教。在彼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
《佛学大辞典》 / 2250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在天竺灵鷲山之二基石塔也。频毘娑罗王所建。西域记九曰:「宫城东北行十四里,至鷲峰,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频毘娑罗王為闻法故,发兴人徒,由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為阶,广十餘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率堵婆,一云下乘,王至此徒行以进。一云退凡,即简...
《佛学大辞典》 / 121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大乘者,谓通教中菩萨,于当教中,对声闻、缘觉小乘,故得称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声闻所证果位;今菩萨历于十地,修行证果,亦有浅深、始终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区别之,是名大乘四果。(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
《三藏法数》 / 396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梵名Yogāoāryabhāmi-śāstra,百卷,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叁乘之行人,谓為瑜伽师。瑜伽师所依所行之境界有十七聚,谓為瑜伽师地,瑜伽师之地也。此论明瑜伽师所行之十七地,故名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者,第一五识身相应地乃至第十七无餘依地也。玄应音义二十二曰:「瑜伽,此译云...
《佛学大辞典》 / 375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藏,即含藏之义。谓佛灭度后,阿难结集如来所说经法。以此八藏,类摄无遗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胎化藏,胎化藏者,谓佛说胎中化现等事,如菩萨处胎等经。是也。 二、摩诃衍藏,梵语摩诃衍,华言大乘。摩诃衍藏者,即佛所说法华、涅槃、华严等诸大乘经。是也。 叁...
《三藏法数》 / 366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智犹如目。玄义二曰:「智為行本。因於智目起於行足。目足及境叁法為乘。乘於是乘入清凉池。」同四曰:「智目行足,到清凉池。」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总持无碍,谓菩萨获大总持,于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种种恶法,持令不生。故一切言语诸法分别悉知,皆不忘失,无所挂碍,是为总持无碍。 二、辩才无碍,谓菩萨获大辩才,于大小乘种种诸法,随众生机,纵辩宣扬,悉使通达,皆无疑碍,是为辩才无碍。 叁、道法无碍,谓菩萨获...
《三藏法数》 / 153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叁车者,车即运载之义。喻叁乘之人,各以所乘之法,运出叁界,而至涅槃也。(叁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羊车,羊车者,以羊挽车,故名羊车。喻声闻之人,修四谛行,求出叁界,但欲自度,不顾他人。如羊之奔...
《三藏法数》 / 375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第一田,此田渠流便利,无诸沙卤瓦石棘刺,种一得百,以喻菩萨根性猛利,智慧明了,利益众生,无有穷尽,是为第一田也。(卤音鲁。) 第二田,此田虽无沙卤瓦石棘刺,渠流险难,收实减半。以喻声闻根性稍钝,虽得无漏,但能自利,不能度生,是为第二田也。(无漏者,谓声闻惑业...
《三藏法数》 / 205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台宗於观法,立所观之十种。一、阴境,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十境以阴為初,有二义。一现前,一依经。现前者,人受一期果报之身,即是五阴。五阴之重担常自现前,是故為初观。依经者,大品般若言之,声闻依四念处而行道。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也。又经中多列法门,无非以五阴為首...
《佛学大辞典》 / 1090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说于四道,佛难思议;若有住者, 不退菩提。犹如虚空,无所依止; 无住无缘,离于取着。是名为道, 得坚固意;乘如是乘,无上救世。 不住彼此,不处中流;不着佛道, 名须陀洹。一切世间,及佛余法; 究竟彼岸,名须陀洹。灭诸盖障,...
《不退转法轮经》 / 僧祐录云安公凉土异经在北凉录第二译 / 8526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22日一、二乘非器,谓佛说华严经时,一切二乘根器狭劣,不能听闻。故出现品云: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故虽在座,如聋如瞽;是名二乘非器。(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众生非器,谓一切邪见众生,无信心故,非其根器,虽闻此经,闻即生谤,而堕恶道,是名众生非器...
