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4 条搜索结果

七流

流者,即见、思二惑也。此惑能漂流众生,入生死海故也。谓四果之人,因修四谛之法,能断见、思之惑,而流转叁界,故有七流之义焉。(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也。四果者,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三藏法数》 / 684字 / 5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种仙

一地行仙,食麻仁草木之实,而休息,则食道圆成,名為地行仙,二飞行仙,食松柏等草木而休息。则以草木轻,故体亦轻,飞行空中,而坠地,名為飞行仙。叁游行仙,服丹砂而休息,则能化骨使寿永,使体固,且能化物。使贱為贵。自在游行人间化人,名為游行仙。四空行仙,消息...

《佛学大辞典》 / 330字 / 5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因

一、生因,生因者,即业惑也。谓诸众生因业惑而生此身,如诸草木种子,依地而生也。 二、和合因,和合因者,如善法与善心和合,善法与善心和合,无记法与无记心和合也。(无记法,即恶之法也。) 叁、住因,住因者,谓如屋有柱则倾堕,山河树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

《三藏法数》 / 288字 / 5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毘琉璃

Virūḍhaka,国王名。又称流离王,琉璃王,娄勒王,维楼黎王,楼黎王,毘娄勒王等。新作毘卢释迦王,毘卢宅迦王。生时与琉璃宝俱,故号毘琉璃,又由大夫人之讖,而名恶生王。舍卫国(新曰室罗伐悉地国),波斯匿王(新译胜军王)之子,末利夫人所生。弒父王而嗣位,又以旧怨灭迦毘...

《佛学大辞典》 / 324字 / 5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伊梨沙掌拏

生殖器病之名。译曰妒黄门。因见他婬,方有妒心,而起婬根之病也。出名义集二。Īrṣyā aṇḍaka又见[五种]条。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5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二十五种冥谛者,乃是迦毗罗外道之所计也。盖此外道,亦修禅定,有神通力,知八万劫中事;八万劫前,冥然知,谓之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合为九位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冥初自性,谓此外道,以八...

《三藏法数》 / 496字 / 5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四法

法宝中有四种:一教法,叁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之声名句文也。二理法,教法所詮之义理也。叁行法,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四果法,行满所得有為无為之证果也。心地观经二曰:「於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叁者行法,四者果法。」 又菩萨修行之四法也:一捨菩提心,二...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七种人

师子吼菩萨问佛言:若一切众生,既有佛性,何须更习八圣道耶?佛言:性虽本具,要须修习圣道,方见佛性。譬如恒河边有七种人,或为洗浴,或畏贼寇,或为采花,则入河中。河喻生死大河,浴喻出家受戒清净,贼喻烦恼,采花喻七净花以为其因,而求涅槃之果也。(八圣道,又云八正道...

《三藏法数》 / 873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正行

净土门所立。往生极乐之正行有五种。对於杂行,故曰正行:一、读诵正行,专讚诵净土之叁部经。二、观察正行,专观想净土之相。叁、礼拜正行,专礼拜弥陀。四、称名正行,专称弥陀之名。五、讚嘆供养正行,专讚嘆供养弥陀。观经散善义曰:「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八定

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

《三藏法数》 / 758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恶生王灭释种往昔因缘

毘奈耶杂事九详说之。兴起行经上曰:「过去久远世,於罗阅祇大城中时穀贵飢饉,(中略)其时罗阅祇有大村数百家,名曰吱越。村东远有池名曰多鱼,吱越村人将妻子诣多鱼池,止於池边捕鱼食之。时捕鱼人採鱼着岸上,在於陆跳。我尔时為小儿,年适四岁,见鱼跳而喜。时池中有两种鱼...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钝使

五钝者,钝即迟钝也。谓此五种妄惑,由推前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说钝,故名钝使。 一、贪欲使,贪即引取无厌也。谓诸众生,贪着世间色欲财宝,恣纵心情,而无厌足,由此贪惑之所驱役,流转叁界,故名为使。(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嗔恚使,嗔即忿怒,谓诸...

《三藏法数》 / 290字 / 5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业

五种之业也。有四种:(一)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定异熟定业,时分定异熟定业也。大毘婆沙论第一百十四曰:「復有餘师,说五种业。谓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各唯一种。顺定受业中復有二种:一异熟决定,二异熟决定。」即是。又出俱舍...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5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十种外道

一时外道,以时為生因者。 二五大外道,以地水火风空五大為生因者。 叁相应外道,计学定者内心相应之理為真我者。 四建立净外道,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以之為清净者。 五建立无净外道,与上相反,建立一法,无所修之净法者。 六自在天外道,以自在天為生因者。 七流出...

《佛学大辞典》 / 750字 / 5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二空

一、人空,又名我空,生空。人我空无之真理也。凡夫滥计五蕴為我,强立主宰以引生烦恼,造种种之业,佛欲破此计,為说五蕴无我之理,二乘悟之入於无我之理,谓之人空。二、法空,诸法空无之真理也。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计五蕴之法实,而免一切之所知障,佛為之说五蕴之自性...

《佛学大辞典》 / 712字 / 5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杨枝

梵曰惮哆家瑟诧Dantakāṣṭha,译曰齿木。嚙小枝之头為细条,用刷牙齿者。杨枝者义译也。寄归传一曰:「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中略)其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惮哆译之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长十二指,短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

《佛学大辞典》 / 494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琰魔

Yama-rāja,又作炎摩、燄摩、阎魔、琰摩、爓魔、阎摩罗、阎摩罗社、琰摩逻闍、阎罗等。译曰缚。缚罪人之义。又曰双世。彼於世中,常受苦乐二报之义。又曰双王。兄妹二人并王之义。又曰平等王。平等治罪之义。地狱之总司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燄摩或作琰摩,声之转也。旧云阎罗...

《佛学大辞典》 / 520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广六度行

一、广施,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净,会归败坏;知身既我有,财物亦是虚幻,乃至世间万物皆悉无常,由是观身非身,观物非物,纵心恣施,了无挂碍;复能广弘法施,开化愚蒙,故曰广施。(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二...

《三藏法数》 / 698字 / 5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念处

处谓法界平等之理减也。佛当说法时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无减退之相,故眾生虽一心听法,亦以為忧,是為第一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增进之相,毕竟可得,故於眾生虽一心听法,亦以為喜,是為第二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生死涅槃之相,可得,故常行捨心於一...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5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部护摩

护摩法总有六种,其中延命之一法入於增益中而為五种以配五部。诸经轨之说同。又内外八供,通用於一切法。此二者属於五部,是叁十七尊虽各有所成之悉地,然亦通而皆成一切法,故如是通别互说也。今略解秘藏记之说,先息灾段,以佛母為本尊,佛母者佛眼尊也。两部皆以佛眼為佛部之...