《三藏法数》 / 118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同教者,谓会叁乘归一乘也。(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一、唯说无听,谓佛真心外,无别众生,以众生真心,即佛真心故。故所说教,唯佛所现,是名唯说无听。 二、唯听无说,谓众生心外,更无别佛;以佛真心,即众生真心故。故所说教,即众生自现,是名惟听无说。...
《三藏法数》 / 200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之觉悟也。凡夫无觉悟,声闻菩萨有觉悟而不大,佛独觉悟实相,彻底尽源,故称大觉。又声闻虽自觉,而不使他觉,菩萨虽自觉亦使他觉,而觉事未满。佛自觉觉他皆圆满,故独称之為大觉。仁王经上曰:「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五眼法身大觉世尊。」心地观经一曰:「敬礼天人大觉尊。」...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顺為顺益之义,分為部分之义。顺益其所顺法之部分名為顺分。此有叁种:一顺福分,為感世间可爱之果之有漏善根。五戒十善等法是也。二顺解脱分,解脱為涅槃。為定能感涅槃果之有漏善根。此善生巳,则使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之法,若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之毛竪,悲...
《佛学大辞典》 / 472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八音者,谓如来所出音声言辞清雅,令诸众生闻即解悟,而有此八种也。 一、极好音,谓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各有好音,未足为极;唯佛音声,闻者无厌,得入妙道,好中之最,故名极好音。(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柔软音,谓佛以慈善为心,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
《三藏法数》 / 400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唐延兴寺吉藏,原為安息国人,其祖避仇移於南海,家於交广之间。后,移金陵而生藏,年七岁,从道朗法师出家,有颖悟誉,具戒之后,声闻转高,陈桂阳王深钦奉之,及隋定南地,东游而止於嘉祥寺,开皇末岁,煬帝置四道场於晋藩,引藏入慧日道场,优赏殊渥,藩王又置日严寺於京师,别...
《佛学大辞典》 / 239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声闻,独觉,佛叁乘之善根也。此中声闻与部行独觉之二者,转於煗,顶,二善根已生之位,而得无上正觉也。彼若得忍,则无成佛之理,何则,彼已超脱恶趣故不能為利物化生往於恶趣也。煗顶忍之叁者,转得為独觉,以彼不须利生之化用故也。其次麟角独觉与佛,於煗等四善,无移转之理,...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菩萨之通称也,或以名声闻及佛。士者凡夫之通称,简别於凡夫而称為大。又,士者事也,為自利利他之大事者,谓之大士。韩诗外传曰:「孔子与子路子贡顏渊言志,谓子路曰:勇士哉!谓子贡曰:辨士哉!谓顏渊曰:大士哉!」管子法法篇曰:「务物之人,无大士焉。」大士文本出儒传。法...
《佛学大辞典》 / 305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唐元晓法师,海东新罗人,来此弘宗,亦立四教判释诸经,故称晓公四教焉。 一、叁乘别教,谓如四谛缘起经等,声闻、缘觉、菩萨叁乘之所共学。于中二乘未明法空,即是别相,故云叁乘别教。 二、叁乘通教,谓如般若、深密经等,声闻、缘觉、菩萨叁乘之所共学,于中说诸法空,即是...
《三藏法数》 / 201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译言有苦涅槃。谓外道小乘之涅槃也。慧苑音义下曰:「乌波,此翻為有,提云苦也。谓二乘所得无餘涅槃,未离变易,行苦随故。有餘涅槃,及诸外道所计涅槃,并未离叁苦故。」U ādhi-nirvāna。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甚深者,即如来所证真如理智境界也。以此五法深妙难解,非声闻、缘觉之所能知,故也。 一、义甚深,义甚深者,谓如来所证种智,性义微妙不可思议也。 二、实体甚深,实体甚深者,谓如来所证实相理体,不空不有,非如非异,不可思议也。 叁、内证甚深,内证甚深者,谓如来所证...