《佛学大辞典》 / 622字 / 5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二行

一、见行,為我见邪见等迷理之惑。即见修二惑中之见惑也。二、爱行,為贪欲瞋恚等迷事之惑。其中以爱惑為主要,故举一以摄他,即一切之修惑也。行者常作心行。心识之行动也。涅槃经十五曰:「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捨。」智度论二十一曰...

《佛学大辞典》 / 480字 / 5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种发心

十种发心者,谓诸众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贪着诸境,业报同,苦乐有异,皆因发心纯也。 一、发地狱心,谓众生念念起贪嗔之心,日增月甚,造上品十恶,行火涂道,是名发地狱心。(上品者,谓人作恶,于欲作、正作,作已,叁时之中,俱能悔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

《三藏法数》 / 854字 / 5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对出家送丧

僧中有死者,则一山之僧眾送之,附於四葬之一,令诵经咒愿。毘奈耶杂事十八曰:「送丧苾芻,可令能者诵叁啟无常经并说伽陀為其咒愿。事了归寺,便洗浴随处而散。俗人见讥,咸言:释子极净洁,身近死尸身洗浴。佛言:应尔,可洗身。彼即俱洗。佛言:若触尸者连衣俱洗,其...

《佛学大辞典》 / 303字 / 5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天中天

佛之尊号。天為人之所尊,佛更為天之所尊,故曰天中天。又天有五种,第五之第一义天,即佛也。佛為天之至极,故曰天中天。又為佛之小字。释氏要览中曰:「一日抱太子謁释迦增长大天神庙,庙神石為像,即起礼太子足。王曰:我子於天神中更為尊胜,宜名天中天。」法华经化城喻品曰:...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菩萨十戒

一、杀戒,杀戒者,谓慈心怜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 二、盗戒,盗戒者,谓攘窃他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得故盗;应生佛...

《三藏法数》 / 707字 / 5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八背舍

(亦名八解脱,出禅波罗蜜)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着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叁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

《三藏法数》 / 948字 / 5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菩萨十戒

谓菩萨奉持叁世诸佛十种净戒,具足清白,无有缺犯。念诸众生颠倒破戒,我成正觉,为说真法,令离颠倒,得净戒法,是名菩萨十戒。(叁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一、普饶益戒,谓菩萨受持净戒,广为利益一切众生也。 二、受戒,谓菩萨受外道诸戒,但自精进,奉持诸佛平...

《三藏法数》 / 569字 / 5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普门

普,遍也。门,即能通之义。谓菩萨以圆融中道,妙观通入,常住实际理地。故立此十门也。 一、慈悲普,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盖菩萨即于一念之中,遍观十界善恶苦乐,而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令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

《三藏法数》 / 1131字 / 5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后五百岁

大集经所说五种五百年中,第五之五百年,斗諍坚固之时也。见[五五百年]条。法华经药王品曰:「若如来灭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同劝发品曰:「后五百岁浊恶世中。」 又佛灭度五百岁之后也。中论一曰:「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着诸法。」中论疏一末曰:「...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5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种

一、异熟果,谓诸众生现世作善业,则招来世恶趣之果。若作有漏善业,则招来世善趣之果。以其异世成熟,是名异熟果。(善法者,杀、盗、淫、妄也。恶趣者,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有漏善法者,漏即叁界之惑,虽修人天之善,未能断惑故也。善趣者,人、天二道也。) 二、...

《三藏法数》 / 383字 / 5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八戒斋

又作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亦单云八戒。有二说:依俱舍论之说,则一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与取,取他与之物也。叁非梵行,女之媾合也(与五戒中邪婬同)。四虚誑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

《佛学大辞典》 / 547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往还衣

五种衲衣之一。

《佛学大辞典》 / 7字 / 5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旃陀罗

Caṇḍāla,又作旃荼罗。译曰屠者,严炽,执暴恶人,下姓等。在四姓之外。以屠杀為业者。曰旃陀罗。女曰旃陀利。玄赞九曰:「旃陀罗,云屠者律仪也,正言旃荼罗,此云严炽。恶业自严,行持标帜,摇铃持竹為自标故。」玄应音义叁曰:「旃陀罗,或云旃荼罗,此云严炽,谓屠杀者种...

《佛学大辞典》 / 232字 / 5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根有四事增上

五根者,眼耳鼻舌身也。增上,犹增胜也。 一、庄严身,庄严,端庄严饰也。谓眼耳鼻舌庄严于身,然后完美,于此诸根,若阙一者,便成残陋。若缺者,全美增胜,是为庄严身也。 二、导养身,导养者,导引资养也。谓眼能见安危之色,耳能闻美恶之声,鼻能嗅香臭之气,舌能尝甜苦...

《三藏法数》 / 262字 / 4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种无明

一、根本无明,谓从无始之际,一念觉,长夜昏迷,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谓心、心所法相应而起,即有贪嗔慢疑见等烦恼,是为枝末无明。(心、心所法者,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也。) 叁、共无明,谓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诸业,是为共...

《三藏法数》 / 663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食叁德

经云: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食具,种种备足,皆是旃檀沉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其食甘美,有叁德焉。(梵语优婆塞,华言近事。梵语旃檀,华言与药,能除病故。八功德者,一澄净、二清冷、叁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八长养诸根也。) 一、清净,谓奉...

《三藏法数》 / 186字 / 4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八热地狱

在地之下,故名地狱。婆沙论云:南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其狱。然此地狱,有大有小。大则八寒、八热,小则一一大狱四门,各有四小狱,共为十六;小狱名为游增狱,谓受罪众生,游彼狱时,其苦转增故也。(梵语赡部洲,又云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踰缮那,又云由旬,华言...

《三藏法数》 / 665字 / 4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摩竭陀

Magadha,又作摩訶陀,摩竭提,摩伽陀。中印度国名,王舍城所在。译言持甘露,善胜,无恼,无害等。或為星名。或為古仙人或帝释前身之名。仁王经吉藏疏一曰:「摩訶陀者,名持甘露处。」西域记七曰:「摩竭陀国,旧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讹也。」玄应音义一曰:「摩竭提,或云...

《佛学大辞典》 / 543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种因

一、随说因,谓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及系缚之法,随所见闻觉知,起诸言说,是名随说因。(系缚法者,即出世之道法也。) 二、观待因,待即对待之义,谓诸有情,欲求叁界有系缚之乐,及出世间系缚之乐,于彼诸缘,或为求得,或为受用,观彼对此,是名观...

《三藏法数》 / 524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慧琳音义

本名一切经音义。西明寺慧琳法师撰,故称為慧琳音义。一百卷。宋高僧传五曰:「慧琳始事空叁藏為室洒,内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声明,支那训詁,靡精奥。尝谓翻梵成华,华皆典故。典故则西乾细语也。遂引用字林,字统,声类,叁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参合佛意,详察是非...

《佛学大辞典》 / 238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种见

一、萨迦耶见,梵语萨迦耶,华言身见。谓于五蕴法上,妄生执取,计我、我所,是名萨迦耶见。(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我者,谓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为我也。我所者,即五蕴色身等也。) 二、边执见,谓外道之人,于五蕴身见之中,执断执常,随执一边,我见...

《三藏法数》 / 565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声闻叁释

大乘义章十七本云:声闻之名义,汎解有叁: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如来所说之言教而悟解,故曰声闻。地持论曰:「从他闻声而通达,故名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如地持论所说:我,眾生,人等,唯有名而无实,故目之為声。观此声(即我眾生等)而闻解无我无眾生之义,谓之...

《佛学大辞典》 / 195字 / 4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没

五种退没之相,天人退没於下界时,现五衰之相。参照[五衰]条。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无间地狱

八热地狱之一。梵云阿鼻旨Avīci,造五逆罪之一者,即堕於此,一劫之间,受苦无间,故名无间地狱。无间有五种之义:一趣果无间,终此身直堕於彼无间隔也。二受苦无间,受苦无间断也。叁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也。四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也。五身形无间,地狱纵横...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横竪

横与竪也。与纵横同。次第曰竪,次第曰横,又亘於时间曰竪,空间曰横。例如法华文句九曰:「若但性德叁如来是横,修德叁如来是纵。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今经圆说横叁如来。」又选择决疑钞叁曰:「若横若竪,具足叁心,而行念佛者,百千皆生,万无一失。」皆有次第次第...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4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行

(亦名叁种业,出大智度论并王法念处经) 一、福行,谓因修十善等福报,生欲界天上人间及阿修罗,享福受乐,故名福行。(十善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酒。) 二、罪行,谓因作五逆、十恶等罪...

《三藏法数》 / 216字 / 4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乘

乘即运载之义。谓人天等各以所修之法为乘,运载至其所至之处,故有五乘也。 一、人乘,人者忍也。于世间违顺情境,悉能安忍故也。谓人以叁归五戒为乘,运出四趣,生于人道,故名人乘。(叁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也。五戒者,杀、盗、邪淫、妄语、饮酒也。四趣...

《三藏法数》 / 481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退

一位退,既修得之位次退失也。二行退,於所修之行法退失也。叁念退,於正念退转也。此叁退配於菩萨之行位,依诸宗而异。据法相大乘,则依万劫修因,入十住之位,虽识观成就,无復退堕恶业流转生死之位,谓之位退。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识观於利他之行退失,谓之行...

《佛学大辞典》 / 331字 / 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八共法

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三藏法数》 / 820字 / 4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火净

五种净食之一。一切瓜果等物,先以火烧煮使熟后方食,谓之火净食。见有部毘奈耶杂事叁十六,叁藏法数二十四。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4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梵坛

法藏以為梵语,译曰默摈。眾僧与之交言语也。智者元照以為汉言,谓梵王於宫前立一坛,天眾如法者则令立坛上餘天与之往来交语,佛依车匿比丘恶性故,制此法,又名梵天法治。长阿含经四曰:「阿难白佛言:阐拏比丘(即车匿)虏扈自用,佛灭度后,当如之何?佛告阿难:我灭度后...

《佛学大辞典》 / 230字 / 4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七见

分别曰见。谓外道于诸法中执己为是,以正为非,迷惑解,失于正理,故有七种之见也。 一、邪见,谓无正信,诽谤正法,而于善恶果报,及正因缘所生善法,一切拨以为无,是为邪见。(正因缘者,谓眼等六根为因,色等六尘为缘,能生一切诸法,非如外道计从梵天生,或计从微尘生。...

《三藏法数》 / 493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鹿野园

Mṛgadāva,又名鹿野苑、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仙人园、仙园、鹿园、施鹿园、鹿林等,在中天竺波罗奈国,佛成道后,始来此说四諦之法,度憍陈如等五比丘,為古来仙人始说法处,故名仙人论处。為仙人之住处,故名仙人住处。昔有五百仙人见王之婇女发欲心失神通坠...

《佛学大辞典》 / 697字 / 4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王舍城结集窟内窟外

小乘经典第一期之结集,有分窟内窟外二部者,亦有分者。分之说,如阿育王传四曰:「迦叶与[五百罗汉]同至毕波罗窟,先使阿难结集修多罗藏,次使优波离结集毘尼藏,后迦叶自结集摩得勒伽藏。」(取意)。十诵律六十曰:「大迦叶与五百比丘共安居王舍城外精舍,先使优波离结集毘...

《佛学大辞典》 / 943字 / 4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戒

一、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作是事,名杀戒。 二、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作是事,名偷盗戒。 叁、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

《三藏法数》 / 223字 / 4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佛十宿缘

谓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问佛孙陀利等十事宿缘。佛答:皆从往劫,造众恶因,无数千岁,受无量苦报。余残未尽,于成道后,复偿宿对。复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皆尽,万善普备,犹免此宿缘者;盖欲示人,凡造恶业,果报难逃。故说是宿缘也。(...

《三藏法数》 / 2599字 / 4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大施经

一卷,赵宋施护译。说五戒為五种之大施。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 《佛说五大施经》

烧香

五种供养及六种供养之一。世諦所释,则為拂邪气,请神灵。第一义諦所释,则為使所修之功德,周徧一切处。陔餘丛考叁十叁曰:「李相之贤已集,因谓烧香始於佛图澄。襄国城堑水源暴竭,石勒问澄,澄曰:今当勅龙取水。乃烧安息香,咒数百言,水大至云。然烧香实自此始。叁国志孙策...

《佛学大辞典》 / 396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优婆塞

U āsaka,旧称优婆塞,伊蒲塞。新称鄔波索迦,优波娑迦,优婆娑柯,鄔波塞迦,鄔波素迦等。译曰清信士,近事,善宿等。亲近奉事叁宝之义。总称受五戒之子。四眾之一。七眾之一。西域记九曰:「鄔波索迦,唐言近事,旧曰伊蒲塞,又曰优波塞,皆讹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

《佛学大辞典》 / 359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四向

一、须陀洹向,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 二、斯陀含向,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 叁、阿那含向,梵语阿那含,华言来,谓此人将...

《三藏法数》 / 195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薄伽梵六义

梵语薄伽梵,亦云婆伽婆,名具六义。佛地论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唐玄奘法师,明五种翻中,第二多含翻,即薄伽梵是也。(五种翻者,秘密翻、多含翻、此方无翻、顺古翻、尊重翻也。) 一、自在义,谓如来永...