《三藏法数》 / 265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一、信力,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谓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
《三藏法数》 / 275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又曰四乘家。大乘有叁乘家与一乘家之异义,如叁论法相為叁乘家,其说谓佛之教法,终始不超叁乘,但法华已前,主说叁乘,於法华废权之二乘,而归实之一菩萨乘。然则权实双存而有叁乘,因而谓之為叁乘家。又如华严天台叁乘中之菩萨乘与二乘皆為方便假说,至法华更说一佛乘,开会前之...
《佛学大辞典》 / 349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化法者,佛化众生之方法也。 一、藏教,藏即含藏之义。谓经律论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教。 二、通教,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虽观无生四谛,但证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证真空之理时,能于真空,...
《三藏法数》 / 252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天台所立观心之法规,有叁种:一、託事观,又名歷事观,事相一一入於心而於实理成观也。如观王舍城為心王,观万二千声闻於十二入各具千如而為万二千。文句一曰:「一一句入心成观,故云观与经合。」辅行二曰:「槃特扫帚。支佛华飞。并是託事具理之明文也。」四释中之观心释是也。...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七圣之一。旧译為见得,新译為见至。声闻乘之人,入於修道之位而為利根者。利根自见法得理,故云见得。得由因之见至果之见,谓之见至。见四教仪集註中。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之位也。楞伽经二曰:「如来禪者,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叁种乐住。」起信论曰:「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自性身,谓诸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是名自性身。 二、受用身,受用身有二种:一者,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也;二者,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
《三藏法数》 / 252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涅槃经所说,有乘戒二门,乘门之所说者即佛性常住也。以见如来入涅槃而迷执為佛性无常,今化身寄於涅槃而说佛性之常住,法身之圆常,谓「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就性而云佛性,就相而云如来,同体也。止观八曰:「涅槃寄灭谈常。」同辅行曰:「寄应迹灭度,谈法身圆常。」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华严纲要辩性相二宗之十异。一、一乘叁乘异,法相宗以叁乘為真实,一乘為方便,法性宗以叁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实。二、一性五性异,法相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眾生為了义,一性皆成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别為方便,一性皆成為真实。叁唯心真妄异,法相谓万法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生,法性...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元崔氏女子名法珍。后出家為尼。法名弘道。明刻方册大藏缘起,陆光祖序云:「昔有女子崔法珍,断臂募刻藏经,叁十年始就绪。当时檀越,有破產鬻儿应之者。圣朝道化宏广,越前朝远甚,岂无胜心豪杰乎!不能倡而成之,而諉以為难。是丈夫之志,不如一女子也。」又冯梦禎序云:「宋元...
《佛学大辞典》 / 242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现图曼陀罗与经疏所说异。依现图则上下四重,左右叁重,故约於前后而云四重。除中院外,徧智院、金刚手院、观音院、持明院之四院為第一重,次释迦,虚空藏之二院為第二重,次文殊,除盖障,地藏,苏悉地之四院為第叁重,此外金刚部眾围绕四周為第四重。总之左右叁重,上下四重也。...
《佛学大辞典》 / 689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於小乘律,开比丘之食叁净肉,於大乘之经律,向菩萨严禁之。以大乘之教理,大悲心為主故也。而於涅槃经更制比丘之食肉,废前小乘律之说。故依大乘家之说,则小乘之比丘,大乘之菩萨,皆不得食肉。梵网经下曰:「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眾生见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萨不...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西域中天寺中画唐释玄奘之麻屩匙筋而拜之也。酉阳杂俎曰:「国初僧玄奘,往五印取经,西域敬之。成式见倭国僧金刚叁昧,言尝至中天寺,中多画玄奘麻屩(屩,履也,木曰屐,麻曰屩)及匙筋,以綵云乘之。盖西域所无者。每至斋日,輒膜拜焉。」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夫七善之法,乃通大小。今依法华所明,是圆顿大乘之七善也。 一、时节善,谓法华一经,具乎序、正、流通叁分。即初善、中善、后善也。盖如来演说圆顿一乘之法,虽该序、正、流通,皆是当机得益之时,是名时节善。 二、义善,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其义深远,即是顿教了义之理,...