《三藏法数》 / 456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小乘七十五法

小乘七十五法,摄为五类。谓色法十有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有六,相应行法十有四,无为法叁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470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如来五种说法

一、言说,言说者,以言音而说法也。谓如来或说过去、未来、现在之法,或说世间、出世间法,悉为化导众生。乃至恒河沙劫,说无穷尽。虽如是说,而坏法性,亦着法性也。 二、随宜,随宜者,随顺众生之所宜也。谓如来所说种种诸法,或偏或圆,或顿或渐,皆是随顺众生之机,称...

《三藏法数》 / 368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一印二明

金胎两部之大日菩萨印,皆為徧法界无所至之塔印,其真言,金大日為之五字明。金刚顶经曰:「诸法本生(二地),自性离言说(二水),清净无垢染(二火),回业等虚空(二风二空)。」是说无所至之塔印也。 又大日经真言品曰:「我觉本生(二地),出过语言道(二水),诸...

《佛学大辞典》 / 199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乘共十地

是智度论七十八所说,声缘菩叁乘共通之十地也。台宗以為四教中通教之地位也。一、乾慧地,此為外凡之位,与藏教五停心别总念处总相念处叁贤之位相当。乾者乾燥之义也。此位為未得法性理水之智慧,故云乾慧地。又有漏之智慧,以法性理水润之,故云乾慧。二、性地,此為内凡之位,...

《佛学大辞典》 / 530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四种缘起

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於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

《佛学大辞典》 / 1132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停心

停者,止也。谓修此五法,以止其五种过失之心也。 一、多贪众生净观,谓多贪欲之人,于女身分,互相染着,须假作九想净之观治之,令其贪着之心起。故云多贪众生净观。(九想者,胖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也。) 二、多嗔众...

《三藏法数》 / 755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油钵

持正念譬如持油鉢。涅槃经二十二曰:「譬如世间有诸大眾,满二十五里。王勅一臣持一油鉢,经由中过,莫令倾覆。若弃一滴,当断汝命。復遣一人拔刀在后随而怖之。臣受王教,尽心坚持。经歷尔所大眾中,虽见可意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着彼邪欲,当弃所持,命全济。是人以...

《佛学大辞典》 / 213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又云灭。 一、性净涅槃,谓诸法实相之理,可染,可净;染即生,净即灭。灭,名性净涅槃。(诸法实相者,十界因果之法,本来离虚妄相,相相皆实,故名实相。可染、可净者,谓实相之理,惑能染,智能净。染即生者,既无...

《三藏法数》 / 317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善道

叁善道者,谓天、人、阿修罗,同修十善,虽有上中下品同,皆名善道。(十善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也。) 一、天道,天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也。谓因修上品十善,复修世间禅定,得生其中,是名天道。 二、...

《三藏法数》 / 286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世间七丈夫

谓能制心离欲,身无过恶,心怀道德,修诸梵行,具此七法,名为世间丈夫也。(梵行,即净行也。) 一、长寿,长寿者,谓寿命延长,久住世间,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二、妙色,妙色者,谓形仪英伟,色相端严,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叁、无病,无病者,谓宿福深厚,无病少恼,能...

《三藏法数》 / 260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种

法华经云:菩萨应亲近五种之人,以为亲厚。正谓此五种也。 一、生,谓人从生来,满,是名生。 二、犍,犍谓人以刀去其根,是为犍。 叁、妒,谓根似无,见他行淫,因生妒心,遂或有根,是名妒。 四、变,谓根能变现也,遇则变...

《三藏法数》 / 156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九缘生识

缘即助成之义。九缘生识者,谓明空根境等九种之缘,生眼耳鼻舌等八种之识也。以眼耳鼻舌身五识,依第八识相分建立。由第八识种子而生揽明空诸境而为相也。第六识缘第八识相分而得生,取五尘境界而分别,依第七识而能执取也。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而得起,转第六识染净而为依也。第...

《三藏法数》 / 1082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涅槃八味

涅槃,梵语具云摩诃般涅槃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是乃叁德秘密理藏也。此之理藏,在诸佛增,在众生减,而有八种法味。故泥洹经立此八味之名也。(法味者,谓诸法中之义味也。) 一、常住,谓此涅槃之理,彻叁际以常存,亘十方而常在。故曰常住。(...

《三藏法数》 / 321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阿难四问

佛将入灭,语阿难大众言。我灭度后,汝当精勤教诫我诸眷属,早求出离,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时阿难闻佛语已。悲哽呜咽,举体迷闷,时阿泥楼豆。安慰阿难曰,如来灭度时至,今日则有,明旦则无。汝依我语,咨启四问,阿难问已。佛言,汝致四问,为最后问,大能利益一切世间。汝等...

《三藏法数》 / 545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人说经

说佛教之经典者有五种人:一、佛说,如常。二、弟子说,声闻菩萨说法,為佛所认可者。叁、仙人说,五通仙人从佛入道说法化人者。四、诸天说,如帝释在善法堂常说般若者。五、化人说,上四种人,隐本现化说法者。如观佛叁昧海经六,罗睺罗化為转轮圣王,至须达家度毘佉离者是也。见...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种

成完全之性者有五人。有新旧两解。旧译家之解:一、生,生来发育者。二、犍,以刀去根者,如阉竪。玄应音义十四曰:「犍又作[打-丁+虔][利-禾+虔]二形,同居言切,字书犍害也,通俗文以刀去阴曰犍。」叁、妒,因见他之婬,方有妒心,而根勃发者。四、变...

《佛学大辞典》 / 424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饮食供养

五种供养之一。真言观行要览曰:「苏悉经二(献食品)曰:略说献食,应用团根、长根、诸果、酥饼、油饼、诸羹曤等,或种种粥,及诸饮食,此四种食,通献诸部。瞿醯经中(奉请供养品)曰:所有臭秽、辛苦、涩味、古残宿、祥之食,应供养。或若办种种羹者,但用小豆羹,而供养...

《佛学大辞典》 / 165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病难治

一、谤大乘,大乘即佛菩萨所乘之法也。谓人宿无善种,能信受如来之法,而于大乘经典,妄生谤毁;既无修种之因,当受地狱之报。如世重病,实难治也。 二、五逆罪,逆者违悖天理也。谓人于父母,当竭力孝养,以报其恩,而反害之。僧之和合,得成道业,利益于人,反离间而破散之...

《三藏法数》 / 314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想

一、无常想,想即观想,谓观诸众生及诸世界一切有为之法,迁流代谢,皆悉无常。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断生灭,是名无常想。 二、苦想,谓观五阴之身,一切有为之法,常为诸苦之所逼迫。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灭众苦,是名苦想。(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藏法数》 / 672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种大师功德

一、戒行无失,谓比丘于如来所制戒律,常能坚守执持,无有毁犯过失,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善建立法,谓比丘于诸戒律,善能建立一切法则,令人修学,无所违越,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叁、善制立所学,谓比丘于律仪中当学之法...