《三藏法数》 / 376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法华叁周者,谓佛说法华经,因声闻之人根有利钝,悟有前后,故有叁周不同焉。周者,周足之义也。 一、法说周,法说周者,佛为上根之人,作叁乘一乘说;开叁乘之权,显一乘之实。即方便品中所谈是也。(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二、譬喻周,譬喻周者,佛为中根之...
《三藏法数》 / 236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功圆而证得小果,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道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中间,为猒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是名退道声闻。 叁、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见声闻之形,引诱小乘,令入大乘,是名应化声...
《三藏法数》 / 236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十地寄乘者,谓十地菩萨寄于,人天等诸乘进修,而为因行,以显真实智证之果分也。所以欢喜、离垢、发光叁地,寄于世间人天乘;焰慧、难胜、现前、远行四地,寄于出世间叁乘;惟不动、善慧、法云叁地,超于世间、出世间,即是寄显一乘法也。(人天乘者,人乘、天乘也。叁乘者,声...
《三藏法数》 / 870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叁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也。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
《佛学大辞典》 / 474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经下曰:「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佛学大辞典》 / 1135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五灯会元二曰:「那吒太子折肉还母,折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通,為父母说法。」祖庭事苑六曰:「丛林有折骨还父,折肉还母之说。然於乘教无文,不知何依而作此言。」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依因位之修行而得某悟结果之位也。叁乘各异果地,声闻乘之中,又有四果之别。楞严经四曰:「因地发心与果地觉,為同為异。」玄义六上曰:「果地圆极,非復因位。」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叁乘家依深密经以叁乘為真实,以法华所说之一乘,但為诱引不定性一类之方便。一乘家依法华经以深密经所说之叁乘,為调熟机根之方便。说详五教章上,法华玄赞四,守护国界章下。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日光喻佛智,谓日光照世,无幽不烛,以喻佛之智慧,无事不了,无理不照,故云日光喻佛智。 二、月光喻菩萨智,谓月之光明,有亏有盈,以喻菩萨虽具智慧,而惑业尚未尽断,则其智慧或亏或明,故云月光喻菩萨智。 叁、星光喻缘觉智,谓星虽有光,其照不远,以喻缘觉之人,虽...
《三藏法数》 / 262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二凡之一。声闻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修行位為外凡,四善根之位為内凡。又菩萨乘以十信之位為外凡,十住等叁贤之位為内凡。大乘义章十七末曰:「言外凡者,善趣之人向外求理,未能息相内缘真性,故名為外。六道分段凡身未捨故名為凡。」四教仪集註中曰:「相似见理名...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法华文句云论列十七种者皆法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于叁...
《三藏法数》 / 1032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四缘之一。谓起他法与以强力者。如眼根之能生眼识,田土之能生米麦。大乘义章叁本曰:「增上缘者,起法强,故曰增上。」观经玄义分曰:「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為增上缘也。」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亦名别体叁宝,出释氏要览) 谓佛法僧各各相别不同,故名别相叁宝。 一、佛宝,谓佛初于菩提树下成道,但示丈六之身,及说华严经时,现为卢舍那尊特之身,是为佛宝。(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 二、法宝,谓五时所说大乘小乘经律论藏,是为法宝。(五时者...
《三藏法数》 / 200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瑜伽论一部所明之法门,有十七种,是為瑜伽论所观之境,故云十七地。一、五识身相应地,二、意地,叁、有寻有伺地,四、无寻有伺地,五、无寻无伺地,六、叁摩呬多地,七、非呬叁摩多地,八、有心地,九、无心地,十、闻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二、修所成地,十叁、声闻地,十...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有四种之生死,障害如来法身之功德,故名四障。佛性论二曰:「声闻、缘觉、大力菩萨,住无漏界,有四种怨障,不得如来法身四德。」见[生死]条。 又一惑障,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思惑也,能障蔽正道。二业障,身口意所造之恶业也,能障蔽正道。叁报障,叁恶趣之苦报也,能障蔽正道。四...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时无垢称作是思惟。我婴斯疾寝顿于床。世尊大悲宁不垂愍。而不遣人来问我疾。尔时世尊知其所念。哀愍彼故告舍利子。汝应往诣无垢称所问安其疾。时舍利子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时间。在大林中宴坐树下。时无垢称来到彼所。稽首我足而作是言。唯舍利...
《说无垢称经》 /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 4496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19日声闻乘之修行时也。极速者叁生得极果,极迟者六十劫得极果。俱舍二十叁曰:「极速叁生方得解脱。」俱舍光记二十叁曰:「此据声闻,极疾叁生修加行,极迟六十劫修加行。」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因胜,谓菩萨所修出世善法,皆以菩提为因,胜于声闻、缘觉,是名因胜。 二、果胜,谓菩萨修行,既以菩提为因,终证菩提之果;胜彼二乘,是名果胜。(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三藏法数》 / 79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有二说:(一)无畏叁藏禪要曰: 「一、菩提心不可退,有妨成佛故也。 二、不可捨叁宝而归依外道,是為邪法故也。 叁、不可毁谤叁宝及叁乘之教典,背佛性故也。 四、於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非凡夫之境故也。 五、若有眾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 1046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障者,覆障也。谓一阐提等四人,各有所障,不能生正信入理,沉滞空寂,故言四人有障。(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一、一阐提不信障,谓此人不信有因有果,毁谤大乘,是名一阐提不信障。 二、外道执我障,谓其所执神我之见,多在理外,名为外道。我者,即于五阴身中,强立主...
《三藏法数》 / 274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断六根之垢惑而使之清净,则六根一一具他根之用也。涅槃经曰:「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餘根亦然。」是真六根互用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说菩萨在六根清净之位,六根互用之德。法华论曰:「又六根清净者,於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等,诸根互...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又云败种。谓声闻、缘觉二乘,永不成佛,於法华以前入於灰身灭智之涅槃,自认永不成佛者,毫不生求菩提之心也。因而譬以废坏之草木根及种子。叁论玄义曰:「大品呵二乘為痴狗,净名贬声闻為败根。」维摩经不思议品曰:「於此大乘已如败种。」涅槃经如来性品曰:「如焦种虽遇甘露,...
《佛学大辞典》 / 176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十卷。宋晁迥撰。皆融会佛理,随笔记载。亦宗门语录之类。其曰碎金,取世说新语安石碎金义也。孙覿谓其宗向佛乘,以老庄儒书汇而為一。明嘉靖乙巳,迥裔孙瑮始从内阁录出鋟板以行。改其名曰迦谈。今仍从迥原名。见四库提要。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外光明,谓日月星光及火珠灯炬等光,皆能破除昏暗,是名外光明。 二、法光明,谓随其所闻之法,观察修习,皆依法则;因此明心见性,破除愚痴之暗,显发本觉妙明,是名法光明。 叁、身光明,谓诸佛、菩萨、二乘及诸天等,身皆有光,亦能破暗,是名身光明。(二乘者,声闻乘...
《三藏法数》 / 124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於法华经说尔前所说叁乘之法,為一佛乘之方便,所归者,一佛乘耳。一佛乘之外,无二乘叁乘,是為会叁归一。法华玄义七曰:「华合未开,譬隐一乘,分别说叁。华叶正开,譬会叁归一,但说一乘。华落莲存,譬绝教冥理。」四教仪曰:「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权显实。又言废...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在世时,有比丘,為贼以生草繫之。比丘恐坏其生草,而不解缚,自待饿死。一切有部目得迦六曰:「佛在室罗伐城,时诸苾芻在跋蹉国,游行人间為贼所执。贼相告曰:仁等今可净诸苾芻。是时贼中有一先是苾芻相近住人。告诸伴曰:何劳杀此,应以连根茅草可急缚之,令其饥渴自饿而死。...