《三藏法数》 / 248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种

一、出家乐,出家乐者,谓世间之人,多诸业惑烦恼。出家达道,永断是苦也。 二、远离乐,远离乐者,即初禅天之乐也。谓初禅能远离欲界爱染烦恼,得觉观禅定,而生喜乐也。(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也。) 叁、寂静乐,寂静乐者,即二禅天之乐也。谓二禅离初禅...

《三藏法数》 / 242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经云:婆罗门白佛言:若已发菩提心,有退失否?佛言:发菩提心已,则无退失。当知有叁种菩提。(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声闻菩提,谓声闻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声闻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

《三藏法数》 / 266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如水与波,水与波相别,故云即,水波之性无别,故云离。如言异也。圆觉经曰:「离,无缚无脱。」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生净土五退

一、大悲摄持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以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舍,故得退转也。 二、佛光照烛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常被佛光照烛,故菩提之心,日得增长,而退转也。 叁、常闻法音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闻诸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无我之法,是以常起念佛、...

《三藏法数》 / 231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大自在天与

大自在天依万物生本之义。而自在天派之人。以人之根為天神之神实而祀之。续高僧传玄奘传曰:「至劫比他国,俗事大自在天。其精舍者高百餘尺,中有天根,谓诸有趣,由此而生。王民同敬為鄙耻,诸国天祠率置此形。大都异道有百数,中所高者自在為多。」西域记健驮罗国记曰:「跋...

《佛学大辞典》 / 218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水月

水中之月也。以譬诸法之无实体。大乘十喻之一。智度论六曰:「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中略)如镜中像,如化。」法华玄义二曰:「水上升,月下降,一月一时普现眾水。」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一切皆成

谓一切眾生皆悉成佛也。对於五性各别而言。盖叁乘家有无性有情之一类,為定性二乘成佛之说,立无餘界永灭之计。而一乘家则唱悉有佛性之义,明二乘开会之旨,為无餘界迴心之说。故谓一切眾生无成佛者。今举叁五经说证之。法华经方便品曰:「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於一偈...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解脱幢相衣

袈裟之异名。袈裟為求解脱人所服,而為邪所倾动,又条相似佛塔之幢,故名。地藏十轮经四曰:「被殑伽沙佛解脱幢相衣,於此起恶心,定堕无间狱。」释氏要览上曰:「又名幢相,谓為邪所倾故。」应法记曰:「条相四围有同佛塔,故云幢相。」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百八叁昧

首楞严叁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叁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叁昧,则于诸叁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能破坏,是名首楞严叁昧。 宝印叁昧,谓菩萨住是叁昧,于一切叁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法数》 / 5399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道

五道者,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也。若言六道,则加阿修罗。此言者,以阿修罗一道,摄于天、人、畜生、饿鬼诸趣之中故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 一、天道,天者,最高最上,极大极尊,受用出于自然,快乐莫非如意,由昔广修净行故感此报,是名天道。 二、人道,人...

《三藏法数》 / 410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取正觉愿

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為法藏比丘时立四十八愿,而一一之愿以此愿若成就我取正觉(即成佛)之誓言而结之。其第一愿曰:「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取正觉。」乃至第四十八愿之结句皆然也。依此而谓之取正觉之誓愿。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海

五种具德之海也。即佛自证之无尽圆明性海藏中五种之义分。旧华严经第叁所谓「尔时普贤菩萨承佛神力,观察一切眾世界海,一切眾生海,法界业海,一切眾生欲乐诸根海,一切叁世诸佛海。」是也。据华严经探玄记第叁谓第一是所依之义,第二是萌发或积聚之义,第叁是轨用之义,第四是行...

《佛学大辞典》 / 416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大天五事妄语

婆沙论九十九曰:「大天虽犯叁逆罪,然善根未断,深生忧悔。闻沙门释氏有灭罪法,遂诣鸡园寺,於其门外闻一苾芻诵伽陀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彼闻已欢喜,往一苾芻所请出家。大天聪明,出家未久,便能诵持叁藏说法,自称阿罗汉,上下归仰。后一夜起...

《佛学大辞典》 / 520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默摈

梵曰梵坛,对於强獷之比丘,一切之七眾,与之往来谈话也。行事钞上二之二曰:「言默摈者,五分云:梵坛法者,一切七眾来往交言。」同资持记曰:「梵坛者。有云:梵王宫前立一坛,天眾如法者,令立坛上,餘天与往来交言。五分因阐陀恼僧,故用此治。」维摩经略疏一曰:「彼...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轨持

解法之字义者。法有二义,一轨之义,谓以其体為轨范使人起领解心也。二持之义,谓维持其体混乱他体也。唯识论一曰:「法谓轨持。」同述记一本曰:「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捨自相。」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修忍五相

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嗔恨,故有五种相也。 一、众生相,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二、法相,菩萨修慈忍时,...

《三藏法数》 / 380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欲天五淫

一、地居二天,形交成淫,谓四天王天居须弥山腹,忉利天居须弥山顶,故名地居。此之二天,女和合,与世无异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梵语忉利,华言叁十叁。) 二、夜摩天勾抱成淫,梵语夜摩,华言善...

《三藏法数》 / 228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比丘相见之礼话也。如审尊候如何等语是。僧史略曰:「如比丘相见,曲躬合掌,口曰审者何,此叁业归仰也(曲躬合掌身也,发言审口也,心若生崇重,岂能动身口乎),谓之问讯。其或卑问尊,则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上慰下,则审无病恼,乞食易得,往处无恶伴,水陆无...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律摄云:油谓苣藤蔓菁及木蜜等,并五种脂,如法澄滤。苣藤即胡麻也,蔓菁即芜菁也。其根茎叶,可為菜食,子可压油也。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种眷属

五种眷属者,谓如来说法,必假彼缘,缘即受道之人也。人受道已,因法为亲,即成眷属。譬如父母遗体,揽以成身,得为天性,天性亲爱,更相敬顺,故名眷属也。 一、理性眷属,谓诸佛众生,理性平等,自然相关。法华经云:我于众圣中尊,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是则未曾受...

《三藏法数》 / 352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妙高十义喻十住菩萨行

妙高,即须弥山也。以其四宝所成,出七金山之上,故名妙高。如来说华严经时,以自在神力,升此山顶,加被法慧菩萨,说十住菩萨之法行有此十喻焉。(梵语须弥,华言妙高。四宝者,金银琉璃水精也。七金山者,一双持、二持轴、叁担木、四善见、五马耳、六障碍、七持地,皆言金者,...