《佛学大辞典》 / 338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小乘证得佛果,缘觉果及声闻之四果,又大乘证得初地乃至等觉十一地菩萨之分果,佛之满果,谓之证果。证果者,正名无漏之正智也。五灯会元曰:「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日本僧,為始入印度之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叁曰:「国初僧玄奘,住五印取经,西域敬之。成式见倭国僧金刚叁昧,言尝至中天,寺中多画玄奘屩及匙筋,以綵云乘之。盖西域所无者,每至斋日輒膜拜焉。」同续二有元和十叁年金刚叁昧游蜀之记事。 又(术语)如金刚能一切无碍,能通达...
《佛学大辞典》 / 414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归命大智海毗卢遮那如来秘密主金刚手大菩萨。我善无畏蒙佛圣旨。窃案梵本聊得修三密门秘密轨则。所以今说释迦世尊修瑜伽行。欲修此法者先发无上正真之心。身着忍辱圣衣。口常读诵adharma如是三密相应不违。然后往诣瑜伽阿阇梨所。受秘密仪持念修行速得成就。毗卢遮那言。彼阿阇梨...
《释迦文尼佛金刚一乘修行仪轨法品》 / 1917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3月31日悲华经八曰:释迦如来,昔於宝藏佛前,誓己成佛时袈裟有五德:一或犯重邪见之四眾,以一念敬心尊重袈裟,必於叁乘受记。二天龙人鬼若恭敬袈裟少分即得叁乘不退。叁若鬼神诸人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则饮食充食。四眾生共违反,念袈裟便生悲心。五若在兵陈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2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弥勒下生经云:弥勒菩萨即于出家之日,便得成佛。坐于龙华树下,花林园中,叁会说法。故云龙华叁会。(梵语弥勒,华言慈氏。) 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声闻众,梵语俱胝,华言百亿。记云:若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作佛事,自种善根,...
《三藏法数》 / 467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法华经七喻之一。叁界生死之眾生,譬之无功德法财之穷子。 法华经信解品曰:「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復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中略)商估贾客,亦甚...
《佛学大辞典》 / 974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真諦叁藏依金光明经而立叁轮教:一、转法轮。佛成道后於七年中转小乘四諦之法轮而说空。二、照法轮。七年后说诸部之般若而明空,以空照有,故名照法轮。叁、持法轮。叁十年后说解深密经等,双说空有,持转照之二轮,故名持法轮。见华严玄谈四。 又叁轮之嘉祥依法华经信解品而立叁...
《佛学大辞典》 / 313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无漏因,谓二乘之人,由修戒定慧之因,能断叁界生死之苦果,则戒定慧名无漏因,即道谛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无漏果,谓二乘之人,既断叁界生死逼迫之苦,证真空涅槃寂灭之乐,是真空涅槃名无漏果,即灭谛也。(梵语涅槃,...
《三藏法数》 / 123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见道,谓声闻因断叁界见惑,见真谛理,故名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二、修道,谓声闻得初果已,复缘真谛之理,断欲界九品思惑,名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
《三藏法数》 / 247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正为,华严出现品云:此经不为余众生说,唯为不思议乘菩萨说。又云:非余境界之所能知,普贤行人方能得入,是名正为。(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兼为,谓此经兼为未悟入众生闻者,而能信向成种。经云:如人食少金刚,终竟不消。故地狱众生,十地顿超;...
《三藏法数》 / 397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时舍卫城有婆罗门家,应以声闻得度。迦留陀夷,念言我復度此家,则於舍卫城满千数。晨朝持鉢至其家,主妇闭门煎饼。迦留陀夷现种种神变以化其心,使至祇洹以其饼供僧。因说法使得初果证,与五戒為优婆夷。彼还家导其夫来,其夫亦得初果為优婆塞。夫妻既入道,尽力供养迦留陀夷,命...
《佛学大辞典》 / 267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叁人者,谓通教声闻、缘觉、菩萨,虽同观十二因缘,然随智浅深,法成高下,故有叁种之异也。 一、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声闻之人,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证真空之理,是名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
《三藏法数》 / 401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总名叁聚净戒,别有二途,一梵网為宗之说,二瑜伽稟承之说。梵网為宗之说受戒之作法出於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為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是叁聚戒中之摄律仪戒也。瑜伽稟承之说出於善戒经,彼经為佛初成道之说,补处之弥勒亲闻之,瑜伽论之菩萨地品也,...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佛之尊号。瑜伽论曰:「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眾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為摧灭邪秽外道世间出世间故名大师。」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大师者所谓天人之师即十号之一。以道训人故彰斯目。然以师通凡圣加大简之,是则叁界独尊九道依学,唯佛师圣得...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叁乘,法华以前说声缘菩叁乘,有证道之别是也。此叁乘中声缘二乘摄愚法之二乘(即小乘)。二、一乘,在法华一切眾生悉可成佛,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会叁乘而归於一佛乘者是也。配於天台之四教,则藏通二教為叁乘,别圆二教為一乘,配於华严之五教,则小始二教為叁乘,终顿...
《佛学大辞典》 / 154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一、圣行,圣即正也,谓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圣行。(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梵行,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着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 叁、天行,天即是第一义天。谓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
《三藏法数》 / 194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于是须真天子谓诸大弟子:“仁者所狐疑,可问文殊师利。” 长老摩诃迦叶前问文殊师利言:“菩萨云何行八惟务禅?” 答言:“菩萨于八惟务禅,本无、无所造立禅,无恚禅等禅,是菩萨禅。” 复问:“云何作是说?” 答言:“惟迦叶!身本无,无造立于三界者,便起爱欲。已了离欲...
《佛说须真天子经》 /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 1861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04日法华经药草喻品以佛之教法譬之雨,眾生之机类譬之草木。佛教之雨,虽為一味,然随眾生之种类,而滋生各自之智性,因而治惑,称為药草。此中虽有叁草二木之差别,然木為二而少,草為叁而多,故废少而取多。又叁草中之中草為声缘之二乘,此品所明,正在声缘之二乘,故举药草而兼他也...
《佛学大辞典》 / 294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法相宗所立。一切眾生之机类,分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 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 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叁、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四、不定性,有二种叁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
《佛学大辞典》 / 401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至极之教法也。诸宗各名其宗义。法华经授记品曰:「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叁界,求最上乘。」二教论上曰:「為欲成就乘最上乘者故,名為大乘。」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晋武都山隐士刘虬,初分顿渐二教,以华严经為顿教,餘為渐教,渐教之中分五时。是唐土判教之嚆矢也:一、最初说提谓经,开五戒十善之人天教。二、成道后十二年中说阿含经等,开叁乘差别之教门。叁、佛成道后叁十年中说般若经维摩经等,说叁乘同观之空理。四、佛成道四十年后八年中...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具名菩提萨埵摩訶萨埵(Bohdhisattva Mahāsattva),菩提萨埵作道眾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訶萨埵作大眾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眾生,故云道眾生,求道果者通於声闻缘觉,故為简别於彼,更曰大眾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訶萨。佛地论二曰:「菩萨...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大日经六(叁叁昧耶品)曰:「復次秘密主,次於一身示现叁种,所谓佛法僧。復次秘密主,从此成立说叁种乘,广作佛事,现般涅槃,成熟眾生。」般涅槃,译曰入灭。佛八相成道中示现入涅槃之相也。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毁斥小乘之言。止观五上曰:「设厌世者,翫下劣乘,攀附枝叶,狗狎作务,敬獼猴為帝释,宗瓦砾是明珠,此黑暗人,岂可论道。」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净土门立四不退。於以上叁不退加处不退也。即生西方净土者,不更退堕秽土也。见西方要决,迦才净土论上。 又法相宗立四不退:一、信不退,為十信位之第六信,以自后退不生邪见故也。二、位不退,為十住位之第七住,以自后退不入二乘故也。叁、证不退,為初地以上,以证得之法不退...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