《三藏法数》 / 902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四种性行

一、自性行,经云:若诸菩萨本性已来,贤良质直,顺父母教,信敬沙门,及婆罗门;善知家内尊卑亲疏,恭敬承事无失,具足十善,复更广行其余善业,是名菩萨自性行。(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十善者,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三藏法数》 / 324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一物将来

公案名。言本来无一物之消息。即向上屋里,空界无物。今一物亦将来之意也。从容录第五十七则曰:「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着。严云:一物将来,放下个甚麼?州云:恁麼则担取去。」是问一物将来,即為既担一物来,故為赵州所勘破。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种色

一、可见有对色,可见有对色者,即一切色尘也。谓世间之色,眼则可见,有对于眼故也。 二、可见有对色,可见有对色者,即五根、四尘也。谓眼识可见而能对色,耳识可见而能对声,鼻识可见而能对香,舌识可见而能对味,身识可见而能对触,皆言胜义根也。四尘,即声...

《三藏法数》 / 213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二门

唐道绰所判。一、圣道门,此土由凡至圣修道之教门也。除净土叁经,其餘之诸经是。二、净土门,往生弥陀净土而证圣果之教门也。叁部经之所说是。安乐集上曰:「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选择集本曰:「道绰禪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捨圣道正归净土。」教行信证六本曰:「凡就一代...

《佛学大辞典》 / 2032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地寄报

十地寄报者,谓十地菩萨,寄生诸天王等报也。昔金刚藏菩萨为众说十地菩萨修行法门,自行化他,成大功德,感报多作诸天王等,威力自在,化导众生,令修善法也。 一、阎浮提王,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谓欢喜地菩萨,修行初地法门,成大功德,多作阎浮提王,掌护正法,诸所作业...

《三藏法数》 / 1029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懺悔五法

比丘懺悔罪时行五种之方式。着袈裟,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礼大比丘足。说所犯之罪名。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性成佛

一、定性半成佛,定性者,根性定也。谓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觉则习缘觉法,若近菩萨则习菩萨道。习声闻、缘觉之法者,沉滞小果,乐度生,求佛道,故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证菩提,而得成佛,故名定性半成佛。 二、无种性成佛,谓无有正信善根,拨无...

《三藏法数》 / 393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性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三藏法数》 / 315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龙树菩萨造中观论云:因诸外道,计一切法,或从自生,或从他生,或从自他共生,或从无因生,故说偈破云:诸法自生,亦从他生,无因,是故知无生。 一、自生,自即六根。谓根尘相对,则有一念心起,若无所对六尘,则一念之心毕竟生,故名自生。(六根者,眼根、...

《三藏法数》 / 275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善友七事

谓菩萨常为利乐一切众生,示现世间,而作善友,劝导诱掖,开示教他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遭苦舍,谓菩萨运大悲心,怜悯六道众生,受诸苦恼,故随类现形,种种开示,令得出离。虽代受其苦,心无弃舍,是为遭苦舍。(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

《三藏法数》 / 506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十叁过

因明论理上,自宗因喻叁支立量时,由种种配列次第生过误。陈那数廿九过,天主(商羯罗主)更加四过,為所谓叁十叁过。即宗九过,因十四过,喻十过也。 (甲)宗之九过:一、现量相违,谓於现证之事实立相违之宗也。例如言声非所闻,虽述因喻,然已明為误谬也。二、比量相违,谓...

《佛学大辞典》 / 1993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苦行外道

俱舍论九曰:「如诸离繫及婆罗门输婆多,般利伐罗多迦等。异类外道,受持种种露形,拔髮,杖乌鹿皮,持髻,涂灰,执叁杖,剪鬚髮等无义苦行。」百论上曰:「勒沙婆弟子,诵尼乾子经。言五热炙身,拔髮等受苦法,是名善法。又有诸师,行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巖,寂默常立,持牛...

《佛学大辞典》 / 297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十七道品

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叁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叁、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

《三藏法数》 / 817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瞻病五德

僧祇律云:有比丘久病,佛因见之,躬与阿难为其洗身及衣,又为说法。问云:汝曾看病否?答:曾。佛言:汝既看,谁当看汝。佛乃制戒,自今以后,令诸弟子应看病比丘。若欲供养我,应供养病人。故说瞻病有五德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知病人可食可食,谓供给病人...

《三藏法数》 / 323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二如

一、随缘真如,守自性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者。二、变真如,随缘而為万差之诸法,亦失真如之自性者。随缘真如如波,变真如如水,变之水起波相,而随缘之波,失水性,故以随缘真如之故,真如即万法也,以变真如之故,万法即真如也。小乘知二种之真如,大乘...

《佛学大辞典》 / 704字 / 4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罗睺罗六年在胎往因

玄应师之说如上所引。佛本行集经五十五曰:「罗睺罗,昔為国王时,有仙人犯盗戒,欲就王懺悔。诣王宫,王耽五欲,六日见外人,以此因缘,今生六年在母胎也。」法华文句二曰:「往昔塞鼠穴,又看婆罗门六日,由是缘故言覆障。」维摩经嘉祥疏二曰:「所以六年在胎者,从来言,过...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4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留拏

五种之一。译曰犍,又作[利-禾+虔]。以刀去势也。见五种条。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凡小八倒

凡即凡夫,小即小乘。倒即颠倒。谓凡夫着有,妄于无常法中计常,苦中计乐,无我计我,净计净;及小乘之人,但着于空,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无我,净计净。故有凡小八倒之名焉。(小乘,即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非常计常,非常计常者,谓世间一切有为之事,皆悉无常...

《三藏法数》 / 633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门禪经要用法

一卷,佛陀蜜多罗撰。宋曇摩蜜多译。说数息等五种之观门。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信士

U āsaka,梵称优婆塞,译云信,又云信士。在家之信者,受叁归五戒或八斋戒者。通俗编曰:今人出财布施曰信士。汉曹全碑阴义士某千,义某五百,义士即出资助刊者。宋太宗朝,避御名,凡义士皆改為信。今之信士,即汉碑所称义士也。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定性缘觉

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具本来唯一之缘觉无漏种子者。唯修缘觉之因,证缘觉之果,更进求佛道。谓之定性缘觉。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树提伽在火中生

有大长者,其家巨富,年老无子,忽怀孕,因问六师外道,六师咸言:是女而长命。及其问佛,佛说其為,长年具德。六师闻之,心生嫉妒,以菴罗卑和合毒药使服之,服已寻死。长者多积薪火葬。是时死尸火烧腹裂,子从中出,端坐火中,犹如鸳鸯处於莲华臺。佛告耆婆,汝往火中抱儿来...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乐

一、天乐,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故名为天。修十善者,生于天上,而受种种殊胜妙乐,故名天乐。(十善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也。) 二、禅乐,谓修行之人,入诸禅定,一心清净,万虑俱寂,自然得其禅悦之趣,故名...

《三藏法数》 / 162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事功德

菩萨修行涅槃经者得十事之功德也:一、第一功德有五事,得闻所能开者。(中略)断疑惑之心慧心正直,能知如来之密义也。二、第二功德有五事:得、见、闻、到、知也。叁、第叁功德有叁事:得第一义慈,得菩萨所缘之慈,得菩萨无缘之慈。四、第四功德有十事:根深而难倾动,生自身...

《佛学大辞典》 / 465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停心观

小乘叁贤之第一,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是為声闻乘入道之初。有二种,一种:一、净观,观境界净之相,停止贪欲之法。贪着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法。瞋恚多之人修之。叁、因缘观,观十二因缘,叁世相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

《佛学大辞典》 / 357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莲华喻菩萨十种善法

一、离诸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察诸境,于一切法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为生死过失所染;譬如莲华,出于水中,而为淤泥所染也。(五浊者,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也。) 二、与恶俱,菩萨修行,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清净,与纤...

《三藏法数》 / 601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大弟子

一、摩诃迦叶,上行第一,梵语摩诃迦叶,华言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名大龟氏。能行头陀上行,故称上行第一。(梵语头陀,华言抖擞。) 二、阿难陀,多闻第一,梵语阿难陀,华言庆喜。佛成道时,斛饭王遣使来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王闻欢喜,语来使...

《三藏法数》 / 657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如来叁十二相

谓如来应化之身具此叁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人天中尊众圣之王也。 【一足安平相】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也(奁力盐切奁底者即盒底也)。 【二千辐轮相】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也。 【叁手指纤长相】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𦟛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余...

《三藏法数》 / 998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苾芻

Bhikṣu,又云煏芻。同於旧译之比丘。译曰乞士,除士,除饉,熏士,道士等。出家為佛弟子,受具足戒者之都名也。以此方无正翻之语,故经论中多存比丘。苾芻之梵名,或以乞士,破烦恼之二义解之,或以净乞食,破烦恼,净持戒,能怖魔之四义释之。乞士者,以彼自无所营,乞人之信施...

《佛学大辞典》 / 667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翻译四例

一、翻字翻音,翻字翻音者,谓如诸咒,字是此方之字,音是彼土之音是也。 二、翻音翻字,翻音翻字者,谓如卍字,以此方万字之音翻之,而卍字之体,犹存梵书是也。 叁、音字俱翻,音字俱翻者,谓诸经文,音与字二者,皆就此方言音字体翻之是也。 四、音字俱翻,音字...

《三藏法数》 / 143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兽主

梵名播输鉢多Paśu ati,唯识论所说五种外道之一。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种方便

一、布施方便,谓修菩萨行者,心无悭吝,于身命财,悉皆喜舍,但欲利益众生,求人之恩报,是为布施方便也。 二、持戒方便,谓修菩萨行者,坚持禁戒,行头陀行,威仪具足;轻他人,于诸尘境,心无染着,是为持戒方便也。(梵语头陀,华言抖擞。) 叁、忍辱方便,谓修菩萨行...

《三藏法数》 / 537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四智印

一切印契一切法要以四智印摄尽之:一大智印,梵名摩河岐若勿他罗Mahā-jñāna-mudrā五相成身之佛也。二叁昧耶印,梵名叁昧耶岐若勿他罗Samaya-jñānā-mudrā诸尊所持叁昧耶形五鈷刀莲华之类也。又结於诸尊手之印契也,又结於行者手之印契也。叁法智印,梵名陀罗摩岐若勿他罗Dharma...

《佛学大辞典》 / 362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出家二戒

一、十戒,谓一杀、二盗、叁淫、四妄语、五饮酒、六坐高广大床、七着花鬘衣、八观听歌舞、九手捉金银财宝、十过中食。此十戒是初出家沙弥所持,是为出家十戒。(梵语沙弥,华言息慈。息世染之情,慈济群生也。) 二、具足戒,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谓...

《三藏法数》 / 407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力难判

五难判者,谓定等五种之力,唯识论中,能判摄也。然叁界唯心,万法唯识,而能判此五力者,由斯五种乃圣人思议境界,与心识相应,此所以为难判。宗镜录云:有五力,唯识判。是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定力,定力者,即如来大寂定力也。谓此定力,...

《三藏法数》 / 478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二门

十门何为而设也?盖荆溪大师,因释法华玄义,其中广明十妙之旨。法相该博,学者难入。故于迹本二门之间,对前十妙,立此十门;复于门门之下,结归一念。为令修学之人,于一念心开,妙解立妙行,故云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然此十门,皆以二命名者,盖法华以前...

《三藏法数》 / 1984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传法灌顶

二种灌顶之第二、五种灌顶之第四。又曰受职灌顶。受大阿闍梨职,上传授密法於人之位之灌顶也。依此灌顶受大日如来之职,自身為传法之阿闍梨也。故具曰传法阿闍梨位灌顶。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生公四轮

生公者,即罗什法师之弟子也。立此四轮者,轮有摧灭之义,能摧灭众生惑业,而超出叁界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善净法轮,谓修五戒十善之法,摧灭四恶趣业,而得天人果报,是为善净法轮。(五戒者,杀、盗、邪淫、妄语、饮酒也。十善者,杀、...

《三藏法数》 / 364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事生天上

谓诸众生能行此五事,则得生于天上也。 一、慈心,谓人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 二、贤良,谓人盗他人财物,布施无悭,济诸穷乏,是名贤良。 叁、贞洁,谓人犯外色,护戒奉斋,是名贞洁。 四、诚信,谓人欺于人,护口四过,永无谄佞,是名诚信。(口...

《三藏法数》 / 159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转

密教之说,凡自因至果所得之功德,有五位,五位次第转生,故名五转。第一者发心,初发菩提心而求佛果之心也,第二者修行,修叁密之行而趣向佛道也。第叁者菩提,由行因而证果德也。第四者涅槃,果德既满而入於涅槃也。第五者方便究竟,圆满上四德而利他之方便究竟也。此五转,即五...

《佛学大辞典》 / 904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邻虚五尘

尘即色尘,谓眼、耳、鼻、舌、身五种胜义根,及色、声、香、味、触等法。乃至禅定中所发之色识,心缘想过去未来之境,皆是尘也。以此色尘微细难见,可分析,邻于虚空,故名邻虚。然于此极微之中,又有五种同,非人、天之眼能见,乃慧眼等所见之色也。(胜义根者,即五根所具...

《三藏法数》 / 297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受明灌顶

又云学法灌顶。五种灌顶之一。见[灌顶]条。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杂染

一、烦恼杂染,烦恼杂染者,亦名惑杂染,谓身见、边见及贪嗔痴等一切烦恼,皆能染污心识,令清净故也。 二、业杂染,业杂染者,谓或因烦恼所生,或因烦恼缘助,动身口意,造作恶业,皆能染污真性,令清净故也。 叁、生杂染,生杂染者,亦名苦杂染。谓因烦恼及业故生,因生...

《三藏法数》 / 141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世间五种难得宝

世之珍宝,虽世间希有,求之易得。若值佛出世,及闻正法,又能闻法信解,如法而行,展转教化人能信乐。此之五种,尤为世间希有,故皆名难得宝也。 一、佛出世间,谓诸佛世尊,虽法身常住灭,众生盲冥,难可得见。今佛出现世间,为令一切众生成就,大事因缘,甚为希有,是为世...

《三藏法数》 / 310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善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杀生,杀生者,谓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盗...

《三藏法数》 / 440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一字

佛虽说八万四千之法。而佛自证之法,则非可以言说说。又所说之诸教,有本来法性,而非為佛之创说。此义谓之一字说。四卷楞伽经叁曰:「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间,乃至说一字。」七卷楞伽经四曰:「大慧菩萨摩訶萨。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我於某夜。...

《佛学大辞典》 / 309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善根

贪,二瞋,叁痴。十住毘婆沙论一曰:「善根者,痴,一切善法从此叁生。」智度论叁十曰:「一切诸善法皆从叁善法生增长。」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种净肉

一、见杀,谓眼曾见杀者,是为净肉。 二、闻杀,谓耳曾闻杀声者,是为净肉。 叁、疑为我杀,谓知彼为祠天等故杀,而专为我杀,是为净肉。 四、自死,谓诸鸟兽命尽自死者,是为净肉。 五、鸟残,谓鹰鹞等所食鸟兽余残者,是为净肉。

《三藏法数》 / 109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八依

一、施设依,施设,犹建立也。谓人依五蕴中,假用言说,施设我及众生各各同,有如是生类,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饮食,如是苦乐寿夭等,是名施设依。(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摄受依,摄受,含摄容受也。谓人依于父母妻子奴婢僮仆等,以为我所摄...

《三藏法数》 / 478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波吒釐子城缘起

西域记八谓初有婆罗门,高才博学,门人数千受业。学徒一日游观,有一书生徘徊悵望。同儔谓曰:汝何忧?曰:盛色方刚,学业未成,顾此忧心弥剧。学徒戏曰:今将求子聘婚,乃假立二人為父母,二人為女父母,遂令坐波吒釐树下。谓女婚者树也,採时果,酌清流,陈婚姻之绪。时假女父...

《佛学大辞典》 / 374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阿育

Aś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叁百二十一年顷,於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 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一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 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

《佛学大辞典》 / 1771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十一声

一、执受大种声,执即执持,受即领受。谓人于内四大种,有所执受也。而言声者,如手相击,及语言等声,皆由内四大种而出,故名执受大种声。(四大种者,谓人身中地水火风也。) 二、执受大种声,谓人于外四大种,无所执受,而言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皆由外四大而出,故名...

《三藏法数》 / 456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四圣言

四圣言者,圣,正也,即正直之言也。 一、见言见,谓眼识所受,眼识所了,则可言见;若实眼识未受未了,则可言见。是名见言见。 二、闻言闻,谓耳识所受,耳识所了,则可言闻;若实耳识未受未了,则可言闻。是名闻言闻。 叁、觉言觉,谓鼻觉香、舌觉...

《三藏法数》 / 205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修十种善法如师子王

菩萨因修善法,得无上正真之道,为天人师,令一切邪魔外道,见者无调伏,如师子王,有大威力,而能慑伏诸兽,所向无自在,故以为喻也。 一、得惊怖,谓菩萨以勇猛精进,得最上乘,于诸法中无与等者;故能游戏生死,怖,得大自在,如师子王,于百兽中,莫能与等,游...

《三藏法数》 / 598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四种授记

一未发心而与授记,或有眾生往来五道,诸根猛利,好乐大法,佛知是人自此过若干阿僧祇劫,发无上菩提心,又过若干阿僧祇劫修菩萨行,度无量眾生令住於菩提,又过若干阿僧祇劫成无上菩提,号字如是,国土如是,乃至灭后法住岁数如是等,是名未发心而与授记,是十位已前之种性地也。...

《佛学大辞典》 / 503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俱有依

同时有依之义。又曰俱有根。成唯识论四曰:「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闕一种必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义,以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闕一种必转故。虽五识俱取境明了,而定有故非所...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叁种精进

一、庄严精进,庄即端庄,严即严饰。谓菩萨发心时,精勤修习一切梵行,庄严道果;复为化诸众生,于叁界中示现受生,乃至为慈悲故,入地狱中代其受苦,心休息,是名庄严精进。(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摄善法精进,谓菩萨既修六度梵行,为烦恼恶业邪见之所倾...

《三藏法数》 / 228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种法身

有四种(一)菩萨瓔珞经所说。一如如智法身,证如如之理之实智也。二功德法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也。叁自法身,地上菩萨应现之应身也。天台谓之為胜应身,法相谓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四变化法身,台家所谓劣应身,法相家所谓变化身也。五虚空法身,如虚空离诸相之如如理也。...

《佛学大辞典》 / 448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乘

一、佛乘,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乘即运载之义。谓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同到涅槃彼岸,故名佛乘。(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之人以六度万行为乘,运诸众生同出叁界,故名菩萨乘。(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

《三藏法数》 / 372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中有生缘

欲界之胎卵二生,成中有之当有者,一依於倒心。虽住远方,然由业力所起之眼根,能见生处父母之交会,而起倒心。若為,则缘母而起欲,若為女,则缘父而起女欲。翻此缘二俱起瞋心(於父起瞋,女於母起瞋),时健达婆(谓中有),由起此二种倒见,便谓己身与所爱合,所憎之人...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提婆五逆

法华文句八下曰:「诱拐五百比丘,而破和合僧(是一)。掷大石而自佛身出血(是二)。教阿闍世王放醉象使之践佛(是叁)。以拳杀华色比丘尼(是四)。置毒於手之十爪,欲由礼佛足而伤佛(是五)。」是非五种各别之五逆,乃重同类而成五数,盖自佛身出血与教阿闍世王及置毒於爪中,...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莲华合掌

竪左右十指,而指掌共合,谓為莲华合掌。凡行法最初為此印。其所以然者,古来相传,此印名為本叁昧耶印。我等处胎内之位所结之印,為理智二自证之性,故名本叁昧耶印,出胎时分两手作拳。心经秘键所谓分手於金莲场者為此位也。自此已后出於化他门,作种种之事业矣。仍於行法最初...

《佛学大辞典》 / 651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五住地

根本之烦恼,能生枝末之烦恼,故名住地。住地之烦恼有五种:一、见一处住地,身见等叁界之见惑,入见道时断於一处,故曰见一处。二、欲爱住地,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着之咎重,故表爱之名。叁、色爱住地,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着之咎最重,故独表爱之名...

《佛学大辞典》 / 262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